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范文
时间:2023-04-04 05:2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题破山寺后禅院,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清晨,天上下起一层薄薄的雾,我漫步在有些微微潮湿的路上。不知不觉中,我便走到一座寺庙前面,我抬起头一看,上面写着:兴福寺。
走进这座古老的寺庙,太阳才刚刚升起。微弱的阳光透过薄雾,照在高高的山林中。
过了一会儿,雾全部散开了,太阳的光亮也由弱渐渐过渡到明亮,寺庙里的景物也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我看的见,我的脚下有一条窄窄的小径,这条小径弯弯曲曲地通向幽静的深处,在远处有一片翠绿的竹林,竹下还有大片的花草,而在竹林之中,禅房在那儿静静地坐落着。
现在,太阳已经完全暴露在我的视野之内,这下,美丽的事物就更清楚了。
篇2
“清晨入古寺”出自《题破山寺后禅院》,全诗的意思如下: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曾入选《唐诗三百首》。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赏析:
这是一首很有名的田园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山村友人家做客后所写。本诗描写山村风光、田园生活情趣以及友情的深厚都很真切生动。一、二句从自己应邀写起,以“鸡黍”“田家”点明地点。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合”“斜”等词都极传神生动。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彼此的眷恋,情意之厚溢于言表。全诗语言朴实清新,层次分明,结构谨严,意境鲜明。
探究练习
1.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这首诗歌所展示的画面是___________。
2.请写出一句与“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意境相近的古诗文句子。
诗作二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佛寺禅院的景色,表现了禅院特有的幽深境界,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希企隐逸的思想。本诗从诗人清晨游寺写起。他清晨登虞山,入兴福寺,当时正旭日升起,普照山上树林。从形式上看,首联即对偶,用所说的“十字对”,一韵到底,自然流畅,写出了诗人清晨入寺所见的最初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佛寺赞赏之情。接着,诗人写自己经过花丛小路,走到幽深后院,发现禅房在花丛树林深处。这些描写突出地表现了禅寺的幽静和美好。接着作者写了禅房周围的景色。山林焕发着日照的光彩,鸟儿在自由地飞翔欢唱;清清的潭水澄澈,使人顿感心地空明,杂念全消。结尾以万籁俱寂、只有钟磬声收束,进一步衬托了禅寺的幽深宁静。对禅房美好、幽静环境的欣赏,表现了诗人悠闲适意的隐逸情趣,而这种隐逸情趣又是诗人仕途失意、心情不佳的曲折反映。全诗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极有特色,意境幽深,耐人寻味。“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二句,词语平淡,却活画出后禅院的清幽静寂。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这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可见,诗歌的“炼意”比“炼词”更为重要。前人的叹服亦证明此诗确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探究练习
1.细读诗歌标题,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2.诗中“曲径通幽处”,有的版本作“竹径通幽处”。你觉得“曲径”和“竹径”哪个更好?为什么?
3.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写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柴晓山/供稿】
参考答案
诗作一:
1.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2.示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篇4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二)夏
1.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2.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三)秋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4.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5.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四)冬
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五)山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5.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8.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9.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
(六)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5.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6.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8.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10.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1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七)日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曹操《观沧海》)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6.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
7.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8.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
9.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李清照《如梦令》)
(八)月
1.晨兴理荒秽,带月何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4.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5.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6.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7.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8.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10.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九)风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王维《汉江临眺》)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4.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5.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8.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十)花
(1):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孟浩然《过故人庄》)
3.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2)荷花: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3.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3)其他: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6.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十一)雨
1.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5.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6.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
(十二)雪
1.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十三)草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十四)树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十五)鸟
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4.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十六)河
1.关关睢鸠,在河之舟。(《诗经・关睢》)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6.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十七)楼
1.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5.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温庭筠《梦江南》)。
(十八)舟
1.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3.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6.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十九)酒
1.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李白《行路难》)
3.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5.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沙》)
6.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
(二十)愁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4.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6.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7.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二十一)别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夏完淳《别云间》)
(二十二)乡情
1.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4.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夏完淳《别云间》)
(二十三)暮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杜甫《石壕吏》)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李清照《如梦令》)
5.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
(二十四)晨
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2.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二十五)重阳
篇5
引言:苏氏在创作此幅作品时自然悟得诗意高深境界,并把自身内在修养的境界一同融化于作品中,不仅使此诗意境充分地展现出来,更是体现了苏氏通过书法艺术的表现而提升到更加不可跨越的境界高度。此幅书苏氏不仅融化了二王、颜柳欧苏的笔法精髓,更是融化金篆隶草章碑的笔法笔墨,因此使此幅作品在气势、厚度、广度和境界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诗的大意是诗人在这清新的早晨,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在幽深静谧境象中,观赏到初升太阳的光芒,首先照耀到的是山顶上高高的树林。由竹林护拥的小径通向幽深寂静的方向,展现在眼前的禅房、寺院、花木掩映在花草树林中,环境幽静美妙。静寂的山林被初升阳光一照耀,欢快的乌声四起,一片生命便活跃起来,比喻佛教精神带来欢乐和生命,乌在林中自由自在,欢悦无限,仿佛就是个理想的世外桃源。深潭空明清澈,人如潭中的影象,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忘却了自己的一切,脱离了红尘世俗。自然万象都进入空寂之中,与山林融为一体,达天人合一的境界,此时身临此境,只听到寺中发出的钟声,这钟声使这境象更加静寂、淡远、超脱。诗人远离人问,似乎进入一尘不染的佛国禅境、道境,忘我而超脱了,如同完成了体道、悟道、达道的境界追求也。
此诗意境高深,要想通过书法艺术来表现此诗境界,难度实属不易。然天通过书法艺术不仅充分表现了诗意,更是通过诗意、书法艺术合一,展现了自己的高深的修为,使诗和书法都达到很高境界。
天(1941.2――)原名苏伟堂。浙江宁海人。1966年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历史系毕业;1979-1981年攻读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朝闻、朱丹的美术史论硕士研究生,毕业留院在中国美术研究所工作;1984-2000年在深圳大学任教。2001年退休、回乡安居杭州。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关协会员,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理事、文化部特聘画家。
天是学者型画家,他的中国画,师从潘天寿,深受关怀、倾心相教,寄予厚望的弟子。天秉承先师的遗愿,其画风,是在继承潘天寿、吴昌硕艺术的基础上,向传统、向造化,广采博取,立足时代,努力创新。喜作巨帧、擅画梅花。曾获东京富士美术馆“富士美术奖”,世界桂冠诗人、国际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还在美术馆旁的古梅坪种植了“天夫妇梅”,以为褒奖和友谊的纪念。
篇6
两树梅花一潭水;
四时烟雨半山云。
宛如李可染先生的一幅浓墨酣畅的彩墨画。
我们再看苏州闲吟亭的题联:
千朵莲花三尺水;
一湾明月半亭风。
恰像吴冠中先生笔下一幅格调绮丽的风景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谈到“画工”“化工”之殊。“画工”写其真实,就像绘画中的工笔画,“化工”求其神似,就像绘画中的写意画。“画工”者,犹“技”也,而“化工”者,已进乎“道”矣。他认为“神似”才能写出别一种境界。这是就诗词而言,对联何尝不是如此呢!以上两副对联可谓尽“画工”之妙。
扬州东园云山阁有一副联:
槛前春色长堤柳;
阁外秋声蜀岭云。
上联有“画工”之妙,下联就有点写意的味道了。
题桃花源的对联:
红树青山,斜阳古道;
桃花流水,福地洞天。
此联将“工笔”与“写意”相结合,兼具“画”“化”之妙。
西湖三潭印月联:
荷风送香气;
潭影空人心。
画面幽雅、空灵,上联引用唐人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句,下联引用唐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句,由“画”见“化”。
苏州留园清风池馆对联:
墙外青山横黛色;
门前流水带花香。
画面近“化工”之妙。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山东临清宛园廊桥瀑布对联:
六叠瀑飞花溅玉;
三曲桥落日熔金。
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水画。
《红楼梦》中贾宝玉题沁芳亭的对联:
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
曹氏假宝玉之手,轻盈几笔,将沁芳亭所处之境,了然于读者面前。上联不言水,堤、柳、篙,置亭于水中;下联未提风,岸、花、香,让人如沐风来。
请看浙江天台山方广寺的这副对联:
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合三百六十天击钟声,无声不寂;
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
此联有人评论它说:“自然之美,哲理之玄,俱在醇厚之韵味中。”读此联,有天籁之悦耳,有景色之娱目;有玄理之醒脑,有禅机之悟心。
篇7
——题记
书是明灯,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书是船舶,载着我们遨游知识的海洋;书是教鞭,鞭策着我们向目标前进;书是老师,引领我们徜徉在智慧的学堂。
从我捧起第一本书,就被那书中所蕴含的哲理、深邃的思想,流溢的激情所感染了。从此,我便抑制不住读书的渴望,就像那雄鹰渴望在蓝天展翅飞翔,就像那小草渴望受到甘露的滋润与哺育。于是,我便尽情的徜徉在知识的海洋。
书的力量是无形的,但没有一种力量比书更强大。“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行路难》使我们学会在遇到困难挫折时树立奋斗的信心和勇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让我们懂得怜惜逝去的灵魂,感受新生命的底蕴,尽享生命的真谛。走在幽静的小路上,我们不觉就想起了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当我们远在他乡思念亲人时,耳边不由自主的就回荡着王湾“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幽幽叹息。
书中的知识是多么渊博,是多么的不可估量。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踏上了知识的旅途,从而在充满阳光的人生道路上享受知识的熏陶;又有多少壮志青年举起知识的笔墨,尽情挥洒出自己的雄心壮志与远大抱负。正是因为有了书本,我们才懂得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生活;正是因为有了书本,我们才无比强大!
英国作家毛姆曾这样写道:“如果你在图书馆待上一天,不管这座图书馆有多小,当你面对着人类积累下来的无穷智慧,你的心中只会满怀敬畏,甚至会夹杂着淡淡悲哀。想想看吧,有多少美妙的故事你从未听过;有多少对重大问题的探求,你永远不会去思考你无法分享;有多少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你服务,而你却不会去收获劳动成果。”
这些话就告诉了我们,读书是多么的重要。只有读书才能使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寻求万物智慧的精华,从而使自己变得富有智慧。
我从不苛求自己读多少本书,掌握多少知识,但每当闲暇无事时我总会拿起一本书静静地阅读。每当我的眼睛扫过每一个字眼,我都会情不自禁的感叹作者那优美细腻的文笔,体会那如行云流水的笔风。哦,这一定是读书带给他们的!
人的一生短暂且匆匆,我们为何不用读书来点亮呢?爱书的人将阅读看作是一种惬意的享受,因此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知识,而爱书的人又因得到了知识而倍加喜爱读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无止境,就看我们将怎样去看待人生的绚丽画卷,怎样去品味世间的诗情画意。
篇8
“空”字在诗中一般可作名词、形容词和副词。作名词的“空”,常指天空,或空旷之地,主要营造一种辽远空阔的背景,常有助于诗的意境的创设。作副词的“空”,一般有“空自”、“白白地”、“徒然地”的意味,它常常用于诗的情感表达。作形容词的“空”,常有空远、空蒙、空寂的意味,并常带有寂寞寥落、沉郁悲凉的情调。因而它既可以用于意境的创造,也可以用于情感的处理。
一、“空”字在意境创造中的作用
(一)创造一种浩渺空远的意境
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此中用“碧空”这一意象,意在给画面增添一种辽远广阔的感觉,诗人的一片留恋怅惘之情也就自然暗含在这“江”、“空”组织成的浩渺无际的画卷中了。
王维的“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江汉临泛》),诗中的“远空”与李白诗的“碧空”意义相近,然趣味有异。此处以“远空”作为一个辽远的背景,意在衬托波光水影的动态美。
李贺的“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李凭箜篌引》),诗中的“空山”即为空旷的山野,一下将诗的意境拓展得很深远。
(二)创设一种缥缈空蒙的氛围
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晴后雨》),此中的“空蒙”表现出雨中雾气迷茫的情形,从而显示出烟岚雨雾笼罩着的远山,迷蒙一片,若有若无,极富奇趣。诗人另一首诗中的“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登州海市》),出现三个“空”字,营造一种神仙所处的虚无缥缈的环境,令人神往。
(三)富有一种宁静空寂的禅趣
“空”字在王维诗中运用的频率极高,常出现“空山”这一意象,这与诗人习佛参禅的生活、所接受的禅宗思想及所追求的禅趣有关,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等,都给人一种幽寂之感。既有作者对远离尘俗的世外桃源式的生存环境的向往,也表现诗人对禅宗所谓的空寂、虚无境界的追求。“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积雨辋川庄作》)、“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等诗中的“空林”意象都具有相同意味。“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具有使动意味,此处的“空潭曲”,即“使潭曲空”,因毒龙(喻妄心邪念)被安禅(安心守禅)制伏后,使得深潭显得空空如也。
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空”字,同样带有使动意味,潭影的澄澈透明使人们的心灵显得空明洁净,尘埃涤尽。常建诗中的“空”颇有点王维诗中的禅趣。
二、“空”字在情感处理中的意味
(一)抒发一种遗恨和失落之痛
“空”字常出现在感时、伤乱、怀旧的题材中,常流露出沧桑之感。
杜甫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空”字渲染一种寂寞的气氛,含有对黄鹂不解人迁和朝代更替的意思,又慨叹人们对武侯呕心沥血缔造的事业的有所遗忘。晚唐诗人韦庄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台城》)中的“空”与杜诗的“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意味极其相似,感慨很深,含有一种失落惆怅的情感。
杜甫的另一首《咏怀古迹》中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字表现昭君的千古遗恨,自己不能生还故乡,即便魂魄月夜而归,也是空归,也是枉然,将昭君之怨表达得无比凄婉。诗人的所有感喟尽在一个“空”字中。
(二)透露出一点无可奈何之感
高适的“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燕歌行》),表现了力尽关山,鲜有战绩,无休无止的边衅,让征人感到归期遥遥。于是回首望乡,藉以排遣相思之苦,然而乡关何处,征夫只能徒唤奈何、“空”望一场。
刘禹锡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吟诵《思旧赋》以怀念亡去的旧友,然以一“空”字,则表现出因人世沧桑与岁月蹉跎,故友早已离世,而其“吟”只是徒增感叹而已。
(三)给人以孤独、寂寥与凄凉之感
《孔雀东南飞》中的“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一个“空”字,显示出房子空空荡荡,人物孑然一身的感觉。
杜甫的“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禹庙》),着一“空”字,足见山之荒凉,以此衬托古庙的巍然独峙。
李商隐的“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马嵬》),诗人深夜难眠,落寞地听到禁军报更的梆声,凄凉之感油然而生。
(四)道出一种吊古伤今的感受
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楼》),“空余”二字显出怀古之情,黄鹤一去不返,徒留此楼空历千载,从而抒发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慨叹。
刘禹锡的“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石头城》),一个“空”字,以江潮的寂寞衬托,道尽古城的衰废。
(五)具有一种沉郁悲愤的情调
李白的“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空”字表明诗人毋使年华“空”逝,要及时行乐,豪语中其实透露出万般的失意与悲愤。
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抒发诗人壮志未酬、年华老大和报国无门的愤慨。
篇9
关键词:初中;诗歌教学;教学方法
千百年来,古诗歌由于语言凝练生动、意境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古典诗歌一直滋润着我们的民族。而选入初中教材的诗歌,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而且在近些年南京语文中考中,考查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试题也成为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语文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全面感知诗歌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点来进行突破。
一、对诗歌的理解需要立足于“文本”,也就是诗歌的本身
1.对诗歌的作者和与诗歌有关的背景作必要讲解,以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因此,了解诗人其人以及写作诗歌时的社会时代生活背景,就能够缩短学生和诗人间的情感距离,填补诗中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
2.理解文字。诗歌教学中,词汇的积累虽不是主要任务,但一些有碍于疏通理解的文字还是要作精要讲解,以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这些碍于疏通的文字的确定,应先让学生在自学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疑问,交由小组或集体讨论,教师相机点拨,以加深学生记忆,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为理解诗歌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二、指导欣赏优美精彩的诗句
所谓优美精彩的诗句,主要指诗歌中的名句或是富有表现力的妙句。这些句子最能引发读者情思,余味无穷,又往往在全篇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学习时,不能停留于理解诗句的意思,还要有更进一步的发掘。首先是重点分析优美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也就是诗人在行文中的“炼”字,如“海日生残夜”之“生”,“谁家新燕啄春泥”之“新”,这些字,要分析其在表达上的准确性和含义上的巨大包容性。其次,就是分析诗句中的“妙语”,也就是诗歌中一些词语间的奇妙组合,如“风吹雨”(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花溅泪”“鸟惊心”(杜甫《春望》),这些词语组合到一起,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要启发学生深入体会。
三、从赏析的角度来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有特定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人对诗歌感受的深度也各不相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哈姆莱特。”基于这一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一首诗的主题并非是绝对的唯一,学生的见解,只要是合情合理,教师完全可以鼓励他们保留,即使是不妥,教师也要承认他们动了脑筋。倘使学生实在谈不出自己的所悟,就应当指导他们利用丰富的图书资源来探究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感情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经过一番思考加工后,自己悟出来的就不再是教师传授的统一模式了。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提出疑点,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从而得出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结论。
四、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这对于初中生来说,是欣赏能力训练的一种延伸。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形象在最初的理解中,只是一些零散的印象,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解,把这些意象进行组合,创造出一些有条理的生活图景和画面来,把自我融入诗歌中去,从而更好地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创造的意境,这是一种很好的欣赏能力培养方法。唐代诗人常建曾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这样写道:“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在讲授这四句诗时,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想象来丰富诗歌的内容:清晨,我独自一人散步,不知不觉间来到了一座古老的寺院,推开寺门,只见一轮初升的太阳挂在高高的树梢之上,晶莹的露珠在柔和的阳光下格外耀眼:一条弯弯的小路伸向远方,在路的尽头红花绿树掩映着古老的禅房……经过一番精心的构思之后,我们的脑海之中就再也不是几句简单的文字所传达的形象了,而是一幅生动的具体可感的图画。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诗人为什么独自一人前往清冷幽深的古寺呢?循着这一思路继续体味本诗,对诗歌主旨的了解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诗歌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希望我们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帮助学生重返诗歌乐园。
参考文献:
篇10
读懂诗句除了要借助相关的注释之外,还要借助古汉语知识疏通,借助语境疏通,借助诗题疏通。
1.借助古汉语知识疏通
(1)词类活用
在诗歌鉴赏中,由于诗歌特定的简洁、押韵、平仄等要求,诗人在运用词语时往往会使一些字词活用,以增强表达效果并使之符合不同诗歌类别(如律诗、绝句、词、曲等)的要求。所以,在解读诗句时要注意此类活用情况,要将文言文中学到的有关词类活用的知识运用到诗歌鉴赏中来。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悦”、“空”字,都是使动用法。“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中的“凋”字,也是使动用法。“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中的“哀”字,是为动用法。
(2)语序颠倒
由于诗歌的特定要求,诗人在创作时,也会有意将诗句的顺序颠倒,这时就要借助“事理”来调整诗句的语序。
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的语序应为“泉(遇)危石(而)声咽,日(透)青松(而)色冷”;“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正确语序应是“应笑我多情”;“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语序应是“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的语序应是“浣女归喧(于)竹,渔舟下(而)莲动”。
2.借助语境疏通
诗句有时虽然难以解读,但所表现的内容必定要符合事理,不管它是实写的还是虚写的,是现实的还是将来的(抑或过去的),我们只要抓住“事理”,就能正确理解诗句的含义。
如:“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武元衡《春兴》)中“又逐春风到洛城”的主语是谁?如果我们承接上句来看,那就是“春风”,就成了“春风一夜吹乡梦”,春风“又逐春风到洛城”了,很明显不合事理,于是我们就可以推断出最后一句的主语应该是“梦”,即“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3.借助诗题疏通
诗题往往是诗歌的描述对象,是诗歌所反映内容的中心点,是诗歌所抒感情的寄托物,关注了诗题,就可以说读懂了一半。
如《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如果我们关注了题目中的“闻笛”,再加上第三句中的“闻”字,肯定会明白“闻”的对象――“折柳”是一种曲子名。再联想到“柳”与“留”的谐音关系,“折柳”的“惜别怀远”之意就会十分明了,如此,本诗所抒发的思乡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近试上张水部》(朱庆余):“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如果我们不关注诗歌的题目,只是关注闺中琐事,那回答恐怕就差之千里了。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