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英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22:44: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话题英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英美文化 选修课 英语课堂
1. 高中英语开设英美文化选修课的必要性
学好英语的最佳方法为在英语语境中,体验文化的氛围并应用英语同英美人士进行沟通交流。但是,我国高中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具备如上条件,且课本内的英语文化内容远不能使学生需要得到满足。所以,开设能使学生体验英美文化的选修课非常有必要。
2. 英美文化选修课开展的原则
2.1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使英语文化的体验走进高中选修课堂,就要注意在英语文学材料的选择和编写上下功夫,要从学生兴趣爱好以及愿望等角度提出学习要求,满足其心理需要。如选择笛福所著的《鲁宾逊漂流记》,或者狄更斯写的《大卫・科波菲尔》,以及美国短篇小说之王马克・吐温的作品等等,就比较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也更易打动他们。
2.2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启发学生的思想
应该在对英语文学进行欣赏的过程里上好选修课,所选的教材要根据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按序渐进,由简至繁。而通常比较著名的英语文学类的著作中,其内容和思想均较复杂,所以教师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时要注意选取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有帮助,能给学生的成长以激励和启迪的作品。
2.3丰富学生审美的感受
审美作为文学同其它文体不同的关键特点,其相关作品中往往饱含许多审美因子,因此可知文学作品中精神的内涵,是用其审美的特性做底的,如果文学欠缺审美特性,那么其作品的思想就丧失了有力依托。
3. 高中英语英美文化体验选修课的教学策略
3.1导入
教师要对学生清楚地介绍有关作品的创作背景与其作者情况,也要结合学生实际经历,使他们可欣赏作品内涵。所有的文学作品均为基于某种背景而创作的,而且所有作品均能反映出当时某种特定的时代特点,要让学生深入认识英文作品,产生英美文化体验,需要给他们以尽可能丰富的背景知识,扫除其阅读障碍。
3.2快速浏览
学生根据教师提示或注释等进行文章的快速浏览,认识全文大意同作者主旨及文章中的情节。而此过程内学生可按教师指导对各类阅读的方法与技巧进行学习,比如阅读时学会用精、略、跳、找、倒等阅读方式的结合法浏览,强化练习视读并提升阅读效率。
3.3释疑
阅读时对某些结构较为复杂的英语长句,或需了解时代背景后才可理解的文章的阅读中,均可能产生困惑,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时的释疑指导。若问题未能解决,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则无从谈起,下一步的讨论和鉴赏等也就不能实现。
3.4理解作品
读者对阅读材料进行的思考即对作品的理解,而其程度从浅至深有3个层次,对表层及深层文字的认识,以及对评判性的认识。而教师要按序渐进,将表层理解问题解决后再进行深层与批判性的理解。
3.5讨论
通常学生阅读完并理解有关材料后,可形成其自身的看法与鉴赏评价,因此可组织小组讨论。而教师样帮助他们创建积极参与问题讨论的环境,并设计出合理话题进行讨论。应鼓励他们在课堂上进行激烈讨论,还要及时对其进行提示,使他们表达出其想说的观点。
3.6鉴赏
对文学进行鉴赏属于将作品中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象,以及作品表现的形式和风格特色,另外还包括审美的价值等方面的认识、体验与评品的过程。而英语同汉文相同,均为富有艺术性和生活性及心灵性的人文科目。因此教师学生生经讨论实现对文章的审美欣赏,对帮助学生学会认识人和了解做人准则有益。所以对文学的鉴赏成为实现素质教育十分关键的途径之一。
3.7拓展
完成阅读材料的学习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口头复述和进行仿写及表演等,这样具有拓展性的练习可帮助他们更深入地认识所读的文章内容,而且还可极大提升高中生综合应用语言的技能,使其可做到学以致用。
篇2
1.1西方体育文化
根据地理位置来划分,西方体育文化是指以地中海、大西洋文化为主的体育文化。但是因为特定的历史原因,西方文化也与北美洲、大洋洲文化有一定的关系。可以说,西方文化以欧洲为中心,也包含北美洲与大洋洲。西方体育文化发源于古希腊、罗马。西方体育文化伴随着工业大生产而产生,西方体育文化注重市场竞争。西方体育文化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伴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再度兴起,西方体育文化更具世界意义,并逐渐成为当代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
1.2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指我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全部的体育文化的总和。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体育文化也在不断地变化。本文中笔者认为中国文化注重道德、礼仪,主张“天人合一”,注重保健作用,崇尚礼让、宽厚、和平的观念。
2两种体育文化的差异性
2.1两种体育文化依存的社会背景不同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大国,农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而,中国的传统体育也是在农业文明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中国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地大物博,土地肥沃,农业是立国之本,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中国人崇尚自然的力量,尊重自然。农业文明造就了中国人的勤劳、朴实、稳重的民族性。而西方则完全不同,西方国家是在工业文明中发展起来的。因为地理环境的局限性,西方人更崇尚的是工业发展。西方发达的商品经济造就了西方人的冒险精神,西方人崇尚与自然的竞争,认为优胜劣汰,西方人更崇尚的是人的力量,提倡自由、平等。
2.2两种体育文化的思想基础不同
2.2.1中国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以及西方的自然科学理论
朴素主义唯物思想一直是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中国古代哲学提倡阴阳五行、气一元说的观点,这些观点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并成为了中国传统体育的理论依据。西方体育是以自然科学为理论基础的。伴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西方的试验科学开始出现,为西方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科学基础。19世纪,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后,西方出现了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分解观点。这种新观点极大地促进了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生物学、解剖学等相继出现,体育科学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为西方体育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2.2.2中国传统体育强调整体观,西方体育提倡个体观
中国传统体育体现了中国典型的整体观念。中国的整体观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是中国古代提倡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二是人的躯体与人的精神的和谐,也就是所谓的“形神合一”的思想。中国传统体育强调通过人的身体锻炼,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和谐以及身心的和谐。与中国传统体育不同,西方体育强调的是人的物质形态,提倡人通过体育运动,强壮身体,练成发达的肌肉,促进身体器官的健康。
2.3两种体育文化价值取向不同
2.3.1中国传统体育重视伦理,西方体育突出公平竞争
中国文化是典型的伦理文化,注重道德和人伦。中国将体育和德育联系起来,主张利用体育培养人的伦理观和道德观,养成良好的情操。因而,中国传统体育的意义不在于竞争取胜,而是在体育运动中实现个人的道德升华。就像我们经常听到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重在参与”这样的鼓励的话语,都体现了中国的体育文化价值取向。西方体育是以工业文明为依托,在商品经济环境中发展起来。西方提倡竞争,认为竞争才能发展。人们通过公平合理的竞争,展现个人的能力,获得成功。西方的比赛规则是在平等的情况下,通过个人的努力,在竞争中实现个人的价值。竞争性是西方体育的根本性。
2.3.2中国传统体育追求和谐,西方体育重视抗争
中国崇尚的是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而中国的体育项目,如太极拳、剑舞等都都是通过运动实现天人合一、身心和谐。而西方一直追求的是人的独立、自主,强调人的作用,认为人是宇宙的主宰,提倡抗争。人与自然的抗争,人与社会的抗争,人与人的抗争,在抗争中求生存。
3两种体育文化的相似性
无论是中国的传统体育还是西方的体育都是重视集体的发展。中国社会一直强调集体的力量,个体依附集体,集体主宰个体。个体的完善最终是为了集体的发展。西方也是将集体的利益凌驾于个人的利益之上。而古希腊生活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国家优先于个人,个人从属于国家。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高于公民。
4西方体育文化对中国体育文化的影响
体育文化是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因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在相互交流的同时,势必会吸收其精华的部分。
4.1中国体育开始追求体育竞争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施行,中国的政治文化出现了空前的活跃局面。新形势提出了新要求。西方体育的竞争意识也渐渐开始影响中国传统体育。现代奥运的口号是“更高、更快、更强”,现代奥运的精神激励人们奋发图强,敢于挑战自我,勇于冒险,通过不懈的努力去获得胜利,实现自我发展的飞跃。
4.2不同的体育文化在交流中吸收对方的精华,从而推动世界体育的发展
西方的竞技体育文化传入了中国后,其中有很多的项目深受中国人民的热爱,掀起了一股全民健身的热潮。各地的健身会所也相继开展,西方的重型机械、击剑等项目成为热潮。因为特殊的历史环境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中西方的体育文化存在着对立的一面,但同时也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不仅丰富了世界体育运动项目,同时完善了世界体育的理论体系。
4.3伴随着西方体育的传入,西方的竞争观念也为我国体育文化所推崇
伴随着市场经济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出现了空前的发展。新的形势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体育文化必然要输入新鲜的血液。西方的竞争观念为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理念,西方竞技体育所表现的竞争观念和现代社会是相吻合的,正被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所认可和接受,逐渐成为中国体育文化的新追求。
4.4中国引入西方优秀的体育运动项目
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同时,西方的一些优秀的体育项目也开始传入中国,像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项目。这些项目逐渐为中国人民接受并喜爱。
5总结
篇3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01
谈到文化对于语言的体现,相信很多学习语言专业的人都会深有同感,因为在学习一种语言的时候,你必须要先了解这种语言发源国的文化习俗。学习英语不仅要会认,更要会用,在用的过程中就会与英语国家的文化相联系。特别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因为从小接受的教育与西方国家大有不同,那么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就很难用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来进行理解。比如,我们中国人会在遇到初次见面或者不怎么熟悉的人的时候,往往会因为想要表达关心或者寻找话题来进行交谈而向对方询问“你在哪工作?”“你们单位(或公司)收入怎么样?”“你结婚了没?”等等问题。而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这类问题是属于个人隐私,他们是不会愿意对一个初次见面或者不熟悉的人来讨论这类问题。再比如,中国人和朋友相遇,往往会很自然地问“你吃了没?”,其实这个在熟悉的人之间,就像是打招呼一样平常,但是换成是西方国家的人,他们则会理解为你是在邀请他们一起吃饭。所以,很多时候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沟通方面的一些误解,会引起很多尴尬的场面。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要想真正的掌握一门语言,就必须先从产生这门语言的文化背景入手。而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往往使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会出现语言表述不恰当的问题。下面就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其中两个方面来看一下。1、个人价值观的差异。西方人以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他们会彰显出来。相反, 中国文化却提倡谦虚谨慎。比如,有人告诉你:You are so beautiful!中国人会觉得不好意思,然后会谦虚地说:“哪里哪里!”而在英文中“哪里”就是用“where”来表达, 所以当中国人用“where,where”去回答的时候,外国朋友就会以为你是在问哪个地方漂亮,这样的语言歧义就是文化不同所造成的。在西方国家中,别人对自己进行赞扬的时候,要礼貌的接受,他们一般直接用“Thank you!”来进行回答就可以了。同时也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肯定。2、社会关系的差别。在西方国家,一个家庭里面,小孩子可以直接称呼父母的名字,因为在他们的思想中,父母也可以是孩子的朋友,朋友之间就可以直呼其名的。而在中国家庭里面,长幼有序,要尊老爱幼,这是中华五千年所传承下来的礼节,所以对长辈直呼其名是不尊重的表现,会受到家长的责罚。再有,中国历来遵从长幼有序,比如,对母亲的兄弟我们应该称呼为“舅舅”,而对父母亲的朋友,一般都用“叔叔”“阿姨”来称呼,并且会在称呼前加上姓。而在西方国家,社交场合一般不使用表示不同的关系的称呼,都用“Uncle”“Auntie”来称呼,而且后面只带名,不带姓。又如,中国学生在学习单词的时候,学习了“teacher(老师)”这个单词,就会在称呼老师的时候很自然的在“teacher”后面加上老师的姓,作为对老师的一种尊称。其实,英语中“teacher”它所指代的只是一种职业,正是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简单地理解为比如张老师就等于“Teacher Zhang”。其实在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就可以了。
篇4
的确,无论是从作品的产量和质量来看,还是从收视调查的结果来看,中国电视电影的发展前景颇为鼓舞人心,甚至,理论界有很多专家学者由此而对其寄予壮大民族电影的厚望。但是,我们无法忽略的是,电视电影不管最终将其定义为一种电影形式还是一种电视节目类型,就其播出方式而言,仍然属于电视产业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发展电视电影必须进行市场化的运作。近来,国内营销界越来越多地提及“认知度”这一概念,将其广泛地运用于市场开发和调查之中,成为考查产品生命力的一个参数。电视电影的市场化运作也不妨探讨一下“认知度”的问题。也许现在还存在这样的情况:很多观众守着电影频道看了几年的电视电影,还把它当作老的单本电视剧,也许有很多观众压根儿就没听说过什么电视电影,更不用说去了解它的新技术和新内容。有人会说,观众知不知道“电视电影”不要紧,只要有人看,有收视率就行。但是,我们不应满足于暂时的收视率,作为电视这个产业链上重要一环的电视电影,如果要形成可持续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要在电视这个拥有众多节目形式的庞大产业中占有一定市场的份额,成为观众认可、接受并喜欢的产品,那么,就必须像所有进入消费市场的产品一样,进行市场化的运作,而其首要任务就是要提高消费者对其的“认知度”。
“认知”,英文为cognition,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该心理学流派主要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研究认知或认识活动,因此,“认知”即认识知晓之意。由“认知”转换过来的“认知度”包含了被认识的深度和被知晓的广度两个方面。比如,一个企业的企业名称、产品商标、行业归属、历史沿革、主要产品、产品特征、经营状况、法人代表等诸多具体信息在多大范围内被公众所知晓,在多深的程度上被公众所认识,合起来则为这个企业的“认知度”。[3]同样的,电视电影在观众中的“认知度”,就表现为有多少观众知道电视电影以及他们了解的程度,很显然,“认知度”和节目在观众中的受欢迎程度、收视率等指标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只有最大程度地拓展公众知晓的范围、加深公众认识的深度,才能够提高收视、吸引观众的眼球,进而更深一步,从对“认知度”的追求提升到对“美誉度”和“和谐度”的追求,真正地将电视电影这种影视合流的形式发展成一种新的生产力。那么,如何提高中国电视电影的“认知度”呢?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认知度和栏目化
当今中国电视节目的主流形态是栏目化,正如专家所言,电视节目的栏目化是把节目的播出形式从“杂货铺”提升到了“专卖店”,这一评论相当形象地指出了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4]随着数字付费电视的进一步发展,这一形态将越来越成熟。无疑,栏目化也正是提高电视电影“认知度”的重要手段。我们可以看到,栏目化有着强大的规律性优势:固定的频道、固定的名称、固定的播出时间段以及固定的形式与内容,有利于观众知道节目、了解节目、喜爱节目,形成对节目的“认知度”,即而培养成稳定牢固的收视习惯。有规律地播出使电视栏目具备一定程度的内部稳定性和外部完整性,帮助观众“认知”节目,增加节目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一旦节目与观众之间产生收视情感和收视默契,将大大提高其参与性,进一步加深对节目的“认知度”,从而形成节目吸引观众、观众喜爱节目的良性循环。如电影频道深受观众喜爱的《佳片有约》、《流金岁月》等栏目,播出时间固定,栏目特征鲜明,观众能够轻易把握,按时收看,收视率都较高。然而不知何种原因,央视电影频道的电视电影的播出形式至今仍没有能够进入栏目化的运作,仍属于“杂货铺”式的散乱播出形式,这一情况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观众对于电视电影的认知度不高。现在,央视的电视电影没有固定的栏目,也没有相对稳定的栏目名称,有时还在这一时段播放一些老的国产片或其他形式的节目,扰乱了观众的视线,重播则更是散乱,这种情况让观众无法准确把握时间,按时收看,也许由于时间的巧合,他们偶然会欣赏到若干部电视电影,并由此产生兴趣,但这还远不足以形成收视习惯,也就谈不上“认知度”了。没有栏目化就没有“认知度”,在当今节目众多、精彩纷呈的电视市场上,我们如何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频道向合适的观众呈现我们的电视电影呢?老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给出一个更醒目的标志,酒就会卖得更好。电视电影的这个指路牌,就是栏目化。电视电影的栏目化并不困难,首先,电视电影每部的长度基本一致,一般在90分钟左右,如果是系列剧,可以每周或每天一集,在时间上很容易把握。其次,电视电影的拍摄方式类似,一般以电影胶片或高清数码技术摄制,在画面上比起一般电视连续剧更为精致,在内容上又比院线电影更贴近大众生活,这些特点经过适当的宣传也很容易为观众了解,电视电影贴近生活、反映生活的特点将会吸引广大观众。此外,栏目化有利于树立电视节目品牌、有利于收集观众的反馈意见、增强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互动等等优点都对提高电视电影在广大受众心目中的“认知度”大有好处。
2认知度和广告宣传
我们知道一般进入市场化运作的产品都是要进行广告宣传的,电视电影也不例外,要提高观众对于电视电影的“认知度”,必定需要进行适当的宣传和包装,前面所说的栏目化实际上也是一种包装策略。对于电视电影的宣传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是对具体的电视电影作品进行广告宣传,二是对电视电影这一节目形式进行广告宣传。第一,对作品进行广告宣传。节目预告,播放精彩片花,在诸多报刊杂志、网站等大众媒体利用各种资源大肆宣传,在节目前后播出相关的辅助节目,及时推出音像制品等外延产品等等,这些宣传手段电视电影都可以运用,而且更应该运用。因为,电视电影相当于一至两集的短篇电视剧,一般来说只有90分钟,它不象长篇电视连续剧动辄二三十集,甚至上百集,可以逐步升温,慢慢吸引观众。电视电影就短短的90分钟,错过开头、落下几个片段就会使收视效果大打折扣,影响观众的收视情绪。所以,不但要有稳定的播出时间,而且节目播出前的宣传预告工作极为重要,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比电视连续剧更为重要,更要大张旗鼓、广而告知,增加观众的信息量,以便其做出选择,及时收看。此外,对于某些电视电影的精品,更应该利用一切手段针对其首播和复播进行宣传,如影片的背景资料、摄制花絮、演员阵容、国内外的获奖情况等等,都可以利用各种媒体扩大其影响,将作品送到观众面前,而不是等待观众找上门来,毕竟如今观众可选择的太多了。第二,是对电视电影这种新的形式进行宣传和推广,这是提高观众“认知度”的另一重要途径。观众虽然不是专业人员,无需对电视电影进行深入研究,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观众是购买者和消费者,对其购买和消费的产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是理所当然的。就这一点而言,观众对电视电影的了解程度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收视情况。媒体对电视电影这一形式的宣传将有助于观众加深了解、再次选择和形成长期的收视习惯。只有让我们的消费者——电视观众认识电视电影,认可电视电影这种形式,才有可能进而培养他们长期的消费习惯。
3认知度和“3I”准则
利用栏目化和广告宣传来提高电视电影的“认知度”是从节目运作方面来说的,也就是一种外在的手段,实际上,真正能让观众“认知”电视电影的还应该是其内在的东西,也就是电视电影的内在质量。只有创作出优秀的电视电影才能吸引观众,让观众了解电视电影、喜欢电视电影。电视节目好不好,在欧美有一个很流行的评价标准,用英文表述,就是吸引观众的“3I”准则:第一个“I”是“Information”,即信息量;第二个“I”是“Interesting”,即趣味量;第三个“I”是“Impact”,即公众影响力,有多少老百姓喜欢,是不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话题。如果一个节目具备这“3I”准则,那这个节目应该就是好看的。[5]这个标准同样适用于电视电影,正如倪震老师所说:“电视电影所要追求的文化定位是大众文化的规范性和精致化。在大众文化关注社会热点、娱乐化和消费性、精神抚慰和有限批判性……等等方面,做精到规范的努力。”[6]我们可以说,有充分的信息量,有足够的趣味,有公众的影响力,具备“3I”准则的电视电影就是好的电视电影。实际上,我们从各国电视电影的发展历程来看,那些广受好评的作品,都是满足这“3I”准则的,如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播出收视很高的《神探亨特》、2001年美国HBO全力打造的《兄弟连》、针对轰动全美的辛普森谋杀案而推出的《辛普森的故事》、法籍波兰电影艺术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拍摄的轰动欧洲影视界的电视电影系列片《十诫》等等。中国电视电影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多年的制作中也不断涌现出精彩之作,如关注北京外来人口生存状态问题的《上车,走吧》、多层面、立体化地塑造了公安干警形象的系列片《刑警张玉贵》、反映高校知识分子人际关系与爱情的《杨守敬与吕贝卡》、表现农村法制建设的《法官老张轶事》、表现城市年轻人生活和爱情的《爱情是蓝色的》、《情不自禁》等等,不仅在题材的选取中贴近大众生活、触及了某些社会问题,而且其表现形式和语言风格也十分靠近观众,呈现出一派新鲜明朗的气息。
篇5
关键词:体演文化 教学法 初中英语教学 应用
现阶段,英语知识应用的十分普及,在各个教育阶段都是一门非常受重视的课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英语“体演文化”教学法,指的是一种以体验和表演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演练英语文化为教学目的,同时融入跨文化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初中英语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文化和学习英语知识。
一、“体演文化”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主要优势
首先,“体演文化”教学法将英语知识的学习作为体演和表演目标,把英语语言学习当做一种行为,通过体验与表演提升初中生的英语知识水平,交际能力也得以发展。这一教学法通过一定的行为规范,反复体验和表演英语文化,长此以往,容易被大多数学生认可英语文化,而且在演练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剧本、人物、地点和时间等因素,可以提高对英语知识和整合能力。其次,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体演文化”教学法,强调英语文化为学习目标,学习英语知识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英语文化知识,英语知识的英语主要用于特殊的文化情境中。所以,只有通过有效的体验与表演才能够在特殊的语言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英语知识,从而实现真正的英语文化交流。再次,“体演文化”教学法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英语文化体验和表演,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不仅需要最好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还应该促使学生之间进行自由互动,教师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通过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让他们成为英语语言的真正使用者。另外,初中英语“体演文化”教学法比较注重教师将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英语知识,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体演文化”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用文化构建学生英语思维框架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使用英语知识进行交流时,需要构建一个英语文化框架,在汉语的思维上理解和接受英语语言。初中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构建一个特殊的文化框架,这一文化框架可以是英语文化框架,也可以是汉语文化框架,还可以是两种文化有机整合的框架。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初中英语教师在应用“体演文化”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时,英语文化框架不能与汉语文化框架产生冲突。所以,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应该做好引导工作,促使学生使用中外文化的对比思维方式学习英语知识,并且可以进行体验与表演。例如,对于Christmas(圣诞节)来说,是大部分欧美国家一年中最为重要和隆重的节日,在我国则是基督教徒才庆祝的节日,中外差别明显。于是教师可以让学生“体演”圣诞节的由来和发展历史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推敲和思考。
(二)用文化活跃初中英语课堂氛围
英语作为一门外来语言,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是教师的一大教学难题。首先,教师可以从精彩的课堂导入环节着手,在初中英语教材中有不少对话内容,教师运用“体演文化”教学法,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把对话内容表演出来,以此作为新课导入凡事,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其次,教师可以使用“体演文化”教学法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活跃课堂氛围,促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提升学习注意力。例如,在进行Where's the post office教学时,教师可以让设计一个关于问路的对话剧本,营造一个问路的对话情境,以此活跃课堂学习氛围,然后引导到学生使用英语知识进行体验和表演,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英语国家中关于问路的特色文化知识。
(三)用文化排除英语知识学习障碍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体演文化”教学法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课文内容,排除学习障碍,通过引领学生体验和表演教材中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且认可和接受英语国家的语言风格与特征,从而提升学习英语知识的动力和热情,能够真正掌握英语知识的使用方法与技巧。例如,在进行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music教学时,课文内容主要围绕 “提出请求,表示歉意”为话题而展开,教师可以运用课文内容让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礼仪文化,体验到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与课文深意,从而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以及以礼待人的优良品质。
(四)科学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初中英语教师在使用“体演文化”教学法时,应该科学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优势。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多媒体技术也广泛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在初中英语“体演文化”教学法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具有一定的教学优势,可以让学生直观欣赏到更多的英语文化知识,并且可以播放部分英语文化视频,从而让学生在特殊的环境中体验到英语文化特色,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例如,在进行“Travel”相关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下关于伦敦的图片或视频,像大本钟、白金汉宫、大英博物馆、伦敦塔桥和海德公园等,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课堂情境,让他们针对所展示内容体验和表演英语文化知识,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英语文化,从而激发其学习动力与热情,在学习英语知识过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学习效率得以有效提高。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体演文化”教学方法,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理念,同时还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体验与表演感受和学习英语文化知识,从而加强对英语文化知识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安小可. “体演文化”教学法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现实意义[J]. 海外英语,2012(18).
[2]巫美华. 文化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3.
篇6
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文化。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过年,更应该向大家介绍介绍。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过年话题初一英语作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The Spring Festival is very important to Chinese people. In the past,people could not often have meat,rice or other delicious food. They could only eat these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So every year they hoped that the Spring Festival would come soon. Now, although people‘s life is much better,and we can eat the delicious foods everyday. People still like the festival. Because most people can have a long holiday,and we are free to go on a trip or visit our friends or have parties with our family. In the evenings,we can have a big meal in the restaurant or stay at home with family and watch the TV programs.
过年对中国人来说非常重要。在过去,人们往往没有肉,大米或其他美味的食物吃。他们通常只能在过年吃到这些。所以每年他们都希望过年可以快点来。现在,虽然人们的生活好多了,我和家人每天都可以吃美味的食物。人们仍然喜欢的过年。因为大多数人可以有一个很长的假期,我和家人可以自由地去旅行或拜访我和家人的朋友或与我和家人的家人聚会。晚上,我和家人可以在餐厅大吃一顿,或与家人留在家里看电视节目。
I like the Spring Festival very much. How wonderful the Spring Festival is!
我非常喜欢过年。过年是多么的美妙啊!
篇7
一、动机
导致一个在本国经营成功的企业进入某一外国市场的原因通常有两个:其一为外部的拉力,其二为内部的推力。在拉力与推力的共同作用下,企业往往会作出决策。倘若只存在一个因素,那么盲目的海外扩张一定会导致失败。
我国的13亿的人口形成了零售市场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而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预示着未来几年我国将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消费市场。随着经济增长,消费者个人收入不断增加,人均购买力普遍提高,对商品的需求也呈上升趋势。用经济学来分析,假定供给线不变,人们收入增加导致需求线右移,人们愿意用更高的价格购买更多的消费品,均衡点向右移动。这也说明了我国消费品市场的不断扩大,为跨国零售公司提供了更大的利润空间。而其他方面,例如政府政策、投资环境、交通设施等方面,也使跨国零售公司的中国之路更加平坦。
国际市场营销方面的资料总结了几条国际化的动机。其中重要的有规模经济、专业人才的使用,还有发展知识技能的需要等。另外,公司组织机构的需要,首席执行官的设想及野心等都可以促成国际化的发展。有的发达国家零售业市场趋近于饱和或增长较慢,为了寻找新的利润点,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无疑是上佳选择。但并非所有跨国经营都是因为国内市场机会有限,有的跨国公司在本国内没有太强的竞争对手时,抢先进入国外市场,占据先机。就像美国不开采本国油田而从中东进口一样。
在内外两种力量作用下,外国跨国零售公司进入我国市场,并有加剧的趋势。沃尔玛2004年决定将我国大陆的店铺开到20家,3~5年达到100家;家乐福已将我国30多个城市列为考虑建店的目标市场,计划今后每年在我国开10家大卖场;德国麦德隆5年内在我国开店40家。目前,世界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已经有70%进驻我国。
二、问题
令跨国零售公司最为头痛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标准化与本土化的矛盾;另一个是在东道国的竞争问题。
跨国企业的海外发展势必会考虑到标准化和本土化的问题。如果作好决策当然会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影响本土化和标准化的因素有很多:如文化差异、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差异、消费水平及居民收入、消费者的价值观念和购买行为、东道国国情以及政府行政效能等。零售终端直接面对消费者,文化差异使各国消费者有着独特的消费偏好,要求企业经营模式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变革。要想在新打入的市场立足,企业必须了解当地市场的特殊性,才能确定企业的经营模式中有哪些可以保持,哪些需要本地化,还有哪些必须彻底改变。由于有这些因素的影响,跨国零售公司的标准化复制和本土化经营的差别及选择,表现在以下几个维度上:
1、经营理念的标准化复制。许多跨国公司在我国经营的成功也印证了这一点。他们凭借新颖的经营管理观念、独特的经营方式、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以及雄厚的资金实力在与本土的零售商竞争中显示出强大的优势。企业的核心理念、核心竞争力是为企业带来巨大利润的源泉。因此,对企业的核心理念要进行标准化移植。
2、产品的本土化。坚持企业核心理念并不等于拒绝适应各国文化和消费特征,所有跨国公司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定制他们的产品。有关研究不断表明消费者在民族、文化和心理方面存在重大差异,而这些因素通过地区性而不是国际化的趋势影响消费者的品位。例如,麦当劳在我国推出的许多适合我国的食物,如汤、炒饭等;可口可乐进入我国市场推出了酷儿和冰露等本地化的产品。
3、采购的本土化。有些零售业态的经营方式是薄利多销型,因此利润的主要来源是降低成本,如果进行全球化采购势必会产生巨大的成本,采购本地化已成为零售商不得不做出的选择。良好的本地化采购是跨国零售公司成功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因此与本土的供应商结成战略合作关系是企业新的战略重点。
4、其他方面的本土化。人员、营销、物流、公共关系等方面也需要大量的本土化工作。许多跨国公司之所以跨国经营就是看中了东道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畅通的销售渠道,而公共关系的本土化也有利于企业提升自身在东道国消费者心中的形象。
跨国零售公司在东道国普遍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与东道国本地零售商的竞争,以及与其他跨国零售商的竞争。作为本地的零售商来讲,具有很多优势,比如对市场的了解、网点资源的优势,以及各方面的关系,这些都是外国零售商难以比拟的。但外国零售商凭借其自身在零售业态、技术水平、管理经验和经营方式方面的领先优势,并通过多年以来在我国经营的经验,已经克服了许多不利的因素,并且在与本地零售商的竞争中处于领先。
在与其他国外跨国公司进行的竞争中,一些企业采用了两方面的战略,回避直接竞争与差别化竞争战略。大型跨国零售商在店铺选址上,尽量采取回避的态度,很少看见有许多同类型的零售商聚集在同一个中心商圈。在经营理念和市场定位上主要采用差别化。例如,家乐福有全球五大政策,“一次购足、超低售价、免费停车、自助式服务、新鲜和品质”。诺玛特强调“永远为顾客提供最优质商品,永远为顾客节省钱”。大福圆承诺“替顾客采购、保持低价、商品零利润”,作个“社区好邻居”。沃尔玛、家乐福在华投资是以发展大卖场为主,而麦德隆、万客隆走的是小批发的路子,以中小商业企业为服务对象。经营方式上的差别化,家乐福一贯鼓励做大供应商,大福圆、麦德隆采用会员制等。
三、影响
众多跨国零售商的竞争促进了东道国商业的发达,一方面会对国民经济作出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会提高消费者的福利。用经济学中供给与需求关系来解释,假定需求曲线不变,零售商增多会导致流通渠道畅通,进而导致供应量的增多,供给曲线向右移动,消费者用更低的价格买到更多的商品,从而增加东道国人民的福利。
现在我国大中城市人均商业营业面积为0.6至0.8平方米,商业网点的连锁化程度不到5%,而发达国家达到了1平方米以上,连锁化程度达到20%。从零售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来看,美国达到21.62%,法国14.18%,而我国只有6.7%。引进国外大型零售企业能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同时还能吸纳当地大量的人口就业,拉动当地房产,带动我国产品对外出口,并将促进我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进而促进整个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繁荣。
篇8
关键词:营林;绿化;经验;工作措施
1 目前我国营林绿化的现状
首先,退耕还林成效明显。根据国家林业局提出的“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工作要求,1~2年中组织实施退耕还林项目工程造林万亩,其中:宜林荒山造林万亩,退耕还林万亩。其次,营林绿化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结合目前国家现代林业开发区的建设工程,实施了集科技示范、科普教学、种质保存、良种繁育为一体的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中心苗圃地。除了满足工程造林、种植业用苗提高多品种的良种壮苗外,还利用其拥有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设施,进行了科技试验示范、引种推广,年间共科学培植绿化苗木万株。然后,改善了城镇面貌,环城林带建设工程初具雏形。按照建设生态绿色城镇的要求,并以此为龙头,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地域品味,构筑特色的生态绿色县城发展格局。最后,加强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彻“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科学防控、综合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逐步纳入林业生产的全过程。加大无公害防治力度,特别是加大了无公害防治先进技术和基础设施的研究和应用,实现了林业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
2 加强营林绿化工作的策略
2.1把营林绿化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
①加强营林绿化工作的宣传。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社会经济状况很差,总体依靠政府投人远远不够,必须广泛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营林绿化。加大宣传发动力度,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运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增强全社会的绿化意识,努力调动全社会加强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动员全社会参与到义务植树活动中来。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向林业,使各种所有制林业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②继续做好绿化工作。在城镇和城镇周边绿化及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取得突出的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继续巩固成果,提档升级。绿化工作要逐步向乡镇林场延伸,由单株植树向成片绿化转变。要统筹规划,体现大手笔、高起点、高标准,突出地方特色,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绿化规划要与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形成科学的绿化体系。改革绿化投入方式,实行以当地政府、企业投入为主,育林基金匹配为辅按项目管理新机制。坚持依法治绿,加强育林基金投入绿化的资金管理,不得挤占、串项,要切实保护好绿化树木、绿地和花草。
2.2拓宽造林工作思路
要转变传统的造林思想,把改造林分质量、提高森林功能同造林绿化一样去认识、去重视。坚持造生态林为主,兼顾造景观林、商品林的原则,对宜林荒山荒地、退耕还林地、废弃的路场址和矿体迹地等实施人工造林。在提高造林成效上下真功夫,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保证提高森林覆盖率目标的实现。
2.3依靠科技提高绿化水平和造林质量
进一步建立适应现代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营林绿化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技术保障。加强林业教育与培训,提高林业劳动者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明确营林思想,切实改变重造轻管现象,巩固造林成果,组织技术力量做好栽后抚育管理工作,采取得力措施,确保栽一棵活一棵,栽一片活一片、见效一片,扭转营化绿化经营管理粗放和技术水平低下的状况。
2.4坚持依法治林,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是保障营林绿化工程的根本措施
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全额管理制度,始终坚持伐区调查规划设计、拔交、验收制度,坚决杜绝无证、超计划采伐,移位采伐现象发生;切实加强森林采伐许可证、木材运输票证的发放管理;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认真清理查处乱占林地、违法占用林地案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林地征用和占用的审校审批制度;强化林业法制建设,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进一步理顺体制,切实解决办案经费,加大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从优待警,提高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强化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充分发挥保护森林这把绿剑的作用。
2.5加强营林绿化的管理
加大林地保护管理力度,加强林地的地籍档案管理。按照分类经营的要求,不断提高森林采伐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大森林资源监督检测力度,改进森林资源监测实效;切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逐步建立现代林火远程监控系统,完善监控体系,大力开展生物防火隔离带建设,切实强化林区的火源管理,完善重点地区森林防火和扑火预案,全面提高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火能力;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管理。
篇9
关键词:地方道路路面硬化
0、引言
近年来地方道路上用的硬化路面形式很多,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道路竣工时间不长就会发现路面裂缝现象严重,脱皮,掉角等病好频频发生,并导致建设费用大大增加,为了能更好地控制好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质量,一般水泥混凝土路面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除路基本身质量欠缺而影响到路面质量外,主要还有路面施工不规范及组成材料不合格的问题所至。文章就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1、材料问题
一般地方道路硬化路面工程都是就地取材,我们知道硬化路面用的都是水泥混凝土,那么组成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最主要的材料就是砂石,我们又称作粗骨料、细骨料。那么首先探讨一下粗骨料。多年的施工经验证明粗骨料中针片状石子含量过高是造成路面病害的原因之一,针片状石子在混凝土中易出现架空现象,空隙率较大,受压易折断,从而影响混凝土强度。另外在粗骨料选用中大多都是当地产的砾石,由于砾石表面光滑、无棱角、与水泥砂浆的粘结不好,使混凝土的强度降低,另外就是对粗骨料的粒径的控制不严格,根据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关于对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要求,一般对水泥混凝土的粗骨料要求是必须进行分级后进行掺配施工,一般要求不同的集料分2-4级掺配后根据掺配比例进行施工,而工地现场真正分级掺配的工地却很少。
2、配合比问题
混凝土中的拌合水分自由水和化合水两部分。化合水的作用是使水泥水解和水化,剩余的皆为自由水,它是为了满足操作的要求。自由水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逐渐蒸发,使混凝土内部形成空隙。如水灰比偏大,使混凝土密实度降低,强度也就降低;但水灰比偏小时,因和易性差,影响施工操作,也难以振捣密实,使混凝土强度降低。因此要严格控制水灰比。外加剂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在掺有早强剂或速凝剂的混凝土中,因水泥短期内水化、硬化,使水泥颗粒表面生成一层硬亮,阻碍了水泥进一步水化,导致后期强度偏低。计量不准确;混凝土的配合比是根据混凝土强度、耐久性、耐磨性、和易性来确定的。根据规定计量误差:水泥1%,粗骨料3%,水1%,外加剂2%。同时计量不准确也影响砂石材料的级配,没有一个好的级配,混凝土的密实度就难以保证。新规范中作出了明确规定:水泥混凝土路面、大桥特大桥、隧道等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工程应采用拌和站并必须配置一定数量的自动计量设备,禁止用体积法计量。
3、施工操作不规范
原材料含水率的测定;砂石材料的含水量是随气候变化而变化的。施工中住往根据设计而不考虑这一因素,从而使水灰比失去控制。事实上,在施工现场要在每班开工前及天气变化时,对砂石材料进行含水量的测定,及时对水灰比进行调整。标高控制不严,使混凝土板块厚薄不均,造成混凝土强度不匀,在混凝土板块厚薄不均界面,在外力作用下及收缩时产生拉应力,易产生裂缝,影响混凝土的使用质量。振捣不密实;从现场取芯的芯样上,往往会发现芯样气孔较多。这是混凝土振捣不密实的表现,混凝土有足够的弯拉强度,来自于它的密实度。随意向混凝土中加水,这种行为与水灰比过大的情况类似。随意加水会使混凝土中自由水份增加,随着水份蒸发,使混凝土内空隙增大。养护不及时;混凝土的结构和强度的形成及增长有一个过程,并需要有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如不及时养护,会影响混凝土水化作用的正常进行和水化物的生成,从而影响混凝土的强度。一盘中多余的混凝土在浇筑间歇摊在基层上面,对于在工作间歇遇到一盘多余的混凝土摊铺在基层上的做法,这是不允许的。但在工作中确实也碰到过,特别是在低等级公路的混凝土浇筑中较为多。很显然,加了这一薄层使面层厚度减少,且薄层未经振捣结构强度低,由于这一薄层的存在势必影响面层的强度。
4、外观问题
路面外观颜色差异,根据《公路》杂志1998年第六期中文章介绍:当用肉眼能看出混凝土路面存在颜色差异时,配料中误差水泥>7%、用水量>10%、集料>10%,由于计量不准造成色泽差异,且对混凝土强度有严重影响。路面起砂磨损和露骨,(1)路面磨损甚至露骨除了与砂石材料中的含泥量及砂偏细等有关外,还与水泥有关。(2)在旧路改造时,由于路面接坡没有处理好造成磨损露骨因接坡没有处理好,在车辆运行过程中,将旧路上的泥土、砂、石子等带到浇筑好的路面上,在车轮的不断作用下,便路面造成磨损最后露骨。一般规定:混凝土路面浇筑单向长度不得小于1公里。根据经验:接坡用混凝土进行处理(长度约15米),可减缓上面这种情况的产生。(3)路面浇筑中,提浆机如使用过多,由于提浆机振动频率大,使面层砂浆过厚,也易造成起砂和露骨。面层出现小坑洞;这是因为砂石材料中混进小泥块或杂质而引起的。为了避免以上这种情况的产生,具体操作时因注意:
(1)对加工好的碎石进行过筛,防石粉结块及增加含泥量。
(2)对堆料场进行硬化处理,防止直接堆在耕地上,以免装料时底层泥土混入。
4)断边、缺角现象
混凝土路面板角、板边部分应力易于集中,因振捣不良等原因,容易发生裂缝:在外力作用下也易发生断边、缺角现象;如接坡太低,在车轮作用下,易使混凝土板角断裂或使板边啃掉。
5)表面压纹不均匀
由于路面施工平整度差、压纹时间掌握不好等原因,导致压纹深度不均匀。目前,采用先拉毛后割缝的施工工艺,对行车安全较好。
5、结束语
硬化路面要抓水泥混凝土的质量,除路基质量要保证外,必须严格控制材料质量,加强试验检测,做到准确计量,及时对配合比作出合理的设计,严格控制水灰比;同时,必须规范操作行为,按规范施工,加强养护工作;另外,积极探索和改进施工工艺,以提高混凝土路面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G97―87交通版);
篇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不断深入,加快了我国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国际化发展进程,对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发展带来了很大冲击,为了增强中国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提升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当前英语专业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英语学习的现状,认真分析其促成的原因,继而提出系列改进策略,使学生双语文化的表达能力得到培养及提升,以满足新时展的全新要求。
[关键词]
英语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策略
人类语言是一切文化传承与发扬的载体,针对语言的学习不仅是抽象符号的掌握,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下的社会交际。因此,在语言教学实践中,文化教学的重要地位不断凸显,引起了相关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与深入研究,在语言学习内容中文化学习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针对英语专业学生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得到了明确,同时在英语专业教育中,对学生实施文化教学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依旧存在种种不足之处。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文化的失衡,主要体现在文化教学即为目标性的语文化教学的错误定位,导致学生对母语文化无法运用英语进行熟练表达。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国际之间的交往活动逐渐频繁,跨文化之间的交流成为世界各国交往的重要途径。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攀升,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成功的交际活动不仅需要对对方文化尽力去容忍、理解,同时也需要让对方对我们自己的文化特征给予更多了解,实现中国优秀文化更为广泛的传播与发扬。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英语学习人员的作用尤为重要。不仅需要他们对相关国家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同时也需要具备较强的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的能力,准确熟练的英语表达能力和深厚丰富的文化素养是决定国际文化交流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针对英语专业的学生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
二、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实际状况
受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影响,加快了中国国际化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英语专业的学生需要参与的国际交往活动不断增多,国际文化交流的双向性越来越明显。在当前英语专业的学生所接触的涉外实践活动中,多数学生的英语日常交际能力较强,但是在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英语表达则成为薄弱环节,学生对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词汇翻译不能完全正确掌握,甚至有多数词语学生不具备翻译能力。在具体交谈过程中,多数学生不能熟练、清晰地用英语对有关文化内容进行表达,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英语词汇以及英语表达方式没有完全掌握。只能运用解释性的意译进行部分表达,难以实现有效沟通与交流。这些状况对以实用、应用英语语言为特色的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成为个人发展潜能及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内容。
三、影响英语专业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深入了解
具有五千多年的中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底蕴丰厚。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在各个社会领域都有渗入,比如哲学、文学、宗教、科学、艺术、饮食、建筑、服饰、运动、技术、教育等方面。其中中国的酒文化、茶文化、中医、杂技、武术、书法等更是传统文化之瑰宝。但是在学习活动中,多数英语专业的学生对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了解的不够深入,特别是掌握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十分有限。
(二)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的比例失衡
在英语教学中,教材的作用尤为重要。教材是知识的传授与获取的工具及媒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较少,而多数学生又对这方面的知识比较渴求。出现该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多数英语教材对目的语的文化比较偏重,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外文化对比较少,一些教材有关这方面的内容甚至缺失。中国传统文化信息在英语教材中的比例严重失衡,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国际化文化交流的需求难以满足,最终造成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现象发生。
(三)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少之又少,只有一门选修的中国文化概论。而该课程设置的目的只是促进学生对社会经济发展及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解,使学生对外交流水平得到提升。据了解,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开设有关联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但是遗憾的是这些课程的内容多为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并且采取汉语授课的方式。这对学生国际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极为不利。
(四)英语测试评价机制不健全
英语专业的四级与八级考试是英语专业的主要考试形式。考试的内容主要有语法、词汇、听力、阅读、翻译、写作等。而缺少对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及语言的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测试及衡量的评价体制。并且在各种考试中缺少对学生跨文化的交际及社会文化等能力进行测试的项目。英语测试机制的不健全,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得不到重视,受测试导向的影响,文化教学及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将会被教师和学生轻视。
(五)教学大纲的指导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在英语专业教学的大纲明确要求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注重学生对世界文化精华的吸收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外传播能力的培养,足以证明英语专业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然而在教材、教学、测试等具体实践中,教学大纲所具备的指导作用没有得到真正体现。因此教学大纲应当对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进行具体化、细致化改进,使其应有的指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四、提升英语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学习动机
在英语专业的学生看来,评估英语学习的标准则是各类英语能力及资格证书,比如,全国英语的等级证书以及大学英语的四六级考试等,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方面的测试并未列入考试范围。所以多数学生认为英语专业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获得相关证书,严重缺乏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的学习动机。因此应当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思想,明确学习目标,提高传统文化英语表达的学习动机,为成长为名副其实的英语专业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二)扩大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所占比例
在英语专业教材或者辅教资料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外文化资料对比的比重,在教材中逐步纳入能够切实反映中国优秀传统的译文或者外文文章,确保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能够真实体会,使学生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在跨文化的交际中得到有效提升。在材料选择时,不仅要增加英译的中国题材的内容,比如著名的文学作品、传统文化,使中国特色得以体现的事物等。而且还应将一些词语内涵丰富的且具有文化差异的作品,逐渐向具有文化习俗及交际规约的文章过渡,最终上升为具有中外思维方式、思想价值及民族心理的文章。在针对教材的练习中,可增加一些案例分析、文化讨论、人种学的调查以及角色扮演等内容,利于学习效果的增强和学生文化创造能力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应当尽快用英语编制一些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书籍,为外国人或者学习英语的人员的查阅提供便利。对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和日常英语进行统一规范,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些事物。不断增加对比中外文化及有关于中国文化等有关的英文杂志、书籍及影视节目等,并且提供相应文本获得的渠道,为英语学习及使用提供便利条件。
(三)英语教学中加大中国传统文化的讲解力度
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教师应当与所学语言的文化相结合增加中外文化的对比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讲解力度。比如,在学习有关于婚姻问题的内容时,可适当加入中国传统及现代婚俗的讲解,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补充,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英语表达的方法,以至于以后遇到类似问题能够运用英语交流。同时鼓励学生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对中西方婚俗习惯进行对比,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增强,同时也使教学的实用性得到增加。
(四)完善教学大纲内容及测试评价机制
对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学大纲应当给予明确要求,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哪部分内容需要学生掌握,掌握到何种程度等。此外,应当将中外文化的相关内容纳入各种英语水平测试以及等级考核中;应当加大口语测试的力度,对学生跨文化的交际水平进行考核,不仅能够提高教师以及学生对该方面英语表达能力的重视程度,同时也为教师授课提供可靠的依据,具有较高的操作性。
(五)增设相关的专业教学课程
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可增设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及对比中西方文化的专业课程,应当遵循英汉相辅相成、循序渐进的原则,促进学生跨文化的交际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英语的表达水平,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在授课时,教师应当注意提高活动及话题的趣味性,确保学生参与也能提高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营造能够进行双向文化交流的契机与环境,确保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的均衡性。
(六)优化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专业英语教学,不仅需要教师语言功底深厚,还应具有良好职业素养以及较高的思想认识。教师自身应当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强化学习与研究,提高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的重视程度,鼓励学生多进行有关中国传统文化资料的阅读,引导学生对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充分反映的词汇、知识背景及表达方法进行积累研究;多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在英语的实际应用中学习动机及学习效率得到强化,促进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巩固与提高。
五、结语
总而言之,社会环境的国际化发展,为英语专业学生提出了更好要求,不仅要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及应用能力、对外国文化背景进行熟悉了解,同时还需要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用英语进行正确表达,为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得以发扬光大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刘思阳 单位:吉林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毛军社.探究提升英语专业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途径[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4(03):139-141.
[2]滕学明.英语专业美国文学选读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策略探析[J].文教资料,2014(13):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