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诗范文
时间:2023-03-30 16:15: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英文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The night rain does not pity the fragrance, the autumn flower is gorgeous, the leaf is injured. Frost wind in the morning and see desolation.
秋夜雨飘飘,晨风落叶凋。霜降凝露草,冬冷娇。
Autumn night rain, morning wind leaves. Frost dew grass, winter cold chrysanthemum Jiao.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Begonia at Rouge color, independent in the drizzle.
草木渐零凋,阴晴冷意撩。秋鸿南国去,冬韵北风描。
The grass and trees are gradually withering, and the shade is cool. In autumn, Hong goes to the south, and in winter, he is described by the north wind.
春雨纷纷下,喜鹊叫喳喳。微风梳翠柳,甘霖润杏花。
Spring rain falls one after another, magpies chirp. The breeze combs the green willows and the rain moistens the apricot flowers.
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River dark rain is coming, wave white wind is beginning to rise.
稻陂方渴雨,蚕箔却忧寒。更有难知处,朱门惜牡丹。
Daoi is thirsty for rain, but silkworm leaf is worried about cold. More difficult to know, Zhu men cherish peony.
入夜绵绵雨,临窗冷冷风。小城昏寂寂,杯酒暖融融。
Its raining at night, cold and windy near the window. The small town is lonely, and a cup of wine is warm.
谁无烦心事,听雨愁更愁,万籁俱寂夜,不眠锁心头。
Who has no trouble, listen to the rain worry more worry, all sound silent night, sleepless lock heart.
山水有重逢,天涯梦不同。春华秋实夜,醉酒问归人。
篇2
摘要:文章主要从徐志摩翻译中体悟到诗理,体悟到语言美、音乐美对诗歌形式的重要性,以及其欧化句"欧而化之"的特色,总结出徐志摩的翻译为创作提供了宝贵且丰富的资源,对其创作成功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关键词:徐志摩 翻译英诗 诗歌创作
徐志摩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作家,而且是一位翻译成果颇丰的翻译家。徐志摩诗歌创作的成功离不开翻译英文诗歌过程中对他产生的影响。介绍和翻译外国文学,是五四和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是徐志摩自己文学活动的重要方面。就徐志摩来讲,译介翻译外来诗歌,给他自己的创作实践也带来不少益处。
翻译外来诗歌,给了徐志摩仔细推敲诗理的实践机遇。“谁不曾见过野外的草花,但何以华滋华斯的《野水仙》独传不朽?谁不曾听过空中的鸟鸣,但何以雪莱的《云雀歌》独享盛名?”. 他还说到:“诗是人天间的基本现象之一,同美和恋爱一样不容分析,不能以一定义来概括的……” 徐志摩从正反两方面的比较分析里,窥探着诗的秘密。他探讨了诗美的根源,思考了内容和形式等诗内外在素质的关系问题,也探讨了诗的构思、创作灵感等创作过程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就徐志摩而言,他对这一系列理论问题的探讨,是和他诗歌创作及翻译实践同步进行的。这样,译介外国诗歌促进了他对诗理的关注和他的诗歌创作。
在译诗过程中,徐志摩更警悟到了语言之于诗的重要性。“爱文艺之诸君,为什么,譬如苏曼殊的拜伦译不如郭沫若的神韵节奏?”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是高度凝练集中,徐志摩从这个特征出发,努力发掘汉文字的表现力,尤其是白话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徐志摩那清丽、优雅、柔美、准确的文字,得益于他的译诗追求,也是他长期诗歌语言美追求的结果。
徐志摩在翻译中,学到了外国诗歌精到的技艺。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我们也会程度不同的看到,他借鉴运用了外国诗歌的想像及丰富的表现技巧与手段。徐志摩一边翻译,一边写作。两者不可避免地互相影响与互相渗透。
徐志摩在诗歌内容和艺术技巧上受哈代影响最大。哈代的优秀诗作中几乎没有两首诗的格律是相同的。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仍在格律方面进行探索。对于文学革命,志摩的反应是―在这点上,他从哈代的榜样中吸取了巨大的力量―不停歇地运用各种格律和诗体形式进行试验。他的诗包括十四行诗、歌谣和无韵四行体诗,运用抑扬格、抑抑扬格、民歌节奏,采用独特格式的纤细新颖的韵律,他创立了格调鲜明的新式对偶句,以重读单音字奏效,并且引进了招眼惹目的英国风格。尽管生命短暂,但他也像哈代一样,“至终仍在进行摸索。”
徐志摩译的哈代的《致人生》(To life)和徐志摩的创作《灰色的人生》都描写了文学的本质,描绘了文学与人生的关系,也就是文学对人生的作用。徐志摩说:“人生是苦的”,他认为深沉的悲哀与苦楚深深地盘伏在人生的底里,他相信生的质是苦而不是乐,是悲哀而不是幸福,是拘束而不是自由。所以他在诗歌中吟唱:
我想―我想开放我的宽阔的粗暴的嗓音,唱一支野蛮的大胆的骇人的新歌
……
来,我邀你们到民间去,听衰老的,病痛的,贫苦的,残毁的,受压迫的,烦闷的,奴役的,怯懦的,丑陋的,罪恶的,自杀的,―和着深秋的风声与雨声―合唱的“灰色的人生”!
再看哈代的《致人生》 (To Life):
0 life with the sad seared face
1 weary of seeing thee,
And thy draggled cloak,and thy hobbling pace
……
That earth is Paradise?
I’11 tune me to the mood,
And mum with thee till eve;
And maybe what as interlude
I feign,I shall believe!
可见徐志摩在《灰色的人生》里的思想是受了哈代《致人生》的启迪。
徐志摩的诗歌特点强调音乐美,这与西方诗歌强调音乐性不无关系。与他的翻译、阅读不无关系。他对十九世纪英国浪漫诗人推崇备至。华兹华斯、拜伦、雪莱、济慈都曾对他产生了不小影响。
徐志摩诗歌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韵律上。英语诗格的音韵是通过重复使用相同或相近的音素而产生的,是构成诗歌的音乐美和艺术情趣的重要元素。英诗中常见的音韵形式可分为两大类:行中韵和尾韵。行中韵是诗行内通过重复使用相同或相近似的音素而产生的,具体表现为头韵、腹韵等,头韵是指一行诗或一个句子中,由于较为邻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的起首辅音相同而产生的音韵。
如fire和folk。腹韵也称元音叠韵或半谐音。相同或相似的元音在诗行中重复出现,即构成腹韵。如old与close,though与know,等。头韵与腹韵类似汉语的双声叠韵。尾韵也叫脚韵,是指诗行与诗行之间在行末的押韵。英语诗歌押韵的格式灵活多变,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类:第一,连续韵,指邻近的两行诗相互押韵的格式,全诗或一个诗节中诗行按照aa,bb,。。的次序押韵即为连续韵。布莱克的《老虎》一诗就是这样。第二、交叉韵,指隔行押韵。其韵式为abab。第三、首尾韵也叫抱韵,是指含有四个诗行的诗节中,第一行与第四行押韵,第二行与第三行押韵,其韵式为abba。
在徐志摩翻译的一些诗中,基本韵式用的很多。如阿诺德的《谏词》就属于abab式:
撒上玫瑰花,撒上玫瑰花,
休掺杂一小枝的水松!
在寂静中她寂静的解化;
阿!但愿我亦永终。
徐志摩的作品《问谁》、《去吧》、《一星弱火》、《西伯利亚道中忆西湖秋雪阉芦色作歌》、《叫化活该》、《再别康桥》等都用了这种韵式。象《雪花的快乐》、用的是aabb韵式: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地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们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像《为要寻一个明星》用的是abba的抱韵式:
我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向着黑夜里加鞭;
向着黑夜里加鞭,
我跨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再别康桥》之所以成为徐志摩诗中的经典,除音乐美外,还有欧化句的使用。徐志摩作品中因为欧化句,翻译腔被人贬为语言“生硬不堪,估屈警牙”。徐志摩的名篇却得益于正确运用欧化句式例如,“轻轻的我走了”,是英文Quietly I went away,按现代汉语当是“我轻轻地走了”。又如“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的是英文的倒装句法,是把表语提前的结构,英文结构为silent is tonight’s Cambridge 。
再如徐志摩的《偶然》最后一节: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像“在黑夜的海上”副词片语在诗中置于句末,当然有些欧化。不过这样使用,今日已经习以为常,不值得计较了。倒是“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一句欧化得十分显明,却也颇为成功。主语不同的两个动词合用一个宾语,在中文里是罕见的。中国人惯说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能简化为“公说公有,婆说婆有,理”,徐志摩如此安排,确乎大胆,但是说来简洁而悬宕,节奏上益增重叠之感。如果坚持中国文法,改成“你有你的方向,我有我的方向”,反而噜苏无趣了。他是按“You have yours and I have my direction”结构造的诗句。
另有一处句法上的欧化,却不易察觉,那便是最后三行。“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不但是一个名词片语,而且是句子的宾语,承受的动词又是双重的―“记得”和“忘掉”,正是合用这宾语的双动词。徐志摩等于在说:“你记得我们交会时互放的光亮也好,你忘掉我们交会时互放的光亮最好。”不过这么说来,就是累赘的散文了。在篇末短短的四行诗中,双动词合用宾语的欧化句法,竟然连用了两次,不但没有失误,而且颇能创新。此欧化用法为“欧而化之”,而非“欧而不化”。
朱自清先生将白话文的欧化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模仿欧化语法,一般人行文时,往往有牵强不过的词汇,读起来感觉非常别扭。第二个时期注重到欧化的方法,如徐志摩的文章就是代表这个时期的成功作品。尽管徐志摩作品中有大量的难懂的欧化句,那是第一时期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翻译和创作中的语言表达日臻完善。
对徐志摩创作产生影响的西方文化中有思想意识、文学、艺术等诸多因素,本文是由文学翻译一维推演开去,把他的翻译作品作为西方影响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翻译对徐志摩的创作影响关系为切入点,力图彰显徐志摩与西方文化的深层联系,把握徐志摩创作成功的西方源泉,这既是对徐志摩作品研究的一次深度开拓,又可以管窥所有身兼译家和作家的创作之路以及中西文化交融与现代文学之关系。
参考文献:
[1]谢冕.徐志摩作品欣赏[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
[2]许钧.译介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篇3
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来评析“温总理答记者问”中高翻张璐的古诗英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论,即理解对等、风格对等以及文化迁移。通过对译文的研究,得出结论: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力求做到语言和文化的忠实对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再现中国古诗的神韵。
关键词:功能对等;张璐;古诗英译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国际交流日趋频繁,越来越多有着出色英文和中文双语能力的年轻人活跃于中外交流的最前沿,以口译译员的身份承载着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2010年3月14日,备受瞩目的“总理答记者问”,让秀外慧中的高翻才女张璐倍受追捧,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本文以同声传译中张璐的古诗英译为切入点,探讨古诗词的翻译技巧。
诗歌是民族语言的精粹,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诗歌的翻译历来是很多翻译工作者极其重视的。一直以来,众多翻译工作者致力于将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广出去,发扬光大,但是诗歌的翻译困难较多,所以许多文人试图制定一些标准来衡量诗歌翻译的优劣,化解翻译过程中的困难。关于译文评析的标准,一直没有定论。但是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那就是忠实和通顺是翻译的必要条件,也是基本标准。
2. 理论背景
2.1 理解对等
把原文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翻译出来,是一个由理解到表达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正确理解原文的意思,然后才有可能用译语表达出来。显然,理解是前提,表达是以理解为基础的。只有真正理解原文,才有可能产生准确的译文,错误的理解只能导致错误的翻译。因此,翻译的成败得失,取决于翻译出来的意思是否同愿意保持一致不走样,这也是评判翻译好坏优劣的根本标准。
例一:行百里者半九十。
上句出自西汉刘向的《战国策》:“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
原句的意思是: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很多人开始的时候总是雄心壮志,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就没有了毅力,到最后草草了事。这句话常用以勉励人做事情要善始善终。
张璐译文:Half of the people who have embarked on a one hundred mile journey may fall by the wayside.
译文直译:在百里的旅途中,有一半人会在途中放弃。
上句中的“半”究竟是指“一半的行者”,还是“一半的路程”?“九十”指的是“九十里”还是“九十人”?“百”、“半”、“九十”三者有怎样的关系? 显然,从原句的释义上看,张璐在这里出现了失误,偏离了这条古训的含义。
“fall by the way side”在英语中是“半途失败”的意思: to become unsuccessful after being successful first. 用英语中的成语来翻译中国古语,此句处理地非常巧妙。同样是数字“九”的翻译,在下句中,张璐没有具体译出。
例二: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上句出自《离骚》,意思是:这些都是我内心所珍爱的,即使叫我死许多次我也绝不更改!
张璐译文:For the ideal that I hold dear to my heart, I’d not regret a thousand times to die.
译文直译:我遵从我内心的想法,即使要死千万次我也不会后悔。
张璐将“九死”翻译成thousand times(上千次),非常地道。这里的“九”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数量“九”,而只是个概数的虚写,在古时,“三”、“九”泛指多次,不是确数,这是汉语的特点。
2.2 风格对等
据《辞海》解释,风格“指作家、艺术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艺术特色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不同的语言之间各有异同,为翻译提供了可能性。风格既然主要是通过语言来体现的,因此应该是可译的,只是需要恰当的变通,才能达到原语和译语间的契合,使译文对读者产生与原作同等的效果。由于不同语言的差异性,需要换一个视角来进行表述,而不应当或者不能按照原文句子的结构直译。
例一:人或加讪,心无疵兮。
上句出自刘禹锡的《子刘子自传》,意思是即使有人诽谤,我也问心无愧。
张璐译文:My conscience stays untainted in spite of rumors and slanders from the outside.
译文直译:我的良知纯洁没有污点,不管外界的流言飞语和造谣中伤。
原句表达了作者既因自己的政治抱负未能实现而感到遗憾,又为自己心地纯洁而问心无愧,可以说其崇高的政治志向至死不变。总理在回应记者“为何中国缺席哥本哈根某次重要会议”的提问时,引用了上句。张璐的翻译用词非常准确,把握得恰到好处。
例二: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总理答台湾记者问)
上句出自《左传》,意思是兄弟间虽然有一些摩擦,但还是一脉相连的亲缘。
张璐译文:Differences between brothers can not sever their blood ties.
译文直译:兄弟之间的分歧,是无法割断他们的血脉亲情的。
“小忿”有愤恨的意思,在极短的时间内,张璐能想到用differences(分歧),而不是用angry, mad, rage等表示愤怒的词,非常机智。“废”字的翻译也非常准确,abolish, depose都不能准确表达出“to end relationship with someone”的意思。
2.3 文化迁移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说过:“如果两种文化有亲缘关系,而两种语言迥异,译者就应该在译文中进行大量的形式转换(Nida,1964)。”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均遵循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体现了唐代玄奘“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原则。
例:华山再高,顶有过路。
这句话的意思是尽管华山很高,但其山顶仍有人走过的路。寓意为即使困难再大,也会有迎刃而解的办法。
张璐译文:No matter how high the mountain is, one can always ascend to its top.
译文直译:无论山有多高,我们都能登到顶峰。
在这句的现场口译中,中外记者不一定全都了解“华山”的深远意义。华山不仅雄伟奇险,而且山势峻峭,壁立千仞,群峰挺秀,以险峻称雄于世,自古以来就有“华山天下险”、“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正因为如此,华山多少年以来吸引了无数勇敢者,奇险能激发人的勇气和智慧,不畏险阻攀登的精神。
按照许渊冲先生在《翻译的艺术》一书中的解释,应当增原文形式上没有而内容上实有的含义。如果是笔译,在翻译时最好用注释说明,让译文读者脑海中也产生与原文读者一样的共鸣。
3. 结语
译诗的过程,几乎可以说是作者和译者在语言造诣和能力上的一场角逐。功力稍有不逮,译作便难以与原诗媲美。口译,更是要求译者在一定时间内,以聪颖的头脑,清晰的表达,广博的知识来应对各种问题。张璐的沉着冷静,博学多才在翻译古诗词的过程中挥洒得淋漓尽致,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播到全世界每个角落。
参考文献:
[1]Nida, E. A.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李正栓. 忠实对等:汉诗英译的一条重要原则 [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8):36-40
篇4
文化差异是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的一种客观现象,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和习俗。语言是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体现,不同的语言蕴含了不同的文化韵味。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其语言简洁凝练,文化韵味深厚,意境深远。在分析中国诗词翻译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文化差异对诗词语言内涵影响的基础上,对中国诗词语言的翻译进行探讨,旨在提升古诗英译的质量,促进中国古典文化在西方的传播。
关键词:
文化差异;古诗翻译;语言;词汇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承载之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语言是不可能脱离了文化独自存在的,文化又需要有语言来表达[1]。由此可以看出语言与文化之间的渊源很深。每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通过创造自己的精神财富来完成历史与文化的延续,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可以通过语言得以呈现。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语言差异就是一个重要的体现。中国古诗英译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诗词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不同,因此语言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为了要实现良好的、对等的翻译,则应该要对加强对古诗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的把握,翻译人员要具备跨文化意识,从而对中国古诗中的意境进行准确的传达。
一、中国古诗英译的原则
(一)语言信息真实准确中国古诗的英译是加强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国古诗英译质量的好坏对于目标受众的信息接收准确度有很大影响。在中国古诗英译的过程中,准确翻译是一个基本原则,准确性也是语言交流过程中的重要基础,只有做到准确的翻译,才能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防止传出一些错误的信息,对读者产生误导[2]。
(二)文化信息对等传递古诗英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活动,语言是文化的体现,文化是语言的根本[3]。由于东方与西方的文化背景不相同,因此在英译的时候应该要具备跨文化意识,兼顾两种不同的文化。在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有的时候为了追求简单的形式对称,采用了直译的方式,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英语和汉语的使用规则也有很多不同,因此直译的时候,会破坏语言本身的意境,很多被翻译出来的诗句出现语言问题,比如不通顺、不连贯、意境改变等,对于文化交流与传播有很大的影响。文化跨越性是中国古诗英译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在进行英译的时候,跨越的不仅是地域,更是文化,所以要实现功能对等的英译,就必须要把握跨文化意识,对西方文化和我国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和中和,从而提高中国古诗英译水平。
(三)语言简洁凝练无论是中国古诗还是其他的文学作品,语言简洁精炼都是进行翻译的基本原则,其标题和正文的内容都不会太长,简短的内容蕴含无尽的意境,太过冗长的古诗有可能会导致读者的厌恶。在进行中国古诗英译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尽量做到形式的对等,保证诗歌的语言篇幅长度的简洁,其次应该做到意境词汇的简洁凝练,在英语中找到相应对等的词汇进行翻译,有效地再现原诗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让的语读者可以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和效果。伴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国古诗的翻译也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因此规范古诗英译的语言,有助于西方读者更好地学习中国文化,促进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二、文化差异对古诗翻译的影响
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主要指的是一个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等内容,概况地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特殊产物,凝聚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任何一个民族而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不同的文化[4]。文化与语言之间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语言是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使用的一种具体的符号,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和文化之间本身就有一种辨证的关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组成成分,是文化的一个部分,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受到文化影响的,可以说文化决定了语言的形式和语言的内容,所以说文化是语言的根基,是在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符号,文化上的差异也必然会导致语言上的差异。另一方面,语言又是文化的一种具体的表现,文化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民俗、语言等,不同的语言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对这种语言的特征进行分析,就能加深对文化的理解[5]。从这个角度来讲,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由于不同的国家之间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这些文化对语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中西方对同一件事物的表达方式往往是不同的,就拿最简单的名字的表述为例,中国人说名字的时候习惯先说姓氏,然后说名字,而西方人则一般习惯先说名字,再说姓氏,主要是因为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对家族观念比较重视,而西方人更注重个体性。在中国古诗的翻译过程中,语言的模糊性及其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其实都是来源于文化的差异。当前,世界的多元文化使得各国之间的语言文化有所不同,在全世界范围内,对于文化并没有整体的定义,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不同区域的人接受的教育是不同的,对生活的理念和态度是不同的,文化差异对古诗词翻译的影响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地域文化下的语言认知差异文化的产生与地域有关系,由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地域上有差异,而中西方相隔甚远,因此地域上的差异导致生活的差异,从而导致文化的差异。地球的北半球与南半球之间由于地域差异,导致了气候差异,同样的风,在不同的区域表达方式和代表的含义是不同的,比如在北半球,东风是暖和的,而在南半球东风却是寒冷的,因此,在诉说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已经来到的信息时,诗歌的表达上也会有很多不同。如果在对我国的古诗进行翻译的时候,仅仅是进行直译,则会使得外国读者对内容产生困扰。在这首诗中,“东风”暗示着是春风,是一种和煦温暖的风,中国读者很容易理解。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译者如果直译为“eastwind”,则会产生文化差异,西方读者并不能理解。在欧洲大陆的西面是海洋,因此在英语中“eastwind”代表了寒冷刺骨的风,这样译文不能准确地表达出相应的意境,西方读者不理解中国的春天怎么会有寒风刺骨的“东风”,诗歌的意境和文化内涵在西方语境中也会被读者所误解,但如果译者将其翻译成“springbreeze”就很好地契合了原诗歌的意境,很好地将作者的心境表达出来。
(二)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汉语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更注重其本身的含义,语义更加重要,但是语义上的模糊性是诗人们在创作时成功营造意境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很多古诗词中经常会营造一种朦胧的意境美,在英译的时候,如果想要将这种意境翻译出来,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从以上两个译文可以看出,原来诗歌借助夏天这种特殊的天气以及在汉语中“晴”和“情”之间的相同点,一语双关地表达出一个少女见到之间朝思暮想的情郎之后的那种欣喜的感情。从上面的译文可以看出,译文1翻译中缺少一种情境,一种让人能够对其进行回味的感情,是一种比较直白的翻译方式。在译文2中则使用了双关手法,尽量想要表达出诗歌的主旨,但也有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clear”这个词并不能让人对少女的那种思念之情以及惊喜之情有很好的体会,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中西语言文化含义的差异,汉语一语双关和同音词在英文中很难找到完全的对等表达。
三、文化差异下的中国古诗语言的翻译
中国古诗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文化差异,需要译者具备跨文化意识,从而才能做到准确翻译[8]。我国诗人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往往是根据我国语言的使用规律及习惯进行文字的编排,这与英语的表达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在翻译的时候,很容易遇到语言文化不对等的情况,我国古代诗歌在对外进行翻译的时候,不对等的现象是一直都存在的,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必须要对语言进行考量,尤其是应该要注重对意象和意境的准换。相比于很多外国诗歌而言,我国诗歌的意境比较深远,意象是表达意境的一种重要方式,需要对诗歌的背景、文化以及意境进行掌握,从而才能对我国的古诗进行准确的翻译。
(一)专有词汇翻译文化缺省指的是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正是由于有这种现象的存在,因此那些不具备相同文化的人在交际的时候,更容易出现语篇无法构建的情况,会造成语义理解上的困难。中西方社会发展进程差异造成了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各自专用词汇的出现,诗词中的专有词汇只有在的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词汇,才能保证内涵意义的再现,方便的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诗词中的“汉皇”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的称谓,属于中国的专用词汇,中国读者可以很好的捕捉到其中的文化含义,西方文化中,国家的罪过统治者一般会是“女王”“大帝”和“总统”这样的称谓。比较以上的两个译文,译文1中的“TheloarofHan”对于毫无汉语基础知识和历史文化知识的西方读者来说,是不能理解其中的文化含义的。相比之下,译文2中的“monarch”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读者通过这一词汇可以大致意识到时一位国家的统治者,通过对后面译文的阅读能够对诗歌原文的含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把握。因此,对于中国诗歌中专用词汇的翻译,译者需要从的语文化体系中需找意义大体对等的词汇进行转换,方便读者的阅读和欣赏。
(二)文化词汇翻译不同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于某些客观存在的事物赋予了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情感,从而形成了各个民族的的特有文化词汇。对于诗词中文化词汇的翻译,译者需要从翻译的目的上选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实现自己的翻译目的。诗歌中的“牛郎织女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说典故,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译文的“heart-brokenstars”让读者不知所云,诗歌的韵味和意境全失。译者是出于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的话,在诗歌翻译中,直接把牛郎和织女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翻译theCrowgedStar和theWeavingMaid,并且对着两个词汇进行注释,则有助于西方读者了解中国的文化词汇,进而熟知中国“牛郎织女”的故事,从事实现中国文化的传递和传播。译者从文化对等的角度出发的话,按照上述的译法,则外国读者可能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因为外国读者对中国的牛郎织女的传说并不了解,他们不知道牛郎织女所代表的爱情故事,因此如果直译只会引起文化障碍,在英美文化中进行文化对等意象翻译成Romeo和Juliet,则更容易被西方读者所接受。因此对于文化词汇的翻译,需要从译者的翻译目的考虑,从而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实现翻译的目的。
(三)双关词汇翻译中国语言表达含蓄,注重语义,多使用修辞手段,英语语言表达直接,注重逻辑。汉字是单音节词,因此在汉语中可能会出现大量的同音异义字,双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修辞手法,双关语是我国古代诗人进行创作的时候常用的表达手法。中国诗词的语言创作优美,常使用双关手法表情达意,因此对于诗词中的双关词汇的翻译,应该尽量在的语中找到对等的双关词汇,最基本的是需要把双关词汇的真正含义翻译出来。诗歌的“雪”表面上指的是自然界中的雪,但熟悉《红楼梦》的人就知道其实是谐音“薛”,指的是薛宝钗。再比如“林”看似指的是森林,但其实指的是林黛玉,因此译文中的“snow”和“woods”属于译者的直译,没有传达出诗歌中的双关词汇含义,诗歌译文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境和思想情感,读者就更加不明白诗歌的含义。因此,对于诗歌中双关词汇的翻译,译者可以采取意译,直接再现诗歌的真正含义,有助于读者更好理解原诗。
(四)认知词汇翻译由于生活习惯的风俗文化的差异,中西方的语言认知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词汇的认知含义和联想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同样的指称,却有不同的联想意义;同样的意思,却有不同的表达形式;相同的表达形式,但表达的含义却不相同。因此在对相关认知词汇的翻译中,译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译者进行翻译的时候,不能将“霜”翻译为“frost”或者“frosted”,因为这种直译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完全是另外一种意境。在中国文化中,提到“霜”,一般都会联想起双鬓斑白,与银发联系在一起。在英文中,就完全没有这样的意思,“霜”就是指的自然界中的霜,外国人也不会将霜和银发联系在一起,缺少了这一层联想意义。因此,需要译者对这种文化差异进行控制,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译文中直接使用了“turnwhite”来描述,采用意译的方式,使得诗歌的意境可以表达得更为准确。
(五)意象词汇翻译意象是诗歌的重心,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中国诗词中的意象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一种民族心理文化。在对文化意象词的翻译中,需要采取意译的手段,传递作者的真实思想情感。这首诗歌主题是送别,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来是要在芙蓉楼送一个好友离开。从诗歌简单的词汇中可以看出,其场景是下过一夜雨的芙蓉楼,江水滔滔,远处的山脉变得朦胧起来,因此是要送走自己的好朋友,所以有一种伤感的情绪,这种情绪就是整首诗歌的主要基调。诗歌的亮点在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好友的离别伤感之情和对故乡的亲友的一种想念之情,更重要的是作者在遭到朝廷贬黜后的委屈和坚忍的情绪。这几种情绪凝聚在一起,如果简单的直译,肯定不能做到很好的翻译。为了要遵循翻译的基本原则,在进行翻译的时候,也不能使用太多的词汇。全诗的重点在最后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冰在壶中表达的是一个人十分正直清廉,通过这句话可以引申出作者被贬时的那种无奈,以及自己要保持一种正直清廉的态度,不与其他人同流合污的政治理想,并且表达出一种虽然自己被贬,但是自己绝对不会放弃的思想观念。译文采取意译,通过“a-loof”和“pure”来直接表达诗人的心境,同时通过动词remain来表达诗人的一种坚守,很好地传递出原诗的思想情感,巧妙处理了文化词汇的象征含义。
四、结语
诗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诗歌翻译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西文化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的区别是进行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障碍[13]。因此,在中国诗词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该充分重视文化差异的存在,自觉克服文化障碍,培养跨文化的意识,根据翻译目的选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从而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译者需要充分了解中国语言的特征和文化含义,尽量进行文化对等翻译,再现原诗的意境和内涵,重视语言的翻译策略选择,避免文化冲突的发生,提升诗词译文的质量,实现诗词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从而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宣菡静.中国诗歌外宣翻译的语言特征解读[J].语文建设,2015,(23):94-95.
[2]李英.从关键词汇看中西文化差异[J].邢台学院学报,2011,(3)153-155:.
[3]邓亚丹,谭燕萍.论“优势竞赛论”的可行性[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87-88.
[4]原灵杰.语言模糊问题在文学翻译中的研究[J].语文建设,2015,(14):78-79.
[5]宣菡静.中国文学作品对外翻译的原则[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11):103-104.
[6]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7]代玉华.译者主体性创新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体现[J].名作欣赏,2015,(09):141-142.
篇5
气息训练在语音教学实践中不可或缺,甚至应贯穿始终。平稳的气息是流畅言语的保障。借助英语绕口令训练气息仍然是很有效的办法,但难免有点单调枯燥。而Rap(饶舌)以动感的节奏为背景快速念诵连串押韵的词句,音乐旋律简单、低音线条和有力的节奏、词句质朴易懂、重复性强易记等特色成为气息、连音练习有效又有趣的良方。“AlphabetInsanity”是一首风靡全球的饶舌摇滚,整首歌曲涵盖四百二十多个单词,经全球第一快嘴、绕口令饶舌大师MacLethal一分五十秒左右的精彩视频演绎,震惊世界。将其作为教学内容,坚持不断模仿,气息应用、连音规则轻松掌握。Jazz有着Blues诗歌一样的语言、动感十足的切分节奏、个性十足的和声、不是章法的即兴演奏代表英美流行音乐更具广泛性。爵士乐的核心是节奏。而英语是以重音计时的语言,而重音又是英语节奏的基础,英语的活力在于节奏、而欧美人活力迸发在爵士乐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加拿大著名流行爵士乐歌手MichaelBuble的经典“Home”:‘A/nothersummer/dayhas/comeand/gonea/wayin/Parisor/Rome/butIwanna/go/home/’在醉人的爵士旋律中英语节奏与节奏模式的特征展露无遗。
二、流行影视片段与音感和语调
英语音感是指言语者对语音片段如音标、音际关系、音韵要素等的感知。“语音感知领先于英语语音生成,音感的准确性是发音准确性的前提。”各类经典英美影视流行甚广,享誉全球,其优秀精彩片段是培养良好音感的最佳语料。从‘WaterlooBridge’、到‘PrideandPrejudice’、从TrueLies到HomeFront;再从PrettyLittleLiars、WhiteCollar到DowntonAbbey、Sherlock等电影、电视剧中都能获取美妙的片段,展示角色所赋予声音特质、让学生真正领会美式或英式口音的无穷魅力。英语语调是其‘语言的灵魂’,‘语音的旋律’。通过特高、高、平、低四级调的抑扬变化,英语语调独特的传情达意的语用功能表现得淋漓尽致。MariahCarey5个八度音域现场展示的视频无疑是英语调高最形象的素材。人类的情感千奇百怪、语意表达更是变化万千。一般而论,英语语调在静调与动调间视其句法结构而成较为规则的升降变化。但基于情感,认知,语境等因素,英语语调随意性的特点较汉语语调更为明显,与其用若干篇幅进行分析讲解,倒不如选用一些视听说三位一体的动态视频,为学生营造真实语境,感受英语语调表达喜怒哀乐等自然情感的魅力所在。著名电视节目TheOprahWinfreyShow、TED等都能提供大量妙趣横生的现实生活语境片段,值得作为语料帮助学生提高有效应用英语语调的能力。
篇6
【关键词】小学 英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08-02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逐渐加深,英语逐渐成为国际间交流的主要语言,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开展英语教学的重要性。语言是承载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同的语言背后存在的环境、文化也不同。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不能只注重语言技巧,更应注重语言背后所承载的特殊文化,只有了解了英语所对应的文化,在学习上才能事半功倍。
一、培养小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人们意识到加强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也在小学低领阶段开展英语教学,但是就现状来看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即有的学生考试分数很高,但是在口语应用上却存在严重问题,不能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或者是在书面、口语表达时有明显的“汉式英语”痕迹,让人不知所云[1]。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受母语文化影响太深,再加上不了解英语文化,就会把英语学习与汉语学习等同,以学习汉语的思维和习惯去学习英语,最终形成汉式英语。想要提升小学英语教学质量,首先必须要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使其认识到英语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明确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的差异性。让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可以结合英语文化,将自己置身于英语本地环境中,把英语作为母语来学习。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不但是提升学习质量的要求,更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随着我国在国际经济中所占比重的逐渐增长,国际间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意识,可以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英语文化,在进行交流时就避免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各种问题,使交流更加顺利。
二、培养学生生跨文化意识的实施策略
小学生年纪比较小,对母语的学习还没形成思维定势,这对英语学习具有很大程度的帮助。但是同样因为小学生年纪比较小,在学习新知识时存在的兴趣往往不能长时间维持下去,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增强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升英语灵活应用能力。
1.营造跨文化环境
环境是影响人思维与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想要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跨文化环境,让学生身处英语环境中,在英语本地人们学习态度和方式影响下去接触英语[2]。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将教室布置成“英语本土”,例如在教室内物品上贴上标语,课桌desk,椅子chair,黑板blackboard等,以及在门口点呢个位置贴上各种英文提示短语,门口贴上in and out of safely,垃圾桶边上贴keep our environment clean,教室墙上贴don?蒺t forget to learn等,通过布置英语环境,学生触目都是英文标语,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适应用英语去描述周围事物。另外,教师在进行讲课时尽量用英文教学,并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讲一两则英语小故事,在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其了解更多背景文化。
2.以活动体现文化
小学生对周围事物都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是缺点是维持的时间不长,进而影响教学质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一大问题就是新课程开始时学生兴致高昂,到教学中后期就会性质缺缺,教师想要培养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就必须要改变这一现状,通过灵活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兴趣。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举办一些体现美国等英语本土国家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就能了解不同语言文化[3]。如教师将学生分为两组,分别进行汉、英两种交流,活动的内容分别是陌生人、朋友、亲人见面打招呼。活动开始后一组学生用汉语进行交流:早上好,吃饭了吗?或者是你这是要做什么去呢?接下来是二组学生打招呼,学生受母语影响在应用口语时还是用“汉式英语”来交流:Have you eaten? What do you want?以及对话Your hair is so beautiful!No, I think my hair is very general.接下来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美国人打招呼的方式以及对话的视频,向学生说明和美国人打招呼时一般都是讨论天气,如What a fine day!同时不能询问类似你去做什么、你今年多大这种问题,在英语文化中这是不礼貌的行为。因为中国人受儒家思想,在遇到夸奖时都会比较谦虚,汉语是No, I think my hair is very general,英语只一句Thank you足够。通过英语活动在吸引学生注意力基础上更好向学生呈现不同的语言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3.重点内容突出文化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来进行教学。所谓的重点内容突出文化,就是在教学内容寻找关键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中英文化比较,让学生明确不同语言具有的文化背景。
三、结束语
想要学习好一门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本门语言所具有的背景文化,只有了解语言具有的文化才能更好的避免因为母语思维定势造成的交流障碍。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既是提升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交流能力的需要。教师不能只重视语法、技巧教学,更应为学生营造具有英语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通过选取重点内容和适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蔡映辉.小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小学).2010(01).
篇7
你收到一封咨询信,请你以旅行社工作人员的身份完成任务。
Dear Ace Travel,
I'm Li Ming, from the east of China. For the coming winter vacation, my family and I want to spend our vacation in a foreign city for ten days. We would like to go somewhere not only warm but also interesting. We don't mind how far we have to go. It has to be a place where we can swim everyday, and it would be nice if our hotel is not expensive but clean and comfortable. We like to pay no more than $ 5,000 for the trip. Could you please give us your suggestions for vacation spots?
Thanks a lot.
Yours,
Li Ming
请你根据来信,从下列所给的地方中选择一个或两个符合Li Ming要求的地方,向他提出建议。(80字左右)Tokyo, Sydney, Hawaii, Shanghai
写作指导:这篇作文结合了提示性作文和应用文的写作要求。首先,我们要读懂英语提示的内容,也就是那封咨询信的内容。其次,我们要知道书信的写作方法。针对本道题,还要注意,这封信是以旅行社工作人员的身份来写的。最后,还要注意咨询信后的要求-从下列所给的地方中选择一个或两个符合Li Ming要求的地方,向他提出建议及字数限制。
中考英语作文范文:
One Possible version:
Dear Li Ming,
I'm Gina. It's my pleasure to give you some suggestions for your vacation spots. According to your letter, I think either Sydney or Hawaii is the best choice because they are both warm and interesting. There are some inexpensive hotels, which are clean and comfortable in both places. What's more, you can enjoy sunshine, walk on the beach and swim every day.
Besides, there are many good museums in Sydney. (It's also a wonderful place for shopping. )And if you go to Hawaii, you could have a visit to Pearl Harbor, which is quite educational and historical. (And you can also enjoy exotic dances. )
That's just my idea. I hope it would give you some help.
Yours,
篇8
一、关于加强初中生的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英语学习的目标旨在使英语学习者能够与世界上不同国家的人们很好地沟通与交流。英语学习者应该努力学习与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如同学习和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一样。
举一个例子:打招呼。在中国,两个熟人见面,总会问:“你吃了吗?”或者,“你这是要去哪里?”。 这在中国是很自然与常用的招呼用语。但是在西方国家,这种招呼用语被认为是有失礼貌的。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招呼是在窥探他们的隐私。事实上,他们更习惯说:“嗨”、“你好”、“早上好/午安”、或者“你好吗?”。如果学生无视这种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不能做到入乡随俗,那么当他们遇到外国朋友的时候,将不可避免的出现不必要的尴尬和误解。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将有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
二、几种关于培养初中生跨文化意识的方法
(一)介绍法。教师可以学生介绍一些与教材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是一种常见和直接的方法。学生的课本里穿插了一些包含关于英语文化背景信息的典型对话与段落。教师应当有的放矢吸引学生在这方面的注意力,并提供尽可能多的与文化相关的细节,以帮助他们理解和拓宽视野。
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图书馆或网络搜集更多关于英语国家的社会习俗、节日及其他各方面的文化背景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溶入到英语教学实践当中。
(二)演练法。在课堂中,老师可以腾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针对故事与对话中的一些特定情节进行角色扮演,比如打招呼、介绍等。初中生比较喜欢这种活跃的气氛。角色扮演生动与活跃的表演会给“观众”及“演员”留下比较深的印象。通过这种表演方式,学生不仅可以练习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技巧,还可以更好地学习理解英语文化。为了使表演更生动、刺激与有趣,鼓励学生使用一些表演道具。同时,老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中西文化之间的行为方式差异进行比较。
(三)讨论法。学生教材里有不少段落是反映英语国家的生活价值观或生活方式的。学生每读一个故事之后,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讨论,如:“你对故事中的主人公有什么看法吗?” “你为什么觉得他/她会那样做?”等。学生们可以通过讨论分享彼此观点与心得。讨论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西方文化和自己国家文化,提高他们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
(四)读写法。阅读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积累英语语言知识。因此,老师可以介绍或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以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学生们可以在家里或假期的时候自行阅读英文原著小说。除了小说,老师可以通过其他一些文学方式,如英文诗和寓言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阅读的同时,老师可以要求他们写读书笔记、分析社会背景,表达他们对故事中的某些情节的个人感觉和观点。例如,当学生读完马克·吐温写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之后,老师可以要求他们就自己的童年和汤姆的童年作一番比较,并写下来。思考与作文有助于学生体会社会背景对个人生活的深刻影响,并使他们更好的理解英语文化。
(五)视听法。音乐和电影是两种重要的社会文化载体。把西方音乐与电影引入到英语教学中来,可以让学生以一种更直接的方式接触和理解英语文化。
电影同样是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一种很好的媒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电影《泰坦尼克号》风靡世界。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看一场这部电影或电影片段。这部电影里有许多感人的场景。当船体撞到冰山之后开始下沉,由于船上没有足够的救生艇,许多人失去了生命。在这种生命攸关的紧急时刻,许多绅士放弃了逃生的机会,把机会让给了女士和孩子。这些绅士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与美德感人至深。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就“绅士”这一话题进行讨论,并告诉他们这部电影所透露出来的一些关于英语国家的社会行为习惯。
(六)积累习惯用语与俚语。习惯用语与俚语是英语语言的精华,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英语文化。由于文化差异的因素,不少词汇所暗示的意思却是大相径庭。比如,在汉语使用习惯里,“狗”是带贬义色彩的,常与穷人联系在一起的。“连狗也不如”表示一个人生活穷困潦倒之极。但在英语文化里,“狗”却是褒义的。比如“a top/big dog”指的是大人物;“lucky dog”指幸运儿。在进行这种文化对比之后,学生将避免产生理解上的偏差。
(七)分组调查法。共同学习是一个很受欢迎且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与学习模式。分组调查是其中的一种。当学生遇到文化理解障碍的时候,老师没有必要立刻给他们一一解答,而是让学生分组调查寻求答案。
比如,在阅读到关于交通规则的文章时,老师可以叫学生搜集一些关于西方国家交通规则的资料。学生们可以到学校图书馆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查找资料,他们会发现英国人是靠左驾车的,而美国人和中国人一样,是靠右驾车的。至于为什么香港人靠左驾车,那是因为香港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在学生进行调查之后,老师再让学生们报告其调查结果。这样的分组调查可以激发学生们学习英语文化知识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总结
语言与文化是互相结合并互相影响的。英语文化知识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英语教学与学习过程。老师应当坚持将文化知识与日常英语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上述所举关于加强初中生文化意识的方法事实上也可以同时培养学生们的听力、口语、阅读、作文与运用英语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英语文化知识,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广大英语教师应该首先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化素养和教学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相互融合,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戴炜栋,何兆熊. 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
篇9
No wonder that say" the examination is the teacher”s magic weapon!" After hair finish to try book, in addition to a voice of answer of" the sand sand" you are very difficult to hear again other voices ring.Connect the peacetime to love to talk to do the small action to usually be subjected to the critical boy small just also made change another shape at this time:The small eyebrows is tight wrinkly get up, the inching 噘 of very thick lips rise, the small card of small toy that usually play with was also seldom held the in hand and medium fountain-pen now act for.All classmates do, deliberate in earnest with the different carriage.Some sides write the side 挠 head, still reading aloud to have the phrase apparently in mouth;Have of lie prone to check to calculate hard on the table, so big of a the piece plays the toilet paper in a short while the time write full;Have then simultaneously the mouth bites the fountain-pen part deep in thought;The eye that still have hopes the window to contemplate outside, an appearance of" can not carry, many sorrow".Can don”t become sad, hoped the along while to also hope to disappear the answer.
" Teacher, she see mine!" Suddenly a voice with clear and crisp little boy broke the equanimity of the classroom, also interrupting me very the observation of the interest." Teacher, just now, she alwayses is inclined to fix attention on toward me to see here!" But he sit at the same table, a fat girl who wears to fix attention on the mirror, at this time a face of facial expression for make a mistake, mouth in but the ground of 怯怯 say:When" I didn”t- I didn”t-" be me to turn these two classmate in fronts again, discover just now that" plaintiff" should through adopt the measure of" the sheep of 亡 repairs the prison", seek the two greatest ZHANG YAN4s to calculate the paper all covers of contents that does to finish get up.But that fat girl stares at several own ways still have not yet done the applied of, a piece of and small rubber turns around in the her hand.
" Notice, wrong!" Really want to remind the thin boy small clear, looking at pretty smart, how so careless, result clearly is"69", can he but it happened that write"96"! The facial expression of big and parts of classmates is change into by the strain or Ping-ho or smile of time, time of the examination have already also passed by the greater half. )
" Teacher, still have many long time!" A beautiful girl of the first row smiles happily the ground to ask the way after stretch a lazy waist. The fat boy of the third row see come true to get tired and bad, several minutes of time has already beaten three gapes, the mouth piece have to simply can let go of a big apple.
Or the last row of and small strong words alleviated this too tense atmosphere, make the classroom of dead silent more than a hour appeared for the first time just some little laughter. ," Teacher, I want to go to the stool, I canned not contain any more!"
篇10
他的上一部电影《让子弹飞》出现在2010年,赢得极佳的观影口碑,最终票房6.7亿,是他目前电影中票房最高的一部。4年时间,中国电影银幕数从6000块增长到2万块,快速扩大的市场吸引了众多的参与者,电影质量却无法一蹴而就,烂片高票房的情况屡见不鲜。姜文的回归像一次仪式,观众乐于见到一个艺术家在商业时代获得尊重。
《一步之遥》故事的原型是发生在1920年代的一起命案。美术指导柳青接到的要求是“high”,“制作人跟我说应该弄得特high。”技术上high的表现为高色彩饱和度和快速的剪辑节奏,“它一定是强烈的、鲜艳的、感染人的。”
故事上,“high”则和阳刚的人物形象紧密相连。姜文电影中的男性主人公重情信义,对弱者有极强的保护本能,是目前中国影坛稀缺的类型。戏外,以高品质电影著称的姜文与他的银幕角色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重叠,展现出一个实力强大的飞扬形象。“中国人太渴望有一个自己特别硬朗、特别佩服的这么一个电影,缺一个这样的精神需求。”柳青说。
导演中心制巩固了这种形象。今年3月份,姜文出席投资方英皇公司的酒会时曾对媒体表示,艺术创作一定要集权,“我觉得凡是那些牛×的电影,他们的导演都用集权制。”他试图竭尽可能去打造一个理想世界。
《一步之遥》里有场发生在火车里的戏,姜文给柳青的要求是“火车要搭得不像火车,但还是火车,比火车还要火车”。为配合主人公快乐的心境,火车中有金色的沙滩。沙子和小米的颜色都不符合姜文所描绘的“温暖的感受”,美术组最终运来几吨玉米磨碎,才让火车里出现金光闪闪的“沙滩”。
“他必须通过这种苛求,把其他人带出世俗生活的气场。”影评人史航如此评价姜文的电影追求。与姜文合作过《让子弹飞》的摄影师赵非表示,姜文电影的视觉要求是“坚决不要脏乱差”的“主观现实主义”,“要的是那种特别脆特别有劲儿的风格”。
强硬的姜文亦曾多次碰壁。2000年的《鬼子来了》之后,他被禁拍6年。2007年推出蛰伏之作《太阳照常升起》,却因情节晦涩而遭到市场冷遇,6000万投资仅收获1800万票房。
“他们不看啊,他们不但不看,还嘲笑我,说这个电影我们看不懂。我原来以为看不懂会不好意思,起码还得装懂吧,结果人家都跟我一样,就是看不懂,就不想看,那我也没办法。”姜文对《人物》记者说,“所以拍了《让子弹飞》,起码让人家把钱赚回去呗。”
重新打量市场需求的姜文在2010年带来了《让子弹飞》,“站着把钱挣了”是电影里的一句台词,也是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其中包含了莫大的欣慰:商业市场终于拥抱了有质量的艺术作品。
姜文不是“死磕”型导演,他不去硬碰体制,也不蔑视市场,而是想尽办法找到合适的语法讲述自己的故事。“智者近水,水是不跟人作对的。它一定绕道而行,找到它应该可以找到的方式。”柳青说。
悲情英雄并不是姜文的选择,他要做的是时势英雄。
制片人马珂为姜文的故事做资本上的保驾护航。《让子弹飞》投资超过1亿,宣发规模5000万,创了当年中国电影的宣发纪录。《一步之遥》的投资超过3亿,宣发规模“打破了我们自己创造的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