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13 16:57: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代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代故事

篇1

1、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人们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和这句成语。

2、千里送鹅毛: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3、孔融让梨: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有一天,孙思邈到远处去出诊,当他经过一个村口时,正巧见几个人抬着一副棺材,匆匆地出了村子,后边还跟着几个送葬的人,情景甚是凄凉。孙思邈见棺材抬过来,便站立在路旁观看,当棺材从他身前过去时,他看到棺缝里还在向外滴血,血的颜色鲜红鲜红的。

孙思邈清楚地看到这种血色后,不由地思考起来,他想:人死了,血为什么还这样的鲜红呢?根据他自己的经验判断,这个人可能还没有死。

救人之心驱使着他,不能再作犹豫,他便立刻赶上前去大声问道:“棺材里装的是什么人,死了多长时间啦?”棺材后边一位送葬的青年农民,忽然看见有人来问,便说:“这是我的妻子,半夜里生孩子,头一胎遇到难产,到天明就死了。孩子也没生下来,还问这干啥!”

孙思邈说:“我从棺材缝里流出的血色来看,不像死人的血,你让棺材停一下,叫我看看情况,或许还能够把人抢救过来呢!”

人已经死了,怎么还能够救活?大家都不相信他的话,仍然抬着棺材匆匆地向前地走。后来在孙思邈的再三说服下,青年农民才让抬棺材的人把棺材停在大路旁边。

打开棺盖一看,那位青年妇女的脸色像黄裱一般,没有一点血色,样子显得十分可怕。孙思邈伸出手来,摸摸她的脉搏,果然不出所料,青年妇女的脉搏还在微弱地跳动着。孙思邈很快选好了穴位,给她扎了几针,又从药包里取出一点药,给她灌进了口里。

这时,大家都用怀疑的眼光看着,等待着……

抬棺材的人蹲下吸了一锅烟的工夫,青年妇女就生下了一个胖娃娃。在婴儿的哭声中,产妇也慢慢睁开了眼睛,苏醒过来了。

大家看到孙思邈根据对血色的判断,救活了两条性命,都感到十分惊奇,说他是神医下凡,非常佩服他。产妇的丈夫看见妻子活了,又安全地生了孩子,于是由悲变喜,紧紧拉着孙思邈的手,半天才说道:“我一家三口人,怎么报答你的恩情呀!”

孙思邈说:“不必谢我了,赶快把人送回去好好调养。”说罢,便大步向前走去,给远村病人看病去了。

篇3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心平气和的刘铭传

篇4

——读《中国古代爱国故事》有感

从古至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爱国人士:郑成功、屈原……

读了《中国古代爱国故事》后,我被郑成功的事迹深深打动着:明朝末年,郑成功怀着爱国心,成功地将荷兰殖民者赶出台湾,收复了中国的神圣领土。

“开辟荆棘逐何夷,十年始克复先基。”读着郑成功写的《复台诗》,我对郑成功的敬佩之情愈来愈浓。是的,郑成功,靠的是他的爱国心。看了他的事迹后,有谁不油然而生敬佩之情呢?他的爱国心不仅留在我心中的最深处,更是永远留在了台湾同胞和全国人民的心中。

篇5

【出处】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晋·庾亮《报温峤书》

【解释】越:跨过;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县南。原指不要越过雷池。后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用法】作谓语、状语、分句;形容人保守拘谨不敢为

【相近词】原地踏步、故步自封、谨小慎微

【反义词】大刀阔斧、大步流星

【示例】是用来批评那些已经学习了很多却“不敢越雷池一步”、在艺术手法上陈陈相因的人们的。秦牧《独创一格》

篇6

民间故事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湖南习俗元宵节这一天,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是湖南最主要的民间习俗,如长沙的酸菜炒汤圆,将汤圆配酸菜、辣椒炒制,外焦内软,酸、甜、咸、辣俱全;郴州因为多民族聚居而形成了独特的元宵舞龙舞狮活动,如今年郴州资兴举办的第五届龙狮腰鼓大赛将会有24支队伍参赛。

位于湖南南部的新田县,毗邻两广,元宵习俗独特。元宵节这一天晚上,新田县的农民们会提着点亮蜡烛的小灯笼来到宫庙前集合。数百串灯笼连在一起,组成一条近千米长通体发光的“巨龙”,每一盏“龙身”上的灯都代表着一户人家。随着一阵阵锣鼓声,游龙灯的队伍从宫庙前的农田出发,在威风凛凛的“龙头”牵引下,开始绕全村游行。举着“龙身”游灯的人们还要保证这条“长龙”的连续和完整,所以每一个人都要小心地配合着“长龙”前进,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巨龙”所到之处,家家烟花爆竹声震天。游完龙灯后,村里的居民们会将所有的龙灯集聚在一起“烧龙灯”,期待来年风调雨顺。

广西习俗据广西文化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元宵节期间,广西各地的欢庆活动多达数百项,如柳州的花灯、百色的非遗巡展、北海的神游等,这些活动以文化展演和娱乐赛事为主,现代和传统交融,城市和乡村联动,地域特点鲜明,民族个性浓郁,群众参与面广泛。

篇7

有人说:“古代人比现代人身材高大”(指一两千年前的古代人)我们就有不少人信以为真。其实这是错误的,照科学上的研究,人类的体质在几千年的短短时间里,变化并不太大。以身材长短来说,古代人和现代人的身材一般都只有一米六·七上下,过高和过矮都只是个别的现象。

可是有人要问:古书上不是明明记载着“身高八尺”为甚么现在却只有“五尺身材”了呢?据现在研究的结果,这是因为古今尺度不同的缘故。汉代的一尺约合现在23公分,西晋一尺正值现在24公分,而现在的尺子呢却是33公分。我们来折合一下看,汉代一尺豹合现在一尺的23/33,也就是说近乎现在一尺的七折,“七八五尺六”,就算是古代最大的身材了,不是仍然和现在身材高大的人差不多么?解决古代尺称斗量的问题也必须依靠考古方面的长期发掘和研究。1951年湖南长沙发掘有战国年间(公元前453一前221年)的天秤,1954年洛阳发掘有西晋永宁二年(公元302)的骨尺,就是研究这类问题的最好保证。

问题解决到这里也还可能导致出一个新的问题,就是有人要问为甚么尺子逐渐在加长?这就涉及到社会的本质问题了。我们知道中国是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之中,统治阶级要剥削人民,除了明增赋税的办法之外,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加大征收的尺码。从发掘的尺子中可以看到历代尺子在增长这是事实,尺子逐渐加大的目的又是为了加重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从这上面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统治阶级还用这样一种阴暗的方法来对劳动人民进行榨取。

这里还可以附带说一个问题。两位戏剧爱好者有一次争论起古代宝剑长短的问题。一位说:古代的宝剑很长,理由是在“荆轲刺秦”中秦王是从背后拔剑的,不然宝剑就拔不出来,可见古来的剑是很长的。另一位说:古来的宝剑是短的,他的理由是根据“鱼腹藏剑”,鱼腹藏剑就是把剑装在鱼的肚子里面,剑长了一般的鱼怎么会装下呢。可见古来的宝剑是短的。其实这个问题用考古学的办法也很好解决,只要用科学的方法把古代的剑挖出来看看就行了。根据现在挖的结果,这两位戏剧家说的都对,不过他们在争执当中忽略了一个时间问题。我们知道“鱼腹藏剑”的故事是发生在春秋,“荆轲刺秦”的故事是发生在战国,二者时间不同,所以剑的长短也就不一样了。春秋的剑一般只长30多公分,藏在鱼肚里并不困难,秦以后的剑长在一米以上,不从背后拔确实就很难。

篇8

赠我鹄文绫。

贮以相思箧。

缄以同心绳。

裁为亲身服。

着以俱寝兴。

别来经年岁。

欢心不同凌。

泻酒置井中。

谁能辨斗升。

篇9

一、我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的演变历程

我国古代文学中最原始的传播方式是以口语为媒介的传播形式,在人们的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实现古代文化间的传承,以便于保存一些历史悠久的神话故事以及故事传说。同时,语言传播中的声诗传唱也实现了传播的发展。在古代的民间传说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典例,而声诗传唱中最著名的就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随着口语传播的不断发展,文字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文字的出现促进了抄写的传播时代,抄写传播时代主要起源于秦汉时期,到西汉时就已经发展为完善的抄写传播方式,因此,随着抄写时代的出现,保留了我国古代的许多的文学作品,在抄写的传播中实现了借阅的文化交流。抄写传播方式是由简牍抄写发展到到绢帛抄写,从而不断的完善的过程。然而纸质的出现,使抄写传播形式达到了发展的顶峰。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出现,结束了抄写的传播形式,在文学的传播中逐渐的采用雕版印刷,雕版印刷术不仅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还提高了文学的传播速度,因此,雕版印刷术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传播过程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学传播形式也在不断地完善,因此,要在古代文学的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实现文学的可持续发展,以便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的发展。

二、我国古代文学的传播方式

在我国古代文学的传播过程中,要依据传播的手段与传播的方式进行研究,经过对传播介质的分析,从而促进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

(一)语言传播语言传播在古代文学传播中是最基础的传播形式,因此,要不断的挖掘语言传播在古代文学中作用,分析语言传播的传播方式,从而增强对语言文学的了解。1.口头传播口头传播作为古代传播中最便利的传播形式,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最早的口语传播是对文学创作的传播过程,经过不断地口头传播加以保留,在古代祭神的时候,巫师就是利用口语传播的形式进行祈福的。通过古代人们的口耳相传的传播形式,从而产生神话、传说等故事。如《白蛇传说》就是依据人们的口耳相传得以保留,在故事的传播中,有利于表达出许仙与白娘子之间的爱情故事,在故事中保留文学文化中的精髓。2.乐妓演唱乐妓演唱是语言传播中最主要的传播手段,是将古代诗人、词人等的文学创作用歌曲的形式演唱出来,在宴会上,为达到助兴的效果邀请乐妓进行演唱。乐妓演唱主要兴起于魏晋时期,自唐宋发展以后,乐妓演唱逐渐地被人们有所关注,大到皇宫六院,小到市井街道都离不开乐妓的传唱,乐妓的传唱有利于发扬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同时,也有许多文人雅士为乐妓作词。例如,苏轼的《蝶恋花》感叹的是时光易逝,佳人难得的情怀,显现出诗人的寂寞失意的惆怅之情。“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表达出苏轼的失落之情,因此,通过乐妓演唱的形式将《蝶恋花》进行传播,使《蝶恋花》多了另一种韵味,耐人寻味。同时,经过乐妓的传唱,将诗人的诗词发扬光大,从而使诗词得以流传至今。3.声诗传唱声诗传唱是许多文人雅士在讨论的过程中从而产生的名篇佳句,经过同行之间的赞扬从而得以流传。由于古代的名流公子的传播效率较高,因此,在文人雅士的聚会上所出现的诗词的传播方式将更为广泛,人们更容易接受。同样,声诗传唱的传播速度主要取决于作者的社会地位。人们在唱和的过程中围绕一个统一的话题,用某一押韵率进行吟唱,从而完善古代文学的传承。

(二)文字传播文字的出现改变了我国的古代的文学传播方式,弥补了语言传播中的不足,通过文字的传播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古代文学的进步。题壁传播:题壁传播指的是在文物名胜古迹刻写诗词歌赋,从而以便于人们游玩观赏,发扬古代文学。题壁传播主要兴起于唐代南北朝时期,在最初的题壁传播中,所采用的主要的介质是墙壁、山壁、庭院、驿馆等,以便于人们浏览阅读。同时,题壁传播能够将古代文学完整的保留下来。例如: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创作《钗头凤》的过程中,将《钗头凤》提写在墙壁上,以感叹陆游的爱情,诉说对爱人的思念。经过题壁的传播方式,将《钗头凤》得以流传。

(三)文本传播雕版印刷术的兴起促进了我国古代文本传播的发展,在我国古代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许多家境贫寒的孩子为了读书,普遍采取抄写的方式进行学习,于是出现了借阅与抄写的传播,通过借阅与抄写从而完成文学传播的过程。同时,由于有些文学书籍具有收藏价值,因此,一些收藏家会采取誊写的方式加以保留。在抄写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增强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还有助于加深记忆,从而使文章成为时代的经典,有助于实现文学的广泛流传。

三、结语

篇10

中国锁具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考证和历史文献记载,锁具发展至今有五千年历史。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之“骨错”、“石错”就是锁钥雏形。“觿”,古代用骨头制的解绳结的锥子,就是古代钥匙的雏形。所以“觿”属我国最古老的锁具之一。

古锁初称牡、闭、、钥、链、钤。早期为竹、木结构,起源于门闩。春秋战国至鲁班于木锁内设堂奥机关,至东汉制金属簧片结构锁(又称沟槽锁)。入唐时所之多为金、银、铜、铁、木。明代遂成为广锁、花旗锁、首饰锁、刑具锁四大类。实际上还有一类密码锁,只是不太常见罢了。历经清代、民国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古锁工艺精致奥妙、文化内涵丰富。雕花刻字如:状元及第、长命富贵、麒麟送子、龙凤呈祥等。尤以鱼形锁为例,在《芝田录》中道:“门锁必为鱼者,取其不暝守夜之意。”鱼亦作年年有余之吉利。古锁也寓意财富,故有“驴驮钥匙马背锁”之说。后衍生至爱情永恒,家族永续,身体永康,似乎一切良愿尽寓其中。

据资料记载,最早的用木制成的锁,其不堪一击只能作为象征性的锁。我国

的金属锁最早出现在汉代,是簧片结构锁。明清时代是古锁的鼎盛时期,以铜质

和铁质为主。上世纪50年代,成本较低的低焊钩锁、叶片锁、弹子锁陆续进入我

国市场,中国古锁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透过泛着沧桑的古锁,领略着中华博大

精深的历史文化。

锁的具体名称,有一开锁、二开锁、三巴掌锁、三道箍虾尾锁、四开锁、五开锁、龙凤锁、双元锁、迷宫锁(定向锁)、底开锁、转冲锁、倒拉锁、暗门锁、无钥锁、方锁、炮仗锁、马缰绳锁、牛角锁、牛尾锁、举梁锁、文字密码锁、数字密码锁等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古锁,虽长短不一,大小不等,外形大同小异,其奥妙之外,在于钥匙孔的开槽上,可谓五花八门,稀奇古怪。钥匙孔的形状,分别为“一”、“上”、“工”、 “古、” “尚、”“吉”、“喜”、“寿”等字。这些钥匙孔,还是古代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的反映哩!黎庶百姓只能用“一”字孔锁,士大夫用“士”、“吉”字孔锁,寿诞喜庆,用“寿”、“喜”字孔锁,将相帝王则另有区别,不得僭越乱来,否则视为违反王法。

按材质分,有木锁、金锁、银锁、铜锁、铁锁、景泰蓝锁等;按形式分,

有圆形锁、方形锁、枕头锁、文字锁、人物锁、动物锁、密码锁、暗门锁、倒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