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范文
时间:2023-04-10 11:49: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羚羊木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这一天,我和万芳在操场上玩,突然,一个篮球我们这方向冲过来,我当时想都没想就把万芳推了过去,同时我也往那边跑可是因为万芳没反映过来,就狠很地摔在了地上,可是不知道为什么那个篮球似乎长了脚似的不偏不倚地扣进了篮筐里而另一边则是万芳对我的吼叫:“你干什么呀?”我正想解释,就上课了,我想,万芳肯定更恨我了,怎么办。咦,我忽然有了一个想法,一放学,我就又躲在我的房间里忙活起来。
第二天,我的书包鼓鼓的,脸上却满溢社笑容,一会儿便来到了学校。
唉,怎么这么久啊?夷 万芳出现了,她刚一来,我就从书包里把礼物拿了出来,还没等到我说话,万芳却先开口了:“对不起,昨天是我不对,我已经知道你是为了我不被篮球砸到才把我推开的,我还误会你,还不 理你,真的很对不起。”听完他的话我马上把我手里的那个东西拿了出来,是一个羚羊木雕,这可是我自己雕的哦!“万芳,我知道你很喜欢我的那个木雕,但是没办法,虽然这个木雕显得有点笨拙,但是没我们的友谊是不会变的。”万芳没有回答,知识眼里似乎有什么东西,“哈哈哈”我们不约而同的笑了,笑声传得很远很远······
其实我还有一个秘密没有告诉万芳,那就是那个羚羊木雕的头可以打开,里面有我给她的一封信,有我毒她的误会的解释,还有证明我俩友谊的东西······
篇2
本文说的是,“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
子女的行为遭到父母反对,父母有父母的理由,子女有子女的理由,子女处于弱势地位,当然只得被迫服从,但是子女的心理受了伤害,子女与父母的感情多少要受点影响。
论是非,父母心目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我”心目中珍视的是友情,由此而起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
子女靠父母培养。父母是主导的方面。子女的缺点也是父母的缺点,与其怪孩子自作主张,不如怪自己事前没有讲清楚。作者的倾向主要是批评父母的。若从“我”这一面去看,也有教训可以吸取。小时候毕竟幼稚,做什么事情跟大人商量商量是十分必要的。
篇3
其实,不仅是这位老师这样认为,配套的教学参考似乎也持此观点:
他们这样做,使女儿非常伤心,从开头“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到结尾为反悔而伤心之至,始终被父母逼得难受。
课文又叙述“我”和万芒的友谊是多么真挚深厚,着力渲染童心的美好,父母的威逼有如无情的风雨摧残了娇艳的鲜花。
单凭以上文字,父母不但是重财轻义,简直就是“有如无情的风雨摧残了娇艳的鲜花”的刽子手。
此外,教参“有关资料”里的“课文点拨”(作者宋子江),其中的第一条“全文脉络”中,更有直白的提示:
先写妈妈追查、逼迫,再写爸爸讲出一片理由,批评父母重财轻义的行径怎样伤害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回顾“我”和万芳真挚的友情,含蓄地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的行径会怎样伤害孩子之间的感情。
这篇小说以前我也上过,对这种“重财轻义”的解读也曾认同过,但现在细细琢磨起来,觉得并不妥当。
首先,父母要回的本是自己的东西,不能算是重财轻义。
所谓“重财轻义”是一个贬义词,指看重财利而轻视道义。如果一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总是看重他人的钱财,总想占别人的便宜,自己却一毛不拔,那么说他重财轻义是无可厚非的。相反,如果一个与自己不相干的人,拿走了自己的财物,自己再把它要回来,使之物归原主,又怎么能称得上重财轻义呢?
显然,文中的万芳只是文中父母女儿的同学和好朋友。与“我”的父母并没有什么瓜葛,而“我”送给她的羚羊木雕是父亲从非洲带回来的,只不过是父母送给“我”的,但它仍然属于“我”家的物品。“我”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自作主张地把它送人,本来就欠妥,现在父母知道后,让“我”把它要回来,怎么就成了重财轻义呢?
何况,小说中的父母并不反对“我”送东西给好朋友。如爸爸“听妈妈讲完事情的经过……慢慢地对我说:‘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
父亲的这几句话有两个含义:一是小朋友之间可以送东西;二是贵重的东西也可以送,但不能自作主张。
难道为了友谊,把自己家里贵重的东西自作主张地送给他人,才不算重财轻义吗?
其次,父母要回本属自己的东西,一方面既有不舍的成分,另一方面也是想给孩子一个教训,所以也不能算是重财轻义。
文中的父母是逼着“我”去要回名贵的羚羊木雕,但父母既没有骂“我”,也没有打“我”,尽管他们话里话外的意思充满了责怪。这说明,这对儿父母还是有一定修养的。再说,“我”在这件事中不是没有意识到自己有错,既然有错,就应该勇于承担。再说,要回羚羊木雕,“我”和万芳之间的友情就一定会受到影响吗?小说在结尾部分,借万芳的话,回答了这个问题:“你拿着(指万芳送给“我”的小藏刀),咱俩还是好朋友……”
再者,经过这件事的教训后,“我”以后可能再也不会自作主张地把父母送给“我”的名贵物品送人了。应该说,这件事对孩子的成长和为人,利大于弊。
最后,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没有父母轻财重义一说。
作家张之路在《关于〈羚羊木雕〉》一文中,曾这样说道:
至于是不是告诉孩子要讲信用?是不是表现家长不理解孩子?以至于是不是批评家长重财轻义?说实话,在写作的时候还来不及想,要想的就是写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以及他们的矛盾心理!争取做到每个人的行为和语言站在他的角度上似乎都是合理的。文章写得有意思了,意义可能就在其中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作者的立场是站在同情孩子一方的!
不难看出,作者写作时根本就没有“批评家长重财轻义”的意图,只是“站在同情孩子一方的”立场。进一步说,就是同情孩子的无奈和伤心。当然,这种无奈和伤心,有父母的成分,但更主要的还是孩子自己有错在先。
篇4
课文说的是,我把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给我。虽然我们之间的友谊没有被受到影响,但我对朋友这样的反悔,我非常的伤心后悔。父母在我心中的光辉形象因此,留下了一道不光彩的伤疤;这件事情,也将大人们的那种重财轻义的思想暴露无遗。
在“我”和万芳眼里,是否拥有羚羊木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友谊和诚信不能丢,因为它们的价值比羚羊木雕要大得多。在两种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中,她们显得多么纯真,而“我”的父母又是多么庸俗!以这样的观点来选择,两者的轻重可想而知。
我觉的友情比金钱重要的多,一个知心朋友是用钱买不来的。在这个世界上,已经不是金钱最重要了,而是那些友情、亲情。世界上的富翁,真正能算得上有钱的,又有几个呢?现在的社会中还有多少令人感动得真挚友谊,全都是一些用钱做买卖的生意而已。现在谁还会有一颗赤诚的心去交朋友,不都是为名为利的吗?我不禁为事态的凄凉而感慨万千。但我更为文中的那个万方大度、真情而赞叹不已,我会为有这样一个朋友而高兴。
我不禁庆幸我的身边还有一些关心我的朋友。但我又不禁有了一些顾虑,现在的社会中还有多少令人感动的真挚友谊?全都是一些用钱做买卖的生意而已。现在谁还会用一颗赤诚的心去交朋友?不都是为名为利的吗?
篇5
那么,我们在写作时怎样才能够表达浓浓的真情呢?不妨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首先,情感表达要侧重化。
所谓“侧重化”,即我们在选择表达怎样的亲情时要略有侧重,要选择最值得表达的亲情。法国大文豪莫泊桑曾说:“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显然,“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因此,我们构思立意以表达父爱或母爱为佳。如著名作家莫怀戚的《散步》表达的是一家几口之间的情感,而其中最感人的部分也是与母亲有关。再如,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表达的是感人的父子之情,而最动人之处也是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
当然,这里的父爱、母爱都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不仅仅是单纯的父亲、母亲对子女的关心、照顾,还包括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对自己的影响等。如张之路在《羚羊木雕》所选择的便是“我”的成长过程中与父母之间的思想碰撞。
其次,情感表达要真实化。
所谓“真实化”,即要表达的情感必须真实,必须发自内心,必须来自真实的场景,只有这样的情感才能触动读者的心灵。比如莫怀戚在《散步》中所遇到的难题――作为家庭支柱的“我”,完全可以决定全家是“走大路”还是“走小路”,但是,由于“散步团”中有老人(“我”的母亲),有小孩(“我”和妻子的儿子,也是“我”母亲的孙子),这里就交错了复杂的母子情,还有中华民族传统“尊老爱幼”美德对“我们”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简单地把情节处理成“我”决定“走大路”或“走小路”,就失去了情节的复杂性与真实性,就忽视了“我”的母亲和“我”的儿子的情感,这种不切实际的表达就失去了情感真实的魅力,根本表达不了文中本要表达的一家人和谐的亲情、强烈的尊老爱幼的美德。
当然,真实的情感未必都是感人的,可以是思想的碰撞、成长的烦恼,但只要来自真实的场景,必然是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如张之路在《羚羊木雕》中所表达的就是成长的烦恼和与父亲、母亲思想的碰撞,同样因为真实而特别震撼人心。第三,情感表达要细节化。
篇6
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选入了张之路的作品《羚羊木雕》,这篇文章写“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后,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反悔,伤心极了。许多教师在讲授这一课的时候,都把主题定位在对父母重财轻义的批判上,对作为子女的“我”这一“弱势群体”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其实笔者认为,文本的解读不应该是浅表化的,读完文中的故事,不能不让我们深思:文中真的是在批判我们做父母的吗?文中的内涵岂是用重财轻义就能概括的?“这能全怪我吗”又该如何理解?
这是一个深层的价值观的问题。问题的实质不是学生之间该不该送礼物,而是该不该送这么贵重的物品,友谊该不该通过礼物来衡量。羚羊木雕是一件非常珍贵的物品,父亲作为礼物送给了孩子,姑且不论孩子将爸爸送给自己的礼物送人是否合理。孩子是否应该不管这件物品的价值和意义,就随意处置属于自己的物品呢?我们都知道,文中的“我”不过是一个初中学生,对于一个刚入初中的学生,相互之间赠送如此昂贵的礼物该不该?一旦送了又是否有效?记得前不久看到这样一则消息:说一对父母购房以后房产证上登记的是孩子的名字,从法律角度讲这房子也就是孩子的法定财产,可是这位十一二岁的孩子竟然将属于自己的房子送给了自己的朋友,由此引发了一场官司。曾几何时我们的孩子原本纯洁的心灵被社会的功利化思想侵蚀,同学之间过生日、送礼物,逐渐攀比,并且所送的礼物价值不菲,“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文中的“我”不正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反映吗?在孩子的眼里身为父母的大人的行为让他们无法接受,我们老师就应该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中国古代不就有“礼轻情义重”的格言吗?孩子之间相互赠送礼物本无可厚非,可是这礼物一旦超出价值可能就不正常了,正像文中“妈妈”说的“这不是一盒糖”。从这一点来看,我觉得老师们更应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文中主人公不也说“这能全怪我吗”?可见小主人公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教师何不在此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而不是一味把批判的矛头直指父母?文中父亲的话值得我们深思:“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父亲批评的“自作主张”不恰恰是我们许多孩子所惯犯的错误吗?
其次,“我”与万芳的友谊是不是建立在礼物,尤其是昂贵的礼物的基础上呢?文中插叙了一段“我”和万芳在幼儿园的友情,作为一个孩子,感情纯真自然,让人感动:为了不让自己的朋友回家受到责罚,万芳不惜自己挨罚,用自己的新裤子换下了“我”被划破的裤子,导致她回家被她妈妈罚着对墙站了一个钟头。万芳的这一举动并不是建立在我的什么礼物上。甚至在将羚羊还“我”后,万芳还是把“我”还她的小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读到这儿,我们不能不为孩子们的友谊而感动,这友谊绝不仅仅是一个羚羊木雕这样的礼物所能衡量的。而这种友谊不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我们在这里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不正是素质教育赋予我们的责任?
再次,老师们大多认为文中的奶奶是家庭中的弱势群体。笔者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文本误读的表现,其实奶奶并不是家中的弱势群体。纵观全文,奶奶出场迟,退场早:“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了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奶奶的一句话恰恰反映了中国当代隔代教育的问题,一味地迁就、袒护、纵容。曾几何时,在我们犯错挨罚的时候,哪一次不是“处于弱势群体”的奶奶挺身而出,挽救我们于“水火之中”?
篇7
1. 注重对话,平等交流。在教学《羚羊木雕》时,围绕“羚羊木雕应不应该要回”的观点,我刻意点拨提出:“羚羊木雕是非洲具有代表性的、全世界都享有盛誉的工艺品,其文化、艺术价值很高,作为学生还不能自我支配。”一语激起了学生丰富的情感:“羚羊木雕即使价值很高,也不及好朋友的情谊,因为友情是无价的。”“没错,而且木雕是爸爸送给我的,那我就有权支配。”我又提出:“木雕是爸爸送给他的,这么贵重的东西,不跟爸爸商量一下就转送给别人,这尊重父母吗?”学生马上反驳:“作为父母把自己的情感强加于子女身上,难道这又是对子女的尊重吗?”“既然送出去了,就不能要回来,不然会伤了我的心,也伤了朋友的心。”师生的平等交流,能引导学生很好地深入课文。
2. 善留空间,学会聆听。教学《斑羚飞渡》时,我突出“老斑羚甘愿牺牲自己来挽救另一只年轻斑羚的壮观跳崖场面”,让学生去交流、谈自己的感想,这个交流表达的空间形成了,学生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斑羚是很有智慧的。”“老斑羚真让我敬佩。”“年轻的斑羚更要珍惜他们的生命啊!”“那猎人的行为是可耻,我们应该保护野生动物。”
二、加强朗读,读出语文味的课堂教学
1. 放声朗读,读出情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要让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读出丰富的语文积累和良好的语感,读出文化品位、审美趣味、爱国情怀的时代精神。我指导学生带着深深的眷恋来朗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又带着浓浓的愁绪来朗读余光中的《乡愁》,想象着春的生气、春的活力来朗读朱自清的《春》……让琅琅的读书声回归课堂。
2. 注重形式,活读成趣。我很重视朗读的形式,全班放声朗读,能读出气势,读出活力,但这种读书形式容易造就个别同学"南郭先生吹竽"式的朗读,所以我会把朗读的多种形式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分为个人读、小组读、带读、抢读、竞赛读、分角色朗读等。
三、有效运用多媒体,提升学习趣味与教学效率
1. 解读文本,渲染气氛。多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和变化性,因而它能极大限度地营造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气氛。例如我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文本中的假山、亭台与流水等景物,我们农村大多数孩子未曾见识过,我在网上搜集了苏州园林的相关图片以及视频,制成课件,学生有了直观、形象的印象,体会到苏州园林的美了。又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最后一个环节,我播放歌曲《水调歌头》,让学生带上作者的孤独、郁闷与思念的情感听这首歌,学生们都听得很认真,很投入,在歌声中再一次品读了词中意无穷的韵味。
2. 善用媒体,突出重点。农村中学传统的语文教学工具基本是粉笔,教学流程一般是从书本到黑板,由于受版面与课堂教学时间的影响,许多重要的内容不能在黑板上呈现,师生互动效果不太显著,学生容易疲劳,思维常常停滞。而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全面展示课文重点内容,并且能用变形与动画的效果强调与突出。如我教学《海燕》时,赏析课文的重点段落第1、8自然段,通过多媒体把这两段落的内容显示在大屏幕上,对于其中“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等等这些生动优美的句子及段落的重点、要点内容,进行闪烁、下划线、改变色彩或字形等动画设置强调突出,学生都非常乐意且有针对性地对文段重点进行积极的思考。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突出重难点内容,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与严密性,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善用身边资源,让语文走进生活
1. 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的教材不应只是一本课本,而应是我们的生活。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面对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走进学生的生活,又让学生的生活走进语文课堂。例如我教学《蜡烛》,学生未经历过那动人心魄的“二战”,无论我讲得如何声情并茂,学生也体会不深,但我从学生近来最关心的美伊战争的新闻热点谈起,学生们则各抒己见,用他们熟悉的电视镜头接通了他们并不熟悉的历史场面,穿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而震撼了他们的心灵,深入地了解了文体的内容与情感。
又如“选材与立意”的作文教学,这一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学,难懂难运用。我从学生喜爱的体育品牌Adidas入手,用这品牌“没有不可能”的广告作例子,让学生观看了广告后讨论,品味广告的选材与立意:两位小孩操控碧咸、思丹等的著名球星同场比赛,并用电脑技术,再现七八十年代的碧根鲍华等的球星与他们一起竞技。本是“不可能的事”却能做到了,就很好地表现了广告的主题“没有不可能”。广告并不很长,但是对学生的震撼是深远长久的。
语文课程资源绝不是仅仅限于教材内容,而应是丰富多样的生活。丰富多样的生活就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把源头活水注入到课堂,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更能观察精彩的世界、洞察生活的奥秘、领悟人生的真谛。
2. 乡土特色语文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挖掘身边的乡土资源,对于农村学校不仅十分必要,而且简便易行,经济实惠。农村学校可以考虑所处的环境,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文化等资源,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当地资源的关系,结合语文课本中的综合实际活动,把当地的社会、自然环境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大课堂,把当地的乡土特色实行语文化。
篇8
一、对课文的基本思考
《羚羊木雕》讲述一家三口为一件从国外地来的工艺品“羚羊木雕”而发生的家庭风波,纠纷虽小,却让一个小孩子的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这个小孩把父母送给自己的这个工艺品转送给了好朋友。由于其贵重因而受到父母的责难被强行去要回来,终使小孩感觉很不光彩,而在内心深处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课文昭示了两种道德观念的冲突:一是小孩子的重承诺,重情义的传统美德与父母的重财轻义的道德观念冲突;二是提倡“崇善尚美”,“自主意识”,“自律意识”等现代意识与简单生硬的“家长作风”的冲突。
二、备课思路
我在制定《羚备课思路羊木雕》一课的教学计划时,贯穿素质教育内容,因此对文章所提供的诸多信息作了分析、整理、明确本课的教育目标,提炼与素质教育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比照,归类,使其成为备课的思维主线。
1.传统美德教育方面。课文表现了一个小孩子的承诺,重情义的思想,这本身就浸透着我国传统教育的精华,而父母对孩子的正常举动的否定和责难,也就有悖于中华民族的传统道义。而这种传 统道义中浸透着“前喻文化”的“恪遵长训”(有积极因素如“尊敬师长”,但也有封闭的,落后的“惟命是从”,前者千百年来一直被社会宏扬,后者将其消极特性用冠冕堂皇的理由延续)这里孩子的主导行为并不是努力适应社会文化,新型社会道德,而是以长辈的意志为意志从而使学生受到错误思想的引导,其恶果 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最终不会成为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人才。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是这样“长辈遗志”中加进了“重财轻义”,那就不是教育的悲哀,而是教育的堕落。因此,作为教师,特别有必要利用文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2.关于现代意识方面。课文中小孩子为了朋友之间的友谊而未来未经家长同意送贵重物品给朋友,这应是小孩子一种朦胧的“自主”意识这很重要,是学生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为将来能独立于社会奠定基础,但涉及家庭成员的相对重大问题时,作为其中的一员,是否也应征求其他成员(尤其是相对有着较多社会经验的父母的意见,以避免可能出现的失误,这又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自主意识”,自律意识在这里就是一对既有冲突又互相关联的统一体。也就是说,无论是自主意识,还是自律意识,又让学生社会生活中能把握分寸。当然,还有一个现代社会必须重视的经济意识的问题,贵重物品经济价值大,因此应在备课中有所准备,为课堂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做好相应的设定。
三、具体安排
根据长述思想,为完成教学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我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了安排。本课是一片课内阅读课文,一般课时安排也就是1~2节,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比较亲切熟悉的反映家庭生活的文章中增强语言能力,同时进行思想教育。教育步骤安排如下:
首先,带着问题阅读。理论与经验都反复证明,有目的的阅读才能给人留下印象,不求甚解,一目十行的浏览只能是不知所云,既达不到学习知识,培养语言阅读能力的目的。也不能从文中悟出许多“道”。因而应在备课时提出几个关键的问题,如:课文记述了一个什么家庭风波?“我”送东西给好朋友,父母做了什么?你曾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吗?朋友之间要不要送礼物?是不是什么都可以相送?这些问题应分步骤,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来进行。阅读的形式可多种多样,有阅读,带着问题默读,重点段落和重点语句精读。问题除了一般的语文训练外,还让学生初步感受思想因素。
其次,组织学生讨论。教师设计七年级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且对象和省各式各样的看法和想法不易求全责备。允许有不同的见解。如讨论:把属于自己的东西送给朋友要不要父母允许?友谊与财物究竟哪个重要?怎样做到既要尊敬师长,有不盲从父母?在讨论中教师要小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把握好“分寸”。
篇9
下午,妈妈整理我的书房,发现书柜上的木雕羚羊不见了,急问我,我支吾地回答:“送…。.送同学小茜了。”“送人了?那是你爸送你的礼物啊!”妈妈气愤地责备了我一番,气呼呼,不再理我。
那件“羚羊”的确很特殊,是爸爸从国外千里迢迢带来的,送我十周岁的礼物,我有点懊悔。前天小茜来我家玩,见“羚羊”爱不释手,自己没多想就送给她了。现在,我怎么好意思开口要回来?左思右想,我还是踌躇着去了小茜的家。
按响门铃, 小茜开门见是我。“快进来!”高兴地拽我进了她的房间,忙泡杯热奶茶递过来。“你最喜欢的草莓味儿,喝喝看,味道怎么样?”她边说,边睁大眼睛看着我,等待评价。我抿了一口,大叫:“烫死我了!”“对!对!您慢用。”小茜模仿丫鬟动作,慌忙向我赔不是,捂嘴笑起来。
我苦着脸,满腹心事,怎么也笑不出来。看我这表情,小茜不笑了,关切地问:“你怎么了,有心事?”“唉!就是‘羚羊’的事,那是我爸爸送我的生日礼物,我妈发现不在了,就大发雷霆,……”小茜听完,忙转身,取出“羚羊”,端了过来,喃喃地说:“我真不知道“它”的意义,委屈你了”。“羚羊”上面盖着精致透明的罩子,看得出小茜十分爱惜它。我心一软,说:“小茜你真喜欢,就留下吧。”“你胡说什么呀!”小茜忽然变得认真起来。:“如果你是一个天枰,一边是你的朋友,一边是你想要的东西,你会偏向哪一边!”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朋友了!”
“对呀!你是我的好朋友,我们的友谊最珍贵!”小茜忽闪着大而明亮眼睛,真诚地说。我的心,一下感到暖融融的,终于开心地笑了。
篇10
所谓拓展,顾名思义,“拓”就是开辟新的领域,“展”就是展开,发展,拓展就是开辟新的领域,发展新的自我之意,同时拓展还体现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它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思维领域,又能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具体一点说,就是结合教材,让学生多读一些与教材有联系的文本材料,多知道一些,多思考一些,使他们既会做人,做思想品德高尚、情感健康丰富、审美意识较强的人,又会作文,写出思想积极,思维新颖,构思富有创意,语言别具个性的文章。那么如何拓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实践。
一、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来拓展
当前《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相当一部分的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不论是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或身边的自然生活都有所涉及。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社会,来关注我们人类生活,自然和环境,从而实现对学生的视野、思维的拓展。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在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本人的生活体验,说一说自己童年的乐趣,那么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童年时玩水、上山摘野果、同屋场小朋友姓氏大战等有趣的事,这样,学生对这篇文章就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认识。
又如《观舞记》这一课,先叫一个同学表演一段舞蹈,然后请同学说说感受,并讲讲对舞蹈的认识,且请同学做一个动作。经过这个铺垫,再学习这篇文章就象在感受平时生活一样简单了。
二、通过续写课文来拓展
续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续写,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富于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如《最后一课》这一课,在教学可设计让学生续写小弗朗士下课后所做的事情。
如《羚羊木雕》这一课可以让学生用一段话来说说“我”从万芳家拿回了羚羊木雕后,回到家中父母对“我”的态度。
通过这样拓展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通过改写课文来拓展
对课文的改写,本人认为比续写更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它能够更加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人物来重新安排情节,设计不同的和结局,从而达到拓展的目的。如《木兰诗》这一课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改写:假设木兰在战场上就已经被战友们认出是一个女将,那皇帝将会如何处置?战友们又将会如何看待?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这样的改写,学生的思维应是异常活跃的,笔下所涌现的也就是一个个不同的、令人深思中发笑的结局了。
《福楼拜的星期天》这篇课文写的是欧洲当时的大文豪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等在福楼拜家聚会作客的情景,是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所写的,但却没有写到莫泊桑本人。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做些这样的尝试,让学生模仿课文从外貌、语言、行动描写人物的方法,用一段话来刻画莫泊桑在福楼拜家作客的情形。这样的改写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却能大大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通过组织辩论来拓展
在课堂上组织辩论,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激活课堂的气氛以及锻炼学生的口才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如在《羚羊木雕》一课的教学中就可针对羚羊木雕既然已送给了别人,该不该再去取回这个问题进行辩论。辩论分甲乙双方,甲代表爸爸的意见,乙代表“我”的意见,分别来陈述自己的理由。
五、通过更换课题来拓展
课文的题目往往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或者是中心、主旨的体现。在教学时就可以考虑利用课文的标题来作文章,让学生思考是否可以设计其他标题来代替课文的标题呢?
如在进行《木兰诗》一课的教学时,就可向学生提问:“可以用其它题目来代替吗?如在人名前加一个修饰词,那该定一个什么样的题目才好呢?”学生纷纷回答:“英勇的木兰”,“智慧的木兰”,“可亲的木兰”等等。
通过这样的训练,对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文章主旨的理解,很明显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结合字词教学来拓展
拓展不仅体现在上面的步骤中,就是在字词教学中也可以应用。传统教学中字词的教学只是停留在掌握字词的音义的基础上,学生学的枯燥,也提不起兴趣。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改变这种局面,在字词教学上努力进行一些尝试。
如在教学《邓稼先》这课时,老师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生字词,并且提出要求:在弄懂音义的基础上,写一段话,这一段话要用上所有的生字词,到上课时念给同学听。这样的字词教学,既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七、借助艺术来拓展
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在心灵上引起共鸣。在教学中如能适当引用它,将能取得很好效果。如教学《黄河颂》时,先放出录音让学生欣赏,然后再由学生说听后的感想,接下来分析课文就很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