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描写的片段范文

时间:2023-03-16 21:0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细节描写的片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细节描写的片段

篇1

1、这时,一阵热烈的掌声打断了他的思绪,他猛的一抬头,看见肖大名正从讲台上走下来。他立马又紧张起来。他的目光四处移动,似乎在搜寻什么,他是那么的不安,甚至不敢接触任何人的目光。然后他又把头低下去,好像怕被别人看见似的。他的十个手指头不停地搓来搓去,一会儿便被汗水打湿了,滑滑的。

2、那是由两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表演的转伞杂技。节目开始了,只见一个小女子蹲下射,另一个女孩稳稳地踩在肩上。蹲下去的女孩慢慢地直起身,两个人手依然保持平衡的样子。只见,下面的小女孩慢慢拿起伞递给了踩在自己肩上的小女孩,凌空转起了伞。就这样,一支、两支……伞在她们的手里又一次转了起来,旋转的小伞就像一支支翩翩起舞的彩蝶,两个纤细的身躯轻盈地移动变换着各种姿势恰似优柔的柳枝,蝶绕枝飞,是那样的和谐,完美。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睡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4、我们很快看见有一个长满爬山虎的大院,院外还种有月季、海棠和翠绿叶的樟树。走进大楼,我们感觉到读书的氛围,楼的侧面挂着两幅关于宣传读书的水墨画和大楼的示意图,楼上的借书大厅有许多人正在翻阅图书,十分安静。

5、夏天的下午,我坐在窗前做作业,抬头看见乌云密布,天灰蒙蒙的。突然,一阵狂风刮来,顿时,飞沙走石,树枝乱摆。不一会儿,雨下起来了。雨点一开始像一串串珍珠,转眼间,便变成了倾盆大雨,不一会儿天空中就挂起了一望无边的雨帘。大街上,屋顶上,走廊里,都成了雨的世界。雨点打在窗上,不是哗哗的声音,而是啪啪的响声;落在身上,觉得像一块块橡皮打在身上,又痛又痒。

6、哦!原来他们是从农村到我们小区卖菜的。厚厚的棉被掀开了一角,我立刻把目光朝向了棉被下的蔬菜,棉被下有着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蔬菜。翡翠一样晶莹的大白菜,女孩子脸蛋一样娇红的西红柿,鹅黄色的韭黄,翠绿色的蒜苗,他们都是那么鲜嫩欲滴。我快步跑上前问道:“伯伯,这些蔬菜都是从哪儿运来的?”“杏林啊。”“哇,好远啊,他们肯定很早就要起来……”我自言自语的嘀咕了起来。那个伯伯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着说:“我们四点半到五点就要起床。”“那么早,要是我的话……”我又犯起了嘀咕。

7、突然,我发现地上有一只死了的蟋蟀,我好奇地走了过去,一只小蚂蚁正在朝这边走来,它似乎看见了这个庞大的目标,爬上前去,左看看右看看,决定要把这只蟋蟀拖到蚂蚁窝里。看到这里,我心想:真是一只自不量力的蚂蚁!小蚂蚁用自己的身体用力地向前推,可推了又推,蟋蟀还是纹丝未动,我不禁大笑起来。这时,小蚂蚁的伙伴们全都来了,我大吃一惊,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蚂蚁?小蚂蚁们把蟋蟀一齐用力地向前推,蚂蚁我就在前方不远的地方,小蚂蚁们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一起吧蟋蟀推到蚂蚁窝里。看到这里,我不禁对小蚂蚁们有了敬佩之情。这时,我想到了中国女排,她们就是靠着小蚂蚁们的这种“团结就是力量”的精神,为中国多次获得了金牌。

8、过了一会,来了一个五十多岁农民模样的人,他骨瘦如柴,身上穿着一件蓝色的大衣,下身穿着一条淡色的长裤。他那顶黑帽子同那油光发亮的脸简直叫人分辨不出来,一双目光柔和的眼睛显得很突出,在嘴角上带着微笑时,露出微微发黄的牙齿。手背粗糙得像松树皮,裂开了一道道口子,手掌上磨出厚厚的老茧。他拽了拽棉被上的四个角,回过头来大声的吆喝起来:“卖菜喽!新鲜的蔬菜喽!有芹菜、青菜、包菜、西红柿……”

9、那个运动员,在沙坑前做着准备活动,弯弯腰,踢踢腿,做两个开蹲。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下一位”,裁判叫道。那位运动员走到起跑线上,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形成“弓”字步,双手托地。眼睛睁得大大的,像一只猎豺找到了猎物,准备进攻。“砰”的一声,运动员似箭般冲了出去,才开始是慢慢地,稳重的慢跑。到了中间那条红白相间的我,他的后面似乎有人在推,开始加速,脸上的笑容也不见了,换成一副严肃的表情。到了最后一条红白相间的线,用尽全力,脚上像了动翅膀,飞奔踏板。在左脚踏上踏板的时候,时间似乎凝住了,所有人都屏住呼吸,只见他用力在踏板上一蹬,随即蹦高半米,在空中划过一个漂亮的圆弧,坠入沙坑,双腿弯曲整个人蹲在那里,双手握拳在腰旁。

10、我们先拿篮,像农民伯伯一样挽起了裤角,来到了大棚,棚里红的、黄的和青的西红柿挂满了秧,我一边走一边扒开伸到外面的枝条,“这儿有一个又红又大的!”我一边嚷着一边奔向它,踩着泥泞的田间小路,拨开枝条,猫着腰伸手摘了下来,放在竹篮里。“哎!农民可真是太辛苦啦,我们还真应该珍惜他们的劳动果实!”我感触很深地对妈妈说。

11、阳光不再那么猛烈,它收敛了任性,于是,月亮渐渐在天边显现。淡黄的圆月时隐时现,它是那么小,那么淡,简直像一块快要掉下的馅饼。太阳收拾起余晖,徐徐隐没在远方的树林下,天边的云朵被染得一片橘红作文人网 你也可以投稿,那样刺眼,但也随着太阳的下降慢慢变浅,变浅,直到完全消失。

12、记得进培训班的第一天,教练就扯着嗓门,板着脸,神情严肃地对我们说:“我是你们这期培训班的教练,我只给你们两个月的时间。两个月以后每位学员必须通过自由泳的考试,大家听到了吗?”天呢!两个月!这对从未下过水的我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听,听……,听到了。”我的心不禁打起颤来。我意识到,我遇到了人生道路上的一道坎,但既然选择了它,我就必须跨过去!

13、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有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14、懊悔过了,又是一次和妈妈的风雨大战。中午,妈妈坐车跑了四五公里回来专门为我做饭。而在饭桌上小谈时,又因为某些事情而和妈妈大吵,摔筷子,碗里剩下半碗饭,转身走进自己的房间,啪!把门砸得巨响。妈妈只有孤零零的吃完剩下的饭菜。妈妈去上班时,仍用甜美的声音和我道别,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那时我气也消了,也甜甜地和妈妈说“再见”。

15、三个小家伙竟能够跳上椅子了!它们从椅子上爬到桌面上来,仿佛也在享受这和谐的气氛,小家伙们又跳到窗前,仰起头望蓝天,一会儿,其中一只从窗台蹦到桌面上,向四下里望了望了,竟爬到一个小壶上面坐了下来,自豪地发出了咪呜的一声叫,窗台上的两只小猫便一齐回过头来看,显出无比惊叹的神色。不知何时老猫已站在桌下,它抬头望着自己的三个孩儿,发出不知出自怎样动机的咪呜声,三个家伙忙往桌子下看,壶上那个小家伙歪着头,下颚把勃子上的毛压得皱了皱,瞪着两眼瞅着伫立在桌下的母亲。

16、碧波粼粼的护城河,在春的细心装扮下美不胜收,岸头的杨柳散开一头柔美的青丝,在微风中优美地梳理。阳光娇羞地跌在她的肩头,她含着,伸出慈爱的手臂将他抱下,拥入怀中,柔风又起,她披着一身春色,舞尽世间一切美的纷呈。

17、感伤于午写时的你趴在桌上小憩,为了批改两个班共100多篇作文,你竟用方便面代替了午饭,然后耐心细致地为我们批改作文,直到上课,拖着疲惫的身体,您脸上写的却不是疲倦,而是辛苦后的微笑,对于学生,您从未把自己的伤感带到课堂上,每当看到你黑着的眼圈,我总是默默哭泣,不为别的,只为有一个不知道是全世界还是全宇宙最好的老师。

18、每一个新的起点,都会是一次新的体验。在小学里,我们拥有了人生中第依次接触社会的体验:第一次捉迷藏、第一次被老师罚站、第一次忘带作业……在中学里,我们会拥有更多的体验,以此来丰富自己的人生:第一次做化学实验、第一次做生物标本……这些第一次给我们带来的或喜或忧,或酸或甜,但都可以让我们增长见识、丰富生活、增添情趣……生命因第一次而精彩!

篇2

不少同学在刻画人物时,只知道平实的叙述,缺少生动的细节描写,因而,文章的语言往往显得平淡无味,笔下的人物形象常常表现得不够传神,不够鲜明,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同学们不能细心捕捉生活细节,不能将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细节,用特写镜头把它突显出来,使读者“处其境”、“见其人”、“感其情”。所以,适时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捕捉生活细节,从而传神地刻画人物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过程】

一、 他山之石

阅读刘益善《田野上的白发》片段,评析精彩的细节描写。

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秧,就往后移动一点,又插一行。我含着泪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只剩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母亲的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那一刻,握住母亲冰冷的双手,我禁不住泪流满面。

【学生评析】

学生1:文段中有一处关于母亲外貌的细节描写让我感动,“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这一句细腻地写出了母亲插秧的辛苦、劳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心疼。

学生2:文段中还有两处母亲外貌的细节描写,“母亲已瘦得只剩皮包骨头;母亲的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细致地刻画出母亲的瘦弱与苍老,读到“母亲的白发”让人心痛。

学生3:母亲“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跪在田里插完一行秧,就往后移动一点,又插一行”这两句中的“跪”、“爬行”、“移动”等动作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出母亲体力不支、劳累疲乏,苦苦支撑的情形。

学生4:我注意到这样一处动作细节,“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极度疲乏的母亲见到我,自然想站起迎我,但“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读来真让人心酸。

学生5:还有有关母亲神态的细节,“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生活艰辛的母亲不想让我担心和难过,在我面前仍慈祥地微笑,这微笑里包含了母亲对我多么深厚的爱啊!

学生6:还有一处语言描写,“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写出了母亲淳朴的农民本色。

二、 技法揭示

抓住特征绘肖像

锤炼动词绘造型

吻合个性绘语言

细致入微绘心理

生动传神绘神态

三、 小试身手

下面是两位同学的习作片段,第一个片段小作者想通过描写雪天父亲到学校给我送棉衣的场景,来表现温暖的父爱和“我”内心的感动。第二个片段小作者想通过母亲给患者扎针的细节,来表现母亲工作的娴熟、细致、冷静。但这两个片段中的细节描写都不够细腻、精彩,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选取一个片段将细节丰满起来,使人物的形象更鲜明传神。

1. 我飞快地走出教室。走近了,我看见父亲头上已被化开的雪水弄湿。父亲问我冷不冷,边问边递给我一件红色的棉衣。

(示例:我飞快地走出教室。走近了,我看到父亲那满是皱纹的、黑瘦的脸,乱蓬蓬而又湿漉漉的头发上还散落着几片雪花。父亲见我走近,眼里满是关切,用他那布满老茧的手抚摸着我,不停地问我冷不冷,边问边拉开塑料袋,掏出一件红色的棉衣,笨拙地帮我穿上,拉上拉链。那一刻,内心溢满温暖,我一头钻进父亲的怀里……)

2. 我看见她接过病人手中的塑料袋,取出药物,快速将药水配好,拿起针头,扎进血管,扶着病人走向输液的座位。

(示例:她接过病人手中的塑料袋,取出药物,快速将药水配好,混合均匀,再将橡皮筋紧扎到病人的手腕上,小心地拍拍病人的手背,然后用棉签涂抹消毒,找到注射的静脉,拿起针头,排出空气,准确地扎进血管,随即解下橡皮筋,贴上胶布,拿起输液瓶,扶着病人走向输液的座位。母亲的动作是那样的娴熟、细致、冷静)

【教后反思】

篇3

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尚处于不成熟期,所以作文训练应以记叙文为主,重在规范学生的作文写作习惯,发展学生的写作思维,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但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致命之处———内容空洞。究其原因,和现代学生生活单调、自我意识强化,鲜少关注别人等原因不无关系。如何规避这种通病,需要教师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学生鲜活的思想与情感引导到写作的轨道上。综观古今中外,指导写作的著作、文章不胜枚举,甚至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科,各位大家著书立说,将写作这件事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剖析个透彻。可对于学生来说,那比自己写的文章长了不知多少倍的写作指导不仅难以让人拜读下去,更对自己的写作缺少立竿见影的指导效果。学生迫切需要一种指导,让他们立马豁然开朗,柳暗花明,一步跨进写作的天地。这就是具体化、细节化。何为作文具体化?

简单来说,那就是作文一定要写具体的事。比如写以“青春”为话题的作文,许多学生在文字里雾里看花地写了许多青春的迷茫和感慨,看后让人不知所云,没留下什么印象,究其原因,就是在文章中没写体现青春特点的事,所以,教育学生面对任何作文题目时先别慌,不要乱了自己的阵脚,要搜索自己的人生经历,找到与作文题目相吻合的事,我们称之为化大为小法、由面及点法或聚焦法。可以指导学生把“青春”这个大话题聚焦到一件具体的和青春有关的事展开写作,事件要明确。不然,学生只能毫无意义地堆砌词藻,压榨情感。所以,写具体的事是写作的第一要务。初中阶段写事和小学阶段又不同,小学写的事比较简单,表达的情感也单一,无非是写一件高兴的事,或一件懊恼的事,或一件幸福的事,情感线条呈直线状。一般来说,在整个事件中,高兴就一直高兴,伤心就一直伤心。到了初中,学生的思想情感进一步成熟,能体味到复杂细腻的情感变化,所以,初中生写的事多体现较复杂的情感变化,情感线条呈曲线状,从事情的发展变化中能清晰看到自己的心路历程:高兴并不是贯穿始终,而是随着事件的发展,思想情感的累积,最终有所顿悟而产生高兴的情感,甚至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一种情感,只是成长的某个阶段的特定情感。比如写“青春”这一话题时,有人会写自己考试失败后陷入迷茫,而天上一片云的涌动带给了自己希望,让自己抖擞精神继续前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初中生写的事由小学的直线式发展为曲线式,更加真实动人了。

作文写具体的事并不意味着文章成为事件的堆砌,全文成为一个个事件的累积,这样只能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没有了重点,平分笔墨不仅重点不突出,而且学生情感难以抒发,会让读者明显感到文字中的虚情假意。一件事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也就是在作文写作中只写一件事,当然即使是一件事,也要有一个发展轨迹。比如写和妈妈吵架,会经历一个争吵、恼怒、反思、冰释的过程,这也体现中学生的思想日渐成熟,写作内容愈发丰富具体,不浮躁。文章内容做到了具体化后,细节化会让作文如同画龙点睛,大放异彩。文章内容的细节化就是在写事的过程中,将和中心关系密切的细节加以详细描写。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在作文写作中尤为重要,仅限于表面的通篇叙述和枯燥乏味的议论,不仅让读者读不下去,就连学生自己也越写越没劲,没了写作的兴趣。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写作前设计出细节描写之处,进行有意识的细节描写。可进行细节描写的地方有很多,如景物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等。对于尚且不能灵活驾驭文字的学生来说,越复杂越会让学生有挫败感,不如将细节描写简单分为描写眼看的,比如景物、对方的动作和神态。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引导学生浓墨重彩的描写眼神,如果觉得语言贫乏,可使用“像什么,怎么样”的句式加以描写。

对于这样的句式,“像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样”,比如说“她的眼睛像一片海”,写到这就停止了,不向前延伸,就不算成功的细节描写,可以接着写下去,描写海的特点神韵,其实就是描写人物的眼睛。另一种细节描写就是写心感,即描写自己的内心感受,也就是心理活动,也可以使用“像什么,怎么样”的句式加以描写。学生虽然自我意识增强,但却在作文中很少关注内心的自我,所以许多学生的文章中缺少自我心理描写,真情实感明显不够,常常会出现长篇大论的内心独白,或者直白地表述心声。引导学生描写心理,最初可要求他们背诵文章中出现的心理描写片段,也可配合相应的片段仿写,让学生较直观地知道什么样的文字是细节描写。待他们的写作思维成熟后,就可以灵活运用细节描写了。作文教学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以上两个方面只是作文教学的冰山一角,但是既简单又有效,能在短时间将学生领进写作的殿堂,降低写作的门槛,各位语文教师不妨试一试。

作者:逊克县 单位:第二中学崔晶姜晓丽

篇4

一.情景导入

请同学欣赏歌曲《父亲》,请大家谈谈听完后的感受。(课件展示歌词)

师:“至爱亲情”是一首首永远也唱不完的歌,有的细腻温暖,有的低沉厚重,有的沁人心扉,有的荡气回肠,这样一份真情却被我们写得空洞,单调,有素材却没有生命,有中心却没有感情,如何将这份浓浓的亲情写得像歌曲《父亲》一样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呢?

板书:抓住细节 妙笔催泪。

二.合作探究

1、感受细节

课件显示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片段。

师析:这是散文家朱自清《背影》中父亲在遭遇双重灾祸亲自给儿子送行,临别还给儿子买橘子的情景。此处运用细节描写将浓浓爱子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细节一:两处肖像描写,突出父亲“胖”、“老”的憨态,为下文写买橘子艰难作铺垫。细节二:爬月台的背影,特写动作:“蹒跚走”、“慢慢探”、“穿”、“爬”、“攀”、“缩”、“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爬月台的动作刻画得十分精细,文中的父亲是这样吃力地过铁道买橘子,爱子之心是多么强烈,父爱的力量是多么巨大,这样的父爱催人泪下。细节三:情感反应烘托,“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情的强烈表现将父亲背影烘托得格外感人。

2、走近细节

细节描写:是对事件发展和人物的性格、肖像、心理、动作以及环境等一些细微而又有典型意义的情节所做的细腻、具体的描写。

在写人的文章里,“细节描写”一般是指对人物性格、神态、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及环境、细微习惯等具体细致的描写。细节描写是人物描写中的重要描写方法。

细节描写的作用: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使文章生动传神,形象感人。

3、美文品读

佳作一:

过了一会儿,我起身在窗台上找资料,从窗户看见了母亲。只见她正在商店门口找报纸。母亲弯下腰一张一张慢慢翻,然后蹲下身子,打开一张报纸浏览,大概是没找着,又叠起来放在一边,抽出另一张翻看。蹲了一会儿,她起身捏了捏自己的腰,又继续翻找(批注:人物动作)。路边榕树间洒下的阳光跳跃在母亲瘦削的脊背上,腰因为病痛的折磨有些佝偻,越发显得母亲瘦小得可怜。风掀起母亲染过的头发,露出花白的发根(批注:人物外貌)。我不禁想张开嘴叫母亲,想让她回来,可我的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似的,说不出话来。

――摘自《特别关注――母亲》

读后思考:

1、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

2、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师点评:散文最感人的地方是母亲帮我找报纸细节描写上,先写母亲一张一张翻找,不厌其烦,再写母亲病痛下的外貌,最后用自己的感情反应烘托,运用细节表现暖暖的母爱。

佳作二:

俯身、弯腰,母亲开始为父亲系鞋带,纤细却不白皙的手在鞋带间飞快地穿梭。母亲唇角微抿,一缕长发调皮地从耳际落下。她眼神专注,仿佛在编制心爱的丝织品。蓦的一阵微风吹来,空气中便回旋着淡淡的香樟树的味道。我的心底也蓦然一动,仿佛有什么要破土而出。

平日里一向威严的父亲在此时微低着头,像一个犯错的孩子,午后的阳光扫过他的脸庞,在脸侧投映出一个光影明灭的圆圈。他的目光带着深邃的微阳,仿佛跨过千年,亘古不变地穿过空气中氤氲着的阳光和浮尘,温柔地凝望着母亲。四目相对的一刻,没有任何的文字和语言,只有灿若夏花的笑容。

我倚在门边,噙笑望着眼前的一幕,一首熟悉的歌从心底唱起:爱不一定要轰轰烈烈,平平淡淡才是真。

(《中考满分作文》)

赏析:片段哪些地方感人?请举例分析。

三.方法归纳

方法一:以小见大,细化动作

方法二:画龙点睛,以形传神

方法三:相辅相成,情感烘托

原则:真实、典型、细致

四.实战演习

片段练习:妈妈站在校门口等我放学。(运用所学细节描写将画面写得真实感人)

五.小结

篇5

本次习作的主要任务:理解细腻、生动的肖像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掌握人物的肖像描写方法;学会仔细观察身边人物的外貌并进行具体细腻的描写。教学中,首先以“抓小偷”为切入点,通过对已学课文中精彩范例的深入品读,让学生认识到成功的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对外貌的描写。其次,让学生欣赏精彩的外貌描写片段,引导学生在朗读、比较中感受成功的人物外貌描写。在欣赏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人物外貌描写的要领,并总结方法,突出人物的个性,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养成自觉地、仔细地观察身边的人和物的好习惯。

教学目的

能认识并理解外貌描写的作用;掌握刻画人物肖像的方法,展现人物个性。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师:同学们,最近某小区经常有偷盗现象,经侦查,民警锁定了目标,在小区内贴了这样的一张通告。这样的告示有用吗?为什么?

李××,男,年龄不详。此人个子不高不矮,身材不胖不瘦,脸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大不小。看到此人,请速与警方联系,有酬谢。

2.学生说理由:小偷的外貌特征不明显,也没有交代小偷的生活习性,即使遇到了也认不出来,所以找不到。

我们若能较好地抓住人物的特征,进行细腻、生动的描写,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出示课题,学生齐读。

怎么理解标题的“以形传神”?

预设:“形”指的是人的外貌,“神”指的是人的精神品质和性格。

4.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从学习目标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预设:抓住特征,进行细致的刻画,写生动;外貌描写要能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5.了解肖像描写的具体内容。

肖像描写:对人物外在特征(外貌、神态)的描写。

神态 : 表情(喜怒哀乐)

设计意图:以“抓小偷”的通告导入不仅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明白肖像特征不明显就不能给人留下印象。引导学生理解“以形传神”,把握学习目标中的主要信息,了解肖像描写的具体内容,为后面的欣赏、品读做了铺垫。

二、欣赏

1.出示学生的作品(肖像描写片段)

片段一:我今年十二岁,上小学六年级。我中等身材, 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红扑扑的脸蛋上常常挂着甜甜的微笑。怎么样,我可爱吧?

片段二:她有一头乌黑的秀发,长长的刘海,刘海下是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挺直的鼻梁,还有一张樱桃小嘴。

2.出示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肖像描写片段,让学生根据描写猜人物,并讲述作品抓住了人物外形上的哪些特征,写出了人物的什么性格。

3.通过欣赏比较,学生互相讨论,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学生刻画人物存在的问题:千人一面、没有细节、没有性格。

小结:通过以上几个片段的欣赏、比较,我们发现,人物的肖像与人物的性格密切相关,肖像描写是为表现人物的性格服务的。成功的肖像描写的作用不仅在于写出了外形特征,更重要的是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读自己习作当中的肖像描写片段,然后让学生欣赏经典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的外貌描写片段。在欣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精彩的肖像描写是如何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并凸显人物的性格的,同时与自己的描写进行比较,找出存在的问题,领悟成功的肖像描写的要领。

三、品读

1.虽然我们在描写时会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如果我们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再加上多练习,我们一定会不断进步。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品读两段精彩的外貌描写片段来总结方法。

2.出示片段,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

片段一:“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与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音乐巨人贝多芬》)

片段二:“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却一根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的‘一’字似的胡须;左手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一面》)

片段三:“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金色的鱼钩》)

作者刻画的是人物的哪些部位?外貌特征是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刻画的?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突出了人物怎样的个性特征?

3.展示讨论结果,学生可就其中一方面进行讲述,也可以多方面地讲述。

4.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出肖像描写的一般方法并板书。

设计意图:这几个精彩的肖像描写片段都来自学过的课文,学生比较熟悉,同时这几个片段很典型,有一定的顺序,有精彩的修辞,外貌特征与人物的思想性格紧密结合。学生根据问题提示,在品读的过程中逐步体会肖像描写的方法,由感性认识上升到方法的总结。

四、练笔

1.刚才大家的品读非常精彩,也很认真,相信大家会有所启发,下面就是大家一展身手的时候了。请大家刻画本班的一位同学或老师的肖像,注意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巧妙运用修辞手法进行细腻生动的刻画,展现人物的独特个性。

2.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不要写出人物的名字,让其他同学根据肖像描写来猜你所描写的是哪位同学。

设计意图:在总结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写一写身边熟悉的人物,细致刻画,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由于刻画的是身边的老师或同学,大家都有话可说,表达的愿望强烈。

五、评改

各小组推荐一两位同学展示作品,其他同学来猜测,共同评价,并对不恰当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

篇6

“六部”具体为:明确目标;当堂学习;学习检测;提升拓展;时段识记;巩固检测。可根据授课内容灵活取舍。

二、《春酒》“六部”授课案例

1.导语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品味到诗人旷达的胸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品味到诗人深邃的内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们品味到词人磅礴的气魄。今天,我们一起品味琦君的《春酒》是怎样的滋味?

2.预习检测:(独立完成,二人一组互批)

(1)给斜体字词注音。

枸杞 煨炖 挑剔 家醅

(2)解释下列词语。

如法炮制 顾名思义(一分钟快速记忆,重点记忆答错内容)

3.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两分钟分解理解本节课学习目标)

(1)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能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够品味作品的风俗美、人情美

(4)尝试结合关键语句品味细节描写及人物描写。

4.当堂学习文章

(1)正确分解学习目标,细读文章。时间4分钟

(2)充分理解学习任务,小组内分享阅读感受与收获。时间3分钟

5.展示学习成果

(1)(每组三号必答题)文章围绕什么特定节日写了哪些片段?请用简洁语言概括。(完成学习目标(1)的教学任务)

(2)(抢答)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完成学习目标2的学习任务)

师总结:“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是的,作者怀念的不仅仅是家乡的春酒,还有家乡和亲人,乡情。她以细腻温婉的笔致,营造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

(3)(小组合作交流)请找出本课中你喜欢的句子,可以是:

描写最细腻的;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能体现传统风情的;能体现民风特色的。(每个小组回答一个方面的内容,完成本节课学习目标(3),同时对4的一部分学习目标进行自主性学习)

6.提升拓展

教者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对本节课中刻画人物的细节描写和塑造人物的方法,进行知识拓展提升。

细节描写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定义作为了解程度的知识)

细节描写的作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作用,作为识记程度的知识)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侧面描写(方法,作为运用程度的知识)

7.时段识记

对本节课教师拓展提升的两个阅读方面的知识进行快速识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细节描写的作用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8.本节学习内容小结

补充句子,表达你学习此文的收获。(内容、感悟、感受、写法)

一杯春酒,盛满了天真幸福的童年时光;

篇7

一、减少抒情议论,突出记叙描写

记叙文中的议论与抒情是叙述与描写的总结与升华,是“点睛之笔”,所以话不在多而在精。记叙文写作时若长篇大论或肆意抒情,就会喧宾夺主,影响记叙文体。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就很好地处理了抒情议论和记叙描写的关系。文章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社会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不幸者。显然,文章的主题是深刻的。那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深刻的主题的呢?文章第一部分,写了老王困难的生活境况和不幸的遭遇;第二部分,写了老王为杨绛干活的情况:他为“我”家送冰,主动将车费减半,然而他送的冰比他前任的大一倍,冰价相等;他送默存上医院,坚持不收钱,“我”硬给他钱,他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第三部分,写老王得病以至死去的情况,重点描述他临死前送鸡蛋和香油给“我家”的情形。通析全文,就表达方式而言,除最后一句话外,几乎全是记叙和描写,很少有抒情和议论,更没有大段的抒情和议论,但是作者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同情之心和关心不幸者的主题却在记叙和描写中得到了有力的表现。

可是一些同学写作时,议论开头,抒情结尾,中间加一个故事,这种用议论文的框架写成的记叙文,其实不是记叙文。记叙文应靠精当的记叙和精彩的描写征服读者,为了保证有足够篇幅去描绘精彩的生活画面,记叙文应当减少抒情、议论的内容。

二、缩短时间流程,截取精彩瞬间

让人记忆深刻的记叙文,往往是截取故事的某一段,通过这一段的精细描写来显现全程。《雷雨》一文只写了一天一夜发生的事情,却写出了30年里的故事。作者运用了插叙、倒叙等手法截取了一些精彩瞬间,使叙事相当精彩。而有些同学总是这样写记叙文,故事从何时开始,文章就从何时创笔,写作时间和故事的实际时间同步,一写就是几个月、多少年。这样写虽然故事明晰,线索清楚,但是难免陷入流水账式的记录,这样的文章往往只注重事件交代,有过程而无重点,重概述而轻描写。所以这种写法是不可取的。

可能写作时有些同学会觉得有些写作材料过程性较强,实在无法截取片段,写作时似乎只能与故事同步。其实,任何过程都可以通过片段截取得以展现。如学生作文《沉默的父爱》一文主要表达的是沉默的父亲,沉默的爱,但那沉默之中所蕴含的是热切的鼓励,狠狠的鞭策和殷殷的期望。正是这沉默的父爱,指引着“我”一步步成名,成长为一个像父亲一样的,如山一般的男人。文章选取6岁——16岁——昨天这样三个时段,而每一个时段实际只截取一个镜头:6岁时学自行车跌倒而父亲看着“我”冷漠离开的镜头,16岁时“我”在台上领奖而父亲看也不看就离开的镜头,临上考场前父亲在校门口挥手的镜头。这三个镜头,就实际发生的时间而言,每个镜头仅1分钟的时间而已,但这三个“1分钟”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父亲对“我”的培养过程,展现了“我”在父亲指导下成长的过程,颇具感染力。

三、强化再现意识,写出生活细节

许多同学写记叙文时,之所以大段地抒情、议论,就是因为缺少再现意识,只会介绍故事梗概,不会通过细节描写再现故事的现场,再现现场的人和物。如果有足够的再现意识,懂得记叙文就是要生动形象地再现故事,何愁没话可写呢?

高尔基的《母亲》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当母亲接替被捕的儿子去送传单时,被敌人发现了,她害怕、动摇,但最终战胜了自己的软弱。怎样叙述这个故事呢?我们来写或许几句话就没有了,高尔基是这样写的:

他们认得她,她被他们盯住了。——这是显而易见的。

“完蛋了吗?”母亲问自己,但接着是颤抖的回答:

“大约还不妨事吧……”

她向四周望了一遍,什么也看不见了,各种想法在她的脑子里像火花似的一个个爆燃起来,然后又一一熄灭。

“丢掉箱子逃吗?”

但是另外一个火花格外明亮地闪了一下。

“丢掉儿子的演说稿吗?让它落到这种人的手里去……”

她把箱子拿到身边。

“那么带了箱子逃走吧?……赶快跑……”

这些想法好像烧疼了她,疼痛刺激她的头脑,好像一条条燃烧着的线似的抽打着她的心。

这些想法使母亲痛苦,并且侮辱了她,逼着她离开自己,离开巴威尔,离开已经和她的心联在一起的那一切。

母亲感到,有一种敌对的力量执拗地紧抓住了她,紧紧地压迫着她的肩膀和胸膛,玷污她,使她陷在死一般的恐怖里。

她觉得,太阳穴里的血管在猛烈地跳动着,发根很热……

这时候,她心里鼓起一股好像震了全身的猛颈,吹灭了这一切狡猾而微弱的小火星,像命令一般对自己说:

“可耻啊!”

她立刻觉得振作起来了,她把主意完全打定之后,又添了一句话:

“不要给儿子丢脸!没有人害怕!”

几秒钟的动摇使她更加坚定了,心也跳得比较平稳了。

篇8

关键词:导学策略;朗读;品评;想象;拓展

“导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因此,教给学生学习策略比教授知识更重要。在小说教学中,如何运用导学策略,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魅力呢?

一、品读细节

细节描写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包括传神的语言描写、逼真的动作描写、隐形和显性的环境描写以及人物的外貌描写等等。品读好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感受情节的精彩,更有助于感悟人物的形象。

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品读《临死前的严监生》的“摇头”细节的片段很值得学习。执教者是这样教学的,“从始至终,严监生都在做一个什么动作?”学生回答道:“摇头;”老师接着孩子的话说道:“作者每次都像你们的回答这么干脆,只写他在摇头吗?”随即教师出示两组句子让学生进行比较――第一组是“他摇了摇头。”“他还是摇了摇头。”“他又摇了摇头。”第二组是课文中描写三次摇头的句子。老师让学生边品读、边比较。学生在品读后感受更深刻了,交流时说到:“作者写出严监生的表现越来越着急、越来越生气越绝望了……”教师在总结时点评道:“作者妙就妙在通过动作细节写出严监生的心路历程,写出他临死前的样子,写出他心情的变化,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真是入木三分!”

教学小说恰到好处地品评细节,对人物形象进行再现、再造,使人物形象深深地植根到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当中。

二、想象画面

想象画面对于小说学习是一种比较重要的策略,因为有助于把文本语言转化为生动的画面。

一位老师在执教《最后一头战象》中“嘎羧重回战场”这个细节时就运用了发挥想象的方法。她先通过课件出示语段内容――“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语段一出来,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理解文本;再用品读细节、想象画面的方法,想象嘎羧的内心世界。有的想象“嘎羧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仿佛望见了……”有的则从这块龟形礁石展开丰富的联想;有的选择嘎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声,想象他也许是在呼唤同伴,也许是在告别村民……补白的语言精彩生动,想象的画面丰富多彩。

课堂上有效的想象补白可以追求言意兼得,以读带写,以写促读,不仅能积累语言,学习表达,提高写作能力,还能培养想象能力,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

三、推测猜想

编入小学教材里的小说(节选)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细腻生动的语言描写,使读者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快乐。但因是节选,内容及情节就不及原著的完整丰富。由此,教学小说节选时,推测猜想这种策略就显得很有必要,它能激发拓展阅读的兴趣,唤醒继续阅读原著的期待。

《最后一头战象》中写到“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执教者引导学生针对嘎唆亲了又亲的这块龟形礁石进行猜测,学生猜测后,教师出示原著片段――“我想起来了,这儿是水晶渡的上游,26年前,我们就是在这里把嘎羧给抬上岸的。”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孩子们读后,证实了自己猜测的合理性,也更加理解了战象为何对其充满深厚的情感。一位老师在《少年闰土》的结课片段中也善于抓住时机,让学生推测猜想“作者和中年闰土见面会是怎样的情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文本与课外阅读进行链接。推测猜想让孩子产生阅读的期待,对学习文本、阅读原著有很大的帮助。

四、拓展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从原著中节选或者改编的文本尽管能独立成篇,但对于整部名著来说又是不完整的。如果只停留在单篇短章的阅读而不关注整本书的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会很强,也不全面,还不能算真正学会了阅读。因此,学完小说节选,还需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如:在教学《少年闰土》结束时,就可以运用推测猜想的策略来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可以出示《故乡》中那段作者回故乡再次与闰土见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自由默读思考:为什么两个年少的朋友经过几十年的离别,见面却是这样的情景?当学生的阅读热情被调动起来时,立即推荐阅读鲁迅先生写的《故乡》一书。再如,学完《最后一头战象》,推荐阅读沈石溪的其他动物小说……

先生说过:“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地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作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中要善于抓住时机拓展背景资料,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总之,在小说教学中,运用好恰当的、合适的策略,可帮助学生感悟故事情节,丰满人物形象;可带领学生揣摩表达顺序,表达独特感受;可引领学生推测猜想并走向课外阅读,最终让小说的教学更富有魅力。

参考文献:

崔允.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篇9

关键词:语感;解读文本;入情;动情;移情

语文融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艺术性于一体,它承担着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教会学生读书、写字、作文、做人的重任。我认为优质的语文课应重视品味语言,读出作者的情感,悟出字里行间孕育的情愫。同时教会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方法。语文学科一定要让她姓语,正如叶老所说:“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怎么做呢?

一、培养语感,读中入情

吕叔湘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感是感性的能力,不是理性的思维,如何训练?除了读还是读,不仅要充分自由地个体阅读,还要声情并茂地朗读。美读吟诵是“人心”感应“文心”,是化别人的文字为自己的血肉。在教《雷电颂》《海燕》时,我让学生先观看朗读视频,然后跟读、自读、赛读,通过反复地读,学生有了语感,很有激情地读出了屈原、高尔基的呐喊,也领会了文中比喻、反复、对比、象征的作用,也逐渐对精美、含蓄的语言有了兴趣。我在批阅作文时就发现了“让考试来得更猛烈些吧”“我要用无形的长剑划破心中的阴霾”等靓丽的语句。还有读了冰心的《荷叶母亲》,学生在《感恩父亲》的作文结尾写道:爸爸,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读书可以怡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词、散文、记叙文、小说,无论激荡还是沉稳、无论含蓄还是隽永、无论朴实还是形象,都有说不尽的情味,语文课就应该让学生读出这种情,道出这种味。

二、走进文本,细节动情

读书如品茗茶、饮美酒,而要品出这其中的味,就需要师生共同走进文本,解读文本,研读精彩的词、句、段及景物描写或展现人物的细节描写,悟出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感情,使读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而能否达到这种境界,就是界定一堂好课的标准。

在教《背影》《台阶》时,我找到了两文的共同之处,都以线索命题立意,组织材料;都用细节描写刻画父亲;都是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因而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侧重对“望父买橘”这一艰难背影的细节描写,特别是赏析本段中动词的作用及文中父亲五句朴实的话,在咀嚼品赏词句的过程中,一位爱子情切的慈父形象就会跃然学生心中。有了这样的过程与方法,在学习《台阶》时,学生就很轻松地找到了“洗脚”“踏黄泥”等细节描写,特别是对头发、汗珠的描写朴实中又不失艺术,一位勤劳父亲的形象又定格在学生心中。

情到深处课自优,学生能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说明在老师的引导下已更深地理解了语言,激起了学生的情感波澜。

三、走出文本,写作移情

朗读使学生入情,解读使学生动情,写作使学生移情。在授完《背影》《台阶》后,我上了一节写作指导课,主题是“朴实自然话父亲”。有个学生是这样细节描写的:

给父亲兑好了热水,父亲慢慢把脚伸进水里,轻轻握住父亲的脚板,只觉得父亲的脚微晃了一下。

“水热了?”

“刚好、刚好。”父亲的倒影轻轻荡漾,逆着灯光,我没看清父亲的表情,只是短短的发梢上因为灯光形成一个光晕,花白的头发更加明显。

篇10

细节描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体察神态

描写人物神态时,不能满足于一般的叙写,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正是要通过对细小处的放大审视才能区别开来。如,鲁迅先生在《祝福》里对祥林嫂的眼睛的细致刻画,可谓别具匠心。“顺”、“直”、“瞪”、“瞥”、“轮”等几个动词的巧妙运用,让我们从祥林嫂眼睛的细节变化中,读出旧社会是怎样让曾经有过理想、充满生命力的祥林嫂历经坎坷,一步步走向死亡的。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无须过多介绍,她的眼睛说出了一切。

二、烘托心理

刻画人物心理,也不可小视细节描写的作用。如,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他只是从梦里慢慢苏醒过来,觉得有条舌头在顺着他的一只手舔去。他静静地等着。狼牙轻轻地扣在他手上了;扣紧了;狼正在尽最后一点力量把牙齿咬进它等了很久的东西里面……半小时后,这个人感到一小股暖和的液体慢慢流进他的喉咙,这东西并不好吃,就像硬灌到他胃里的铅液,而且是纯粹凭着意志硬灌下去的。

作家通过细致入微地描写人物的主观感受以及外部刺激所形成的反应,形象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烘托人物心理,使人如见其“形”,别具一格。

三、表达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