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范文
时间:2023-03-14 04:32: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格律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二)用韵:古人押韵是按韵书来押的。韵书是由朝廷颁布,南宋时出现的《平水韵》,又称《诗韵》,就是一部这样性质的韵书。律诗(包括律绝)一般用平声韵,不用仄声韵。
关于近体诗的格律,还须了解下面几个问题:
其一,忌“孤平”。在“乙”型律句(平平仄仄平,七言则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五律第一字、七律第三字都必须是平声。否则,将变成“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则谓之“犯孤平”。孤平是格律诗之忌。
其二,拗与救。近体诗违反平仄格律(不包括可平可仄的用字)的叫做“拗”。出现拗句,改换本句或对句适当位置上的其他字的平仄而予以补救谓之“救”,一般是有拗必救。例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寒山转苍翠”一句,由“平平平仄仄”改为“平平仄平仄”,“转”字拗,则“苍”字救,这是本句自救。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其平仄格式本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由于诗意的需要,在出句的第四字用了一个仄声字“不”,拗了,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字“吹”,以资补救,这是对句相救。
其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七律而言,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而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严谨分明;就五律而言,则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但是,有的律句一三五不能不论,如“犯孤平”(仄仄仄平仄仄平)或“三平调”(平平仄仄平平平)的情况都是不允许的。前者第三字、后者第五字都必须“论”。二、四、六字也允许不“分明”,例如在丙种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第六字可以不用仄而用平(拗),但第五个字要由平改为仄(救),即全句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陆游《夜泊水村》中“记取江湖泊船处”一句就是这样处理的:第六字“船”,拗,不“分明”了,故救之以“泊”字。至此,可以把(甲)(乙)(丙)(丁)四种句式中哪些地方平仄不能违反(不加任何符号),哪些地方平仄可以任意(文字下加·号),哪些地方的平仄可以有条件地变更(文字下加号)列在下面: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篇2
关键词:徐志摩 现代格律诗 吟咏调 听觉性
一、追求自由主义的《雪花的快乐》
《雪花的快乐》通过变换视角将“寻梦”的主体变成了“雪花”。雪花是诗人的化身,雪花也是徐志摩性格与精神的外化。
1.精神追求的目标
《雪花的快乐》,是一个典型的浪漫诗人追求自由精神的象征性的体现。第一节诗,诗人没有直接细腻地去描写自然的雪花,而是异想天开,用拟设的方法,把自己想象为天空中飞扬的一朵雪花。
这里的雪花,在被人格化的时候,一开始就被赋予了与诗人精神性格一致的特征。诗里说,“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和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反复地歌唱自己的“方向”暗示了自己精神追求的目标。
2.飞舞所追求的“方向”
第二、三两节诗,抒发了追求这个“方向”的执著精神和目标。采取一抑一扬、抑扬结合的方式展开他的构思的。先是“抑”,我”不去远处的幽谷,那里太“冷漠”了;不去高耸的山麓,那里太“凄清”了;也不去北方的荒街,那里给予自己的,只能是无所获得的寂寞的“惆怅”。“我”不去这些地方而是执意地飞扬,飞扬,飞扬,是因为“我有我的方向!”。到了第三节诗里,用的飞扬的方法,写出作为“快乐的雪花”的“我”说出了自己娟娟飞舞所追求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地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朱砂梅是一种深红色的梅花,在雪天开放,散着淡淡的清香。诗里的“她”是美丽的幻象的产物是爱的所在,也是美的象征和理想及自由的象征。
3.找到了“方向”的快乐
最后结尾的第四节诗,是以雪花的“消溶”,象征自己找到了“方向”的快乐:这样的由“贴近”变成“溶人”的热烈的抒情,既符合雪花自身的逐渐溶化的特性,又暗示了自己追求的理想在实现时候的欢快和喜悦,自己对于理想的皈依。
这首诗的抒情基点是以快乐的雪花自喻,用作为具体形象物体的雪花,来比喻抽象的精神。通篇用的是比喻,雪花比喻自己,是直喻,“她”比喻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暗喻,或者叫隐喻。诗里所写的想象中的所有活动,都是在这些比喻的基础上展开的。快乐飞扬的雪花,清幽的花园住处,满身朱砂梅清香的姑娘,都在比喻的领域里,联结在一起,使诗人的情绪与思想,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展现的天地。
二、多样化现代诗《海韵》
徐志摩最热心于输入和再造西洋诗体,努力构建一种多样化的现代格律诗。《海韵》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的例证。全诗分五节,每节九行都是运用一组对话加上三行客观旁述构成。问话四行排列句式两长两短,答话两行除第五节外均以女郎回答“啊不”这一否定句式开头。诗人自己处身于两个声音之外的旁述者的地位。这样既可以增加诗的变通性与灵活性,充分展开女郎内心世界的矛盾历程,又便于渲染气氛刻画女郎的精神品格和外在世界。这种诗体构建显出整体性的紧凑感与建筑美。各节大体押韵又错落参差既注意韵脚又不苛求统一,显出一种流动多变的音乐美。诗行努力在整齐又参差中求一致,各节间互为呼应,也实践了闻一多先生倡导的建筑美的理想。它能够被配乐歌唱,也说明确有内在情感与外在音乐结合的韵美,与一些“豆腐干”式的形式主义作品是大不相同的。
三、情与景的处理《再别康桥》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特别注意情与景关系的处理,没有刻意于抒写别离时的情感波动。这是与古典诗歌追求蕴蓄的审美传统有关系的。全诗淡化了这一类主题诗的离别之情的宣泄,着重于康桥美丽自然景色的描写,将自己的爱和眷恋的感情与对自然景色的美的歌咏熔于一炉,景中含情,融情人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一个现代海外学子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朴实和自然,如一个圆润发亮的珍珠,给你的不是零星的闪光和美丽,而是一种人与自然、情与美和谐统一的完整。
徐志摩是现代格律诗的倡导者之一。《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有三到四个音节,每节诗的二、四行,在排列上均低一格处理,使得诗的外形的“建筑美”,似乎要与诗里所歌咏的康河流水的波纹取得内在的一致。每节诗均二、四句押韵,个别的诗节一、三句也押韵,如第四、六节的“潭”与“间”、“歌”与“默”,但不完全如此,而二、四行押韵则是严格的。这样,就给这首抒情诗带来了音乐美与造型美统一的品格。
总之,徐志摩的诗从侧面反映了徐志摩的自由体诗对格律的追求。既反映了新诗发展的这一趋向,同时也是对早期诗风的一种刻意为之的“修正”。正因为如此,大力倡导“格律”。所以“格律”之说,不仅相因于唯美主义或古典主义的审美意识,而且还出自于对新诗发展现状和前途的审视和焦虑。徐志摩类型的格律不但自由,并且形式多样,广泛多变,是现展新格律诗的有效途径。也是当今诗坛的主体。因此成为21 世纪里一首最出色的现代诗。它的潇洒飘逸的风格,也就带有了一个现代浪漫诗人特有的抒情姿态与色彩。值得我们后人不断去研究和探索。
篇3
关键词:宋词;《声声慢》; 押韵; 格律
0引言
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类,有其独有的美感和风格,在世界文学中也独树一帜。李清照的《声声慢》被誉为“千古绝唱”,是音韵美的绝佳典范。以许渊冲为代表的格律诗体派译者主张“以诗译诗”,即用传统英诗来翻译中国韵体诗歌。许渊冲(1979)指出:音美是指诗歌要有节奏、押韵、顺口、好听。传达的方法可以借助英美诗人喜用的格律,选择和原文相似的韵脚。该派的译作具有两个最明显的特点:一是追求诗行行末押韵,二是基本符合传统英诗格律。许渊冲的《宋词三百首》(2012)容纳了300首宋词,《声声慢》就是其中之一,译文采用的是传统格律体英诗形式。
1.格律体英诗无法传达宋词音美
把宋词翻译成格律体英诗,用英诗格律和押韵来传达宋词的音美真的可行吗?事实上,这种经过“加工”和“改造”的宋词,已经不再是宋词,而是一首包含部分宋词内容的格律体英诗。而它只能传达其自身的音美,无法体现原词的音美特色,因为汉英两种语言有很大的差别,而且两种文体的音美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不同的,是通过不同方面彰显的。用格律体英诗之瓶装宋词内容之酒,只能让读者误以为宋词原来和传统英诗并无差别。
1.1宋词平仄声律之美与传统英诗抑扬格律之美
汉语属声调语言,每个字对应一个字调。古汉语字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元和韵谱》如此描绘古汉语四声:“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不同声调的字词排列在一起,能使句子读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古诗词中将四声二元化,分为平声和仄声。平指平直,即平声读来无声调起伏;仄指曲折,即上、去、入三声在诵读时声调有高低变化。宋词平仄声律用法讲究,由词调决定,不可随意变化。较多宋词句子采用“平仄平仄”“仄平平仄”的形式,也有大量“三连仄”、“四连仄”等纯仄句。《声声慢》多用仄音,平仄交替。多次出现“三连仄”,如“雁过也”,“这次第”,同时也有四仄连用,如“惨惨戚戚”和“点点滴滴”。这些仄声词与前后平声字相接,如此这般利用不同声调更相交替构成语句的音韵美。这种美源自汉语语言的内在特质,用音韵体系完全不同的英语注定难以实现。
格律诗体派主张用英诗的抑扬格律去传达宋词的平仄声律之美。传统韵体英诗诗行由一或多个音步构成。每个音步又包含一个重读音节和一、两个非重读音节。轻重音相互交替使整个诗句读来不再单调。一个音步中必须有一个重读音节,对应“扬”,非重读音节对应“抑”。按照每个音步的音节数量和轻重音搭配次序,格律体英诗的韵律可分为抑扬格、扬抑格、抑抑扬格等,其中抑扬格最为普遍。许译《声声慢》(2012:394)用的就是抑扬格,如“By cup on cup”,“Of evening wind so swift”等句中的音节都遵循先轻音后重音的次序。
经对比可看出,宋词平仄强调词句中字的声调高低变化,而传统英诗的抑扬强调的是音节在发音时相对的轻读和重读,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宋词中的平仄变化即固定又多变。固定指由词牌决定,不可随意更改。多变则指词句中的平仄变换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同一模式,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平仄要求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而非“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这样的单一重复。传统英诗的格律变换则较为规律,比如一个抑扬格诗句,便是抑扬、抑扬的重复,有几个音步就重复几次。许译《声声慢》前三句“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属抑扬格三音步,对应读音上的轻读-重读/轻读-重读/轻读-重读。轻音重音交替出现,变化较宋词平仄来说较为单调。
1.2宋词押韵与传统英诗押韵
以格律诗体派最为关注的押韵来讲,宋词和传统英诗都属韵体诗,押韵是两种文类音韵美的重要体现。宋词对于押韵要求严格,词调决定具体的押韵形式。每个宋词词篇的韵脚是什么,什么时候押,皆由词牌决定,词牌不同,押韵形式就相异。传统英诗的押韵可以根据单词中重复音素部位的不同而分成头韵和尾韵等。格律诗体派所追求的主要指句尾押韵。格律体英诗诗行间的韵法,常见的有每两行转韵(aabb)、隔行交互押韵(abab)、隔行押韵(abcb)和交错押韵(abba)。许渊冲认为用韵,特别是韵脚是构成“诗所以为诗”的必要条件,韵属于“音美”最明显的标记。(马,2006:75)。他的英译本《宋词三百首》中多用两行转韵和交互押韵韵法。虽然原文与译文都采取了句尾押韵的语音经营手段,但说译文的押韵美可以传达原文的押韵美却是不合理的。
从蒋捷创《声声慢》以来,该词牌多以平声为韵脚,而李清照的版本别出心裁,押的是仄声韵,韵脚依次是“觅”、“戚”、“息”、“急”、“识”、“积”、“摘”、“黑”、“滴”和“得”,基本上一韵到底,上下片各五仄韵,上片二、四、六、八、九句和下片二、四、六、八句不押韵。所以《声声慢》原词的韵法是:a, b, a, c, a, d, a, e, f, a; a, g, a, h, a, i, a, g , a。以短促的仄声入韵,让读者在诵读时体味到词人无法名状的悲伤情怀,同时,利用押韵将句子的结尾关联起来,产生一种独特的韵律美。许译《声声慢》除上阙第七句 “In this lingering cold!”和最后一句“For they are my acquaintances of old.”遥遥相对,一起构成韵脚。其它句子都采取英诗中最常用的押韵格式,即两行转韵(aabb)形式,例如 “miss”和“is”,“drear”和“cheer”等,每邻近两行采用相同的尾韵,读起来有一种回环的美。许译本的韵法是:a, a, b, b, c, c, d, e, e, f, f, g, g, h, h, d; i, i, g, g, k, k, l, l, m, m。可以看出,原文的押韵重复性很高,一韵到底,而译文押韵多变,每两句换一次韵。韵脚不同,押韵形式不同,押韵效果自然也不一样。
1.3音韵美的其它表现
宋词的音韵美还体现在参差错落的长短句所产生的节奏美上。宋词句式长短不齐,富于变化。短句节奏急促,简洁明快;长句节奏舒缓,悠远深沉。长短句相间,参差错落,读来别有一番韵味。《声声慢》中既有三字、四字这样短小精悍的句子,如“雁过也”,“憔悴损”和“寻寻觅觅”,还有长句,如“怎敌他晚来风急”,“到黄昏点点滴滴”。整首词长短句错落连用,读来抑扬顿挫,听来韵味无穷。相对于原文长短句的不规则排列,译文遵循英诗传统。大部分有着相同韵脚的连续诗行,如第五句“How hard is it”和第六句“To keep me fit”有着相同的音节数,句子长短也相近。
另外,原词的音美特色还体现在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对叠字的应用上,叠音错落,凝练真挚,让人拍案叫绝。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易安《声声慢》一阕,连下十四叠字,张正夫叹为公孙大娘舞剑手。许译文开头两句:“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则运用平行结构,重复主语“I”,同时用了短小的“what”从句,结构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紧接着两句“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三次连用“so+adj.”结构,读来节奏感自现,但是原文中十四叠字的绝妙在译文中却没有丝毫体现。李清照这十四叠字可谓千古绝唱,是汉语所具有的隐性表现力的体现,用在语法上表现为显性特色的英语来复制是不可能的。
原词中还多处运用双声和叠韵,双声如“黄花”、“黄昏”、“点点滴滴”;叠韵如“暖还寒”、“盏淡”、“得黑”。双声叠韵词错综排列,不仅能传神达意,而且使声音动听。内容美与声音美达到和谐统一。类似的,格律体英诗也常用头韵来增强音韵美,如译文中“flowers”,“faded”和“fallen”,为译文音美增色不少。但总体上,原词双声出现频次远远多于译文,而且不管是原文中的双声还是叠韵,都没有在译文中得到体现,这种特色美是无法用英语来传达的。
2.从形美和意美来看――弊大于利
2.1因韵困意
汉英语属不同语系,语音系统也完全相异。汉字读音基本全是单音节,有相同韵母的汉字非常多,甚至有大量的同音字。所以汉语是一种韵宽的语言,斟酌押韵时有很多选择,因此古汉语诗歌句尾押韵频率很高。传统英语诗歌虽然也押韵,但比起汉语,其韵脚可选择的余地就要小很多。另外,宋词同传统英诗韵脚的性质完全不同,要在英译时复制韵脚,不仅难以做到,而且往往会影响“意美”的传达,常表现为遗失原词内容或添加本来没有的内容。林语堂(1981)曾说:“凡译诗,可用韵,而普遍说来,还是不用韵妥当。只要文字好,仍有抑扬顿挫,仍可保存风味。因为要叶韵,常常加一层周折,而致失真”。这里的“失真”即指意义传达上的打折或“添油加醋”。
在许译《声声慢》中,有几处因追求押韵而限制意义表达的例子,如“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就明显添加了原词没有的内容。“寻寻觅觅”,强调词人若有所失、来回寻觅,并没有提到词人思索寻找的是什么。译句虽韵律一致,形式对仗,但同原词在意义上有一定出入。为了和上句“I feel so sad, so drear”保持格律一致,并同“so drear”押韵,给译文添加“without cheer”,造成语义上的重复。而“冷冷清清”既指词人内心的凄苦,同时也是氛围的营造,单纯用“So lonely”没有传达出原文所要表达的意义。同样是为了押韵,把“旧时相识”译成了“acquaintances of old”;为了和“swift”押韵,译文加上了“drift”(漂移;趋势;吹积),与后文“wind”形成一定的语义重复,而且多少显得有些机械。还有“Faded and fallen”两个表完成的过去分词同“in showers”的搭配,既然已经凋谢败落,怎么还会有“in showers”的状态呢?这显然是因追求押韵造成的。译文第21短句“Could I but quicken”和下一短句“The pace of darkness that won’t thicken”中,“quicken”与“pace”的搭配虽与原文“独自怎生得黑”有出入,但也算无可厚非,然而,“The pace of darkness ”和“thicken”的搭配却属于语法上的搭配不当了。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明显就是追求押韵。为了与“grief”押韵,译文最后一句“Beyond belief!”也是添加了原词没有的内容。在许渊冲(1979)的“三美论”中,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意美,是第一位的,音美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但他追求押韵的主张和实践,却影响了意义的传达,这与他的“三美论”正好背道而驰。忠实原词意义同追求押韵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译者要做到兼顾是很困难的。
2.2因韵害形
许渊冲认为在“三美”中,形美相较于意美和音美是最次要的,是第三位的。但就宋词而言,形式是非常重要的,是将宋词和唐诗及其它文体区分开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译者作为这种文学形式的传播者理应重视其形式特色。宋词词句灵活多变,句子长短不齐,有一种“形体”上的错落美。同平仄声律、押韵一样,宋词词篇包含多少个句子,每个词句有几个字都是由词牌预先规定好的,不可凭空加减词句和字数。
从纵向上看,《声声慢》全词分上下两阙,上阙十句,下阕九句。这是词牌的规定,多一句或是少一句都不可以。视觉上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参差错落,有一种摇曳多姿的“体态美”。许译本纵向上也分为上下阙。上阙十六句,比原词足足多出了六句。下阕十句,比原文多一句。译文和原文在形式上出入较大。译文把原词六、七两句“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译成了“How hard is it―To keep me fit― In this lingering cold! Hardly warmed up ―By cup on cup ―Of wine so dry, Oh, how could I ―Endure the drift ―Of wind so swift?” 原词两句变成了整整六句英文,显得过于冗长,没有忠实于原文形式。类似的,将原词一到三句译成四句,四、五两句译成三句。这种形式上的改写,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句末押韵而刻意为之。从横向上来说,为了切合英诗格律,译文许多相邻的句子都具有相同的音步数,如前四句都包含六个音节,三个音步,五、六句都是四个音节两个音步,看起来句子长短也较为接近,这与原词差距较大。英译本从整体上来看也是参差错落的,不同于律诗,但是这种错落不一和原词还是有相当大的出入。读者无法从译文中窥探到原词的独特形式。
3.格律体英诗渐受冷落
格律和韵脚对传统英诗来说必不可少,但在现代英语世界中,刻板追求押韵和格律而限制表达自由的做法已逐渐受到冷落。事实上,二十世纪以来,英语世界的诗歌规范发生了很大变化,自由体取代韵律体成为英诗主流。英译本宋词主要面向英语世界的读者,那么译者作为文化传播者就不得不考虑受众们的审美倾向和喜好变化。主流诗歌本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读者们对诗歌的看法也相应地与以往变得不同,于他们而言,耳濡目染的诗歌形式是自由的而非刻板追求格律和押韵的。所以,他们并不会以诗歌押不押韵做为评判译文好坏的标准,相较而言会更容易接受自由体译文,因为比较熟悉,有亲近感。
郦青(2005)对国内外李清照词的译者进行了总结分类。国内李清照词译者总共22人,其中采取韵体译法的八人,散文体译法的只翁显良一人,其他13人都采取自由体译法。英语世界李清照词的译者有13人。在所有这些译者中,唯有John Turner将李清照词翻译成韵体英诗。国内外译者,尤其是国外译者总体免韵的翻译倾向,也从侧面反映出英语世界诗歌总体免韵的大势。同时,译者多用自由体翻译诗词的背后是译文受众的喜好和审美倾向,因为西方译者对本土诗歌的现状、发展趋势和读者的接受情况有着较好的分析和把握,他们的译文往往是应需而生。
韵体译诗词法与自由体译诗词法都是翻译方法的一种,它们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都引领了某段时间的潮流。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完全有权利选择自己偏好的方法,但译作能否得到目标语读者的认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入语当前的诗学发展趋势和读者的审美需求。站在文化传播的高度,想让外国读者了解宋词,进而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就必须考虑译文的接受情况,否则翻译会变成一件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
4.结语
宋词和格律体英诗都是音韵美的典范,但不可将这两种文类的音美混为一谈。宋词的平仄声律之美和传统英诗的抑扬格律之美大有不同,它们的押韵规则和具体押韵形式也不一样,格律体英诗无法传达宋词音美。过分追求格律和押韵还会束缚译者手脚,无法真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美,因韵困意。同时,译者为了仿照传统英诗的音韵美,经常会更改宋词的原有形式,因而无法再现宋词特殊的形式美,因韵害形。再者,格律体英诗在英语世界逐渐受到冷落,对译者的翻译策略提出警示。因此,笔者认为这种主张对宋词的传播不利,应该抛弃押韵、格律方面的枷锁,更自由地去翻译宋词这一文化符号。
参考文献:
[1]Hollander, John. Rhyme’s Reason: A Guide to English Verse,[M].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1.
[2]郦青.李清照词英译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3]李葳葳.宋词[M].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黄山书社,2012.
[4]林语堂. 论译诗[A].刘靖之.翻译论集[C].三联书店,1981.
[5]马.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6]王力.诗词格律[M].中华书局,1979.
[7]许渊冲.如何译诗词[J].外语教学与研究,1979.
[8]许渊冲.宋词三百首[M].五洲传播出版社,中华书局,2011.
篇4
闻一多和徐志摩诗歌的比较
摘要:闻一多和徐志摩同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为现代新格律诗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和杰出的成就。如果说闻一多先生是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奠基者,那么徐志摩先生就是新格律诗的推崇者和努力实践者。但他们在创作中风格迥异,特色各具。闻一多的诗歌,是格式的均齐,节奏鲜明;徐志摩的诗歌,是音节的整齐和变化,是荡漾的旋律。
关键词:闻一多;徐志摩;诗歌;比较;情感;格律
篇5
其实,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不少选手都谈到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爱好和追求。就以那位内蒙古的农民大叔为例,他把自己创作的诗歌挂在门口,谁能帮他改一个字就送一瓶啤酒;他还现场为“诗词大会”吟了一首诗。
有不少人喜欢古体诗歌的写作,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现在要全面提高写作者的写作水平,就需要做好下面几方面的工作。
其一,学一学诗词格律。所有的诗词爱好者都应该学一学诗词的基本格律知识,而不应该以任何借口来怀疑遵守格律的合理性。一种语言文字可以创作出好多种不同的文学样式,而格律诗之所以是格律诗,决定性的因素正在于它的格律。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从教材编写开始就忽视了这方面的内容,以至于中学语文的古诗~课堂充斥着内容的解读、主题的阐发、不着边际的探究等,很少有语文教师能指导学生从句式对仗声韵平仄等格律的角度去品读。要传承中国诗词文化,中小学语文教学就必须改变这种现状。即使只是为了阅读、欣赏古典诗词,掌握了基本的诗词格律知识,也就能得到更深更好的审美感受,而且背诵起来也更会容易得多。
其二,加强交流指导,创造和谐的诗歌传承与发展环境。一方面专业工作者要主动热情地做好写诗词的普及与指导工作,另一方面诗词爱好者要虚心学习、潜心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写作水平。另外,有关媒体和机构可以将各种诗词读写活动常态化,让诗词写作成为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的一项基本内容。
篇6
所谓老干部体,大意是老干部退休后学写诗,题材多是歌颂时代和革命的大好形势。所以“东风吹战鼓擂”虽然没有了,像赵老师最近这首歌颂神九的《为神九歌》,“乾坤献瑞风长舞,龙凤呈祥云放歌”,调调必不可少: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现代人真的没有必要觉得只有格律诗才是中文诗,毕竟时过境迁,文学的各种元素变了,声调本身也变了,文字按照其内在节奏和意蕴,即使在新诗中也能形成优美上口的韵律。你如果觉得赵老师那样写写格律诗,也是一种脑力体操甚至是一种审美,我也不反对。现在我们来看看,赵老师这首《为神九歌》,到底算不算合格的近体诗。
“天际平添星一颗,神舟九号越银河。乾坤献瑞风长舞,龙凤呈祥云放歌。奋斗年年为玉帛,高呼处处化干戈。万人还向刘洋贺,月里嫦娥泪亦多。”
首句的旬式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次句根据格律,就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首句第一个字和第五个字不合格律,按照一三五不论,没有问题,次旬完全合律。下面六旬在平仄上也没有问题,所以网上有新闻,“专家”魏明伦说:“赵忠祥这次写新诗《为神九歌》,大有进步,很有文学水平。诗词很大气,平仄韵脚很工整,远比有的专业作家水平高。”
这段话里的“平仄韵脚很工整”没有错,错就错在“很有文学水平”以及“诗词很大气”。
在我看来,赵老师这首诗是老干部体的代表,也就是伪抒情和唱高调。伪抒情不算文学水平,更严重的是他还出错。例如,神舟九号最高飞到340公里,离月亮还差得远,更不用说越银河了。当然,如果真有嫦娥,她老人家的广寒宫离地球三十八万四千多公里,是天宫一号距离地球的一千多倍,没事流泪干吗?
其次,诗歌虽然允许意象甚至离谱的想象,但中文诗出现“云放歌”还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云可以成为不同的形状,成为飞行和自在的意象,被赵老师拿来做歌手的意象确实异想天开。
最后,“奋斗年年为玉帛,高呼处处化干戈”虽然“大气”,说年年奋斗是为了和平,世界处处如赵老师一样“高呼”庆祝战争止息。可我真不知道这和神九以及天宫一号有什么关系,当然这不是文学水平和大气上出问题了,还是老干部体本身的问题。
篇7
关键词:英诗汉译;形式;意境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翻译界素有“诗不可译”之说,然而译诗者仍不乏其人。“诗不可译”也并非主张不译诗,而是“知其不可译而译之”。诗歌翻译之所以难,原因在于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诗歌是言、象、意的有机统一,不仅词句高度凝练简洁,而且讲求节奏、韵律及形式的排列。因此译诗中形美和意美的传达都极为重要,尤其是浪漫派英诗。本文以拜伦的浪漫主义抒情诗“She Walks in Beauty”的汉译为例,将查良铮与杨德豫的译诗进行比读研习,试论浪漫派英诗汉译中的形蕴再现问题。
一、“She Walks in Beauty”及其译文
“She Walks in Beauty”一诗是拜伦咏威莫特・霍顿夫人的,塑造了诗人眼中一位完美无瑕的女性形象,拜伦把她比喻成皎洁无云且繁星闪闪的夜空。诗歌充满了阴柔美的意象,如夜空、繁星等;诗作风格明快,流露出自然的感情,散发着美的气息与光彩。
原诗共三节,每节六行,每行四音步。诗人采用标准的四音步抑扬格,每节韵式均为“ababab”。整齐的格律体形式赋予原诗舒缓规则的节奏,给人欢欣优雅之感觉,与其对女主人公的赞美意旨相符。
作为典型的浪漫主义名诗,该诗有众多的中译本。比较著名的有(她走在美的光彩中)(查良铮译)、(她走在美的光影里)(杨德豫译)和(她在美中徜徉)(吕志鲁译)。在浪漫派英诗汉译领域,一贯有着对语言精雕细琢、追求优美雅致的传统。这点在该诗的大多译本中都有所体现。身为新格律派忠实实践者的杨德豫,更是力求精致典雅的用词,遵循“以顿代步”的原则,以格律诗译格律诗。但身为“九叶诗人”的查良铮在翻译浪漫派诗歌时却以朴实自然、简练传神的风格见长,且他着重于意境的传译而非节奏韵式的完全对应,其译诗不乏诗情美和音乐感。现将两译诗转录如下:
杨译:
她走在美的光影里,好像
无云的夜空,繁星闪烁;
明与暗的最美的形相
凝聚于她的容颜和眼波,
融成一片恬淡的清光――
浓艳的白天得不到的恩泽。
多一道阴影,少一缕光茫,
都会有损于这无名之美:
美在她绺绺黑发上飘荡,
也在她的腮颊上洒布柔辉;
愉悦的思想在那儿颂扬
这神圣寓所的纯洁、高贵。
查译:
她走在美的光彩中,象夜晚
皎洁无云而且繁星漫天;
明与暗的最美妙的色泽
在她的仪容和秋波里呈现:
耀目的白天只嫌光太强,
它比那光亮柔和而幽暗。
增加或减少一份明与暗
就会损害这难言的美,
美波动在她乌黑的发上,
或者散布淡淡的光辉
在那脸庞,恬静的思绪
指明它的来处纯洁而珍贵。
二、形式之移植
将英语格律诗译成现代汉语格律诗时,形式转换的主要要素为节奏和韵式。节奏是英诗格律的第一要素,各行音步的组合读起来节奏分明,疾徐有致。但这些音步的格式不符合汉语的规律和特点,翻译时若勉强移植也大都无法成功。而“顿”或“音组”则是现代汉语口语的基本节奏单位。卞之琳曾说过,“我们平常说话以两个字、三个字连着说为最多,而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分开说的,因此在现代口语中,顿的节奏也很明显”。他由此提出了“以步代顿”的译诗原则。杨德豫是“以顿代步”原则的忠实实践者,他指出在诗歌翻译中有两点是完全可行的:“第一,使译诗每行的顿数与原诗的步数一致,第二,译诗的押韵形式完全依照原诗”。
原诗为标准的格律式,诗人使用四音步抑扬格。而“诗行的长短能直接影响诗歌氛围的构建及读者的心情”,该诗中每行规则的四音步给人舒缓轻柔之感,很好地衬托出女主人公的高贵与娴静,“ababab”的韵式也与主人公优雅端庄的品性相称。
查良铮没有明确撰文表示过他对“以顿代步”的态度,但从其诗歌翻译的实践可以得知,他并不赞同这种原则。(她走在美的光彩中)一诗的音顿寓变化于整齐,并不苛求与原诗音步的一一对应;译诗偶数行押韵,不拘泥于原诗韵式。这些都为译者留出了一定的再创造空间,减少了译诗形韵移植的限制。查译虽未能完全移植原诗的节奏和韵式,但这种离形求似的做法兼顾了诗歌的连贯性,自然地再现了诗人的感情。
实际上,即便英国诗人写诗也往往运用变格(metrical variation),以便用自然的语言节奏削弱诗歌的匠气,“没有变格的诗歌读上去往往枯燥呆板”。诗歌的张力和变格正是由韵律规则和实际的语言节奏相互调和而产生的。诗人善用变格,意在用自然的风格来流露自己的直觉。因此,英诗汉译时若完全拘泥于固定的节奏和韵式会扭曲自然的语言和连贯的诗意,则可采用一定的变格来再现原诗形式,以诗歌整体意蕴的传达为意旨,以免造成“以形害意”的后果。
三、意境之再现
意境是中国诗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的构造是使客观物象作为主观情思的象征。英国诗歌虽然以铺陈直率的风格取胜,但浪漫主义强调个体和主观感情的表现,浪漫派诗歌同样有意境的营造。浪漫派英诗的意境大多旨在“活跃生命的传达”。“She Walks in Beauty”一诗也为真情洋溢、饱含诗境之作,且从标题中“walk”一词即可看出该诗重在对女主人公动态美的刻画。因此原诗中由动词营造的意境美尤为重要,汉译时选用恰当的动词来再造原诗的意境也成了重中之重。
篇8
著名诗人艾青认为:诗,如一般所说,是文学的顶峰,是文学的最高样式。然而,诗歌,连同她最为虔诚的追随者,就像被历史流放的囚徒,带着完美的躯壳与昔日的辉煌的身姿,于人烟稀少的顶巅独自起舞。曾经是民间歌谣《诗经》的广为传唱;曾经是流落湘楚大地的屈大夫的爱国浪漫主义的浅斟低唱;曾经是南北朝民歌的一枝独秀;曾经是诗国中李杜的豪放洒脱、狂傲独立、浪漫仙性和现实主义、沉郁忧民;曾经是两宋词盛的体格神致,而今,她仍以一种决然的姿态,歌颂人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愁、故国民情••••••因为,诗歌是,曾经是文学艺术中最为古老的文体,所以,今日我也作为一个诗歌爱好者就近体诗的格律谈谈自己的小见。
近体诗是指唐代形成的古典格律诗(排律除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近体诗也称今体诗,它包括五言、七言两种形式的律师和绝句。近体诗是由古体诗演进过来的,故它们之间也有一定的关联。就押韵来讲,古体诗允许换韵(换句押韵)而近体诗不允许,古体诗押韵不分奇偶句而近体诗一般是偶句押韵(第一二句可押也可不押),古体诗平仄声均可押而近体诗一般押平声韵。从上面可以看到近体诗押韵的要求比古体诗更为严格。近体诗与现代诗也有许多不同点,新诗形式相对较自由、内涵较开放的。
诗是由有灵性的文字拼凑而成,但也不是随意的排列,它是有一定规律的,这种规律通常叫做诗的节奏,也就是近体诗的格律。诗的节奏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诗歌的美感,就如李商隐的诗来说,他的许多诗都很难懂,但即使不懂诗的内容,当你反复品读时,那节奏和声律也会使你陶醉,觉得诗写得很美。郭沫若对诗歌的节奏如是说: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近体诗从篇章结构的表层上看,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字句的形式有严格的限制,使它不像现代诗那样的杂乱和随心所欲,所以从根本上就奠定了它高贵典雅的基础。而句子内部结构的千变万化,精炼浓缩,字字都体现出作者的心血。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在押韵和平仄上完美的体现出来。押韵可以造就诗歌鲜明的节奏,读起来保持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近体诗的偶句必须押韵,并且中间不可换韵,要求一韵到底。第一句与第二句间可押韵也可不押韵,奇局不押韵。韵脚一般分平声韵和仄声韵,但近体诗一般押平声韵。近体诗除了在押韵上有特殊的规定,平仄也不能随意。通常把阴平和阳平称为平声,上声和去声称为仄声。格律诗所规定出的平仄长竿,保证每句诗都是平仄合理搭配的,读起来抑扬顿挫非常好,具有其它任何诗体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它对每句尾字的要求最严,绝不允许出现一个字的错音,这尤其是现代诗所不具备的。另外不允许“三仄尾”和“三平调”的出现,更保证了每一句后半部分的音韵协调性。平仄中还有三条规律——1、同句交替:以五言为例,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亦然;2、上下句相对:如第一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同。近体诗上下句的遣词也一般要对仗,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星”对“月”是天文相对,“野”对“江”是地理相对,而“垂”对“涌”、“平”对“大”、“阔”对“流”,也都是在词义上属于相同类型的动词。
很久前就这篇文章就一直在我心中酿蕴,今天终于圆了心愿。年轻人中,虽然大部分都喜欢看武侠、玄幻、言情等小说,但我一直对诗歌的喜爱不动摇,尤其对近体诗钟爱。有人说诗正在消亡,正在人民的生活中退隐,读诗的人也都只是那些写诗的人。这个问题我非常清楚,但我永远不会放弃,永远不会对诗歌失去热情,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喜欢诗歌。
篇9
关键词:古诗文 方法策略 初中语文
千百年来,从上古的《诗经》到的《沁园春·雪》,由于语言生动凝练、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从古至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古典诗歌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具有重要意义。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和励志佳作。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初中古诗教学方法。
一、查阅文学常识的策略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了解诗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介绍诗人的诗风。如先引导学生复习小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有了感性体验后接着板书“李白·豪迈奔放”,再教学《望天门山》。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认识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
2.介绍诗人的评价。如讲孟浩然,可以从其他诗人或诗论入手来介绍:孟浩然是唐朝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他的诗,受到李白、杜甫的高度赞扬。大诗人李白在《赠孟浩然》这首诗中,不同寻常地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还发出了“高山安可仰”的长叹。杜甫也称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想一想,能得到李杜高度赞扬的诗人,可见其诗歌是多么的不同凡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过故人庄》。
3.介绍诗人的创作背景。如教学杜牧的《泊秦淮》,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
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4.学会划分节奏,让学生体验古诗词的音乐美。古诗分为古体诗、乐府诗、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划分以唐朝出现格律诗来划分。近体诗也称今体诗,它分为律诗和绝句,它们都是格律诗。而格律诗的声序排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另一种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因此,古诗词的节奏划分为:四言采用22,五言23,六言222,七言223,八言2222,其中3可析为12或21。而现代诗为自由诗,没有这样的限制。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我们可以这样划分:“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七言诗的划分)。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我们可以这样划分节奏:“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五言诗的划分)。
二、解读诗题点明主旨的策略
诗题往往点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解读诗题往往要前后延伸和拓展,从多个角度了解诗歌。举例如下:《泊秦淮》,诗人杜牧什么时候停船靠在秦淮河岸?(夜泊。)当时环境怎样?(夜色迷茫,“笼”。)诗人的情绪是怎样的?欢快还是忧愁?为什么?
三、创设情境品味古诗意境美的策略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篇10
一是勤读。诗圣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足见读书是下笔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多读书,读好书,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文学积累,才能学写诗词,写好诗词。然而老年人来日苦少,想要读的书又实在太多,因此,可以选读一些唐、宋名家,如韩愈、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辛弃疾、范仲淹、李清照等大师的诗词作品。当然,能再涉猎一些先秦散文、汉代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那就更好。建议大家还可读读经典读本,如《唐诗三百首》《唐诗鉴赏辞典》《唐宋家文抄》《古文观止》,以及宋代以来的诗话等。诚如先哲所言:“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读好书,可以帮助老年朋友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二是勤学。学习一点旧体诗的基本知识,即旧体诗的体制、声韵、格律等,对习诗者十分重要。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文学形式,但直到唐代,诗歌的体制才完备,呈现了律诗和绝句(称近体诗或格律诗)与古体诗、乐府并存。现在我们经常所写的诗一般是律诗和绝句,因而习诗者对“律”“绝”二体尤应熟悉。
律诗每首8句,每句5个字的称五律,7个字的称七律;双句押韵,一韵到底。律诗的第三与第四句、第五与第六句必须对仗成联,如杜甫的五律《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仗句读来朗朗上口,感染力强,使作品增色不少。
绝句每首4句,也分七绝(每句7字)和五绝(每句5字);双句押韵,一韵到底。绝句一般不对仗,但也有诗人把4句合成两联,依然精妙绝伦。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两对仗,极为工稳。四句四景,美不胜收。
在旧体诗创作中,押韵是十分重要的部分,正如俗话所说“无韵不成诗”。我们现在作诗用韵,仍然用南宋平水人刘渊所总结的“平水韵”。应该注意:近体诗只押“平声韵”,我们在创作时,不要忘记这点。
在习作旧体诗时,还会碰到一个困难,这就是声律,即通常所说的“平仄”。汉语有四声,古代四声为“平、上、去、入”。“平”属平声,“上、去、人”为仄声。作诗用字构句,平仄交错,形成特定的模式,以规范体制,增强抑扬顿挫,使之更富乐感,读起来流畅上口,且易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