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范文
时间:2023-03-28 02:45: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为学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当枫叶染红了天空,百舸争流,鹰击长空时,当黄叶恋恋不舍地离开母体与大地相吻时,当男男女女在树下开怀大笑时,你在哪儿?哦,你在教室里做着那永远也做不完的作业。我问你,天气如此好,你为何不到外面散散步,放松一下心情?回答我的依然是那句“高三了,不能浪费时间,不能辜负父母老师的期望”。我告诉你,学习固然要努力,但并不是要一直看书学习,也要适度地玩一下,而你却只是淡淡地笑笑。你可知道,你错过的岂止是这美丽的风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段美好的时光。
当看到其他同龄人与自己的母亲面带微笑地散步时,你也曾想起自己的母亲。我问你,你为什么放月假不回家,你说你不能,其实不是你不能,而是你的错误思想左右了你。你可知道,正是因为你那句“高三了,要努力学习,不能让父母老师失望”的话,使得你母亲每个月都要坐几小时的汽车,带着天微亮时为你做好的菜赶到学校来看你,当你高兴地吃着母亲做的菜时,你母亲笑了,但我也看到了她眼里的泪水,你可知道她有多想你,你已经四个月没有回家了啊。
你自认为自己夜以继日地读书是正确的,因为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是这样,但我却认为你错了,错在在你的眼里,成绩是第一,在你的生命中,ABCD与XYZ成为第一。你认为自己的努力是对母亲最好的报答,可你却因为如此之努力,竟连给家里打个电话的时间都没有,你忽视了母亲的感受,她有多想你,你知道吗?
我知道你也不愿这样,你也想跟朋友在一起放声大笑,你也想与父母在一起,天天听到母亲关切的话语,但你不能,因为高考只看最后的分数,谁的分数高,谁就是赢家。但我还是要说你错了,真正的努力并不等于一味地埋头苦干,挑灯夜读,读书来源于爱好,只有爱好学习才能真正读好书,才能让自己成就非凡的事业。
请你在课间抬头看一看蓝天,看一看落叶离开母体时的那一份美,感受一下春夏季节的勃勃生机,你会发现生活如此之美。在美的熏陶下,我相信明年的高考你会满载而归。也请你适时地给家里打一个电话,因为你的电话将会是你母亲无数天温暖的回忆。请你用美的眼光观察万物,享受万物,莫为学习遮望眼。
喃喃自语:
“莫为学习遮望眼”,不要忘了适度地欣赏一下美丽的风景,偶尔回家看看自己的父母,享受一下学习的乐趣,作者的劝说,是对高考制度的无奈反抗,希望能够让只顾埋头学习的高三的莘莘学子,也能抬头望望远,让自己的身心稍稍休息一下,只有这样,才能以更好的状态来迎接这场“考试盛事”。
从头至尾,除开那句“高三了,要努力学习,不能让父母老师失望”,其余都是作者在喃喃自语,但是,对方的一言一行,每一个状态,每一种心情,都在这喃喃自语中清晰地呈现出来。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用过多地考虑结构上的起承转合,少了些过渡的闲言碎语,大家不妨尝试一下这种写作方式。不过,看起来好操作,实际写作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剪裁得当,可不是没有条理地一顿嗦。下面这篇《农村父亲的训诫》,同学们对比着阅读一下,看能不能有所启发。
农村父亲的训诫
卧牛角
“以后回家的路上,见了认识的街坊邻居都打个招呼,不知道叫啥没关系,村上的人可都记着你哩!”
“二爷给你烟抽,你不抽就算了,干啥非抽你的,就你烟好?你让他老人家的脸往哪儿搁!”
“你到大姨家去,你姨父给你倒水,你喝一口能咋的,嫌不干净?就是不干净喝一口能咋的?”
“你舅爷和你喝酒,你咋不干?谁不知道喝了难受?你没看舅爷今儿个多高兴!你嫌酒不好?地瓜干酒,你城里买都买不着!”
“前街王婶子问你啥时回来的,你说‘昨个’不就行了,还‘昨天晚上’,撇啥腔?以后说话先想想村里是咋说的。才出去几天,舌头就不会打弯了?”
“你四叔说让你帮着打听打听给柱子找个活,乡里乡亲的,啥不好办,不好办也得办!前些年不是你四叔帮衬着,咱家能有现在?”
“你那西服到家就脱了吧,穿着那东西出去能方便?不穿就不知道你是城里人?就不知道你是干部了?穿个大裤衩子不丢人,自己得劲不就行了?”
“你娘给孙子买的零食,你咋又退了?啥假的假的!孙子高兴你娘不欢喜么?农村里就这东西,平时就这也没人舍得买!”
“你山哥那天来的时候,你接电话不能到外面接?不能小声点?”
“孙子挑食你得管管,肥肉不吃,鸡蛋不吃,吃那些个方便面有啥好处,能有吃个馒头好?守着你媳妇我不好说,你也不管,你这是疼孩子?”
“家里来个人啥的,你媳妇就不能出来见个面?打个招呼?”
“下回你再别偷着给你娘钱,我估摸着你媳妇也不知道。我们老两口身子骨还硬棒,吃喝不愁,因为这事你俩再闹起来,还让俺俩咋个活!”
“乡亲们都夸你懂礼数,有出息,你也别高兴。你自个儿在外头,除了爹可能没人跟你说这些,真有这么说你的,你得好好听,好好干,好好跟着人家,别老听好话,那些人没安什么好心。”
“明天走的时候,别打的了,坐公共汽车就行,能省就省点,这点儿道也累不着你。”
“平时有空多打电话,让孙子跟你娘多说几句,少用手机打,那东西费钱,记住了?”
“叹啥气?把烟掐了!”
(选自《视野》)
[赏读]
整篇似乎都是一个人在说话,但许多情节又似乎就在眼前;整篇似乎就是一个人在说话,但那另外一个人似乎也在眼前;整篇都是话语,没有作者的叙述和描写,但那人那事却历历在目。这就是作者剪裁的巧妙。
篇2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热情的行程。”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1 培养学生喜欢数学
欲使学生喜欢数学,教师得做到充分的情绪调动工作。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呈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认识,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2 培养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马芯兰老师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我根据低年级好奇好动的特点,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动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进行一种操作时,必须首先要求学生看清题意,再想一想,根据题目要求,你在操作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该如何做。坚决克服不经思考,盲目动手的毛病。
例如,在教学“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摆一摆,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要求摆的比 多2个,在摆的时候,要想一想先摆几个,再摆几个,一共摆几个,让学生把自己摆得结果,到展示台上展示。老师再在黑板上出示以下图形:
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数量关系,图和数的配合,可以一眼看出摆出来的6 个,是由与同样多的4 个和比多2 个合起来的。在学生完成操作之后,要给学生一个反思的时间,让他们对照自己所摆的结果想一想,我是先摆什么,再摆什么,得出什么样的结果这样由“物化”的过程转化为“内化”,儿童的思维由感知表象到抽象,让实际操作的全过程在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在摆一摆和想一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摆的过程。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差,所以在学生讲述时,一般先让学生照自己所摆的学具,或是与同桌讲讲“悄悄话”,做到人人都有机会讲,从而得到锻炼。然后,再让好生带着差生讲,既突出个别,又顾及全班,从而使学生心明口明,思路顺畅。
3 培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在学习《认识物体》一课时,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这些物体的概念比较陌生,但是他们对足球、魔方、牙膏盒等这些东西却十分熟悉,于是课堂上我就通过学生对这些东西的进行分类,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让学生逐步建立起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的概念,并初步了解它们的特征。之后又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这些物体在生活中出现在哪里,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这些物体的理解。这样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知识背景出发,得到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4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美,做学习的主人
篇3
教学过程:
①上课一开始先问候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Niceto meet you,How are you today?学生积极地回答,然后作自我介绍My name is…,问学生What’s your name?让学生也作自我介绍。接着学生ask one by one(前面两排学生)然后,以前面两排学生为例问全班学生What’s his name?What’s his first name?What’s his last name?What’s her name?what’s her first name?what’s her last name?等,再用学生课桌上的尺子、钢笔,复习what’s this?What color is it?
②导入新课:
指着课件上的一个桔子问What’s this?学生回答说:“It’s anorange”,自己接着说Yes,It’s an orange.It’s one orange.从而自然地引入数词one,two,three,four,five,six,seven,eight,nine,zero的教学。由于这些数词的引出全部用一些精美,有趣的图画动画,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高。教好数字后,再指着这些数字问What are these?They are English numbers引出生词number,再教学number,接着让他们跟着录音机跟读。
③练习、巩固
给学生呈现一些有着精美图画构成的数字,让他们用英语说出来,学生们都很积极地举手回答,并且对他们的回答及时加以表扬和鼓励,学生的兴趣更高了,通过一系列的练习之后。让学生做一个猜数字的游戏,猜猜罗纳尔多是几号,再让学生出一个快速反应的游戏,学生们玩得很开心,答对了很得意。答错了,努力地想把下一个数字说对。游戏玩好之后,再让学生读数字绕口令(number chant:)这时候学生已经把英文数字都掌握了,难点已经不成为难点了。我就让他们学会运用数字——让他们听写一个电话号码,由于学生数字掌握得好,这个听力做得很好。
④出示电话机的图画——引出单词a telephone/phone,再给一个电话号码,问What’s this?引出telephone number,再问what’s the telephone number?
让学生运用英文数字读出来,再给他们看一些图片,给出一些情景,说出这些情景表示常用的电话号码。一方面考考他们的日常生活常识,另一方面。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
接着让学生做一个听力练习……
然后说This is Lixing’s telephone number,What’s your phonenumber?让学生们做Pairwork。Ask like this:What’s yourname?What’s your phone,number?由于前面的数字掌握得很好,又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这一部分学生练起来很轻松,积极性也高。我叫了几组同学表演,都表演得很不错。所以接下来,填写电话号码的听力题学生做得挺不错,大部分学生全对,之后抛给学生一个任务,通过问What’s your first name?What’s yourlast/family name?What’s your telephone number?让学生小组合作,填写通讯录,四人一组,看哪一组最快,这个任务把本节课推向了,然后由小组的组长作report,报告本组成员的信息My first name is…My/his/her last name is…My/his/hertelephone number is……
学生们争先恐后的举起了手。犹未尽时。下课铃声响了。
我真的不忍心结束这堂课,无奈时间已到。
这节课无论从学生回答的人数,还是人次角度来看,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强,参与面广,学习。学习情绪持续激动。学生学得很轻松,学习效果也很好,和我的配合非常默契,其他听课的老师如果没有别人指点都不知道我是借班上课。
评析:
本堂课师生之所以能够获得良好的感受,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
1、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如课前一首英文歌《ten little indians》,富有激情的评价语言,和颜悦色的态度,鼓励、带动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2、从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和内容出发,如绕口令,猜谜语、游戏、实物、图片等。运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进行英语教学,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有助于学生直接更好地对所学的知识,并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学习英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游戏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合作精神。
篇4
以下笔者将结合“等量代换”的教学来说一说对“变教为学”视角下的学习情境的思考。等量代换,顾名思义,指的是用一个量去代替与其相等的另一个量,它是代数思想的基础,有利于学生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顺利过渡。教学“等量代换”一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理解过程中的不变量思想和其中相应的等量关系。
对于“等量代换”的教学,通常较为普遍的教学方式是创设交换物体的生活情境,利用天平模型感知数目不同的物体重量相同时可以相互代换,通过中间量的作用,让学生探索多个物体之间的代换策略。随着对“等量代换”内容的深入探究,发现以上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是不准确的,因为这样的学习情境会让学生误认为“等量”指的仅仅是“等重量”。为了实现“变教为学”所倡导的“突出本质、渗透文化、实现关联”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等量代换”,笔者设计了以下学习情境。
情境一:健康饮水,学问大
《中国五大城市儿童少年饮水习惯调查报告》显示,在被调查学生中,近的学生未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建议的每天饮水1200毫升的标准。还发现学生在休息日饮水较少,而且周末饮用饮料的量有所增加。[2]
1. 仔细读一读这则新闻报道,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想一想:如果要达到每天1200毫升的健康饮水标准,你打算怎么办?把你的想法和同伴交流一下。
3.把你想到的办法在纸上写下来。
“变教为学”的宗旨是“育人为本”,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应该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该情境以“健康饮水”为主题,利用“近的学生饮水量未达标准”的新闻为背景材料,让学生清醒认识健康饮水的重要性的同时,进一步思考如何才能使饮水量达到标准。创设该情境之意在于引发学生去想:怎样把1200毫升的水分为几部分,然后每一次去喝其中一部分水量?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每天喝水六次,每次200毫升(大约一杯);有的学生可能分为四次,依次为:200毫升、500毫升、300毫升、200毫升。相信学生还有很多不同的饮水方法,无论哪一种,学生都可以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同时倾听和了解别人的不同思路。学生在分析各次饮水量相加之和等于总饮水标准量的过程中感知“等量”的含义,同时理解其中的等量关系:部分饮水量之和=每天饮水总量=健康饮水标准量=1200毫升。
另外,“等量代换”是“数与代数”知识领域内的内容,情境中以“饮水量”为素材,让学生初步感知“容量大小”,为学生以后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领域中的“体积与容积”等相关知识积累一些真实生活经验,如此可以沟通数学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增强学生用联系的眼光去看问题、看世界的意识。最后,结合人体内水的来源和排出情况,让学生了解人体内的水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这才是一种健康状态。为了保持这种动态平衡,建议学生:主动饮水,不要感到口渴时再喝水,最好选择白开水,饮水时应少量多次。[3]这样的情境不仅收获了数学知识,还获得了更重要的健康常识。
情境二:兑换纪念品
一年级2班课堂上有积极表现的学生可以获得老师奖励的1个“小笑脸”(如图1),如果积累了8个“小笑脸”可以换1颗五角星(如图2)。当积满5颗五角星时可以换1枚纪念品(如图3)。班里的豆豆小朋友想获得1枚纪念品,你知道豆豆需要积累多少个“小笑脸”吗?
1.读一读上面的情境,想一想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2.用你喜欢的方式把你的办法表达出来。
情境二的素材来源于真实的课堂观察,许多教室里都出现了类似的“奖励”方式,这样的学校生活情境学生大都经历过,学生会感觉情境比较熟悉、亲切。首先,学生要去找其中的等量代换关系:8个小笑脸=1颗五角星, 5颗五角星=1枚纪念品,这时学生会感受到这里的“等量”并非像“等容量”那样具体,而是一种人为约定的“价值等量”。从而让学生理解“等量”不仅指一些“具体量”相等,例如质量、容量、长度、面积等,还包括一些约定“意义上或价值上”的相等。其次,小笑脸与纪念品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必须通过五角星这个中间量作为桥梁。有的学生会先把小笑脸换成五角星,再把五角星换成纪念品,这样的思考过程可能是“8个小笑脸=1颗五角星,40个小笑脸=5颗五角星,5颗五角星=1枚纪念品,所以得到:1枚纪念品=40个小笑脸”。有的学生会先把纪念品换成五角星,再把五角星换成小笑脸,思考过程可能是“1枚纪念品=5颗五角星,5颗五角星=40个小笑脸,1枚纪念品=5颗五角星=40个小笑脸,所以得到:1枚纪念品=40个小笑脸”。还有的学生会直接用学具摆出来(如图4),不仅使得思考过程一目了然,还体现了学生思考的有序性。由于这样的情境与古代“以物易物”的场景类似,最后可以引申相关的历史知识,让学生感受“等量代换”起源的历史背景。
情境三: 老子的格言
我国古代的《道德经》中记载了大思想家老子的智慧语录:“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4]请你想一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然后和同伴说一说。如果用数学的眼光来看,这句话蕴含了什么道理,请你举例说一说。
老子的这句格言不论对于求学还是做事方面都是适用的至理名言。它不仅体现着对立统一的观点,而且蕴含了量变引起质变的朴素道理。该情境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句作为学习素材,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代换思想,在浓厚的文化气息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意义。
学生首先要明白这句格言的含义:天底下的困难事情一定是从容易的事情开始的;世界上的重大事情肯定是从细小的事情做起的。其中,关键要先明白“难、易,大、细”四个意义相对的字的含义,并进一步去想难事为什么能替换为易事,大事为什么能替换成小事,体会其中的转化思想。即先分析困难的事情,然后把它合理分解成许多容易的事情,接着认真地把其中每一件容易事都做好,那么,解决这件困难的事也就水到渠成了。例如,对于胖人来说,减肥是一件困难的事。常言道“一口吃不成胖子”。但一口一口积累下来,当能量的摄入总是大于消耗时,人就可能变成胖子。因此先把减肥的口号换成“少吃,多动”的容易事:每天每餐都少吃一两口,时刻提醒自己运动一下。慢慢地,当你把每天的这些容易事都做好时,减肥这件难事自然也就被攻克了。至于大事与小事的道理也是同样的。学生可能会举出其他具体的实例来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会感悟到“等量代换”思想的现实意义,同时还锻炼了有条理地表述自己思考过程的能力。
以上三个情境的呈现依次是离学生最近的个人生活中的健康饮水问题、离学生较近的学校生活中的奖励实例、离学生稍远的社会生活中的格言,目的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先初步感知等量代换,再初步运用等量代换,最后整体理解等量代换的意义,层层递进,螺旋上升。让学生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不仅看到等量代换对于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更体会到等量代换思想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综上可知,“变教为学”的视角下,学习情境的创设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的知识是什么,更要考虑情境本身的“人文性”,因为只有这样,“情境”才拥有春风化雨的力量,才能真正变为育人的“港湾”。事实上,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情境的优劣成败,其实不是完全在于情境本身,还取决于人们是否在恰当的时机将情境运用在合适的场合。简言之,好的情境在恰当的时候用在合适的地方才能让“变教为学”达到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Claude Janvier. Use of situation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J].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1981, 12(1):113-122.
[2] 余海涛.儿童青少年饮水调查:近2/3学生饮水量不达标 [EB/OL] http:///20120528/n344254943.shtml
[3]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拉萨:人民出版社,2008:83.
篇5
[关键词]自主先学;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学习成果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3-0026-02
“学讲方式”是徐州市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组织形式,其中包括自主先学、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测反馈、小结反思六个基本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自身特点、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六个基本环节去组织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不少教师对学生进行自主先学有很多困惑,有的认为不好把握学生自主先学的时间,有的则认为自主先学不利于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我认为自主先学这个环节是能否很好落实其他环节的基础,因为学生自主学习不透彻,就提不出要质疑的问题,就不能有针对性的听课和交流。因此,如何让学生自主先学至关重要。
一、提供自主先学的学习资源
1.给学生提供预习提纲
预习提纲是学生自主先学的“指向标”“方向盘”,因此预习提纲的设计尤为重要。首先,预习提纲中的每个问题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可以用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学生把预习落实到实处。其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预习的内容不宜过多。教师可紧扣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设计预习内容,千万不要在预习时让学生把书上相关的练习题都做完。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一课时,可设计以下的预习提纲。
A.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一拼,看看自己能拼成哪些图形。
B.在拼成的图形中,哪些是你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哪些是认识的,但是不了解的?(平行四边形)
C.生活中你见过平行四边形吗?试着举例。
D.除了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尺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外,你还能想办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你是怎样做的?做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E.观察你拼成或者做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发现这些特点的?
F.自己将两根长度相等的长饮料吸管和两根长度相等的短饮料吸管,用线串起来做成一个长方形,然后拉成平行四边形,想一想,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性?这一特性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G.量一量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之间的距离,你有什么发现?先测量再自学书上第44页上半部分的内容,了解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H.从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能画几条高?量一量,它们的长度相等吗?在画平行四边形高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2.给学生自主先学提供相关的学具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给每组学生提供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让学生在小组内拉一拉,使学生在拉的过程中认识到面积变了,而底没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高有关系。在此基础上给每组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沿着高剪一剪、拼一拼,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对学生自主先学进行指导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走进我们的课堂。教师除了设计导学单或预习提纲外,还可以把当天要教的主要内容做成微课上传到学校网站,这样学生自主先学时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上网观看,利于对新知的理解。
二、指导自主先学的学习方式
1.自主阅读,圈圈画画
让学生阅读新课内容,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和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新学的数学知识,突显新课中的主要内容,为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做好准备。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学生根据学习目标,通过自主先学,将自己认为重要的基本概念画下来:什么是圆心?什么是圆的半径?什么是圆的直径?怎样用圆规画圆……这样可为后续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2.发现问题,重点标记
对于在自主先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尝试去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实在理解不了的知识要做好标注,因为发现问题也是学生自主先学的关键。“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自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质疑的过程。学生发现了问题,才会激起探究的欲望,才会产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为后面的小组合作提供交流讨论的素材。例如,教学“通分”时,学生在自主先学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通分时一定要用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分母?用其他的公倍数行不行?”学生带着疑问进行交流,小组合作便会落到实处。
3.实践操作,走进生活
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因此,学生只有亲历数学知识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例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外自学,看看能把圆剪拼成什么学过的图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不仅可以将圆剪拼成近似的长方形,还可以剪拼成近似的三角形、梯形,最后同样可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当学生得到这一结果时,成就感油然而生。
三、展示自主先学的学习成果
1.简单的内容可以用检测的形式呈现自主先学的结果
学生自主先学后就要进行检测,检查自主先学的效果。如计算教学可以直接进行检测(如下题),教师根据检测的结果进行评析。
(1)填空。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126×37 301×14 367×50
2.稍微复杂或概念性的知识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呈现
例如,呈现“用字母表示数”的自主学习结果时,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1)通过自学,你认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什么?(2)当字母和数字相乘的时候可以怎样简写?简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3)数字和数字相乘,或者数字与字母相加、相减、相除时,加号、减号、除号能省略不写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4)两个相同的字母相乘可以怎样简写?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怎样读?
3.对于复习课或者练习课学生自主先学的成果则可以通过小组间竞争的形式呈现
例如,复习四年级下册学过的平面图形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竞争形式呈现自主先学的结果:(1)概念性的知识。由每小组学习基础最差的学生回答,回答不上来时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如果小组成员也回答不出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2)小组间进行根据知识点提出问题的比赛,即比一比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多、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更有价值、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是重点或难点的知识等,如可以提出“三角形第三边与其他两边之间有什么关系”等问题。(3)对于习题,可以小组之间互相出题的形式进行比赛,或者统一由教师出题,小组之间比赛做题的正确率。
篇6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氛围;指导;引导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4-068-1
新课程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即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事实证明,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更为主动深入地参与学习,厘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厘清生活与数学的关系,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多维能力,加强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在收获知识的基础上得到能力上的提升和情感上的升华。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的自主研究搭建基础,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
一、为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的材料
建立在教与学的观念更新基础上,小学数学教材进行了重新编排,一改从前例题加练习的模式,转变成从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在一定的氛围中自主开展研究的学习材料。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合理利用已有情境或者自主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自主提出问题来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比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一个投篮比赛到底选派谁去参加比赛的情境,让学生从中发现单纯比较命中数的方法很不科学,应该比较不同选手命中个数占投篮个数的比,为了方便比较,采用比较百分数的方法。这样初步认识百分数,进而开展自主研究,探寻百分数与一般分数的关系,使用百分数的便捷之处,以及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等等。提供这样的材料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进而开展研究,并再将研究所得用来解释生活中的事例。
二、为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具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教师应当充分放手,给予学生研究的氛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习惯于这样的学习,乐于开展自主探究,增长探究能力。
比如在教学《大树有多高》时,我首先提出了问题:一棵不便于测量的大树的高度,你能想办法找出它的高度吗?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交流,焦点逐渐聚焦到运用比的方法上,在此基础上,我留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来设计方法、表格,自己决定合作伙伴,选择需要的工具来开展活动,教师本人只是帮忙提供工具。活动之后再回到教室,交流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自己的探究活动中有很多收获,对于运用比测量大树高度过程中要注意的要点,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都汇报得很详尽。深究这样的学习方式,比在教师的规范和约束下学生所能做的亦步亦趋要自由深入得多。数学的学习过程要注重经历,学生的出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历会给学生的后续学习留下很多宝贵的财富,所以教师要敢于放手,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氛围。
三、为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当然孩子的探索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的引导,特别是在低年级,教师的引导要相对多一些、细致一些。在关键的环节帮一帮、扶一扶,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独立探究的习惯,有自己的思路,能够独立找到突破口进行尝试。
一次教研活动,课题是三年级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试上的时候我设计的思路是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于是在通过情境引出研究对象之后我就让学生开展探究,但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无从下手,做不出任何有效的探究活动。汇报的时候也只是一部分学生在展示自己,其余学生听了一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学,发现这样的探究引导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现状,于是在再次尝试的时候,将这个环节做了一些改变:在出示研究对象之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准备从哪些方面来研究,按照怎样的顺序来研究,需要什么工具等等。在此之后,学生进行的研究活动就顺当得多。课堂参与率显著提高,学生的研究有层次,方法多样,的确有不少收获。比较两次的教学可以发现,提供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也很重要。
四、为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高明的数学教学在于用最简单的行为让学生获得经验,进而掌握规律、知识,提升学习数学的能力,在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时候,教师的画龙点睛不可或缺。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开展活动中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篇7
关键词 阅读 激活 兴趣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3-0094-02
阅读,能让我们丰富学识,深邃思想,净化灵魂,摆脱平庸。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好”读书、“乐”读书是关键。在阅读教学中就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只有学生产生了积极的阅读动力,才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实践中,主动去了解、研究、动手,在此基础上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阅读的能力,让阅读成为学生最广泛的学习实践。
一、以“趣”激活,让学生乐于阅读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迸发出学生的热情,他们对新知识就充满着好奇,对求知充满着冲动,朗朗书声课堂就能显出生气勃勃的气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入手,营造欢乐、愉快的学习环境,变学生“被动地读”为“乐于读”。如《浪花》是一首散文诗 ,在表达形式上采用了拟人化的写法,本课的三段文字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浪花的顽皮、可爱,语言生动活泼,节奏感很好,读起来朗朗上口,适合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开始激趣导入(播放“浪花的声音”的录音),问:“孩子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浪花在哪里?(大海),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看大海好吗?”一个简单的导语激起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接着,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孩子们看图, 适时指点,有时欣赏图片;有时让学生读书对照;围绕“我”、“浪花”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有时提出有趣的问题,如:浪花怎么来的?浪花迈着轻轻的步子指的是什么?怎样和我玩耍?浪花给我捧来了什么?还可能有哪些?为什么我的小篮子都装不下啦?……让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演一演(如同桌做一做“挠”的动作),在表演中,让孩子直接触摸语言,体会浪花的可爱,感受海边玩耍的乐趣,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并用读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学生沉浸、畅游在课文的意境之中。
二、授“法”激活,让学生善于阅读
教育家埃德加・富尔普说过:“未来的教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授给学生方法比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确保学生的学生地位。读法指导要注意将学法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步骤。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乏学生运其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增”。这样,在帮助学生形成学习语文阅读的一般方法的同时,注重读法的巩固、迁移,学生有了打开阅读大门的金钥匙,才能真正居于学习的主置。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遵循由“学”到“用”的过程,教学要在“教读中渗透学法――扶读中小结学法――自读中运用学法。”
三、启“疑”激活,让学生有效阅读
阅读须有疑,阅读贵存疑,学生阅读的过程质疑问难,是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1)只有学生懂得质疑,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且能得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从而提高独立阅读能力。(2)只有学生主动质疑,才能有效地参与阅读,才能算主体作用得到真正发挥。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求知呢?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的《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时,我首先让学生读课题,然后引导学生提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马上活跃起来,纷纷举手提出以下问题:“这是一本什么书?”“书里讲了什么故事?”“为什么说是男孩子必读的书”等等,学生想出的这些问题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大大提高了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力度,缩短了发现的过程,建构了一条优化认识课文、提高阅读能力的“最短程”。
四、交流激活,让学生体验阅读
为了让学生永久地保持阅读的兴趣,教师就应该经常对学生进行个别的关注,进行读书心得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讲解的过程中,体验自己的收获和成功,获得阅读的愉悦与满足。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如在每周四的阅读课,我先引导孩子阅读“河源日报・古邑学堂”、“河源晚报・教育版”、《童话故事》等报刊、书籍三十分钟,然后充分利用十分钟让学生交流、分享,如:“自选美文赏读”、朗读比赛、读书心得交流会、“好书我来荐”推荐好书交流会、朗读与欣赏读评合作交流会等等,通过提供交流读书体会的平台,让学生的阅读有了伙伴,在与伙伴的交流中分享阅读,丰富多元的收获。通过阅读交流,让孩子明白阅读不仅能让自己增长知识,还能给别人带来快乐;通过阅读交流,让孩子体验到读书的成就感,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乐趣,从而喜欢上阅读。
五、榜样激活,让学生热爱阅读
篇8
论文摘要: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谈了一些方法。首先要营造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其次要善于采用人文化的教学方法。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充满创造和活力,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和充实。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在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方面,我做过一些摸索和努力。
首先要营造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长期以来,“灌输-训练”的方式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师居高临下,学生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成为一个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需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亲切友善的学习氛围。
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要求自己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引导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善于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我经常告诉学生们,这个答案并不一定就是标准的、唯一的;我也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我会这样告诉他们,这只是我的一点看法,你们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我还会很自然地对学生说,这个问题我也不太清楚,要不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在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中,我发现学生越来越喜欢语文课,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被激发出来。师生之间有着相互的尊重与理解,有着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在这种平等的对话中,我觉得自己也得到了发展,而学生专注的目光又激励着我去上好每一堂语文课。
其次要善于采用人文化的教学方法。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机器。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必然体现以人为本,多为他们着想。我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使教学做到生动形象、灵活多样,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眼、手、口、脑的各种活动,唤起求知的欲望,获得学习的乐趣,培养健康的个性。我在语文教学中有如下一些方法:
1.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学习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个性也很生动、突出。特别是一些小说、戏剧等。学习此类课文时,我往往采用角色变换训练,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学习《守财奴》时,我就采用了角色扮演的形式。学生在排练的过程中,不仅很好地把握了故事情节,对葛朗台的形象也有了深刻的认识。上公开课《雷雨》时,我也采取了此种方式。当时有同事说:“《雷雨》不大好演啊,学生演不好,公开课的效果可就要大打折扣哦。”我虽说有一些顾虑,但还是认为表演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在表演中,学生会主动地去把握剧情冲突,也自然会去揣摩语言,认识人物。所以即使演得不好,但学生主动去学了,积极参与了,目的也就达到了。
其实不仅是小说、戏剧适合角色扮演的方法。许多课文只要我们善于开动脑筋,也可以使用此方法。比如我在上《登泰山记》这篇古文时,就采用了学当导游的方式。导游的过程中既让学生把握了课文的内容,还给了他们很多创造的空间。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现在,学校的教学条件逐渐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已经非常方便。用课件上课,有声有像,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我还下载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影视作品让学生们欣赏,比如小说《陈奂生上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雷雨》等我都找到了相关的老电影,有的是课后放,有的是课前放,对课堂教学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还充分利用学校开设的每周两节的信息课,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比如在学白的诗歌时,我告诉学生李白到过黄山,还留下了一些诗歌,我把上网查阅这些诗歌的任务交给了学生,而学生也非常乐于通过这种方法去了解、学习。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语文教学使学生的眼界得到了开阔,思维也变得活跃,学生切实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给他们带来的丰富和快乐。
3.给学生自主评价的权利
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这其实也是关注学生主体性的表现。现在,我经常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比如作文教学,在适宜的时候采取学生互评的方法,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还比如在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上,我采取了分组轮流出卷、阅卷、评卷的做法,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涨。我发现每一次的卷子都有自己的特色,对题型、题目的难易度等方面也把握得越来越好。学生成了能掌握自己学习进程的主人。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精神、探究意识在这些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加强。
4.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篇9
一、案例背景
《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的第二课时:《地图》。我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使用地图、从地图中准确快速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学习和掌握地图的相关知识对学生今后的地理学习和社会生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地图的三要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小学的学习使他们对地图的知识已略知一二,但不全面具体。在本节备课时我思考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至于枯燥无味,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二是在教学中如何充分体现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我将教学程序做了调整,设计了“画、评、改、练、用”五个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
二、案例描述
首先是“画”这个环节,我从“学校召开家长会,如何让家长快速准确地找到班级位置”这一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切入,学生想到了给家长画校园平面图。因此,让学生自分组后,每组的六位学生都特别积极,纷纷表示画一幅最好的地图献给家长。校园是学生熟悉的地方,但是要绘制平面图,他们首先要测量校园各建筑物、操场、路道的面积,还要提前学习和利用地图三要素知识,这本身就是一个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另外,他们还要把具体的、直观的、立体的事物抽象到平面的图纸上,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地图绘制能力的训练。
由于分组当时学生很兴奋,我被学生的热情所感染,竟然忘记告诉学生怎样确定比例尺,用什么工具量,误差怎样确定为最小等许多细节问题。第二天学生开始测量时,纷纷带着从家里带来的卷尺、直尺甚至还有20厘米的塑料直尺,还有几组的学生什么也没有带,同组的同学互相埋怨起来,也有的学生竟责备老师事先没有告诉他们应该带什么工具来,我也懊恼自己的失误。可是,这时想弥补失误也是不可能了,因为学生都分组散开在校园内。我想,这节课是浪费掉了,发现有的小组组员甚至想投靠别的组了。正在此时,我看见第四组的组长赵仰同学从操场一角的废弃物里找来一根一米多长的木棍,用另一组的皮尺一量,自制了一把长尺子,我表扬了他会动脑筋。学生似乎受到了启发,纷纷仿效,细心的叶可从废弃物里拉出一条大约三米长的电线来,跑到第三组借用他们的米尺量出电线的长度,然后两个人拉着电线的两端用电线当尺子量教学楼的长度。此时,我舒了一口气,也许这节课不会白费。我抬头看去,我平时最头疼的调皮生张奇想出了一个我认为最简单实用的办法――步测,他向前跨五步,借用皮尺量出距离,又向前跨五步再用皮尺量出距离,算出平均每步距离相差无几,于是他带领他们小组用这种方法量出校园各建筑物、操场、路道的面积,由于他们的方法快捷,其他小组纷纷效仿。此时,我由衷地感到学生真了不起,如果我事先规定了工具和测量方法那还有这么多精彩的生成吗?我庆幸我的疏忽,正是我准备得不充分,给学生留下了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的空间,给学生自主探究搭建了平台。
各组数据出来后,如何确定比例尺又成了各组讨论的焦点。有了上述经验,我既不轻易打断他们的讨论,也不擅自给他们规定,他们拿出要画地图的纸量了长和宽,经过讨论各自定下比例尺。
看似熟悉的校园,要把它正确地画到图纸上并不容易,学生画的校园平面图可谓五花八门,这正是我所期望的。但是错误百出,又是我所始料未及的,使我又一次感到自己的疏忽,没有交代清楚。我选择了几幅学生画的具有典型错误的校园平面图在实物投影仪上放出,让大家评议,发现优点、找到错误和不足。由于这些错误来自学生,所以我的指点更具有针对性,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此时,我又一次觉得我的疏忽并不坏,有了我的疏忽才有学生众多的错误,而纠正错误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比直接讲授新知识深刻有效得多。这正是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读图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地图绘制能力的再训练过程。在评议过程中,我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要树立科学严谨的态度。
在“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纠正错误,就这样在“改”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探究、学习、总结了地图的三要素知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我设计了一些相应的练习进行巩固落实。这一环节主要由学生讨论、探究得出答案,考查其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其思维的火花给予及时适当的激励。其中有一道是“利用指向标定方向”的题目,由于我在备课时只想到“平移指向标”的方法,所以心中就认定了这个答案。当我打出题目,学生回答用“延长指向标”时我愣了一下,学生从我的表情中捕捉到信息,认为这种方法不行,于是展开激烈的讨论,最后确定此法可行,我的准备不足又一次给学生创设讨论的平台。
一节课就这样在紧张热烈的讨论、探究中即将结束,学生有些意犹未尽。这时我布置作业:(1)修改自己画的校园平面图,要求精益求精;(2)如果班主任老师要进行家访或班里的新同学要去你家找你,请同学们自己绘制一张“家――学校路线图”,以便班主任或你的同学找到你家;(3)使用《永嘉楠溪江旅游图》设计和选择参观旅游各景点的出行方式和路线,并简要阐述自己的理由。
三、案例反思
探究学习本身没有固定的刻板的模式,教师应在深刻领会探究性学习的实质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随机应变,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自觉、主动、自信地活动。本节课布置的几道作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力图学以致用,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利用地图的三要素为生活服务,同时为开展进一步探究搭建平台。
我的几个疏忽歪打正着地为学生探究学习搭建了平台,这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么是否教师越“马大哈”越好呢?教师就没有什么责任和作用了吗?不是的。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当出现问题时,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增长才干的机会。不论是在活动之初,还是面对无法裁决的结果,教师都不能忘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他们应该也有能力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在探究活动中应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失败。科学的历程本身就充满着失败和曲折,没有先辈科学家的经验积累和错误教训,我们的科学殿堂也不会有现在这般辉煌。从学生的探究能力上来说,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们不可能一开始就有独立从事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开展探究教学时,要根据各种具体情况,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探究学习搭建平台,逐步过渡到让学生学会独立地探究学习。
篇10
关键词 主动参与;合作竞争;展现自己;培养探究能力
教师必须在充分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前提下,融会贯通,准确地把握新课程标准,及时转变思想,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实施新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们得到充分发展,为学生构建好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合作竞争学习的新模式。
1 充分运用地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
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强调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新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图文并茂,各种地图中贮藏着大量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了解和分析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形成地理技能,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增加大量图像的出发点。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尽量地减少教师的讲述,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上获取知识,从而逐渐树立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运用地图,让学生学会从地图上主动获取信息。如在“大洲和大洋”的教学中,为帮助学生熟记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及轮廓特征,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1)读图抢答 拟出下面几个问题:“哪些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些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哪些大洲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哪些大洲主要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哪些大洲的大陆?哪个大陆主要分布在寒带?哪个大陆主要分布在热带?”让学生抢答,激发学生潜在的竞争意识和求知欲,同时,加强新旧知识的纵向联系,温故而知新。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合作竞争
新教材提倡“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理念,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常采用如下两种形式。
让学生在合作竞争活动中学习。在学生学习了“地图”的知识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竞争的活动,主题是绘制学校平面图,看哪个小组绘制得最准、最快、最合理。全班十多个小组的各位成员行动积极,分工合作。有的测量学校的长度和宽度,有的观察测量学校的主要房屋,有的观察测量学校的主要花园,有的测量学校的生物园、地理园,有的测量学校的主要道路……。在观察测量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准备好各种绘图工具,确定了绘图的比例尺、基本图例、指向标和图幅的大小。在绘图的过程中,每个同学各抒己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各显神通,既分工又合作,将校园平面图绘得相当准确,各具特色,并评比展出了部分优秀作品。
3 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现自己、经受锻炼
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只是以参与者、实践者、发展者、组织者的角色出现。为此,教师应把课堂交给学生,就是把黑板、讲台、学具、时间交给学生,解放学生的手、嘴、眼、耳、鼻和思维,由学生在互动中完成活动内容,进而求得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教学相长。
让学生充当“老师”,角色互换,体验成功的乐趣给学生布置长周期作业,让每位学生都能上讲台当一回“老师”。时间约为5-8分钟,凡是涉及到地理知识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加以评论。竞赛的要求与规则由学生集体讨论,学生自己制订细则,组内协作。要求该“老师”精神饱满,主题鲜明,言简意赅;要提前准备好教具(如录音机、录音带、幻灯片、小黑板、教学挂图、自制教具等等)。当该“老师”讲完后,再由其他同学讲评6-7分钟,包括成绩(优良、及格、不及格)、优点、缺点、意见和建议等。这种探究、研讨式的交流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既能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能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
4 初步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由于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渐突出,而地理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又显现出巨大优势,基础地理教育的价值日益备受重视。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设立学生自主探究的课题。如“家乡环境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家乡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破坏日趋严重,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初步了解到造成水污染的一些人为原因。如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出工业废水;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不加处理、不加限制、任意排放到江河湖海和土壤中;生活污水;水产养殖户肆意排放污水等等。并针对这些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方式,讨论、提出了一些不太成熟的整治建议。学生在参与调查的活动中,认识到环境污染就在身边,从而更加自觉地树立环保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重新构建有别于以往的新型的学习方式,既以存量地理知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也注重了发展学生的地理信息加工能力,还注重了学生生存能力的发展。
总之,现代知识观的知识不确定性、建构性、动态性的观点,深刻说明学生不仅仅是接受和发现已有的知识,也不只是知识的“旁观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创造者。在新型教学模式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竞争,勇于探索自然和社会科学奥秘;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创设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了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了学生充分、能动、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宗君、王清友:《树立新理念,或用新教材——实施地理新教材的几点尝试》,《试教通讯》2002年和21-23期17-19页。
[2]武书平:《新课程开辟地理新天地》,《试教通讯》2003年2-3期15页。
[3] 苗延亮:《新课程改革中学生角色的创新》,《试教通讯》,2003年2-3期39-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