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04 01:28: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班 吴羽淅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六早上,我准时收看了湖北体育生活频道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这个节目令我印象深刻。
你们知道于丹老师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吗?哈哈,不知道了吧!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于丹老师主要讲了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爱心,自立,自强,自信心。现在我就带大家走进这个节目吧!
我们先来看第一讲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我们要有孝心,我们要孝顺爸爸妈妈……因为他们为了下一代付出了很多,是他们给了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
然后我们来看第二讲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看了这一讲,我觉得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伸出援手来帮助别人,这样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别人也会帮助你。有句话说得好: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篇2
一、家庭的感恩教育
家庭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所接触到的第一个教育环境,它对孩子的影响是持久的,也是深刻的。亲子间的血缘关系决定了“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父母望子成龙的心理让他们对教育问题尤其重视。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教育孩子,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人格健全、懂得感恩的人,是每个家庭、每位家长都需要认真思考、合理规划的问题。
(一)家长要树立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观念决定行为,观念有问题,行为势必出现偏差。在我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受家长参差不齐的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家庭教育中还普遍存在着不少错误的观念。第一,“鸡妈妈”式的家庭教育观念。我国大多数家长恨不得把孩子该做的事情全部包办代办,不懂得放手,也不愿意放手。认为家长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没有感恩意识,更不会去感恩。再者,家长终究会老,孩子终究要长大,他终究要走向社会,独立面对生活,没有起码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他怎么能立足于社会?第二,功利化的家庭教育观念。受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家庭教育中也出现了“智育第一”“学习好,什么都好”的极端价值取向,片面强调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忽视孩子的品德发展和人格塑造,结果等到孩子冷漠对待父母的付出,没有丝毫感恩之情时,家长们才追悔莫及、难受万分。
要扭转这样的局面,家长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拒当“鸡妈妈”。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给孩子尝试和锻炼的机会。家长还一定要有“施恩图报”的意识,不要让孩子认为你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要让孩子理解你的辛苦,并能衷心感激你的努力与付出。教育是一个互动、互惠的过程,大家各自都要明确自己的责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其次,对已进入中小学的孩子来讲,学习成绩确实很重要,但是,家长绝对不要一味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忽视了良好品格和感恩意识的培养。因为,良好的品格和感恩意识恰恰是孩子最终能够立足社会、踏实工作、认真生活的前提。
(二)家长要营造感恩氛围,培育家庭感恩文化
首先,家长要起到榜样示范作用,从感激自己的父母做起,让孩子在学习和效仿中,感恩父母的辛劳与付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家长能做到定期问候、看望父母;记得父母的生日,并为父母庆祝;无微不至地照顾父母,经常带他们外出散心;在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节日时能主动感恩父母。那么,孩子一定会在耳濡目染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其次,家长要尊师重教,让孩子形成感恩老师的意识和行为。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他的老师,更不要和孩子一起诋毁老师。家长需要正确引导孩子尊重老师的劳动和付出,哪怕对老师有些做法并不认同,也要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当学校举行感恩教育的相关活动时,家长尽量积极响应,努力配合,支持孩子的感恩行为。家长也可以在节日时,提示孩子向自己的老师表达问候和感恩。
再次,家长要对他人心存感恩,启发孩子时常对他人心存感恩。那些曾给予我们支持、帮助的人,对我们表达过善意的人,都是需要感恩的对象。当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时,一定要有感恩意识和行为,可以是一句“谢谢”,也可以是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其他表现。总之,我们做了就有意义,表达了就有价值。可谓“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家长对事对人的态度和自身素质对孩子会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学校的感恩教育
学校是对儿童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中的感恩教育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中小学应该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感恩文化的氛围。学校可以通过诸如创建感恩文化墙、树立感恩榜样、倡导师生感恩行为等方式,引导学生追求正确的三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增强责任感和感恩意识。
其次,中小学应该开发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形成体系和序列,并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影响学生。可以通过举行感恩主题班会、组织感恩主题演讲、开展感恩辩论赛等形式,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领,使学生了解感恩,认识感恩,理解感恩,并愿意实施感恩。让感恩的种子逐步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再次,中小学校应该利用学雷锋日、植树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感恩节、地球日、环境日等各种节日,组织相关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自然、感恩社会的情感,并进行积极实践和体验。在一系列的感恩活动的参与体验中,学生会逐步懂得感恩,愿意感恩,主动感恩。因为对学生来说,感恩实践与我们传授的感恩理论相比更有效,他们更容易接受、理解。
最后,中小学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感恩自然和社会的意识和行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成为普遍的理念,作为老师,应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态度,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对节约资源、反对浪费行为的响应,对保护环境、环保出行等理念的认同,都对于学生形成感恩自然、感恩社会的行为意识产生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社会的感恩教育
社会环境同样对中小学的感恩意R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整体优化,社区环境的净化,媒体和网络环境的纯化,对中小学生来说,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首先,应该优化社会大环境,从制度建设到物质环境创设,再到精神环境的创设和优化,不断提升民众的幸福感,提升青少年的获得感。整个社会应形成一种处处引领感恩,时时体现感恩,人人懂得感恩的氛围。推动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的形成,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不断推动社会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因此,诸如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美术馆等社会感恩教育设施的建设,感恩文化环境的创设,感恩制度的建立,感恩行为的宣传和褒奖,都是需要逐步规划和实施的方面。
其次,净化社区环境,给青少年提供感恩的平台、活动和机会,对于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形成学生的感恩行为意义重大。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等在这方面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多提供感恩教育的平台,多组织感恩教育的活动,如组织社区植树、社区旧衣物捐赠、照顾社区老年人、社区义务劳动等活动,都可以激发学生感恩自然、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父母等情感和行为。
最后,优化媒体和网络环境,也是有利于感恩教育实施的重要举措。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一个资讯非常发达,信息获取非常便捷,信息渠道非常多元化的时代,这些资讯和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难以估量。国家和政府要引导媒体关注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培养。营造网络和媒体感恩文化,宣传报道感恩典型,积极倡导感恩行为,引领青少年健康向上,给青少年提供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成长环境。
总之,感恩是持久的行为,感恩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努力,发挥合力,共同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引领学生的感恩行为。
参考文献:
[1]杜文婷.儿童感恩教育――基于家庭情境的研究[J].基础教育,2009(1):61-63.
[2]钟铧.施恩图报:内涵、依据与策略――家庭感恩教育的视角[J].学术论坛,2009(7):181-185.
[3]陈昌兴,刘利才.论中国传统感恩文化及其当代感恩教育意义[J].青海社会科学,2008(1):194-196.
[4]胡茂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8.
【郝振君,宁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篇3
【关键词】孩子;品德教育;感恩教育
现在的孩子,普遍患有“情感冷漠症”。对父母之恩,熟视无睹,对父母的付出视而不见。对父母不懂得感恩的人,对师长、集体就更不会知道感恩了。因此,在品德教育中通过感恩教育唤回孩子回报爱心的良知,并引导孩子通过体悟,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是非常必要的。
一、什么是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教育和道德规律,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让受教育者形成感恩意识,对恩惠施与者识恩、报恩甚至图报的一种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二、为什么要让学生学会感恩
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做人起码的品德,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看待问题不会偏激;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想事情不会只顾自己;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处事;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才能不怨天尤人,才能坦然面对一切。所以说,感恩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人与人相互关怀的起点,是道德良性发展的剂。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就会更加和谐、亲密,学生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感恩,社会是由恩情联结起来的,人人都去感恩,社会才能存在,才能健康发展。
三、怎样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1.为孩子做出表率
老师是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之一。因此,在学校生活中,教师要做出榜样。一句“谢谢”,一个微笑,都会为学生种下感恩的种子。课堂上要教育他们,懂得他人的付出与帮助,并回报以感恩和付出。父母也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家长首先要懂得感恩。感恩生养自己的父母,感恩帮助过自己的人,平时多与孩子交流这方面的事情。做父母的,无论工作多忙、多累,都别忘了在假期带上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过年过节、老人生日的时候,和孩子一起为老人选购礼物。用家长关爱他人的言行来影响孩子,潜移默化的教育孩子。
2.让学生懂得付出
现在很多孩子不懂得付出,没有责任感。现在很多家长帮孩子背书包,把阳面的卧室让给孩子住,这种溺爱,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极为不利,最终将使孩子不懂得感恩,会认为家长的一切付出是应该的。教师应在课堂上教育学生,在家长忙的时候,帮他们做些家务;在父母累的时候,为他们捶捶背;在家里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学生懂得付出,了解付出的不易。这样,在孩子渐渐长大的过程中,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会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3.化态度为行动
孩子受到家长表率作用的感染,懂得付出的不易以后,重要的是把这种态度转化为行动。一个小举动,比如一个微笑,一件小礼物,一张贺卡,永远是受欢迎的“爱”。当一个孩子在家帮忙把碗盘放好,就是以行动表达了他对家庭与食物的感恩。当一个孩子帮助老师提录音机,就是以行动表达了他对学校与老师的感恩。在节假日,亲手做些小礼物送给亲人朋友,这也是学会感恩的一种实际做法。布置感恩作业,让每天要孩子完成。“今天有无给别人添麻烦?今天是否有进步表现?今天你最感激谁?”目的就是让孩子学会反思,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加强自律,学会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培育孩子的健康心态,进而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
4.让孩子学会怜悯
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怜悯之心,不知道体贴亲人,只知道享受别人的付出。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应该教育学生经常注意社会上那些流浪的、丧失劳动力的或是残疾的人们。让孩子了解这些人的生活情况,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的困难。同时也可以尽力帮助那些因生病或因灾难而生活遇到困难的人们,有条件的话,要带领他们深入这些人的家庭,在看过他们艰辛的生活以后,在经济上或用自己的劳动来帮助他们。这样做孩子对自己舒适的生活也会是另一种体会,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们,怜爱他们,培养孩子一颗善良、感恩的心。甚至这对孩子的学习动力也会有积极的影响。
5.及时鼓励孩子感恩的行为
在平时生活中,应该教育孩子,获得了别人的帮助,要报以真诚的微笑,说声谢谢!同时,也要培养和教育孩子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施以援手,积极的帮助别人,让孩子在帮助别人中体验快乐。孩子的感恩不仅仅局限在对父母、师长、朋友的感激上,它应该是一种更为广泛的情感。当学生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时,老师和家长要及时给予鼓励,保护好孩子萌发的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意识,因为,有爱心的孩子才懂得感恩!
感恩教育是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社会工程,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全力构建,作为品德教师,更是责无旁贷。通过感恩教育,教育孩子知足惜福,心存感恩,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美丽,以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来应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美德。
参考文献:
[1]薄伟英.点燃感恩的火焰――新时期孩子感恩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科研论坛,2010(12)
篇4
关键词:感恩意识;中小学生;培养途经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5-0070-03
中国感恩文化历史悠久,自古就有“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现代意义上的感恩意识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感恩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提升国民素质,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然而,受人的意识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感恩意识的培养不可一蹴而就,它也不是某个年龄阶段的专利,我们必须要坚持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对中小学生而言,我们所要做的首先是培养他们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进而扩展到对身边的人,乃至整个社会的感恩之心。
一、中小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
1.感恩父母观念浅薄。“父爱如山,母爱似海”就深切的道出了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然而,现在的许多中小学生不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和含辛茹苦的事例屡见不鲜。报载:长春一家机构对三所中学的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2%的学生从来不与父母沟通,19%的孩子认为父母并不辛苦。济南市某区教育局也曾选择了几所小学进行调查,发现“认为父母对自己非常关心的学生高达90%,而对父母能够感激和回报的只有30%”。调查中,多数孩子对父母为自己的付出已经“见怪不怪”了,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没必要觉得心里过意不去。他们把父母的付出当做理所当然,稍有不满还会大动干戈,感恩意识可谓浅薄。
2.感恩老师意识缺乏。“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教育,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敬师长的优良传统。如今的中小学生却非常令老师头疼,教师普遍反映: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不但不服从老师管教,还随意地顶撞、谩骂、侮辱老师,当众对老师动手脚。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学生不懂感恩,不懂得老师的辛勤付出是为了他们更好的成才,更不懂老师的教育批评是为了他们更好的成长。
3.感恩社会物质权衡。受当前社会盛行的“实用主义”影响,部分中小学生缺乏对他人、对社会的感恩意识,追求“即时满足”,忠实于自己的生活,不愿意为社会多做贡献,一切以“利”为先。即使做出“感恩”或“施恩”的行为,也仅针对那些对自己有利的人或事而实施,不是发自内心的真正的感恩。
二、中小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失衡。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孩子的许多人格,观念的养成都是在家庭中奠定基础的。因此,当代中小学生感恩意识缺失首先应从家庭方面寻找原因。
(1)错误的教养方式。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过分的关爱与照料助长了他们的依赖与自私心理,使他们变得任性,很少体谅父母谋生的艰辛,逐渐形成了权利意识强烈而义务感和责任感淡薄的心态,父母对孩子的娇惯溺爱也使得他们无法形成感恩的情愫。
(2)失衡的教育重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理念造成许多家长紧盯着孩子的学习,在他们看来,只要孩子学习好,能考上好大学,家长累死,难死也心甘,认为孩子成绩好便“一好遮百丑”,从而忽视了对其进行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
(3)家长自身素质不高。许多父母由于自身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感恩教育培养,再加上当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自身就缺乏感恩之心,更不可能意识到要培养子女的感恩意识。调查显示:在周末,能主动帮父母做家务的小学生不足三分之一,这一方面体现了现代小学生愿意做家务的意识不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方面的意识和方式有所欠缺,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感恩教育仅仅局限于口头说教,而未落实到实践中。
2.学校感恩教育缺位。
(1)感恩教育的淡化。长久以来,社会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主要还是以分数,升学率为尺度。在升学率的影响下,学校普遍重智育,轻德育,德育陷入“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的尴尬境地。结果,学校教育不是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而是应付考试、升学一时有用的东西。这种传统的重知识而轻情感的教育模式造成中小学生情感教育的漏洞不断加大,这也是造成感恩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
(2)感恩教育形式化。感恩教育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教育者往往把感恩教育片面地等同于感恩活动,盲目地顺应潮流,为了应付任务或搞宣传而开设活动,让感恩教育沦为“一日曝之,十日寒之”的作秀表演。
3.社会感恩氛围淡薄。
(1)功利主义横行。中小学生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变革的时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孩子的价值取向;再加上科技至上和技术第一的观念使社会中物的原则代替了人的原则,使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法则让位于物质对等交换法则。在这种法则的影响下,施恩成了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投资;人们都斤斤计较于施恩的回报,一旦“投资”没有得到预期的“收益”,就会认为受人恩惠者忘恩负义。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中小学生缺乏感恩意识也就成为必然。
2.社会舆论宣传。社会传媒手段很多,有报纸、杂志、影视、广播等,但涉及感恩主题的报道却很少。因此,置身于这种氛围下的中小学生势必会缺乏感恩意识。
三、培养中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策略
篇5
据活动方介绍,本次活动积极响应中国梦和美丽中国号召,紧扣中国梦和美丽北京主题,通过让中小学生近距离观察蝴蝶,了解蝴蝶知识和蝴蝶所拥有的感恩、胸怀、坚持和梦想等七大优秀品质,在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神奇奥秘和了解蝴蝶文化的过程中,让孩子们从小就热爱自然、热爱生态,心怀美丽北京梦,长大后建设美丽北京的梦想。
据悉,参观券已印制并分发到各个区县,领到参观券的孩子们可以携带两名家长免费参观七彩蝶园并参加活动,孩子们可以通过绘画、摄影、观察、手工制作等方式了解蝴蝶和蝴蝶文化,感受自然的美丽和生态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参加主办方举办的“蝴蝶梦 中国梦”有奖征文比赛和摄影比赛以及演讲比赛活动。活动从6月14日开始,一直延续到11月底,承办方北京七彩蝶园为此活动投入近1500万元,预计将有30万人从中受益。
本次活动是北京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管理办公室联合资源单位北京七彩蝶园为北京市中小学生推出的又一项社会大课堂,为丰富孩子们的校外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承办方北京七彩蝶园是亚洲最大活体蝴蝶观赏园、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和北京市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年接待学生大课堂活动10万人次以上,并获得大课堂办公室、学校、老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北京七彩蝶园一直把公益作为自己的责任,曾在2012年发起并承办“我的梦想与‘神九’同行”大型公益活动,全北京市20多万孩子的梦想随活体蝴蝶同“神九”飞上太空,活动激发了孩子们热爱祖国的情怀,坚定了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并为实现梦想不断追求的信念。
篇6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实施手段,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而且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都有着深远的意义。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加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问题也被提到了重要位置。本文从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中存在问题分析着手,对艺术教育的作用进行分析,呼吁社会各界加强对农村艺术教育的重视。
一、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开课情况分析
农村中小学艺术课的开课率较低,即使开课大部分也只是局限于唱歌和图画。少数学校,即使有了专业艺术教师,也存在艺术教育课程被严重挤占现象。艺术课由文化课替代。
(二)艺术教师情况
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师配备情况远低于城镇学校,师资严重缺乏且多为兼职,专职和专业的艺术教师甚少。
(三)艺术办学条件
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总的来说:农村不如城镇、美术不如音乐、小学不如中学。大部分农村学校没有画架、画夹、颜料、纸笔等美术教学用品,音乐教学设施也很简单不完善。
二、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一)使中小学生的感性思维得到发展
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它们是完整理想人格的构成要素,统一于一个整体中,它们都要通过教育来发展完成统一。感性是内心的、来自心灵内部;理性是逻辑判断的、来源于大脑的思考。像小学语文、数学、自然等基础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对理性思维的考察是从逻辑的、思维判断的角度去评价,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中小学生只是智力和思维得到了发展,在考试中可以得到很高的分数,但他们失去感性的理解,不懂得审美,不懂得欣赏生活。而艺术教育本身就是注重对生活的观察,锻炼学生的感性思维,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素质教育时代我们必须注重对学生德、体、智、美全面培养,中小学生没有发现美的感性思维又怎能更好地全面发展呢?所以,艺术教育对中小学生非常重要。
(二)艺术教育可以启迪中小学生的智慧
智慧不等于智力,智力可以通过考试来评价,而智慧是指对待生活的态度,智慧是不可通过测试来测量的。在艺术教育中蕴含着在实践中处理现实问题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是很难通过学习理论知识获得的,智慧对于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一个人的智商很高并不代表他的智慧就很高,智慧有时比智力还重要,智慧的增加可促进智力的发展,而智力的提高并不代表智慧会增高,甚至会压制智慧的成长。艺术教育恰恰就可以使人增长智慧,如:文学戏剧作品、美术写意作品和音乐舞蹈作品等作品都体现着深刻的智慧。
(三)艺术教育可促使学生人格的完善
在艺术教育中无处不蕴藏者生活的真、善、美。艺术教育能使中小学生懂得感恩,使人善良因善是艺术的品格之一,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欣赏中,艺术作品都能引起人的共鸣。艺术教育还可培养主体的爱美心,有了爱美心就会产生爱德之心和爱智之心,这样就有助于建立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和谐关系,使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进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心灵高尚的人。
三、结语:
农村中小学由于各方面配备不齐全,使艺术教育不能全面开展,在素质教育时代,使得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十分不利于农村孩子的发展。在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的同时,农村也应共享改革成果,农村艺术教育问题必须引起各界的关注和帮助,我们期待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李进平.贫困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问题及对策[J].教育革新,2009(10)
[2]苏海英.如何加强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 [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01)
篇7
【关键词】中小学生 实践德育 策略
学校德育是学校工作的核心部分,处在学校工作首要位置,学校德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素质教育质量,素质教育质量是学校教育效果体现的重要标志,要抓质量,首要的一点是狠抓德育。但是,多年来学校德育工作欠缺实效性、针对性和前瞻性。随着新形势的变化发展,出现了不少新问题,严重困扰着德育工作者,面临重重压力,很多教育专家、学者对当前德育领域的新问题进行探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与对策,但这些建议与对策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些小问题,德育开展举步维艰。十几年来,笔者在佛山市中小学德育基地开展“实践德育”活动,取得较好效果,积累了经验,深化了认识。现就中小学生开展“实践德育”工作做简要论述,与同行商榷。
一、“实践德育”的涵义
所谓“实践德育”是以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为中心,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直接所获得的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经验的一种特殊德育形态。“实践德育”活动的实质,其一是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学校正式设立的一种特殊的德育活动,是对学生德育过程中施加外在因素的影响,通过内外的交流互动而起到积极有效的教育作用,使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内在结构发生优化变化。其二是以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与发展为目的,以学生德育活动为中心,而不是以学习和运用学科知识为目的。其三是以积极活动直接获得思想品德方面的直接经验作为手段。
二、开展“实践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现在有许多中小学生是独生子女,由于长辈过度溺爱,他们存在着内向、孤僻,经不起挫折,心灵脆弱,没主张,自律能力不强,性格叛逆等诸多思想和心理问题。在有些学校甚至出现学生跳楼、群殴等事件,给中小学校教育管理带来极大的压力与挑战。而中小学校是学生在校学习转向更高层次学府的驿站,他们的综合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教育效果,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因此,要想在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展“实践德育”势在必行。
“实践德育”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外在环境氛围熏陶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使其在思想品德方面得到外界感化,有利于帮助学生直接对道德知识实现理解、掌握、运用和深化,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养。所以“实践德育”应把以提高综合素质为基础的德育实践作为最终目标去践行,并且要注重实践活动实际性,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实践德育”活动要依据“三贴近”原则,正确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入生活,贴近大自然,和周边的事物进行广泛交流和沟通,通过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使学生直接获得新的感知、体验,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人生,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引导学生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这种以实践为大课堂的教育活动形式,突出了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开展“实践德育”的形式
“实践德育”开展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主要特点是突显实践性,其学校应该因时、因材、因事、因情及时开展实践活动,在我德育基地开展的形式主要有:
(1)因时开展实践活动。每个连队每一天按照基地要求开展主题内务整理、生活自理,并组织师生互相观摩、交流。比如每天用餐时轮流做值日生分饭分菜,培养学生勇于承担劳动重任、热爱劳动和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品格;早上起来自己折叠被子、摆放牙刷、漱口盅,晚上洗衣服、整理个人物品,写活动心得等,培养学生动手自理能力、协助能力,培养学生学习雷锋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午按时作息,培养自律性、约束力,发现问题及时教育。实践活动第二天通过进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责任意识与使命感,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等。
(2)因材开展实践活动。根据学生兴趣,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比如安排对学习法律有兴趣的学生就参加“模拟法庭”项目实践活动,安排对科技、环保感兴趣的学生参加“科技实践”,对安全自救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参加“消防演练、防震演练”等等,总之,实践活动是一种自助餐的形式,让学生自由选择,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活动中既增进友情,也锻炼自我,提升自己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
(3)因事开展实践活动。有一句很好的教育名言这样说: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在工作中,德育基地抓住一切有利的教育时机开展活动,及时进行相关教育。比如在地震灾害发生后,积极组织开展防震逃生演练活动,学习自救自护知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和爱护生命责任意识;流行疾病传播时,开展学习、宣传流行疾病预防措施活动,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流行病防治知识,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在雷雨季节,开展自然灾害避险活动,教育学生远离危险,珍惜生命等。
(4)因情开展实践活动。现在的孩子崇尚自我、价值取向错位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片面强调个人利益,义务意识和责任感普遍下降,很少关心爱护他人,因此,对学生开展感恩实践教育活动十分必要。以活动为载体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让他们学会如何尊重他人,学会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人际关系。比如,通过心灵手语、“十月怀胎”体验、大田生产劳动、帮助照顾生病同学、夜行军中照应掉队“战友”等活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感受为他人服务的快乐,体验父母的辛劳,尊重他人的劳动,在点滴的行动中积累情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四、开展“实践德育”的策略
1.按照“实践德育”的理念进行活动设计。根据“实践德育”特性,以活动作为主要载体,根据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积极开展有益的教育活动,是成功实施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例如小学开展以体验为主的实践活动;初中开展以综合实践为主的实践活动;高中开展以军训为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感化,使学生思想道德发生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2.开展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根据德育大纲,每年安排小学五年级进行体验实践活动、初中一年级进行综合实践活动、高中一年级新生开展军训实践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自律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并根据学生兴趣特点,精心组织、安排各种实践活动,比如小学开展校纪校规教育、大田劳动、心灵手语、消防演练、急救模拟、健康沙龙、划船比赛、娱乐军训、科技实践等;初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科技探究、模拟法庭、性健康沙龙、夜行军、孤岛求生等活动;高中开展国防教育、军训活动、科技实践、紧急集合、夜行军、青春期性健康沙龙、中国龙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外树形象,内塑素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展示自我风采,养成健康向上的情操,成为一个讲文明、有礼貌有素养的好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公平竞争意识、自我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协调能力、适应能力等,体现“实践德育”活动生命力。
3.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丰富“实践德育”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多种渠道,开发社会上的德育活动资源,健全德育活动网络,让德育实践富有实效,充满活力和魅力。例如可以借助派出所、执法局、科技局、环保局、计生局、地震局、农业局、气象局等社会德育资源来丰富德育教学资源,这将对德育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配置高水平和高素质“实践德育”师资队伍。建设素质过硬的“实践德育”教师队伍是开展“实践德育”的根本和保障。只有高水平和高素质的实践教师队伍,才能提高“实践德育”的实效。
总之,“实践德育”活动要大胆地尝试,要多学习,多思考,多交流,使德育工作贯穿于整个教育工作,让德育工作在校园内充满生机与活力,让中小学生正视困难与挑战,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邱文祥, 罗兆熊. 广东省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J].广东教育职教,广东教育杂志社, 2009.(1):45-46.
篇8
近年来,县老年学学会联合县老干局、老龄办、教育局等部门在城区中小学生中开展了孝道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孝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有无现实意义,如何在校园中开展孝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今后应如何引向深入?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走访了县城及周边的几所中小学,与参与这次主题教育活动的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进行了深入地座谈讨论。集大家所言、所为、所思,汇集成《孝道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这篇文章,与大家共酌。
一、孝道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的现实意义
1、孝道教育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传统文化的根本和核心,是中华民族成为礼仪之邦的内在柱石,传统孝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在党的十提出民族复兴中国梦,构建美丽中国的今天,大力弘扬和践行孝道文化,对于焕发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进一步拓展中国几千年孝文化的内涵,丰富孝文化的内容十分必要。只有加强青少年孝道教育,培养青少年孝亲敬老的优良品质,才能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具有现实的意义。
2、孝道教育是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要。我国的老年人口基数大,如何解决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在我国城乡有着不同的家庭结构,在城镇,现在普遍的情况是“421”的家庭结构,6个大人爱着一个“小皇帝”,“爱小轻老”的现象十分普遍。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很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淡化亲情回报、缺少爱心,孝敬意识相对较差。因而应当以孝道为切入点,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做个有道德良心的人。
3、孝道教育是解决青少年孝行缺失的需要。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日益发展进步,使学校、社会、家庭无形中削弱了对传统孝文化的教育。于是各种不良孝道观越来越年轻化,使青少年孝道伦理缺失。青少年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只知自爱,缺乏大爱。这样的思想传承毒害的不是一代,所以加强孝文化教育是势在必行。
4、孝道教育是激发青少年学生爱国热情的需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一中国力量就包含了中国传统孝文化的传承,“小孝事亲、大孝为国”。孝道教育从少小抓起,奉亲敬老从小事做起,这是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孝道文化新理念,是对学生进行爱父母、爱社会、爱祖国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将会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一份巨大的助推力。
5、孝道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学生爱心的需要。青少年学生爱心品德的形成,应该由表及里、由亲至疏、由家至国,从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做起,再将爱的感情如同水圈一样,由小到大,一圈又一圈地波及开来。
培养孝心就是培养孩子的知恩图报的感恩之心。只有从小培养孩子对父母感恩之心才会延伸到感恩社会,感恩祖国之情,从而才会使孩子放眼乐观天下事,爱心善待世间人。
二、在校园中开展孝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的实践
(一)搞好调查
1、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家庭生活及孝亲敬老表现的一般情况。我们通过在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召开多次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家庭生活的一般情况。通过座谈交流,初步发现我县城区各学校学生的家庭生活诸如亲子关系等总体上基本是健康的、正常的,但在孝敬父母、长辈等道德表现方面,似乎与学校的教育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一些在师生印象中在校表现较好的学生,在家里却未必是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2、开展问卷调查。为了解学生孝亲敬老的孝行表现,我们又开展了各中小学全校性的问卷调查。我们将问卷内容按“尊敬长辈”、“关心长辈”、“与长辈沟通”以及“分担家务”四个部分,共设计了10个学生便于回答的“孝亲”问题,在城区10所学校近500名学生中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过汇总分析,我们基本掌握了各校学生及部分家庭在孝亲敬老方面的大体情况。
(二)问题分析
学生在“孝亲敬老”方面存在的问题基本上分为“叛逆型、依赖型、奢侈型、自私型、冷漠型”等五个方面的问题。根据情况分析,我们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认识偏差。相当一部分学生曾狭隘地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孝顺父母。
2、知行脱节。多数学生知道体贴父母,关爱老人的道理,但缺乏行动的自觉。
3、认识错位。大部分学生认为孝敬父母是大人的事,自己还是学生,需要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抚养、呵护,自己还没有能力孝敬父母,等自己长大成人再尽孝也不迟。
4、认识失误。相当一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一味迎合子女的无理要求,对子女只讲付出,不求回报。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致于现在不知道孝敬父母都是小事,长大了就会知道孝敬父母了。有了这种思想,家长就疏于对孩子的孝道教育,客观地造成了孩子的不孝行为。
(三)几点作法
针对上述情况,在对青少年孝亲敬老教育中,我们不仅在认知层面上加强宣传教育,更注意努力创设有效载体,搭建孝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的平台。
1、举办作文大赛,学生人人参与。为了更好地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县老年学学会会同县老干局、县老龄办、县教育体育局共同发起,在县 移动公司大力赞助下,于20__年9月举办了“移动杯”《镇安县首届中小学生“孝亲敬老”作文大赛》。这次大赛涉及了镇安城区十一所中小学校,有9000余名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学会与各学校教师共同组织对优秀作文进行了评选,并在县二中召开一千多名学生、家长代表参加的颁奖大会,县上四套班子的领导出席,对优秀者进行了奖励。这次活动,历时一年时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广大师生普遍反映良好,受到家长们的一致好评。通过这次大赛,使孝道教育走进了校园,走进了课堂。使学校孝道教育作为学生德育的常规内容,并纳入了学校重要的议事日程。
2、利用县关工委、教育局、科协、老年学学会联合举办的《镇安县中小学生科普夏令营》主办《孝亲敬老》讲座,用现实生活中孝亲敬老的动人故事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
3、孝道文化进幼儿。2013年“六一”儿童节在县欣星幼儿园、东坪春晖幼儿园开展了“幼儿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献孝心”活动。让孩子们向长辈献上自己绘的画、拥抱长辈并亲吻,使到场的幼儿家长激动得热泪盈眶,感受到了孩子们对自己的孝心,也使幼儿从小受到孝道的教育。
孝道教育进校园活动的初步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不少学生反躬自问,开始检讨和纠正自己在学习上、生活中的毛病和缺点。一些家长感动地说,孝道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就是好,它使孩子们知道了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立志读书,报效国家。
三、孝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如何引向深入的思考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延续下去的德育工程,它没有捷径可走。怎样才能使这项工作行之有效,对青少年爱心孝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抓好以下措施。
1、扩面延伸 在城区中小学开展活动的基础上,着重抓好大赛的扩面工作,将大赛从城区中小学扩展到农村中小学,让全县中小学生都参与其中。不仅将获奖作文结集出版,还选拔出最佳习作的践行者,在中、小学校巡回演讲。
2、抓好基地 不仅组织作文大赛,而且要引导学生践行,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每个学校在校园的相近社区、敬老院建立德育基地。学校与社区互动,定期组织学生为基地空巢老人、失能老人、困难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服务工作,如清扫庭院、整理房间、提水拾柴、清洗衣物等献爱心活动。常年坚持,届届传承,基地不变,让践行的学生争心小使者、为老服务小义工。
3、开展“三进”
(1)孝道文化进课堂。各校以《孝道十八课》为基本教材,在政治和思品课上学习。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小故事诠释了孝道的意义、功能。通过晨会、班队会、辩论会、绘画、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其中内涵与阐明的道理。(2)孝道文化进家庭。“孝”文化教育根本在于示范传承。从小在孩子以上中播下孝的种子,靠的是成人的示范教育,身体力行。为了让的孝道教育走进家庭,每周末要求孩子回家后必须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并做记录,班里进行评比,以激励孩子积极帮助家长做事的兴趣。在学生家长中开展“夸夸咱家小孝星”的征文活动,评出优秀者请进学校给学生演讲。
利用特定节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每逢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感恩节,学校倡导每个学生为这长做一件“感恩长辈”的事。(3)孝道文化进心灵。举办“学会感恩,立志成才”、“让孝心飞扬”、“孝心,在这里闪光”的报告会。给孩子们的心灵播下孝的种子。
篇9
[关键词]德育为先新途径;队伍建设;德育活动;考核评价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坚持德育为先”的战略主题,要求中小学校“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党的“十”对中小学德育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德育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领导、评价基层中小学德育工作,几年来,在落实了“德育为先”的战略主题上进行了新的探索。
一、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育人能力
落实“德育为先”的战略主题,必须有一支素质高、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在这个途径上,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1、举办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班。
(1)举办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理论”培训班。
由县教师进修学校德育部主任、教研员对全县优秀班主任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教育法律法规等,通过培训使受训班主任掌握了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方法,为做好育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组织参加了市中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培训班。
几年来,共组织1211名班主任参加了齐齐哈尔市教研院举办的四期培训班,我们负责组织报名、后台管理、评作业、办证书等工作。培训内容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教师职业道德与心理素养、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对策、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保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等,通过培训为班主任育人工作奠定了必要的心理基础。
(3)组织参加了省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班。
根据省市要求,我们组织12名优秀班主任参加了黑龙江省教育学院举办的三期骨干班主任培训班,受益匪浅,回来后还承担了县级的二级培训和校本培训。学习了外地先进经验,为班主任育人工作奠定了干部基础。
2、举办中小学班主任专业技能竞赛。
为了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提高育人技能和水平。我县举办了五届中小学班主任专业技能竞赛,共406人参加,324人获奖。通过演讲、案例分析、活动设计等形式对班主任进行专业训练,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
3、开展优秀班集体展示活动。
优秀班集体展示也是班主任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几年来我县共开展了四次中小学优秀班集体展示活动,有255人参加,205人获奖。优秀班集体展示是通过演讲配以课件(视频、图片)展示班集体建设的成就,包括班级管理、班级活动、班级文化等。通过展示交流了班集体建设方面经验,为建设优秀班集体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开展德育活动,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来实现的,我们开展了如下活动:
1、主题教育活动。
为了更好地对中小学生进行主题教育活动,我们把主题教育命名为“育人杯”,顾名思义“教书育人”。通过开展“育人杯”主题班队会竞赛来对学生进行主题教育。几年来,我们共举办了六届“育人杯”主题班队会竞赛,全县共有576名班主任(班级)参加,510名班主任获奖。“育人杯”的主题包括爱国爱家乡教育、爱党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雷锋精神教育、环境保护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各基层学校在这个主题框架内指导班主任确立自己的主题。主题班队会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演讲、辩论、情景剧、歌舞、诗朗诵、小记者采访、快板、三句半等。在《感恩教育》主题班会中,有的班级还邀请家长到场,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互吐心声,使学生深知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要感恩家长、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才能成就美好人生。在主题班队会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每个班级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如选择优秀的学生做主持人,设置栏目让学生自主组织材料发言,让学生充当角色等,使他们在这种特殊氛围中受到教育、感染和熏陶,从而达到主题教育的目的。
2、课题研究活动。
为了提升德育活动质量,增强德育效果,使德育活动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我县还立项研究了“中华美德教育问题”,承担了中央教科所《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课题研究工作。在课题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动,如利用《国学经典读本》开展经典诵读和吟唱活动,开展中华美德教育演讲和中华美德故事比赛活动;根据课题研究计划,组织召开“家校携手育人”经验交流会,观摩家长学校范例和主题班会,在学校、家庭、社会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课题研究活动中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设计者,活动的结果是使学生接受了中华美德教育、感恩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也使学生得到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协调一致的教育与关怀,为他们今后健康成长铺路搭桥。
三、强化德育评价,完善育人制度
德育评价是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对基层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和监督,以促进中小学校实施“德育为先”的战略主题。
1、制定《龙江县中小学德育工作评价细则》。
为了很好地评价基层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教师进修学校成立了德育专家小组,专门制定了《龙江县中小学德育工作评价细则》。《细则》包括7个一级指标(德育阵地、德育渠道、德育环境、德育制度、德育队伍、德育活动、德育效果)、29个二级指标(如学校行政会每学年要专题研究2次德育工作等),对二级指标又规定了具体的评分办法。
2、利用《细则》对基层中小学校德育工作进行考核评价。
篇10
关键词:情感 情感智力 情感教育 思考
情感是沟通的媒介,是理性发展的动力。“没有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列宁语)。有爱才会有真正的教育。我们确信,人只有被当人的时候,他的创造性才智才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只有被人充分尊重的时候,才会真正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尊重自身;人,只有在情感健康的时候,才能整体和谐发展。
一、当前中小学生的情感生态
当前中小学生的情感问题以及由情感问题引发的事情时有发生。中小学生的情感生态现状令人担忧,部分学生情感冷漠,缺乏同情心;以自我为中心,受不得委屈;脆弱,经不起挫折;浮躁、沉不下心;意志品质差,行为持久性不足。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小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患病率为16%-25%,并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笔者2003年在本校高三学生中的调查发现,有高达44.9%学生受情绪的困扰。当前,中小学生在情绪情感上的整体发展特点为:对自己情绪情感发展的优缺点有一定程度的认识,独立性和自我意识较强,对自身的性格特征,情绪特点有认识但对自身的情绪认识片面,表现是过多关注自己的优点,不能直面自己的不足。喜欢听表扬话,听不进批评话,对自己评价摇摆不定,成功时目空一切,失败则一蹶不振;自控能力和适应能力在不断增强,但自我情绪管理能力还不足,容易产生激情,情绪波动大。情感体验比较丰富,强烈但不深刻,不能很好地看待成败得失,大喜大悲,大起大落,遇事不冷静。
引发中小学生情感问题的原因,有主客观两个方面。当前中小学生一帆风顺的成长经历客观上造成了部分学生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心理趋势,使他们很难改变以往在父母呵护下娇生惯养而形成的任性、蛮横和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承受能力低下,一旦真正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惊惶失措,往往以逃避、抱怨的态度去对待,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乃至产生轻生的念头。他们还普遍存在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念。带着这样的价值取向,在认知结构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过多注重自己的需求,主观臆断,对他人产生偏见或忽视他人的需要。同时用理想的尺度去衡量自我与人际交往本身,与他人的关系不和谐,与社会不协调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另外,中小学生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协作精神差,集体观念淡薄,自由主义严重,缺乏全局意识,在团队中不善于与他人展开合作,不能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在学习、生活中缺乏必要的互助,往往从个人角度考虑’不考虑别人的想法和感受。总之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处于一个发展的充满矛盾的阶段。他们对外部刺激敏感,情绪体验快而强烈、跳跃性极大,容易从一个极端跳到另外一个极端,既可因一时成功而产生愉快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骄傲自满忘乎所以,也可能因一时的挫折、失败而低估自己,悲观失望。
二、中小学生情感智力培养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实践表明,中小学生的学习差异,不是因为智商的高低,而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较好的学习习惯、较高的情感智力,比如是否具有进取心、自信心和恒心。是否具有乐观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的志向,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以及性格和其他心理品质等。事实也证明:有些智商高的人,由于他们的意志品质差,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没有良好的心态,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没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心胸狭隘遇事想不开。一旦受挫折,他们把原因归咎于社会或别人。认为社会不公正,认为别人在背后捣鬼,以至于产生报复行为,对社会、个人财产和人身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情感智力决定了我们怎样充分而完美地发挥我们所拥有的各种能力,包括我们的天赋智力。
三、中小学生的情感教育实施策略
情感智力并非先天注定,是可以培养的。现代脑科学研究发现,大脑中有管情感的区域。认为学生的心智尚在发展中,学生情感智力的培育是可能的、其教育是可行的。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开发,学生缺乏对现实生活的真正理解,缺乏良好的心理情感素质,教育与人的精神生活的完整性相背离。我们的教育必须补上情感教育这一课,虽是无奈之举但又是必要所为。
1.提高教师的情感智力。教育工作者的情感智力涵盖自我情绪的调控能力,对人的亲和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以及对他人的理解能力等。情感教育实施的关键在于教育者。教育者应在注重个人的学习和修养的基础上着重提高个人各方面的情感智力,以便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地提升情感教育的艺术。教育工作者要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用理智驾驭自己的情绪,给学生以亲和感。情感教育重在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凝聚力。重在教师的正面形象吸引和感染学生,教师对学科的执着和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具有亲和作用与凝聚作用。作为教育者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情绪,理解学生的感受,察觉学生的真正需要,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情感脉搏,承认和重视他们的知识才华,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要用深厚真挚的感情感染、关心和帮助学生消除不良情绪,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教师还要善于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通过适当的期待,发挥情感的正面教育效能。
2.优化育人的情感环境。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并随情境变化而变化的。涉及心灵深处的情感教育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其一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注重教室、宿舍、图书馆、绿化等硬件环境建设中的精神内涵,坚持全方位、高品位。其二注重校纪校规的建设,运用实用高效的校园文化传播载体和传播渠道,创造校园团结祥和、奋发进取的气氛。同时,对违纪学生要敢抓敢管,轻者批评教育,重者纪律处分。使他们体会到制度的尊严,激发他们产生自责、自谴、自重、自爱的健康心理和情感。其三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班集体、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这既可满足学生的团体归属动机和合群行为需求。又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对集体的成功与失败产生反响和共鸣,使学生的努力方向与集体发展的愿望相一致,并为集体的成就自豪。这本身也是一种情绪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归属。其四要把握好学生荣誉感强,不愿落后于人的心理,充分发挥奖惩激励作用,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并在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等各项评比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造就一种使多数学生都能获胜的积极心理,使他们体验到正义感、荣誉感的真正价值,保护和激发他们学习进取的热情。总之,要把学校建设成为师生精神归向的动力家园。
3.构建完整的情感教育内容体系。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智力包括情感的自我觉知、自我管理、自我激励、他人情绪的认知、 人际关系的协调处理等。情感的自我觉知,是情感智力的核心,“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察知自身的情感状态,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活动,成为生活的主宰。情绪的管理,就是使情绪能适时适地适度适人。情绪的调控是情绪管理的核心,包括如何自我安慰,如何摆脱焦虑,如何走出情绪的低谷等。情绪的自我激励是指调动指挥情绪的能力,将情绪专注于一定的目标,保持高度的热忱的情绪管理,这是办好任何事情的驱动力。认知他人的情绪是指在情感自我觉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情心,这是人际交往中所必需的;具有同情心的人能从细微的信息中觉察到他人需求,他人的态度。人际关系的处理是指调控与他人的情绪反应的技巧,这是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情绪和行为的能力。这些情感处理能力,称之为情感能力,也称之为情商。是相对于智商而言。它反映的是一个人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他人情绪的了解和驾驭,以及承受外界压力,不断激励自己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它是用来衡量一个人情感智力水平高低尺度。
4.加强学生的情绪辅导和情感心理教育。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是人最基本的情绪状态,不仅是人生幸福与否的重要主题,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成长的过程始终伴随着烦恼,情绪的困惑会与人终身相伴。情绪辅导和情感教育的目的不是消除情绪,而是要变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帮助学生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能缓解和消除不良情绪的方法,真正做自己的情绪主人。适合中小学生情绪教育的内容包括认识情绪,克服考试焦虑,学会感恩,交往指导’放松训练等。具体方法包括宣泄、放松、谈心、静心修炼、心理按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