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科学范文

时间:2023-04-03 12:28: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居环境科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居环境科学

篇1

研讨会对人居环境科学在云浮的实验进行了审视,从2010年6月在云浮召开了“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人居环境”研讨会,达成了“云浮共识”以来,云浮市坚持统筹兼顾,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五个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探索理想人居环境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施县域主体功能扩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实施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未来云浮将形成“交通轴线+城镇走廊+完整社区+生态环境”的空间发展模式,通过交通轴线、城镇走廊、生态环境的互相嵌套和连接,形成人工与自然一体、生产与生活融合、内外交通便捷、生态环境宜人的空间发展模式。规划提出了通过区域一体化战略统筹区域城乡发展,通过轴向拓展战略塑造城镇发展廊道,通过美好环境战略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条件,通过空间优化战略营造优质生活空间。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云浮实验先是从城市周边地区建设绿道起步,随后逐步向城市内部渗透,向农村拓展,改善环境,使民心凝聚。现在实践活动进入到了县域经济发展,从县城到村庄的规划,到城乡统筹,实践活动内容不断拓展。现在,云浮城乡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吸引了更多的人安居乐业,2010年外出人员回乡购房人数增加,购买的户数占当地销售商品房户数的比重由5%上升到15%。经济发展加速,2011年上半年,该市GDP增长15.1%,增速排全省第5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4.5%,增速排全省第1位;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9.4%,增速排全省第7位。毛其智教授认为,云浮实验取得的重要进展,具备普遍性和推广性。人居环境科学里面的统筹观、区域观和聚落的理论在云浮都有比较好的体现,云浮规划希望城和乡各得其所地发展,包容地发展,和谐地发展,从大处着眼勾画愿景,从小处着手,修路、填沟、改墙等等,看起来是小事,但却是和人民群众的幸福观、理想观结合在一起。最富裕的地方不一定是最幸福的地方,GDP最高的地方也不一定是最能实现每个人理想的地方。云浮的经验是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很突出的样板,至少目前在国内是很突出的样板。

2《云浮市统筹发展规划》的创新特色

2.1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

吴良镛院士提出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需求为目的,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的中介,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联系和作用的一种形式;人在人居环境中结成社会,进行社会活动,努力创造宜人的居住地;人创造环境,人居环境又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云浮市统筹发展规划》没有受到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束缚,而是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作为指导,以人为本,主动参加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探索,积极开展人居环境建设实践。周干峙院士表示,必须肯定云浮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是正确的。云浮有好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而且紧密联系实际。邹德慈院士也认为,云浮实验用人居环境科学作为指导思想非常好,突出的感觉是云浮的实验是成功的,特别是把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实践了,而且落到了实处,也比较深,深的意思就是不但落到了城市,而且从县镇一直到村到最基层的社区都对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进行了实践,真正把规划做到了镇、村,做到了最基层的社区,而且有实际的行动体现。这一点很突出,也很重要。崔功豪教授提到,人居环境科学非常重要的概念提升就是把过去的居住体系扩展成为人居系统,人居系统是和环境相连的,不仅仅是居住的概念,而是整个人居环境的概念,这个提升怎么体现,最基本的就是社区。云浮提出完整社区建设的概念,其人居环境建设着重在基层,着重在农村,着重贯彻以人为本,有很多地方可以借鉴。杜立群副院长对以人居环境科学指导规划一个比较突出的体会,是人的问题。即以人为本,具体到规划中对人怎样认识,对人群怎么划分,除了要对领导负责,如何对群众负责,这些在云浮经验的总结中应该放在最突出的位置,是最核心的内容。只有真正重视了人,规划的效果才会显著。

2.2规划实施方法创新,坚持城乡统筹

云浮统筹规划的创新,是形式的创新,是内容的创新,也是方法的创新。云浮规划的主要做法是:县域主体功能扩展通过在空间上解决“该干什么的地方就干什么”,在实施上落实让“能干什么的人就干什么”,建立建设云浮人居环境的一整套政策保障机制。把县域划分为重点城市化地区、工业化促进地区、特色农业地区、生态与林业协调发展区四类主体功能区,推进“三化融合”发展,确定县的职能以经济发展为主体,镇的职能以社会管理为主体,村的职能以社区建设为主体。同时建立相配套的保障机制,在经济上,建立税收共享和财政保障机制;在机构上,建立以党政办、农经办、宜居办、综治维稳中心、社会事务服务中心等“三办两中心”为主的“向下相适应”的服务型政府;在考核机制上,建立与主体功能相对应的指标体系。人居环境建设实践的框架强调空间功能和实施主体相匹配,在战略与行动计划的基础上,通过落实规划实施主体建立规划实施的制度保障机制。人居环境的愿景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统领市域空间发展布局;县域主体功能扩展是落实理想人居环境的行为主体和政策保障,把空间布局和实施主体结合在一起;完整社区建设构建了人居环境实践的最基层单位,落实社会管理和环境建设,把人居环境建设落实到以人为核心的社区空间;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是体现政府发动、群众参与、政策激励的行动安排。吴唯佳教授特别提到,云浮规划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个愿景,两个抓手。两个抓手一个称之为主体功能区的扩展,一个称之为完整社区,这个办法比原来的城乡规划办法有比较大的突破,主要抓住了影响云浮发展的关键问题,着重抓的是怎么组织实施使愿景变为现实。除了组织之外,要让发展能够惠及普通百姓,抓完整社区建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要在完整社区里面表现,不仅是GDP数据的增长,而是真正要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在社区层面和老百姓的生活层面反映出来。就这两方面来看云浮实验很有价值。石楠副理事长提出,城乡统筹发展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不仅仅是一个领域或者一个学科在做,国家政策层面非常关注这个话题,落实到具体地方和某个具体的行业,通过什么样的抓手推动这些工作,是每一个具体工作的同志要研究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云浮的工作确实是做得很超前,非常扎实。中央对“十二五”期间发展一系列的要求,转型发展是核心,转型发展的根本出路在创新,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所以云浮的做法非常成功。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云浮本身长期的积淀,从几个规划统一起来做,到关键领导岗位有一些很有远见的同志担任领导职务等等,体制机制创新非常值得提出来研究,尤其是县层面,可以说县层面的管理是我们国家自古以来的核心,云浮实验一系列创新的思路,包括从党和政府来抓走向民众积极的参与或者作为主体走向制度建设,都需要很好地体会和总结。

2.3统筹核心重在基层,坚持自下而上

李强院长在谈到城乡统筹概念时提出了两点:一是城乡统筹的核心并不在城市,而在农村;二是城乡统筹的核心是如何在农村重建有秩序的农村社会,如何把城市的文明引进农村。云浮提出的人居环境,强调以人为本,肯定幸福是目标,和谐是目标,人自身的满足是目标。云浮的实验在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方面做了很大的创造,创造一定是从基层来的,很多事情老百姓如果没有积极性是推行不下去的。云浮运用了人居环境科学思想,在推进的时候很多都是从最基层的社区做起,经常倾听群众的意见。这样的做法真的有民间活力。人居环境科学的思路是自下而上,是从个体需求扩展到整个社会和行业的需求。从城乡发展角度来说,显然乡村环境的改善、乡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必须要给予特别关注的。云浮实验一系列的措施做到了这一点,将城乡统筹落到实处。云浮在建设完整社区方面具体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慢行绿道为载体,创造宜人的公共空间。二是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途径,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包括通过三网融合平台推动镇一级的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组建农村社区服务合作社、经济服务工作站、公共服务工作站、综治维稳工作站“一社三站”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五改”为核心的农村环境整治,营造良好人居环境。三是以设立三级理事会为平台,形成社会管理群众自治的基本单元,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水平。四是以培育“自律自强、互信互助、共建共享”精神为核心,营造具有地方感的社区文化。而亲身参与了云浮规划的梁勤理事在实验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地老百姓踊跃参与,出钱、出力、出工,追求美好环境的渴望和热情令人感动。在发动群众方面,云浮市党委和政府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很重视培训,不单是培训各级干部,更多的是培训农民中的能人、社区的热心人,这是云浮统筹发展规划整体的含义。

篇2

 

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范围内的历史旧城区遭到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破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地产商逐利的本能而以各种正规非正规的方法取得了历史旧城区的用地开发权,从而在不符合历史旧城区保护的原则下进行大肆开发,破坏了历史旧城区的风貌和历史建筑的原真性;另一方面,历史旧城区由于人口的置换和产业的更替使土地闲置,房屋人为的衰败,从而使旧城区逐渐的衰落,治安与交通混乱,致使历史旧城区成为犯罪,藏污纳垢之,恶化了历史旧城区的居住环境。[ 吴良镛 菊儿胡同实验后的新探索[J]华中建筑 2000年3月]

 

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和危机之下,吴良镛先生在深厚的理论背景下于1988年开始,上世纪90年代初完成的菊儿胡同的改造设计工作,通过“有机更新理论”和“类四合院”的概念,有效的守护了旧城的肌理,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再现了四合院的空间体验,创造了完美的人居环境,同时还解决了高密度的居住要求,并维持了人性化的空间尺度。

 

吴先生在进行菊儿胡同的改造设计时正是著名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酝酿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值得探索的问题: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酝酿期下,吴先生是如何进行菊儿胡同的改造设计的?菊儿胡同的改造设计如何体现了还在发展期和襁褓中的人居环境科学理念?在形成完善人居环境科学理念之前,菊儿胡同还有哪些在人居环境科学理念衡量下做的不好的地方?本问即以这三个发问为出发点,讨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和菊儿胡同改造设计的关系问题。

 

塑造人性场所: “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核心的理念其含义即为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的居住需要为目的。在此基础上再深入的处理与人类,与自然相互关联的其他系统:居住系统,社会系统和支撑系统。就人居环境以人为核心的理念来看,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中就要时刻的围绕人,满足使用者的物质和心理需求。菊儿胡同的设计即满足了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中的这一核心理念,其具体的回应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虽然在设计伊始并没有强制的日照规范,菊儿胡同现在的采光也未达到现在的日照标准,但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设计团队对菊儿胡同改造设计的采光和日照等物质基础性的要素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并在最后的设计中合理的利用了东西向的房间和建筑,将不合理的朝向减小到最小程度,将对人的关怀这一理念发挥到极致。

 

2. 随着旧城的破坏,新城的大规模兴建,人们逐渐丧失了对于旧城的记忆,致使地域性场所普遍的失落。吴先生率领其团队在城市肌理与城市历史这两大要点上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最终采用了类四合院这一措施,满足了人们对于旧城生活环境的思念和对于旧城的记忆。

 

3. 除了进行类四合院的整体类型学应用以外,菊儿胡同的设计还通过近人的尺度把握和精致的外部空间设计来进一步满足人们的身体需要并最大可能的提升居住者的生活品质。

 

4. 在进行物质设计的同时,菊儿胡同的设计还进行了空间使用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探讨。通过合院的类型学应用,细致的平面推敲,将各家各户的入户通道相连通,并将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组团布局,改善了邻里关系,加强了整个菊儿胡同改造片区的社区感。、

 

菊儿胡同在人与环境的互动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将常见的横列式布局改成合院式,在入户通道的设计上,保证即不相对,也不分流的原则,将人们进出自家的路径汇合到一起,创造一定的必要性活动,在必要性活动的基础上,利用合院的院落,院落之间联系的通道进行合理的院落设计,精致的景观植栽设计,来吸引使用者在闲暇时候进行一定的社会性活动,并以这两种活动为依托,吸引进一步的自发性活动,从而改善日渐衰落的旧城人气。

 

建成环境的意义: “人—环境—城市—自然”体系。

 

“人—环境—城市—自然”体系。“人—环境—城市—自然”体系就是指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以人为核心的指导下,将城市设计,环境设计和景观设计整合起来,恰当的综合处理城市关系,建筑和环境的融合,以及将自然环境引入城市建筑中,并设置宜人的外部环境的一个设计和规划体系。这个体系的三个端点围绕着人为核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理论模型,并以这个模型为基础,吸收其他学科进而扩大学科范围形成一个庞大的学科群。

 

有机更新理论和类四合院的概念。吴先生在菊儿胡同中应用的有机更新理论和类四合院概念即是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中“人—环境—城市—自然”体系的集中体现。有机更新理论即为:“城市永远处于新陈代谢之中,居住区内的住房更是如此,城市的细胞总量要更新,保留完好的,逐步剔除不适宜的,新的建设要自觉地顺应肌理,用插入法以新替旧,只在特殊情况下进行手术。”[ 吴良镛 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M[ 昆仑出版社 北京 2009.1]有机更新理论和类四合院概念在菊儿胡同的改造中具体作法为,“1.保留四合院;2.拆除更新最破旧的四合院;3. 修缮改造一般的旧房。4.探索有利于更新破旧危房的类四合院体系,既适应当前现代化生活,又能基本适应旧城环境及肌理,并有较高的容积率。4.在建设上采用住房合作社的形式。”[ 吴良镛 从有机更新走向新的有机秩序 北京旧城居住区整治途径之二[J] 建筑学报 1991.2]在这些具体的策略中,保留四合院这一方法以一种类型学的方式保留了旧城的风貌和尺度,在城市关系和街道关系层面上将改造与原有的城市历史发生联系,并对人产生记忆的刺激,激发人的场所感。而拆除、改造以及肌理的策略则有效的营造了适合居民居住的环境,改善了居民的生存空间,在营造了良好的景观环境同时又达到较高的居住密度从而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发挥各地区建筑文化独创性,科学追求和艺术创造相结合。”人居环境科学理论认为,文化环境建设是人居环境建设的最基本内容,对一个城市和建筑来说,文化是不可缺少的东西。所以在满足面积,户型,造价等经济技术指标以及邻里关系,街道活力等环境行为学要求之外,还应该关注建筑和城市的文化属性的要求。

 

菊儿胡同的改造设计在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上充分挖掘并发挥了四合院这种中国传统的居住形制的美学特征,完美展现了它所具有的中国特有魅力。通过植物和建筑的围合形成了宜人的庭院空间,并与坡屋顶的檐下空间相结合形成了室内外过渡的灰空间。此外,坡屋顶和平屋顶相结合不仅有效的解决了采光和顶层空间利用的问题,还在美学上形成美妙绝伦的韵律感。

 

方法论的革新:以问题为导向的建筑设计策略。

 

以问题为导向是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吴先生在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中总结出的,曾运用于菊儿胡同,北京旧城区保护研究,危旧房改造问题,新四合院设计类型学问题,住房制度改革问题,和北京旧城基础设施改善问题的研究方法。具体的作法即是在经过详尽科学的调研后提出问题,并根据问题确立合适的目标,细分各项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进一步细分,将抽象的问题和目标落实到可操作可衡量可检验的实际工作中,分析综合并举,进行融贯的研究,最终解决问题,实现目标。

 

对于菊儿胡同的改造工作,吴良镛先生曾经提过这些问题:1.关于历史文化名称的保护工作,尚未深入到居住区研究方面来,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称,这些年来的保护工作的不足之处在于着眼点多在宫殿、坛庙、寺庙、园林及一些大型建筑群上,对居住区的研究未落到实处。2.现有居住区的研究很少从中国传统的居住区结构和形态做出有益的探索,但是单元式的公寓板楼一经插入传统的合院体系的街坊中,即对旧城的形态和完整性造成严重的破坏。3.过去的旧城改造总是大规模的拆除和重建,而不是采取经常的,逐步整治的战略。4.住房管理不合理,对住房的维护和修缮不足,致使住房迅速的衰败。[]

 

针对以上问题,菊儿胡同的改造打破了一般意义上旧城改造或者建筑规划设计的方法,以学术研究的姿态探索解决上面的一系列问题。在设计思想上,从城市的各个层次,寻找城市的内在肌理,尝试以肌理切入的方式进行规划和建筑的设计,并通过新四合院住宅体系的探索挖掘四合院形式在当代居住建筑设计中的潜力,并针对旧城风貌问题,从建筑艺术的角度制定导则,并将导则落实到建筑设计的具体操作上。

 

系统论:一个融贯的综合研究

 

“我们被迫在知识的一切领域中运用整体或者系统来处理复杂性问题,这将是科学思维的一个根本改造。”[ 贝塔朗菲 一般系统论[M] 林京义译 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 1987]系统论思想是人居环境科学理念的中心方法论,系统,即为“若干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或简称“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2]人居环境科学理论通过运用系统论,将整个的学科群组织起来,使人居环境学科群下的诸多学科保持整体,并统一起来,相互协作,相互联系,从而为改善人居环境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功效。

 

具体的改造实践上,菊儿胡同强调“多种效益综合追求”的目标,提出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的要求,并与文化效益一起形成了菊儿胡同系统中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以改善居住环境作为总目标,在社会效益上,维持适度的回迁率,是一定数量的居民回迁,具体就是让一部分居民买得起房,使一部分商品房住宅取得经济利益来补贴危房改造和提供优惠住房的支出;在经济效益上,改进建筑设计布局,有效的利用空间,设定适当的统计率,并发掘用地潜力,综合开发,分摊就去改造的费用;环境效益上,不仅仅满足居民的居住要求,还要在邻里交往,公共文化,人与自然关系上进行改善,并要能在人工环境上显现自然。

 

结语

 

众所周知的是,菊儿胡同的最开始实践早于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最终形成,时间和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酝酿期重合,虽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严格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检验下做的并不完美。首先,住房合作社以及融资策划的过程仅仅具有实验效应,在缺乏政策的强有力的扶持下,仅仅依靠规划师的个人呼吁和社会活动难以推广住房合作社并对抗地产商的蚕食。其次,设计虽然仔细研究了采光、日照和通风的问题,符合了当时的要求,但却远远达不到当前的标准,因而其实验性的实践不具备超前效应,削弱了作为建筑和城市设计的先锋性特征。此外,原有的设计停车位数量远远达不到当前的需求,造成了车辆拥堵人性通道的现象发生。最后对于旧城风貌的探讨值得商榷,简单的模仿坡屋顶的造型和合院的形式远远不能说实现了旧城复兴,在建筑层面上的历史回应应该从物质层面上研究老建筑的材料、构造,构建连接方式和空间组合方式。

篇3

【关键词】人居环境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异同

0.前言

国内在很长一段时间,指导建设方针是:经济、实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注意美观。这也是建筑教育所遵循的方针。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不满足仅仅是经济和实用的要求。这时美学从工程学科的附属物中逐渐的脱离,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艺术学作为美学的重要分支在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和人居环境设计也就呼之欲出。

1.环境艺术设计和人居环境学科的由来与发展

1.1 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由来与发展

在谈到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由来有两位重要的人物不得不提;张绮曼和郑曙旸。张绮曼被誉为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领军人物,她是我国室内设计专业公派出国留学日本第一人。而郑曙旸则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他认为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概念的提出与日本环境艺术不无关系。

回顾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历史,从最初的室内装饰到建筑装饰,再由室内设计到环境艺术,以至于环境艺术设计这个称呼的传开,经历了不断扩展的过程。但环境艺术设计这个称呼争议是很大的,直至现在也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如果说环境艺术概念的提出是向更大更广的方向发展,可为什么在一步步扩大发展的过程中“设计”却没有多少呢?直到现在许多的环艺毕业生仍然是做“装饰”而多过于设计。

1.2 人居环境设计大学科的由来与发展

提出人居环境这个学科群的概念的人是中国设计界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吴良镛院士。人居环境学科的由来,从100年前城市规划学的先驱酝酿“ 田园城市理论” 与“ 区域观念” 起,1987年2月在“建筑学的未来”会议上,吴良镛院士正式提出“广义建筑学”。然而伴随着认识的深入,吴良镛院士逐渐理解到不能仅囿于一个学科而应从学科群的角度整体探讨学科发展,因此提出了“人居环境”这个众多学科的“学科群”的概念。2001年,发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提出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为核心学科,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等多个方面,较为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集中体现整体、统筹的思想。

通过上述人居环境从提出到发展的过程可以明显的看出。人居环境设计或说是人居环境这个概念来源与城市规划的领域,经过不断扩展和完善变成了一个学科群或是大学科的概念,它主要解决的是与人类居住环境有关的一切工程设计包括,建筑、规划、园林。

2.环境艺术设计和人居环境设计学科的概念和内涵

根据上述两个学科的起源和新时代赋予的契机,我们分别引用两个学科的学术领头人郑曙旸教授和吴良镛院士,对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和人居环境大学科分别做出的学科概念和内涵。

2.1 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概念

郑曙旸清教授认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说,是扩展到整个的一种设计和艺术领域的创作的理念。从狭义上来说,环境艺术设计是运用艺术手段,根据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一种特性,来进行空间组织。也就把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都涵盖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其内涵可表述为在空间限定和时间序列下用艺术手段去处理静态实体和动态虚形的关系。因此,它从两个方面考虑,一个就是它的空间的限定。第二个层次就是时间序列的概念。

2.2 人居环境设计学科的概念

吴良镛院士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广义上来说,是一门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人居环境科学从狭义上说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为核心学科,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等多个方面,较为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集中体现整体、统筹的思想。发展人居环境科学。学科的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而能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2.3 两者概念的交集——园林

从上述两个学科的狭义概念可以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不论是环境艺术设计还是人居环境科学在狭义的概念上包含了园林。环境艺术设计是室内+园林的双重组合,人居环境科学则是建筑+规划+园林三位一体的组合。如果单纯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出发这种分法都有各自的道理。

3.环境艺术设计与人居环境设计的异同

2011年8月下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了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在文学门类下“蛰伏”多年的艺术学独立门户,升级为门类,即第13大类学科。一级学科由89个增加到110个。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同时升为一级学科。在此我们选用:建筑、规划、园林、环艺四个专业的全国高校前五排名的数据入手去分析两者的异同。

环境艺术设计和人居环境设计的异同点:

人居环境设计类专业主要以建筑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核心知识,强调客观地、科学地创造理想的人类生存空间,其用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原理来设计有用物体的进程。主要关注的是功能、技术、经济方面,处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更注重实践应用。辅助以艺术课程训练、实践,但是占的比重较小,涉及范围较小,掌握最基本的表现方法。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以图形形式设计、造型设计、装饰设计为核心知识,使其成为一种艺术手段,美化人类生存空间,其关注人类行为审美情趣以及美感。主要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强调造型语言的表现。在清华同济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与建筑关系密切,课程设置偏向建筑设计等方向。但是与人居环境设计类专业划分较为明显,一般不同属一个学院一个系。在各大美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则侧重培养艺术性人才,同时辅助以各类设计基础,但是占的比重不亚于艺术课程。

4.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艺术设计与环境设计学科所涉及的领域都十分广泛,都属于快速发展的学科。再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与人居环境设计的异同点的分析,希望能给广大的有关环境设计的同仁以帮助。

【参考文献】

[1]代锋.从“环境”到“环境艺术设计”[J].艺术传媒.2009,(03):53-57.

[2]刘晓娜.环境艺术设计的多学科交叉特性研究[J].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71-86.

[3]娄永琪.环境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9):8-10.

篇4

研究当今各种城市环境景观形态设计失败的原因,多为设计脱离了人类作为环境的主人的行为感受和需求,或为忽略了当地环境的生态规律。21世纪的社会要求我们更加关注“人”,但又不能一味的满足“人”的欲求,而是从人的需求出发,创造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的生活方式。而“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正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这为景观设计带来了指导方法,使得对环境的理解更为人性化和合理化。

一、人居环境学发展原则

依据吴良镛院士所着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我们可以得知人居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引用其书中观点,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而人居环境科学就是围绕地区的开发、城乡发展及诸多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群,它是联贯一切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有关的,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新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即是人居环境。

1.人居环境的框架及原则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的需要为目的。就内容而言,人居环境包括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其中,“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谐与矛盾共生,人类必须面对现实,与自然和平共处,保护和利用自然,妥善的解决矛盾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在任何一个聚居环境中,这五个系统都综合的存在着,五大系统也各有基础科学的内涵。在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中,建筑师、规划师本文由收集整理和一切参与人居环境建设的科学工作者都要自觉的选择若干系统进行交叉组合。另一个方面,根据中国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人居环境研究的实际情况,也可将人居环境科学范围简化为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等五大层次。

对于人居环境的建设大概有几个方面的要求:提高生态的意识;与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科技;重视发展整体利益;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等。

2.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性

人居环境学是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科学。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总的来说,它们都以环境为研究对象,但各自的研究范围、内容、与侧重点及所采取的手段并不一致。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涉及的是具体的科学技术问题,全球变暖、臭氧空洞的产生等,而人居环境科学关心的则不仅是如何把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人类聚居形态,对五大系统的各个层次的人工与自然环境的相关内容均应引入到规划中去,用以提高环境质量、形成宜人的居住氛围。

从人居环境不同方面可以有不同的学科核心和学科体系,就人居环境的物质建设、规划实际来说,则可以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的大系统中的主导专业。依据我国的情况,当前大规模建设实践需要面向21世纪的建筑发展,宜将这三者融贯综合的进行规划设计与研究。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学科群,人居环境科学是发展的,永远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其融合与发展离不开运用多种相关学科的成果,特别要借各自相邻学科的渗透和展扩,来创造性的解决繁杂的实践中的问题。因此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庞大的系统科学,研究建筑、城市、以至区域等的人居环境科学,也应当被视为一种关于整体与整体性的科学,目标就是获得整体的协调发展。若能将此系统的设计原则贯彻在景观设计上,也同样将具有高瞻远瞩的发展潜力。

二、景观设计原则

景观设计虽然是建立在环境艺术设计概念之上的设计门类,但它所蕴涵的内容却涉及到美、建筑、园林和城市规划四个方面。景观设计最通俗的解释就是美化环境景色,可以说是以塑造建筑的外部空间的视觉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环境系统设计,它的环境系统是以园林设计所涵盖的内容为基础,设计概念是以城市规划设计总揽全局的思维方法为主导,其设计系统是以美术与建筑专业的构成要素为主体。

同样是一门兼具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学科,建立在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框架之内,景观设计同样需要贯彻整体的系统思维,以面对21世纪下,对环境的综合发展要求。在第20届建筑师大会上,吴良镛院士在《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未来》的报告中指出:广义的建筑应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的融合。他所谓的地景,即景观设计,用景观设计的手段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是必然趋势,而景观设计也就成为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转贴于 中国论

篇5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状况;环境规划;环境污染;自然资源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在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领域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村地区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农村人口人均收入逐年提高、农村社会保障逐步完善、农村人口精神文化生活日趋丰富以及环境保护投入逐年增加等方面。因此,我国农村发展所实现的成果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更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状况、提升农村人口幸福感的重要推动力量。反过来说,逐步克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所遭遇的困境并逐步改善我国当前农村人居环境状况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农村发展以及实现现代化等方面同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此,文章首先从人居环境规划、环境污染、自然资源以及基础设施等四个方面分析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我国当前农村人居环境状况的对策建议,为提升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提供思考。

二、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缺失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虽然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阻碍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的障碍,其中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缺失为首要问题。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缺失之所以成为首要问题,原因在于其不良影响的系统性、全局性以及广泛性。系统性是指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缺失会导致农村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建设布局杂乱无章,不利于农村人居环境的进一步发展。全局性是指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缺失不仅导致现阶段建设无法取得预期成果,更会对未来的农村规划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往往导致“空心村”等问题的出现。此外,广泛性是指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缺失的不良后果不仅涉及单一人居环境发展部门(环保部门、医疗保险部门等),更涉及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方方面面,即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缺失的影响是广泛的。

(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的首要问题为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缺失问题,由于其影响的系统性、全局性以及广泛性,许多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受其影响,环境保护方面为其中之一。因此,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发展还存在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具体而言,环境污染问题是指涉及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的各方主体的环保意识淡薄,在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方面难以落实环保行为,往往导致各种类型的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等)。根据统计年鉴数据,目前我国60%以上的村庄没有排水沟渠和污水处理,且农村地区每年有超过2500万吨的生活污水直排,这不仅影响农村地区人口的环境质量状况,更会对居民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三)自然资源浪费严重

除了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缺失以及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发展还存在自然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具体而言,自然资源浪费严重是指包括水(河流、湖泊等)、空气、煤炭等在内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过度开采或使用自然资源无疑是不可持续的,不仅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而且会阻碍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发展。换句话说,在自然资源既定的条件下,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需要遵循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既不能阻碍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不能造成资源浪费、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的出现。以农业生产为例,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都采用漫灌的方式进行浇灌,并未采用滴灌等节水技术,造成农村地区水资源的大量浪费。

(四)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环境污染问题和自然资源浪费严重问题虽然各有侧重,但是两者也存在共性,即两者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都涉及自然环境部分,而较少涉及人文环境部分。显而易见的是,进一步探索农村人文环境困境同样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因此,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发展还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问题。具体而言,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设施、教育基础、医疗保险、社会保障、文化环境等方面,即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涉及农村人口生活的方方面面。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不利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具体可以总结为出行难、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以及娱乐难等问题。因此,如果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在改善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状况过程中没有足够重视完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话,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与发展就无从谈起,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就难以进行。

三、改善我国当前农村人居环境状况的对策建议

(一)以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为根本建设环保农村

由于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发展存在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缺失、环境污染严重、自然资源浪费严重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在改善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状况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关注以上问题的破解。具体来说,改善我国当前农村人居环境状况的首要举措为以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为根本建设环保农村,即环保农村建设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首要环节。统筹城乡发展划是指改善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状况需要和城镇化、工业化战略相结合,尤其需要重视顶层设计与制度完善过程,为环保农村的建设提供保障。其中,以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为根本建设环保农村需要坚持规划先行、重点协调、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还需要以构建开放型规划体系为目标,能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调整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战略。

(二)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核心建设节约农村

改善我国当前农村人居环境状况不仅需要以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为根本建设环保农村,还需要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核心建设节约农村。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环保农村为农村人居环境状况改善的第一层次的要求,节约农村是指各农村人居环境涉及主体在农村生产生活中能够节约自然资源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是农村人居环境状况改善更高层次的要求。在此过程中尤其需要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核心,提高人们保护农村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相关举措包括农村文化讲坛、科普知识下乡、农村环保课堂等活动,从而营造人人关心环境、个个参与节约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三)以构建农村人居环境联动机制为手段建设可持续发展农村

最后,改善我国当前农村人居环境状况还需要以构建农村人居环境联动机制为手段建设可持续发展农村,即可持续发展农村是农村人居环境状况改善最高层次的要求,也是最终的发展目标。其中,建设可持续发展农村尤其需要注重农村人居环境联动机制的建设,由于改善我国当前农村人居环境状况并非一个简单的工程,而是一个多元复杂的系统,因此农村人居环境联动机制能够扩大战略视野、提高建设效率以及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发展质量。尤其需要注重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在此过程中的功能以及作用,通过发挥不同参与主体的联动功能,从而实现“1+1>2”的效果。此外,农村人居环境联动机制不仅要求参与主体间的联动,更要求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战略层面的联动,包括经济发展规划、环境保护制度、政府财政投入政策等在内都为农村人居环境联动机制涉及的范围。

四、结语

综合全文,改善我国当前农村人居环境状况不仅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农村发展,更有助于提升农村人口的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对农村的建设乃至全社会的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在改善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状况过程中的首要问题为认识、理清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尤其需要关注人居环境规划、环境污染、自然资源以及基础设施等四个方面的影响。此外,改善我国当前农村人居环境状况并非一朝一夕之事,社会各界都必须提高认识并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在改善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状况过程中需要以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为根本、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核心,以及以构建农村人居环境联动机制为手段,从而实现环保农村、节约农村以及可持续发展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蒋淑玲,王宏波.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以湖南省衡阳市为例[J].农业经济,2010(05).

[2]李伯华,窦银娣,刘沛林.基于人居环境建设的农村环境教育模式研究――以衡阳市珠晖区酃湖乡双江村为例[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03).

[3]李伯华,杨森,窦银娣.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的居民满意度评价及其优化――以衡阳市珠晖区酃湖乡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2(06).

[4]李伯华,曹冬,杨森.城乡边缘区农户家庭就业空间行为模式及机制研究――以衡阳市珠晖区酃湖乡4个样本村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2(03).

[5]仰和芝,孙昌勇.农村居民的人口学特征与有效实施农村环境教育的关系探讨――以江西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0).

篇6

    一、人居环境学发展原则

    依据吴良镛院士所着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我们可以得知人居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引用其书中观点,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而人居环境科学就是围绕地区的开发、城乡发展及诸多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群,它是联贯一切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有关的,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新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即是人居环境。

    1、人居环境的框架及原则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的需要为目的。就内容而言,人居环境包括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其中,“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谐与矛盾共生,人类必须面对现实,与自然和平共处,保护和利用自然,妥善的解决矛盾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对于人居环境的建设大概有几个方面的要求:提高生态的意识;与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科技;重视发展整体利益;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等。

    2、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性

    人居环境学是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科学。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总的来说,它们都以环境为研究对象,但各自的研究范围、内容、与侧重点及所采取的手段并不一致。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涉及的是具体的科学技术问题,全球变暖、臭氧空洞的产生等,而人居环境科学关心的则不仅是如何把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人类聚居形态,对五大系统的各个层次的人工与自然环境的相关内容均应引入到规划中去,用以提高环境质量、形成宜人的居住氛围。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学科群,人居环境科学是发展的,永远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其融合与发展离不开运用多种相关学科的成果,特别要借各自相邻学科的渗透和展扩,来创造性的解决繁杂的实践中的问题

    二、景观设计原则

    景观设计虽然是建立在环境艺术设计概念之上的设计门类,但它所蕴涵的内容却涉及到美、建筑、园林和城市规划四个方面。景观设计最通俗的解释就是美化环境景色,可以说是以塑造建筑的外部空间的视觉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环境系统设计,它的环境系统是以园林设计所涵盖的内容为基础,设计概念是以城市规划设计总揽全局的思维方法为主导,其设计系统是以美术与建筑专业的构成要素为主体。

    1、景观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景观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原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在充分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目前我国许多居住区内园林绿化在很多方面忽略了这一点。比如:有的楼盘用绿地做隔离带,却忽视了人们生活的方便,两分钟的路程可能得走上十几分钟,导致许多人直接从绿化带穿过,破坏了绿化;有的居住区绿化设计没有把残疾人的行为考虑进去,给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有的居住区没有为老人和幼儿开辟专用活动场地;有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粗糙,没能真正、准确地创造人们所需环境。

    根据奥斯卡?纽曼所作的人们行为活动与城市形体环境关系的研究,认为人的各种行为活动要有相应的领域,他提出了由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半公共空间及公共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设想。运用在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中,就是要按照人们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的活动内容,适当地进行区域的划分,以适应不同年龄层、不同兴趣群和不同文化层的人们开展社交和活动的需要,既要有综合的集中空间,又要有适合集体和个人的分散性活动空间,空间类型尽可能丰富,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2、景观设计的生态持续性原则

    人居环境学是以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构成,它是尺度不一、形式不一的综合构成。人们的生活与人工环境之密切不难理解,但与自然环境的密切性却往往受到忽视。上个世纪最后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芒福德,指出:如果环境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我们的审美观念就不会只停留在一些风景名胜震撼人心的地貌上,而应该同等对待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还必须强调绿色空间不仅是为了游憩和观赏,更重要的是为了人作为自然的一贯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篇7

【关键词】人居环境;新农村;秦皇岛

0 前言

现阶段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正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筑社会主义新农村新设施,改变农村人居环境,通过技术手段和创造丰富的物质条件来达到满足农村居民生活需要和精神需要,成为现阶段一个具有社会现实性的问题。

秦皇岛市位华北与东北过渡地带河北省的东北部,是河北省直辖市。秦皇岛市辖北戴河、山海关、海港区、开发区四个市辖区和抚宁、昌黎、卢龙、青龙满族自治县四个县,总面积7812.4平方公里,目前全市总人口已达到300多万。

秦皇岛市的气候类型属于暖温带,地处半湿润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因受海洋影响较大,气候比较温和,春季少雨干燥,夏季温热无酷暑,秋季凉爽多晴天,冬季漫长无严寒。辖区内地势多变,但气候影响不大。秦皇岛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这里空气清新,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但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着很多问题。通过实地调查、访谈,结合对调研资料的分析,初步揭示了当前秦皇岛新农村人居环境的基本状况与存在的问题。

1 秦皇岛新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住宅建筑陈旧,缺乏科学统一规划

由于地方政府盲目地进行新农村开发建设,从而忽视了对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性、科学性规划。这种现象破坏了新农村人居环境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给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开展制造了麻烦。经调查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农村住宅绝大多数分布得很分散,整体规划问题比较突出。同时农村住宅比较老旧,耐火等级低,建筑密度大,房间距小,建筑朝向混乱。

1.2 没有从居住主体需求出发进行设计

在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对农村人口居住需求、生活需求、生产条件的调查不够全面,设计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以设计者为中心,设计的出发点就会脱离以使用者为中心的设计原则;设计中对地区的差异性、民族文化传统、的调查与研究不够深入也有可能将设计理念定位不准确。

1.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差

1.3.1 交通通达性差

农村建筑及人居环境的交通通达性差,人均道路面积远低于城市。过境公路穿越村庄时,缺乏道路交通管理设施,缺少必要的交通标志、隔离设施、交通信号灯等,给村民的出行安全造成了极大的隐患。

1.3.2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理没有统一规划

经调查一般村里都建有垃圾池或垃圾箱,但在一些沟渠、池塘里却到处可以见到村民随手乱扔的生活垃圾,有的甚至堆成小山,亟待处理。原因是村民觉得垃圾池距离家里太远,不方便,而且多年也没有养成往垃圾池仍垃圾的习惯。

即使有了垃圾池或垃圾箱,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收集来的垃圾如何处理?一些村庄在没有任何处理及分类的情况下,把垃圾填埋在没有经过地质条件论证的土地里或者就地焚烧,这样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1.3.3 给排水管网建设不健全

城市市政管网远离农村,如给排水管网、管道煤气等。目前农村给水基本上实现了自来水管道,但由于水管长期暴露在地面上,给水管道未作任何防腐措施,水管的使用寿命很短,在使用四五年以后便经常需要维修,更换部分水管,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更是给原本就不富裕的村民们加重了经济负担。

所有被调查的村庄均未对生活污水加以处理。大部分村庄采用明沟排水或自然排水,污水随意流放的现象非常严重,不但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而且会污染附近河流。养殖户的养殖污水经过化粪池后直接渗漏或排入明沟。由于排水设施的缺少,各种通过渗漏方式排放掉的污水,将会造成农村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进而会对农民的健康造成隐患。

2 关于改善新农村人居环境的对策

2.1 制定具有科学性及整体性的统一规划

要对新农村人居环境科学合理地规划,充分考虑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提高带来的各种需求,满足农村、农民现在及以后一段时间内对人居环境的需要,如增加人口、物质生活的提高带来的对人居环境的需求等。

2.2 以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为设计出发点

因地制宜要对规划对象及地区有相当充分的了解,做到符合当地地理环境及具有地域风格、文化特色、建筑及环境的可持续性社会主义新农村人居建筑环境的设计理念。从村民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设计和建设,才能满足形式服从于功能的要求。

2.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建不能和城市相提并论,在建筑人居环境合理规划的前提下:首先,要解决道路交通问题;二是,建立村级供水站保障村民生活用水及饮用水的卫生;三是,污水处理可根据规划村落,分级管理,可通过建设生物污水处理站分别进行处理。只有农村基础建设得以完善,新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才能向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2.4 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态环境意识

新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关系所有村民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发展,是群众的共同事业。因此在在改善人居环境工程中,要向全民进行宣传和介绍,并努力扩大群众参与的程度。通过开展环境保护的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认识和热爱环保的自觉性,增强农民的科学发展意识、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引导农民珍惜自然生态环境,勇于破除陈规陋习,努力打造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

3 结束语

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要突出特色、因地制宜、造福农村、不搞政绩,树立正确的建筑建设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的观念。新农村人居环境与农民和农村息息相关,改善、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要意识到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一项系统工程,并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事情,要促进农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经济、观念、城乡协调发展等多个层面上下功夫同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改善农村生活面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农民的经济增长提供条件,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龚迪,姜松荣.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现状与可持续发展[J].城乡规划与区域发展,2008(9):35-36.

[2]周晓娟,陶亮,曹晖.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规划研究[J].上海城市规划,2008(1):27-32.

[3]张博野,曾菊新.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居环境优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8(4):48-51.

[4]薛柱.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建筑和环境规划设计[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5):96-97.

篇8

关键词:环保;节能;探讨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process of the old city, the city scale, frame, roads and infrastructure has been difficult to load the capacity, can not fully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new district can effective evacuation center City high density flow, solve many city problem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ople’s life, develop big city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evacuation of the population functions, make it become a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or region has become the revitalization of local is declining economic revival.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city livable new district is local governments for governance, as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round the competent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new city construction like a raging fire in science should be good staff, correct guidance.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ergy saving; discussion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新型节能环保建筑材料

在城市扩建、改建过程中,随着旧建筑物拆除、清理工作的结束,接下来要进行的是题是对崭新建筑物的构建。建筑师们除了对新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结构进行精心设计以外,还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便是建筑材料的选用。为了满足人们对居住及工作环境保温、光、声等方面舒适度的要求以及对新建筑物节能环保性能的要求,新型节能建材的大量使用将成为当前城市发展建设的新趋势。在建筑中使用各种节能建材,一方面可提高建筑物的隔热保温效果,降低采暖空调能源损耗;另一方面又可以极大地改善建筑使用者的生活、工作环境。

1.1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分类

在众多建筑材料中,建筑物的围护结构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物的能耗,维护结构主要包括:墙体、屋面、门窗和玻璃。在当前的科学技术推动下,这些结构在制作过程中开始使用越来越多的建筑节能新材料和新技术。

1.1.1 新型墙体材料

墙体材料在房屋建材中约占70%,是建筑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物能量的损耗约50%来自墙体。新型墙体材料主要包括砖、块、板等,如粘土空心砖、掺废料的粘土砖、非粘土砖、建筑砌块、加气混凝土、轻质板材、复合板材等。在我国墙改工作初期,墙体材料主要为实心黏土砖,实心砖对材料需求大、保温隔热性能比空心砖差,经过墙改后,实心黏土砖逐步被空心粘土砖所替代。

1.1.2 节能门窗

建筑门窗是建筑物热交换、热传导最活跃、敏感的部位,其热损失是墙体的5倍。门窗的节能约占建筑节能的40%左右,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节能门窗的制造材料从单一的木、钢、铝合金等发展到了复合材料,如铝合金一木材复合、铝合金一塑料复合、玻璃钢等。目前我国市场主要的节能门窗有:PVC门窗、铝木复合门窗、铝塑复合门窗、玻璃钢门窗等。

1.1.3 节能屋面

用于屋顶的环保节能型建材有玻璃棉或矿物棉毡(垫),这些保温材料与装饰贴面复合而成的天花板,能减少阁楼空间与屋顶天花板之间的传热系数,起到隔热保温的作用。

1.1.4 节能玻璃

除结构外,对门窗节能性能影响最大的是玻璃的性能。玻璃是重要的建筑材料,随着对建筑物装饰性要求的不断提高,玻璃在建筑行业中的使用量也不断增大。然而,当今人们在选择建筑物的玻璃门窗时,除了考虑其美学和外观特征外,更注重其热量控制、制冷成本和内部阳光投射舒适平衡等问题。目前我国市场主要的节能玻璃有:中空玻璃、真空玻璃、热反射镀膜玻璃、镀膜低辐射玻璃、泡沫玻璃等。

2、人居环境的定义及发展

人居环境的定义:人居环境科学就是以人类居住的环境科学这一要领范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它是探索研究人类因各类生存活动需求而构筑空间、场所、领域的学问,是一门综合性的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与以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物圈相联系,加以研究的科学和艺术。

人居环境的发展:2001年《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出版以来,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从概念走向实践,不断丰富,取得一系列实质性进展。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在学科发展上呈现出多学科繁荣的局面:

学科建设上,近年来我们在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三位一体方面的进展:许多重大建设工程也力图将建筑与城市、园林结合起来。

技术科学的进展(单学科的拓展),目前清华大学在热环境、声环境、面对气候变化的讨论中也取得了许多积极的研究成果;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如京津冀人居环境、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的人居环境以及关于面向“北京2049”人居环境规划实践的探索。

关于人居环境史的研究,旨在从国家、区域、城乡、建筑群等层面,对中国各时代人居环境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进行探讨,深化人居环境理论研究。

关于重点学科群建设,如将人居环境科学列为学科建设的基础研究、关于园林学学科重组的讨论以及转型中的人文地理学研究等。

从已有的研究进展来看,这是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科交叉早为我们的先驱者所积极提倡,但是实践中从原有的学科拓展出去,并做出切实的成果仍充满艰辛,不过一旦有所进展,其发展则可影响业界。

3、科学合理的进行规划

根据生态学理念进行城市规划,运用生态新区生态学来引导城市规划,就要在生态系统能承载的基础上,通过使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设计方法,科学合理的进行规划,利用区域范围内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能力,建设人与城市,自然生态与经济社会相协调发展的城市,从而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要避免城市规划的“大众一致化”,就要摒弃以追求物质形态规划为主,把目标锁定在人工秩序和功能效率的层面上,而要尽可能地保护好城市的不可比拟的自然原生态。在新城区的规划中划定生态敏感地区等,如:湿地、河流、林地等生态景观价值优越的绿色空间,使其成为新城区的绿色开敞空间。

4、因地制宜彰显特色打造宜居新区

城市规划要因地制宜,突出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建筑景观、人文特色。我们既要总体参照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又要具体到地区的实际情况,确立适合的城市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做到“个性化”。为了突出城市特色,城市规划者应该在熟稔区情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有效的借鉴中外城市建设的经验和建筑风格(切勿盲目模仿和照搬),使我们的城市规划特色鲜明、别具一格。

5、用循环经济模式引导新区工业园区发展要遵循“3R”原则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倡导节约型、集约型、生态型的发展模式,把节约放在第一位,鼓励绿色生产,倡导绿色消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节约能源和综合利用为基础,有力推进以资源再利用为主体的静脉产业;实施全面清洁生产检验,杜绝落后的设备、技术、产品及布局落后的污染企业,抓好环境友好型企业示范及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推广工作;树立开发区生态工业园榜样,发展生态工业园,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有利保障;建立以水资源梯级利用、分质供水和循环利用相结合的水资源体系,提高海水和中水的利用率,改进技术,淘汰高耗水工艺和设备,逐渐达到区域污水基本零排放的目标。

6、正确处理“两个关系”是做好规划的关键

其一是经济总量增长与环境总量控制的关系,其二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要做到科学确定新区产业布局和功能区布局,又要科学确定新区环境总量,合理制定总量控制目标和控制战略,加快落实污染物排污许可证制度,科学和有效的利用有限的环境容量资源;确定经济增长中的科学能源消耗指标,坚持节约、开源与保护并重的方针,进一步完善资源再利用,实现最大限度的经济增长、最少数量的能源消耗的目标,继续实施以重点污染源烟气脱硫为主的大气环境污染综合整治,要进一步加强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工程、河道整治工程,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和发展环境。

篇9

Abstract:Through occupies the crisis analysis which to the healthy persons the environment connotation as well as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reate, fro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 angle, elaborates the healthy persons to occupy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green building material relations. The human who causes in view of the building material occupies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posed that builds the healthy persons to occupy the environment the best way utilizes the green building material.

关键词:健康人居 环境 环境污染 绿色建筑材料

key word: The healthy persons occupies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Green building material

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人们在享受当代文明的同时,忽视了自然环境的保护。致使环境不断恶化、土地严重沙化、空气质量下降、自然灾害频发、温室效应、淡水资源日见枯竭等。人类居住环境的健康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居住者和舆论的关注,人们越来越迫切地追求拥有健康的人居环境。

健康的人居环境营造是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和绿色建筑技术、材料的高效集成。环境破坏的罪恶之源不仅仅是工业污染,更严重的是建筑方面的污染。建筑物在建造和运行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并对环境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而建筑材料是建筑的灵魂。合理运用建筑材料,在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缓解水资源短缺等方面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及人们对健康人居环境的要求,运用绿色的设计、绿色的建材营造绿色健康的人居环境已经是全球建筑界的共同选择,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性潮流。

一、健康人居环境的概念

1.1 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也叫“人类住区”(Human Settlement),或者叫“人类聚居”。它的含义就是人类生存、从事生产、进行各种社会活动所在的环境。人类的居住环境是由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它不仅仅是指住房、小区及城市,它是人类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居住、工作、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以及为维护这些活动而进行的实体结构的有机结合。

1.2 健康的人居环境

健康的人居环境首先要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体现社会关系的完好,它的主要基点是一切从居住者出发,利用已有的对环境和健康有益的绿色建材,向居住者提供一个健康而舒适的室内环境,与自然、社区和整个环境相协调。

1.3 人居环境的健康性

人居环境的健康性主要是指影响居住者身心健康的室内外环境因素,它包括室外环境的阳光、空气、水、绿化、避免噪声干扰,要使居住者有社区感,确保居住者的私密性。室内环境要控制空气质量下降,做到建筑装饰材料的无害化、绿色化。

二、人居环境所面临的问题

地球哺育了人类,环境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由于城市建设发展的不平衡,人类居住环境急速恶化。近年来我国发生的白血病案例和国内外医学专家研究证明,白血病与室内环境污染问题有着直接原因,引发白血病的室内环境因素主要三个方面:一是室内环境中的化学性污染。大家关心的装饰装修材料和家具污染问题,是引发白血病的重要室内环境因素。装修和家具造成的室内环境中的苯污染、甲醛污染都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伤害。苯污染主要来自于装修和家具中使用的油漆涂料胶粘剂,甲醛污染主要来自于人造板材料和各种家具中。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告,把甲醛污染列为一类致癌物质,并且提醒大家“甲醛污染与白血病有关联”。 二是室内环境中的放射性污染,主要来自于新建筑房屋建筑材料中的放射性氡污染、装饰装修材料中的放射性污染等等。特别是一些家庭装修中使用的天然石材和瓷砖是造成室内环境中的放射性污染的主要原因。三是室内环境中的电磁辐射污染,主要来自于室内的各种家用电器和住房附近的高压线和发射塔等设施。

2.1 室内环境质量不断恶化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室装修方兴未艾,大量化学装饰材料应用于居室装修,在美化生活的同时,也更加重了室内环境的污染,已严重地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根据室内环境污染的大量调查分析与研究,已经测到的有毒有害物质达数百种,居室空气主要污染物产生于下列材料中:

2.2 甲醛的危害

甲醛是一种无色易溶的刺激性气体,来源于人造板材所使用的胶粘剂和内墙涂料。是室内污染物的一个重要来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嗅觉异常、刺激、过敏、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免疫力异常等方面。

2.3 放射性核素的危害

室内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放射性核素是长寿命的放射性核素放射的 射线和氡气。建筑中天然的材、砂子、土壤、矿石等都含有放射性核素,它可以导致人体高血压、白血病,并具有一定的致癌性。

三、运用绿色建筑材料营造健康人居环境

3.1 绿色建筑材料的含义

“绿色建材”是在1988年国际材料科学研讨会上首次提出,随后在1992年联合国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并于1994年设立了“可持续产品开发”工作组。各国纷纷制定了“绿色建材的性能标准。归纳而言,绿色建材是指在原材料的利用、生产过程、施工过程、使用过程、废弃物处理等过程中,对环境基本不产生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和健康无害的建筑材料。绿色建材应具备以下特点:

(1)节约能源与资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的材料。

(2)生产过程中不形成新的污染源。

(3)具有更高的使用效率和优异的材料性能,从而能降低建筑材料的消耗。

3.2 发展绿色建材的必要性

建筑材料是重要的基础材料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天然资源和能源消耗最高、对生态环境破坏最大、污染大气最多的行业之一。这些因素已成为建筑材料工业发展的几大障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走开发使用绿色建材,有效的利用资源,亲和自然、保护自然,才能使人类拥有健康、舒适的环境,也是使人类合理地解决生存与发展的矛盾,实现“与自然协调,与环境共生”的必由之路。

3.3 推动绿色建材营造健康人居环境的政策措施

营造健康的人居环境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体现在建设全过程的系统管理,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通过一系列标准、规范及强制性措施来推动绿色建材营造健康人居环境。

设计是整个建设过程的龙头,在设计阶段,设计师要和业主一起就建筑物的各项环境指标进行

考察。要结合国家法规及各级政府的管理体制、配套措施,按照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技术体系优先且自愿选择对人体无害、环保、绿色的建筑材料。制定有关技术标准,确定各种材料必须检测的污染物项目、合格指标,加强材料各项性能指标的检测,建立健全科学的绿色建筑材料指标体系。加速新型绿色建材的开发及推广应用,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经济激励政策,强制性限制或淘汰落后产品的使用。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时,业主不但要对功能指标、结构安全性进行检查验收,还要配合各级检测机构对各类环保指标进行评估和验收,把环境污染治理落到实处,还要加强施工过程的环境控制,使施工过程具有节能、降耗、低污染的特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人居环境是与建筑材料密切相关的,只有运用绿色建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居环境的不断污染恶化问题,为人们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科学技术发展至今,人类已从“最大限度向自然索取财富”改变为“合理利用资源,让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协调起来”,这个观念的转变让人类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同时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解决人居环境的健康问题的确存在着一种建筑材料的绿色化的要求和真实途径。特别是在工程装修时要提倡“绿色装修”,就是以人为本,注重环保和生态平衡,注重回归自然,尽可能不使用有毒的建筑装饰材料,运用绿色建材让人们拥有一个健康的人居环境是新世纪任重道远的目标。

参考文献:

[l] 扬静.建筑材料与人居环境[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 罗德启.健康人居环境的营造[J].建筑学报,2004.

[3] 戴天兴.城市环境生态学[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O2.

篇10

当前研究室内设计景观形态失败的一个原因就是很多设计脱离了人类作为环境主人行为感受和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更加注重人的发展,但是在室内设计方面又不能一味地纵容人的欲望,要从人的需求出发,创造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的室内设计。人居环境学学它是一门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主要包含了乡村、城镇等对象,它主要探讨了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它把人类聚居看做一个整体,对其研究并发现其中的规律,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更好地为室内设计作指导,让人们对环境的理解更为人性化和合理化。

一 人居环境学发展原则

人居环境是指人力聚集生活的地方,它主要是与人类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它是人类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利用的主要场所。人居环境科学主要是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环境诸多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它是主要围绕着人类居住环境有关,他主要包含了自然科学、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的学科体系,它主要研究对象就是人居环境。

(1)人居环境的框架及原则

人是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核心,它主本文由收集整理要是以满足人类居住的需要为目的,对于人居环境而言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大系统:人类系统、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各大系统的一个基础,它们是居住系统和支持系统的基础,在人类生存环境中矛盾和和谐共存的,这就需要人类必须面对现实,与自然能够和平共处,需要人类能够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 环境中的矛盾。

在人类聚集环境中,这几个系统是相互依存综合发展的,这几个系统都有着自己的科学内涵。对人居环境研究的建筑室、设计师、规划师等都会选择若干系统进行交叉进行组合,同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无论在环境设计还是在室内设计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生态意识、与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和整体利益相结合。

(2)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性

人居环境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工程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几个学科都是以环境为研究对象,但是研究的重点、范围、内容及所采用的手段有一定的区别。在室内设计方面要积极结合人居环境学,把室内设计的基本思想和研究外部环境的相关思想相结合,同时还要积极引入人工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内容,更好地提高室内设计的环境质量,确保形成一个宜人的居住环境。

在室内设计方面可有不同的学科核心和学科体系,仅以人居环境的物质建设方面来说,就可以以建筑、地景及室内规划三位一体,这对室内设计有着独特的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审美观念的升华,当前的室内设计必将这三者融贯综合的进行规划设计与研究。

人居环境学是一个比较大的学科群,同时它是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这种发展融合了多个学科的发展成果,特别是借鉴了相邻学科的渗透和拓展,更好地解决室内设计中出现的复杂问题,人居环境学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学科,人居环境对建筑、环境和室内进行了更为全面的研究,它被视为整体性及整体的科学,最终目标是获得整体的协调发展,更好地为室内设计提供指导性的设计原则。同时对室内的景观设计方面,同样也具有很强的高瞻远瞩发展潜力。

二 室内设计原则

室内设计虽然是建立在环境艺术设计概念之上的设计学科,但是它有着建筑、园林、美学及室内规划四个方面,室内设计主要对房屋内空间进行美化设计,可以说是塑造室内设计空间视觉形象为主题的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设计活动,它的美学系统主要是以美术专业为基础,同时结合建筑学的相关内容,对于设计概念主要得益于建筑空间设计总览全局的思维方式为主导,它是美学和建筑学的结合体,同时还有一些超前的理念。

人居环境学是一门兼具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它是建立在环境学系统框架范围内,对于室内设计来说同样需要贯彻整体性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够把室内设计与外部环境及自然环境进行有效的结合,设计出更好的作品来,对于室内设计要积极考虑到室内的整体结构,同时还要积极考虑外部景观,让其能够和外部景观更好地结合。

(1)人性化原则

室内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只有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才是室内设计的基本追求,这就要求设计者要充分了解居民的职业、年龄、工作习惯及基本的生理需求,同时还要了解当地的基本风俗习惯。当前很多室内设计者忽略了室外环境的这一重要因素,同时忽略了居民方便的基本原则,例如在室内设计的时候有的设计者故意把一些空间人为地隔开,虽然能够起到一些艺术效果,但是忽视了人们的方便原则,本来可以直接通过的空间故意设计成曲幽通景的效果,这不仅给居民带来不便,还有可能会破坏整体空间。一些室内设计在做工方面没有经过细致的考虑,景观设计粗糙,没能真正、准确地创造人们所需环境。

一些学者对人的行为与空间设计关系的研究表明,人的各种行为活动要有一定的空间,主要有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及公共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运用室内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中,要按照人们的不同需求和不同活动内容,进行适当的区域划分设计,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群体兴趣爱好及不同文化群体,同时还要考虑到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设计社交和活动的需要,要有适合集体和个人的分散性活动空间,空间类型尽可能丰富,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在室内设计方面一定要考虑到一些特殊人群的需求,例如,一些老年人的基本需求,老年人在室内活动的时候,大部分都是以一些比较抒情的活动为主,例如一些谈心等活动,为了满足这类群体人的需求,应该设计一些小物件进行隔断,形成相对独立且视线干扰小的绿地空间。

(2)生态持续性原则

人居环境学主要是以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它没有一个具体的尺度和形式,人类居住的环境与人工环境应该紧密结合,同时还要和自然环境紧密结合。自然光线的引入,能够更好地创造空间氛围,满足室内的照明需求,减少了人工照明,起到环保的作用。通过自然光不仅能节能,还能增强室内的自然感。在室内设计的时候要突出生态可持续原则,强调建筑内部的自然观,充分发挥自然因素的作用。同时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痛风性,虽然现在空调设备比较先进,但空调技术也有其负面的影响,在室内设计的时候如果过多地依赖空调来调节室内温度,这不仅违背了生态持续的基本原则,还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在室内设计时不提倡使用空调,空调所产生的恒温环境使得人体的抵抗力下降,,引发各种“空调病”。而且空调技术在解决了建筑恒温问题的同时,又带来了诸如污染等其他的问题。要把阳光、空气、水、绿化等自然要素多引进室内设计上来。自然通风和自然光是当今生态设计普遍采用的一个比较成熟和比较廉价的技术措施。采用自然通风的根本目的就是取代传统空调制冷系统。自然通风既不消耗能源,又可以环保健康。

人作为自然生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不仅要有个人、家庭的活动,还有社会活动,这就需要室内设计中要积极引进自然要素。当前室内设计已不再是传统的理念,同时在设计的时候也不仅仅是设计师自己的事情,它需要更多的专业工程师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一个良好的生态室内设计必然是一个集成各专业工程师之间密切配合的结果。由此可以看出,在室内设计过程中遵循生态设计是一个整体性的工程,仅仅依靠单个工种很难完成任务。这就需要设计师要时刻关注生态问题,在生态中汲取生态、环境的营养,能够更好地应用到室内设计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