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2 22:1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写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封皮内容:社会调查报告(加粗一号字、居中);副标题(调查题目)(加粗小二号字、居中);系别、班级、学号、姓名(上下四行排列,加粗四号字、居中)。
内容要求:第一人称、叙述纪实式、3000字以上;调查题目可自选,也可参考给出的题目,但要与自己所学专业大类相关。
页面设置:1.5倍行间距,页边距上下为2.5cm,左右为3.17 cm。统一使用a4纸打印。具体操作如下:(进入word状态,设定字体为中文宋体、字号为四号,下拉文件菜单,在“页面设置”确定页边距,下拉格式菜单,在“字体”确定字间距、在“段落”确定行间距(如上)。)
文章的结构层次:
一、(一级标题,宋体、小四号,加粗)
(一)(二级标题,楷体-gb2312、小四号)
1.(三级标题,宋体、小四号)
暑期社会调查报告的特别说明
首先要拟定调查提纲,明确你要调查了解的目的,要动员什么力量,要采取什么手段,要通过哪些部门的支持,要取得什么资料,最后要达到什么成果;
二是要预先收集各种相关资料,包括前人的有关理论,已经形成的数据资料,在这方面曾有的调查成果等等,做到有备无患;
第三是要开展详细的调查研究活动,一定要取得第一手资料和信息,不能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调查要扎实,资料要充分;
第四是要对调查获得的各类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按照提纲要求,进行归纳总结,着手编写报告;
五是编写报告:调查报告要有一定格式,按照上面格式进行编写。要严格按照调查前的要求去写,围绕解决问题做文章,这样才能达到调查研究的效果。以上仅供参考。
篇2
对于以上内容,应如何安排调查报告的结构和文字的表述方法,是撰写专项审计报告的写作技巧问题。所谓结构,就是报告的内容如何分段而构成一个整体的问题。具体包括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罗列调查出的问题,审计的评价、原因分析、意见和建议如何体现等。结构安排得当,能使审计调查报告条理清楚。否则,就达不到预定的目的。结合实践经验,专项审计调查报告一般可作如下安排:
第一部分:主要叙述审计调查的概况。在写明审计调查报告的标题、日期、受文机关后,就要阐明审计调查概况。写明根据什么可简单的交代调查的缘由、内容、目的等。
第二部分:主要写审计调查过程和结果。它是审计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写好这部分,是审计调查报告是否有说服力的关键所在。
基本情况主要说明与调查目标有关的被调查事项背景信息,总体评价主要是针对调查结果发表评价意见。评价要针对被调查单位财经工作和存在的问题,依据调查结论,进行评价,做到把握总体、客观适当,充分体现整体性和宏观性。为防止审计风险,尽量不要作出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评价。
篇3
日本:少女抛掉奇怪装扮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风靡日本达十年之久的西式装扮逐渐被日本女孩所抛弃。如今,大街上的金发女孩和黑妹装扮都非常少见了。
如今的日本女孩更加青睐传统装扮,除了把头发还原成黑色之外,还非常喜爱和服。东京一些服装店因此生意火爆。相比传统的和服,新和服色彩更鲜艳一些。要是在几年前,很难想象这些女孩会喜欢黑头发以及和服。过去,日本女中学生的奇怪装扮让长辈感到恐慌,甚至连一些男孩也看不惯。
据分析,日本少女的这股重归传统之风是由好莱坞影片率先刮起来的。影片《最后的武士》中,日本影星加藤小雪一身白色和服,与她在片中温顺坚韧的性格相得益彰,令很多人着迷。现在,曾经被誉为“日本时尚女王”――金色头发、皮肤微褐的日本影星安室惠正渐渐被人遗忘。
鲜闻来源:《大河报》
欧洲:手写书信重获青睐
据报道,手写书信非但没有在无纸时代消亡,甚至还在美国等欧洲国家电子邮件几乎一统天下的格局中占据了前所未有的独特地位。
收信是女子梅利莎生活的一部分。每周至少一次,她都会收到住在不远城市的好友珍妮特的手写信。这种对信的期待绝非源于对因特网的忽略,梅利莎每天都会花不少时间上网,完全可以给珍妮特发邮件。然而或许正是这种轻而易举让这对好友决定,采用互寄明信片与书信的方式交流感情。对设计师斯佩德而言,书信还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她从不使用电脑,电子邮件都是由手下员工打印出来后供她阅读。
老百姓越来越意识到手写书信的重要性。朋友逝世时的吊唁信、收到重要礼物后的感谢信……这些情况下,手写书信更能体现对别人的尊重。与此同时,未成年人不论什么场合都用电子邮件解决问题的现象引起了家长的担心。苏珊13岁的儿子在举行成人礼之前,他原本打算用电子邮件直接询问对方是否会来参加。苏珊说,刚开始时,儿子对自己不能在电脑上写此类信件的要求感到震惊,更不知道如何写正式信件。他完全不知道格式,甚至不知道该在哪里写日期。但现在,他正在跟苏珊学习如何写书面邀请信。
鲜闻来源:《新民晚报》
加拿大:夫妻希望相濡以沫
日前,加拿大国家统计局发表的调查报告表明,该国绝大多数人希望忠实于自己的婚姻,对婚姻从一而终,他们渴望比较稳定、和谐的幸福生活。
篇4
关键词:案例;编写;有妙招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81-01
《课标》中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这一目标显示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最主要的目标还是语文能力的发展,这就说明它要隶属于语文学科,要为语文学科服务。由于它的内容是开放自主的,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是联系的,带来了实现目标的整合性和随顺性。也就是目标的实现要随顺内容的特点做出弹性的处理,既要实现语文学科内部的多项目标,又要实现学科外部的多项目标。这就需要将听、说、读、写等多项内部目标整合,又要将外学科、非智力因素(除情感、态度以外的诸如意志、动机等心理品质)、个性发展等外部目标整合。最后将内外部目标整合,达到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目的。所以,当许多教师接触这一新课程时,糊里糊涂,甚至觉得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就要树立强烈的主题意识,应深刻意识到自己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要掌握设计和编写综合性学习活动案例的技能。
一、综合性学习活动方案中教师案例的编写包括
1、活动目标 2、活动准备(师生双方) 3、活动过程(内容、方法、步骤)4、活动指导 (注意事项) 5、活动评价 6、资源支持(相关网站、书籍、资源)
如:《家乡的风味小吃》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案例
活动目标
1、方法与过程目标:通过活动,学生掌握了各种实践方法,如:如何调查 、如何写调查报告、如何采访 、如何写采访报告等,提高综合能力。
2、知识与能力目标:利用此次活动,了解家乡小吃的相关知识,如:家乡小吃的种类、 家乡小吃的制作、家乡小吃的来历、家乡小吃的传说等,谈体会、写感受,增长知识。
3、情感态度目标: 从认识家乡小吃到了解小吃的营养价值再到学会烹饪小吃,学生从中体会到挑食的弊病,从而认识到饮食和身体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活动准备
学生:各组进行活动小结,汇总资料,整理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对自身和小组成员做出评价。
老师:协助学生进行实践成果的展示,收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加深学生对家乡小吃的认识。
活动过程
1、确定主题:
(一)兴趣激发,导入新课
(二)确定主题:出示准备好的小吃:板书课题。
(三)拟定小专题:展示小专题: 家乡小吃的种类;家乡小吃的烹饪;家乡小吃的来历;小吃民俗文化的研究;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更换研究小组。
2、制定研究计划
(1)制定计划:探讨制定计划时应注意的问题;交流计划包含的内容;教师总结补充,出示表格;组内制定一个适合自己小组的可行的计划;小组汇报本组的活动计划;剖析各个小组的活动计划。
(2)评价:评出最佳小组并向他们表示祝贺,鼓励其他小组向他们学习。计划周详表达大方清楚。
(3)总结:对此次学习活动进行总结
(4)完善计划:
1、根据优缺点各小组进一步完善小组计划。
2、根据计划开展活动,准备汇报交流材料。
出示小组研究计划示例:
3、中段指导
1.引入中段指导课
2.交流阶段性成果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阶段性的资料整理和交流,汇报在研究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讨论下阶段开展研究的计划
教师总结学生阶段性成果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一阶段所要开展的研究活动。
4.教师对实践过程的指导,提出进一步开展活动的注意事项
(1)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材料,在活动中运用观察、调查、访问等方法。
(2)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感悟及及时记录采访内容。
(3)指导学生遇到困难时将研究问题引向深入。
4、总结汇报
(1)活动导入
(2)小组汇报
第一组:家乡小吃的种类;第二组:家乡小吃的烹饪;第三组:家乡小吃的来历;第四组:家乡小吃民俗文化的研究
(3)评价
注意事项:在烹饪小吃的过程中要有家长陪同;采访老人时有礼貌;调查需真实。
活动评价:以表格形式出现
资源支持:莆田旅游网;莆田小鱼社区;莆田论坛
二、案例应从整合的角度出发,围绕“自然、社会、自
我”三条线索设计
篇5
关键词:英语 语言 课堂教学 口语训练 方法与途径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是用来说,用来应用的。它应当是一种交流的手段。现行的《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因此,对于大多数英语学习者来说,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是他们最大的愿望,而对于我们英语教学者来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也就成了主要任务。
目前我们的英语学习存在着很多的弊端。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某些学生笔试成绩挺好,口语却不尽人意。在交际活动中某些学生心里想得挺不错,却不知道如何表达。很多学生学的是“哑巴英语”,会做题,懂语法,却不会说。
《英语课程标准》在其基本教学理念中要求“教师应避免单纯传授知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哑巴英语”已不适应时展的需要,我们教学者应探索出能尽快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有效途径。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结合我自己几年来的教学体验,我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口语训练”谈谈我自己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1 让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与教师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首先,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敢于说,乐于说。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消除学生的焦虑畏难情绪,使他们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教态非常重要。教师亲切,明快的教态以及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能激发学生愉快的情感,使他们乐于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其次,教师要坚持用英语授课,为学生提供一个英语语言的学习环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英语授课一开始时学生可能不太习惯,但只要你坚持,学生会在循序渐进中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这对英语口语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多鼓励学生。当他们的口语表达有困难时,教师要多鼓励他们,多用鼓励,期待的目光,并适时地给他们帮助。学生出现表达错误时,不是粗鲁地打断他们,而应视错误的轻重有选择地纠正。不影响理解的错误或因紧张,粗心引起的口误应少纠正或不纠正。而影响理解的错误或较严重的错误,教师也应采取委婉的方式。而且纠错主要依靠学生本人。如在学现在进行时态时,当学生说出He is sing in the classroom.时,教师可通过重复此句时对sing这一单词的语调不同,让学生自己感知错误,并把sing改成singing。当学生说出Mary doing her homework now.时,教师可通过重复此句时对doing这一单词的语调不同,让学生感知错误,并纠正成is doing。
2 让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
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来进行。总结我自己几年的教学经验,我主要谈谈以下几点:
(1)课前一至两分钟演讲。每节课开始时,安排一个学生到讲台前演讲。演讲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讲故事、做游戏等。内容是自由的,可以是天气、出勤、电影、服饰等。这一活动有助于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入,为输出做好准备。它还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2)唱英语歌曲,尤其是与本课堂有关的英文歌曲。如教八(上)Unit 2 What,s the matter第一课时中人体各部分名称的单词前,教师可以先播放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这首歌,让学生跟着唱。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让学生感知这节课的内容。并且他们还可以轻松地记住单词,词组或句型,在唱的过程中培养语感。
们还可以轻松地记住单词,词组或句型,在唱的过程中培养语感。
(3)利用图片进行口语训练。教师要尽量利用课本中的图片,与学生一起讨论本课时的语言知识点。教师也可以自己画一些与本课时内容相关的简笔画,与学生讨论或让学生小组讨论。这样既对本课时的语言知识进行了操练,又让学生在生动的画面中深刻地记住了一些短语或句型。
(4)造句。学习了新的单词或句型后,教师可以先举出例子,让学生充分理解其含义和用法。然后让学生造句。只要他们理解了例句,学生都乐意说。这样既顾及了基础较差的学生,又让他们轻松地掌握了新的语言点,为口语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
(5)讨论。在正式教学前,教师可以设计与本课时相关的问题或话题,或全班讨论,或以pair、group的形式讨论。鼓励个别学生向全班说明自己的观点。这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又起到引入到课文内容的作用。
(6)朗读课文。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对话或短文,让学生使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学生可以先跟着录音磁带或老师朗读,然后再自己单独朗读。这有利于学生英语语感的形成。
(7)限时背诵课文。在学生理解和能流利朗读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背诵一些典型性的对话或短文。限时背诵能集中学生的所有精力,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在短时间里记住一些典型的短语和句型,让英语脱口而出。实践证明,此方法效果显著。大多数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背诵好规定的对话或短文。
(8)角色扮演。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造接近真实的交际情景,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下完成语言的交际任务。如在教学七(上)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的第二课时购物场景时,教师可以把教室当成一个大型的购物场所,设置不同的售货员。让其他同学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完成买卖交易过程。这种形式的口语活动学生兴致非常高,训练效果也非常好。通过这种交流活动,使学生真正掌握日常交际英语的用法。这样在学中用,在用中学,使语言形式化成语言交流与运用。
(9)做游戏。游戏是调动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游戏中不仅可以操练目标语言,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语言,在快乐中习得语言。如在教八(下)Unit 8 的现在完成进行时态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猜他们各科任课老师的情况。游戏设置三个问题:How long has he/she been a teacher? How long has he/she been teaching? How long has he/she been staying in this school? 学生用陈述语序He/She has been ……来猜。由于学生对自己老师的个人信息都比较感兴趣,学生的参与和说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轻松地掌握了现在完成进行时的结构have/has been doing及其用法。
(10)复述课文。复述不是背诵。它是在学生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课文内容。这需要一定的胆识和基础。教师要先提供复述的关键词,图片或与复述思路相匹配的问题,让学生有提纲地复述。这不仅增加了学生语言的口头实践机会,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有效促进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全面提高。 (11)开展辩论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一个适当的topic,让学生分正反两方辩论。如在教学八(下)Unit 5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ll have a great time!的第3课时时,在听力2a、2b中听到成为a Lion的益处和弊处后,教师可设置情景“If you are Michael,will you join the Lions?”学生一方认为应当加入the Lions,另一方则认为不应当加入the Lions。两方开展辩论。由于辩题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且辩论的任何一方都想获胜,他们一定会非常感兴趣。因次他们会充分调动其思维积极性,挖掘听力中的有用信息,并补充自己的个人想法和观点,各抒己见。这就达到了提高口语水平的效果。
(12)做调查和调查报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与本课时目标语言相关的调查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调查对象,并做好调查记录。之后,根据调查记录,做一个调查报告。如在教学八(下)Unit 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的第二课时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目标语言What were you doing at …o,clock last Sunday morning/afternoon?向他们感兴趣的同学提问,填写Part 4的调查表格,并根据表格信息用过去进行时态做一个口头调查报告。这样做学生的参与兴致较高,活跃了课堂气氛。Survey训练了目标语言,report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13)口头作文。在开始写作之前,教师可以先做一些辅导。如图片作文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短语,其他类型的作文教师可以引导一些写作思路。给学生几分钟的思考时间之后,叫个别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他的作文将如何写。图片作文也可以全班一起说。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个别说可以体现优等生的学习优势,一起说可以减小基础较一般的学生的开口畏难情绪。并且还可以大大地减少学生书面表达的出错机会,提高书面表达的效果。
当然,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课堂教学形式和途径还有很多,关键是教师要选择好适应本课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课堂教学形式和途径。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素质教育呼唤已久、课程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今天,教师要尽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过程中体验英语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如口语水平、语言文化修养、驾驭课堂的能力、情感教育的能力等。只有教师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努力改进和完善教育方法,才能改变学生的“哑巴英语”状态,为现代社会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6
【关键词】 辩论;收集资料;团结协作;综合性;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现在我们有的老师仍然坚持着传统的教学观念,他们往往以教师的教为主线来进行教学,他们上课考虑更多的是教什么和怎么教,至于学生在教学现场的反应和需求则考虑甚少。这种教学观念必将导致课堂死气沉沉,收效甚微。为了转变这一现象,《语文课程标准》 提出了以学生的学为主线,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这一理念,而且把开展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作为语文课程标准的一项新内容。
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如写小论文、写调查报告、写实验报告和举行辩论会等,其中对学生最具吸引力的当推辩论会,因为它让学生在快乐中竞争,在互助中发展。而且辩论会可以训练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快速的回应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愿望和冲动,辩论赛正好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举行班级辩论会,可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分析说理能力,让学生大胆发言,据理力争,以理服人。
举行班级辩论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辩题选择
辩论会要预先设定辩论主题,即辩题。好的辩题既贴近生活又关注社会,具有较强的时代特点和现实针对性,让辩手们在辩论过程中有话好说,有话可说,这样为辩论赛的成功举行奠定良好基础。为辩论赛所拟定的辩题往往是“中性”的,这样让参赛双方都有构架立论的理论、事实依据;也都有可能出现破绽,给对手以可乘之机,这样才显示比赛的公平性。如:善意的谎言对子女的成长利大于弊/弊大于利;钱是/不是万恶之源等等。
二、辩前准备
辩题确定后,要想取得好的课堂辩论效果,就必须策划活动的全部过程,课前精心做好每一个活动环节的准备工作。第一阶段:明确分工任务。通过学生协商推举一名主持人、两名记时员。学生以个人倾向分组,教师协调好人数,再以抽签方式选出正方与反方,各方选出四名辩手,然后邀请3-4位语文老师担任评委。学生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辩论赛的程序和规则,设计评分标准和评分表。双方辩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分工,确定辩手顺序和具体任务。教师对各位辩手进行一些必要的辩论技巧训练。第二阶段:完成个人辩词。每位辩手根据自己的任务独立地收集并整理信息,为本方观点寻找大量的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完成辩词,还可将资料集中在自制的卡片上,以备发言时参考。准备辩论词,在遣词造句上要言简意赅,可以适当地运用成语、格言、警句,表达上要注意逻辑层次,层层深入,条理清晰。另外加上点幽默让辩论增色。第三阶段:合作并交流观点。己方辩手交流、讨论已获知的信息,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辩词。第四阶段:模拟辩论。为了让己方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可以自己寻找辩论对象展开模拟辩论,广泛征询他人的意见,对己方的辩词进行最后的完善。
三、程序规则
辩论活动可分六个环节展开。环节一:开场时主持人致开场词,宣布辩题、辩论规则,介绍评委老师、双方辩手以及各自的立场,然后宣布比赛开始。环节二:开篇立论首先由正方一辩发言,时间均为3分钟。环节三:依次辩论。正方二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提问,反方回答。反方二辩向正方二辩或三辩提问,正方回答;正方三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提问,反方回答;反方三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提问,正方回答。提问时间不超过1分钟。四轮攻辩完毕后由正方一辩、反方一辩分别为本队做攻辩小结,攻辩小结针对此前所有阶段的态势及涉及内容,严禁脱离比赛实际情况的背稿,时间不超过1-2分钟。环节四:自由辩论。自由辩论时间为10分钟,每队各5分钟。自由辩论开始时,先由正方的任何一位辩手起立发言,完毕后,反方的任何一位辩手应即刻发言,正反方依次交替发言,双方每一位辩手的发言顺序、次数和个人发言时间都不受限制,直至该方时间用完为止。自由辩论要求简洁明了地加强本方观点,机智有力地反驳对方论点,不能流于空洞无物的攻击,有意回避对方的质询及发表观点语言的混乱。环节五:总结陈词。先由反方四辩做总结陈词,再由正方四辩做总结陈词。总结陈词应针对整场辩论的临场状况进行总结,反对背诵赛前准备的辩词,时间均为3分钟。环节六:评委老师进行点评。主持人宣布结果。教师小结本次结果。
四、教师的职责
篇7
关键词:融合原则本土味性思想性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是课堂教学一直为之探索的过程。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启动,特别是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各地大力开发校本课程,把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引入课堂,促进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是一个新的举措。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各地进行了积极的探究实践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怎样在民俗风情与课堂教学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有效的对课堂教学作出补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增加学习积极性,掌握课堂知识、形成相关技能,又了解本土民俗风情,让民俗风情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真正达到相得益彰、互为表里的目标,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坚持本土性原则
民俗风情是长期、固定的依附于人们生活习惯、情感信仰之中而产生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因为其形成和巩固过程的特殊性,一直就具有集体认知性和自觉遵从性的特征,而且已走向自然化、生活化。
根据这种特性,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找准民俗风情与教学内容的切入点,在有机融合二者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本土化的原则。换言之,所融入的民俗风情必定是为本土人群所熟知的。这样学生有自然的亲近感,易于接受。“避免这种文化又成为一种新的阻碍。”只有适当的引入教育对象所趋向的本土文化,才能对抽象生涩的书本知识起到映衬补充、注解说明的作用。
比如在教学美术赏析时,引入大湘西所特有的吊脚楼建筑、对襟儿服饰、土家银缀、窗花剪纸等进行美学教育,也会达到同样的审美目的。学生再次以美学的目光审视这些距离他们很近的美学对象,所受到启发不亚于了解西方油画雕塑,中国工笔山水。同样,在体育课中把“走高翘”、“秋千”、“扭扁担”等活动融入课堂之中,不仅有场地器材的便利,还可以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中国全国各地民俗风情众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在把民俗风情与课堂教育互相融合的时候,要在课前做足功课,不标新,不立异,不赶时,扎扎实实的立足于本土特色,以达到我们所预期的目标。
二、把握趣味性原则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新课改要求教学双边“密切联系生活”,以引发参与的兴趣。对民俗风情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过程,就要求适度把握好趣味性原则。
以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师教学为例,语文老师教学如何写调查报告,把调查的对象由学生不熟悉的“社区情况”改为调查家乡的“特色小吃”,把书本中“写一个熟悉的场景”,选定为参观一个“蒸喜酒”的场景,这样的安排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思想品德老师在课堂中教学“文明交往”时,让学生实景表演土家族的“待客礼仪”,从中体会交往待客的要求,把抽象的道理寄寓在生动形象的表演过程之中;音乐课堂中老师带领学生走出去欣赏本地山歌、“打围鼓”,让学生感到新鲜而好奇,这些课堂实例,无一不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学自然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把握趣味性原则,还要注意避免“唯兴趣”观,防止教师一味的追求乐趣而忽视民俗风情独特的内容。“趣”的把握有一个前提:所渗入的民俗风情必需与教学内容有情感价值相通处、内容关联接近点、体验结合互补面。
三、强调思想性原则
鉴于“民俗风情作为一种文化合力进入校园的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而且民俗风情起源的自发性、宗教性、原始性等特点,让民俗风情的教育功能有一定的制约。当教师在引入并使用到其中的一个知识节时,首先充分认识到民俗风情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的价值取向挖掘点。要结合教育的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辩证唯物的态度,“扬弃”的方法,发挥这种特色文化的教育功能。这就是把民俗风情与课堂教学二者整合的时候所要强调的思想性原则。
比如在了解“丧葬习俗”时,就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那些复杂繁琐的动作、神秘难懂的语言,这只是一种文化展示过程,重要的是要挖掘其中的“扬善积德”内涵,对于很多封建迷信素材,更是要立场坚定的予以批判,不能一并吸纳。对于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的民俗,也要有正确的评价。如过年时候小孩子在大年初一去别家“拜年”的习俗,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已渐渐的消失。对于这种即将逝去的民俗风情,我们要指导学生从中看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成就,给这种风俗的变化赋予积极的时代意义。
只有强调了思想性原则,我们的教育才会成为“有源之流”,才会始终与我们的教育目标保持一致而不偏离教育的主航道。
民俗风情文化作为一种开发很广泛的校本教材,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被充分运用。只有坚持了民俗风情的本土化原则、把握了趣味性原则、强调了思想性原则,对于把民俗风情引入课堂教学才有了基础性的指南。同时我们还要清醒的认识到:怎样把民俗风情与课堂教学有机的整合起来,是一个内涵很宽泛的命题,有待于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之中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覃正云,覃自云.新课改108问[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
篇8
关键词:应用文 写作教学 技术平台 探讨
一.现有教学平台的缺憾
从高职高专目前普遍的情况看,我们的应用文写作教学至今仍存在两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格式加例文”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成效容易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次上;二是由于应用写作教材在内容上大多由文体的概念、特点、种类、篇章结构、写作要求等静态的“知识块”组成,有限的课时使得“如何写”的动态环节被诸多的知识讲解所挤占。
表面上看,各种版本的应用文写作教材都是在每一种文体中讲知识,这给人一种错觉:似乎应用文写作教学是建立在“文体”的平台上。但实际上,只要按照教材的内容体例进行教学,也就难以摆脱用知识来带动各种文体写作的束缚。这说明,现有的应用文教学平台基本上是一种知识体系占优势的框架,尽管这些知识也会触及到某些操作环节,但由于操作并没.被摆到中心的地位上,因此其落脚点仍然是“授人以知”而非“授人以技”。
应用文章是人们处理事务、解决问题、交流信息的工具。对同学们来说,能熟练运用“工具”解决面对的问题是根本的目标,而了解“工具”的原理只能是掌握工具的一个必要前提。因此,“格式加例文”的教法与静态“知识块”的教材体例尽管都各有其合理成分(前者强调操作的规程及示范,后者强调知识对掌握工具的引导作用),但问题在于,工具的运用本身是一种技术操作认识的提高;运用工具需要掌握的是工具的技术知识,而不是关于这种工具的完整的理论背景。形成这样的认识,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要在技术层面上建立应用文写作教学平台的问题。
二.应用文写作的技术优势
从广义的角度看,技术是为达到预期目的而运用的知识、技能、手段、规则、方法的集合,人类任何形式的实践活动都存在着技术问题。有心理学家把书面语言表达看成是一种“专门技术”;而有的技术哲学专家则将其视为“智力技术”。但美国心理学家J.R.安德森更是明确地指出:“如果一个人把写作看成是问题――解决,自然会试图运用各种各样解决问题的技术。所有这样的技术都要求(写作的人)首先确定目的”。这些都是我们确认写作活动具有技术品格的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各种体式的文章写作中,应用文章写作的技术品格体现得最为鲜明。许多应用文章都对“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怎样写”、“如何规范地写”等问题作出严格规定,这些规定分别属于写作模式、写作程序、写作技法、写作规则。正是这四个方面,体现着应用文章写作的基本内容。
应用文章的写作模式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例如公文体模式、书信体模式、契约体模式、报告体模式等等。写作模式中包含着“应该写什么”的规定。从模式是“思想的辅助工具”的角度看,掌握应用文章的写作模式,有助于帮助写作者遵从应用文章相对固定的写作内容及连结方式,把握基本的写作方法。
写作程序是写作内容展开的先后顺序。应用文章的写作程序主要反映在篇章和语段两个层面上。从篇章上看,许多应用文章的正文部分都要求按规定的程序写作,这些程序往往有着不可逆性,如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基本情况――原因分析――思路对策”,市场预测报告的“分析市场现状――预测市场趋势――提出相应建议”,自荐信的“个人基本情况―竞聘优势一竞聘要求”等等。从语段上看,应用文章往往采用先概述后展开、先给结论后摆事实、先比较后断定、先划分后诠释等顺序来做内容表述,这一层次的程序中多包含一些技法问题,因此其技术成分更加浓厚。
应用文的写作技法有许多特殊性,例如表达方式上主要采用概括性叙述、解释性和陈述性说明以及非推导性议论,内容组合上多以事物的性质、进程和逻辑关系来布局,句式的使用上多用领属句、程式句和条件句等等。
应用文的写作规则包含许多方面:要写得“合体”,就必须遵循相应的体式规则;每一种体式的文章应写入哪些内容,往往有相对固定的要求,这就要求遵循内容规则;内容的安排常常要受格式的制约,这就必须遵循格式规则;写作表达的符号除了文字外,还有标点、符号、数字、图表等,这些都属于符号运用规则。
应用文章的上述“技术”要求足以提醒我们:应用文的写作教学其实可以考虑在“写作技术”的平台上建立一种更加贴近“操作”的内容体系,而把必须交代的写作基础知识只作为一个辅助体系。这样可能更加符合应用文写作的实际。
三.技术平台上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及教学原则
技术平台上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应该在写作模式、写作规则、写作程序、写作技法等技术要素的基础上展开。一方面,在技术平台上设定教学内容,并不等于要绕开具体的文体,文体仍然是运用技术知识和技术要领的对象。因为,其一,每一种文体可能都包含着写作的模式、程序、技法和规则;其二,不同的文体又能在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程度上呈现出不同的技术知识和技术要领。另一方面,如果仅仅把目光盯在具体的文体上,显然也容易给人支离破碎的感觉。比较稳妥的办法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上安排教学内容。纵向安排时应以某一文体为出发点,从“前言”、“主体”、“结尾”等不同的组成部分中分别抽取出必须了解和掌握的模式、规则、程序、技法,以此指导具体的文体写作;横问安排则是在各类文体学习完毕的情况下,对各主要类别的文体从模式、规则、程序、技法方面作出归纳与比较,以便从相互联系的、广阔的背景上完整地把握写作技术,同时培养学生“以类取法”的能力。总之,教学内容的纵横安排,有助于学生从个性和共性两个方面来熟练应用文章写作技术。
但是,以文体为载体进行教学,不可避免地会遇上模式、程序、技法、规则等技术要素在不同文体中重复出现的情况。这种重复可能会占去一些课时,但从技术要素的规律性角度看,对技术的反复认知与练习,恰恰是掌握技术要领的必由之路;同样的写作技术在不同的文体中被反复运用,恰恰也说明了写作技术普遍的应用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模式、程序、技法、规则等写作技术要素在各种应用文章中并不是等分的,也就是说,有的文体可能在写作模式或写作程序上规定得比较刚性,例如行政公文、契约文书、司法文书等就是如此;有的文体可能在写作程序和写作技法上表现得比较突出,例如总结、调查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等。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灵活对待,不能刻板地做平分秋色的处理。
通过例文分析和写作练习来熟悉和掌握写作技术,无疑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但在技术平台上,例文分析的示范作用应该是建立在所选例文模范地遵循该文体写作的技术要领(特别是写作模式和写作程序)的基础之上,否则就会与前面的“技术讲解”相脱节;写作练习的设计也应该围绕该文体写作的主要技术要领,例如整体上的程序推进和内容规定,局部表述中的分项列款,模式化的句式组合等等,作出有目标、有重点的要求。
篇9
【关键词】高校英语;创新教学;学习动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多边贸易合作的不断增强,对英语应用能力强的人才需求量逐渐加大。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输出地,肩负着培养国际化本土人才的使命。然而,我国高校学生对这门重要课程兴趣索然的现象普遍存在,且高校在英语教学上往往忽略了学生学习动机的挖掘与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的厌学导致英语综合能力差,难以满足在国际背景下工作的要求。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高校学生厌学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给出解决方案,旨在以创新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英语的实际应用性,使高校英语教学在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能力人才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 高校学生对英语“厌学”情绪的产生
1.1 高校教学模式落后,学生学习被动。(1)教学方式陈旧。 我国高校英语老师多年来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基本上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整堂课“照本宣科”的现象较为普遍。教师一味地讲课,学生被动地听课,“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方式降低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交流,导致课堂的气氛沉闷,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内容枯燥。 我国高校英语课教授的内容多以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对于语法规则、词语解释和单词记忆较为偏重,较少语言实际应用的练习,缺少实践性、交际性和趣味性。语言是会跟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变化而更新的。随着各种新鲜事物的出现,新的词句也会产生,如果教师不注意新知识的更新换代,将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思维,使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同时,学生所吸收的知识与社会发展脱节,制约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3)教学媒体过时。当前我国高校的英语教材编写观念落后,内容过时,几乎还停留在词汇和语句的解释和理解上,与中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区别不甚明显,只在于句子更复杂和词语更丰富;课后练习题中设计大量的词句操练和阅读理解,却较少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来解决问题;选用的例文老旧,文学成分较多,缺乏时事热点评论类和科技知识类的文章,缺少时代感,与现实世界脱节;其它教学媒体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和电子教案等寥寥可数,且实际内容与教材大同小异,几乎成为了纸质教材的翻版。教师习惯性地盲从教材,不注意自我创新,限制了教学的灵活性,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4)考核方式单一。我国高校的英语考试多以笔试为主,着重以学生的听力、语法、阅读、写作等卷面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而且试卷的题型常年不变。在这种生硬的考试制度下,学生容易形成机械式的思维模式,学生们被动地接受、模仿与记忆知识,进行大量枯燥的练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辩证思维。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被慢慢消磨,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
1.2 英语实用性低,学生缺少学习动机。在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们为考试而学习的思想已成为惯性。在广大认知中,英语成绩是升学、毕业、求职和职称评定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特别是四六级考试,更是大部分高校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另外,由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对于英语的重要性还不是非常清晰,没有把英语看成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感觉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缺少关联、用处少。因此,很多学生在通过了四六级考试后,就放弃了巩固和继续学习英语的想法。
1.3 高校学生英语基础差,自信心不足。人们总是对未知或不擅长的事物表现出感畏惧感。国内学生由于没有天然的语言环境,也缺少长期的专业训练,大多英语底子差。他们容易因为听不懂和说不出,而对英语产生排斥情绪;在使用英语交流时,许多学生过于重视他人的看法,厌恶当众出丑给自己带来的羞耻感,因而极少发言、表现低调和缺乏自信。这种心理障碍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同时也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创新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1 转变英语教学风格,增加课程趣味性。了解学生,“投其所好”。 据我校学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最受学生欢迎的英语教学形式依次为影视欣赏、歌曲学唱、互动游戏和小说品析。学生们反映,形式虽新颖,但选用的素材过时。为了使课程更吸引人,教师应该学会与时俱进,了解现在在学生中流行什么,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推陈出新,让课堂更具趣味性。例如电影、歌曲和文学作品可适当选用内容健康、英语词汇丰富的近期刚上映的好莱坞大片、外文歌曲排行榜前20名的歌曲和畅销外文小说等;也可从网络下载学生喜爱的漫画的英文版或带有英文字幕与配音的动漫作为教学素材;还可播放英文的科教节目、美食旅游节目和综艺节目等,丰富学生的知识量。以这种个性化、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融入课堂,不单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教师也与学生打成一片、更加贴近学生。此外,教师应更充分地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进行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形象,学生能以多种感官去汲取知识,拓宽学生思路,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学。
改变学生考核方式。 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适当调整学生的考核方式,不应拘泥于死板的笔试。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最能体现其应用能力的是与人交谈时,因此应适当调高口试的占分比例;根据不同学科,应在考试中加入专业英语的考核内容;应将平时的小组项目、调查报告、小作文等一并纳入期末总成绩的核算范围。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小组项目或调查研究时,应多使用任务型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各种任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其语言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2.2 改变教学模式,增强教学内容实用性。依据不同专业,选用不同教学内容。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进行行业研究,分析行业发展现状,紧密围绕社会和企业对该行业英语的要求,及各个岗位的特点与知识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有选择性的挑选教材,将英语语言技能、教学的具体目标结合实际;有条件的可定期举办面向不同专业的专题讲座,例如可邀请外国企业的外籍高管或外国学术专家进行专题讲座。通过这种因地制宜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更加清晰,能更深入的了解所学专业的市场状况,提前进入社会角色。
根据工作、生活的不同需求,采用应用性教学。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英语除了具有专业性,更应具有实用性,例如用于外企工作申请、面试、旅游、接待外宾、网络资料搜索和外文书报阅读等。教师应在专业化的教学安排中,适当穿插个性化实践教学课程,将知识点功能化和情景化,达到特殊的教学目标。例如专门为大四的学生开设几堂外企就业指导课,用实际演示模仿外企面试全过程,教学生如何写英文简历、练习英文笔试题目和模拟英文面试等;在境外旅游实操课上,教学生如何在外文网站上搜索信息、制定旅游行程,查找和订购机票、酒店、门票等,以及教授如何申请签证,模拟签证面试过程,及设置实景对话,练习旅游时常用的各种句子等。此外,适时在一些涉及国外文化背景的场景中,导入英语国家的人文情怀、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社会面貌,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2.3 增强学生自信心。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精神饱满、交谈亲切、态度和蔼,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引导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培养语言素养,点燃学习热情;面对不敢开口说英语的学生,教师要付出爱心、耐心和细心,多创造口语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勤讲;一旦学生出错,教师不应严厉斥责,要温和纠正,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受挫。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学生对英语感到索然无味并不是难以医治的顽疾,这需要高校教师树立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教学理念,制定创新的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潜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程晓棠、康艳.关于高校英语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6)
[2] 付云.中心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高等教育,2012(12)
篇10
[关键词]: 任务型教学,外语,师资教育,
Abstract: The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BLT), which is advocated in English course standard, has put forward higher demand 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Therefore, teacher educ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e article tries to study the educ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including studying the theory of TBLT, making teaching reflection, and organizing or taking part in the symposium on TBLT, etc.
Key words: TBL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引言
自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由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es)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逐渐成为国际外语教育的主流。国外的一些著名外语教学法研究者和二语习得研究者(如Nunan,1989; Willis,1996; Skehan,1998等)先后著书,系统地介绍了任务型教学的相关理论。许多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的外语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都采用了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1年7月,我国教育部也制定了以任务型教学为主导教学方法的《英语课程标准》。新课标明确指出任务型教学是一种以人为本,能体现语言价值的、先进的、有效的教学途径,并鼓励广大外语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这种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时隔两年,任务型教学已广泛地被用于外语教学中,各外语教学杂志和学术期刊也刊登了很多有关任务型教学研究的文章。客观地说,任务型教学途径的实施,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起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要面对一个事实,即这种有效的教学途径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包括教师的语言知识水平,对任务型教学的理解,课堂课外任务的设计,以及自身综合素质等。我国是世界上外语学习者最多的国家,有限的师资力量一直是比较头疼的问题。于是,在任务型教学背景下,师资培养或教育便摆在了我们面前。本文将结合任务型教学途径的内涵和新课标的要求,指出外语教师面临的新挑战以及任务型教学背景下外语师资的培养策略。
一、任务型教学的内涵及其对外语教师的要求
任务型教学是交际法发展的一种新的形态,它“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而不是以测试的分数)来体现教学的成就”(引自《新课程标准》,2001)。任务型教学关注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边互动,力图创立一个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意义的磋商与交流,通过做事来使用语言,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特别是语言交际能力。同时,它又充分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的实际需求,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任务型教学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挑战,主要表现在:
1.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外语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单一,主要担任着“主讲”和“指挥”的角色,具有很大的权威性。教学活动形式单一,主要是“精讲多练”。外语教师关注的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和学生成绩的好坏,很少关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思维能力的发展、个性发挥和自主能力的培养。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很严肃的师生关系,很少进行合作性的学习。但在任务型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比较丰富。教师充当者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还充当学生的“活字典”、“资料库”,是一种媒介、桥梁,是学生活动的伙伴。在教学活动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积极热情地参加学生的活动;同时组织和控制好课堂;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和时间,这样学生才有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教师责任心的加强
外语任务型教学中,从设计任务,到课堂任务性活动的实施,教师要花很多精力,以确保任务型教学途径真正取得成效。一方面,教师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年龄、性格特点确定任务活动。这样,教师就必须要花一些时间与学生真正接触,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若没有很强的责任心,这一点恐怕很难做到。另一方面,教师还要考虑任务的难度。过易,学生达不到训练的目的;过难,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详细的了解,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水平,不同需要有针对地选择具有挑战性的材料。否则,很难设计出难度适当且满足学生需求的任务。同时,教师还要对任务执行的程序上下功夫,避免任务型教学中出现混乱的局面。此外,任务型教学不仅是课堂的事情,而且可能延伸到课外。教师若不具备强烈的责任心,任务型教学途径是很难实施的。
3. 教师的自身发展
作为目前最具优势的教学途径,任务型教学对广大外语教师自身的语言知识水平,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在语言层次方面,教师除了能对语言知识有很好的了解外,还应具备语言运用的能力。我国外语师资参差不齐,特别是农村和边远山区,很多外语教师的语言运用能力达不到应有的标准,开展任务型教学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任务型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知识面也要求很高。在任务型教学实施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任务都可能设计到,因此教师也应具备各门各类的知识,例如:如何写调查报告、如何谈判、如何开新闻会等。此外,当今是网络时代,教师要充分利用因特网,查找相关信息,以便设计更好的任务,同时加强自身的学习。从目前全国的状况来看,因特网普及率尽管在教师中大大提高,但网络资源以及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还是得不到很充分的利用。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技术,形成新的运用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鲁子问,2003)。
二、任务型教学背景下外语师资教育
传统意义上的师资教育(teacher education)或师资培养被认为是师资培训(teacher training)的代名词。上世纪末以来,人们认识到了师资培训的局限性,从而对师资教育或师资培养有了重新的认识。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吴一安教授(2000)认为,“师资培训着重传授外语教学的有关知识,演练课堂教学方法和技能,目标明确、具体;师资培养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如何培养教师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理论、明晰在教学中作出的每个决定的性质、研究教学、形成有审视眼光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估策略等方面,最终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和全面素质,即注重教师的全面成长(teacher development)。”任务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广大外语教师提出了挑战,开展的好与坏,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教育和教师自身的发展。基于任务型教学的外语师资教育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 外语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
外语教师要想成功地实施任务型教学途径,首先必须要对与任务型教学相关的理论有所了解。国外一些学者对任务型教学理论有些概念还不是很统一,例如关于“任务”的界定,任务型教学中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权衡问题等等。我们在学习国外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同时,应与我国具体的外语教学环境结合起来。正如鲁子问(2003)所说的,“……这些成果不能全部直接搬到我们中国的中小学外语课堂教学实践中,因为很多任务并不适合中国的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的条件。” 其次,任务型教学途径作为整个外语教学大海的一只小舟,和其它的教学路子和学科知识也有很多关联。只学习了任务型教学理论,还远远不够。因为任务型教学理论里体现的一些思想、原则,还有具体的操作等都需要其它相关的外语教学理论知识做铺垫。如任务型教学所倡导的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年龄、态度等个性差异来设计任务,就是建立在外语教育心理学基础上的。最后,我们最好将任务型教学途径和其他外语教学路子进行对比,找出差别所在,辨析优劣。任务型教学也不能说就一定是完美的,适当时候,我们可以将其它教学途径的优点运用进去。
2. 开展任务型教学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Poser(1989)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任务型教学要求外语教师对任务的真实性,任务的实施情况等进行反思,以便更好的指导教学实践。开展任务型教学反思的手段主要有:(1)记教学日记。教师在实施任务型教学途径后,应参照课前的备课内容,结合任务的设计情况,对学生的参与情况,以及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不足。(2)录象。教师可以把整个任务型教学课堂录制下来,课后结合任务型教学理论,包括任务的设计原则,任务型教学程序等,对自己的上课进行评估,具体的评估量表可以参照鲁子问的《真实运用任务课堂教学评估量表》(鲁子问,2003,P46)。(3)听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听课,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更加加深对任务型教学的理解。(4)行动研究。所谓行动研究,是指教师自身采取措施改进教学行为,贯穿的是自我质疑,自我解惑的行动过程(甘正东,2000)。教师在任务型教学中,可充分运用观察、谈话、调查问卷等方法,对任务型教学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解和研究,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并写出行动报告。
3. 组织或参加任务型教学专题研讨会
随着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设科研性、学者型的教师队伍成了师资培养的一个焦点。任务型教学是我们从国外引进来的一个新生事物,在我国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能否成功,有待于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去探讨,总结。学校或机构可以定期举办任务型教学专题研讨会,为广大外语教师提供一个交流思想和教学体会的平台。我国有些地区的学校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如浙江台州市于2003年10就举行了一次全市英语任务型教学研讨会;厦门中学也举办了“任务型教学中的教学评价研究”课题研讨会。通过各种研讨会,各与会者更进一步加深了对我国具体情况下任务型外语教学的了解。另外,随着网络的普及,各教学网站也专门为外语教师开辟了“任务型教学研究”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外语教师只需打开电脑便可以和互相交流了。这将大大节省了我国师资教育的经费开支,而且方便自由。
结束语
师资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我国,外语教学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已成为共识。任务型教学是当今世界流行最广、收效最好的一种外语教学途径。在我国,随着新的《英语课程标准》的诞生,任务型教学被广泛应用于全国各地英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自身水平和能力是紧密相关的。如何建立一支胜任任务型教学的外语师资队伍,应该是我国外语教育领域师资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在文中只是初略地谈了一下个人的拙见,希望对广大外语教师有所启发。
参考书目:
[1] Nunan, D. Designing Tasks for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M]. Cambi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 Poser, G. J. Field Experience: Methods of Reflective Teaching [M]. NewYork: Longman Inc,1989.
[3] Skehan, P.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4] Willis, J.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M]. Longman, 1996.
[5] 甘正东. 反思性教学: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J]. 外语界,2000, (4): 12-16..
[6] 鲁子问. 中小学英语真实任务型教学实践论[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7] 吴一安(导读),Ur,P. 语言学教程:实践与理论[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