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梅花范文

时间:2023-03-26 16:08: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诗梅花,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诗梅花

篇1

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梅花

3、野梅烧不尽,时见两三花。——《古戍》

4、全欺芳蕙晚,似妒寒梅疾。——《新柳》

5、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杂诗》

6、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岭梅》

7、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早梅》

8、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早梅》

9、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从军行》

篇2

2、此诗前两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后两句写梅花的幽香,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华横溢。亦是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的人。全诗语言朴素,写得则非常平实内敛,却自有深致,耐人寻味。

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态。体现出诗人所处环境恶劣,却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的态度。“凌寒独自开”,这里写梅花没写她的姿态,而只写她“独自开”,突出梅花不畏寒,不从众,虽在无人偏僻的地方,仍然凌寒而开,写的是梅花的品质,又像写人品。“独自”,语意刚强,无惧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屹立不倒。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

4、“遥知不是雪”,“遥知”说明香从老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诗人嗅觉灵敏,独具慧眼,善于发现。“不是雪”,不说梅花,而梅花的洁白可见。意谓远远望去十分纯净洁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诗意曲折含蓄,耐人寻味。暗香清幽的香气。“为有暗香来”,“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华横溢。

篇3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____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____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4、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____朱庭玉《天净沙·秋》

5、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____王昌龄《采莲曲》

6、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____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篇4

一天,从奥林匹斯新来了一位神.大家都看她很美,宙斯的妻子很嫉妒他,就说:“新来的神,你有什么本领么?”大家也问了她,她就说:“别以为我什么也不会”

于是,她就进了贝壳里.半晌,贝壳才打开.里面都是玫瑰(玫瑰一开始是白的)

过了好久,新来的神的儿子爱神丘比特才来到那,说:“迟到了,迟到了!有要被骂了”忽然,他撞到了一棵树,把一瓶葡萄酒给洒了,洒到玫瑰上,玫瑰就变红了!丘比特栽了一朵花:“哇!真香啊!”但是,他把蜜蜂惹火了,立刻把丘比特叮了一下.

“你敢欺负我儿子!”神说,说完,就把蜜蜂的针给拔到玫瑰上.玫瑰就变成有刺的了.

篇5

酸笋谷花鱼,顾名思义要用到酸笋和谷花鱼,单就从这两样食材来说,其讲究程度便是一般人所难以企及的。

阿昌族最喜食酸,而酸笋又是他们的至爱!每到春秋两季,竹笋便发出嫩芽,待长到30 cm左右时,将其连根采下,去壳,将笋肉切成丝或片,浸于陶罐的淡盐水中,置于火塘边,烘烤数日发酵即成。其味酸、质嫩,从盐水中取出便可直接食用,若与鱼、肉之类合烹,则滋味更佳,为不可多得的食材!

而这谷花鱼就更有一番门道了!此鱼并非特别的鱼种,而是特指与稻谷共生的鱼,其中以鲫鱼最多:插秧时将鱼苗投入稻田,等稻谷成熟时便可收获,虽前后不足百日,却是鱼中之极品!谷花鱼纯净、天然,肉质肥美、细嫩,是阿昌族餐桌上最得意的一道菜。

说来也算是运气好,我出差的时候正好赶上“谷花鱼”收获的季节!在朋友的指引下,我们拜访了他在当地的一位阿昌族朋友,一见面,便开门见山地直接点了酸笋谷花鱼!

这位阿昌族朋友精于食道,尤以这酸笋谷花鱼最为拿手。他熟练地将一条条小孩儿巴掌大小的谷花鱼宰杀、洗净,在锅中淋入少许底油,将谷花鱼煎至两面微黄,然后加入清汤、青蒜、葱段、姜片,待汤滚沸时再将酸笋放入,用小火慢炖半小时左右便告完成。

出于对此菜的好奇,加之想学学手艺,我一直守在这位阿昌族朋友身边,开始还没觉有出什么特别,与平时家里做鱼一般无二。直到酸笋下锅,那股清透的气息裹着鱼的鲜味一并升腾起来,倏地一下便钻进鼻孔里,直让人眼前一亮。鱼还没端上桌,我和同来的朋友便已经咽了一肚子的口水。

终于,酸笋谷花鱼出锅了!我们再也顾不得客气,两双筷子闪电般各自夹起一条谷花鱼。一入口,那股鲜香软嫩便征服了所有的味蕾,从未有过的舒爽感冲击着大脑,这谷花鱼果然不是寻常的鱼儿所能相比:除了肉质细腻、鲜嫩不说,竟然连鱼刺都是软烂的,绝不用担心会扎到嘴,再加上鱼肉中蕴涵着的酸笋味道,令其滋味更加浓郁、绵长。片片晶莹的笋片在鱼肉之间更显可爱,夹一片放到嘴里,那柔软的酸爽滋味伴着淡淡鱼香,尽是回味无穷。

篇6

一,蛇发女妖美杜莎本来是个美丽的少女,她还有两个有着神仙血统的姊妹,她是三位蛇发女妖中唯一的凡身,传说中有着致命诱惑的眼神,居住在遥远的西方,是另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海神福耳库斯的女儿。海神波塞冬(Poseidon)受到诱惑,化身成骏马与她偷情。为了逃避海神之后安菲屈蒂的嫉妒,而躲在雅典娜(Athena)的神殿中交合,此举触怒了雅典娜。盛怒下的雅典娜迁怒于她的两个姐姐,所以将三姊妹都变为妖怪。她们全身长满金色的鳞片,背上长着鹰的翅膀,美杜莎的背上则长着天鹅的翅膀,头上没有头发,只有盘挠扭动的蛇,但仍然难于掩盖她的美丽,只要有人看过她(们)的眼睛,都会被她的美丽和魔力吸引而失去灵魂变成一尊石像。人们称她们为Gorg(音义:高哥或戈耳工),没有人知道她们住在哪里。

在希腊传说中“戈耳贡”是容貌极为相似的蛇女三姊妹的统称,包括丝西娜Stheno(又译“斯忒诺”力量之女)、尤瑞艾莉Euryale(又译“欧律阿勒”飞翔之女)、美杜莎Medusa(支配之女)。

在蛇发女妖三姐妹中,只有美杜莎是凡身,她的姐姐丝西娜和尤瑞艾莉都是魔身。柏尔修斯收拾的就是年纪最小的妹妹美杜莎,而其他两位姊姊因为拥有不死之躯的超能力,所以无论柏尔修斯砍杀多少次,她们绝不会丧命,最后柏尔修斯只好放弃赶快逃走了。珀尔修斯躲避美杜莎两个姐姐的追杀时,在空中遇到狂风的袭击,被吹得左右摇晃,从美杜莎的头颅上滴下的鲜血落到利比亚沙漠中,成为一条条毒蛇。

二,美杜莎原为雅典祭司,身为祭司她必须永保处女之身。但她的美貌让她被男人所爱戴,其中包括海神波塞冬。波塞冬被美杜莎的美貌所吸引把她在雅典娜的神庙里给了,此举激怒了雅典娜,因为作为贞洁的处女神以及女战神,美杜莎在失去贞洁的情况下选择了苟活于世,被女神视为不够坚贞,于是便把美杜莎变成了可怕的蛇发女妖。

三,美杜莎曾经是一位美丽的少女,因吹嘘自己比雅典娜长得漂亮而被这位智慧女神夺去了她的所有美丽,只留给她一个丑陋的妖怪之躯。

篇7

关键词 小学生;学习;古诗;感受美

学习古诗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常识和历史,而且也丰富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是能引导学生充分发掘美、展示美、体验美,进而获得精神的愉悦。因此,我在教学中深刻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愉悦学生的心灵。

一、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原始诗歌是原始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和激发劳动热情的歌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

二、启发想象感受古诗的画面美

在中外艺术史上,许多人把诗与画相提并论。我国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意大利大画家达?芬奇说得更形象:“你如果把绘画叫做‘哑巴诗’,画家也可以把诗人的艺术叫做‘瞎子画’。”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后人在谈到诗与画的共同点时,常以苏轼评论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为依据。

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如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因此,唐宋许多著名诗人的诗句,常常被告人选作绘画的题材。从小学教材中所选的古诗看,其中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

三、批文入境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指作者的立意,即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谓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人高兴时,高山起舞,大海唱歌,江河弹琴,花草欢笑;人悲伤时,大海哭泣,江河哽咽,鲜花溅泪,鸟鸣惊心。正如清代吴乔在《国炉诗话》中所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前两句“移舟近烟渚,日暮客愁新”,写诗人把船停靠在烟雾朦胧的小洲边,夕阳西下,引起新的愁思。接着将笔锋一转,后两句描绘诗人在舟中领略到的极富特色的景物:“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两句诗仅仅是描写景物吗?显然不是。沈德潜评价此诗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诗人孟浩然出身寒微,40岁到长安,求仕失望,其愁之深是可以想见的。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把仕途的失意、羁旅的惆怅和对故乡的思念等旧怨新愁,都很自然地融入到景物描写之中了。因此,这两句诗看似“景语”,实为“情语”,情景交融,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意境美。

四、探求意蕴理解古诗的哲理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少古诗,既充满着诗情画意,又闪耀着哲理的光辉。如白居易的《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它蕴含着“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扼杀的”的深刻哲理。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给人们以启迪的哲理是:对任何事物,只有全面观察、了解,不局限于一隅之见,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然而,诗人表达哲理与哲学家阐述哲理的方式是有区别的。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说话,诗人用图画和形象说话……一个用逻辑上的论证,而另一个则用图画罢了。”古诗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绘之中,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迪,因而诗中暗含深刻的哲理。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一首古今传诵的写春景的名诗。然而,只要我们深入思索,就能悟到这样一个哲理:一切新生事物、美好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任何人想压制它都是不可能的。

叶圣陶指出: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情趣,扩展想像力。希望更多的教师能努力优化古诗文教学,通过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运用的各种感官去感受古诗,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就能感受到诗中的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让新课标下的古诗教学能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古诗的学习中切切实实地感受美,欣赏美。

参考文献:

[1]周振甫.周振甫讲怎样学习古文[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篇8

关键词:煤化工;特性参数;煤粉爆炸;煤粉泄露

中图分类号:TD7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2013303

1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能源结构的调整,煤化工产业以其生产洁净能源和可替代石油化工产品的独特优势受到了高度关注[1]。近年来一大批煤化工项目在我国的内蒙古、宁夏等地陆续建设和投产,其中不乏世界上首次的商业化示范性工程,煤化工已成为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2,3]。

根据煤化工生产的需要,原料煤大部分使用小粒径、高挥发分、低水分、低灰分的煤种,这类煤的爆炸下限浓度与着火温度均较低,且生产过程涉及到高温、高压环境[4,5],因此一旦发生煤粉泄露扩散就极易导致燃烧爆炸事故,严重制约着煤化工行业的安全生产。

本文在煤粉爆炸特性参数测试的基础上,应用特性参数对某煤化工煤粉制备工艺过程的安全监测监控指标参数及其阀值进行分析,提出了改进措施,使得粉体介质在工艺生产中始终处于可控状态。这对于煤化工行业有效预防和控制煤粉泄露及爆炸事故的发生,保障企业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工艺流程简介

某煤化工煤粉制备系统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该工艺流程可分为两条路线,即煤的运行路线和气的运行路线。

其中,煤的运行路线为:原煤经皮带输送机进入原煤仓,通过磨煤机进行研磨干燥后形成的煤粉进入煤粉收集器,含有煤粉的热气体经收集器中的滤袋过滤后由出风口经管道排到循环风机,吸附在滤袋外表面的煤粉经氮气反吹脱落至下部的料斗,料斗内的煤粉由旋转给料机排至螺旋输送机中,然后输送到纤维分离器,筛分出的煤粉进入下游粉煤仓,再经发送罐送至下一气化工序。气的运行路线为:热风炉内的循环气体与燃烧产生的尾气混合后形成热惰性气体,然后进入磨煤机对煤粉进行干燥与输送。煤粉分离后的热气体通过管道送到循环风机,经循环风机加压,大部分循环至热风炉中,部分排入大气。

图1煤粉制备工艺流程

3煤粉爆炸特性参数测试

3.1实验样品

实验选取了工艺中两种典型的煤粉样品,实验前将煤样用标准分样筛分成粒径分布范围分别为75 μm以下和200 μm以下的2种煤尘颗粒,然后将其置于常压下50℃的干燥箱中干燥4 h,以去除煤样中的水分。并依据GB212-91《煤的工业分析方法》对实验采用的煤粉样品进行了工业分析,工业分析结果见表1。

3.2实验测试及结果

按照国家标准,利用20 L粉m爆炸特性测试系统、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测试系统、粉尘层最低着火温度测试系统及哈特曼装置分别对煤样的爆炸下限浓度、最大爆炸压力、最低着火温度、极限氧含量等5个关键特性参数进行了实验测试,为煤粉泄漏监测及控制指标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实验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两种煤粉的爆炸下限浓度与最低着火温度都非常低,而最大爆炸压力和最大压力上升速率都比较高,因此在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生泄漏极易导致火灾爆炸事故。所以必须对运行系统范围内的危险区域进行实时监测监控,以及时应对煤粉泄漏、燃烧爆炸等安全事故。

4安全监测监控指标分析

针对煤粉制备生产系统的运行工况条件,依据煤粉爆炸特性关键参数对压力、温度、煤粉浓度、氧浓度等几个主要类别的安全监测监控参数指标及其阀值进行分析。

4.1压力

备煤装置系统工艺中的各个设备及输送管线均存在压力监测,用于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通过对压力监测点的工况参数分析,发现在备煤装置中,系统生产工艺中的操作压力除发送罐发送压力为0.2 MPa,其余均为微正压或负压条件,而煤粉加压输送工序中粉煤仓为低压设备,锁斗、给料罐及输送管线均为高压条件,备煤装置及气化粉煤仓压力报警值均为低压,都远低于煤粉的最大爆炸压力值,所以一旦发生事故在压力初始阶段就会自动报警、跳车。锁斗、给料罐为高压密封环境,且有惰气保护,无煤粉爆炸危险。

在备煤装置原煤仓过滤器、粉煤仓过滤器安装有压差变送器,为设备自带,没有接入监测监控系统。为监测过滤器收尘布袋破损或脱落,应在原煤仓过滤器、粉煤仓过滤器进出口设置监测点及合理的预警值对其压差进行监测,保证系统的正常安全运行。

4.2温度

温度是保证系统正常运行,防止煤粉自燃、爆炸事故发生的重要指标。重点须对设备及管路内的温度进行监测,防止操作不当造成温度升高,并对热惰性气体内的粉尘含量进行监测,防止高温造成煤尘层管壁或拐弯处沉积煤尘自燃。

备煤装置生产工艺条件下煤粉储存、运输的温度正常值一般为80~110℃,控制指标上限均

因此根据工艺中温度参数的控制指标分析,现有的温度监测点较为齐全,在设备节点、循环气输送管线上均安设有温度传感器,临界值设置合理,能够满足对系统工艺正常运行的监控。

4.3煤粉浓度

在生产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严重或不可控煤粉泄漏危险位置,因此须在煤粉泄漏量较大或泄漏频繁等危险程度大的区域设置煤粉浓度监测,对煤粉浓度的监测也是预防煤尘泄露或爆炸的根本措施。

在备煤循环气煤粉浓度监测的报警值为50 mg/Nm3,控制向大气环境中的煤粉排放量,控制指标远低于煤粉的爆炸下限浓度,设置合理。粉煤仓顶部环境粉尘含量分析仪的报警值同样为50 mg/Nm3,低于爆炸下限浓度。粉尘仓顶部监测环境中泄漏煤粉的浓度,当泄漏量较大时,容易量程超限,则不能监测环境中实际浓度值。对于犁式卸料器落煤口,由于在落煤过程中会造成扬尘,为形成煤尘云的易发区,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在该处应增设粉尘浓度传感器,量程为0~1000 mg/Nm3。但煤尘云含量较低,控制指标报警值应远低于爆炸下限,因此报警值设置为100 mg/Nm3。各过滤器排空管线上煤粉监测为低浓度工艺条件,报警值参考备煤循环气控制指标,高报的临界值为30 mg/Nm3,高高蟮牧俳缰滴50 mg/Nm3。

对于软连接、防爆板等易泄漏位置,安设有高浓度粉尘传感器,煤粉浓度控制指标设置为1 g/Nm3,当检测到煤粉浓度超标时,监控系统出现报警信号,立即启动水雾喷淋装置对泄漏位置喷淋降尘,出现火焰信号时还会启动自动抑爆装置进行主动抑爆。

4.4氧浓度

煤粉加压输送工序中采用二氧化碳作为加压输送、保护气体,收尘器及过滤器采用氮气进行反吹。氧气为煤尘发生自燃、爆炸等事故的必要因素,因此必须控制系统工艺中的氧含量。

在备煤装置现有的氧浓度监测点的浓度一般控制在6.5%~7%左右,报警临界值设置为8%,低于煤尘云爆炸极限氧含量。在气化粉煤仓排放气体的氧含量报警临界值设置为2%,远低于煤尘云爆炸极限氧含量。氧浓度越低,对设备的腐蚀性也就越小,同时煤粉发生自燃或爆炸的危险性也就越小。在备煤煤粉收集器顶部、粉煤仓过滤器上部、原煤仓过滤器上部、气化粉煤仓过滤器上部、减压过滤器上部增加的氧浓度传感器主要为监测设备检修过程中的氧浓度,防止浓度过低,造成检修人员窒息,所以这些位置的氧浓度传感器为现场就地显示,不需要接入监测监控系统报警,检修时氧浓度应>18%。气化粉煤仓顶部氧浓度传感器监测粉煤仓内部气体的氧气浓度,参照粉煤仓过滤器排放气体氧浓度的监测控制指标,正常应

5结语

煤粉制备生产工艺中的压力、温度、煤粉浓度、氧浓度是防治煤粉泄露及燃烧爆炸的重要安全监测监控指标。因此,必须结合现场实际工艺正确设置监测点的位置、监测指标测量范围与报警值,以保障生产系统的安全运行,对煤化工行业控制煤粉泄露、燃烧爆炸等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田勇,张安明. 新型煤化工煤粉环境着火爆炸危险分析及防治方法探讨[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6,43(6):92~94.

[2]赵文芳. 煤化工项目煤粉尘火灾爆炸风险与控制[J].安全技术,2015,15(4):9~12.

[3]周丽,任相坤,张希良. 我国煤制油产业政策综述[J]. 化工进展,2012,31(10):2207~2212.

[4]张必辉.开式煤粉制备系统运行安全分析与隐患防治[J].洁净煤技术,2012,18(6):80~82.

[5]张炜.煤化工装置火灾爆炸点分布与控制措施[J].安全、健康和环境,2016,16(3):25~27.

Application of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i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ulverized Coal Explosion Accident

Yao Min1,Jiao Hongqiao1,Liu Tongqiang1,Qin Xinxin2

(1. Shenhua Ningxia coal industry Refco Group Ltd,Ningxia 750411, China;2. China Coal Technology Engineering Group Chongqing Research Institute, Chongqing 400037, China)

篇9

古诗词的画面有的恬淡自然,有的华美壮丽,有的安谧幽静,有的雄伟壮阔,怎样把诗词的画面美体会出来成为教学的一个难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一些体会意境美的做法,现列举如下。

一、绘画体味法

绘画体味法就是在读熟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把诗描写的景物画出来,通过图画体现诗的意境美。此法适合于小学生。小学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弱,如果让他们在诵读理解诗意的过程中把诗词描写的景物画出来,这样体味诗的意境美就容易多了。

例如: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 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歌大意:晴天的西湖波光粼粼多么美好,雨中的山峦苍茫也很奇妙。若把西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不管淡妆浓妆总是如此多娇。

画面解析:从题目看,诗人用一首诗描绘了两幅画面,即“西湖初晴图”和“西湖后雨图”,“西湖初晴图”是“淡妆”,“西湖后雨图”是“浓抹”,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做到了恰到好处,如西施般婀娜妖娆。

绘图品味画面美:在充分朗读背诵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西湖初晴图”和“西湖后雨图”画出来,画完之后先自主将两幅图进行比较,体会诗作的画面美,再全班进行交流展示。在绘图展示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想象力特别强,“西湖初晴图”有同学是这样画的:天幕拉开,白云片片,湖中荷花盛开,荷叶田田,一片碧绿,湖水荡漾,波光粼粼,湖边大堤杨柳依依,远处群山苍翠,画面清新迷人。“西湖后雨图”更是超乎了课前的预想,“小荷青翠,雨滴点点,一艘小船停在湖边,三两行人撑着花伞驻足赏景,远处群山连绵,笼罩在雨雾之中,给人以虚无缥缈之感”,绘画鲜艳优美,令人陶醉。

二、文体转换体味法

“文体转换体味法”指的是在诵读理解古诗词的基上进行再创造,即把诗改成词,把词改成诗,把古体诗词改成现代诗,或把古体诗词改成文笔优美的散文。这种做法适宜于中学生。

例如:

清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画面解析:这首诗写的是清明时节,春雨绵绵,诗人赶路在外,心中伤感悲愁,于是想借酒释解,便问路寻找酒家,恰好遇一牧童。牧童热心告诉:远处杏花似锦,酒旗飘飘的村落就是。诗的前两句,画面凄迷感伤,后两句,画面鲜明生动。

将唐诗改为元曲的小令:原诗主体变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把改后的诗与原诗比较发现,“纷纷”由修饰限制“雨”变为了修饰限制行人,突出了路上行人之多,进而让“欲断魂”这种悲愁的画面更加厚重。“有”由修饰限制“酒家”,变为了修饰限制“牧童”,“有牧童用甜美声音,热心指点酒家的所在”,增添了诗作画面的暖色。通过文体转换,让读者近一步体味到了诗作的画面美,获得了情感熏陶。

三、概括评价法

概括评价法指的是在诵读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分析景物描写进而概括出诗词的画面特点。

例如:(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宋诗,回答问题。

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问题: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篇10

关键词:古诗文 阅读 传承 美德

在几千年中华灿烂的文明史中,我国人民形成了优秀的文化观念和个性品质,如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以德化人的高尚风范、和谐持中的思想境界等。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优质资源,更是我们中学生应该传承和弘扬的,而这些传统文化美德,在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体现得尤其突出,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进一步传承和渗透,进而形成一道中学生特有的传统美德的风景线。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从当前学生的思想状况看,绝大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做惯家里的宠儿,自我为主心的意识、享乐主义思想比较突出,学习上、生活上都比较浮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操的熏陶是必要而迫切的。那些在长期历史事件中形成的优秀品质,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传承。例如:《易经》中“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论语选读》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临危受命的可贵品质,以及“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安贫乐道的思想;《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独立人格和“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等普通人应该具有的四种思想;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及欧阳修提出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尤其是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传统和“天人合一”的人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更具有现实意义。

当然,传统文化精伪并存,应去其糟粕,吸其精华,使之成为今天学生学习的思想要素。如“以民为本”的思想,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古代“以民为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其内存的根本动因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如今我们摈弃封建内核,则可以将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先进理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的“修己以安人”“修身在正其心”“齐家”等命题,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凸现出现实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其别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从新课程目标上看,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情操、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学生在古诗文的阅读中传承文化美德的意义正是立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基础之上的。

从近些年的高考情况来看,古诗文阅读所占比例较高,而且高考试卷中所选的古文阅读材料,是以古代那些为人正直清廉、忠心报国、乐善好施的人物传记为首选的,古诗词鉴赏所选诗歌有志存高远、精忠报国、渴望国家统一的内容,又有表现亲朋之间真挚情谊的内容,还有借史立志、借古激今的内容……而这些内容中蕴含着大量的传统美德,需要我们在阅读中认真体味,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例如,2011年浙江高考卷选的是《新唐书·张文瓘传》,2010年浙江高考卷选的是《魏书·胡叟传》,2010年高考全国卷I选的是《明史·王祎传》,2009年高考全国卷I选的是《北史·魏德深传》2008年高考全国卷I选的是《后汉书·宋均传》,2006年高考全国卷Ⅰ选的是《南史·何远传》。这些古文考题中所选的人物或博闻强志,为朝廷所重用;或品性介直,为百姓所拥戴;或生活俭朴,为官一方清正廉明;或坚守节操、不徇一己之私情。在他们身上,都展现了传统美德的光辉。然而从近几年高考答题情况来看,却不容乐观。特别是我校学生古诗文阅读的基础比较薄弱,古诗文阅读能力比较差,古诗文阅读的方法还需引导。读不懂诗文,何谈传承与弘扬传统美德?所以培养学生古诗文阅读的兴趣,进而进行传统文化美德的传承与弘扬应当成为高中学生的“必修”内容。

学生在古诗文阅读中对文化传承的意义还在于对写作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不能够割裂了历史去奢谈文化创新,只有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才能博采众长,开拓创新。毫无疑问,学生写作,可以描写现实,表现自己的情感,也可以反思历史,交流自己的观点。甚或,近年来高考高分作文大多数是那些有文化品位和思想内涵的东西。先秦之时,社会处在变革的阵痛中,各种思想竞相涌现,形成了文学上百家争鸣的局面。经过历史的淘沥,很多东西就成了我们民族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的确,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对我们老祖宗的那套礼义廉耻看不惯,认为那成了束缚我们进步的桎梏,把我们的传统文化一棍子打死,形成了思想中的一种缺氧现象。当然,我们不能只是津津乐道,自我陶醉在已经成为昨日黄花的历史功勋的迷梦中,自欺欺人,盲目否认现实。更不能轻率地把传统等同于历史垃圾一样去排斥它。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以读圣人的书,聆听圣人的教诲为最大的荣幸。而现在孩子却对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尚书》《诗经》《礼记》等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感到一头雾水。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元素被淡化,而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现代意识却深深根植在他们心中。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孩子对圣诞节和愚人节的热情甚至超过了我们的中秋元宵和端午重阳。觉得西方的节日热闹,欢快,有趣,而我们传统的节日单调古板。古诗文阅读就是要把这种扭曲的价值观给改变过来,让我们的学生思想更成熟,能体会我们民族精神的极大魅力。我们要把历史和现实融合起来做到古为今用,古今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