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题范文
时间:2023-03-14 20:45: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四年级数学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页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提示: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这些运算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在有加法和乘法的计算中,无论乘法在前和在后都要先算乘法。通过活动,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比、推理、总结混合运算的特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草稿本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到文具店买过学习用品吗?
生:买过。
师:买过什么文具?
生:买过2个笔记本和1支笔。
师:你买的笔记本每个几元,笔每只几元?
生:笔记本每个2元,笔每只1元。
师:,你们能帮他算一算一共要用去多少钱吗?
生:5元。
师:你怎么算的?
生:先算笔记本的钱2×2=4(元),再算4+1=5(元)
师:说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类的问题。出示课题: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题
师:生读题,说说要解决的问题。
生:买文具盒和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
师:独立列分步算式解决问题。小组内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算6个文具盒多少钱,就是6×7=42(元)再算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42+55=97(元)
师:谁能把这两个算式合并到一起吗?
生:可以写成:6×7+55
生:还可以写成:55+6×7
师:这两个算式对不对。(小组讨论)
生:第一个对。因为先算乘法,第二个先算加法。
师:像上面的算式无论乘在前还是在后都应该先算,所以都对。在一个没有括号综合算式里,有乘又有加减。应先算乘,后算加减。
讲解:像同学们这样,分列了两个算式,一步一步去解答。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分步解答”,这两个算式叫“分步算式”。我们还可把这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成一道两步的算式,这种算式叫做综合算式。在综合算式中,我们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设计意图: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2、试试身手。
81-17×4
师:计算这道题时,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生:先算乘法,后算减法。
81-17×4
=81-68
=13
再次总结:在一个没有括号综合算式里,有乘有加减。应先算乘,后算加减。
三、巩固新知
1、完成第59页试一试。
2、将下面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综合算式。
(1)3×5=15
20+15=35
(2)6×8=48
48-18=30
3、亮亮今年7岁,爸爸的年龄是亮亮的5倍,爸爸比亮亮大多少岁?
答案:1、536、 1 2、20+3×5 6×8-18 3、28岁
四、达标反馈
1、24×3+19 (注意运算顺序)
2、森林医生。(改正错误)
16+40×8
=56×8
=448
3、小红拿50元钱去买8个6元一个的笔记本,应找回多少钱?
答案:1、91 2、16+40×8 3、2元
=16+320
=336
五、课堂小结
师:大家回顾一下,综合算式中有乘有加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乘,再算加减。
师:为什么?
生:因为加减是同级运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所学,在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数学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
六、布置作业
1、我会列式计算。
3个7再加28是多少?
71减去6个8是多少?
2、我来算一算。
65-8×8
20+5×5
3、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看了4天,每天看6页,还剩13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4、妈妈买来12盒月饼,每盒有9块。送给奶奶16块,还剩多少块月饼?
答案:1、49、23 2、1、45 3、37页 4、92块
板书设计:
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
分步:7×6=42(元)
42+55=97(元)
综合:7×6+55
=42+55
=97(元)
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和乘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看了四年级上册数学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的人还看:
1.四年级数学上册预习提纲要点以及教案
2.2016年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3.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北师大版
4.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范文
篇2
一、观察物体教学的重要性
数学教学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想活动,而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都属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内容,观察物体教学在培养学生这两种能力的同时,也锻炼学生学会用观察、类比和演绎的方式进行推理,辨明数学关系,最终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观察教学是让学生通过对自然界数量关系与图形关系的观察,思考并提出问题然后与同学们讨论,并能自己发现规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出发点在于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质疑和批判精神,并逐渐形成足够的洞察能力。
二、小学四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学的策略
(一)要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观察是学好数学学科的基础,没有细致、准确的观察,学生就不能把题目看清楚、把解题过程写具体。在观察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软件的真实情景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利用多媒体软件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景代替老师的口头演说,不但容易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在观察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在观察之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观察的训练。不可想象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有好的学习成绩,所以老师在观察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养成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事物、观察人的好奇心和良好习惯,着力进行空间感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甘肃省会宁县甘沟中心小学的数学老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立方体、圆柱体等教学道具,让学生观察物体形状的不同,并坚持写观察日记,让学生多理解生活,了解社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
(二)教给学生观察物体的方法
观察物体要有方法,要学会寻求因果,要对自己观察到的结果再追问一次为什么,还要把自己的结论当成敌人去攻击,然后论证,运用演绎的思维方式破除既定的思维模式。老师在观察物体教学中要把这些观察物体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加强目标判断,不是你观察什么,而是你不观察什么,在摸索中有意识地接近正确的途径。观察物体教学中的观察方法主要是指如何去分析、概况肉眼所见的物体中的内涵和外延条件,这对帮助学生快速解题,提高观察能力和立体空间感都是十分重要的。老师要通过正规系统的教学辅导,准确、简捷的授课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最终掌握完整正确的观察技巧。
为了能够更好地教给学生观察物体的方法,传统封闭式的教学方法就要转变为开放式,此外还要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模仿为主动发现,让学生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事物和现象,不应对学生有太多的框定,而是应该让他们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自己去发现问题。
淄博市临淄区梧台小学在小學四年级数学课堂上邀请了专业陶艺老师指导学生们捏出各种形状的物体,通过自己动手的过程,学生逐渐掌握了观察物体的方法,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要点,如此新颖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以及艺术审美能力也是一种锻炼。
(三)给学生提出观察目的和任务
在观察物体的教学中,老师要明确给学生提出相应的观察目的和任务,这样才能让学生避免观察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观察物体的效率。学生也要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打破思维路径的依赖,不要只会用一个标准去观察物体,也不要只是一条线式地去观察物体,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观点来观察物体,这样才能看清物体的全貌。另外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也要有自己的主见和独立的判断能力,对老师所给出的观察目的和任务要熟稔于心,遇到问题时要充分开动脑筋,只有对所观察的物体做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及分析,不轻易听信同学们的结论与判断,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河北承德县下板城小学数学老师在观察物体教学中总是开门见山地给学生指出观察目的和任务,避免学生“摸着石头过河”,让学生在观察的世界里能够游刃有余地探寻物体的奥秘,打开空间观察的新世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小学四年级教学中的观察物体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阶段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老师应紧扣大纲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实施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观察物体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掌握观察技巧。观察物体教学就是通过显性的物体知识提升学生隐性的思维、观察和空间认识能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对物体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整体印象和认识,实现知识的自然生成,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参考文献:
[1]董红.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改革初探[A].《教育科学》组委会.2016年6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教育科学》组委会,2016:1.
[2]樊孝年.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方法浅谈[A].百川利康(北京)国际医学研究院.2016年1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百川利康(北京)国际医学研究院,2016:1.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否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课堂提问既是一项艺术,也是一种有效的催化剂,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很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使课堂数学环境变得轻松自如。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提问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课堂提问多,而学生主动提问少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以教师提问方式为主,而学生主动提问得过少,所以课堂提问基本由教师主宰,缺乏师生“对话式”“互动式”的问答行为。无学生主动提问这一现象在目前的课堂提问中相当普遍,小学生不会提问、不敢提问的情况比较突出。
2.教师提问的频率偏高
现在普遍存在教师提问频率过高、无效性提问过多的现象。由于问题多、答案死板,且部分学生思考时间不足,所以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回答的状态。有些教师总是担心小学生没有听清楚问题,从而总是频繁地重复问题,导致学生对问题重要性的误导性理解;有些教师甚至借助重复问题来拖延时间。这种无效性提问,不仅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会让学生误认为这些问题重要,从而忽略了对其他问题的关注。
3.教师存在偏向部分学生答题的现象
教师提问的难度无法兼顾全部学生,难以依据问题的难度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回答。为了保证课堂问答的顺利,相对于不举手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偏向于选择举手的学生来回答问题;相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来说,教师偏向于成绩好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同时,要求齐声回答的比重偏高,这些情况容易导致部分学生养成“混水摸鱼”的思维习惯。
4.教师对学生答题的评价过于单一、平淡
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基本上分为判断性评价、鼓励性评价、启发性评价和消极性反馈等四种情况。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能给予判断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但是课堂评价的语言缺乏针对性,常常使用了一些如“对”“错”“很好”“非常好”和“棒极了”等语意带有模糊性的词汇,显得有些简单。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缺乏追问,延伸性和扩展性不足,不利于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二、提高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1.选择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面对相同的问题情景,提出不同的问题,教学效果亦会有差异。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以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思考。当然,提问后别忘了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问题类型要兼顾宽泛性和指向性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大气”,那种答案显而易见、一问一答的问题应尽量减少。问题首先要有一定程度的现实性,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较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其次,问题应当指向明确,它的提出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3.根据学习进程,适时使用探询性问题
探询性问题是在学生对问题有一个回答以后,接着追问一个问题。使用探询性问题对教师来说具有较高的难度,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进度有恰当的把握。探询性问题的使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的思绪方式、诱发新的学习兴趣。
在快节奏的活跃课堂里,那些简短而含糊的回答有可能会掩饰部分正确答案。当不能确定在一个正确的回答背后,意味着有多大程度的理解时,应使用探询性问题来加以澄清,通过追问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当得到部分正确的回答或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理解的回答之后,使用探询性问题可以诱发新的学习信息。使用探询性问题也可以使思维转向新的方向,为后续学习设定新的情境。
4.尽量使提问内容趣味性,以激发学生兴趣
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平平淡淡,那么就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必定削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它的趣味性。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会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并在愉快中接受学习。
5.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提问存在一个问题――最佳时间的选择,在一个完整的教学时间内,只有少数几个瞬间时刻是提问的最佳时间。教师必须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学生的表情和反馈信息,及时抓住这些最佳时刻。
一般来讲,教师提问有课前复习提问、导入新课的提问、课间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和课后总结性提问。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要把握好提问时机,不宜过多,且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一般课前应设计好,问题还应问到点子上。
6.合理统筹提问对象,尽量兼顾所有学生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全面了解各个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个别差异,对全班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应针对不同问题和每个学生的实际,合理选择答问对象,安排答问顺序。
7.有效处理问答结果
篇4
关键词:小学四年;数学;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196-01
数学是一个有着极强的抽象和系统性的学科,对于知识点的积累也相当的严格,每一个单独的知识点都可以变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如果对于某一项知识没有完全的掌握,那对于整个数学都将会造成影响,也会对数学的思维和能力产生问题。故而对于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否有效的提升和科学获取思维能力就变成了一个对于课堂效果高低的衡量标准。而小学生的特点就是年龄小、认知低、对于事物的思维单一,所以小学教师的课堂更加需要突破,笔者根据小学生课堂现有的特点,结合实际教学分析难点问题。
一、小学四年级的常见的数学问题
1、大数的认知
学生的认知和学习基本是以万为基础进行数字学习,而万以内的数字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有所设计,学生对于大数的学习也是以万为界定,万以内数的学习和巩固拓展。
2、乘除法
三位数乘法以两位数乘法为基础的一个乘法延伸,两位数的除法则是小学数学中整数除法的结束,而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对于乘除法被动的接受,而不是主动的计算和研究,学生不能自主的掌握口算、心算、笔算以及估算的窍门或方法。而最科学的方法则是让学生使用简单、灵活的方式进行计算,并培养出知识扩展能力。
3、角和图形
角的度量主要是靠学生自主研究和动手测量得出的结果,并从结果中发现一定的数学规律,而这种现象在传统教学中已经被教师忽略并跳过。而对于图形的学习,是建立在角的基础上,重心转移到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
4、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让学生学会用两级运算解决数学难题,掌握正确的三步式解题,并运用到实际中。而通过研究和探索寻找到运算定律之间的关系和组合,并培养学生学会直觉,在短时间内快速的寻找到一个简单快捷的运算定律进行实际解答。
二、解决数学问题的多元化以及学习的必要性及合理性
实行数学的自主研究和方法多样化,本就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在班级内,不同的学生会因为不同的特性而寻求到属于自己的方法,而这种方法会为他人的思路产生启迪。而这种方法的多样性对于教育也非常重要,是培养学生具备行为的开阔性和发散性以及灵活性的主要过程,也是作为一个测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的格尺,而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同样也会激发学生的潜能。对于课堂教学,这种方法更利于对于题目的解答。数学的核心就是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决定其多样化的提升,同时从分析和对比的过程中,学生又能对于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体会和反思。
对于教师而言,能够在课堂中充分的指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数学思维解题,也能将学生的思维扩展到最大,并克服传统课堂中对于学生的思维拘束问题,这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也会有一个推进作用。锻炼学生在解题时发挥自身的创造力,避免遇到没有公式可用的棘手问题,并推行小组合作学习,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教师在进行数学的课程教育时应将重心放在学生的自主创造,并在对比中学会反思,结果是一样的,过程的多变的,我们不是教授学生求得结果,而是这个结果得来的过程,让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过程、方式进行不同的体验,得到不同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分析
1、掌握单元重点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抓住一点就是重心,只有弄清楚教学的重心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本章提及的中心是指整个知识结构或是课题的目标中有着突出作用或是地位的内容,并且在以后的数学中有着极为广泛的作用,是解决问题的思维基础。难点是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和认知能力评判的知识点,教学重点是存在的,是客观的,对于数学的理解和运用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实际存在的。
2、以旧引新,学会知识的拓展
数学的知识点都不是独立的个体,皆是有着相互联系的关系,将知识点分裂成个体进行传授,往往其作用都是极低的,对于学生建立数学构造以及数学的思维能力也是不利的。我们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一个累积,而对于数学的而学习也是以某一个点为基础,通过知识的累积从而得到成果。而新的知识是以旧的知识为基础进行的一个拓展研究,他们之间的联系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以学生已经掌握的旧知识为出发点进行新知识的演变,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自然就不会对新知识产生陌生迷茫和排斥的心理。
3、自主研究学习方法
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将课堂的主体移交到学生的手中,充分的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引导学生自主的研究数学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因材施教,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到属于自己的理解和创新。教师放弃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和注入式教学,注重过程的解析,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让学生自主解决数学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体验解题的乐趣,从而爱上数学。
4、运用多媒体,建立新形势课堂
如今是网络信心教育时代,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充分的运用这一教学优势,放弃黑板粉笔式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加强学生兴趣,用听、说、看、读等等多元化进行信息的传递。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感官结合,同样也集中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加大其学习的持久性。多媒体的应用是突破时间和空间约束,化静态为动态,增加学生的直观性,有效的突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无限的科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王 琰.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调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A-0029-01
代数思维是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就其本质而言,代数思维是一种关系思维,其要点是发现一般化的关系和结构以及明确这些一般化关系与结构之间的关系。代数思维的运算过程是结构性的,侧重点是关系的符号化及其运算。结构化、符号化、抽象化及概括化是代数思维的特点。如:低年级中有“一共有18个球,盒子外面有8个球,盒子里面有多少个球?”一类的应用题,用算术思维来解决,应该是18-8=10,而用代数思维来解决,则可以写成8+( )=18。( )里应该填10,则表明盒子里面有10个球。我们知道,代数思维是以算术思维为基础的,且超越了算术思维。实际教学中,代数思想在低、中年级的教学实践中有了初步的体现。
一、用括号表示未知数,初步渗透代数的思维
在教学“10的加减法”时,安排了“填未知加数”的内容。这一内容为学生理解和掌握“10以内加、减法”及今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作了准备。在教材的编写上,既渗透了用“凑十法”计算的思维方法,又渗透了代数思想。如:第一册教材中的类似“8+( )=10”一类的练习训练,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括号代表一个数,且括号里要填的是一个未知数。要完成这道题,就必须考虑8加上一个什么数才得10。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等式就相当于8+x=10。无疑,这是浅显的代数思维的渗透。练习时,常常出现这样的习题:18-( )=( ),( )-6=10,( )+( )=10……我们还可以结合加减法的学习,渗透9+3=10+( ),14-9=10-( )+( )等等式。
二、用简单的符号表示未知数,进行代数思想的渗透
用?、、等符号表示未知数,这是代数思想更深层次的渗透。结合数的组成、拆分及运算推理,如:8+=10,10-=8,=+,=++,=( )+等内容的练习,促进儿童对相等关系的理解。
如:二年级段学习“表内乘法”时出现了这样的习题:
++++=10 =( ) 表示加数,5个连加等于10,就是求5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5=10,因为“二五一十”,所以=2。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感知了未知数可以用某种符号来表示。另外在里填上合适的数的练习题还有:÷×=24,×+=21等形式。
三、用实物图片表示未知数,体现代数思维的直观性
在进行等量关系的练习训练时,常常运用实物图片的形式来表示未知数,如:这里用梨子表示一个未知数。又如,在教学“克和千克”时,教材分别用两架天平呈现两道题目。一道题是天平的两端分别是1个梨,另一端是2个桔子;另一道题是天平一端是2个梨,另一端是1个菠萝,已知一个桔子20克,求一个梨( )克,一个菠萝( )克。这里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质量单位,而且通过天平这种形式让学生体会到天平左右两边是等量关系,图片所呈现的实物也不只是为了直观形象,里边也隐含着用某一个水果图片表示一个未知数。
四、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实现代数思维的飞跃
中年级段学习“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时,教材通过启发学生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然后引入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这是教材首次出现用字母表示四则运算中各部分的名称,即可以用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继而在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中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相关的运算定律,并结合相关运算律的学习,引导儿童将得数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如:28+17=17+28。
还可以通过49+36=50+( )、71-59=72-( )、17-8=( )-( )、8×( )=4×( )等式子来促进学生识别出数式隐含的结构关系,并作出清晰的关系性解释。这一过程,是学生学习和认识数学的一次飞跃,是帮助学生建立数感与符号意识的重要过程。
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高效课堂;策略
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追求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致力于的目标,构建高效课堂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中经久不衰的一个话题,很多教师都对此有着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高效课堂的基本组成要素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于这两点的正确把握,则高效课堂的构建将会变得非常容易。
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活课堂师生互动
教学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完美的结合到一起,这样课堂效率才会得到最为可靠的保证。而长久以来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缺乏主体意识,而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一味地将课堂教学安排的过于紧凑,这就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的状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一种思维的惰性。因此为了构建高效课堂,教师首先要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明确下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这样师生之间就会形成良好的互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够完美的结合起来。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7
一、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教材中处处渗透着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在教材中,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等知识是有“形”的,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无“形”的。它隐藏在字里行间,并且不成体系,散见于教材各章节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指点,学生才能领会、掌握。例如,七年级学生最初遇到的是分类思想,有理数分为正有理数、0和负有理数;把有理数的绝对值分为正数的绝对值、负数的绝对值和0的绝对值3种。在研究有理数的运算时,把两个有理数分为同号、异号及两数中至少有一个是0这三种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分类,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易于解决。教师要准确、清晰地把握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讲清数学知识的同时,把分布在教材各个知识点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充分挖掘出来,在学生求知过程中适时地渗透,并将其运用到数学思维活动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把握概念生成过程,巧妙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本质属性在思维中的反映。概念既是思维的基础,又是思维的结果。恰当地展示其形成的过程,拉长被压缩了的“知识链”,是对数学抽象与数学模型方法进行点悟的极好素材和契机。在概念的引入过程中,应注意:①解释概念产生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定义的合理性和必要性;②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综合概念定义的本质属性;③巩固和加深概念理解,让学生在变式和比较中活化思维。
概念教学不能只是简单地给出定义,而要引导学生感受及领悟隐含于概念形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七年级苏科版教材对于数形结合思想的出现铺设了很好的台阶,用刚刚学过的数轴先揭示出绝对值概念,再利用数轴揭示相反数概念内涵,从而使学生更透彻、更全面地理解概念,并且为后继判断a,-a,b,-b的大小,找出绝对值小于3.2的整数解、非负整数解等问题铺设了台阶。
三、凸显数学规律的展示,适时运用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结论的导出过程,不是简单的再现,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使学生的思维经历数学结论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尝试、观察、猜想、归纳、概括、类比、假设、检验等自我接受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引导学生透过问题表面理解问题本质,总结出教学思想方法中的一些规律性的内容。例如,教学同底数幂的乘法时,首先从数的运算特例中,抽象概括出幂的一般运算性质。先让学生计算10■×10■、2■×2■,底数一般化:a■×a■;指数再一般化:a■×a■,由此得法则:a■×a■=a■。这样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分层次地渗透了归纳和演绎的数学方法,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起到重要作用。再如,学习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时,用数的运算性质探索式的同类运算也具有这样的性质,实现数—式的转化,也是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体现。
四、夯实数学解题过程,强化教学思想方法教学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产生这样的困惑:题目讲得不少,但学生总是停留在模仿解题的水平上,只要条件稍稍一变就不知所措。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中仅仅就题论题,殊不“知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重要。因此,在数学问题的探索教学中,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领悟隐含于数学问题中的思想方法,使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方面的知识,并使这种“知识”消化吸收成具有“个性”的数学思想方法,逐步养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思维活动的习惯。这样在遇到同类问题时才能够胸有成竹,从容对待。例如,七年级上册中若∠1和∠2互为余角,∠1和∠3互为补角,∠2和∠3的和等于平角的三分之二,求∠1、∠2和∠3的度数。引导学生利用方程思想作答,帮助学生感悟:在问题背景中有几个未知量共存的前提下,设其中一个量是x,则其余的未知量就可以用x的代数式表示,再通过题中相等关系建立方程求x,那么所有的未知量均得到解答。在七年级下册有关三角形内角的计算时,对于一些看似无从下手的问题,如ABC中,AB=AC,D是边BC上一点,且满足BA=BD,DA=DC,求∠C的度数。没有一个角的度数已知,未知角太多。学生通过方程思想解决该问题,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
篇8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3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特征,知道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知道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能正确测量和画出它的高。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
2.在观察、操作、比较、判断的过程中,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和其中的变化规律,形成平行四边形的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使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正确测量和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在前两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平行和相交,那么你们认识平行线吗?请看屏幕,这里面哪一组是平行线? (课件出示)
2、揭示课题:
师:我们来看这三组平行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组平行线相交得到了这样的一个四边形,你们认识这个四边形吗?(课件动态依次演示三组平行线分别交叉成两个平行四边形)
师:通过以前的学习,对平行四边形我们已经有了简单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深入研究一下平行四边形。(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二、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1、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
师: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平行四边形?
师:除了刚才大家说到的这些,在很多的生活场景中我们都能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影子,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课件:门口的电动门、教学楼的楼梯、花园的篱笆)那么你能找到上面的平行四边形吗?
师:这些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特征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问题。
2、根据长方形的特征初步猜测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师:(教师手拿长方形可变形的框架),来,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一个什么图形?那长方形有哪些特征?
(预设有四条边,对边相等、对边平行;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大家说的很全面,那接下来,仔细看,老师要变魔术了,(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看!现在变成了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
师:那这个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谁来试着猜一猜。
预设:对边相等、对边平行。(板书猜想,教师不做任何点评)。
3、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验证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相等
师:接下来我们先来验证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怎么来验证对边相等呢?(用尺子量)
师:那么就用尺子量一量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并记录边长,然后看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通过量一量,我们验证了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那么怎么验证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呢?
(2)验证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平行(把对边延长,看是不是相交;平移三角板)
接下来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的特点
师 :通过我们的验证,我们明确了平行四边形的有什么特点?
概括总结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对边平行,对边相等
4、抽象概括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师:那么现在你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用一句话概括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吗?
师:刚才大家总结的都非常好,看来我们课前预习的时候很用心,
师总结: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板书,齐读)
5、巩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师:下面我们来做两道练习题检测大家的掌握情况
师:看来大家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掌握的还不错,给自己的表现鼓鼓掌。
三、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师:我们来看这个平行四边形,上、下对边是一组平行线段,你能量出这两条平行线段间的距离吗?应该怎么量呢?把你量的线段画出来并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
汇报交流(在黑板上展示几种不同的画法)
师:大家画的这些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对应的这条边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2.教师示范画高
师: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平行四边形的高(黑板演示)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这个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注意,画高的时候要用虚线,并且要标上直角符号;那么垂足所在的边就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底是一一对应的。接下来还以这条边为底,在画一条高,在自己的练习纸上画画。并量一量高的长度
(教师提醒用虚线画,并画上直角标记)
师:为什么大家画出来的垂线段位置不一样?但量出来的距离又基本一致呢?这样的垂线段可以画多少条呢?
3. 练习画高
画平行四边形另外一组对边上的高
四、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师:在课一开始,老师把一个长方形框架一拉就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现在老师再轻轻的拉拉这个平行四边形框架,有没有变化?(反复拉动平行四边形框架,让学生观察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师:在四条边固定的情况下,框架可以拉成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所以说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非常的不稳定,(板书)这就是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篇9
教学内容:西师版《数学》四年级上第62页例1及课堂活动,第63页1、2、3题。
教学目标:
1.
经历运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过程,形成从已知条件出发确定解题思路的基本策略,掌握两步计算问题的解题方法。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运用综合法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两步计算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形成正确的问题解决的思路。
一、走近问题——形成策略
1.
多媒体呈现第56页例1:2台铺路机同时给公路铺沥青,每台每天铺450m,40天可以完成任务。
(1)生齐读题。(板书:读)
(2)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已知条件?(板书:找)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梳理已知条件如下:
①2台铺路机
②每台每天铺450米
③40天铺完
(3)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1:2台每天铺路多少米?
预设2:每天40天铺路多少米?
预设3:2台铺路机40天铺多少米?(也就是这条公路长多少米?)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预设3。
(4)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
2.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要求:(1)独立解决问题。(分步列式)
(2)同桌互说解题思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集体交流,汇报解题思路
方法一:
450×2=900(米)
900×40=36000(米)
抽生答师板书。
①先求什么?(
2台每天铺多少米)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出的?
根据“每台每天铺450米”和“2台铺路机”求出“2台每天铺路多少米”。
这两个条件都是题目中已知的吗?(是)
②再求什么?(2台铺路机40天铺路多少米?)又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出的?
根据“2台每天铺路900米”和“40天可以完成任务”可以求出“2台铺路机40天铺多少米”。
这两个条件都是题目中已知的吗?(不是。我们是用第一步求出的“2台每天铺路900米”这个间接条件和“40天可以完成任务”这个已知条件求出的“2台铺路机40天铺多少米?
”)
“2台铺路机40天铺36000米”就是“这条公路长36000米?
”
谁再来说一说这种解法的思路?(再请一名学生口述解题思路)
③全班同学齐说方法一的解题思路。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方法一解题思路的课件(树形图)。
如果生说有困难,师提问引导:根据哪两个条件先求什么?再根据哪两个条件求什么?
④这是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你能列综合算式解答吗?(抽生答,师板书)
板书:450×2×40
方法二
:
450×40=18000(
米)
18000×2=36000(米)
生1答,师板书。
生1说解题思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1问:你们听明白了吗?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2问,生1答。如果生1有困难,可请人帮忙。
师追问:这种解法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到2台40天铺路多少米的?这两个条件都是题目中已知的吗?(不是)都不是吗?哪一个不是?这个叫什么条件?(间接)
怎样列综合算式?
生答师板书:
450×40×2
方法三:
40×2=80(天或台)
450×80=36000(米)
生3答,师板书。
生3说解题思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3问:你们听明白了吗?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4问,生3答。师借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40×2求的是什么?(A如果用一台铺要多少天铺完?B如果一天铺完需要多少台铺路机?)
师追问:这种解法又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到2台40天铺路多少米的?这两个条件都是题目中已知的吗?
列综合算式:
450×
(40×2)
3.分析比较:
(1)比较上面三种解法,你有什么发现?
①数字相同,答案相同,都是乘法,都是三个数相乘。
根据学生回答师提揭示出“连乘”,补充课题。
②三个数的顺序不一样,运算顺序也不一样。
③解题方法不同。
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呢?(第一种)为什么?(因为计算更简便,450和2能凑成整百,便于口算)
④解题思路不同。
这三种解法思路不一样,各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师小结:这三种方法,虽然解题思路和方法都不一样,不管是哪种方法,最终我们都是解决的同一个问题。
(2)引导生得出三种解法的解题思路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都是先根据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求出间接条件,再根据间接条件与题目中余下的第三个已知条件求出要解决的问题。
师揭示:像这种先根据两个已知条件求出间接条件,再根据间接条件和第三个已知条件最终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在数学上称之为综合法。
4.共同回忆解题过程,梳理解题步骤:
一读:读题
二找(分):找条件,分析题意
三解:列式解答
二、走进问题——运用策略
你能运用读——找——解和综合法来分析解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连乘问题吗?我们就一起走进——问题。
1.出示课本62页的“课堂活动”。
①默读题目:
A.需要28天;B.每队每天安装205米;C.有4个队。
②想一想,这道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每一步分别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出的?每一步的两个条件都是已知的吗?
③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④小组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⑤抽生汇报,重点讲清每一步算式的意义及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出的结果?
教师重点指导:几种不同方法的解题思路。
方法一
:205×4=820(米)
820×28=22960(米)
方法二
:205×28=5740(米)
5740×4=22960(米)
方法三:28×4=112
(队次)
205×112=22960(米)
2.寻找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出示课本“练习十三”第2题:
增加一个多余条件:每辆汽车重15吨。
①
默读题目;
②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③
展示学生作业,集体交流汇报;
④
你发现了什么?(有多余条件)
师讲解多余条件又叫干扰条件,做题时一定要仔细审题、分析题意,不受干扰条件的影响。
三、回头看——积累经验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有什么收获?
学会了什么?(学会了运用综合法分析解决三位数连乘问题)
怎样解决这类问题的呢?
(先根据两个已知条件求出一个间接条件,再用间接条件和第三个已知条件求出并解决问题的)
四、拓展练习(连线):
有线电视安装队给白兔镇村民安装闭路电视,计划每天安装120户,2个月(每月工作22天)安装完。
(1)每月安装多少户村民?
(2)要多少天才能安装完白
兔村的闭路电视?
(3)如果一个月安装完每天
要安装多少户口?
(4)白兔镇共有村民多少户?
①120×22×2
②22×2
③120×22
④120×(22×2)
⑤120×2
⑥120×2×22
板书设计:
问题解决
方法一:
2台每天铺路多少米?
450×2=900(米)
2台40天铺路多少米?
900×40=36000(米)
450×2×40
方法二:
每天40天铺路多少米?
450×40=18000(
米)
2台40
天铺路多少米?
18000×2=36000(米)
450×40×2
方法三:
如果用1台铺需要多少天铺完?
40×2=80(天或台)
2台40
天铺路多少米?
450×80=36000(米)
450×
(40×2)
篇10
关键字:护理;教学方式;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7-0000-02
多媒体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的对象和教学的目标,经过教学设计,合理有效的应用教学媒体,用图像、语言、图形、影像、声音、文字来作用于学生,然后对学生加以教学,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以其灵活、立体、全方位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而这也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更能主动的去学习。
1 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的转变
多媒体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活动来作为主要目标的,充分的体现出了学生主动学习这个特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让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中,粉笔、黑板是课堂的主要工具,而多媒体技术则是多处在辅助的地位,传统教学方法的单一,让学生虽然能记录下知识要点,但却不能很好的理解,而教师在备课的时候,繁多的知识点和内容让教学效率也大大的降低了。我国传统的教学观念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而这种教学观念在我国的教育事业当中是一直存在的,但是现在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这样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就根本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从而也忽略了学生创新力和思考能力的发展,因此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该得到更多的支持和重视。
传统教学思想就是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在考试的时候取得好成绩,但是这样也就忽略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日后立足于社会。我国从古代开始就非常重视对人的教育,但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现在的教学课堂都是以教师讲解书本知识为主体的,学生在课堂上不能随意发表想法,这也就限制了学生创新思想的延伸,而书本上的知识是静态的,白纸黑字根本就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我国的教学都是以“灌输”为主的,重视的是学生有没有记住知识要点,而忽略了学生是否理解了知识真实含义。我们不能说这样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是对是错,但是从目前来看,这样的传统教学严重的限制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达到了教学目的,却没有达到教学效果,学生学习在丰富自己知识的同时,也是为了日后能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因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才是当今教学中的重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大大的改变了课堂气氛,让学生有更多发言、思考的机会,在多媒体教学课堂中,教师摒弃了从前的说教方法,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观察、去思考,而这种教学思想的改变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多媒体技术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教师们开始树立起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观念,这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推进作用。
2 教学方式的改变
2.1 备课方式
从前教师备课都是以教材为主的,找出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和知识难点,然后设计出说讲方式,但是现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师备课从教材变成了课件,这也让教学方式也变得更加灵活。利用各种的信息将教学内容进行结合,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这就是多媒体课件所具有的最大特点。那么为了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多媒体课件的优势 ,我们就要注意下面这些问题:(1)在制作教学课件的时候,要避免和教材内容相互堆砌,要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机组合在一起,教学的纲要需简洁明了,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接受;(2)对一些课件中所需要的素材要合理的选用,在课件中可以插入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视频、图片等,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课件不能设计的过于花哨,不能只关注了课件的视听效果,而忽略了教学目的,要不然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到影响了教师教学的效果;(3)我们在设计课件的时候要要重视授课质量,虽然说多媒体课件节省了从前书写板书的时间,但是课件的内容比较多,节奏也比较快,那么学生也就不能有过多的时间去联想、思考,那么一节课下来,学生也就不能对知识留下太多的记忆,那么我们在设计课件的时候就要掌握好授课的节奏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将互动和启发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去消化、思考知识,这样才能更好让学生能理解知识。
2.2 学习方式的改变
像是一些护理外科休克、急腹症病人这样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从前都是教师按照书本上的内容向学生进行讲解,那么在多媒体教学当中我们就可以以学生自学或是开展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对学习进行教学。其方式如下:(1)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情况来编写成学习提纲,在上课的前几天发放给学生;(2)将学生分为4人或6人一组,让学生针对学习提纲自己预习、查找资料,同时准备好课堂讨论内容;(3)在上课时,每组派出一名发言人,在学习提供中的一个问题进行表述,其他同组学生补充发言,但在此期间教师不进行任何评论;(4)所有学生发言完毕以后,对学生所说正确地方教师给予肯定,不足或错误的地方加以补充,最后教师总结发言,将本节知识的重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对本节内容加强记忆,能得到正确、清晰的认识。从前的教学方法教师讲的时间很长,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很少,而这也就阻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给学生自学提供时间,让学生能具备解决、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自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也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这样的方法对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因此教师就要设计出明确、周全的活动目标,合理的分好讨论的时间,让学生能够更有效的自主学习。
2.3 情景式教学方法
学生身在校园,虽然通过课本能了解到护理知识,但是纸上谈兵并不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知识,那么在教学中就可以以情景模式、角色扮演这样的方法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教师先通过多媒体来简单介绍下本堂课的内容,在课件中加入关于护理过程的视频,让学生在看完以后能对本节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那接下来就开展情景式教学,让学生自己扮演护理人员,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好实际操作的技巧。
3 总结
多媒体技术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强了教学效果,那么在护理教学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我们就要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设计好课件,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学习到知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思想、方式,全面的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科学、合理的利用好多媒体技术。
参考文献:
[1]冯明高校混合式学习的新模式——三分屏课件与互联网主机结合解决面对面教学的不足[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刘国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建构"自主、互动、创新"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