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鉴定范文
时间:2023-03-20 07:52: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成果鉴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国科发成字[1995]04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委,国务院各有关部委、直属机构、事业单位:
为了贯彻执行一九九四年十月二十六日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第19号令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明确规范科技成果鉴定操作规程,现将《科技成果鉴定规程)发送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科技成果鉴定规程》
一九九五年二月十三日
科技成果鉴定规程(试行)
(国家科委1994年12月)
为了贯彻执行一九九四年十月二十六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第19号令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以下简称《鉴定办法》),正确理解《鉴定办法》的有关内容,规范科技成果鉴定的操作程序,特制订本规程。
一、科技成果鉴定的一般原则
(一)科技成果鉴定是指有关科技行政管理机关聘请同行专家,按照规定的形式和程序,对科技成果进行审查和评价,并作出相应的结论。科技成果鉴定工作是主管科技工作的政府机关的行政行为。
(二)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目的是正确判别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科技成果的完善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三)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民主、客观公正、注重质量、讲求实效的原则,确保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四)科技成果鉴定是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评价科技成果的方法之一。国家鼓励科学成果通过市场竞争、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方法得到评价和认可。
(五)科技成果鉴定严格实行归口管理,杜绝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带来的不良后果,以保证《鉴定办法》的有效贯彻。
国家科委归口管理、指导和监督全国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具体由国家科委科技成果司负责执行。
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委归口管理、监督本地区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具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委的科技成果管理机构负责执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负责管理、监督本部门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具体由各有关部门的科技成果管理机构负责执行。
二、鉴定范围
(一)根据《鉴定办法》第六条的规定,科技成果鉴定的范围是指列入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计划内的应用技术成果,以及少数科技计划外的重大应用技术成果。
1本条所称的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科技计划是指:
(1)国家科技计划包括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如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只对专题取得的成果组织鉴定,八六三计划只对重大技术项目和课题取得的成果组织鉴定);
(2)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计划的范围,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委根据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具体情况与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商定,报国家科委备案。对于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的科技计划,就科技成果鉴定来说,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委同意可视为省级科技计划的一部分;
(3)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科技计划是指国务院各部门科技司(局)管理和认定的科技计划。
2本条所称的应用技术成果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和生物、矿产新品种等。
3少数计划外的重大应用技术成果申请科技成果鉴定,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技术成熟并有明显的创造性;
(2)性能指标在国内同领域中处于领先水平;
(3)经实践证明能应用;
(4)对本行业或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科技进步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凡科技计划外重大应用技术成果申请鉴定的,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委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科技成果管理机构批准,否则不能组织鉴定。
4科技计划内的基础性研究、软科学研究等其他科技成果的评价方法,由国家科委另行制定。
5执行科技计划所完成的应用技术成果,也可以通过其他形式进行评价和认可,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科技成果管理机构可以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有必要进行鉴定。
(二)根据《鉴定办法》第六条的规定,下列科技成果不组织鉴定。
1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是指自然科学中纯理论性研究的结果,主要表现形式为学术论文。其评价方法,应根据国际惯例,通过国内外同领域的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公开发表,引起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关注、评论和引用来获得认可,并由所在单位学术机构出具综合评价意见。
对于可以直接指导应用技术研究和开发的理论成果,它的作用不仅表现为论文的学术价值,还表现在被该理论指导的应用技术成果上,这种应用性理论成果可以视同应用技术成果,并依照《鉴定办法》第六条的规定申请鉴定。
2软科学研究成果是指对推动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促进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起重大作用的研究结果,主要表现形式为研究报告。
3已申请专利的应用技术成果以该项目向中国专利局提交专利申请的日期为限,申请日后不组织鉴定,局部技术已申请专利但整体未申请专利且符合《鉴定办法》第六条规定的应用技术成果可以申请鉴定。
4已转让实施的应用技术成果是指由研究开发方按照《技术合同法》的规定将研究开发的结果转让给其他企业,并投入工业生产的应用技术成果,应该由生产实施单位作出评价。
5企业、事业单位自行开发的一般应用技术成果,除《鉴定办法》第六条规定的重大应用技术成果外,应通过市场机制得到社会认可。
6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必须经过法定的专门机构审查确认的科技成果是指有专门的法律规定,或主管行业部门规章明确规定,必须按照法律、规章的规定由专门的机构进行审定的科技成果,如《药品管理法》和《卫生部新药审批办法》规定,新药必须由“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审查,经批准后方可应用;农业新品种必须经农业部确认的专门审查机构审查批准后才能正式推广应用。这些都是评价和审查科技成果的方式,因此,无需再组织鉴定。
凡不组织鉴定的科技成果,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都不得受理鉴定的申请。通过其它方法评价的科技成果,任何单位不得使用《科技成果鉴定证书》、(以下简称《鉴定证书》)格式。
(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对社会公共利益、国家资源有破坏作用,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科技成果(包括三废未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科技成果),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不得受理鉴定的申请。已经受理正在进行鉴定的,应立即停止鉴定;已经通过鉴定的,应当撤销。
三、鉴定组织
(一)根据《鉴定办法》第九条的规定,国家科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委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科技成果管理机构是科技成果鉴定的具体组织单位。
1根据鉴定工作的需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委可以视具体情况授权省政府有关业务厅、局和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科委组织鉴定。
2国务院有关部门,有特殊情况的,经国家科委同意后,可授权其具有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单位(或派出机构)组织鉴定。
3组织鉴定单位同意组织鉴定后,可以直接主持该项科技成果的鉴定,也可以根据科技成果的具体情况和工作的需要,委托有关单位对该项科技成果主持鉴定。受委托主持鉴定的单位为主持鉴定单位。主持鉴定单位可以是科技成果完成单位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如:国家教委可委托清华大学主持由该校某系完成项目的鉴定;农业部可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主持其所属研究所完成项目的鉴定;冶金部可委托武汉钢铁公司主持其下属企业完成项目的鉴定等)或其他有关单位;但不得委托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对自己的科技成果主持鉴定。主持鉴定单位要对组织鉴定单位负责。
(二)根据《鉴定办法》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的规定,鉴定分为检测鉴定、会议鉴定和函审鉴定三种形式,三种鉴定形式具有同等效力。
1检测鉴定:凡通过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定的专业技术检测机构检验、测试,性能指标可以达到鉴定目的的科技成果(如计量器具、仪器仪表、新材料等),组织鉴定单位应采用检测鉴定形式。专业技术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是检测鉴定的主要依据。专业技术检测机构应依据检测报告对检测项目作出质量和水平的评价。凭检测报告难于对被鉴定的科技成果作出质量和水平评价时,组织鉴定单位或主持鉴定单位可以会同专业技术检测机构聘请三至五名同行专家,成立检测鉴定专家小组,依据检测报告,提出综合评价意见。
省、部级专业技术检测机构,由省、部科技主管部门按照国家科委制定的专业技术检测机构认定标准确定,并报国家科委备案。
2会议鉴定:对于需要组织同行专家进行现场考察或演示、测试和答辩的科技成果,组织鉴定单位可以采用会议鉴定形式。组织鉴定单位根据被鉴定科技成果的技术内容可聘请七至十五名同行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鉴定委员会到会专家不得少于应聘专家的五分之四。被聘专家不得以书面意见或委派代表出席会议。组织鉴定单位或主持鉴定单位不得因专家不到会临时更换鉴定委员。鉴定结论必须经到会专家的四分之三以上通过才有效。不同意见应在鉴定结论中明确记载。
3函审鉴定:不需要组织同行专家到现场进行考察、测试和答辩,由专家通过书面审查有关技术资料即可进行评价的科技成果,组织鉴定单位可以采用函审鉴定形式。函审鉴定由组织鉴定单位聘请五至九人组成函审组。提出书面函审意见的专家不得少于应聘专家的五分之四,鉴定结论必须依据函审专家四分之三以上的意见形成。不同意见应在结论中明确记载。
(三)组织鉴定单位选聘参加鉴定工作的同行专家应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特殊情况下可聘请不多于四分之一的有中级技术职务的中青年科技骨干)。特殊情况是指:个别地区专业不全,缺少高级技术职务的科技人员;某些新型学科和边缘学科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比较少;某些部门因保密的需要,选聘社会上专家受到限制。
2对被鉴定科技成果所属专业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熟悉国内外该领域技术发展的状况。
3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职业道德。
“同行专家”是指最接近被鉴定科技成果所涉及的专业的科技人员,选聘同行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或函审小组或检测鉴定小组)时,应尽可能同时有教学、科研、生产三方面的专家参加。
下列人员不得选聘为科技成果鉴定专家:
(1)科技成果完成单位的人员;
(2)计划任务下达单位的人员;
(3)任务委托单位的人员;
(4)长期脱离教学、科研、生产的党政机关管理人员。由于公安、安全、国防等特殊部门某些科技成果涉及国家秘密,不宜扩大知密范围,可以聘请科技成果完成单位、任务下达或委托单位的同行专家参加鉴定,但不能聘请直接参加被鉴定的科技成果的研制工作的人员。
(四)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在鉴定工作中应当对被鉴定的科技成果进行认真负责的审查,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结论。并对作出的评价结论负责,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有义务和责任对被鉴定的科技成果保守秘密。
(五)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及其有关负责人,不得干涉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独立地进行鉴定工作,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对鉴定专家在鉴定工作中提出与鉴定工作有关的请求,应当认真研究并及时作出明确答复。
四、鉴定程序
组织鉴定单位或主持鉴定单位应当负责鉴定的全部过程,但不得成立鉴定领导小组领导鉴定工作。
(一)鉴定申请的渠道根据《鉴定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个人可按下列渠道申请鉴定:
1完成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计划内的需要鉴定的科技成果,由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根据任务来源或者隶属关系,向有权组织鉴定的单位申请鉴定;
2隶属关系不明确的,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个人可以向其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委申请鉴定;
3两个以上单位共同完成的需要鉴定的科技成果,经完成单位共同协商,由第一完成单位负责根据任务来源或者隶属关系,向有权组织鉴定的单位申请鉴定,同一科技成果只能鉴定一次,不得多单位分头申请鉴定;
4属于多学科、跨行业的,整体性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的特别重大的科技成果,受理鉴定申请的主管机关可以向上一级科技成果管理机构提出鉴定申请报告,由上一级科技成果管理机构组织鉴定。
(二)申请鉴定的科技成果应当符合《鉴定办法)第六条规定的范围,并具备第十八条规定的条件。1没有完成计划任务书或者合同约定要求的一律不能申请鉴定,“计划任务书或者合同约定要求,主要是指计划任务书或合同约定的技术性能与指标。
2凡有异议或争议的科技成果,组织鉴定单位不得受理鉴定申请,应待异议或争议解决后方可受理鉴定申请。
3技术资料和有关文件齐全,并符合档案管理部门的要求,主要包括:
(1)计划任务书或者合同书;
(2)技术研究报告(包括技术方案论证、技术特征、总体性能指标与国内外同类先进技术的比较、技术成熟程度、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意义、推广应用的条件和前景、存在的问题等基本内容);
(3)测试分析报告及主要实验、测试记录报告(包括原始记录);
(4)设计与工艺图表;
(5)质量标准(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
(6)国内外同类技术的背景材料和对比分析报告,以及国家科委、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委认定的,有资格开展检索任务的科技信息机构出具的检索材料和查新结论报告;
(7)用户使用情况报告;(8)经济效益(一次性直接效益)、社会效益分析报告及证明材料;
(9)涉及污染环境和劳动安全等问题的科技成果,需有关主管机构出具的报告或证明;
(10)准确的完成单位(不包括一般试制加工单位及一般协作单位)和主要完成人员名单(按解决该项成果技术问题所作贡献大小排序);
(11)行业主管部门要求具备的其他文件。上述技术资料和有关文件的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引用文献资料和他人技术必须说明来源,材料文件必须打印、装订整齐、符合档案部门的要求。
(三)申请鉴定的程序为:
1凡符合申请条件的科技成果,由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填写《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申请表》,经其主管部门审查并签署意见后向组织鉴定单位提交申请;
2申请鉴定单位应在其建议的鉴定日期前二个月将鉴定申请报告、《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申请表》和技术资料以及起草的《鉴定证书》同时报送组织鉴定单位;3能独立应用的重大阶段性成果,经下达任务的主管部门同意,可以单独申请鉴定。“重大阶段性成果”是指在重大科技项目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取得的具有创造性、先进性和独立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
(四)组织鉴定单位接到科技成果鉴定申请后,应及时、认真地进行形式审查和技术性审查,并在三十天内批复审查意见。形式审查由组织鉴定单位的科技成果管理机构负责,技术性审查由科技成果管理机构会同有关业务管理机构共同进行。
1形式审查的主要内容是:
(1)是否属于鉴定范围内需要鉴定的科技成果;
(2)《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申请表》和起草的《鉴定证书》是否正确无误;
(3)提交的文件、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完整并符合要求;
(4)成果完成单位及主要完成人员排序是否正确,有无成果权属争议等问题。
2技术性审查的主要内容是:
(1)是否完成合同或计划任务书规定的任务;
(2)报送的文件和技术资料内容是否正确、翔实;
(3)初步判别技术的创造性、先进性、实用性、成熟性、可靠性、推广应用的条件和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等。组织鉴定单位的科技成果管理机构或者其所会同的有关业务管理机构认为必要时,可听取科技成果完成单位的技术情况介绍。
3组织鉴定单位在完成审查后,应及时作出批复,批复的主要内容包括:
(1)同意组织鉴定的
A确定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确定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时可分三种情况:由组织鉴定单位组织和主持鉴定;由组织鉴定单位组织鉴定,委托有关单位主持鉴定;责成其他有组织鉴定权的单位组织鉴定。
B确定鉴定形式。采用检测鉴定时,根据被鉴定科技成果所属专业,确定专业技术检测机构,并同时下达《科技成果检测鉴定委托书》(以下简称“委托书”);采用会议鉴定时,确定鉴定委员会名单及正、副主任委员,需要现场测试的,确定测试专家组名单;采用函审鉴定时,确定函审专家组名单及正、副组长。
C责成其他单位组织鉴定时,需要采用的鉴定形式和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名单由被责成的组织鉴定单位确定。
(2)不同意组织鉴定的,应说明不同意的理由。
4根据《鉴定办法》第二十条的规定,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由组织鉴定单位从国家科委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委、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专家库中遴选,申请鉴定单位不得自行推荐和聘请。
(1)鉴于目前国家科委的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专家库尚处于试用阶段,人库专家的数量和专业以及地区的分布等还有待补充和完善,部分省、部的专家库尚未建立,组织鉴定单位选聘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时,可先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A从国家科委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专家库、部已建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库中选聘;
B通过行业主管部门推荐;
C通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业务管理部门推荐;
D由本单位相关业务管理部门推荐。
(2)组织鉴定单位在确定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名单时,应事先征得专家的同意。
(五)鉴定步骤1检测鉴定步骤
按《科技成果检测鉴定规则(试行)》进行,程序如下:
(1)由组织鉴定单位指定对口的检测机构,向检测机构和成果完成单位下达“委托书”“委托书”是检测机构受理检测鉴定的依据;
(2)成果完成单位持“委托书”并携带成果实物和相关技术资料到指定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必要时,成果完成单位应向检测机构介绍成果的具体情况,但不得干扰检测机构独立进行检测工作;
(3)检测机构在接到“委托书”和被检测的成果后,一般在一个月之内完成检测工作,并出具“检测报告”。“委托书”的有效期为二个月;
(4)检测机构须在检测报告上加盖“成果鉴定—检测专用章”(以下简称“专用章”),“专用章”由检测机构的认定机构统一刻制;
(5)检测机构对被检测成果的个别技术指标不能进行检测时,可委托其它机构对该指标进行检测,必要时可使用成果完成单位的仪器或设备,但事先必须确定该仪器或设备的可靠性;
(6)检测机构认为被检测成果不在本机构的检测范围之内时,应及时向组织鉴定单位提出,由组织鉴定单位指定其它检测机构;
(7)检测数据难以全面表证被鉴定成果性能、水平时,组织鉴定单位可会同检测机构聘请同行专家,并指定一名负责人,对成果作出综合评价,形式书面评价意见;
(8)检测机构将检测报告和评价意见一并送组织鉴定单位审查,组织鉴定单位将检测报告和评价意见作为《鉴定证书》中鉴定意见;
(9)《鉴定证书》的颁发,按会议鉴定步骤中《鉴定证书》的颁发规定办理;
(10)检测报告和评价意见(原件)由组织鉴定单位存档。
2会议鉴定步骤
(1)会前准备
A,组织鉴定单位批复鉴定申请后,应当及时拟定并发出召开鉴定会的通知(其他任何单位不得另发与鉴定会有关的通知或请柬),通知的主要内容包括:批准组织鉴定的文号和机构;组织鉴定单位和主诗鉴定单位名称;鉴定形式;鉴定日期、地点、联系人、联系电话等具体事宜。
组织鉴定单位或主持鉴定单位应在鉴定会前十天将召开鉴定会的通知和技术资料以及起草的《鉴定证书》寄(或)送到应聘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应改变召开鉴定会时发资料的做法。
B,需要进行现场测试的,测试组专家必须在鉴定会召开前完成测试工作,并写出测试报告,测试报告需经测试组专家签字。测试组工作期间,成果完成单位应该为测试组积极创造条件,配合测试组顺利完成测试工作。
C申请鉴定单位应在鉴定会前认真做好会务的准备工作。
D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以及鉴定委员会的正、副主任在鉴定会前开预备会,听取成果完成单位关于鉴定会准备情况的汇报,并商定会议的具体议程,必须安排充裕的时间保证专家进行讨论和评议。
E鉴定委员会主任指定一名鉴定委员起草鉴定意见。
(2)鉴定会过程(通常程序)
A组织鉴定单位或主持鉴定单位的负责人宣布鉴定会开始,宣读组织鉴定单位对鉴定的批复文件,宣布鉴定委员会成员名单,报告出席鉴定会专家人数,宣布由鉴定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主持技术鉴定。
B在鉴定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主持下,成果完成单位、专家测试组、用户单位等分别作技术报告、测试报告、应用报告。
C专家进行现场考察或观看演示。
D专家质疑。专家根据已经审阅的鉴定材料和听取的技术报告、测试报告、用户报告、现场考察或观看演示等,提出质疑。成果完成单位必须据实回答专家提出的问题和提供所需要的原始技术资料。
E专家评议。采取背靠背的形式,由鉴定委员会进行独立评议,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可派一至二名代表列席会议(其他人员一律不得参加),了解专家评议情况,但不得对被鉴定的科技成果发表评价意见。
鉴定委员会评议内容包括:是否完成合同或计划任务书要求的指标;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完整,并符合规定,应用技术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和成熟程度;应用价值推广的条件和前景;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核对起草的《鉴定证书》与提交鉴定会审查的技术资料是否相符。评议时,作出的总体性能、水平的评价要有可比的对象。
根据评议情况,由鉴定委员会指定的鉴定委员起草鉴定意见,不能由其他人代拟。不明确写上“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的鉴定意见视为无效鉴定,组织鉴定单位或主持鉴定单位应退回重新鉴定,予以补正。
参加鉴定会的专家和列席会议的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将评议情况,特别是讨论中的不同意见对外泄露。
F鉴定意见形成后,鉴定委员会委员在鉴定意见原稿和《鉴定证书》中“鉴定委员会委员签字表”栏签字。不同意鉴定意见的委员有权拒绝签字。经专家签字的鉴定意见原件由组织鉴定单位存档,复印件交成果完成单位填写《鉴定证书》用。
科技成果经鉴定委员会评议未通过的,鉴定委员会应正式写出未通过的理由,经组织鉴定单位审核后,通知成果完成单位,并报其主管部门。
组织鉴定单位或主持鉴定单位发现鉴定意见有不符合《鉴定办法》和本规程有关规定的,应及时向鉴定委员会指出,责成鉴定委员会改正。
G鉴定意见形成后,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的领导主持会议,鉴定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在鉴定会上宣布鉴定意见,有关领导讲话。鉴定会结束。
特别注意事项:鉴定会开始时,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不能对被鉴定科技成果发表导向性评价意见;专家的技术咨询费应在专家评议后由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发给,经费由成果完成单位支付。
(3)颁发《鉴定证书》
科技成果鉴定结束后,由组织鉴定单位按照国家科委制订的格式颁发《鉴定证书》。
A成果完成单位将专家签字的鉴定意见填写在《鉴定证书》的“鉴定意见”栏中,再将《鉴定证书》送主持鉴定单位和组织鉴定单位主管领导审查签署意见。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科委组织鉴定的,由主管主任签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业务厅(局)组织鉴定的,由主管厅(局)长签字;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鉴定的,由科技司(局)主管司(局)长签字。
B《鉴定证书》由组织鉴定单位按年度统一编号,并填写“鉴定批准日期”。
C成果完成单位按国家科委制订的格式和尺寸要求印刷《鉴定证书》,《鉴定证书》最多不超过五十份。
D印制的《鉴定证书》先送主持鉴定单位审核无误后,加盖主持鉴定单位印章,再送组织鉴定单位审核,无误后加盖组织鉴定单位“科技成果鉴定专用章”,《鉴定证书》生效。
E科技成果鉴定会全部程序完成后,组织鉴定单位按照档案管理部门的要求,及时将成果鉴定的有关文件、资料整理归档,鉴定会的所有原始文件和资料由组织鉴定单位存档。
3函审鉴定步骤
(1)组织鉴定单位选聘函审专家组成函审组,并指定正、副组长。
(2)组织鉴定单位将同意鉴定的批复件、《科学技术成果函审表》(以下简称《函审表》)和技术资料以及起草的《鉴定证书》初稿送函审专家审阅,函审专家收到函审材料后,按会议鉴定评议内容进行审查,在《函审表》中填写审查意见,一个月内将已填写审查意见的《函审表》、技术资料、《鉴定证书》初稿寄回组织鉴定单位。
(3)组织鉴定单位将各函审专家已填写审查意见的《函审表》寄函审组正、副组长,函审组正、副组长根据专家的函审意见,写出综合鉴定意见,签字后寄组织鉴定单位。
(4)鉴定意见经组织鉴定单位审核后填写在《鉴定证书》的“鉴定意见”栏。
(5)函审鉴定意见原件和《函审表》由组织鉴定单位存档。版权所有
(6)《鉴定证书》的颁发程序与会议鉴定相同。
五、鉴定的管理
篇2
成 果 名 称:
完 成 单 位:
申 请 鉴 定 单 位: (盖章)
申 请 鉴 定 日 期:
申请组织鉴定单位:
组织鉴定单位受理日期: 经办人: (签字)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一九九四年制
科技成果
中文名称
(限35个汉字)
研究起始时间
研究终止时间
申请鉴定单位
单位名称
隶属省部
代码
名称
所在地区
代码
名称
单位属性( )
1.独立科研单位2.大专院校3.工矿企业4.集体个体5.其他
联 系 人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1. 2.
通信地址
任务来源
( )
1-国家计划 2-省部计划 3-计划外
成果有无密级
( )
0-无 1-有
密级
( )
1-秘密 2-机密 3-绝密
内 容 简 介
内 容 简 介
技 术 资 料 目 录
主 要 研 制 人 员 名 单
序号
姓 名
性 别
出生年月
技术职称
文 化 程 度
(学 位)
工作单位
对成果创造性
贡 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注:主要研制人员超过15人可加附页
申 请 鉴 定 单 位 意 见
领导签字 (盖章)
主 管 业 务 部 门 意 见
领导签字 (盖章)
任 务 下 达 单 位 意 见
领导签字 (盖章)
组 织 鉴 定 单 位 意 见
经办人 (签字);主管领导 (签字)
鉴定形式
填 写 说 明
1.《科技成果鉴定申请表》:本表规格为标准A4纸,竖装。必须打印或铅印,字体为4号字。
2.成果名称:由成果完成单位填写。
3.完成单位:指承担该项目主要研制任务的单位。由两个以上单位共同完成时,原则按计划任务书或技术合同中研制单位的顺序由第一完成单位填写,如有变化,填写前,完成单位必须协商一致。
4.申请鉴定单位:由成果完成单位填写,名称必须与单位公章完全一致。两个以上单位完成的,原则由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中第一承担单位提出申请,如有变化,在提出申请鉴定之前,各完成单位必须协商一致。
5.申请鉴定日期:由成果完成单位填写,并以申请鉴定单位盖章日期为准。
6.申请组织鉴定单位:指向有组织鉴定权,并向其提出鉴定申请的单位。由成果完成单位填写。
7.组织鉴定单位受理日期:指申请鉴定单位将本鉴定申请表送达申请组织鉴定单位的日期。由经办人填写并签字。
8.申请表中的“科技成果名称”必须填写全称,并与封面上的科技成果名称完全一致。
9.研究起始时间:是指该项成果开始研究或开发的时间,应以计划任务书或合同、协议书上的时间为准。
10.研究终止时间:是指该成果最终完成的时间为准。
11.申请鉴定单位:
(1)单位名称:封面上的申请鉴定单位。
(2)隶属省部:指申请鉴定单位的行政隶属关系属于哪个地方或部门,如果本单位有双重隶属关系,请按本单位最主要的隶属关系填写。隶属省部的名称由申请鉴定单位填写,代码由申请组织鉴定单位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名称与代码;国务院各部、委、局及其机构名称与代码”填写。
(3)所在地区:是指鉴定申请单位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名称由申请鉴定单位填写,代码由申请组织鉴定单位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名称与代码”填写。
(4)单位属性:是指成果第一完成单位在1.独立科研机构 2.大专院校 3.工矿企业 4.集体个体 5.其他五类性质中属于哪一类,并在括号中选填相应的数字即可。
(5)联系人:是指申请鉴定单位的该项成果的技术负责人。
(6)通信地址:指鉴定申请单位的通信地址,要依次写明省、市(区)、县、街和门牌号码。
12.任务来源:是指该项目隶属于哪个计划,请在括号中选填1.2.3即可。
13.成果有无密级:根据国家有关科技保密规定,确定该项目是否有密级。
14.密级:根据国家有关科技保密的规定确定的密级。该项目如无密级此栏可不填,如有密级请在括号内选填1.2.3即可。
15.内容简介,应包括如下内容:
(1)任务来源:计划项目应写清计划名称及其编号。计划外的应说明是横向或自选项目。
(2)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
(3)性能指标(写明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要求的主要性能指标和实际达到的性能指标)。
(4)与国外同类技术比较。
(5)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
(6)作用意义(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
(7)推广应用的范围、条件和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
16.技术资料目录:指按照规定应由鉴定单位提供的主要文件和技术资料。
17.主要研究人员:由成果完成单位根据研究人员对成果的创造性贡献大小顺序填写。并应得到所有完成单位的认可。
18.申请鉴定单位意见:由申请鉴定单位填写,经领导签字后,加盖单位公章。
19.主管业务部门意见:由申请鉴定单位的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填写,经领导签字后,加盖单位公章。
20.任务下达单位意见:由该项目的任务下达单位填写,经领导签字后,加盖单位公章。
篇3
(函审鉴定用)
一、项目名称:
二、项目来源:
国家计划:计划名称及项目编号
省科技厅计划:计划名称及项目编号
计划外项目
三、第一完成单位:
四、研制起止时间:
五、鉴定类别:
新产品
新技术
新材料
新工艺
生物矿产新品种
新设计
六、鉴定依据:
计划任务书或项目合同
委托开发合同
相关技术标准
其它
七、鉴定组织:
省教育厅组织并主持
省教育厅组织委托
主持。
由组织鉴定单位聘请
名同行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
名,委员
名。
八、鉴定内容:
1、技术资料是否完整、规范。
2、选题是否准确,方法是否得当。
3、是否完成计划任务或合同要求。
4、对应用技术成果的新颖性、先进性、实用性做出评价。
5、对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潜在效益做出评价。
6、对项目总体水平做出评价。
7、提出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需实质性具体技术问题和意见,否则视为不合格鉴定)。
九、鉴定程序:
1、由主持鉴定单位将项目资料及科技成果鉴定函审表寄送各位鉴定委员。
2、各位鉴定委员认真审查材料后,填写科技成果函审表,寄(送)到主持鉴定单位。
3、主持鉴定单位将各位委员的《科技成果鉴定函审表》寄(送)函审组长。函审组长汇总各位委员的意见,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写出综合评价意见,并指出其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将全部资料及综合评价意见寄(送)到主持鉴定单位。
4、主持鉴定单位审查制作鉴定证书,盖章后报组织鉴定单位审批。
十、提供鉴定资料及提供单位:
1、鉴定大纲及鉴定委托书
2、工作报告
3、技术报告
4、检测报告
5、试验报告
6、查新报告
7、效益分析报告
8、用户意见
9、产品标准
10、测产报告、田间检测报告等
11、计划任务书及计划下达证明
12、其它。技术资料(说明)
河北省教育厅
年
篇4
【关键词】公共政策制定;行政伦理;价值导向
公共政策在制定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未知的困境,信息的有效性及时效性、措施能否不打折扣的施行都是很现实的问题,而政府在决策的时候,往往存在一些道德上的困境以及由于外部干扰或垂直领导阶层的内部压力,从而导致决策出来的政策未必都具有可行性,笔者试图通过本文来探索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所面临的道德困境,从行政伦理理论的角度来阐释决策过程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针对策略。
一、行政伦理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途径
所谓行政伦理,一般是指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维持行政管理活动相关各方之间和正当关系的原则和规范。从理论上来说,伦理问题涉及的是诸如善、正确和应该这样的概念。
行政伦理侧重于对公共行政人员职业道德的研究,包括公共行政人员职业道德生成和变化的前提与基础。它是以伦理精神为主导和以权力、法律为支持力量的一种新型伦理关系1;是规范公共管理主体的行为,以保证公共事业的公正性,合理有效地实现公益事业目标的价值准则体系②。
行政伦理影响公共利益分配的均衡机制。行政价值向关于正义、公平、公益的追求要渗透到公共行政行为的每一个领域,包括公共政策领域以及公共政策制定行为。行政伦理要求政策制定者对于各个社会利益团体或者利益阶层要进行合理的度量和考虑,在不违背社会正义与公平的前提下探索能够增进某一阶层或者全部社会利益的政策决策或方案,这不仅维护和体现了社会公平,也与公共行政追求的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的目标相一致。
二、行政伦理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作用机制
1、行政伦理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作用:
(1)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过程
行政伦理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影响首先通过政策问题能否进入、如何进入以及能否及时进入政策议程来产生作用,其突出表现为政策问题的及时性与时效性。同时,公共问题从界定为政策问题到进 入政策议程还需要具备相应条件和抓住适当时机。
(2)政策目标的确定
政策目标的确立也是利益价值导向确定的过程。首先,政策制定者要分清楚政策目标实现的是近期还是长远利益;其次,分析政策目标是否带来综合效益,并最终选择综合效益较好的目标;最后,在公共政策目标确定过程中,公民精神的高低、公民参与公共问题讨论的程度以及由此表现出的伦理精神与价值取向,都会作用于公共政策制定体系,成为推动解决目标、制定合理政策的动力。
(3)方案的设计与评估
政策方案设计是政策方案选择的基础,在方案设计中采纳多重角度的建议是政策综视化的理念要求,但在具体操作中方案要多元到何种程度、政策主体依据何种原则采纳哪些建议都涉及到了价值判断。在政策方案的提议和设计中,主流的行政伦理观在诸多具体细微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方案的选择
在一个设计良好的政策方案选择制度中,权利的表达应该是自由平等的,管理的形式应该是民主公开的,伦理要求应该是自主信任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公平公正的。
2、行政伦理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指导原则:
(1)公平、公正、公益原则。这是公共政策制定的最基本的要求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明确指出过,制度伦理是研究社会制定的正义问题。一个道德的、文明的社会必须以实现最大限度的公平和正义的制度安排为存在与发展的前提。
(2)公共利益至上原则
公共利益指在一个组织中占大多数的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是组织在做出重大决策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政策的目标设立、方案选择都要以大部分人的利益为转移,因此在具体操作中就应该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形式利益与内容利益的关系,并且综合考虑收益与代价的关系,追求利益的综合化。
(3)可持续发展原则
从可持续发展的立场来约束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一方面要在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和确认、方案的设计和分析上综合考虑当前利益与将来利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人文与自然、社会与经济的关系,统筹兼顾当代社会公平与代际公平、人类与自然的公平;另一方面在政策决策和调试中也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处理问题。
(4)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原则
公共政策是对公共利益的权威性分配,旨在追求增进公共利益、公平地分配公共利益。但当前社会还在以效率优先为主导,不可避免与社会公正原则的冲突。效率优先是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社会公正则是伦理价值的要求。
三、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改进展望公共政策的未来模式
从分层次和体系化的角度考量,可以对公共行政价值进行目标的整合,从而架构一个关于公共行政价值的体系框架③。追求政策环境的公平性。从制度的视角分析,追求政策环境的公平是首当其冲的。与此同时,经济体制、分配制度、户籍制度、社会改革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政策所体现出的公平来源于制度公平,可以使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有效的保障和保护,但是只从制度方面控制政策是不够的,还要其他辅助控制系统,共同推进社会多元化的冲突自控与调节。
关注政策内容的合理性。道德性也是公共政策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价值理性或目的理性方面与工具理性在性质上有根本的区分。从价值理性的角度分析,政策内容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关注的焦点。其实质是从道德的角度寻找政策的公平和正义,从多方面共同实现公共政策伦理的意义和作用。
注重政策主体的伦理观。政策分析过程中要求决策者具备伦理自主性,需要通过政策分析者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内部控制资源。从角色道德分析,政策主体的伦理观念影响着政策制定的结果。而政策分析者的职业道德存在一定的困境,这种困境在于个体自身精神气质及其养成的途径。“当行政人员在处理具体伦理困境中或大或小地界定自己责任的界限和内容时,他们使自己具有‘伦理身份’,这种伦理身份认同形成了他们的道德品性 ”④。
四、结语
公共政策主体的伦理素质建设直接关系着民众对公共政策的认同度,也是政府行政改革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关键环节之一。依照当前的现状和发展形势,在未来的行政伦理建设中务必要形成一套完备的行政伦理规范,既能促使行政人员的自我定位,又能体现其价值追求,还要尽可能符合时代精神,具备一定的指导意义,最终形成较高的公共素养和行政伦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康之.《公共管理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版第10页.
[2]高力.《公共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篇5
[关键词]工程费用;O计控制;过程控制;过程动态;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727-5123(2011)03-006-02 建O工程造价是对一个工程项目而言,是在形成全过程所需要花费的全部投资费用。也就是从工程项目确定开始至全部按要求建成,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的整个建O期间所支出的全部费用。这是保证工程项目正常进行必要的资金,也是项目投资中最主要的费用。
1 建O造价控制的基本原则
一般建O工程项目由于工期比较长,规模大小相差也较大,造价高等特点,在建O项目实施阶段,要对其费用进行有效控制,以提高投资效益和建O企业的经济效果。所谓的有效控制即是在优化建O方案、O计方案的前提下,在建O程序的各个阶段采取必要的方法和措施,把工程的费用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和核定的造价限额以内。从投资控制角度看:是O计在控制着整个投资费用的95%以上,投资标才能决定合同价;合同条款及计价方式为施工控制投资提供依据;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工程变更洽商将直接进入工程总造价中。熟悉并掌握住O计、投资标、施工过程管理,决算工作管理就抓住了工程造价的核心问题,工程进度及过程管理就处于主动的位置。工程实施前制定好合理的投资控制目标,并在整个过程中逐步得以实施,跟踪纠偏促使项目投资按O定的计划进行,就能顺利实现工程造价系统的有序管理良性控制。
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必须要重视的基本原则是:
1.1 以O计阶段作为重点进行全过程造价控制。O计过程造价分析可使价格的构成更趋合理性,有效提高利用效率。在一些资料介绍中表明O计费不足时占建O工程全寿命期费用的1%,但正是由于这少于1%的费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度却占75%以上。在决策作出之前,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在于O计阶段。
1.2实行自主控制,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长期以来业内同行一直把控制理解成目标值的比较,及当实际量偏离目标值时,分析其产生偏差的原因,并确定下一步的对策。在工程建O全过程进行这样的造价控制是极其重要的。但问题在于这种立足于调查――分析――决策基础之上的偏差,经过纠偏再偏离,再纠偏的控制是一种被动控制,因为这样处理只能发现偏离,不可能预防所产生的偏离。为了尽量减少或者避免目标值与实际值的偏离,还要立足于事前主动的采取控制措施,实施主动限期控制。即是工程造价控制不仅要反映投资决策,反映O计、发包和施工、被动的控制工程造价;更要能动地去影响投资决策,影响O计发包及施工,主动影响投资决策。
1.3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是控制工程造价最有效手段。长期以来国内建O项目领域中的技术与经济是相分离的。在多年的建O实践中表明,在工程建O过程中只有把技术与经济相结合,通过技术比较和经济分析评价,正确处理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两者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力求在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经济合理,在经济合理基础上的技术先进,才能对各个阶段工程造价作到有效的控制。
对于有效控制工程造价重视的几个方面来看,做好从O计阶段到竣工结算阶段的控制,是切实重要的关键控制环节。
2 项目O计阶段造价控制措施
在建O工程进入O计阶段中,建O单位要充分认识到项目O计是达到建O目标实现建O项目开始的关键点,O计目标及水平是工程进行招投标,施工管理及完成施工后竣工结算的重要依据,O计质量直接影响到招投标报价的准确合理性,更涉及到施工全过程投资费用的控制。O计阶段投资控制中建O业主的控制作用要充分体现发挥出来。
2.1 建O业主要加强自身管理。建O单位要充分认识到工程O计对造价影响的巨大力,控制好O计就是抓住了造价控制的根本源头。要在O计过程中做到两个不要:①不要认为我是业主就可以任意改变O计;②不要认为O计就是O计单位的事,对O计的方案不闻不问。
正确态度是对于O计提出的方案要遵重,减少了自己的随意性,同时还要认识到自己也应是O计的一员,积极主动建议并影响O计,与O计人员一道对项目的功能O置,建O费用及运行成本多方比较,达到优化O计的目的。
2.2通过O计招标优化O计,对待O计项目建O单位要通过招标选择资质信誉高的单位O计。通过选择优秀方案,投资经济的O计比较提高方案质量。对于重大O计方案必须进行技术功能,效益和经济价值方面的论证,在满足技术及整体效果的基础上再考虑价格因素。
2.3 用价值工程原理优化O计,价值工程是通过各相关专业的协作,对O计产品的功能与投资费用进行系统分析,以达到最佳的综合效益。通过实施价值工程可以解决各相关专业的协调配合,做到技术经济的统一,获取较大投资效应。
3 项目施工招投标阶段的造价控制
工程项目的招投标过程是一个选择录取施工单位,确定最终合同价及所有条款,承诺约定的过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管理易难与投资的效益。要做好招投标工作过程的控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要准备好招标文件及合同条款内容的编制。建筑企业从2003年开始按工程量清单报价以来,到现在全都采取这种模式计算及报价,对于清单招标的项目,其清单是文件的重要内容,也是投标报价确定综合单价,调整工程量和签订合同及支付工程价款,竣工结算的基础依据,所以在招投标阶段清单编制的准确性对后期变更洽商,最后的价款决算十分关键。
合同条款的约定尤其是争议比较多的内容,例如甲供材料的损耗问题范围界定,总承包与专业分包之间施工范围及服务项目,界面收口处理界定,风险范围及风险幅度划分等。要结合工程性质对于合同适用条款不相符的,在补充条款中要特别说明,作为后期结算与现场签证的依据。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引言:在现代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中,建筑结构的安全、可靠是建筑工程的头等大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是做好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阶段,做好现场施工技术质量控制,有利于工程的质量验收,也有利于一个施工企业在竞争中求得生存。
1.常用检测方法
结构检测工作包括的内容比较多,一般有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检测、结构的构造措施检测、结构构件尺寸检测、钢筋位置及直径检测、结构及构件的开裂和变形情况检测及结构性能实荷检测等。
2.常用结构加固方法
2.1粘结外包钢加固法: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是把型钢(钢板)包在被加固构件的外边,即采用环氧树脂化灌浆等方法把型钢与被加固钢筋混凝土构件粘结成整体,使钢材与原构件共同受力。加固后的构件,由于受拉、受压区钢材截面积增大,从而正截面承载力和截面刚度都有大幅度提高。该方法常用于柱、桁架、梁和一般钢筋混凝土构筑物的加固,特别是适用构件加固后不允许显著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但又要求大幅度提高构件承载能力的钢筋混凝土构件。
2.2粘钢加固法:外部粘钢加固法是在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承载力不足区段表面用特制的建筑结构胶粘贴钢板,使其整体工作共同受力,以提高结构构件承载力的一种加固方法。该方法的实质是一种体外配筋,提高原构件的配筋率,从而相应提高构件的刚度和抗拉的性能,适用于承受静力作用荷载且处于正常湿度环境中的受弯或受拉构件的加固。
2.3增设支承加固法:增设支承加固法是在需要加固的结构构件中增设支承,减少受弯构件的计算跨度,从而减少作用在被加固构件上的荷载效应,达到提高结构构件承载力水平的目的。常用于对使用条件和外观要求不高的场所。该法简单可靠,受力明确,易拆卸,易恢复原貌。但是,严重损害原建筑物的原貌和使用空间,所以要用在具体条件许可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
2.4预应力加固法:该法是一种采用外加预应力钢拉杆或撑杆,对结构进行加固的方法。预应力加固法广泛用于混凝土梁、板等受弯构件以及混凝土柱的加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该法加固效果好而且费用低,但增加了施加预应力的工序和设备。
3.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的意义
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管理,可以有效确保工程的施工能遵循客观规律进行,可以提高施工企业的现代化技术水平,提高员工的现场施工技术素质,能预见性地发现施工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进而进行科学化的攻关排艰,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和解决出现的技术难题,消除建筑工程施工的技术隐患,保证整个工程现场各项施工工序的安全有效进行,从而有效确保施工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效益,实现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3.1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每一项工作、每一道工序都应该严格的按照科学的、合理的原则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符合现代化工程施工生产的客观要求。
3.2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应该以最低的成本以及最高的效率为基础,既要抓好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又要确保工程的经济效益。
3.3优化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主要是优化施工管理、监督,优化物资流通管理,优化施工质量管理以及现场整体管理的标准化诊断、岗位责任制的职责规范落实等。
4.加强人的控制
现场施工应有明确职责,以一个口径说话,统一处理施工现场的全部问题,管理人员要逐步适应建设管理的需要,努力学习工程管理的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
5.严把工程质量关
5.1材料购销中,运到现场的材料、配件与订货前的样品不符是可能遇到的事。在材料质量控制方面要掌握材料的质量标准、材料性能、材料抽样、试验方式和施工要求。主要装修和建设配件到货后应及时开箱检验、不合要求,应及时更换或退货。主要材料,进场时必须具备正式的出厂合格证和材料化验单,各种构件必须具有厂家批号和出厂合格证。总之,严格把好材料关,绝不能让不合格材料投入工程当中。
5.2认真进行图纸汇审 施工图纸凝聚了设计人员的大量心血,必须认真、细致地进行全面审阅,从平面、立面、剖面到各建筑大样,从各层的结构配筋图,都应系统有联系地对照负责,将不清楚、有疑问和不合理的地方记录下来,汇同设计人员、施工单位和建设方一起进行细致的汇审,对图纸进行必要的、集思广益的修改,为施工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5.3勤检查,严管理 在现场施工管理中,做到勤和严,“勤”就是深入施工现场的每一个工作面,按图纸的材料、规格作认真、细致的检查和验收。和施工队的技术人员一起,解决工地的实际问题。
5.4开工前认真审查施工队的施工组织设计 确定主要的施工方案及方法,制定施工进度计划、详细计算施工机械、劳动力用量、主要材料用量、设计总的施工平面布置图。对于工程较为复杂,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的结构,作为现场管理人员对方案应该认真审阅,对不正确的施工方法和方案作出必要的修改,使工程的施工按照正确的方案进行,确保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
6.做好工程的工期管理
6.1及早做好装饰材料的选定 作为现场施工人员应该及时提醒有关方面人员,尽快确定有关材料的品种、规格、颜色,施工队才能作出相应的施工计划,定购材料,合理安排劳力和机械,做到胸有成竹,确保工期。
6.2适时做好各方协调工作 作为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对影响施工的停水停电,积极主动排除故障,尽快恢复施工,以免造成停工损失。加强与工程周边相关部门及单位的联系,尽力解决与施工有关的纠纷。同时及时提醒施工队人,各种管道和配电线的位置及走向,督促各班组的分工合作,按图施工,以免日后造成返工而拖延工期,确保按期保质交付使用。
7.把握工程质量的验收和评定
分项工程质量的评定是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质量评定的基础,对此,现场施工管理应认真、仔细、严格把关,对分项工程的质量保证项目、检验项目和实测项目应尽力进行检查,不合格的,督促施工单位返工,返工合格的方可签字,达不到合格标准的不能予以验收。这样,一方面控制了工程质量,另一方面又促进施工单位提高管理水平。
8.结束语
基建工程的现场管理是对提高人员的技术素质、保证工程质量和质量,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而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等进行深入有效的、全方位的施工管理。对于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以及吃苦耐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这样才能使工程项目的投资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成虎.工程项目管理.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质量管理;确定
1 房屋建筑工程各阶段的质量管理
目前房屋建筑工程主要是人们居住、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重要场所之一,对人类的生存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当下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建筑施工中存在很多的影响因素,而且现在监管的控制力度不足,导致工程施工质量存在问题,从而建造的房屋建筑工程结构上的性能和使用性能各个方面都出现质量问题,这样就要对工程实施监督管理,一旦出现问题就对产生的问题进行解决,这样业主才能放心的使用。
1.1 可行性质量管理是对建筑本身进行的有关研究,主要包括质量、效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分析和调研,然后针对所研究的项目分析完成后确定可以实施的方案,对方案中,企业产生的经济进行估量,以及为社会带来的经济和生态可行性效益进行科学的估计,从而确立建筑方案的,因此,项目建立后,制定出有效的质量方案是最重要的基础,这是建筑施工时稳定的条件之一。所以工程施工时要按照国家提出的有关规定进行安全有效的施工,合理的使用资源,完成项目的建设,推动经济的发展。
1.2 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建筑工程项目设计阶段是将项目决策阶段所确定的质量目标和水平具体化的过程,是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决定性环节。设计方案是施工的依据,其技术是否可行、工艺是否先进、经济是否合理、设备是否配套、结构是否安全可靠等因素,不仅决定着建筑工程项目的使用价值和功能、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还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工程项目设计质量就是在严格遵守技术标准、规程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和协调费用、资源、技术和环境等条件的制约,使设计项目满足业主所需功能和使用价值。
1.3 施工准备阶段的管理工作包括:有效的控制工程项目质量、安全、进度和投资,加强信息的管理制度,而且要协助建设的双方的工作。管理单位对施工的质量、施工的安全、施工的进度和工程投资费用等方面的控制要符合合同责任,合理管理的内容涉及合同履行管理、违约的管理,项目管理、质量的管理等方面。施工完成后对于事后产生的各种监督管理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
1.4 验收阶段的质量管理。建筑工程质量竣工验收阶段就是对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进行试车运转和检查评定,以考核质量目标是否符合设计阶段的质量要求。此阶段是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向生产转移的必要环节,影响建筑工程项目能否最终形成生产能力,体现了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水平的最终结果。控制建筑工程质量就是要构筑一个市场运行规则,并保证这个规则的正常实施。
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确保措施
要重视质量意识,提高施工人员整体素质,加强施工质量的予控教育和素质教育。工程质量管理是一项集法律、技术、经济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因此,良好的管理队伍素质,是搞好工程质量管理的基础。
建筑第一线的工作人员素质是建筑设计的一项重要体现,我国现在这样技术人才比较缺少,所以对建设施工的技术人员要重点培养,以及对施工的人员的安全知识,管理和工作能力都要进行,培训和学习,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和进度,但是现在企业的工作人员在这方面的素质普遍偏低,他们的教育和培训工作还要慢慢的进行,但有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过分追求经济效益把不符合要求的人员应用到施工工作当中,他们在相关的施工基础的知识还不了解的情况下,在施工的时候就会产生问题,例如,混凝土调配的比例和温度不清楚就进行施工,钢筋摆放的位置和使用不了解就搭建,就会给其他工作人员带来安全上和经济上的损失,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
3 施工单位要不断完善自身的质保体系
质保体系的完善与否将直接影响施工期间能否真正进行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施工单位一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质保体系,才能真正保证质量控制的实施,要建立一个质保体系,最重要的是使其有效运行。其次,建立和运行质量保证体系。再者,从工程调研和任务承接、施工准备、材料采购、施工生产、试验与检验、建筑产品功能试验、施工交验、回访用户与保修这八个环节完善和改进质量体系结构,并使之有效控制运行,旨在严密控制建筑产品质量。人人提高质量意识,才能确保质量的提高。
4 加强房屋建筑项目施工现场管理,做好事前质量控制、事中质量控制和事后质量控制,做到“三控制”
为了加强项目施工现场质量控制,明确各个施工阶段质量控制重点,在施工现场质量管理过程中确立事前质量控制、事中质量控制和事后质量控制三个阶段。事前质量控制,是指在正式施工前,以整个项目施工现场为对象而进行的各项施工准备。事中质量控制,是指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质量控制。事后质量控制,是指在工程项目完成施工过程形成产品的质量控制。准备竣工验收资料,按规定的质量评定标准,对已完成的分项、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进行质量评定。
5 建设好现场质量管理制度
工程建设的现场管理主要是工作人员的责任制,在施工时,质量的检验,设计人员的方案要采取复查的制度,数据系统的分析,施工时对于时间和管理的控制,发生事故时处理的意见等方面的制度。
5.1 质量责任制度。人是工程施工的操作者、组织者和指挥者。人既是控制的动力又是控制的对象;人是质量的创造者,也是不合格产品和工程质量事故的制造者。因此,在整个现场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以人为中心,建立质量责任制,明确从事各项质量管理活动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并对工程项目所需的资源和人员资格做出规定。
5.2 技术复核制度。包括建立严格的技术管理体系和做好施工过程技术控制。
5.3 质量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设计失误,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备不合格,施工工艺、施工方法错误,施工组织、指挥不当等责任过失的原因造成工程质量不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和设计要求,或造成工程倒塌、报废或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都是工程质量事故。
6 结束语
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于建筑房屋要求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时代的背景下,企业更应该对建设工程严格要求,监督好建设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这样才能够让企业在建设完成后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综合水平,打响知名度,为以后的建设增加更多投资的项目机会,同时,也要利用科技的手段引进人才研究和专业设计者对项目的本身有更好的灵感设计,更加符合人性化、舒适性、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使施工的项目更加完善。另外,对于建筑的本身质量是它的生命,也是当下建筑事业的生命应该把提高高层建筑工程质量作为今后建设系统工作的重中之重,使我国建筑业以其巨大的推动力带动着相关行业的发展。然而建筑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严重的质量问题,这都是血的教训,给国家和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要在保证质量、加强管理、努力创新的前提下快速的发展,使建筑业翻开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篇8
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准确的定位和实现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保证。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目标由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训练学生阅读技能两个方面组成。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理解并且获取语言信息,对语言的结构功能有所了解,才能培养自己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阅读英语短文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再者就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获取重要的语言信息。
二、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主体是语篇的整体性教学,铺垫是课文的导入和生词的处理,所以我们大部分的时间要用来接触语篇。将一半或者一半以上的时间花在教词汇和语句上面,然后随便的对语篇进行处理是不正确的。这样,不能体现语篇教学的目标,更不能理解文本意义,更不能突出语篇的整体性。阅读课就成了词汇的句型的教学课。所以,阅读教学应合理的分配时间,把篇章的理解和学习作为重点。
三、合理的设计教学过程
一个合理的教学的设计能够让学习兴趣得到激发、阅读能力得到提高。阅读过程中遇到生词的情况在所难免,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测词意的能力。
四、巧妙设计和利用理解性环节
为了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我们要巧妙的设计和利用理解性环节。这两种能力的提高方法是不同的。课文理解活动具有层次性。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教师的指导为辅,围绕课文开展一系列活动。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事先提出一些指导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了解文章主要信息和大致内容。然后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以讨论的形式对事先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在学生掌握了文章结构、内容之后,教师再对学生的吸收和运用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使用文章内容进行交际,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例如,让学生尝试仿写,进行角色扮演等,运用文章中重点词汇和句型模情景对话,实现知识的巧妙迁移。
五、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训练
阅读能力的提升是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然而教材中的文章有限,所以让学生利用课外阅读提升阅读能力很有必要。广泛的课外阅读,能够开拓学生视野,扩宽学生知识面。所以,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阅读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需要和教学活动的需要,选择一些恰当的方法,进行有目的的训练。例如:
1.学生在自主阅读前由教师进行指导
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教师可以讲解一些与之相关的背景知识,使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内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在学生了解大致内容的前提下进行跳读
在学生大致了解内容后,让学生带着目的去阅读文章,抓住文章大致内容,了解文章基本信息,不重要的部分和细枝末节可以直接跳过。
3.在对文章信息有大致了解的前提下进行扫读
在学生对文章有大致了解后,可以让学生在几分钟之内找到相关信息,完成教师设置的阅读任务。如果说跳读是在学生事先对阅读内容一无所知的情况进行的,那么扫读就是要求学生在对阅读材料有所了解的情况下寻找文章中的某些信息。
4.学生对阅读材料有所了解后再细读文章
为了扫清语言障碍,在进行跳读和扫读后,学生大致理解了阅读材料的意思,但是部分词汇和语句理解的还不是很清楚,这时就需要教师来进行细致的指导。细读,对学生正确理解词义,正确使用语言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对全文意思的进一步理解有很大作用。
5.扩宽学生的阅读渠道
学生除了对教材上的词汇、短语、对话、短文能够认读理解之外,还要能理解贺卡等表达的简单信息。这就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小学毕业时提出的要求。要达到这种要求,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小的方法,比如:借助简单的图片故事和短文,英文动画片甚至电影。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故事或者短文进行正确的朗读。这就要求学生每周的阅读时间要在20到25分钟之间,每学年的阅读时间不少于10小时。而事实上,学完牛津英语3A-6B八册书后学生所掌握的词汇和习惯用语是远远不够的,要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没有足够阅读经历和语言输入能力是万万不行的。
篇9
关键词:电度表检定 误差分析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一、电能表检定的常用方法
1、瓦秒法
瓦秒法包含定圈测时法和定时测圈法。运用定圈测时法进行电能表检定时先预先规定圈数,然后根据电能表转过这个预先规定圈数耗费的时间来确定电能表的误差。运用定时测圈法进行电能表检定时先预先规定时间,然后根据电能表在这个预先规定时间转动圈数确定电能表的误差。运用瓦秒法检定电能表,其系统误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外界条件、人为误差和装置误差,其中外界因素所导致的误差主要有:(1)温度变化所导致的误差:温度发生变化时相位补偿装置的铁心的磁阻、电阻及制动磁钢的电压线圈、磁通均会发生变化,并引起相位、电流工作磁通、制动电压等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误差。(2)电压变化所导致的误差:电压发生变化时,会导致电压铁心补偿、自制力矩发生变化,从而产生误差。(3)倾斜度所导致的误差:电能表偏离垂直位置运行时,其元件上的摩擦力矩、侧压力等会发生变化,从而产生误差。
2、标准电能表法
标准电能表法是利用标准电能表的读数来判断被检电能表的数值的误差,这种检定方法优点是劳动强度低、测量时间短、比较直观、操作容易、设备要求简单。标准表法检定误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1)装置误差:装置误差主要由操作水平、检定装置内的辅助设备、标准表、环境条件等产生。(2)人为误差:人为误差主要是操作人员在启动电能表和停止电能表时所带来的读数误差。(3)标准电能表本身的误差:标准表接通电源后会消耗电能,引起各部件发热,这样会产生一定的误差。
二、错误接线对电能表误差检定的分析
1、单相电能表接线错误对误差检定的分析
单相电能表的四个接线端有两种接线方式,如果不分清楚,装在校验台上就会出现两种情况:其一,电压回路错误,电能表不走字,校验台不出误差;其二,电流回路错误,电流回路马上报警,校验台停止工作。出现这两种错误,电能表无法进行检定。
因此,在我们拿到电能表的时候,首先看电能表盖的接线图,检查电能表的外观及接线柱,根据接线柱方式来选择检定方式。当电能表的电压正极性的连接片和电流的流入端的连接片是连着的,可采用电流、电压共用方式接线,这种接线方式也称为同电位接线;若连接片不相连,可采用电流、电压分开方式接线,这种接线方式也称为异电位接线。
2、三相电能表接线错误对误差检定的分析
1)三相三线电能表检定。三相三线电能表的检定容易出错是由于它的B相的电流线和电压的零线未区分清楚。由于部分厂家生产的三相三线电能表的接线柱与三相四线的接线柱基本相同,虽然外观看上去是三相四线式电能表,可实际上B相不接电流进出线以及没有零线,如不注意区分,在检定三相三线电能表时就会忘记短接B相电流的进出线,则B相电流开路。这样,电压、电流回路就会马上报警导致检定中断。检定前要弄懂接线情况,接线完毕后要认真检查接线是否正确。
2)三相四线电能表检定。三相四线电能表检定时,三相电压、三相电流的进出线以及零线都要接好。某一相电压或者电流回路没有接好,校验台都会自动报警,校验台马上停止工作。三相电能表在检定时,在校验台上接线时要特别注意,电流回路要接好,不能开路。电压回路不能短路。接错线的情况下,轻则回路报警,不能校验,重则烧坏三相校验台。
在区分三相电能表接线的最好方法是看电能表铭牌型号,清楚型号最关键是看前两个大写字母:DS是三线式电能表,DT是四线式电能表。当然也有例外的,如国产红相电能表,铭牌上标的是DY3050是三相三线式电能表,DY3060是三相四线式电能表。
3、由软件控制的多功能电能表误差检定的分析
此类电能表最为特殊,其特点是三相三线和三相四线同为一体的接线方式,且接线方式由软件来控制,如进口红相电能表EDMIK6表,在其表盖上标示着Vn:3×57-120V 3P3W/3P4W,单从外表难以区分是三相三线还是三相四线,在误差检定之前就必须先从厂家那里获悉该批次的电能表出厂设置的接线方式,也或者可以通过软件读取电能表的参数,看是三相三线式(3P3W)还是三相四线式(3P4W),以便在误差检定的时候不会出现错误接线。
4、多表位检定,其中有一只表接线错误对误差检定的分析
无论是单相电能表还是三相电能表的校验,每个校验台上都能同时检定至少12只电能表,只要其中有一只电能表接线有误,校验台都不能进行工作。因此必须保证每一只安装在校验台上的电能表接线都是正确的,才能保证安装在校验台上的所有电能表能够得以顺利检定。
5、电压变化对电能表误差检定的分析
对于机械表来说,当加于电压线圈两端的电压超过允许值(90%~105%Ue)时,将引起电压铁芯中磁通的变化,产生非线性变化,致使工作磁通的大小发生变化,破坏了驱动力矩、制动力矩等相互间原有的比例关系,使电能表产生了电压附加误差,使其检定的误差失真。
6、频率对电能表误差检定的分析
当频率发生变化超过允许值(50±2%Hz)时,将引起流入校验台的电流、电压线圈的磁通发生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位差的变化,致使校验台输出的电流、电压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电能表的电流、电压线圈的工作磁通发生变化,致使电能表的平衡被打破,产生频率误差,最终导致电能表误差偏大。
7、温湿度对电能表误差检定的分析
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其电能表制动磁通、电流、电压工作磁通及相位角φ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由于传动部分及金属部件的热膨胀系数的不同,也会产生附加误差。环境温度升高时,由于永久磁铁的磁通量减少,使其制动力矩减小,电能表呈现正误差。当环境温度降低时,其影响相反。以上各影响因素合格的依据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检定规程交流电能表》影响量及其允许偏差:
8、电能表脉冲常数输错对电能表误差检定的分析
许多电能表的脉冲常数只有一种情况:(有功、无功)光脉冲、电脉冲常数都是同一个脉冲常数,然而某些厂家生产的电能表则是将光脉冲、电脉冲常数分开,如进口的型号为ZMQ202C.4r4af6型的兰吉尔三相电能表,光脉冲的常数是20000imp/kWh,而电脉冲的常数则用英文标示在表盖右下方i1=+A=0.1Wh/imp、i1=-A=0.1Wh/imp,在电能表误差检定的时候,不注意看电能表参数,就会将光脉冲常数输入校验软件里,再把取误差的电脉冲信号线接在电脉冲接线端上,其检定的误差为-50%左右。
9、电能表内部电流极性接反对电能表误差检定的分析
在检定三相多功能电能表时,电能表正确的接线柱是电压接线柱在电流进出线的中间,电压接线柱左侧是电流的进线端,右侧是电流的出线端(我们称为减极性)。这样,在检定电能表时,电流的接线就是左进右出,误差检定在合格范围内,正向有功就计量在正向有功模块里。然而,由于电能表生产厂家在生产电表时,误将电能表内部的电流极性接反,且也保证了电能表的误差在规程规定的范围内。可我们在实验室内检定的时候,我们的接线则是按减极性接法,在检定电能表误差时,电能表的误差也是合格的,但是按照正常的接线方式,导致原本该计量在正向上的电量计量在反向模块上,该计量在反向上的电量计量在正向模块上。所以,我们在检定误差合格的时候,还应该调取电能表上的电量,看电量是否计量在正确的模块里。
三、电能表检定中应注意的问题
1、 直观检查问题
对于安装式交流电能表进行直观检查时,除按照电能表检定规程所要求的条款进行检查以外,还应该检查被检电能表电压线圈和电流线圈的断路和通路情况。
目前使用的电能表检定装置,其上的电压输出端和电流输出端相当于一个交流电压源和交流电流源,对于电流源来说是避免开路的;对于电压源来说是严禁短路的;因为这样会使电压源烧毁;电流源是避免开路的,因为开路也会使电流源烧毁。如果被检电能表的电压线圈处于短路状态,不是具有一定阻值的阻抗状态,这样接入检定装置以后,就会造成电压电路部分短路,从而使检定装置被烧毁;如果被检电能表的电流线圈是开路,不是通路,造成电能表检定装置电流回路开路报警,面对这种情况,有些检定人员会认为可能是检定装置出了问题,进而对检定装置进行检查。所以,在对被检电能表进行直观检查时,除按照电能表检定规程中所要求的条款进行直观检查以外,还应该检查其电压线圈是否短路和电流线圈是否断路。
2、 潜动试验问题
按照电能表检定规程的规定,进行电能表的潜动试验时,给电能表加规定电压值且其电流线路无负载电流条件下,观察被检电能表的转盘的转动或脉冲输出情况。若脉冲输出不超过一个或转盘转动不超过一转,则被检电能表的潜动试验判定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问题是如何使被检电能表的电流线圈无电流流过,一般说来,若使被检电能表的电流线圈无电流流过的话,将检定装置的电流输出设置为零就可以了。但在现实操作中不是这样的,有些检定装置由于制造工艺的原因,尽管电流输出设置为零,但是其输出电流却不为零,实际还有少量的电流输出,输出电流流过被检电能表的电流线圈,就会在电能表的转盘上产生力矩,可能使电能表的转盘转动超过一转脉冲输出超过一个,进而判断被检电能表的潜动指标不合格,这是不科学的。严格来讲,做电能表的潜动试验时,应将被检电能表的电流回路接线完全断开,这样才能保证没有电流流过被检电能表的电流线圈,确保试验质量,避免作出错误的判断来。
3、 起动试验问题
电能表检定规程明确规定了各等级各类电能表起动电流的大小,若选取一只具有止逆器的2.0级电能表,其额定电流为5A。按照规定,这种电能表的起动电流允许值为0.05A,即为其额定电流的1%。若采用量程为5A、准确度为0.5级的电流表进行测量,将会带来r=±0.5%×5A/0.05A=±50%的测量误差,而电能表检定规程中要求起动电流的测量误差不应超过±5%。因此应采用与待测起动电流值相近的电流表进行测量。目前部分电能表检定装置生产厂生产的电能表检定装置只能通过检定装置上的电流互感器来变换监视电流表的量程值,因为其没有设置有专门用来测量起动电流值的电流表。由于大多数检定装置上所配备的电流互感器只能将监视电流表的量程变换成0.1A,使用这样量程的0.5级的电流表测量0.05A的电流,其测量误差为r=±0.5%×0.1A/0.05A=±1%,这就满足了检定规程对起动电流测量误差的要求。当检定装置上的电流互感器的所有量程中都满足不了检定规程对起动电流测量误差的要求时,应该在进行电能表的起动试验时,外接一块与被测起动电流值相近的多量程毫安级电流表,以保证测量误差在规程规定的范围内。
4、监视仪表的使用问题
电能表检定装置上的监视仪表有功率表、电压表和电流表,一般电能表检定人员不注意监视功率表的指示值究竟是多少,认为交流电能表的功率值就是监视电压表的指示值、监视电流表的指示值及相位转换开关所确定的功率因数值三者之积,忽略了检定装置上相位调节器的正确使用,从而导致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相位误差,尤其是在功率因数为0.5时更明显。所以在检定过程中,确保监视功率表的指示值和监视电压表的指示值、监视电流表的指示值及相位转换开关所确定的功率因数值三者之积相一致。
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先进技术在电能表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实际的检定过程中,导致误差不合格(电能表检定不合格)的因素还有很多,只有严格按照电能表检定规程的规定,严格落实电能表校验制度,严格控制各项影响误差的因素,才能做好室内电能表的检定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检定规程 JJG 307-1988(交流电能表)[S].
篇10
有较好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有较好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个性平易近人,容易相处。
在班级里一直担任生活委员一职,平时工作认真负责。在大一时加入我们分院学生会的办公室和公寓学生管理委员会的办公室。对待工作,我一直是很认真负责的,按时并且保质保量地完成上面交代的各项任务,并且能够做到学习和工作两不误,曾荣获公寓学生管理委员会的优秀干事荣誉称号。平时积极参加各项文体活动,参加了学校的健美操大赛,并且荣获第3名的好成绩,也参加过1000米环城接力跑,并且荣获第3名的好成绩。积极参加分院组织的各项文娱活动,像电脑节,迎新晚会等都有上台表演过。
在大二时担任计算机66班的班主任助理,帮助学弟学妹们更快地了解学校,适应学校,在他们遇到不懂时能够及时给与解答。在大二上学期我也从原来的团学联的办公室副主任升到了主任一职。大二时还担任分院05学生党支部宣传委员,公寓党员之家楼层站长。大二时的暑假曾去云南支教,学到不少东西。
大三一年在分院学工办担任学生助理,获得学院优秀学生助理荣誉称号。一年的学习使我对办公室的工作非常了解并熟悉。大三也一直担任计算第6学生党支部组织委员,协助支部书记开展各项活动。
人非圣贤,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人,但追求完美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我没有什么资本,只有一颗追求美好生活,寻求满意工作的热心。和所有年轻人一样,刚刚步入社会,当然没什么工作经验,不过我认为这恰恰说明我具有好的可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