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船寄母亲范文

时间:2023-03-27 13:06: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纸船寄母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纸船寄母亲

篇1

1.掌握冰心及其作品,掌握意象、意境和托物言情的写作

手法。

2.在欣赏图片、配乐诗朗诵及音乐的过程中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数

1课时

三、教学重点

掌握作者对母亲(祖国)的思念之情。

四、教学过程

导入:

1.教师由手上的一张白纸,引出《纸船》后,学生齐读。

2.教师介绍作家作品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家。代表作:《繁星》、《春水》、《寄小读者》、《小桔灯》等。

3.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1923年夏天,23岁的冰心在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到美国留学。离开上海后10天,在船上,在远离故乡、远离母亲的茫茫大海上,女诗人冰心写下了这首诗《纸船—寄母亲》,以表达对母亲(祖国)的思念之情。

【初次感知】

学生朗读这首诗。

教师播放网上下载的配乐诗朗诵《纸船—寄母亲》,学生听完后会觉得朗诵者读得非常的深情和投入,而自己却读得淡而无味。于是教师让学生再一次朗读。学生再一次朗读时就比第一次朗读得更有感情了。

【深入感知】

(一)投影:第一幅图(近景:大海轮船人物一张白纸海面上的几只纸船第一节的诗句)。

然后学生齐读第一节。

问题:

1.这一节主要写“我”在干什么?(叠纸船、抛纸船)

2.哪些词语突出了“我”的感情?(从来、妄弃、总是、留着)

3.这些词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对母亲的思念与执著)

(二)投影:第二幅图(远景:海水轮船人物很多纸船在船头和海面第二节的诗句)。

学生齐读后讨论:

1.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继续叠纸船、抛纸船、纸船被抛出后的不同情况)

2.哪些词再次强调“我”的执著?(不灰心)

3.“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这句话的含义(内心的执著;寄托思念的方式;排解忧愁)

(三)投影:第三幅图(母亲睡在床上月亮和星星梦中梦见了白船第三节的诗句)。

学生齐读后讨论:

1.①找出这一节的人称代词

你:母亲 他:纸船 她:冰心

②投影

2.“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的含义是什么?

爱是对母亲的思念。

悲哀是指漂泊异乡的孤独和对母亲的思念。

3.归纳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想象纸船进入母亲的梦中。

【深入探讨】

教师把全班分为八个小组,小组讨论这首诗中纸船的象征意义:

纸船象征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感,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

【真情回味】

1.总结全文:

篇2

1、冰心这首诗就是以一个童心未泯的孩子的口吻写成,通过“叠纸船”这充满童趣的行动,寄托对母亲的思念。儿童的心灵最单纯,儿童的期冀最单一,然而,这单纯的心灵、单一的希冀所包容的孩子对母亲的情感,却是最为深厚的。多少年来,千千万万儿童、千千万万母亲为这首小诗所感动,正因为诗中“载着”那无尽的深情。

2、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现代诗——冰心先生的《纸船》(板书课题、作者)。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冰心(投影显示):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

冰心诗文的魅力是那娓娓道来的温婉的调子,是水一样的柔情,是金子般的童心。《纸船》就是这样的一首韵味悠长的抒情诗。

她的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在许多文史家的眼里,冰心是20世纪童心、母爱和良知的化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师:首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这首诗。(学生自由朗读)

师:读完这首诗,你的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呢?

生1:我读出了对母亲的爱与思念。

生2:我感到这是作者对母亲深情的倾诉。

师:大家感受到了对母亲的爱与思念和对母亲深情的倾诉。(板书:对母亲的爱与思念、对母亲深情的倾诉)下面请大家再次带着这种感情去读诗。(学生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来朗读这首诗?(学生朗读)

师: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

生:我认为他读得很好,我在第二节中听出了沮丧,当纸船不能到达母亲身边时,作者很沮丧。

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调、语气和语速去读?

生:应该用一种比较哀伤的语调、比较舒缓的语速来读。

师:为什么?

生:因为诗人思念母亲、见不到母亲内心特别地感伤。语速慢一点能更好地表达这种情感。(教师点头表示赞许)

师:谁再来谈谈你的看法?

生:我认为像第二节中的“万水千山”应该读成重音。

师:为什么要读成重音?

生1:说明纸船要到达母亲身边需要经历很远很久。

生2:纸船虽然很小很单薄,但承担的是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诗人希望纸船载着这份沉甸甸的爱与思念跨越万水千山、历尽千辛万苦回到母亲的身边。所以这个词更能体现诗人思念之苦,思念之深。

师:你具有诗人的语言,把我们带入更广阔的诗的意境。所以我们在读“万水千山”这个词语的时候,就应该进入这位同学为我们描述的图景中去。同学们用笔为“万水千山”这四个字标上重读符号(学生标记)。同学们,通过我们对这个词朗读重音的讨论,你认为在诗歌朗读中什么样的词语需要重读?

生:能充分地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应该重读。

师: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深入体会诗的感情,把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标画出来。(学生自读标画)

师: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哪位同学说一说你的看法?

生1:我认为“不灰心”应该重读。因为纸船尽管一次次地被天风被海浪吹打,但诗人并不灰心沮丧,仍然执着地一只只地叠着纸船。

师:同学们同意吗?(学生纷纷点头)那就标上重读符号吧。

生2:“母亲”应该重读。因为这是对母亲深情地呼唤。

师:对,这是一种深情的呼唤,只身漂泊在太平洋中的女儿思念母亲的情切,呼唤母亲,希望母亲能听到、能了解女儿的心愿,能理解女儿离家后的心情。

生3:我觉得“至爱”和“求”应该重读。

师:你能解释一下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3:“至爱”是“非常爱”“极其爱”的意思,“求”在这里应该是“祈求”“恳求”的意思,表达一种急切的、急迫的心愿。

师:你掌握了一种很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能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词语。正因为母亲对女儿的“至爱”才使离开母亲怀抱的诗人对母亲思念不已,才会有祈求纸船实现心愿的做法。请同学们将这几个词语标示一下。(学生标示)

师:我们一起朗读最后一个诗节,,读出这种深情的呼唤。(学生齐读)

师:为了加深同学们的理解,老师带来了一则材料,这是冰心先生在《寄小读者七》中的一段文字:

8月17日的下午,约克逊号邮船无数的窗眼里,飞出五色飘扬的纸带,远远地抛到岸上,任凭送别的人牵住的时候,我的心是如何的飞扬而凄恻!痴绝的无数的送别者,在最远的江岸,仅仅牵着这终于断绝的纸条儿,放这庞然大物,载着最重的离愁,飘然而去。(屏幕展示,教师深情朗读)

师:但愿这小小的白船能载着诗人的心愿回到母亲的身边。作者为什么要借这小小的白船儿表达对母亲深切的思念?

生:因为折纸船是儿童们的游戏,作者以这种方式表达感情正体现了冰心诗歌的特点——抒写母爱和童心,这是一种托物言情的手法。

生:我同意他的说法,只是想补充一点,老师在介绍冰心的时候,我记得非常清晰的一句是:“在许多文史家的眼里,冰心是20世纪童心、母爱和良知的化身。”我想,这首诗借纸船表达对母亲的浓浓的思念,恰恰体现了诗人的纯真的童心,恰恰体现了母亲对我的挚爱及我对母亲切切的思念。

师:你是一个很会学习,很会思考的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我们不但懂得了这首诗的写作手法,更重要的是我们理解了一位诗人的创作风格。让我们带着这种深刻的理解再次朗读诗歌。(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诗歌的感情,学习诗歌不但要入情,还要入境。进入诗歌所创设的意境,感受诗人所处的情境,体会诗人此时此刻的心境。老师来朗读这首诗,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去体验去感受,展开想像和联想在你的脑海中构思一幅幅画卷。

(师配乐朗读)

师:老师初读这首诗时,被诗人真诚的情感打动了,老师试着用笔记录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

海浪滔滔,天风吹卷,遥遥的海岸越来越模糊了,但心中依然清晰的是母亲泪光闪闪的双眼。我轻倚栏杆,精心地将一只只用思念与泪水折成的纸船抛到茫茫的大洋之中。但这天风、这海浪又怎能知晓我的心愿?它们无情地将我的船儿翻卷回我的身边。船儿啊,求你,平安地驶去,将我的思念、我的爱带到母亲的身边。(屏幕屏示,教师朗读)

师:老师的文字只是想给同学们一点启发,让我们拿起笔抒写、描述诗歌带给你的情境。(学生写作)

师:哪位同学读读你所写的文字?

生1:浪花在大海母亲的怀抱里撒着娇,而我却孤独地倚着那凉凉的栏杆。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不觉模糊了双眼,将那小小的船儿抛下在这无边无际之中,希望能将我的思念带给母亲。海浪却无情地将它打湿了;海风欢笑着吹卷起来,又唱着欢乐的曲子离开了。我仍在不断地叠着叠着……大海呀,请您休息一会儿吧,让我那心之船顺利地到达母亲的身边;大海呀,求您了,让船儿带我的悲哀远去吧!

师:老师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了深切的呼唤。

生2:海风呼啸,海浪无情地拍打着礁石。怒吼的是离别的歌,低吟的是忧伤的情。我小心翼翼地把我那沉沉的思念放进白船儿,却又怕这些纸船太小太小,无以承载我的哀愁。残酷的海风与海浪啊,我求你,求你平静一会儿吧,哪怕只一会儿。我求你们,让我的心之船顺利到达母亲的身边。

师:你的语言很具有诗的意境。

生3:海岸总是那么模糊,我翘首观望,却怎样都看不见。母亲,你可知道你的女儿对你是怎样的思念。飒飒的海风不停地向我扑来,扑向我这颗哀愁的、无助的心。我不知我该怎样做,这浪涛总是带给我遥远与不安。这时,我所寄托的只有一只只小小的船。我把我的心、我的情、我的思念全托付在这儿。只希望有一只能把我的心意传达。然而,海浪总是那么残酷,当我每一次坚定地把一只纸船投入海中时,浪涛总是把他淹没,淹没载着我的爱和思念的纸船。但我依然坚信,这纸船一定会载着我真切的思念流到母亲的身边。

师:同学们的朗读深深地把老师打动了。看来同学们都能入情入境地感悟诗歌。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背诵这首诗。(学生齐背)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赏析诗歌的方法——入情入境地感悟诗歌,这样我们才能走进诗歌,走进作者的心灵,体味诗歌的美。最后推荐大家阅读冰心先生的诗集《繁星》和《春水》,这是《繁星·序》的中诗句:

零碎的诗句,/是学海中的一点浪花罢;/然而它们是光辉闪烁的,/繁星般嵌在心灵的天空。(屏幕显示)

其实《繁星》和《春水》都是诗人随时记录的点滴感受,愿同学们也能养成这样的习惯,让我们成长的天空同样可以繁星闪烁!

入情入境话“个性”

史绍典

“诗无达诂”,是对鉴赏诗歌“个性化”的一种描述。

《纸船》是一首抒情小诗,写于1923年,是冰心23岁时从上海乘船赴美留学途中,在远离故乡、远离母亲的海上写给母亲的。要个性化地读诗,恐怕要先了解冰心诗歌的个性。老师的“导入”,就清楚地提示了冰心诗歌创作的与众不同:

冰心诗文的魅力是那娓娓道来的温婉的调子,是水一样的柔情,是金子般的童心。

她的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在许多文史家的眼里,冰心是20世纪童心、母爱和良知的化身。

这是解读冰心的法门;同时,它又营造了鉴赏《纸船》的氛围、定下了鉴赏《纸船》的感情基调。

入情“你的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情感?”——直接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让学生自己说出读诗的“体验”。学生个人的体验,是别人替代不了的,是读诗的“个性化”。这与学生所处的环境、他的心境以及个人的经历密切相关:

生1:我读出了对母亲的爱与思念。

生2:我感到这是作者对母亲深情的倾诉。

一是女儿对母亲的爱,一是女儿对母亲的倾诉。切入点、落脚点是不一样的(学生中,有特别爱母亲的,也有特别要向母亲倾诉的)。

引导诵读,着重在语调、语气、语速的把握上。因此,学生可以读出“沮伤”、“感伤”等等。“沮伤”,“是纸船不能到达母亲身边时”,“我”的失望;“感伤”,则是“思念母亲、见不到母亲”时,“我”因感触而悲伤。用词的准确,说明了学生情感把握的到位。

师生在把握重音上的切磋,很有意思。“万水千山”、“不灰心”、“母亲”、“至爱”、“求”等词语重音的体会,都不是教师教学的“预设”,而全部是学生在读诗过程中、在教师引领下、师生交往互动后的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他们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以及丰富多彩的情感活动:

万水千山,“说明纸船要到达母亲身边需要经历很远很久”;

不灰心,“并不灰心沮伤,仍然执着地一只只地叠着纸船”;

母亲,“因为这是对母亲深情地呼唤”;

至爱,“是‘非常爱’‘极其爱’的意思”;

求,“表达一种急切的、急迫的心愿”。

从多个侧面,对全诗的感情基调作了极富个性的把握(重音的体验,应该是极具个性的)。

对“很小的白船儿”的理解,更是体现着“稚子”对“童心”:

因为折纸船是儿童们的游戏,作者以这种方式表达感情正体现了冰心诗歌的特点——抒写母爱和童心。

我同意他的说法,只是想补充一点,老师在介绍冰心的时候,我记得非常清晰的一句是:“在许多文史家的眼里,冰心是20世纪童心、母爱和良知的化身。”我想,这首诗借纸船表达对母亲的浓浓的思念,恰恰体现了诗人的纯真的童心,恰恰体现了母亲对我的挚爱及我对母亲切切的思念。

这种感悟,不是我们成人所能体会得出来的,他是“稚子”(学生)对冰心的“童心”,这就是解读的个性化!

入境立足于情境的再现与再造。再现情境,是透过反复地诵读和吟咏,这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所以,当老师“朗读这首诗,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去体验去感受,展开想像和联想在你的脑海中构思一幅幅画卷”时,学生一定有了“海浪滔滔,天风吹卷……”意象,并沉浸其中了。

再造情境,则是“试着用笔记录自己脑海中的画面”,这是一个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恰如“接受美学”所主张的那样,作品的创作,最终是在读者的手中完成的。学生进入《纸船》的意境,是发挥“想像与联想”,再造一个他们自己心中的《纸船》。

篇4

【关键词】 川芎嗪药物治疗;康复治疗;脑梗塞疾病

脑梗塞是中老年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其发病率、死亡率正在逐年提高[1]。近几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以及新药物的使用使得死亡人数在相对减少致残率提高,存活人数在增加,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残疾者人数的上升,要想改变或改善这些脑梗塞疾病患者功能障碍的状况就需要进行治疗[2]。川芎嗪药物治疗结合康复治疗治疗脑梗塞疾病在临床上还没有相关的临床研究报道[3]。.笔者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脑梗塞疾病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脑梗塞疾病患者120例,按治疗的方法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采用川芎嗪药物治疗结合康复治疗,B组采用川芎嗪药物治疗,C组采用康复治疗。A组40例患者男22例,女18例,年龄35-77岁,平均51.4岁。B组40例患者男21例,女19例,年龄36-81岁,平均56.4岁。C组40例患者男20例,女20例,年龄41-78岁,平均34.6岁。三组患者病例均经心电图记录证实基础心律均为窦性心律,凝血功能均正常。均无肝肾功能异常、心衰、心肌梗死急性期、糖尿病、严重心律失常、脑出血及有出血倾向。

1.2 方法。所有的患者术前进行常规检查,AB组患者均在起病后72 h内用药,都给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方法为80mg/d,1次/d,15d为1个疗程。且时刻注意兼顾脱水降颅内压,加强护理治疗。

AC两组的患者只要神志清楚,肢体瘫痪无加重倾向,生命体征稳定,患者在发病48小时后即可进行[4]。早期康复治疗的基本程序[5]: ①正确的卧位姿势; ②床上坐位;③维持关节活动度的训练; ④正确的椅子及轮椅上的坐姿; ⑤转移动作训练; ⑥上肢自我主动辅助训练;⑦活动肩胛骨。

1.3 评价方法

全部患者均由神经科医师、康复护师共同完成,分别在康复治疗的第1 天和第21 天各评分1 次, 对照组为病情稳定后第1 天和第21 天各评分1 次。采用的评分量表为:①肢体功能运动采用简式(Fug+M ey er,FM) 评分法;②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AS)采用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95) 的标准;③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 ADL) 采用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 BI) 评分法。

1.4 统计学方法。对所得计量资料进行t 检验, 对样本率进行X2检验。

2 结果

三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进行AS、 FM和BI评分。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 < 005) 。见表1。

3 讨论

脑梗塞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笔者对川芎嗪药物治疗结合康复治疗项目治疗脑梗塞疾病恢复早期进行临床分析。通过对三组的临床资料分析评价表明,A组与B组C组相比,采用药物治疗结合康复治疗治疗CVD的疗效要明显好于只采用药物治疗或者只采用康复治疗组,可降低脑血管病的致残率,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对脑血管病整体治疗的效果与重要性已被国际公认[6]。川芎嗪药物结合康复治疗可从不同的方向来对脑血管疾病进行治疗。川芎嗪是从中草药川芎的根茎中提取的结构为四甲基吡嗪的有效成分,对川芎嗪的体内外研究表明,川芎嗪具有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延髓呼吸中枢的作用, 直接改善微循环,扩张周围血管,增加脑血的流量,溶解血栓和抗血栓形成,同时还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采用康复治疗可以利用脑的可塑性可以创造各种方法促使损伤后的脑功能得到康复。急性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一般都是由于神经功能的受损,从而引起肩关节半脱位、肢体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畸形、肩手综合征和足下垂、内翻等常见的功能障碍。而采用康复治疗能帮助患者恢复这些反应,患者在联合反应、原始姿势反射、共同运动、阻力诱发肌肉收缩甚至牵张反射,从而产生运动达到促进恢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练启辉.依达拉奉辅助治疗急性脑出血91例疗效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6)

[2] 李丽梅.早期康复对脑出血患者肢体肌力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1(07)

[3] 范振林,齐冰.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10(10)

[4] 郭会军,高尚社,杨建宇,李扬.中医治疗脑梗死简述[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23)

篇5

一直传到这南方

神经末端的小半岛了吗?

一阵毛细雨后

泥土被新芽咬得发痒

斜向北岸的长坡路上

随手拣一块顽石

抛向漠漠的天和海

怕都会化成呢喃的燕子

从小时的檐下

飞寻而来

这首诗是诗人执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时所作。香港中文大学的校址在香港九龙半岛的沙田,这里与大陆连接成片,因而诗人生疑中国的初春有胎动来到了这南方神经末端的“小半岛”。古往今来,咏春的诗作可谓汗牛充栋,而余光中的这首《初春》却独有新意。

第一是雨后春芽萌发,诗人用一“咬”字,由“芽”及“牙”,此其一也;赋芽以勃勃生命,此其二也。故有“泥土被新芽咬得发痒”之奇句,一切景物皆着诗人主观之色彩。

第二是诗人突发奇想,抛石化燕。抛石化燕,本已反常,更为反常的是石燕是“从小时的檐下”穿越时空“飞寻而来”,这就更奇异了。化石为燕,显然不合情理,不合春季北燕南飞之自然常理,但是却合道,合思念故乡之道。这种反常的现象,在我国古诗文中,不乏其例。

宋代大诗人苏轼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1]。”所谓“反常”,是指诗的内容或表现手法不符合人所共知习见的常情、常理、常规;“合道”,则指这种反常的表现其实恰恰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独特的感受和发现,从而创造出不一般化的新奇的形象和意境,因而符合艺术创新的规律[2]。在灿若星河的中国古诗词作品中,反常合道、奇趣横生的警句宛若无数闪烁的明星。如“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客中行》),“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杜甫《羌村三首》其一),“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唐金昌绪《闺怨》),等等,都是反常合道的典型,也是广为流传的名句。“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两句在内容上违反了人们通常写客愁的一般规律,无思乡之情,无哀怨之气。说它“合道”,是因为诗中写了酒美、酒具美、景美与主人的热情好客,表现出诗人流连忘返于客中的陶醉情状,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诗人重友情、嗜美酒、爱游历的独特个性,将五湖四海当做故乡的广阔胸襟。“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亲人久别重逢,按理应当喜悦,而不是“惊”和“怪”。诗人却用一个“怪”字,将妻儿们对自己突然归来而产生的惊、骇、疑、喜、怨等种种复杂的感情都表达出来了。这一反常的细节,生动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首诗也描写了一个反常的细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黄莺应当是喜爱有加的,可诗中的女主人公却十分反常,竟打起了黄莺,不让它啼叫。原来,黄莺的宛转啼鸣吵醒了女主人公的美梦,因为此时,女主人公已远赴丈夫戍边的辽西,正沉醉在和丈夫相会的美梦之中。反常的表现,衬托出人物至真至纯的感情。

《初春》一诗中的反常,就集中体现在寄情于无生命的顽石,让它捎来故乡的消息,由此,诗人思念故乡之情,可窥一斑。

诗人流沙河在读到此诗时,认为结句是诗人的笔误,他认为在北半球春燕应当北飞,而秋燕才南飞。因此,据眼前之景,应当是春燕由九龙半岛飞往诗人的老家南京(诗人祖籍为福建,父亲为福建人,母亲为江苏常州武进人,诗人生于南京,童年在江南武进度过),鉴于此,他将结句改为:

向小时的檐下

飞寻而去[3]

这样一改,确实符合余光中在香港的实际地理情况,也符合唐人“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旧习,也就是诗人托燕子寻找旧家之意了。

但事实上,诗歌的巧妙之处除了上文所述的“化石为燕”之外,还在于这两句诗有“对面着笔”之妙。如流沙河先生所言,以诗人作诗时环境来看,应当是“向小时的檐下/飞寻而去”,但如余光中所说的“从小时的檐下/飞寻而来”又有何不可?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运用 “对面着笔” 这种写法的诗作很多,佳句也不少。诗人写思乡怀人之情,不说自己如何思念亲人,却说亲人如何思念自己,反而更加曲折深婉地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明明是李商隐怀人,却由“君问”着笔,岂不巧妙?又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李白初出夔门,远游他乡,思念故乡之情是挥之不去的,妙在诗人说“故乡水”依依不舍,送我东来,思念之情不言而喻。笔者在分析冰心的《纸船――寄母亲》一诗时,也谈到了“对面着笔”之妙。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诗歌不说让纸船捎去思念,不说自己思念母亲,而是说母亲如若在梦中见到一只白色的小纸船,请不要惊讶。这就是“对面着笔”的写法,借此来抒写自己强烈的思亲之情。女儿强烈的思念之情,母亲毋庸置疑应当感受得到,这便是人们所常说的心灵感应,也是符合人们的情感规律的[4]。

此外,这种“对面着笔”的名句还有许多,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歌以写兄弟们登高时发现少一人来突出大家对自己的思念,更写出了自己思念兄弟之深情,不再着一言,加倍出真情。再如杜甫《月夜》中“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诗句不写自己困于长安,望月怀人,而写妻子于州独自看月,更有趣地是写自己的儿女不理解母亲为何望月,“不解”二字,既写出孩子的天真可爱,又写出妻子携儿带女的负担之重,更写出诗人与妻子之间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清人许印芳说:“少陵此等诗从《诗经・陟岵》篇化出。对面著笔,不言我思家人,却言家人思我,又不直言思我,反言小儿女不解思我,而思我者之苦衷已在言外。”[5]

由此观之,余光中的《初春》结句,如果不按照流沙河先生的理解,保留为“从小时的檐下/飞寻而来”,应当更好。故乡旧时燕子,穿过重重大陆,来寻海外的游子。这是一只怎样深情的燕子呀!写故物思我,而不写我思故物,其深情可见,其委婉深致可见。

参考文献

[1]清・孙涛续辑.《全唐诗话续编》卷上,转引自《中华古诗文》软件.

[2]陶文鹏.《古诗名句掇英》,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

[3]《台湾三家诗精品》,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0年9月,第一版.

[4]诸定国.《反常合道的不朽佳作》,《语数外学习》,2002年第6期.

篇6

1 第四个就是课程评价的转变。由过去的以“分”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由考察知识为主向以考察能力为主转变

在教学中,教师一句表扬性的语言,可能激励一位学生,从而改变他的一生,也可能因为一句不恰当的评价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失去自信心。所以,正确、科学的评价方法在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课程提倡的评价方法,不是以点代面,以考试分数看学生,把“差生”看得一无是处,也不是无限制的“表扬”、“赞美”学生。反思一下以往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就会发现其中的弊端。教师在衡量过程中往往因主观原因而产生偏差。有的是根据一时一地的表现来评价;有的靠一俊遮百丑,用成绩代表全面;更不可思义的是,有的仅以师生关系是否密切作为标准。至于戴着有色眼镜看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现象,也不是一列二列。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采用正确、科学的评价方法,重视学生语文全面素质的提高,综合评价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如:

积极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是否有好的学习方法、是否能掌握教学中的基础知识、是否善于口语交际,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是否有广泛的阅读兴趣、阅读面,能流畅的朗读课文、是否重视写作能力的提高……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体现在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由单一的评价标准逐步向多元化转变,体现教学的人文主义。在评价中我们应注意中和性评价,加强形成性评价。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首先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多项教学活动中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用语言进行评价,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语为主。“你的作文写的真好,要是你的朗读能力也能像作文一样流畅就好了”,“你有进步了要坚持哟”等。要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并适当记录。作为终结性评价的依据。

其次,还要关注学生的自我反思、同学间互评、家长评价等多方面信息相结合,给学生一个适当、贴切的评价。第三、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学习中的不足和进步,并提出建议。但教者要明确,考试不是教学的唯一评价方法,只是众多评价方法中的一种只能衡量学生在某项能力上的高低,不能代表评价标准。正确、科学的评价方法就是将众多评价方法有所取舍的结合使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教学效率,检查学习效果。

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要有合适的环境,他们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只要教师公正的对待,他们都能在应有的位置上发挥最佳作用。那些一度被认为反应迟钝、行为荒唐、甚至不可救药的“朽木”说不定就是将来的达尔文、爱迪生、牛顿。所以,再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书育人。

2 首先就是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

过去的教学目标过分强调思想性文学性,强调知识的传授,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培养上收效甚微。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这一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意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以及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各种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朱自清的《春》这一课,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间写得好的句子,并运用“我认为——句子(或词语)写得好,它好在——(用——的修辞,写出了——”的句式,说说你为什么认为它写得好,有的同学特别是女同学读得很有感情,更多的同学赏析得非常具体、合理,这样,学生的语言丰富了,良好的语感也逐渐的在培养。周末,我还布置了作业: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找春天说春天”为话题,让学生在自己家乡找不同的观察点,如有的小组重点观察池塘里的水,有的小组重点观察花草,有的小组重点观察树木。在课堂上先问问大家找春天都找到什么,再互相发问。

有的同学提出“我想知道池子里的水怎么样了”;有的同学提出“我想知道现在有些什么花开了,好看吗?”等问题,这些问题也自然地变成了交际话题,互相的问答过程就是双向的互动的口语交际过程。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一些男同学折下了柳枝,带来了桃花,有的还带来了小鱼,用实物来说明这是他们找到的春天,我首先肯定了他们善于发现生活,同时也告诉他们:我们应该保护大自然,不要乱攀摘花草树木。看到他们羞愧的低下的头,我想他们的品德修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3 第二个转变就是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

篇7

班主任就班级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制度以及学生的情况要多与科任教师交流。一是主动与科任教师交流,互通情况,研究问题,确定方向,讨论措施,制定计划,共同管理好班级。比如在制定班工作计划时,主动征求科任老师的意见。二是经常向科任教师征求意见,倾听科任教师对班风、学风建设的合理意见、班级管理的方式方法及个别学生的教育对策。课间可以聊些学生的情况,假如有的科任老师抱怨班上孩子上课不听话,违反纪律等,你可以提出自己准备怎样教育这样的学生,或者一起想办法。三是热情地邀请科任教师参加班级活动,特别是一些联谊活动,使师生增加感情,沟通思想。四是科任老师有困难或身体不舒服时,可引导学生送上问候,或者预先跟学生说:某某老师不舒服,大家要体谅他。五是班主任要树立科任教师的威信,教育学生尊敬科任教师,听从科任教师的指导。六是利用茶余饭后、课前课后,把学生对科任教师的赞誉与不满反馈给科任教师,通过沟通,赢得科任教师的支持与配合。

二、 困难多帮助

科任教师的事就是班主任的事,科任教师家里有什么红白喜事,班主任要多帮助。如小张是1998年分到我校的一位男教师,由于小伙子外形条件不好,学校里的女教师没有一个看得中他。眼看着一个个新分配来的女教师都名花有主,看着一个个比他年轻的教师都相继成家,小张心急如焚,但苦于先天不足,整天愁眉苦脸,无精打采。作为班主任的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此,我决心做一个有心人,不仅在暗中给他物色对象,还发动家人、亲朋好友、同学为小张张罗和介绍对象,以解决他的后顾之忧。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和妻子的四处张罗下,总算帮小张完成了人生大事。在结婚典礼上,有人告诉小张夫妇,他们的“幕后媒人”是我,小张夫妇对我的敬佩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从此小张教学特别认真,教学效果也期期名列前茅。

三、 活动多邀请

每次主题班会、运动会、联欢会、外出郊游、参观邀请、文艺汇演、庆祝活动,尽量邀请科任教师一起参加。这样既活跃了身心,又能增进科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有时,还可借助这些集体活动发挥科任教师的特长和知识优势;有时,在这些活动中还能化解科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四、 责任多担当

近来,我巡视时发现我班的语文教师罗老师没来上课。询问学生,他们说不知道情况,询问其他教师,他们也说不清楚。这不,今天第一节课又是罗老师的语文课,他又没有来。怎么办?我语文教学经验还算丰富,心想何不帮罗老师应下急。上课前,我专门给罗老师打了个电话,告诉罗老师:“你有事先忙着,我帮你看学生”。之前,我了解到罗老师讲到了17课,今天该讲18课《慈母情深》。由于我事先没有备课,只好直接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结合阅读提示提出两条学习要求,让学生结合学习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我抓住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讲,然后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练笔,最后结合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进行拓展延伸。课还没有上完,罗老师就急匆匆地赶到,满怀歉意地对我说:“向老师,真不好意思,麻烦你了!”说完,满脸歉意。

篇8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的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作为个性主体的参与和体验,并要求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反思、创造、合作、交流;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作业的布置也应该相应地发生变化,不能再用老一套的方式,写十遍抄八遍的作业方式已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更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那么如何设计语文作业呢?本人根据个人的一些学习、思考,结合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谈一谈在探究性学习中如何设计语文作业,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作业的布置要面向全体,分层安排

一个班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较大。在一本教科书的情况下,布置相同的要求,势必会造成有人觉得简单,有人感到太难了。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教师设计作业应考虑从学生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分层设计,既满足优生的求知欲望,又兼顾中差生的接受能力,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受益,以此促进每个学生的最优发展。而作业分层,就是为了使不同程度的学生跳一跳都有可以摘到“桃子”,使作业处在他们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难有易的选答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主选择作答;也可根据学生水平将学生分为ABC三组,设计不同难度的ABC三组题,教师可规定不同组的同学解答不同难度的题,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组作答,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也可以设计几道附加题,会做的做,不会做的可不做;还可设计一些伸缩性比较强的弹性想象题。对分层作业的评价也不应建立在同一水平线上,而是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进步,都应当给予积极的评价。这样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尝到作业的甜头,时间长了,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形成作业上的良性循环。

二、作业布置要讲究趣味,形式多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保持学习的长久性。对于能吊起“胃口”的作业题目,学生一看就来劲。因此,教师布置作业时,应抓住“兴奋点”和“热点”。同时还要注意变换手法,布置多种形式的作业。如:课前布置扩展性作业,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结合文章内容,查找并阅读相关资料,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布置延伸性作业,延伸阅读有关资料,做一些探究,扩大学生的视野和阅读量。可以设计开放性、探究性、合作性的作业,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改变学生片面依赖老师的习惯。可以设计应用实践性作业,联系语文实践活动和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可以设计积累性作业,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积淀,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奠定能力。还可以设计练笔性作业,养成学生写日记、周记的习惯,及时指导,定期讲评,推荐参赛,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让他们在练笔中获得乐趣。

三、作业布置要重视开放,扩展空间

语文是最开放的学科,应在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充分得用课外语文资源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要从作业内容、形式、方法、检查评估方式等方面全面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求知空间。如学习了《金色花》之后,布置阅读《新月集》《园丁集》中有关内容,学习了《纸船寄母亲》之后,布置阅读《繁星》《春水》中有关内容,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学习了《春》《济南的冬天》《秋天》等文章后,可以让学生摘录写景名句名段进行交流,也可以让学生以《我眼中的美景》为题写一段写景的文字进行交流,学生可以写看到的美景,也可以写想象的美景。

四、布置作业要选择恰当时机

选择什么样的时机布置作业看似无关紧要,但是如果运用得好也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常规的作业布置一般都是放在一节课快要下课或下课铃响了之后。说者匆匆,听者急急,不宜使学生形成优势兴奋,反而容易引起学生反感。那教师何不把作业布置的时间放在上课或课中呢?先布置作业再授课,首先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信号――这是我要认真听的,否则作业就完成不了。当老师说到有关内容时,学生往往会听得非常认真。因此完成作业也就相对容易些。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创新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所有教师的共识,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进行创新教学,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切实解决的问题。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搞好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语文兴趣,激发自主参与

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是学生自愿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因此,要想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喜欢语文课,愿意和老师成为合作伙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形成兴致勃勃、乐意学习的心态,唤起学生的自主参与愿望。同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创设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

二、学会自主探究,勇于创新展示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将学生从“被动状态”唤醒,并领入“主动状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和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语文艺术的海洋里学会自主探究,勇于创新展示。现代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是融为一体的,正如专家所言,诗歌虽然短小,但并不好教,教得不好就味同嚼蜡,索然无味;教得好则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起共鸣,从中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满足和美的享受。

如:教学《金色花》和《纸船——寄母亲》时,我用动画配歌的方式让学生反复聆听、感受体验并大声诵读诗歌,待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意境有了整体感悟之后,就鼓励学生分小组各自说话发言,让学生带着好奇、带着疑难、带着自信走向同学,走向老师,养成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自主探究习惯。然后再通过小组讨论、同坐交流、群体交流解决难点,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的方法。经过一番认真的自学和准备后,学生纷纷发言:诗中表现了孩子顽皮、好动;表现了小孩活泼、风趣的样子;表现了母亲孩子的亲密无间;家庭的温馨快乐……对于学生的踊跃发言,我及时给予了鼓励和表扬。面对课堂上营造的浓厚学习气氛,我及时引导:“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迈进诗歌的艺术殿堂,共同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吧!”

第一遍我放录音,让学生合上书、闭上眼静静倾听诵读;第二遍时用电子琴按原谱弹奏《小猫钓鱼》这首歌,让学生用自己聪明的耳朵来听辨、感受歌曲,进行想象和再创造。然后让学生跟着伴奏音乐轻声演唱《小猫钓鱼》这首歌,再次感受体验歌曲的旋律美和小猫钓鱼的全过程。待学生进一步熟悉歌曲后,我又循序渐进地启发诱导:“同学们想一想,除了演唱歌曲,进行想象,你们还能用其它什么方式来表现小孩活泼、风趣的样子和风趣过程呢?”大家抢着回答:“老师,加上表演动作会更形象;可以用分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表现。”于是我就鼓励学生自由结合,讨论表演方案,学生的合作热情空前高涨,各小组讨论的非常热烈,根据大家的想象设计,我赞成大家分角色表演微型语文情景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表演才能。这一下同学们都乐坏了,每个小组编排一个微型语文情景剧。有的学演妈妈,有的演宝宝,有的扮小鸟、蜻蜓、蝴蝶,有的扮小鱼、大鱼,还有的担任剧情解说员。为了让大家表演得更形象,各小组还分头制作了简易的小鸟、鱼、蝴蝶、蜻蜓头饰,我也以耐心慈祥的妈妈的扮演者加入了表演的行列。就这样,一个又一个不同表演风格的微型语文情景剧在孩子们的欢歌笑语中一一上演,就连一些平时不爱说不爱动、甚至有些调皮的孩子都积极投入了精彩的展示之中。

三、引导自主创编,体会成功喜悦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生动鲜明的教学情境,多种激励的机制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兴趣。而设计疑问,提出问题,即教师要结合新旧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疑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问题,造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教学境界,更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或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为“自主探索学习”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

篇10

【关键词】吟诵;揣摩;切己体察;培养语感

当前,语感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热点。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就是对语文的锐敏感觉。”吕叔湘也指出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现在,新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终于明确地将培养学生的语感列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了。那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

一、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础

所谓“诵读”,就是要求学习者读出声音,读出语调,进而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纵观今日某些中学生,往往忽视诵读。这里的诵读,就是叶圣陶所说的“美读”,要读得感情充沛,抑扬顿挫,移情动容。清华附中的赵谦翔老师在教学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词。开课时,赵老师没有任何引导语,直入新课,让学生对全词先读五遍,试背两遍,齐背一遍,抽一人背。自行背3分钟,全班一半读,另一半同步背,反复进行两次,齐背一遍,再快速齐背一遍。这样一来,该词在不到十分钟,十五六遍的各种形式的诵读,学生便记住了。在诵读“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时,赵老师要求学生要诵读出词人因时光流失而伤感的情绪。

二、联想和想象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点

夏丐尊曾指出:“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解释作红色,‘夜’不但解释作‘昼’的反面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意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枯瘦、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如教学柳宗元《小石潭记》一文时发挥想象,在读者的大脑里便会很容易绘出四幅令人惊叹的奇特画面。第一幅是听觉和视觉共同构成的“潭水奇画”,奇在水声悦耳动听“如鸣佩环”,奇在“水尤清洌”,奇在水清到“(鱼)影布石上”。第二幅是“潭石奇画”,奇在潭石奇形怪状、千姿百态(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蔚为奇观。第三幅是“潭源奇画”,奇在小溪“犬牙差互”的峭拔多姿。

第四幅画是潭的“氛围奇画”,奇在“四面竹树环合”的清幽,奇在“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凄清与凄凉。如教 《拿来主义》,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托课文语境,仔细体味“孱头”“昏蛋”“废物”“ 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一群姨太太”等关键词语的意义、色彩和 作用,深入挖掘这些表象的隐含意义及相互联系,借助联想和想象使文学遗产的批判与继承这一抽象道理得到形象化的凸现,进而体会鲁迅的辩证思想和战斗情怀,掌握比喻 论证的写作方法和体味幽默、犀利的语言特色。

三、揣摩、比较、切己体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方法

清华附中的韩军老师说“诵读的诵乃心在支撑,心到音到,心不到,抑扬顿挫失自然!”他在教学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时,对文中“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一句的品味时,将它改为“我终于回到父母的家里了”来对比让学生品读,引导学生对原句读得低缓,语气中包含诗人不愿意回家的情绪,对改句读得快而兴奋,并把重音落在“终于”上,从而语气中就透出诗人急切盼望着回到父母家而高兴的心情。类似的“换、调、增或删”等多种方式的对比诵读揣摩语言,可以说是韩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品味语言的一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 如果切断了语言文字和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即使是十分优秀的作品也难以感受到其意义和情味。武汉六中的胡明道老师对冰心《纸船——寄母亲》一诗的作课。胡老师让学生带着自己对诗的独特理解来品读诗文,完全与诗人心灵形成共鸣,读出自己类似的情感。胡老师不但注重诵读,也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为实现这一点,胡老师是分三个步骤来训练的。首先,学生写出对诗歌鉴赏的心得或评点。其次是让学生分对子组讨论,并把自己感受到的画面制作成“MTV”,然后在班上汇报交流,评出哪一个组的构思最有创意。最后一步是“QQ连线”, 即以句式“冰心奶奶:你使我想起了??????”和“冰心奶奶:你让我懂得了??????”说话。胡老师的这三个设计,有力地将学生的生活与与文本联系起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所思、所感、所悟是培养学生语感核心

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对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孙老师说:“笑声真的能陪‘我’回到住地吗?”于是,有学生说“是老人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态度影响着‘我’。”也有学生的说“是老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着‘我’。”??????这时,孙老师说“大家体会得真好!现在我发现最后一句还不太好,你能不能改一下,比作者的更好的吗?”这时学生们在书上改写,有改为“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久久地萦绕在我的脑海里”的,有改为“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将陪伴我一生一世”的,也的改为“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教育我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的。这些都迎来的学生们的阵阵掌声。孙老师说:“同学们的改写非常精彩,比作者的还要棒。我仿佛看到我们班上将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作家。”这里孙老师并没有就此停止,他接着激励道:“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请用一名精练的话写出自己的感悟、启发。类似于自己的名言,别忘了写上自己的大名。”于是,同学们情绪激动。“自信、豁达、开朗的人健康长寿”,“服务别人,快乐自己”,“生命不止,我们就要为人民服务到底”,“平凡的人也是伟大的人”等等。类似的名言无不是学生智慧的结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孙老师的课堂充满了浓厚的激励、启发氛围,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从而创造了自己的劳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