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数范文

时间:2023-04-07 09:30: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活中的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活中的数

篇1

人们在选择电话号码时,多数人喜爱尾数是6、8、9的号码。人们认为:6就是六六大顺,8就是发财,9就是久久平安……这些被认为是吉利的数字,尤其有连续两个或者更多吉利数字的号码就更受青睐。末尾四个或四个以上吉利数字的电话号码,更被推崇至极,必须出重金或找关系,方可买到。最不受人们欢迎的尾数号码是4,因为许多人认为4就是“死”。比如14就是“要死”。

当然,也有少数人喜欢末尾是4的号码。这些人认为:4就是音乐中的“发”。比如,末尾是14,就是“要发”。看来数字的选择和人的主观判断十分有关。

多数人在选择车牌号时,对数字的讲究与对电话号码的讲究差不多,同样喜欢末尾数字是6、8、9,同样讨厌末尾是4。许多人在买房时,6楼,8楼,9楼,很受他们喜欢。1楼位置低,光线不好,多数人不喜欢。2楼,3楼,老年人喜欢。4楼,有些人也不喜欢。如果是14楼,有些人就接受不了,当然,理解为“要发”的人会欣然接受。

人们选择结婚日期时,要么选择国庆、元旦、五一,要么选择农历的初六、初八、初九……很少选择初四或阳历4日结婚的,农历十四,阳历14,可能很少有人结婚。

外国人则不喜欢13这个数字,一些国家的楼房没有13楼――12楼过后就是14楼。一些门牌号、车牌号、台阶级数等,都没有13这样的数字。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妇女,特别讲究数字,生怕与13沾上边。她吃饭,不吃13口;喝水,不喝13口;她走路,不走13步。要么多走一步,要么少走一步。她干活,不做与13有关的活儿。就连13时,她也只说午后1时。她的孩子13岁时,她也不说13岁,说成12岁或14岁。总之,她遇到13,就要绕过去。否则,便会忐忑不安,吃不好饭,睡不好觉。

篇2

1.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2.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3.实行民主教学,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

在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轻松和谐,师生们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小声讨论,时而高声辩论。同学们争相发言,有的居高临下,提纲挈领;有的引经据典,细致缜密。针对同学们独具个性的发言,老师不时点头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则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一课时,在教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知识之后,我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30多支不同颜色、不同长短、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的铅笔打乱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分类,看谁分得合理。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去分类:有按颜色分类的;有按长短分类的;有按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分类的;也有胡乱分的。再找学生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对讲不清理由的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教师还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抱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

4.寻找数学教学与生活的契合点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5.适当的表扬奖励是上好数学课堂的添加剂

篇3

关键词:生活 数学 运用

在《新课标》“总目标”中有这样一段阐述:“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我们的数学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为了培养小学生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的数学教学,就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呢?

一、认识生活中的数学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是社会人,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能激活其对数学学习的需要。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挖掘出包含有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又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数学问题,使生活数学化。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就从他们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法则、概念等,使他们感受到今天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正是来源于生活之中,从而使进入学习一开始就感到数学的价值,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首先创设了一个生活中的购物情景,要想买东西就得用钱,从而使学生产生了认识人民币的需求,只要认识了人民币就可以购物了。经过生活中的这一购物情景,使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兴趣,数学知识就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强化生活数学意识

在学生的头脑中还没有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意识。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生活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思考问题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了?”“多高呀?”“你有多重?比一比你和同桌谁重些。”……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秤一秤、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等问题常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就得靠数学了。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荷兰数学教育家弗登塔尔从数学教育的特点出发,提出了“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即数学来源于显示,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学生学习数学正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再创造”而主动获得的。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将数学应用于生活

早在1927年,陶行知先生创办晓庄师范时就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论,而“做”是整个理论的核心。这里的“做”就是实践、就是应用。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调动他们应用数学的积极性。注重实践活动也是当今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一个趋势。现在,教材中每个年级都编排实践活动的内容。实践能力的培养能使学生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了解数学和认识数学,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出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更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探求知识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课本上的习题是对生活问题的模拟性练习,教师可将其纳入创设的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感到这些习题不是凭空编造的,而是经过提炼的生活问题,从而满足学生“解决问题显才干”的心理需要。例如,一个学生刚去过医院并配了一些药。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道应用题:李伟的药瓶标签上写着,0.1毫克×50片,医生要求,每天吃3次,每次0.3毫克,你认为够吃几天?你能帮李伟算一算吗? 像这种生活问题的解决必须用到学生学过的应用题知识,能够使学生体味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来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参考资料:

篇4

在日常生活中,做每件事情都离不开数学,可见数学与我们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呀。

比如,妈妈上街买水果,买蔬菜,还有去文印社复稿件……等等,都要用到数学。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有趣的数学,等我们去发现,去探索。

暑假里我跟爸妈到表姐家玩,路上口渴了,爸爸只好到附近杂货店买矿泉水喝。杂货店有个规定:买3瓶矿泉水可以换一瓶矿泉水,一瓶矿泉水卖价1元钱,爸爸见了掏出10元钱给杂货店老板,说:“老板买10瓶水”,水拿到了,我如饥似渴的喝了起来,一会儿就喝掉了二瓶。还没等我回过神,已经有好几个空瓶了。爸爸问我:“灵灵,我们用10元钱能换多少瓶矿泉水?”我想:10瓶水喝完,拿9个空瓶子换了3瓶矿泉水,3个空瓶又换了1瓶矿泉水……还剩下两个空瓶子。我高兴地对爸爸说:“爸爸,我算出来了,是14瓶矿泉水,还余下2个空瓶子。”爸爸笑了,说:“你再想一想!”我若有所思:“我们可以再向杂货店老板借一个空瓶子,喝完后再把空瓶还给老板,噢!我们可以喝15瓶矿泉水。”爸爸点头称赞。

数学就是要灵活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只有掌握了数学知识,才能更好的让数学服务于我们。所以我们要学好数学,让数学成为我们学习生活中的好帮手。

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 开放式教学 实践探索

一、开放式教学的特点

1.开放型问题的自主探索活动包括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教师点拨、自我归纳小结等环节。在活动中要特别鼓励表扬有独特思维和创新见解的学生,既树立“人人能创造”的意识,又能体验创造成功的喜悦,以朝着更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方向上前进。

2.开放型问题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与实践是当前教学改革大方向。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将所学得的知识用于解决现实世界的各种自然和社会的问题。开放型问题只有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更大的效能,才能更具有生命力。这是因为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脱离生活和实践,一旦脱离了现实生活和实践的需要,学生的创新之源就会枯竭。

3.要使学生感到数学不是空中楼阁虚的东西、没有用的东西,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的威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只有这样才会从内心深处产生不竭的动力,从而挖掘出学生的无穷潜力。

二、实践探索与研究

(一)案例一:生活中的数学之美。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促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1.目的:学生通过思考“为什么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图形要采取对称的样式”,从而了解中心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及美学意义。

2.实施步骤:①组织三组同学,每组五名,第一组收集商标,第二组收集建筑图形,第三组收集交通标识;②汇总所有图形,分析常见图形(圆、三角形、四方形等)的出现频率。

3.总结探讨:①对称的基本特点,“可以折叠重复”;②生活中充满了对称,对称无所不在;③对称的美学意义:对称给人以均衡、流畅、平稳、简明、和谐的美感。

(二)案例二:统计分析在生活中的作用。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建立适当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造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1.目的:通过抽样分析不同年段学生数学成绩,用平均值方法衡量进步程度。

2.实施步骤:①样本采取:一班至五班、六班至十班各抽取30名学生(按学号隔五取一)的上、下学期的数学成绩;②汇总分析:计算两组60人的数学成绩进步数平均值;③结论分析。

3.统计分析运用探讨:①样本采集要注意代表性、随机性;②平均数分析的意义。

(三)案例总结:贯彻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数学教育中,如何进行“开放式”的教学,如何把“开放式教学”贯彻于整个教学实践,才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精心选择和设计开放型问题情境以引入教学内容。数学源于生产和生活实践,数学概念和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和实践是分不开的。在数学教学时,用现实开放问题引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由于学生有一定的实际体验而有助于理解相对抽象的数学知识。

2.选编数学应用性例题,进行建模示范,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针对现行教材中实际应用问题少的现状,在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题进行开放式例题教学,引导学生分析、联想,抽象建模,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选编的一般原则是:①必须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②必须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相适应;③必须符合科学性和趣味性;④取材应尽量涉及目前社会的热点问题。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给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4.开展小组合作方式的“开放式教学”活动。具体做法是①把全班同学按优差生均衡搭配的原则分成若干个小组来开展活动;②布置的课题活动,要以小组为单位,互教互学,并由学生轮流写成解题报告,报告包括问题、策略、解法、推广、应用等部分;③由这些起草报告的同学在班级里讲解他们的报告,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并给予适当的表扬与鼓励。

这样做的好处有:①通过小组成员的互教互学,能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情感交流,差生从中获得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优等生通过帮助差生,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能力;②小组合作方式的“开放式教学”有助于拓广学生的思路,提高解决较难问题的能力;③通过书写报告和语言交流,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几点体会与思考

1.教师在编制开放型问题时,从内容到形式,应当充分重视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针对初中年级的开放型问题,宜浅显一些,必要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思维杠杆提供合适的支点,使他们有机会尝到成功的喜悦。之后,随着学生的知识量增多和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开放型问题的难度,可渐渐加深。总之,应尽可能使学生适应开放型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协同发展。

2.开放题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因此开放题需要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教师要精心设计开放型问题和新情景下的实际应用题,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机会,使学生不断得到开放性思维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延伸、拓宽,这是提高创新思维的有效措施。

篇6

对于生活中的教学的“趣”的研究,主要是是对教学方式的改变,对学生教学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发现趣味,增加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更好的维护。而作为一个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的“趣”的培养,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从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出发进行综合的考量,挖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行教学方式的综合设计,可以让学生进入到一种较为快乐以及享受的学习境地。

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或者是说体验:

以趣味性的题目引起学生兴趣,以贴近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是数学的两个目标,寓教于乐,既能学到知识,又能锻炼数学的实践性,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由之路。数学课堂知识的练习运用,不是单一知识点的练习,而是知识的综合化运用和练习,在最初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牢基础知识,形成基本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趣”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一些趣味活动中深化数学知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

课堂教学是一种特定的群体活动,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思维、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和语言表达艺术要新颖别致,富有趣味性地吸引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境地。如教学“年、月、日”时,我先出示时光老人像,然后富有激情地说:“今天,时光老人来到了同学的中间,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高兴吗?让我们热烈欢迎时光老人的到来,让我们记住这难忘的时刻:×年×月×日×时×分×秒。这些时间单位里,时、分、秒我们已经学过,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新颖别致、富有趣味的课件设计、简洁明快的语言、热情洋溢的掌声,创设出和谐教学情景,使课堂气氛进入,让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又如,教学活动中教与学是互动的主体,学生可以主动的“动”,但基于自身知识水平的局限,如果没有教师参与引导,很难动得自如、动得深刻、动得有创意。教师教导着学生的一言一行,只有当教师及时地抓住教的机会,恰当的引导、点拨,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热情,形成互动,那么,什么时候“出击”形成互动,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推陈出新遇到困难时,提供辅助信息,授予思路。学生自满时,恰当增设小阻碍。学生遇到挫折时,给指出成功的方向,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为了加强同学们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教师们一方面可以从课前导入入手,另一方面可以在课后开展活动,来加深同学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练习。可选的项目有很多,比如可以选择亲自制作金字塔,自己设计计算长宽高等数据,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动手能力,可谓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常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这是用图形来代替数量关系的一种方法。例如,“一条裤子28元,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求买一套衣服要多少元?”,这里只有两个己知条件,其中一个条件“28元”在解题时要连续使用两次,三年级学生理解时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用线段图来表示裤子的价钱,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就画成前述线段的3倍长,或在前述线段上延长2倍,帮助他们体会平面上的点与数对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正比例图像的教学,让学生体会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同时,利用图像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既将抽象的数学概念、数量关系直观化和形象化,又借助形象的图像来理解抽象的正比例关系问题,努力使学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结合起来我们又可以通过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等。

例如:某班举办文艺活动,有9名学生表演歌舞节目,有12名学生表演小品节目,而这两类节目均参与的有5名学生,请问该班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这两类节目?

歌舞节目,小品等节目

两类节目都参加

通常为更好地理解集合运算原理,可通过集合图加以分析。在右圈中,表示表演小品节目的学生,左圈中,则表示表演歌舞节目的学生,在两圈交叉部分是5名学生,表示他们不但参与了小品节目,也参与了歌舞节目。在左圈里,未和另一圈相交的独立部分有4人,4 人只表演歌舞节目。所以,有9人表演歌舞:一部分是仅表演歌舞节目的4人,一部分是既表演歌舞又表演小品的5人。同理,有 12 人表演小品:一部分为仅表演小品节目的7人,而另外一部分则是既表演歌舞,又参与小品节目的5人。综上所述,该班参与两类节目的学生共有 4+5+7=16(名),或者 9+12-5=16(名)。激发互动的教学时机多数情况下靠自己找着的,因此,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有效互动,教师需要在备课时根据所要讲授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对如何互动作出精心的设计。

因为数学源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而且具有趣味性,教师可以多出这样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合作,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可以将体育运动与数学的加减法学习相融合,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锻炼能力。

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带到操场,进行加减法的练习。例如将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若干名同学,教师报出每个小组的学生数目,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跑动调换。比如教师可以说:第一小组现在有10名同学,第二小组现在有8名同学,我要求两个小组的学生数目一样,请跑动调换,这样,第一小组就可以有一名同学跑到第二小组去,使两者平衡,这就在活动中锻炼了加减法,而且颇有兴趣。

篇7

关键词:生活情境; 生活经验; 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085-001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让学生体验学习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真正达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从生活情境中感悟数学

1.创设教学情境,把生活问题带进数学课堂

以往的数学在小学生眼里是神秘的,难以接近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要根据数学中蕴含的生活创设情境,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背景,让学生感受生活经验数学化和数学经验生活化,体验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去观察认识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的真谛与价值的乐趣。

如教学三年级《平均数》一课时,利用课件出示学生跳绳的画面,学生熟悉这样的生活情境,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接着把男生、女生跳绳的结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第一幅图:男生4人跳了18个,女生4人跳了20个,男生、女生哪组成绩好?学生一眼就能看出,女生这组成绩好。第二幅图:男生3人跳了20个,女生4人跳了20个,男生、女生哪组成绩好?也很容易看出男生这组成绩好。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关键在教师是否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中数学实例,为数学课堂教学服务。

2.捕捉生活现象学习数学

数学是生活的一分子,离开了生活,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同样,生活是数学的舞台,离开了数学,生活将是一个空洞虚无的世界。在教学中,要时时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身边的数学”。

如在学过《圆的认识》以后,让学生讨论:窨井盖、车轮胎为什么是圆的?学生结合圆的知识理解圆的半径相等这个特征。车轮胎如果做成长方形、正方形的话,轴心到轮胎各边的距离就不相等了,人坐在这样的车上就会有颠簸的感觉。窨井盖不做成圆形,中心到各边的距离不相等,有时窨井盖会掉下去的。课堂上教师如果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激发起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充满数学。

二、联系实际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1.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数学和生活的距离越近,数学的神秘面纱就会被揭开,就不再那么遥不可及、深不可测。其实小学生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这就看教师如何挖掘。只要教师能有效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积极地寻找身边的数学。孩子们就会对学习充满信心,最终一定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在学过《圆柱表面积》之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几道练习:(1)加工一个圆柱形落水管,长4米,管口直径10厘米,需要多少铁皮?(2)加工一个直径30厘米,高40厘米的水桶,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3)加工一个直径30厘米,高40厘米的油桶,需要多少铁皮?(4)想建造一个长6米,弓口半径80厘米的塑料大棚,需要多少平方米的塑料薄膜?这些练习不仅巩固复习了表面积的有关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综合运用,提高能力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少不了数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这样就要求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例如,有这样一道练习:学校要购买60个足球,现在有甲、乙、丙三家商店可以选择。三家商店每个足球的价钱都是25元,但各家商店的优惠办法不同:甲商店:买五增一;乙商店:购物每满200元,返利现金30元;丙商店:每个足球优惠20%。到哪家商店买足球比较优惠?这样的练习既训练了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商业头脑;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真正亲近数学,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过有数学的生活。

三、应用数学创新生活

1.数学参与生活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极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

2.数学创造生活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气氛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总之,数学教学要让学生明确“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让数学回到生活中去,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活中的数学,过有数学的生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感受数学因生活而不同,生活因数学而精彩!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朱乐平等.《生活中的数学》,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1.1

篇8

关键词:导数 生活 应用

中图分类号: O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c)-0000-00

对于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可以建立数学模型,就是列出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函数解析式),求出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从而达到解决最优化问题.

我们知道在闭区间上连续的函数一定有最大值和最小值,这在理论上肯定了最值的存在性,但是怎么求出函数的最值呢?首先假设函数的最大(小)值在开区间内取得,那么最大(小)值也一定是函数的极大(小)值,使函数取得极值的点一定是函数的驻点或导数不存在的点。另外函数的最值也可能在区间端点上取得。因此我们只需把函数的驻点、导数不存在的点及区间端点的函数值一一算出,并加以比较,便可求得函数的最值。

例1 有一个铁路线上段的距离为100,某工厂距点为20,,要在线上选定一点向工厂修筑一条公路.已知铁路线上每千米货运的运费与公路上每千米货运的运费之比为,为了使货物从供应站运到工厂的运费最省,问点应选在何处?

分析 这是一道实际生活中的优化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运用导数知识求函数的最值非常简单.

解析 设点选在距离点处,,则

设铁路上每千米货运的运费为,则公路上每千米的运费为(为常数).设从点到需要的总运费为,则,即

.

下面求在区间上的值,使函数的值最小.

上式两边求导数,得

令,得,,故.

因为,所以,这时,与闭区间端点处的函数值相比较,由于,,因此,当时,的值最小,即点应选在距离点处,这时,货物的总运费最省.

点评 以导数为工具分析和解决一些函数问题,以及一些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小)值问题,关键是要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

例2 某市旅游部门开发一种旅游纪念品,每件产品的成本是元,销售价是元,月平均销售件.通过改进工艺,产品的成本不变,质量和技术含金量提高,市场分析的结果表明,如果产品的销售价提高的百分率为,那么月平均销售量减少的百分率为.记改进工艺后,旅游部门销售该纪念品的月平均利润是(元).(1)写出与的函数关系式;(2)改进工艺后,确定该纪念品的售价,使旅游部门销售该纪念品的月平均利润最大.

分析 运用导数的基本思想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用导数的知识求可导的连续函数的最值,这是导数作为数学工具的具体体现.

解析 (1)改进工艺后,每件产品的销售价为,月平均销售量为件,则月平均利润(元),

与的函数关系式为

(2)由得,(舍)

当时;时,函数 在取得最大值.故改进工艺后,产品的销售价为元时,旅游部门销售该纪念品的月平均利润最大.

答:该商品售价定为每件30元时,所获利润最大为23000元.

点评 导数的引入,大大拓宽了高职数学知识在实际优化问题中的应用空间.

例3 设某物体一天中的温度T是时间t的函数,已知,其中温度的单位是℃,时间的单位是小时.中午12:00相应的,中午12:00以后相应的取正数,中午12:00以前相应的取负数(如早上8:00相应的,下午16:00相应的).若测得该物体在早上8:00的温度为8℃,中午12:00的温度为60℃,下午13:00的温度为58℃,且已知该物体的温度早上8:00与下午16:00有相同的变化率.(1)求该物体的温度T关于时间的函数关系式;(2)该物体在上午10:00到下午14:00这段时间中(包括端点)何时温度最高?最高温度是多少?

分析 求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最值、极值时,通过研究导函数的符号,列表求得该函数的单调区间、极值点(极值)、端点值,从而求得最大值.也可以不讨论导数为零的点是否为极值点,而直接将导数为零的点与端点处的函数值进行比较即可.

解析 (1) 因为,

而, 故,

.

.

(2) , 由

当在上变化时,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2

(-2,-1)

-1

(-1,1)

1

(1,2)

2

+

-

+

58

增函数

极大值62

减函数

极小值58

增函数

62

由上表知当,说明在上午11:00与下午14:00,该物体温度最高,最高温度是62℃.

点评 列表法是导数应用的一种基本方法,虽然列表的过程稍微有点复杂,但从表格中可以直接得出极值点、单调区间、最值.函数的极值与函数的最值时有区别和联系的:函数的极值是一个局部性的概念,而最值时某个区间的整体性的概念.

本文主要通过三个实际例子说明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力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荣成.数学.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

篇9

其实,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比如,我们所说的晶体就是数学中的多面体;蜜蜂的蜂巢其实是一个六面体;在切西瓜的时候,要想把西瓜平均切开就要用到数学;上街买东西计算价钱要用到数学;期末统计学生的成绩,进行班级的排名还要用到数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可见,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数学遍布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也离不开数学,这就为我们把课堂上的数学教育同步到生活当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的最终结果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仅限于成绩的高低。如果学生只接受书本的知识,缺乏把书本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的能力,显然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所以,数学教育也应当与生活相结合。

《新课程理论》对课程的要求是要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课堂上枯燥的数学教育,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对数学容易产生厌烦情绪,甚至排斥数学课程。书本上冷冰冰的数字,无聊的运算符号,很难调动起学生动脑的热情。如果不把数学教育应用到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体会数学的魅力,那么将会大大提高他们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

要想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数学教育,首先要调动他们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动脑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奥秘,比如,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器具中大多数都是圆的,如喝水用的杯子、吃饭用的碗、水桶、瓶子上的盖子等。为什么这些用具都是圆的呢?又如,我们体检时候称体重,农民伯伯卖蔬菜,妈妈带我们去买水果,这些情况下用的称为什么不一样呢?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其次,我们要注重生活中数学的应用。生活经验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他们智慧的源泉,也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大动力,所以在生活中,老师与家长都要做好孩子的引导者,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比如,去超市购物的时候,在购买孩子爱吃的糖果时,让他们比较一下散称的糖果与包装好的糖果哪个价格更合适,引导他们去探索质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服务于生活。数学教育存在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老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

篇10

关键词 认识数学 学习数学 应用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因此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已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会,还要教学生“会学”、“乐学”,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去梳理生活中的数学,洞悉其中的奥秘呢?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认识数学

社会生活是知识的所在地,是数学的源泉,离开了生活的数学也不能称为数学,死嚼课本而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早已落伍,无法满足新教材、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从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中的数学有机结合在一起,避免了知识体系脱轨的怪现象,真正做到无时无刻都与数学同行,无处不在的数学围绕在你我身边,面对数学也不再出现漠视课本时产生的那种奇怪的陌生感,而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无形中学生的求知欲膨胀起来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内驱力。

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之前,笔者给全班同学布置了课前作业:在你我身边、校园内说出你看到的图形。上课时,同学们各抒己见,争先恐后地把自己发现说给大家听:甲说:“我发现我们的课桌面是长方形。算厚度的话是长方体。”乙说:“我发现上体育课时我们掷的实心球是几何中的球体,还有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等。”丙说:“我发现餐厅里的桌面是正方形的,凳子面是圆形的,还有的窗户是六边形的、八边形的……。”丁说:“我发现粉笔盒是长方体,粉笔是圆柱体,黑板是长方形……。”这样,学生在实践中真正认识了很多几何图形,而且发现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单单一个校园内学生们就已不胜枚举了,更不要说大千世界了。亲身体验到学习数学不再枯燥乏味,数学问题不再那么高深莫测。

2模拟再现,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学习内容同学生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而数学教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太少。教师在教学中要大胆增删和变通教材,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事例来解释数学,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和“乐趣”,改变数学学习苍白无味的状态,使学生不仅掌握形式上的数学理论,而且了解结论背后的丰富事实,学习活生生的数学。

例如:在教学中,有这样一道实例,两名教师带领30名学生去看电影,A电影院优惠方案为2人全票,其他人全部八折,而B电影院优惠方案为全部九折,A电影院与B电影院原票价一样,问去哪一个电影院较好?有几种解法:

①设原票价为a元A、2a+308a=26aB、329a=28.8a

28.8a26a A电影院合算。

②设原票价为a元A、308a=24a B、309a=27a

27a24a A电影院合算。

③设原票价为a元A、2a+30=242a B、32=288a

288a242a A电影院合算

显然第一种做法是正确的,而②③是错误的。因为总人数这里学生往往忽视教师人数,而只重视学生的人数,对该题的理解不够全面。生活中常见的打折现象,有的学生知道是比原价便宜,但在实际应用中却不能理解,八折为原价的0.8的真正含义,因此会出现后两者的错误。

3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