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胜于言范文

时间:2023-04-09 10:12: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行胜于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眼看着已经进入高三,一次次大考小考接踵而至,让人应付不暇。越来越多的作业和练习,越来越沉重的压力,以及越来越少的高考倒计时,让我喘不过气来,我已经很累了。

然而这还仅仅是上个学期罢了,即将来到的下个学期,又是怎样“惨烈”光景?我无法想象也不敢期望,我挣扎在题海中无法脱身,眼看着就要把自己淹没,我也只能义无反顾地往里面跳。没有为什么,即便高考并不能够决定终生,却对未来有些举足轻重的影响,我不能逃避。

每一次的测试,无论大小,都有着各种成绩。我已经麻木了,成绩不好,把卷子放在一旁,立刻低头继续钻研;成绩还行,把卷子放在一旁,继续努力,争取下一次有更大进步。无论成绩怎样,我时刻都不能轻易说放松下来。

清晨五点多就强迫自己起床,在阳台后面借着灯光背单词、背课文、背要点……到了六点半就洗漱出门,买好早餐去班级解决,一边看着课本;直到课时开始,不到万不得已,一直都坐在座位上奋笔疾书,思考。中午打包好饭菜,回到宿舍,简单的吃完饭,继续做上午发的考卷,一直忙碌到一点,之后午休。下午的课程结束,傍晚回到宿舍练习英语听力和口语。晚自习六点开始,一直持续到十点半。晚上放学,经过食堂,夜宵的香味直钻入鼻,馋得我迈不动腿……但是最后我还是坚决地抱着几本书上楼去了。

然而,这一天还没有结束。如同旋风一般,洗了个战斗澡,头发还没干,我就迫不及待的拿起数学题目来研究了。晚上的时间比较安静,适合大脑充分思考。几道题下来,头发也快干了,于是收拾收拾,准备入睡了。换好睡衣,倚靠在床头,舍管还没有来喊熄灯,抓紧时间拿出文综课本来看看。等我入睡前看一眼手机屏幕,已经凌晨四十几分钟了……

篇2

朱衣镇紧邻奉节县西部新区,距奉节县城仅4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区域优势明显,这和我之前任职的平安乡完全不同。

但一上任,我却震惊了――

街道乱摆摊、乱停车、乱放垃圾现象严重,是全县“脏、乱、差”的典型。

老百姓感叹“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

这样的话让我羞愧难当。

“一定要先把这个‘面子’给擦干净。”我暗下决心。

可我把任务布置下去之后,这种“脏、乱、差”的情况并没得到很大改观。

我下去“微服私访”,想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

经过走访,我发现,在公共区域搭棚设点的餐馆、副食店时间最长的达到了近20年,乱停车、乱摆摊、乱放垃圾已成为老百姓的“生活习惯”。

而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让我们整改,你们干部怎么不整改。”群众向我抱怨。

原来,一些镇上干部或者干部亲属也在街道上乱摆、乱停、乱放。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干部都不以身作则,怎能让老百姓心服口服呢?

我立即要求干部带头杜绝乱摆、乱停、乱放的行为。

一家一家地做工作,从干部身边的亲属“下手”,让他们先拆掉乱搭的棚子。

这一拆,可以说是拆掉了老百姓心中的“棚子”。

很快,街道乱摆、乱停、乱放的现象得到改善。

场镇清爽了,就要想发展。

我带领广大干部深入村、社区走访调查,召开村干部、老干部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形成共建一个城市中心、构建一个交通枢纽、建设一条河谷经济带、筑牢一江生态屏障的“四个一”发展蓝图。

“这个思路不错,没有假大空,切合朱衣镇的实际,大家齐心协力是能够达到的!”一位退休老干部说。

老人心系朱衣镇的发展,与我私下交流时,都是直言不讳。

一个干部公不公道,一个人实不实在,老百姓一眼就看出来了,干部务实的作风比任何强制措施都要有效。

心得

做人要实从十件事做起

对党忠诚老实,对组织不欺不瞒。

对上对下一个样,不做“双面人”。

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

不说一套做一套,做到言行一致。

工作作风要扎实,做到身入、心入、情入。

遇到困难先上,遇到功劳不抢。

保持淡泊的心境,不求一时之名利,着眼长远发展。

对错误言行和歪风邪气,不骑墙、不回避,敢讲真话。

篇3

关键词:活的状态; 字面意义; 已有的知识; 经验; 列举数字; 打比方

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对教学效果起着极为重要作用。教师如何运用语言艺术,捕捉最佳的教育时机,达到完美的教育学生的目的?教师语言除具备哲理性、情感性、个别差异性、应变性外,还应具备鲜明形象生动性,这样才能深入浅出,使学生容易接授、理解。在生物学教学中,做到语言鲜明生动的途径很多,以下从五个方面来浅析:

第一、从活的状态讲生物体

生物体和生物界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生命。因此如何把生物体讲“活”,体现生物界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就很重要了。例如讲呼吸运动时,可动手做一些模仿生物体或某一器官功能的动态模型。用木条钉成的肋骨运动与呼吸运动的关系模型,用无底瓶做成的膈肌运动与呼吸运动的关系模型,一边讲一边演示,让学生能清晰地理解其活动原理。

再讲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时,拿一只鸽子,问“手一松鸽子会怎样”,学生肯定会回答“会飞走”,这时再引入正题,“鸽子会飞走,那么它具有哪些适应飞翔生活的特点呢?”通过活生物体与简洁语言相结合,把鸽子讲成一个正在活动着动物。

第二、利用字面意义来说明生物学知识

在生物学教学中,有许多名词概念,教师如果用字义来解释就可使语言直观形象,能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与掌握,例如:讲“叶的结构”中的“海绵组织”、“栅栏组织”,“海绵组织”是指这种组织的叶肉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很疏松,细胞间隙很大就象海绵,所以称为海绵组织;“栅栏组织”是指构成这种组织的叶肉细胞呈圆柱形,排列比较整齐就象栅栏,所以称为栅栏组织。

讲“鸟类的迁徒”中的“留鸟”、“候鸟”、“夏候鸟”、“冬候鸟”“留鸟”是指一年四季都有留有一个地区生活的鸟。“候鸟”则是每年随着季节(气候)不同而改变生活地区的鸟。“夏候鸟”就是每年春夏季飞来繁殖的候鸟。“冬候鸟”是每年秋冬从北方飞来越冬的候鸟。

第三、利用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经验来形容新的知识

相关知识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我们可以利用具有启发性的语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类推出新知识,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容易记忆。在《生理卫生》中讲视觉的形成“与”近视与远视的教学中,可以用学生已掌握的透镜成像原理加以说明。

又如讲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降低叶片的温度时,可利用夏天炎热的洗澡,而且不立即擦干,让其慢慢蒸发可以使人感到凉爽的生活经验。这样的语言,可使学生身临其境的理解。

第四、列举数字

数字具有直观性,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列数字,使学生形象思维。在《生理卫生》的血液循环的教学中,列举红细胞的数字,在男人1立方毫米的血液中,约有5000万个红细胞,一个体重55千克的人,约有血液4400毫升,红细胞总数可达22万亿个。如果将它们排起来长达17万米,约绕地球4圈。要是把它一个个挨着捕开,其面积可达3000平方米。相当人体表面积的2000倍。

第五、打比方

打比方是用生动、熟悉的或着浅显的事物去说明那些抽象、生疏和深奥的事物或原理。又讲《生理卫生》中眼球结构与功能时把人的眼球比喻成一架照相机,那么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眼球的晶状体,暗箱的壁相当于脉胳膜,装入的底片相当于视网膜。

讲光合作用时把绿叶比做“绿色工厂”,那么,它的“车间”是叶肉细胞,“机器”是叶绿体,动力是光能,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生是有机物和氧气。

篇4

关键词: 生本教育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内在联系本体论

当今,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已成风潮,但始终未能摆脱传统师本教育的束缚。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方法不甚了解,教师也缺乏指引大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手段和方法。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希望能够在教学上进行改革。事实上,研究性学习和生本教育的目的、课程论和方法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本教育走进高校教学改革中已是大势所趋。研究生本教育理念,将之应用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中,不仅可以完善生本教育理念体系,更可以为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方法和指引,为高校课程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因此,对生本教育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进行研究,既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又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一、生本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的内在联系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进行探究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下创新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1](P73-76)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其目的在于改变以往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开展学习,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生本教育思想则建立在针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的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以学生为本,提倡个体本位,一切工作围绕着学生如何好学而开展,强调围绕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安排。[2](P60-61)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认真领会生本教育的理念,将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起到建设性的作用。

大学生是一个要求高度自主学习的群体,希望在大学教育中可以进行研究性学习。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大多受灌输性师本教育的影响,无法进行真正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并无明确的指向,教师也对学生缺乏正确的指引。生本教育理论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流行的一种教育理论,它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与师本化、灌注性教学相对立,有强大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正是解决这一症结的良方。生本教育体系是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体系,不仅仅在方向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而且探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生本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教育的终端,为学生设计的教育是终端设计,考虑到了教育任务的最终完成。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是开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构建生本教育体系的共同目的。

二、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中的本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是社会进步的关键,高等教育由此面临着改革的严峻挑战。当今的高等教育,要求从知识教育向文化教育转变。知识教育是一种以知识为本的教育,其理论基础是狭隘的知识论的教育观和科学观。拥有一定自主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大学生更希望能够进一步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当其只能学到书本知识的时候,就脱离了活生生的社会,不能随社会发展而前进。由于科学观从知识论向文化论转变,提倡以人为本的文化教育逐渐浮出水面。[3](P14-19)传统的教学模式割断了书本知识与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知识过程的丰富、复杂的联系,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弊端,而研究性学习能以自身的特点弥补这一弊端,因此,被认为是当代大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发展趋向。为了有效地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各种新的教育理论者纷纷就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中的本体论问题进行了讨论。

在传统的学习模式下,学习中的本体论问题有“教师主体说”、“学生主体说”和“双主体说”三种说法。“教师主体说”主要受凯洛夫教育理论和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主体说”来源于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和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双主体说”则是在“教师主体说”和“学生主体说”对中国的教育产生弊端的情况下形成的一种中庸学说。在学科学习的背景下,这三种主体说都无法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影响,关心的都是老师如何好教而不是学生如何好学。即使是“学生主体说”,也不过是借学生为中心之名来凸显教师的权威,教师的作用并没有被削弱。研究性学习的出现,导致培养目标的转变,学习观念也开始改变。学校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因为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所有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所有学习内容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接受才能内化、转变为学生的个体认识。

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求知欲望空前高涨,仅仅依靠教师的教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学慢慢开始被重视。研究性学习强调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自己的主人,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主体是学生作为“人”所本应享有的权利,而非来自教师的恩赐。只有让大学生自己学,教师进行指点和帮助,大学生才会把全部精力都扑在既富有创造性、自主性,又不离开教育计划的研究性学习上。教师的作用,仅仅是协助和导引学生进行自主生命活动而已。因此,时代在呼唤一种新的理念来指导当今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

三、生本理念指导下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

受前苏联凯洛夫教育理论和中国传统教育思想长期统治中国教育界的影响,以往的大学教学普遍遵循着一种师本模式。师本模式认为,教师好教就是学生好学,教师的作用是将知识完整无缺地传授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尽可能完整地接受教师传输过来的信息。然而,现有许多新的研究成果表明,两者并没有必然联系,甚至时常处于对立关系。师本模式下的大学教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是一种机械式的单向传输形态。整个教学过程是为了教师的好教设计的,而不是为了学生的好学设计的。教师和学生处于对立地位,学生按照教师的指令进行学习,根本没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主体性。[4](P4-5)无可讳言,这种教学模式在过去发挥了重大作用。但这样的方式严重违背了大学教育的目标,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只受到知识教育而没有文化教育,难以解决除书本知识以外的问题,而研究性学习恰恰能解决这个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本教育理念便日渐为大学师生所接受。

生本模式的教学理念,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它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习为基调,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不仅重视学习的内容,更重视学习的方法;以小组合作为形式,主张合作学习,使学生充分适应在团体中的角色;以探究为归旨,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条件激发学生思维的潜能。所有的学问,都是可以联系人的心灵和智慧的,都是可以让人以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的。生本教育的本质是保护每个学生的内在积极性,挖掘并扩展学生的内在潜能,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利益根本,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生本教育理念意图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获取、交流和分享信息,发展学生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指引学生学会和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这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有着内在的联系,符合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开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可以促进高校教学由师本教育模式向生本教育模式转变,为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提供有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1]谭建伟,曹华林.研究性学习模式在高等教育中的设计与实施[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2).

[2]郭思乐.木欣欣以向荣:生本教育体系实践案例[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3]孟建伟.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论教育观的改变[J].教育研究,2007,(1).

篇5

【关键词】声乐;形体;表演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073-01

表演技巧作为声乐艺术的重要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表演形式也l展了诸多改变。通过对声乐艺术表演技巧的分析,可以看出每种技巧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又存在紧密的联系,为此,必须重视对表演技巧的运用,才能充分发挥声乐艺术的美,才能达到与观众的情感共鸣。

一、形体语言的基本特征

形体语言也可称之为肢体语言,是通过头、眼、身、胯、足等人体部位的协调活动来传达人物的思想,形象地借以表情达意的一种沟通方式。形体语言也是演员的必修课,不同角色、不同情况下的肢体语言也大不相同,丰富准确的肢体语言能帮助演员更好地诠释不同角色。形体语言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运用,是通过表演者自身的肢体动作与声音的融合来表现的,是表达声乐艺术情感的一种表演形式。声乐表演中的形体语言,一般是通过表演者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展现的,因此受众在鉴赏声乐表演时,通过表演者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就能感受到声乐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表演者步伐节奏比较快,嘴角上扬,那么传达出的就是喜悦、欢快的情感。形体语言是演员的一门必须课,只有经过专业的形体语言训练,才能通过自身的理解和领悟将之运用到声乐表演中去,才能更好地与声音表演相结合,将声乐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声乐艺术中的形体语言除了有专业的特点外,更多的还是灵活。受众在观看声乐表演时,常看到表演者五花八门、变化万端的肢体动作,时而复杂,时而单一,而表演者的面部表情也是时而严肃、时而惊奇、时而欢快,这也就说明了形体语言的灵活多变。

二、形体语言的表演原则

形体语言是声乐表演的一种形式,观众通过表演者的形体语言感受声乐作品的情感,因此,要求表演者要准确地领悟声乐作品的情感,通过自身的形体语言将其准确地表达出来。观众观看声乐表演时,常常会出现感觉哪里有问题的现象,这主要在于表演者的形体语言不协调。形体语言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复杂多变,一首声乐表演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形体语言,因此表演者在表演中一定要注意形体语言的协调性,以更好地将各声乐艺术展现给受众。由于形体语言的多变性,在现实表演中,容易出现乱用、误用现象,导致声乐表演失败。不同的形体语言所表现的情感都不相同,有时一个微笑或是一个微笑的动作都会与声乐作品的情感产生偏差,因此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一定要选择恰当的形体语言形式。但形体语言只是声乐表演中的一种辅助形式,因此在声乐表演时,要注意形体语言所占的比例。如果在舞台上过多地展现形体语言,就会让声乐表演失去重心,最终影响整个声乐表演。

三、强化演唱者的鉴赏能力,丰富其情感世界

对于声乐作品来说,其情感表达的手段并非一成不变。但每个作品必然有与之相匹配的情感表现方式,以保障情感表达的有效性。在进行创作前,演唱者要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来初步确立演唱风格,或根据自身的情感来安排创作视角,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作曲者的内心世界。但因演唱者会受个人能力的影响,通常较难体会并感悟到声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层次思想情感,所以在进行声乐情感掌握的过程中,应大力提高演唱者欣赏与鉴赏声乐作品的能力,使其具备相应的鉴赏能力与水平,通过声乐作品感受作者的情感与思想,进而逐步丰富自身的情感世界。演唱者要依据声乐作品中独特的情感,从浅显的情感理解逐步向深层次的情感理解迈进,这样才能提升演唱者的思想和美感,才能够更好地领悟到声乐作品中各种独特造型、精巧构造与深刻的思想情感。此外,演唱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和欣赏美,理解美的含义能使演唱者心中的情感提升层次。

声乐演员站在舞台上,一定要使人感觉这个演员落落大方、精气十足,毫无拘谨感。形体表演再加上“戏”,就更有艺术魅力了。声乐演员就是艺术的表现者,一举手一投足都要体现艺术的风度,都应该让观众感到艺术的美!演员在场上还应表现出一种不卑不亢的感觉,因为这是一个演员自尊与自信品质的体现,是演员艺术表演获得成功的精神支柱。演员只要有不卑不亢的自尊感,心理状态平衡,就能赢得观众尊重,自然会产生不卑不亢的态度。同时还要注意动作潇洒自然,有适度感,演出过程中,演员从头到尾都要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良好的台风,全身心投入到歌唱艺术的创造中去。

参考文献:

篇6

主要调查结果如下:

全球各地公众对银行业监管的态度差异极大。一个明显的差异是:在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和北美国家,消费者倾向于强烈要求加强监管;而在新兴市场,公众认为现有监管已经足够,如果不是过严的话。

全球而言,消费者最希望银行做的事情是增加透明度,其次是创造并维持本地就业机会。在几个新兴市场,“财务实力”是公众最关心的问题。与之相对,在欧洲和加拿大,“超额利润”和“高管超额薪酬”成为公众高度敏感的话题。与世界其他国家比,美国公众对于“银行负责任地借贷”和“偿还政府财政资助”的关切度要高得多。

对监管的支持态度与对银行的不信任直接相关。一般来说,公众对于熟悉的银行信任度较高。但是在近期的金融危机中,对于金融机构的负面报道极大地打击了公众对熟悉的银行的信任。

拥有牢固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本地覆盖面的银行,通常会享受到“信任溢价”的好处。但是,美国几家消费者银行与欧洲几家银行,因为它们与2008年金融危机难分难解的关系,得到的信任水平却低于它们的消费者熟悉度水平本应保证的水平。相比之下,在声誉方面,与信用卡发行公司相比,全球知名的信用卡业务处理公司的声誉表现,大大接近于受到高度信任的消费品公司。

不同地区对银行监管的态度差异极大

在24个被调查国家中,英国、西班牙、法国、德国、比利时、澳大利亚和韩国的绝大多数受访者和美国、瑞典和匈牙利的多数受访者认为,对银行监管过弱。相比之下,巴西和印度尼西亚的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监管过严。而在包括中国的其他国家中,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监管处于适度水平”。

全球对金融服务业的最大期望

是增强透明度

在全球层面上,消费者最希望金融服务行业做的一件事就是增强营运透明度。51%的受访者把这一条列入他们认为应该处理的最重要的三件事。其次是创造并维持就业,有42%的受访者将其列入三件大事。

另一个重要的调查结果是:不同地区担忧的问题差异极大。这说明“对不同市场进行量身定制的企业传播”应该是银行的一个明智选择。

亚洲消费者,尤其是韩国、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消费者,对于“增强透明度”的呼声最高。中东、非洲和俄罗斯的消费者则尤其关注“银行在本国创造并维持就业的能力”。总体而言,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男性和女性受访者都期望银行证明其“财务实力”。

而美洲与英国消费者对于“金融机构负责任地借贷”和“偿还政府贷款或财政资助”的关注度要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消费者。事实上,这也是美国消费者最关注的两大问题。这反映出他们对银行的态度在极大程度上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次贷危机”、“住房市场崩溃”和“用纳税人的钱救助金融机构”等事件的影响。消费者对这些问题的关注表明:美国和英国消费者渴望翻过这一页,回归“正常”生活。

杰出、优良和丑陋的机构

一个最佳声誉指标是“净好感分”。我们比较了21家银行业公司在这一领域的表现。

银行业的全球净好感分为+17,包括三家全球领先的信用卡业务处理公司,或者,如果不包含它们,为+13分。计算方式为:获得全部24个国家中持好感的受访者的比例(37),然后从中减去持恶感的受访者的比例(24)。有意思的是,21家被调查的金融机构在+13分的范围内,有10家机构的全球好感分差距在3分以内。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三组差异比较明显的金融机构:一组获得绝对高分的机构(“杰出”),一组得分明显高于平均分的机构(“优良”),以及一组得分明显低于平均分的机构(“丑陋”)。

在这三组区别明显的组别中,每组都共有鲜明的定义特征:

“杰出机构”是三家国际信用卡业务处理公司(维萨卡、万事达卡和美国运通),它们得到的信任分与全球消费品公司得到的信任分很接近。

“优良机构”包括三家银行(ING银行、汇丰银行和桑坦德银行)。因为它们各自的业务覆盖面横跨多个大洲,而且获得的评分呈现出典型的稳固的本地银行的得分特征,它们又被称为“国际本地银行”。

“丑陋机构”(丑指“丑小鸭”)包括自2008年以来广泛受到媒体负面报道的银行。所有这些银行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本国纳税人的“救助”,包括四家主要美国消费者银行:美洲银行(Bank of America)、花旗银行(Citi)、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富国银行(Wells Fargo),以及苏格兰皇家银行(RBS)、兴业银行(Société Générale)和瑞银(UBS)。它们的共同之处与其说是较低的“净好感分”(尽管确实如此),还不如说是相对较高的恶感比例(这也是花旗银行尽管有达到平均水平的“净好感分”仍然被列入其中的理由)。

熟悉程度带来信任程度

就24个国家的全球主要金融机构而言,“熟悉度”与“信任度”之间的关系几乎纯粹是线性的。在消费者“对21家银行企业的平均熟悉水平”与他们对银行的“净信任分”之间存在极强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92。换句话说,一个消费者越熟悉一家银行,就越有可能对它产生信心。但是,这条定律也有一个例外:如果熟悉度来自负面新闻报道,这一定律不适用。与2008年金融危机关系最深的几家银行就是明证。

篇7

调整产业

从产品看,外需减弱以两类产品的出口增速回落最为明显。一类为“两高一资”产品,如有色金属、钢铁等,另一类则是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政府调控应针对不同结构调整要求和产业特点采取不同策略。

张燕生认为:“限制‘两高一资’产品的生产和出口,符合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长期来看有助于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出口产品的整体结构。并且,外部严峻的市场形势给这些企业提供了一个加快转型升级的机会。由于关系着大量就业和中国比较优势的实现,不易作为挤压和限制出口增长的主要对象,应该给其一个稳定的环境,放松在以前外部市场较好情况下制定的从紧政策。”

在当前严峻的国际背景下,外需市场的挤压在客观上也会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所以,在政策上要缓解这一过程,防止来得太快,给就业和社会稳定造成冲击。

“适当调整外贸政策,尤其是要支持优势产品和优势企业的出口。在税收方面,基本思路是减税,由此激发企业的活力,加大企业更新改造的动力,稳定外需,稳定海外市场,实现微观基础的再造。这个基础不是制度基础,而是产业和技术基础,这也是把应对危机与促进中国产业升级转型结合起来的结合点。” 张燕生分析。

稳定外需

日前,国家上调了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保出口进而保经济增长的意图十分明显。值得注意的是,上调出口退税率还不能忽视另一重要因素,即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今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不断走高,升值幅度接近7%。下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基本稳定在6.82~6.84之间,对欧元汇率中间价升值20%以上。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在一定程度上吞噬了PPI 回落带来的利润空间,出口企业生存环境并未获得根本改善。

篇8

在市场经飞速发展的今天,诚信在你、我、他的生活中已显得倍加重要,犹如春天的甘泉、初秋的雨露,离开她,我们的生活就如春天失去的色彩,秋天失去硕果。

我们是新时代的教师,诚信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诚实守信,更多是一种人格、一种责任、一种对学生无私的爱……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曾感动过在座的每一位教师,在西北的一所山村小学,一位年仅15岁的“丫头教师”为了找回失学的孩子,竟然光着头、赤着脚,顶着烈日,冒着风沙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县城,受尽种种歧视和冷遇,最后在电视镜头声泪俱下地呼唤中才找回了那个孩子,那种师生相见的感人场面在我的记忆深处久久难以释怀——“是什么让这位丫头教师有如此坚强的勇气和决心?就因为当初“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艰难而忠实地履行着心灵深处那份简单而纯真的约定。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这是电影,可试想在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人为了那一句承诺而呕心沥血,艰守岗位,又有多少人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而抱定终生,初衷不改。

篇9

关键词:教学目标;预设目标;生成目标;新课标

在听别人上课时,我们经常很清楚地看到,一个多好的生成性资源啊,怎么教者就毫无觉察呢?真可惜!在我们回顾自己教学过程时,也会发现我们有时错过了绝好的生成性资源,自己怎么会这么笨呢?真懊悔!事实是,缺乏目标、漫无边际的生发往往是“脚踏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不可思议的,不仅形散而且神散,那种所谓“生成”实质上是“放羊”,是放弃教学的责任、教师的责任,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下一代人的素质;另一方面,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教学会慢慢扼杀师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欲望和生命活力。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时候,既要切实改变课堂教学中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僵化局面,又要对只求生成忽视预设的现象引起足够的警觉。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人会忽视预设?为什么还有人那么重视生成却抓不住生成契机?笔者认为关键是对生成与预设二者关系把握有偏颇,理解不透彻。其实,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不仅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二者相反相成,是可以和谐统一于一体的。这个统一体,就是学生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这个统一体就是教学有效――优质高效。

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无法预见,也就产生了许多的生成性问题。教师一方面要凭借教学机智应对生成性问题,对教学进度与方法手段适时地作出反应和调整,另一方面在预设时,要加强科学性、计划性,为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虽然说课堂教学有许多是无法预料的,但有时还是有章可循的。

一、明确目标,预埋新的理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一理念不是要我们放弃必要的预设,一定程度上说没有预设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生成,也必将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陷入漫无目标的脚踩西瓜皮式教学,必要的预设是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是为了更好的课堂生成。只是我们要在原来过分强调预设,甚至让学生进入猜测性学习,一条道走道底的基础上解放我们的教学思路,在总的教学目标基本不变的前提下,灵活地处理分阶段的课堂学习目标,尊重学生的体验,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道路或途径走到理想的彼岸,所谓“殊途同归”,有何不可!生成的成分增加了,相应的预设的成分就会减少,备课的策略也应有所变化,但绝对不是放弃备课,而是要更加努力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做到了然于胸,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体验,灵活地调空课堂,让课堂在动态中不断生成和优化,此时我们要备的是必要的预设,更要备的是可能的教学预案,你要让学生走不同的阅读体验的道路,你教师是否事先也理所应当也应该有不同的多条教学思路,一个完整的教学预案应该包括:方法预案、思路预案、操作预案和延伸预案四个部分,它与预设的不同在于预设是原则上课堂必须落实的,而这些是必须随着课堂上学情的变化而选用的不同教学策略,因此我将它定为软设计,使用的标准是动态的学情和教学目标。当然要让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不仅在课前,更在课堂。

二、营造氛围,鼓励生成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推行以来,我们的教学给了学生更大的空间,教学的开放性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级老师张化万老师曾说过:“如果一堂课上下来,跟你设计的教案丝毫不差,你千万别得意,因为这是一堂极其失败的课。”课堂教学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的对话和交流。著名教授叶澜先生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生成性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不承认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对课堂教学进行过度预设,不允许课堂教学出现任何意外、“错误”,这样的课堂就会缺乏弹性和活力。

我在教学《春》中写“春风”一段文字时,跟学生讲道:“作者之所以把无形无味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形有色,在我们眼前展示一幅春意盎然的‘春风图’,是因为作者进行细致的观察……”正当他说的津津有味时,忽然一位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认为你的说法不太正确。”我的心为之一怔,及时冷静下来,鼓励他说:“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因为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是用鼻子闻到的,而不是用眼睛来看到的。”教室里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是啊,鸟儿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是听到的,而不是看到的呀。”“还有牧童的短笛响着……”我心中一阵暗喜:此时学生们的思维和活跃,应好好地加以引导。于是我故意问:“谁能告诉同学们,什么是‘观察”呢?”“观察,就是用眼睛看呗。”生A得意地说道。唉,原来学生把“观察”狭隘地理解为“用眼睛看”。应如何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观察”的含义呢?我追问:“那走马观花是观察吗?”“走马观花不能算是观察,因为它是无意识的看,而观察应该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察看。”生B发言。“分析得很好。我们不能把‘观察’片面地理解为‘用眼睛看’,它也不是‘无意识地看’。那么,到底什么是‘观察’呢?”我及时地给予肯定,并追问道。“既然观察是有意识的、有目的地看,那么我觉得:只要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比如:耳朵、眼睛、鼻子、舌头,去听、去看、去闻、去尝,所得到的感受就是观察。”生C认真地说。“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每个人都有耳、目、鼻、舌等感觉器官,任何东西都有声、形、色、味等表象,我们通过我们的耳朵听、眼睛看、鼻子闻、舌头尝、手指摸,就产生了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有意识地启动我们的感觉器官,去了解和掌握事物的特征和最具表现力的表象,就是‘观察’。”我小结道。

“老师,我明白了。写‘春风’的这段文字从视觉的角度写到了鸟儿安巢、繁花嫩叶、牧童短笛,表现了景色的美丽;从嗅觉的角度写到了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还有花香。”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微微润湿的空气等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的,表现了春风的和煦、温柔。”

“呼朋引伴、卖弄喉咙、唱曲子、应和、嘹亮地响着是从听觉的角度写声音的。”

我觉得对这一片段的分析,我就抓住了课堂上的一个生成点――“什么是观察”,顺势利导,学生发表意见的兴趣很浓厚,课堂气氛相当好,远远超过了这位教师预想的效果,学生学得很轻松,学得很精彩。

确实,动态生成的课堂,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挑战,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捕捉“动态生成”的契机,如何把握“动态生成”,使“动态生成”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富有生命活力,是我们每位教师所共同追求的。

三、整合预设,机智生成

当前强调课堂生成,不是完全否定教师课前的预设,相反对于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仅仅只按照自己的思路来预设,更要想想学生可能产生哪些问题,努力按照学生的学路来预设过程,尤其是要考虑学生的理解往往是个性的,多元的。因此,要求教师课前的预设要有弹性的回旋空间。在预设教学环节时,倡导从单一的直线式程序走向灵活的分支式、板块式程序。在预设学情时,应该多些这样的思维:如果学生这样说,我该怎样引导?如果学生已经会了,我该怎么办?如果学生一无所知,我又该怎么办?多预设“如果”,多预设“怎么办。

有两个鲜活的案例:

片段一:《第一千个球》的课堂中

生1:有感情地读第一自然段

师:你这么一读,还有什么收获?

生1:我,我知道了一些贝利的信息

师:你看,你多会读书,不但用情地读,而且还思考收获,这就叫边读边思,好有不理解的词吗?

生2:我想问“生涯”是什么意思?

师:课文中是什么生涯?除了足球生涯,还有什么生涯?

生2:教师生涯

生3:学习生涯

生4:流浪生涯

师:打着背包到外地去打工叫什么生涯?

生5:打工生涯

师:.现在你明白什么叫生涯了吗?

生2:生涯就是从事某种工作的经历

师:理解的多好,能从例子看明白词语的意思.

片段二课外的选文《老师领进门》

生:读“我在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土”

师点拨:“春雨点点入土”会是怎样一种感觉?

生:悄无声息的

生:轻轻的

生:有一种抚摩般的感觉

生:会被泥土自然的吸收

生:会是一种滋润的感觉

生:好象会让人记的很牢,然后终生记着它

师:体会的很好,不但谈了春雨对泥土,还谈了故事对作者,如果现在再读,还会这么读吗?

全班自我试读然后请刚才读的那位同学再读(读的很有那么一份味道,全班不约而同地给予掌声或点头认可

师:有同学理解这句深情的话吗?

生:就是田老师的一个个娓娓动听的故事像春雨一样进入了作者的心田。

师:(略带疑惑)仅仅是故事?

生:还有丰富的知识

生:好象还有对语文课的喜爱

师:是好象?

生:不,不,对于那个作者应该是肯定。

生:对文学的兴趣

生:对田老师的喜爱……

师:这简直是在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中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许多知识,激起了对语文对文学的极大兴趣,作者牢记于心的正是这一点

全班深情地读此段

师:现在你能用课文中的那句话形容田老师的教育?

生:春雨般滋润的教育

生:无心插柳的教育

生:身临其境的教育……

师:还能用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

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生自读8-9自然段

师:现在你对“播下文学的种子”有理解了吗?

生:就是作者在田老师门下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激起了他对写作的浓厚兴趣,积累了丰富的课内外知识,打下了扎实的写作基础。使他痴情于写作。

师:了不起,能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面对恩师,你觉得作者面对田老师、面对周围的人,甚至面对自己的孩子,他会怎样谈起这段学习生涯?

生:略

师:虽然面对的人不相同,但内心的感受是一样的-----同有一颗感恩的心

上面列举的一个是词语教学的片段,一个是句子教学的片段,无不体现着在过程中学习探究,在过程中体验文本,在过程中丰富所得,积累经验。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行为,学生的个体差异又始终存在,因此不同学生对语文材料的体验和理解是多元化的,我们可以适当淡化结果,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特体验,将这一过程作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语文思维的过程,将“有根有据”作为评价的尺度,积极鼓励那些富有原创精神的阅读体验,让它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把课堂真正归还给学生后,课堂究竟会出现怎样的可能,已经远远不是在预设时候就能完全了然于胸,把握在手的.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预设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驰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生成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程,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弹性优化.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

参考文献:

【1】 孟庆欣,对新课标文本表述问题的思考[J];语文建设;2003年12期

【2】陈黎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检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刘华,从结果到过程――阅读课教学目标的价值回归[J];语文建设;2004年04期

【4】刘永慧,目标:预设和生成要有机结合[J];语文建设;2004年Z1期

【5】郑逸农,“非指示性”语文教育:一种教育理念[J];语文建设;2006年01期

【6】欧阳林,“非指示性”教学并非无指示性[J];语文建设;2006年01期

【7】仇定荣,动态生成:让语文教学充满灵气[J];语文建设;2006年01期

【8】冯永忠,问题应该由谁提出?――兼谈课堂的生成与预设[J];语文建设;2006年02期

篇10

一般而言,音乐艺术有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声乐 ,另一部分是器乐。在此之中,声乐即是利用人得声音加上语言的音乐,是音符和语言相融合的一种较为全面的艺术表演形式,这种表演形式在西方专专门是歌唱,而在中国是歌唱、戏曲表演和曲艺的总称。

声乐表现形式与器乐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声乐语境的表述更加地清楚果断、情感的传送更加地明显快捷。在声乐的表演过程中,无法把声乐单独地去对待,协调的歌唱艺术并不仅仅只是把声音送人体中传出来而已,更多地是要清楚深入地把握乐曲的中心内容、乐曲重点的理解、语言内涵的认知和演奏风格的掌握等多个方面内容的把握。由此可知 ,声乐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性。

声乐艺术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语言与音乐的紧密融合,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或者是哪一个民族都无法例外。声乐语言,在制作到被演奏这段过程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作词者对词的创作的元素的获取,从生活或是相关文献中提取元素,从而创作出歌词;二是作曲者对曲调的创作的意境的描绘,依据歌词所描绘的意境加上自身的理解,从而创作出情感丰富的音乐语言,即旋律;三是声乐演唱者根据自身对词和曲的把握,调整自己的感情,以最佳的歌声情感演唱出词曲。通俗而言,即是词不离曲,曲不离词,词曲相融。当然也存在没有歌词的歌曲 ,例如前苏联《声乐协奏曲》,这首曲虽未直接表达战争的主题 ,但它所描绘的苏联自然的美景,苏联人民在爱国战争艰苦的时期里展现出的纯洁骄傲,满腔热血,对美好的憧憬和对胜利的坚信,都是跟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相关,因而,歌曲虽没歌词 ,它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描绘的画面却非常地清晰。还有部分歌曲中使用了许多衬词和歌曲的花腔部分,这都是歌曲中伴随歌曲中心情感传达的一种表现方式,比如歌剧《魔笛》中的夜后咏叹调《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表达了她的复仇心愿,就是由于声乐艺术的基本特征是融合语言和音乐,我们在演绎声乐和表演声乐的过程中则务必要根据这个基本特征去进行表演。

二、声乐语言在声乐表演中的重要性

1.声乐语言是声乐作品的情感表达部分

很多西方学者认为:“声乐除了要注重声音以外,更多的还要注重内容和情感” 。而内容和情感的表达更多是要依靠语言来实现,只有听众才能知道歌唱者唱的是什么 ,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感情和所描绘的画面是怎么样的,这些就决定了语言在声乐作品中的重要性,声乐语言对音乐作品的表述清晰度具有很高的关键性。语调是歌唱者声音音调的起伏而形成的韵律,语气是歌唱者和听众对语调的心理知觉。而语气语调在声乐作品的情感表达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剖析声乐作品时,一方面是阅读乐谱,另一方面是要熟记歌词,研究作品的语气和语调,因为语气和语调可以反映出歌唱者在演绎作品的时候的感情。并且了解歌词的内涵,研究声乐语言的意蕴,掌握作品所传送的情愫和内容,在脑海里描绘出一幅丰富多彩生气十足的画面。这就给我们表演声乐作品带来了非常大的帮助,使得演绎作品的人更加容易且准确地投入情感,更加完美地将作品演绎出来,带给听众美妙的听觉盛宴。

声乐表演不但能够让歌唱者和听众之间有更多的情感方面的交流,还可以使双方都得到更多的收获。于声乐歌唱者而言,声乐语言是与听众交流的最有力工具,对声乐语言的精确掌控,一方面可以准确地表达声乐作品,另一方面在与听众交流的过程中也可以认识到自身还存在的不足,可以多方面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而对听众而言,声乐表演除了可以让自己身心放松之外,更多地是可以修生养性,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沉淀自身的心灵。

2 .声乐语言发音对歌唱里声音线条的完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声乐作品大多都是以汉语为声乐语言,且汉语主要是以声母和韵母组成,而语言声腔和气息直接影响着声音线条的流畅度,即是我们所讲的连贯性 。因而,如若语言把握不当就非常容易在发音吐字的时候把原先流畅的气息切断,也是我们时常说的线条被不合理的语言使用所阻碍,即失去了连贯性 。因而我们在歌唱的时候必须要把一个个的字流畅地联起来。

声乐表演在声乐语言这一方面必须要做到准确和利索。声乐表演是歌唱者组建精准的声音定位和调整最适合的歌唱状态,在一个最佳的氛围中,提高自身的艺术审美能力。在声乐表演的过程中,歌唱者的每一个发声器官,在运动的状态下,相互之间是无法碰触的,因而,在生理学的角度上来说,歌唱是一项抽象运动。这就给声乐表者设定了相关的要求,在最初学习声乐理论方面,要准确地掌握各项声乐表演的技巧点和知识点的内涵,把握声乐表演的基本原理,自身去感受声乐表演的过程,在多次体验之后,抓住最适合的方式去反复练习,树立正确的声乐理念,使自己的表演达到最佳的状态,最后拿捏好声乐表演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