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琵琶行范文
时间:2023-04-08 16:32: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白居易琵琶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3、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4、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5、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6、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7、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8、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9、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10、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11、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12、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13、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14、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15、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16、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17、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18、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19、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20、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21、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22、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23、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24、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25、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26、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27、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28、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29、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30、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31、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3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3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4、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35、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36、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37、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38、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39、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40、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41、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42、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43、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篇2
江州是现在的江西省九江市。江州,东晋始置,辖境为江西大部,后南朝多次分割,使江州辖境变小。江州是唐朝、宋朝的行政区划之一,一直沿置到宋代、元代。
《琵琶行》(节选)
唐代:白居易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篇3
关键词:白居易;琵琶艺术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随着燕乐的繁荣兴盛,琵琶音乐也迎来了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有人统计,《全唐诗》中以琵琶入诗的有一百多首作品,在白居易诗作中涉及到琵琶内容的就有十多首。这些琵琶诗不仅反映出诗人对音乐文化的深入理解,在琵琶演奏技巧、琵琶艺术欣赏等音乐美学上的极高修养,也折射出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一定轨迹。这些诗篇词句,足我国文学艺术的丰富遗产,也是民族音乐的宝贵财富。
琵琶为抱弹类乐器,有直项琵琶和曲项琵琶之分。从白居易《琵琶行》诗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可以看出琵琶女怀抱的是梨圆形的曲项琵琶。曲项琵琶在唐代的弦数有两根到八根不等,五根以上的冠以弦数作区别,或直称弦数,唯四弦琵琶不以弦数而直称琵琶。白居易写过许多琵琶诗,对四弦琵琶称为琵琶,对五弦琵琶却称为“五弦”。如《春听琵琶兼简长孙司户》描写的是“四弦不似琵琶声,乱写真珠细撼铃”,《五弦》描写的是“赵叟抱五弦,宛转当胸抚”,在《五弦弹》中,对每根弦都作了具体描述:“第一第二弦索索,秋风指松疏韵落;第三第四弦冷冷,秋鹤忆子笼中鸣:第五弦声最掩抑,陇水冻咽流不得”。
唐代琵琶制作,选料要求很高,制作精细,工艺考究。琵琶头部多以硬质黄杨木或红木制作,弦轴亦用牛角或象牙精雕而成,腹部面板蒙以桐木或柏木面板,面板上粘有品和复手,也多以牛角刻制。有时琵琶琴背上或镶嵌贝壳、金饰,使它既是一件实用乐器,又不失为一件工艺品。我们从白居易诗中大致可以看出唐代琵琶制作与装饰工艺的风采:“珠颗泪沾金捍拨,红妆弟子不胜情(《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银花凿落从君劝,金屑琵琶为我弹(《送春》)”。从白居易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出于美观上的需要,琵琶弦也常常被染成红色:“正始之音其若何?朱弦疏越清庙歌(《五弦弹》)”。
唐代燕乐的兴盛,为琵琶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由于长期演奏的积累,在燕乐歌舞音乐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一批具有艺术魅力的琵琶独奏曲,仅白居易诗中记载的就有十多首,最著名的要数《霓裳羽衣曲》。白居易在《早发赴洞庭舟中作》中说该曲“出郭已行十五里,唯消一曲慢霓裳”;在《霓裳羽衣歌》中说该曲“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中序擘瞻初入拍,秋竹吹裂春冰坼”。该曲原为大型歌舞曲,后改编为琵琶独奏曲。传说乐曲是开元年间唐玄宗创作的,描写唐玄宗游月宫时见到嫦娥的故事。据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记载,全曲共分二十六篇(段),由散序(六篇)、中序(十八篇)、曲破(十二篇)三部分组成。散序的六篇全是自由节奏的散板,中序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中间由慢渐快。曲破以舞为主。白居易在《卧听法曲霓裳》中称“朦胧闲梦初成后,宛转柔声入破时”,
在《霓裳羽农歌》中称“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白居易在许多诗中也反复诵吟:“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霓裳羽衣歌》);“永徽之人舞而咏,法曲法曲舞霓裳”(《法曲一美列圣,正华声也》。除此之外,影响较大,唱得较多的,还有《六么》、《凉州》等曲子。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六么》,又名《绿腰》、《录要》、《乐世》,原为唐代大曲之一,由康昆仑改编为琵琶曲,也是一首一般乐工,乐伎都能演奏的抒情曲子。白居易在《杨柳枝》中写道:“《六幺》《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凉州》又名《王宸宫调》,也是一首由歌舞音乐《凉州大曲》改编而成的琵琶曲。白居易在《秋夜听高调凉州》写道:“促张弦柱吹高管,一曲《凉州》入沉廖。”在《题灵岩寺》写道:“今愁古恨入丝竹,一曲《凉州》无限情”。可见《凉州》在当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除此之外,《略略》、《蕤宾》、《散水》等,也是当时十分流行的琵琶曲。这些曲子在白居易的诗中也经常出现。在《听琵琶妓弹略略》中写道:“腕软拨头轻,新教《略略》成。四弦千遍语,一曲万重情”;在《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写道:“《蕤宾》掩抑娇多怨,《散水》玲珑峭更清”。
琵琶是以演奏手法命名的乐器,古代称作“批把”,最早见于东汉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日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这就是说右手向前弹叫批,右手向后拨叫把。白居易诗中描写琵琶弹拨技巧的诗句很多,如《琵琶行》中的“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所谓“当心画”,相当于现代琵琶演奏时“扫弦”,即用拨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产生和声效果,使之具有“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的声响效果。再如《听琵琶妓弹略略》中的“腕软拨头轻,新教略略成”,《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中的“珠颗泪沾金捍拨,红妆弟子不胜情”,《琵琶》中的“弦清拨剌语铮铮,背却残灯就月明”等,都是描写琵琶弹拨技巧的。据史料考证,唐时的琵琶演奏尚用拨子,后来才发展成用手弹奏,演奏技巧也随之丰富,常见的右手技法有弹、挑、勾、抹、剔、提、摘、滚、扣、扫、拂、分、轮等,左手主要有吟、揉、带、打、推、拉、颤等。白居易诗中较常见的演奏技法就有“拢”、“捻”、“抹”、“挑”等。诗人在《琵琶行》中写道:“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这里所谓的“抹”和“挑”是直径琵琶和曲项琵琶所共同使用的演奏技法。而“拢”和“捻”却是曲项琵琶左手所特有的演奏技法。“拢。’是指左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后世称为“推”;“捻”指左手指按弦在柱(今名“相”和“品”)上左右捻动,后世称为“吟”和“揉”:“抹”是右手向左拨弦,后世称为“弹”或“挑”;向右拨弦,后世称为“挑”。
唐代琵琶演奏技艺超群,高手如林。唐代段安节所撰《乐府杂录》中记载的就有段善本、曹刚、曹善才、裴兴奴、康昆仑、重莲、雷海清、赵璧等人。一些演奏名家的踪迹在白居易诗中多可窥见。曹刚,原为西域昭武九姓的曹国人,世居长安。据《乐府杂录》记载:“曹刚善运拨,若风雷,而不事扣弦。兴奴长于拢捻,不拨稍软。”所以当时有“曹右手,裴左手”之说。白居易抓住这一特点,在《听曹刚琵琶兼示重莲》诗中写道:“拨拨弦弦意不同,胡啼番语两玲珑。谁能载得曹刚平,插何重莲衣袖中。”意思是说当时另一位琵琶演奏家重莲,应多向曹刚学习,演奏就更为完美了。曹刚的父亲曹善才,也是一位琵琶高手,一流乐师,曾在宫廷担任乐师,传授了很多学生,原名不详,因声誉极高,人们称他为“善才”。从白居易《琵琶行》中“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曹善才在琵琶乐坛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和重要的地位。在《听李士良琵琶》、《五弦》和《五弦弹》中,诗人以生动的比喻,形象地
描述了琵琶演奏家李士良、赵璧的高超技艺。
在白居易诗歌中,琵琶演奏的高超技艺主要是借助比喻、通感和衬托这几种手法表现出来的。
在《琵琶行》中,诗人对琵琶乐声的描写精彩至极。“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疑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诗人运用形象思维,对琵琶的弹奏技巧作了绘声绘形的描绘,将无形的音乐,用众多生动的比喻,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产生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转花间的间关莺语,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心动魄。在一声“裂帛”般的声响之后,一切都归于静寂,惟有秋月映照江心。似乎同音乐没有关系,其实不然,正是刹那间宁静所构成的音响空白,给读者留下了回味无穷的广阔空间,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果效。在这里,诗人既写乐声和弹奏技艺,又写音乐旋律中所包蕴的心理感受,而且将三者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达到了“四弦千遍语,一曲万重情(《听琵琶妓弹略略》)”的艺术效果。
篇4
1.士之耽兮,______。女之耽兮,______。(《诗经·氓》)
2.______,无食桑葚。(《诗经·氓》)
3.淇则有岸,______。(《诗经·氓》)
4.佩缤纷其繁饰兮,______。(屈原《离骚》)
5.固时俗之工巧兮,______。(屈原《离骚》)
6.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______。(庄周《逍遥游》)
7.适莽苍者,______,腹犹果然。(庄周《逍遥游》)
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荀子《劝学》)
9.______,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10.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_____。(韩愈《师说》)
11.或师焉,______,______,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12.______,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13.______,而不知其所止。(苏轼《赤壁赋》)
1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______,郁乎苍苍。(苏轼《赤壁赋》)
15.驾一叶之扁舟,______。(苏轼《赤壁赋》)
16.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二、含有难写字的名句
17.尔卜尔筮,______。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诗经·氓》)
18.一箪食,______,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
19.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______,乞人不屑也。(《孟子》)
20.宫中府中,俱为一体,______,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21.______,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22.______,抚孤松而盘桓。(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3.渔舟唱晚,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24.问君西游何时还?______。(李白《蜀道难》)
25.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李白《蜀道难》)
26.斯是陋室,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27.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2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苏轼《赤壁赋》)
29.舞幽壑之潜蛟,______。(苏轼《赤壁赋》)
三、含有同音异形字的名句
30.______,二三其德。(《诗经·氓》)
31.______,宛在水中央。(《诗经·蒹葭》)
3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3.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崔颢《黄鹤楼》)
34.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5.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36.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37.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38.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39.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40.______,檐牙高啄;各抱地势,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四、含有特殊语序的名句
4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______?(庄周《逍遥游》)
42.蚓无爪牙之利,______,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43.虽体解吾犹未变兮,______?(屈原《离骚》)
44.______,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45.______?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
46.______,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4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韩愈《师说》)
48.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49.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苏轼《赤壁赋》)
50.故国神游,______,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1.斜阳草树,______,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2.______,——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53.______,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五、描写景色的名句
54.暧暧远人村,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55.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56.______,______。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57.______,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8.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杜甫《登高》)
59.星随平野阔,______。(杜甫《旅夜抒怀》)
60.浔阳江头夜送客,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61.日出江花红胜火,______。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62.野芳发而幽香,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63.______,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64.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______。(李清照《一剪梅》)
六、抒怀的名句
65.三岁为妇,靡室劳矣。______,靡有朝矣。(《诗经·氓》)
66.______。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令》)
67.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8.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杜甫《蜀相》)
69.春江花朝秋月夜,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70.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李商隐《锦瑟》)
71.人生如梦,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2.但愿人长久,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73.______,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74.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______。(李清照《一剪梅》)
7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______。(岳飞《满江红》)
七、蕴涵哲理的语句
76.锲而舍之,______;锲而不舍,______。(荀子《劝学》)
77.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78.寄蜉蝣于天地,______。(苏轼《赤壁赋》)
篇5
弹。“初为霓裳后六幺”出自《琵琶行》。《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琵琶行》取材于现实。
《琵琶行》通过自身的所见所闻,运用了优美鲜明、有音乐感的语言,描写了萍水相逢的琵琶女的沦落伤感,并由此联想到自己被贬的命运,同病相怜,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沉感慨。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一、借景抒情情更浓
景物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化或固化后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作者表达情感的外在凭借。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直抒胸臆的不是很多,绝大多数都是借助一定的景物间接地抒情。
《琵琶行并序》一开篇便用景物营造了一种浓重的悲凉气氛。“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寥寥数语便将枫叶、荻花在秋风中瑟瑟发抖的情状传神地描摹了出来,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跃然纸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茫茫的江面上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月色,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这不但契合了主客的伤感和失意,还将其离别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诗人用“黄芦”“苦竹”“杜鹃”“啼猿”等意象写出了其“卧病谪居”地点之荒僻,环境之恶劣,真可谓满目荒凉,满耳悲声,其肠断腑裂的伤痛自不必言。
二、妙用比喻凸形象
比喻是文学作品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运用比喻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让读者便于把握,易于理解,并可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琵琶行并序》中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得可谓出神入化。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收到了极为精妙的表达效果。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花间的莺语,有冰下的细细水流,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惊魂动魄,绘声绘色地再现了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真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经典,非常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对音乐的沉迷与喜爱。
三、侧面烘托显生动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侧面烘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景物的叙述、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描摹物象。
篇7
文章的深意是什么呢?我觉得文章的深意也是分层次的。
首先是文字的深意。这是作者的文字所表达出来的意思,有点类似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望文生意”。如“主人下马客在船”,应当算作互文,“犹抱琵琶半遮面”不能竖弹,否则就成了阴阳脸;“群山万壑”这四个字,山状其高,壑显其深,既写出了自己旅途奔波之艰,也曲折地表现出昭君生长之僻、成长之难。
其次是文学的深意。这主要是作者的主观的想象、情感与思维的深意。如《咏怀古迹》(其三)前两联一写昭君之“生处”荆门,一写昭君之“死所”青冢,写生者用“群、万”,写死者用“一、独”,足见出诗人对昭君孤悬大漠、客死他乡之悲悯哀怜。《琵琶行》共写了琵琶女三次弹奏,一波三折,一详二略,凤头、猪肚、豹尾,各尽其妙。
最后是文化的深意。这是作者深入骨髓的东西在诗歌中的体现。如《咏怀古迹》(其三)中对昭君悲剧命运的揭示,对和亲文化的反拨,对女性力量歌颂与女性悲剧命运审视的双重思考等。《琵琶行》中“举酒欲饮无管弦”,是对唐代文人士子风流倜傥的文化风貌的展现;“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表现了对商业文明的贬损;“浔阳地僻无音乐”,则是对乡村文化的蔑视,《琵琶行》总体上表现出对京城文化的深切迷恋。
阅读,就是努力逼近诗人的真实意图。写作,最值得怀疑和研究的地方,在于为何写,也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这个目的是藏匿于文章的内容和技巧之中的,恩格斯说“作者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致玛・哈克奈斯》),可见好文章不仅有深意,而且善隐身,这就要求我们从简单的解释性阅读,进入深度阅读、批判阅读。
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知道作者的深意,最重要的就是他的写作目的。但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因为代远年湮,他也没有直接说明,或者说了我们也不得而知。那我们如何知道他们的写作目的呢?我认为,我们可以从这一视角去蠡测:两位诗人在提笔之前,已经有了一些生活感悟,或者是受了现实触动,总之是外物与内心发生了强烈的碰撞不得不发,但还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要想办法让别人去读自己的作品,也就是说,他们既要让自己写,也要让别人读。这里面是非常讲究写作的机缘的,因为你写的文章,别人干吗要去读呢!如何让别人想读自己的文章呢?这里面也有三个层次:
首先要让一个人想读。大多数的诗人,并不将自己的作品仅仅定位于这个最低的层次,但必须过这一关,如果连这一关都过不了,何谈下面更深的层次呢?据惠洪《冷斋夜话》里所载,白居易写好诗后,常常读给邻居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太听。有人说这是讽刺白居易的诗写得太直白了,但他也是一位“苦吟”诗人,“未老而齿发早衰白”,我觉得他是在进行读者调研、市场检验与社会公证。郑板桥总喜欢在自己夫人的背上练字,结果有一天夫人烦了,说了一句“你有你体,我有我体”,启发他进行了“板桥体”的书法创新。(张紫石《闲话郑板桥》)杜甫的诗表面上是写给昭君看的,但昭君死了,那就只能是写给自己一个人看吧;白居易是写给琵琶女看的,“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说得很明白。
其次要让一类人想读。《咏怀古迹》(其三)中的昭君已矣,但与昭君有相同命运的女孩子们还在延续,“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她以曲代言,抒发满腔的“怨恨”,这“怨恨”既是她个人的,也是具有相同命运的宫人的。白居易为琵琶女代言,而琵琶女也是一个典型,她是千千万万身怀绝技却身逢乱世,从“小康堕入困顿”的晚景凄凉的中唐人的代表,这类人读到《琵琶行》,对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应该是感同身受的。
最后要让所有人想读。就拿我们今天的人来说,为何要读这两首诗呢,我们向白居易和杜甫学习什么呢?我想,我们主要学习他们打破生存的困境,维护生命的尊严,提高生活的质量。杜、白二人都用诗作为武器,对生活进行了干预;他们在写诗之前,都有一段惨痛的人生经历,又找不到发泄的地方,或者想反省自己的生活,又找不到合适的“发泄时机”,碰巧遇到这样的机会或场景,于是乎借船出海、借鸡生蛋,看似是写别人的感情,其实也是间接地抒发肺腑,抚慰内心。比如白居易就为琵琶女身世所动,一个女子怀貌难宠尚且能够高雅地排遣情感,自己怀才不遇有何不可呢?杜甫对王昭君亦是崇敬有加,她受了那么多的苦,却用琵琶进行无言的诉说,自己所受之苦与她比,真不可同日而语啊。领悟了这些东西之后,我们再谈作者所谓的写作技巧,就会觉得豁然开朗。
理解和赏析到上面这些内容,可谓深矣,但还未得其真妙。我在探秘杜、白二人两诗写作目的之时,惊奇地发现两诗具有一个深刻的“同型”结构:将男人比作女人。这是一个“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艺术》),颇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挖掘。
将男人比作女人,首先是一种畅抒苦水的曲笔。白居易是古往今来在诗中哭得最尽兴、最凄惨的一位,“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他的内心该是何等的“怨恨”?杜甫借昭君之口,抒发内心苦楚,亦毫不逊色,“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哭了八百年(近千年),这该是多大的“怨恨”。然而,“男儿有泪不轻弹”,这表面上是两个女人的“怨恨”,在深层却是两个男人的“怨恨”,虽然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一发不可收拾,但郁积已久的情感并没有失去中国文人应有的谨慎与分寸,表面上写得很直白、动情,但最心底的话还“雪藏”在那里,这就是含蓄的、隐蔽的“曲笔”,需要我们静思、破译、还原,切勿为表面为迷惑。
将男人比作女人,其次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女人的命运,就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琵琶女与京城中的亲朋作别,飘沦憔悴,充满悲欢离合,这也是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的浓缩;同样,白居易仕途失意,外放江州,虽称不上流离失所,但精神几近荒废。其实,琵琶女、白居易他们都是生活无忧之人,但很看重精神的自由、人格的尊严。杜甫自顾不暇,但心忧天下。昭君乃塞外孤鸿,但祈福黎民百姓。中国古代是个男权社会,“女为悦己者容”,女人最希望的就是能够找到一个可以托付终身、遮风挡雨的男人;男人则是“士为知己者死”,最希望“择木而栖”,找一个终身效忠而建功立业的皇帝,命运何其相似!
将男人比作女人,再次是男人精神自残的抗争。林语堂说“文人如”(林太乙《林语堂传》),但一个男人作为文人非但无法保护女人,甚至沦落到和女人一样凄惨的地步,这是什么世界。当一个人到了异化自己的程度,必然包含着对自身角色的无比失望,或者是无可奈何。卡夫卡《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绝不是自己无缘无故地由人变成甲虫的,恰恰是外在的社会现实导致了人的变形。所以杜、白以女人暗譬,实是通过角色整容而进行精神自残,是对健康社会的辛辣讽刺和无声抗议,也是对黑暗现实的裸的暴露与批判。
篇8
1、鸡
2、地僻门深少送迎,披衣闲坐养幽情。
3、秋庭不扫携藤杖,闲蹋梧桐黄叶行。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1、《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此诗创作于贬谪江州期间,作者借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一事,抒发了被人遗弃之怨,无人赏识之悲,谪居卧病之痛,天涯沦落之恨。
全诗共五段,前四段各有一个含有“江”“月”的诗句,它们依次是:“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诗人为什么偏要写月夜而不写成黑夜或是白天送客呢?这显然有着耐人寻味的寓意。
在该诗中,如果说作者是把琵琶女弹琴作为一条叙事明线的话,那么这“月”就是一条贯穿全文的抒情暗线。明线抒写诗人的身世、遭遇和现状,“月”这一暗线则主要表现诗人的人格、品质和情感。正是由于这一暗线的设置,就使得该诗的主题更加深刻,内容更加丰富,意境更加深远,韵味更加芳香。并使读者在体会到明线所揭示的明显主题之外,还能进一步思索其深层意义,收到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作为一件艺术珍品,这最后一句不仅仅是对全诗主旨“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形象说明,而且更是对前文的一个回应,也就是说它是对前四段为什么以“江”“月”入诗的一个最好的注脚。它无疑是明确地告诉读者,前四段中的“江”是暗指“江州”,“月”就是“司马”白居易。那么诗人为什么要用“月”自喻呢?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月亮以它的柔光朗照、冰清玉洁而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如果说作者是用身怀绝艺而无人赏识的歌女的沦落比喻自身的遭遇,那么诗中的“月”就是作者人格的一个喻体,因为白居易才华横溢,胸怀天下,心系百姓,无私敢谏,同情沦落者,关心弱势群体,这不正像月亮一样美好吗?“别时茫茫江浸月”,诗人因越职言事被贬到偏僻冷落的江州,无朋相伴,无友相叙,无亲相慰,无人赏识,多么孤苦,何等凄凉!其处境与这茫茫江水中沉沦的一轮明月又是何其相似!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江面万籁俱寂,东船西舫的人早已沉醉于甜美的梦乡,只有这荡漾于江心的秋月和诗人一样是琵琶女的知音。这轮秋月似乎体察到了歌女的遭遇,领悟到了琴音的凄凉,品味到了话语的情韵,所以它在专注地放射着白色的光芒,用自己清澈的月光为歌女喝彩,它要用它的柔光来抚平歌女心灵的创伤,要用它的皎洁来消解诗人的空虚与惆怅。它也和诗人一样默默地用自己的清辉为歌女的天涯沦落而挥洒同情的泪水。这江心的一轮秋月明,就是白居易的唯一知己!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这一轮秋月啊,你静静地亲吻着寒冷的江面,紧紧地围绕在“空船”的周围,亲密地偎依在诗人的身旁,温暖着诗人这颗即将冷却的心。这里月的意象不仅仅是诗人的人生知己,而且是诗人的终身伴侣。它高悬在诗人心灵的天空,陪伴诗人这一叶孤舟迎来黎明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