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议定书范文

时间:2023-04-08 11:3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京都议定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3月21日世界森林日

近几年来,“京都议定书”一词越来越频繁地跳入人们的耳朵和眼睛。众所周知,《京都议定书》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那它与森林又是什么关系呢?

先来看一下《京都议定书》的主要内容:

l减排对象气体:CO2、CH4、N2O、氟里昂等代替气体(HFC、PFC、SF6)。

l吸收源:森林等吸收源的温室气体吸收量可以有限制地换算为减排量。

l减排比较基准年份:以1990年各国排放量为比较基准,但是HFC、PFC、SF6以1995年的排放为基准。

l减排实施期间(第一承诺期):2008~2012年。

l减排目标:工业发达国家平均为5.2%。

再来了解一下《京都议定书》的产生和发展:

l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森林面积不断减少、石油和煤等化石燃料的大量开采和使用等原因,大气中的CO2浓度已经增加了30%,二氧化硫(SO2)、甲烷(CH4)等温室气体的浓度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自1886年以来,全球气温升高了0.5~0.7℃。据预测,未来100年内,全球气温还将继续升高。气温升高的影响:干旱程度加剧;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厄尔尼诺现象频发;05年末欧洲的寒冬;巨额经济损失……

l1992年5月9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表决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该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生效。

l1997年12月11日,UNFCCC第3次缔约国会议(COP3)在日本京都通过了相关具体规定,产生了《京都议定书》。

l2001年7月COP6达成了《波恩政治协议》,11月COP7达成了《马拉喀什协定》,同意将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等活动作为第一承诺期合格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允许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抵消其部分温室气体排放量。

l2005年2月16日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11月30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通过了《京都议定书》的执行规定。签字同意的国家14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1个。

由于森林是CO2最重要的吸收源,《京都议定书》带来了大量的造林项目。而世界银行利用国际金融运行规则,设计了专门的碳基金,为国际碳交易提供资金,以获得环境和金融的共同收益。

2005年1月1日正式启动的欧盟排放交易,前6个月交易的排放量和减排单位已达到2400万吨,交易价格从1月份的每吨7.8美元上升到二月份的11.4美元,2006年1月20日升至27欧元。

虽然《京都议定书》的进程并不算顺利,但人们希望通过国际合作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寻求适合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方式。

篇2

《新闻周刊》 2004年5月24日

欧盟委员会贸易专员帕斯卡尔•拉米称,俄罗斯最快将于2006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一速度取决于其国内改革以及与其他WTO成员的谈判结果。

5月21日,俄罗斯和欧盟签订了一项关于加入WTO的协议,但还没有和其它成员达成一致,比如美国。

在加入WTO的问题上,“俄罗斯才走了2/3的路程。只有在WTO内部达成共识――俄罗斯已达到自由市场经济标准,这一路程才能结束。第二部分是双边协议。”帕斯卡尔•拉米说。

当问及俄罗斯加入WTO的具体时间,拉米说,“这取决于和其他成员的谈判结果,以及俄罗斯自身的改革。我想最快在2006年。”

欧盟5月吸收了10个新的成员国,其中有8个是前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也都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占去了其贸易的55%。

当日,普京总统还声明将加快批准国际环保协议《京都议定书》,拉米对此声明表示欢迎。“普京说,没有关于加入WTO的协议,杜马很难批准《京都议定书》,有了协议,就相对容易了。他说会加快这一进程。”

《京都议定书》需要得到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的国家的批准才能生效。目前已经批准《京都议定书》的国家的排放量达到了44%,由于占36%排放份额的世界最大污染者美国拒绝签署,因此,俄罗斯17%的排放份额对议定书的最终生效至关重要。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卫报》 2004年5月22日

5月21日,普京总统改变了此前对《京都议定书》的激烈反对态度,同意加快俄罗斯对这一决议的批准。

转变来自一项决定,即欧盟在双方峰会上同意俄罗斯加入WTO。

“事实是,欧盟关于俄罗斯加入WTO的协议必然影响到莫斯科对于《京都议定书》的态度。我们将会加速批准的速度。”普京在峰会上说。

他非常清楚地表示,“我们支持《京都议定书》。”

由于在杜马中,普京掌握了2/3席位,所以这一协定将有望通过。

自美国撤出《京都议定书》,俄罗斯的态度就变得至关重要。但普京一直认为,这会阻碍俄罗斯在10年内GDP翻番的目标。

普京曾说,除非对俄罗斯有利,他不会签订《京都议定书》。4月,他的顾问也说,议定书对于俄罗斯经济发展来说,就像“奥斯维辛”。近日,有一位科学家对克里姆林宫说,这一协议对于俄罗斯环境和经济来说只有表面上的好处。

分析家认为,这些一再的说法只是克里姆林宫虚晃一枪,以保证和欧盟的会谈。

莫斯科和布鲁塞尔的友好气氛使他们得出结论:克里姆林宫希望和欧盟建立更良好的关系,后者自5月1日东扩以来,就变成了俄罗斯的新邻居。

莫斯科和华盛顿因伊拉克问题的分歧而日益紧张,决定签署京都议定书,意味着普京在欧盟和美国之间选择了前者。

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说:“欧盟和俄罗斯的关系就像伏特加和鱼子酱。我不知道谁是伏特加,谁是鱼子酱,但是我们确实走对了路。”

混乱的信号

《经济学人》 2004年5月27日

经过多年的僵持,俄罗斯加入WTO的主要障碍消失了,而且消失得出奇轻松。5月21日,欧盟与俄罗斯签订了一项合约。另外,俄罗斯承诺,到2010年,将把国内油价相应提高。

对俄罗斯来说,这是个巨大的胜利。欧盟最初的目标――俄罗斯将国内油价提高到和国外一致――还遥不可及。在其他行业,包括电信和航空,俄罗斯也推迟了放开的时间表,赢得了足够的时间。

欧盟在这次突如其来的慷慨之举中得到了什么回报?现在还看不清楚。普京总统许诺要加速批准《京都议定书》,这样,欧盟就获得了对美国的优势,后者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

但欧盟官员说,俄罗斯从未将《京都议定书》作为谈判筹码。普京留下了余地,他说批准还要看具体情形。他的经济顾问还在反对《京都议定书》,说这会阻止俄罗斯经济的增长。“我的观点没有改变,”他说,“而且这不仅是我个人的意见。”

俄罗斯仍然必须和WTO其他成员继续谈判,包括美国。但欧盟一直是最大的问题。如果获得足够多的支持,那么在明年,或者2006年,俄罗斯必须做一些结构性改变,以符合成员国的要求。

篇3

波恩的期待

今年波恩的天气比前几年要冷得多。杨富强博士为此多带了几件衣服,但没想到波恩的天气比预计的还冷,半夜的温度甚至低至3℃。然而比天气还冷的就是会议。往届会议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的情景不见了。注册、领文件、安检、吃饭都不用排队。会场的座位和耳机也不用争着挤着抢。

这次参会人员少的重要原因是,人们对波恩会议不再存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象。与天气冷、会议冷的情况相反,今年波恩会议的议题却很热。回顾《京都议定书》的谈判,是紧紧围绕附件一国家的减排目标问题进行的。2007年巴厘岛会议以后,谈判从单轨变成了双轨,除了讨论《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还增加了《长期合作行动》谈判,讨论议题也增加到10个,涵盖了气候变化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去年的德班会议达成“加强行动德班平台”的大会决议。今年波恩会议成立了《德班平台》工作组,简称为ADP。波恩会议开始三轨谈判。

德班会议上,发展中国家认为会议取得的成果是保存了《京都议定书》和气候援助资金。欧盟和其他80多个国家,主要是小岛屿国家和贫穷发展中国家组成联盟,在欧盟与印度最后时刻关于《德班平台》的对决中,取得了进展。欧盟和附件一中的一些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上作出妥协。德班会议后,加拿大在2011年底正式退出《京都议定书》,以美国马首是瞻。日本、俄罗斯不做第二承诺期的承诺。欧盟和其余的伞型国家,包括瑞士、挪威、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在5月1日截止日期前向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秘书处提交了《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报告。但澳大利亚说明这不是他们的最终报告,还没有正式做出有法律约束力的承诺。新西兰将其在报告的承诺与《德班平台》相关联,也就是说主要经济实体都要有法律约束力的承诺为条件。

欧盟的报告了无新意,仍然只承诺了减排20%的目标。在欧盟的27个成员国中,只有波兰对欧盟将减排目标从20%提高到30%存有疑义。但欧盟却以此为借口,强调承诺30%的目标要全体成员国一致同意才行。在气候援助资金的问题上,今年是三年快速启动资金的最后一年。2012年以后的资金安排仍无着落。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发达国家允诺三年快速启动资金300亿美元,到2020年达到1000亿美元。但是现在发达国家不是三缄其口,就是能拖则拖。

《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目标应是多少?对不做第二承诺期的附件一国家有何惩罚措施?退出的国家怎么处理对待?第一承诺期没达到目标怎么办?《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重要成果。第一承诺期后,《京都议定书》的附件一国家就开始分崩离析。第二承诺期的期望值是什么?还有第三承诺期吗?前期谈判的过程常把《京都议定书》视为典范,供谈判作为参照物。《京都议定书》的命运尚且如此短促,必然会对今后的谈判蒙上阴影。在波恩会议之前,5月1日是欧盟和其余伞型国家提高《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目标的最后机会,但目前提交的减排方案都很低,期限已过,在波恩会议上要怎么讨论减排目标都成了问题。

《长期合作行动》是巴厘岛会议的产物,是双轨中重要的一条新轨。其核心是美国要承诺与其他发达国家可比较的减排和努力;主要的发展中国家要做出国家适当的减排行动。许多重要的议题,例如资金、适应、技术转让、能力建设等等,都是发展中国家极其关注的。现在《长期合作行动》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不确定的地位。原先设想的是2007年的巴厘路线图制定以后,经过五年的时间,《京都议定书》开始执行第二承诺期,《长期合作行动》达成协议后也开始实施。五年过去了,仍没有形成一个新的《长期合作行动》的条约。由于《长期合作行动》包含了十个主要议题,需要达成共识需要很长的时间,在2020年前能实施的时间也所剩不多。对《长期合作行动》的命运众说纷纭。《德班平台》要涉及的内容估计与《长期合作行动》有许多交叉和重复。有一种可能是将《长期合作行动》与《德班平台》融合起来,合并一轨。但《德班平台》讨论的是2020年以后的事情,2020年前实施的减排目标和援助资金是发达国家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所作出的允诺,应在《长期合作行动》的框架之内,合轨不能解决这些关键问题。

《德班平台》的谈判是这次关注的焦点。2020年后实施《德班平台》制定出的新的条约。《京都议定书》将“寿终正寝”,《长期合作行动》也会无疾而终。《德班平台》是这两轨的终结者。现在《德班平台》究竟包含什么原则、内容和执行方案,都是一场极有争议的谈判。《德班平台》的决议是2011年德班大会拖了19个小时后匆匆作出的决定。对《德班平台》最终的法律形式是议定书、条约或法律文件,还是有约束力的协议等等,目前都没有讲清楚,所以容易产生歧义。不同的缔约方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在谈判中就容易产生争论不下的局面。

波恩会议开始了一个三轨谈判,显然这些谈判的内容相互关联,相互交叉,使谈判显得更为复杂费时。不同的国家对不同的谈判内容有不同的诉求和诠释,这也增加了谈判的强度。今年谈判的会议很少,因此年底的卡塔尔多哈会议(COP18)的成果是什么,应是今年谈判中区分轻重缓急的指导方针。

公平与可持续发展权

篇4

在玛雅人的“长历法”中,2012年12月21日是一个周期结束的临界点。很快,全世界科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全跳出来证伪:大多数玛雅文明研究者所引用的都仅仅是一块出土于墨西哥南部塔巴斯克州的石碑。但是究竟这块石碑上镌刻的文字写的是什么内容却依旧是一个谜团,因为石碑上的文字有部分损坏了。

玛雅人没有预料到自己被摧毁的命运,没有预见到西班牙侵略者的到来。而人类同样很难预料2012年底《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之后,所有关于环境和全球气候的努力是否依然徒劳无功。

聊“天”还是吵闹盛宴?

“从今天开始拯救明天”,这是2011年11月德班大会的口号。

但是,德班远不如作为旅游胜地向世人展示的那样光鲜亮丽。坐落在海边的五星级宾馆和豪华公寓,波光粼粼的印度洋海景,所有的世界级服务都无法掩盖,这里的确是非洲最贫穷的大陆,也是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的地区之一。

每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都会变成一场吵闹盛宴。各国本来打算去聊“天”,最后也只能算是聊天。

德班大会开始之前,媒体一直称之为“人类为拯救地球达成共识的最后一次机会”,大家都认为《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将是大会的主旋律,否则议定书将名存实亡,失去效力。

德班气候谈判大会比规定时间延长了将近36小时后结束,其代价是建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讨论从2020年开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一起进行减排的全球新气候变化协约。但是,会议并未达成减排目标共识,与2007年联合国气候大会决议“巴厘路线图”没有本质区别,4年来人类在全球变暖面前没有任何长进。

《京都议定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对发达国家的碳排放进行了限制,发展中国家并没有被规定排放限制。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应在2008年至2012年的这段承诺期内,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从1990年的水平至少减少5%。在人类历史上,这是第一次以国际法形式就温室气体排放量作出定量限制。

从《京都议定书》到“巴厘路线图”,再到哥本哈根和今年的德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直存在严重分歧。2001年美国退出,2011年12月加拿大退出,加上发展中国家的排放量越来越大,发达国家对议定书的态度也逐渐暧昧不明。

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2005年生效,第一承诺期于2012年底结束。参加德班气候谈判的各协约方同意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但是却只有一个空架子,实质性内容非常少。俄、日、加拿大三国都没有承认京都第二期,意味着在这份草案上签字的只有欧盟国家,涵盖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额只占全球排放总额的12%左右。《京都议定书》彻底成为一个只具有象征意义的法律文本。

2012会如何?

世界气象组织(WMO)认为,2011年的全球气候受到强拉尼娜现象的严重影响。拉尼娜是一种发生在太平洋热带地区的气象事件,和厄尔尼诺正相反。通常情况下,每逢拉尼娜年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

根据联合国消息,拉尼娜现象将持续到2012年第二季度,但在今后4个月中强度会逐渐减弱。如果4月之后不再出现拉尼娜,气温可能会反弹,也许将会是一个炎热的2012。

对于哥伦比亚咖啡种植者来说,事实远远比气温升高复杂。

哥伦比亚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几乎已经成了精品咖啡的代名词,早已在美国、法国、意大利等众多传统咖啡消费大国家喻户晓。阿拉比卡种的咖啡约占65%~80%,它绝佳的风味与香气,使其成为这些原生种中唯一能够直接、单独饮用的咖啡。

原来在咖啡树开花结果的干旱期雨水鲜有造访,但是全球变暖使得当地雨水增多,过量的雨水却使得咖啡树结果越来越难。此外,一种随高温而至的咖啡锈菌,让咖啡树成片死亡。即使咖啡树能顺利结果,高温却又使得咖啡豆提前成熟,难以达到标准。一度以咖啡豆被称为“绿色金子”而自豪的哥伦比亚人,只能眼看着咖啡豆逐渐减产。

对于法国的葡萄酒也是一样的。黑皮诺(葡萄品种)的最佳生长温度在14~16摄氏度,如果葡萄生长期的温度长时间高于16摄氏度,长出来的葡萄酒失去了黑皮诺特有的风味,酿出来的酒也就卖不好价钱了。

相比全球变暖在学界仍有争议,海洋酸化也成了共识。你能够想象大海会变成冒着气泡的可乐吗?它可没有可乐那么好喝。

人类正促使海洋的化学物质发生2000万年以来最巨大的变化,大气中不断增加的二氧化碳溶解于海洋形成碳酸。这对浮游植物球石藻、浮游动物孔虫、珊瑚以及其他分泌碳酸钙的生物而言,都是一场灾难。酸化既会影响它们制造碳酸钙的能力,也会腐蚀海洋生物的外壳。如果你需要实验证明,可以把一小段粉笔(成分是碳酸钙)丢进醋(弱酸)里,粉笔会开始溶解。

篇5

低碳技术是指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类型

低碳技术可分为三个类型:第一类是减碳技术,是指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等。第二类是无碳技术,比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在过去10年里,世界太阳能电池产量年均增长38%,超过IT产业。全球风电装机容量2D08年在金融危机中逆势增长28.8%。第三类就是去碳技术,典型的是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CCS)。

与能源利用的关系

低碳技术能引领能源利用方式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彻底改变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全球能源利用的结构,而低碳技术则是实现低碳化发展的关键手段。当今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将颠覆以化石能源为基石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带来能源利用方式的全新革命,这便是核能和可再生能源逐步应用并最终取代化石能源的新时代。

各国加大低碳投入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近年来都在致力于新能源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以期抢占低碳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到2013年为止,欧盟计划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美国能源部最近投资31亿美元用于碳捕获及封存技术研发;英国2009年7月公布了《低碳产业战略》。我国科枝部、教畜部、基金委、中科院和许多省市已经部署了发展低碳技术的计划,中科院2009年启动了《太阳能行动计划》。

有报告称,205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量将接近甚至超过50%,届时一个真正的低碳社会就会到来。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还有较大差距,应重点实现低碳能源技术突破,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发展低碳经济,科学决策是前提,技术创新是关键,资金投入是保障,全员参与是核心。为此,我国应整合社会各种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发展低碳技术的脚步。

2.低碳的历程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急需世界各国协同减低或控制二氧化碳排放,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2D01年,美国总统布什刚开始第一任期就宣布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理由是议定书对美国经济发展带来过重负担。2007年3月,欧盟各成员国一致同意,单方面承诺到2020年将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2012年之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即所谓“后京都”问题是在内罗毕举行的《京都议定书》第2次缔约方会议上的主要议题。2007年12月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产生了“巴厘岛路线图”,启动了加强《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全面实施的谈判进程,致力于在2D09年年底前完成《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12年到期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安排的谈判并签署有关协议。

2009年12月19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结束。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分歧巨大,旨在全面实施约束性减速排的《哥本哈根协议》草案未获通过。但要求各国在一年之内,签署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在2012年后取代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生效生2005年2月16日。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为了促进各国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议定书允许采取以下四种减排方式:

一、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

二、以“净排放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即从本国实际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

三、可以采用绿色开发机制,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

四、可以采用“集团方式”,即欧盟内部的许多国家可视为一个整体,采取有的国家削减、有的国家增加的方法,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

3.我国的低碳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

我国的低碳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分领域看,电力行业中煤电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高参数超临界机组技术、热电多联产技术等,我国已经初步掌握,但仍不太成熟。新能源技术方面,我国的大型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生物质能技术及氢能技术等,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也有不小差距。在交通领域,例如汽车的燃油经济性问题、混合动力汽车的相关技术等,我国仍落后于发达国家。对于冶金、化工等领域的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我国在系统控制方面,还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在建筑领域,我国在建筑设计节能技术方面就相对落后,与发达国家利用计算机和利用自然环境进行建筑节能方案优化设计还有相当的差距。

4.如何减少碳足迹

减少碳排放,我们可以做到的几种常见方法:

换节能灯泡:11瓦节能灯就相当约80瓦白炽灯的照明度,使用寿命更比白炽灯长6到8倍,不仅大大减少用电量,还节约了更多资源,省钱又环保。

二十六度空调:空调的温度设在夏天二十六度左右,冬天十八到二十度左右对人体健康比较有利,同时还可大大节约能源。

购买那些只含有少量或者不含氟里昂的绿色环保冰箱。丢弃旧冰箱时打电话请厂商协助清理氟里昂。选择“能效标志”的冰箱、空调和洗衣机,能效高,省电加省钱。

购买小排量或混合动力机动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参加“少开一天车”活动。

选择公交,减少使用小轿车和摩托车。

篇6

《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的出台引起了民众的广泛争论,支持者认为,该法案有利于美国发展低碳产业和绿色经济,将带动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是美国经济走出危机的重要引擎;而反对者则认为,美国当下推行这一法案不合时宜,法案的实施将在短期内急剧增加电力、能源等基础产业的负担,并由此抬升国内各类能源消耗型产业的运行成本,其效应相当于美国政府向这些产业大规模开征能源税,因此,这一举措非但不能促进就业,相反可能使业已萧条的美国经济雪上加霜。更何况,碳关税的征收将限制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的进口,对美国消费者福利也是一个重大损害。

气候法案出台的经济背景

事实上,当前奥巴马政府极力推进《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有着重要的背景。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参加国在日本东京共同签署了著名的《京都议定书》,旨在控制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使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保持稳定水平。《京都议定书》对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减排标准做了具体规定,但同时坚持“共同而有区别”的原则,将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列为《京都议定书》纲要以外国家,认为这些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大,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较小,因此并没有具体规定这些国家的二氧化碳减排指标。

美国是当今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最大的国家,且至今未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更没有履行《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减排指标。美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4%,而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为世界总排放量的25%,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44吨,远远高于中国的人均0.74吨。但美国认为,按照《京都议定书》的现有规定,一旦签署,美国将不得不限制高碳排放产业的发展,加强减排技术与设备的研发和应用,这将构成为美国经济的巨额成本,而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却不存在相应的问题。

长期以来,美国作为一个高碳排放国家,一直不执行《京都议定书》的减排规定,国际社会对此颇有微词。对此,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在竞选时就承诺解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问题;就任后,奥巴马更是多次强调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然而,在目前技术条件下,每减排一吨二氧化碳就必须减少60美元的GDP增长,严格执行减排要求将可能给美国经济造成较大影响;美国也可以向其它国家购买碳排放权,但按照《京都议定书》规定,排放权只限于发达国家之间交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不能交易,并且可用于交易的二氧化碳排放权价格高达每吨45美元。

这样,奥巴马上台后,一方面要对国际社会关于美国不履行《京都议定书》减排规定的指责做出回应,兑现竞选时所做出的承诺;但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在全球经济放缓局势下,发展低碳经济可能导致巨额成本,这将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而在这场危机中,中国所受到的冲击显然小于美国,在危机发生不到一年时间里,中国经济走出危机影响的趋势十分明显,对美出口贸易依然保持较高的份额。

碳关税:以责任的名义构筑贸易壁垒

在WTO构架内,传统的贸易保护方式业已失灵,当前,以社会责任名义构筑贸易壁垒,已成为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一种新型贸易保护手段。美国希望借保护环境、发展低碳经济的名义,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所谓环境“责任督促”,以此增加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出口成本,限制中国、印度等国对美国的出口贸易。

当前正是美国借社会责任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良好时机。美国抵制《京都议定书》的一项重要理由在于《京都议定书》对中国这样高碳排放国家在减排义务方面的“纵容”。2012年,《京都议定书》的主要条款到期,人们必须在对《京都议定书》实践总结基础上构设一个新的行动框架,这正是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会议的主要任务。因此,2009年6月美国通过《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其主要意旨在于对哥本哈根会议施加影响,以谋求在未来新的规则制定过程中的谈判力和新规则体系构架下的话语权。

一旦美国的碳关税政策得到相应支持,将对我国出口贸易和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影响。我国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大约有7%--14%是为生产出口美国的产品而产生的。在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中,机电、建材、化工、钢铁、塑料制品等传统高碳产品占据了中国出口市场一半以上的比重。例如,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机电产品1528.6亿美元,约占中国对美国出口总额的61%。而这类高碳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又占有很大比重,对这类产业进行全面低碳化升级改造面临着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约束,短期内无法实现。根据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小川教授的测算,如果美国对从我国进口的产品征收30美元/吨的碳关税,将会导致我国出口总额下降0.715%;如果碳关税率提高一倍达到60美元/吨,出口总额就会下降 1.244%。

更重要的是,如果美国碳关税政策真正实行,将引起欧盟成员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效仿,当前,法国和加拿大正酝酿出台类似于美国的碳关税政策,拟对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进口的高碳产品征收碳关税。对我国这样一个出口贸易占GDP很大比重的国家而言,将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的市场经济也只有三十多年,而西方发达国家走过了近两百多年的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社会生活、经济结构、文化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为了尽快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长期以来,我国在面临人口众多、技术水平相对低下的约束条件下,不得不采取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发展高资源、能源消耗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由此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劳动者待遇水平和工作条件相对较差等方面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我国正采取积极措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追求环境友好,建设和谐社会。这一过程面临着诸多方面的困难和约束,注定需要我们付出长期的努力。

针对一些发达国家指责中国只顾经济发展,不顾环境,甚至对全球环境造成威胁的言论,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吕学都表示二氧化碳排放量不能仅仅用绝对量来衡量,更科学的方法是要看能源消费弹性,即一国GDP增长速度和能源消耗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关系。中国现在GDP的增长速度一直快于能源需求增长速度,而发达国家在他们的快速增长时期GDP的增长都是低于能源消耗量增长的,所以“那些指责我觉得是没有道理的,是不顾事实,不顾我们取得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种巨大的成就这么一个事实”。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也表示:“中方一贯主张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但部分发达国家提出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的做法,违反了WTO的基本规则,是以环境保护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防止社会责任异化

事实上,企业社会责任从来就有被利用成为竞争手段的一面。世界上第一部禁止使用童工的法案于18世纪早期在英国通过,当时,一些采用先进技术的纺织作坊主联合起来,游说议会议员通过禁用童工的法案,以此挤跨那些仍在使用旧技术,却雇佣大量童工、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小纺织作坊。

对于这种借用社会责任增加竞争对手生产成本的做法,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做法之所以可行,是因为存在着某种普适性并可获得社会认同的“善”的理念,正是这种理念共识才使得责任督促可能发生作用。在这个意义上,社会责任是一个国家未来全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英国政府近期公布了低碳经济国家战略蓝图,力争到2020年使全国40%的电力构成来自低碳领域;日本公布了《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政策草案,目的是通过实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的低碳经济;德国西门子公司在环境和气候领域已坐拥万项专利,这将为其未来发展、与同行业企业竞争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后盾。我国也应该制定系统的减排目标和严格的执行计划,加强技术创新,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积极承担全球环境责任,为全球环境保护作出自己的贡献。

篇7

关键词:森林碳汇;碳排放权交易;清洁发展机制

中图分类号:D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4)01-0048-04

森林碳汇交易是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减排措施,当前,“国际上森林碳汇交易存在两种市场:一种是基于《京都议定书》的‘京都规则’森林碳汇市场,另一种是不受《京都议定书》限制的‘非京都规则’森林碳汇市场”。随着京都第一承诺期的结束,基于CDM的造林再造林碳汇交易在第二承诺期的减排地位并未给予明确,而从当前国际森林碳汇交易的市场发展来看,不受《京都议定书》交易规则限制的“非京都规则”森林碳汇交易,由于其所具有的灵活性则受到较大青睐。我国已经明确指出将在十二五期间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同时我国碳汇造林的试点工作也已经展开,作为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碳汇交易制度的建立势在必行。

一、国际上基于森林碳汇的碳排放权交易法律框架

作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手段之一,森林碳汇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森林碳汇确立为合法的减排方式之一,而森林碳汇交易的基本框架则是在《京都议定书》及其后续通过的一系列国际法律文件之中确立下来的。

(一)《京都议定书》中森林碳汇交易的初步框架

《京都议定书》确立了森林碳汇减排的基本框架,但并未直接确立森林碳汇交易的基本规则。《京都议定书》第二条第1款第(二)项确认了可持续森林管理和造林再造林是保护和增强温室气体的汇和库的重要领域。其第三条第3款规定的由于造林、再造林和砍伐森林等林业活动引起的碳排放和汇清除,应当作为发达国家每个承诺期碳贮存方面可核查的变化来衡量,被认为是关于森林碳汇减排的最直接依据,也是“京都规则”森林碳汇交易的法律基础。除此之外,《京都议定书》在其第六条规定的联合履约机制和第十七条规定的排放贸易机制中都承认源与汇的可转让性和可交易性,而在第十二条规定的清洁发展机制中却未体现汇的可交易性问题。森林碳汇作为第一承诺期唯一合格的CDM项目,其交易规则是通过《京都议定书》之后的《波恩政治协议》和《马拉喀什协定》具体确立下来的。

(二)清洁发展机制下的森林碳汇交易规则

虽然《京都议定书》中的联合履约和排放贸易机制中都原则性地规定了发达国家之间汇的可转让性和可交易性,但从后续的气候谈判所达成的相关文件来看,发达国家之间的碳排放权交易并不包含森林碳汇交易,当前国际上的森林碳汇交易是以清洁发展机制下的造林、再造林项目形式进行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六次缔约方续会所通过的《波恩政治协议》确立了以项目的形式在清洁发展机制框架下进行森林碳汇交易,但限于造林和再造林活动,并对其使用总量的上限进行了严格规定,即不能超过相应发达国家1990年排放量的百分之一乘以五。在同年的第七次缔约方会议上所通过的《马拉喀什协定》,对第一承诺期的森林碳汇交易进一步予以明确。

《波恩政治协议》和《马拉喀什协定》是“京都规则”森林碳汇交易最核心的两个文件,但“京都规则”森林碳汇交易制度则是在2003年缔约方第九次会议通过的《第一个承诺期清洁发展机制之下的造林和再造林项目活动的模式和程序》,以及2004年第十次会议通过的《清洁发展机制之下小规模造林和再造林项目活动的简化模式和程序》后才最终形成的。从上述文件的主要规定来看,“京都规则”的森林碳汇交易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发达国家可以通过清洁发展机制下的造林、再造林项目与发展中国家进行森林碳汇交易;第二,“造林”是指在50年以上的无林地进行造林,“再造林”是指在曾经为有林地、而后退化为无林地的地点进行造林,并且这些地点在1989年12月31日必须是无林地;第三,通过造林、苒造林项目所进行的森林碳汇交易的上限是发达国家基准年(1990年)排放量的百分之一乘以五;第四,造林、再造林项目要经过参与国政府和主管机构批准,同时由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注册;第五,项目产生的减排量需由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派指定的审核机构进行监测和核证,最后由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批准才可进行真正的交易”。

二、中国开展森林碳汇交易的森林资源基础与政策体系

目前虽然我国还未承担国际上的强制减排义务,但我国的减排压力仍然很大。我国已提出到2020年的自愿减排目标,即单位GDP的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因此,针对这一减排目标我国必须有一整套的措施跟进。对于工业减排而言,“当减排率为0-45%时实施减排约束当年的GDP损失率在0-2.5%之间,且越早开始实施减排GDP损失率越大”。与工业减排相比,森林碳汇减排具有成本低且不影响经济发展的优势,因此对于我国人均碳排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通过工业减排与森林碳汇减排相结合的方式来达副我国自愿承诺的目标是非常现实的,而我国目前的森林资源基础和国内政策又都为开展森林碳汇交易提供了基础。

(一)我国的森林资源基础适合森林碳汇交易的开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家对中国森林碳吸收情况进行了比较精确的计算,结果表明,中国森林表现为大气碳的净吸收汇”。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1.9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活立木总蓄积149.13亿立方米,全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78.11亿吨。由此可见,我国的森林资源无论是在面积、蓄积、质量,还是森林生态功能方面都表现出极强的上升趋势,而“森林碳汇功能的提高取决于森林面积、蓄积的提高,同时也取决于森林质量和森林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国目前的森林资源状况非常适合森林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

由于我国目前的碳排放权交易还都停留在自愿交易的层面,碳交易强制市场还处于酝酿阶段,因此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在国内全面推行还有一定难度。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应进行先期的试点,在试点阶段,应对参与强制市场碳排放权交易的主体进行一定范围的限制,以此来检验碳排放权交易强制市场运行的科学性。从全球已经建立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来看,其初期进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都是以行业为标准确定企业的减排义务。例如2001年10欧盟委员会公布了“关于建立欧盟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框架的指令”,规定2005年将引进交易制度,对象产业包括发电、炼油、钢铁、建材以及纸浆等5个行业;2003年1月,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正式挂牌营业,首批14名成员来自汽车、化工、电力、电子、制药和半导体等多个行业。我国在进行碳排放交易的试点时,在碳排放交易主体的确定上亦应以行业为标准,在试点阶段确立的法定交易主体亦应该限定在电力、化工等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范围内。

(三)实行森林碳汇交易的总量控制

环境容量是排放权交易制度建立的重要环节,在碳排放交易制度中的环境容量即是允许企业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的总量。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目标,这一环境容量可以表述为“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这一目标看似完美,实则不易操作。从操作层面讲,允许企业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通常是以削减的总量为控制目标的,根据削减的总量对各个企业、各个地方分配强制减排量,而各个企业和地方会根据减排策略的不同产生不同的减排成本,企业才能将其取得的合法的富余减排量进行转让,才能通过最低的成本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进行市场交易。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所确定的碳排放总量应当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工业减排总量,二是森林碳汇减排总量。森林碳汇减排总量即是森林所产生的能够经核证的碳汇总量,也就是可以进行森林碳汇交易的总量。但是森林碳汇交易的总量在碳排放交易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则是应当有所限制的,主要是考虑到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国际上承认的森林碳汇减排量有上限规定,为了将来我国的碳信用能得到国际的承认,目前还不宜将比例设置较高;二是我国强制减排市场的试点需要时间来进一步验证交易规则的实效性”。

森林碳汇减排配额会在确定的森林碳汇减排总量基础上,通过初始分配的方式使每个企业拥有一定的森林碳汇减排配额,而每个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未必会直接与森林碳汇经营者进行直接的碳汇交易,很可能通过技术创新而超额完成减排任务,从而将森林碳汇的减排配额转让给其他需要减排的企业。在此情况之下,很可能出现一个企业拥有较多森林碳汇减排配额的状况,针对这一现象,在森林碳汇交易中应当规定每个企业允许进行森林碳汇交易的最大限额,其目的在于促使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达到实质性的减排。

(四)森林碳汇交易配额的初始分配

森林碳汇交易配额的初始配置直接涉及减排单位的经济利益,并且影响到碳排放的配置效率。在森林碳汇碳排放权分配方面应当遵循两个原则,即公平原则和碳汇平衡原则,“这两个原则是碳汇问题从谈判之初,到逐步确立以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政策基础”。

篇8

关键词:碳排放权;碳排放权贸易;清洁发展机制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在20世纪中期之后,随着对环境问题研究的深化,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也是一种资源,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那么,通过市场机制来优化环境资源的配置,在对环境资源最低消耗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果,就应该是可行的。这样的思想催生了各种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包括碳排放权交易手段。

碳排放权是指一种人类对大气容量的使用权,是权利人对大气容量以排放含碳气体而使用的权利。碳排放权贸易就是指通过合同的形式,一方通过出卖减排剩余额而获得经济利益;另一方则取得碳减排额,可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目标的一种互易行为。

1997年制定《京都议定书》之后,工业化国家统一了温室气体排放限制,同意碳排放权可在不同国家间进行交易。欧盟也从2005年开始在其范围内引进自主制定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以每个加盟国为单位向产业界广泛赋予气体排放指标,以促进区内企业之间的交易,并最终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一、国内外碳排放交易贸易方式和发展现状

(一)《京都议定书》下的碳排放权贸易方式。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经过艰难的谈判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京都议定书》,确立了成员国在防止气候变化方面的基本原则和基本义务,并允许负有强制减排义务的国家参加国际排污交易。《京都议定书》中规定了三种有关碳排放权交易的形式,即联合履约(Joint Implementation,简称JI)、排放贸易(Emissions trading,简称ET)、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简称CDM)。这三种机制容许缔约方以成本有效的方式通过境外合作获得或购买碳减排指标,以此作为其履行《京都议定书》的减排义务。

(二)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欧盟是执行《京都议定书》的主要力量,从很大程度上推动着全球的节能减排行动。在《京都议定书》中,欧盟15个成员国承诺,在2008~2012年间将碳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8%。2003年10月,欧洲议会和理事会通过了温室气体排放权许可交易制度,即欧盟排放权贸易体系(EUETS)。该制度分两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2005~2007年,第二阶段是2008~2012年。委员会根据“总量控制、负担均分”的原则,首先确定了各个成员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再由各成员国分配给各自国家的企业。

各成员国政府至少将95%的配额免费分配给企业,剩余5%的配额可采用竞拍的方式。各企业在获得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指标后,若超标排放,则必须购买相应指标(即排放权),企业若能采取有效措施使排放量低于指标,则可将节余的排放指标出售给其他企业。这样,排放权就可以在不同的排放者之间形成买卖交易,排放者通过技术改进等方法所获得的剩余排放指标就可以用于其扩大再生产或有偿转让,有利于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和环境的改善。

(三)日本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日本的能源效率在世界居于前列,通过与能源相关的政策措施实现减排目标的潜力比较有限。而加入《京都议定书》后,日本减排碳的战略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碳汇和京都三机制以减少排放量,剩余部分由政府在国际市场上购买。除此之外,日本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减少碳的排放。

与政府的节能减排措施形成呼应的是,日本大公司积极开展国际和国内两个层次的排放权交易,为了获得碳排放权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也十分活跃。日本的东京电力、三菱商社、三井物产、丰田汽车、索尼公司等33家大企业与国际合作银行和日本政策投资银行两家银行共同出资1.37美元,成立了旨在削减碳的第一个基金日本削减碳基金(JGRF),这在亚洲还是首创。这一基金将利用发达国家可以购买发展中国家削减量的京都三机制,与亚洲和中东非、中南美等国家就削减事宜进行谈判,预计至2014年可获得1,500万吨的排放权。同时,基金还将计划支援发展中国家削减碳排放量的事业,取得削减部分的排放权,并按照各企业出资的多少来分配从国外共同购买的碳排放权。

(四)我国排放权交易发展现状。我国先后签署和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并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应对措施。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可以清洁发展机制(CDM)为基础,参加以项目为基础的碳排放权交易。由于能源利用效率较低以及对能源需求的迅速增加,决定了在我国实施CDM项目上的巨大潜力。

根据《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CDM,发达国家可以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在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开展节能减排项目合作,每帮助发展中国家完成1吨的减排任务将获得相应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权,即“核准减排量(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简称CERs”,抵扣本国承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截至2008年2月13日,中国CDM项目获得联合国CDM项目执行理事会签发的CERs达36,371,368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占其签发总量的31.33%,这是自全球开展CDM12年以来,中国CDM项目的CERs获签量首次超过印度(30.02%),跃居世界第一位,这标志着中国在国际CDM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始占据最大份额。据世界银行测算,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减排市场提供者之一,未来5年每年碳排放权交易量将超过2亿吨。

为充分利用议定书规定的清洁发展机制提供的机会,中国政府还成立了由相关部门组成的清洁发展机制审核理事会,并于2006年6月了《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暂行管理办法》。规定了国家针对不同类型的项目,按照不同的比例提取其减排量的转让收益,并设立专门基金-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用于支持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事业。经中国国务院批准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及其管理中心已于2007年11月9日正式成立,这意味着中国政府开始全面推动CDM项目在中国的发展。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将代表国家,对CDM交易中的部分收益以及国际金融组织赠款、个人赠款、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收入来源等资金集中单独管理使用,国家不纳入预算,将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事业提供可持续支持。

然而,目前由于我国从事CDM项目的企业(减排量卖方)大多缺乏足够的有关国外买家的信息,且对国际市场上通行的交易方式、交易价格、交易程序以及交易手续都不太了解,因此导致我国目前的CDM项目减排量交易极为不规范,交易价格大大低于国际市场,使国家和企业利益受损,阻碍了我国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

二、我国发展碳排放权贸易的意义和策略

(一)我国发展碳排放权贸易的意义

1、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发展碳排放权对外贸易,有利于推进我国政府和企业了解、认识国际气体减排机制,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开发CDM项目,这将推动引进国外的资金与先进技术,从而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效率、降低单位GDP的能耗与温室气体的排放,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有利于我国环保技术的发展和创新。碳排放权交易使二氧化碳减排有利可图,可以促进相关企业加强技术革新。在全球确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企业在环保技术上取得重大进展,实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会降低,再通过将多余的碳排放权指标进行交易,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发展碳排放权贸易的策略

1、抢抓发展机遇,健全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我国仍不需承担义务减排的有利时机内,抓紧时机培育市场,利用国内碳排放权供应量充足的优势,使市场迅速做大做强,逐步成熟完善,积蓄竞争优势。对此,我国可参照目前欧盟成员国内部开展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在我国国内先建立地区之间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建立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使碳排放的边际成本较低的排放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技术优势或成本优势转让或储存剩余的排放权,碳排放的边际成本较高的企业则通过购买的方式来获得环境容量资源的使用权。同时,通过对交易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详细研究,获得解决办法,为进入“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做好充分的准备。

2、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育人力资源优势。人才短缺是中国碳市场建设的一块短板,碳排放权市场的未来优势说到底是人力资源的优势,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由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一个新生市场,相关研究还不够成熟,CDM机制又是个全新的课题,不仅涉及环境领域还包括经济学、法律、管理等复杂的知识,同时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而目前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管理和科研的人才相对匮乏。因此,政府首先应该高度重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相关研究,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研究机构,建立健全本土人才培养机制;其次应鼓励技术合作与技术引进,在这一过程中培育人才;再次应鼓励人才引进,通过引进人才的辐射作用,培养、造就更多的本土人才。

3、采取积极措施,为发展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排放权贸易是建立在国际间政策协调架构上的虚拟商品交易,任何政策的微调都会影响到整个交易市场的未来。目前,碳排放权贸易的基础是《京都议定书》,但2012年之后,新的碳减排协议可能导致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新洗牌,其影响不仅仅是碳排放权交易本身,还可能因碳排放权交易的特殊作用影响到全球的贸易平衡。由于意识到碳排放交易的重要性,美国等发达国家企图分散减排压力,提出中国应当承担碳减排义务。对此,我国应充分认识到改变现行体制的后果,制定战略战术,以积极态度参与新规则的协商与制定,争取获得有利的结果。

4、加强金融创新,服务碳市场。随着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迅速发展,服务于碳排放权交易的金融业务和衍生产品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竞相涉足碳金融领域,通过为减排项目提供融资服务来开展碳排放权金融衍生品交易。目前,国外投资银行和从事碳排放权交易的风险投资基金已经进入中国,对具有碳排放权交易潜力的节能减排项目进行投融资。2006年5月,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在境内推出节能减排项目贷款品种。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型企业和机构投资者一方面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环境与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要善于捕捉越来越多的低碳经济机会,研究开发环境和金融互动下的金融工具创新,加快形成价格发现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机制。

5、开发可再生能源。主要指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和氢能等非化石能源。由于这些能源对环境危害较少,因此又叫做“绿色能源”。开发“绿色能源”是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目前“绿色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已达15%~20%。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碳排放量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国家应采取刺激再生能源发展的有力政策和措施,加快培育可再生能源市场。

6、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碳排放权市场还处于发展中阶段,我国政府和企业要积极参与国际对话,在建立一个国际社会能够普遍接受的国际碳排放权市场的进程中发挥自己的影响和作用。我国应通过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学习国外先进CDM技术和碳市场管理经验,对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做科学的引导。在经营理念和目标、内部管理结构和运营机制、碳排放权交易期货产品等方面,由单纯的模仿引进,最终过渡到碳排放权交易的创新。这将是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是一个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人口大国,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双重身份使中国积极参与到国际气候制度的合作中去,维护地球环境和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利益。有鉴于此,我国应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和在气候谈判中维护国家利益的关键点上做出适当的策略选择。

(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潘家华.人文发展权限与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碳排放需求[J].中国社会科学,2006.6.

[2]胡秀莲,李俊峰.关于建立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机制的几点建议(一)[J].中国能源,2005.8.

[3]魏一鸣.关于我国碳排放问题的若干对策与建议[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1.

篇9

1992 年,联合国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目前已有192 个国家批准了这份公约,该公约的核心内容正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大会通过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宣言》规定:各国应本着全球伙伴关系的精神进行合作,以维持、保护和恢复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鉴于造成全球环境退化的原因不同,各国负有程度不同的共同责任。发达国家承认,鉴于其社会对全球环境造成的压力和它们掌握的技术和资金,它们在国际寻求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承担着责任。由于此宣言只是提出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却没有加以详细解释和说明,所以各国基于对本国的短期利益考虑,对共同责任和区别责任各执一词,就其内容的确定性未能达成一致。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首先要讲共同二字,每个国家都要承担起应对气候变化的义务。生态无国界,人类生活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且有着千丝万缕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星球,因此全人类的的前途和命运是具有同一性的,因此这要求世界各国人民齐心协力,依靠国际社会的整体力量来保护和改善我们共同的生存基础。置身事外的人必然要受到大家的指责。

共同责任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忘了讲区别责任。发达国家要对其历史排放和当前的高人均排放负责,它们也拥有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和技术,而发展中国家仍在以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消除贫困为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公约语)。据测算,目前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约有80%是发达国家的历史排放,人均排放量居前的也主要是发达国家。既然发达国家在过去200 年的工业化过程中已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并过多占用了发展资源,在全球性环境问题上承担比发展中国家更多的责任也是理所当然的。发达国家应承担环境问题的主要责任,还因为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先进,生产力水平高,具有充足的财力和实力来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而发展中国家是全球环境恶化后果的最大受害者,当今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传统工业对环境形成的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是发达国家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向外转移和嫁接的结果。

发展中国家为控制环境污染,增加了巨额生产成本,而发达国家一方面享用其不可或缺的廉价进口产品,另一方面却指责发展中国家污染环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正是因为考虑到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历史责任和当前人均排放上存在差异,才确定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根据这个原则,发达国家应率先减排,并给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发展中国家在得到发达国家技术和资金支持下,采取措施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

二、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适用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自从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明确以来,一直是气候谈判的指导思想,但由于各国对该原则没有统一的认识,故而其在适用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无论是《巴厘岛行动计划》欲为发展中国家设定减排义务还是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美国美国气候谈判首席代表托德斯特恩要求中国采取更大力度的减排目标都表明着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地位的岌岌可危。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适用中最典型的领域是应对全球变暖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补充条款《京都议定书》最受发展中国家推崇。然而对《京都议定书》做出的减排承诺结果并不理想。发达国家的温室减排势头并没有得到遏制反而继续增长。

而此后进行的哥本哈根大会也没有有效的进展,发达国家一直认为没有中国和印度参加,全球的减排不会有太大的成绩。而实际上,气候谈判屡次陷入僵局的原因在于发达国家承担单纯的区别责任,而发展中国家无实质的而共同责任。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各项协议中表现出来的的两大突出特征是有区别的减排义务和由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之后国际资金机制就得以建立,主要依靠的是发达国家的捐赠。然而据估计,2030 年为减缓气候变化的年投资和资金流的全球净增加量约为两千亿美元,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需求则难以估算。相对于这一庞大的资金需求,国际资金制之下的环境基金会却不到三十八亿美元。这样悬殊的资金显然是难以兑现对公约的承诺的。此外,技术上的合作与帮助问题也是使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无法落实好的一个因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明确了发达国家应该以优惠条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气候友好技术,但发达国家却借口知识产权保护将公约下的技术转让与一般技术混为一谈,这是发达国家自私的表现,在事实上架空了其在公约中做出的承诺。以上事实说明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实践中未能获得真正的尊重和落实,空有其表,鉴于此,建立一个有约束力的保障机制尤为重要。其中首先是要肯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地位,将其写入国际法中,使减排标准更具说服力。其次,重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建立一个有效的、合法的,并适应全面的机制框架迫在眉睫。

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未来的发展方向

篇10

东京看不到垃圾

一到东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街头的整洁与干净,你看不到垃圾,也找不到垃圾桶!大家很好奇,东京这么大城市,生活中的垃圾都是怎么处理的?

3月12日,我们在东京参观了多摩川垃圾清扫工厂。身处东京最大的垃圾处理中心,却闻不到半点异味,整个工厂厂区环境整洁,甚至非常安静。进入一幢建筑物的二楼,工作人员开始给我们介绍多摩川垃圾清扫工厂的建设过程,然后指了指地板说:“诸位现在坐着的下面,就是我们最近几年新建的一个最大的熔炉。”“我们现在正坐在东京最大的垃圾堆上吗?”大家有点不太相信。

了解了垃圾焚烧、清洁、再利用的过程及工作原理后,我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全程参观了垃圾工厂的工作过程。

为什么东京的街头没有垃圾和垃圾桶?我们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工作人员说,垃圾清扫工厂的车子会按不同的时间去街头收集不同类型的垃圾:比如周一是厨余垃圾,周二是罐装垃圾,周三是纸质垃圾等等;每天都有规定的时间收集,比如早上7:30~8:00,这个时候所有的家庭或单位都要把垃圾袋放在指定的地点。如果错过了时间,只能把垃圾拿回家,等待下一个星期的同样日子。因为有了严格的垃圾分类及回收时间,清扫工厂就会将不同材质的垃圾放入不同的机器处理,得到不同的再生材料。

Do you Kyoto ?

说到节能减排,大家都会想到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气候框架公约》会议,正是在这次大会上通过了著名的国际性公约《京都议定书》,为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规定了标准,即:在2008年至2012年间,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低5.2%。2012已经到来,作为议定书的签署地,京都在节能减排方面到底做得怎么样了?对此的考察使得此次的京都之行别有一番意味。

3月13日,我们在京都参观了京都青少年科学技术馆,京都市政府环境政策署全球变暖政策办公室青岛早纪女士为我们做了题为“京都城市环境模式的机遇与挑战”的报告。

青岛早纪女士指出,自从2011年日本发生了“3·11”大地震之后,随着核电站的关闭,大家突然意识到能源的紧张,日本很多城市的高楼关闭了彻夜照明系统;在关西地区,关西电力电子公司被要求每年在夏天(7月到9月)减少15%的耗电量,而在冬天(12月到3月)则减少10%的耗电量。

至于日常生活中的节能减排,京都市一直注重做细致而深入的环境教育。在京都,基于环境友好的教育和实践,从幼儿园一直贯彻到大学,每年学校都会定期举行如何减少垃圾的讨论,通过与当地社区以及商业中心的环境互动,推广环保生活实践,建设ECO School District(环保学校区域);从个人角度,提倡做节能环保专家,如组织一些家庭主妇参加节能工作坊,进行家庭节能措施交流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