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范文

时间:2023-03-16 00:1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江城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平中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

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江城子

夜来独倚小轩窗,

黯心房,叹悠长。

离鸿渐远,音杳信难详。

纵使清辉频看顾,身瑟瑟,倍凄凉。

秋风吹破晚花黄,

立斜阳,正神伤。

篇2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赏析如下所示:

1、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易逝,又可使人感春伤别,人不见,水空流,这里暗示,杨柳为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水空流三字表达的惆怅是深长的;

2、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是极其巧妙的比喻,妙在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

篇3

念悠悠,恐登楼。

孤影奈何,愁字上眉头。

月换星移千百度,

空惆怅,望河州。

独眠只道梦难留,

诉情柔,语还羞。

残月断肠,盈泪上兰舟。

篇4

戏雷霆,更消忧。

横斜挺俏,疏影舞千丘。

一任乱云飞数度,携落日,照江流。

英姿豪气数无休。

望乾坤,欲沉浮。

篇5

韵超凡,醉杯盘。

风情微秀,魂魄梦西厢。

金线垂珠莺曼舞,红玉蟹,绿衣裳。

高洁对月黄昏凉。

诉秋心,冷蝶狂。

篇6

[关键词]埃德加•爱伦•坡 苏轼 悼亡诗 比较

“死亡是最高的美学命题”,虽然死亡意味着肉体生命的结束,然而死亡这个话题,却因为古今中外文人墨客的反复吟咏,某种意义上令爱情获得了永恒。本文选取埃德加•爱伦•坡的《安娜贝尔•李》和苏轼的《江城子》两首悼念亡妻的诗,这两首悼亡诗,虽然国别时空不同,但都是中外悼亡诗歌的典范。笔者在主题、表现手法、意象等方面进行比较,以期对两首诗的内涵有更深刻的了解。

一、《安娜贝尔•李》和《江城子》有着相同的主题

两首诗都是悼念亡妻的诗歌作品,表现着诗人感人至深的爱情诉求。爱伦•坡一生历尽坎坷,这首诗是他一生的绝笔。这首诗堪称世界文学史上最美的、最打动人心的爱情绝唱。诗中安娜贝尔•李的原型被认为是坡的妻子弗吉尼亚。诗人以回忆开篇“那是很久很久以前,在大海边一个王国里”,住着诗人和他的爱人安娜贝尔•李,他们的爱情如此之深,引起“天堂中的六翼天使”的妒忌,天使在一个寒冷的日子里夺走了他爱人的生命,让她那些“高贵的亲属”抬走了她的遗体,诗人却发誓不让任何力量把他爱人的灵魂和他的灵魂分离。每晚他都会睡在安娜贝尔•李的墓旁,伴着潮水的起落,星星月亮都会让诗人想起自己的爱人,这种忠贞不渝的爱令人动容。

苏轼的《江城子》是诗人悼念妻子王弗所作。苏轼19岁时和16岁的王弗喜结连理,恩爱至深。可惜王弗27岁时就去世了。苏轼痛失爱侣,精神上的创伤可想而知。宋神宗熙宁八年,苏轼任密州知州,此年正月二十日,他与爱妻王弗梦中相逢,创作下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诗。“十年生死两茫茫”,夫妻恩爱虽被生死阻隔,可是过去生活的场景确是“不思量,自难忘”。诗人将千里孤坟的凄凉、对妻子的思念、个人遭遇的哀伤交融在一起,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全诗表达的主题跟《安娜贝尔•李》相同,都是对已故爱人痛彻心扉的思念之情。

二、两首诗运用相同的表现手法来表达同样的主题

两首诗作者都是将梦境植入诗中,在梦中表达对亡妻的哀思,以求得到爱的延续。“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虽然梦是虚幻的,却成为诗人的精神动力。《安娜贝尔•李》开篇便把人带入一个遥远的、梦幻般的世界,“那是很多很多年以前”,用过去式讲述了一段凄美、哀怨的爱情故事,使人感受到一种朦胧的意境美和虚幻之美。诗中苍白的月光、苍茫的大海、孤寂的坟茔这些如梦似幻的意象的描写反映出爱伦坡的创作主张:即主张诗歌脱离现实,在纯粹的梦幻和怪诞想象世界中追求心灵的宁静。诗人在梦中在明澈的月光下和安娜贝尔•李相会,“因为月亮的光总叫我梦见/美丽的安娜贝尔•李。月光带着诗人在梦中寻找爱人,梦安慰了诗人悲苦寂寞的心。虚幻的想象和凄清的梦境让诗闪烁着灵异动人的色彩。从梦的角度出发使诗笼罩上奇幻而又唯美的色彩,形成了异乎寻常的风格特色。

苏轼的《江城子》也不是写清醒时的楚痛,而是以记梦之由表达十年来的生死难忘之情。以梦中回乡――梦中相见――梦后伤感为主线,诗人随着潜意识的引导,恍惚又看到了爱妻“小轩窗,正梳妆”,仿佛看见王弗沐浴晨光对镜理妆。紧接笔锋由喜转悲。“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诗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一任泪水涌流。正由于梦境虚幻,所以词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恍惚,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结尾三句是梦后的伤感,同时也是对死者的慰安。作者对亡妻的思念,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在梦中,诗人的诗魂摆脱现实的桎梏,尽情地表达伤逝和哀痛。

三、两首诗入梦的意象不同折射出文化的差异

西方文论一开始就带有宗教神秘色彩,认为是神给予了诗人灵感,是神让诗人迷狂。《安娜贝尔•李》中的“天堂中长翅膀的仙子”即六翼天使,来自圣经《以赛亚书》第六章第二节。六翼天使是所有天使九阶中的最高位,即赞美上帝的天使。再如,诗中第五节的“无论是天上的圣使,/ 还是海底的恶魔, /都不可能把我灵魂,分割于/美丽的安娜贝尔•李。”这种宗教思想也来源于《圣经•新约全书》中的《罗马书8:38-39》,原文是:“因为我深信无论是生,是死,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教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里的。”在西方,夫妻之爱常被看作是沟通一个人与上帝的桥梁。

而苏轼的这首词,意象选择带有极普遍的特征,以平常语出,从细微处见真情。入梦的意象乃是平淡的家庭琐事。如“小轩窗,正梳妆”这一典型的生活片段,一幅恩爱夫妻平居的生活画面进入到梦中。诗人选取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意象,从“身边事,儿女情”这些细处着眼,表达对亡妻的爱。朱光潜先生说过:“中国夫妇恩爱常起于伦理观念。”《江城子》中所传递出的夫妻相敬如宾的恩情呈现出浓厚的人伦情味。这是与古代婚姻的特点相关联的,古代的婚姻不是自由恋爱的结合,真正的爱情只是在婚后的相互扶持中产生的,爱情也带有浓浓的亲情成分在里头。中国诗教传统是“思无邪”,“发乎情,止乎礼仪”在这种文化氛围,诗人别无选择,只能通过人伦亲情来表达悼亡之情。

四、结语

文学是反映真实的、富于想象的语言艺术。它至少包含三个要素:真实(truth)、想象(imagination)和美(beauty)。一个作品有了这三种品质,它就可能有感人的力量和永恒的价值。《江城子》和《安娜贝尔•李》皆反映了真情实感,富于想象和美感,诗人用语言文字使自己对亡妻的爱得到了见证,并永存世间。这两首诗犹如两朵不同风姿的花朵,盛放在诗坛,并将因为有万千读者的钟爱而不朽。

参考文献:

[1]金道友信. 关于爱和美的哲学思考[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03.

篇7

藐昆仑,

笑吕梁。

血气方刚,

傲气满胸膛,

纵使失意依豪放。

念梦想,

心飞扬,

雨花台旁气轩昂,

龙凤幼,

正翱翔,

乘风破浪,

梦在天之上。

篇8

这是我来到密州的第一个最冷的日子,今日的寒冷让我不禁想到当年京城的富贵与喧嚣,远没有这样荒凉,令人麻木。

密州的天空让昨日刚下过的大雨给洗刷得清澈无比,随之而来的却是今日的严寒。望着别样年轻了的天空,就姑且让已年老的我发一发少年的豪情。我带领了太守府所有的官兵,来到临此不远的一片山上。山不高,但树木葱茏,风声在这树林中来回叫着怪声乱蹿,使我这久经沙场的人也不禁打了一个冷颤。

我刚从随从手中接过那只精神抖擞正伸着长舌头的猎狗,那只昂首挺立的苍鹰便立即来到我的肩上。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随着我的一声令下,马蹄声与送别声响彻天涯。我苏子瞻要像昔日的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来酬谢乡亲。展示我老当益壮,风采不减当年。

猎物一次又一次出现,我屏气凝神、轻舒猿臂、风挟着箭,直冲猎物。紧接便是众人的叫好!

回到府中,我望见眼前的一堆猎物,心中极其高兴。随即极兴畅饮,胸怀更加开阔,胆气横生。在众人的再三邀请之下,我题诗一首,命名《江城子·密州出猎》。众人归去,在微微的醉意中,我独自借酒消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我虽鬓边早有白发,但这又有何不可?假如有一天,皇上能够不再听从谗言,派遣我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赶退辽国与西夏,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那样。“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我定会把握好机会,不负众望。把我的家仇国恨凝聚在那拉的圆如满月的弓弦上,对准辽国的侵略者,呼啸射去,刺进他们的胸膛。

篇9

烈火再炼数百日,化莫邪,利刃断金刚!

雏鹰羽丰初翱翔,披惊雷,傲骄阳!狂风当歌,不畏冰雪霜!

欲上青天揽日月,倾东海,洗乾坤苍茫!

少年自有少年狂,藐昆仑,笑吕梁!磨剑数年,今将试锋芒!

烈火再炼数百日,化莫邪,断金刚!

篇10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5课由五首词组成,分别是:温庭筠的《望江南》、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李清照的《武陵春》、辛弃疾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如果按照教材所安排的诗人所处年代的顺序教学,篇目之间很难形成有机联系。当今课改先锋人物——重庆市特级教师王君,对本课实施以“主问题”引领的主题整合式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较成功的创新探索,受到一致好评。王老师这堂主题为“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教学核心环节,概括起来有四步:第一步,学生自由朗读五首词,说一说如果以“愁”为分类标准,可以怎样将这五首词简单分类(学生讨论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第二步,细读《望江南》和《武陵春》,比较两位古代女子的愁,讨论她们各自为何而愁,哪个女子更愁(学生细读文本,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第三步,细读《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比较这三位诗人,谁的愁最重,谁的愁稍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加以分析);第四步,比较两位女子笔下的“愁”和三位男儿笔下的“愁”,各自表现手法有何不同(侧重从词风区别,引领学生体悟)。在主问题的统领下,学生以词与词比较为阅读探究的基本模式,通过比读、分析顺利完成本课学习目标。对《望江南》和《武陵春》两词中主人公情感的理解,对《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三首词作所体现出的诗人的壮志豪情以及五位诗人两种不同的词风,都做到了细致准确的分析和判别。

综观全课,本课教学以一个主问题,分四步展开,学生在研读品味中不断深入探究,对五首词的认识和理解是完整全面的。其意义在于:深度开发教材,促成内容整合,避免了教学零打碎敲;追求生成性课堂,促成教学策略整合,避免了教学形式的单一呆板;注意文本细读,促成学生理解力与阅读能力的提高,避免了教学内容空洞浮泛。

对于《词五首》一课,除了上面所举王君老师侧重于理解性主问题设计的教学法,从其他角度同样可以设计有利于教学的主问题。

1.从品析的角度。可以设计这样的主问题:《望江南》与《武陵春》两首词中,主人公的所见、所思有何异同;《渔家傲》《破阵子》两首词中,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又有何异同?以此引导学生深入品析诗歌语言和意境之美,准确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并逐步学会在品味比较中鉴赏诗词。

2.从探究的角度。如设计“用对联的形式概括《江城子》和《破阵子》两词的主题”的主问题,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够提升其阅读体验和审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