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大课范文
时间:2023-04-09 18:59: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政大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今天下午的《疫情防控思政大课》令我受益匪浅。我为中国及中国人民在疫情中的担当感到骄傲自豪!2003年非典爆发时,全世界都守护着祖国的花骨朵们,时隔17年再一次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当年的孩子们学着前辈们的样子穿上了白衣,冲在了疫情的最前线,替人们负重前行,他们在责任与担当中盛放。这世间并没有神,救你的只有善良的人,他们在危难之时仍选择义无反顾逆行,素不相识却愿意为你赌上自己性命。英雄都是勇于挺身而出的普通人。中华文明之所以能五千年薪火相,就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人担起了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正是因为他们街道上才能一如既往车水马龙,灯红酒绿。
首先,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完全可以转换为治理效能的,因为它有着明显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因此我们理应对自己的制度保持自信。其次,疫情的高效解决,离不开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青年是中华文明五千年薪火相传的接力者,美好生活需要共同付出。最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绝对不会轻轻松松,我们必须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完善体制,才能实现发展。现如今,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疫情的控制已经卓有成效,我们相信,冬将尽,春可期。
经过一堂思政课的学习,我明白了许多。我更深刻的理解了“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的含义,我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愿挥洒青春与汗水,铺开祖国的繁荣富强之路。雾霭消逝,霁云终临,没有一个冬天不会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同上一堂战疫思政大课观后感2
疫情是一场大考,检验着干部政治品质和能力作风的成色。越是危难时刻,越是重任在肩,越需要各级干部发扬过硬作风,保持战斗状态,办实事、解难题、稳人心,带领广大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就在这个春节,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尤为忙碌。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生活的宁静,扰乱了节日的祥和,面对灾难,中国人民没有害怕、更没有退缩,一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全面打响。疫情防控,当前正值紧要关口,无数基层战“疫”工作者们,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无比忠诚。
勇于担当只为守护城市安宁。面对疫情的肆虐,全国各地街道(乡镇)及社区的党员干部、志愿者们纷纷放弃假日与亲人朋友的团聚,积极响应号召,克服各种困难,勇当守护人民生命安全的“逆行者”。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不分白昼地奔波于居民院落、大街小巷、商家店铺、辖区单位,“一人不漏、一户不漏”地走访排查、宣传科普、动员防疫、隔离保障、清洁消杀、监测体温......他们步履匆匆,不曾停歇,成为朋友圈步数排名靠前者,敲门磨破手指是常态。在基层党员干部的带动影响下,社区的党员群众也纷纷响应,各种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感人事迹层出不穷,基层人就这样用他们的勇敢担当守护着城市和乡村的安宁。
篇2
关键词:思政课;专题教学;整合效应
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已实施专题教学改革,专题教学现在之所以大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它能有效实现三大整合。
一、思政课专题教学可有效整合教师资源,实现教师资源优势互补
思政课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思政课教师虽各有不同的专业背景、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但一门课程通常由一位教师通盘讲到底,再加上教师受研究范围限制,致使这种传统的教学形式不利于教师充分发挥其特长。若教师疲于备课的话,更难把时间集中用于提高教学水平上。专题教学对教师资源的整合就是发挥教师的长处,让他们讲授各自擅长的领域,集中精力准备部分专题的教学内容,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现于教学内容中,体现自己的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风格。同时,在对教师资源的整合中,不同教师通过有效分工合作,不仅能实现优势互补,而且可以节约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实现科研和教学的良性互动。这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大有益处。
二、思政课专题教学可有效整合教学内容
思政课专题教学可有效整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以专题为单位的知识系统。思政课所涉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历史、法律、道德、外交、国防、党建等方面,知识点众多。但经过中学的学习,大学生一般对思政课的很多知识点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全部知识点进行全盘讲授不仅课时不允许,还可能跟中学的课程内容有重复。如果对讲授的内容只是泛泛而谈,对学生也缺乏吸引力。为了避免重复,同时满足学生对知识深度探索的需求,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专题教学的内容整合是在基于教材基础上打破原有教材体系,形成专题。确定专题及专题顺序需要做到“三合一”:第一,需要认真研究教材,消化教材,掌握精髓,提炼出重点和难点,各个专题的设计要体现独立性和逻辑性。其次,要了解学生,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和知识基础、思想实际等来设计专题,关注和解决学生思想和理论困惑,从而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三,专题设计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选择社会热点和焦点,指导学生客观认识社会实际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增强专题教学的现实性。专题教学强调授课知识的相关度、整合度和扩展度,教师通过专题进行知识的系统梳理,为学生在短期内搭建知识框架、整合学科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三、思政课专题教学可有效整合多种教学手段,实现生动活泼的教学
东北大学在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中曾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征求学生对专题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很多学生期待教师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所以,提高专题教学的质量必须要整合多种教学手段,专题式教学决不能简单等同于专题讲授。除了专题讲授外,还有多种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教学、问题导入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情境教学、讨论式教学、原著导读教学、实践教学等。无论选择哪些教学手段,都要注意以下原则:首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不同的专题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同一专题也可采取几种教学手段。要考虑专题内容的需要、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理论基础等具体情况,探索出具体实用的教学方法,不可绝对化、教条化。其次,以服务学生为宗旨。教学手段是用以辅助教学,服务学生,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教师就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最后,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专题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大学生已经有自己的认识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有参与教学的愿望,喜欢发表自己的观点,所以要构建师生的互动机制。无论选择哪种教学手段,都要注意给学生更多参与、表现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总之,专题教学能有效整合教师资源、教学内容、各种教学手段,既符合思政课的课程要求,又能够发挥不同教师的特长,也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此得到教师和学生双重认同,这在情理之中。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课逃课;杜尔克姆社会学分析
一、逃课现象普遍——课堂考察论文:《我的形势与政策课堂反思》
笔者作为一位外聘教师在一所职业技术院校任课三个学期,在任课期间,经常把本科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以及课堂作比较,发现不管是普通本科或是职业技术院校学生逃课现象都很普遍,而且同是一个老师讲课,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逃课率远远高于本科。为了了解学生,提高课堂上座率,本学期(职业技术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时是8周16学时)的论文为《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现状》。对某一行政班(商务管理,大三 ,人数:120人)进行了总结发现:120名同学都有过逃课经历,上课最少的是一次,最多的是7次;学生逃课最多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逃课的原因:75%的学生认为是教师人格魅力、80%的学生认为是课程性质、10%的学生认为个人因素、10%的学生认为是群体因素。下面我们将采用杜尔克姆的社会学分析法来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逃课现象的原因,试图找到大学生逃课的本质原因。
二、逃课原因分析——杜尔克姆的社会学分析法
首先,站在价值中立的立场上。价值中立就是从具有稳定的社会现象入手,根据现象共有的外部特征给该现象下明确的操作性的定义,从而使描述现象的语言具有科学性。一说到逃课,学校、家人、老师更多地去用这个词来概括学生的不上课行为,可是学生往往一听到逃课这个词都很厌烦,他们甚至不愿意去用这个词,而用“旷课”或“挂课”,为什么呢?我们要找到这类逃课学生群体的集体心理意识。这种集体意识我们用直接观察的方法可能会遇到困难,统计数字可弥补直接观察的不足。据一项权威调查显示,高校专业课逃课率在20%左右,基础课的逃课率在25%以上,至于哲学等公共课则高达50%。
时下大学校园里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大一是“实习生”,观察积累,瞅准机会,偶尔逃之;大二是“熟练工”,分轻重缓急,酌情逃之;大三大四是“老油条”,逃课没商量。
这些大学生在选择逃课时的行为初看起来仿佛都是出于自愿,是与他人无关的纯粹的个体事实,但任何群体中都存在强度不同,性质各异的舆论,而舆论是一种无形的社会事实,他完全可能对群体的逃课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其次,要找“逃课”现象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应该到先行的社会事实中去寻找,而不是到诸多的个人的意识形态中去寻找。学生逃课最多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达60%,为什么高校的思政课成了学生的必逃课。原因在哪里?
学生因素:对思想政治课没兴趣,觉得没有专业课实用,从众心理,讨厌老师,点名被迫,隐性逃课(去了不听课),怠惰贪玩,没有时间(忙其他事)……这些都是学生逃课的因素,尽数枚举,无需解释。
老师因素:专才不够,魅力不够,态度不够,互动不够,消极心态等等。
为什么思想政治课逃课现象比其他课程严重?本质不在于老师,不在于学生,而在于教学内容。正是由于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决定了学生逃课的决定性因素。试想,建国前后,那时的大学、那时的人民、那时的课堂,学生争着去上课,尤其是去学理论课如饥似渴,把新的理论、知识当做救命的稻草,把的话当作理论去学习、去宣扬,而我们现在,政治、理论只有政治家、理论工作者去关心,大多数的人只不过是把他作为人生的一个跳板而已。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就是社会的凝聚力在下降。据一项在校大学生入党动机调查显示,70%的学生认为入党可以好找工作,甚至有30%的学生不愿写入党申请书,很少几乎没有人把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去追求。如此我们用杜尔克姆的方法论来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政课逃课率上升的真正原因不是学生的原因、老师的原因,而是我们信仰的缺失,从而降低了社会的群体凝聚力。
三、一点思考——增强社会凝聚力
通过用杜尔克姆的社会学分析方法论我们得出:大学生思政课逃课率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信仰的缺失,缺失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凝聚力的下降。当前,整个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正在经历着激变。媒体网络的发达使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使得形成社会共识的难度加大。尤其是大学生时代,正是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任何一种不公平、不和谐的音符都有可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总书记也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提出“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最后,引用人民日报评论员的一句话:在最大限度中增强社会凝聚力。
参考文献:
篇4
一、大学城网络空间与思政课程整合的内涵
课程整合是指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要素作系统的考察与操作,即用整体的、联系的、辨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个教育因素间的关系。
世界大学城与思政课程整合不是把大学城空间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手段,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把云计算技术、知识信息、获取信息方法、教师资源和课程内容科学有效的组合,利用空间来营造思政课程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将大学城空间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全面、个性化发展的认知工具和为提高教师教学提供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最优化,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二、大学城空间与高校思政课程整合的目标
1.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目前,高校思政课理论形式化严重,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将大学城空间与思政课程整合,要求教师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将空间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提高教师教学的创设工具。通过大学城空间这一平台,对思政课各教学要素、教学环节及各种教学资源进行重组,并使之有机融合;在各环节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合变效应,使传统的教学方式发生根本革新,从而大大提高思政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2.培养学生的信息化学习方法。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能够利用信息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自主发现知识信息。利用空间进行思政课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通过空间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切实提高他们运用空间进行学习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基于网络空间的伦理道德观和法律意识、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是要让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是什么”的基础上,着重解决对“为什么”的认知、态度和情感问题。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大学城空间的各种技术支持,从主要讲“是什么”向主要讲“为什么”转换。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培养其研究分析社会问题、正确判断是非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大学城空间与高校思政课整合的领域
1.课程内容与空间的整合。
大学城空间与思政课程内容的整合首先表现于空间应用于教学,改进教学效果;同时课程内容要通过空间的适当调整和组织,表现整体和互动的教育效果。因此,思政课程内容与大学城空间需要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形成一个卓有成效的有机整体。同时,又由于思想政治课集知识性、政策性、时效性于一体,应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对内容进行适当取舍,从而达到课程内容与空间的良好整合。
2.教学环境与空间的整合。
大学城空间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使课堂教学、课外延伸等集合于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中,形成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应与大学城空间信息化教学环境动态结合,营造一种集课外延伸在内的网络思政教育环境及信息化学习环境。
3.教学资源与空间的整合。
没有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就难以让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探索。思政课教学资源与空间的整合,要求教育组织者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已有资源,或是链接本课程校内外其他任课教师的空间,组建一个功能完善的信息化教学系统。
四、大学城空间与思政课程有效整合的方法
1.利用空间辅助思政课堂教学。
在这一层面主要是利用空间改进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是展示型教学。思政课是一门理论性、科学性较强的课程,如果没有辅助教的工具和手段,很容易把课程上成抽象的理论说教课。因此,在利用空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本人空间、校内外同行任课教师空间和所授学生空间等与教学艺术巧妙结合,把各个空间中相关的教学内容串联起来,通过PPT演示文稿,或是音、视频文件等将其有逻辑性的展现出来。大学城空间与思政课整合的展示型教学不但使教学内容声像图文并貌、生动形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期待,唤起他们探求真理的欲望,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也打破了单个任课教师掌在空间和时间上掌握信息的局限性,使内容更加丰富。二是任务型教学。空间和思政课程的整合不能仅停留于用空间提高思政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以本学科领域内容和各种富有挑战性的社会实际问题作为任务情境和教育载体,帮助学生在应用空间的过程中发展综合信息素养和其它综合能力。以大学城空间进行的思政课任务型教学,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空间中的课程交流群组或是其他栏目设置中的相关学习任务,指导学生通过大学城各种机构平台或其它网站有效获取信息,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完成指定任务,从而帮助学生搭建自己的思想框架、逐步建立自己的思想库,积极思考和关心社会问题。三是延伸式教学。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质上是一种理论传播的方式和过程。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因此,理论的传播不能是单纯的理论教育模式,它要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的传播。延伸式教学更多的运用于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首先是教师在空间中建立类似于社会热点追踪的栏目,学生课后继续关注与课堂理论教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参加在线交流讨论,或是通过空间提交相关作业。其次是利用空间进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和监控。
2.搭建资源平台,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服务。
主要是通过大学城空间创建思政教学资源系?y平台,为教学提供技术支持和功能服务,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的等方式进行学习。一是空间教学资源平台。课程教学资源应根据教学目标,重点进行知识点的分析,建立“预习”、“知识讲解”、“拓展思考”、“测试”等相对完整的和系统的功能模块,使教学内容呈现序列化并在知识范围上进行一定延伸,学生通过该资源平台就可以大致掌握课程内容。二是学习资源平台。思政课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哲学、法律、国际关系等方面,几十课时的教学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内容,因此,应通过空间搭建从学生角度出发的“学习资源”,设置空间导学模块,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思路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3-0116-02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是:不断坚持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课程育人理念相结合,坚持灵魂塑造与方法多样性相结合,坚持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坚持传统嫁接与现实需要相结合,坚持课程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坚持可持续发展与思政课的时效性相结合,注重全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实施。
一、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交叉重复
具体表现为:1.与中学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重复。经过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原理概论》与中学政治课程的比对可以发现,大学时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观点,如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都与中学政治教学内容中的理论重复,的哲学原理内容更是大面积雷同。教学内容的重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枯燥无味且早已熟知的理论观点,很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2.公共学科间的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如民主政治问题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容,在《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有过详细论述,但是在《基本原理概论》中也有类似的原理性内容。虽然这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但是完全没有必要重复教学。
(二) 大学思想政治学科建设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的大学思想政治学科建设还不够完善,这集中表现在:1.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和大学生对我国新课程的设置内涵和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部分教师和学生对课改的要求和作用并不完全理解,他们只是在任务性地完成教学和学习。教师主导课程,一味灌输理论知识;学生盲目学习,习惯性被动,师生交流和日常联系不足,学生实践性学习少,没有自主体验等。这些都严重削弱了课改的贯彻力度和执行强度,脱离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缺少一级学科地位,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加强与改进,更加不利于学科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三)教学内容与专业教育失去链接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从中小学阶段开始,学生就一直在接受思想政治的专业教育。进入大学后,学生的思想政治思维已经基本定型,很难再接受新的思想,这导致他们更加容易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新时期,高校的招生政策改革和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让很多学生选择放弃思想政治理论课。这就使得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专业教育失去了链接。
(四)教学方法单一,缺乏针对性
目前,大学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方法依然比较单一,其具体表现为:1.重理论,轻实际。其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正确地运用到社会中、生活中,正确地认识与分析社会热点和社会疑难点。而现实中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的理解与分析,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来自思想政治理论。这种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和实证说服力的薄弱,势必将学生误导,导致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重视。2.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目前,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依然盛行,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并不明确。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引导与创新性探索。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强制性的教学与学习、没有引导与启发,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下,怎么能够独立思考与求索?
(五)大学思想政治理论缺乏实践性
目前,在课改氛围下,尽管许多高校已经在逐步改善自身的教学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教学仍严重不足。当代的大学生是有理想、有激情、思维活跃、自我意识明确、参与性强的一代,面对社会中的各种现实问题,如果没有强大的理论支持,他们很容易出现理解片面和过激的行为。社会本身就比较复杂,大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不同阶层,他们对社会经济文化的认识本来就不同。因此,要完全强化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需要不断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性,在思想与行动上统一他们的认识,帮助他们理解社会。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方案
(一)思想政治学科建设与教学内容设计
在进行大学思想政治学科建设时,要充分贯彻课改方针,加大课改的实行力度,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课改意识,严格监督教师教学情况,加大师生交流。此外,要针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特点和原则,确定重点学科地位,摒弃统一式教学,对一笔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性学习。对于教学内容重复问题,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可以将重复内容进行提问式教学讲解,还可以随机进行重复理论知识的抽取式学习,进行跳跃式讲解等,在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起步上让学生摆脱厌烦心理,不重复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
思想政治教学方法比较多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我们完全可以将它们灵活运用。
1.对话式教学
对话式教学以学生提问,教师答疑为主,同时将教师的谆谆诱导穿插其中。在这里,教师就是学生的朋友,跟学生是平等的,教师的平易近人更容易获得学生的尊重与理解。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下,在心与心的交流中完成教学内容与学习,会得到更多的感受与收获。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能活跃课堂氛围,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是最完美的教学,也是教师应该积极追求的教学模式。
2.演讲式教学
演讲式教学也是学生参与课堂,师生互动的一种表现。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社会热点等,凝练一个或两个题目,通过演讲的方式进行教学。此法有两种含义,一是由学生自愿报名进行演讲,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二是由教师进行演讲式教学,通过演讲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
3.辩论式教学
辩论式教学的教学效果比较明显,它完全摆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枯燥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抒发自己的观点。在此,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和社会实践进展,选择若干有争议的观点,在教师和学生的综合选择后定下一个可辩论的题目,将学生分为正方、反方和旁观者点评三方。在正反两方辩论后,先由学生旁观者点评,最后由教师评讲。通过辩论,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矫正。
4.案例式教学
该法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选案例,课堂上让学生思考案例、讨论案例,由教师分析案例、解剖案例,最后引出需要学生掌握的理论观点。
5.角色互换式教学
在角色互换时,教师可以选取课程中的几个教学内容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制备教案,自己登台讲授,教师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并在学生教学基础上组织学生对该内容的教学进行研讨,以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当然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很好,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加其自信心,更能引起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爱好与重视。
(三)教学手段的设计
1.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在多媒体教学普及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作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比较丰富,教学信息量巨大,教学直观性强,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板书教学,不同的课堂感受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环境
高校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创作一个思想政治学习的平台,建立较完善的网络课件。如在自己的校园网站上传相关的理论课程课件和课题,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自主答题与测评,这都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利用网络资源来弥足自身学习中的不足。
[ 参 考 文 献 ]
篇6
究其原因,在于老师没有充分认识和掌握语文学科育德的特征。也许有教师会问,语文学科育德的特征到底有哪些呢?这个问题,专家学者们都很难形成一致的观点,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得出了四大主要特征的结论,虽然不很全面,用词也不是很准确,但在这里提出来希望与各位一线教师共勉。
一、不失“语文性”
语文学科育德不失“语文性”就是指语文学科在育德时不要忘记自己的名字叫语文,要不失“语文味儿”。语文学科育德的“语文性”主要在于:
首先,应该体现语文作为最重要交际工具和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特点(情趣、意味等),这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基础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其次,语文学科的“语文性”既不是单一的人文性,又不是单一的工具性,而应是两者的统一。“语文性”在具体操作时,要求语文教师应当牢牢把握语文自身的学科特点,采取咏诵、研读、体味、揣摩等紧扣语文学科基本特点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能在教学过程中放大或缩小其中任何一个属性,否则就丧失了“语文性”,没有了“语文味儿”。
最后,“语文性”当然应有“语文味”,也就是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让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是美的,是有滋味的,既不是语言文字的死记硬背,也不是简单、枯燥的德育说教。
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既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双基,掌握自学语文的方法,又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自然生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达到课程育德的目的。
二、“以生为本”性
语文学科育德的“以生为本”性是指语文学科在育德时要尊重学生个体及所处的环境,主张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要因人、因时、因文、因情、因境制宜,积极创造德育渗透的条件,做到让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语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学科育德同样要打破传统的教师“包办”、讲授、“灌输”,学生“收听”、笔记的模式和方法,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下实施“育德”。学生生成的问题,学生生成的“思想情感”比教师讲一万遍,强调一万遍都重要。
三、“大语文”性
语文学科育德的“大语文”性是指我们在利用语文课程育德时一定要打破以语文课堂为中心,以语文教科书为中心,以语文教师为中心的“三中心”旧教育观念,同样要“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提倡“大语文”教育观。
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育德教育,要确认语文育德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和契合,要遵循不同阶段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语文育德不仅仅在课堂上,在学校里,还应走向课外,走向家庭和社会,逐步扩展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从封闭的教科书、封闭的课堂、封闭的校园扩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和空间,千方百计、随时随处地为学生设置一个良好的语文育德环境。课外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延续和补充,是语文教学、语文育德的重要环节。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舞台是更加广阔的,语文学科教育、语文课程育德要树立大语文观,搭建大舞台,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活动课,如参观访问、社区调查、旅游观光、读书竞赛、演讲比赛、板报比赛、诗歌朗诵比赛及作文竞赛等,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德育实践的机会,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四、“潜移默化”性
语文学科育德的“潜移默化”性是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要有意识地渗透德育。这种德育渗透不是简单的空洞说教,要快乐习得,情感体验习得,要做到“润物细无声”,要无声胜有声,要潜移默化,真正让语文育德有滋有味,有情有趣,富有实效。
在当前的新课改下,语文课上的育德更要从潜移默化中入手。语文育德如果没有了学生自主、合作、研究性的育德,而仅仅局限于思想品德意义的给予和简单机械性获得,那么语文课就不再是语文课。因为很多听说读写行为都可以在文本中获得意义。语文课要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在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运用中,渗透在知识的掌握中,体现在师生的交流合作中,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过程享受的同时,心灵受到涤荡,境界获得升华,从而顺利有效地达到德育的目的。
当然,语文学科育德的特征还有很多,这里只是提出了四大主要的特征而已。语文是最具人文性的学科,语文学科进行德育的条件是得天独厚的,是德育的最佳载体,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学更便于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因此作为一线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和掌握语文学科育德的特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在开展语文学科教学的同时,应抓好语文学科育德;在语文学科育德的同时,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味”。这就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努力地、不断地去尝试,去探索,去改革,去创新,相信语文学科育德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篇7
关键词交互式答辩热点焦点
高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中国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主要渠道,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干课程。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展情况事关国家大局。然而,时下的中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思想多元化的复杂时代,除了需要应对国内的复杂局面外,还需要迎接多变的国际局势,这无疑给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新课题。出于国际国内时政的瞬息万变,将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巧妙合理地导入高校思政课堂是非常有必要的,也体现了该门课程的时代性,凸显了其现实意义。在这个问题上,笔者引领我院的思政课教学团队不断努力地尝试,将交互式答辩教学引入思政课课堂,与热点焦点问题紧密结合,不仅在形式上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赋予学生以主动权,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交互式答辩教学模式在热点焦点教学中的应用
1.1何谓交互式答辩教学模式
所谓交互式答辩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由教师或者学生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拟定主题,由学生(教师)根据主题准备相关内容在课堂进行展示,再由学生(教师)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甚至展开一定程度的辩论,其中提问和作答的主客体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所以,给其命名为“交互式答辩教学模式”。交互式答辩教学模式是集讨论、辩论等互动形式为一体的教学方式,是对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维发展的课堂教学的理性概括,强调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审视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形式、教学目标及教学全过程。
1.2交互式答辩教学模式在热点焦点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包罗万象,如法律、经济、哲学、历史等,其主要的社会功能就是让大学生通过一系列学习学会正确看待与分析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关注热点焦点问题不可或缺。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同时也是矛盾突显期,各种社会问题让人应接不暇,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势在必行。因此,笔者一直致力于探索一种更好的互动方式用于课堂,将“辩”引入课堂可谓“明智之举”。由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毛概”)课程与当前我国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密切相关,所以,本着让学生更加贴近社会关注社会的原则,本次主要利用课程作业将其应用于毛概课程的实践教学,其具体应用如下:步骤一:确定选题范围。教师根据毛概课程内容确定选题范围,主要集中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将课程内容与社会现象紧密结合,如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环保问题、、民族宗教问题、大国关系等,教师选定之后向学生公布选题范围。步骤二:自由组组,自行拟定题目。学生按照自愿原则组成小组,在教师指导下根据选题范围自行拟定本组题目。在本次尝试中,教师还在班级选拔学生组成以教师为首的小组(以下简称“教师小组”)。教师小组主要是想更加充分地展示活动的交互性,更好地展开学生问教师答的环节。本次活动中,教师小组不仅和学生组一样需要展示作品内容和接受提问,而且更主要是可以向学生示范整个作业的完整程序和规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作业规则。步骤三:师生共同审题。学生提交选题之后,由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审核,审核内容主要涉及题目是否契合课程内容范围、有无重复选题、选题的现实意义等。步骤四:交互选题。题目审定之后,将由每个小组在其他组拟定的题目中自行随机抽取一个题目。交互选题是本次作业的一个大胆尝试,如操作不当,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交互选题充分体现了教学方式的交互性。每个小组做其他小组拟定的题目,有助于后面交叉提问环节的开展。步骤五:准备作品。学生小组和教师小组准备作品,作品在围绕主题的情况下,可以以各种合适的形式展示,如演讲、表演、拍视频等。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丰富课堂。步骤六:展示与答辩。展示与答辩环节需要选拔出一位主持人主持整个过程,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主持人的素质高低对活动展开情况有着极为明显的影响。各小组在课堂展示小组作品,展示完毕后,接受来自其他小组的两个提问。第一个问题由出题组提出,第二个问题由除出题组和展示组以外的任意一组提出,在问答环节可以进行适当地辩论,如果辩论得过于激烈,则需要主持人发挥自身智慧掌控局面,必要时教师应亲自进行合理干预与疏导。步骤七:师生共同评分。评分环节分成两部分进行,其中70%是由展示环节决定,由教师对展示环节打分,剩下的30%由两个问题组成,由学生组成的学生评委对答辩环节进行投票,由得票多的组获取该问题的分数。最后,总结。教师应该对每组展示情况和答辩情况进行总结与归纳,以帮助学生不断地提升自我。
2交互式答辩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估
综合本次课堂活动中交互式答辩教学模式的整体应用情况来看,学生所选择的主题大多是他们自身特别关心的社会问题,让学生感觉有话可说,因此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参与度很高,互动效果比预期的更好。总体来说,好的效果大概可以总结为以下四方面:第一,学生参与度较高。交互式答辩教学模式将辩论的形式移花接木于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了不少的新鲜感,因此,对于学生而言,这一模式极具吸引力。学生平时对于学校举行的各种辩论赛热情较高,还有一部分学生本身就是辩论队成员,他们普遍对于这种融入了“辩”元素的教学模式表示接纳和认同,甚至有同学在课后还表现得意犹未尽。总体来看,不论专业,不论本专科,学生的参与度较之传统模式更高。第二,教师也参与其中。本次尝试为了能更好体现“交互式”这一特征,教师大胆组队与学生小组一起参与课堂作品展示。教师的直接参与不仅形象诠释了“交互式”的含义,使活动更具有观赏性,而且还可以直接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活动规则,有助于学生掌握规则。第三,本次教学尝试给予学生极大的自,学生真正地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生可以自由组队,自由选题,自由选择恰当的形式展示主题,再由学生担任主持人和辩论环节的评委,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成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第四,此次交互式答辩教学模式的应用也让教师获益匪浅。教师可以透过学生的选题、展示的内容及学生在答辩环节的整体表现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喜好,尤其是可以有效地掌握“90后”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今的时代潮流。当然,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做到与时俱进。诚然,作为一次大胆的教学尝试,有成果也会有亟待加强的方面。大致表现在如下四方面:其一,学生选题能力有待提高。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学生要展示一份好的作业,首先要有个好的选题,学生在教师规定范围内自行选题有利亦有弊,有利便是学生自主选题可以让教师直观地了解当今大学生思想动态,弊端就是学生水平不一,容易出现质量不太高的选题。在实践中,笔者主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一起审题来尽量提高选题质量,从而引导学生提升选题能力。其二,学生提问能力参差不齐。我院学生存在本专科、专业的差别,学生提问能力自然也存在差别。在实践教学中,容易出现诸如提问词不达意的、提问缺乏深度的、提问不具有针对性的、刁难性提问的,甚至还有提不出问题的情况,这些都不利于教学的进展,同样也会影响课堂效果。同时,课堂效果可能因班级不同而出现差异,有的班辩论得热火朝天,有个别班上的组却可以出现冷场的现象。针对提问能力的差异,教师应该在提问环节中适时提出比较精彩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灵感,同时还应该在总结部分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升提问能力。其三,学生主持人素质高低更大程度上影响了答辩过程的精彩程度。通过教学实践,笔者深深感受到高素质主持人“可遇而不可求”,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教师本人。学生主持人担当的是串场与控制节奏、局面的重任,尤其是在提问组和答辩组陷入了激烈辩论的情况下,主持人的睿智尤显重要,主持人要掌握节奏,准确判断,选择时机结束辩论,甚至有时还要化解僵局。一个好的主持人往往能够带动全场气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相反,则可能使得整个局面显得比较混乱。因此,在主持人的遴选上,教师应该多调查多了解,选出更加优秀的主持人,以确保课堂效果。其四,后期容易出现“审美疲劳”。通过多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来看,在答辩教学活动的中后期容易出现“审美疲劳”,即学生不像最初那么亢奋和激动,参与程度和热情有所下降。深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讲解能力大多在教师之下,如果遇到一些小组讲解得比较差,就极其容易进入“审美疲劳”期。对此,笔者进行了诸多探索,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是答辩教学与传统教师授课间隔进行,以调剂学生出现的疲劳情绪。
3结语
总的来说,辩论有助于学生锻炼其胆量,开阔其思维,提升其口头表达能力、查找资料的能力、搜索的能力、统筹分析的能力等,加强其团队协作能力。将辩论引入课堂,有利于活跃课堂,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一、科技手段对于打造廉政交通的重要作用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不断取得突破,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目前,我省交通正处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全面推进新跨越的关键时期,科技手段在交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科技手段在有力推动交通业务工作的同时,也促进了交通系统的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一)科技手段是保障工程建设的重要手段
“十五”时期包括整个“十一五”时期,浙江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都将处于大发展阶段,工程建设的规模大、投资多、周期长,而且中间环节复杂,在目前建设市场诚信体系尚未建立、制度还不是非常完善的情况下,只要一个环节发生问题,就容易发生腐败消极行为,进而影响工程的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建立跨岗位、跨部门的工程建设信息管理平台,实行工程建设管理的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加大了对权力运行的敏感环节和关键环节的重点监督,有助于铲除腐败滋生的环境和土壤。
(二)科学技术是规范执法行为的有力武器
在交通工作中,路政、运政、稽征等业务中普遍存在自由裁量权和现场即决权,这些权力落实到基层执法单位和岗位,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制约措施,再加上执法人员自身素质问题,就会造成局部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现象。强化执法监督成为防治执法腐败的关键。运用科技和网络手段,将监督触角延伸到基层执法岗位和业务环节,可以统一执法标准,规范业务操作,增强执法透明度,有利于提高监督效能,减少人为因素对执法的干扰,降低廉政风险。
(三)科技反腐是完善监督的有效途径
交通工程建设量迅速增长,执法队伍日益扩大,反腐败任务繁重,要求我们着眼健全长效监督机制,切实解决被动监督、多头监督、责任不清、机制不灵、合力不够等问题。发挥信息技术在制约权力、强化监督、提高效能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形成灵敏的监督机制和强大的监督合力,是完善监督的重要途径。
(四)科技反腐是新时期对纪检监察工作的必然要求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反腐败工作,是党风廉政建设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具有浙江交通特色惩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党风廉政建设创新的结合点。搞好科技防腐,既是新时代新形势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纪检监察队伍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自身素质的具体体现。
二、运用科技手段预防腐败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厅按照“科技促建”的构想,结合交通实际,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督管理和交通行政执法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深化网上审批和政务公开,工作效能和廉政建设得到了共同提高,成为具有浙江交通特色惩防体系的重要内容。
(一)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堵塞工程建设监管漏洞
一是开发建设市场诚信信息系统。将交通行业的建设项目、从业单位、从业人员、市场信息纳入统一的管理平台。通过该系统能够查询到建设市场各方主体在执行法定建设程序、招投标交易、合同签订履行、业主工程款支付、农民工工资支付、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诚信信息。自该系统运行以来,已经有42家企业因在招投标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受到了通报。二是开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为加强对在建高速公路的监管,实时掌握各合同标段、驻地单位及监理单位的项目建设情况,省厅在“诸永”等高速公路实施了项目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工程建设设计变更、资金拨付、工程监理等关键环节的全过程、全方位监督。如在资金拨付过程中,资金的审核、审批、支付等环节都实现由计算机控制,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专人的电子签名,资金的流动情况可以实现计算机网络实时查询,此举有效防止了工程款结算由“一个人说了算”。
(二)推进管理智能化、网络化,强化行政执法监督
一是开发了“超限运输联网跟踪查询系统”和“道路运输稽查管理系统”。通过“超限运输联网跟踪查询系统”,建立超限案件的情报库,开通了公路、运管以及其他相关管理部门间联动执法的信息通道。各管理单位通过治超系统在网上可以随时得到处罚金额的信息,及时产生管辖区域内的各类案件查处、处罚金额、赔补偿金额等治超业务统计报表,增强了执法透明度,并且将监督触角延伸到了执法第一线,有效地防止了治超过程中出现违法乱纪现象,推动了交通行风的好转。同时该系统具有联网查询和统计分析的功能,通过联网查询,可以获取相关车辆的历史犯案信息。科技手段的运用,增强了治超的透明度,规范了治超流程,提高了治超效率。20__年,全省公路平均超限率下降到10%以下,因超限超载引发的事故隐患明显减少,去年全省交通事故同比下降13.45%,死亡人
数同比下降8.85%,下降幅度为历年之最。通过实施“道路运输稽查管理系统”,将行政处罚的依据、内容、金额通过软件固化,约束了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权,规范了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该系统实施以来,行政处罚案件逐年下降,从02年的18万件下降到了05年的11.5万件。二是开发了全省公路规费稽征管理系统和水路规费稽征系统。实现了规费征收的网上监控,保证了征费政策的统一性,减少了规费征收过程中的人情操作。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减少了征费上的漏征现象,网络化的稽征管理系统还打破了传统的车、船属地征缴规费的模式,减少了人力,方便了车主和船户,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港航部门自实施水路规费稽征系统以来,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生一起执法人员违规稽征的行为。
(三)推行政务公开,提高信息透明度
开通浙江交通网,及时向社会公开信息。一是从20__年开始,对全省乡村康庄工程计划和县省道砂石路面改造工程计划以及交通厅补助各市乡村康庄工程和全省砂改油工程的资金全部实现网上公示。从网上可以看到:05年康庄工程计划建设13952.7公里,总投资额为364060.4万元;砂改油计划建设5990公里,省补资金147409.5万元。最近,全省普通干线公路路面专项整治计划也实现了网上公示。二是研究开发“财务集中管理信息平台”,及时公布交通建设项目投资计划、预算、建设资金,做到资金调度的公开透明。三是实行厅机关、厅属各单位非政府集中采购大宗物品购置网上公示制度,规范非政府采购行为,遏制商业贿赂的发生。四是推行交通系统行政许可网上审批系统,实现审批项目的网上受理、网上审批、网上公布,计划20__年将实现80%许可项目网上审批,20__年实现100行政许可项目网上审批的目标;五是将交通系统的法律法规、最新文件、招标公告、中标公示、资金公示、规费标准、行政许可决定等向社会公开。
(四)畅通诉求渠道,接受社会监督
为接受社会的监督,省交通厅推出了厅长信箱、浙江交通手机短信投诉举报系统和网上投诉举报系统,交通厅运管局开通了96520投诉举报系统,在网上搭建起了政府与群众沟通互动的桥梁。如通过运管局96520投诉举报系统,群众可以对道路运输方面的问题进行投诉举报,交通主管部门可以进行信息记录、整理、分发、督办和统计,促进道路运输市场的管理。据统计,20__年一年,全省共受理96520投诉电话6.3万次,查处违章行为1.4万件。
三、科技防腐的主要成效及存在问题科技防腐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这些年来,我们对运用科技手段推进反腐倡廉工作进行了初步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运用科技手段防范腐败的意识明显增强。随着科技手段在防范腐败方面的作用不断显现,各单位各部门对科技防腐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断加大,开始结合行业和地方实际,将科技手段运用于反腐倡廉工作之中。其次,运用科技手段防范腐败的范围不断扩大。目前来看,公路、港航、运管系统都结合实际,建立了电子化的防范“网络”,防范腐败的网络系统覆盖了工程建设、行政审批、行政处罚等交通业务工作,有的行业和业务系统还将防腐网络延伸到了市、县甚至基层站所,实现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第三,运用科技手段防范腐败的水平进一步提高。从已有的实践情况来看,早期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使用仅仅考虑到交通业务工作,防范腐败只是一个辅助功能。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一些单位已开始从防范腐败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对廉政风险和监督薄弱环节的分析,围绕权力运行的关键岗位和重点部位,有针对性地开发防范腐败的监控体系,来降低腐败发生的风险。
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我省交通系统虽然在运用科技手段防范腐败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科技防腐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一是认识上还存在偏差。有的没有从促进惩防体系构建,提高反腐倡廉工作科技含量的高度,充分认识科技防腐的重要性,认为科技手段的运用仅仅是变手工操作为计算机操作。有的担心科技手段的运用触动现有的权力结构和既得利益,不愿意去得罪人。还有得认为科技防腐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而产生的效益并不明显,存在着等待观望的心态。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严重制约了科技防腐工作的深化,影响了科技防腐水平的提高。
二是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是横向的不平衡,即各个部门、各个地区间的不平衡。有的部门、有的地区领导重视,投入较多、信息化机构健全,信息化水平就高,防范腐败的能力就强。有的部门和地区起步较晚,投入较少,科技防腐的能力就弱。二是纵向的不平衡,即省、市、县三级发展的不平衡。省级交通部门起步早,起点高,市级部门次之,县级交通部门由于资金缺乏、忙于业务工作等原因,发展速度较慢,难以形成三级统一的有效防腐网络。
三是发展水平较低。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领导,目前科技防腐手段的运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各部门各地方单兵作战的局面,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再加上各条业务系统的独立性,相互之间缺少联结,使得反腐倡廉信息资源还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难以实现共享。另一方面由于认识和技术上的原因,科技防腐的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例如政务公开还只是停留在部门职责、办事程序等一些静态的政务信息公开,距离权力运作动态公开、实现“阳光行政”还有着很大距离。
四是调查研究滞后。这几年,虽然我们在科技防腐方面总结了一些经验,但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在科技防腐工作如何更好地融入惩防体系、如何紧密地与业务工作相结合等等,这些与下一步深化这项工作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尚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理性的思考,影响了对实践的指导。
四、进一步推进科技防腐工作的对策建议
运用科技手段防范腐败,促进惩防体系的构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经过前一阶段的工作,我们在科技防腐方面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也具备许多有利条件,进一步推进科技防腐的时机逐渐成熟。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提高了,行动才会更加自觉。在推进科技防腐工作的进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两个结合”的观念。
一是科技防腐必须与交通业务工作有机结合。科技手段推进反腐败工作必须着眼于党风廉政建设与交通业务建设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紧贴业务工作来开展。特别是要处理好制约与效能的关系,坚持制约与效能相统一,努力实现行业管理、依法行政、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与防治腐败相结合,促进发展“双赢”甚至“多赢”。既要对那些权力和资金集中的部门和岗位,进行重点监督和防范,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示范,将腐败行为有效制止于萌芽状态,又要注重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
二是科技反腐必须与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反腐败工作中,没有一种法规、政策、举措能够“毕其功于一役”,达到药到病除的功效。科技防腐手段也不是万能药,也需要与教育、制度、监督有机结合,协同配合。当前,反腐败工作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只有把教育、制度和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科技防腐的最大能量,共同筑起一道道坚固的防线,为我省交通实现两个率先作出新贡献。
(二)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成立科技防腐领导小组,加大对科技防腐工作的领导力度,围绕促进惩防体系构建这一目标,对全省交通系统的科技防腐工作进行统一决策和部署,制定统一的规范,使科技防腐保持正确的方向和明确的目标。要加强分类指导,对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单位,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行动迟缓的单位要加强督促指导,推动其加快步伐,确保科技防腐工作的整体推进。
二是加强对科技防腐工作的规划。要围绕惩防体系构建和20__年至20__年工作要点的实施,制定科技防腐的相关规划,增强科技防腐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有效性。要将科技防腐技术开发和硬件建设的规划纳入到电子政务建设的规划之中,有针对性地开发和推广一些防范腐败的应用系统,使其与各地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进程有机结合。要根据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要组织力量对科技手段防范腐败的功能进行系统开发,进一步拓展运用的领域和深度,并将开发成果付诸应用。
三是加强对科技防腐工作的调研。运用科技手段防范腐败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探索新方法,深化对其规律性的认识和研究。要加强调查研究,注重总结实践中好做法、好经验,及时了解实际困难和问题,深入研究解决措施,更好地推动实践工作。要加大理论研究力度,不断深化对科技防腐工作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要通过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加强与兄弟单位的交流合作,拓宽思路,扩展视野,推动科技防腐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
一是进一步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权力监控。在消极腐败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群众比较关注的热点行业,要加大科技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在防范腐败方面的推广运用力度。目前,我们已经着手开始实施网上审批系统、行政处罚网上监管系统、行政许可实时监督系统和网上招投标系统的建设,下一步的目标就是要加快建设进度,通过对权力运用全方位、全程化的在线监控和对关键部位、环节的重点监控,形成符合交通系统实际、较为规范有效的科技防腐系统。
二是进一步提高政务公开的水平。政务公开是一项行政成本低而效果好的有效防腐措施。要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要求,能公开的尽量公开,能向社会公开的就向社会公开。特别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一定要社会公开。在全面公开的基础上,要把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作为深化政务公开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推动机关部门对其依法行使的权力,从依据到决策执行、结果实行全过程动态公开,实现阳光行政,以便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三是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加快网上审批系统建设,逐步推行行政审批网上受理和办理,推进跨部门、多环节的网上并联审批系统,为企业和群众提供网络“一站式”的便捷服务,防止因互相推诿、效率低下而带来的消极腐败现象。加强机关内网建设,促进内部各办事环节的互联互通、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逐步实现机关内部的扁平化管理,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促进相互监督和制约。
(四)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构的协调作用
篇9
【关键词】艺术专业 大学生 思政课 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人本主义教学观对大学生思政课教学的启示》(项目编号:2012XJGZ01)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84-01
一、当前艺术专业大学生思政课教学现状
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特殊,对学生的文化课要求要低于普通类大学生,又因为其专业特点,学生没有充分时间学习文化课,因此艺术专业大学生在入学之初的文化基础就较差,理论基础薄弱,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缺乏兴趣。这一现状直接增加了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的难度,影响了教学效果。学生往往只有在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应付了事。
思想政治课是作为大学生公共基础的必修课,理论性强,比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内容较为抽象,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包括政治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有理论深度。许多艺术类大学生阅读困难,理解乏力,也降低了他们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二、新的教学理念――人本主义教学观
针对以上情况,为了更好地教好艺术学生的思想政治课,需要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如人本主义教学观。
人本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所涌现的一种新思潮。其基本观点是人类的自由和权利不可侵犯,即自由意志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则起源于欧洲的存在主义哲学,由存在主义心理学与美国传统的人道主义汇合而成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认为,凡是有机体都有一种内在倾向,即有助于增强和维持有机体的形式发展自身潜能。这些潜能包括一般心理潜能和生物潜能。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庸俗化,主张心理学应采取现象学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并着重对自我实现者或健康人进行研究[1]。
人本主义认为在课堂上学生也需要价值、兴趣和情感。虽然,在人们心中的教师是长者,但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及言行,不能伤害学生情感,应建立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还有,应增强体验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实际上是以学生的经验、经历为中心,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于自身的主动性和自发性。这其实与学生对所学内容所产生的需要和兴趣有关,而这样的学习产生的就是有意义学习,对学生自身发展会起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人本主义教学观对思政课教学的启示
人本主义教学观关注学习行为中人的因素,充分肯定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而艺术学生思想比较开放,思维活跃,表现欲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本着让学生展现个性、主动参与原则,培养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兴趣,让学生通过课程,自学自教,不断提高自身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人本主义认为,教师只是学习的协作者、促进者,学生才是学习主体,所以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充足的学习资源,更应以尊重、真诚、平等的心态指导学生学习。在学生初入高校、文化基础薄弱时,教师应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地调整,使学生能够与自身水平相衔接。注重应用寓教于乐等教学方法,逐步加深理论深度,避免由于知识难而引起学生的排斥心理,开启引导式教学模式,协助学生夯实理论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倡导鼓励教学。鼓励教学是教师正确应用鼓励方式,应用有关鼓励原则,有序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持续激励学生高效去获得学科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够促进学生尽量发挥个性特长和潜能,以很大的热情去主动求知,积极创新,凭借自己的能力去探索未知世界,实现自我价值。这正是时代的需求,素质教育的体现。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育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宽领域、多学科进行教学研究,以其促使学生和谐全面发展。课堂鼓励方法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此外,还有平时向学生多反映学生学习的积极方面等等,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鼓励作用。这些方法通常是交互使用的。但目前课堂上言语鼓励用得较多,物品鼓励也在一些公共课上比较常见,荣誉鼓励和行为鼓励相对较少使用。
鼓励教学对艺术专业大学生也是非常必要的。他不仅满足前面所说的鼓励教学原则和方法,同时还具备一定的个性。因为大部分艺术学生思想都较活跃,也可以说是思想比较有个性。因此对于这类学生来说,作为思政课老师必须更加灵活的运用鼓励教学。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创造。”[2]此外,思政课教师要针对艺术各个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和方式地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适当增加新的教学内容,补充枯燥、抽象的教材内容。在正常教学任务之外,可以给学生增加相关的影视作品观看等内容,通过对一些事实的个案再现和研究,使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而且要使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分析、解决问题。清楚思政课学习的重要性,更加明确自身所需,丰富学生个体。但要注意,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特点适当教学,以防止教学内容多而杂乱,学生抓不住重点,从而丧失学习兴趣。
四、结语
面对现在艺术类大学生思政课教学的困难,在掌握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上 ,教师应通过对人本主义教学观的理解和学习,将其应用到艺术专业大学生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之中,以培养我们的艺术学生成为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自主学习、实现自我的适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郝科蕾:《人本主义教学观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与思考》《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第177页。
[2]魏容:《论美术院校教学中的鼓励教学方法》,《北方文学》,2011年6月刊,第96页。
作者简介:
篇10
关键词:博客;大学教育;思想政治
网络时代,博客用户大幅增长。对于大学生用户来说,博客畅通了多元化表达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渠道,能够在心理健康疏导、拓宽眼界、培养兴趣爱好等方面提供便利。快捷的沟通交流和海量的各类信息中也隐藏着一些隐患,这一新载体体现着革新教育方式、融合教育资源上的独特优势,高校应当采用多种方法消减负面影响,合理利用博客。
1博客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正面作用
1.1拓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从课堂拓展向社会
思想政治教育意在培养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使青年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公德意识,成为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公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来源于社会,实践于社会,课堂上宣讲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引领大学生从校园走向广阔的社会,在社会中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并用所学理论和精神指导实际的人生。博客具有随时随地快捷浏览和交流的特点,能够在一定成度上顺应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博客可以拓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在教育大环境中达到教育目的。
1.2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师生平等高效的互动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这两大主体之间及时交流沟通,能够优化教育成效。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课堂上受到课堂时间短、高校扩招班额过大等条件局限,师生之间的交流相对滞后。在网络时代,大学思想政政治教育通过博客突破“面对面”交流的形式,不为时间、地点、场合所制约,能够实现平等、高效、便捷的交流互动,维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博客中,学生能够以虚拟身份相对自由的发表观点、记录心情、选择博客版式。教育者能够从这些细节深入把握大学生真实的思想变化、各自的性格特点,在进形思想政治教育时能够据此因材施教。
1.3架设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阶梯
博客能够有效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广度,使专业学科领域内最新的信息传递、资源获得、学术成果讨论更加及时,提升了专业发展的时效性。博客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渠道,即大众传播媒体,当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新媒体产生碰撞与融合,引发了诸多新思想、新创意的“火花”,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提供了新的思考、研讨方向。如何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突破,成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的新议题。
1.4提升大学思想政治受教育者的学习自主性
博客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通过这个渠道突显了民主精神,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的具体阐释。不仅改良了以往只有教育者作为信息来源的单一渠道,使每个受教育者也能够随时分享自己获悉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料和学习心得,而且受教育者个体间互相影响,教育影响更加多元化、广覆盖。这不仅能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延续,而且符合大学生的精神面貌特点,容易获得大学生的兴趣和好感,从而主动的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中。
2博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消极作用
2.1博客上信息杂乱,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博客作为综合复杂的网络系统,其网站上展示着各类信息。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官方观点与民间声音、有效信息与垃圾信息混杂,共同构成良莠不齐、复杂多变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青年大学生作为主要对象,正处于从在校生向社会人的转变阶段。部分大学生对是非的判断力还没有完全定型,自控能力有待提高。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对于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会产生一定影响,对于原本在课堂上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而言存在冲击。
2.2传媒大众化,挑战教育者权威性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在知识传播、道德教化上处于权威。以博客为代表的传媒大众化,为公众提供了更多的知识量,展现了不同立场的观点,大学生作为受众的一部分,具有接受新信息、新知识较快的特点,在传媒大众化的风潮中首当其冲。大学生可能掌握更多的各类信息,关注到教育者忽略的知识和内容。在接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被撼动,大学生容易对教师观点的权威性产生质疑。
3扬长避短用博客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3.1宏观上完善制度管理,加强政策引导
建立博客使用制度是妥善利用博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大学要对思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博客开展教学工作,给出明确、细致的要求,应当组织教师参加关于博客知识的学习培训和交流会。建立校内博客工作小组,有针对性的负责博客平台的日常管理与运行,优化博客体系、充实博客内容、保证博客质量。建立教育对象的学习记录电子档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及使用博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育者之间,也应当适时交流博客的使用经验、教育心得体会、学术成果等,分期定时向学校提交教学报告,汇报在思想政教育领域使用博客的成果和不足之处。
3.2微观上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促进有效交流
除了统一的校园博客,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各自的博客中,应当以专业知识和校园动态作为吸引,精选正能量的资料与学生共享,辅以相关教育实例有效引导学生思想。教育者利用博客发表自己的论点、分享有教育意义的新闻和资料、记录自己生活中的所想所思,以身作则,以自身形象作为教育影响的正面典型教育学生。由此,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大学校园中营造和谐向上的人文氛围。博客是双向反馈的渠道,学生在此提出自己的感受和建议,促进教学方法的优化,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
4结论
在网络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众媒体应给予充分重视,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当代大学生特点,积极利用博客等新渠道开展教育工作,并充分认识其中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博客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丁玉霞.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素的几点认识[J].前沿,2013(6):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