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5 08:54: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报告

篇1

法务会计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指法务会计人员运用会计与财务知识、审计与调查技术针对经济纠纷中的会计问题提出专业性意见,为诉讼实践提供服务。

一、法务会计报告的内涵和基本类别

法务会计报告是法务会计工作人员在接受委托后,根据有关的财务会计资料、卷宗材料以及其他相关的资料等对案件或纠纷等法律事项涉及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解释、说明并作出专业判断所形成的一种书面结论性文件。

编制法务会计报告的目的在于以规范的书面形式向委托人报告对相关财会问题的查证过程和结果。在国外法务会计的实践中,根据所要处理的法律事项是否进入诉讼程序,法务会计可以分为诉讼法务会计和非诉讼法务会计两类。因此,二者的业务报告在内容和形式以及性质上具有很大的差异。诉讼法务会计报告的主要使用人是诉讼实践中的司法人员、当事人、律师等,它具有较为规范的报告格式要求,诸如报告的名称、内容要素、逻辑结构和签名盖章等都有具体要求。在英美法系国家表现为专家报告,被纳入“证人证言”的范畴。而在我国,则作为一种独立的证据形式――“鉴定结论”而存在。与诉讼法务会计报告的严谨性相比,非诉讼法务会计报告则相对比较灵活,除提供调查获取的证据材料外,表现形式可以是书面形式,也可以是口头形式,且没有具体的格式要求。

二、法务会计报告的基本内容

法务会计工作人员在业务报告中应当详细地记录接受委托业务的具体项目、性质、范围、应用的方法、工作的结论及法务会计人员对结论的分析等。通常情况下法务会计报告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引言部分、对财务会计资料的分析论证过程部分和最终的结论部分等。

(一)引言

法务会计报告的引言部分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明确写明委托方。法务会计人员可以接受企业、事业单位的委托,也可以接受自然人的委托,在法务会计报告书的引言部分应说明业务委托的单位或自然人的名称或名字。需要注意的是,委托方及被审查单位的名称或名字要准确无误,而且要写全称,禁止使用笔名或简写。

2.明确写明法务会计人员的组成情况。在引言部分要明确具体的接受委托的法务会计工作小组的成员情况。包括法务会计人员的姓名、年龄、性别、工作单位和参加工作的时间等基本情况,法务会计人员的职称或资格(如已获得的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资产评估师、律师)等。

(二)财务会计资料的分析论证过程

1.法务会计人员接受委托的具体项目和业务性质、法务会计工作的程序安排。法务会计人员接受委托业务性质应当在本部分有明确的体现。而且应当明确法务会计受委托工作的具体范围及其对工作所作的程序安排。

2.对掌握的资料具体分析和论证。法务会计工作人员对所掌握的财务会计资料、其他资料及卷宗材料要进行认真的审查,结合委托人要求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具体详细地进行分析和论证。这就要求法务会计人员要运用掌握的有关法律、会计专业知识对这些财务会计资料、其他资料和卷宗材料进行合乎逻辑的客观分析和判断,使得出的结论公平、公正、合理、合法。应当说,这部分是法务会计报告的核心,也是法务会计工作的重点要求,法务会计人员应予以高度重视。

(三)法务会计报告的最终结论

法务会计报告的结论部分是法务会计工作的成果。因此,要求法务会计工作人员对于在审查中发现的每一个问题以及对委托人咨询的每一个问题,都要采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和恰当的表达方式予以表达。在法务会计报告的结论部分,禁止使用模棱两可、含糊其词的语言或文字。

总之,法务会计报告的内容,要求分析细致严密、结论明确清晰、文字简洁易懂,以实现其在诉讼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三、编制法务会计报告应注意的问题

法务会计报告是法务会计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成果,要保证报告书的真实准确性,提高报告在诉讼中的证明力,在编制报告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法务会计工作的目的在于协助公安司法人员等法律工作者查证相关的财会事实,为使其业务报告(即专家报告或鉴定意见)真正有助于案件或纠纷的处理,发挥其应有的证据作用,它必须符合诉讼法和证据规则等法律规定的要求。但应当注意的是,法务会计报告只是证据的一种形式,而并非是法院的最终判决书。因此,法务会计报告书应当尽量避免诸如挪用、贪污、侵占等法律上的定性词语的出现,以确保报告的证据属性。

篇2

摘 要 作为环境会计的分支之一,微观环境会计相对于侧重国民经济环境核算的宏观环境会计,主要研究企业等微观主体进行的与环境相关的业务活动以及其对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的报告与披露。本文从微观环境会计报告的角度,总结了国内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就当前存在的问题做了进一步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 微观环境会计 会计报告 信息披露

The analysis of the micro-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reports

Xiao Xiao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Safety,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 As a branch of the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the micro-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rather than the macro-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which focuses on the accounting of the national economic environment, mainly discusses the business activities with respect to the environment which enterprises and other micro-main bodies take and the reporting of the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information based on those activiti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es on the micro-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reports in China, and moves forward a single step to analyze and talk over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is field.

key words macro-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accounting reports information disclosure

一、 引言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环保一词已成为社会焦点。在此背景下,使企业运营与自然资源相联系的环境会计应运而生。对企业环境信息进行披露报告一方面能促使企业承担其在环境方面相应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能够帮助社会公众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企业进行更加深入地了解。在微观环境会计的研究进程中,如何合理、便捷、有效地在企业的会计报告中加入绿色元素,成为推动我国环境会计发展,加快环境会计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课题。

二、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在我国,关于微观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应当采用补充报告模式,即在现有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会计科目、会计报表和报告内容(有关环境方针、环境业绩、环境影响和环境风险预测,环境对策等等)的方式报告企业环境信息[1],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目前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尚不完善,在短期内大范围形成较系统完备的环境会计报告形式难度较大[2];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应当采用独立报告模式(包括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会计损益表、环境会计成本费用明细表、环境污染报告、环境绩效报告和企业年度环境保护计划等)[3],其依据为环境会计揭示的重点是环境信息,尤其是环境资源存量、流量的经济信息,又兼之环境会计核算的内容广泛,可自成体系,并且独立报告环境信息能够将环境信息与企业主要财务信息分开报送,可以避免将两者合并报送所引起的混乱,消除报告使用者对主要财务会计信息的错误理解,同时还可以加强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性,改变环境信息披露的附属地位,我国目前环境会计具体准则的空缺,这使得企业更应优先考虑采取独立环境会计报告模式报告环境信息,待将来我国制定和颁布环境会计具体准则后,再采用补充环境会计报告模式[4]。

在微观环境信息的披露形式方面,目前国际上普遍使用的披露方式有描述式、统计式及兼有两者特征的综合式,学者们建议我国应采用综合式,将能通过货币化等方式计量的财务信息采用数据形式反映在报表中,对非上述种类的信息可用文字在环境会计报表的附注中得以体现[5]。

微观环境会计报表主体部分为部分学者提出应当包括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利润表或环境成本与收益表、环境业绩表和环境效益表等[6],对于环境资产负债表,部分学者认为其左侧应按环境资产流动性标志排序,包括环境流动资产、环境固定资产及环保在建工程, 右侧则是环境负债,含应付及预提、环保或有负债等内容;而环境效益表则被认为应当包括环保收入(再生利用或补贴收入)、环境成本(环保直接成本、环保辅助成本、环境管理费及环保营业外支出)以及环境收益[7]。除此之外,有学者从建立会计第二报告体系的角度,提出该体系应当包含资源耗费与环境互动平衡状况表(第四报表)、资源成本与环境成本构成对照表、水资源耗费与排污状况表、废气排放量与大气污染危害程度报告表和企业(或地区)履行社会责任综合指标汇总报告表等报表[8]。

在对于绿色报表科目的设置与调整方面,有学者认为绿色会计报表应在传统报表的基础上引入有关资源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与费用等的独立科目[9]。而另有学者提出应在微观环境会计信息报告应当在在企业原有会计账户的基础上增设有关环境资产、费用、负债、收益等的相关明细账户[10]。

三、 关于微观环境会计信息报告的进一步讨论

(一)加大低碳会计信息比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现象的不断加剧,低碳开始成为环境保护的一大热点。曾有学者将环境会计的明细科目分为排污权、大气、土壤、水、放射性等[11],鉴于碳会计在环境会计中的重要地位,可以将低碳会计信息在报告中单独反映,如对于低碳支出较大的企业,可以将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资源能源消耗单独设置低碳消耗、碳排放等科目,并将具体的耗费或排放信息通过明细科目,如低碳消耗――燃料或碳排放――CO2等反映。同时,还可在部分学者提出的环境研究与开发待摊环境费用科目中下设低碳费用子科目;在资源资本金科目与预提费用中的环境污染准备科目进一步分别衍生出低碳资本金与低碳消耗准备明细;在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固定资产及其减值准备等资产类科目分别下设低碳材料、低碳低值易耗品、低碳资产及低碳资产减值准备等明细;在资产类项目中设置低碳设施及其折旧等科目;在预计负债中设置低碳或有负债明细;在成本及损益类科目中设置低碳支出子科目,如营业外支出――低碳支出等。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有推广碳交易市场之趋势,因而在此基础之上可以在资产类项目中设立碳排放权等企业碳资产科目,并设立专门的碳税科目核算相关税费。而企业具体的采取的低碳举措、低碳政策等相关信息可在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

(二) 报表附注加入生态效率指标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制定的生态效率(环境业绩变量与财务业绩变量的比率)指标, 使得从会计视角研究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与评价问题进入了操作化的阶段[12]。因而在微观环境会计报表附注中,应当将这一重要指标得以列示,并在此基础上,披露与生态效率指标相关的环保政策、方针与目标、生态效率管理系统、必要会计科目性质与确认条件、审计情况、数据计量基础与假设前提、各相关变量信息得到的具体过程以及企业在该方面特殊或变更事项的说明。同时,应对企业为提高各项生态效率指标而采用的技术手段、得到的鼓励政策、实施的改进举措与具体项目,以及其为企业带来的影响予以介绍,或对在该领域受到的相关处罚给予说明,除此之外,还可根据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对该指标设定一定的标准,以使报告信息的使用者能够通过对比进一步了解企业的生态效率状况。

(三) 不同种类微观环境会计的分项报告与准则规范

微观环境会计涉及资产弃置债务会计、土壤污染修复会计、排污权交易会计、碳会计、可再生能源会计等种类[13]。在我国实务中可对于不同种类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分项报告,以便于同类信息的整理比较。同时,对不同类微观环境会计信息的分项报告亦能使各类微观环境会计理论在应用中更加直观便捷,从而为报告的使用者提供更具脉络感、全面性与清晰度的企业概况信息。在此基础上,应当对各类微观环境会计的准则分别加以规范,设立专项指标来进一步对企业的各类型环境会计信息予以评价和量化,以提升企业微观环境会计报告的客观性与系统性。

(四) 不同类型的企业设立不同的报告标准

20世纪初,日本曾提出环境保护费用主体型企业用A 表、环境保护效果对比型企业用B表、环境保护效果和环境对策经济效果对比型企业用C表的环境会计信息形式[14],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而,可对我国的不同类型企业分别设立不同的报告标准与报告内容,如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分别根据各行业的特点设置一定的报告准则,或根据日常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不同种类的企业加以区分等等,以结合实际情况更具针对性和准确性地对企业微观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与报告。

(五) 同类型企业标准化报告体系的建立与会计准则的统一

对于根据设定的标准划分为同一类型的企业,应当对其必要的报告项目、各项目的专项指标、具体报告格式等内容进行统一。同时,应标准化企业微观环境会计信息的报告体系,设立规范的会计准则,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更加清晰和直观地反映企业环境会计概况并方便有效地进行相关报告的审计与监管,为报告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比对与参考的明确标准和依据。

(六) 从微观环境会计报告审计入手提高报告质量

审计是经济监督活动的重要内容,其作用微观环境会计报告中亦应得以发挥。因此,可从加强微观环境会计报告审计的角度入手,提高会计报告的真实准确性、合法合规性及有效性,从而进一步推动建立完善的微观环境会计报告审核监管制度与规则,健全微观环境会计报告体系,为促进我国微观环境会计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 结语

我国的微观环境会计报告在不断结合我国实务状况与借鉴国外相关理论与的过程中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在采用何种信息披露方式、报表设置与科目调整等诸多问题上还需进一步探讨。在此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宏观环境会计报告研究的借鉴作用,并通过对多学科理论进行融合,如与统计学领域关于环境会计指标计量的合作研究、与法律学界关于环境会计政策法规披露的协商讨论等途径为我国微观环境会计报告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打下更具科学性及有效性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心合,汪艳,陈波.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题研讨会综述.会计研究.2002 (1):58-62.

[2] 许家林,蔡传里.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会计研究.2004(4):87-92.

[3] 许家林,蔡传里.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会计研究.2004(4):87-92.

[4] 许家林,蔡传里.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会计研究.2004(4):87-92.

[5] 耿建新,焦若静.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初探.会计研究.2002(1):43-47.

[6] 许家林,蔡传里.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会计研究.2004(4):87-92.

[7] 肖序.建立环境会计的探讨.会计研究.2003(1):31-33.

[8] 郭道扬.建立会计第二报告体系论纲.财会学习.2008(3):14-16.

[9] 孙兴华,王兆蕊.绿色会计的计量与报告研究.会计研究.2002(3):54-57.

[10] 肖序.建立环境会计的探讨.会计研究.2003(1):31-33.

[11] 孙兴华,王兆蕊.绿色会计的计量与报告研究.会计研究.2002(3):54-57.

[12] 许家林.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与创新.会计研究.2009(10):36-43.

篇3

关键词:会计报告;披露;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的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现有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因滞后于环境的变化而显示出了它的缺陷与不足。财务报告对于投资者评估公司的投资价值、维护投资者利益、优化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用户要求改进财务报告的呼声越来越高,财务报告的改进已成为会计理论界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现行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局限

1 会计标准的确认

传统会计确认的标准是以某一会计主体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基础,会计报表上的绝大多数资产都是硬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大企业无力将某些新出现的有重要影响的业务确认在资产负债表上,致使财务报表与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有较大的差距,没能在传统企业财务报告中得到公允的反映。

2 对资产的认识

现行财务报表仅把重点放在存货、厂房、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上,较少关注知识产权、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导致现有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具有极大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在于误导投资者的角色行为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3 财务会计的原始成本问题

以原始成本为计量属性,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会计模式,使财务报告建立在原始成本原则的基础上。原始成本原则所阐释的却是过去已完成的经济事项,资产质的规定性与量的操作性之间产生背离。只有按市场价值来计量资产,才是最能使资产的质的规定性与量的操作性相一致的。

4 财务会计报告的及时性问题

信息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时效性,及时有效的信息能有效的为商家赢来大量利润,而延迟滞后的信息则可能丧失商机。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使用者为有效控制风险,他们都希望能尽早获取所需信息并及时做出决策。而现行财务报告的披露无法达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传统的财务报告披露的周期、时限过长,如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要求在年度末4个月内报出,而中期财务报告要求在中期结束后两个月内报出,这样长时间后报出的信息又有多少是有用的呢,能说明企业现在的何种价值?世界上已有不少因未能及时披露企业财务风险而导致投资者损失惨重的案例,如英国巴林银行倒闭,百富勤公司破产等。由此可见,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已经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

5 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缺乏前瞻性

注重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金额,忽视反映企业经营活动中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传统的财务报告,在内容上主要侧重于有关金融工具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披露。缺乏对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有效披露:在形式上,有关风险的披露散见于附注、其他财务报告和非财务报告中,无法向信息使用者反映企业所面临风险的全景。而对一些前瞻性,不确定性的信息,则通过一些根深蒂固的原则如历史成本原则、实现原则和可靠性原则等将其捧斥在财务报告之外,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类信息恰恰是最重要的信息。

6 财务报告项目结构不甚

合理财务报表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掘益表上:损益表中未列出销货退回、折让和折扣。而销货退回、折让金额的多少可以反映客户对企业商品质量、规格的满意情况。由于未列出它们,管理者不能从表中了解客户对企业商品的评价。未列出销售折扣额,管理者就难以知道企业为扩大销路和减少坏账风险所用经营策略的实际情况。

7 无法反映非货币信息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数字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等信息的作用显得异常明显。另外,企业的声誉、其能源的来源及产品的销售渠道等也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但由于这些因素无法用货币形式进行描述,所以无法在财务报告中列示。信息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企业生死的竞争,但是由于现有会计报表主要是反映以货币计量的历史成本数据,在会计报表中绝大多数是有形资产的信息,而对大量无形资产的信息无法体现,从而大大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二、对财务会计报告的一些建议

1 确定财务报告的多重计量属性,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

未来财务会计的计量属性应当是历史成本、公允价值、成本与市价孰低等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体系。针对不同项目,允许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特别应注意“公允价值”、“成本与市价孰低”等计量属性,促进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现有的价值。

2 提供更为详细的信息

为了满足用户全面了解企业面临的机会和风险以及企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财务会计报表应该提供更为详细的信息。传统的财务会计报表足一种通用的报告期综合性和概括性。往往掩盖了企业个别经济业务和交易的特殊性,信息使用者往往要求拥有更加详细的信息满足各自的需要。如实时性信息,提供原始的数据信息;多重计量基础信息;现在事件、未来事件、外部性影响和无形的财务影响等信息。

3 拓展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广泛应用,作为一项企业外界各方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为目标的财务报告,需要在新经济条件下不断创新和发展。

4 创新财务会计报告的方式

报告内容的不断拓展,要求信息的传递方式必须改革,现代信息技术为改革信息的供应方式提供了可能。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以逐步建立起电子时实报告系统。

5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相分离,为突破实现原则创造条件

在我国,目前税务会计还只是财务会计的一部分。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不是国家的附属物,国家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主要通过税务关系来体现。由于税法不允许考虑物价上涨对收益计量的影响等,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不分的情况下,会计信息很可能不真实不客观。

三、未来财会报告体系发展趋势

1 形成多元化财务报告体系的框架

基于知识经济的时代特色以及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变化,会计报告模式应作相应的调整,增加金融工具及无形资产等重要项目的报表或在表外做详细的表述、披露。这些事项具有前瞻性、风险性和收益性等特点,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使用者所关注的热点,因此不能像传统会计报告中只在表外作金额、数量、历史成本的披露。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专有技术等)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应是企业会计报告披露的重点内容,这种披露应包括每类无形资产的成本、科技含量、预期收益和使用年限等方面的信息。

2 财务报表中的不同要素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

应当改变原有财务报告统一按历史成本计量的属性,对于财务报告体系中某些项目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因此。针对我国实际,对现行实务中有关核心资产、负债仍按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予以计量,而对资产负债表中的非核心资产、负债改为按公允价值计量。其优点是能使投资者正确了解企业现有权益价值,符合及时效原则。

3 重视企业分部信息的披露拓宽财务报表附注提供的信息量

近年来,我国集团公司的迅速崛起给企业报告体系提出了一个新课题。为了满足用户对分部信息的需要,应当针对我国实际,借鉴国外经验,建立我国分部报告形成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

4 适当改变财务报表的结构

篇4

关键词:管理会计报告;决策

一、前言

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决策的重心在信息(李天民,1996)。如果我们以此作为三段论的前提的话,不难推断出“管理的重心在于信息”这个结论。会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企业会计报告分为外部财务报告(即财务报告)和内部管理报告(管理会计报告MAR)。多年来,不论理论界还是实务界,人们更重视外部财务报告,却忽视了管理会计报告是会计报告的组成部分的理论价值及其在经济决策中的应用价值。目前,管理会计报告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实务界对系统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有迫切的现实需求。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众多学者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以期为管理会计报告研究的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使管理会计信息的作用在新环境下得以充分发挥。

二、管理会计的目标定位及选择

明确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目标是构建其体系首要解决的问题。由于财务会计目标已逐步由受托责任观转变为决策有用观。一个完整的会计报告系统包括财务报告(即外部报告)和管理会计报告(即内部报告)组成,且对外报送的财务报告是以反映企业内部会计行为的管理会计报告为基础,因此决策有用观的编制要求不仅适用于财务报告,也同样适用于企业内部的管理会计报告。基于以上分析,确定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为面向企业内部管理者,从决策价值创造的角度为企业的管理层提供及时、有效和相关的财务信息,满足管理者决策和控制的信息需要。具体来说,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目标可以分为最高目标和基本目标两个层次。最高目标应符合企业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要求提供的信息具有足够的价值相关性,跟踪,反馈和预测企业的价值信息,对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进行事中和事后控制,理想是满足事前控制的目的。从根本上为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资本保值增值提供信息保证。基本目标的确定围绕终极目标,主要概括为以下两条主线:第一是为企业经营管理供信息,帮助管理者制定各项决策,第二是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对企业各项活动进行有效地控制。综上所述,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应该为企业的决策和控制活动提供充足信息,并且提供的信息应与企业价值创造活动相关,时刻围绕价值创造的目标提供价值信息。最终建立更为透明协调统一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以有利于企业管理者更为有效地发现并确定价值创造的渠道、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

三、决策导向对管理会计报告内容的要求

孙建强、朱妍(2006)认为管理会计报告的设计应该主要解决报告的内容和报告的服务对象。平衡计分卡和作业管理思想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企业按照平衡计分卡所涉及的四个方面设计管理会计报告的内容;按照作业管理的思想,将企业划分为多个编报单位,首先形成以各编报单位为基础的次级报告,使之贴近基层管理实践的管理人员,再以此为基础编制提供给高层管理者的整个企业的管理会计报告,进而形成一整套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王玉红((2009)认为内部报告是信息传递的载体,站在决策视角,提出了构建基于决策的内部报告体系框架,包括筹资决策报告体系、投资决策报告体系和经营决策报告体系。张先治(2010)基于会计相关性理论,认为内部报告信息可以从会计要素、会计相关性和企业价值创造目标三个层次进行分类,分别构建三大内部报告系统,即基于会计要素的内部报告系统、基于会计相关性的内部报告系统和基于企业价值创造的内部报告系统。从目前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管理会计报告在企业内部决策中的重要性逐渐得到重视,关于管理会计报告系统的研究也初见成果。但企业内部所需的决策信息众多,而将作为内部信息载体的管理会计报告系统化、理论化,并与实务相结合,是目前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践应用的迫切需要。

四、构建管理会计体系的要点

(一)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的编制主体

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必须明确其编制的主体,即由谁负责组织管理会计报告的编制。由于决策指标在理论上可以计算并有助于于企业各部门之间沟通理解,但要将其应用到企业实践中却并不容易。在决策价值管理的实践中,决策指标不仅要拆分细化成为基层员工提供日常业务中执行业务简单易用的工具,还要使管理者能够明确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经营要素,以对具有持续价值创造能力的项目予以重视,逐步淘汰侵蚀企业价值的项目。因此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精通财务会计的原理、方法及相关的政策法规,而且要全面理解企业财务管理知识;准确把握决策的计算方法和理论内涵。不仅要熟悉企业的状况,而且要对整个企业经营中的价值驱动因素有全方位多层次了解和把握;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和信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做出事前预测或规划。由于企业内部价值管理所需信息的复杂性,企业财务人员还必须寻求其它管理人员的协助,编制出能够满足企业进行价值管理需要的管理会计报告。企业管理层必须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以做到信息提供的价值相关性,为满足管理会计报告能够满足企业管理层的决策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共同努力。在编制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时需要考虑管理者的层级,形成上情下达或下情上报双向沟通的桥梁。由于企业的管理者的层级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三个层次,相应的将编制主体分为对应的三个层次。具体来说:(1)基层管理者是处于企业组织的末端的特殊人群,如生产线线长或工长。他们是企业管理系统的基础,职责是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的工作人员,主要汇报对象是中层管理者,目的是保证上级分派的工作任务圆满完成。基层管理者在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中主要编制作业报告,收集日常工作的信息。从而及时掌握作业人员实际与标准或者与历史业绩之间的差距。(2)中层管理者包括处于基层和高层之间的各个管理层次的管理者,如财务会计人员、部门经理、项目主管、工厂厂长。他们是企业战略规划的执行者也是参与决策者,同时中层管理者需要在企业管理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下级信息畅通无阻地沟通和保证令行禁止等方面有重要责任。因此,中层管理者主要负责编制经营报告、提供控制反馈和业绩评价信息,为企业高层管理提供预测、决策的信息以及控制过程信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分析。(3)高层管理者承担制定宏观决策、为整个企业制定计划和目标的责任,需要长期关注并维系企业组织的生存、成长和有效性,是一个企业的高级执行者并负责企业整体上的管理。高层管理者,如执行副总裁、总裁、管理董事或首席执行官,他们在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编制中主要是编制企业战略报告,提出企业如战略目标设定、产品(或劳务)的市场前景、竞争者威胁和市场份额,客户满意度与忠诚度和企业业绩评价标准的设定等涉及重大宏观决策方面的信息。综上所述,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编制要充分考虑管理者的层级,充分了解他们工作性质和所需信息,根据汇报层次和信息的传递程序,保证管理者明确自己何时编制和收到何种报告。

(二)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的编制原则

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要求企业从决策价值管理的角度指导决策并执行控制职能,确定企业的价值驱动因素,而不是过多地多关注冗长的会计科目调整。因此其编制原则应包括传统管理会计报告的编制原则和适应决策价值管理模式应用的原则:(1)重要性原则。由于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的核心是决策指标,由前文决策理论介绍中阐述的公式可知,为准确计算决策,税后经营利润的计算涉及冗长复杂的会计调整事项以消除会计准则的影响,并且具体调整科目和调整幅度受行业特征和主观因素的影响,调整过程并不遵守公认的企业会计准则。并且在计算投入资本成本时由于权益资本成本的估算模型存在严格的假设前提以及计算过程较为复杂,使得资本成本计算的准确度存在问题。因此在编制报告时,只有当涉及的调整或计算项目对于企业来说金额是重大的,且如果不进行调整或计算会严重扭曲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的,才需要做出调整和反映。(2)成本效益原则。由于决策指标调整和计算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会造成企业管理成本的增加,因此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的编制应重视成本效益原则,即企业管理层为获取决策和控制所需信息所造成的成本只有在小于其增加的收益的情况下才是可行的。如果为获取这些信息的成本高于其收益,则是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相背离。(3)可理解性原则。可理解性原则要求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应该清晰明了。只有管理者正确理解这些信息,才能有利于其进行决策和控制,实现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的报告目标。报告提供的信息专业性较强,要求企业在编制时权衡可理解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的关系,对管理者决策和控制重要性高的信息详细披露,对重要性低的信息则应简单提供或省略提供。(4)相关性原则。张先治教授在2003年提出管理会计报告需要保证报告信息与管理所需要的决策和控制等信息保持高度相关性。并非将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局限于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会计信息,只要是对管理者决策和控制相关的重要信息,都可以纳入到报告体系中。(5)及时性原则。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同样要求时效性,因为只有及时的信息才有利于企业管理层做出正确的决策,过时的信息不但对决策无效甚至还会造成决策失误。及时性原则要求企业不必拘泥于企业财务报告按月分季编制的方式,可以应根据管理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灵活安排,按月或季甚至按每周每日或每时提供决策和控制信息。

(三)构建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框架

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反映企业决策价值管理的全过程,其编制重点在于记录创造价值的活动过程与结果进而预测企业创造价值的潜力。据此梳理和组织重要的企业价值信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完整和有用的价值信息。(1)基于决策的决策报告体系。股东价值的创造,是由企业长期的现金创造能力决定的。按照企业现金流量的不同性质把企业的活动划分为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经营决策三类。因此基于决策的决策报告体系相应地包括经营决策报告体系,筹资决策报告体系和投资决策报告体系三个体系。筹资活动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要,渠道主要包括债务筹资和权益筹资两种途径,广义来说筹资活动还包括利润分配过程。筹资策略服从投资决策,满足投资对资金的需要。筹资决策是指通过对筹资途径、数量、时间、成本、风险和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和选择,从而确定一个最佳资金结构并取得最低资本成本的分析判断过程。筹资决策报告的职能是反映企业筹集资金的来源渠道,确定最低的资本成本和最佳资本结构。筹资报告体系包括分为资金成本报告、资本结构报告和利润分配报告。投资活动对企业价值创造至关重要,投资决策报告服务于管理者的投资决策,是基于决策的决策报告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投资活动包括对将企业闲置资金投入到财产项目为赚取利息、股息或红利的活动,如以购买其他公司的债券或股票。也包括对内投资,将资金直接投资于企业生产经营项目以获得利润,如构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更新厂房设备等。因此投资决策报告体系相应地包括对外投资决策报告和对内投资决策报告。具体说来:对外投资决策报告的职能是提供对外投资项目的投资结构、投资期间和投资收益等明细信息,反映企业持有的债券投资、股权投资和基金投资等各类投资的取得、持有和处置等信息。对内投资决策报告的职能是提供企业资本项目投资决策或非流动资产项目投资决策等方面的信息。经营活动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基础,价值创造取决于销售收入和成本费用两个要素,收入是造成价值创造增加的因素,成本费用是主要造成价值创造减少的因素。经营决策主要包括销三个环节,以市场为导向,以商品盈利为目标。经营决策报告为企业管理经营活动这个核心内容提供相关信息。具体来说,经营决策报告体系包括采购决策报告、生产决策报告、成本决策报告、销售决策报告和经营决策重要事项补充说明。其中,由于决策指标引入管理会计报告体系,而决策明确企业在计算全部成本要扣除资本成本,包括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因此重点要求企业要考虑股东权益的回报,权益资本不再是免费使用的资本。(2)基于决策的控制报告体系。决策预算报告是“对企业未来会计期间经营情况的正规定量说明,是未来经营情况的总体预测”。基于决策的控制报告体系将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起点,分解决策指标确定价值驱动因素,制定控制标准,主要为控制过程及时提供信息并提供信息,并同时生成决策预算报告。决策分析报告体系基于决策预算报告体系,编制目的在于分析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与预算的差异,明确控制重点。以基于决策的差异分析报告体系为核心提供控制差异信息,这也是评价报告体系的核心信息保证。具体内容包括差异计量报告,差异程度报告,差异分析报告以及重要事项说明四个部分。决策评价报告是连接企业战略规划和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纽带,通过运用基于决策的业绩评价方法对预算计划的执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以求有效引导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向着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前进。决策评价报告体系包括预算评价报告、业绩评价报告和其他重要事项。

五、结论与启示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管理会计报告在生产经营管理决策中的作用,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管理会计报告系统,更好的满足其决策的需要。通过基于外部财务报告的管理会计报告研究和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研究可以给我们建立一套完整的符合决策需要的管理会计报告系统提供一定的借鉴,通过完善企业的决策支持系统,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特别是内部会计信息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目标。

参考文献

[1]妖艳丽.小议管理会计内部报告体系的构建[J].现代商业.2009(29).

[2]张先治.基于价值的管理与公司理财创新[J].会计研究.2008(08).

[3]王颖.聚焦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报告体系[J].辽宁经济.2008(04).

篇5

论文摘要: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按照会计的本质是管理活动论的观点,本文认为管理会计应是基于管理的会计。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管理会计的信息也没有充分为决策服务,作为信息载体的管理会计报告也就缺乏发展的基础。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财务会计报告和管理会计报告之间的差异来阐明构建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一、现代管理会计发展的现状分析。

管理会计的实质是利用会计信息系统及其他相关数据服务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主要职能是预测企业经营前景,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我同对管理会计的应用和研究,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的传入而开始的,经过多年实践和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会计界对管理会计领域的研究却缺乏应有的重视。我国的管理会计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应用方面,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一)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薄弱

首先,表现在会计学界长期不重视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没有将管理会计列入其研究的议题。目前对管理会计讨论更多的是管理会计是否应独立成科,至于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包括它的对象、职能、目标、概念、原则和方法体系)的研究还谈不上。一些管理会计的研究成果,以介绍管理会计的各种方法为主,只是一些数学模型的拼凑,而忽视了管理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其次,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机构来研究和指导管理会计工作,也没有单独出版有关管理会计的期刊,关于管理会计方面的资料很少,只能在少数会计杂志上看到。第三,只重视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企业内部数据,而忽视了企业的外部信息,从而削弱了管理会计存在的意义。而在西方国家,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较为深入,已经从传统管理会计研究转向战略管理会计研究,而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则刚刚起步,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管理会计实际应用极为有限

我国大多数企业会计还处于事后的记账,算账及报账的传统核算型阶段,还没有进入管理型阶段。管理会计目前在我国企业中,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成本会计系统;(2)短期经营决策;(3)标准成本核算;(4)责任会计。大多数企业对全面预算、风险分析、差量分析、长期投资决策方法、企业员工业绩评价等知之不多,许多企业的内部管理并不存在独立的管理会计核算体系,更多的是采用现有的财务会计资料满足于各种内部报告所需。而西方发达国家管理会计从其产生就在企业中得到了极大的推广、运用和发展,不仅在广大工业企业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银行业和服务业也得到推广。

(三)管理会计专职机构缺乏

在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受到了高度重视,发展迅速。为了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我国专门成立了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迅速,截至2006年4月30口,会计师事务所达到5639家,共有执业的注册会计师6.98万人,行业非执业会员7万多人,行业从业人员20多万人。2005年,行业实现业务收入超过180亿元,继续保持20%左右的年增长幅度。尽管如此,我国目前还没有成立管理会计师协会,只是在1999年才在中国会计学会下没有一个研究管理会计的专业小组。现代西方国家一般都设有管理会计师协会,这些专职组织的成立推动了西方国家管理会计的快速发展。我国管理会计专职机构的缺乏则极大地影响了管理会计师事业的发展。

(四)管理会计人才没有职业化

目前我国还没有开设管理会计师资格证书(cMA)项目的考试,管理会计还没有职业化。在企业中只设有财务会计科室,没有成立管理会计科室,更不用说配备专职的管理会计人员。管理会计的作用和任务是由财务人员来替代,而财务人员因缺乏管理会计理念,在思维上受财务会计束缚,管理会计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在西方发达国家,管理会计人才早已职业化。美国为适应企业界的需要和应学术界的要求,其会计师协会在1972年就设立了“管理会计师资格证书”项目。申请者要想成为管理会计师,首先必须接受有关科目的考试,成绩合格者,还必须在参加考试或考试后7年内具有连续两年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经验,且必须遵守管理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标准。经过这样的选拔,美国已形成了一个高素质的管理会计师团体。

二、构建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必要性

基于上述的管理会计发展的现状,必然会导致企业忽视管理会计信息的重要性,而信息的载体管理会计报告也就自然缺乏发展和应用的条件。

(一)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是中国会计发展的历史必然

在加入WTO前,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改革和修订是我国会计改革的中心,这是由我国的经济状况和特点所决定的,主要是为了明晰产权关系,保障投资者、债权人的权益,也是为加人WTO及与国际会计接轨做准备。加入WTO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财务会计报告的日益完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到了议事日程,这就迫使企业要加强自身管理,通过提供管理会计报告加强对企业经营活动的预测、决策、控制和评价,对管理会计报告的研究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管理会计报告的特征决定了应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

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就是向企业管理决策者提供有用的、系统的预测、决策、控制和考核的信息。管理会计报告与财务会计报告相比具有如下特征:

1.相关性。管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是指帮助信息使用者提高决策能力的那种发现“差别”、分析和解释“差别”,从“差别”中做出选择和判断的特征。所以,管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要求必须从企业的整体出发,也不要求所提供的信息必须符合公认会计准则,只要是对生产经营决策有用的信息就是重要的。财务会计报告并不把信息的相关性排除在外,但相关性仍旧是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质量特征。当财务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发生冲突时,财务会计报告首先考虑的是可靠性这一质量特征。

2.时效性。管理会计的及时性是指必须为管理当局的决策提供最为及时、迅速的信息。如要求会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提供实际结果、预测和信息。只有及时的信息,才有助于管理当局做出正确的决策,而过时的信息则易导致决策的失误。财务会计的及时性,则指会计信息的及时加工和按照固定的编报日期进行编报和传递。财务会计报告的及时性并没有体现象管理会计报告一样的迅速强烈的时效性。

3.灵活性和多样性。由于预测决策、控制和评价考核的需要,使得管理会计报告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而财务会计报告一旦选中某一种编制程序,就应该保持一贯性,并且要遵循相应的公认会计准则,以便保持财务会计报告的可比性、信息的可靠性等。

通过管理会计报告与财务会计报告特征的比较,不难发现,管理会计报告更加注重企业信息对管理者的相关性和及时性,能够满足人世后企业管理对信息的需要,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三、构建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相关建议

现代管理会计报告承载的任务就是向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企业经营决策、战略规划等方面的信息,旨在提升企业管理的水平,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一)构建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内容建议

企业内部管理会计报告应重点反映如下内容:(1)产品销售信息。反映企业主要产品销售数量、成本、收入和盈利情况及分部地区的销售情况,有利于确定和调整企业的营销策略和生产部署。(2)风险管理能力信息。风险管理能力信息属于非计量性信息,这些信息无法用货币形式表示,也无法在财务报表中列示。但企业有必要对这类信息进行综合管理。(3)人力资源信息。随着以技术为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部分信息应当包括人事状况,具体有领导班子水平、基础管理水平以及一般员工的状况等。(4)企业预测、决策、分析报告信息。为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体现管理会计的职能,企业应当及时有效的披露预测、决策、分析等信息,因为发生的具体经济业务都会涉及到这些方面。(5)其他信息。如某些专项工程的效益分析、新产品开发的效益分析、对外投资效益分析等等。

(二)构建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报告模式建议

篇6

财务报告研究系列论文之四

理论界提出的会计报告改革方案大都具有改良性质。会计报告的有用性下降要求我们对会计报告进行革命而非改良。会计报告革命的基本标志是对企业报告的内容而非形式进行变革。我们认为,披露企业能力资产、企业价值和企业财富变动报告是会计报告革命的必然选择。

已有的研究表明:现行企业会计报告依然有用,但其有用性下降难以满足投资者未来决策的要求是不争的事实。这既有会计体制缺陷的原因,也有会计报告理论和会计方法缺陷的原因。我们已经讨论了会计体制改革问题,也就是要重新构建会计信息产品生产体系①。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现行会计报告改革设想进行评述,指明企业会计报告革命的方向。

一、现行会计报告改革设想大都具有改良性质

会计报告改革或改进是近十年来会计学术界讨论的主题之一,人们对此提出了许多设想,基本思路概括起来有以下八个方面。

1.会计报告周期――从长期到短期。公司对外会计报告最早采取年报形式,由于报告周期过长,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与有用性,因而增加了半年报和季报。但是,不管采取年报还是季报形式,总是存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因此,人们根据这一设想又提出了会计报告的实时披露,并认为只有会计报告的实时披露才能真正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2.会计报告方式――从纸质到电子。传统的会计报告都是纸质信息。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使得会计报告的形式可以采取电子传递方式进行。因此,人们提出了互联网会计报告模式。互联网会计报告模式可以周期性报告,也可以实时报告,使会计报告有了更大的选择。

3.会计报告传递――从单向到交互。现行会计报告的传递都是企业(信息生产者)向用户(信息使用者)单向传递,会计电子报告和实时报告的产生,使得会计的数据库报告成为可能。因此,人们提出了会计的数据库报告模式。会计数据库的成立,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这样,会计报告传递就从单向传递变成交互传递。

4.会计报告生产――从供给到需求。数据库报告模式和交互报告模式的基本特点是满足会计信息用户的要求,根据用户需求来生产与提供会计信息,从而达到增强会计报告有用性的目的。会计信息需求论的提出,确实是会计信息市场的一场变革,但是它只指出变革的逻辑,并未指明变革的方向。

5.会计报告形式――从强制到自愿。传统的会计报告有严格的规范要求,会计报告提供的也只是会计信息用户需要的基本信息,采取强制披露的形式。但是,会计信息需求者需要多样化的信息。为了满足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人们提出了会计信息的自愿性披露,并对会计的自愿报告模式进行了许多探讨。

6.会计报告范围――从局部到全局。会计报告有严格的主体限制,只能报告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但是,由于会计主体的变化,人们提出并增加了会计分部报告、合并会计报告等内容。会计报告的范围已经从会计主体局部扩大到与会计主体相关的全局。会计报告范围的扩大,可以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企业的全貌。

7.会计报告计量――从历史到现在。会计报告一直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这就注定了会计信息的历史性,限制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因此,人们提出了会计的现值报告模式。现值报告如果采用现行交换价值(即价格)为依据,那就与历史成本计量没有本质的区别。历史成本实际就是“曾经的”价格(交换价值),只有基于未来现金流的现值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值报告。

8.会计报告理念――从受托到决策。所有的会计报告改革方案或设想,都是基于一个基本的理念:即会计报告的决策有用观。即使是受托责任观的学者也不能否认,考核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实际也是为了决策。

对十年来会计报告改革设想的述评表明:学术界对会计报告改进的努力是持续不断的,也提出了很多的改革设想。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改革模式都是在会计信息质量的某一要素如及时性、客观性、真实性上进行改进,所有的改革都具有改良的性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会计报告革命。

二、会计报告亟待革命而非改良

会计发展的历史实际是会计报告改革或改良的历史。会计报告从以财务资源为重心到以财务状况为重心再到以财务业绩变动为重心;从单一的资产负债表到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两表结构再到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的“三表报告体系”,其发展的基础没有改变。依然以复式簿记、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三个特征为支柱。人们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各种改革方案和设想也并未改变会计报告的基础,因此,我们认为是改良而非革命。

会计报告的改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但会计报告要真正成为决策的依据必须进行会计报告革命。笔者认为,会计报告革命的基本标志有以下方面:

1.理念的先进性与目的的有用性。会计报告革命的理念也就是指导会计报告革命的理论依据。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是会计报告的两种基本理念。很多学者认为,在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合一的条件下,企业无须会计报告,会计报告是受托责任考核评价的产物,而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误解。两权合一时企业无须对外会计报告,但不等于不需要对内会计报告。企业为了决策需要,也需要会计信息,只不过没有采取正式的形式而已。即使是两权分离后,投资者使用会计报告也不仅仅是为了考核评价经营者的受托责任完成情况;即使是为了考核评价经营者的受托责任完成情况,也是为了选择合格经营者。因此,提高会计信息有用性是会计报告革命的根本目的,会计报告革命的理念只能是决策有用观。

2.范围的全面性与面向的未来性。会计报告革命范围是全局性的变革而非局部的改良,它涉及到会计报告周期、报告形式、报告方式、报告范围、报告主体、报告对象、报告计量、报告的生产与传递等各个方面。任何单一的改革都只具有改良性质。其中,会计报告对象、会计报告计量属性、会计报告的生产传递模式与会计报告革命息息相关。因此,会计报告革命的范围广泛,是一场全局性的变革。会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决策有用,而决策是面向未来的,基于历史的以成本计量为惟一计量工具的现行会计报告,从根本上决定了其有用性的局限。决策并非不需要基于历史成本的信息,但历史信息中只有关键的、与企业竞争优势相关的、能够影响与决定企业价值创造和财富变动的、能够反映企业能力尤其是核心能力的核心信息才对决策构成影响。而这类信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面向未来。

3.体制的创新性与变革的根本性。会计报告革命不

仅需要体制的创新,而且需要会计报告模式的根本性变革。会计报告体制创新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会计信息生产体系创新。会计报告革命要求对会计信息生产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对此,我们已有专门论述②。第二,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创新。现行会计信息由企业生产提供,其信息产品质量须经会计师事务所鉴证,而会计师事务所则非常容易被会计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收买。现实生活中,企业收买审计意见的现象经常发生。因此,会计信息产品质量必须由会计师事务所鉴证并向保险公司投保,审计费用变为保险费用。因会计信息产品质量问题给信息使用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由保险公司进行理赔。第三,会计信息传递机制创新。现行会计信息传递采取单向、无偿、强制的方式,会计信息披露主要取决于信息供给,较少考虑信息用户的需求。会计报告革命将基于信息需求,采取交互方式、无偿与有偿使用相结合、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的方式。会计报告体制的变革不仅仅是报告形式的变化,更加重要的是报告内容的变革。

4.内容的颠覆性与改革的彻底性。现行会计报告披露的内容有以下特点:第一,只披露历史成本不披露企业价值与企业财富;第二,只披露企业的有形资源和部分无形资源,不披露企业的知识与能力;第三,只披露直接的已经发生的事项,不披露间接的虽未发生但对企业未来竞争能力有重大影响的事项。可以看出,现行会计报告在披露的内容上具有相当严重的局限性。会计报告的对象和内容从成本到价值、财富;从资源到能力;从直接的已经发生的事项到间接的虽未发生但对企业未来竞争能力有重大影响的事项,这是会计报告内容的颠覆。也只有这种彻底的改革,才能称为会计报告革命。

三、会计报告革命的基本方向

会计报告革命的命题是西方国家在讨论会计报告改革时提出的,并将企业价值报告称为会计报告的“第二波革命”。价值报告革命的基本思想是企业直接披露企业价值及其价值创造过程。笔者认为,未来会计报告革命的基本方向有三个方面:第一,企业价值报告;第二,企业财富变动报告;第三,企业能力资产报告。对于企业价值报告和企业财富变动报告,我们已经在《会计研究》2003年第五期有过专门的讨论,本文将集中精力讨论企业能力资产报告问题。

由于现行企业财务报告模式的局限和缺陷,投资者对企业未来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和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信息需求给传统的财务报告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个性化报告模式、会计数据库报告模式和事项报告模式越来越受重视。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按照企业能力理论,企业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企业竞争优势归功于拥有价值资源的状况,企业核心能力具有价值特征、资产特征和知识特征三大核心特征,企业竞争力是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但决定组织持续发展的不是资源,而是能力。既然核心能力是企业拥有的有价值的资产,从会计的角度就应该可以计量,但计量的桥梁是能力资产的确认。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表《论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的研究报告指出:信息披露是为了得到其他企业的信息而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企业作为信息需求者之一,迫切需要其他企业的核心能力信息;企业作为信息的供给者,也有义务披露本企业的能力资产信息。因此,对企业未来财务信息和财务核心能力信息的披露是非常必要的,而披露这些信息的必要条件就是能力资产的披露。因此,能力资产是21世纪财务信息披露的主题,是财务报告改进的中心环节。

能力资产的披露对于财务报告的改进具有以下意义:(1)基于能力资产的企业财务报告以企业资产的能力观为基础,这将有助于深化对企业资产的理解,夯实企业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2)基于能力资产的企业财务报告理论与信息披露方法框架,对现行企业财务报告目标、对象、基本假设、内容、形式、载体、时间、信息量等各方面进行了重新构建,为企业财务报告改进提供了新的思路;(3)能力资产的披露权衡了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两难抉择,其可靠性是基础,相关性是保证;(4)能力资产的披露涉及到无形资产会计、企业现值会计系统、企业财务核心能力、企业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等理论与实际的重大问题,对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财务成长战略的制定、企业财务报告的改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保护投资者利益均有重要意义,是财务会计报告改进的中心环节。

对企业价值报告、企业财富变动报告和企业能力资产报告的相关理论和具体改进的讨论,我们将在以后专文论述。

篇7

国内外开展的管理会计报告研究工作主要围绕系统论、反馈控制论开展。管理会计报告针对的主体主要可以分为高层管理层、中层管理层与基层管理层,三个主要需求主体分别掌握企业宏观运营情况、例行性运营情况与日常工作的协调。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主要表现出目的性、实用性、动态发展性、管理服务性、信息质量的相关性、信息时效性等特点。现代企业管理会计应当将企业运行过程中的价值运动作为中心,借助生产或者交换的方式,使更多具备价值的信息传达至管理层,辅助企业决策和管控工作,从而实现最大程度的价值增值。因此可以将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归纳为:帮助管理人员实现管理效益最大化。管理会计报告的功能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规划功能。管理会计报告对财务会计历史数据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利用,从而实现科学的预测,使管理人员的决策更准确和全面。二是组织功能。以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为基础,管理会计报告可以优化企业管理流程,进而实现人力与财力的最大化利用。三是控制功能。管理会计报告应当与企业发展目标相结合,及时地反映各类信息,通过信息的整理与分析,可以实现事前的管控。四是评价功能。使用管理会计报告可以进行实际数和预算数的精确对比,从而围绕责任单位的业绩进行相应考核活动,完善分配关系。

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现状分析

西方发达国家关于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研究要远远领先于我国,至今我国会计行业对管理会计研究的重视程度依然不足。我国企业管理会计报告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一)管理会计报告依附于财务会计报告体系

在企业管理者眼中,会计工作中应该围绕财务会计报告展开,极少有人将会计工作拓展到管理会计领域,甚至不少企业简单地认为会计是事后的算账过程。由于对管理会计的认识不足,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不完善,导致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管理会计报告被当作财务会计报告的补充。这造成管理会计报告缺少独立性,管理效果大打折扣。

(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脱节

受限于我国管理会计报告相关研究经验不足,真正将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应用于实际工作的更是少之又少,企业管理会计报告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脱节现象严重。目前国内一些企业虽然吸收了大量国外理论经验,而应用过程中却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不同国家经济环境及社会环境差别很大,因此不少理论的应用价值并不高。

(三)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缺乏系统性

管理会计是一门结合多学科的新兴学科,目前仍然没有完全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系统性更差。企业财务部门和其他管理者进行的管理会计活动零星而分散,这导致管理会计报告的应用效果并不明显,从而使管理会计报告更加不受企业管理者重视。

三、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

(一)设计原则

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必须使管理会计报告能够真正地服务于企业运行过程,因此要遵循目标导向原则、相关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灵活性原则与成本效益原则。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必须实现管理人员的会计信息需求,因此应当具备目标导向原则。目前,使用理论解释管理会计的应用基础成为国际学界较为主流的认识。企业内外存在着普遍的关系,因此整理分析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可以合理确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目标导向。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价值与其相关性直接相关。企业管理是一个复杂、系统性的工作,局部的有效性无法替代全局的有效性。因此,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在构建过程中,必须要充分重视系统性和信息的相关性,由企业最高层主持设计,全面统筹、合理规划。管理会计报告绝不是事后的报账工作,它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企业战略决策重要参考,因此系统的构建必须遵循及时性原则。为保证及时性原则,必须尽可能缩减报告长度,使决策时间更充足。管理会计报告比财务会计报告自由度更大,能够更加灵活地使用图表辅助编制,以揭示经济现象本质为最终目的。企业进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是为了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构建时必须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二)设计思路

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应当具备较强的系统性,以设计目标为出发点,报告内容主要由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与责任考评报告组成。

(三)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内容

1.预算报告

预算报告是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决策和控制的重要手段。目前全面预算成为大型企业经营管控的必备工具,财政部也就全面预算出台了一系列准则、规范。预算管理不仅仅是财务管理的工具,也是企业管理流程再造、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预算报告体系主要包括营业预算、资本预算与财务预算等。

(1)经营预算。预算报告中的经营预算报告应当充分考虑企业经营的不同环节,编制采购预算、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等。想要编制好经营预算,首先必须对企业管理流程进行规范,对企业内部管理职责进行明晰。详细界定采购、销售、生产部门的分工、定位、职责,制定详细、科学的部门职责说明书和岗位职责说明书。其次,引入对标管理的概念,提高预算控制者的管控能力。再次,注重经营预算之间的相关性。预算平衡是预算编制过程中的重要程序。因此,在编制过程中,要把不同地域的销售预算进行比对,对预算差异进行分析,并且要发挥信息分析等部门的作用,从多个视角审视销售预算,督促执行者深入思考和把握各种影响销售的潜在因素,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执行效果。

(2)资本预算。本报告由投资预算报告与筹资预算报告两方面构成,前者可以帮助企业更快地发展,实现更高的资本利用效率,后者反映了企业在预算期内所需要短期筹资与长期筹资数额等信息。投资预算是企业发展的年度蓝图,关乎企业的战略全局,是企业发展的上限所在,因此,投资的风险一般远大于经营风险,做好投资预算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做好投资预算主要在于,首先做好战略规划、制订可行的发展计划和做好项目前期考察。预算是年度工作计划,而对于一项投资来讲,往往是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长期规划。所以投资预算的编制必须要以投资项目的充分论证和企业战略全局的合理定位为基础。其次,投资预算必须要与筹资预算以及经营预算和财务预算相结合,投资必须做到量力而行,不影响生产经营。筹资预算的主要作用是弥补投资、经营预算的资金缺口。因此,其具有保障性的作用,关乎资金链的安全,是企业生存的底线。主要特点是,筹资预算必须具有充分的可行性,筹资预算的编制需要相对保守,必须确保计划能够落实。这需要对国家金融政策、企业自身的信用条件、潜在投资合作的可行性进行充分研究和判断。

(3)财务预算报告。财务预算报告由现金收支预算、损益平衡预算与财务状况等信息共同组成。其中现金收支预算可以针对预算期内一切现金收入或支出制定报告,反映客观的现金使用情况。损益平衡预算报告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利润情况,分析利润变化的根本原因,从而为优化企业决策提供重要参考。损益平衡预算以变动成本法为根据,项目主要包括预计营业收入、预计营业成本、预计边际贡献、预计期间费用、预计利润总额等。财务状况预算可以准确评价企业在预算期内的资产规模与分布情况,财务状况预算表中的项目主要由预计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三方面构成。财务预算是对业务预算数据的提取和总结,与业务预算之间具有继承性和指导关系。因此,做好财务预算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分析财务预算的编制结果,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进而调整业务预算编制,实现预算整体的优化;二是为预算执行提供便捷的控制点和信息来源,从财务预算入手易于实现预算执行情况的比对分析,为调控预算执行提供合理的依据;三是发挥财务部门的价值创造能力,合理预计财务费用,挖掘资金潜力,实现增效。

2.决策控制报告

决策控制报告则包括投资、筹集、经营等方面的决策。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中决策控制报告体系由决策模块与控制模块两个模块构成,主要实现投资、筹资等服务功能。投资决策报告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内部项目投资与外部投资方式的选择,通过确定成本与机会成本,得出对企业价值创造优势最大的投资项目。筹资决策报告主要确定筹资的具体方式与结构,针对资金需要评估并预测最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筹资方式。经营决策报告主要体现在企业成本管理方面,如成本定额分析、作业成本管理、订单和专案管理等。决策控制报告构建要充分考虑系统性、相关性和目标导向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决策控制报告要融入企业管理体系。权责统一、奖罚有据是企业管理的根本特征。建立完善的决策控制报告编报制度,要对数据取得、数据分析、数据提交、数据差错有完善管理机制。避免对决策控制报告滥解读,对责任没有追究机制,造成报告流于形式。

(2)决策控制报告要与其他管理会计手段的融合。决策控制报告有时是对企业某一领域较长期间的分析,有时是对企业整体较短时间的诊断,其涵盖面与预算多有交叉,必须要考虑决策控制报告与其他管理会计手段,特别是预算的相互配合。

(3)要重视决策控制报告的质量。决策控制报告为企业经营决策和管理控制提供依据,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一方面要求决策报告的编制者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责任心,另一方面要求企业要不断总结决策控制报告方面的经验,形成报告模板,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保证工作质量。

3.责任考评报告

责任考评报告是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经营业绩考评报告、预算执行报告、投资后评价报告等。责任考评报告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构建责任考评报告体系的要点如下。

(1)报告主体要明确,分工配合要清晰。考核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焦点环节,涉及员工切身利益,往往造成较为明显的对立和尖锐的矛盾,加之工作由多个部门共同完成,往往造成推诿扯皮,从而弱化考核力度。因此,企业管理者在制定考评体系时,对于考评报告的编制主体和多部门之间的配合关系要界定清楚,避免由于责任不清造成的质量下降。

(2)考评报告要与预算报告和决策报告紧密相关,与经营管理和决策管理密切配合,不能脱离经营和决策去开展考评工作。考评报告的编制要以科学合理的评价生产经营和决策行为为目标,以预算计划、可行研究报告、决策支持报告为基础,采取对比分析、汇总分析、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取考评数据,为考评工作提供依据。

(3)考评报告的编制要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和核心驱动力。报告编制要充分考虑企业提高效益的根本目的,在报告的信息筛选、信息披露方式、报告编制周期等方面考虑考评的可行性、有效性和成本效益性,避免造成负面影响。

四、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在A公司的应用分析

篇8

[关键词] 财务报告;会计信息披露;局限性;改进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05. 006

[中图分类号] F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014- 03

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财务会计报表为中心、表外披露为补充的现行财务会计报告模式。由于现行的模式对表内报告有着苛刻的确认标准,而对于不能满足确认标准的某些重要信息则被摒弃在报告体系之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会计报告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披露要求,使用者不仅要求报告披露企业内部经营的信息,还要求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不仅要求报告经营的历史成本信息,还要求报告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能力信息;不仅要求报告货币量度信息,还要求更多地报告非货币量度信息等。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模式领域正酝酿着另一场深刻的革命,可以说,从财务会计产生的那一天起,其报告无不以需求为导向,随着需求者及新需求的日益扩大,更加充分、可靠和相关信息的及时披露昭示着财务会计报告的系统演进。

1 现行财务报告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财务报告是企业正式对外揭示或表述财务信息的书面文件,它披露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内容。现行财务会计报告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会计环境变化和使用者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对无形资产内容披露不全面

现行财务报告把重点放在有形资产上,而知识经济从更广的范围上拓展了企业的经济资源,使企业资源观念日趋多元化。智力资本已经成为企业取得核心竞争力、提升市场价值的关键所在,但在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中,智力资本、人力资源等信息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以至其在会计信息披露时,未予以充分披露。在知识经济中,知识能大大增加产品和服务价值,有时甚至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是由于智力资本、人力资源等项目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定义与确认标准,所以一直被视为表外项目而不予以重视。随着企业间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和经营风险的增加,投资者、债权人及相关利益集团迫切要求企业披露这些不具备确认条件的无形资产相关信息,以便更好地满足财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1.2 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不够

我国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只披露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信息。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不仅要获得对以往业绩评价的依据,更需要获得对企业未来业绩预期的信息,进而做出投资决策和其他决策。现行财务报告缺少对企业的预测信息、人力资源价值、主要管理人员的素质、各种软资产等非财务信息的提供,使得建立在原有经济环境之上的财务报告不能完全反映目前的经济事实。

1.3 缺乏对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信息的披露

作为观念总结和过程控制的会计,不仅要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评价所需要的信息,而且还需要运用监督管理的职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现行财务报告只侧重于反映企业自身的经营业绩,无法提供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需的相关信息。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兼顾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与社会责任的承担,要求企业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由于自身原因造成的资源损耗、人员消耗、土地利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核算和计量,对社区建设、人员就业和培训、产品质量、公益捐赠、社会保障、植被绿化等这些信息予以披露,而现行的会计信息披露缺乏这些内容。

1.4 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不能充分披露

现行财务报告不能完全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问题,按照资产负债现有的项目分类,衍生金融工具不符合传统会计理论中资产、负债的定义,另外,传统财务报告揭示的是历史成本信息,衍生金融工具大多只是一种合约,它只产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而交易尚未发生,因而无历史成本可循。大多数的衍生金融工具都是待执行的合约,一项合约的签订往往意味着将来的风险和收益,公允价值是其唯一的计量属性。一方面,企业管理当局对企业运作衍生金融工具管理控制不足,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营风险,甚至招致巨额损失;另一方面,因为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利害关系人缺乏投资企业的衍生金融交易的相关会计信息,无从了解企业的财务全貌,增加了使用者解读信息的难度和潜在风险。

1.5 只注重历史成本会计信息的披露

历史成本作为人们广泛接受和习惯采纳的会计惯例,交易双方都很信赖其可靠性,但是以历史成本为主编制的现行财务报告,存在严重局限性。企业拥有资产的目的在于创造未来经济利益,而历史成本,只能反映为取得该项资产所花费的代价,却不能计量其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而且,在价格明显变动时,除货币性项目外,对非货币性项目都可能因此被高估或低估,使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的会计信息失去可靠性。另外,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企业资产的无形损耗大大加快,若完全以历史成本作为计价方法,必将使反映的会计信息失真。

1.6 过分重视货币计量会计信息的披露

货币计量使现行财务报告掩盖许多在经营过程中不能用货币计量的事实,企业经营活动中有许多事项如前所述的企业管理者素质、企业员工的团队精神以及企业创新能力等都无法用货币表述,但是这些对信息使用者来说却是很有价值的,因为他们能根据这些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途。

2 强化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和措施

为了更好地满足各方面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对会计信息的披露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措施。

2.1 明确主要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由于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那么几乎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可能成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会计信息的披露应考虑到主要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如专业用户的需求、代表社会公众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政府经济机构的需求。

会计信息的专业用户往往掌握着共同基金这种至关重要的资源,对资源配置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次专业用户的分析手段较一般会计信息使用者先进,因此必须研究他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在辨明专业用户的需求时,应该关注专业用户所采纳的分析方法,因为分析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他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对于代表社会公众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公共机构的信息需求,企业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否则将招致巨额的社会成本和管制成本。

2.2 财务业绩报表的改进

目前,在我国推行全面收益表,不仅必要,而且可能。首先,在现阶段推行全面收益表,对于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进而促使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是很有必要的。其次,推行全面收益表有助于解决我国现在已经出现和未来可能出现的会计难题。我国目前已有不少利得项目绕过利润表直接进入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部分,比如外币折算差额、资产评估增值、债务重组利得等,以后这类非所有者权益变化项目还会不断增加,这就需要增加一个能系统地把这些项目列示出来的报表――全面收益表。而且,随着我国金融业务的发展,财政部也在制定衍生金融工具准则,如果以公允价值作为衍生工具的计量属性,那么就必须解决公允价值变动的确认和报告问题。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在现行的财务报表体系中增加“全面收益表”。

2.3 在财务报表的补充资料中,披露企业的物价变动的会计信息

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如果有关部门仍然固执地坚持财务报表项目按照历史成本原则进行计量,那么受损的将是投资者和企业,而受益的将是国家,如果企业坚持历史成本计量,那么受损的将主要是投资者。会计信息使用者将会受到误导。尤其在通货膨胀的时期,决不可以忽略物价变动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所以建议鼓励企业在其他财务报告中披露有关物价变动的会计信息。

2.4 强化表外信息披露

表外信息在整个财务报告系统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对使用者正确理解数据和判断报表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西方国家,表外信息的长度已经大大超过财务报表本身的长度,表外信息构成了财务报告体系十分重要的内容。我国应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有计划地规范不同类型企业的表外信息的披露方式,逐步加大报表附注中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力度,以满足报表使用者对决策有用信息的需求。如对非财务信息、未确认的知识、智力资产信息、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等的披露。

2.5 改进中期财务报告

中期报告是指以短于1年的期间为基础所编制的财务报告,包括半年报、季报、月报,甚至更短。通过各季度甚至各月份的财务报告可以了解企业的发展趋势,更好地预测企业的发展前景。在实务中,必须注意中期报告的及时性、充分性,杜绝虚假陈述和盈余操纵。

2.6 重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披露

企业在反映经济活动的同时也要反映经济活动对社会的影响。企业是生产者,为社会提供商品,创造物质财富。企业生产活动对社会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对于那些对社会有卓越贡献的企业应编制增值表,反映企业对社会贡献所形成的价值;对于那些对社会有负面影响的企业,应披露其社会危害,以引起有关当局的重视。企业同时也是自然资源的消费者,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尤其重大,因此很有必要披露企业消耗自然资源的情况,以督促企业节约自然资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7 提供灵活多样的会计报表

(1)编制专用财务报告或差别财务报告。实现从标准化的通用报告向按信息使用者编制专用报告的转变,以满足财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和特殊性的要求。现行的报告已经无法适应多样化的信息需求,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应该在规定的基本的财务报告内容和格式的基础上,鼓励个性化信息的披露。通过编制差别报告,企业既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特殊信息需求,又可避免因为广泛对外披露信息给企业产生负面影响。企业可以有选择、有重点地披露某些使用者或使用者集团特殊需要的信息。从会计规范角度,建立有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它实际上是由一国政府通过有关的准则或法规规定,对不同规模或类型的企业,在编制与提供财务报表的种类以及要求其披露的会计信息的格式、内容、数量、详尽程度等方面,实行有差别对待的一种制度安排,不同规模企业的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存在不同的要求,有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迎合了这一要求。

(2)财务报告的表达方式多样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披露的表达方式将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除了报表、文字信息以外,还会辅之以图形、图像化信息等多种表达方式;除了纸质的报告之外还会通过计算机网络和电子技术实现非纸质报告的实时传播。财务报告的传递方式会向随时报告、实时传递转化。企业内外部人员可动态地、随时地得到企业财务与非财务信息。

2.8 提供多种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的信息

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选用公允价值或资本化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同时,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资本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首要资本,无形资产成为会计核算的核心内容;投资者的决策需要企业提供有关未来盈利能力的信息,以判断企业发展前途和投资价值,因而要对传统的计量模式进行改革。会计计量模式应当坚持历史成本为主,加强多种计量属性和多元计量单位的应用,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

货币计量有直观和普遍接受性的优点,但是在当今如此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若仅仅使用货币计量恐怕不能展现经济活动的全貌,从而不能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所以我们可以在以货币计量为主要计量单位,辅以时间计量和劳务计量等计量单位,增加因货币计量而不能进入财务会计报告的非货币信息,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全面认识,增加决策的正确性。

总之,财务报告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取财务信息的重要途径,必须保证其可靠性、全面性、及时性、有用性。为各方面信息使用者进行预测与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智.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改革[J].经营与管理,2005(9).

[2] 杨秀良.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思考[J]. 中国市场, 2005(32).

[3] 张惠彦. 浅谈虚假会计信息的危害及治理对策[J]. 魅力中国, 2008(19).

篇9

摘 要:企业如何选择适宜的会计核算方法,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贯穿于企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全过程。

关键词:企业会计报告

一、 会计的确认

1.筛选过程中具体标准的选择。究竟哪些数据能够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其选择、确认的标准有:(1)可确定性,指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是否能够流入或流出企业。如果不能产生经济利益或者产生的经济利益不能流入或流出企业,这样的数据不能进入会计信息系统;(2)可计量性,指只有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业务产生的数据才能进入会计信息系统。该标准简化了会计处理的程序,方便了会计操作,它是会计信息得以量化的基础;(3)相关性,它强调会计信息要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增强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4)可靠性,即会计信息是真实的、可核实的、中性的。

2.定性过程中具体标准的选择。这个阶段涉及两个问题:(1)时间的确认,指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是在本期进入还是在以后期间进入。现代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及由其派生出来的收入实现原则和配比原则作为确认依据的。如果确认依据选择不当,将会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2)“身份”的界定,即确认数据进入哪种会计要素。首先要判断经济业务使哪些会计要素的内容发生了变化,进而确定所产生的数据归入哪些会计要素中。如果”身份”的界定不明确,就将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 会计的计量方法

1. 计量属性的选择。(1)选择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由于历史成本是取得资源的原始交易价格,因而具有可靠性,并且其计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很丰富。这些优点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但是,在物价变动时,其可比性、相关性下降,收入与费用的配比缺乏逻辑统一性,经营业绩和持有收益难以分清,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出现低估现象,难以揭示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2)选择现行成本作为计量属性。这种计量属性能避免价格变动虚计收益,反映真实财务状况,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但是,确定重置成本较困难,无法与原持有资本完全吻合;同时,它仍然不能消除货币购买力变动所带来的影响,也无法以持有资本的形式解决资本保值问题;(3)选择现行市价作为计量属性。以现行市价作为资产的现时价值,能评价企业的财务应变能力,消除费用分摊的主观随意性满足决策相关性的要求。但是,它无法反映企业预期使用资产的价值,因而并非所有资产、负债都有变现价值,并且它违背了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前提,即假设企业随时处于清算状态,动摇了会计核算的基础;(4)选择可实现净值作为计量属性。虽然这种计量属性能反映预期变现能力,体现了稳健性原则,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它不适用于所有资产。例如,无形资产的可实现净值就很难确定。

上述四种计量属性,各有其优缺点,对会计信息质量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因此在操作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全面否定或者全面肯定。

2.计量标准的选择。计量标准(计量单位)指计量对象就某一属性进行计量时具体使用的标准量度。可供选择的计量标准有两种:(1)名义货币单位;(2)固定货币单位(指实际购买力不发生变动的货币单位)。

这两种计量标准也各有利弊,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辩证的。选择名义货币单位,虽然可以简化会计核算,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是存在通货膨胀时,名义货币贬值,很容易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采用固定货币单位,可以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一致性,但是增加了核算的环节,会计信息的反映更加依赖于会计人员的素质,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人为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3.计量模式的选择。计量属性和计量标准不同的组合就构成了不同的计量模式,计量模式有十种。这十种计量模式各有利弊,应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作出选择。

三、记录方法选择

1.记录方法的选择。在记录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核算方法包括:复式记账、账户设置、编制会计分录等,这些都是为了规范会计信息形态而设置的。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会计核算方法的设计和使用达到提供特殊信息的目的。如企业在购进存货时对销货方给予的现金折扣,采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科目来记录现金折扣的取得或丧失。在总额法下,购入材料按折扣前的总价确定成本,取得折扣作为入库材料成本的减项或作为理财收益;如果由于财务管理不力,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而导致超过折扣期付款,不能取得折扣,在账面上无需做任何反映。而在净额法下,购入材料按折扣后的净额确定成本,取得折扣在账面上不做任何反映;如果由于超过折扣期付款而不能取得折扣,则要将丧失的折扣额计入”现金折扣损失”账户,其正好反映了企业财务管理的低效率。《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采用总额法对现金折扣进行会计处理,但为了改善财务管理,也为了减少存货成本中计价存在的不确定性,提倡采用净额法进行存货核算。

2. 记录手段的选择。《会计法》关于记账规则的规定并没有涵盖所有具体的会计业务,各单位需要根据法律规定,结合本单位会计工作实际,在与《会计法》的规定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制度。由于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许多企业开发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使用会计电算化方式进行会计核算,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会计信息的质量。现代网络技术正在改写传统的信息交换方式和时间。在互联网上披露财务报告顺应了全球网络化发展的需要,其具有时效性强、信息量大、面广、成本低、披露规范、减少失真等优点。

四、会计核算方法

1.会计信息列报方法的选择。会计报表采用表格形式,由于该形式的限制,只能概括地反映各主要项目,对于各项目内部的情况以及项目背后的情况往往难以在表内反映。比如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只是年末账面价值,至于各项应收账款的账龄情况就无从得知,而这方面信息对于会计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资产质量又是必要的。因此,企业就会利用会计报表附注来提供应收账款账龄方面的信息。再如,在资产负债表中,部分资产项目以其账面价值列示,提取的减值准备项目单独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内反映,与资产负债表相结合,不仅可以真实地反映接近现行市价的资产,而且可以再现资产的账面价值,使会计信息更真实、全面。

篇10

关键词:会计报告 使用价值

会计报告是投资者、管理者、债权人、政府各部门了解和掌握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重要的信息来源,是指导社会资源合理流动、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其基本目标是提供对投资和贷款决策有用的信息。而会计信息仅在其相关、可靠和可比的时候,才对财务决策有用。因此,会计信息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会计报告在实际中往往没有充分体现其应有的使用价值,主要原因是财务报告未充分实现相关性、可靠性与可比性。由于相关的信息是对做出预测和评估过去的经营业绩有用的信息,即信息具有反馈价值,因此相关的信息必须没有重大错误的,即准确无误;同时,它应该没有某一特定立场偏见,即是可证实、中立的及真实的。会计报中可比和一致的信息可以使各会计期间进行比较,从而有助于投资者和债权人了解企业的发展情况。可是在我们的报告中,报表数据失真,报告的形式太死板,报告的内容无法满足使用者的需要。也就是说,具体的会计报告需要做适当的调整和改进,以满足各方投资者及债权人的需要。先说后面两个问题:报告的形式和内容。

一般地,一个企业在初建时期它的意图是非常清楚的,产品(或服务)是明确的,这时需要掌握建设资金的投入,流动资金的流向和流量,合作伙伴的信誉,产品入市的策略。在这个时期,相对应的会计报告应该重点提供:资金的取得数量及取得的途径;资金的运用,在各种资产占用中的比例,各种资产的相互调整和转换的可能性和速度,资金的周转期(或周转次数);应收应付款的明细的情况;产品的定价方法。而将投资总额控制在预算额度之内是首要考虑的问题。那么仅仅根据资产负债表中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余额无法清楚了解各项工程建设的具体情况,这时就需要通过编制辅助报表来满足投资者及债权人对投资情况的了解。为此我设计投资概算跟踪表来及时记录该项信息,通过对各项目进行跟踪,主要包括:新厂房建设、改造旧厂房、进口设备、购置国内设备等,对预算金额、合同金额及结算金额进行披露。通过投资概算跟踪表能够准确掌握基建期公司总投资,各项投资完成情况、付款情况及未来资金需求状况,及时筹集所需资金,满足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随着公司的发展,企业进入生产初期,财务会计提供正常的《现金流量表》理所当然的,而提供相应的明细资料就被划分到“管理会计”的领域里了。但是,在我们实际的会计工作中没有划分的这么清楚。也就是说,我们的会计人员既是财务会计,同时又是管理会计!因此,提供上述的资料的工作必须在同一个部门完成。

通常情况下,正常的《现金流量表》是按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这样的项目划分的,也是按这些项目总结的,综合地反映了资金的流转情况,从宏观上概括了一个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但是,对于管理层来讲,宏观的表述是起不到具体的管理作用的!比如:“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包括1、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2、借款所收到的现金,3、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因为投资不是在同一个时点完成的,借款是有期限的,收到的其他资金的重大金额也应该给与足够的重视,所以对这个项目需要细划为:(如表所示)

由于会计报告比较具体,对实施管理能够起到具体的指导和引导作用。又比如:“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只是笼统地说明整个企业向客户提供了多少销售、服务,收回多少现金。有多少现金没收回来,不能说明具体的客户的购买能力和支付能力,不能考察他的商业信誉。为了考察合作伙伴的商业信誉,加强资金的回款管理,需要细划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应收现金、收到的现金、未收回的现金。

参考相关细分表格,现金流量表就会有更大的意义,就会被更广泛地接受。因为它提供了详细的有用的商业信息,提供了贸易伙伴的信誉程度,为加强以后的企业管理及贸易合作提供了有力的信息和依据。为了管理的需要,除了对主要报表的项目做细分和说明,有时还需要对表外项目做出恰当表述,从而为管理者提供实施具体管理的信息。比如,“资金占用分析表”,对现金、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修理用备件、应收账款、预付款等项目就占用额、占用比例、周转周期、周转次数进行细分,制作明细表。通过明细表,可以了解占用资金的主要项目,同时了解占用时间长短,对资金周转、存货周转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增加了会计报告的可用性,企业的领导层可以据此做出一些具体的政策引导企业顺利发展。

企业经过初创期,很快就会进入发展期或再投资期。在发展期里,会计报告的重点内容与初创期有所不同。这时,企业运转稳定,部门齐全,需要找出不平衡的地方,有问题的环节,有发展前途和发展潜力的部分,从而扩大效益,使利润达到最大化。为了有助于这种目的成功,会计报告相应的要全面反映销的各个环节的情况,而重点应该对核算的基础资料。基础资料反映的基本情况有清楚的了解、准确的反映,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核算方法,及时地反映在报告上。例如成本核算问题,一般情况下,刚投产时产品单一,没有太多、太大的变化,那个时候不管用实际成本法还是定额成本法都会比较准确地核算产品成本。而随着企业的发展,产品的品种在变化,产品的结构在变化,产品所用材料及材料的价格也在变化,原有的定额就只有随着各种变化而变化才能比较准确地完成核算的工作。

这种变化在会计工作中应该引起的反应是:按产品的增加而增加核算定额,使每个产品有一个最接近的“量”的定额;修改原有的定额,使执行中的定额与生产中的定额保持一致;对定额中材料的价格的修订;对执行同一定额的近似产品的定额成本做出调整,保证产品的实际成本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不论是创建期还是发展期,会计部门都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适当调整报告的内容,有选择地找出重点内容做出详细报告,才会报告出有价值的会计报告,有利于管理,使会计报告发挥它的使用价值。

另外,数据的真实性作为会计报表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重视。一个合格会计师所具备的知识足以完成一个形式恰当、内容完整的报告,来满足投资者、企业的管理者、政府以至于其他报表阅读者的需要。那么,数据的真实性由谁来负责?都说会计是个信息系统。即数据有来源,有加工过程、有报告输出,报告有最终使用者,在数据形成的过程中它几乎涉及了整个企业的所有人。

从会计管理系统中的数据流转来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收集原始数据,由基层的采购、生产、销售及其他业务部门提供;会计内部加工数据,可以借助计算机编程来完成;报告的完成,同样可以借助计算机;报告的报出。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到,其中所有步骤都有可能出错,但是最可能存在问题的环节在于数据的来源。会计核算的内容是包括一个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的,可是会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无法亲自处理每一项业务,由此导致会计报告形成误差。

会计是个信息系统,是系统就要有完整的开始和过程,就需要有人来维护和主导这个系统,使它发挥作用。作为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应当不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水平和综合业务素质,不断完善和优化会计信息系统,加强各环节和流程的监督,尽量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强化会计报表的相关性、可比性和可靠性,提升会计报表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