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对待学生范文

时间:2023-03-21 04:37: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平等对待学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平等对待学生

篇1

平等对待学生,体现在教师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只要平时我们能留个心眼,时时能提醒自己,学生一定能感受到公平的待遇。曾经有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学生迟到,在各个学校几乎是每天都要发生的事。迟到的学生,要想回到班里上课,按“常规”必须要先站在门口喊“报告”,在得到老师的允许后方可推开门走进教室。多数情况下,还要在老师略带责备的询问后,说完自己真正的或在路上事先编好的理由后,才能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这一套程序是所有的学校老师一贯的、传统的做法。对此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为何不请迟到的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呢?学生迟到有他们的原因,很少有故意想搅乱课堂的。在上课时间内,为了问清一个人的迟到原因而耽误全体学生的学习,实在得不偿失。课上询问后无论是老师,迟到的、还是没迟到的学生精神都无法马上集中到课堂教学中。如果课下提醒,其教育效果不比课上询问差。此后,凡是上我的课迟到的,不管什么原因都不用喊“报告”,自己直接推开门悄悄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开始我很担心,会不会学生迟到的人次大幅度增加,班里上课的秩序乱作一团呢?

几次之后,我发现以上的尴尬场面都避免了,往往是学生用略带歉意的眼神和我交流后,赶忙投入到整个课堂学习、思考的氛围之中。等到下课后,他们通常都会主动找我说明原因。除此以外,我还收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就是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近了,关系更融洽了,上课的效果也更好了。

其次,我认为尊重学生也是老师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学校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基础便是尊重。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人格的尊重,他们才能感受到师生的平等,才能把课堂真正当做自己学习活动和发挥聪明才智的所在,进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谈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我认为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

教师和学生在知识经验方面可能存在不平等,但教师不应以此自居,应切记教学相长。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情感、有思维、有独立的人格。教师的言谈举止都要为人师表、堪为表率,都要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对学生的尊重。

2.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

学生不是一个模式制造出来的工业产品。教学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供不同程度的学生选用,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成功的体验。如课堂提问时,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请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言;设计练习时,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完成不同量的题,动作快的多做一些,动作慢的少做一些;评价时,尽量减少横向比较,鼓励学生超越自我。

再次,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欣赏:

1.欣赏学生所想的

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对待所学知识也是如此,教师不应强求每个学生都和自己所想的一样。允许学生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需要。万事由想开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很好的证明,如果他对于落到地上的苹果视而不见,毫无所想,那他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成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一份报告《学会生存》中曾指出:“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要发挥教育的创新价值,我们的教师就要从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开始。

2.欣赏学生所讲的

学生有了想法不敢讲,就无法体现其思维的独特性。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无论合理与否,只要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讲出来的,就应给予表扬,不应简单的否定,只能一味顺从老师的思路。

篇2

【关键词】数学教学过程公平 平等对待 差异对待

教育过程公平是指“在教育过程当中,为了学生差异性优化发展的需要,给予学生公平待遇,儿童应该根据年龄、资质、能力等方面的差别接受适于自己发展的教育”。笔者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公平是数学教育的内在属性与需求,根本指向于学生差异性的优化发展,对其展开系统深入的持续研究与践行,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它并不是简单的“相等”、“平均”,具有两个层面:“数学教师对所有学生平等对待;对同种学生相同对待,对不同种学生区别对待”,且这两个层面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一、数学教学过程公平是数学教育的内在属性与需求

教育是一种具有伦理道德意义上的实践活动,数学教育也不例外。

从“教育”两字的发展渊源上看,“东汉时期的许慎将‘教’定义为‘上所施,下所效’,将‘育’定义为‘养子使作善’,合起来就是‘教育’,即通过‘教’的形式来实现‘育’的目的”。可以看出,只有那些引学生为善、具有伦理道德意义的教育方可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不仅自身内含着伦理道德意义,同时也呼唤着伦理道德的保驾护航,公平就是其中之一。

二、数学教学过程公平并不是“相等”

教学过程公平要求“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个人特点的”,而“使每个人潜在的才能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这既符合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人道主义的使命,又符合应成为任何教育政策指导原则公平的需要[7]”。如我国《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新课改中也认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些都是对数学教学过程公平最好的阐释与说明。

教师在实际数学教学中,不仅在观念上将“公平”狭窄的定义为“无差异”、“少差异”,而且在行为上突出表现为对学生教学要求与评价标准的一致化、教学内容与进度的同步化,往往忽视学生个性的差异及不同发展需求,误解了公平的应有之义。“公平”并不可简单的定义为“相等”、“平均主义”,而应该在了解学生不同情况的前提下对其区别对待、各有侧重。目前普遍存在的“重中间、轻两头”就是对学优生、学困生两大群体的极度不公平,通常会导致学优生吃不饱、潜能得不到有效激发,学困生得不到切实帮助、学习热情与成绩持续维持较低水平的不良现象。

三、数学教学过程公平的关键在“差别对待”

目前学校普遍采用整齐划一的教育方式,往往对学生实施无差别的教学,这种“假公平”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这种方式不仅会导致学生学习潜力得不到有效开发与运用,也不利于少数学生脱颖而出、成为精英,更不利于后进学生缩小差异、迎头赶上,无法满足不同群体各自差异性发展的需求。笔者认为实现公平的关键恰恰在于“差别对待”,只有这样方可满足不同群体的成长需要,让每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学教育,最大限度的实现个体发展,最终指向于个体良好数学素质的培养,为后继学习及终身发展奠定根基。

对学生的“差异”对待并不等同于“偏爱”、“歧视”,而是要以各群体间利益平等为根本原则,以对弱势群体的补偿作为补充,以能否促进学生差异性优化发展、效果如何作为公平是否实现的判别依据,而并不是通常意义下只重视中等及以上学生,却对弱势学生不管不顾、抛弃放弃的错误做法,这也是目前实际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的不公平。

四、数学教学过程公平的双重含义

正义论专家罗尔斯认为应该“平等地对待平等的,不平等地对待不平等的”,这表明数学教学过程公平也应具有双重含义:各群体间相互平等,且教师应该平等的对待相同,有差异的对待不同。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提出对待学生应该“一视同仁”、“因材施教”,实际上也就指出了教学过程公平所具有的这两个层面。

“平等对待”意味着教师一视同仁,所有的学生获得了同样的待遇,无论是课堂提问、与教师进行教学互动、还是接受教师反馈的情况均一致。它不仅仅意味着同种成员待遇上的一致,更侧重于说明不同群体间受教育资源与权益的平等,避免陷入为追求组内待遇相同而忽视组间平等、进而导致不同组间差距日益加大的误区。忽视群体间的平等待遇往往是导致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公平缺失、重优生轻困生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差异对待”意味着数学教师要满足每一位学生获得切合自身情况最优化发展的需要,如果不顾学生业已存在的差异而对他们施加同等对待,这就好比常人与跛子赛跑,两者会越拉越远,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一视同仁“仅仅意味着一种使较为不利者在个人对实力与社会地位的追求中落伍的机会”。

五、数学教学过程公平的目的在于促进每个人实现更好的发展

对学生实施平等且差异对待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学生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各自差异性的优化发展,这也是衡量、判断数学教学过程公平是否达到的唯一依据。

人的多样化、差异性发展才是发展的最佳状态,才可真正发挥出教育促进个体成长的功能,实现教育的根本价值,这同样也是教学过程公平为之奋斗的目标。对数学教育而言也同样如此,不仅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以促进学生自由、全面且充分的发展为纲,更应该通过具体教学实践中的因材施教、顺势教学等手段促进个体成长,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学教育。

参考文献:

[1]吕星宇.教育过程公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4,55,60

[2]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篇3

关键词:师爱;教育;学生

前苏联教育学家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对每一个学生倾注了爱心,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教育的作用。那么,教师应该怎样爱学生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师爱。

一、 师爱是真正地爱学生,使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孩子,热爱与关怀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起一种美好的东西,使他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而如果孩子在冷漠、无情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变成对善和美无动于衷的人。”可见,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影响学生情感的发展,能够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出于个人的需求的,功利的爱,而是基于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崇高的目的,是持久而深厚的爱。这种爱要求教师对工作不虚华,不功利,对学生负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轻松愉快的教育情境,把微笑、爱心、温馨、愉快带进课堂,让每个孩子的潜能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展。教师不断地对学生施加爱,使学生从教师的爱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更树立了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乐观向上、奋发进取的品质。

二、 师爱是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

师爱是无私广泛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师爱的最高境界不是母爱,也不是父爱,而是朋友之爱。爱的基础是平等: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爱学生就是应该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感受。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教师没有做到平等的对待学生。在校园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在课间活动时间,学生遇到老师,会很有礼貌地向老师问好“老师好!老师好!”而老师呢?有的只是礼节性的点点头,却不曾仔细看看是谁向他问好,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对他的不屑,有个别的可能是没有听见,对学生不理睬,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只有极少数老师会真诚地回应:“同学们好!”看似简单的小事,从中却折射出教师对学生的尊严缺乏,没有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在某些课堂上,没有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讨的民主氛围。在某些老师的思想里认为学生就是学生,就得听老师的,“我讲你听”、“我管你从”。在这种缺乏尊重、平等的教育下,怎么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呢?因此,师爱要求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

三、 师爱是公平、公正地爱每一个学生

篇4

关键词: 义务教育 平等 权利

1.认真学习法律,从人权上尊重学生来实现平等

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不同相貌、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籍贯、不同出身、不同智力、不同个性、不同关系的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偏心、不偏爱、不偏袒,不歧视身心有缺陷的学生或后进学生;要尊重学生人格人身不受侵犯的权利。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用刻薄、粗俗的语言讽刺、挖苦、嘲笑和打击学生,尤其是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教师与学生要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与合作的关系,要经常与学生和学生集体平等交换意见。因此,应该在教师队伍中加强对基本人权方面的有关知识的学习,让教师知道应该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应该平等对待,不能因为自己是教师就觉得自己好像比学生高人一等,而不顾学生的感受,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而不管学生是否愿意。那种看不起或歧视班上某一部分学生的行为更属不妥,一定要坚持人人平等的原则。普通义务教育阶段仍存在一些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如用刻薄、粗俗的语言讽刺、挖苦、嘲笑和打击学生,尤其是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等,教师与学生无法建立起真正平等民主与合作关系。各种师生对立事件的报道时有可闻。电视和报纸等新闻媒体对受教育者的平等权利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很多教育工作者和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也提出各种看法和观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基础教育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仍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作为基础教育的教师,肩负着国家教育的重大使命,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实现学生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2.改变传统观念,从人格上尊重学生来实现平等

平等师生关系的理念使教师的行为受到越来越清晰的引导及制约,包括法律、道德及个人信念等,教师也越来越感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特别是学生的各种压力。适龄儿童、少年及青年对教育具有选择权,他们已经认识到并开始行使这一权利,在知识经济、素质教育的环境下,教育将被赋予全新的理念,学校的服务职能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将实现由不平等或者不够平等向比较平等或者平等转化。平等的师生关系符合人性,是教育的本质要求。21世纪是人类继续发展、人性复归的世纪,平等也应是21世纪师生关系的核心。教师与学生只是知识的先知者与后知者,不存在卑尊关系,人格各自独立。学生一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及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教师必须理解、尊重学生。

3.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尊重学生来实现平等

素质教育是迎接知识经济、信息时代最强有力的砝码,它将全面解决教育的本质问题。教育体制科学化、办学机制系统化、基础教育素质化、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趋势都使得教育与世界,教育与社会、与市场、与家庭、与人本身越来越接近了。教育出现了可选择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法律支持及更广泛的社会认同。教师的职业越来越受到尊重,层次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将在有效制约下越来越规范。学生明确了自身的权利,开始尝试着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4.大力提高教师素质,在教学、生活中全面平等对待学生

在学校质量指标中,教师素质无论对何种社会出身的儿童的学业成绩都具有重大影响。一方面,学生之间的差异主要存在于学校内部。因此,减少或淡化差异的主要任务存在于学校内部。另一方面,学生的主要差异源于学生的智能、家庭背景和教师素质,而非教育中学生的成绩差异。因为有着一定的同质性的学生集中于同一学校,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共性进行教学和管理。教育应该对不利境地的学生和他们接受教育的学校实行优惠倾斜,例如,给予更多的资源和配备更好的教师,那么,教育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不平等现象将大大减少。

教师应该明白自己的职责,转变传统的观点,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授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而不是把不同学生变成同一个人。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知识的数量也很庞大,学生除了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原则外,还要懂得怎样学习,怎样应用知识,怎样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怎样创造新的知识,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提出了未来教育的宗旨是“四种基本学习”: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而传统的教育过分倚重“学会认知”,所以教师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在生活中全面平等地对待学生。

总之,贯彻落实学生的义务教育中的平等权利,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是我国的社会健康发展和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是建设中国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保护学生的义务教育中的平等权利,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胡星斗.实施教育优先战略,开创平等权利时代.网址http//省略.

篇5

一、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

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在这一点上,师生之间是没有任何差别的。作为人,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被尊重。教师不愿意被人辱骂,学生也一样。所以教师要对学生严慈相济,作学生的良师益友,不同的时候,采用“换位”“移情”、“理解”的不同方式,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

我班有一女生叫小红,因母亲去世,长期,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父亲游手好闲,生活无保障,对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致使小红在学校也不遵规守纪,时常拿同学东西,同学们都厌烦她,她也不求上进。根据她的情况,我组织全班同学以“如果我是小红”为主题进行讨论,通过角色互换,将心比心,学生认识到:小红本应该享受和自己一样的父母之爱,由于她没有了母亲,父爱也不细腻,才造成了她现在这种情况。我要求同学们主动与她交朋友,生活上照顾她,学习上帮助她……小红逐渐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大家对她的关爱,渐渐改掉了那些不良习惯,成为一名老师同学都欢迎的学生了。

二、理解和信任学生

教师要坚信自己的学生是诚实的,不会轻易欺骗老师和家长,即使偶尔出现那种现象,也必然事出有因,经过恰当的引导教育是可以克服、可以改变的,要相信自己的学生。教师只有理解和信任学生,才能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三、善于向学生学习

学生既是教师教育的对象,也是教师学习的对象。现在的学生处于信息化时代,他们的思维活跃,善于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并诚心诚意地向他们学习,切实做到“教学相长”,同时让学生懂得,只有不断学习别人的长处,才能不断地进步。

四、尊重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学生自爱、自强的起点,是促使学生在学习和品德上好学上进、不甘落后的内在动力。教师如果忽视了这一点,极易使他们的自尊心受挫,进而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因此,教师要避免给学生造成心理障碍,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积极因素,要及时给予不同的表扬和鼓励,使学生的自尊心得以强化。

篇6

1.尊重自己,为人师表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老师的外在行为表现对学生具有一种榜样和示范的作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及综合素质趋于成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具有了自己一定的判断能力,也有了自己一定的看法。在初一(3)班班主任的帮助带领下,我在班中教好自己音乐课的同时,无论是在穿着打扮方面,还是在言行方面,无论是在教学能力方面,还是在个人修养方面都非常注重自己在班中的表现,时时以一名正式班主任的身份要求自己,在班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与支持。只有尊重自己、为人师表的老师,才能从学生那里得到爱戴与尊重,在班中建立起学生对自己的威信,这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

2.尊重学生,以诚相待

在担任初一(3)班实习班主任期间,我利用青年教师这一年龄优势,在自己在同学中建立威信的基础上,与他们平等相处,建立起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我把学生当作一个平等的主体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彼此无高低、尊卑之分。在出现问题时,我从为采用强制手段,高压政策来解决问题,而要通过讲事实、摆道理,使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当学生提出批评意见时,我虚心地接受,没有因为“我是老师,我接受学生的批评,这多丢面子”而拒绝接受。作为班主任更要有一种大度的气量,宽阔的胸怀,不要斤斤计较,要允许学生出现这样的差错,平等地对待学生,这样才能赢得越来越多的学生的信任。

在一个多月的实习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懂得如何无和家长沟通,怎么样才能让小学生喜欢上你,在整个过程中是很辛苦的,但我还是挺过去了,从中也学到很多知识,书本上的东西是比不上实践有意义,也总结出以下几点:

篇7

音乐实结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老师的外在行为表现对学生具有一种榜样和示范的作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及综合素质趋于成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具有了自己一定的判断能力,也有了自己一定的看法。在初一班班主任的帮助带领下,我在班中教好自己音乐课的同时,无论是在穿着打扮方面,还是在言行方面,无论是在教学能力方面,还是在个人修养方面都非常注重自己在班中的表现,时时以一名正式班主任的身份要求自己,在班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与支持。只有尊重自己、为人师表的老师,才能从学生那里得到爱戴与尊重,在班中建立起学生对自己的威信,这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2尊重学生,以诚相待

在担任初一班实习班主任期间,我利用青年教师这一年龄优势,在自己在同学中建立威信的基础上,与他们平等相处,建立起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我把学生当作一个平等的主体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彼此无高低、尊卑之分。在出现问题时,我从为采用强制手段,高压政策来解决问题,而要通过讲事实、摆道理,使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当学生提出批评意见时,我虚心地接受,没有因为“我是老师,我接受学生的批评,这多丢面子”而拒绝接受。作为班主任更要有一种大度的气量,宽阔的胸怀,不要斤斤计较,要允许学生出现这样的差错,平等地对待学生,这样才能赢得越来越多的学生的信任。3一视同仁,平等相处

竞聘写作网

影响班主任和学生之间关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班主任对待好学生和差生的态度。有的老师认为,偏爱好学生是人之常情,在学校教育中,我们所面对的是几十个孩子,你的一举一动,将对其他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担任实习班主任期间,我也试着解决一些在我课上及课余班内出现的问题,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我努力做到一视同仁,就事说事,从不歧视后进学生,让他同其他学生在公平、和解的气氛下解决问题。当好学生和差生犯同样的错误时,我不因为他是差生而严加指责,或他是好学生而装做没看见。我在对待好学生和差生的时候,坚持平等原则,在某些场合,可对好学生从严要求,对差生宽容些。这样后进生会重新燃起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积极地去发展他们自己。

竞聘写作网

篇8

一、润物细无声――谈心

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春雨那样,一点一滴,轻扣学生的心扉,在潜移默化中取得熏陶感染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开展促膝谈心活动。

谈心活动要有效果,必须以诚待人,互相交心,如面对经常在课堂上和老师顶撞的学困生,你要无数次与其谈心,努力寻找他的闪光点,多安排他参与班级活动,万不可把他看成铁板一块。对于他的每一次小小的进步,要在全班认认真真地表扬,让他去接受掌声,让他去品尝幸福。这样的学生虽仍时有反复,但作为班主任以心换心,终究会“金石为开”的。

二、会当凌绝顶――深入

学生的思想品质、意志作风,在各个场合随时都会表现出来。作为班主任就应该做到,一有时间就到班里去,从晨读、课间、上操、游戏中,观察分析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取得思想工作的主动权。老师若发现有的学生紧锁眉头,闷闷不乐时,就应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学生的苦恼之处,及时对症下药,也许就避免了不该发生的故事。因为让学生感受到了温馨,帮他挡住了风雨。由此可见,作为一名班主任,经常深入课堂、宿舍、运动场,及时了解情况,是多么重要呀!

三、人闲桂花落――平等

班主任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要坚持平等待人,即对学困生和先进学生要平等对待。尤其是对学困生绝不能歧视,要有感情,要爱护他们,帮助他们前进。班主任在工作中,往往不自觉地流露出对学困生和好学生的不平等。如:同样是迟到了,对待好学生心平气和,对待学困生则气势汹汹。这不仅造成学困生对老师的反感,影响他进步,而且使全班同学对老师很反感。这种情况如果不断出现,老师的威信必然受到影响,班级工作就很难进行了。因此,老师对待好学生和学困生,不仅要一碗水端平,而且更要注意尊重他们、亲近他们,让他们的心里有暖融融的感觉。

篇9

[论文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而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本文阐述了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以及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三个阶段,即入学机会均等阶段、受教育过程均等阶段和受教育结果均等阶段,根据这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提出了不同的对策与措施以逐步实现教育机会均等这一目标。

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民主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全世界所有与教育有关的人最关心的。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常常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不同的国家、地区之间,由于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教育机会均等的现实的实现水平也会不一样。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学者结合教育公平理论和我国的教育现状,探讨了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并提出了许多有效策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的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将日益成为突出的社会现象。因此,正视这一问题,无论是对于教育理论本身还是指导我国的教育改革,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

“平等”是指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给每个人所提供和创造的条件都该是同样的,在教育领域,表现为“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机会均等这一理念,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有其不同的涵义,因此,其内涵一直颇具争议。

瑞典教育家胡森认为:第一,平等首先可以指个体起点,是指每个人都有不受任何歧视的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第二,平等也可以是指在中介性的阶段,即教育过程中受到平等的对待,即以平等为基础对待不同的人种、民族和社会出生的人。第三,“平等”还可以指最后目标,促使学生取得学业成就的机会平等。

美国的科尔曼提出了代表现代观念的教育机会均等的等式: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资源投入均等+教育资源对学业成就产生的效应均等=教育产出的均等,并同时指出,教育机会均等,只可能是一种接近,永远不可能完全实现。

罗尔斯认为,教育机会均等作为一种社会的公正,不仅是对于一般或聪明的儿童来说的,而且也应该是对于不聪明的儿童来说的。教育机会均等也要使这些不聪明的儿童受到这样的教育,这种教育能够使他们同聪明的儿童至少稳定在一个不变的水平上,以维持他们与聪明儿童之间的差别。

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对教育机会均等的界定逐渐取得了共识,基本认为, 教育机会均等分为三个阶段:

(1)起点上的平等

指每个人不受性别、种族、经济地位、居住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其入学机会平等。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经设立法律保障儿童的平等入学权,这是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当然,规定了这种权利,并不意味着每个人就能真正享有,不少地区由于经济落后、种族歧视、性别差异等原因,适龄儿童并不是都能入学,有的地方儿童辍学率还很高。如果儿童从起点上便开始受到极不相同的对待,连机会都没有,就谈不上平等。可见,起点上的平等是最低层次的要求。

(2)教育过程中的平等

指每个儿童在教育的过程中获得的资源平等,它强调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儿童,让每个儿童享受到同样的教育机会。它表现在主观和客观因素等方面,客观因素是指资源投入,它包括人和物两方面。人的因素主要指师资力量,物的因素,既包括学校外部的各种因素——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学习开支总额、学校地理位置和上学交通工具,又包括学校内的各种物质设施——学校建筑物总的质量、实验室、教学仪器、图书馆以及课程设置的软件设施等条件的完全一致。主观因素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给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以平等对待。

(3)教育结果中的平等

每个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因此仅在入学方面有形式上的平等是不够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对不同社会出身的儿童给予不同的机会,以追求结果的均等,使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儿童能得到补偿教育。

二、我国教育机会均等中的现实问题

(一)入学机会的公平问题

在我国,一方面适龄学生入学率还没有达到100%,另一方面学生辍学率还很高,尤其是女童,这严重影响了我国人口素质甚至是下一代素质的提高。其次,在高等教育领域,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的公平性还存在争议。由于各地区划定的高考分数线的不一致,不同地区的学生虽然面对同一张考卷,但跨入高等学校的门槛却不同。如2004年,山东省高考分数线,文科重点线600分,理科重点线606分;而吉林省的文科重点线为501分,理科重点线为为492分,两地高考分数线相差百余分。另外,由于高校收费过高,也使许多贫困家庭的子女丧失了进入大学的机会。再次,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不是公平的。偏远地区尚存在的男尊女卑的观念造成了女童失学率远高于同龄男童,而那些残疾儿童的教育状况更是令人担忧。

(二)教育过程中的公平问题

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讨论:

客观方面主要指教育资源配置问题,这里存在“两个不均衡”的问题,即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重城市,轻农村,最好的设施、师资和管理等流向城市;而同一个地区又有重点校和薄弱校之分,同一学校又分“实验班”、“重点班”和普通班。这样造成少数重点学校与大多数非重点学校之间严重不平衡,择校风越刮越厉害。在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由于长期投入不足,校舍简陋,师资质量差,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低,教育发展的速度远远低于城市。教育资源配置的人为倾斜,实际上侵犯了部分学生,尤其是落后地区和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孩子的平等受教育权和平等享受教育资源的权利。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使解决办学困难的任务下放到基层,致使学校竞相在微观上“搞活”,“钱权交易”、“钱学交易”、“乱收费”时有发生,加剧了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主观方面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平等的对待不同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给予不同学生发言机会的不公,对学生的关注了解程度的不同等等,都会影响学生受教育的效果。还有一些教师喜欢与有权、有势、有钱家庭的子女交往,对一些家庭则不交往。这使得一些处于不利地位的孩子生活在不和谐的环境中,影响其健全的发展。教育的公平是最根本的公平,也是最基本的公平,很难想象,一个受过十几年不公平教育的孩子,当他踏上社会之后怎么去公平地对待社会。 转贴于

(三)教育结果的公平问题

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最终都将体现在教育结果的公平方面。教育结果不公现象在我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资源投入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教育质量不同。这突出表现在西部地区的教育质量明显低于经济发达地区。其次,女性学业成功率低于男性,尤其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女性入学率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而逐步降低。再次,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成功机会不同。父母的职业、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的经济条件都是影响学生成功的重要因素。有数据显示,来自干部家庭和知识分子家庭的学生,他们学业成功的机会要比来自农民家庭的学生的学业成功机会高得多。

三、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对策

(一)争取实现入学机会完全平等

首先,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我国早在上个世纪就制定了计划,在20世纪末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要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但直到现在,这个目标也没有达到。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尤其是加大对义务教育和弱势群体专项教育的经费支持力度。其次,完善教育法规,保障公民受教育的合法权益。我国目前关于公民受教育权益的法律尚不完善,且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当务之急是完善我国现有的教育法律体系,增强法律法规的时代性,并且加大对违反者的处罚力度。最后,由于目前我国国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学费,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学费对于不少家庭来说还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奖、助学金制度,使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不因经济问题而失去教育的机会,以保证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

(二)实现教育过程机会均等

这主要从两个方面解决:一方面,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目前,地区与地区、城市与农村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根本原因是教育资源的有限,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关键是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均衡配制,缩小区域差距。具体做法有: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来鼓励教师流动,争取优质师资共享等。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素质,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给予每一个学生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机会及条件,保障他们的学习权与发展权的实现。同时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营造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促进教育结果的平等

体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个体潜力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个体能力差异,从能力本位出发,发展特色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有均等机会获得相应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开放的、动态的评估,以取代目前单一的考试测试模式。最后,建构终身教育理念,使学生在入学、受教育过程中遇到的不公平对待,能在以后生活中得到补偿。同时,这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我国学校教育资源短缺的现状,使最终的教育结果公平化。

参考文献

[1]陈尚生,陶能祥.试论教育机会均等[J].现代教育论丛,2001(5)

[2]力.教育机会问题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5)

[3]范丽娟.浅谈教育机会均等[J].理论研究,1999(5)

[4]许凤琴.论教育机会均等的理论结构及基本特征[J].教育科学,2000(1)

[5]马和民,许小平.西方关于教育平等的理论[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1)

篇10

1 博爱是一视同仁的前提条件

所谓博爱,指对人类普遍的爱。对教师而言,就是对孩子普遍的爱,即对每个孩子,不论高低贵贱,不论成绩好坏,都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博爱是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的前提条件,因为教师只有具有博爱之心,才能为实现教育公正提供情感保证,才能达到教育公正的伦理要求。

首先,博爱是一视同仁的情感保证。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就意味着差异。学生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而学校、社会又要求教师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现实的存在与教师的情感存在矛盾。要想调和这二者间的矛盾,就要求教师拥有一颗博爱的心,用博爱的情怀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只有以一颗博爱的心来看待学生,教师才能够在情感上认同一视同仁,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实施教育公正,所以说博爱是教师一视同仁的情感保证。

其次,博爱是教育公正的伦理要求。一视同仁在伦理学上就要求教师做到教育公正,它的具体要求是:第一,平等地对待学生,即教师要公正地对待学生,尊重和信赖学生。第二,爱无差等,一视同仁,即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处理师生关系,应当给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第三,实事求是,赏罚分明,即做到“尊重和要求统一”,一方面要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在制度上不允许有特殊学生存在。第四,长善救失、因材施教,即在落实一视同仁、爱无差等原则时要考虑到学生在个性、知识水平和智力等方面的差异。第五,面向全体,点面结合,即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允许给某些后进生适当的补课和其他个别的关照,或者给优等生提供较高的条件,适度的“开小灶”。这些要求恰好体现出了作为一个博爱的教师所必须具有的教学理念,体现出博爱是教育公正的伦理要求。

在教学中,只有常怀博爱之心,尊重每个孩子,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让孩子感到教师和蔼可亲,从孩子的实际需要出发,理解并尽力满足孩子们的内在需要,才能够使学生产生向师性,主动尊重教师。

2 师爱是一视同仁的表现形式

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表现在师爱的实施上,教师平等地关爱学生,用心地培养学生,学生就会感受到教师的付出,认同教师的劳动,自觉地接受教师的引领,遵循教师的要求。而师爱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师爱为师生沟通提供情感支撑。师爱是甘于奉献、不计回报的,它是一种情感与心灵的融和,是沟通师生心灵的重要情感支撑。学生一旦认同了教师的师爱,它就可以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沿着教师引导的方向前进,就会对老师产生信赖、依恋的情感,就会向老师敞开内心世界。这样教师才能“对症下药”,用自己的师爱去感化学生,平等地关爱全体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从而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师爱促使学生树立自尊、自爱之心。师爱的核心应该是尊重、信任学生。学生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因为人生成长的高峰期、心理的转折期、受教育的最佳期、违法堕落的危险期都在这一阶段。所以我们每位老师必须公正客观地对待全体学生,努力保护和提升学生们的自尊、自爱之心,让他们远离堕落,成长为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有志青年。

第三,师爱可以引领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无数的教学事实让我们看到只有教师尊重学生,在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的尊重信任时,才会调动其内在的自我教育力量,才会对自己的言行有责任感,才会使老师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准则。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只有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浓浓师爱时,他们才会认同教师的付出,才会愿意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自我教育。

所以实现教师与学生融洽沟通,彼此认同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受到了教师公正客观的对待,这就要求教师在践行师爱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全体学生。

3 偏爱是一视同仁的实现障碍

偏爱这一现象在教育实际中普遍存在,它不利于教育公正的实现,是一视同仁实现的重大障碍,对学生的身心、班级团结、教育公正等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对学生的影响。教师有意或无意的偏爱很容易被学生觉察,这样就会给学生留下心理暗示,即缺乏关爱的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对立情绪,从冷漠厌倦、消极对抗到怨恨仇恨、白暴自弃;而被偏爱的学生可能产生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进而自负、自满、自傲,把自己置于其他同学和班集体之上,脱离班集体。

对班级团结的影响。教师的偏爱行为不利于班级的团结。因为被教师偏爱的学生容易引发其他人的抵触、挖苦或打击,被排挤在缺乏关爱的学生群体之外;而缺乏关爱的学生由于心心相惜,容易形成小团体,与教师及被偏爱的学生对抗,故意不配合班级的集体活动。长此以往,班级的凝聚力就逐渐消退,成为一盘散沙,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对教育公正的影响。教师的偏爱行为主要体现教师在课堂提问、反馈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而这些方面的不平等容易造成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机会不均等和学习效果的差异,阻碍教学公平的实现,使得一视同仁成为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