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04-04 23:1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树木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树木的作用

篇1

【关键词】:园林施工;树木移植;移植保养

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园林工作作为一项关键的工程,其施工水平与施工质量关系着城市的发展与建设水平,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下,在城市园林建设中也积累了很多建设经验,很多人员将树木移植技术运用到园林施工过程中,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应用效果。本文分析了影响树木移植成活率的因素,并浅谈了树木移植技术在园林施工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希望能够为这类工程起到借鉴的作用

1、影响树木移植成活的因素

在园林施工中,要想实现完整的移植树木,就需要控制好影响树木成活率的因素。树木根茎较脆弱,在移植中不可避免地造成损伤,因此应严格控制这个过程。据统计,植物在移植过程中出现死亡的最大原因在于根部并未充分吸收水分,并且因为植物的茎部位与叶部位会形成很大的蒸腾作用,在移植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水状况。植物的根部通过根毛来吸收水分,根毛越多水分吸收效果越好,在植物移植前应充分保护植物根系,这样有益于树苗的成活。反之,植物根部水分太少,致使植物体内太干燥,就会出现树枝脱落现象,所以根部是否具有较强的吸水能力是决定着植物能否成功移植的关键。

2、移植前应做好的准备工作

2.1移植前注意的问题

2.1.1选择合适的区域。在植株选择上,需要考虑移植地段的气候条件、环境因素等,选取与移植地区生存环境和条件要求相符的植被实施移植。

2.1.2须根系树种的选择。树根作为树木成活的前提,在移植过程中,连根拔起树木势必会伤害到树木根部,影响了树木的成活率。通过有关调查研究发现,在移植过程中直根系树木成活率最低,但须根系树种,成活率会相对高一些。

2.1.3耐修剪树种的选择。在建设园林中所需要的植物既要起到绿化环境的效果,也需要具备一定观赏价值,也就是要求园林设计师要对树木修剪出很多造型,为园林增添一番别样的色彩。但移植树木若不能进行修剪,即便其移植存活了,也无法展开外观设计。

2.1.4选取壮龄阶段的树木。如果移植的树木年龄太大,那么移植后很难生存,并且存活期限相对短;反之,移植树木年龄过小,观赏价值就会很低。所以,在移植树木选择中,还应注重树木年龄,最好选择壮龄树木。

2.1.5定向编号。指的是对每棵树实施编号排列,并对其相应的树坑实施同样的编号,确保每一颗树都有相应的树坑。由于树木的存活有赖于土壤、环境、气候等因素,因此在移植物种过多的状况下使用编号定向方法,不但能够顺利开展移植工作,而且还能保证树木移植的地方是与树木生存要求相符的。

2.1.6移植时间。树木的移植需要充分考虑季节这一因素,初春是移植树木的最佳季节。在这个关键时期内,树木成活率和生长速度都是很高的,在春季移植树木,即便在移植时损坏了树木根部,树木自己也能在生长中恢复。另外,秋季也是移植树木的最佳季节,尤其是在树叶凋落后,虽然从外形上来看,树木依然处在休眠状态中,但是为了确保植被过冬,其根部在这个阶段内其生长力也是很顽强的。

2.1.7定期修剪。园林树木要经常展开修剪,一方面利于节省养分,另一方面也能更加美观;在移植前也应实施修剪,能有效提高植被成活率。

2.1.8植被起苗。其便是将植被从原先生长地方挖出来,在挖出来后要包起整个树干,避免在运输中损坏了树干,同时也能起到保湿作用。

2.2 树木移植场的科学挑选

在树木移植前,应对所要移植树木的场地进行设计与规划。如土壤、水文等方面。先测量土壤环境,如果土壤环境不符和移植树木成活要求,那么应改良土壤,也就是清除不利于移植树木成活的因素。从多方面上来讲,科学的树木移植场地是保证树木移植成活率的根本,因此在树木移植前必须要深入勘测树木移植场地。

3、树木移植施工的管理

3.1移植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确保有关工作人员具有丰富的移植树木经验,保证树木移植的成活率。应采用科学的、有效的树木移植施工工艺。了解移植的最佳时间和季节。从我国施工工艺实际情况上来讲,很多园林施工人员都是普通民工,他们并未接受系统的、专业的训练,只凭自身的工作经验开展树木移植活动,所以很难保证树木移植工艺水平。因此,在移植树木中,施工工作者具有一定知识和经验后,可结合当前施工工艺实际情况,针对性、有目的地改善,确保施工工艺质量。

3.2管理树木移植现场

在移植树木中,应加大力度监督和管理树木移植现场,尤其是要加强管理现场材料设备和施工人员。应结合移植场地的实际状况,选择科学有效的施工工艺,确保有序地开展各项施工工序。同时,应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移植树木能力,确保他们在移植树木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技术水平,最大程度上保证移植树木的存活率。为了确保大树体内收支平衡,所以应采用截干缩枝、包封截面和提前断根等对策。

4、树木移植后需做的养护

4.1 加固与保护

在移植树木后,应加固和保温防冻处理移植后的树木,如:对一些人流量过多地方的树木实施加固支撑方法,避免树木倾倒,可支正三角桩,将在树体2/3处设立起支撑点,并加垫一层保护层,进而确保不会伤害到树皮。同时,还应对树木进行保温防冻措施,如:可采用设立地面覆盖措施,应注意光照的时间,尽量选择光照时间长的地方,提高树木的抗寒能力。

4.2 移植后的保养

在移植树木后,应做好保养树木工作,如:经常给移植树木浇水和施肥,防治病虫害等。但施肥要避免伤害到树的根部,伤害了根部必然会影响移植树木的成活;实施诱杀、化学施药等方法来清除病虫害,所以在移植树木的各个环节中,都应尽量保护好移植树木的根部,绝不让树木根部有一点损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概念后,给园林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园林施工人员不但要有^强的工作能力,而且还要有充分应用各项新技术的能力,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有效的方式来移植树木,唯有做到这样,才能保证移植效果,才能提高园林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园林树木;园林;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园林树木以其优美的树形, 丰富多变的枝叶, 绚丽的花色及奇美的果实和由此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风韵美越来越受到造园学家的重视和青睐, 在园林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园林树木造氧功能

据资料介绍,10m2 树木产生的生态效益相当于50m2生长良好的草坪。667m2树林每天能吸收67kg CO2,释放49kgO2,足够65 个人呼吸使用;因树种不同,每年可吸收的灰尘约22-60t。而每667m2草地每天仅能吸收23 个人呼出的CO2,制造23 个人1 天需要的O2。树木造氧的功效,是显而易见的。

二、园林树木的防护作用

1、园林树木能改善温度条件

众所周知,树荫下会感到凉爽宜人,这主要是树冠遮挡了阳光,减少了阳光的辐射热并降低了小气候的温度所致。不同的树种有不同的降温能力,这主要取决于树冠大小、树叶密度等因素。

表1 常用行道树遮荫降温效果比较

从表1 中可以看到,树木遮荫效果的好坏,与其“荫质”优劣、冠幅大小成正比。

2、园林树木能提高空气湿度

杨树等树种具有很强的增加空气湿度的能力。如用各树木或树丛进行大面积种植,则提高小环境湿度的效果尤为显著,数据测定,一般树林中的空气湿度要比空旷地高7%~ 14%。

3、园林树木能自然净化空气

由干树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而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只占树木吸收二氧化碳的1/20,这样大量的二氧化碳被树木吸收,又放出氧气,具有积极恢复并维持生态自然循环和自然净化的能力。

4、园林树木能吸收有害气体

园林树木具有吸收不同有害气体的能力,可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相当大的作用。

5、园林树木能滞尘、杀菌.消除噪声

树木可以阻滞空气中的烟尘,起滤尘作用,而且可以分泌杀菌素,杀死空气中的细菌、病毒,还可以减弱噪声。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等作用。

表2单位面积上滞尘量(g/m2)

三、园林树木的美化作用

1、构成各种园林空间

园林植物种类繁多,每一种都有特定的外貌形态,可以充分利用植物的不同形态组合出丰富多彩的园林空间。空间是指由底平面、垂直面以及顶平面单独或共同合成的具有暗示性的范围组合。由植物组成的空间和其它园林要素组成的空间相比,具有柔和的特点,没有生硬、冰冷的感觉。

(1)封闭空间

植物的叶丛疏密度和分枝高度影响着空间的闭合感。

(2)覆盖空间

利用具有浓密树冠的遮荫树构成一顶部覆盖而四周开敞的空间。一般来说,该空间为夹在树面和地面之间的宽敞空间,人们能穿行或站立于树干之中,利用覆盖空间的高度,能形成垂直尺度的强烈感觉。

(3)开敞空间

仅用低矮灌木及地植被植物作为空间的限制因素。这种空间四周开敞、外向、无隐秘性,并完全暴露于天空和阳光之下。如草坪、灌木丛、月季园等。

(4)半开敞空间

一面或多面部分受到较高植物的封闭,限制了视线的穿透。如草坪边缘的群落。

(5)垂直空间

运用高大植物组合成方向直立、朝天开敞的室外空间,这种空间给人以庄严、肃穆、紧张的感觉。

2、变化多端的植物外形

园林树木的外形变化较多,构成空间和形成各种氛围多用树木。有尖塔形、圆锥形、圆柱形、圆球形、伞形、垂枝形、钟形等,丰富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以美的感觉。

3、丰富多彩的颜色

植物的花果叶枝树皮是植物色彩的来源,花色和果色有季节性,持续时间短只能作为基本的设计要素来考虑。一般来说,树叶色彩是主要的、大面积效果的。对落叶树来说,树枝树干的色彩在冬季就成了重要因素。

4、植物的质感

植物的质感是以视觉属性为依据代替视觉经验进行的判断。树木的质感:树皮的光滑与粗糙,树木的形状与叶面性质。树木的质感依植物被看到的距离远近而不同。近看时的质感是枝叶的大小、枝叶所占据的空间、树皮的表皮、叶的形状及叶面性质、叶柄长度和硬度所产生的效果,如毛白杨的皮孔,香樟树皮的裂纹等。质感细的有后退的感觉,恰当地布置于某些背景中可以明显扩大空间范围, 抑或近距离孤植、丛植、林植欣赏,呈现出精美外表,完整光洁的表面,使建筑群的粗糙线条变得柔和、协调。质感粗的与粗重的材料协调,即使从远处看上去仍很醒目, 不过有缩小区域面积的倾向,可与外观处理细腻的建筑物或小品搭配,如枇杷,麻荔等。

5、形体姿态美

形体姿态美即形体美。在美化配植中, 树形是构景的基本因素之一, 它对园林境界的创作起着巨大的作用。为了加强小地形的高耸感, 可在小土丘的上方种植长尖形的树种, 如雪松、侧柏、云杉等; 为了突出广场中心喷泉的高耸效果, 亦可在其四周种植浑圆形的乔灌木, 如龙爪槐、圆柏、榆叶梅、平枝荀子等; 但为了与远景连系并取得呼应、补托的效果, 可在广场后方的通道两旁种植高耸的乔木, 这样就在强调主景之后又引出新的层次。不同的树形经过妥善的配植和安排, 可以产生韵律感、层次感等种种艺术效果。至于在前庭、草坪、广场上的单株孤植树更可说明树形在美化配植中的巨大作用。树形由树冠及树干组成, 树冠由一部分主干、主枝、侧枝及叶幕组成, 不同的树有其独特的树形, 主要由遗传决定, 但也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而在园林中人工的养护管理因素更能起到决定作用。树的树形是随着生长发育过程而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 在种植时要对其变化有预见性, 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园林作品。一般树种的树形均指在正常的生长环境下, 其成年的外貌。园林树木的树形可以分为: 乔木类、灌木类、丛木类、藤木类等。树形的美化效果常依配植的方式及周围景物的影响而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在乔木方面, 凡具有尖塔状及圆锥状树形者, 多有严肃庄重的效果; 具有柱状狭窄树冠者, 多有高耸静谧的效果; 具有圆钝、钟形树冠者, 多具有雄伟浑厚的效果; 而一些垂枝类型者, 常形成优雅、和平的气氛。在灌木、丛木方面, 呈团簇丛生的,多有素朴、浑实之感, 最宜在树木群丛的外缘或装点草坪、路缘及屋基。呈拱形及悬岸状的, 多有潇洒的姿态,宜作点景用, 或在自然山石旁适当配植。一些匍匐生长的, 常形成平面或坡面的绿色覆盖物, 宜作地被植物用。

四、园林树木的生产功能

园林树木是树木中有观赏价值的部分, 同时这些树种还具备生产功能, 具备经济价值。可以食用的果品有梨、桃、杏、葡萄、山楂、苹果、核桃、香蕉、椰子等; 可以做药用的有枸杞、木兰、枇杷、银杏、木麻黄、冬珊瑚等。有些可以做香料, 如月季、熏衣草、芸香、花椒、桂花等等。在设计规划时应注意园林树木的首要目的是城市美化,生产功能是从属地位, 杜绝本末倒置。

总之,园林树木即具有滞流拦沙、水土保持作用,又能加快环境生态建设及良好生态恢复,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且具有多重作用的绿色活性工程。它的推广及广泛应用,必将带来城市环境生态建设的一场绿色革命。因此,应把园林树木工程措施放在城市开发建设中的重要位置。

参考文献:

[1] 惠兴茂,范建国,寇佩悬. 浅谈园林树木的美化功能与观赏特性[J]. 陕西林业科技, 2001,(03) .

[2] 孔桂芝. 浅谈园林树木对改善日常生活环境的作用[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01) .

[3] 严贤春. 观赏树木在园林造景中的美学探讨[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1) .

篇3

1、木薯中含有不少的有毒物质,因此假如食用前,没有完全消毒过的木薯是极其危险的,一般的人吃了过后都有可能出现一些中毒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头痛、头晕、心悸、脉快、无力、嗜睡等症状。因此肠胃不好的人不太适合吃木薯,因为肠胃比较敏感的人吃了过后,会导致一些微量的毒素没有被消灭,导致出现身体的不良反应。

2、孕妇喝婴幼儿也最好不要吃木薯,因为木薯是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尤其是以新鲜块根毒性较大。生活中的一些孕妇或者婴幼儿因为食用木薯中毒的报道也有很多。一个人如果食用150~300克生木薯即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要防止木薯中毒,可在食用木薯前去皮,用清水浸薯肉,使氰苷溶解。一般泡6天左右就可去除70%的氰苷,再加热煮熟,即可食用。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关键词:GPS;测绘新技术;建筑工程;项目;应用

自古以来,建筑工程项目一直都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发展我们人文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房屋建设一直都是一个有归属感的东西,无论环境还是人文怎样变化,他所代表的的意义都在那里,千秋繁杂,万古不变,由此每一个建筑物上所存在的任何一个东西或者物件,包括树木、桌椅等等,都是这片地方所独有的,这都是这些地方人文情感的寄托。除了对情感上的寄托,房屋建设也是对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应用GPS测绘新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中时,首先要查清楚整个建筑工程中的资源状况,做出合理而又科学的评价,然后再应用合理的测绘方式去加强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规划、管理与利用,进而来通过这些方式去维护我国建筑工程项目行业的快速、健康的发展,由此这些对于做好建筑工程的管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测绘新技术之GPS技术简介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通常被人们简称为GPS新技术。GPS新技术于1993年被美国研发出来,其研发历程长达二十年,主要被用来作为军事机构的定位于导航仪器[1]。其作用原理十分简单,即先确定自己需要进行搜索的目标,然后再利用宇宙卫星进行全方位搜索定位,最终对预定目标进行全天候的定时定位于导航,并且定位导航的精度极高、保密性与安全性极佳,抗干扰能力与导航信号质量较为有保证。随着GPS技术的不断优化与发展,这一系统也开始在不同的社会领域中进行应用,尤其在工程测量领域发挥了十分显著的作用,有效的提高了工程测量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2GP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重要作用

工程测量是指对各项工程建设中所需的地理勘测、建筑设计、工程施工以及多角度检测等进行准确测绘的方法,工程测量在我国城市建筑、桥梁隧道、水利工程、铁路交通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而先进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领域中的应用不仅进一步推动了工程测量领域的进步与发展,而且为工程测量工作更好的开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工程测量工作作为建筑工程施工的前期阶段,其测量精度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后期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与工程施工的质量,而GPS全球定位系统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则有效的保障了工程测量的精度与准确性,从而为建筑工程的正常施工与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

3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主要优势

新测绘技术主要有三种形式,即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技术(GIS)、与全球定位系统(GPS)。这三种测绘新技术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与优势,为工程测量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的提高发挥着各自的作用[3]。本节将主要对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主要优势进行介绍与分析。测绘时间长、精度高:GPS测绘技术由于主要运用卫星来进行信号与某一目标位置的定位与追踪,因此目标定位的范围极为广泛,对全球任何卫星信号能覆盖的地方都能够实现全天候的定位与测量,只要测量工作有需求,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进行测量。不仅具有极强的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还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工程测量所需的精度,以保障工程测量的效率与质量。

4GPS测绘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实施

就目前来说,我国在房屋建设上面的GPS测绘新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上的应用正处于一个起步的状态,虽说目前还不能赶上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这种发展已经是一个很可喜的建筑行业的进步了。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逐渐膨胀,我国的房屋建设也就在处于一种全面更新以及扩建的迅速发展时期,由此我们更应该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基于,着力的去发展我国的房屋建设。外业观测。在进行工程测量的外业检测作业时,其主要的观测内容为天线安置、观测作业与观测记录。首先,在进行天线安置观测时,需要对天线进行对中、整平与定向处理,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天线的高度进行测量。进行观测作业的时候要根据跟踪、接收和处理后得到的GPS卫星信号信息,通过仪器处理能够得到最终的观测数据以及定位信息。当天线的安置工作完成后,工作人员需要再天线附近选择一个安全的地点来放置GPS信号接收机,并开始相关的测量工作。当所有的外业观测任务完成后,工作人员还需要对所得的数据信息进行记录,通常情况下,数据信息记录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由接收机自动完成记录,储存在接收器里面供以后研究使用;而第二种是观测人员在测量手簿手动填写记录,要求观测人员有很强的责任心,认真仔细才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加快且范围越来越广,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已经处于一个急速发展的时期,在这种良好的发展环境中,我国的各行各业也明显出现了可喜的势头,其中发展最为迅速、良好的无外乎就是建筑业,但是建筑业要想继续保持这一发展速度,就势必要依赖于我国GPS测绘新技术上面的管理。GPS测绘新技术的管理要着力于自己内部更好管理方式的建立,切实的去做到在内部做大做强,在外部树立好形象的目标。只有这样,我国的国民经济才能拥有永远不会枯竭的发展原动力,只有这样,我们建筑行业才能抛开那些泡沫经济,达到迅速而又平稳的发展。

作者:席艳伟 单位:大庆市龙田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覃祖雄,丁孝兵.测绘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12(6):26-33.

[2]周伟浩.工程测量中新测绘技术应用探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3):46-51.

篇5

摘 要:搜商是人们借助工具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商的运用可以贯穿编目工作的全程,如快速获取MARC数据、主题分析、厘清图书关系等。搜商的运用直接影响编目工作的速度与数据质量,因此与读者服务工作质量密切相关。编目员必须加强学习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了解网络资源以及搜索技巧等,才能不断提高个人的搜商。

中图分类号:G2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1588(2012)03-0034-03

收稿日期:2012-03-15

作者简介:李美红 (1970- ),广州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在知识爆炸的年代,编目员每天必须面对不同学科、不同主题、不同出版背景的各种图书进行分类、编目。为保证编目数据的质量,编目员必须涉及非常广泛的知识。任何个体能够掌握的知识总是有限的,更何况新的知识一直在层出不穷。这对广大编目员的学习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幸运的是,现代科技在加速知识增长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强大的知识获取的工具。例如,互联网已成为人类最大的知识库,搜索引擎已成为人类获取新知识最有效的手段。搜商理论应运而生。充分利用搜商,成为海量信息时代编目员的工作利器。

1 搜商理论与编目工作

1.1 搜商的概念

陈沛认为,人类有一种未被认识的能力叫搜商,是人们借助工具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即搜索智力。该概念的另一提出者黄泰山,则认为搜商更多的是通过搜索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1\]。两者稍有出入,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肯定搜商的本质特征是搜索。

狭义的“搜商”概念仅指人们运用搜索引擎的智力。广义搜商的概念是指运用物质性工具进行搜索的智力。这里强调了搜索的工具性,但是“工具”的含义并不局限于搜索引擎,还包括诸如图书资料、目录索引。

1.2 搜商计算公式

SQ=K/T(C)(SQ=搜商,其中K=knowledge知识,T=time时间,C=搜商指数(社会平均知识获取能力))\[2\]。可见,搜商理论更加注重时间和知识的比值。也就是说,搜商关心和解决的问题是智商和情商不能度量的问题——效率。

1.3 编目过程中利用搜商的必然性

在当前海量信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日益发展的环境下,读者对编目数据的质量与时效提出了更高要求。编目员在保证编目数据的质量控制及规范化的同时,还须保证相当的工作效率,光靠传统的工作方式是无法保证的。如果编目员能够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搜索路径及手段,快速搜索、确定、获取编制书目数据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则可在保证编目数据质量的同时,达到较高的工作效率。此编目工作过程,就是搜商成功运用的过程。而编目工作效率的提高,对读者服务工作质量的提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 搜商在编目工作中的运用

编目员善于利用搜商,可以随时了解编目规则及编目工作中须遵循的条例、获取各种MARC数据;可以了解陌生的学科领域,帮助准确完成主题分析;可以获取责任者的相关信息,以确定完善、规范的责任者标目;还可快速完善对图书主题内容的深度揭示等。另外,在编图书与已入藏图书之间存在复杂关系时,搜商可帮助馆员迅速厘清,快速作出判断。搜商的充分利用,可帮助编目员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2.1 利用搜商编制MARC记录的方式

2.1.1 直接搜索,获得所需数据。在编目日常工作中,针对MARC数据的搜索是最频繁的。找对合适的网址,即可在搜索到目标数据后进行浏览、下载。如高校图书馆最常用的CALIS数据中心。通过Z39.50协议下载数据,可使编目套录轻松不少。而Z39.50未下载到的数据,则可在某些图书馆的联机书目检索系统(OPAC)上搜索,查获后可逐条拷贝,轻松编目。这是编目工作中运用搜商的最基础形式,前提是编目员对常用网址比较了解。

2.1.2 首次搜索未果,则调整检索途径,进行二次搜索,搜索有某些共同点的图书MARC数据,修改生成新书目。

(1)图书存在不同版本时,可用题名或作者为检索途径,搜索其不同版本的编目数据,下载后稍作修改,便可生成新书目。同样,处理影印版外文图书时,在通常利用的数据库如CALIS没有搜索结果时,可改变搜索地址,上当今世界最大的联机编目中心OCLC查找,下载相对应的外文原版书目数据,再修改相关字段,即可轻松生成新书目。处理存在不同版次的图书,选择题名作为检索途径是关键。

(2)搜索有共同主题的相关图书MARC数据,修改生成新书目。图书主题涉及地理区域时,可扩大、缩小甚至更换地理区域,进行二次搜索,充分利用主题接近的图书数据。例如,在编图书《广州市越秀区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年鉴(2008)》,搜索后没有结果。拓宽检索词中的地理概念,将题名中的“越秀区”字样删除,进行二次搜索,可获得《广州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年鉴(2008)》的MARC数据,下载、套录后,对相关字段稍作修改,即可快速生成对应的新书目。同样,编制《广东省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资料汇编》的MARC数据时,在网上第一次搜索数据未果后,可将检索词中的地理概念拓宽,即删除“广东省”字样,进行二次搜索,可获得《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资料汇编》的MARC数据。更换相关的地理区域,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编制非正式出版物《广州市黄埔区国民经济统计资料》的MARC数据时,可将检索词中的“黄埔区”更换为广州市的其他区,比如用“广州市天河区国民经济统计资料”为检索词进行搜索,在本馆的中央数据库中可获得MARC数据,复制后只需稍作改动。

2.1.3 没有任何相关书目数据可利用的情况下,则调整检索源,发挥搜索引擎的优势,充分利用网络上的相关信息。例如在处理小语种图书时,手工录入其字符比较费时费力。可以利用搜索引擎,输入大概的书名进行搜索。一般正规出版物,Amazon等网上书店都有营销,并且提供书名、出版者、出版年,甚至是内容提要等信息,对照手头上的图书,如果字符一致,可用复制粘贴的方式,把字符粘贴到MARC数据的相应字段上\[3\],快速又准确。借助网络上的零散信息,减轻工作压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2.2 利用搜商进行文献主题标引与分类

面对陌生主题,编目员难以标引、分类时,抓住手头线索,利用网络,进行分步搜索,迂回查获结果。如编目精灵老师所述例子:遇到一本英文计算机书,不知该如何归类。翻来翻去,发现版权页上印有ACM Computing Classification System分类号。手头没有这个分类法,就上网去找,很容易就找到了最新的1998版,除提供浏览外,还可以将网页保存下来脱机使用。根据书上给出的类,很快就确定了《中图法》类号\[4\]。这个例子表明,首先要对编目的信息源有一定的搜索,如发现版权页上的ACM计算机分类号,根据这一关键线索,发挥网络搜索的优势,利用网络查找ACM计算机分类法,搞清这一分类号对应的类目,最后根据这个类目名称,再在《中图法》上查得相对应的分类号。

在没有相关类号作为参考源的情况下,又该如何运用搜商来快速解决主题分析的难题?例如:Understanding Installation Art:From Duchamp to Holzer/Mark Rosenthal, Roland Doschka.—Munich:Prestel,2003,这题名中有一个关键字眼“Installation Art”是什么意思?利用谷歌的翻译功能,马上查出是“装置艺术”。“装置艺术”又是什么?还是在谷歌搜索,马上获知:装置艺术是指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地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简单地讲,装置艺术,就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5\]。如此,编目员对图书主题有了明晰的概念,很快就可确定此书的《中图法》类号。

上述的两个例子,搜索时的起点并不一样,一个是版权页上的ACM分类号,一个是题名中的关键字。运用的路径也不同,前者的搜索思路是:相关分类号——对应分类法——类目——对应的《中图法》分类号,后者的搜索思路是:确定英文题名关键字——中文关键字——对应的中文主题——《中图法》分类号,可谓殊途同归。其共同点是:编目员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赋予其敏锐的感觉,令其迅速抓住关键线索,再借助网络的威力,看似棘手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2.3 利用搜商规范责任者标目

在处理个人名称规范标目时,由于文献本身所提供的信息有限,经常需要利用网络搜索来完善各个信息点。如果只是用责任者名称为检索词,常常会因为结果太多太杂而无从选择、判断。搜商较高的编目员会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策略进行快速有效的搜索。例如从在编文献正题名中抽取出有价值的检索词与姓名组配搜索,限定、缩小检索范围\[6\],可迅速查获所需个人信息。

2.4 利用搜商对文献内容进行快速判断,确定合适的索书号

由于出版界的复杂情况,编目员不时得充当福尔摩斯,研究、判断出版信息非常接近的不同图书,以确定合适的索书号,方便读者查找和利用。如下表中所列两种图书。

如何判断这两种图书的关系,传统的处理方式是编目员跑去书库找出已入库的那一种,与手头待处理的图书进行比较。而搜商高的编目员,则善于借助网络的优势:上谷歌,输入“中国全面小康发展报告 舒富民”进行搜索。结果显示有很多相关网站可供利用。比如与此相关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官方网站,还有各大网上书店等,都可获得此图书的详细信息。编目员通过对照两者目录,可知两者都是论文集,收集的论文实际上是一样的。搜商有助提高工作效率,由此可见一斑。

3 编目员培养搜商的几个方面

对于编目员来说,搜商体现的是编目员的网络检索能力。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编目员必须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具备良好的搜商。

3.1 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

这是奠定良好搜商的重要基础之一。如前所述,拥有良好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及编目专业技能,才能够迅速发现、抓住最关键的线索,展开相关搜索,快速获得所需结果。

3.2 网络资源

编目员要明白搜索引擎就是一个巨大的答疑系统,拥有编目工作所需的各种资源:除了编目员最常用的MARC数据外,还有各种工具书。包括编目条例及规则、分类标引工具及主题、规范库以及各种百科、辞典、辅助工具等。还有编目所需的其他包罗万象的知识。如图书基本情况,包括图书内容、相关责任者的详细信息等。

3.3 搜索技巧

搜商的意义并非仅在于如何成功地使用搜索引擎,更要经过分析,选择合适的搜索方法找出最想要的资源。如何利用各种搜索引擎并使之发挥最大功能,取决于使用者的搜商\[6\]。例如在处理个人名称规范标目时,如果从在编文献提炼出若干反映文献特征的检索词组配搜索,限定、缩小检索范围\[7\],可迅速查获所需信息。这就是搜索技巧体现出来的良好搜商。

4 结语

巧妙利用搜商,有利于提高编目工作的质量和速度,对读者工作服务质量的提高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所以,如何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个人的搜商,应该是当前编目员的一个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搜商.[EB/OL].[2011-09-15].baike.省略/view/710273.htm

[2] 陈沛.搜商——人类的第三种能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陈雅.如何利用在线资源解决外文图书分类编目中遇到的若干问题[J].今日科苑,2008(9).

[4] 编目精灵Ⅲ.ACM计算分类法&数学主题分类法[EB/OL]. [2011-09-15].省略/posts/tag/%E5%88%86%E7%B1%BB/page/4.

[5] 百度百科.装置艺术. [EB/OL]. [2011-09-15].baike.省略/view/18445.htm

篇6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电视节目制作;数字合成;非线性编辑

1多媒体技术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应用优势

1.1提高了节目编辑质量

电视节目制作中,即便是已经制作完成的节目,为了满足某些方面的需求或是优化节目播出效果,后期也经常会要求修改。如果使用传统的编辑手段,在修改时必须要考虑插入镜头的长短、CTL信号的长度以及编辑的重复率等因素。编辑人员在修改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因此后期编辑调整时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节目编辑,则可以先将节目原件进行备份。在备份文件上进行编辑操作,例如增加特效、增加字幕以及背景音乐等。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整体处理效果也会超过传统的编辑方式。

1.2良好的设备配置

在以往电视节目制作中,需要使用大量的素材,但是经过多次剪辑和删减后,最后应用到电视节目中的素材内容只有很少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增加,大量的素材占用了硬盘存储空间,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信息设备运行速度变慢,甚至会造成视频信号丢失,最终制作出来的电视节目质量也会受到明显的影响。借助于多媒体系统进行电视节目编辑,一方面能够实现素材的精准选取,可以根据电视节目制作要求,直接选择配套的素材资料,而不需要从海量素材库中逐一寻找和配对,这样就减少了大量素材对存储空间的占用;另一方面,多媒体系统能够通过优化硬件、软件配置,定期将失效的、无用的文件清理掉,也会节省出一部分存储空间。

2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电视节目制作流程

(1)硬盘编辑。将前期拍摄的素材导入到PC端的硬盘中,然后运用计算机上安装的多媒体功能软件,对这些素材进行剪辑、排序、配音等。根据电视节目制作要求完成制作后,再将节目成品考录到磁带上。(2)脱机与联机线性编辑。由于电视节目制作中需要使用到大量素材,为了减少素材占用空间,在准备素材过程中,就需要将素材进行离线压缩。完成压缩后,再联机完成素材传输和转录。(3)编辑控制。一些多媒体节目制作也能在PC上显现时码、输入与输出点,并操控录像机开展讯号收集、线性编辑与录入,而多媒体技术在这里就形成了编辑控制器功能。(4)动画输出。多媒体节目制作具有收集动画视频序列处理及随时播放的功能,它能够处理3DS动画导出问题。然而,由于多媒体节目制作品质与层次不一样,动画输出的品质也会不一样。

3多媒体技术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应用

3.1绘制技术

在电视节目制作中,使用到的素材既有真实场景拍摄的,也有制作人员通过想象或节目要求绘制的。例如,2018年5月份,通州区总工会要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广播电视台做一个公益广告,要求体现和谐劳动关系。制作人员通过构思,决定利用3D动画技术绘制一个航船,船上有老板掌舵,员工划船。然后在图像上加上字幕:企业的发展壮大好比航船出海远行,大风浪来了怎么办,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就一定能穿越风浪,顺利到达彼岸。这样通过绘制技术很形象地体现了和谐的劳动关系,满足了客户的要求。多媒体系统强大的功能,为绘制技术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使用提供了便利条件,制作人员可以利用3D动画技术,绘制一些生动形象的画面,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将多幅画面组合成动态视频,以增强电视节目的画面效果。绘制技术的使用,增加了电视节目的技术含量,这也是当前新媒体节目中无法达到的高度,是新旧媒体竞争中电视媒体的优势之一。

3.2数字合成技术

数字合成技术在电视节目制作中主要用于校色、几何变换、滤镜处理和图像合成等方面。其中校色所针对的是图像和像素,在节目录制完成后,为了能够统一色调,则需对前景和背景分别进行校色处理,以保持电视节目整体的美观效果。其目的是让多个画面展示出不一样的效果,增强了画面感。滤镜处理也是数字合成技术的一项应用,处理后的电视节目画面会出现锐化效果,在清晰度和分辨率上也会有所提高。图像合成则是根据电视节目制作要求,将不同画面上的图像信息、视频信息合成,对提升节目混响效果有一定帮助。

3.3虚拟演播室

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经常会需要添加一些特效,或是一些特定的场景,以增加电视节目的播出效果。为了节约制作成本,就需要使用到虚拟演播室技术。虚拟演播室的场景通常是由摄像机拍摄的真实景象,将这些视频资料提前录制好,存储起来。电视节目主持人单独主持节目,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将两者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更加立体和更具现场感的播出效果。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成熟应用,现阶段的虚拟演播室,还可以直接通过构建三维模型的方式,营造出与实际场景高度相似的虚拟场景,合成后仍然具有真实的演出效果。虚拟演播室目前在电视台的一些特定节目制作中有重要应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广播电视台目前只有两个演播室,一个实景演播室专门用于新闻节目口播的拍摄,另一个虚拟演播室则满足了台里其他所有的节目口播的拍摄,例如天气预报、专题节目、访谈节目等。

3.4非线性编辑系统

非线性编辑是依托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不借助外部设备的情况下,完成电视节目的素材调用,制作出一档高质量的电视节目。相较于传统的电视节目制作流程,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应用,可以起到节省人力、设备,提高制作效率以及节目画面、音频质量的优势。非线性编辑也需要依次完成素材采集、编辑、特技处理等流程,但是制作过程中不会出现素材丢失或失真的问题。此外,非线性编辑系统还自带许多方便、使用的软件,例如特技加工、精确剪切等,这些软件的运用也为电视节目制作提供了支持。基于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电视节目制作,不仅能够为编辑人员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大幅度简化了电视节目制作的流程的难度,而且能够提高数字信号质量,避免数字信号传输、加工过程中的损耗,对提升电视节目整体质量也有显著作用。

4电视节目制作中应用多媒体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

4.1保证不同软件之间的兼容性

为了满足电视节目的多种制作需求,近年来多媒体系统的功能越来越复杂,使用到的应用型软件数量和种类也不断增加。但是,这些软件在同时运行中,由于同时占用系统资源,加上版本上存在差异,就容易出现软件不兼容的问题。轻则导致多个软件无法同时响应,影响正常的电视节目编辑,严重时还会导致计算机卡顿甚至死机,如果正在制作的电视节目未被保存,还容易出现丢失、损害等问题。因此,在电视节目制作中推广使用多媒体技术,必须要注意保证不同应用软件之间的兼容性问题。对于经常需要配合使用的功能软件,需要同步进行更新,保持版本一致,从而保证在电视节目制作中发挥多媒体技术应用优势。

4.2提高电视节目制作人员的信息素养

虽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电视节目制作提供了很多便利,但是归根到底还是要求电视节目制作人员来操作。近年来,为了在新旧媒体激烈竞争中突显电视媒体的优势,对电视节目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电视节目制作人,也必须要熟练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这样才能充分突显多媒体技术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成本优势、效率优势。电视节目制作人信息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两种渠道:其一是要求制作人员本身要树立学习意识,能够主动了解与行业相关的多媒体前沿技术,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渠道,进行新技术学习,并不断地应用到工作中;其二是电视台方面也要加强对优秀节目制作人的培养,例如要定期举办一些专家讲座,外派学习等活动,这样既可以提高电视节目制作人的综合水平,又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

4.3针对不同电视节目采取适用性的多媒体技术

在电视节目制作的不同阶段,使用到的多媒体技术也各有侧重点。要想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成本、增加质量,就需要电视节目制作人能够做到对不同多媒体技术灵活运用。例如,采集素材是电视节目制作的首要环节,运用多媒体进行各类素材的采集,可以在录制的同时,将这些素材传输到PC端,这样就可以尽量减少素材对存储空间的占用。在制作节目片头、新闻标题时,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对片头和标题进行特效渲染,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强电视节目的吸引力。

5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电视节目制作发展前景

信息技术的成熟和多媒体的发展,为电视节目制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同时,在新旧媒体激烈竞争下,观众对于电视节目质量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电视媒体要想实现业务拓展以及吸引更多观众,就必须从电视节目质量上着手,充分体现出电视媒体的优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多媒体技术将会更加成熟,但是也对电视节目制作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电视台为节目制作人员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不断提高电视节目制作水平和创新创造能力,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为观众带来更多精彩和优质的电视节目。

篇7

关键词:卫生法;医疗方式;价值目标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60(2016)03-0300-01

卫生法是我国专门用于指导医疗卫生事业的专项法律,卫生法的内容中能够体现出人们对于身心健康的美好追求。面对当代社会中环境污染加剧、医药新技术的不规范使用、药品质量问题频发等等问题的出现,人们越来越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和自身健康素质了。所以,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最近这些年人们对于卫生法规的关注也是越来越多,想要全面的了解卫生法就必须研究卫生法的作用和价值目标。

1卫生法的概念

卫生法指的是由国家立法部门颁布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各项保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法律和法规的总和。卫生法具有一般法律的共同特征,也有显示自己特征的专属特点,是以我国的宪法为基础来制定的,是我国国家卫生机构设置的和国家卫生管理体制建立的依据,它规定了各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卫生活动中的权利义务关系,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和卫生活动的主要法律依据。

2卫生法的作用

2.1卫生法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我国始终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卫生法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各项活动的依据。卫生法能够保护经济建设中劳动力的健康的卫生状况,为经济建设创出一个安全卫生的环境,同时通过对卫生法相关条款的宣传和卫生法中的相应惩罚条款的执行等能够能够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生命健康不仅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关,更是离不开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与人类的健康是正相关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越能促进人们生命健康水平的提高,与之对应的人们生命健康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的投入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工作中去,才能更好的推动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卫生法就是关注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问题的法律,卫生法的制定和实施能够促进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2.2卫生法在保障人民生活健康中的作用

卫生法是关于卫生健康事业的法律,卫生法中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致力于消除各类致病因素、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卫生法中规定了各医疗机构和医护工作者的工作规范和工作职责等,都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的法律。我国在卫生法的指导下建立了一系列的人民群众保健制度和医疗费用福利政策等,这些都有利于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最近这些年,随着新的社会形势的出现,国家又着手制定了一些新的卫生法规,例如:为了保护环境,国家制定了环境卫生法规;为了保障病人权利,国家制定了医护工作中的具体责任问题的法规,并规定了判定死亡的新标准;为保证合理用药,制定了关于化学制剂和药物的使用规范法规;为了保证新兴的医疗手段的规范进行,制定了关于人造器官、安乐死等新兴医疗方式的法规;为了预防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制定了相应的预防性卫生法规等等,这些都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对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有良好的作用。

3卫生法的价值

3.1卫生法能够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法律基础

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我国无论什么事业都要有相应的法律来规范才能够顺利进行,这同样适用于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所以说国家必须加强医疗卫生事业方面的立法才能保障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提高。我国卫生法的制定为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在我国建立了一个卫生法为主体,卫生部门规范为辅助的全面的卫生法律法规体系,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健全的法律环境,有力的保障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和顺利进行。

3.2卫生法的实能够施促进国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医疗卫生事业是与每一位人民群众都息息相关的事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了,对于在医疗卫生事业中自身的权利问题更加的关注了。人们对于医院中医护工作者的行业准入标准、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技术水品与职业道德水平、医院药品的价格与疗效等等都十分的关注,卫生法的实施规定了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各个环节的工作准则和制度要求,对于人民群众关注的这些问题都有详细的规定,也能够促进医务工作者按照法律中明确规定的来严格要求自己,减少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出现,提高人们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满意度,进而促进我国的社会注意和谐社会建设。

总结

卫生法的价值决定了卫生法的具体作用和努力的方向,从卫生法的价值中还可以发现卫生法的内在本质,卫生法良好的法律价值才能保证其良好的法律作用。所以说,应该本着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在卫生立法中着重强调医务工作者和患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保证卫生法有一个良好的本质属性。另外,卫生法的价值还需要卫生法的具体的作用来实现,在卫生法的实际应用中应该注重对广大人民群众和医疗卫生机构的法律宣传和指导,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关系,从而实现卫生法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胡飞跃.卫生法的立法与医疗卫生基本制度[J].医学研究杂志.2007(11).

[2]姜柏生.卫生法的历史发展与社会作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篇8

关键词:项目教学;教学设计;项目选择:教学流程

作者简介:陈旭辉(1973-),男,四川南充人,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副主任、南京市中等专业(走读)学校副校长,讲师,工学硕士,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工作委员会理事,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张荣胜(1961-),男,四川万县人,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主任、南京市中等专业(走读)学校校长,高级讲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工作委员会理事。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8-0023-03

项目教学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和情景学习理论基础上体现行动导向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将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完成项目、职业体验和解决问题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在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一、项目教学的基本特点

(一)教学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项目教学是以项目实施为主线有效组织理论和实践知识,师生共同实施并完成一一个“项目”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活动。通过项目实施过程,让学生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又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突出知识的学习服务于职业能力的建构。

(二)教学内容以典型项目为载体

由于项目教学的教学项目以行业企业生产和服务中的生产加工项目、培训项目和服务流程为基础开发的,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项目任务为主线,通过教学项目负载理论知识,体现职业岗位群能力的要求,有机融合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以项目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知识与技能“两张皮”的问题。

(三)教学组织以学生为中心

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为引领,学生全过程主动参与教学。创设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的宽松环境和真实的职业情景,使学生援身于真实的或模拟的职业世界中,鼓励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尝试,项目教学的过程以学生独立实施并完成项目为主线,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自我建构和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动态养成,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四)教学过程以职业实践为主线

项目教学紧紧围绕完成项目、产品或者体验服务流程为中心,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展开教学内容。学生从信息收集、计划制定、方案选择、项目实施到成果评价全过程的实践、体验和参与,学生既要了解项目的总体要求,又要注意到项目的每个环节和具体细节:通过有效和有序的教学组织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做中学、干中学和练中学,培养学生在复杂工作过程中分析问题、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项目教学的项目开发与教学设计

(一)项目的开发

教学项目的选择与开发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课程的教学目标三个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行业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工艺规范与技术标准,选择具有明确主题和活动内容的典型项目。笔者结合《数控铣床操作》的教学,认为教学项目的选择与开发至少要体现以下四个原则:

1 典型性。即所选的项目可以是虚拟的,但最好是来源于行业、企业或者生活中的实际项目,而且是体现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也就是说项目应该是“真问题”和“真课题”,具有直观性、技术性和应用性特征。在数控铣的专业教学中,所有的教学项目和课题全部以企业生产的真实项目为载体,或者以典型项目为基础进行二次开发,而且按照企业的技术标准、工艺规范和验收要求来评价学生完成的加工产品和作品。

2 综合性。即以现实问题为项目内容,一般不限于某一特定的学科,而是围绕某个专题涉及多学科知识,通过项目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将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生成有机融合。在数控铣的专业教学中的所有教学项目均是知识与技能的有机整合,每个项目的教学过程既包括理论讲解。还有具体加工流程、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的指导,涉及到《机械制图与识图》、《机械加工与制造基础》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和领域。

3 开放性。即解决项目或任务的程序和方法不是唯一的,能引导学生从多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形成定向思维。在数控铣的专业教学中,对较为复杂的项目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技术参数提供多个工艺流程和加工路线让学生选择和参考,学生也可以自定加工方案并在动态仿真的基础上再完成加工,力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是多样化的,以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迁移能力。

4 层级性。即所设计的项目不仅要贴近学生,使学生有兴趣,而且在现有的条件和环境下学生能够进行探索和完成,这就要求项目的难易程度要适中,前后项目之间可以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层级性关系设计,同时为学生的后续学习预留一定的扩展空间。在数控铣的专业教学中,教学项目的设计按照平面图形加工模块、孔加工模块、轮廓加工模块、凹槽加工模块和综合零件加工模块的顺序设计模块。在每个模块再按照由浅入深、简单到复杂的思路设计和开发教学项目。

(二)项目教学的一般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程实施的蓝图。项目教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要以项目为载体,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和实践主线,通过项目的计划、实施、评价等多个环节来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优化教学过程。项目教学的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项目引入环节:要求教师呈现与项目相关的职业情景,提出项目完成的有关加工要求、生产条件与主要参数。

知识铺垫环节:要求教师给学生铺垫和引入与解决完成本项目的有关概念、背景、理论知识和原理方法等。

方案制定环节:要求学生借助查阅相关资料、手册。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完成任务书和实施方案、明确小组分工。教师要给予学生提供相关建议。

项目实施环节:要求学生根据拟定的加工方案和工艺流程完成任务,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巡回指导并适时提供咨询和建议。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给出不同的解决任务的方案或策略。而且对于复杂的教学项目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

评价总结环节:项目教学不是追求学习成果的唯一正确性,评价解决问题方案的标准并不是“对”或“错”,而是“好”或“更好”。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共性问题和重点难题要予以深入分析和有效突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拓展环节: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结合

后续项目实施的需要进行理论知识的拓展和有关原理的深化理解和拓展训练。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项目教学流程中的“知识铺垫”和“知识拓展”两个环节不是必备要求,要视项目的层级关系、难易程度和后续学习的需要进行灵活处理。另外,只是对于较为复杂的综合实践项目,在项目实施时才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组织,而对于培养学生关键职业能力和专业方法能力的教学项目。学生必须一一过关和掌握,最好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实施和完成。

三、项目教学法在《数控铣床操作》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按照上述项目教学的基本流程和注意要点,现以《数控铣床操作》中的键槽铣削加工为例来探讨项目教学的具体实施。

1 提出项目任务。教师提供键槽铣削加工的相关零件图。学生通过对零件图的识读,对毛胚材质、项目任务、尺寸要求、工艺标准和具体参数有初步了解和把握。

2 相关知识铺垫。在教师的讲解下,让学生建立局部坐标系概念,了解坐标系偏移指令,掌握键槽铣削的装夹与圆弧切向的进刀方法、刀具半径和长度尺寸等参数的设定以及操作时的安全注意事项,便于实施下一步的方案制定。

3 项目方案制定。学生结合项目实施的任务、铣削加工的特点,在考虑到工件装夹、尺寸精度、加工材质以及加工面的大小来合理选择有关工具、夹具、量具和刃具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工艺分析和加工方案制定,包括加工工艺路线和切削用量的选择,进行时间的大致分配。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完成项目任务书。

4 项目任务实施。在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和任务书的基础上,完成基点计算、程序编制、模拟仿真、实体加工四个环节。具体来说包括建立工件坐标系,进行基点坐标计算;编制加工的相关主程序和子程序:对编制的程序三维模拟加工仿真和空运行,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教师提供完善意见:学生修订程序并在机床完成该项目的实体加工。

5 项目评价总结。在项目完成后,学生对照评分标准,选择和使用相关的量具进行项目产品质量的自查自评和相互评价。老师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从项目的方案制定、程序编写、模拟仿真、项目实施、尺寸公差、操作规范和工作态度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并给出合理的建议和改进意见。

篇9

关键词 虚拟现实;电视节目;制作;应用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3-0031-02

虚拟现实技术囊括了被普遍运用的虚拟演播室技术和逐渐普及的虚拟植入技术,满足了观众的视觉与心理需求,让电视节目更具商业与文化的竞争力,值得推广应用。

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是能够让人们可以通过眼镜等追踪显示器械自由互动在电脑虚拟的空间里;桌面式虚拟技术主要实现了用户可以通过电子手套等设备在虚拟场景中进行交互体验;增强现实式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较为广泛,已经被广泛应用在电影、考古、旅游等行业中,它能够将虚拟场景和虚拟的物品叠加到现实的空间中去,让用户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下的境况。例如,“清明上河图”的真实场景再现、“圆明园”的数字重建系统都是应用了三维立体的增强现实式的虚拟现实技术。

1 电视节目制作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重要价值

1.1 符合电视观众观赏心理需求的发展

当前的电视节目制作如果还依照传统手法,将很难吸引观众眼球,带动观众情绪。而虚拟现实技术摆脱了这一困境,根据电视观众的心理需求,将电视场景立体化、真实化,让观众更真切地感受到节目要传递的情境。电视观众生活已经逃离了过去物质相对艰苦的时代,计算机与网络已经能普及到千家万户,多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里观众的心理需求更加细化。如需要看电视放松身心、学习知识、了解世界、互动娱乐等等,观众还需要和节目人物进行互动,还渴求能够对节目内容进行评价,表达出自己的观看感受以及对节目的意见。虚拟现实技术正是从受众的这些心理需求出发,将逼真的画面立体式呈现在观众眼前,还能将“弹幕”“微信参与”等评价、互动环节引进到电视上,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参与需求。

1.2 提升了节目制作的质量和竞争力

只有从制作上狠下功夫,将既视感、体验感、互动感都引入到节目中来,从视觉、感官上同步起来,才能够让观众积极地参与到节目中来,让节目更加有趣。虚拟现实技术为电视节目制作者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可以将制作思想和主旨更清晰地呈现出来。虚拟演播室可以360度无死角地将虚拟环境放入真实场景中,让空间瞬息万变,在配合灯光、大屏幕,电视节目堪称一场视觉盛宴。传统的场景布置制作手法常常会受到天气等恶劣因素的影响,虚拟现实技术克服了这一弊端,缩短电视节目制作周期的同时也缩减了制作成本。这样就提升了节目制作的综合质量与竞争力。例如《新闻眼》《养生堂》《新闻当事人》等电视节目的制作都由于创新性地引入虚拟现实技术而使节目的收视率得到了改善。

2 虚拟现实技术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

在电视行业中,制作者通过对以上技术实现的体验与研究,最终将二维、二维半、三维虚拟演播室技术和虚拟植入技术应用到了节目的制作当中。虚拟演播室技术可以通过多维度地叠加虚拟场景到现实的演播室当中,对于节目气氛的渲染、观众情绪的感染、视觉效果的增强十分有利。虚拟植入技术是将事先设计好的虚拟模型与动态摄像机保持同步,将虚拟场景和现实场景相互融合的三维虚拟技术,画面感观好,真实感强,为电视艺术思想的创新展现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手段。

2.1 在文艺娱乐类节目中的应用

近年砀鞔蟮缡犹ㄓ胪络电视台每年都会举办跨年、春节、元宵晚会,这些节目的制作普遍都应用了虚拟现实技术。其制作流程:首先,要用CCU即摄像机控制器控制好虚拟摄像机的拍摄角度、位置,以获取最佳拍摄图像;接着要用ASB即高性能链接的模块将虚拟的摄像机跟踪和图像信号输送给HDVG即具有高清晰度的计算机图形工作站;其次,要将计算机终端设计好的虚拟三维图像用图形控制中心链接到HDVG;最后,用HUB连接上刚制作好的虚拟效果传递到电视频道并在电视屏幕上播放,这个过程是由虚拟控制端操作的。

2012年央视春晚中萨顶顶演唱《万物生》时就利用虚拟植入技术在观众席位都插入了植物,让观众身临其境。2017年央视春晚歌舞节目《带上月光路》中就应用了虚拟现实技术,当关晓彤、马天宇、王嘉三位演员在桂林水上出现时,身后出现了夜幕、月光等静谧的虚拟美景,并随着歌曲的缓缓进行不断变化场景,这些都是用三位软件MAYA搭建完成的,让虚拟元素产生了近实远虚的纵深感。

2.2 在新闻纪实类节目中的应用

新闻纪实类电视节目为展现新闻的实效性、让观众参与到评论中来,常常采用虚拟演播室技术将虚拟场景与真实演播室场景相互叠加,产生如临其境的观看效果。一般是先通过Viz Artist动画制作软件,用其自带的模块与控件结合3DMAX模型来制作虚拟场景的;之后再对合成的虚拟模型进行修剪美化等编辑操作,最后用粒子烟雾等控件完成逼真的关键帧动画播放。而过于繁杂的场景都比较占用资源,这需要制作者在制作过程中有时刻注意节约系统资源。

江苏电视台的《新闻眼》就是应用了这种制作技术,在新闻演播室内能重现发生过的灾难、重大事故等新闻场景;虚拟植入的前景也能够让观众和主持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互动。美国ABC广播公司也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了《ABC News VR》新闻节目,例如在对叙利亚濒危文物保护的一则新闻报道中,受众可以亲临其境叙利亚的街道,跟随记者看到了当地的清真寺和大马士革城堡,而这些地方除非亲自到场,否则传统的新闻制作技术是无法展示出来的。

3 结论

综上所述,虚拟现实技术是适应电视观众心里需求发展、适应未来电视制作科技发展的新技术,能够带来巨大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电视制作工作者一定要学好虚拟演播室和虚拟植入技术,将更好的视觉、感官和心里体验带给观众,无论是在新闻、娱乐、体育还是生活类节目中都得到了普遍应用,但其中也存在问题,一定要恰当运用,避免错用、滥用,这项电视制作技术才能得到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安斌,张耀钟.虚拟/增强现实技术的兴起与传统新闻业的转向[J].新闻记者,2016,32(1):47-53.

[2]袁素文.虚拟现实:传统文本报道的叙事延伸――以《新京报》对“东方之星”客船倾覆事件报道为例[J].现代视听,2015(11):43-49.

[3]谭阳.中央电视台演播室EVS系统的应用实践[J].现代电视技术,2015(2):40-45.

篇10

(1)标准性题。即四个要素都为已知的题。这类题(如证明题)小学教材中不常见,在此略去不谈。

(2)训练性题。即四个要素中只有一个是未知的,而其余三个要素都是学生已知的。例如:

①填空:()+8=15;

②计算:3.5÷[1.4×(0.1-0.05)];

③解方程:X+12=24;

④一个数的是9,这个数是多少?

这类题除了条件或结论外其他三个要素都具备。学生平日大量接触的是这类习题。

(3)探索性题即四个要素中的两个是学生所知道的,而其余两个为学生所不知的题。例如:教师在教授异分母分数加法前,先告诉学生与的和是,引起学生的疑惑,产生探求的欲望,这时+=对他们来说便是一个探索性的习题。

(4)问题性题即四个要素中仅有一个是学生明确的。例如:

①把0、1、2、3、4、5、6、7、8、9分别填到里(每个数只能用一次),使三个算式都成立。

+= -= ×=

此题除了加、减、乘法运算法则作为解题依据外,其余要素均未知,因此是个问题性题。

②“湖边有12只白鹤,灰鹤只数是白鹤的3倍……(口头提出问题再解答)。”因此题只提供部分条件,其他要素都要由学生考虑,故也属问题性题。

标准性题和训练性题,由于未知要素很少,所以通常具有定向的解题方法。这类题往往具有完备的条件和固定的答案,我们一般称为封闭题。封闭题在教材中最为常见,在加深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计算技能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探索性问题和问题性题含有较多未知要素,通常不具有定向的解题方法,这类题往往案不固定或条件不完备,我们一般称为开放题。开放题在教材中较为少见,多被编在思考题内。虽然大纲对该类题目不作共同要求,也不作考试内容,但它的地位却不容忽视,笔者分析开放性题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引入开放性题目能巩固和深化学生所学的知识

开放性题目一般编写在每一章节的末尾,对所学的知识起着检验、巩固和提高的作用。练习中引入此类题目,使练习过程有了层次感,并且能“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向更高的层次迈进。例如,学完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后,教材末尾编写了这样的题目:=,这个题目的答案有无数种,并且各且答案之间存在着潜在的规律性。教学中,教师可经以引导学生求出各个答案:======……进而让学生观察各组答案中分母和分子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出示类似题目“已知=,求a、b”,让学生解答。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认识。

2、穿插开放性题目易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设置开放性题目,为学生探索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开放性题目的条件相对于结论而言不充分,结论未定或未知,从而包含着多种结果,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这正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能促使小学生积极地思考,独立地探求各种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例如小学三年级课本中有这样一道题目:(8-)×=8,要确定中应填哪些数。通过思考学生会发现里填的数不是确定的,进一步探索,可明确第一个内的数应是比8小的自然数,第二个内的数就是8的约数,进而得到解答:第一个可填7、6、4、0,对应的第二个填8、4、2、1。上述探索过程也可相反,先获得具体解,再反思悟得两个的取数规律,以确定答案的完整性。

又如前文提及的异分母分数加法教学,教师将题目展示给学生,给他们提供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面临问题情景,产生探索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抽象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可直接把整数、小数加减法算理迁移到分数中,只须将几个分数单位统一,问题便获解决。擅长形象思维的学生可通过拼组数形结合图(见图),由观察、手动折叠,得到启示,再分析、归纳得出运算法则。

3、解答开放性题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教学中更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它是思维过程中的最高境界。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多启发、多引导,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

开放性题目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经验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前面曾提到的“白鹤、灰鹤”问题,这是一个应用题类型的开放性题目,对此学生可以补充以下的问题并列出算式:(1)灰鹤有多少只?12×3=36(只);(2)灰鹤和白鹤一共多少只?12+12×3=48(只);(3)白鹤比灰鹤少多少只?12×3-12=12(只);(4)又飞来……这样引导学生“一题多变”,在单位时间里提出不同问题并从不同角度给予解答,能锻炼他们思维的流畅性。此外,还可以根据开放性题目的解答方法、解题依据,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考虑问题,在单位时间内提出多个不同类型的答案,这样能锻炼他们的变通性。变通性和流畅性是发散思维的重要特征,对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4、编写开放性题目符合现代科学的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