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形体礼仪范文
时间:2023-03-14 08:53: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形体礼仪,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薪酬激励机制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本文深入探讨了企业激励性薪酬体系的特征、考虑因素、相关制度等问题,希望为企业发挥薪酬激励作用提供参考。
所谓的激励性薪酬,就是在兼顾公平、公正、合法的前提下,适当拉开差距,实现薪酬的激励效果,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建立激励性薪酬体系,加大内部分配浮动比例,充分体现按贡献分配的原则,增强激
励效应,将员工的收入与业绩挂钩,促进内部良性竞争,激发每个员工的内在潜力,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一、激励性薪酬体系的特征
现代企业的薪酬体系应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最大可能地发挥人才的能力, 这要求现代企业建立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发挥员工的才能。
(一)具备竞争优势的薪酬
企业吸引并留住人才就需要为员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 使他们一进企业便珍惜这份工作。较高的报酬会带来更高的满意度, 与之俱来的还有较低的离职率。薪酬缺乏市场竞争力, 将使企业人才流失, 其结果是造成企业不断招, 老员工又不断离职的恶性循环。
(二)公平合理的内部薪酬制度
企业内部薪酬的不合理, 会造成不同部门之间以及相同部门个人之间权利与责任不对称, 使部分员工在比较中有失公平感, 造成心理的失衡。从企业服务价值链的角度看,如果薪酬没有体现内部公平,员工满意度就会降低,必然影响由员工向客户提供的决定客户满意度的服务价值,进而影响客户的忠诚度。因此,在薪酬管理中,内部公平是管理者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
(三)基于工作绩效的薪酬体系
一个结构合理、管理良好的绩效考核制度, 不但能留住优秀的员工,淘汰表现较差的员工, 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员工竭尽全力, 把自己的本领都使出来。此外, 实行按绩效付酬后, 管理的重点不再是限制任务指派使其与岗位级别一致, 相反, 最大限度地利用员工已有能力将成为新的着重点。这种薪酬制度最大的好处是能传递信息, 使员工关注自身的发展。
二、激励性薪酬体系影响因素
激励性薪酬体系是一个具有激励性,并能吸引、保留公司核心员工的薪酬体系,应是在符合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的条件下,对内公平合理,对外具有竞争力,并能鼓励员工不断提升人力资源能力的体系。激励性薪酬体系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一)清晰的薪酬目标。在确定薪酬目标时,应同时考虑效率与公平。薪酬政策的制定要有利于提高企业和员工的绩效,并能够促进产品及服务质量的提高,帮助企业取悦于消费者及相关利益群体;而公平是薪酬体系的基础,既要能满足员工的基本需要,又要能体现对员工贡献的认可。对于员工来讲,程序上的公平与结果的公平同等重要。
(二)企业薪酬体系的内部一致性。内部一致性:是指通过对同一组织内部不同职位之间或不同技能水平之间的比较,合理确定从事不同工作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无论是对同类工作还是非同类工作,内部一致性都是影响薪酬水平的决定因素。薪酬体系的内部一致性强调,要体现薪酬结构与组织设计和工作之间的关系,薪酬结构要对所有员工公平,要有利于员工的行为与组织目标相符。
(三)企业薪酬体系的市场竞争力。是指企业如何参照竞争对手的薪酬给自己的薪酬水平定位,即本企业的整体薪酬水平应定位在什么水平来与同行竞争?这要平衡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要确保薪酬水平足够吸引和维系员工,如果员工一旦发现他们的薪酬低于市场水平,他们就很有可能会离开。另一方面要控制劳动成本以使本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具有竞争力。
(四)薪酬体系的保障机制。没有有效的执行,最完美的薪酬体系也是空谈。员工的接受程度是使薪酬制度发挥作用的关键,必须让员工相信这套体系是公平的。而员工对薪酬制度的看法取决于他们受到的管理人员的对待、关于自己报酬和绩效的正式沟通方式,以及企业对于他们对薪酬制度意见的反馈。
三、激励性薪酬体系建立的一般程序
激励性薪酬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包含许多过程和步骤,需要运用很多学科的专业技术知识,一般遵循以下程序:
(一)企业薪酬原则与策略。这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重点,是以后诸环节的前提,对后者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职位分析。这是确定薪酬制度的基础。结合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管理层要在业务分析和人员分析的基础上,明确部门职能和职位关系,规范职位体系,编制企业的组织结构系统图。
(三)职位评价。重在解决薪酬的内在公平性。一是比较企业内部各个职位的相对重要性,得出职位等级序列;二是为进行薪酬调查建立统一的职位评估标准,消除不同企业间由于职位名称不同,或即使职位名称相同但实际工作要求和内容不同所导致的职位难度差异,使不同职位之间具有可比性,为确保薪酬的公平性奠定基础。
(四)市场薪酬调查。重在解决薪酬的外部公平性,为企业确定激励性薪酬体系提供一个可比较的参考。
(五)确定薪酬结构。所谓薪酬结构,是指企业的组织结构中各项职位的相对价值及其对应的实付薪酬之间的关系。
(六)确定薪酬水平。通过薪酬结构设计为不同的职位确定的薪酬标准,但实际上总是把众多类型的薪酬归并组合成若干等级,薪酬登记数应视企业的规模和工作的性质而定,其多寡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但若级数过少,员工会感到难以晋升,缺少激励效果。相反,若级数过多,会增加管理的困难与费用。
(七)薪酬的实施与修正。薪酬制度一经建立,就应该严格执行,发挥其激励功能。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还应随着企业经营状况和市场薪酬水平的变化作相应的调整。
四、激励性薪酬体系的相关保障
(一)公平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是激励性薪酬体系得以实施的保证。一个结构合理、管理良好的绩效考核制度,不但能留住优秀的员工,淘汰表现较差的员工,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员工竭尽全力,把自己的潜能都释放出来。在企业中,绩效评估应该成为各类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公平评估考核是企业“知人善任”、进行薪酬管理的强有力的依据。要使考核本身也成为一种激励因素,成为奖赏成就和进步、抑制不足和过失的手段,关键是要做到公正、公平。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对知识员工努力工作的肯定,使员工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实现自身价值的升华。
(二)科学的工作分析。工作分析是在岗位描述的基础上,对岗位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进行评价,以确定岗位的相对价值,通过科学的工作分析,比较企业内部各个岗位的相对重要性,聚集相似岗位进行薪酬等级划分,得出岗位等级序列,从而为运用薪资曲线对每一薪酬等级进行定价提供标准,也为薪酬支付的内部公平性提供支撑。
(三)合理的薪酬水平。企业在确定薪酬水平时,需要参考劳动力市场价位,了解市场上同类岗位的薪酬支付情况。企业可以把市场劳动力价位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以克服内部分配上可能存在的平均主义和盲目攀比行为。需要注意的是,在目前市场价位尚不统一的情况下,薪酬调查必须从地域、行业、岗位等多个方面进行细分和研究,确保结果的可比性,合理确定企业的薪酬水平。
(四)反映工作绩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员工工作绩效具体表现为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以及对企业的其他贡献。为正确评价员工的工作业绩,企业还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绩效评估系统,针对不同岗位的性质特点、职责权限大小及承担责任风险程度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根据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员工进行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与人员使用及薪酬挂钩。其实质就是在企业内部强调多劳多得,刺激员工以更多的知识储备,更高的劳动技能,获取更好的工作岗位,并在适合的工作岗位上,创造更好的工作业绩,从而取得更多的报酬。
综上所述,企业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激励性薪酬体系,通过工作分析确定岗位价值,进而确定员工的工作价值,同时根据市场水平和企业自身情况确定企业的薪酬水平,这也决定了企业激励性薪酬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管理上及技术上的配套支持。激励性薪酬体系的建立、实施和完善,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参与和支持,以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加里?德斯勒着.人力资源管理.刘听,吴雯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美]雷蒙德?A?诺伊,约翰?霍伦拜克等着.人力资源管理——获取竞争的优势.刘听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孙剑平着.薪酬体系与机制设计.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胡宏峻着.富有竞争力的薪酬设计.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篇2
经济盈利是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基础,企业的经济效益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进程。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除强化自身实力之外,还需要加强内部的行政单位管理,从而全方面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行政管理作为企业的中枢系统担负着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推进并保障企业生产经济等日常活动的顺利进行及有效沟通,从宏观上控制着企业发展的全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因此,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对于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一、企业内部行政管理概述
行政管理效率是根据企业内部相关的行政管理制度规定,衡量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行使管理职能产生的效果,通常通过企业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日常执行活动体现出来。
企业执行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则是建立在企业行政管理特点的基础上。企业执行行政管理,首先有助于提高企业目标的实效性。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在充分利用自身所具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加强行政管理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有助于企业形成其独特的文化,以最终达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的目的。其次有助于构建企业管理的层级性。通常情况下,在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中,最重要的两个层级是企业内部决策和执行层。管理层通过对企业实际情况做出决策,而后由执行层实现。而在这两个层级之间,行政部门主要承担起两者间的协调作用,上传员工意见和工作成效的同时准确及时下达企业高层决策层的思路和意志,并予以监督和协调。因此,由行政管理部门担任决策层和执行层之间剂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工作僵化、监督力度不足等的问题,行政管理对企业管理的层级性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最后助于提高企业管理的时效性与灵活性。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信息的时效性对企业决策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和功能即协调企业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并使之形成适当的衔接关系,提高企业效率,促进经济发展。企业的行政管理严格执行着执行—反馈—挑战—执行这样一套操作过程以尽量减少时间滞后,减少执行过程中的信息延误和损失。同时,行政管理工作具有强灵活性,它与时俱进,通过频繁的变通、变革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企业行政管理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分析
提升企业的外部市场竞争力、追求整体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目标和动力。行政管理工作作为企业内部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承担着企业内外部的管理工作,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重担。因此,企业要顺利经营,需深刻了解行政管理工作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此目标制定工作的标准和准则,制定相关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企业经济效益的状况除了反映企业的盈利状况、技术水平高低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政管理工作水平和效率的高低,是企业内部行政管理状态的体现。
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设置不合理
由于缺乏正确认识,我国部分企业在行政机构设置上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如机构庞大臃肿,部分不同机构间管理内容相同,导致政出多门现象的发生,经济效益大打折扣。行政机构的庞大臃肿直接导致了单位内部办事效率低下,命令无法得到有效传递,下级部门执行效率低下。同时,不必要机构的大量存在,导致机构、人员日渐增多,行政开支越来越大,将影响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行政规章制度不健全,执行力不大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加强企业行政管理的基础,行政管理效率的提升离不开规章制度。但是目前,我国企业行政管理在规章制度方面尚存在问题:一是行政部门规章制度不健全。部分企业的规章制度未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一味地复制大型企业的规章制度,部分企业规章制度更新不及时,较为陈旧,无法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二是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大。部分企业制定了规章制度,但是由于制度尚不完善,只是形式工程,没有得到切实的执行和落实,只用于应付上级偶尔的检查。规章制度的不健全引发了较多的员工矛盾,导致内部矛盾重重,极大地降低了工作效率。
(三)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行政管理工作作为企业内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生产发展、经济效益等产生重要影响。故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就目前而言,我国企业内部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多偏低。由于多数企业管理者不重视、行政管理部门和环节偏多等原因,导致行政人员专业知识不足,业务能力低下,服务意识欠缺等现象,行政人员工作积极主动性不高,将严重制约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行政人员缺乏全局观念容易导致行政部门运转不灵,导致效率低下。
(四)官僚主义作风严重
部分企业受传统家长制的影响较为严重并一直秉持,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挫伤了员工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企业决策的民主性,管理的科学化。另外,也导致了行政管理工作突出不讲实效的管理,偏离了原本服务的轨道,极大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加强企业行政管理,提升经济效益
(一)建立健全的行政管理模式
企业的健康可持续运营需要有健全的行政管理模式保障企业决策能够得到高效的贯彻落实,达到行政管理的目标。为此,建立健全的行政管理模式,首先要实事求是从企业实际出发。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管理层应透彻了解自身特点,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合理并适合企业实际需求的行政管理模式。其次要严格遵从规范化要求。在坚持实用科学性原则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部门,建立合理科学的行政管理体系。最后,要强化企业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将企业管理的职能交由行政管理部门执行,强化其实际管理职能。
(二)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对于加强行政管理提升经济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应从企业实际出发,建立合适的规章制度从而提高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企业可以通过法律法规的行政促进行政管理工作的提高,建立起健全的各项管理制度、工作程序、岗位责任制等,为行政部门的法治工作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另外,若行政规章制度得不到严格落实,则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与实际作用。因此,企业领导层应领头号召企业内部各部门单位严格遵从规章制度,维护其权威性,真正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提高企业行政人员的综合素质
行政管理工作作为企业内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生产发展、经济效益等产生重要影响。故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将促进企业行政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进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良好的心理、择优决断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协调统筹全局等基本能力是现代企业对行政人员素质的要求。要组建培养高素质的行政管理队伍,一方面是要得到企业领导层的支持。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内部领导层不能再单纯注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更要具备战略眼光,认识到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注重行政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为行政人员队伍的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另一方面,应加强对行政人员的培训工作。行政人员应该同时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道德素养。企业定期地对行政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不断更新和提高行政人员的专业知识和道德素养,提升企业的外部竞争力,从而提升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目标。
(四)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
企业应对外引进科学合理的如绩效评估、目标管理等管理方法。当前企业行政管理方法陈旧落后,单纯地注重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降低了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引进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在增强企业行政人员责任感的同时还利于更客观公正地衡量行政人员的工作业绩,有助于提高行政管理工作质量从而提升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目标。
综上所述,企业生产和发展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目的。而作为企业重要组成部分的行政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产生重大影响,其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因此,企业应不断加强企业内部行政管理工作,采取措施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目的,保证企业的健康可持续经营发展。
篇3
关键词:库存管理;库存成本;库存订货方法
近几年,随着大部分客户纷纷采用JIT的生产方式,势必要求作为供应商的贸易公司采用先进的库存管理方法,缩短产品交货期,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客户服务水平,以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我国的对内贸易公司在库存管理上存在这各种各样的问题,库存居高不下,库存滞销严重,库存准确性不高,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缺失等问题。
一、库存管理的概念
库存管理也称库存控制,是指对制造业或服务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各种物品、产成品以及其他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使其储备保持在经济合理的水平上,是企业根据外界对库存要求与订购的特点,预测、计划和执行一种库存的行为,并对这种行为进行控制。
二、库存管理的功能
1.保证适当的库存量,节约库存费用.
2.防止断货出现客户流失问题.
3.降低运输成本。
4.保证生产的计划性、平稳性、以消除或避免销售波动的影响。
三、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
1.库存配置不合理
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价格都已经非常的透明,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成为企业的工作重点,而客户考察供应商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是否能够按时交货.为了提高服务水平,每个贸易公司都会备安全库存.
有些业务员只关心自己的销售业绩,不关心库存问题.为了维护客户,无论客户提出什么样的要求都想办法满足.即使是一些非常规货物的货物也为客户储备库存,结果因为客户换设备不在需要这个型号的货物,或者客户找到了价格更加便宜的供应商等等原因,导致了货物的滞销.
与滞销货物相反的畅销货物经常出现断货的情况.之所以是畅销货物是因为多个客户都需要到这个货物,而且用量稳定.但库存得不到及时的补充,经常出现断货现象.
库存中有的货物经常出现断货的情况,而有的货物却一直不能销售出去, 断货与滞销并存的局面同时存在.
2.缺少专业的仓库管理人才
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我国仓库管理方面起步较晚,虽然说近几年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专业的仓库管理人员还是相当缺乏,大部分仓库管理人员不是学历低就是从未接触过仓库管理的知识.而且待遇普遍偏低,导致了人员的流动性很大,经常会因为对工作不熟悉而出现很多问题.
3.库存信息不够准确
帐上有的货物但是找不到实物,或者帐上的数量与实物数量不一致等等帐,物,卡信息不一致问题.
库存信息不准确包括以下几方面原因
(1)库存管理员对于出入库的单据没有做及时的手工登记.
(2)库存管理员对账本进行手工登记时出现错误
(3)在货物出库时,实际货物的数量与订单中的数量不一致.
(4)同一型号的货物未放到一个货架上,搬运工放置货物时放错位置.
4.没有健全的考核体系和奖惩措施缺失
贸易公司一般员工比较少,并且组织结构简单,往往把销售业绩放到第一位,而对于公司的管理上却很疏忽,库存管理的责,权,利没有建立.考核体系没有或者不健全.这就导致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缺乏工作积极性.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产生.
四、库存问题解决办法
1.采用合适的库存订货方法
对于这种贸易型的中小企业来说企业成本主要由人工成本,运输成本,库存成本等构成,而库存成本占总成本的50%左右.而库存水平高,缺货成本就低;库存水平低,缺货成本就高.在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对贸易公司来说合理的库存水平是提高客户的满意度,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是企业生存的关键,
1915年,美国的F・W・哈里斯发表关于经济订货批量的模型,开创了现代库存理论的研究。在此之前,意大利的V・帕雷托在研究世界财富分配问题时曾提出帕雷托定律,用于库存管理方面的即为ABC分类法。随着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库存管理的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许多库存模型,例如: 定量订货法、定期订货法以及JIT库存管理方法等。应用于企业管理中已得到显著的效果。但是任何的管理方法的数据都是绝对的,而市场的变化却是瞬息万变的,所以企业找到适合自己的库存管理模型并与市场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定购库存是比较保险的.
2.针对库存问题对员工进行培训
在公司没有专业的库存管理人才的情况下,作为公司的领导层必须清楚库存管理的相关知识,同时就库存管理的各方面知识加大对库存管理人员的培训.
对于贸易公司来说,每个员工都与库存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让每个员工了解 认识库存管理的重要和库存管理的相关知识是非常必要的.让员工知道,对于贸易公司来说库存管理和销售业绩同等重要.库存问题不光是别人的问题,也是自己的问题.
3.加强库存盘点工作
(1). 常规盘点:每各月固定时间盘点库存,核对库存表。
(2). 非常规盘点:
货品入库前、后需分别进行库存清点工作,保证大宗新进货品入库前后库存货品无误。
订单货品出库前、后需分别进行库存清点工作,保证大宗货品出库前后库存货品无误。
(3). 库存盘点人员务必独立、细心、认真、负责,尽量保证盘点准确。
(4). 对于库存不准确的货品找出原因上报给总经理.
4.建立惩罚机制
(1)针对滞销库存
由于业务人员对市场估计不足而导致的滞销库存.将对业务人员进行相应的惩罚.
(2)针对发错货物
找出发错货物的原因,是谁的问题发错货物就对谁采取一定的惩罚,惩罚的措施可以是因发货货物产生的来回费用就由谁来承担.
通过这种惩罚机制,每个员工都会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只要对工作认真负责,发生错误的几率将大大减少.
5.激励业务员销售滞销货物
因为货物都有一定的保值期,为了减少损失回笼资金,滞销货物必须尽快的销售出去.这个任务必须由业务员来完成.为了吸引客户可以把滞销货物的价格定在低于市场价格,有些时间长的货物甚至价格可以定在成本价格以下.
对于业务员卖出1件滞销货物给予一定的销售奖励,有额外的奖励业务员的积极性势必会大大的提高.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X7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3-0177-01
1、引言
21世纪以来,化学工业为人类积累了巨大的财富,然而同时也带来了资源浪费、严重的雾霾、温室效应等严重的环境问题。事实证明,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能源的发展。也对环境污染造成了严重了影响。目前在天然气气田对含硫尾气的处理方法多为化学吸收、湿式氧化、灼烧法。他们多存在药剂量大、无法回收利用、吸收效能差、能耗偏高、不稳定、易引发安全事故、来二次环境污染的问题。而近些年一种新型的离子液体脱硫方法逐渐被人们接受。我国的离子液体基础和应用研究也十分活泛。本文主要阐述了近几年来,一种新型离子液体的发展和进步。分析了离子液体的现状及缺陷。并对未来的离子液体发展进行了展望。
2、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传统脱硫工艺技术现状与不足
我国天气净化有50多年的时间,经常是使用了包括醇氨法、砜氨法,氧化还原法、吸附法等多种脱硫工艺。在中、低含硫天然气脱硫净化中积累的相当丰富经验。通常考虑技术成熟,投资相对适中,操作方便的方法。近些年,随着国家环保高度重视,使得净化厂包括石油化工行业在鹊奈廴酒笠怠6氧化硫排放受到了越来越严格的限制,最新标准达到200mg/m3。这给石化企业带来巨大环保压力,必须通过技术改进,才能达到满足排放要求。
2、2 离子液体技术发展现状
离子液体是指在室温或室温附近完全由离子组成的液态物质。它一般由有机阳离子和无机或有基阴离子组成。离子液体是在室温或室温附近呈液体状态的盐,也称低温熔融盐。它具有低蒸气压、不挥发、低熔点、导电和导热性良好、热熔性与稳定性高、溶解力和选择性强的特点。直到2004年Hayashi等科学家报道了应用含结晶水的三氯化铁与氯化烷基咪唑直接混合即可得到疏水的铁基离子液,在空气中及水溶液中稳定存在。
2003年BASF公司首先实现了离子液体的规模化应用。预示了离子液体作为新型的绿色工业溶剂的大规模工业应用已经启动。而在我国铁基离子液体作为脱硫剂构建非水相湿法氧化脱硫的设想也被学者何义提出了。他指出铁剂离子液体集氧化性、疏水性及热稳定性为一体的特点。具有酸性条件下脱硫、脱硫液无流失、及不产生副盐的优点。
3、离子液体脱硫剂制备方法研究
离子液体脱硫剂种类繁多,改变阳离子、阴离子的不同组合,可以设计合成出不同的离子液体。这些合成方法大体上有两种基本方法:直接合成法和间接合成法。
1、直接合成法
直接合成法通过酸碱中和反应或季铵化反应一步合成离子液体,如1-丁基-3-甲基眯唑盐等操作简便,无副产品,易纯化。
2、间接合成法
若一步不能得到目标离子液体,就必须采用两步合成法。首先通过季铵化反应制备目标离子卤盐。然后加入Lewis酸或用目标阴离子置换出X-来得到目标离子液体。在第二步反应中,使用金属时,产生AgX沉淀或NH3、HX气体而容易除去;加入强质子酸HY反应要求在低温搅拌下进行,然后多次水洗至中性,用有机溶剂提取离子液体,然后真空除去有机溶剂得到纯净的离子液体。
4、提高脱硫剂硫容的实验研究
4、1 配方不同的影响
铁系氧化物对H2S有较好的吸着能力,但加入不同的量的不同物质会起着不同的影响,经过实验证明15%的粘合剂及3%的添加剂的效果最好。吸硫增重率最高、吸硫及解吸率最快、抗压碎强度也达到较高的值。对离子液体组分优化之后,可在常温和高温下吸收硫化氢,硫容达到1-4g/L。
4、2 原料气中硫化氢含量的影响
同环境下,原料中硫化氢的含量增加,脱硫性能降低,但降低幅度不大,说明该脱硫剂有很好的脱硫性能。
4、3 温度的因素影响
温度对氧化铁的脱硫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但不同的脱硫剂适用范围差别大,一般最佳温度为40℃。由于常温氧化铁多用于露天环境中,因而也会受季节的影响,一般最佳的操作温度为20℃。
4、4 水蒸气的影响
其他条件恒定时,水含量较低对促使水解反应正向进行,提高硫容;但水汽过高时,水吸附在碱性位上,阻止二氧化硫分子与碱性活性中心的吸附结合使脱硫活性降低21%。
5、离子液体工艺展望
离子液体在工艺上克服了其它脱硫剂耗量大、无法回收利用、吸收效能差,能耗偏高,不稳定,易引发安全事故或带来二次环境污染等问题。污水排放很少,对环境影响小,运行过程中无“三废”产生,性质稳定,操作范围广,是环境友好的全新型脱硫剂。工艺相对简单,操作容易,人工成本较低,溶液运行成本也较低。对公用工程依托程度低,适合偏远单井脱硫。硫磺产品纯度高,可直接用作化工原材料。
然而要想真正将离子液体适用的催化反应,推广到工业化生产。仍旧面临着诸多问题。(1)虽然可以通过精巧的构思和设计来达到制造离子液体的目的,但如何在分子水平上实现对离子液体性能的控制。(2)如何透过个性差异的现象,证明离子液体优于传统的催化剂的特点。(3)如何解决离子液体高昂的成本及复杂的,组成。(4)如何确定与其应用密切相关的粘度、密度、稳定性、腐蚀性、传质、传热、相变、流体力学等工艺设计的基本数据。因此,离子液体在开启绿色环保的大门的同时,也开起了一项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邓友全.离子液体性质制备与应用[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6 : 12
[2] 胡奥林.解读天然气利用政策.天然气工业,2008,28,(2):157-159
[3] 卢泽湘,、袁霞、等.咪唑类离子液体的合成和光谱表征[J].化学世界, 2005(3):148150
[4] Anthony J L,Anderson J L,Maginn E J, et al. J. Phys. Chem.B, 2005, 109: 6366―6374
篇5
一、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实行新的方针并不能像实施成熟方针那样顺利,新的方针需要慢慢摸索实施,中间会伴随很多问题产生,这些问题需要及时发现并处理。
1.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体制没有真正实施
传统企业管理的思想对企业影响太深,虽然在企业的管理运行体制中接受了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但没有真正实施,因此,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经营模式并不成熟。也就是说,这些企业的管理中财务和业务还处于分开的状态,这也是因为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并没有得到企业足够的重视。往往企业运行中财务和业务需要相互融合,在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之间建立中间表,业务系统定期更新中间表的业务经营数据信息,存货核算系统提取业务数据信息进行审核,并计算出结果,此时也产生了财务记账凭证。将财务和业务分开管理就很容易导致信息失真,或者信息延误,造成企业决策部对市场反应迟钝,直接影响到企业市场发展。
2.信息技术软件设计不成熟
虽然很多企业不重视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但还是有不少企业在实施这种管理模式,并做了许多计划。企业财务一体化模式中核心部分是引入信息技术,也就是说,财务业务一体化建立在信息系统软件的基础之上。市场上各行业工作人员都是各司其职,那么问题就来了:设计信息系统软件的都是计算机行业的工作人员,他们对财务管理并没有相应的了解,所以在软件设计和执行实施中会有一定缺陷,这是毫无疑问的。刚开始可能只有些小问题,但是在软件运行中会有很多后续问题慢慢被发现,这有个时间段,而软件开发商对自己软件的维修处理有一定的期限,那么企业信息系统软件的维护就面临一个难题。
3.企业员工不能适应财务业务一体化的转变
传统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业务是分开的两个部分,因此员工熟悉这种模式下工作。但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改变了工作流程后,员工在工作执行上不能及时反应过来,依然遵循原来的工作方法,导致财务业务一体化达不到预期效果。此外,财务业务一体化建立在信息系统软件的基础之上,这要求员工必须会熟练地操作相应的软件,一些老员工就不能适应这种工作要求,这就降低了财务业务一体化执行力度。
二、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和财务管理职能转型
1.企业从根本上接受财务管理职能转换并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将会是企业管理的必然选择,为了企业的竞争力,企业需要真正接受这种管理模式,并积极投入到财务职能转化中去。但是,财务职能的转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企业需要做好准备并树立信心。财务职能转型对财务工作人员要求更高,这主要因为财务业务一体化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财务与业务联合的综合复杂性也要求财务人员具备较高的素质。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仅要熟悉专业本身,还要提高知识工具运用能力。此外,财务人员还要能利用良好的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来获取有效信息。
2.加强部门之间的监督
企业财务业务刚进入实施肯定会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企业工作就需要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部门之间的监督包括:①业务部门与财务之间的相互监督,保证对一体化系统软件中所有业务信息,资金信息和决策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②监督部门对业务和财务部门的监督,保证工作人员之间无互相包庇的现象,使财务管理工作与业务工作能良好运行。
3.做好市场调研,不同企业采取不同财务管理职能转型决策
一个人的思想涉及一个方面,几十个人的思想就涉及几十个方面,人多“力量”才大。企业针对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做一些问卷调查,主要分为两大问题:了解对“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基本认识和“财务业务一体化”对财务职能的基本影响,对结果进行统计,针对其中问题设置改进方针。
篇6
【关键词】页岩气 HSE管理体系 建议
页岩气在美国的成功开发已引起全球的页岩气革命,借助页岩气开采,美国已降低石油进口依赖度,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的数据,中国页岩气资源量位居全球第一,具有较大的页岩气资源战略意义。但是目前,勘探开发页岩气存在的安全及环境风险横亘在中国的页岩气产业面前。
就美国的页岩气开采来说,水力压裂技术是其开发的关键手段,但是需要约10倍于常规石油天然气开采的水量,并且存在地下水污染等潜在环境威胁。此前,水力压裂已在多个国家引起争议,法国政府甚至对其颁布了禁令。尤其在中国,页岩气资源主要分布于水资源贫乏地区。较大的用水量,意味着更大的压裂液泄漏风险和更大的返排水处理规模,地下水资源和地表环境存在较大的安全及环保风险,但是关于页岩气方面的政策法规尚未出台;HSE最初由国际知名的石油化工企业最先提出,是健康(Health)、安全(Safety)、环境(Environmental)管理体系的简称,该体系HSE管理体系作为控制健康安全环保问题的系统性载体,其先进的理念、规程、方法已在杜邦生产现场得到了体现和验证,也得到了石油石化企业及员工的广泛认同和应用;借鉴常规石油行业领域的管理经验,在该领域建立完善HSE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1 建立页岩气行业HSE管理体系面临的问题
1.1 安全管理人员缺乏页岩气专业技术
在页岩气这个属于全新的空白领域建立全新的行业安全管理体系,在其的推广过程中要使用最先进的安全技术。不仅仅包括管理方法,同时也有安全专业技术。尤其安全专业技术已经成为了摆在安全管理人员面前的屏障。而HSE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危险源点识别和风险评估,并且要使用诸多方法,要想真正掌握好这些技术和方法,尤其关于页岩气这个新兴领域方面的技术;需要高素质的安全管理人员。所以加强培训,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在页岩气领域建立和推行HSE管理体系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2 常规油气行业HSE管理体系在页岩气领域内难以操作应用
HSE管理体系是一个与国际贯例接轨的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标准,由于我们的国有企业职工已习惯于沿用多年的陈旧的企业模式,在常规油气行业推行HSE时,就存在企业职工对HSE的概念认识不清,不适应HSE管理思路的问题。页岩气作为新兴能源领域,适合建立全新的管理体系,建立HSE管理体系相对较为容易一些;但是页岩气作为非常规能源,其地质条件复杂性决定了其勘探开发技术应具备创新性和专业性;因此在建立体系时,文件内容会大量引用常规油气行业的HSE管理体系的内容时,应不断对其进行持续改进过程,要重视体系文件的在页岩气领域的可操作性,认真审查体系文件中每一个条款在实际工作中应如何落实的,有没有配备相应的资源,执行过程又存在哪些困难。
2 对HSE体系建立的建议
2.1 制定计划,编制程序文件
虽然页岩气HSE属于全新行业的管理体系,其建立仍需按照HSE管理体系十大要素,组织专业人员尤其基层部门业务骨干编写程序文件,按照各环节特色,注重发挥个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积极性;实行分类编写,突出实效,抓住风险评价与隐患治理、装置设计与建设、运行和维修、检查与监督这等几大要素,使程序文件具有全面性、可操作性。
2.2 对程序文件进行组织审核
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组织对基层程序文件的审核,要求内容不过、不虚、不空,现有条件做到的(或努力做到的)写进去,做不到的踢出去,不能滥竽充数,图有虚表,避免免实施中的言行不一致。
2.3 试运行并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制定环保管理办法
根据常规油气行业的经验,要实现HSE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转,离不开人、财、物的支持。只有有了资金的保障,HSE管理方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改善了职工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让广大干部职工干得放心,干得舒心,可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及提高工作效率。在环境保护方面,应制定相关的环保管理实施办法,并明确职责。
2.4 完善HSE监督体系,不断改进、发展体系
H S E监督体系是H S E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目的是保障H S E管理体系正常运行,增加运行的符合度,不致偏离H S E实施程序,及时纠正工作中的失误。为加大HSE管理的力度,使HSE推广工作更广泛,更深入,应结合现场实际,编写并相关的HSE管理体系实施程序,同时也要编制HSE检查考核实施细则,明确HSE监督、检查、考核的标准和依据。
3 结论
由于页岩气开采技术的特殊性,存在的环境风险近年已在美国引发颇多争议,建议并推行页岩气方面的HSE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在建立页岩气方面的HSE管理体系方面应借鉴常规油气方面的管理经验,应从HSE的本质入手,HSE标准是“骨”,而法律、标准、制度是“肉”,充分做到“骨肉结合”,逐步建立完善并最终推行于页岩气领域的HSE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志勇,毕明皓,李俊荣. 企业安全文化与HSE管理体系[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3(1).6-11
[2] 郑莉,王娟,赵云胜. 我国石油企业全面推行HSE管理体系探讨[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6.2(1).98-101
篇7
摘要 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需要对已计提的减值准备进行冲减的会计处理,由于在计提减值准备时,小企业已做纳税调整,所以采用未来适用法调整减值准备时,小企业财务人员要做相应的所得税纳税调整。
关键词 减值准备 所得税纳税调整 《小企业会计准则》
2013年1月1日起,原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且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小企业,需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是从税法和简化核算的角度出发,为小企业量身定做的会计准则。正确的运用《小企业会计准则》,处理好由《小企业会计制度》过渡到《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会计调整和纳税调整,是小企业降低纳税风险,提高会计工作效率的基础。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制度》差别之一是不计提减值准备。《小企业会计准则》第六条规定:“小企业的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计量,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原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小企业计提了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并按税法有关规定进行了纳税调整,而《小企业会计准则》是没有相关减值准备科目。根据有关规定,小企业在2003年1月1日之前执行的是《小企业会计制度》,已计提三项减值准备的,执行新准则时将已计提的各项减值准备需要冲销。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属会计政策变化,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第八十八条规定:“小企业对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会计处理。”小企业对因执行新的准则冲销减值准备应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账务处理。 在2013年1月1日,由于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状况不同,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会计处理的方法也不同。小企业在2012年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为公允的反映资产价值,流动资产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要计提减值准备。在执行新准则时,有的资产减值是长期不能恢复的,如存货中款式已过时的服装,已为新产品代替的功能落后的老产品等,需要冲减资产的原始价值,才能公允的反映资产的价值。有的资产的减值已恢复,需要冲回减值准备,减少管理费用。对减值准备的处理不同,导致所得税纳税调整的不同。
坏账准备 1.坏帐准备的会计处理对于已计提的坏帐准备,小企业有三种处理方法。 ①小企业计提坏账只是为遵循相关的会计制度和公司的管理制度,小企业往来款不存在坏账损失的问题,可直接冲减坏帐准备。借:坏账准备,贷:管理费用。 ②小企业计提了坏账准备,而且在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时,小企业发生了符合税法和《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下列坏账确认条件之一的: (一)债务人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被撤销,或者被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其清算财产不足清偿的。 (二)债务人死亡,或者依法被宣告失踪、死亡,其财产或者遗产不足清偿的。 (三)债务人逾期3年以上未清偿,且有确凿证据证明已无力清偿债务的。 (四)与债务人达成债务重组协议或法院批准破产重整计划后,无法追偿的。 因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导致无法收回的。 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小企业应冲减应收款项,借:坏账准备,贷: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不足冲减的,剩余应收账款,应直接计入营业外支出。坏帐准备未冲完的,应直接冲减坏账准备,借:坏账准备,贷:管理费用。 ③小企业计提了坏账准备,在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时,存在坏账损失,但尚不具备上述税法和《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坏账确认条件之一的条件,根据未来适用法的原则,小企业可直接冲减收不回来的应收款项,借:坏账准备,贷: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不足冲减的部分,剩余的应收账款,暂不做任何账务处理。等到企业取得上述税法和《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坏账确认条件之一的证据时,再做账务处理。坏帐准备未冲完的,应直接冲减坏账准备,借:坏账准备,贷:管理费用。
对坏账准备的所得税纳税调整 对于①直接冲减管理费用的所得税纳税调整。因小企业在计提坏账准备时,已做调减应纳税所得额的纳税调整,故在冲回坏账准备时要调减与冲回坏账准备相等的应纳税所得额。
对于②冲减往来款项的所得税纳税调整。因企业在税前列支坏帐损失,需要向主管税务机关专项申报财产损失,经税务机关批准后,才能在税前列支,故小企业在完成借:坏账准备,贷: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的账务处理后,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已核销的坏帐会计核算资料和相关的已成坏账的法律证据,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调减已冲销坏账准备相同金额的应纳税所得额。 对于③尚未取得税法规定坏账核销证据或向税务机关申报未批准的已冲销坏账准备,在期末计算所得税时不做纳税调整。待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财产损失,经批准后,在批准当年所得税汇算时调减已冲减坏账准备相同金额的应纳税所得额。 二、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1.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会计处理 对于已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小企业有二种会计处理 ①在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时,已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短期投资市价已恢复到投资成本,则应将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予以冲回,借: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贷: 投资收益。 ②在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时,如果短期投资的市价低于投资成本,应就市价低于成本差额冲减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借: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贷:短期投资。如果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大于市价低于成本差额的,剩余部分予以冲回,借: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贷: 投资收益。
2.对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所得税纳税调整 对于①直接冲减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在计算所得税时,应调减同已冲回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相同金额应纳税所得额 对于②冲减短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在短期投资出售前不做账务处理,在短期投资出售后,在计算所得税时,调减相对应的已冲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相同金额的应纳税所额 三、存货跌价准备 1.存货跌价准备的会计处理 小企业的存货跌价准备是按单个存货项目计提的。对于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小企业有二种处理: ①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时,计提的存贷跌价准备项目的存货已销售的,存货跌价准备应于冲回,借:存货跌价准备,贷:管理费用。 ②计提存贷跌价准备项目的存货继续为企业持有,并且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应就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部分,借:原材料、库存商品等科目,贷:存货跌价准备。如果存贷跌价准备大于变现净值低于成本差额的,剩余部分予以冲回,借:存货跌价准备,贷: 管理费用。 2.对存货跌价准备的所得税纳税调整 对于①直接冲减的存货跌价准备,在计算所得税时,应调减同已冲回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相同金额应纳税所得额。 对于②冲减存货账面价值的,在该项存货出售前不做账务处理,在该项存货出售后,在计算所得税时,调减相对应的已冲存货跌价准备相同金额的应纳税所额。 对于计提的上述减值准备金额不大,直接冲回对小企业利润影响不大的,最好直接冲回减值准备,不做冲减资产账面价值的账务处理。如果计提的上述减值准备金额较大,对利润影响大,小企业财会人员须冲减已计提减值准备资产价面价值,并做上述所得税纳税调整。
篇8
关键词:企业;工伤保险制度;问题;应对措施
在世界范围内,工伤保险制度是最早产生的社会保障项目,因为已经建立一段时间,所以发展较为完善。而我国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才形成完整的工伤保险制度,自从实施以来,切实保障了劳动者的自身权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是,一些企业在执行工伤保险制度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不仅危机劳动者权益,也阻碍社会发展,本文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执行工伤保险制度时遇到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展开了分析,希望对有关单位起到一定帮助。
一、企业执行工伤保险制度时遇到的问题
企业在执行工伤保险制度时,所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对工伤保险法中的原则不能充分掌握。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伤保险制度中的法律法规还亟待完善,再加上我国劳动者的法律意识欠缺,对工伤保险法的基本原则无法准确理解,导致企业在执行过程中一直存在很多问题。工伤保险法的基本原则包括:①工伤保险补偿与雇主责任结合原则。②补偿不追究过错原则。③倾向于受害人原则。如果对上述原则不能充分掌握,那么工伤保险制度就无法顺利执行;其次,工伤保险制度不够完善,执行力亟待提升。由于我国工伤保险制度起步较晚,所以制度还不够完善,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在遇到特殊情况时,无法对工伤事故进行有效处理。此外,执行力严重不足也是工伤保险制度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企业发展的目的是获得经济效益,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会有意避免工伤事故的产生。对于劳动者来说,工伤保险制度是维护他们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但是如果企业按照相应制度进行事故处理,就会导致成本的增加,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因此,执行力不足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企业执行工伤保险制度所遇问题的应对措施
1.充分掌握工伤保险法原则
(1)工伤保险补偿与雇主责任结合原则。按照工伤保险制度的相关条例,企业在运行发展过程中,理应为企业员工、雇工等缴纳工伤保险费,对于没有缴纳工伤保险的员工,一旦发生意外,要由用人单位支付相应费用。部分企业对工伤保险法中的雇主责任不是十分理解,想尽各种方法不去缴纳保险费用,这不仅违反了国家规定,也会对企业形象造成严重影响。如果发生工伤事故,全部的责任都由企业承担,严重者会导致企业破产。所以说,企业在执行工伤保险制度时,一定要对雇主责任充分了解,并按照规定缴纳相应费用,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给予企业员工一定的安全感。(2)补偿不追究过错原则。在工伤事故发生之后,最应该做的是补偿受害人,这时如果再去追究企业或受害人的责任是非常不现实的。因此,企业要在自身发展情况的基础上,从设备、办公环境等方面入手,加强整顿,于源头上预防工伤事故的出现。此外,企业还可以举办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培训活动,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3)倾向于受害人原则。作为我国社会法中重要的一部分,工伤保险法完全继承了社会法的精神和目标,重点关注对弱势群体利益的保障,所以说,工伤保险制度更加倾向于受害人,这是其根本原则的重要体现。如果企业在执行工伤保险制度时遇到不确定是否补偿的情况,要采取就高不就低、就有不就无的原则补偿受害人。前几年,我国发生过以下案例,某职工在工作时被硬物击中头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该职工将熟睡中的妻儿杀害,并自己自杀。该案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最终却以没有证据证明受害人头部受害之后是否受到过其他伤害,也没有证据证明受害人在受害之前是否有精神病史,认定受害人的上述行为与所受工伤有关,判定为工伤。该判决充分体现了倾向于受害人的原则,对企业职工的个人权益起到了有效保障。
2.认真执行工伤保险制度
(1)及时申请工伤认定。根据《条例》中的规定,当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被鉴定为职业病时,企业要在一个月内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工伤认定。如果没有按照规定进行申请,期间所产生的费用由企业全部承担。另外,在此规定下,企业还应该对事故进行认真分析,如确定为工伤,要上报所有材料,对于所存在的争议要及时咨询劳动保障部门。企业一定不要为了逃避责任,而存在侥幸心理,知情不报,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承担所有的费用。(2)加强停工留薪期管理。在工伤保险管理条例中,有这样一条规定:企业中如有工伤或患职业病需要接受治疗的员工,停工留薪期的工资及福利待遇不能予以改变,企业必须按时支付。该规定充分体现出了工伤保险制度的对劳动者自身权益的维护,保障了劳动者在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但是,也有部分员工在受伤之后借以治疗的名义,申请长时间的休假,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的成本,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行。所以,企业一定要加强员工停工留薪期的管理,提升排查力度,保障所有员工的合法权益。一般来说,停工留薪期大概在36个月左右,工伤治疗期间的工资改为津贴进行发放。近年来,我国对工伤保险制度的停工留薪期进行了重新规定,最长不能超过一年,如果有情况十分特殊的,要按照相关规定以及职工伤情而进行调整。如果员工需要申请超过一年的停工留薪期,要经过劳动能力鉴定部门的同意,所延长时间也要在一年以内。另外,在执行停工留薪期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并处理好各个岗位之间的人情关系,以免发生职工矛盾,在实现达到复工条件的职工按时复工的情况下,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3)组织开展劳动能力检验。在职工工伤治疗结束,或者是病情趋于稳定之后,要组织开展劳动能力的检验,职工确定伤残等级之后会获得相应的赔偿。而对于企业而言,劳动能力的检验不仅能够确定职工的伤残情况,避免职工再次受伤而造成更大的工伤责任,还能详细了解超出停工留薪期但仍然需要治疗的员工的具体情况,并通过劳动委员会进行伤残鉴定,按照工伤待遇给予处理。(4)完善违章操作惩罚制度。通过分析工伤保险法中的赔偿不追究过错原则,企业需要承担职工违规操作等各种情况而造成的工伤事故赔偿,并在工伤管理规定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补偿。但是从企业管理角度出发,为了实现制度化管理,预防工伤事故的发生,企业应该提前建立违章操作惩罚规定,在认真执行国家相关规定对受害人进行治疗时,如果发现有违反规定而造成损失的受害人,也要追究其相应责任,避免职工出现工伤光荣的现象,切实加强企业职工的安全意识,从相应管理制度入手尽可能减少工伤事故的产生。综上所述,作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关键的组成部分,企业务必要认真落实工伤保险制度,做好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加强员工保险意识,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权益,进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史莉瑛.企业在执行工伤保险制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3):98-99.
[2]席艳芳.探讨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的工伤保险制度[J].现代经济信息,2017,(01):94.
[3]刘女丽.企业执行工伤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J].河南科技,2014,(22):165.
篇9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社会价值;外部压力
中图分类号 F27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9)05-0097-03
作者简介 郭淑宁,安阳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河南安阳455000)
近年来,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实践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在理论研究方面,我国学者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对我国企业开展社会责任运动的意义及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构建等都进行了深入而有益的探讨。但是,纵观近几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及对比中外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情况之后不难发现,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先天不足。比如,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合理性缺乏足够的说明。我国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探讨,基本上集中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确立与界定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正当性之分析,尚显不足,且大都停留在经验层面,含有较为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缺乏对企业社会责任自身具有的逻辑必然性和价值合理性的理论证明。
一、市场经济下企业行为带来的社会负效应
为了深刻挖掘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外部价值或社会意义,首先要论证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行为带来的社会负效应。企业社会责任观产生于西方,主要是针对企业以利润为唯一追求目标时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和对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经济中心主义日益盛行,经济的片面发展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具备了更深刻的社会价值和外部意义。我国的企业,在实行市场经济以前,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前,是不存在这些问题的。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时代,作为社会中主要生产经营者的企业,仅仅是单纯执行国家经济计划的工具和实现社会福利的场所,无所谓独立存在的企业利益可言,也就不可能存在为追求自身的利润目标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所奉行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被某些企业发挥到了极致,20世纪初开始的西方自由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发展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同样发生在改革开放后的当代中国社会。企业在追求最大化利润时忽视社会责任、践踏社会公益和违背人类社会发展的种种不当行为在我国重演起来,而且其演绎的激烈程度比起当年的西方国家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责任感的丧失。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是人们为了从事一定的经济活动而联系在一起的,他和其他人类活动的组织一样,是人类行为的集体主体。传统的企业价值观认为企业生存的目的主要在于追求盈利。在这种价值观的背景下,衡量企业价值的标准首先是经济效益。以这种价值观为经营宗旨的企业以追求利润为首要目标,甚至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违背最基本的社会伦理。
但现代企业价值观认为企业并非传统观点所认为的那样,是个无道德的纯粹的功能性机构,他不但能够执行某些重要的职能,如生产产品、提供服务、创造财富、创造就业、创新、开发新的创意等等,也能够作出选择,具有独特的人格,并且能够和社会中的其他道德行为人进行交往。因此,企业的经营行为既是一种经济行为,又是一种道德行为,企业既是经济主体,同时也是道德主体。作为道德主体,他们在开展活动时应该遵守关乎人类的伦理原则,并为他们的错误和不端行为承担责任,在经营运作过程中为别人着想,并能通过遵守法律和基本的公正原则来履行对社会的义务。但是,如果仅仅把企业定位于一个经济实体,片面强调企业的经济利益,企业就只会以经济利益为唯一目标,忘却和否定它所具有的社会目标。如果只承认企业的经济主体地位、遮蔽甚或否认企业作为道德主体,忽视乃至排斥他所具有的伦理的意义,使企业道德主体缺席,则会导致企业责任感丧失,忘却他所负有的社会责任,出现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极不正常又难以根治的社会痼疾。从假医假药到假种子假化肥、从南京冠生园用陈年馅料做月饼到九江、钱塘江大堤的豆腐渣工程,以及2008年震惊国人的汶川地震中倒塌的劣质教学楼和震惊中外的乳制品行业三氯氰胺事件等。不仅中国,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不少拥有很高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的大企业都出现过奶粉安全事件。例如2004年世界著名食品制造商美国亨氏集团的一种配方奶粉在以色列引起了3名婴儿死亡,原因是奶粉中未添加维生素B1而导致婴儿大脑发育受损。这一则则不绝于耳的事件表面上看都属于产品的质量问题,但其实质所反映出的却是所牵涉到的企业无不是在所谓利润最大化原则支配之下对基本社会责任的漠视。
(二)生产安全问题。根据现代企业理论,企业实际上是一系列契约的连接点。构成企业的一系列契约就是对企业的一系列约束与规范,无论是构成企业的显性契约还是作为企业环境的隐性契约,都是企业必须遵守的规范体系。企业作为一系列契约的连接点,他的行为实际上就成了一组复杂契约系统的均衡行为。如果企业不遵守所有的规范,只贪恋利益而不顾及义务和责任,那就势必打破这种均衡,而要防止这种行为的出现,作为约束机制的规范体系必须合理有效。一旦权责制衡的规范体系约束无力,则会造成许多市场的无序行为,导致企业只顾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不顾对劳动者、消费者等相关者利益的保护职责,忽视对社会所负有的生产安全责任。在我国当前,正是由于这种规范体系的无力,包括法律约束的乏力和经济伦理规范的苍白(当然也包括某些法律规范的不合理),许多企业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不注意改善工作环境,也不太愿意加大对劳动保护的投入,甚至对劳动者缺乏基本的职业保护措施,使我国劳动者的身心安全得不到保障,工伤事故频发,生产安全问题严重。
(三)环境污染问题。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的许多企业由于片面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根本无视对自然环境这样的社会公共物品的协同保护与合作共享,无视自身在社会协作关系中的责任和义务,只顾贪婪地攫取公共资源、滥用公共物品,不注意控制污染,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危机。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消耗、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2005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第一;破坏臭氧物质排放量居世界第一,荒漠化和湿地破坏严重。随着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和扩大,已经影响到区域、流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在经历了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和近两年的沙尘暴频繁发生之后,我国的生态问题特别
是西部的生态退化日渐突出,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森林质量下降等呈上升趋势。生态问题不仅导致地区生存与发展的自然条件退化,而且出现大范围的生态失衡,加剧了灾害风险和生态危机,使经济难以持续增长并引发社会不稳定。某些物种灭绝、植被破坏、土地退化,以及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正严重地威胁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据国家环保局估计,我国环境问题所造成的总损失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0%。而所有这一切,无不与大大小小的企业为追逐最大化利润、忽视和回避其所应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有关。
二、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构建中的角色分配
由于市场经济下企业自主活动带来的社会负效应,决定了企业建设社会责任体系的逻辑必然性。也就是说,在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动力机制中,外部压力是企业构建社会责任体系的基础。所以说,在我国现阶段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构建中,政府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一)政府行为。政府要通过国家立法和行使政府权力,建立规范的法律、法规约束体系,并以行政干预和经济调控手段,强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建设的意识,加大执法力度,纠正并惩处企业逃避社会责任的行为。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1、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业强化社会责任建设。政府在保护企业公平竞争与公正交易的同时,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创造良好的环境并提供服务,促使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国外的很多著名学者(普莱顿和普斯特,1975;巴舌尔兹,1992)都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最容易接受公共政策及政府机构的引导,例如,环境保护局、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以及职业安全和健康委员会等。他们还认为,国家可以通过法令、公共政策和政府规章向企业发出社会行动的信号,而不能仅仅依赖于企业决策人的良知。因此,政府应该在法定责任范围之外,通过税收、宣传等方式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如:在引导企业自愿参与慈善事业方面。政府机构由于其机构权威的特殊性,在公益活动中更容易获得企业和人民的信赖,也更具号召力,因此,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公益活动“引导人”的角色,建立起统一规范的组织,把目前零散的公益活动组织起来,为企业承担慈善社会责任构筑一个稳定的平台,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强化社会责任建设。
2、相关立法机构必须加快企业社会责任法律体系建设。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实际上是强化企业的守法与遵循伦理道德行为,企业在严格遵守各种法律与理论道德规范的条件下创造利润,为社会多创造财富。因此,政府立法机构要加快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立法,将有关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纳入到《企业法》、《乡镇企业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和《公司法》之中,为制定企业社会责任的法规创造条件,并在条件成熟时,建立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法规体系。
3、司法机关要加大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当前,司法机关必须努力解决好执法态度、执法方式和执法程序三个方面突出问题。端正执法态度就是要求司法机关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尊重《劳动法》、《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权威地位,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思想。改进执法方式也是要坚定执法为民的信念,把“普法”教育、守法检查、依法惩处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执法手段推动企业增强落实各项法律、法规的自觉性。严格执法程序,就是要求每个执法行为都不偏不倚,坚持司法公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二)社会监督。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除应该加强政府行政执法管理“有形的手”之外,还要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以外的社会各界的舆论监督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与监督体系。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1、强化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监督作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成功经验,除政府和企业以外的社会各界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督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是大众媒体要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关注,对企业在社会责任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要加大宣传力度,对违伦理道德规范的予以曝光谴责,在全社会形成企业乐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舆论氛围;其次是强化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工会、环保组织等社会群体组织的监督功能,加强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情况的监督。
2、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在西方发达国家,对任何一个企业的评价都是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进行的,经济指标仅仅被认为是企业最基本的评价指标,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也有多种多样,如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多米尼道德指数,《商业道德》、《财富》等都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评价体系。很多跨国公司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个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有明确的计划,有专门的负责部门,有一定的经费保障,有可操作的规范化管理程序。在我国,目前对企业的评价标准还仅仅停留在经济标准上,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一套从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全方位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体系。
3、塑造具有人文道德精神的社会责任观。优良社会风尚的形成往往是相互促进的。社会风尚本身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功能,它能够使人们产生某种信念,或加强某种信念,或转变某种信念。而信念引导又会对社会风尚的培养产生积极作用,进而通过社会风尚的发扬对社会的资源配置发生作用。因此,我们要在全社会推广社会责任理念,提高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从而形成各社会成员相互支持合作、人人讲和谐、人人讲责任的新型社会文化。
4、引入社会责任投资。在推动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方式中,除各种规章制度和监督机制外,投资者通过投资于具有社会责任的企业来鼓励企业践行社会责任,也是一种好的办法。这种鼓励企业践行社会责任、追求经济与社会均衡发展的投资被称为“社会责任投资”。其特点是投资者进行投资的决策依据不仅包括对投资对象短期内财务业绩的考察,而且还要对投资对象在社会、环境和企业伦理方面进行价值判断,综合考察,最终形成投资决策。这并不是要求企业以牺牲经济利益为社会和环境履行义务,而是在把握好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平衡的同时,开展企业的投资活动,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之间形成互补、并存的关系,实现获利与社会责任的双重目标。这种通过直接投资于具有社会责任感企业的投资方式,可以有力地推动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践行,鼓励他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阿马蒂亚・森.著.任赜,于真,译.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林恩・夏普・佩因,著.杨涤,等译.公司道德――高缋效企业的基石[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篇10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国内众多企业中,对于质量管理体系都有所涉及,很多铁塔制造企业也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对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了建立,而且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过程中,不仅对于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十分有利,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高。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电力建设及其旧网改造工作的重视,虽然铁塔制造企业属于粗加工类型的行业,技术含量比较低,但是,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类加工企业都需要通过对自身管理进行加强来使本企业的竞争力得以提高,其中,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以下重点对质量管理体系在铁塔制造业中应用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
2.铁塔制造企业中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分析
2.1对于人的主观意识方面的重要性
首先,对于企业领导者与管理者的质量管理意识来说,为了能够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同提高,企业管理者应该提供合理的组织结构与适宜的各类资源。其中,对于各个职能部门来说,合理的组织结构能够使其具有更加明确的分工与职责,从而最大限度的避免发生推卸责任的情况;在适宜的各类资源中,人力资源、工作环境与基础设施这三个方面是最为重要的资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产品的生产质量与企业提供的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次,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正确的认识质量管理工作,并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这是因为,质量管理模式的严密性不仅能够规范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而且对于管理人员工作态度的纠正以及工作效率的提升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再次,对于生产一线的操作者来说,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够让其对于按章操作的益处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进而使其操作更加规范,如此一来,不仅能够使其在操作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得以保障,而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得以提升,这对于企业生产效益的提升十分有利。
2.2在管理方面的重要性
所谓质量管理体系,实际上就是对企业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与控制,其中,包括生产材料的采购、制造、销售以及各个环节中一些比较细小的因素,从而实现产品质量的改善与提高。
首先,生产材料的采购方面。企业在对材料供应商进行选择之前,应该对供应商的资质以及货源提供处的一系列证明文件等进行审查核实,从而使得材料的质量得以切实地保证;之后,在原材料进入生产车间之前,为了保证材料质量的可靠性,必须对其进行抽样检测。
其次,生产环节方面。在生产工作开始之前,首先需要进行的工作就是放样工作,放样人员要与顾客提供的图纸相结合来对所有的参数进行核对。质量管理体系在放样工作的过程中也有着特殊的要求,应该保证放样过程中的相关数据的准确性;放样所选择的施工工艺及其流程能够与设计图纸的基本要求相满足;在完成放样工作,并且在组装验证之后,应该在原始图纸上对所修改的数据进行签字确认;如果在制造加工的过程中,放样所形成的各类技术资料出现错误,应该有放样人员签字确认之后,再对其进行修改,而且修改之后的相关资料也需要经过放样人员的签字确认,保证技术资料的严谨性。由于产品的最终形成是在生产车间内实现的,因此,只要保证生产环节的操作无误,就能够使产品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证。
最后,产品的销售反馈方面。铁塔产品的安装——放线——验收这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如果采取有效的措施,就能够对其进行解决。这就需要售后服务人员能够对现场的问题进行及时、准确地反馈,发现问题应该加强与各个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共同探讨,一起为顾客解决出现的问题,同时,相应的反馈记录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得以弥补。
在企业各项管理工作中,质量管理只是其中的一种,企业如果缺乏管理意识,必将走向衰亡。而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而制定的一种质量管理模式,能够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来对各项操作程序进行制定,从而保证整个生产环节的质量与效率。
2.3在资源提供方面的重要性
从企业人员的配备方面来说,企业相关部门应该与工作的实际情况现结合,例如,工作的难易程度等来为企业生产与管理的各个环节配置足够的工作人员。而对于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有着一定的要求,最为基本的一点就是具备从业资格证,这就需要各岗位的工作人员在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之后才能投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将无证上岗的现象消除在萌芽中,从而保证生产出的产品的质量。另外,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对个别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人员储备,为了实现人员的优化配置以及人员成本的合理化,可以适当地对某些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重组。
从企业工作环境上来说,要想使得加工产品所需要的环境得以满足,并保证生产的安全性,同时,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与质量,良好的工作环境十分重要。
从企业基础设施上来说,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在某种程度上会受到企业内部的建筑物、工作场所以及企业配套的基础设施的影响;而生产设备的是否完好能够对产品生产与制造的进度产生直接性的影响;通讯设施的是否健全能够对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以及相关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产生影响,完备的通讯设施能够保证工作人员的即时交流,使信息传递的时间得以缩短,并且对于工作效率的提升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生产设备而言,工作人员应该定期对其进行维护,及时地发现设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维修;操作人员应该严格地按照设备操作相关规定进行,避免由于违章操作而引发安全事故的发生。
3.铁塔制造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创新管理思路
首先,为了使企业的管理水平得以切实地提高,企业应该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过程中,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将优质的管理理念贯穿于其中,并不断融入新文化与新思想于质量管理体系之中,从而使得质量管理体系更加具有本企业的特色,并使其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与灵活性。
3.2对内部的沟通问题进行重视
企业应该在生产与经营的过程中,应该组织召开质量分析会与专题会等来对质量体系的自我改进机制进行不断地加强,从而使其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使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责更加明确,避免出现推卸责任的问题,并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讨论,在加强内部沟通的同时,提高产品的质量。
3.3对质量体系审核进行开展
由于质量管理体系在运行的过程中,即使企业通过了质量体系认证,如果缺乏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企业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问题,最终影响到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因此,企业应该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过程中,及时地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改正,防止在取得认证之后而出现滑坡的问题,使管理机制得以不断地完善。
4.结语
铁塔制造企业在应用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应该让全体员工都参与到其中,通过开展培训的方式来使得每个员工都能正确的认识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企业应该将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与推行视为企业成长的条件,使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得以充分地发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高。
周 荣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偿债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