精彩美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2:3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彩美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彩美文

篇1

背景一:

本次作文教学缘于学生常为写文章而伤透脑筋,一贯以来,作文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作文就是为了得到一个较高的分数。为此,学生习作中常出现这两类文章:第一类是材料枯竭,篇幅短小,语言平淡,主题空洞。第二类是长篇大论,语言华而不实,假话套话遍地是。宋代李涂曾指出:“文章不难于巧而难于拙,不难于华而难于质。”显然,文章的生命在于“真”,说真话,吐心声,这种带有质朴自然美的作文才是精彩美文。否则只能是剪彩为花,刻纸为叶,鲜艳一时,终难流传。由于学生平时不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在写作时忽略了曾体验过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只是一味地胡编乱造,才写不出好文章来。《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所以开设这节作文课,为学生搭建体验平台,就是为了鼓励学生置身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捕捉生活中“真”,将自己感兴趣的事和人融于作文中。

背景二:

回顾以往,以前的作文指导我只是结合作文题目作一些技巧上的指导。如怎样拟题;如何引入;中间写什么;结尾又要注意哪些问题等。整堂课大多是教师的一言堂。在这样的作文课上,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课堂气氛也比较沉闷。近年来我对自己的作文指导课进行了反思,并遵循新课改“重体验”这一理念作了大胆的改革。本节作文课,体现积极自主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案例准备

为了让学生有组织地参与“体验感悟――交流成果――梳理整合”这一系列活动,教师先出示三大体验区并作简单诠释:A、寻找诗意(拍摄美景,感悟自然);B、剖析人性(记载故事,探究内心);C、感悟人生(引录妙语,经典点评)。让学生自主选择,同一体验区的成员组成一组,在课前准备时要求集体活动。起初,一些优秀生不约而同地组合成队。一些平时写作不好的,活动能力薄弱的学生面对“体验区”的选择不知所措。发现这一苗头后,我及时引导,良莠调配,使各体验区成员有强者带头引领一些弱者,生生携手,不同层次的学生互动互补,每一个人都有事可做,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三.案例过程

(一)置身情境,体验生活

成员组合好后,活动的展开就成了大家翘首以待的事。为使活动有效推进,我把每一个体验区的任务作了具体规定:“寻找诗意”组要求拍照和摄像为主,把自然美景以图片的形式保存,并要有文字解说。“剖析人性”组要求仔细观察周边的人,用生动的语言记录相关的事件,以课堂中讲故事备用。“感悟人生”组要求摘录富有人生哲理的名言,同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体验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生活,感悟人生。

(二)分享成果,升格感悟

一星期过去后,第一轮的“体验感悟”结束,同学们急于在作文课上展示自己的体验成果。考虑到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太费时,于是我要求每一体验区推出最佳作品加以参展。这个提议得到大家的一致同意,于是整节课就按以下步骤操作。

1.“寻找诗意”体验区:

成果呈现方式:以多媒体形式出示图片,并配文字解读。这里摘录部分成果。图一《初冬的小溪》“初冬的小溪是恬静的,宛如一位害羞的姑娘,静静地,缓缓地流淌着。偶尔,它也会溅起一朵朵小小的浪花,但仍然是静静的,缓缓的。当一片片枯黄的叶子飘落下来,小溪便把它们接住,任它们随意流动。一片片叶子犹如一条条金色的小船在水面上滑行。”图二《晚风下的落叶》“一阵萧瑟的晚风袭来,片片落叶从枝头飘零,在空中旋转,随即又像完成使命似的悠悠地落到地上,与根为伴,仿佛在说‘来年又是一片绿’。”

2.“剖析人性”体验区

成果呈现方式――讲故事。这里选取两个故事则要。《我家的弟弟》摘要:……弟弟一进门,神采飞扬地对正在厨房里做饭的妈妈说:“今天我们英语试卷发下来了。”“哦!”妈妈一边洗菜一边应答着。“你不想看看我的试卷?”弟弟脸上洋溢着笑容。“等一下,我正忙着呢。”“再不看,我不给你机会看啦!”“好,好。”妈妈用围裙把手擦了擦,走出厨房,来到弟弟跟前,从弟弟高高扬起的手中拿过试卷,“哦,98分。”“妈,你咋不问我们这次最高分是多少?”“多少呀?”“99分”“那你是第二了。”“那倒没有,98.5分也有一个。”“老妈,你英语有没有不懂的地方,我可以教你。”弟弟在妈妈面前铺开试卷指指点点比划着。我在一旁窃喜,“弟弟呀,不管你怎么卖劲,今天可要不到妈妈的一声表扬了,老妈也真是,咋不懂儿子的心呢!……《杂货店老板》摘要:……今天妈妈回来告诉我们一件事,说当今的世道真正现实。下午她去杂货店买一把小椅子,说是放在卫生间晚上洗脚时可坐坐。“老板,你们这小竹椅子多少一把?”星期天由于生意好,老板对这一笔不起眼的小买卖没放在眼里,爱理不搭理。“啊哟,张老师,你在买什么?”邻居李杰妈大着嗓门嚷嚷着,谁知这一声嚷,极其吸引了老板,他快步走来:“哦,你是老师,想买什么?看中了优惠卖给你。”“老师,你教什么?”“教初中。”“啊,我儿子也读初中,你是镇中的老师?”“对呀!”“太巧了,我儿子读初二。”老板满脸堆着笑容,一边双手利索地在众多的椅子中帮我老妈挑选结实的,一边嗑着话儿:“我儿子二(2)班,老师教哪个班?”“二(7)班。”老板一听,手中的活儿明显慢了下来,尴尬地说:”你自个儿挑挑,这些椅子其实都好的。”

3.“感悟人生”体验区

妙语分享,以PPT形式出示课前收集的关于人生的经典妙语,并穿插自己的理解。引录部分妙语:(1)人生犹如一本书,愚蠢者常常翻过;聪明人却细细阅读。为何如此?因为它只能读一次。(尚保罗)(2)抛弃今天的人,不会有明天;而昨天,不过是行云流水。(约翰.洛克)(3)春天把花开过就告别了。如今落红遍地,我却等待而又流连。(泰戈尔)(4)如果我们每一天的生活总是平平常常毫无变化,那么生活多年与生活一天是一样的,完全的一致会使得最长的生命也显得短促。(曼恩)(5)我们常常不去想自己拥有的东西,却对得不到的东西念念不忘。(亚瑟.叔本华)

(三)关键环节,片断导练

才大家展示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可谓是至真至美,五彩纷呈。现在要求每一个同学结合课件中所出示的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片段。可写人记事;可绘景;亦可说理。具体要求:写人记事的要找准情感的触发点,真切地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景的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细致,生动有序地加以描绘;说理的可结合教师出示的名言,再联系实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写毕,学生当堂点评,教师补充。教师多媒体出示的问题如下:1、你熟悉的人中哪件事或哪一种神情举止最能触发你的情思?试写一个细节。2、择取校园一景物,写出初冬景物的特征。3、结合列宁的一句名言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四)优化素材,用情成文

“优化素材,用情成文”是最后一个环节,也就是“作业布置”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在前面体验感悟,享受成果,片断导练的基础上,从手中的收集的素材中挑选一个感兴趣的,加以一定的拓展和延伸写作成文。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2、题目自拟。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字数不少于700字。5、不得抄袭。

四.案例反思

反思这堂课,我觉得有如下收获。

(一)“自主,合作”是这节课的特点。学生能在放松的状态下感受写作的乐趣。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课前的素材准备由于与拍照、摄像、摘录、讲故事等活动结合起来,学生能做,喜欢做且可以做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

(二)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方平等对话的过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搭建好平台,这个平台应该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依靠、途径、方法,提供观察感受的对象。从这堂课来看,学生在课前的素材准备,课中的交流互动,课后的整合优化,每个环节学生都能愉快参与,一环一环,循序渐进。在成文时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做到了有事可述,有情可抒,有理可论。改变了以往苦于下笔的难堪境地。作文的质量也有明显提高。

篇2

1.1开采过程中的环境问题煤矿开采过程中,为了保证采掘工作面的安全生产,必须将工作面周围能产生威胁的水体全部排出,随着开采时间和开采深度的增加,煤层顶板或底板含水层中的地下水被大量抽排,形成了以矿井为中心的大方为的降落漏斗,深层地下水水位的下降往往需要极长的恢复时间,使得相关泉水流量降低,严重的甚至断流。同时,地下水降落漏斗的形成改变了原有的地层平衡,产生大量的采动裂隙,地下水随采动裂隙进入采掘空间,受煤层及人为影响形成地下水污染,这类水体经抽出后,往往不经过处理就排入地表,对地表水环境构成威胁。其次,煤矿开采必然会用到大量的木材,从客观条件上助涨了滥砍滥伐现象的发展,另一方面开采导致地下水水位的下降也严重影响了矿区地表植被的生长状况,加之矿区建设等等,是的矿区生态系统平衡被破坏。

1.2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矿区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煤矿开采过程中巷道掘进的废石、贫矿、选矿后排出的尾矿或其他废渣等。这些堆积场地一般物质杂乱、质地松散、入渗速率高、保水能力差,即使经过人工堆垫处理形成土场,也较难被利用。特别是一些尾矿废弃地,由于尾矿数量庞大且含有大量难处理的有毒有害成分,经雨水等淋溶之后,包括Cu、Pb、Zn等重金属以及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随之流出,污染矿区周边地下水及土壤。尾矿经风化后会形成松散的细小颗粒,导致矿山泥石流发生;同时,随风飘起的细小颗粒会造成周围环境受体产生呼吸道疾病。此外,尾矿尤其是煤矸石山本身就可能发生自燃或爆炸,危害环境和人类安全。

1.3采煤塌陷问题煤矿开采会形成大量的采煤塌陷区,其形成一方面造成耕地面积减小,另一方面会引起一系列的地质环境问题。采煤塌陷使原有地面标高降低、形成地表移动盆地、产生地裂缝、改变土壤结构等,特别是在一些地下水水位较高的平原地区,大量塌陷区常年积水,形成塌陷湿地,使土地丧失原本的功能。一般来说,根据地面沉降的剧烈程度可将塌陷区分为浅层塌陷地、中度塌陷地和深度塌陷地三种。塌陷区的形成严重影响矿区的生态环境,是的原有的水文地质条件发生改变,加剧水土流失、土壤贫化等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同时,塌陷形成的积水区,由于水体受到原有土壤环境的影响,土壤氮等营养元素的循环条件发生改变,增加了水体产生富营养化的可能性。

2煤矿开采诱发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2.1合理规划,保护水资源主要通过控制矿井水排放量和防治开采对水资源的污染两个方面进行合理规划,从而对矿区及周边水资源进行有效保护。首先,应当通过合理的布置输水系统,节约用水,对现有水体进行合理利用,实行排供结合的优化管理措施,从总量上减少矿井水的排放。同时,在煤矿开采规划和防护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合理的预留保护煤柱,保护相关井泉,防止因矿井突水造成的地下水资源大量外排。其次,从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入手,根据井下污水的排放特点,合理布设排污点,尽量控制生产过程对地下水资源造成的污染,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源的产生;通过科学的监测手段对开采区域的水资源量和水质变化进行监测,为开采过程中的水资源保护提供依据;针对已经污染的矿井水,经过污水处理后再进行排放,防治污染地表水体;对选矿等产生的废水,尽量经过处理进行综合利用,可用于选煤补充水,或用于绿化及井下消防。

2.2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煤矿固体废弃物主要为掘进等的矸石以及洗选等排出的尾矿,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并且对环境造成污染,在处理过程中可以考虑对其进行综合利用,实现环境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首先根据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原则,对尾矿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回收贵重矿产元素,改进洗选技术并结合一定的工艺,将尾矿中的难选煤、黄铁矿、稀有微量元素等回收进行利用。其次,可以将矸石、尾矿等作为二次资源,变废为宝,研究表明,我国煤矸石发热量在3347.2~8336kJ/kg[15],一般可以将这部分热能进行转化利用,如将产热量较高的煤矸石粉碎后掺入煤中进行焚烧发电;此外,利用煤矸石本身的可塑性、烧结性等等,经处理后可以用来制砖、烧水泥、生产陶粒或者合成其它产品。目前,一些矿区利用废石和尾矿填充井下采空区或煤矿塌陷区,一方面节省了其它填充材料;一方面对废弃物进行利用,减少了土地占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3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根据采煤塌陷的形成原因以及特征,主要从预防、减少塌陷以及塌陷后的生态治理两个方面对采煤塌陷地进行综合治理。采煤塌陷地的形成将导致地面标高降低、耕地面积减小、土壤结构改变等一系列的地质环境问题,对社会、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应当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控制采煤塌陷地的形成。鼓励煤炭开采单位自主创新,研究采取先进的采煤技术及工艺流程,如矸石井下直接回填等。从而减少矿区地表塌陷范围及塌陷程度,一方面减少了土地破坏,一方面降低了地表塌陷的治理成本。根据采煤塌陷地类型的不同,对矿区已经形成的塌陷地,其综合治理方法也有所差别。对于浅层采煤塌陷地,根据矿区地形采取不同治理措施,对于丘陵地区,可以适当采用“削高填凹”的方法,结合施肥等治理措施,以恢复土地耕种;对于平原地区,可以采用“挖深垫浅”的治理方法,将挖塘和造地结合起来,排出地表积水的同时恢复区域大面积耕地,达到土地的充分利用;此外,还可以利用矸石等填充,表层覆土后进行绿化改造。中度塌陷区往往存在季节性积水的区域,其治理过程相对复杂,一般以渔、耕结合的方式,实现环境、经济的协同发展。对于一些深度的塌陷区,往往既存在季节性积水区,又存在非季节性积水区,此类塌陷区往往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理,将非季节性积水区进行改造,形成人工湿地,利用水体自净能力稳定矿区污水,发展渔业产业,在周边建设改造,形成绿化景区等等,作为第三产业发展旅游及服务业。一方面调节区域微气候,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目前,该类型的处理措施已经在多地发展起来。

3结论

篇3

关键词:媒介融合;高校培养体系;新闻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173-02

在全球化媒介融合形势的催逼下,大规模的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兴起则直接加速了国内媒介融合的步伐。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介,其最大特点是打破了媒介间的壁垒,消融了媒体介质之间,地域、行政之间,甚至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数字技术为不同的传媒提供了资源整合的平台和基础,为不同传媒形态提供了新的基础。传统媒介之间、传统媒介与新媒介之间是一个互为补充、相互渗透包容、转化整合、共生共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与特点

媒介融合是新闻传播界正在探索的一个前沿性课题。根据最早提出此概念的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的本意,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近几年,不断有西方学者尝试对融合媒介做出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他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媒介融合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一是对于技术手段的依赖,媒介融合的基础就是网络与数字技术的出现;二是与受众的互动性增强,全面反映新闻事件全貌,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三是各媒体之间的合作与渗透,这包含了内容和技术的合作与渗透。

二、培养媒介融合下新闻从业者的必要性

不同媒介的融合,必然打破过去单一媒体对于媒介生产的限制,而要求在跨媒介介质的平台上整合不同媒介的新闻,这也必然催生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新的媒介生产流程。媒介的融合促进了新闻传播业务的变革,出现了“融合新闻”(convergence journalism),主要特点是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新闻传播活动。融合新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不同媒介之间的合作,而是将同一内容的新闻素材制成不同的新闻产品,以适应不同媒介不同受众群的需要。因此,对媒介从业者的要求不再是所谓的传统意义上的“通才记者”,而是要培养跨媒体记者。记者需要具有全新的头脑,全新的思维方式,能在网络上自由穿梭于文字、音频、视频之间,不仅会使用采访本、照相机,而且会使用录音机、摄像机、互联网等多种手段,根据采访内容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采访手段。

三、高校媒介融合人才的培养路径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学专业设置的整体框架是按照传统媒体的特点与人才需求为基础的,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以及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和融合,这种按照媒介种类来设置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媒介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媒介发展水平较高的西方国家,已经有一批新闻传播学院开始了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为了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人才的需求,我们也必须抓紧改革现有的新闻专业培养和课程设置体系,以适应新型人才需要。

1.师资结构重整。改革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在于能够胜任媒介融合教育的教师极度匮乏。媒介融合的特点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业界实践经历,其次在专业技能方面,要求教师必须能够熟练使用多种媒介工具,例如懂得摄像、摄影,会创建网站、管理网站、使用图片编辑软件、音频视频编辑软件。纵观现有的新闻传播专业师资,大多都是新闻相关专业科班出生,理论功底深厚,但是实践方面难免欠缺,更遑论熟练的多媒体技能。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两种措施,一种是“请进来”,即直接从媒体中引进优秀资深从业人员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专兼职俱可。来自媒体前线的从业人员能够将从业经验和业务技能这些“一手货”直接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来说也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吸引力。不过这种“请进来”的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高校在师资方面缺乏变通机制,有的硬性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具备教师资格证,否则不能授课,这对于媒体从业人员进课堂可以说是一个不甚合理的规定,因此,相关部门在政策制定上也应更加人性化,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

第二种措施,就是“送出去”,为那些有意到媒体单位实习、提高的教师创造条件,积极鼓励和引导教师参与到媒体实践中,这样,教师就可以改变以往空谈理论,把最新的媒介技术、动态和趋势带到课堂上来,将自身的理论优势和实践经验相结合,达到教学的完美境界。

2.课程体系的革新。首先,针对媒介融合的要求设立新的课程,例如媒介融合理论课程、融合新闻学、数字新闻学等;其次,更新传统课程,例如,新闻编辑学要加入网络数字编辑,新闻采访学应加入网络在线采访等,新闻写作学要加大多媒体写作的训练。再次,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宽广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知识教育;深厚的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各类媒介技术操作能力教育。高校可以尝试增加选修课的比重,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助于拓宽包括新闻专业在内的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

3.培养环节的变革。长期以来,高校的新闻类专业的毕业生真正从事新闻业工作的较少,主要原因还在于学生不能把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这点上我们可以借鉴世界知名新闻学府——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经验,其教学核心理念是:新闻实践,是培养新闻人才最有效途径。“密苏里模式”所倡导的注重实践的理念,对于我们革新新闻培养模式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高校应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改变以理论考试评定成绩,重视实践操作环节,将实践操作纳入学分考核指标中,督促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经验。通过课外讨论、媒体参观、专业讲座和实践作业等途径,实现“知行”合一。在资金允许的条件下,开设媒体融合的实验室,把实践和实习结合起来,把平面、影像、网络等在数码技术平台上融合到一起,形成多元化交互式的新媒体传播形式。这样既可以实现报纸、电视和网站的多种媒体内容的和共享,节省资源,又能让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学中做,做中学。

高校还可以加强与地方媒体和企业的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或联合办学,一方面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传媒工作实践实习基地,利于学生自身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孟建赵,元珂: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J].国际新闻界,2006,(7).

[2]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J].中国记者,2005,(6).

[3]彭兰.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4]董广安.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J].新闻战线,2009,(4).

篇4

【关键词】 多媒体;语文;精彩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1

一、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情感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习兴趣的作用是巨大的。多媒体的运用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的引导下去体会、理解知识。

例如我在讲解《离骚》一课时,要让学生理解屈原的生辰,原文“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等古汉语,光靠老师讲,学生始终无法理解,单纯的翻译始终有些枯燥,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高,教学效果自然不好。运用多媒体,就容易的多了,播放《百家讲堂》中的一期节目,对屈原生平的介绍,再配合适当的讲解,学生在历史史实的图片和故事中,生动具体的感受到屈原的人格魅力。至于古汉语词句也就迎刃而解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新教学结构,激励自主学习

何克抗教授指出: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信息技术进入语文课教学,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认知功能作用、自主探究、交流协作、创新工具等功能,创新教学结构.

例如教学高一《沁园春·长沙》,分三个环节:诵读——研读——鉴赏阅读。首先诵读:欣赏笔者制作的《沁园春·长沙》课件中的朗诵,能表现词作内容的古画、摄影等图片,结合著名播音员的朗诵、古典音乐和动态文字,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然后学生自主诵读,既可以根据网络提供的字词解释、思路分析、艺术特色比较等材料进行自主学习。研读:对上一课时所学内容进行检测,练习在电脑上进行,即时在电脑上判定成绩,即时给出提示,教师可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可加以个别指导。然后教师从文学角度、历史角度、现实角度出发,结合网络上的资料和个人感受,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交流、学习结果。课后学生饶有兴趣地进一步研读,完善学习结果,将感想发表在论坛。鉴赏阅读: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刚才鉴赏分析《沁园春·长沙》的方法,去鉴赏《沁园春·雪》,分析它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

三、构建阅读情境,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是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中所感知的材料不是一个个单字,而是一系列的字、词、句、段组成的篇章,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无论多么精心、合理,如果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的教学效果将是十分有限的,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堂教学别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制作相应的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

朱自清《春》一课教学时,作者对初春的山、水、虫、鸟、草、树、风、雨、人,写得何等全面而仔细。在课文中他巧妙把感受描绘城一副新鲜、活泼的春景图。这时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学习小组中提供给学生相关资料,学生通过浏览“聆听春天的故事”教学网站,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如春天的景物、春天的摄影、春天的童话等等,为学生体会诗情画意的情境提供了充分的资料。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有兴趣的自主浏览,从而熟悉、感悟春天,拉近与课文《春》的距离。

四、拓展学生思维,丰富教学信息。

传统教学“封闭式”的教学弊端之一,是就课文讲课文,跳不出“书本”,教学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难以提高教学效率。当今时代,知识激增,信息爆炸,要获取丰富的知识,就必须拥有丰富的信息。而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能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事物、现象、过程等全部再现于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让学生透过事物固有的信息,通过事物的形、声、色、变化和发展等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讲评《山行》一文时,多媒体展示出原文的重难点,让学生观赏诗人笔下的秋景。然后再展示历来古人笔下的秋思。让学生各抒己见,联系到关于秋的诗,比如《宿建德江》、《枫桥夜泊》等。由此可见,多媒体对拓展孩子的思维确实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丰富学生想象,发展多种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而且拓展儿童的想象力,涵养儿童的美感。”人们学习任何知识,都是离不开想象的。心理学家研究也告诉我们:想象水平依赖表象的质量和数量,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越深刻。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投影,可以帮助学生仔细、全面、深刻地体验课文内容,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为想象思维提供丰富的表象。这不仅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如教学《桂林山水》,我利用七张幻灯片进行演讲。让学生清楚的看到漓江水平的像一面镜子,有跟前一直伸向远方。近处,小船荡游漓江上,水流无浪,倒影不曲,真可谓是静啊!接着指导学生继续看幻灯片,让学生说出水中的鱼儿游来游去,水底的沙石清楚可见,倒映的树木像在镜子里一般……水真清啊!漓江的水是什么颜色的呢?学生又从投影的色彩中理解,“犹如一块无暇的翡翠”。使学生对桂林水“静、清、绿”的特点有了正确形象的认识,犹如身临漓江。

课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仅有利于操作,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加深学习内容的理解,做到读写结合,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把语言、文字、图像、动画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习中眼看、耳听、动手、动脑,全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阅读,使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全力投入,从而极大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真正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篇5

当自己替自己某些方面不足或者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而自卑、叹息时,有没有想过自己的优点,又没有想过自己如果树立自信心,做的也会比别人好。人的一生,与其以羡慕的目光去看着别人,倒不如自己多付出几分努力,超越别人,其实,自己做起事情来,并不比别人差。

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己,精彩也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精彩。有人对唱歌情有独钟,有人对写作滔滔不绝,有人对绘画极有天赋,独一无二的自己加独一无二的精彩,简直是珠联璧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彩,这些精彩的一点一滴,构成了一片悦耳动听的乐章。乐章的情节是靠自己创造出来的,就像天下原本没有路,路是人走出来的。当听到雄浑激昂的声音,那是自己在坎坷的路上一步步的走着,到听到委婉动听的声音,那是自己已经成功。精彩之路,必然充满荆棘,必然充满辛酸和泪水。

在自己的舞台尽情发挥吧!把身上所蕴含的精彩全部都释放出来,这是生命的精彩,是自信的精彩,更是激情的精彩。自己在舞台上也能舞动奇迹,也能创造奇迹,因为自己本身,就是奇迹。

来吧!来发挥那一霎那的精彩,不必紧张,来吧!来舞动一次属于自己的奇迹。来吧!来到自己的舞台吧!

篇6

要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使语文课堂生成更多精彩,关键在于把握一个“巧”字:

一、运用的时机“恰巧”

多媒体课件有动听的声音、丰富的图像、醒目的文字,极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多媒体运用的时机,必须考虑学生可以接受的程度,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的认识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机会,发挥最佳效益。因此,我们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与教学环境来设计最佳的演示时机,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恰巧”出现。

讲适时:

1.开头出现,激趣导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紧紧抓住“导入”,能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学习《比尾巴》时,可以先出示课件:猴子、松鼠等多种动物分别展示自己的尾巴,热闹非凡。老师在一旁解说:“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举行一场特别的比赛,请小朋友来做裁判。他们比什么呢?”引入课题的同时,也在学生心里埋下求知的种子,为下面的教学作了良好的铺垫。

2.中间出现,启发思维

思维是认识能力的核心。当人们思考问题发生困难时,借助于实际操作或直观形象会有利于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例如,在《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引发学生思考:小动物是怎样画画的?它们画的画为什么不一样? 我分别展示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在雪地上画竹叶、梅花、枫叶、月牙的过程。学生思索的闸门被打开,思维被拓展、激活。他们兴奋地嚷道:“我明白啦!动物们的小脚丫长得不一样,他们画得画当然不同了。”

3.结束出现,知识迁移

以《菜园里》为例,该课是让学生认识表示蔬菜名称的汉字,了解蔬菜的特 点。在内容完成后,老师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去菜市场认识更多的蔬菜瓜果。学生很感兴趣,纷纷照着课文介绍那些蔬菜瓜果的特点,将认识事物与学习汉字结合起来,这样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很好地完成了课外扩展。

讲适度:

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扎实的基本功,是其人格魅力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起到耳濡目染的影响作用。但在多媒体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一些老师板书用多媒体展示,指导朗读放录音。长此以往,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就像一个放映员,其威信与亲和力将大为下降,当然教学效果也不可能尽如人意。而且,多媒体运用得太多太滥,会给学生太强的刺激,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因此,一节课中要把握多媒体的使用频率,应立足于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保持新鲜感,从而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而不能喧宾夺主。

二、呈现的内容“新巧”

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应考虑如何引导学生从课件中多角度展开想象或联想,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这样构思“新巧”的多媒体作品,才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

如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写《我喜爱的小动物》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表达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小金鱼为例,创设了三种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情感。

画面一:当小主人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他来到小金鱼面前。此时,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小金鱼会有什么表示?画面二:当小主人因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而沾沾自喜时,他来到小金鱼面前。此时,这位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小金鱼会有什么表示?画面三:当小主人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把难题解答出来了。这时,小金鱼又会有什么表示?学生看着熟悉的画面,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各抒己见,语言流畅、生动,把小主人的心理活动描述得细致入微,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又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通过多媒体课件补充有关圆明园的废墟的图片、圆明园曾经的精美绝伦的图片、世界名人有关圆明园艺术的论述片段后,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之中,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句子的含义,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展现学生的“灵巧”

使用多媒体课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潜能,让个体差异大的学生各得其需地进行学习。有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情况,信任学生,让学生用“灵巧”的双手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在制作课件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要学的内容,还可以学会收集、归纳、整理、组织语言材料。最后老师把有特色的学生课件展示在课堂上,让全体学生共享。这样,既深化了学习的内容,又创造了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就感,激励学生进一步创造。

篇7

金秋送爽、硕果飘香,XX煤矿原煤产量屡创新高,日产连续突破3000吨,月产更是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超过10万吨大关。面对骄人成绩,XX煤矿广大干部职工不骄不躁,在抓好安全生产的同时,抓紧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使得三个文明建设齐头并进、硕果累累。

XX煤矿始终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管理创新,继采掘单位内部市场化、精细化管理之后,又制定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六进”细则。使得安全生产持续发展、管理水平明显提升、职工生活显著改善成为该矿工作中最为闪亮的一笔。

安全生产大如天,在XX煤矿,始终坚持着“安全第一,生产第二,不安全坚决不生产”和“一切工作看安全”、“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的思想,他们把每一个安全目标的实现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从零开始向零进军,坚持向培训、管理、装备要安全。以严细管理为目标,进一步健全完善了矿、区队、班组、岗位四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岗位标准,并把安全管理的措施、责任落实到班组、岗位,形成了“人人讲安全,事事做精细”的安全管理机制。在现场坚持红黄绿牌制度,对安全隐患排查实行三级联动、闭合管理,安监科班班查、业务部门天天查,矿井坚持每周查,对现场存在的隐患严格整改人员、时间、地点三落实。同时,该矿还以“三违”治理和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为总抓手,把安全管理的重点放在基层区队和班组,组织开展好创建无“三违”区队、班组等竞赛活动。积极开展“精品工程”建设,严格落实“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大力实施科技兴安战略,不断加大安全基础建设投入力度。

为进一步提升矿井管理水平,XX煤矿确立了严细管理、依法治矿、刚柔相济、恩威并重的管理思想,从制度建设入手,把矿编写的《煤矿职工安全手册》及时发放到职工手中,做到人手一册,保证了凡事有制度、件件有标准、事事有考核。具体工作中,XX煤矿还把矿井各项指标层层分解量化落实到区队、班组、岗位,做到了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严格考核、奖惩兑现,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该矿还把改善职工工作生活环境、建设温馨、和谐、发展矿区作为建设“让领导放心、让职工满意”好班子的一项重要工作,先后投入近百万元对职工澡堂、职工图书室、矿区道路等进行改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赢得了全矿职工家属的高度评价,也为该矿顺利实现安全年打下了坚实基础。

篇8

【关键词】多媒体 初中语文 创新思维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信息资源已经成为现代新型教学和学习的重要手段。因此,语文教师应努力掌握和应用多媒体,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把教学要求落到实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如何在有限的时空、有限的能力下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呢?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运用多媒体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直观的图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孔乙己》,先把课文的结尾制作成一个flash课件,即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的场景,同时屏幕上显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场面呢?这个教学课件引导着学生兴趣正浓的进入《孔乙己》的学习。学生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很不费力的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运用此类方法将多媒体整合于语文教学,使学生直观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挖掘学生语文思维

在整个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因而,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造多种形式的课件,创设课文情景,能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并发展抽象思维。我在教《故乡》一课时,教学的重点是对比描写和人物描写,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制作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几处细节描写的图片,二十年后杨二嫂人物刻画的图片,并通过放映图片表现他们的变化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外,我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了这样的动画课件,假设中年闰土遇见了二十年后的杨二嫂,他们会说些什么?要求用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通过这样的练习,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发展了他们的抽象思维。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潜能

语文老师应发挥多媒体优势,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作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写作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语文教学的作文指导应让学生直观观察,启发学生怎样借鉴范文,然后将范文与学生的习作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虽然是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为主要任务,但教给学生系统化的语文知识也不可忽视。运用多媒体将零散分布在初中课本中的语文知识系统化,非常有利于学生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如可将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知识、语言运用知识、记叙文知识、说明文知识、议论文知识、散文知识、作文分类及应试技巧等分别做成表格,再将这些表格做在一个课件里,提供给学生,不论是查阅还是识记,操作起来都非常方便,学生很轻易地就能把握这些知识系统。教师运用信息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把语文的基础知识、技巧及相关提高性练习通过信息技术课件讲解和课件播放同步进行,不仅使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同时在接受知识,还能直观的使学生接受其他相关的知识,其效果远比教师单纯地讲解要好得多,收到的效果要大得多。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如今的教学早已改变了以往“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根教鞭、一杯水”的老式样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不断完美。初中语文教学借助多媒体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如选择利用多媒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优点,能指导学生从学习范例中掌握规律的示范模式,就有助于听说训练的教学法。如讲授《〈孟子〉二章》一文时,在朗读教学这一环节上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一开课,多媒体展示出一幅孟子画像,教师精要介绍了孟子生平事迹之后,满怀深意地说了一句:“现在请让我们一起聆听二千多年前的孟老先生的谆谆教诲”。接着通过多媒体范读,在低缓的音乐中,男中音徐缓地诵读课文,再看多媒体屏幕上端庄的孟子画像,俨然是当面聆听夫子教诲,紧接着放第二遍范读录音,此时学生齐读,声音清脆响亮,充满真挚情感,与第一次朗读相映成趣,在这种美的氛围当中,学生通过对比、模仿,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听说能力。

篇9

一、电教媒体使语文课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鲁班发明锯子并不是来自书本知识,而是由于他上山砍柴时被有齿的野草划破了手而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获得易拉罐专利权的小学生也就是因为遇到拆不开菠萝罐头盒这一难题时,大胆想象产生新的点子。可见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可以多角度丰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利用音乐、动画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展想象力。美好的音乐,精美的彩图能激发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对事物发展前景的大胆想象。如《跳水》一文中,船长的儿子追猴子到桅杆的顶端后,真可谓是千钧一发,若配上恰当的音乐和生动逼真的画面,许多学生急中也能生出许多智谋,就会迸发出多种令老师想不到的救孩子的方法。尽管有些看法是涉及对轮船设施、设备改造的事情,似乎与现实救孩子的事不相干,但它毕竟表现出了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

(2)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另辟蹊径,延伸想象。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能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研究,把电教媒体尤其是课件的应用引进课堂,将书本上静止的文字叙述,配上引人入胜的动画,美妙的音乐,生动的语言,有效地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尤其是课件的应用,不仅能克服内容抽象的缺陷,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无限遐想。如学习《曹冲称象》时,学生发现课件演示的称象方法并不科学,并纷纷议论,师生最后达成共识:即“不需要称装上船的石头,可称人,因为石头上船还要人来搬动,人可以自己走上船,这既方便又省力。”不难看出,在教学中,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寻找解决的途径,就能使创新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电教媒体使语文课不再单调。

篇10

一、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给导学案应用注入活力

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其独特的形、声、景扣动学生的心弦,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便于学生理解,让抽象的知识和内容更加形象化,易于学生接受与消化。

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利用课件给学生播放了《安塞腰鼓》的音像片段;然后播放充满激情的录音,让学生再次感受、体会文章所描写的场面和感情。这样营造一个感情激越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披情入文,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瘦身导学案,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教材中某些内容真可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有,比较抽象、复杂。一般学生运用导学案学习,重难点的突破遇到疑难时,教师或借助复杂化的语言,或借助肢体动作进行解说,结果下来,经常是教师累得满头大汗,学生听得一头雾水。

在上课时,如果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耳闻目睹,既增加生动性,又容易突破重难点。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为了更好地表现父子情深这一主题,就有意识地把“父亲过铁道,攀栅栏,买橘子”的场面制作成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地去感觉,要求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然后创造性地表达画面的内容。

三、运用多媒体与导学案相结合,启迪思维,提供创新空间

语文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运用课堂所学习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现代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能充分挖掘教材,有利于丰富表象,引发联想,启发思维,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教学《向沙漠进军》时,学生对沙漠的形成、沙漠对人类的危害还不完全了解。就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课前通过网上搜索、剪裁,再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进行课件制作。这样学生就有了感性认识,再结合课文内容,出了一道题:沙漠不断侵袭人类,人类能不能抵挡沙漠进攻,并且收复失地呢?学生对这些问题特别关心,也很感兴趣,就积极地讨论,有时还发生激烈的辨论,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知识。

四、运用多媒体延伸各种器官的功能,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强化导学案的学习效果

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如今的教学早已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根教鞭、一杯水的老式样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学手段亦不断更新,不断完美。语文课借助多媒体延伸了各种器官的功能,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选择好最佳课堂模式和教学手段,更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如,选择利用电教媒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优点,通过重现、渲染等方法,指导学生从学习范例中掌握规律的示范模式,就是有助于听说训练的教学法。比如,在讲授郭沫若的《雷雨》一文时,先播放王卫国先生朗诵的《雷电颂》视频。王先生的朗读,铿锵有力,慷慨激昂。听完王先生的朗诵,学生情不自禁,跃跃欲试。就适时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尝试模仿。在这种激昂的氛围当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听说的能力。

五、运用多媒体课件,增大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