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知识范文

时间:2023-04-04 01:5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小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小知识

篇1

天文科学知识是很多天好者想要了解的知识内容,但是有一些小知识是我们不知道的。为了让您在写的过程中更加简单方便,一起来参考是怎么写的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天文科学小知识,欢迎阅读!

天文科学小知识1、恒星

恒星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自身能发光,由炽热气体组成,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2、太阳

太阳是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球状天体,主要成份是氢和氦。太阳的体积约为地球体积的130万倍。太阳的大气结构即为太阳的外部结构,从里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扰乱地球大气的电离层;(2)产生“磁暴”现象;(3)产生极光。

3、行星

行星是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它们不发光,质量比太阳小得多。太阳系目前已知的行星距日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4、日食

当太阳、月球、地球运行约成一直线时,月球阴影掠过地球,会造成日食。依目视太阳被月球遮掩的多少,可分为日偏食、日全食和日环食。

5、月食

当太阳、地球、月球运行月成一直线时,月球运行到地球阴影内,则会形成月食。依地球遮蔽阳光直射到月面的多少,可分为月偏食和月全食。

6、什么是宇宙?

答: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它既没有边际,也没有尽头,同时也没有开始和终结。

7、银河系有多大?

答:许许多多的恒星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巨大的星系,其中太阳系所在的星系叫银河系。银河系像一只大铁饼,宽约8万光年,中心厚约1.2万光年,恒星的总数在1000颗以上。

8、为什么白天看不见星星?

答:因为白天部分阳光被大气中的气体和尘埃散射,把天空照得十分明亮,再加上太阳辐射的光线非常强烈,使我们看不出星星来了。

9、太阳系里有哪些天体?

答:太阳系中有9大行星。它们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另外,太阳系里还有许多小行星,彗星和流星,已正式编号的小行星有2958颗。最著名的彗星是哈雷彗星。

10、为什么星星有不同的颜色?

答:星星的颜色决定于它的温度。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表面温度:发蓝的星星表面温度高,发红的星星表面温度低。

11、最亮的星是什么星?

答:天空中最亮的星是大犬座里的天狼星,星等为1.46等。距地球8.7光年。

12、怎样找北极星?

答:在天空中很容易找到北极星:先找到大熊星,再找到北斗七星。从勺头边上的那两颗指极星引出一条直线,它延长过去正好通过北极星。北极星到勺头的距离,正好是两颗指极星间距离的5倍。也可以通过“仙后座”找北极星。

13、蓝天有多高?

答:“蓝天”其实是地球的大气层。大气层是包围着地球的空气,根据空气密度的不同分为5层,总共有2000-3000公里厚。但绝大部分空气都集中在从地面到15公里高以下的地方,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大气层有多厚,蓝天就应该有多高。

14、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

答:当太阳光照射到地球的大气层时,蓝色光最容易从其他颜色中分离出来,扩散到空气中再反射出来。而其他颜色的光穿透能力很强,透过大气层照到地球上,于是我们看天空只能见到日光中的蓝色光。

15、为什么日落时天空是红的?

答:因为日落时阳光在大气层中走的路程特别远。除了红色光外,其他几种颜色的光传播不了那么远,还没到我们眼睛之前就都散失掉了。只有红色光线跑得最远,能传到我们眼睛里,所以我们看到日落时的天空的颜色就成了红色的。

16、月亮会发光吗?

答:月亮不是恒星,它不能发光,但它能反射太阳光。虽然它反射的光只有百分之七能到达地球,但足够照亮我们地球上的黑夜。

17、我们能看到多少颗星星?

答:用我们的肉眼从地球上能看到7000颗星,但是因为地球是圆的,不论我们站在地球上的什么地方,都只能看到半边天空,而且靠近地平线的星星又看不清楚,所以我们用肉眼实际上只能看到大约3000颗星。

18、太阳的温度有多高?

答:太阳的中心温度高达192,000,000℃,表面温度为6000℃。但由于太阳离我们非常远,有1.5亿公里,所以,我们就不觉得那么热了。

19、地球为什么会转圈?

答:因为地球有引力,地球正是由于这种引力的作用才转圈的。地球自转的速度每小时1700公里,合每秒470米;公转的速度大约每秒种29.8公里。

20、中午的太阳为什么是白色?

答:因为中午时,太阳光能够直接照在地面上,不像早晚要受地面上的东西(如高山、林木、楼房,以及混浊空气)的阻挡,所以,它仍然是原来的白色光,刺激得人不敢睁眼睛。

天文科学常识黑洞

有的天体的质量十分巨大,因而引力极强,没有任何东西能从该处逃逸,甚至光线也不例外。 没有光线返回,眼睛无法看到物体,所以称之为“黑洞”。

黄道

地球上的人看太阳于一年内在恒星之间所走的视路径,即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圆黄道和天赤道成23度26分的角,相交于春分点和秋分点。

黄极

天球上与黄道角距离都是90度的两点,靠近北天极的叫“北黄极”。黄极与天极的角距离等于黄赤交角。北黄极在天龙座 与 两星联线的中央。

黄道带

天球上黄道两边各8度(共宽16度)的`一条带。日、月和主要行星的运行路径都处在黄道带内。古人为了表示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黄道分为十二段,叫“黄道十二宫”。从春分起依次为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摩羯、宝瓶和双鱼。过去的黄道十二宫和黄道十二星座一致。由于春分点向西移动,两千年前在白羊座中的春分点已移至双鱼座,命名与星座已不吻合。

三垣

包括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紫微垣包括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区;太微垣包括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天市垣包括蛇夫、武仙、巨蛇、天鹰等星座的一部分。

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分:东方七宿,西方七宿,南方七宿,北方七宿。二十八宿又称为二十八星或二十八舍。最初是古人为比较日、月、金、木、水、火、土的运动而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记。“宿”的意思和黄道十二宫的“宫”类似,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为二十八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称为名称,和三垣的情况不同,作为天区,二十八宿主要是为了区划星官的归属。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

东方七宿

角、亢、氐、房、心、尾、萁;北方七宿:斗、牛(牵牛)、女(须女)、虚、危、室(营室)、壁(东壁)

西方七宿

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七宿

井(东井)、鬼(舆鬼)、柳、星(七星)、张、翼、轸。

北方七宿

斗、牛、女、虚、危、室、壁

辅官或辅座

此外还有贴近这些星官与它们关系密切的一些星官,如坟墓、离宫、附耳、伐、钺、积尸、右辖、左辖、长沙、神宫等,分别附属于房、危、室、毕、参、井、鬼、轸、尾等宿内,称为辅官或辅座。唐代的二十八宿包括辅官或辅座星在内总共有星183颗。

宇宙速度

是指从地面向宇宙发射人造天体必须具备的初始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

人们将7.9公里/每秒的速度称为“第一宇宙速度”,又称“环绕速度”,低于这个速度,物体就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返回地球。

第二宇宙速度

如果我们把速度加大,直到11.2公里/每秒,这个人造卫星就可以不受地球吸引力的影响,而到太阳系内的行星际空间旅行。人们称11.2公里/每秒的速度为“第二宇宙速度”

第三宇宙速度

如果我们还想让人造卫星飞出太阳系,到其他星球去旅行,那就必须把速度加大到16.7公里/每秒,这个速度称为“第三宇宙速度”。

平年与闰年

由于一回归年的天数不是整数,所以每年的天数是不一样的,有的是365天,有的是366天。一年的天数是366天的年份称为“闰年”,是365天的称为“平年”。“闰年”的二月比“平年”多1天,其他月份都是一样的。一般来说,能被4整除的年份是“闰年”.如果年份是整百的,则要能被400整除的才是“闰年”。

闰月

农历与公历一年所包含的天数不同,公历一年大约有365天,农历一年有354天。为了使两者的一年的天数相同,所以农历有的年份要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叫“闰月”。因为公历的一年比农历的一年只多约11天,所以不能每年都加闰月,大约19年有7个闰月。

回归年

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回归年。一回归年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

科学小知识介绍为什么自己搔自己时不感到很痒?

当别人搔自己时,我们会倍感痕痒,而且不断大笑;可是,当自己搔自己的时候,我们不单不会大笑,而且更不感痕痒。基于我们的思想上已有了准备,大脑会发出一种不会有危险的讯息,神经亦随之放松,所以便不会大笑起来和感到很痒了!

为什么海水大多是蓝、绿色?

望向大海,很多时也发现海水呈现蓝、绿色。可是,当你把海水捞起时,你却只能看到它像往日的水般,透明无色。原来,海水本身与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水没有大分别,也是透明的。我们所看到的绿色,其实是海水对光吸收能力而产生出来的现象。只有绿光能被海水吸收,从而反射出来;当海水更深时,绿光也被吸收,海水看上去便成了蓝色。

为什么会起鸡皮疙瘩?

我们的皮肤表面长着汗毛,而每一个毛孔下都有一条竖毛肌,当受到神经刺激(例如:生气、害怕、受凉等情况)后,身体的温度会下降,而竖毛肌便会收缩而令毛发竖立起来,形成鸡皮疙瘩。除了有着保温的作用外,这个生理系统亦可使动物的体型看起来比实际更大,从而吓退敌人。

海马是由爸爸的肚里出世?

几乎所有动物也是雌性繁殖下一代,但海马却是与众不同,它是由雄性分娩出来的。于雄性海马的肚上有一个像袋鼠「育儿袋的孵卵囊,雌性海马会把卵子排到雄海马的孵卵囊中。此后,雄性海马就担起孕育的责任,经过约三个星期,小海马便由爸爸的体内弹出来。

为什么树叶会变颜色?

树叶变色的原因与其蕴含的化学物质—叶绿素有关。当秋天来临时,白天的时间比夏天较短,而气温更亦较低,树叶因此停止制造叶绿素,剩余的养分输送到树干和树根中储存。树叶中缺少了绿色的叶绿素,与此同时,其它化学色素因而显现出来,所以我们多看到黄和褐等颜色的树叶。

为什么有落叶?

秋天来临的是时候,树叶上蒸发的水份比夏天多,但树根吸水却比夏天少了。为了减少树木的水分流失,茎部的细胞开始形成一个分离层,待养分完全离开树叶后,分离层会令树叶和树干隔离,树叶从而掉下来。

为什么鲸鱼会喷水?

鲸鱼是哺乳类动物的一种,可是它的鼻子没有鼻壳,鼻孔长在头顶上。在水中生活的它用肺呼吸,能一次过储存很多空气,不用经常到水面换气。但当它往水面换气时,它便会用鼻呼吸,而呼吸时连带海水喷出体外所发出的巨声浪便是由压力所造成的。

银河系有多大?

许许多多的恒心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巨大的星系,其中太阳系所在的星系叫银河系。银河系像一只大铁饼,宽约8万光年,中心厚约1.2万光年,恒星的总数在1000颗以上。

为什么白天看不见星星?

因为白天部分阳光被大气中的气体和尘埃散射,把天空照得十分明亮,再加上太阳辐射的光线非常强烈,使我们看不出星星来了。

太阳系有那些天体?

篇2

关键词:小学科学;微课;教学方式

众所周知,微课主要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教学形式,展示小学科学教学内容。通过有效利用微课教学模式,结合班级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展开针对性教学课件设计,进而有效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下文中主要深入解析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策略,以期有效推动我国小学科学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利用微课,解析科学概念

小学教育阶段科学作为帮助学生解析外部自然科学的课程,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无法避免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科学概念。如,教师在教学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微课课件,帮助学生正确构建有关食物链的知识体系,使其能够自主熟练地书写食物链。首先,结合班级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身心发展特点及教材内容,设计一个具备浓厚趣味性的微课。如,一个炎热的夏天,烈日当空,一只蝉慢慢从大树下爬上枝头,一边吸食着树汁,一边欢快地歌唱。一只螳螂正挥动着它的“大镰刀”,悄悄来到蝉背后,就在这个时候,从远处飞来了一只黄雀……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并用一个成语概括一下中心事件。如:蝉螳螂黄雀。在学生逐渐理解知识后,引导学生提出现实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如小草蚜虫瓢虫小鸟,以此来有效引出食物链的概念。在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其提出有关食物链的生物关系,剩下的皆由学生自行解决。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运用微课,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问题的食物链图像,要求学生m正其中的错误。这样一来,有效深化了学生的学习概念,进而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理解此知识。

二、利用微课,解析重难点知识

小学教育阶段科学的教学内容通常情况下都是基础性知识,但是其中也包含一些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的知识点,此时,教师则需要利用微课真实形象的教学优势,帮助学生将学习难点逐一击破。如,教师在进行教学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这一课时,班级中大多数学生对于消化系统中相关器官功能不理解,如,胃与肠道,甚至有许多学生将两者直接混为一谈。针对这一学习情况,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微课真实形象的教学优势,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其知识。

首先,教师需要事先设置一个微课主题,如,通过馒头的旅行这一游戏,跟着小馒头到人的消化器官中走一回,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消化系统的顺序及相关消化器官的具体功能。其次,适时抛出一个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今天小馒头会带我们去人体内旅游,跟着小馒头会到哪里去?它会带我们经历怎样的旅行呢?”紧接着利用微课课件展示人体消化系统示意图,并以小馒头的口吻讲述其旅行轨迹。以此来有效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消化系统,如,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最后,再由教师对其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与归纳,促使学生在微课学习中加深对消化器官的认识,从而掌握食物在体内旅行的特点。

三、利用微课,深入剖析实验操作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与其实验操作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有限,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微课,为学生深入解析实验操作知识。

如,教师在教学科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酒精灯的正确操作》这一知识时,教师可以首先利用微课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示酒精灯的正确操作方式,并引导学生依据实验操作提示进行自主实验。其次,教师利用摄像机将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记录。最后,将学生的实验操作与课件中的实验操作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自主进行且核对实验步骤,深化学生学习印象的同时,有效掌握学习能力。

四、利用微课,强化课堂教学趣味性

实践性强作为小学科学课程最为突出的特质,教师在实际利用微课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其教学特质,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有效创新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教师在教学科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天气》这一知识时,可以利用微课教学优势,将不同等级的风以动画的形式进行展示。如,一级风对应的是树叶微动,烟直上;二级风对应的是树叶和细枝摇动不息,旗能展开;三级风则是能吹起灰尘、纸片,小树枝摇动等。借助相关动画教学视频,使学生更为准确地把握风级的大小,进而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师在将微课应用到课堂教学活动时,需要事先对其教学内容及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与分析。借助微课教学优势,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婉丽.微课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

篇3

关键词:微课;小学生;语文教学;改革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出现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很多弊端,也能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对教学的制约,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微课教学方式的出现,将小学语文教学的情境为学生再现,更为学生创建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这也从教育层面上推进了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我结合现在小学的实际情况研究在微课视阈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导入环节做铺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借助微课的特点,将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制作成一个简短的视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围绕学习主题进行有效学习,因微视频时间短,且内容的针对性强,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能更好地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小学生喜爱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眼前,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微课不仅能够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还能够结合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小故事、问题等,甚至还能够以某一道重难点的习题来呈现。不仅拓展了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教育目标下学习,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学习《东方之珠》这篇文章的时候,很多小学生并没有去过香港,对香港也没有直观的认识,对小学生来讲这只是一个地名,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微课来介绍香港,在微课内容中以简洁优美的文字、优美的画面加上悦耳的音乐为背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香港的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的浅水湾,仿佛身临其境般地感受海洋公园以及铜锣湾,给学生展示香港美丽的夜景,以视频的方式将课文内容展示给学生,学生能直观地感受香港这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微视频给学生从视觉和听觉进行了有效刺激,这种直观的教学内容带给学生愉悦感和自豪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集中在课堂上,激发学生阅读和了解东方明珠的欲望,进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激情,为实现教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突破重难点,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微课可以将一个复杂的知识点分解为若干个小知识点,将知识点更加精细化,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单单是文字的叙述,而是以图文声像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将学生带进文章的情境中,综合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器官,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不但可以观其形,还可以闻其声,会其意,加深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例如,在讲述《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时,教学重点就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以此引起学生感受北大荒秋天的景色之美,物产丰富,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在上课前,教师提前收集与北大荒相关的资料,并将其精心设计制作成微视频,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北大荒的秋景图,并配有优美的朗读,将文章中描述的小河、白云、蓝天、原野真实地显示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身临其境,然后作者再将北大荒的秋天以图片并伴有文字描述的方式给学生介绍,流云是动的,小河是动的,原野上的大豆在摇动,高粱在演唱。这样的授课方式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实地感受北大荒的秋景,吸引学生对北大荒秋景的热爱,然后让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心灵深处感受北大荒的秋景之美以及物产丰富,更加感受作者用词的简练和巧妙,这种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

三、拓展延伸,提高学生整体水平

小学生对大自然存在着美好的向往,课本内容需要不断的结合生活,才能有效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语文教学内容不能只是限制在教材中,需要向课外延伸,将课本的内容和大自然美景相结合。例如,在学完《北大荒的秋天》这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寻找秋天足迹的微课视频,让学生结合实际和课本内容,走进大自然,切身感受秋天的气息和美景,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心中美丽的秋天,用自己的双手来描绘自己心中的秋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在课后让学生收集一些文人墨客在秋景方面的描写,然后将这些资料汇集在一起,在课堂回顾的时候进行探究分析,学生之间进行讨论。这样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料,让学生在这些优美的文章中领略秋景的美丽,同时也能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学生通过收集这些素材,积累语言知识,为提升自身写作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微课是教师结合实际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探究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既是方法也是工具。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借助微课的作用,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大胆改革,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叶和明.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5(1):78-79.

篇4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方法;策略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方式是提升学生实验能力的关键,因此,科学教师必须树立良好的实验精神,发挥智慧,提升实验教学的效率。本文分析了具体的课堂教学有效方法,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实施方法

1.合作实验的全面组织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必须重视合作实验的指导,小学生开展科学实验基本上都是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模式,提升合作效率,保证实验的实效作用。第一步,要明确是合作计划。教师要依据教材来设计实验内容,当然也可以活用教材,但是基本的合作实验计划还是依靠教材的知识点来设计并实施的。第二步,明确时间、地点和人物。对于合作实验来讲要事先通知学生做好实验准备,并明确分组人员,让小组成员可以进行事先的沟通。至于地点,实验课不只是在实验室完成,有的观察实验就要在室外,上课的教师要对观察的地点、植物、安全等问题进行观察,可行后才可以列入计划。第三步,组织学生开始实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小组的组织者,协调组内的分工与合作。例如,《比较水的多少》这一课中,教师要帮助组长分工,让学生能够尽快完成比较。总之,小学生年龄小,教师要以商量的口吻要求谁先讲,激活小组组员的积极性,保证实验收到好的效果。

2.课堂小实验的开展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除了在小组内进行之外,还可以尝试展开课堂小实验,一方面体现了课堂演示实验的功能,另一方面则是节约了课堂时间和实验组织时间,让课堂教学更具活力。具体的开展对策包括:第一步,组织一些较为简单的演示实验进行分析。例如,《温度和温度计》教学时,采用一杯水、一个温度计的简单设计,以此来实现演示实验,教育学生怎样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读取温度的温度数。第二步,激发兴趣,组织游戏。演示小实验组织后往往没有过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一一操作,因此,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游戏活动,一方面激发兴趣,另一方面加强了实验印象。例如,《温度和温度计》教学时,让学生同桌之间比一比,谁的体温高,然后用温度计测量一些结果。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贯彻科学实验教学中把游戏引进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之中,让学生运用自然知识开展饶有趣味的游戏,同时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自然知识。

二、组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实验教学

为了更好地组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实验教学提升到重要位置上来。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及管理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长期以来,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一直受到教育观念的束缚,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将实验教学放到重要地位上,课堂上一次演示实验活动都没有;每学期只有1~2次集体实验活动等现象频繁出现,严重地影响了科学教学效果,使学生的实验能力降低。英国哲学家M.Planyi认为:“明确知识”是指能言传的,可以用文字来表述的知识。“意会知识”是指不能言传的,不能系统表述的知识。其实,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就是“意会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保证每节科学课都有一定的实验内容,让学生能够面对自然现象总结规律,自己意会知识,获得科学探索体验的乐趣。

2.抓好每个环节,严谨实验步骤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要抓好每个环节,严谨实验步骤。具体包括:第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教师要利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故事引入、动画引入、问题启发、游戏导入等。在兴趣的支持下,学生才能够明确实验目的,积极投入。第二步,针对实验结果进行大胆猜想。大胆猜想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但科学毕竟是科学,它更注重科学依据,据此设计问题后要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让他们能够合理地去猜想,并以此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例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实验设计中,教师提出问题:“推测蜡烛、橡皮、回形针、胡萝卜、铁螺帽……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教学思考,得出结论。这时候,虽然没有开始实验,但是在教师的指引启发下,学生思维从零乱变得有序条理。第三步,组织实验过程。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桥梁的作用,做好师生之间的桥梁、生生之间的桥梁、各小组之间的桥梁。只要教师能为学生架起联系的桥梁,开展探索性实践,引导学生去进行探索,很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例如,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中,将学生进行分组,充分发挥每个小组的力量,请小组派出“外交大使”去其他小组“取取经”,让实验内容更为丰富,结论更为准确。

3.实现创新思考,重视实验创意

长期以来,小学科学实验的开展都是教师组织,提出目的、方法、记录方式等要求。表面上看是小学生完成了科学实验过程,其实依然是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做了一次尝试而已。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现创新思考,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空间和自我尝试的机会。例如,《水的变化》的实验,其实生活之中学生对水的变化都有认知,因此,实验的创意要拓展,如思考:怎样给水加热的方式更为环保?记录水变化的温度值后,你知道其他物质变化的温度吗?这样的创意思考和实验拓展能够强调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不是方向目标有所改变,而是对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在教学进程中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面对全体学生,对不同的教材内容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知识。总之,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就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和组织,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去发现和扶植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实验教学促进学生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和提高实验技能。

本文是笔者联系一线科学教学实践对如何有效组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分析与讨论。概括地说,实验是体验和探究科学的不二法门,它能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以形象、灵动的方式展现出来,不仅极大地激活了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促进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学习态度,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体操作中,组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要做到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实验教学;抓好每个环节,严谨实验步骤;实现创新思考,重视实验创意。

篇5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注重呵护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运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的方式进行科学课程实施。结合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核心理念、设计思路和目标要求,小学科学课程实施应该坚持“主体性”、“实践性”、“层次性”、“系统性”的价值取向,不断提高课程育人质量。

一、主体性导向

人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更是小学科学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的主体。因此,“主体性导向”是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核心价值取向。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教育要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要“注重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1]。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旨在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其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突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特点,提倡课程实施每一个环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指出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程教学的主导者,师生之间是组织者与参与者、帮助者与被帮助者的学习同伴关系。这种观点逐渐成为教育教学“双主体”理论,即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体性导向”,主要体现在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两个维度。

一是课程实施应注重激发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注重培养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呵护提升科学学习、运用的意识和素养。二是课程实施应关注学生差异,注重个性化设计、差异化推进。三是课程实施应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教学相长,营造和谐共生的课堂教学系统。

二、实践性导向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主要任务的课程。课程倡导引领学生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课程的性质和理念突出“实践探究”的特点。因此,“实践性导向”是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重要价值取向。

科学课程是人类探究世界、认知社会的重要载体。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促进科学素养的提高,而且对学生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对学生认知世界的理念、方法、模式等终身发展素养具有重要奠基作用。因此,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应创造实践环境,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课程实施应强化实践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在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等领域,运用科学探究的知识与方法,不断认知新事物、新现象、深入挖掘分析、多途径寻求证据、创造性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达成共识。还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实践探究意识和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需要学校具有一定的科学实验、实物制作等配套的实践探究设施设备。需要社会、家庭、学校深入整合校内外优势教育资源、加强课程实施合作,建立起共同育人机制。

三、层次性导向

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涉及诸多因素,其中最应受到关注的是“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认知差异、能力差异”等因素。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均提出“因材施教”的要求,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实施应坚持“层次性导向”的价值取向。

一是课程内容设计应该体现“宽基础”与“活模块”的层次性,具体是指课程内容应该包括“基础科学”与“兴趣科学”两大版块。“基础科学”版块侧重按照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课程学习要求进行课程实施;“兴趣科学”版块侧重以不同学生的兴趣动机、认知特点、探究能力等进行个性化、差异化培养。这种课程设置既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学科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又可以培养小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发现、分析并解决社会、技术、环境等领域的问题。二是课程目标设计应体现内在结构的层次性:即对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具有层次性,知识与技能是科学课程实施的基础,过程与方法是科学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科学课程实施的最高理想,三者应呈层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关系。三是课程评价应该体现层次性,设置底线,不设上限,开展等级式课程评价。

四、系统性导向

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教学已经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成“全程育人、综合育人、全面育人”的系统工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而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系统过程。因此,“系统性导向”是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又一价值取向。

篇6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科学;科学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5.1

上世纪的国际科学教育改革同样对于我国小学科学教育产生了影响,并且成为引导无数小学科学教师实现素质提升的契机,因此,依照新课标的要求,积极探析小学科学教师素养提升策略,是当前每一个小学科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新课标下小学科学教师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在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小学科学教育成为义务教育的必修课程,课程性质从自然转向科学,教育目标也从精英转向大众,教学方法也从过程慢慢演变为探究,如果此时还依照以往的小学科学教育态度和方式去开展灌输式教育,显然是不符合小学科学教育目标的。因此,在新课标的背景下,积极探究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活动之间的关系,以探究教学的方式,使得学生科学知识得以落实,科学素养得以提升,是现阶段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

二,新课标下小学科学教师素养提升的策略

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是小学科学教师,但是如果小学科学教师素养不高,反而难以推动小学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这就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研究,实现自身素养的提升,以便发挥自身在推动科学教育事业发展方面的作用。具体来讲,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夯实学科知识基础

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的基础,就是学科知识。试问连小学科学基本学科知识都不夯实的教师,其教师素养自然不高。因此,小学教师应该高度重视科学学科内在概念,原理,原则,方法的掌握,为教师素养的提升打下基础。具体来讲,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立足小学科学课程体系,以探究实践的视角去审视课程;其二,适当的将当前最前沿的科学知识融入到知识体系中去,不断实现自身学科知识体系的动态化完善;其三,处理好课程内部各个知识板块之间的关系,形成独具特色的小学科学知识网络体系,以此去开展教学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2.2提升教师引导能力

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探究的世界,营造良好的科学学习氛围,是教师在新课标下需要做好的工作。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能力,就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从这个角度来讲,教师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其一,将探究式教学法融入到课程中去,强调学生经历和体验,使得其在这样的过程中去开动脑筋,实现科学知识的理解和研究,从而培养其科学思维能力;其二,积极将合作教学法运用到课程中去,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其沉浸在科学学习的环境中;其三,积极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科学课程中去,给予学生视觉听觉上的冲击,从而发挥更好的引导作用,使得课堂效率得以提升。

2.3学习教育心理知识

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也是当前教师素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小学科学教师来讲,由于小学生自律性不强,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很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此时就需要科学教师依照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探析小学生学习规律和特点,并且积极在此基础上更好的进行科学课程设计,以使得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另外一方面,教育心理学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以正确的,合理的方式去实现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该高度重视教育心理学知识的研究。

2.4不断延展学科范畴

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都存在很多的观念,甚至很多其他学科都是科学学科的分支,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该树立全学科意识,积极学习和掌握科学哲学,科学史等领域,这不仅仅能够帮助小学科学教师正确去理解科学性质,还能够协助小学科学教师更好的处理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展示更加富于营养的内容,这对于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关键的。

2.5学习学科教学技巧

新课标下小学科学教师素养除了要求教师知识体系的完善,还需要其在学科教学经验和技巧上能够有所突破。尤其是不能以以往传统灌输式教学的方式去进行,不仅仅起不到科学教育的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在此方面,我们应该积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在其他的教师那里去取经,查缺补漏,以不断实现自我教学方案的改革;其二,积极利用网络资源,看看全新的科学教育模式,并且积极尝试将其运用到自己课堂中去;其三,不断总结和归纳自身科学教学经验,找到做得好的同时,也找到教学缺陷,并且积极分析其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一改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对于小学科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对于小学科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已经成为当前科学教育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来讲,应该坚持与时俱进,依照新课标的要求,积极采取措施去实现自身素养的提升,以更好的开展小学科学教学工作。相信随着在此方面教学经验的积累,我国科学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质量将会得以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徐敬标. 小学科学教学渗透科学史教育的研究[J]. 教学与管理. 2010(08)

[2] 杨晓鹏,万爱珍,卢霖. 关于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 教育学术月刊. 2010(03)

[3] 孟令红,角屋重树,清水钦也,松浦拓也. 影响小学科学学力因素的中日比较研究[J].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0(05)

[4] 金伟平. 小学科学教师参与式研训的实践探索[J]. 浙江教育科学. 2010(01)

篇7

中国古诗词语言精炼、内涵深刻、意境高远,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在哲学教学中,引用适宜课程内容的古诗词,凭借古诗词特有的语言艺术,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接受哲理时能细细体味,加以思考。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明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要有乐观主义精神,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告诉我们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启示我们人的认识应该不断的深化和向前推移,这样才能保持“清如许”,永不过时。

2巧用漫画教学,提高哲学课堂的实效

漫画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在教学中注意运用漫画、动画等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这样能给学生提供直接形象的感知背景,有效地占领学生的思维空间,缩短认识理解知识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例如:在讲解矛盾这个知识点时,利用多媒体展示漫画《他敢剪吗?》,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说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甲、乙二人的上与下处于平衡状态,是互相对立的,在一定条件下双方互相依存,不可分割。所以,结论就是“不敢剪”。这时教师再进一步提问:剪断绳子后果会怎样?显然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会不存在了。通过这幅漫画让学生直接认知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3巧用案例分析,提高哲学课堂的实效

篇8

【关键词】引入新课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引入新知,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可用如下七方法。

一、从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来引入新知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现有知识出发,展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让学生在需要中进入新知学习。例如“分数初步认识”的教学,先让学生做等分除法,4 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几个?2个饼平均 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几个?当学生列式解答说出算法后,老师提出:把一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几个?怎么表示?在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需要中,引入“分数”。

二、从知识的类比中引入新知

类比法是由旧知去获取新知的一种重要方法。小学数学中的很多知识是与已有知识进行类比而产生的。教学中,在引入这类知识时,教师要善于从新知的类比原型出发,引导学生去提炼原型的类比因素。在类比中萌发推出新知的思路。 例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先引导学生复习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再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再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强化面积计算中 的转化法。然后让学生思考:能否象寻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一样,通过割补(或拼接)把三角形的面积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几何图形的面积来计算?学生不难由推导方法的类比而获得公式。

三、运用归纳法引入新知

在引入新知时,提供学生新知背景中的一些个别对象,让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诱使学生萌发猜想,引出规律。这样引入,体现了编者的意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小学数学中的定律、法则、性质等规律的教学常常沿着这种思路来引入。

例如:“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先出示如下两组练习。

第一组 (1)(8+27)+13(2)85+17+83(3)72+(28+57)

第二组 (1)8+(27+13) (2)85+(17+83)(3)(72+28)+57

把全班同学分成甲乙两个比赛组,分别作第一、二组连加练习比赛。当乙组获胜甲组不服时,师生讨论: 第一组算式到底能否象第二组算式那样进行简算?当学生发现,每组的第(1)题、(2)题、(3 )题结果分别相等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结果相同的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提出: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四、在知识分类中引入新知

从上可知,在教学相比较而存在于某属概念之中的种概念时,常常先让学生对属概念进行分类,然后分别对各类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在学生全面感知各概念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的基础上引入概念。这样引入背景突出,整体性强,学生思维连贯,认识自然。因而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最深刻,知识结构最完整。 例如“质数、合数的概念”教学,这样引入:让学生求出1,2, 6,7,9,11,14,各数的约数换引导学生按约数个数把上述各数分类(教师提示分类标准)学生列举一些分属于各类的其它自然数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每一类中各数之间有什么共同点(都是自然数且约数个数相同),不同类别中的数之间有什么不同(约数 个数不同),比较中引出质数、合数概念。

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引入新知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新知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之上。尤其是小学数学中那些相对独立、 前后联系少、本质属性较隐蔽的知识的学习,更是依赖于儿童的生活经验。教学中,教师善于提供多种感性材 料,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记忆表象。从中提炼出新知“生长点”。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中 引入新知。 例如“圆的认识”的教学,学生认识“两定”即定点(圆心)、定长(半径)是重点,也是难点。一位老 师这样引入: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硬币、钟面、饼干、车轮……)从中设疑:所列举的物体哪些一定要做 成圆的?为什么车轮一定要做成圆的?(学生为难)提供学生正、反面体验材料,国外为了训练自行车运动员,设计出前后轮均为椭圆的自行车(出示示意图)。假如你骑上这种自行车会有什么感觉(学生体验到:会 产生上下颠簸。进一步分析颠簸原因是:车轴心到地面的高度随车轮转动而不断变动,即轴心到轮边各点线段 长短不一)。骑上圆形车轮的自行车为什么平稳(轴心到车轮上的距离处处相等)。在释疑中引入圆心、半 径的概念。

六、在操作演示中引入新知

抽象的数学知识广泛地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数学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学中引入操作演示的可能和必要。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把新知的发生、发展过程寓于学生的操作或者教师的演示之中来引入新知 ,符合学生的认识心理特点,以及情感需要。

七、在创设情景中引入新知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重的情绪色彩。数学教学中因数学知识抽象,情感因素隐蔽而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 单调。要克服这一不利因素,从新知引入起,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把知识发生的背景,置于一幕幕 使学生喜爱、令学生惊奇的情景之中,从而先声夺人,引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例如一个教师在教“求平均数应用题”时,这样来设计“引入”:师:同学们喜欢唱歌,谁为大家唱首歌?(同学们兴致很高推选了一位同学唱歌)。 师:这位歌手唱得怎么样?怎样来衡量她的唱歌水平?(生:让评委来打分)对,老师请4个小朋友和老师 一起担任评委, 给这位歌手打个分数(4个小评委把打好的分数分别写在黑板上, 老师也打了个分数)。师:同学们看,5个评委意见一致吗?按谁的意见办? (有些学生说:听老师的。另一些同学说:不行, 那么还要其它评委干什么?)

师:对,不能仅凭老师说了算。要解决这个问题,等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之后,大家就知道用什么办 法来给这位歌手定分了。……

篇9

一、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下学生除了具备基本的数学能力、数学素养外,我觉得还有以下几种能力也是新课改所要培养的。

1.选择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提供各种教材和课程,形成“课程超市”,给学生完全自主的选择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习开设的所有学科,而学生可以从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课程来学习。家长也要积极与老师配合,及时发现孩子的发展潜质和长处,尊重并根据孩子的学习和发展需要,适时进行人生规划指导。

2.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改的目的是要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够与老师产生共鸣。数学和我们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出发,根据学生的学情,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批判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以教材和考试为主体,使学生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学生没有一点点批判意识。而新课改倡导在激发兴趣的前提下,学生主动去探索,去认识,并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这是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够做到的。批判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课程合理、科学的发展。

二、充分认清实现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现状

1.理念转变有待深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正式实施以来,绝大多数教师“开放式教学”理念逐步树立,数学应用意识进一步强化,多样性、选择性教学特点日益凸显。小学数学新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持久的改进性和逻辑的系统性,其教育理念需要在坚守中创新,传承中发展。一方面,在当前转变作风、真抓实干的社会形势下,教师需要敢于担当,善于攻坚,切实抓好新课程的末端落实。一些教师“守土”有余,施教理念未与社会发展合拍,教学模式未与教育改革踩点,导致理念传统化、方法陈旧化,影响着新课程目标的有效生成。另一方面,部分师生满足于已有的认识程度,停留于当前研究现状,裹足于教学路径的实践步伐。事实上,教学理念作为新课程普及深化的“指向器”,其发展轨迹是一个不断递进发展的过程,如果完善不足、创新不够,不仅适应不了教育发展的新常态,更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2.应用空间还需拓展

近年来,部分学校积极挖掘数学教学资源,编写校本教材,创建生本课堂,辅以“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逐步趟出“翻转式”、微课辅助等教学新路子,进而激活了教师从教、学生向学的源动力和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力。当前,一些学校未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激励、评价、奖惩机制,现有运行模式较为零散,系统性、规范性、逻辑性不强;学生为学而学,片面追求分值,教学模式的衔接力、数学应用的落实力还不够。

3.评价机制尚未完善

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评价,是指采取教学观摩、单一跟进、技术测评等方法,对教学过程、结果、价值进行的综合性判断。新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强信息和数学课的结合,在相关内容中纳入相关算法和思想,这是对评价子系统的一个创新。

三、高效课堂之感悟

在由传统教学模式到新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中,我们应该怎么去实现这种转变,实现高效课堂。新课程教学模式强调的是“以生为本”,其基本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只学知识的弊端,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不仅要“学会”,还要“会学”。

四、如何实现高效课堂

1.高效课堂中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但是每个学生的个性、认知能力和学习基础不同,因此,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2.高效的课堂是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师生互动的和谐过程。在追求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应该创建一个积极互动、和谐交流的氛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泉和动力。作为教师,要想真正把学生领进数学的殿堂,就必须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在课前,创设有趣的情境,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加强师生间的平等交流,都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兴趣浓厚、兴味盎然。

3.在高效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同时还为学生提供更多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让学生的思维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到充分发挥,真正地让数学课堂变成学生交流与互动的平台,有效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篇10

一、让课堂趣味横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新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有了新的要求,在体育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对一到两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从而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所以,让体育课堂上得生动有趣,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1.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丰富多样的练习方法。小学生的注意力时间短,如果在练习时只采用一种练习方法或者只有一个练习内容,时间长了他们就可能厌倦。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在学生练习时要注意观察,当发现细小的变化时,当还没有厌烦时就及时变换练习内容与方法。传统的教学采用分组轮换,我们要很好地利用,因为它也有长处。比如,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学习跳山羊,另一组学习跳远。过一段时间后,再交换,这样,他们的练习才不会显得枯燥。

2.采用形象化的示范与优美的示范吸引学生。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问题,他们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强,而理解能力较弱,所以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体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讲解语言要简练,理论要形象化,这样,学生才便于理解。例如,在讲解跳箱动作要领时,我们可用一个口诀来代替:双脚起跳后撑箱,提臀屈膝后跪箱,慢慢起立站箱上,摆臂展体挺身跳,稳稳当当落地上。学生能背诵出这则顺口溜,就基本能了解了动作要领,比起教师单纯的讲解效果好多了。第二,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练习,当上课示范时才能做出优美的动作,学生便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

二、让体育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体验活力带给他们的激情

灵活多变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应该在教学内容上与组织形式上灵活,这样,体育课堂充满生机,生命的活力才能彰显。

1.充满活力的教学内容。由于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场所不同,学生要身体的参与,在室外释放活动,有一种自由的感觉。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老师要下一番功夫,对教材要了如指掌,能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身体状况等选择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比如,我们教材中的前滚翻、贴膏药、老狼老狼几点钟等这些学习内容都能拿进课堂,让课堂笑声不断。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环境选择适合于本地特色的教学内容。

2.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没有具体的要求,这意味着内容很灵活,所以,需要更灵活的教学方法来适应这些内容的要求,需要教师精选教学方法。对所要教项目的基本理论、要求、包含基本动作、教法、保护与帮助都要精通,不能一知半解。比如,在上技巧课“各种方式的滚动”垫上运动时,老师先拿出两个物体正方形与长方形,又问:“这两个物体放在地上滚动时,如果受力相同,那么,他们哪一个能滚得远一些?”学生马上就会回答:“球!”接下来,老师又问:“同样的情况下,人体在滚翻时,什么的姿势才能容易滚动呢?”学生回答:“像球一样时能容易滚动。”教师的问题是有一定的层次的,而且每层之间是不断深入的,这些问题都与教学有直接的关系,能抓住动作结构的重点,问题的提出,给突破难点提供了方便。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三、追求体育课堂的实效性,让学生学有所获

身体参与活动是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有效载体。身体的参与要有实效性,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要做到活动的实效性。

1.扎实有效地开展活动。在体育教学中,很多教学都是无效的,或者说起不到锻炼作用。所以,我们对学生的练习要求一定要严格,提高他们的密度,这样才能提高体育活动的效率。比如在教学投掷沙包时,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站在事先画好的四个大小相等的正方形中,让他们在规定的三分钟时间内向对方三个场地不停地投掷沙包,最后哪一组场地里的沙包数量最少就为胜。这样既提高了活动的趣味性,又提高了练习密度,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