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生物范文

时间:2023-03-19 02:57: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八年级上册生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八年级上册生物

篇1

我们的事业就是学习再学习,努力积累更多的知识,因为有了知识,社会就会有长足的进步,人类的未来幸福就在于此。学好每一门学科就是对未来道路的铺垫。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第一部分

1、目前己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这些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有脊柱;

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没有脊柱。

2、生物的多样性:1、种类的多样性;

2、生活环境的多样性;3、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3、鱼之所以能在水里生活,两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1)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2)能在水中呼吸。

4、鱼可以在克服水中阻力的结构:流线形(梭子形)身体;

身体表面分泌粘液。

5、鱼在游泳时,靠躯干部有尾部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靠背鳍、胸鳍、腹鳍、臀鳍来保持平衡,靠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6、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7、各种鳍在运动中起到辅助协调的作用。

8、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9、鳃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因此鳃是鲜红色的。

10、鳃丝又多又细,是为了扩大与水接触的面积,有利于充分进行气体交换。

鳃不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氧,鱼离开水后,鳃丝相互覆盖,减小了与空气接触面积,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因此缺氧而死。

11、鱼鳃对水中呼吸至关重要的特点:鳃丝鲜红,含丰富毛细血管;

鳃丝又多又细。

12、水从鱼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

13、流出鱼鳃的水中,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14、气体交换:水中O2——鳃丝的毛细血管中,鳃丝中Co2—水中

15、鱼的主要特征:体表常常有鳞,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6、有口无,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这些动物称为腔肠动物。

17、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的动物,称为软体动物。

18、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的动物,叫做甲壳动物。

甲壳动物用鳃呼吸。

19、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

20、水中各种生物都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同时又都受水域环境的影响,其种类的变化和数量的消长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

21、与水域环境相比,陆地环境要复杂得多。

(1)比较干燥;(2)昼夜温差大;(3)缺少水中的浮力;(4)有气态的氧;(5)陆地环境复杂多变。

22、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

2、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3、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4、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23、环节动物不是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是无脊椎动物。

24、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称为环节动物。

25、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因为蚯蚓是冷血动物,温度变化不大,适合蚯蚓生活。

第二部分

26、身体分节可以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

27、蚯蚓靠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刚毛的支撑和固定运动。

28、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系统,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

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29、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30、恒温动物比不恒温动物较高等,更能适应环境,有利于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

31、兔的体温恒定,不仅靠体表的毛,还需发达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共同协调。

32、兔的后肢较长,前肢较短,后肢肌肉发达,适于跳跃。

33、门齿——切断食物犬齿——撕裂食物臼齿——磨碎食物

34、兔的心脏和肺的结构及部位与人体的相似,这说明了人与兔的分类很接近,同属哺乳动。

35、食性:植食性(如兔)、肉食性(如狼)、杂食性(如人)

36、盲肠主要用于消化纤维,草食性动物盲肠发达。

37、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适于切断植物纤维,臼齿适于磨碎食物。

兔的消化道上有发达的盲肠,这些都是与它们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

38、兔有发达的大脑及遍布全身的神经,有发达的四肢,使它们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相应的反应。

39、哺乳动物是等的动物,是脊椎动物,种类很多,地球上大约有4000多种,除极个别种类外,都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等特征(其他特征: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属恒温动物,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40、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

41、鸟的外形呈流线形,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

42、鸟的羽毛分正羽和绒羽(有保暖作用),正羽有羽轴,翼呈扇形,可增大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便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3、鸟的胸肌发达,附于龙骨突,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4、鸟的骨骼中空,轻而坚固,胸骨突出,有龙骨突的结构,便于发达的胸肌附于胸骨(龙骨突),减轻重量,利行。

45、鸟类消化特点:1、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满足飞行时能量的消化;

2、粪便不贮存,减轻体重,利行;3、直肠短,排便频繁。

46、鸟的心脏发达,工作能力强,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强,有利行。

47、鸟的身体里有发达的气囊(不是呼吸器官),辅助肺进行呼吸,满足飞行时氧气的需要。

48、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而设计。

49、恒温动物:哺乳动物、鸟类。

第三部分

50、鸟类的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身体内有气囊辅助肺呼吸,体温高而恒定。

51、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已知的种类超过100万种(占动物种类的4/5),昆虫有三对足,能爬行;

有的昆虫的足特化成跳跃足,能跳跃;大多数昆虫都有翅,能飞行。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

52、昆虫的翅与鸟翼结构不同,但就适行来看都有这些共同点:都有利行的扇形结构,这些结构的运行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都可以在空气中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前进的动力,相对身体来说,都有轻、面积大的特点,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53、翅对昆虫生活和分布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取食,逃避敌害,扩大活动和分布范围,有利于寻偶,寻找适宜的产卵场所。

55、昆虫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除昆虫外,还有蜘蛛、蜈蚣、虾、蟹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56、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过变态发育,此后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

57、动物的行为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

58、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骼和肌肉(骨、骨骼肌(运动肌肉)、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如关节))组成的。

59、运动系统由骨、骨骼肌和骨连接(如关节)组成。

60、人有206块骨颅骨、胸骨、肋骨(不能活动)

躯干骨(半活动)

四肢骨(能活动)能活动的骨连结(关节)

61、人有26块脊椎骨(半活动骨连结)

62、关节结构:关节头、关节囊、关节腔(有滑液,使关节活动灵活)、关节窝、关节软骨(缓冲作用)。

63、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作用,是骨绕着转动的点。

64、人体主要的关节:上肢:肩关节;下肢:髋关节肘关节膝关节腕关节踝关节指关节趾关节

65、所有脊椎动物都有关节。

66、运动时,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容易受伤。

67、如何在运动中保护关节:一、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运动;

二、运动强度应适当;三、佩戴护腕和护膝。

68、骨骼肌(是器官)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

69、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70、为什么骨骼肌能牵动骨: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第四部分

71、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

72、人全身有六百多块骨骼肌,双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

73、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74、当然,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75、一句话概括骨、关节、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骨骼肌收缩,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运动。

76、有很多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二者结合的结果,如鸟的迁徙。

77、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学习行为使动物更能适应多变的环境,更好地生存。

78、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越能适应复杂环境。

同样,环境越复杂,要学习的行为越多。

79、先天性行为有很大局限性,如果一种生物只有先天性行为而没有学习行为,就会被自然淘汰。

80、对一个人来说,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学习是与大脑的发育阶段相适应的,一旦错过学习的关键时期就很难弥补。

81、社会行为的特征: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3、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82、群体中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制度。

83、“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其他成员会对它做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还击,也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

84、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85、社会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的侵袭,能有效保证物种的繁衍,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活。

86、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人有人言,兽有兽语)。

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87、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在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

88、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2、动物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4、生物防治。

89、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

除以虫治虫外,还有以鸟治虫、以菌治虫等。9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90、现在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生物(如动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就是生物反应器。

第五部分

91、生物反应器的好处:可以节省建设厂房和购买仪器设备的费用,可以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

92、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仿生。

93、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94、细菌的菌落比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

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时还能呈现红、褐、绿、黑等不同的颜色。

95、从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的不同种类。

96、菌落常用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

97、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①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营养基。

②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冷却。③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此过程叫接种)。④培养皿放在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

98、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广泛分布的生物。

99、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如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还有有机物。

100、经过严格高温霉菌的环境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

101、乳酸菌只有在无氧的条件下才能把有机物分解成乳酸。

102、所有的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

103、有些细菌互相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的生活的。

第六部分

104、营养方式分为自养和异养,细菌和真菌的营养方式都为异养,异养又分为腐生和寄生。

110、酵母菌为单细胞真菌。霉菌、食用菌、大型真菌为多细胞真菌。

105、真菌的细胞中都没有叶绿体,进行孢子生殖。

106、酵母菌为出芽生殖。

107、青霉:孢子青绿色,排列呈扫帚状。

营养方式为异养。

108、曲霉:孢子有多种颜色,排列呈放射状。

营养方式为异养。

109、引起食物发霉的真菌为霉菌。

110、比较真菌与细菌

相同点: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利用现成的有机物(异养)。

篇2

一、选一选1、C 2、B 3、D 4、D 5、A 6、C 7、B 8、A 9、B 10、C 11、B 12、A 13、D 14、C 15、D 16、C 17、B 18、D 19、D 20、A 21、C 22、B 23、A 24、B 25、C 26、B 27、A 28、D 29、C 30、D 31、B 32、D 33、B 34、A 35、C 36、B 37、C 38、C 39、D 40、B

二、填空题41.骨骼;肌肉42.细胞核;有机物;分裂43.寄生;抗生素;抵抗力 44.物种;基因;生态系统45.陆地;水域;自然保护区46.生物反应器;环境污染47.食物、配偶、敌害、生存环境48. 骨骼、 关节、骨骼肌收缩49.红色、造血50. 无机物、硬脆、有机物、弹性

三、连线题 51.①B②A③E④D⑤C 52.①B②A③D④C⑤C

篇3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注: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按要求涂在答题卡上

1.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适于生长的环境条件是:

A.阴暗干燥的B.阴暗潮湿的

C.向阳潮湿的D.向阳干燥的

2.水稻与芦苇都是生活在水中的植物,它们适应水中生活的共同特点是:

A.根发达,通气组织不发达B.根不发达,通气组织发达

C.根和通气组织都发达D.根和通气组织都不发达

3.下列哪项不是软体动物所具有的特征?

A.一般体外具有坚硬的贝壳B.身体都比较柔软

C.多数身体腹面有块状肌肉足D.它们都生活在水中

4.在下列动物类群中,属于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类群是:

A.两栖类B.鱼类C.甲壳类D.爬行类

5.下列关于家鸽与青蛙生殖与发育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殖方式都是卵生B.受精方式都是体外受精

C.它们都要亲代孵卵D.它们都有育雏过程

6.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病毒不属于生物B.病毒能够独立生活

C.病毒对人类有害D.病毒的形态多种多样

7.酵母菌、霉菌属于:

A.动物B.植物C.真菌D.细菌

8.利用野生水稻与栽培水稻进行杂交,培育出高产的优质水稻,这说明野生生物是:

A.发展经济作物的原材料B.保持草原植被的重要种类

C.改良现有植物品种的种源D.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9.下列哪种行为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A.开垦草原B.植树造林C.过度捕捞D.围垦湿地

10.生命起源的第二阶段形成的物质有:

A.二氧化碳与氢气B.水蒸气与氧气

C.氨基酸与甲烷D.蛋白质与核酸

11.人类进化中关键的一个阶段是:

A.南方古猿B.能人C.直立人D.智人

12.按照达尔文的观点,生物进化的动力是:

A.生物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B.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普遍存在

C.生物都在进行着生存斗争D.适应环境的生物生存下来

13.由原始生命进化而来的原始藻类和原始单细胞动物的关键区别是:

A.营养方式不同B.生活环境不同

C.细胞大小不同D.进化顺序不同

14.我们常常会看到一对菜粉蝶在花丛中追逐飞舞,这是为了:

A.觅食生存B.给植物传粉C.寻找栖息地D.交尾,繁殖后代

15.骨、关节、骨骼肌在运动中的作用分别是:

A.杠杆、支点、动力B.杠杆、连接、动力

C.保护、支点、动力D.动力、支点、杠杆

16.在下列几种动物的行为中,属于贮食行为的是:

A.乌贼释放墨汁B.老鼠将食物放入洞里

C.蜘蛛编织蛛网D.清晨公鸡打鸣报晓

17.下列现象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A.铃声响,狗分泌唾液B.鹦鹉模仿人的声音学说话

C.猴子经过训练会打篮球D.家鸽在繁殖期间孵卵育雏

18.下列不能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一片森林B.一块草地C.一群鸭子D.一个池塘

19.根据生态学原理要使能量流经食物链的总消耗量最少,人类应采取哪种食物结构?

A.以禽类、蛋类为主食B.以谷类和植物蛋白为主食

C.以淡水养殖的鱼虾为主食D.以家畜等动物的肉类为主食

20.下列哪一种情况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相等

C.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较少D.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繁多

21.草地上、树桩上有时会长出蘑菇,主要是因为草地和树桩可以为蘑菇生长提供:

A.二氧化碳B.无机盐C.有机物D.氧气

22.下列哪一种措施对于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非常有益的?

A.引入害虫天敌B.大量施用化肥

C.清除田间杂草D.使用农药灭虫

23.人类的下列活动,对生物圈产生有利影响的是:

A.“三北”防护林工程B.围湖造田工程

C.兴建小型造纸厂D.使用一次性筷子

24.酸牛奶不仅口感好,而且营养价值高,这主要是牛奶中加入了:

A.酵母菌B.乳酸菌C.醋酸杆菌D.棒状杆菌

2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总趋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由低等到高等B.由简单到复杂

C.由水生到陆生D.由体积小到体积大

第Ⅱ卷(综合题50分)

二、综合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空1分,共50分)

注:请按要求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6.(8分)下面为某病毒的示意图,按要求回答问题:

(1)图中②是由构成的。

(2)图中①是,含有决定病毒性状的。

(3)病毒的结构,没有结构,只能

寄生在其他生物的里。

(4)病毒靠自己遗传物质中的制造出新病毒。

27.(9分)下图是米勒设计的实验装置,请按要求回答:

(1)米勒实验装置中A内模拟了的成分,

它与现在大气相比主要是不含。

(2)实验中,进行火花放电是模拟了,

这主要是为该实验提供。

(3)加热产生沸水是为了获得,下部连

通的冷凝管让反应的产物和水蒸气冷凝形成液体,

又流回底部的烧瓶,这模拟了过程。

(4)B装置模拟了,实验后可检测到其

中含有等有机小分子物质。

(5)米勒的实验说明在原始地球条件下,原始大气

中的无机物形成是完全可能的。

28.(8分)下图为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互不相同的几种动物,请分析回答:

(1)在分类学上,上述5种动物所属共同单位是。

(2)图中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是,生殖方式为胎生的是。(填字母)

(3)B属于鱼类,是因为它具有两个适应水中生活的结构和。

(4)C和D的发育过程的共同特点是。A和D运动方式的共同特点是。A的身体内有发达的,起到辅助呼吸的作用。

29.(8分)将若干只家蝇按一定的雌雄比例分成A、B两组。A组家蝇用一定浓度的DDT处理,

B组家蝇不使用DDT。喂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比较,发现A组家蝇的后代比B组家蝇的后代抗药性强。(实验证明,家蝇中原来就存在具有抗药性的个体)

(1)A组家蝇抗药能力强的原因:由于A组使用DDT处理,使的家蝇被淘汰,

家蝇存活下来,并将这种有利的变异遗传给后代。

(2)家蝇群体中个体的抗药性存在着,这说明生物变异的方向一般是的。

(3)该实验中的变量是,对照组,实验组是。

(4)A组家蝇抗药性的增强,是由于家蝇与DDT之间的斗争,通过自然选择实现的。

30.(10分)下图是某一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鹰与狐之间属于关系,

鹰与鼠之间属于关系。

(2)从整体上看,在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

是,它处于食物链的第营养级。

(3)兔、鼠属于第营养级,图中第四营养级

的生物有。

(4)如果大量捕杀狐,则鹰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

是先后,这表明生态系统具有

一定的能力。

(5)写出图中的一条食物链:。

31.(7分)下图是某一湖泊的能量金字塔,共有3级,上一个等级与下一个等级的体积相比大约只有1/10至1/5。这说明能量在逐级流动的过程中传递效率大约为10%-20%。

请你看图分析后,回答问题:

(1)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从一个营养级

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

(2)图中的初级消费者是第营养级的生物,次级

消费者是第营养级的生物。

(3)图中生产者是水中的,它们能够通过

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并放出。

(4)没有传给下一个营养级的约80%~90%的量,一部分

在呼吸作用中以的形式散失掉;一部分则

用于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01.B02.B03.D04.A05.A06.D07.C08.C09.B10.D11.C12.C13.A

14.D15.A16.B17.D18.C19.B20.D21.C22.A23.A24.B25.D

二、综合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空1分,共50分)

26.(1)蛋白质外壳

(2)遗传物质(核酸)基因

(3)简单细胞活细胞

(4)遗传信息

27.(1)原始大气氧气

(2)闪电能量

(3)水蒸气降雨

(4)原始海洋氨基酸

(5)有机物(有机小分子)

28.(1)界

(2)DE

(3)鳃鳍

(4)变态发育飞行气囊

29.(1)无抗药性抗药性强

(2)差异不定向

(3)DDTB组A组

(4)生存

30.(1)竞争捕食

(2)草一

(3)二鹰

(4)增加减少自我(动)调节

(5)草兔狐(其他也可以)

31.(1)食物链

(2)二三

篇4

又是一个新学期的开始,这个学期我担任初二1-3三个班的生物教学任务,为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并取得良好的成绩,我根据初二年级生物学科的特点,特制订计划如下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知识目标:1)认识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2)知道动物的行为大多是通过运动来完成的,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它们的 行为有密切的联系

3)获得关于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知识。

4)通过活动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

能力目标:

1)增强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制作甜酒”等实践性较强的活动。

3)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更好地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认识科学通过技术转化为人们改进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手段,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又具有实践价值。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往往带来人们预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因此,其实践价值就相当于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具有两面性。此外,尽管社会在走向科技化,科技也在社会化,但是,科学始终不是万能的,人类社会面临的所有问题,并非都能依*科学来解决。

二、学情分析

通过初一的学习,多数学生对生物这门课比较有兴趣,其中也存在着问题:班中成绩差别悬殊,存在两极分化现象,有的班级后进生比较多。针对以上问题,我要对学生加以鼓励和引导,争取再上一个新台阶,以期待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做好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中学习的第五单元,是整个初中二年级生物所要掌握的一个重要单元。其中涉及的内容广,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多。

第一章至第三章内容,主要涉及动物的分类,让学生区别那些是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上生活的动物·空中飞行的动物,以及这些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其中重点在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这一章节强调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重点阐述了动物与人类生活得关系。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讲解了在生物圈中扮演了分解者的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通过这两个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对我们生存的环境更加熟悉,同时也更加了解在我们生存的环境中很多渺小的东西往往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六单元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中学生必备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是其行为的基础之一,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其认识和行动的必然结果。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应当理解每种生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并且应当身体力行。因此,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在本册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结、回顾和发展,是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行为,同时,为学生的持续发展,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四、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1、各种动物的适应性特征

2、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3、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难点:1、运动的结构基础和形成机制

2、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

3、根据生物特征进行分类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村和新课程标准。

2、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3、优化教学方法,运用好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4、认真组织好各次探究活动,注重学法指导。

5、认真做好培优辅差工作,面向全体学生。

6、加强训练,达到及时巩固的目的。

7、成立好合作学习小组,并加强合作学习指导。

六:教学进度与重大活动安排

周次日期工作要点

第1周9.3-9.7分析上期期末质量监测试卷,查漏补缺。

第2周9.10-9.14生活的动物

第3周9.17-9.21陆地生活的动物

第4周9.24-9.28空中飞行的动物

第5周10.1-10.7国庆长假

第6周10.8-10.12动物的运动

第7周10.15-10.19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第8周10.22-10.26社会行为

第9周10.29-11.2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第10周11.5-11.9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新|课|标|第|一|网

第11周11.12-11.16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第12周11.19-11.23细菌

第13周11.26-11.30真菌

第14周12.3-12.7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第15周12.10-12.14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第16周12.17-12.21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第17周12.24-12.28从种到界

第18周12.31-1.4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篇5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材;生物词汇;高词频;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3-0155-03

Abstract:The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plays the role of subgrade in biology study in the future. Teaching material, one of the important resource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s based on course. The author obtain four copies of electronic Uyghur's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ical teaching materials' content by scanning and neatening. Then use statistical software statistics the words and its frequency in four copie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fter that, get the biological vocabularies from them by manual statistics, choose the biological vocabularies with high frequency, refer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 published in 2011, analysis the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textbooks in line with the degree of knowledge points through the word frequency of professional vocabulary,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yghur language, giving some suggestions about the four copies in Uyghur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materials.

Key words: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materials; Biological vocabularies; High frequency; Curriculum standard

生物学科是初中阶段重要的课程,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材中的专业词汇及应用状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有教材是否符合教育部课程标准要求。

笔者通过对纸质版的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进行扫描和整理,得到电子版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的文本,使用统计软件统计得到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词汇和词频,参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词书编纂办公室审定的生物词典,经过手工处理从中提取出生物词汇,对提取出的生物词汇进行词频统计,从中选取高词频的生物词汇,参照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分析现有教材中的专业词汇是否符合教育部课程标准规定的初中阶段重要知识点,然后结合维吾尔语言的特点,对现有教材提出了改进建议。

1 概念界定

本研究中的生物词汇是指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出现的生物学领域的专业词汇,是笔者参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词书编纂办公室审定的生物小词典(该生物词典中包含中学教学的生物专业词汇),从获得的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所有词汇中筛选得到的。

本研究中的词频是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中的词汇、生物词汇在教材中出现的次数,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生物词汇词频的高低反映着其在教材中的重要性,并且,其重要程度与它在教材中出现的次数成正比。因而,本研究通过选取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高词频的生物词汇进行统计,分析与之对应的教材中的知识点,与教育部的课程标准要求进行了比较,从而推断出现有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的符合程度。

2 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

在课程内容方面,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每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科学探究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过程;生物体的结构层次部分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细胞的知识,初步学习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细胞的方法和技能;生物与环境部分要求学生掌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圈等概念和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生存需要的条件,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粮食作物,蔬菜,瓜果,花卉等知识;生物圈中的人这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人体的器官,组织,结构,系统,各大系统之间的联系以及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动物的运动和行为部分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动物的运动形式,动物的行为,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等知识;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人的生殖发育,动物的生殖发育,植物的生殖,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等方面的知识;生物的多样性部分要求学生掌握生物的分类,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等知识;生物技术部分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及其分类,发酵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等知识;健康地生活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有关青春期生理和保健,传染病和免疫,医学常识等知识。

3 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中生物词汇的词频统计与分析

本研究的语料来源于维吾尔文初中生物的四册教材。笔者首先对纸质版维吾尔文初中生物的四册教材扫描和整理,得到电子版初中生物四册教材的文本。由于OCR文字识别软件不完备等原因,使得获取的电子版教材文本中存在错误和缺失现象(扫描后的语句不完整,字母有遗漏、错写等),因而,需要对语料中的错误和缺失的信息进行手工处理。处理完成后,再使用统计软件统计四册电子版教材中所有的词汇及其词频,由于维吾尔文中存在词缀和时态等问题,还需要对同一词的不同时态、不同词干的表达方式进行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词汇及其词频的统计和汇总,最终得到了教材中所有词汇以及生物词汇和词频的统计结果。对于复合生物词汇,其词频是对已有的电子版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的文本语料进行手工统计得到的。统计时是将生物词汇的词干作为标准来进行的。

3.1 生物词汇统计

本研究中,笔者通过对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词汇总量和生物词汇数量进行统计,得到生物词汇在所有词汇中所占的比例,统计结果如下:

从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中生物词汇数量约占词汇总量的15.1%,其中七年级上册中生物词汇数量的比例在15.5%左右,七年级下册中生物词汇数量的比例在15.6%左右,八年级上册中生物词汇数量的比例在15.8%左右,八年级下册中生物词汇数量的比例在13.3%左右。从比例分布上来看,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生物词汇相对较为均匀地分布在四册教材中。

3.2 高词频生物词汇对应的知识点分析

笔者对维吾尔语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词汇进行了各种校对、筛选处理,得到维吾尔语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4000多个生物词汇,对所有的生物词汇进行分析比较耗时且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因而笔者从四册教材的生物词汇中分别选取了词频最高的20个生物词汇,共80个高词频的生物词汇作为样本,分析得到教材中与之相对应的知识点。

以下是选取的样本生物词汇和频次:

由以上高词频生物词汇分析得到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如下:

参照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要求,由以上知识点分布图可以看出:

1)七年级上册教材所有生物词汇中词频最高的是细胞,对应的生物学科知识点主要是生物圈、生物、环境、生物的种类、生物体、细胞、绿色植物、绿色植物的组成部分以及绿色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水、空气、光)等,对应课程标准中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三部分内容。

2)七年级下册教材生物词汇中词频最高的是血,对应的生物学科知识点主要是人体器官、人类生存需要的环境(水、空气)、疾病等,对应课程标准中生物圈中的人这部分内容。

3)八年级上册教材生物词汇中词频最高的是动物,对应的生物学科知识点主要是生物的几大分类(人、动物、植物、细菌、真菌),对应课程标准中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这三部分内容。

4)八年级下册教材生物词汇中词频最高的是疾病,对应的生物学科知识点主要是人与动植物的繁殖、繁育以及人体健康(疾病,传染病),此外还包含基因、染色体等,对应课程标准中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健康地生活这两部分内容。

从总体来看,四册教材中的高词频生物词汇中都包含水、环境和人,充分说明了水这个概念在整个初中教材中的重要性,符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水是万物之源,任何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这一概念的要求;生物的生存需要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万物。

由知识点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存在不完善之处:(1)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细胞这部分内容属于微观层面的知识。对于刚接触生物知识的七年级学生来讲,难以理解和接受。(2)七年级下册的主要内容是人体器官,八年级上册跳转到生物的几大分类等,到八年级下册又跳转回来,学习人体疾病和人体健康方面的知识,使得这两部分关联性较强的知识点没有很好地衔接。

4 结论及改进建议

4.1 结论

通过对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生物词汇进行词频统计,从中选取部分高词频生物词汇进行分析,得到教材中与之对应的知识点,参照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要求,笔者得出如下结论:

1)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生物词汇相对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四册教材中,每个学期需要学习的生物词汇总量基本相同,有利于知识的分步掌握。

2)参照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要求,根据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选取的高词频生物词汇分析得到的知识点分布图可以看出,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基本涵盖了课程标准中包含的课程内容。

3)从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来看,教材内容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

4.2 改进建议

通过对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生物词汇进行统计分析,参照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结合维吾尔文语言学的特点以及维吾尔族学生生活、学习的环境,笔者针对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给出如下改进建议:

1) 从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方面考虑,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细胞这部分微观层面的知识,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建议向后续学期调整。

2)从维吾尔族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方面考虑,在教材内容设置上,应该增加一些维吾尔族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等作为示例,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从每一册教材内容的衔接方面考虑,应该将七年级下册中人体器官这部分内容调整至八年级上册,使其与八年级下册中人体健康方面的知识很好的衔接在一起;将八年级上册中生物的几大分类(动物、植物、细菌、真菌)调整至七年级下册,使其能够与七年级上册中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部分的内容衔接起来。这样调整以后,方便学生将知识点关联起来学习。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生物词汇进行统计,并从中选取部分高词频的生物词汇进行分析,通过统计结果证明了现有的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的内容围绕着教育部的课程标准进行,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对知识点的学习要求;综合考虑维吾尔族学生生活学习的自然环境以及初中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知理解能力,参照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针对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提出了改进建议。希望能够通过对教材的改进和完善,提高维吾尔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新疆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维吾尔语初中生物教材,2011.6.

[2] 吐尔根・依布拉音,袁保社.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研究与应用[J].中文信息学报,2011(1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http:///link?url=-zWJlwUESJW0Fr34Ln7qnje62gyfFY4RPTQNlfIzUhqHWXal2BVAo3ry-b9ts6krHOzvOHDC-SKhdBR_TB_uAAYnEsklHghcoZmRmg5POca.

[4] 生物小词典[M].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5] 现代维吾尔语统计软件系统.新疆师范大学网络信息安全与舆情分析重点实验室.

[6] 汪京芳.学好初中生物的策略[J].生物技术世界,2013(11).

[7] 吴丽莹.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下的新课标教学理念[J].中国校外教育,2014(4).

[8] 陈坚,范新新.从初中生物课程标准(2011版)看概念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7).

[9] 王金刚,崔鸿,李娟.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科学探究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5月.

[10] 艾孜尔古丽,李晓,玉素甫・艾白都拉.中小学维吾尔语文教材用词数据分析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4(3).

[11] 谢元花.语料库与词汇研究[J].外语教学,2002(5).

[12] 李镗.中小学语文文本字词分布统计及应用价值[J].语言文字应用,2000(3).

[13] 常红.现代维吾尔语基本词汇研究概述[J].语言与翻译,2013(3).

[14] 宋矗马德元.现代维吾尔语词汇构成途径新探[D].新疆大学,2006.2.

[15] 郭锐.词频与词的功能的相关性[J].语文研究,2001(3).

篇6

初中生物可以渗入医学常识的内容很多,各册书都有。比如七年级上册讲了病毒的结构、种类、同人类的关系等,可以很自然地和医学常识结合在一起。七年级下册讲了人的几大系统,几乎每一章都同医学知识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八年级上册中的“细菌与真菌”,八年级下册中“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等等,都无一例外地涉及医学知识。

二、生物和医学的有机融合

在初中生物的教学内容中,可以同医学常识进行关联的内容非常多。比如七年级中“血液”的一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如果能够和医学常识进行综合,学生会非常容易理解并接受。第一,我们从导入的过程来看,课本中的初始部分用医学常识问题导入会非常方便:“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生意外事故,有许多人是由于失血过多而死亡,若是能够对其及时地输血,失血者就有很大的可能恢复到健康状态,血液对于人体来说非常重要。”第二,在正文的讲解环节中,资料分析一部分内容也是展示医学知识的良好平台,从检验科报告单这一角度讲解血液的组成成分与功能。三种不同血细胞的讲解更能让学生涉及众多的医学常识。白细胞拥有防御保护功能,其数量不在正常范围就可能发生炎症。另外,红细胞具有输送O2与一部分CO2的作用,红细胞减少会造成贫血的情况发生;血小板的作用是止血、凝血,血小板数量降低会导致异常出血,数量升高会形成血栓。从这节课来看,自始至终都可以有医学常识渗入,在课堂中合理渗入相关医学常识,教学效果会更为理想。

三、生物课渗入医学常识的作用

1.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生物学习的自觉性

所有人都对自身健康非常关注,从这一角度来说,在初中生物课堂里渗入医学常识,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生物学习的自觉性,减少教师强迫其学习的烦恼,变“让学生知道”为“让学生想知道”,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可以极大地提升生物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同学习生活实际贴近了,学生也就会更为关心,积极性自然会得到提高。对于初中生来讲,平常的感冒谁都得过,知道疾病的痛苦,想要身体健康,想多了解医学常识是极为普通的心理。

这样,生物课程就会自然而然地变成学生掌握健康保健知识的一个渠道,从而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3.可以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

医学知识对于生物教学来说,所起到的是桥梁纽带的作用,一些枯燥乏味的专业术语概念,可以通过医学常识,让学生更加轻松地了解掌握。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用好这个桥梁纽带,将学生更自然地引入到教学当中去呢?

篇7

论文摘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以此弥补教材中的某些缺憾,以及教材对现实世界反映的滞后性,同时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下面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为例谈一些认识。

1 利用教材内容的相似性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围绕的是同一个主题即动物的结构、功能与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无论生活在水中的生物还是在陆地的生物,抑或在空中的生物,尽管种类繁多,结构差异很大,但都是适应其存在的环境,具有相似的一面。为此,可以将这一章的内容按环境的不同分配到每一个学习小组,让他们搜集生活在某一个环境中的动物的相关资料,然后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各种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具有不同的特征,而不同的特征适应不同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交流,通过抽象思维,推出动物适应环境生存、不适应环境就淘汰的结论。如果时间有限,相关的资料可以由教师收集,然后以书面的形式或网页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最后教师组织各个小组进行交流,学生可以用小课题结题汇报的形式进行互动,也可以以小报的形式互相交流,甚至可以多媒体形式呈现。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目的是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八年级下册的“生物生殖和发育”一章也可用此法组织教学。这样组织教学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好处:①在小组的基础上组织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间的分工协作,共同提高。②有利于学生在面对大量的资料时能够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提高学生搜集信息,梳理信息并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③在小组汇报中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或者多媒体操作,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多媒体操作能力。当然,这样组织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有不小的难度:教师如何组织才能有条不紊;学校有没有条件让学生去自由搜索;学生如何分工才能很好地调动其积极性和责任意识,通力将事情做好。这些都需要教师去进行探索实践。

2 利用教学内容的差异性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辨析

教材中的内容有许多章节涉及到人的生理方面,如七年级下册中就粪便的形成和尿液的形成过程,分别安排了消化和泌尿两个不同系统的学习内容。这两个生理活动对每一个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但形成原理并不清楚。笔者曾经在课堂问过这样的问题“大便和小便是不是同一个生理功能的两种不同的产物?”学生常分成两派激烈争论 ,由此可见学生对这部分的内容并不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认识的差异性,将这两部分内容放在一起组织教学,让学生从产生的途径和形成的过程进行对比分析,进行小课题研究。这样做不需要教师按部就班地去讲述系统的结构组成,各个器官的功能等方面,将内容下放给学生后,学生对两部分内容进行仔细分析对比,就能比较系统地回答上述问题,而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只需在某些关键之处稍加指点即可,如小肠和肾脏的结构特点,尿液形成的主要过程等。同时,还可以引导发现在这两个生理过程中所涉及的其他问题,如营养物质的运输和分解利用,氧气的来源等,从而使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等系统串在一起让学生作进一步的研究探索,这样做既可以帮助学生厘清相关生理过程,突出重点,还可以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怀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去学习探求人与动物的生理过程,同时可以教育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时,如果只根据自己的直觉去判断客观存在的生理规律 ,是很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得出违背科学规律的结论。

3 利用累积资料引导学生进行统计推理

教材中有不少内容需要师生共同去收集、调查,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组织教学的内容,如七年级下册中“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一节内容。如果想让学生有切身体会的话,用本地区的事实说话是最好不过的。教师可以做个有心人,让学生收集本地区每年的雨水,测定每一次降雨的pH值,保存记录的同时,就让学生对每年降雨的酸碱度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就可以得出本地区大气污染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做模拟酸雨对生物影响_的探究实验,对学生的影响一定会更深刻。如果再让他们来制定保护环境的计划就不会无从下手,或空洞无物了。

八年级下册中关于遗传方面的内容是不容易让学生理解的,如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中对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图解以及对性状控制的解释,是通过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来完成的,如果能结合自己,如人的单、双眼皮,有无耳垂,卷舌不卷舌等相对性状的调查情况分析,可以更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掌握抽象知识。如果教师将学生的调查记录累积起来的话 ,大样本的记录更能说明问题,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之一——统计法,并且明白生物学的研究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4 摸索有效的探究实验课题,引导学生探究生物学奥秘

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有许多,但并不是所有的探究性实验都能获得好的效果。因此,教材编写者并不要求教师将所有的探究性实验都付诸实施,而是选做。

篇8

1.对教材活动内容的重新调整

1.1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为例,按照教学进度,“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的教学是在学期末的时候进行,那时天气寒冷,池塘里基本捞不到水蚤,在花鸟市场也不易购买到,因此这个探究性实验几乎很少有学校安排学生操作。而9月份天气温暖,正是水蚤大量繁殖、活动的时候,因此,笔者开学初就安排学生捕捞,进行探究性实验。学生探究欲望浓,参与度高、思维活跃,实验效果好,保证了探究性实验的正常开展,产生了对生物学的兴趣,提高了探究能力。

1.2“人的性别决定”这节内容,纸片游戏“生男生女的奥秘”存在纸片剪裁花费时间、不简便、纸片不易混合、演示实验时视觉效果不显著等问题,可将此活动改成乒乓球游戏。(1)在一个纸袋上标明“母亲”,在另一个纸带上标明“父亲”。(2)把两个黄色乒乓球放到标有“母亲”的纸袋中,每个黄色小球代表一个X染色体。(3)在标有“父亲”的纸袋中放入一个黄色乒乓球和一个白色乒乓球。白球代表Y染色体。(4)从每个纸袋中随机抽取一个球(不要用眼睛看)。如果拿出的是两个黄球,表示孩子是女的;如果一个黄球和一个白球,则表示孩子是男的。记录得到的“后代”的性别。(5)把小球按原样放回纸袋,再重复步骤(4)九次。

2.组织栽培和饲养活动

七年级上册教材主要是植物学有关知识,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活动建议是栽培一种常见植物,观察从种子到成熟植株的生长发育及开花结果的整个过程。秋冬季节,正是栽培小麦的季节,因此给学生分发小麦种子,安排学生栽培并观察小麦的一生。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自觉地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活动中,如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植物的开花与传粉,等等。除了用种子繁殖种植小麦外,也可以营养生殖,例如用马铃薯的块茎进行繁殖、种植大蒜、生姜等都能观察到植物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在活动中,学生会自发产生探究欲望和各种疑问,极大地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和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情感。七年级下学期是春夏季节,正是饲养家蚕的时间段,教师给学生分发蚕卵,让学生在饲养过程中了解昆虫发育的过程,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珍爱生命、敬畏自然的情感。

八年级上册主要是动物学方面的知识,其中教学“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这部分内容时,部分学生有饲养春蚕的经历,鉴于秋蚕不易获得,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观察到更丰富的生命世界,可让学生捕捉果蝇,并饲养和观察果蝇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果蝇这种材料具有容易捕捉、生命周期短的优点。在25℃左右,从受精卵到成虫大概10天左右,但由于果蝇个体小,会飞,学生在饲养和观察过程中会遇到饲养容器不易清洁、较难观察到受精卵和羽化过程的问题。而另一种材料黄粉虫又名面包虫,具有个体大易观察、易饲养、易清洁、成虫不飞的优点,但其生命周期较长,从受精卵到成虫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如果直接从花鸟市场买回幼虫,学生就可在1个月左右观察到幼虫、蛹、成虫的发育过程。通过这个活动,在饲养过程中,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遗传性状等知识,在饲养中发现、在饲养中收获。

3.以科技创新大赛为平台,开发探究性活动

科技创新大赛是一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大赛,有全国赛和各个省、市赛。借助这个平台,教师可通过讲座和课堂宣传这项比赛,挑选对生物学兴趣浓厚,喜欢做实验和探究的学生进行定期培训,辅导参赛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例如:挑选主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并指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能得到快速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和他们提出的具有挑战性的或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思考和研究,并尝试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为国家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后备力量。

篇9

一、模型展示导入法

生物模型可以变抽象为直观,更容易让学生感兴趣,也更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师想要的良好学习状态。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19章第1节人的生殖和发育一课时,把事先准备好的“男、女生殖系统模型”在开始上课时展示给学生看。这时学生面对自己非常熟悉却又不是那么了解的身体器官的内容会产生很大的兴趣,会很有欲望去了解。班上一些大胆、勇于探索的同学开始发问,教师趁着他们的热度激励他们,并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面前去探讨。这样,课堂气氛骤然活跃起来,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到观察和质疑的学习活动中,为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实物展示导入法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强调学生学习的生活性,通过参与学习过程,获得深刻的生活体验。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发生联系,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疑问中引入课题。实物演示教学是解决新课程教学中生活性、实践性、基础性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实物教具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演示教学,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教师在课前,除备教材、备教法外,还必须注重备教具。教具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制作,也可以搜集对课堂教学有用的物品。对实物教具除了积累、收集之外,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进行筛选、组合,根据教学环节的设计,分析哪种教具在什么时候运用,怎么样运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轻轻松松地解决教学难点,取得了一箭双雕的效果。在教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22章第2节植物的主要类群一课时,在上课前除了布置学生按课本活动要求准备好相关的材料外,我自己也准备好各类植物实物。上课时把各种实物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从它们的生活环境、主要特征等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它们的异同。学生这时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如:①藻类植物为什么会生活在水中?②苔藓植物为什么要生活在阴湿的地方?③苔藓植物为什么那么矮小?④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不开花是怎样繁殖后代的?⑤为什么种子植物能够生活在干旱的地方?⑤它们的结构特征是怎样的等等。在学生非常渴望知道这些知识的时刻进行新课学习,大家可想而知课堂效果肯定是OK了。

三、图片展示导入法

图片是通过视觉手段来传达信息的体裁,无论是在传统媒体――报纸,还是新兴媒介――网络我们都可以看见图片的身影。在如今的这个信息大爆炸时代,图片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它不再是点缀的工具,而是把消息直接、及时传送到读者面前的重要手段。图片不但有传递信息的作用,而且还有教育启迪作用。好图片能够引发人们深度思考,带给我们心灵启迪,让我们考虑其中蕴含的问题。教学中用对、用好了图片,能够给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23章第1节生态系统概述一节的学习,我就采用了图片进行新课导入。上课伊始把一幅生态系统图片(图1)和一幅一间教室图片(图2)呈现给学生观察,教师引导他们认真观察比较两幅图片,善于从每一个细节比较思考。仔细、善于思考的学生很快会发现:图1中有生物和非生物,图2只有非生物。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导入新课进行生态系统的组成和概念的学习,学生会从两者的不同中去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学习,自然会很快达到高涨的学习状态。教学的重、难点也得到了突破。同样,第24章第一节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的课堂导入,可以用一幅由密密麻麻的人头组成的中国地图导入。学生一看很快就会领悟到中国的人口增长过快,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有这开头一幕的导入,学生思维自然会围绕这一情景进行活动,从而提出一系列问题。在问题主线的牵制下进行阅读探讨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四、演示实验导入法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关注实验,真正认识到实验的教学功能,充分创造让实验“开口说话”的机会。用实验导入,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亲眼看到所发生的一切、所产生的现象,可以诱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如:学习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15章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第2课时,根据课文内容,事先准备三根鱼骨,一瓶稀盐酸、一盏酒精灯、一把镊子、一支试管。课上,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我先做个实验。哗!学生的注意力一下被集中起。于是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其中一根鱼骨放入试管并倒入稀盐酸,很快鱼骨表面覆盖一层气泡,鱼骨也慢慢变小变透明。学生纷纷问为什么会这样,因此,对本课就产生了兴趣。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实验创设教学情景的教学,其效果要比单纯的教师讲授要更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实验导入新课不愧是一种“催化剂”。

五、阅读小资料导入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并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兴趣”能激发人的积极情感,它鼓励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竭尽全力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生物学教材里穿插了一些小资料,生物学的课堂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小资料导入课堂。例: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20章第6节遗传病和人类健康一课的导入,我是这样导入:课始我用PPT出示小资料“科学家的悲剧――达尔文、摩尔根遗恨终生的婚姻”让学生阅读。读完后,同学们会问:为什么他们的小孩都不正常呢?问题出现了,同学们都积极猜想。教师及时导入新课,让他们带着问题进行新课的探究学习。有了明确的问题目标,课堂效率肯定不一般了。

六、学生展示课前调查材料导入法

课前调查是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的初步探索,是联系课堂与生活之间的纽带。在学生充分的课前体验,感知生活之后,让学生带着收获和问题进入课堂,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为学生的课上活动、体验做好准备。课堂导入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展示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把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展示、交流,以内化情感,拓展延伸。此时我们的课堂便成为了激情碰撞的舞台,师生便成为了真诚对话的伙伴。总之,学生展示课前调查材料能够起到很好的引领、导向、促进作用。上课开始时让每一小组的组长上台展示他们的调查结果,还没等到展示结束学生就已经开始沸腾了,他们有的提出问题、有的相互交流,在课前体验的引领、导向作用下,新课导入一下就水到渠成了。

七、播放声音视频导入法

篇10

一、以问题为线索,让概念探究得以引入

[案例一]“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片段(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师甲:

展示资料:一株向日葵一个夏季要吸收200~300公斤水;小麦结出1公斤果实要消耗300~400公斤水。

师:植物一生中吸收的大量水分,除了供生命活动的需要之外,还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板书:第一节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师乙:

展示资料: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果实,一生中需吸收约200公斤水,保留在整株植物体内及生理过程用水量共约2公斤,玉米实际利用的水占吸收水分的百分之几?

生:玉米实际利用的水占吸收水分的10%。

师:植物一生中吸收的水分,除了少量供生命活动的需要之外,大部分到哪里去了?

生:(猜测)到大气中去了。

师:大气中的水会不会又到植物体内呢?

生:形成雨降落到地面,而后又被植物利用。

师:看来,绿色植物吸收的大部分水进入了大气中,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板书:第一节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师:那么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怎么进入到大气中的呢?

……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之”,才能使之“乐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善于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的乐趣因素,学会巧设疑问,引导质疑,用疑问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就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如果按照传统教法,教师应该先展示概念,然后用实验来验证,不要设置对照组,采取了演绎的教学方式。显然,这样的教学难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深度参与概念学习的愿望会大打折扣。在案例一中,教学伊始教师便展示了实验对照,形成了强烈的感性认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愤悱”状态中,而探究性问题的提出,更是明确了思维的方向,更是让思维驰骋在概念学习的疆域内。这种概念的引入从来不留痕迹,从来不生拉硬拽,完全像是陶醉在美妙的交响曲中,缓缓进入概念学习的殿堂。在没有强迫、处于自由学习的状态中,学生接纳概念的程度就会高一些。

二、以实验为抓手,让概念探究得以真实

[案例二]“人体的运动”教学片段(苏科版八年级下册)

在该节内容里,苏科版教材安排了“观察人体的骨骼组成”、“观察长骨的结构”、“观察关节”、“观察人体主要骨骼肌”等观察活动。基于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需要,教师在对“观察长骨的结构”进行二次开发时,一是拓展了实验内容,用一根长骨横向两端固定后,不断增加砝码的数量,让学生体验到骨很坚固,具有一定的抗压力;二是增设了“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探究活动,选择鱼骨作为实验材料,要求学生设计两组对照(用稀盐酸浸泡后的鱼骨和不做处理的鱼骨对照、用燃烧后的鱼骨和不做处理的鱼骨对照),最后在师生共同交流中得出结论。

认知弹性理论认为,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学习是一种“高级学习”,它要求学习者具有更高的思维深度、力度和容量。卢梭曾说过:“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发现”的过程就是概念性知识不断积累、完善的过程。在案例中,通过对实验资源的筛选整合、拓展延伸以及内涵挖掘,知识的建构就呈现了良好的认知规律:在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的基础上体验到骨的坚固,那骨为什么如此坚固?其原因在于骨的成分特性和骨结构。由此,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关于骨的概念逐步得以完善、稳固。事实上,基于实验的概念探究,改变了现象、事实与概念分离的教学弊端,同时也改善了学生被动记忆孤立的事实性知识的教学现象,它使学生主动运用实验事实去理解可迁移的重要概念及其相关概念,同时又超越具体事实的学习帮助学生的理解力达到抽象的、概念性的层次。学生在深入理解重要概念的探究过程中,其思维向综合水平发展,并能习得更高阶的生物学概念,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呈螺旋式上升、发展。

三、以交流为纽带,让概念探究得以深入

[案例三]“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片段(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演示实验:叶的蒸腾作用(容器改用量筒)。

观察现象:保留叶片的一组实验中量筒内液面降低,塑料袋上有水滴。

师:水滴怎么来的?

生:量筒内的水形成的。

师:量筒内的水怎么“跑”到了塑料袋壁上?

生:通过茎里的管道。

师:植物的茎内有输送水分的导管,量筒内的水应该通过导管输送的。那么,水怎么会在塑料袋壁上?

生:肯定是经过叶片冒出来的。

师:仔细观察,你看到叶片上有水滴流出吗?

生:没有。可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师:也就是说输送的水是液态的,从叶片散发出来的水是气态的。

(生表示肯定。)

师: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形式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