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端午节范文
时间:2023-04-03 10:38: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日记端午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初中生端午节优秀日记范文一中午放学回家,我发现卧室门上贴上了好几束稀奇古怪的草,再仔细看下去,家中的各个角落,都有一根粗粗的“怪草”。
于是,我问妈妈:“妈妈,家里怎么多了那么多‘怪草’啊?难道家中养了一只小羊?”
妈妈忍俊不禁地说:“那不是用来养小羊的,也不叫‘怪草’,那叫‘艾草’!”
“哦,原来它叫‘爱草’啊!”我说。
我又一次听见妈妈的笑声:“艾草!‘哎呀’的‘哎’去掉‘口’字旁的‘艾’。每逢端午家家都要插艾草。”
我仔细地端详着艾草,闻着它的香气,问妈妈:“为什么端午节要插艾草呢?”妈妈要说的话到嘴边眨眼间又变成了另一句话:“这是因为端午正值仲夏,正是夏季传染病开始抬头的时候,艾叶的芳香气味有较强的驱毒作用,洁净空气,驱赶蚊蝇。”
“艾叶的作用可真大呀!我要在家多贴一些艾叶,这样我晚上睡觉,‘蚊蚊乐队’就不会来打扰我了!”说到这儿,我和妈妈都笑了。
妈妈说:“爸爸还有礼物给你呢!在桌上!”
“咔咔(哈哈)!o(∩_∩)o”我的口头禅不知什么时候又打开了我的嘴巴。原来是一个礼篮,上面放着一个小巧而精致的香囊。打开礼篮一看,呀!里面是满满一篮子的粽子。数一数,有10个,我高兴地看着这些礼物,爱不释手。这时,妈妈走了过来,我问:“妈妈,爸爸为什么要给我送个香囊呢?”妈妈说:“端午节送香囊给孩子,希望孩子平安和健康。”
真高兴,我已准备好了快乐端午节!
初中生端午节优秀日记范文二家乡的端午节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产生的。今天农历初五,这一天有着浓浓的节日气氛。它能和家乡的春节、清明、中秋节一样热热闹闹,处处洋溢着人们欢歌笑语,欢度节日的快乐。
家乡的端午节更加隆重,端午节前几天家家户户就准备迎接它的来临,后几天准备划龙舟庆贺。这天人们买好箬叶、棕、糥米和肉等物品包粽子。今年的端午节更加具有节日气氛,你看现在离节日还有四五天,挨家挨户都在紧锣密鼓地包粽子。原来单调的粽早有了改进,现在有豆沙馅的、板栗馅的、蜜枣馅的……真是五花八门,口感好极了。满街都能闻到粽子飘香,真是猴得人直流口水,提前带来节日的气氛。
端午节这天,每家每户早餐桌上都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早点,让你看得眼花缭乱。不过最不能缺少的是包子、麻圆、粽子、茶蛋和大蒜,这是家乡传统的佳肴。大家欢度在一起,团团圆圆,吃得热热闹闹,津津有味,但对我来说到没有什么新鲜感,因为这些东西我早就吃厌了。听外公说,他们小时候多么盼望节日这一天的到来,因为只有过节才有这样的幸福生活,平时那有这样好的生活呢?
想想现在,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呀!这真要感谢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我们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要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
初中生端午节优秀日记范文三“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这是第一个全国放假的端午节,整个五月都能感受到粽叶的清香。
红色的端午
“母爱如水,父爱如山”,爷爷奶奶的疼爱则是无微不至的春风,让人感到是那么的和煦、那么的舒怡。烈日炎炎的暑假,爷爷接我上下学的辛劳和奶奶变换花样的精心烹饪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节日一大早,我就一骨碌爬起来穿戴整齐,随爸爸妈妈回开封看爷爷奶奶了。一到家,爷爷奶奶笑着端出了早已为我准备好的麻叶儿、菜角儿、粽子……说了一会话,就忙忙碌碌地做起我爱吃的各种菜肴了。午饭时分,望着红嘟嘟的虾仁、黄灿灿的炸茄子、白嫩嫩的鱿鱼、翠绿绿的芥蓝……唇齿之间满是浓浓的亲情。
蓝色的端午
书是知识的海洋。这次过节,我不但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了端午节的来历和有关的各种民间传说,还得到了一件宝贝。节日里,老爸很神秘的对我说:“猜猜,我送你什么礼物?”“书!”“对了,什么书?”哎呀,这可难猜了,我猜了几次都没猜对。老爸把背在身后的手一扬,我一眼看到了“神奇校车”几个大字。太好了!我一蹦多高,这是我最喜欢的书!我接过来一看,有地球内部探秘、在人体中游览、追寻恐龙、漫游电世界、奇妙的峰巢、迷失在太阳系、探访感觉器官、穿越飓风、海底探险、水的故事,整整一套,太开心,这下子“书香班级”活动中,我可有东西写了。
绿色的端午
篇2
2017年的端午节是2017年05月30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吉日。
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在民间当中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个祭祀节日,而在节日到来的时候人们都会想要了解的就是端午的时间,那么2021年端午节时间是什么时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1端午节是几月几日星期几_2021端午节是哪一天,欢迎大家查阅!
2021端午节是什么时候2021年06月14日,星期一,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端午节节日习俗端午节习俗-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
端午节习俗-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节习俗-小孩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端午节习俗-插艾叶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习俗-钟馗捉鬼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端午节习俗-挂荷包、栓五彩线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节的由来说到端午节,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吃粽子、赛龙舟和诗人屈原,因为我们早已把这天当做是纪念屈原投江的节日。但大家知道嘛这并非是端午节真正的由来。实际上端午节本应是祭祀大火星的日子,却变成了纪念碰巧那天自杀的屈原,也就是从那时候中国文化就开始走向歧途。我们的文化就是在这一代一代人的胡编乱造和臆想中,一点一点偏离了方向,以至于忘记了我们究竟为什么是华夏民族、为何会有个端午节。
其实端午这一天,本来是一个感恩祭祀的日子,感谢大自然的赐予,黍子丰收,为人类提供了粮食。因此在这天,人们会把收获的黍子包在叶子中,包成棱角的形状,也就是现在粽子的雏形,做为贡品,在人类享用之前,先献给大自然享用。
那么古代人们用黍子做成的角黍,在端午这一天究竟祭祀什么呢?据记载是用于祭祀大火星,这颗星就是心宿二,指得是曾经的商星,是商朝时期对商部落来说最重要的一颗星。因为此时的大火星在中天,大火星在中天时,代表着黍子成熟、收获的时节。另外端午也叫中天节,午是地支中的一个,把中天节改成端午也是一个历法变更的过程。
祭祀端午,过中天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节日,目的是感谢自然的风调雨顺,为下一季节的来临做祈祷。那么,屈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不妨先看看下面的一个故事吧。
当年的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已经无望,于是悲愤之时便自沉于汨罗江。从网上查询得知,屈原自杀的日子可能是五月五日,或距这一天很近的一个日子。五月五日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后来被广为流传成为了今天的节日。传说屈原投江的时候,百姓们怕江里的鱼把屈原吃了,就把粽子投在江里。
但是百姓们的手里为何会有现成的粽子?难道是他们听闻屈原投江的时候,回家找糯米、叶子发明的粽子包好蒸熟了再投到江里吗?这么做难道不是多此一举吗?
这究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是老百姓在祭祀大自然时,刚好碰到屈原投江,就把手中现成祭祀大火星的粽子扔到了江里。把感恩大自然,祭祀大火星,变成纪念碰巧那天自杀的屈原,所以中国文化在某一时节就走向了一个歧途。
中国文化是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是纯自然的文化,从战国就开始不断加入人文的装饰,中国文化也因此逐步脱离自然。夏商周三代之时,人人皆懂天文,那时的人们把自然科学当作最基本的常识,就像今天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之后,我们每个人都在受自然科学的教育一样。
人们一直执迷不悟于把屈原当作端午祭祀的对象,就跟认为易经是迷信一样的,让人非常痛心。一方面渴望中国文化的复兴,一方面却不断地作践中国文化。
楚地南岳衡山,火神祝融的道场,祝融被尊为火神,是远古主持观测大火星的人。端午祭祀屈原,远不如祭祀祝融还更有文化意义。祝融代表的是科学,是自然,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易的应用。
祭祀屈原,还不如好好看看《天问》,看看什么是屈原眼中的文化。
篇4
关键词:词汇;记忆;教学方法
恩格斯曾说:“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学生掌握的词汇量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听、说、读、写、译几项技能的发挥。日语词汇的学习在日语学习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日语教学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贯穿于语言习得的整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问笔者这样的问题:“老师,日语发音不算难,语法听讲后也能看得懂,就是单词怎么都记不住。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呢?”这一问题极具代表性。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尽快地掌握好日语词汇,是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笔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体会,笔者认为:词汇教学不能只限于教会学生读读音,记词义,还应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词汇进行归纳、整理、联想运用等,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换言之,我们在教学中除了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接下来,笔者谈谈自己是如何在教学工作中的贯彻、实施这一观点的。
一、日语词汇量的重要性
笔者开学的第一讲,并不是直接进入发音阶段的学习,而是通过日语概述这
一专题,让学生对我们即将学习的日语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在这一讲中,通过给学生展示几组数据使其认识到日语词汇量在日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表1:四种外语单词与会话对比表
法语 日语 英语 西班牙语
第一个1000词 83.5% 60% 80.5% 81%
第二个1000词 90.4% 86.6% 86.6%
第三个1000词 93.8% 75% 90% 89.5%
第四个1000词 94.7% 92% 92.3%
第五个1000词 96% 93.5% 92.5%
合计 96% 93.5% 92.5%
表2:日语单词与会话对比表
50% 62% 73% 85% 89% 96%
词数 560词 1200词 2800词 7200词 9700词 22000词
请学生先观察统计表,再引出结论:掌握1000个单词,就能听懂80%以上法语、英语和西班牙语的会话;而掌握1000个日语单词,只能听懂60%的会话。掌握5000个法语、英语和西班牙语单词,能听懂92%以上甚至96%的会话;而要达到听懂96%的日语会话,就必需掌握22000多个单词。
同时由于选课的学生中有许多准备在大学毕业前参加日语国际水平能力测试,获得证书,可以向学生展示以下数据:日语国际水平能力考试的要求是一级掌握10000词,二级掌握6000词,级掌握1500词,四级掌握800词。
通过以上数据告诉学生要想学好日语,单词的积累是至关重要的,词汇量可以成为衡量日语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必须从思想上重视单词的学习。
二、介绍记忆的基本规律和方法――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及艾宾浩斯记忆法
告知学生,遗忘并不可怕。记忆和遗忘是矛盾的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信息输入大脑后,遗忘也就随之开始了。遗忘率随时间的流逝而先快后慢,特别是在刚刚识记的短时间里,遗忘最快,这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揭示的记忆基本规律。利用这一规律来记忆即为艾宾浩斯记忆法。艾宾浩斯记忆法的主要方式是对所学知识及时进行复习和自测。
从时间安排方面讲,复习与自测可以定期的进行也可以随时的,复习与自测可以结合进行,对学过的知识,一段时间后先自测一下,不会的,或记得不牢的再进行重点复习。1.定期复习与自测:即对自己所学的课程、知识定个复习与自测计划,然后按时执行。如日测:每晚上睡觉前,应该将当天所学的知识择其要点复述一下,如条件不允许,默写提纲或干脆默想也行。2.随时自测:先准备一些卡片,正面写上几个日语单词,背面写上相应的汉语词汇,揣在兜里便可随时自测了。不带卡片也可以随时自测,看到什么事物,就试着用外语表述出来,或者在头脑中默念一下。这样既利用了点滴时间,又会收到分散复习的好效果。
三、几种日语词汇记忆法
1.联想记忆法
即由一个词,将其他与之相关联的词一起记忆的方法。也可以叫做举一反三法,串珠法。即利用联想这一规律,就可以把学过的或尚未学习的词汇有机地联系起来,达到复习、巩固、记忆的目的。
(1)语义场的联想。所谓语义场又叫词汇场。把相互关联的词汇和短语组织起来, 显示其间的相互关系, 意义相关的构成一个集合, 称为词汇场。
①分类语义场。这一分类包括了同类事物的各种对象。如第六课中出现了“”、“行”等一系列的与交通工具相关的词,又如第七课中出现了“カレ”、“そば” 等一系列的与食物相关的词,建议学生记忆的时候就应该将这些词作为一个整体来记。
② 顺序义场。如在第四课学习“水曜日”、“木曜日”这两个单词时,最好就把第五课出现的其他星期词一起按照顺序来记。
③关系义场。关系义场的义位反映人与人, 事物及事物之间的关系。如学习亲属的称谓时,建议学生按照课本36页的表格来记,不要把单词割裂开来。
④反义义场。指意义刚好相反的词语,如寒等。因此在学习第九课大量的一类形容词时,建议学生利用课本116页的反义词表格来记。
(2)汉字的联想。告诉学生记日语单词时,切忌孤立地记单词,而要以汉字为纲,形成系统,构成脉络。
①同音近音词及同形近形词的联想。如一课学习“(ちょう)”、“社(ちょう)”和 “(ちょう)”,第二课学习“手(ちょう)”时,第五课学习“出(ちょう)”时,第九课学习“万里の(ちょう)城”时,要不厌其烦的将学过的汉字以及读音列举出来,请学生观察,再引出结论:汉语中的大量同音近音词及同形近形词,在日语中也往往发音相同。
② 音读和训读的联想。如在第一课学习单词“日本人(じん)”、“中国人(じん)”、“あの人(ひと)”时,如在第五课学习单词“今月(げつ)”、“来月(げつ)”、“月(つき)”,指导学生可以由汉字为基础,记住音读和训读。
(3)汉语音韵的联想。日语汉字的音读是将该古代传来的汉语语音加以日语音韵化的读法。它们或多或少在一定程度上与汉语语音有相近之处。若学习者了解日语汉字的音读与汉语语音的对应关系,将对提高日语汉字的认读能力会有很大帮助。如汉语的韵母ang,eng,ing,ao,ou在日语音读中都读长音。例:中(ちゅう)国、英(えい)、平(へい)和等。又如汉语用n作韵尾的读音在日语中都读成拨音。例:日本(ほん)、新(しん)、先(せん)生等。又如汉语声母b,p,f与日语中“ば”行或“ は”行读音相对应。例:便(べん)利、不便(ふべん)等。汉语声母l与日语中“ら”行相对应。例:来(らい)年、料理(り)等。
(4)英语的联想。引导学生分析日英词汇,从中找出规律性的方法导入词汇教学。如作为外来语语源的英语词尾“tion”在日语中往往转化成“ション”,“or”“ar” 在日语中往往转化成“タ”,“er” 在日语中往往转化成“カ”或“タ”。掌握这些规律,在记忆外来语单词时,可以事半功倍。
2.文化导入法
在日语教学中,若涉及到某些蕴含文化因素的词汇时,可通过图片及视频等方式让学习者能从视觉及听觉等角度感受日本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文化特质。如在讲解第七课有关日本食物名称的词汇时,可通过食物图片的展示让学习者获得直观感受。又如讲解第九课“浴衣”时,可通过图片展示以及日本古装电影片段的播放(笔者选的是《大奥》),较系统的介绍日本的和服体系,从而提高学生对该类文化语境认识的兴趣。
3.逻辑分析法
记忆有其规律,对一个词的语音、词义、用法、构词特点的全面理解,会在大脑里形成逻辑记忆。这种基于理解的记忆往往更加深刻。如对构词的逻辑分析,它是掌握词汇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它对词的记忆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又可以通过词类转化、派生、合成来记忆和扩大词汇量。如学习第三课单词“入り口(ぐち)”,第四课单词“一人暮(ぐ)らし”时,可以把指日语中两个词组合构成复合词时,复合词后一部分的词首清音常变为浊音即“连浊”这一规律介绍给学生。又如在先学习完第一课单词“学(がく)生”“大学(がく)”后,遇到第五课单词“学校(がっこう)”时,可以将其和已经学习的第二课单词“一(いっさい)”,第三课单词“1(いっかい)”对比,引出“促音便 ”这一概念。然后告诉学生其规律:前一个汉字的最后一个假名是“く”时,后接假名的辅音为“K、P”时会产生音便, “く”变为“っ”。例:学校(がっこう)等。前一个汉字的最后一个假名是“ち”,后接假名的辅音为“K、S、T、P”时,也产生音便, “ち”变为“っ”。如学习第十课单词“り”时,可以复习第五课单词“休み”及其动词形式“休む”,并补充介绍动词“る”,告诉学生一类动词若将其词尾变为同行イ段假名,就可构成其动词相对应的名词形式。又可与第十课单词“晴れ”以及其动词形式“晴れる”对比,告诉学生二类动词若需变成其动词相对应的名词形式,方法与一类动词截然不同,只需将其词尾去掉即可。
总之,日语课堂词汇教学是不可或缺的,词汇教学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手段来完成。作为教师的我们也会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教学规律,将日语词汇学理论灵活运用到日语教学实践中来,以改进课堂词汇教学。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对日语词汇的兴趣和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袁玲丽.联想策略与直接词汇教学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9).
[2]曹花艳.浅谈日语的词汇教学[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4,(4).
[3]李杰.浅谈日语汉字的音读与训读[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2).
[4]李锦绣.谈谈日语的词汇教学[J].辽宁财专学报, 2002,(2).
[5]刘经能.搞好大学日语词汇教学[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6).
篇5
请假条优秀范文
XXX(主管领导的名字或者主管部门.等):
我因家中有事,于XX年XX月XX日至XX年XX月XX日,请假XX天,请批准。
请假人:XXX
年月日
请假条优秀范文
本人于____年____月____日的预产期,经医生建议,定于xx-xx年____月____日提前待产,特从xx-xxx年____月____日开 始请假,期限为_____天,请领导予批准,谢谢!
申请人:_______________
____年____月____日
请假条优秀范文
_____:
我因_____原因,于_____(时间)请假_____(时间),望批准。
此致
敬礼!
申请人:_____
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请假条优秀范文
某某领导(先生)您好:
篇6
关键词 新形势 新课标 小学语文 课外作业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要从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注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增加文化积淀和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等几方面下工夫。在新课标下,语文作业设计应该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向前走。
1新形势下语文专题性课外作业设计的策略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其工具性的学科特性为其提供了诸多与小学阶段其他学科进行整合的机会,如社会、科学、数学、英语等等,语文知识在与它们的具体联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那么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就可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这一特质,为学生创设许多专题性作业,让学生在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活动中一点点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到了“雷锋月”我们就组织学生进行好人好事的组织与行动,并做记录;到了植树节,我们就组织学生投入到植树的具体行动中,并根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写出相应的文章。还可以在班级搞专题活动:讲讲自己最关注的新闻;观察大自然中的某种现象,写观察日记;办手抄报等等。笔者以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切实联系这些具体的教学活动,使之变成语文教学的课外作业,不但在形式上使得语文教学的课外作业丰富多彩起来,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当中不自觉地提升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同时对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以及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2新形势下语文趣味性课外作业设计的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当前的许多作业的形式使得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使作业成了学生一项艰苦的劳作,成了学生沉重的负担,学生失去兴趣。部分学生“望业生畏”,甚至有“作业恐惧症”,从而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厌学。所以我们在给学生布置语文作业的时候,就应该多动脑筋,让我们的课外作业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作业当中领悟文本内涵,增加学生知识,提升学生内涵。譬如,在学习了《将相和》一文之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交流一次有关成语典故的课堂活动,抑或可以举行一个“燕赵成语典故”短剧排演活动等等;在学了《晏子使楚》一课后,学生对身高不足五尺的晏子很敬佩,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去翻翻《晏子春秋》这本书;在学习了《颐和园》一课后,发给学生颐和园空白方位图,请学生独立填写各方位的地点名称。通过画一画、写一写,有效地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总之,教师要根据需要,适时地给学生“换换口味”,以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
3新形势下语文趣味实践性课外作业设计的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此,作为语文教学内容重要之一的作业,也不能局限于课内学习内容中,拘泥于课本知识中。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时,应当树立开放的语文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学生课外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广泛接触的机会,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让学生收听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了解国家大事;观看动画片,然后为大家讲述故事内容,写下最令自己感动的故事;观察大自然的现象,写观察日记,阅读课外读物,做读书笔记;背诵没有学过的古诗,在班上举办诗歌朗诵会……这样的课外作业,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又使学生感到生活与语文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学会用心观察生活,并将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语文作业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在传统节日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让学生去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查阅资料了解端午节与屈原的关系,搜集、摘抄屈原的诗歌,了解端午节各地有哪些风俗。季节更替和天气阴晴雨雪的现象,一草一木、一禽一兽等都可以成为语文作业资源。四季来临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去大自然感受季节的变化,写一写、画一画自己眼中的大自然。母亲节到了,让学生为自己的妈妈过节日,可以为妈妈献一首歌儿,可以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还可以写一首小诗或做一张贺卡给妈妈。教师节,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卡片,或画一幅画写上最喜欢的话,献给自己最敬爱的老师。劳动节到了,让学生做一天的劳动实践,体会劳动的快乐和辛苦。
4结论
小学语文课的课外作业如能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既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人文性,又构建了开放、鲜活和充满人文气息、富于生命力的语文课程空间。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封闭在书本里,禁锢在屋子里;语文学习走出了校园,走进了日常的生活,从封闭走向开放。学生不仅学习了语言,丰富了词汇,还开拓了视野,学会了倾听、观察,增进了协作意识;而且口语交际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审美情趣等语文素养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7
《端午节》和《白光》是有关知识分子的两篇小说,都是写于1922年6月。《白光》发表于1922年7月,《端午节》发表于1922年9月,但鲁迅在编辑《呐喊》时把《端午节》放在了《白光》的前面。从内容来看,《白光》和《孔乙己》离得更近,都和封建的科举考试相关,《孔乙己》是反映没有中举的旧知识分子的落魄生活,《白光》直接讲述陈士成参加科举县考后的举动。而《端午节》中方玄绰和这两篇小说的主人公差异较大,方玄绰是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作者写他在面临生活时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从陈士成到方玄绰刚好对应了从旧知识分子到新知识分子。鲁迅从传统文化的阵营走出来,而成为一个新型的知识分子,经历过这样的转变,所以,他思考这个问题也是情理中的事情。鲁迅塑造陈士成和方玄绰两个形象,可能也有自身经历的文学化。
孙伏园说:“《白光》里文童陈士成县考落选,发精神病,大掘其藏,这人本是族叔祖子京,自称看见白光,知道地下有宝,亦是事实,但他的结局不单是落水而死。”[1]61—64此话出自1948年孙伏园所写《〈呐喊〉索隐》,后来周作人于1954年出版了《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也谈到这位陈士成的原型是周子京,这说明陈士成和鲁迅的叔祖周子京有一些关系。陈士成是《白光》的主人公,周作人说这是一位真狂人,但是与《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不同,他仅仅是鲁迅反映的一个真疯子的故事。[2]159一般对这篇小说的解读是延续了《孔乙己》的视角,认为鲁迅反映的是封建礼教对知识分子的戕害。这种视角也有道理,但对陈士成所蕴涵的深层文化密码没有清楚地说明。陈士成看县考发榜时产生这样的幻觉:
……绅士们既然千方百计的来攀亲,人们又都像看见神明似的敬畏,深悔先前的轻薄,发昏,……赶走了租住在自己破宅门里的杂姓——那是不劳说赶,自己就搬的,——屋宇全新了,门口是旗竿和扁额,……要清高可以做京官,否则不如谋外放。……[3]570
这段幻想由一个个乌黑的圆圈勾引出来的,因为在发榜之日,那些考中排在前面的人往往会画圆圈,这就成为飞黄腾达的象征。这陈士成由此便想到了考中后绅士们的攀亲、自己的神气样,还有住上新房,当了京官等等。考中科举便可扬眉吐气,关键是获得权力,而这个权力会得到别人的吹捧和献媚,人的价值在陈士成看来就得到实现。那就是说,科举对于老百姓来说是得到权力的唯一途径,而这权力又是得到其他附着物的关键因素,有了权力就有了地位、势力及物质上的一切东西。权力是当时社会的关键,是人们生活的密码。正因为这样,陈士成才有这些幻想。这和范进中举有些类似,可不同的是,陈士成只是幻想,他没考中。他虽考了十六回,短发已经斑白,但最终也没体会到真正中举的兴奋。长期这样的考试,使他在憧憬权力的想象中,变得神经质。现实打破了他的幻想,他知道自己没有考中,就回家。但是那些象征官位和权力的黑圆圈老是在他眼前晃悠,并一度超越了现实。他回到清冷的家中,看到青碧的空中一轮寒月散发出清冷的光。他又想起了儿时的童谣,仿佛看见祖母给他讲:
左弯右弯,前走后走,量金量银不论斗。[3]572
这符合一个人的心理,当一方面失败后,就在另一方面寻找出口。陈士成开始由官迷走向财迷。他按照祖母所说的儿歌路线图在自己的宅子里掘宝,他的希望化成白光在屋子里闪耀。陈士成用锄头撅起二尺多深的坑,最后发现一个死人头骨,他在幻想中又一次发疯:
他栗然的发了大冷,同时也放了手,下巴骨轻飘飘的回到坑底里不多久,他也就逃到院子里了。他偷看房里面,灯火如此辉煌,下巴骨如此嘲笑,异乎寻常的怕人,便再不敢向那边看。他躲在远处的檐下的阴影里,觉得较为平安了;但在这平安中,忽而耳朵边又听得窃窃的低声说:
“这里没有……到山里去……”[3]574
陈士成没有挖到宝藏,却挖到一个死人头骨,希望变成了死亡,成了他生命终结的暗示。陈士成在惊吓中想到屋外面,于是他就到山里去找金银财宝,最后淹死。这寻找金银的过程值得仔细分析,首先讲祖传的财宝,中国传统社会重因袭,财富在这个意义上和科举一样是祖传的。陈士成科举失败,无路可走,他唯一的希望是找到祖传的宝物。这个虚无缥缈的东西,陈士成却信以为真,还为此发了疯。什么原因?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密码:钱。中国传统社会最直接的密码是官,即权力的缩影,所以中国社会就是官本位社会,但是在官支配一切的后面,还跟随着另一重要的东西——钱。虽然儒家讲君子重义小人重利,但其实很多官宦对当官所产生的经济利益都很痴迷。这种现象到清朝末年已经很严重了,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陈士成之所以由官的幻想到钱的幻想,正是传统士人生存逻辑的展现,权力和金钱就像西方的耶稣一样撑起很多人的精神世界,陈士成就是这种人的代表。鲁迅有明确的暗示:
陈士成似乎记得白天在街上也曾听得有人说这种话,他不待再听完,已经恍然大悟了。他突然仰面向天,月亮已向西高峰这方面隐去,远想离城三十五里的西高峰正在眼前,朝笏一般黑魆魆的挺立着,周围便放出浩大闪烁的白光来。[3]574
离城35里的西高峰,不仅是陈士成想象的藏宝之地,也是权力的象征。朝笏是官员身份的表征,官就是权力,于是此处权和钱就合二为一了。封建社会的两个核心的东西同聚陈士成身上,陈士成成为解读封建社会密码的人物形象。
陈士成没有考中,也没有找到藏宝,他只有死,但他却不想死,因为从他在水里挣命可知道他还有求生的欲望。陈士成在权和钱的威逼下,他不得不死。一个社会以权和钱衡量一切,当具体生活的个人没有这两个东西的时候,他必然被逼迫致死,否则他还怎么办?陈士成被权和钱逼疯。权和钱在这里其实是异化陈士成的两个工具,它们因为被无限扩张,超出了人生命本身的需要程度,所以就构成了对生命的异化,人生的其他很多内容也就被了,人的多样性和创造性无法体现。虽然权和钱也能激活人的创造力,可是当这两个东西被抬高到崇尚的地步,人就无法按照生命本身的逻辑创造。用尼采的话说,权和钱就是陈士成的“偶像”,陈士成在没有找到自己之前,已经找到偶像。这个偶像威压着陈士成,使他成为它的奴仆,他处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拼命得过了头,所以就发了疯。鲁迅在《白光》里揭示封建社会异化人的密码,把一个官本位的社会托盘供出,让我们看到它对人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泯灭与屠杀。陈士成是一位找不到自己的人,整个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不是自己清醒状态的表现,在迷幻中他走到了生命的终点。看看尼采的话:
人民之推许价值,是为了保存自己——始创事物之意义,一种于人类的意义!因此他自称曰“人”,那便是:估定价值者。
估定便是创造,听呀,你们这班创造者!估价本身,便是一切估定了价值之事物的珍品与宝藏。
…………
人民曾经挂起善者的标榜,愿意统治的爱,愿意服从的爱,共同制定出这种标榜。
对于群众的兴趣较于自我的兴趣古老,如良心为群众,则恶心为自我。[4]55—56
尼采在此揭示了现代人的重要维度:主体性和创造性,人的价值就在于这点,估定价值的标准就是创造。人如果完全沿袭传统将不成为人本身,所以人应该打破传统因袭势力,才能显示出人的意义和价值。人民在这里是庸众势力的代表,他们不仅阻碍创造,还创造着和他们一样的“末人”:愿意标榜传统的善和爱,再成为它们的奴隶。这不足道,人应该发现自我和找到自我。
鲁迅浸于尼采的思想,他对陈士成的描述,就透露着许多传统社会的“末人”之影,陈士成完全被权和钱支配了,根本没有了独立的人格和自我的创造力,最后就被这两个“虎狼”异化,以致连他的生命也被吞噬。陈士成死了,能够蝶化成新型的知识分子吗?小说《端午节》中方玄绰似乎想羽化成“人”,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
方玄绰是一位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和孔乙己、陈士成不一样,鲁迅似乎有意在小说中思考新式知识分子的出路问题。我们知道,《头发的故事》的主人公N先生,具有鲁迅式的积极意义,所以“超人”式“狂人”的迹象就明显。而《端午节》也有着鲁迅自己的面影,但却是揭示了新知识分子和稀泥的一面。主人公的名字很值得研究,“方”让人想起“方生方死”,“玄”让人想起“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绰”让人想起“绰绰有余”,这连在一起大概就是经常神神秘秘,搞不清他要说什么,用模糊的标准衡量事物。果然,方玄绰一出场,就表现出他的这个特征:总是说“差不多”。“差不多”就是泯灭事物的差异,事情总得有个基本的不同,不能什么都差不多,倘若这样,事物的独特个性怎么能体现呢?方玄绰本来有是非之心,但现在他见了老辈威压青年也不愤慨了,见了蛮横的士兵打车夫也不放在心上了,并且他还曾经反思过自己为何成为这样,是不是没有和恶势斗争的勇气。这个反思说明他还想唤醒自己身上的狂气,可现在的诸多事情,使他没了狂气,反而找到一条“差不多”的逃路。在课堂上的大而空的言论,虽有些不平,但终究是安分的空论。他现在只想做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不想反抗不平,甚至连他在衙门做官得不到薪俸,他也不去要。然而生活是实在的,天天要柴米油盐,于是太太就抱怨他了,但这也没有办法,因为方玄绰信奉“差不多”哲学。这“差不多”哲学就是见怪不怪,没有什么心劲和那些所谓的不平进行斗争。端午节前一天,终于到了生活很艰难的时候了,他太太将一叠账单塞给他,算是生活给他示威。方玄绰此时终于忍不住了,他发狠地说了一段下面的话:
哼,我明天不做官了。钱的支票是领来的了,可是索薪大会的代表不发放,先说是没有同去的人都不发,后来又说是要到他们跟前去亲领。他们今天单捏着支票,就变了阎王脸了,我实在怕看见……我钱也不要了,官也不做了,这样无限量的卑屈……[3]564
这使他太太很愕然,因为方玄绰久违的狂人气又出现了。然而,他太太居然又劝他去教育部亲自领薪,他自然是要求会计科送来,至于孩子上学交学费,他认为老子办教育不给钱,儿子念几句书也不能要钱。这个狂气只是方玄绰一时的义愤,不久他又在懊恼中想起了“差不多”,他并没有践行他义愤时的诺言,薪俸也没有领到,节骨眼上又不能借钱,写文章发表不值钱,买彩票又太失知识分子身份,无奈之下他去商店赊了一瓶“莲花白”酒,暂时麻痹一下自己,至于明天的端午节就不知道怎么过了。
这个故事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生计和知识分子本身的操守的关系问题。新型知识分子是要批判社会的,要体现自己“精神界战士”一维,这是价值的维度。可是面对着生计这一基本问题,知识分子也得屈服,吃的都没了,那还有什么精力批判。方玄绰为官无法养家,经常靠赊账度日,终于引发了家庭经济危机,和老婆不停地因为这个问题而争吵,所以方玄绰不得不屈服,他无可奈何,只能用“差不多”来平衡自己;二是知识分子犬儒的问题。方玄绰作为新式知识分子,他受过新式教育,知道知识分子的社会职能,而且他也有这样的倾向,他路见不平的愤慨和反抗的心理都说明了这一点。那就是说,他其实是明白很多社会问题的,也明白人要反抗,但是他没有反抗,最终采取的策略是用“差不多”来麻痹自己的这种清醒,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知识分子犬儒问题。方玄绰是一位真正的知识分子犬儒。为什么方玄绰会犬儒?直接原因是生存问题,根本原因是制度问题。他只能靠做官及在官办的学校里教书来赚取基本的生活花费,而做官又只能按政府的要求来做,当时的政府并不是一个现代的政府,而是一个由封建政府向现代政府转换的,而且封建专制的倾向还很明显。生计上依附于政府,政府把控了他的一切,所以方玄绰犬儒的最根本原因是制度问题。他要生活下去,就不得不依托于政府;依托于政府,就无法不犬儒。这个犬儒也是新知识分子堕入庸众的表现,它把新知识分子变成“末人”。做了“末人”他们就不能创造了,他们的价值就体现不出来。方玄绰和前面提到孔乙己、陈士成最大的不同就是:孔乙己和陈士成他们自己没主体意识,自己不明白自己的现实处境,生活无比艰难,还愚蠢地坚守那些封建教条,他们的受毒害和封建礼教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方玄绰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他明白问题的症结:制度不让他坚守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他在生计受到威胁的时候,还得要依靠制度保证自己活下去,于是,他就用“差不多”的策略,企图通过泯灭事情的是非曲直来寻找心灵的出路。这里面有鲁迅对自己的深刻反思,也有对中国社会转型时代新知识分子的反思,方玄绰与孔乙己、陈士成相比,是一次巨大的跃进,但是他依旧是知识分子“末人”,只有形式上的新旧之别。方玄绰通过做一些无甚意义的空头议论消磨自己的时日,在本不愿为官的情况下迫于生计为官,其实对于他是没有价值的。他做的不是有价值的事情,是生命的一次无价值的消费。方玄绰面临的生存困境和价值困境正在拷问着我们今天的知识分子。
注释
[1]孙伏园:《〈呐喊〉索隐》,载《鲁迅研究月刊》2011年第2期。
[2]周作人:《鲁迅小说里的人物》,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篇8
2008年5月12日,谁能忘得了这个日子?
又一个五月,一周年了,总觉得该做些什么事,来纪念这场灾难--其实纪念的,是承受灾难的人,活着的,逝去的,只要承受过的,都是英雄。可我能做什么呢?我从心底不希望这一天的到来,因为每到这一天,我会再痛一次,四川会再痛一次,整个中国,甚至整个世界,都会再痛一次……因为我不能做任何有意义的事,来慰藉痛着的人们,我不能做任何有效率的事,来唤醒麻木着的人们的良知,除了诉诸文字。可我的文字并不那么具有影响力。我甚至不能将笔墨泼洒在那一天真正来临的日子,因为我不能保证在离高考不到一个月的那天,我还有机会逃开老师的视线,或者有时间放下内心的焦虑,在键盘上敲出我的殇……所以,我趁着这个有名无实的假期,提前释放出了腾跃在我心里的言辞……于是我害怕起来,当这一天从钟表或者日历上溜过,也势必会在我心里遗留下一些遗憾,一些痛……
我不否认我是个爱哭的人,但能让我看第一遍流眼泪,看第二遍、第三遍还流眼泪的东西,却还是为数不多的。我至今仍珍藏着那段灰色时期的报纸,大篇大篇的报道,尽是催人流泪的生命挽歌,或是悲壮濡人的灵魂赞歌,总之,是润满我眼泪的满纸辛酸。如今,偶尔翻翻那些如同一本厚厚的受伤日记的报纸,沉淀在心里三百多日的痛,还是那么鲜活,那么深刻。眼泪,也许是唯一能够承载这种伤感的物体了吧!还记得温总理的泪,记得赵普的泪,记得鲁豫的泪……这些,都曾经带给我深深的震撼和感动……还有我的泪,就在昨天,观看过关于汶川地震感人画面的昨天,又洒了一遍……
篇9
一、开展美术课主题活动――“在丰富的传统节日里”
每个传统节日都少不了充满特色的民俗活动和热闹的群众参与活动,使人们在快乐中感受着节日的气氛。教师可以根据每个节日的特点,围绕节日主题,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体验,增长知识,丰富情感,养成品德。
1.结合节日,开展动手实践活动
在美术活动中,我们结合各种不同的传统节日,立足于当地的节日风俗,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清明节潍坊有放风筝、踏青、碰蛋等习俗,所以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高年级设计了难度较高的“放飞风筝,放飞理想”大赛,中低年级“漂亮的蛋壳”画彩蛋大赛。端午节有赛龙、吃粽子、做香包等节日活动,我们设计了“巧手做龙舟”泥塑比赛,“香气萦绕”香包制作比赛。学生积极参与,既了解欣赏了民间艺术,又了解了香包、龙舟的寓意。中秋节前夕,我们开展了“中秋诗配画”比赛、“庆中秋手抄报展”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中秋”的由来、风俗、名诗、文章等知识。春节前,我们开展了“我来写春联”“美丽的面具”“贺新春手抄报”“美丽的花灯”等一系列的美术活动。
2.结合节日,开展集体教育活动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美术素养。如在三年级下册《可爱的班集体》一课中,我们结合元旦这个节日开展“我们的教室我们做主”活动,让学生在布置教室时运用美术课上学到的知识来布置教室。在清明节学校组织了扫墓活动中,我们也融入了美术活动,学生们用自己动手制作的纸花,为英烈们献花。
3.结合节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充分利用节假日,为学生设计可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学习锻炼提升的机会,“我是小记者”学生组成小分队,以图为并茂的形式调查春节习俗,“春联大搜集”“贺卡表心意”“我喜欢的传统节日”等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
二、与教材相结合,融入节日元素,丰富美术教学
我们根据教材内容和节日安排调整了教学内容,合理融入课堂中。如在教学三年级《六面怪脸》时,我们融入清明节与春节用面具祭祀的风俗,了解面具在节日祭祀中的应用与意义;四年级《真情对印》中,融入春节贴窗花这一风俗,引导学生了解民间美术创作与节日的关系;六年级《丰盛的大餐》正好在春节时,我以图片展示了我们的年夜大餐,引入大家的回忆与想象制作;《民间玩具》这一课有很多节日元素,我分成了几大块,有端午节的玩具、有清明节的玩具、有正月十五的玩具、有中秋节的玩具等,引导学生把玩具与节日结合在一起;五年级的《信息联通》可以引导学生在春节时电话问候联系情感;《周末日记》是学生在清明节踏青的真实记录等。
三、巧用美术元素,丰富学习,美化生活
美术来源于生活,反馈于生活。在各大传统节日中,我们开展了“美丽的家”“装点我的房间”“放好我的压岁钱”等美术改造生活空间的活动,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扎花、自制盆景、剪纸、风铃、储蓄罐、星星制作等方法来装饰自己的生活空间。
四、构建传统节日融入美术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传统节日融入美术教学课堂教学研究,形成了“六环节美术教学”模式,具体流程为:(1)观察欣赏激趣。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图片欣赏、谜语竞猜、资料交流、师生互动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2)发现探索研究。通过欣赏,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学习内容。(3)自学示范点拔。学生先自主学习,探索方法,提出问题,教师重点示范解疑。(4)实践完成任务。在这一环节,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动手中掌握学习内容。(5)展示评价提高。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参与学习的热情,要让学生的作品有一个展示的舞台。(6)拓展延伸发展。根据课堂的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研究在传统节日中存在的美术元素。
五、结合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需做到“六结合”
篇10
关键词:班级管理;班级文化;日记角;标志;展览墙;黑板报
众所周知,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是优化班集体管理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健全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作为班主任的我们注意的是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并不注重班级文化的建设,导致班级比较散漫、没有生气,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全发展,也不利于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班主任要注重班级文化建设,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入手提高班级管理质量,进而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为例进行论述,为和谐课堂环境的营造做出相应的贡献。
一、日记角的建设
所谓日记角的建设是准备一个日记本,让学生在日记本上随意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说一说近期的感悟、感受,写一写自己的学习压力等等。这样的设计目的就是让学生有一个可以向人倾诉的平台。但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日记角我设立了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所有人记录的日记本,还有一个日记箱。对于日记箱的设计就是让学生将自己不愿意让他人看到的内容写成“一封信”,放进日记箱里,这个日记箱的钥匙只有我有,我会周三和周五的时候打开日记箱,了解学生的动态,这样才能打开对学生近期的表现作出准确的判断。可见,在日记本、日记箱两个方面的设计中,日记本中所反映的问题都是一些积极的、一些高兴的事情,一些学生愿意与人分享的,甚至还会有学生在这个日记本上与其他学生分享好的句子、励志的名言等,我也会在这个日记本上写一些鼓励的话来鼓励学生。而日记箱则是我与学生沟通的渠道,我会给学生回信,针对日记中的问题进行沟通、交流,这样不仅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对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对学生健全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班级标志的设计
标志的设计是一个班级的象征和标志,它代表着班级的文化、班级的精神面貌。所以,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的设计标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自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标志、班级精神、口号、班风”等,引导学生在轻松地环境中形成具有个性的标志,同时,也为学生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所以,在这部分的设计中,我们班设计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色,即:
标志:雄鹰
寓意:奋斗、展翅高飞、搏击长空
班级名称:鹰之班
班级口号:做自由飞翔,搏击长空的霸主
班级精神:奋斗、坚韧、坚强
……
对于上述这些,都是我让学生自己投票决定的,首先让学生自主设计几组,然后,通过学生的投票找出最具有我班班级精神的,同时,我还请美术老师给我们班画了一幅鹰的标志,并进行了装饰成为我们的门牌,这样学生在看到之后就会想起我们的班级精神,进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成为课堂的一部分,同时,也能提高班级的管理质量。
三、展览墙的建设
展览墙的建设是指将学生的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兴趣制作等作品展示出来,一来是给学生的鼓励,让学生在各任课教师的肯定中保持长久的学习效率;二来能够丰富我们的班级文化,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展览墙,要保护好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展览墙处,我们可以展示一些字迹隽秀的习字;可以让一些会书法的学生不定期的更换各个区域的大字,比如:日记角、展览墙、读书角等这些汉字进行替换,这样也是展示的机会。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有兴趣制作的平台,让学生在课下手工制作的作品展示出来供其他同学鉴赏等。总之,在这部分设计中,我们要充分的利用起来,让学生在展示中找到自信,在肯定中体会乐趣,进而,为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
四、黑板报的设计
黑板报的设计从内容还是图案,又或者是字体等都是学生、教师关注的对象。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黑板报,要捕捉史实、符合节日特点、节气等,比如清明节、母亲节、环球日、端午节、父亲节、建党节、立秋、抗战胜利日、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寒露等,这样的板报设计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对班级文化建设质量的提高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黑板报的作用,要促使学生在轻松地环境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总之,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入手来做好各方面的设计,这样不仅能够给学生营造出和谐的环境,而且,还能让学生在丰富的班级文化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