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范文
时间:2023-03-28 23:3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介子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于清明节,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很多都各奔出路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由于过度劳累和饥饿,晕倒了。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重耳非常感激。重耳君臣艰难地度过了19年的流亡生活后,年已62岁的重耳终于回到了晋国,当上了国君,也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惟独介子推不愿受封。晋文公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执意不肯。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到他家门口时发现门上了锁,介子推背着老母亲逃隐到绵山(今山西介林县东南)去了。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篇2
清明节的传说一话说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荒无人烟的地方,重耳没有了力气,站不起来,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给重耳做了一碗肉汤,重耳喝了以后,体力好了。
十九年以后,重耳做了国君,重赏了他流亡的功臣,就忘了介子推。有人劝介子推面君讨赏,他最鄙视这种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跑到山上去了。
重耳听说后,就想把介子推从山上拉下来,可山上树木太多,不好走,重耳就想用烟把他熏下来,结果介子推死了,还留下了一血书是:“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
所以这天就是清明节。
清明节的传说二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传说三在我的家乡对清明节有这样的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位太子为了躲避祸害,在流亡期间,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都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跟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太子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太子,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他吃了。十九年后,太子回国做了君主。就是后来传说晋文公。
篇3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篇4
总想找个。
释放心头那几许殇释。
好想大声地哭。
嘶喊出心底那几条伤痛。
可是我找不到。
宇宙之大。
却无法容置这个曾经叛逆的我。
在死亡的界限徘徊。
我丧失了选择的权利。
在这样的一个冬季。
我开始了沉沦,我想飘荡。
依旧无法找到容身之地。
天空的颜色蓝得那么透彻,
找不出一丝瑕僻。
用手去摸,遥不可及
只得静静地观望
就是这样一种感受
可远观不可邂玩。
静静地看着他
绕者此刻那亘古不变的圆
傻傻的站在圆心
看着他一次次地逼近然后又慢慢地离去
始终没有交叉的终点
回望那离去的背影
如此萧条
我却无能为力
站在那儿
等待
渐渐地
久了
也成了一种习惯
似乎离开等待的思念
生命中即将消失一笔夺目的色彩
静静地听着过客哒哒的马蹄
等待着归人的声讯
黄昏的夕阳用心中那一腔热血渲染而成的
在世界的另一端
不知他是否也感受到这夕阳的泪光
说好做陌生人以后不在关心他的一切
不再去回忆他的脸庞
哪一次他的出没
没把他写进记忆的诗章
哪一次不把他唱进思念的乐曲
疲惫的身躯早已经不起他的一击
可我总是坚强地微笑
笑到了痛哭
可是现在我连哭泣都感到疲惫
或许着并不是宇宙太小
而是我的无奈
这个世界
纷繁多娇
我没办法去承受
如此深痛的打击
所以
退出?杂的世界
篇5
长沙市天心区仰天湖小学六丁班钟天爽
今天,老师上课时由于没有黑板刷,所以她就用手擦,擦了满手的粉笔灰。所以我想发明一种推拉清洁黑板!为老师们带来便利!
这种黑板制作工序很简单,首先拿一块没有边框的黑板,在原有的黑板上装上滚轴和轮子,将边框加厚,将黑板刷取下塑料套子,分成几条,依次装在边框左边的竖条内,然后把无边的黑板装上一个推手,这样就完成了!
篇6
离开。。。会不会太悲伤。
满眼颓废的感觉,只是无奈地看看某些自己的心爱。
当来到这个世界,就感觉黑漆漆。
----题记
当阳光透过窗口就感觉阳光不是那么阳光,
黑暗的气息直逼着。
整整180度的平角,
默视着。
无奈时总是喜欢看看天空。
那样会解脱些。
总是那么颓废,
我知道,
我。倦。了。
好久没来这里,
但是总是想着这里,
这里是我的家,
唯一可以让我摆脱任何的家。
天空是蓝的,
却已经变了色,
是一种浅到水的感觉。
听妈妈说,
曾经并不是这样,这里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只是目前环境出现了变化。
开学,初中。妈妈说,这是一个难关。
毕竟初中是一个中学的起点,必须好好学习。
“学习”一遍一遍重复,
耳边只有这个词语。
一下增加那么多门功课。
也许这是个沉重的包袱,
压的我们喘不过来气,
就看我们各自用怎样的方法解脱了。
当。天空上看到小鸟的影子时,
羡慕地张望。
这只是一个自己的愿望。
希望自己可以拥抱自由。
继续向前走。
自己慢慢摸索着。
---------------------------------------------------------------------
这里依旧是个褪色的世界。
永远。
篇7
沐浴着春风细雨,伴随着柳绿花红,清明节即将到来。这个经历了2640多年历史积淀,有着厚重内涵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法定假日。
山西介休绵山,这个过去只藏在地理书一角和历史书注释里的地名,也由于身为寒食清明文化肇始之地,知名度迅速提升,开始向海内外展现出自己古色古香、气象万千的真面目。
2008年和2009年清明前后,中央文明办、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省政府两度在绵山联合举办中国寒食清明文化节高层论坛,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畅谈清明文化。与此同时,介休被授予“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绵山被授予“中国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
寒食清明文化缘于介休绵山
要了解清明节的起源,必须先从寒食节说起。寒食节,因纪念春秋时期忠孝节义名臣介子推而设,它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是形成最早的,比端午节还早200年。
东汉周斐《汝南先贤传》就明确将介子推故事与禁火习俗相提并论。其中有“介子推以三月三日自燔,后成禁火之俗”的记载。西晋孙楚《北堂书钞・祭介子推文》曰:“至三月清明,断火寒食,其至先后一月。”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人,一度追随晋献公的公子重耳流亡他乡,在外19年。其间,介子推在重耳饿极之时,悄悄割下自己的股肉给重耳充饥,重耳知后感动莫名。后来,重耳终于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却在封赏群臣时,落下了介子推。功不言禄、洁身自好的介子推偕母出走,隐居介休绵山山中。晋文公悔悟后上绵山寻访,求之不出,无奈之中放火烧山,想逼他偕母出山。但是狐偃、赵衰这两个也曾经随重耳逃亡的大臣,自知自己的功劳比不上介子推,暗中使人四面举火,最终将介子推母子烧死在绵山上,晋文公追悔莫及,此事《左传》有载。屈原在其《九章-惜往日》中日:“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白此,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雅士都留有诗文歌吟介子推。现今介休绵山上还有大量传说、遗址、碑刻、诗文,以纪念与缅怀介子推。绵山现有介公墓、思烟台、哀号坡、介神庙、子母柏、足下亭、白鸦山、大小烧林、忌坂、鱼龟(于归)山、介公草庐、避火洞、慑身岩等历史遗迹。
据传介子推母子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晋文公悲痛欲绝,于是将烧焦的树干做成木屐,“朝夕相随,终身不离”。第二年还孝服登山祭奠介子推,见柳树死而复生,绿枝干条,于是折柳枝戴于头上,并赐该柳树为“清明柳”,定此日为清明节。同时还下令晋国官民在介子推忌日禁火,只吃冷食,禁火寒食于是相沿成习。
作为晋文公封给介子推的祭田,绵山上有介子推的敕葬陵墓,汉代人视介子推为介神,在介山为介子推建造了寺庙。介山首先引发寒食风俗,《新论》《后汉书》《县志》《府志》《通志》都有大量记载。介休绵山记载介子推和清明节相关碑碣较早的有公元732年立的《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和北宋成平五年(公元1002年)由绵山沙门十二寺院共立的《大宋国抱腹山回銮寺及诸寺院灵境之碑》等。绵山的寒食清明节习俗与众不同
一些专家研究认为,寒食清明节为介子推而设,寒食节又融汇于清明节之中,这两次文化大变迁,大约在唐代已经全部完成。介子推的事迹在古代中国统治者和文人士大夫眼中是最具楷模价值的。他忠君忠国,功不言禄,视名利如粪土,这些都是古代人推崇的品行。所以寒食节纪念介子推,清明节祭扫介子推,使寒食、清明加速融合,平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增强了文化魅力。
那么,两千多年来,我们的寒食节、清明节是怎样过的呢?绵山作为寒食清明节的发源地,又有哪些独特的民俗呢?
这两个节日的流变,约可分为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及宋朝前期、宋、元、明前期、明清时期。汉魏六朝时期,寒食节每年时间长短不确定,基本选择在隆冬时节,禁火地区主要在山西省范围内,主要内容是家家禁火吃冷食。隋唐五代及北宋初期,寒食节已经演变为国人祭扫之节,届时,民间禁火,皇宫禁烟,土庶展墓,皇家祭陵。“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当时,寒食节已成为一个非常盛大的节日,活动范围已经扩展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活动内容也由以往单纯禁火冷食,发展为扫墓、插柳、踏青、秋千、蹴鞠、斗鸡、馈宴等十多项,且扫墓、挂纸成为寒食节民间最主要的标志项目。到了宋、辽、金、元及明代前期,寒食节增加了一些高雅内容,如皇家组织赋诗、官府组织赏花,主要项目由唐代的展墓逐渐转化为娱乐活动,内容又增加了斗百草、施钩、抛、风筝等。明代中期,寒食节原先传统的插柳、踏青、赏花、蹴鞠、赐火已不再流行,秋千、斗鸡、风筝等也没有了唐宋时壮观的场面,而民间扫墓、官府祭坛和皇家祭陵等盛况空前。这三项风俗渐渐脱离“寒食节”,已成为近代乃至当代清明节的主题。
介休绵山作为寒食清明节的发源地,更有其独特的民俗活动,清明时节,绵山一带的人们纷纷上绵山祭扫介子推,举行植树、踏青、墓前栽柳、打秋千、放风筝、拔河等活动。寒食清明的特色食品品种繁多,风味独特。传统的子推蒸饼、子推燕、蛇盘兔面塑、枣饼、麻糖、贯馅糖等已成为时尚食品。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期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子推高风亮节。
开坛传承清明文化血脉
2008年和2009年清明前后,两届中国寒食清明文化节高层论坛在绵山举行,海内外专家学者畅谈介子推清明文化。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认为,早在2006年,国家就将寒食清明文化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国务院又将三个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日,这些重大决定,表现了国家对传统文化生活的重视与尊重。清明节习俗是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在绵山举办论坛,就是慎终追远,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对大自然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期望。
专家们同时指出,清明节是中国最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无论从起源还是从其流变中,我们都可以归纳出清明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二是催护新生。
篇8
春秋时晋国介子推携母隐居被焚在山上,所以绵山又名介山。绵山毗邻古城平遥,又与灵石王家大院近在咫尺。
绵山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地界,最高海拔2560米,是太岳山的一条支脉。有人说绵山“无峰不奇,无水不秀,无洞不幽,无道不险”,这大概不是夸大。这里山光水色、文物胜迹、革命遗址集于一山,可说是步步有景,景景有典。
绵山有大小天然岩洞百余个,最大的一个叫抱腹岩:山势如两手抱腹,形成一个宽60米,长约150米,深约50米的巨形岩洞。明末清初的大学者傅山游历到这里,曾有一副联语赞叹:“阅名山多矣,无如此石凌空,生成的一片袈裟,十方圆盖;瞻佛像巍然,自有真神出现,修炼来三花聚顶,五气朝元。”天下名碑《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就在这里。
绵山的寺观,或高耸于峰巅,或镶嵌于绝壁。东汉古刹铁瓦寺、三国曹魏抱腹寺、北魏鸾公岩和唐代回銮寺以及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的全国最大的高观建筑群——大罗宫等等,殿宇巍峨,造像生动。
绵山的另一奇观是崖壁上的蜂房泉。在一处高100多米、宽约30米的绝壁上,长着数十对大小不一的石乳,石乳上长满碧绿的苔藓,每逢春夏,上面还会开着一些紫色的小花,随风摇曳。石乳常年滴水,如珍珠断线,或急或缓,无论干旱雨涝,从不断流。据说石乳500年才生出一对,且都是成双孪生。
放眼绵山,层峦叠嶂,到处是一片醉人的绿,这在北方雄浑的大山中似不多见。水涛沟长十余里,沟里泉水淙淙,蜿蜒流向山外,这就是郦道元《水经注》中所说的“石桐水”。逆水而上,可见几十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瀑布,汇流于石桐水中;流出沟时已恣肆,倾注于绵山的深谷之中。水涛沟里林木蓊郁,那绿色是透明的,一如早春树木抽枝发条时的新绿。绿色使绵山雄奇中透出秀丽。
绵山似乎有一种包容天地吞吐万物的大气,佛、道、儒三教文化在这里兼容并存。
绵山的灵魂还是介子推的傲骨高风,介子推曾随晋公子重耳流亡19年,历尽困厄艰辛,曾割股以啖重耳。重耳后来回晋复国,论功行赏,诸臣邀功争禄,介子推耻与为伍,就背了母亲到绵山隐居。晋文公到绵山找不到他,听取狐偃、赵衰的主意,放火烧山,迫介子推出来。介子推不肯出山,母子合抱一棵柳树,被火烧死。百姓敬仰介子推高风义节,每到介子推被烧死那天,禁火三日,以寒食寄托彻思。于是清明前三日就叫寒食节。屈原在《九章》中曾写道:“介子忠而立枯兮,报大德之优游。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绵山上的许多景点,都和介子推有关。
传说晋文公得知介子推母子被烧死,面对枯木青烟,触景伤情,命随从将一块烧剩的木头做成木屐,穿在脚上顿足哀号:“足下,足下!”随从人等也一片哀号,响彻林野。这里就成了哀号坡;相传对朋友尊称“足下”也由此而来。
过了哀号坡,又经足下亭、思烟台、寒食诗碑就到了介公祠。介公祠内有介子推母子塑像,偏殿墙上有介子推生平的精美壁画和历代名人题咏介子推的诗词。从介公祠出来就上了柏树岭,岭口有两株一大一小并生的柏树,人们说这是象征介子与介母的“母子柏”。柏树岭之巅便是介公墓。
肃立墓前,缅怀2600多年前这位忧国忧民、功不言禄、义节高亮的先贤,顿觉有一股大气沉蕴于胸。
绵山人文精神博大,自然景观雄奇,给予人的不仅仅是赏心悦目。
从绵山回来,身上披一层绿,胸间荡一腔正气。
篇9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同时也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节日之一,那么关于2022年的清明节是在什么时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2年清明时间几点几分几秒,欢迎参阅。
2022年清明时间几点几分几秒公历:2022年4月5日 3点20分03秒
农历:壬寅年三月初五 星期二
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另《岁时百问》是这样解释的:“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更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篇10
清明节的由来就是一个感恩的历程。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 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 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 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 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这个节日的来历正是感恩过程,我们清明节上坟祭祀先祖,就是沿袭这种感恩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