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描写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01:08: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物描写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设计过程】
学习目标:1.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描写;2.能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写景;3.能在写景时融入情感,学会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景物的特征并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描写;能在写景时融入情感,学会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教学过程:
一、游戏:文字接力
看图片分别完成下列问题,将答案分条写出来。选一名志愿者板前完成。
A. 从图片上,我看见了 (填景物);
B. 它像 (写一个比喻句) 或 它 (写一个拟人句);
C. 我仿佛听到(闻到、尝到、感觉到) (填一种感觉);
D. 我的心情也 (心情或感受)。
以板演内容为例,导入怎样让景物描写生动起来。
二、认识描写
1.说说你了解的描写;2. 品评投影描写的概念,让学生全面认识描写。
三、添枝加叶
1.继续以学生板演内容为例按要求修改。
A.画面中还能看到哪些景物;B.给景物加一个恰当的形容词;C.让修辞更贴切;D.让感觉更细腻;E.你还可以怎样改?马上动手修改,看谁能让描写更生动!
2.边修改边总结出让描写生动起来的方法,并板书。
四、名家引路
欣赏朱自清的《春》片段,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处,说说理由。
五、群言堂
1.再次总结让描写生动起来的方法。(1)眼中有景;(2)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3)恰当运用修辞;(4)调动多种感官;(5)注意描写的高低、远近的顺序;(6)适当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
2.重点强调:写景的最高境界是能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六、妙笔生花
题目:校园冬雪
要求:运用今天学到的写法,参照例文任选校园的一处写一写校园冬雪,200~300字即可。
问题:欣赏的同时,别忘了评价,结合本节课所学的描写方法评价他(她)的优点和不足。
【教学实录】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文字游戏,这个游戏需要一名志愿者到讲台前板演游戏过程,一会儿我们要拿志愿者同学的板演内容作为讲课的例子,哪位同学愿意配合?(一名学生举手)同学们请准备好纸和笔,让我们一起看大屏幕(投影出示雪乡图片)。
师:我们的游戏分四步,首先让我们观察图片,记录下你从图片上看到的景物。
生:写几个?
师:把你观察到,你认为有用的都记录下来备用。(生观察图片,记录图片中的景物。)第二步,继续观察你记录下的景物,你看它像什么?有着怎样的情态?写一个比喻句或者一个拟人句。(生观察图片,按要求写句子。)
师:继续看图片,发挥想象,透过静止的图像我们有没有听到什么声音?闻到什么味道?有着怎样的触感?让我们一起完成第三步。
师:下一步,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请写出来。(生迅速写出自己的心情。)
师:感谢这位同学的配合,请回到座位。请大家把你本子上的游戏内容连起来读一读,再读读黑板上的内容。
(生读完自己的语段后齐读:从图片上,我看见了一片森林,它像山峰的衣服,我仿佛感觉到它的温度,我的心情开朗起来。)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连起来是一段景物描写。
师:对了!可是这段景物描写有没有什么问题呢?
生:不生动。
生:不精彩。
师:不通顺、不连贯这些问题我们稍做修改就可以解决,不精彩怎么办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怎样让景物描写生动起来?(板书课题:让景物描写生动起来。)
师: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什么是描写,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你印象中的描写是什么?
生:描写就是把自己看到的景物描述出来,让没有看到的人通过这个描述感受到。
生:描写就是画画,用文字画出自己看到的景物。
师:同学们说得真形象。让我们看一看文学上对于描写的定义(大屏幕出示描写的定义及分类),请一名同学来大声地读出来。(生读。)
师:好,认识了描写之后我们下一步的任务就是以黑板上志愿者同学的语段为例,参考你本子上的内容,通过“添枝接叶”让这段描写生动起来。(投影出示:添枝接叶。)老师给大家提供了几个参考的方向。(投影出示:A.画面中还能看到哪些景物;B.给景物加一个恰当的形容词;C.让修辞更贴切;D.让感觉更细腻;E.你还可以怎样改?马上动手修改。)让我们一起修改,看如何让这段景物描写更丰满更生动。
师:首先,我们还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蓝天、松树、白云、小屋、山峰……
师:加上这些景物我们的语段就丰满起来了,接下来我们给每种景物加一个恰当的形容词,看谁的形容词用得好?
生:茂盛的森林。
师:大家觉得这个形容词用得怎么样?
生:不太合适,茂盛形容一棵树还行,森林用茂密更合适吧!
师:对,茂盛突出了森林树木多而繁茂的特点。看来形容词不能乱用,要用得恰当就要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板书:描写 抓住特征)这一点非常重要,抓住了特征景物就形象鲜明,抓不住就似是而非。接着加形容词。
生:广阔的蓝天。
师:好!抓住了天空广大的特点。
生:温馨的小屋。
师:好,温暖!
生:高耸入云的山峰。
师:行吗?
生:好,突出了山高大的特点。
生:连绵的山峰。
师:重岩叠嶂的感觉。
生:挺拔翠绿的松树。
师:加了两个形容词很好,合适吗?
生:翠绿好像不太合适。
师:为什么呢?
生:松树是墨绿色的。
师:挺拔墨绿的松树,行吗?(生笑。)
师:大家笑了,就说明不大合适。到我们大脑里的词库找一找哪个词语更合适。
生:深绿。
生:老绿(笑)。
师:显得太沧桑了,那这样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个词语你看合不合适――苍翠。
生:好,这个恰当。有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感觉,能突出冬天松树的特点。
师:我们看抓住景物的特征多重要。我们继续修改,看怎样让修辞更贴切。看例句――森林像山峰的衣服,这个比喻句贴切吗?
生:贴切。
师:为什么?
生:树木像衣服一样覆盖在山峰上,还会变颜色,夏天是绿色的,到了秋天就变成了红色、黄色的,冬天又变成褐色的,多漂亮啊!
师:说得真好。我们志愿者同学的句子很完美,那接下来说一说你们写的比喻句或拟人句吧。
生:雪给小屋盖上了一床厚厚的棉被。
师:大家觉得这个句子怎么样。
生:我觉得给小屋戴上帽子更好一些,盖被子用在大地上更合适。
师:说得太好了,无论是拟人还是比喻关键要贴切。
生:小屋是群山倾诉的对象。
师:这个句子怎么样?
生:用松树更好一些,因为小屋是人盖的。(生笑。)
师:哦,不能做好保密工作,把秘密都告诉人了。那单纯的从句子上看这个句子怎么样?
生:用了拟人的修辞,挺好的,贴切。
师:是啊,松树也好,小屋也好,都是画面中的一景,都可以这样写。这个句子还是很有灵性的,这位同学赋予了小屋和群山人的生命特征,一个倾诉一个倾听,多么默契啊!我们看贴切的修辞让景物有了生命,瞬间生动起来。(板书:运用修辞。)
师:除了比喻和拟人我们还可以运用哪些修辞手法?
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
师:是啊,可用得很多,关键在于要用得恰当得体。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研究如何让感觉更细腻,看黑板上的例句:我仿佛感觉到它的温度。这是一种触感,衣服给人温暖的感觉,志愿者同学写得很好。把你们写的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我仿佛听到大山的倾诉。
师:好,接着前面的拟人句写的。
生:我仿佛听到大山在哭泣。
师:大山怎么哭了?
生:因为植被被破坏了,衣服破了。
师:看我们林区的孩子环保意识多强烈啊,时刻不忘保护生态环境,很好。
生:我仿佛听见狂风呼啸的声音。
生:仿佛听见雪花簌簌落下的声音。
师:好,“簌簌”这个词语很有诗意。
生:小鸟的啼叫,野兽的嚎叫。
师:对比好明显,别只顾着听,还可以闻一闻。
生:我仿佛闻到松树的清香。
师:好,大山的味道。
生:小屋里饭菜的香味。
生:雪后清新的味道。
师:不错。
生:我仿佛感觉到了刺骨的严寒。
师:嗯,这才是我们北方的冬天。看我们大家一起丰富了这段景物描写的感受,让感受多元化,描写内容也就充实了。(板书:调动感官。)
师:下面说说你独特的想法吧,为了让描写生动起来我们还可以怎样修改?你们给老师几个建议好不好?(生沉默。)
师:我要一起写这么多的景物,我得从哪里开始呢?
生:我知道了,要注意描写的顺序。
师:是啊,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才能达到移步换景的目的。通常我们怎样安排描写的顺序呢?
生:由高到低,由远及近。(师板书:描写顺序。)
生:我还写了树林里的动物活动情况。
师:这个图片里看不到,你怎么写呢?
生:那就得发挥想象了。
师:好,描写时联想和想象也是经常用到的,比如朱自清的《春》里就有这样的句子。
生:(齐答)闭上眼,眼前仿佛都是桃、杏、梨。
师:对啊,其实刚才咱们听到的声音和闻到的味道就是通过想象得来的,由此可见想象和联想也要以现实为依据,否则就是空想。(板书:联想、想象。)
生:像《三峡》里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就是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师:你的知识积累很扎实啊,对,这也是写景时常用的。(板书:动静结合。)
师:我们看到现在为止我们这一张图片上要写的东西好多,可用的方法也好多,是不是都写上,都用上就好呢?
生:不是。
师:那我们如何取舍?
生:围绕中心选择。
师:对,任何形式的写作都是为主题服务的,景物描写还要和情感的抒发结合起来才有生命。课进行到这里关于景物描写的方法我们总结了很多,可是这都是我们的观点,下面我们来读一段名家作品,看大作家是如何进行景物描写的。(投影出示名篇朱自清的《春》片段,找出最喜欢的一处,说说理由。)
生:“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鸟儿因为春的到来而感到喜悦。
师:哪些词语最能体现鸟儿的喜悦之情?
生:“卖弄”“呼朋引伴”,都能看出鸟的喜悦。
师:真不错,画面感很强的一个句子。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我喜欢这句,这里用了比喻的手法,把风比喻成母亲的手,体现了春风轻柔的特点。
师:好,抓住了春风的特征。
生:这里还引用了诗句。
师:对,引用诗句也是一种修辞手法,恰当地引用可以增添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文化内涵,是个好方法!
生:“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句话从嗅觉的角度写出了春风清新的特点。
师:文字里还有其他感官的描写吗?
生:“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是触觉角度,“呼朋引伴”“牧童的短笛”都是听觉角度,还有视觉描写。
师:调动了多种感官,多角度感受春风。整个语段读起来你的心情怎样?
生:快乐。
师:是的!作者的心情怎样?
生:也是快乐的。
师:作者有写自己很快乐吗?你怎么感受到的?
生:从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
师:不错,“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就是景物描写的一个重要作用:对情感的烘托作用。(板书:烘托情感)能在写作中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景物描写就更加生动了。
师:同学们,本节课进行到这里我想大家一定都跃跃欲试地想要妙笔生花了。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作文片段练习,让我们学以致用,施展才华吧!(投影:妙笔生花 题目:校园冬雪(片段)。要求:运用今天所学,对冬天的校园进行描写,200~300字即可,看谁的笔下最先飞出美丽的花朵。生写草稿,师巡视,个别指导。多数学生写好之后,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当面评改。)
师:我看大部分同学都写完了,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你的习作?展示的时候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是小评委,欣赏的同时,别忘了评价,结合本节课所学的描写方法评价这篇习作的优点和不足,看谁的评价最全面!(生送上习作,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在大屏幕上。)
生:(读习作)白雪皑皑,校园里的雪像一件洁白的大衣,在这个寒冷的冬天给了校园温暖。教学楼上、塑胶跑道上甚至大门上都可以看见雪的影子,像是一个忠实的伙伴,日日夜夜陪伴着这美丽、诗情画意的校园。看着这样的美景,我的心也变得明亮起来。
师:下面请评委发言,结合本节课所学评价一下这篇习作。
生:他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让描写更生动。
生:他抓住了雪的特点进行描写,还运用了修辞手法,最后一句抒发自己的心情,写得还是不错的。
师:很好,你给了他一个很高的评价,我们这位小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方法运用也很恰当得体,可见平时作文能力也很强。继续努力,争取成为我们黑土地上的小作家。同时我们的小评委评价有理有据,对于这节课的知识能学以致用,总结评价能力强,也非常优秀。课下请大家把习作工整地抄写在小作文本上。
【课后反思】
参加“送教下乡”这样的大型活动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课型呢?犹豫了很久我还是选了平时教学的两个难点:文言文和作文。此课就是其中之一。
1. 快乐游戏作文法的尝试
为了排除学生写作文时的畏难情绪,我一直在尝试一种“游戏作文法”。就是在作文课前,根据自己指导写作的内容设计一个小游戏,学生在轻松的游戏中放下了负担,打开了思路,或说或写。为了将自己的游戏内容进一步完善,接下来教师指导的方法他们也乐于接受,作文效果就自然好起来。
本节课为了指导学生进行景物描写我在课堂伊始设计了“文字接力”游戏,让学生观察图片在游戏中一步步写出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这个游戏趣味性虽然不强,但好在全员参与,大家在老师的投影引导下一步步带着好奇的心理完成对图片的描述。其实就是完成了一次简单的描写,为后面的指导提供了依据。
2. 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使用
开始备课时指导的内容选择的是现成的语段,让学生修改后指导写作方法。在讲课的前一天我做了一次大胆的修改,就是删掉现成的语段,全部用课堂上学生生成的语段做指导内容。课堂伊始做游戏时我选了一名志愿者在讲台前边完成游戏边将自己的想法写在黑板上,在征求了志愿者同学的意见后,以这位同学写出的语段为例边修改边总结景物描写的方法。这个大胆的尝试在课堂上得到了肯定,学生对同学的语段更感兴趣,没有任何顾虑,纷纷提出修改意见,志愿者本人也在苦苦思索如何让自己的语段更精彩。这样全体学生都有了积极性,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的修改意见也特别多,课堂内容也丰富了起来。这节课在亚林一中上课时效果尚可,听取了张老师的意见进行修改后,等到海林林业局一中时再上课时就很成功。原因是对教学资源的大胆开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研讨的空间,让教学资源从教材转向教师和学生。
3. 作文课上的有效评价和指导
备课时和省农垦教师进修学院的语文教研员戚甫筠老师、省教育学院语文教研员张春晖老师探讨过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两位老师都提出了对作文课上的评价问题。我当时很不解,评价和修改是在作文课第二课时评改课上进行的,放在一起多紧张啊。可是在上课和研讨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评改是必要的,这不但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准绳,也是学生对当堂作文指导内容的一个反馈和巩固的过程。最后“我来当评委”环节进行得也很顺畅,甚至是热烈,学生这一节课学习的方法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对同学的作文或赞赏或指出不足之处,有理有据,说得头头是道。
这节课边写边改,在指导的过程中修改,既有个性化的生成,也有共性化的指导和分析,学生展示环节欣赏着学生笔端流淌的语言文字,欣赏着他们笔下的校园美景,我的心也跟着沉醉了。
都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过我喜欢这种遗憾,正是在一次次的修改中完善了我的思路,充实了我的课堂,让我自己也在学习修改和实践中实现了进步和飞跃。因为这些遗憾让我领悟到做一名教师任务的艰巨与责任的重大,鞭策我不断学习,不断前进。
篇2
那么,什么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呢?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更具体地说,是指对山川平原、花鸟虫鱼乃至家居摆设等事物的描写。
每年的中考说明中都明确规定了有关景物描写方面的考题。要想做好这一方面的题目,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了解景物描写类题型
1.对指定的景物描写说出其作用。如,周测中的阅读题,第②段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旷野的寒风积雪和虚白的阳光、几声的鸡啼,
有什么作用?
2.具体分析画线部分景物描写语句的作用。文章开头的画线句有什么作用?(景物描写)请具体分析。
早晨的第一缕阳光爬过院子的篱笆,透过大窗户,柔和地照在卧室内。阵阵凉风吹来,除了梳妆台上笨重而古老的座钟发出有规律的滴答滴答声,一切都是那么安静。
3.对文中某段落(景物描写)的作用作分析。
4.根据前后文内容,在空白处补上景物描写。
5.某节作者从哪些角度来进行描写的?
6.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描写的?
7.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技巧?
二、掌握景物描写类题目的答题模式
1.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如,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常用渲染气氛的词有:温馨、愉悦、悲凉、压抑、静谧、轻松等。常用烘托心情的词有:喜悦、失望、沮丧、轻松、急切、悲凉等。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渲染了当时轻松的气氛,烘托出了人物喜悦的心情。
2.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如,《故乡》中的文字: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呼呼地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本段写景文字其作用是什么?渲染了萧索悲凉的氛围,烘托了文中的“我”悲凉的心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了作品的时代背景。
3.展示人物性格或某形象的特点。如,《最后一课》中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鸟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这句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烘托出小弗朗士当时轻松、愉快的心情,也体现出小弗朗士的天真幼稚、无忧无虑、贪玩、不懂事的性格特征。
4.推动情节发展。如,《故乡》中的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此处的景物描写作用是什么?写作结构上承上启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5.深化文章主题。如,《紫藤萝瀑布》中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简析此处的景物描写作用。这里的景物描写不但照应了上文,升华了情感,而且深化了主题。
当然,有些文章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多元的,这时我们要做综合分析。通过以上分析比较、归纳整理,我们也就不难准确分析、全面掌握景物描写的作用了。
三、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
写景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1)对比写景法。(2)拟人写景法。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把“景”人格化,能使“景”富有生机。(3)比喻写景法。(4)动静结合法。这样能逼真传神,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景物描写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让读者如临其境,增强人物、事件的真实感,从侧面来表现人物品质,突出事物特点。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在阅读中紧扣文本,善于抓住关键词句,进而深入地理解课文,体会表达的效果。
篇3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自然。”大自然以其细腻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千姿百态、各式各样的景物,显示了其独有的魅力。因此,我选取了《多角度描写景物》这一课题。希望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能成为学生写景作文入门的一把金钥匙。在备课时,我精心设计了每一个教学环节,力求教学有针对性、实效性。通过上课,我发现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亮点和需要改进之处,下面我就这两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亮点
在导入新课和练笔环节,我通过播放生动优美的视频画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及丰富的想象力。在播放视频时,学生都被视频中大自然的美景深深吸引,学习和写作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
在授课过程中,我能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悟并掌握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方法,我结合学过的经典文章中的语段,进行有针对性的赏析,因为是学过的文章,所以学生对于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起来就简单了很多。方法掌握了就要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练笔的环节,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写一个描写落叶的语段,学生在写作时能够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法。
“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在作文评价环节,我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让他们互评,学生真正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话,我用这种方式来唤醒学生写作的热情,评价时引导学生围绕本次作文课的训练重点展开,致使教学目标鲜明。
二、需要改进之处
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理解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时,自己讲得较多,有些急于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学生,没有让学生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能有创意地表达。
篇4
关键词:善观察 抓特征 理顺序 巧修饰 融情感
写景作文,让不少学生望而却步,无从下笔,更不知如何把景物写好。学生只有掌握并熟练运用描写景物的方法,下笔才能生辉,行文才能有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在此,笔者谈谈写景作文的基本写作方法。
一、善观察
鲁迅说过:“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由此可见,观察是描写景物的前提。大自然中的景物特征各异,只有对描写对象进行细致的观察,才能写出好的景物。观察景物大体都有特定的位置,位置不同,视野、视线、角度也各有差别,所见景物的特点就有所不同。具体来说,观察景物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四种:1.定点观察。定点观察是指观察者固定在某一位置上的观察,可分为平视、仰视、俯视和环视。2.动点观察。动点观察是指观察者沿着一定的路线,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动点观察是定点观察的连续,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观察某一种景物,可分为远景、中景、近景、特写。3.移步换景。移步换景是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察的对象一一展现,或观察同一对象的角度在不断变化,这是游记写景散文常见的方法。4.散点观察。散点观察是指选取某一范围的若干景点分别观察。散点观察是定点观察的分散。描写景物时把观察点和角度处理好了,思路就清晰了,写起来也就顺手了。
例如,在作文《公园之秋》中,有的学生拿到题目就头脑一片空白,只知道闭门造车,结果连常识性的知识都错了。如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公园的秋天非常美丽,各种花儿都开放了,白的是梨花,红的是玫瑰,黄的是……”秋天怎么会有白色的梨花呢?显然,这些描写是没有根据的胡编乱造。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问题,我让学生到公园里进行细致的观察以后,再动笔写作,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才真实、生动,具有美感。如有的学生写道:“秋天的公园美极了!远远看去,树木一层黄色,一层绿色,仿佛用油彩泼墨过一般。近处一片片开得正盛,有黄的,红的,紫的,真是姹紫嫣红,美不胜收。人们悠闲地看着,品着,脸上都是笑盈盈的,在阳光下,仿佛度上了一层金……”
二、抓特征
确定了写景对象,在细致的观察之后,我们要抓住景物最鲜明的特点来进行写作。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质地、声音、气味等方面。不同的景物,特点也不相同;时间或地点不同,同一景物的特点也有很大的差别,只要用心体味就不难抓住。
例如,对于春天,朱自清是这样描写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段描写抓住了春天独有的特征,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又如,都是描写春风,朱自清在《春》中表现了南方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而林斤澜在《春风》中则绘出了北方春风的粗犷、有力的特点。
三、理顺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处景物,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角度,看到的就会不一样。如果不理清写作顺序,景物描写就陷入混乱,反之,则行文清晰,有条不紊。例如以下文章:
苏州是水城,因为苏州的水是闪闪发光的,是清澈见底的,是美丽多姿的。
白天,太阳照着水面,好像给水面穿上了一件闪闪发光的衣服,让人们看到了感觉风景很优美。那粼粼的波光就像妈妈的手在抚摩着我,让人觉得十分惬意。这时,河两岸青青的柳树倒映在河水中,就像一个披着长发的女孩在照镜子。河的两岸都是各式各样的石头,有的半浸在水中。河水清澈见底,各种各样的小鱼在石头缝里钻来钻去。
夜幕降临了,华灯初上,河面上的灯光与河两岸的灯光交相晖映,流光溢彩。如果是满天星光的夜晚,天上闪闪发光的星星与河面上闪闪的灯光相互映衬,真叫人分不清哪是天上哪里是人间!也许,这就是苏州被称作人间天堂的原因吧!
本文中小作者采用的是先写白天苏州的水,再写夜幕下苏州的水,这样,苏州水“清澈、发光、美丽”的特点就被很清晰地表现出来了。
四、巧修饰
写作文除了要抓住景物的特征,理清写作的顺序,还要有文才,这就离不开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用好了修辞,文章句子自然就富有表现力。比如,朱自清在《春》中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比喻和排比写出了春雨的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又如,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是这样描绘雪后美景的:“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贴切的比喻,准确的动词,生动地描绘出了景物的特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恰当而奇妙的运用修辞呢?这就需要作者对写作对象要有情感投入。
五、融情感
作者只有将景物与自己的感情相结合,写出来的景物才有血有肉,富有有生命力。“一切景语皆情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这些话都说明景物描写应该融入作者的真切情感。景物描写是作者心灵感受的具体体现,所以,相同的景物在不同的人看来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在写作文时,可以借助景物来表达我们的情感。
融情于景,既可直抒胸臆,也可间接抒情。例如,陆蠡在《囚绿记》中写道:“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作者直抒胸臆,直接写出了对绿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作者在描写景物时,巧妙地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更能起到融情于景的作用。
有时运用一些准确而生动的形容词、动词等词语也能融情于景。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中的“光滑”“肥胖”“直窜”等词语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体现了儿童的心理,也就融入了作者对百草园的热爱、忆恋之情了。
写作中,巧妙运用色彩也可以融情于景。例如,鲁迅在《故乡》的开头给文章涂上了一笔浓重的颜色:“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苍黄的天底下……”阴晦、苍黄,这种阴冷的色调使景物显得倍加荒凉,凄冷之气逼人而来,也自然地流露出了作者的忧郁之情。单色调则能渲染或突出某种感情。例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通篇的景物都集中在了青色上,这种单调凄苦的青色正是融入了作者激愤苦闷的心情。此外,多色调、反色调的运用也能起到融情于景的作用。
篇5
一、慢镜头
我们经常会在电影、电视剧中看到这样的镜头:突然间发生的事件,如车辆快速撞击时,屏幕上的画面却是缓慢的,让观众看得清清楚楚,著名的“子弹时间”就是慢镜头的极致发挥。它根本不像现实生活中那样稍纵即逝——这就是慢镜头。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应该像影视导演一样,把文中要表现的事件过程用慢镜头重现出来。特别是写人写事的文章,要把事情写清楚,把人物写活。但是,人的动作、神态产生得快,结束得也快。因此我们在写作文时,要在心中把这一过程回想一遍,先在自己的脑子里用“慢镜头”重现一遍,然后用文字记录下来。
请看这段话:妹妹听我这么一说,刚才还紧皱的眉头立即舒展开了,眼里的“愁云”顿时消散,放射出异样的光芒,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我最爱看的那两颗虎牙也展现在了我的面前。这情景让我一下子联想到了夏日的天空——刚才还阴云密布,一会又阳光灿烂了。
这段话中所写的妹妹的笑其实是瞬间发生的,然而小作者却写了好几句,这就是“慢镜头”,所以才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二、特写镜头
导演为了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往往会把人物的面部拉近放大,整个屏幕上就是一张脸,甚至只是演员的一双眼睛——这叫特写镜头。这样的镜头会给观众以心灵的震撼。
在描写景物的作文中,我们有时会觉得要描写的景物并不出色,甚至让人无话可说。这时候,我们不妨靠近一点,当我们仔细观察一朵花,一株草的色彩、外形、姿态时,就会发现,它其实也很美。
篇6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在教学中,要小学生对作文有兴趣,首先要让小学生玩得有趣。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方式;玩不仅是放松身心、劳逸结合的形式,也能增加作文的内容,是他们亲近大自然、亲近生活和伙伴的桥梁,是让小学生发挥潜能、陶冶情操、增进学识、锻炼能力、发展创造力的教学手段。
写作兴趣是构成写作品质重要的心理因素,只有小学生产生了写作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去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地培养持久性,提高自己写作的能力。但是如何去培养小学生的课外写作兴趣呢?
1.激发欲望,精选读物。学生最爱听有趣的故事,老师可选择益智、有趣的,适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文章作生动形象的讲述.
2.树立榜样,激发兴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平时教师有意地向学生介绍、、鲁迅等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借此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3.开展活动,体验乐趣。学生的写作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过程,经常开展各种各样的竞赛,可以让学生体验写作的乐趣。
二、指导观察,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语文新课标》提出: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有创意地表达。小学生的作文,不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其写作素材都是来自客观事物。因此,观察客观事物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教师要善于引导小学生观察日常的学习生活,接触自然世界,接触现实社会,留意观察分析周围的人和事,并养成习惯。长此下去,自然就会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为写好作文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事物纷繁复杂,每一种事物都有它的特征。
举个例子,朱自清著名散文《春》这样写春风中的气息: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文中还写道“花里带着甜味”。观察景物,调动起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作者全身心地去感受,并在作文中描写出来了,使读者的各种感官也得到美好的享受。比较起对景物的声音、色彩、气息、质地等进行描写,那么,对景物形态的描写是更为重要的了。很多情况下,你如果没有把景物的形状描绘出来,甚至连粗粗的勾勒也没有,那么你等于没有写景。
三、拓展思维,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掌握写作新思维是写好作文的重点,小学生怕写作文就是因为思路打不开。针对这个问题,我积极改革“一件事情多个角度去品评”的教学模式,改变辅导作文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创造性地进行写作。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还有三点应在平常注意:
1.认真地阅读语文课本。朗读语文课本。每天花一定时间朗读课文,要有表情地朗读,好段落、精彩的语句要背出来、默出来。
2.要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各种书都要读,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把好的章节、段落摘抄下来。
3.坚持每天要写一点东西。写自己感受深的,看到、听到、想到、感觉到的都写下来。
四、日积月累,培养学生的刻苦精神
1.勤观察。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观察是小学生作文的第一步,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小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对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有规律可循的。对景物的观察,应该把景物置于特定的事物背景中,着重对其整体和局部、形状大小、差异对比进行有序观察,找出其独有的特点来:对人物的观察,应着重对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进行仔细观察,发现其与众不同、充满闪光点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对某一静物的观察,应从其结构入手,把握其形状、动作,揭示其作用或用途。当然,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需要教师的点拨和指导。
2.勤读书。学知识“像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只有勤于读书,善于读书的人,才能体会那种“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乐趣。小学生作文材料的积累也需要勤读书。其实,课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课外书是我们不可缺少的朋友,要通过对书中谋篇布局、段落条理、片段细节描写等的体会,借鉴其有用的成分,作为记忆的原料,来丰富学生的作文宝库,为动笔准备好条件。
3.勤动笔。观察后有见闻和感受,读书后有心得体会,这些都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芽,更是写好作文的基础。谚语说:“三天不读口生,三天不练手生。”这些灵感不及时记下来,就会立即消失,因此勤动笔是学生积累作文材料的关键环节。当然,这种动笔不只包括学生能独立作文,通过记人记事,写景状物,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包括学生对所见所读较为精彩文章的摘录,还包括学生记日记,写观察笔记等。笔耕不辍,日积月累,不怕写不好作文。
4.勤整理。荀子在《劝学》中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见积累的重要性。作文材料也需要积累,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纷繁复杂的积累需要不断的整理,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在修改中获取新知识,在整理中积累资料宝库。因此,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学生应该把收集的材料,按记人、记事、写景、状物分门别类,并做好编号,在自己遇到这类作文时,可以随手拿来并能改造利用。
总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要以勤为先,“积累作文材料更要以勤为本。只有勤奋努力,做生活的有心人,才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才能下笔有神。
篇7
关键词:描写 教学 导学 启示
描写是作文最常用的表达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描写主要指简单的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描写呢?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导学启创”的思想方法,收效显著。
一.人物描写的导学启创
人物描写就是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把人物的某些特征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人物描写一般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等。
例如,我教肖像描写的时候,先举了《一面》中关于描写鲁迅的外貌一段文字让学生品读――“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隶体一字的胡须;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左手捏一枝黄色烟嘴,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穿着牙黄羽纱长衫。”读后给学生讲:直竖的寸发,隶体“一”字的胡须是鲁迅形象的特色,黄白的面孔则是劳累的表现,描写人物肖像,就要抓住人物特征。在我的指导下,一位同学对两位女老师的肖像进行了这样的描写:“张老师:浓眉毛,大眼睛,山鼻子,虎嘴巴,魁梧身子谁也比不了她。王老师:眉如柳叶,眼似丹凤,嘴像樱桃,发同瀑布。她二人若是笑起来,却让你出乎意料:张老师声细而含蓄,王老师声洪又奔放。”这段描写,从肖像和声音两个方面对老师作了比较,写出了老师的“不同”,很有创意地展示出了清新的艺术形象。
又如,我教学生学习对话描写的时候是这样做的。用课件出示一个小学生的习作《我和姑夫聊天》――
我问:“今天下雨了,姑夫你为什么还穿短袖?”
姑夫说:“我刚喝了一杯热茶,出汗了。同时,我和你在一起,心里总是热乎乎的。”
我写作文的时候,姑夫一看我开头的一句话,说:“你写的开头这句,是开门见山的方法。”
我高兴地说:“我是这样理解开门见山的:一个人要去爬山,一开门,眼前就是一座山。”
姑夫说:“你理解得太好了,写作文的时候,直接写要写的事,不写与这件事关系不大的事,这就是开门见山。”
学生阅读后,我就讲解了对话描写的分段格式,冒号和引号的正确应用等小知识,有学生仿照范例,写出了这样的习作――
我写“我得水痘”的“痘”的时候,姑夫突然站起来,说:“你居然会写‘痘’字,并且写得很正确,我还以为你不会写呢?”我说:“我是这样理解的:水痘是一种病,所以不是豆子的‘豆’,只要给‘豆’字加一个病字头,就变成水痘的‘痘’了。”我还说:“水痘产生之前,会发高烧的,然后一个地方会出现红颗粒,颗粒很痒,不能挠。水痘会传染的,一周后回好起来。”
再如,我指导学生进行行为描写训练的时候,给学生举了这样的例子――
下课铃一响,王小刚不等老师离开教室,就飞奔出门,直冲操场上的单杠。敏捷的他,纵身一跃,抓住横杠,在杠上旋转起来,那形象,真像奔驰的车轮。突然,他停止翻转,骑在杠上,一只手遮在额头上,眼睛眨巴着,呲牙裂嘴,发出几声尖叫,活脱脱一个美猴王的形象。
学生欣赏这段文字后,模仿出了下面的片断――
吴老师上课前总是在门口一站,用左手敲几下门警示一下我们,等我们的吵闹声停下来,才一脚跨进来,登上讲台,稳步走到墙角的讲桌前,一个正规的“立停”,一个正规的“向右转”,像军官检阅士兵样,挺胸抬头,环视学生,然后放下手中的教科书和教案本,铿锵有力地喊:“上课!”,等我们起立喊完“老师好”后,他不回应“同学们好”的礼貌语,深深地一鞠躬,便开口讲课了。
二.景物描写的导学启创
教学的时候,我首先出示范例让学生学习。如――
花坛里的花儿五颜六色,白的像雪,红的像火,粉的像霞。这些花在绿叶的陪衬下耀眼夺目。如果有微风吹来,这些花就像小孩子一样捉起迷藏。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欣赏这段文字,深受启发后自由习作,写出了这样的作文――
云的形状变化无穷。有时候像一座雪山,像棒棒糖,像白色的天线,像一卷卫生纸,像一本白色的本子,像一个小孩,像一个气球,像一支钢笔,像一片叶子,像一只老虎,像一棵树,像一朵花,像一架飞机,像一艘小船,像一幅画,像一幅书法字,像一辆小汽车,像一个花盆,像一个铅笔盒,像一列火车,像一架大炮,像许多积木,像一只狗,像一片大海,像一条龙,像一只鸭子……
篇8
一、写景作文应景而写。小学从三年级作文起步开始,几乎每册教材都会安排写景的单元作文,老师如果按部就班,到了这个单元就去写景的话,往往没有什么可以写的景物。这个时候,教师需要开启智慧,把最佳的作文时间调整到景色最美的阶段,如:春天百花盛开,绿树发新芽的时节;夏天绿草如茵,树木茂盛的时节;秋天瓜果飘香,一派丰收的时节;初冬枫叶尽染,黄叶飘飞的时节。每一个季节所呈现的景象不一样,学生要能书写真景,表达真实的情感,就要处处认真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写,这样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写景的文章可按从远到近,从近到远,或者按地点转换的顺序,移步换景,学生写作起来,就更容易掌握文章的框架。低年级的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往往做不到把景物描写细致,这就需要老师耐心地进行写前指导。
二、写事作文提前布置。为了让学生在写事的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老师要提前告诉学生写什么,如何写。很多写事的作文,对学生而言,已经是陈谷子烂芝麻了,例如,一写事就是自己生病了,妈妈送去医院。老师要鼓励学生寻找全新的作文素材,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做到新颖亮丽,有写作的冲动。比如,为了让学生把事情写具体,我在一个星期前就给学生布置了十字绣的内容,学生只需要到校外的小摊上购买五角钱的十字绣材料,每个同学购买的花色不一。在准备工作做好以后,老师开始有序指导学生如何绣十字绣。很多男同学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接触针线,更不要说绣花。为了激发学生绣花的热情,我在黑板上画出很多密密麻麻的小正方形,并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十字绣的材料,如何选择色彩相匹配的丝线绣花。选好丝线后,就要穿针,很多男同学穿针也困难,特别是遇到线头比较毛糙的情况下,这个时候都要老师耐心细致地进行引导。引导的过程,都会是很好的作文材料,只有自己亲自参与了,学生写作的时候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并要告诉学生穿好针以后从何处起针,针是走画布的上面还是下面。这样,老师可以在画布上面进行示范,这样学生操作起来就比较顺手。为了做好十字绣,更为了写好作文,很多男同学也做得有模有样,他们个个屏住呼吸,认认真真地绣起来,甚至连老师给他们拍照,学生都没有发觉。学生因为亲身参与了十字绣的过程,所以后面的作文写起来,就行云流水般顺畅。这次作文,很多学生的篇幅都写得比较长。从这个实验来看,学生并不是不会写作文,而是老师没有找到合适的渠道进行作文的指导。
三、游戏激起写作欲望。在十字绣作文取得成功后,我开始谋划下一次作文的素材。我告诉同学们,下周我们将进行一次游戏活动,游戏的名称为“击鼓传花”。命令一,同学们在教室里热烈地鼓起掌来。接下来的几天,他们变得特别听话,作业也完成得非常好,我知道他们在期待游戏课的到来。到了游戏课的那天上午,我带着讲义夹走到教室门口,教室里却传来了整齐而爽朗的读书声,我以为自己记错了课表,低头看看语文书上贴的课程表,课程表上分明标着是语文课,一阵感动和惊喜充满了我的全身,生平第一次,我给学生一个90度的鞠躬,我高兴而大声地说:“谢谢同学们,你们给了我力量,我一定要把你们这么期待的游戏课上好。”游戏课开始了,我找来一朵办公室的塑料花,告诉他们游戏规则:游戏就是把这朵花以座位的竖排为单位按“之”字形向后传递,在传的过程中,花不能掉到地上,老师在讲台上背着同学用教鞭敲桌子,敲打声随时会停止,当敲打声停止的时候,花在谁的手上,谁就要上来表演节目。表演节目的形式丰富多彩,可以朗诵古诗,可以讲故事,可以说脑筋急转弯,可以唱歌,如果什么也不会,就到讲台前给大家深鞠躬一个,并说上“请大家多多包涵”的话。游戏开始了,同学们每个都高度紧张,他们生怕花落在自己的手上,都拼命把花向后传,但总会有人接到花,所以表演节目也是多种多样,学生最怕说请大家多多包涵的话,因为那样无形中就表示自己没用了,所有他们表演起来也很卖力,很夸张。这个时候,我就顺势而导,说说自己当时的紧张心情,说说自己看到同学的外在表现和同学们表演了什么节目等等,指导学生把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都细腻地再现出来。这次的作文,因为组织有序,所有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有思想,有内容,更有中心,他们写的时候,就如滔滔的江水,思路流淌顺畅。
当天晚上,有很多家长在微信上传达这次游戏课的效果,说自己孩子作文写了满满4面纸,说自己的孩子回家后还沉浸在游戏的紧张激烈中,说自己的孩子很开心遇到了好老师……
篇9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喜欢习作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驱力。”叶圣陶先生说:“写作文就为的是写出自己想要说的话。”这里的“动机”、“内驱力”就是“想说”,就是一种“表达的欲望”,有了内部动力的驱使,学生对表达才有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真对写作不怵、不怕,没有心理障碍,喜欢写,自觉愿意地写,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那么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这便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把激发学生情趣放在首位,使作文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习作成为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愉悦、自我锻炼的机会,把作文当作自己的伙伴,当作贴心的朋友,对它哭,对它笑,对它诉说心事,对它畅想前程。心中不快,通过作文渲泄,达到心平气和,心中欢喜,通过作文诉说,心情恢复平静。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走出作文教学的怪圈,才能彻底放松学生的手脚,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快乐作文。
二、积累素材,使学生有“话”写
通过激发写作兴趣,学生有了强烈的表达欲望,但一提起笔,却又无从下手,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材料的积累。因此,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就要教给学生积累材料的方法,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和优美生动的语言范例。
(一)在游戏中写作
爱玩是孩子天性,游戏是孩子们最正当的行为,让游戏渗入到作文训练中,或者说让学生在游戏中作文,和作文一起游戏,玩中学写,写中再现玩趣,作文也就成为最平常的事了,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和作文一起玩起了:“画鼻子”的游戏:一个同学被蒙起了眼睛,摸摸索索地走到了讲台上,拿着一只红粉笔,试试探探地将鼻子画在了猫的眼睛上,台下的同学笑成了一团,台上的同学还莫名其妙,等到别人给他摘下蒙着眼睛的布来,他自己一看,也笑得直不起腰来;等到台下另一个同学踌躇满志地走上讲台,满以为自己会将鼻子画得恰到好处,可还没等他画完,台下又是一片笑声。接下来写作文,同学们眼睛都闪着喜悦的光芒,一个个胸有成竹的样子。一节课后,学生交卷,都写得那么具体、生动、情景交融,学生真正体会到作文的快乐。这样的作文课,学生能不喜欢吗?
(二)在阅读中写作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阅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之一。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不仅要加强语文课上的阅读训练,还要加大课外阅读的指导力度,让学生多读书,读各种书。通过大量阅读,不仅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智慧,陶冶了情操,而且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作者谴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写作技巧,以及作者的观察方法、思维方式。再进一步把读书、思考、练笔结合起来,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习作的材料,学习作者写作的方法。如读了《颐和园》一课,请学生也按照一定的顺序,用一两段话来描写一处你熟悉的景物;读了《和时间赛跑》,说一说你受到了哪些启发?你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如果你见到卖火柴的小女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篇10
1. 在“定向诱导”环节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没有写作兴趣,就谈不上写出什么好作文。即使叫学生硬着头皮写下去,也只不过是东拼西凑、草草了事而已。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要想写好作文,就得使学生感兴趣,而写作兴趣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诱导。一般上作文课时,我就会在“定向诱导环节”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指导习作训练《自我介绍》时,我就用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学生进入课堂:“你希望别人了解你吗?希望别人知道你的兴趣和特长吗?那么就请你拿起笔来,向别人介绍自己。可以先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姓名、年龄,在哪所学校读书?上几年级?然后重点把自己的相貌、性格特点写出来,读给同学听,如果都说很像你,这次习作就成功了。”
2. 在“自学探究” 环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文指导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读题,找到作文“要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教师只在学生不懂或有困难的地方帮助解释即可。如在指导学生《写一件关于诚信的事情》时,就让学生回想自己在做事情时,有没有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自己是怎样克服困难、信守诺言的呢?有没有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完成别人的事情的情况呢?或者贸然答应了的事情,已经超出了你的能力范围而无法做到呢?回想过后,再让学生选择一件印象深的事情来写。
其次,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如在指导学生描写景物时,就让学生先把握住写景的顺序,可以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整体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动到静等,突出重点。这样描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才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另外,在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还要张开想象的翅膀,根据所见所感恰当地展开合理的想象,再把景物状态、颜色、声音、气味描写出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桂林山水》中,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作者从桂林山的“奇”,想象出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使景物内容更加丰富,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次,鼓励学生说真话。让学生把自己所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以及做过的事真实记录下来,哪怕是错的也要如实记录。如在指导学生写作文《调查中的一件事》时,就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自己上街调查错别字的情况,去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哪些字写错了,怎么发现的,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等等,让学生把调查的过程真实的写下来。只有这样,作文才能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作文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3. 在“讨论解疑”环节让学生拓展思路 “讨论解疑”环节是作文指导课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老师要帮助学生拓展思路。
3.1 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角度去考虑问题。面对话题,多方求问就是激活思维的有效途径。比如:围绕题目《钱》,可以自问“谁在赚钱”、“他是怎样赚钱”;“谁在用钱”、“他又是怎样用钱”;“钱的作用有多大”、“钱是不是万能”;“学生在花钱问题上有哪些不同的表现”;“未来的世界里钱还会不会存在”等等。多角度解读题目,使学生的作文立意更深刻、更新颖。
3.2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从小事中抽取出带有本质性的东西,丰富学生作文的选材。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小事,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这些小事中提炼出中心。这对丰富学生作文的素材,开拓学生作文的思路是十分重要的。如:拾到一片落叶,可以发现它背后深藏着春去秋来、岁月匆忙的道理;树叶把绿意留给人类,把败叶留给土地的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看到农民大伯的手,可以发现,世界正是这千千万万双手创造出来的;劳动是生命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