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康复训练范文
时间:2023-03-15 23:24: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障康复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智力;游戏活动;康复训练
智障儿童的智力远远低于正常儿童,他们的特点是注意力不集中,感知记忆短暂,思维活动简单,因此在学习上就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还有一部分学生肢体发育不良,身体活动能力有障碍。针对学生智力和肢体活动能力的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为了让学生早日适应社会生活,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我感到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通过体育教学和康复训练,来调节和补偿学生肢体的活动能力,从而培养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锻炼他们的意志,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针对智障儿童的特点,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了体育康复训练和教学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对肢体残疾的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效果非常明显。
一、融教学于游戏活动之中
我校有低中高三个年段,有部分学生肢体障碍很严重表现为站立不稳,行走不便,两条腿发育不一,在上下楼梯时只能扶着把手慢慢行走,不会跑,不会跳,而且胆子特别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我就特别注重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尽量把教学内容与游戏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使学生把学习视为一种愉快的活动,不知不觉在快乐愉悦中掌握知识。例如,在低年级学习“双脚连续向前跳”这一动作时,先启发学生小兔是怎么向前跳动的,让学生去自由模仿兔子跳跃的动作,在实践练习过程中,学生心情都很放松,教师再启发学生说,起跳时两脚要同时用力蹬地使身体向前上方跃起,身体稍微前倾,落地时要屈膝缓冲。在游戏比赛中,设计了小兔子采蘑菇的环节,把新学的动作在游戏中加以巩固提高。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也调动了参与的积极性,更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分组开展康复训练
我校有一部分学生肢体残疾较重,活动能力低下,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教师应制订科学系统的教学康复计划,针对每个人安排训练内容,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分组教学个别辅导,及时调节补偿学生肢体的协调能力。例如,低年级贾××刚入学的时候,独立行走都有困难,上下楼梯需有人搀扶,在平道上走步都不敢迈步,动作极慢,看到部分学生的这一特点,我感到对智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是矫正他们身体协调能力的一条途径。我就开始对全校学生进行分组,三个人一小组,制订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通过课堂体育教学及间操时间,每天都安排一定的时间训练学生的自然行走,肢体的形态,动作的协调性,要求学生在训练中能认真对待,动作要做到位。训练内容有:上下肢活动、头部、腰部运动,康复器械辅助练习,各项训练都根据学生身体能接受的负荷而定,对行走特别困难的学生从走直线开始,逐渐开始每天练习上下台阶,各项活动每天轮换做,运动负荷逐渐增加,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效果很好,学生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康复训练中培养意志
意志是调节人的行动的心理过程,智障儿童本身就缺少自信心,情绪变化较快,对什么事情都是随意性大,不能自觉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动,不善于向自己提出要求,缺乏耐心,不能坚持不懈的完成任务,而是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提示督促,在训练时经常有始无终,碰到困难就退缩。在这种条件下,活动中我就特别注重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课件形象生动地介绍体育活动的内容及方法,并跟游戏结合在一起,先引起他们参与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胜心,并在体育项目训练内容设计中,逐渐增加难度,让他们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才能完成,同时意志力也得到了提高。在训练结束时我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肯定他们的成绩,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四、康复训练中培养团结协作
残疾儿童由于自身的不足,不会主动去交流,不会跟同伴玩耍,更不会相互配合,都是自己独自活动,多数学生都比较依赖老师,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我就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四人一组等,让他们学会相互帮助,相互去配合完成康复训练动作,经过多次的融合、接触,学生逐渐打开了自己的心扉,愿意跟同伴们在一起做游戏,相互配合完成学习的任务,提高了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
体育康复教学是矫正肢体协调能力的一种教学尝试,跟体育游戏教学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为了更好地促进特教体育活动的长足发展,我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教学方法,为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而努力!
篇2
卒中后吞咽障碍严重影响卒中后的康复,因其发病率高、临床危害大和治疗困难而备受广大神经科医生的重视。近年来,笔者以解剖为基础,以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为治疗手段,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取得良好的疗效,现将临床观察结果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30例观察病例为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1],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存在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咽反射迟钝或消失,轻者只是饮水发呛,重者完全吞咽不能,靠鼻饲饮食;患者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能够配合检查及治疗。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8~76岁;脑梗死15例,脑出血15例。
2 治疗方法
2.1 电针治疗
取穴:风池、翳风、地仓、颊车、廉泉、旁廉泉(廉泉旁开1寸处,左右各1穴)、通里、合谷,均为患侧。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风池向鼻尖方向刺入10 mm,针尖向下,提插数次;翳风直刺10 mm;均要使局部产生酸胀感;地仓、颊车透刺;廉泉向舌根方向斜刺40~50 mm,捻针后,将针尖提至皮下后,再向咽部方向刺入50~55 mm;最后刺旁廉泉,针尖向舌根方向,深度为40~50 mm,要求患者有舌根酸胀麻痛和咽部明显刺痛感为佳。通里、合谷直刺。然后两两接G6805-C电针治疗仪(上海医用仪器厂生产),连续波,频率2 Hz。每日治疗1次,每次30 min。
2.2 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包括基础训练和进食训练。要求患者针刺后即开始基础训练,尽量张口,然后下颌向两侧运动;闭唇、撅唇和嘴角上抬;舌向各个方向的主动运动;咀嚼肌的咀嚼运动;喉的发音与空吞咽练习。进食训练让患者坐直或半坐仰卧位,头稍向前20°,身体也可倾向健侧30°,喂食者站在患者健侧,选择密度均匀,有适当粘性,不易松散,通过咽及食道时易变形的食物从健侧喂食。鼓励患者自行吞咽进食。每次30 min,每日3次以上。
2.3 西药基础治疗
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神经保护、控制血压、必要时降颅压及对症支持治疗等。
3 结果
采用洼田饮水试验[2]评定吞咽困难程度,即玻璃杯中盛温水30 mL,嘱患者在不呛咳的情况下喝下,测定口腔含水至咽完的时间(以喉头运动为标准),进行2次测试,计最短的时间。将吞咽困难分为5级。1级:能顺利地一口咽下(5 s);2级:能一次饮完,但超过5 s,或分2次以上,能不呛咽下;3级:能一次咽下,但有呛咳;4级:分2次以上咽下,也有呛咳;5级:屡屡呛咳,全量咽下困难。
连续治疗2周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愈(饮水试验评定达到1级)10例,显效(饮水试验评定达到2级)14例,有效(饮水试验评定由4级或5级达到3级)4例,无效(饮水试验评定无变化)2例。临床总有效率93.3%。
4 讨论
中医学认为,卒中后吞咽障碍病在喉,而本在脑,为风、痰、气、血郁闭脉络,壅塞于喉,脉络不通,导致吞咽困难、进食呛咳、构音障碍。从经络学分析主要与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任脉有关。因此,笔者以熄风通络、调畅气机为主,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主穴选风池、翳风,乃取其熄风通络之意;地仓、颊车位于口角,廉泉、旁廉泉位于咽部,针之可疏通局部经络并调畅气血,还可纠正卒中患者面瘫的情况;通里为心经络穴,有通心气利咽喉之功;合谷乃大肠经原穴,有表里互治及遵“面口合谷收”之意。
现代医学认为,正常吞咽动作的完成需要5对颅神经参与以及大脑皮质的控制与调节,需要咽、食管的正常解剖结构和运动功能的完整。卒中后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三叉神经、面神经失去对咽、喉、舌肌的正常支配功能,出现吞咽困难、面瘫、构音障碍。从咽局部解剖可以看到,电针刺激的穴位可以分别对颊舌肌、颊舌骨肌、下颌舌骨肌、茎突舌骨肌和茎突咽肌产生直接的、足够深度的刺激,促进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从而改善吞咽功能。针刺还通过刺激舌咽神经、舌下神经、三叉神经、迷走神经、面神经等的神经末梢,释放神经冲动增强神经反射,对大脑皮层形成反馈,促进了脑部的血液循环,有利于大脑皮质功能的恢复。早期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可防止咽下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加强舌和咀嚼肌的协调和运动,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从而避免发生误吸,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本临床观察表明,电针及康复训练的结合可以有效地改善卒中后吞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电针 康复训练 中风 吞咽言语障碍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046-01
有资料表明,大约有71%的中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以及语言障碍[1],如果比较严重就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选取本院2010年12月到2011年5月69例中风后出现吞咽语言障碍的患者,对其中的部分患者进行电针和康复训练的联合治疗方法,患者的临床效果显示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0年12月到2011年5月69例中风后出现吞咽语言障碍的患者,其中男性42例,女性27例;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43岁;将所有病例随机分成观察组35例,对照组34例。并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病例数和性别比例等一般资料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给予对照组34患者进行单纯性康复训练治疗,给予观察组35例患者进行电针配合康复训练同时进行治疗。
1.2.1 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发生语言吞咽障碍的程度,有针对性的进行康复训练,例如:口腔肌肉锻炼,通过练习拼音字母锻炼口腔肌肉,指导患者使用镜子练习发音,纠正不正确的发音[2];吞咽锻炼,促进恢复吞咽反射;摄食练习,逐渐恢复患者自我摄食的能力;使用冰冻的棉棒对患者的口腔进行刺激等康复训练[3]。
1.2.2 电针治疗。使用低频电刺激电针治疗仪,设定为连续疏波,根据患者实际耐受性选取强度,取内关、合谷、丰隆、通里、足三里以及照海等穴位电刺激治疗。每天一次,每次半个小时。
1.3 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结果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当P
1.4 疗效评定标准[4]。
显效:吞咽和言语障碍得到明显改善,按照神经康复学VFFS评分提高6到8分。
有效:吞咽和语言障碍有所提高,按照神经康复学VFFS评分提高3到5分。
无效:吞咽和语言障碍没有提高,未达到显效和有效的标准。
有效率:(显效患者例数+有效患者例数)/总患者例数×100%。
2 结果
在治疗一个月后,观察组显效10例,有效23例,无效2例,有效率94.29%。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15例,无效15例,有效率55.88%;两组在有效率上具有显著性差异,(X2=35.77,P
3 讨论
电针是现代医学工作者对祖国传统中医针灸疗法的继承,通过现代的治疗方法,发挥中医针灸的临床治疗作用,本文对于中风后吞咽语言障碍的患者进行电针配合康复训练的方法,就很好的利用了电针疗法,达到了疏通经络,醒神开窍,益气活血的目的,通过穴位的电针治疗对主管吞咽言语功能的神经产生了刺激作用,激发了受损残余神经细胞的代偿功能,并且可以诱导患者咽部、口腔肌肉进行局部的肌肉收缩或者产生模仿吞咽、语言部位肌肉的自主运动,更好的配合了康复训练的治疗,使患者更好的改善了吞咽以及语言功能,在相同的治疗时间内本组观察组的有效率达到94.29%,远远高于对照组的55.88%。由此可以,在治疗中风后患者出现的吞咽语言障碍,一定要进行多种治疗方法的配合治疗,在治疗中各种治疗方法可以互相配合,互补所短,更好的促进患者语言和吞咽能力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丁德权,谭峰,张明霞,李广兴,陈景梅,林东雄,黎力生,电刺激加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3):60—61
[2] 吴振梅,潘秀莲,脑卒中语言障碍56例语言训练的体会[J],中国临床康复,2002,6(9):1364—1365
篇4
【关键词】 中风后吞咽障碍;针刺疗法;康复训练
作者单位:710043 西安市东方医院 近年来我国脑中风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脑中风患者中有30%~50%的存在吞咽障碍,有些患者会出现误吸,还有的会发展成肺炎,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国外多采用康复训练的方法来治疗脑中风后吞咽障碍,而我国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是采用中医治疗,但常因患者口服中药有困难,因此临床中又以针刺治疗为主。无论是针刺治疗还是康复训练,单独使用自身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对治疗组34例脑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4例患者均来自西安市东方医院内科病房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住院患者。男 37例,女 27例;脑梗死 44例,脑出血 20例;年龄 40~77岁,平均 (5901±102)岁;病程 2~10周,平均 (2426±1012) d。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治疗组有30例,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症状以及病程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针刺治疗取穴 选内关、廉泉、翳风、金津、玉液、人迎、天突操作:患者取坐位,然后对所取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内关用泻法,廉泉穴针向舌根方向刺人 15~18寸,行提插强刺激手法;翳风针向喉结,震颤徐入2~25寸,施以小幅度捻转补法,以咽喉部麻胀为佳,应持续捻转1~3 min;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人迎穴刺入10~12寸,采用捻转强刺激手法;天突穴选先直刺02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沿着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向下刺入10寸~12寸,采用捻转强刺激手法。所有穴位针刺得气后均留针 30 min,15 min行针1次,行针,1~2 min。
122 康复训练治疗包括 ①口、面和舌肌群的运动训练。②改善吞咽反射的训练。③声带内收训练。④喉上提训练。⑤特殊的吞咽技术训练。
治疗组采用针刺及康复训练,对照组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两组患者均每周治疗6次,休息1 d,12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吞咽困难完全消失,饮水试验评定1级;
显效:吞咽困难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2级;
有效:吞咽困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由4级或5级达到3级;
无效:吞咽困难无改善或严重,饮水试验评定无变化。
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结果
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观察两组疗效。治疗组痊愈24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12%;对照组痊愈12例,显效7例,有效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3 讨论
中风后吞咽障碍症在咽,病位是在脑部。本研究所取穴位,位于颈项部,该部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联系到脑部及咽喉,针刺这个部位的穴位可以达到通经活络、利咽开窍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针刺可以使体内产生微粒子流、电磁、红外辐射以及多种内源性药物因子等,从而促使人体内的过氧化氢酶含量的增加,细胞的代谢大大增强,从而改善咽喉和脑部的供血功能,咽喉部位肌肉的瘫痪状态得以改善,最终达到恢复咽喉吞咽功能的目的。本研究发现,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致残率和并发症大大降低。本研究64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康复训练方法治疗,总有效率为7000%;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针灸医学与现代康复医学在临床治疗上各有特色,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有效促进中枢神经系统通路上各级功能的恢复,促使咽喉部肌肉功能恢复,最终使吞咽功能得以改善。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治疗方法。
参 考 文 献
篇5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12月收治张力性尿失禁患者84例,经妇科检查排除其他妇科疾病,压力试验、指压试验、棉签试验、尿动力学检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其中Ⅰ级张力性尿失禁观察组27例,对照组24例,Ⅱ级张力性尿失禁观察组25例,对照组28例,两组在症状分级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接受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隔日1次,4周1个疗程。对照组仅给予盆底肌功能训练(包括收缩、收缩阴道等)。
治疗方法:采用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先平卧在治疗床上休息3分钟,适应环境彻底放松,接通电源,启动计算机。并把治疗仪与计算机相连接,取出消毒电极,令患者取侧卧位,将电极轻轻插入阴道内直至电极颈末端,计算机启动UROSLYMTM软件后点击患者目录打开患者文件,开始刺激治疗,根据患者感受,通过“+-”键调整电刺激的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限度,通常刺激强度10~25mA,刺激时间20分钟。整个治疗过程中由治疗师一直指导患者有规律地进行阴道及的收缩,治疗结束后,让患者做主动收缩盆底肌肉训练,持续收缩盆底肌(提肛运动)5秒,松弛休息5秒,如此反复15次,每天训练4~8次。
评价方法:两组3个月后随访,评定均由同1个医生完成。效果评定以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为良好、减轻为有效、症状无改善为无效。盆底肌收缩力强度采用oxfordseme评分标准(0~5分)。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采用 X 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PSS13.0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经过3个疗程的康复治疗,观察组临床症状消失15例(36%),症状改善16例(38%),无效11例(26%),总有效率73%。对照组临床症状消失6例(14%),症状改善7例(17%),无效29例(69%),总有效率31%。两组比较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讨论
女性盆底是由封闭骨盆出口的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尿道、阴道和直肠则经此贯穿而出。张力性尿失禁一般有解剖型及尿道内括约肌障碍型。解剖型张力性尿失禁>90%,为盆底组织松弛引起,盆底松弛主要有妊娠与阴道分娩损伤和绝经后雌激素减低等因素。最被广泛接受的压力传导理疗认为张力性尿失禁的病因在于因盆底支持结构缺损而使膀胱颈/近端尿道脱出于盆底外,所以,咳嗽引起的腹腔内压力不能平均地传递到膀胱和近端的尿道,增加的膀胱内压力大于尿道内压力而出现漏尿。盆底肌训练是指有节律地进行盆底肌群的主动收缩和放松运动,加强盆底肌的力量,提高女性有意识地控制这些肌肉的能力,电刺激资治疗通过放置在阴道内的探头传递不同的电流,刺激盆底肌肉和神经,增加盆底肌强度及力量。生物反馈是一种行为训练技术,通过不易被觉察的肌肉生理给视觉和听觉信号,并反馈给患者,使患者确实感觉到肌肉运动,并学会如何改变和控制生理过程。通过生物功能波唤醒盆底肌神经细胞技术,提升局部敏感度,增强盆底肌群弹性。盆底肌功能锻炼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能有效地收缩尿道口、阴道、周围组织的肌肉,刺激尿道括约肌,抑制膀胱的收缩功能,增加膀胱容量,加强储尿能力。本研究提示予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的患者其张力性尿失禁的症状减轻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盆底肌力恢复明显好于对照组,因此认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有利于张力性尿失禁患者减轻临床症状,改善患者心理压力,减少手术机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90-392.
2续奇志,邵晋凯,申丽萍.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中度压力性尿失禁[J].山西职工医学院报,2009,19(3):3-5.
篇6
22岁,本应是上学或是工作的年龄,可因为智力障碍,静静并没有享受到这多彩的生活。
据不完全统计,像静静这样的智力障碍患者,在乌鲁木齐市还有6886人。目前,全市有各类残疾人10.67万余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82%,其中视力残疾13485人、听力残疾19378人、言语残疾2594人,肢体残疾36461人、智力残疾6886人、精神病残疾7890人、综合残疾20072人。
全市在聋哑人、肢体残疾等方面已有相关培训学校,但目前并没有一所公办的、针对智障人士,集康复训练、技能培训为一体的综合学校。将这一话题再次提出,引起公众关注的,是政协委员金涛在刚刚闭幕的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的提案。
在首府虽然也有智障人士的康复训练、技能培训的零散机构,但大都存在场地租金高、特教师资匮乏、招生名额有限等问题。破解这些难题,需要建立集教学康复和职业技术培训为一体的综合学校、开发适宜智障人士工作岗位、加大对日间照料站的推广等多方努力。
民办机构:场地租金高,师资匮乏
1月15日,在位于五星路的博爱康复托养中心,园长印金花正在给孩子上课,8岁的星星是一名智障儿,他的左手僵硬,右手使不上劲,在敲击双响筒时,老师要抓着他的双手才能完成。
在印金花身边协助上课的,还有一名特教老师和一名生活老师。
这里的老师不仅要给孩子们做康复训练,还是生活老师、保洁员……身兼多职,但每月工资只有两千多元,从开办到现在,陆续有三四名老师离开了。
这家中心的场地一年需要20万元的租金,再加上孩子们日常所需文具玩具、食堂的花销及老师们每月的工资,这些早已令印金花入不敷出。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个孩子一月所缴纳的费用却仅是1200元。
市爱心园孤独症康复中心也是一家民办的康复机构,负责人郭丽说,中心创办之初,电视、电脑、影碟机甚至老师们吃饭的锅碗瓢盆都是她从家里带来的,可是在开办的前半年,没有一个孩子入园,还要支付房屋租金、老师工资,为此,郭丽赔了10几万元。
场地租金高、师资匮乏,是民办智障康复机构遇到的最大难题。
公办机构:招生名额有限,家长担忧孩子未来
在经历了两年的“排队”等待后,智力发育迟缓的迪拉热终于成了市第五小学特教班的一名学生。
迪拉热今年14岁,她曾在乌市第78中学读书直到小学二年级,她的妈妈培力旦说,虽然女儿渴望和正常孩子一样生活,但因为迪拉热跟不上学校正常教学,生活技能和知识都没有进步,培力旦只能将女儿带回了家。
培力旦带着女儿去第五小学特教班报名时,“已经有很多孩子在排队了。”培力旦说。
特教班的刘娟惠老师说,特教班招收的是7至16岁的智障儿童,有的孩子到了毕业年龄,但社会上没有针对智障人士的技能培训机构可去,他们不毕业,新的孩子就进不来。
据了解,市第五小学有两个特教班,一共有24名学生,年龄跨度为7岁至24岁,其中16岁以上的智障儿童有13个,这些孩子本不能继续留在学校,“但孩子和学校有了感情,老师难以将孩子拒之门外。”刘娟惠说。
除了市第五小学,首府还有市儿童福利院、市第十二小学、市二十六小和市三十六小开设了特教班,但是在这里学习的孩子到了毕业的年龄,该去哪里?这也一直困惑着智障儿童的家长和特教班的老师们。
记者在自治区残疾人职业中专了解到,该校接收的学生为初中毕业的肢体残疾、聋哑等残疾人,并不接收智障学生,这也印证了家长的困惑。
日间照料站:智障人的手工产品销路难
16日,在苇湖梁片区昌盛祥社区日间照料站,十几名残疾人一边穿珠子做手工,一边聊天,不时传来阵阵笑声。
在这家照料站,有针对残疾人开放的康复室、锻炼室等,里面配备着平行杠、乐木架等器械,还有专职的康复师指导残疾人康复训练。
这家照料站开设已有五年多时间,苇湖梁片区管委会残联专委徐擎武说,曾有个30岁的智障患者,他刚来到这里不爱说话,总是躲在角落里,期间还有两次跑回家,当时的康复师几次到他家中,才把他劝回来。
经过训练,2012年,这名智障患者在南湖一家超市找到了工作――整理手推车,一直工作到现在。
像这样的日间照料站,在乌市共有八家,照料站主要接收到了就业年龄段,但因智力障碍、重度肢体残疾、精神疾病等,无法参加工作的残疾人。
如何通过培训简单的技能后,将产品转换为商品,为社会创造价值,也是苇湖梁片区管委会行政事务执法中心副主任尤赵霞一直在思考的。
有培训机构曾在照料站给大家培训过穿珠子、服装剪裁等项目,“有难度的手工工作,这里的学员难以完成,附加值低的物品,又找不到企业接收。”尤赵霞说。
市残联:设置特教班、接受义务教育及技能培训
记者从市残联了解到,乌市0岁至7岁智障儿童,可以在自治区和市残联参加免费的康复训练。市残联教育就业部主任王爱军介绍,全市有四所小学和福利院设置了特教班,7岁至14岁的学龄智障儿童可以接受义务阶段教育。记者还从天山区教育局基教科了解到,乌市首家智障儿童培训学校已经在第五小学附近建成,待师资和设施筹备完善,就可以投入使用,大约可以容纳120名孩子。
此外,对于乌市四所民办的康复机构,市残联已给予了减免场地租金、减免暖气水电费、补助孩子午餐等优惠政策,对于规模和师资水平达到一定水平的康复机构还将进一步扩大减免范围。全市有614名残障儿童享受了“七彩梦”、“关爱工程”项目的康复经费,每个孩子可获得每年1.2万元的补贴。
对于16岁以上的智障患者,可在日间照料站参加康复训练和简单的技能培训。而居家托养的残疾人,分城镇和农村两种类型,分别给予每月200元和100元的补助。
在一些民办康复培训机构、米东区残联已经在尝试,通过开设“艺术工坊”、“庇护性工厂”等方式让智障患者的家庭渐渐看到希望。
在市爱心园孤独症康复中心有一间做手工皂的“艺术工坊”,爱心园发展部部长陆如意介绍,这个手工皂活动是通过壹基金申请的,每卖出一块香皂,园里就会将5元钱给孩子用于康复训练。现在,不少企业主动联系爱心园,已经销售了近千块手工皂。
2015年爱心园还将会针对“少年班”8岁至16岁的大龄智障儿童做“心智障碍职前培训”,在负责人郭丽看来,要针对不同孩子的水平,开发适宜的岗位,比如说做一个档案袋,有的孩子折叠、有的孩子穿线,在大家配合下完成一件物品。
对于郭丽的这种设想,在米东区,曾有一家小型的“庇护性工厂”初具规模,十几名残疾人可以糊纸盒、装一次性筷子、折叠餐巾纸等,米东区残联康复扶贫办公室负责人陆万明说,通过劳动,残疾人每月有1000元到3000元的收入。
篇7
【关键词】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调查报告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主要包括吃饭、穿戴、如厕、卫生、购物等等。由于智障儿童的大脑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他们感觉统合能力差,知觉速度慢,注意力分散,动作不协调,从而造成他们生活自理能力普遍较差。但是,这种现象通过教育与训练是可以得到改善的,为了使训练更有针对性,在2016年4月份,笔者对本校七个培智班共78名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本问卷围绕学生的生活需要进行了饮食、穿戴、卫生等能方面的设计。在各位班主任和家长的协同帮助下,学生全部完成了调查问卷。通过调查发现,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低下,特别是对那些技巧性较高的生活能力存在严重问题,家长也不够引起重视,需要进行系统的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一、我校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现状
1.智障儿童饮食方面生活能力情况
2.智障儿童穿戴方面生活能力情况
3.智障儿童卫生方面生活能力情况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智障孩子在饮食、穿戴、卫生等方面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对正常孩子偏弱很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训练才能达到比较正常的水平,因为他们的自理能力不够的原因比较复杂。
二、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基本原因分析
1.生理疾病是造成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首要原因。部分智障儿童伴随着肢体缺陷,肌肉耐力不足,他们感觉统合异常。如触觉过于敏感或过于迟缓,长期生病以致体弱易疲劳;由于发育迟缓,引起他们手眼协调差,精细动作不能完成。另有一部分是精神障碍:如自闭症,多动症,情感障碍,癫痫症等,他们情绪异常,不愿听从指令,自理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2.心理缺陷也是引起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重要因素。智障孩子依赖性强,惰性强,做事动机不足,自信心不够,易受挫折,碰到一点点困难就退却,导致他们失去了很多炼的机会,所以各方面能力较差。
3.环境影响更是造成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直接原因。首先是家庭教育,智障儿童的家长往往持两种极端态度。一种是对孩子过分怜惜和爱护,孩子的一切事物都由家长包办,如穿衣、吃饭;另一种是对孩子不注意,不耐烦。例如:孩子自己端碗吃饭,饭粒撒落,或者碗打碎了,家长就表现出不耐烦,“还是喂你吃吧!”其次是学校的教育训练不够专业到位。学校老师虽然都接受过特殊教育的专业学习,但智障儿童的个别差异大,问题多,对智障儿童的教育训练方法还研究得不够,致使很多孩子的教育训练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模仿和动作的反复训练上,不科学,不系统,不深入,这势必要影响到最终的训练效果。
三、对策与建议
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如果恰当地改善他们的环境和进行专业的教育训练,那他们的状况是能够得到改善和提高的,甚至有的孩子能正常地生活。
1.加强康复训练,提高智障儿童肢体的协调性。《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明确指出,要坚持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原则。康复训练是一个综合性强,与智障儿童生活紧密相连,并且以感知觉、手眼、手脑以及肢体协调性为主的基础性训练,对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借助一定的康复训练平台,帮助他们锻炼肢体的协调能力,如感知训练,感觉统合训练,运动能力训练等,也可通过蒙台梭利训练,提高学生的精细动作。我们学校要把康复训练系统地纳入课程当中,做到有计划,有过程,有记载,有评估,有总结。
2.注重示范辅导,使智障儿童掌握生活自理的技巧。要让智障学生做到生活自理,必须让他们掌握生活自理的方法。因此,对智障学生的生活自理训练要循序渐进,多示范、多辅导、多练习。教学时可以把一个训练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极其简单的操作动作,让学生从一个简单的操作动作中学起,然后将分散的操作动作连贯成一个整体操作过程。例如:穿鞋子,可以把整个穿鞋过程分解成几个简单的步骤进行教学。①一手拿起鞋子②将同侧脚抬起放置于另一腿上③双手握住鞋帮,让脚趾头对准鞋口,并伸进鞋口④用力将脚伸入鞋内,顶到鞋尖⑤伸出食指插入鞋后跟,并用力将鞋后跟往上提,使脚后跟紧贴鞋底跟。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教师必须耐心地一步一步分解指导,学生跟着老师学,小步子,多循环,从而逐步养成学生生活自理方面的习惯、技能等。
3.采取多种形式,增强智障儿童生活自理的信心。根据智障学生的特点,可以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歌曲以及设计成饶有趣味的情节等,让他们在游戏、情境中学习本领。当智障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要多用表扬性的语言,使智障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另外,可以定期进行生活技能比赛,也可以邀请家长参加,通过比一比,看一看,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学习,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他们学习生活技能的兴趣。
篇8
关键词:特殊儿童;肢体康复训练;动作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05-01
"特殊儿童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身心发展有缺陷或残疾的少年儿童,即智力、听觉、视觉、肢体、语言、情绪等方面发展障碍的儿童少年的特殊教育。特殊儿童肢体康复训练是指对在肢体等方面有缺陷者通过身体练习,以增强体格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帮助缺陷康复、培养个体意志品质和生活自理能力,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1.完善康复工作流程
1.1 认真、细致地做好评估是康复训练的前提条件。评估是康复训练的前提。了解、评估患儿的功能状况、主要障碍、发展潜力,为设定动作学习目标、制定训练计划提供依据。康复教师必须要把评估表做细、做精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发现孩子现阶段所具有的动作能力,并找出需要特别处理的肌肉和骨骼变形情况。如果评估有误,那么描述主要问题、制定训练计划时就会出错,身体也就无法得到有效的训练。
评估还应是全面的,不仅仅是运动功能,还要注意从孩子的认知能力、语言交往能力及心理发展出发,考虑这些因素对孩子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1.2 依据评估的结果设计相应的动作。肢体障碍儿童综合能力较差,动作学习缓慢。动作康复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技能素养,针对不同肢体障碍的孩子,制定出个别化的最佳疗育策略,设计适合他们的动作,改善他们的感知觉,启动他们的能力。若学生感觉学习困难,我们就要把目标定得更细,使其更容易接受。例如可以把目标拆成若干个有顺序的小计划,一个一个地追,最后大目标也就达成了。
1.3 按照训练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要做到抑制异常姿势,同时还要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地逐步对孩子进行正确动作的诱导、训练。依据平衡疗法的观点,我们要把患儿的肌肉张力拉到平衡状态,这样他的知觉就会跟着调整,为接下来发展其他能力打好基础。根据我们的观察,脑瘫孩子的肢体障碍以痉挛型和徐动型居多,而智力落后和自闭症孩子以松弛型居多,且同一类型的孩子现有能力和障碍部位也有区别。因此,对他们的训练方法就要因人而异,用最适合的活动刺激他们的神经反应,使他们的身心依照人体神经发展的自然顺序不断地得到修正。
2.采用恰当的康复手段,提高身体障碍儿童的训练效率
2.1 与动作需求儿童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许多肌张力高的孩子J知一般都较好,肌肉张力通常都是由紧张情绪和不安心理造成的。这样的孩子越聪明,对自己身体本体觉的认识越不清楚,紧张情绪就会反过来增加他异常的肌张力,进一步强化异常的姿势。对于这些孩子,有些康复教师利用他较好的认知来开展动作学习,反而会使他更加紧张,从而积累更多的合并症状,后续的能力就越不容易发展出来。而肌张力低的孩子,也可能会因为害怕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导致学习意愿不高。因此,他们就会消极地对抗,甚至逃避。对于他们,进行的动作训练量即使很大,效率也不会有多高。
2.2 巧妙地进行诱导,让孩子主动地完成动作。在肢体障碍儿童的运动训练中,我们常会遇到很多困难,如孩子不配合,达不到训练的要求;或者孩子什么都不会,不知如何下手等。因此,在训练中,教师应经常采取一些诱导方法来帮助孩子。
例如,有个非指令听从型的孩子,康复教师让他做"跪走"的动作,他不愿意去做,就自己干自己的事情。对此,教师采取了适当的诱导方法:在他面前横放一个滚筒,让他跪着,手扶滚筒,并利用适当的增强物(例如孩子喜欢的玩具、食品等),吸引孩子去推着滚筒完成"跪走"的这个动作。于是,训练就变成了一种富有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孩子便会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坚持较长的训练时间,而且不容易感到疲劳。
2.3 多与家长进行沟通,推进家校康复协作。学校的康复训练毕竟时间有限,为了强化康复训练效果,必须提升家庭康复训练水平,实现学校、家庭康复的协作。因此,学校应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家长的配合,使学校与家长采取同步激励的措施,让家长成为教师的协助者、实践操作的监督者,帮助家长了解并掌握合理、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法,以更好地应用在家庭日常康复中。康复教师要教授给家长一些易于操作的动作训练手法,设计一些适合在家庭环境开展的康复训练活动,并给予必要的支持。要让家长充分考虑到孩子现在所处的运动年龄而非生理年龄,让孩子做一些适合当下的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1] 徐秋鹏. 游泳有助特殊儿童康复[J]. 游泳, 2016(1):43-43.
篇9
还有几个孩子,在不断地跑。有一个孩子在玩轮滑。有一个穿着纱裙的小女孩到大门口,朝着门口的叔叔笑了笑。
“你几岁了?”
“6岁。”面对我的问题,一个孩子发出了一句模糊的话,但是别的几个孩子却没有回答。
这些看起来很平常的孩子,其实却那么不一样。
自闭症儿童的康复牵动着家人的心。
“2~6岁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期,他们对外界的认知正在形成,也容易接受老师教授的东西,所以如果能在2~6岁给孩子正确的康复治疗,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康乃馨儿童康复中心负责人马琛说,
由于很多患者缺少和外界沟通的能力,让他们逐步认识熟悉社会规则非常重要。因此,学生在康复训练期间除了老师的耐心陪伴,还需要家长的陪同。康复中心的80多名学生在康复训练期间,不仅有各自的家长全程陪同,还有57名老师来教导、看护,师生比在1:1.5左右。3年前,康复中心还专门聘请了2位研究自闭症的专家,对康复中心的老师进行指导。
孩子们每天早上8点20分开始上课,下午4点40分下课,每天10堂课,每堂课30分钟,有个训、感觉统合、音乐、美劳、精细和游戏互动6门课程,“个训课主要是让孩子的认知、沟通和语言能力能够提高,感觉统合是锻炼孩子的听觉、触觉、味觉、平衡觉等,音乐、美劳和精细是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小肌肉发展,游戏互动则主要是为了促进孩子之间的互动。”马琛介绍。
由于自闭症的孩子对外界缺少主动性,也没有相应的社交能力,所以他们对外界的人和事的反应比较淡漠,往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康复,一名老师往往会从一个孩子来到康复中心起接手就不再改变,平时上课也都是一对一教学,即使是音乐课、美劳课等“大课”,一名老师带的孩子也不超过5个。
个训课老师董艳群,在她进入康复中心的2年时间里,带过的孩子并不多,现在,她经常带的也只有8个孩子,“老师和自闭症孩子之间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我可能要花一个多月乃至几个月的时间才能让他不排斥我,然后才能慢慢教他一些东西。如果中途更换老师,孩子又要从建立信任开始,之前的努力很可能就白费了。”
很多孩子来的时候根本不理人,到现在,他们和董艳群已经比较亲密了,“他们表达亲密的方式很简单,微笑、拥抱、亲吻。虽然我可能要花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教会他一个简单的拍手动作,但是当他们看到我就会跑过来拥抱我、亲吻我的时候,成就感真的很强。”
经过半年到一年的康复训练,一部分自闭症儿童还可以回归正常的幼儿园、小学,进行学习生活,“我们学校开办十一年来,大概有20%~30%的孩子最终回归社会。”马琛说道。
ABA、结构化教学广受肯定
“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所有培训最后的目的只有一个,让他们首先能够生活自理,而后能够生活自立。”研究自闭症已经十几年的王增刚说,由于自闭症至今无法道明病因,因此,目前无法彻底治愈自闭症,让孩子尽量接近正常孩子的生活,已经是培训和干预能达到的极限。
孩子最终是要走入社会的,因而提高社会接纳度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家长不能左右社会众人的态度,但是却需要注意自己的干预方法。“家长一定要明白,不是只有老师才需要培训,每一个自闭症孩子的家长,都需要经过培训。”
最重要的一点,家长要和老师原则保持一致。这就需要家长全程陪同孩子参与康复培训,并且在家里也按照老师的原则对孩子进行干预,“比如孩子得不到一样东西的时候就地打滚,老师可以坚持原则不给,但是家长可能就一看孩子不开心就给了,这就违背了老师的原则,对孩子康复是不利的。”另外一点,家长对奖励机制的误解,家长很容易无原则奖励或者怎么都不奖励,这两种极端都可能导致孩子不能持续进步。无原则奖励,会让孩子对做事会失去兴趣,因为不管做得怎么样都会得到奖励。而无奖励则相反,孩子由于一直不能得到奖励,会渐渐失去完成目标的动力,家长也就不能从孩子的一点一滴中感受到孩子的好转。
现在在国际上比较受到肯定的针对自闭症的治疗方法是ABA和结构化疗法。ABA是指应用行为分析法,指针对一些关键反应的教学,比如孩子的注意力、主动性、学习动机等。结构化教学则分为对环境进行结构化分工和对事件进行流程化分工两种。
“比如这间小小的图书馆,要不断地对孩子进行强化,书架上的书,是让他拿来看的,拿了书之后,就坐到这张桌子前进行阅读,读完了之后放回去,这件事情就做完了,这是对环境进行结构化分工。然后再比如一堂课,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通过大量、长期的重复动作,让孩子一上课就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这是事件的流程化分工。”王增刚介绍说。
社会的关注度仍然有待提高
社会的关注度仍然有待提高
11年前,马琛成立了康乃馨康复中心。当时很少有人关注这一群体。如果不是自己的女儿有自闭症,马琛可能也不会关注。
11年过去了,马琛的学校八易校址,至今已经为超过1000名自闭症儿童提供超过3个月的康复培训。
除了家长和老师,还有一些高校志愿者协会会不定期到康复中心开展一些义工活动。也有一些社会人士给康复中心捐款。
据省残联康复部工作人员介绍,省残联针对6周岁以下的贫困家庭自闭症儿童,每年会给予1.2万元的康复补助。
自闭症儿童康复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但是,还远远不够。
中国有超过100万名自闭症儿童。这是学者的保守估计。
除了康乃馨康复中心,杭州还有2家民办康复机构,另外还有省残联下属的浙江省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智障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针对智障和自闭症儿童康复的公办机构。据该中心负责人孙主任介绍,中心目前有自闭症儿童80人左右,智障儿童大约有30人,其中部分符合贫困标准的自闭症儿童和智障儿童享有中心的一些福利措施。
针对自闭症儿童和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中心的60名工作人员每天会带领孩子开展小组活动、一对一单训、家长培训等,有部分症状比较轻的自闭症儿童经康复训练后可以重返社会。
虽然公办、民办的机构都在努力,但是相比庞大的自闭症儿童人数,这些机构还远远不够。
“自闭症康复机构对专业性要求比较高,如果不够专业,很可能对儿童发展造成误导,导致他们错过最佳的康复时期。”王增刚说。
“2~6周岁是自闭症儿童的最佳康复期,但是由于我们现在没有足够的机构,导致很多儿童不能接受培训和教育。”马琛说。
篇10
关键词:特教学校;医教结合;康复体系;课堂教学
依安县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集聋哑、智障教育为一体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近年来,学校从严管理,积极创建具有依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将医疗康复手段与教育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在尊重个体差异、个体需求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缺陷补偿,努力为残疾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基!作为教师,我简单介绍学校的做法及个人的粗浅体会。
一、明确医教结合理念,构建综合康复体系
我们从满足特殊学生“缺陷补偿、自理与自立,最终最大限度地回归社会”的特殊需要出发,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贯彻“医教结合”理念,明确“医教结合”是依安县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构建综合康复体系。通过专家引领,师资培训,充分发挥医疗与教育各自的优势,帮助残障学生融入社会!
在课程特色上,针对学生残疾的类型,根据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等情况,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新成果,增强残疾孩子缺陷补偿的效果,使他们在获得文化知识的同时,身体的残疾也得到最大程度的医疗康复。
二、加强软、硬件建设,提高教师康复水平
1.加强硬件条件建设
依安县特殊教育学校占地总面积近7000平方米,学校分教学区及康复训练区、运动游戏区几部分,为每个学生成长创造了条件。
2.在培训中提升认识
学校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参加各类特教专业培训。我们先后参加了北京市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技术骨干培训;智障、孤独症康复骨干教师培训;赴上海学习听觉功能评估、训练;呼吸、发声、共鸣功能评估、训练以及促进治疗法、黑龙江省组织的“医教结合、康复训练”培训。通过培训,我们的康复知识与技能得到有效提升,把学到的理论与技术运用到现实的教学与康复训练中,使学生受益匪浅。
3.在研修中提高业务水平
学校利用每周四下午,开展以“医教结合”为主题的“团队研修活动”,每次教研都会有一个主备教师,团队成员帮助研究教材设计教案,然后进行课堂展示。课堂展示后,教师会结合课例中“教”的成效与“医”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点评,从而理清“医中有教、教里融医,医为教用、教需辅医,医教结合、科学发展”的医教结合思路。通过研讨使教师深化“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的理念,找准医疗手段和教育方法的结合点,用医教结合的新技术、新方法有效提高依安县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深化课程改革,将康复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1.集体康复课和个别化康复有机整合
我校首先确立从低年级进行教学尝试。教师根据班级内学生障碍程度进行康复目标整合,并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入医学康复知识,确保教育与康复手段的有效结合。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低年级拼音、字词教学中,将口部运动与构音训练的方法应用在教学中,提高构音清晰度,词与词组教学与言语促进治疗(呼吸、发声、共鸣)相结合,提高沟通能力。对于在集体教学中难以完成康复目标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康复训练及家庭康复指导,也就真正做到了家校一体的康复模式,实现了“医与教”的有机整合。
2.关于医教结合游戏活动的开展
游戏活动是一个在学校课堂中开展医教结合的很好载体。运动游戏的作用不仅能提高肢体的运动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认知、语言、社会行为、生活自理等能力,有利于不良行为与情绪的矫治,我们编写的校本教材,其中一类是以发展粗大运动能力为主的游戏项目。比如,《赶猪》这个游戏的特点是可以进行走、跑、持物等动作的训练,发展学生四肢的力量和协调能力。还有一类是以发展精细动作为主的游戏项目。如,使用粗杆绘画笔锻炼手指肌力,还可以让手指肌肉能力弱的学生按塑料泡,训练手指肌力。在数学课上教师在比较轻重这一环节中,准备不同颜色的珠子和两个表示轻重标识的小瓶,通过往小瓶里分各种颜色的珠子,学生进行食指和拇指的对指练习,使学生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进行了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