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范文
时间:2023-03-27 17:40: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香菱学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篇2
写作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写诗对于古人来说更不易,黛玉却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原本在香菱眼中高不可攀的事物一下子变得矮小了,在现代看来,这种做法可以排除香菱的畏难情绪,放下思想包袱,激发写诗的信心。
其实,学生写作也是如此,作文也是很简单的事。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只要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写下来,就一定是独特的。帮助学生把那些畏难的情绪丢开,就会发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当他们扫除心理障碍,写作也就顺理成章了。
有了信心就能写好诗吗?不是这么简单的事。首先什么是好诗呢?黛玉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她与香菱的谈话中有这样的几句,“原来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由此可以知道,诗的立意最重要,词句修饰次之,格调规矩是最末手段。黛玉三言两语就指出写作的要诀,她让香菱明白好诗的标准,让香菱在写诗的道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避免陷入误区。
如果把作诗与作文相对应来看,诗的意趣、词句、格调规矩对应作文的内容、语言和构思,那么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内容的真实应该是作文的首要目标,语言、构思是外在手段。当我们明确了这层关系后,指导写作时就不会一味地追求语言的雕琢、构思的另类了。当然不是说语言和构思就没用,它们能像化妆一样,使文章的优点得到凸显、缺点有所掩饰。当学生明白了这三者的关系后,自然就会把重点放在自己独特的理解与体会上,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独特而有新意的文章来。到底怎样才能写出好文章呢?指导作文时我给学生概括黛玉的绝招:
一、广泛的积累
先看一下黛玉给香菱开的书目吧,“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熟透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就不愁不是诗翁了。”黛玉要香菱看的人物涉及王维、杜甫、李白,再加上“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都是名家大腕、诗坛巨匠。诗有田园诗、山水诗,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真是风格各异。从体裁上看,有五言、七言、律诗、绝句,还有古风,真是变化万千。从数量上看,“一百首”“一二百首”“一二百首”,再加上“陶”“应”“谢”“阮”“庾”“鲍”等人的作品,恐怕得有上千首了吧。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肚子里有那么多名家大腕的作品作底子,怎能不下笔如有神?而且黛玉还提醒香菱,读诗不可“见了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局,再学不出来的”。
由此可见,广泛的积累是写作的前提,而且积累是有选择的。阅读面要广,阅读量要大,阅读倾向要积极健康,要多读名家名篇,只有这样才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来。我们还要让学生意识到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别期望在短期内会突飞猛进。所以就必须做长期“抗战”的准备,只有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才会真正有所收获。
二、仔细品味
当香菱读了一段时间之后,黛玉就问香菱:“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可见,读书不是囫囵吞枣就能学到知识的,还得仔细品味,才能得“三味”。品味的过程是学习别人长处的过程,是用自己的主观感受去分析了解作品的过程,同时也是消化吸收的过程。
三、大胆尝试,不必过于拘泥
香菱急于想一试身手,就央黛玉出题让她试写,黛玉就指定一首写月的诗,“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哪几个字去。”也不多加约束,给了香菱很大的自由,而且当第一次诗作不好的时候,黛玉又说:“把这一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做。”这就是黛玉的高明之处。手把手的教学方式太慢,黛玉把写作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香菱,而且一再鼓励她要大胆尝试,由自己的喜好决定用哪几个字,不要受别人的制约。
写作教学正需要这种理念,别人的东西再好,终归是别人的,要化为己用就一定得有自己的东西。而发现自己的视角,就需要大胆尝试,放开手脚,跳出所有的框框。
四、反复训练
当香菱第一遍交稿时,黛玉简单评价后扔下一句“再作一首”。第二遍交稿时,黛玉说“还得另作”,至于怎样做,也不多作指导,由香菱自己悟去。我想在学生作文时,也会遇到不满意的情形,那该怎么办呢?黛玉的做法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学习没有捷径,唯有苦心孤诣,反复训练,才能交出满意的答卷。
篇3
【关键词】香菱;黛玉;诗学观;影响因素
读罢红楼,掩卷神思,想来“香菱”二字,不由愁其苦,觉其怜,叹其悲,泣其命,可人痴女就这么徒赴黄泉。因前之学者于香菱之悲苦形象已不乏其陈,我亦不必再言,更何况于她之悲戚我着实难以言表,且只从香菱学诗这一情节铺讲开来,谈一谈黛玉的诗学观吧。
潇湘生来掠浮沉,海棠中魁照乾坤。自是寄情埋文笔,怎奈悲世葬诗魂?这是我读来林诗后的切身感受,想来海棠社中,她虽与蘅芜君(薛宝钗)、枕霞旧友(史湘云)三分秋色,然却以潇湘妃子最具诗气。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折辱于湘莲之手的薛大傻子外出经商后,在宝钗的帮助下,痴香菱终得偿所愿住进了心往慕之的大观园。拜访过各色园人之后,香菱始拜黛玉为师。万事放空心尽诗,池边人笑不自知。苦吟锤炼学不尽,朝来暮往夜睡迟,就这样一迈而进她的学诗之路。那么,在黛玉教诗的过程中,我们于她的诗学思想又可窥其几分呢?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学观念呢?可能受到了怎样的影响呢?通过本文,笔者将以其拙见陋知来为大家解读一二。
一、入门要基础
《红楼梦》四十八回当香菱拜黛玉为师时,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其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黛玉所谓“起承转合”四字乃为作诗成法之要理,清朝学者冒春荣也曾说:“凡诗无论古今体,五七言,总不离起承转合四字,而千变万化出于其中。(《葚原诗说》)”律诗即依次为起、承、转、合四联,才是正格。杜甫著名七律《蜀相》中起联言寻访武侯祠外柏森森的景象;次联承前,写入祠后看到的近景:映阶碧草、隔夜黄鹂;第三联由写景转入写人,描述诸葛孔明的丰功伟业和献身精神;尾联则抒发了诗人的缅怀沉痛之情,结合全篇。黛玉所谓平仄、虚实相对,则是指律诗的黏对,律诗中后联的出句与前联对句的平仄相同称之为“黏”,每联的上句与下句的平仄关系叫做“对”。这是黛玉教于香菱学诗入门的基本功,也学诗应当学得其格律要求,这样做出来的诗才会极工极对。从此处而言,黛玉于律诗声律了然于心,并欣然道与香菱。而香菱所做的第一首咏月诗就是仄起平收首句入韵式的,除措词不雅外,于声律而言其实是极工的。这说明在诗歌声律上,黛玉还是主张诗歌创作当合于声律的,这是初学者必须要掌握的基础。
二、立意须新奇
唐朝“七绝圣手”曾言:“夫作文章,但多立意,令左穿右穴,苦心竭智,必须忘身,不可拘束。(《诗格》)”可知诗歌创作中立意的至关重要,而立意是否新奇则显得更为重要了。黛玉教香菱学诗时,论及诗歌创作应遵守声律的基本要求,同时她还说道:“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可见,在这株绛珠草心里诗歌立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倒与王昌龄所言“左穿右穴”、“不可拘束”等语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了,所谓“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刘勰《文心雕龙・神思》)”。钟嵘《诗品》序中也曾说过:“今既不被管弦,亦何取于声律耶……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黛玉所谓“不以词害意”,即是在诗歌写作中切莫因为拘泥于格律,约限于词句,使得整首诗变得意趣全无,读来味同嚼蜡。由此看来,黛玉十分倡导翻新为奇、意新趣满的诗歌创作论。在我看来,这不失为是对“永明体”四声八病的一种矫正吧,毕竟于诗歌而言,还是意新情切的诗歌容易动人心扉,荡人心魂。黛玉在主张立意新奇的同时,还要求初学诗者切莫流于浅俗,这在她给香菱指定学诗的榜样时已然明了。她说道:“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黛玉不尚浅俗的同时,也更加从反面证明了她对诗歌立意是否新奇的重视程度了。
三、师从学乎上
《红楼梦》四十八回中,当香菱谈及自己最喜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时,黛玉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此段文字,全然讲明了在黛玉心目中学诗当以“学乎上”为正道。何为“学乎上”呢?沧浪逋客所言最切: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黛玉所言师从李杜摩诘,再看魏晋名家,这一点同严仪卿《沧浪诗话・诗辨》中所写如出一辙。他们所推崇的诗学理论其实都是一种“学乎上”观,即“向上一路”的学诗观,以禅理言之,也即“学诗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在黛玉的诗学思想中,她认为师从王摩诘,得其格老而味长,描景外之味,含不尽之意,读其五律可使香菱学会窥景生情,情随境迁,物我合一,神与物游。认为师从李杜,可使香菱得太白之俊逸,学老杜之沉郁;得太白之奇气,学老杜之学力;得太白之壮浪,学老杜之浑正。认为师从陶谢等人,可使香菱得其魏晋风流,学得渊明味外之旨,晓得应和而不壮,明得谢客自然真纯,会得庾鲍清新俊逸。至此看来,黛玉之所谓“学乎上观”,仪卿之所谓“向上一路”,都是要求初学诗者入门时师从须正,不可错拜师门,否则将会是入而难出,诗再不为真诗了。
四、自然出乎心
香菱二易其稿,拿来于黛玉相看时,黛玉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黛玉所言“过于穿凿”即为香菱之诗陈词不免略有些附会牵强之意,措词堆砌之病,还未出乎本心,流于真情。先看其颔联“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如果说上联是月染花香香带月,那么这月色与丝柳又有何干?我们都知夜深露愈重,何来“露初干”呢?分明是香菱为文造景造情罢了,实非如此。夫为诗属文者,因文造情实乃大忌,非流于胸臆者不能称之为好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赏花则心止乎花,游园则神漫于园。作诗除去须发真情外,还须做到流于自然,不落穿凿。彦和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说道:“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于心而徘徊。”子瞻所言“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恣态横生”,为文须如此,作诗亦须如此,亦如黛玉所说作诗切忌穿凿,其实一也。在黛玉看来,自然得成,真于性情,不顾词采,哪管穿凿,切忌堆砌,其诗方可风流自然,称之好诗真诗也。
想来黛玉于诗学之观,即为入门须得基本,立意须得翻新,师从须得上乘,结情须得自然。要之,《红楼梦》这样一部鸿世巨作,其中尚有许多需要我们不竭余力去挖掘的要解真见,单单在这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中就可一窥黛玉高妙超绝的诗学思想。她的诗歌理论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兼采众家,并能自出机杼,对于初学诗者而言有着莫大的指导作用,且看痴香菱不都学有所成了吗?
参考文献:
[1]陈洪,张峰屹,卢盛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读本[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10.
[2]陈应鸾.岁寒堂诗话校笺[M].巴蜀书社,2000.3.
篇4
关键词:英语教学;带领学生;走向知识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思考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让学生愿意跟着你学,喜欢上英语课,让学生始终保持对英语浓厚和持久的兴趣,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根本,同时也是学生不断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素质教育的主导思想就是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不可推卸地应承担起这一使命和责任,教师应凭借科学的英语教学策略引领学生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所谓英语教学策略,就是为了提高英语学习效率,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作出的种种选择和采取的措施。
一、培养保持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
彼得・克莱恩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有了兴趣就越学越爱学。因此,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注重诱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直接兴趣。师生情感的沟通是诱发直接兴趣的条件。爱是学生基本的心理需求,因此教师必须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用教师的爱来诱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以及对学习的爱。有了感情,就会增加教学的魅力,学生往往由爱你而爱上英语学科,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学生兴趣也自然地诱发起来。讲究授课艺术是直接的兴趣保证。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具,借助现代化电教设备、实物、图片,利用教室及学生具有的一切条件,动用学生眼、耳、口、手、脑各种器官,并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及手段。
例如,在讲授现在进行时的时候,笔者先向学生提供一些关于人物的动作图片,问:What is he / she doing?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猜出了许多答案,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之后,笔者又在先前的图片上叠加上一些道具图片,学生立刻给出了非常具体、明确的答案……运用此种方法,学生既牢固地掌握了相关的语法知识,又大大提升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创造机会,让他们由“失败者”转化为“成功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英语是第二语言,毕竟不同于母语的学习,我们现在的英语教学是以有限的课堂教学为主,缺乏必要的语言交流环境,难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一些七年级的学生在刚入学时,与接受英语启蒙教育较早的孩子相比,不免有“失败者”的感觉,作为教师应当积极创造机会,设法让学生完成由“失败者”向“成功者”的转化。教学实践表明,成功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对知识技能的顺利掌握在一定条件下会促进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自信心和渴求在学习上有新的突破的愿望。
三、爱护和信任,提高期望值
爱护、信任、期待能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力。身为教师,首先要在心中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平等的意识。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个别辅导,在学习方法上给予适时地帮助,通过暗示的方法,表明对他们有较高的期望,让他们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真心信任,使他们的自信心能够不断增强,教师这样的期望将会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支点。
四、让学生积极参与的策略
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他们自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积极主动地吸取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就成为决定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五、教学过程情景化的策略
情景教学是指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感知、操练、初步运用语言材料的社会语言背景。教师只有将课堂教学设计成一个模拟真实场景的场所,才能使学生知晓英语词汇、短语、句子或对话发生运用的特定场景,感受语言学习的贴切真实,使教学走向生活。例如,Go for it!八(上)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带着学生一起制作,品尝“banana milk shake”,从而掌握所学的英语知识。
六、教学过程活动化、游戏化策略
篇5
近年来,大学生考试作弊人数不断增长,作弊现象已经发展到屡禁不止的程度。不仅如此,大学生对考试作弊的态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姚信和程艳对48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超过80%的学生认为作弊行为‘可以接受’或‘无所谓’,高达87%的作弊者像没发生一样或者庆幸没被发现。”[2]大学生作弊不再羞羞怯怯,而是坦然视之,不以为耻。大学生对自身作弊行为价值判断的异化,既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而且有可能引起全社会的信誉危机。为何大学生作弊了,还如此坦然呢?按照卢愿清、张春娟的观点,大学生作弊心态的“放开”首先是与高校群体的心理支持有关。随着考试作弊人数的急剧攀升,学生对考试作弊的心理认同程度不断提升,按学生的说法就是:“反正大家都一样,无所谓啦。”作弊行为不再孤单,作弊群体的壮大让他们也有了与传统道德相抗衡的勇气和力量,因此作弊也变得坦然了。[3]其次,从经济学的角度,大学生考试作弊是教育功利主义下的产物,是成本效益失衡下的选择。高等教育扩招,一方面使得更多的人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另一面也引发一些问题,通过降低录取分数而扩招进来的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就没办法与正常情况下录取进来的学生相比,但是能够被高校录取的事实,对学生本人而言可以说是脱离“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苦海,对家庭而言则是一种提升家族荣誉感的事情。学生希望通过受教育来获得社会认同和个人发展空间,然而原有的基础已经让这些同学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为了满足家人的期望和对自己不努力学习做法的自圆其说,学生铤而走险,在考试时作弊,并自我安慰之:“分不在高,六十则行,行不在深,作弊则赢”,反正已经付了学费给学校,自然就有权选择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作弊起来也坦然得多。
二、对实现“零作弊”的思考
与上面提到的大学生考试“坦然作弊”的现象相比,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生“零作弊”的现象更值得我们深思,既然作弊现象如此猖獗,那为何该高校能做到实现“零作弊”的目标呢?根据韦志兆的研究,“该校首先通过创设‘诚信考场’‘关爱考场’‘一般考场’这‘三种考场’,在考试过程中强化学生诚信心理和信念,在实践中培育诚信;其次,开展换位思考实践活动,要求违纪的学生要交代清楚违纪事实,进行自我反思,明确错在何处,决心如何改正。让学生组成“换位实践纠察队”在课余时间检查学生上课违纪情况,低年级学生早操晚修、基本功考核现场等情况,让学生在实践中认清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在自我教育过程中体验诚信的重要性;接着,该校在教育中突出人文关怀,不仅关爱学习困难特殊群体,而且也关爱自控能力差和犯错误的学生,对这些学生采取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用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另外还关注和关心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坚定人生信念,奋发图强。最后,建立科学的诚信评价体系,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制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诚信守则》和学生的表现为依据,采取加分或减分的方法,对学生的诚信表现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通过以上途径,该校连续三年157585人次考试,实现了“零作弊”目标。”[4]
三、大学教育实现“零作弊”的策略
(一)切实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首先,要在大学里面营造一种诚信光荣的的氛围。让师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诚信教育,不仅学院领导要重视诚信教育,辅导员、班主任、德育导师们要积极开展诚信教育,大学生们也要正确对待诚信教育;其次,主动占领可以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舆论阵地,开辟崭新的诚信教育途径。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学生们提供了获取最新资讯的机会。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开拓网络诚信教育平台,通过播放历史上诚实守信的典范人物事迹以及当代生活中诚实信用的榜样人物事迹等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接受诚信教育。另外,通过校园BBS、QQ群、飞信群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讨论会,通过教师和学生对话、学生和学生对话、学生和家长对话等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认识到诚信考试对良好学风、校风形成的重要性,对公平竞争环境氛围的营造以及对诚实守信社会的风气形成的重要性;再次,设立大学生诚信教育基地。当前,高校内部中一些诚实守信,真抓实干的集体或个人,学院要对他们进行表彰,同时在该单位设立诚信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它们的模范带头作用,中南大学在校内设立德育和思想教育基地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另外,加强档案管理,从学生入学报到时,就为每一位新生设立《诚信档案》,将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家庭经济情况、参与义务活动情况、健康状况、奖惩情况、信用记录等一一记录在案,并将《诚信档案》与学生评优贷款相结合,诚信记录良好是评优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也是学生贷款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评价机制
当前高校内部大多数考试都是采取闭卷的考试形式,而且是“一卷定乾坤”。由于期末考试期间,时间短、任务重,再加上考试结果往往与学生奖、助学金、评优、入党等相联系,因此有不少学生在利益面前和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就铤而走险,考试作弊。因此,建议大学在教学过程中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注意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合理安排,在课堂中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例如,讲授完一个专题后,让学生分组做实验,检验学习内容是否能与现实实践结果一致,再将实验过程以报告或者汇报会的形式呈现出来,由教师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给分,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例如,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根据就业指导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在2011年起决定对《2012届(三年制)就业指导课程》课程评价修改为平时成绩占70%,期末成绩占30%,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加强团队合作,从平时上课出勤率、完成平时作业的情况等对学生进行考察,注重过程性评价并加大它在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减少总结性评价所占的比例,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减轻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是一种值得借鉴的做法。此外,除了闭卷和开卷考试外,还可以通过面试、师生对话等形式进行考核,对于高职类院校,还可以采取邀请行业一线的专家对考生进行面试的考核方式,一方面让学生在考试中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锻炼自己,这样才能让考试真正发挥其育人的作用。例如在2010年对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2009级3年制同学的英语基本功考核中,该课程负责人黄林林老师就邀请了幼教行业的黄爽老师(幼教培训机构园长)一起担任考核官,从考核礼仪、语音语调、内容组织等对学生进行考核,提高学生备考的积极性,学生考后反馈良好。#p#分页标题#e#
(三)坚持过罚相当的做法,在作弊处理中运用适度原则
在对作弊学生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坚持过罚相当的做法,贯彻比例原则,选择最恰当的处分措施来实现教育目的。根据万金店的观点,对违纪学生进行处分的时候,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应结合违规的主观过错的程度来适用具体处罚,过错是给予学生处分的重要依据,主观过错越大,学生所需承担的责任就越大,例如,学生偷看作弊,如果只是临时起意,则该承认的责任应该比蓄意安排好在周围、考试时肆意偷看的同学所应承担的责任小。2•如有多个手段存在时,必须选择不过分的和最佳的手段,必须选择既能达到处分的目的而又对学生权利和利益造成最小侵害之层次进行处分。”[5]
篇6
2005年暑期,正是江苏省启动整体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开局之年。暨阳高级中学针对学校原有的管理模式停留在粗放型的“应试教学”层面、师资队伍缺乏高层次的领军人才、德育工作成为形式和装饰、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满堂灌等现实问题,组建了“暨阳高中学校文化管理工程”专家组,经过反复探讨、论证,制定了2005―2015年学校发展规划,出台了“文化立校,文化兴校”的学校文化管理战略一揽子改革举措,提出了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做人民信任老师,办社会满意学校”的战略思想,让老师们在校本研训、推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变革的更高平台上提升自我专业发展水平。构建了暨阳高中目标教育特色模型,致力于打造科学与人文并重、在全省有较高知名度、在长三角地区有较强辐射力的研究型高级中学。
暨阳高中“目标教育特色模型”是以学校在教学法方面的追求为背景提出的校本教育管理模式。它是根据过程和结果并重的思想,先由校长室提出学校在一定时期的发展总目标,然后由学校内部各部门和教师、学生、家长根据总目标确定各自的工作(学习)分目标,并积极主动为各自的分目标而奋斗,从而使发展总目标得以实现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目标教育的实质是绩效价值导向,目标教育的层次涉及学校各个层面。目标教育体系由目标管理体系、目标教学系统构成。目标教学系统由目标教学策略、目标教学能力指标、目标学习能力指标、目标课程等内容构成。目标教育模型的确立,正如张建华校长所说:“希望通过实施学校文化管理战略,构建暨阳教育特色,实现学校新一轮发展目标。”目标教学策略是暨阳高中目标教育特色模型的基础工程,更是学校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总策略。
二、目标教学策略源于中西教学方法的优化整合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和重头戏,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活动过程,成为科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精神财富的过程。知识的获得与内化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对知识进行自主性的构建。暨阳高中的目标教学策略认为,明确的学习目标引领求知者探究知识,知识的建构基础是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完善的。目标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打开知识之窗,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体验知识,感受知识的存在;指导学生应用知识,增强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辅助学生回归知识,促使教材知识体系的活化。
目标教学策略的构建借鉴了B.S.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掌握学习策略”“形成性评价”三方面理论。布氏学派教育理论中所代表的全新观念有“教育目标观”“教育观”“评价观”“学生观”四个方面。布卢姆的分类体系不受教学内容异同的影响,不受学生年龄、年级、教学类型的限制。分类理论能把凡是具有相同行为水平的教育目标显示出来。也就是说,教育目标适用的范围十分宽泛,基础教育的各个学段、学科,各类学校可以普遍学习使用,这就为开展目标教学策略实验提供了可能和理论支撑。
三、目标教学策略的内涵和外延
暨阳高中的目标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预习、尝试、讨论、分析的过程,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一般教学程序分为明确目标、预习探究、师生分析、讨论质疑、课堂检测等环节,其核心要素是目标性、自主性和探究性。这种教学策略适用于各个学科的各种课型,包括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和练习课等。学校的12个教研组围绕目标教学总策略,在自身的子课题实践研究中,积极探索建构本学科的课堂教学特色模式。如学校生物教研组在张建华校长的带领下,逐步创立形成了适用于生命科学教育的目标设问教学策略,其显著特点是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在系列的问题情景中探究学习,获取生命科学的基本知识,培养生命科学的基本能力,建构生命科学的基本理念。
为了有效评价目标教学策略的实践状况,学校建立了目标教学策略的“三主一目的”评价标准,即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质疑为主轴,以效果为目的。教学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表现、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堂的教学效果等三个方面。
在目标教学策略评价标准中,学生的学习表现由四个方面构成:一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包括预习情况、复习情况、听课的专注程度,“三本”(课堂笔记本、纠错本、提问本)的使用情况等。二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是学生的参与程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参与程度来体现的。衡量学生参与程度的标准包括参与教学的广度、深度和自觉度等。四是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由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和教学特色四个方面构成。
课堂的教学效果包括课堂检测的达成率,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学生潜能的挖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变式题或新情景题的能力等。
“三主一目的”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使目标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更形象具体,形成了纲举目张的评价体系。
四、目标教学策略推动师生共同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进学校文化管理建设,更好地发挥目标教育特色,把学校课堂教学的改革提升到更高层次,2005年下半年始,暨阳高中开展了“目标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并于2007年5月申报了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成立了学校“目标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组,组织申报了语、数、英等12个学科为基地的二级子课题组,形成了学校课题研究网络,在学科教学中实践目标教学策略。课题研究的视角,是从学校文化建设角度来审视学校以往的日常教学工作,从方法论角度指导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优学习方法。课题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即以学校教学课堂改革为抓手,在实践中研究、改进和调整。课题研究的平台是备课组教师的集体研训和平时真实的课堂教学。
为确保目标教学策略实践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首先健全了研究制度,先后出台了“教学工作检查制度”“教师课堂教学常规”“教师课堂教学调研制度”“一课三备制度”“目标教学策略‘三主一目的’评价标准”等与课堂教学改革相关的常规制度,其目的是规范教师平时的课堂目标教学行为。其次是在学习中寻找理论支持。学校先后邀请了南京均衡教育咨询研究院执行院长时雪松等专家来校讲学,其目的是引导教师加强理论学习,从理论上指导实践方法。然后通过一系列各种形式的校本培训让全校教师认识、理解和领会学校提出的目标教学策略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最后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深入推进目标教学策略。一是骨干引领。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和第二周组织学校行政人员执教课题研究的示范课,第三周和第四周组织已经取得市级骨干教师称号教师做课题研究观摩课等。二是课题研讨。每个学期,学校都要组织围绕“目标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组织开展1~2次研讨课活动,探索各学科目标教学策略的实施方法和教学特色。每个学年,学校都组织开展面向校外的教学开放日活动,邀请兄弟学校的教师来校听课,围绕目标教学策略开展交流研讨。另外,积极承办本市范围内的课堂教学改革展示活动,进一步宣传交流学校的目标教学策略的研究进展。三是全面启动。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校严格“一课三备”制度,即一个学教案分三个阶段备课,特别是学校每周组织两节课的备课组集体备课研训活动,围绕目标教学策略的要求进行备课。关于每节课的教学设计、新课程要求的目标的体现和新课标教学任务的落实等都是教师们交流的热点和重点内容,从而确保在全体教师中灌输目标教学思想,落实目标教学行为。四是教学督查。将经常性的教学调研与定期的年级性调研结合起来,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对各年级教学工作的调研指导,在调研评估的过程中,以目标教学策略的评价标准进行听课考评,重点检查教师们开展课题研究的实践情况。每学期还对全校教师开展2~3次的教学常规督查工作,并将检查的情况在全体教职工会议上进行通报,以督促教师们坚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篇7
关键词:混合学习 项目教学法 学习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163-01
根据国家和山西省的关于高职院校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通知的文件精神,以“知识管理”和“教学诊改”为理念,推进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美国新媒体联盟的2015年《地平线报告(高教版)》认为,当前及今后5年,学习分析技术、混合学习等是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混合式学习模型的优点逐渐突出,应用更加广泛。将传统学习与网络学习的优势相互结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学习分析从2012年开始,一直活跃在国际视野,近年来与教育技术领域的整合是国内外专家研究的热点。通过收集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数据,教师做到对学生的实时诊断与预测。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对知网上近5年关于学习分析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发现无论是翻转课堂还是混合学习,专家对教学模式,影响因素等方面都作出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教学产生的数据没有予以充分的重视。国际上关于学习分析技术在教育中应用主要包括四方面:业务情报(47%)、学位指导(32%)、业务绩效(35%)、课程分析(35%)。
当前国外研究的主要热点是通过学习分析研究对教育产生的实质性影响。很多学者提出了学习分析框架,如Campbell 提出了学习分析五步骤,Tanya Elias 提出了七步骤等。国外对学习分析工具的开发也比较多,如文本分析工具CATPAC、LIWC等,而国内研究较少。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还在于学习分析文献综述及学习分析技术与其他领域的整合,如智慧教育、数据挖掘等。如黄荣怀教师提出要将教学过程中的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显示。挖掘这部分数据,提取有效信息,并作用于教学。祝智庭教授对国内五年来关于学习分析的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国内对学习分析模型构建的研究还不多。综合以上研究,笔者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强调人为干预和人为分析,忽略机器自动预测。过于依赖教师的能动性,加重教师负担和主观臆断。注重学习分析模型构建, 忽略学习分析具体诊改过程。
二、学习分析研究模型
学习分析研究模型。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等特点,应国家教育部关于高职院校质量整改文件精神。通过构建项目引领下的混合学习模式,运用知识服务和学习分析方法精细化实时评测学习情况、诊断学习中发生的问题、优化学习效果。在项目式课程Dreamweaver中,将教学内容细化为单个任务、学习任务、创设任务情境,以任务驱动学习者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绩效。构建基于项目课程的新型课堂:任务驱动,激活主体个性学习,精准推送,适时自测,自动评价,诊断反馈,改进提升。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及时反馈学习情况,预测学习结果,提高学习绩效,以便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和评估教学。将知识服务应用于课程改革,让知识产生于教学,服务于教学。此研究的意义在于:(1)教学数据结构化。通过采集挖掘学生在混合学习模式下学习的信息和教师的 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归纳,形成结构化的数据,便于分析。(2)分析结果可视化。通过专业工具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可视化的形式显示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结果,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3)学习管理智能化。智能化地监测和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高学生体验。(4)提高学习绩效。在项目课程的混合学习中开展知识服务应用,并且针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习数据分析。知识的共享和及时的反馈,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绩效。
三、学习行为数据收集与分析
通过线上雨课堂平台和线下学生学习评价量表双渠道获取学生学习行为数据,为学生进行学习画像,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态度、学习风格、出勤纪律、起点水平、认知能力、操作水平、合作交流能力和学习成就。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教师进行干预性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最终提高整体学习绩效,提升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青,王涛学习分析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12(8):129-133.
[2]曹帅,王以宁,学习分析技术的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6(5):78-84.
篇8
关键词 机械制图;项目式教学;团队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2-0124-02
Application of Project-based Teaching in Reading Parts Drawing//
ZHANG Ziqin
Abstract During the mechanical drawing’s parts drawing, the project-based was used by Take the Student as the Main Body, Take Ability as Standard. Drawings of the source of enterprise were modified to teaching content. Firstly, students were autonomic study; secondly, panel discussion; finally, fulfill the tasks by co-operating with others.
Key words mechanical drawing; project-based teaching; teamwork
1 引言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都是根据课程的知识体系制订并实施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导致在后续实践中缺乏用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图样表达能力和看图能力。然而机械制图中的零件图,对于未来的技术工人来讲,会读零件图是必须具备的技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笔者在课程教学研究和实践中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根据新课程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式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合理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的教学模式。具体地说,就是教师从学生的专业学习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典型的实践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项目实施的具体要求,自主制订学习和工作计划,自觉地进行知识建构,按时完成项目任务要求的一种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则从侧面对学生加以激励和引导,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学习内容。
项目式教学的开展,不仅使学生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更锻炼了其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学习和实践的高度统一。
2 项目式教学在读零件图中的应用实例――读轴类零件图
引入项目并布置任务
师:(PPT引入)请大家观看减速箱装配体,现把它拆开,大家能看到什么呢?
生:零件。
师:零件是怎样做出来的?在设计机器时,首先绘制装配图,再画零件图,根据零件图加工零件,然后把零件装配成机器,那么,零件图是制造和检验零件的主要依据。作为未来的技术工人,读懂零件图很重要。所以,今天我们的任务是读轴类零件图。
任务分析 引导学生对识读轴类零件图的方法和步骤进行分析。
师:请大家看,这是一张轴类零件图。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零件图的内容,如图形、尺寸、技术要求和标题栏,那么如何识读轴类零件图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读轴类零件图的方法和步骤。
第一步:概括了解[板书]
从标题栏了解零件的名称、材料、比例
第二步:结构分析[板书]
通常由几段不同直径的同轴回转体组成,常有键槽、退刀槽、越程槽、轴肩、螺纹等结构
第三步:视图分析[板书]
基本视图、剖视图、移出断面图
第四步:尺寸分析[板书]
尺寸基准、定形尺寸、定位尺寸
第五步:技术要求分析[板书]
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
工作实施
师:我们已经知道读轴类零件图的方法和步骤,现在我们一起来做第一步:概括了解该零件的名称是什么?
生:从动轴。
师:该零件的材料是什么?
生:45钢。
师:比例是多少?
生:1:1。
师:比例为1:1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生:图样中图形与实物相应要素的线性尺寸之比为1:1。
师:刚刚我们一起做了第一步,接下来我们分组讨论完成对从动轴零件图的识读。[分四组]
师:我们根据读图步骤,每组对从动轴的结构进行分析讨论。请大家思考:从动轴上是由什么基本体组成的?从动轴上有哪些结构?
学生分组讨论,相互交流,填写工作表一(略)。教师巡回指导,对第一小组的工作表进行点评。
师:请大家思考:从动轴采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相互交流,填写工作表二(略)。教师巡回指导,对第二小组的工作表进行点评。
师:那么它的尺寸又是如何的呢?请大家继续小组讨论尺寸分析,并思考从动轴的尺寸基准是什么?键槽有哪些定形和定位尺寸?
学生分组讨论,相互交流,填写工作表三(略)。教师巡回指导,对第三小组的工作表进行点评。
师:轴类零件的尺寸基准通常为轴向基准和径向基准。径向基准比较容易找到,而轴向基准通常以重要端面作为基准,那么如何来判断重要断面呢?分三步:1)看端面上是否标注有基准符号和形位公差代号;2)看该端面是否表面粗糙度要求最高;3)看该端面引出的尺寸数量是否最多。所以从动轴的轴向基准为右端面。
以上对从动轴的尺寸进行了分析,接下来小组继续分析技术要求。请大家思考:哪些表面的尺寸要求比较高?哪些表面的表面粗糙度要求比较高?哪些表面有哪些形位公差?
学生分组讨论,相互交流,填写工作表四(略)。教师巡回指导,对第四小组的工作表进行点评。
师:表面粗糙度要求高低看其表面粗糙度Ra值,Ra值越小,其表面粗糙度要求就越高,由此可以找出相应的表面。
以上按照读轴类零件图的方法和步骤对从动轴进行了识读,下面请各组组长对其组员进行评价。
师:每组都做好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各组做的情况。[ppt展示成果]下面随即挑一组对其点评,其余组课后点评。找表面粗糙度要求高的表面,要注意Ra值越小,表面粗糙度要求越高。分析形位公差时,找准被测要素和基准要素。
工作总结和评价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完成了读轴类零件图的任务,那大家总结下读图的方法和步骤。
生:概括了解结构分析视图分析尺寸分析技术要求分析。
师:请大家完成评价表。
任务拓展 下节课要完成的任务是读盘盖类零件,请大家分析盘盖类的结构、视图表达、尺寸基准和技术要求,并预习有关材料。
3 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的优点
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项目式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其最大的不同在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再以单纯的教师传授知识技能作为教学的基本形式,或者说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按照教师的课堂讲授去被动地开展学习,而是将学生的学习生活与项目式问题相结合,以探究问题引出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为了学习如何识读零件图,结合企业从动轴零件图实例进行讲解,在此过程中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零件图内容,也自然地过渡到识读轴类零件图的方法和步骤,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使学生觉得机械制图有用。在完成任务时,以从动轴的零件图作为实例,使机械制图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整个机械制图学习活动中充满情趣。
小组讨论,共同操作,学会合作与交流 本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分组活动来完成的,利用分组讨论读从动轴轴类零件图,并填写工作表。在分组读从动轴零件图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解决问题,学会自主查相关资料,并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现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不断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机械制图思维,又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学生通过合作操作,完成小组工作表。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合作与交流有了一定的感知,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4 结语
在读零件图中,采用项目式教学,需要注意:一方面,选取的零件图来自企业,要经过适当调整,转为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师要全程参与。实践证明,在读零件图中采用项目式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了现代职业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冷淑君.关于项目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教育科研,2007(7):119-120.
[2]何谦.基于渐进式项目驱动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0(8).
[3]李春玲.机械制图项目化课程改革浅析[J].科技资讯,
篇9
――题记
教师这个行业,曾有许多诗人、哲人给以无限的赞美,比如“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春蚕到死丝方尽”等,但那仿佛已离现在非常久远,只成为现代人口中的顺口溜了。在这里,我不想把教师这个行业赞美得多么神圣而遥不可及,我想说的是,在当今这个与国际接轨、经济转型期的开放的社会形式下,我们做教师的即使知道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在减弱,但仍要保持内在的精神高贵,仍要抱着一滴水滋润一朵花的踏实态度,仍要坚定地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唯有如此,才能在我们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寻出意义,才能在我们更有限的教学生涯中得到慰藉。
那么,何谓内在的精神高贵,又如何引领孩子积极健康的思想呢?根据我的理解,它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事求是的精神
把实事求是比喻为心理健康肥沃的土壤,一点也不过分。如果没有这四个字的培植,那么所谓的自信、友善、理解、宽容、奉献等心理之花将无法绽放。正如尹建莉老师所说:没有实事求是精神的人,即使他很精明,也往往目光短浅;即使他很努力,也总是后继乏力;即使他很自大,也暗中没有底气;即使他想要去爱,也不会好好把握。他既缺少平和与宁静,做不成一个平凡而幸福的人;也缺少个性和创造力,很难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一方面,这里的“实事求是”有别于马列主义的唯物论观点,我们取它字面的意思理解: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心里的恶念(善意的谎言除外);另一方面,思想、言行要统一,不搞投机倒把、坑蒙拐骗的行为,尤其不从虚荣、浮躁的行为。如此说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一种实事求是。我们做教师的不过分关注孩子的分数,不剥夺孩子的玩耍时间,尤其不过分虚荣地关注自己的职称荣誉,则是更现实意义上的实事求是。
我们非常容易做到的,是从理论上告知学生要“实事求是”,比如考试要独立完成试题呀,学期末评优要公平呀,做错事情要勇于认错呀等。但我们同样非常容易犯下的错误是,在不经意间的言行不统一。比如,我们一方面提倡孩子要全面发展,德育为先,多才多艺,另一方面却布置给孩子一大堆试题和作业,还“苦口婆心”地说:孩子们,小学阶段一定要打好基础知识的底子,不然上了中学咋办呀?我们可谓是天底下最不能忍受浪费时间的人了(前提是,我们把孩子们在外玩耍看作是浪费时间),我们就这样错误地认为“一切为了孩子”。可事实是“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的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这种现实,值得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深思。
因此,教师的确要践行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涵,就是要引导孩子实事求是地接纳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实事求是地发展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实事求是地通过努力获取成绩,实事求是地关爱理解他人;就是要关注自己所有的教育行为,使之不偏离这个中心,更不掺杂急功近利的伪善。我想,这是我们在写好课堂教学反思之前的心灵反思。唯有如此,才能把我们连同孩子引领到健康、智慧的思想领地。
二、用心去评价每一个孩子
一个评价,说小它很小,说大它大得无边。作家三毛曾因老师不当甚至带有侮辱性的评价而产生了抑郁、厌学,终至辍学的后果。虽然后来她在写作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但当时的那件事却在她一生的心路旅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是不可否定的。再看我们当今社会,亦有某些人(更多的是未成年人)因为别人对他的简单、粗鲁甚至不当的评价而寻求了某种极端的方式,或结束宝贵的生命或对他人实施攻击的现象存在。
我们做教师的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小学阶段的儿童在心理上会把我们老师作为他们崇拜、模仿的对象,我们在他们心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掌权者的地位。他们甚至不听从爸爸妈妈的劝导,而来听取我们老师的教训。这一特点让我更加唏嘘,如何才能有效合理地引领我们的孩子,不让他们蒙受心灵创伤,能够积极健康地成长和发展,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不是为了区分优劣,也不是为了筛选。我们教师不仅能客观地看到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状态,更重要的是,能看到各个儿童的个性特点、学习特点、发展优势或进步,并以此为基础,教师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帮助儿童不断地积累成功的经验,健康自信地成长。
三、回归心灵的安宁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说:“从整体上看,宁静的生活是伟大的特征。忍受单调生活的能力,应当从小培养。过多的旅行,过于繁杂的印象,对孩子是不利的,因为这会使他们长大以后不能忍受那种易出成果的单调生活。”周国平教授也认为:“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只有安静下来,人的心灵和感观才是真正开放的,从而变得敏锐。”如此看来,能否回归心灵的安宁,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乃至生命的品质,更决定了他的事业乃至人生所能达到的高度。
回归心灵的安宁,尤其在我们当今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有效地抵制虚荣、浮躁的心理状态,更能使我们每一个普普通通的凡人过上一种在地如在天的神仙日子。
仰望星空,在浩渺的宇宙面前,我们是何等的渺小;在地动山摇的大灾难面前,我们又是何等的不堪一击。即使不跟这令人生畏的大自然相比,我们人与人之间,也呈现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情景,因此,我们每个人没有理由不谦卑。如此看来,那些多少取得了一点成绩就骄傲,多少获取了一点知识就自以为是,多少赚得了一点小钱就目空一切的人,是何等的可笑复可怜。
因此,我特别地看重心灵的宁静,这并不是说拒绝一切社交活动,更不是让大家闷在家里当“宅男宅女”,而是主张大家在工作、生活之余尽量给自己的心灵留出独处的空间,通过阅读或反思或写作等方式来过一种心智生活,其实,这样更有助于我们生活的高品质,因为幸福归根结底是一个精神层面的概念。需要说明的是,说了这么多,大家不要误以为我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了,可以超凡脱俗了,其实我也只是尝到了心灵安宁的甜头,而且在努力的践行当中。我想,这是需要持续进行并形成习惯的。
我也正竭尽全力地在教育教学当中,引导孩子们能够真正静下来学习和做事。这方面的书籍给学生推荐了不少。另外,我还见缝插针地给孩子阅读触动我心灵的那些个句段,并与他们分享我的感受,也请他们谈谈自己的认识。每当此时,孩子们的眼睛瞪得大大的,脖子伸得长长的,好似唯恐漏掉智慧的每一个果子,真是令人欣慰。除此以外,我也会采取召开主题班会或是找个别学生谈心的方式,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现在基本上看不到那些一会儿拿这本书看看,放下,一会儿又拿起另一本书翻翻,又扔下的忙乱现象;也看不到在自习课上,看到别人干什么他就干什么的无主见现象;更看不到那些攀比吃穿、自私嫉妒的无聊现象。
不管怎样,如果能让我的学生在小学这个人生的最初阶段就内化了一些有意义的人生真理,那么,我这个做教师的也就能问心无愧了,也就能每夜安然入睡了,进而也就脱离了教书匠的层次了。我因此而感到无比自豪。
篇10
关键词:数学思想;感悟;内化;厚实
数学课堂的厚实来自哪里?我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思索这个问题。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的三次磨课,让我逐渐触摸到了这一问题的核心。第一次上课之后的讨论与反思,让我明白数学属于生活,数学教学要接“地气”。第二次的课堂再构,让我进一步懂得数学教学不仅仅要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更高的要求是建立数学的思想方法。于是就有了第三次的课堂定位:将数学思想内化在教学环节之中,让学生在探索中感悟数学思想。这“一课三磨”走的是一条让数学思想引领课堂走向厚实的探究之路,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才。
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让数学贴近生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教例来解释数学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也是可以接“地气”的。一磨后的课堂再设计,在二磨的课堂明显地感受到了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和对教学内容的认可与共鸣!然而,我的学生数学热情能持续多久?数学的价值已经最大化的呈现给了我的学生吗?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的话让我醍醐灌顶: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以后,如果没有什么机会应用,那么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出校门后不到一二年就会忘掉,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那种铭刻在人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等随时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于是在数学思想的引领下,有了第三次的课堂精彩:
第三次课的教学片段:
(1)推理思想引领创设类比情境。
①情景:想必大家都玩过大富翁吧!3个小朋友在玩,其中A小朋友要付给B小朋友1000元过路费,会出现怎样的问题?情景:A有5张2000元,B有10000元,C有5000+1000元。师:你能帮助小朋友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思考解决。师:为何可以这样解决?兑换的过程中有着怎样的数量关系?在兑换的过程中你发现什么数学变化?5张换一张,C小朋友肯换吗?为什么?(板书:倍数)生:总价没有发生变化,数量发生变化。师:在解决刚才这个问题时,大家用到了“换”的方法,这是数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策略――替换。
②情境导入:小明请小朋友喝果汁。出示: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人6个小杯,正好都倒满。小结:问题单一,一步解决。
(2)抽象思想引领感受数量对应关系变化。
①出示例题: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师:同学们你们能一步解决吗?谈话:你发现这题与上面两道题有什么不同之处?如果允许增加条件,你觉得怎样调整,问题会变得容易一些?生:杯子的容量不同,问题有两个。生:应该告诉我们大小杯之间的数量关系。生:大杯是小杯的几倍或者多多少。
②出示条件: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
师:大杯和小杯容量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说?生: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生:1个大杯可替换成3个小杯。生:3个小杯可替换成1个大杯。师:现在能一步求出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吗?为什么?生:不能。师:那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还有其他的方法帮助我们更快地解决问题吗?生:画图。学生选择一种喜欢的方式进行替换解答。师:对比两种替换策略,你们有什么发现?生:果汁总量不变,杯子的数量发生变化,杯子数量的变化对应着杯子的容量。
(3)整合思想引领巩固策略、优化建模。
同学们刚才用替换的手法解决了问题,现在请你们用替换策略,来解决一道题。(习题图,图略)钢笔的单价是铅笔的6倍,钢笔和铅笔的单价各是多少元?学生练习交流。教师提问:你们是怎样替换的?师:为什么大家都选择钢笔换铅笔,而不是铅笔换钢笔?学生讨论。交流:师:那铅笔换钢笔可以吗?为什么?生:可以假设3只铅笔可以换成0.5只钢笔,或者假设3块饼干换0.5块蛋糕。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用“不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解决不断变换的数学问题。数学思想的渗透,可以加快和优化问题解决的过程,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进而达到内化的境界,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的,教学也有三境界:授人与鱼、授人以渔、悟其渔识。而第三境界更是需要我们教师首先做个思想者,心中有思想,才能给学生思想。我们的点拨、渗透、敲击,会让学生终身受益,让课堂厚实起来。
一、推理思想引领类比思维,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一节策略新授课离不开导入环节,这一环节的设置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设置相似情境推动学生类比思维,诱发学生形成策略意识,让学生感受到运用策略的必要性,从而将替换思想进行正向迁移。如游戏中遇问题解决时,激发学生利用已有的原生态知识和能力――兑换解决问题,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也就是学生的数学生活经验被我们的情境激活,然而进一步的提问:1张为什么可以换5张?这就是引导学生在进一步去发现10000元与2000元的内在关系,加强兑换的推理思维。在导入的第二环节中,一步计算的每份数算法与例1有了非常强的可比性。教师再提问:例1与上面的题有什么不同,你想对题目的条件有哪些调整?怎样调整会比较容易些?借助比较思考,学生感受新问题的复杂性,体会到无法一步解决问题,在比较中,联想刚才的游戏兑换解决问题的情境,就会很自然地将替换的策略迁移到例1的问题解决上,从而对条件“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有深刻的理解。这样,学生的策略迁移就水到渠成,提高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二、抽象思想引领对应思维,提高学生的转化能力
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都相当有难度,我们应放宽教学的视角,不必拘泥于或不特别注重某一种单独的策略,因为策略的组合运用、连续运用对于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会有更全面的综合提高。当例题中出现两个不同的量,学生可采取逐步推理、迁移替换的策略,但在替换的过程中,仅凭抽象的数量关系,学生很难在脑海中完成看似简单的替换过程。数形结合策略的运用则给了问题解决时海阔天空的感觉。在解决过程中,数与图之间的一一对应思维,会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即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抽象出总量、数量、每份数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而又明朗。向学生渗透数形对应的思想并长期进行锻炼,会让学生将思想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成为运用自如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工具。在数形对应的策略的帮助下,学生尝试替换,就加深了对替换过程的真切感受。两个不同角度的替换:大杯换小杯,小杯换大杯。学生借助图形对应,很好地实现了两种不同方法之间的转化。
三、建模思想引领优化思维,提高学生的整合能力
数学模型是针对参照某种事物系统的特征或数量依存关系,采用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述出的一种数学结构。建模思想来源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对于生活具有指导意义。在练习题中,学生在例题的探究过程中已初步形成倍数关系的替换策略,所以在对实际题目的解决也不成问题,可是当大部分学生都选择将钢笔换铅笔的时候,教师的提问――“为什么大家都选择钢笔换铅笔,而不是铅笔换钢笔”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反思得出:钢笔换铅笔容易做。于是学生自主对自己的替换策略进行优化。“那同样是替换,铅笔换钢笔可以吗?怎么换?0.5只钢笔存在吗?”连续的追问,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替换策略需要完整的理解和掌握。学生的假设解释“可以假设三只铅笔可以换成0.5只钢笔,或者假设三块饼干换0.5块蛋糕”,让数学策略突破生活常规,高于生活实际,举一反三,这一绝妙的课堂生成指导学生建立了真正的替换数学模型。同时,还整合其他数学策略思想,让建模更稳定、更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