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导范文

时间:2023-04-05 09:1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习指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习指导

篇1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虽已学过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但仍需熟练掌握,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要指导他们进行实际性的训练,提高驾驭能力。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心灵感受,体味画面蕴含的思想感情。

对学生进行按顺序观察的训练,应注意三点:①要使学生熟悉几个基本的观察顺序:由整体到部分或相反,由远及近或相反,由上到下或相反,由左到右或相反;②使学生学会根据具体的画面选择合适的顺序进行观察(要明白:为什么要采用这种顺序,而不采用另一种顺序);③掌握怎样按顺序进行细致的观察的方法。

对学生进行抓特点观察的训练,要注意两点:①使学生学会如何发现事物的特点;②能观察出具体事物有哪些特点?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对学生进行体味画面蕴含的思想感情的训练,主要是学会由睹到思、由表及里,使自己进入画面所描绘的境界,产生思想共鸣,从而体味画面蕴含的思想感情。关于培养学生的三个方面的观察能力(含感受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做到分层次进行,更要做到使三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譬如教学《燕子》,可以这样引导:①这是一幅春景图,你认为应按什么顺序观察?为什么?②画面有些什么景物?哪些是最主要的?③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④观察了这春天美景,你有什么感受?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启发引导,使学生按“由主体事物到时令背景”、“由动态到静态”、“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顺序观察画面;在观察中抓装燕子”这一主要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用具体的语言把燕子的特点(包括外形、动态、静态)描述出来;同时懂得眼看心想,由表入里,拨动心弦,进入图画描绘的情境,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春景之美、春燕之可爱,引发为此情此景而赞叹、喜爱之情。

教学《小站》,在指导看图时,可抓住三个问题引导启发:①仔细看图,按方位顺序把小站的景物说出来;②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讲出来。③看到这井井有条、美观的月台,你有什么感想?通过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按顺序对月台的景物进行细致的观察,自然而然地产生联想,产生对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工作人员的崇敬之情。

二、指导学生掌握学法,理解重点词、句,切实提高理解能力。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美文佳作,语言精彩,词汇丰富,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词句的训练。

本单元的重点词语有:俊俏、吹拂、眉眼、舒展、光彩夺目、百花争艳、掠过、波光粼粼、圆晕、几痕、曲谱、疾驰、逼人而来、优胜、宁静、征途、点缀、一尘不染、体味、攀谈、意味深长、流连、拘束、哲理、包蕴、不解之谜、饱览、腾云驾雾、心悦诚服、憨厚等。对这些词语,可采用从分析词素入手、找近(反)义词、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加以理解。根据单元要求与这些词语的特点,尤其要注意采用两种方法:①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理解。例如“凑成”一词,原指“凑合而成”,但在本课中是说燕子的羽毛、翅膀、剪尾像是经过挑选出来,组成美丽的燕子的形象似的,表达了作者对燕子外形的赞美;“生趣”本是指“生活的趣味”,但在课文中是“形容春天的景象显得生机勃勃而富有趣味”;“腾云驾雾”原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但在课文中是用来形容挑山工突然赶到前面所引起的联想。像这些词语,只有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才容易理解。②品味、欣赏。例如,《燕子》一课中运用了“光滑漂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等词语,形象地写出了燕子的外形特点,给人以“十分可爱”的感觉;运用了“黄绿”、“眉眼”等词,写出了柔柳的色彩、姿态;运用了“赶集”、“聚拢”等词,写出了春天树木茂盛、花草繁多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运用了“伶俐”、“增添”等词,写出可爱的小燕子在春天里飞翔,使春天更美的情景;运用了“掠过”、“沾”、“落”、“痕”、“曲谱”等词,写出燕子的动态美与静态美,等等。对这些词语的运用,只有引导学生品味、欣赏,才可能领略其所描写的事物的美,才可能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应引导学生运用“从关键词语入手”、“联系上下文”、“抓住句中的修辞手法”、“结合生活实际”等理解句子的基本方法,深入理解句子的含义。例如:“这喷泉、这杏花,给旅客们带来了温暖的春意”这句话,应联系全文来理解:小站周围环境荒凉,然而月台上却是春意融融,这“喷泉”给人以活泼清新的感觉,这“杏花”给人以春意温暖的感觉。这些美丽的景色,倾注了车站人员辛勤的汗水。作者通过这些描写也就赞扬了车站职工一心为旅客服务的高度责任心。又如:“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这个句子,应抓住其修辞手法,启迪学生深入理解。再如:“在昏暗的光线中,时时迸发出金色的火花,飞溅着碎石,弥漫着呛人的石粉气味。年老的工匠,年轻的学徒,就在这样的小房子里长年累月地劳动着。”要学生能深刻理解这句话,最好的方法是联系生活实际。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带领学生参观大理石加工工场,了解工人在艰苦条件下工作的情况;也可以通过看电影、电视,亲眼目睹那种艰苦的环境。

三、指导学生掌握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并使之理解文章是怎样一步一步表达中心的。

篇2

关键词:学法指导 学习指导 学法体系 学法理论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怎样学习的能力。学生学习能力通常是指完成学习活动的习惯、方法和技巧。因此,教师应担负起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模仿创造逐步形成一种自己独特的学习技巧和方法。

小学生年龄小,综合概括能力差。因此,抽象地讲学习方法,学生很难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身示范,寓学法于教法之中,把教法和学法融为一体,使每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模仿创造,潜移默化形成能力。我在学法指导中,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的。

一、抓学习常规,奠学法基础

学习活动的完成,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学法指导的前提。教师应时刻教会学生提前预习、专心听课、认真思考、举一反三、发言完整、作业规范等行为习惯,形成常规模式化,为学习方法的指导奠定良好基础。

二、抓教法改革,寓学法形成

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怎样教,学生就会怎样学。大胆改革教法,促进学法形成。首先,是课堂结构的改革,将预习和自学贯穿在课堂教学中,形成模式化教学程序:预习奠基――变式揭题――自学尝试――检查提高――归纳创造――巩新实践。其次,是教法和学法的改革,教师做导演、学生分角色(同桌互为师生),大胆尝试“模创换位学习法”。即同桌互问互答、议论辩解、互相出题做题、互相评价、协作纠错、创造练习。模创换位学习法基本操作有六种方式:议论式、提问式、出题式、评价式、纠辅式、自创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了议论辩解力、增强了创造性提问扩展思维、答问中学会思考;出题时把握目标,做题中锻炼能力;错误中寻求解决方法,学到解决问题的技巧。这样,使学生逐步形成“勇于创造,敢于纠错,协作互助”的学习能力。

三、抓学习指导,成学法体系

学习方法的指导也要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去认真把握引导,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学法。

1.预习促自学

三预(预习目标、预习提示、预习作业)打基础,五自(自学目标、自学提示、自学方法、自学练习、自学检查)促学法,预习和自学有机结合,形成预习、自学互补互促的统一体,有利于自学能力提高。教师坚持深入浅出的指导学生预习和自学,让学生逐步养成预习习惯,以促进自学能力的提高。

2.变式促提高

学法指导中应利用学生心理变式规律,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达到提高,把变式和提高相结合。例如:第八册其中例题,自学后可采用如下程序引导:

出示:0(问:什么数?)

出示:0 5(问:都是什么数?)

出示:0.5(问:你知道是什么数吗?)

变示:6.56.056.0576.0579

6.056.0650.0

60.5160.5160.57160.579

通过这组变式题,数字的变化给学生浓厚兴趣,求知欲陡然提高。这样训练,教学关键抓住了,重点突出了,难点突破了。学习目标完成了,学生读数能力自然形成了。

3.联想促延伸

联想有助于思维展开,构建起知识完整体系,延伸是将所学知识进行正迁移,是学习的飞跃,帮助学生深化知识,是思维创造的体现。例如,教学“小数的产生”联想到“数的产生,量的产生,分数的产生”。又如,学习“小数加减法”时。联想到整数加、减法的法则,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五大运算定律及简算……这样学生在联想中让知识延伸,学生学习思维全面提高。

4.模仿促创造

学会学习的关键是学会遵照一定规律进行模仿,在模仿中求得知识的变化,变化中让知识变迁,在变迁中学会创造。

模仿并非机械模仿,而是自学过程中试图根据例题模拟出题,求得变式的题目让同桌同学去完成。这样学生就能从模仿到创造、解决变式题,提高了学会创新和解决问题能力,形成方法。例如:(小数除法创造)

6÷10=0.6

÷2÷2

3÷5=0.3÷0.5

×3×3

9÷15=0.9÷1.5

篇3

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校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和生动活泼的发展,形成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风貌。

自主学习本质上是独立学习与他主学习相对立。所谓指导――自主学习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以形成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自学能力为归宿的教学方法。我们在实施教改的过程中,形成了“导学――讨论――反串――精讲――练习――小结”等六步式课堂教学结构。

在教育学的关系上,我们坚持“先学后教,超前断后”。即让每个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超前于教师的教学进度进行独立学习,以解决各自现有发展区的问题;然后根据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学;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并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新的现有发展区;断然取消课后作业,解除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让学生自由自主的参与明天的课堂教学作准备。

二、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

“指导―自主学习法”的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我主导,精讲营造师生合作的教学民主氛围,最大限度地追求学生的成功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无视学生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不少教师在意识里就没有学生的存在,不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有一些教师虽然承认学生是主体却不知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致使很多学生的学习脱离自己现有的基础。这些都是“无视学生”的不同程度的表现。

“指导―自主学习法”的六步式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从备课开始就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导读提纲;教学中不仅把学生作为认知主体,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看着完整的生命体,指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在强调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重视人的个性发展,让每个学生的才能、天资、爱好、兴趣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建立生长点,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一个方法问题,就是要帮助学生增强和发展其主体性,使其成为社会生活的行为主体。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

2.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主导正确、有力,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导学是“指导――自主学习法”的重要环节,也是次项教改成功的基石。要求教师一要积极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自主的信心,让学生产生自学期待;二要精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因此,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过程的发展、教学情境的设置和教学过程的随机调控等方面。这是主导作用的外显功能。主导作用的内在功能则是对学生的启发和思维方式的训练。

3.积极营造师生的合作氛围

合作教育的真谛是营造民主的氛围。“指导――自主学习法”把合作机制引进教学过程,使教学结构和教育功能发生新的变化。民主是充分尊重学生,求得心灵的沟通,彼此信任,彼此合作。

小组讨论“指导―自主学习法”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以4至6人组成一个小组。组合时既要考虑到各种学习层次的学生,同时又兼顾到学生的学习风格,争取理智型、情绪型、操作型兼而有之。选出的小组长负责自学作业的检查、信息的反馈、讨论的主持。通^小组讨论,课堂学习的成果和遗留的问题才能得到同学的关注与帮助,这样大大的减少了课堂中被遗忘、被冷落的学生,让每个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中。这不仅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而且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4.最大限度地追求学生的成功

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这是一种促使其走向成功的自我激励机制。所谓“成功教育”就是学生在这种机制的激励下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得到心理满足,获得自信和力量,努力去追求新的成功。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霸讲台,尽展其能,单独表演,而把学生当成一群被动的听众、观众,努力追求教师的“成功”。 “指导―自主学习法”的课堂教学,则淡化教师的表演,二强化学生的表现,就教师的“精讲”,也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构建知识体系,教师真正讲的是衔接点、易混点、学困点。为追求学生的成功,“指导―自主学习法”的课堂经常开展类似智力竞赛的“小组竞赛”,经各小组讨论后由一名同学上台分析解答,让学生有机会充当“小老师”,

这样既让学生锻炼胆量、提高表达能力,也使学生体会到求知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

三、“指导――自主学习法”体现学生主体性

(1)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能动性是主体最基本的特性,是体现人的主体性的根本点。“指导―自主学习法”尤其重视培养求知欲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两者的和谐发展是推动学生自觉主动参与与教学的内在永恒动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独立性。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独立性。“指导―自主学习法”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正确引导学生发挥和发展自己的独立性,从而有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4

关键词:高中英语学生调控策略

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是学习者通过制定有关学习的方案来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英语课程标准认为,关注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指导,是提高学生英语表达综合运用能力的必然需要。在这些策略中,调控策略运用则尤为重要。该策略是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知过程进行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具有一定的内在生成和综合运用性。

一、计划安排学习内容,深化整体感知

不要把许多杂乱的词句塞在脑子里,而是要启发了解事物的能力,使得从这种能力之中流泻出来---象从活的泉眼流出一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该句名言强调了计划的重要性。计划在学生的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自觉性的前提条件。

以计划来统筹安排学习内容,让学生在一定学习目标和任务的指引下,主动探寻学习的思维策略,提升学习效果。首先,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明确一定的目标和任务,并结合自己的学习能力制定具有可达成性的学习计划。其次,对学习内容实行分层分段,结合课程学习重点和难点来实施有效推进的措施方法。再者,注重计划的适时调整,根据学习需要来有效调节,形成既有学习方向,又有学习目标任务的学习计划方案。

制定这样的学习计划方案,让学生的学习思维更为清晰和具有条理性。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Advance with English)的“Reading”教学中,教师不妨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围绕“基础学习计划”、“技能发展”、“情感深化”等学习要求进行,可要求学生按照学习课时计划(一般为3节课)来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短期学习计划,能够掌握阅读素材的重点词汇短语,并在基础上能够会运用文本中的语法知识;可根据“Reading strategy”来掌握此文本题材的表达运用方法,以用于口语表达、写作等方面,同时能掌握此文本题材的阅读策略,以用于平时的阅读中。

二、实施互动探究模式,增强表达体验

语言交际性要求学生在交流中能够主动表达,以深化认知。建立在互动探究基础上的交流运用是学生增强理解体验的有效途径。注重学习过程的思维逻辑性和互动探究性,有效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建构多元化的学习认知模式。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围绕学习难点,设计一定的学习探究任务,为学生互动表达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注重多元化方式运用,建议学生通过同桌交流、小组合作、角色表演等形式来相互交流。

通过指导互动探究,能够让学生的表达认知体验更具有深度。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Unit1 School life的“Reading B School life in the UK”教学中,可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同桌交流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围绕“What do you get information from British high school life?”来相互表达,并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表达的过程来及时调整交流运用策略方法。以互动探究来活化教学过程,能够使得学生更为主动参与学习表达,增强认知感悟。

三、运用反思评价交流,提高学习信心

教师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调控策略指导,主要通过了解他们学习反思过程来予以体现的。特别在教学中,运用形成激励评价方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反思,让学生在彼此交流评价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学习思维方法,更能够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自信心。

评价学生的反思能力,应该给予如下几方面的考虑:首先,评价学生的整体协调运用能力,建议学生能从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方面予以全面总结,深刻反思,形成自觉主动学习的意识。其次,注重自我学习检测的运用,建议学生在自我练习和批改过程中能够不断积累丰富语言文化知识,提高综合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再者,建议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能积极主动展示自己的学习才艺,让这种展示成为促进语言知识技能内化生成的有效动力,也为更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总结反思能力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在“Task”的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对口语表达、对话交流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围绕学习目标、收获、探索发现等来实现反思,以便及时调整认知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在指导学生反思过程中,多运用表扬的方式来肯定学生的学习反思过程,让学生在才艺展示的过程中不断激活学习的内生动力和潜能。

总而言之,关注学生英语学习调控策略指导,利于培养学生良好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能力,让学生在策略调控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调整学习思维方法。调控策略的运用,不仅能更好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更能提高语言表达综合运用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7月。

篇5

一、指导学生阅读。阅读是获取知识、理解知识的重要手段。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指导学生阅读要抓好三点:一是课前预习阅读,了解某节内容的全貌:二是在教师讲解基础上再阅读,理解有关知识及观点;三是学完某课后阅读,归纳要点,形成知识网络。在阅读中要圈点批划,抓课本中的黑体字,抓关键词,如基础、标志、总之、因此等,抓排比性句子,抓某段开头或结尾的结论性语言。标明自己在阅读时所理解到的要点、重点、难点和疑点。这样就能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基本内容。

二、指导学生听课。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听课,首先应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用生动而富于鼓励性的语言,用典型而又贴近学生实际的事例,用漫画或录音、录象等手段,在课堂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激活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专心听讲。其次在指导学生听讲时要抓好五点:一是听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二是听教师对知识的剖析与联系:三是听教师在观点应用时的提示和处理方法:四是听教师对每节课的总结;五是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在听取新的知识的同时注意和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对知识的理解更系统、全面。

三、指导学生发言。在课堂教学中,应拿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发言。检验学生理解的情况。给学生自由发挥或创造的机会,指导学生发言要抓好四点:一是教师要多组织小组或全班讨论等活动。鼓励学生发言;二是补充其他学生不足时让学生发言;三是纠正其他学生理解偏差时让学生发言:四是解答其他学生遇到疑难时让学生发言。总之,让学生动口可以进一步深化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提高认知能力。

四、指导学生做好笔记。许多学生都有做笔记的习惯。但不少学生把课堂笔记变成课堂记录,凡是老师讲的,黑板上写的、画的,都详细记录下来,结果弄得课堂上很紧张,也影响听课。教师应让学生抓好五点:一是记提纲;二是记不同于课本的内容:三是记课堂上没有弄懂的知识点;四是对老师课堂上所讲的产生疑问的内容;五是记解题的方法与思路。

篇6

一、学习指导中师生主体间性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主张教师在教学中具有绝对的权威;以杜威为代表的“学生中心论”,强调教师围绕学生转。其实,强调师生中的任何一方为中心,虽不同程度地彰显了某一方的主体地位,但又不可避免地将另一方视为客体,主客体教育背景下的学习指导要么从教法、要么从学法进行导学,导致学习指导中的师生关系总是处于“主体—客体”的二元对立状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主体性教育成为当代教育的价值追求。1983年王策三等人提出“主导主体论”,主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既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主导”表示功能,“主体”表示地位,两者不是按照同一标准分类,构不成对应关系。1986年甘其勋、蔡明等人提出“双主体论”,认为教师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知识、自我发展的主体,但“双主体论”将教学过程人为地割裂为“教”与“学”两个方面,师生都只是作为单子式个人主体而存在。其实,师生在学习指导中并不是孤立的单子式存在,师生任何一方个人主体性的发挥都离不开另一方的个人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主体性教育背景下的师生关系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单子式个人主体性悖论的困境。无论是“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还是“主导主体论”“双主体论”,其师生关系总是更多局限于“主体—客体”对立或主体性悖论;与之相对应,学习指导中的师生关系被异化为知识的授受关系,以致在学习指导中教师难以走进学生学习的天地,学生更难理解教师导学的意图。

主体间性教育理论把师生主体性改造为主体间性,从而摆脱了主体性教育单子式个人主体性悖论的困境。所谓主体间,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的关系;所谓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即“主体—主体”关系中内在的性质。学习指导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学实践,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指导的主体,导学内容构成师生共同作用的客体,其实践结构模式是“教师—导学内容—学生—导学内容—教师”。学生的学习不是完全自发的、自主的,它要受到教师导学的调控。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建立自己的认知过程,形成独有的认知方式,离不开教师的导学。教师作为导学的主体,其主体性在于导学前根据认知目标,精编指导提纲;在导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根据教学需要设置不同的情景,引发新问题,诱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

然而,教师的导学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才能起作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决定教师导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导学的前提是要努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和学生作为学习指导的主体,都具有主体性,教师和学生以共同的导学内容为中介化客体而建构“主体—主体”关系。这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师生关系不再是“主体—客体”关系,而是主体间关系,呈现主体间性。学习指导中师生主体间性不排斥教师和学生的个人主体性,教师在指导学生时是主体,教师在被学生接受时也是主体;学生在接受导学内容时是主体,学生在被教师认同时也是主体。师生主体间关系只有在师生主体相互承认和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时才可能存在,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是共生、共存的,缺少其中任何一个主体,就不能形成师生主体间性。

二、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师生交往

教育不是驯猴式的刺激反应,也不是教师将外在的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大脑,而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的灵与肉的交流活动”[1],教育过程本质上就是师生交往的实践过程。学习指导中,无论是教师的导学还是学生的学习,无一不是在发挥“人”的主体性;当教师和学生对导学内容共同发生作用时,就产生了主体间的交往关系。在交往过程中,教师不再把学生当作无知的受体,而是有见解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导学内容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适应程度,教师的指导方法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通过导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潜能等来显示教师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学生的学习来反思自己的导学,从注重“教”向注重“学”转型,促进教学改革,最终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在交往过程中,学生不再把教师当作是权威的“布道者”,而是生活中的长者、学习上的引路人。学生通过学习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汲取充足的精神食粮,接受教师的导学策略,体会教师的导学意图,领略教师的人格魅力;与此同时,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性,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教师合作,进行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自觉约束自己,并从中感受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促进自身的发展。总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把交往对象当作独立的主体,通过交往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人主体性,同时又尽可能地尊重交往对象的主体地位,使交往双方共享情感、认知、意见,既保持共性,又容忍差异,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主体间性视域下,学习指导中的教师和学生必须平等地处于主体的位置上才能交往并进行主体间的交流。一方面,作为独立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和情感世界。在学习指导中,教师不单单是通过传授知识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师与学生在情感、认知等方面还进行主体间的交往。师生相互包容、相互尊重,平等地以个人主体身份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进而达到与对方的有效交流。

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上也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最多只是先知与后知的关系,教师不是真理的拥有者,只不过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不再试图控制和操纵学生,不再尝试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交往意味着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的发展只能通过学生主体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学生不再是教师指导的被动客体,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交往意味着学生尊重教师的感受、情绪、态度,并尝试配合、接受教师的指导,并在接受指导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把教师的导学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技巧。“只有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对教学内容进行探讨时,‘教’才能真正起作用,学生才能真正从‘教’中有所‘学’。[2]”只有通过师生主体间的平等交往,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学习。

此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学习指导的中小学发展指导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FB108155)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

篇7

一、培养最基本的学习技能

学习数学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抓好三个环节:课前――课中――课后。

(一)课前,即是我们常说的预习。刚上初中的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流于形式,粗略地把要学的内容看一遍,就认为是预习,结果一点作用没有。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划、二记、三思、四练,划就是在粗略地看完本节内容后,把新课中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划出来;记就是通过反复阅读,力争把课中的划出的这些概念、定理、公式、法则记住;在记的同时还要认真地思考、体会,理解其含义,并注意知识的发展过程,对不能弄清楚的,这就再做上重点标记,上课时就好带着问题去听课;对新课中的例题认真分析、理解,例题实际就是对新知识的一个应用,在预习了解了本节知识后,要求学生利用课外参考书仿照例题做一定数量的练习(要求是有答案的练习),数量是 3到 5道题,要求包括至少三种不同的题型(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证明题、作图题等)。学生通过不同的题型的练习来了解这部分知识的呈现方式和教材要求掌握的程度,同时通过练习来发现自己真正存在的知识疑惑.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课中,就是课堂教学。以前的教学方式多数是老师一上课就从头至尾将本节内容象“打点滴”样,直接传输给学生,导致一部分学生勉强能够接受,而另一部分学生是根本无法接受,最后成为“脓胞”。教师在讲解新课前,可以安排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就本课提问,老师逐一将不同的问题板书在黑板的右上角。然后老师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新课教学,当讲到学生问题处时就重点提示,详细分析。新课的教学时间不宜太长,25分钟左右,要留下5到10分钟来归纳小结和解决学生可能还未弄懂的问题。

现代心理学表明,各种感官同时参加活动,对于大脑工作效率极为重要,上课时要求学生要做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眼到”就是上课要注意观察,观察教师的板书的过程、内容,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耳到”是学生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明白:1.每节课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要求。2.新知识的引入及知识的形成过程。3.理解教师对新课的重点、难点的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问)。4.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心到”是指学生思考问题,没有思考,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古人说的好,“学而不思则罔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对于老师的讲解,学生不仅仅只是会做,而且要经常思考,多思、勤思,随听随思。“口到”是指学生要善于大胆提出问题,如:本节课教师为什么要这样讲?这道题为什么要这样做?学问就是要勤学多问。“手到” 是指学生记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1.记要点、记疑问、记易错点、记解题思路和方法、记老师所补充的内容。2.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记笔记有助于将知识简化、深化、系统化。

(三)课后,即是对本节知识的巩固环节,新知识学生接受很快,但遗忘也很快,故课后安排一定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作业量不宜太大,重基础的同时也要安排一些拓展性练习。基础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准确地进行解答,面向全体学生,避免为交作业而做作业,真正达到巩固、理解知识的目的。通过拓展性习题的练习,让学生将知识进行深化,举一反三,活学活用,解决实际,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这样就可以照顾到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解决了他们“吃不饱”的问题。在指导学生做作业是应要求学生:1.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2.细心地挖掘概念和公式的内涵,不能死记;3.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4.收集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要想学生学好数学,我想不仅要教会学生怎么学数学,而且还应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要学生对该门学科感兴趣了,学习自然就很轻松,成绩提升也就很快。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首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恨”一个人很容易,“爱”一个人却很难,学习也一样。你要想学生对数学感兴趣,老师就要与学生做朋友,多与学生交流,教学过程也就是师生数学信息相互传递交流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相信学生,关爱学生,进而使学生喜爱老师,喜爱老师所教的学科,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活动中去,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其次,让学生多动。别人告诉的东西很容易遗忘,而亲身经历的事情却是终身难忘。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动手、动脑,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增加学生的记忆。譬如在《丰富的图形世界》一章中,就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去折叠、展开、从不同方向截几何体,堆砌几个几何体,然后从不同方向去看看,是否得到相同的结论。

篇8

一、高一数学学习的几个不良学习状态

1、思想松懈:好些学生把初中那套搬到高中来,他们认为自己在初一、初二并没怎么用功,到了初三才努把力,很轻巧的就考上了高中,有些还是重点高中,所以他们认为高中学习也如此。这种想法是错误之极的,中考不是有很明显的选拔性,而高考的选拔性很强,只有少部分优秀的才能上大学,所以,到高三才努力学习就想考上大学是不可能的。

2、学习的依赖性太强。上初中时,老师一贯把每种题型归纳的清清楚楚,给大家一个特定的模式;家长也全力参与其中,有能力的就自己给孩子辅导学习,要不就请家教。在高中,老师的教学方法变了;家长也不能辅导孩子了。而很多学生还是像在初中一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等到老师“喂”,没有发挥自己的主动学习能力,上课也不太了解老师要讲解的内容,忙于记笔记,而没有听出其中的道理。

3、不重视基础。好多学生自我感觉很好,对难题感兴趣,做难题显示自己的“水平”高,不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知道怎么算就可以了”,而不认真仔细的运算。其实,计算也显现出很强的能力,计算中蕴藏着精妙的方法,圆锥曲线部分,很多的题都知道方法,但就是算不出来,这是历届学生的通病。所以,做题要重量重质,规范解题才能完美的做好题。

4、认真听课是关键。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都会讲清楚每个知识的来龙去脉,突出重点,突破知识的难点。有的学生一知半解,自以为听懂了,感觉这一节课的知识就是套公式,代结论,而没有对知识进行消化,很多问题沉积下来。或者,有的学生上课不听老师的,以为自己还像初中一样,老师讲你的,我自己独创一种方法来,以显示自己的能力不与常人一般,结果是事倍功半。

二、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不同

1、初中的数学语言形象、通俗;高中数学语言抽象,一下子就变得难以理解,比如:集合,逻辑运算的语言,函数,空间立体几何,它们会让人感觉数学里生活好远。

2、初中的教学,老师已经为学生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解题套路,先干什么,然后做哪步等等;而高中数学在思维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语言的抽象对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的新生不适应,导致成绩下滑,兴趣渐失。

3、初中的知识点比较少,而高中的容量剧增,消化的时间相对减少

三、科学合理的学习高一数学

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制定计划:学习目标明确,合理安排时间。计划要切实可行,执行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自己,磨练自己的学习意志。

(2)课堂认真听课是关键:很多高中生都没有什么时间进行课前预习,所以上课是否认真听讲成了更为关键的事情。学习是一个模仿的过程,要听出重点和难点,不懂的要记录下来,而不是全盘记录,顾此失彼。

(3)及时的复习:反复看书和笔记,强化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将新旧知识进行比对,整理笔记,把上课没有听懂的彻底的弄明白,不要让问题沉积下来,对新知识要懂更要会。而不是忙于应付作业,没有好好消化知识,囫囵吞枣。

(4)独立完成作业。这是检验自己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只有独立的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让问题犯在平时”,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5)对疑难问题,自己屡犯的错误,准备一个改错本反复强化训练,把从老师、同学处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长期坚持,知识就会由生到熟。

(6)每隔一周或者两周做一个系统小结,参照笔记与资料、课本,尤其是针对自己已经犯过的问题,对知识做一个分析、综合、概括,解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篇9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大。不仅如此,数学教育的实践和历史还表明,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可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学中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和做法时有发生,为此更新数学教学思想、完善数学教学方法就显得更加迫切。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学法指导,正是改革数学教学的一个突破口。

对数学教学如何实施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人们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验。首先是通过观察、调查,归纳总结了中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学习懒散,不肯动脑;不订计划,惯性运转;忽视预习,坐等上课;不会听课,事倍功半;死记硬背,机械模仿;不懂不问,一知半解;不重基础,好高骛远;赶做作业,不会自学;不重总结,轻视复习”[1]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数学学法指导的途径和方法,如数学全程渗透式(将学法指导渗透于制订计划、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独立作业、学结、课外学习等各个学习环节之中)[2];建立数学学习常规(课堂常规———情境美,参与高,求卓越,求效率;课后常规———认真读书,整理笔记,深思熟虑,勇于质疑;作业常规———先复习,后作业,字迹清楚,表述规范,计算正确,填好《作业检测表》,重做错题)[3]等等。诚然,这对于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业成绩、优化学习品质,采劝对症下药”的策略,开展对学习常规的指导,无疑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决不能忽视数学所特有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说,这才是数学学法指导之内核和要害。也就是说,数学学法指导应该着重指导学生学会理解数学知识、学会解决数学问题、学会数学地思维、学会数学交流、学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等。有鉴于此,笔者主要从“数学”、“数学学习”出发,来阐释数学学习方法,论述数学学法指导。

从数学的角度出发,就是要考察数学的特点。关于数学的特点,虽仍有争议,但传统或者说比较科学的提法仍是3条: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1.数学研究的对象本来是现实的,但由于数学仅从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方面来反映客观现实,所以数学是逐级抽象的产物。比如三角形形状的实物模型随处可见,多种多样,名目繁多,但数学中的“三角形”却是一种抽象的思维形式(概念),撇开了人们常见的各种三角形形状实物的诸多性质(如天然属性、物理性质等)。因此,学习数学首当其冲的是要学习抽象。而抽象又离不开概括,也离不开比较和分类,可以说比较、分类、概括是抽象的基础和前提。比如,要从已经过抽象得出的物体运动速度v=v0+at、产品的成本m=m0+at、金属加热引起的长度变化l=l0+at中再次抽象出一次函数f(x)=ax+b,显然要经过比较(它们的异同)和概括(它们的共同特征)。根据数学高度抽象性的特点,数学学法指导要强调比较、分类、概括、抽象等思维方法的指导。

2.数学结论的可靠性有其严格的要求,观察和实验不能作为论证的依据和方法,而是要经过逻辑推理(表现为证明或计算),方能得以承认。比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个结论,通过测量的方法是不能确立的,唯有在欧氏几何体系中经过数学证明才能肯定其正确性(确定性)。在数学中,只有通过逻辑证明和符合逻辑的计算而得到的结论,才是可靠的。事实上,任何数学研究都离不开证明和计算,证明和计算是极其主要的数学活动,而通常所说的“数学思想方法往往是数学中证明和计算的方法。探求数学问题的解法也就是寻找相应的证明或计算的具体方法。从这一点上来说,证明或计算是任何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组成部分,又是任何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目标和表述形式”[4]。又由于证明和计算主要依靠的是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所以根据数学逻辑的严谨性特点,数学学法指导要重视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综合法的指导。

3.由于任何客观对象都有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因而从理论上说以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数学可以应用于客观世界的一切领域,即可谓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应用数学解决问题,不但首先要提出问题,并用明确的语言加以表述,而且要建立数学模型,还要对数学模型进行数学推导和论证,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也就是说,数学之应用,它不仅表现为一种工具,一种语言,而且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思维模式。根据数学应用的广泛性特点,数学学法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建立和操作数学模型,以及进行检验和评价。

从数学学习的角度出发,就是要通过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考察,引申出数学学法指导的内容和策略。关于数学学习的过程,比较新颖的观点是:“在原有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或是将环境对象纳入其间(同化),或是因环境作用而引起原有结构的改变(顺应),于是形成新的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如此不断往复,直到达成相对的适应性平衡”[5]。通过对这一认识的分析和理解,就数学学法指导而言,可概括出以下3点:

1.行为结构既是学习新知的目的和结果,又是学习新知的基础,因而在数学教学中亦需注重外部行为结构形成的指导。由于这种外部行为主要包括外部实物操作和外部符号(主要是语言)活动,所以在数学学法指导中,一要重视学具的操作(可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制作学具,操作学具);二要重视学生的言语表达(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言语交流的机会,可以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2.认知结构同样既是学习新知的目的和结果,也是学习新知的基础,故而数学教学要加强数学认知结构形成的指导。所谓数学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按自己的理解深度、广度,结合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特点,组合成的一个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因此,对于学生形成数学认知结构的指导,关键在于不断地提高所呈现的数学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在数学学法指导中,须注意如下几点:①加强数学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无论是新知识的引入和理解,还是巩固和应用,尤其是知识的复习和整理,都要从知识间的联系出发。②重视数学思想的挖掘和渗透。由于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的本质的认识,因而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结构建立的基础。常见的数学思想有:符号思想、对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归纳思想、公理化思想、模型化思想等等。③注重数学方法的明晰教学。数学方法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是建立数学知识结构的桥梁。常见的数学方法有:化归法、构造法、参数法、变换法、换元法、配方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

3.在原有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无论是通过同化,还是通过顺应来获得新知,必须是在一种学习机制的作用下方能实现。而这种学习机

制主要就是对学习新知过程的监控和调节,即所谓的元学习。实质上,能否会学,关键就在于这种学习是否建立起来。于是,元学习的指导又成为数学方法指导的重要内容。为此,在数学学法指导中,需要注意:①要传授程序性知识和情境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即是对数学活动方式的概括,如遇到一个数学证明题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再干什么,就是所谓的程序性知识。情境性知识即是对具体数学理论或技能的应用背景和条件的概括,如掌握换元法的具体步骤,获得换元技能,懂得在什么条件下应用换元法更有效,就是一种情境性知识。②尽可能让学生了解影响数学学习(数学认知)的各种因素。比如,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是文字的、字母的,还是图形的;学习任务是计算、证明,还是解决问题,等等。这些学习材料和学习任务方面的因素,都对数学学习产生影响。③要充分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比如,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思路的产生过程、尝试探索过程和偏差纠正过程。④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诊断,明确其自身数学学习的特征。比如:有的学生擅长代数,而认知几何较差;有的学生记忆力较强而理解力较弱;还有的学生口头表达不如书面表达等。⑤指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如评价问题理解的正确性、学习计划的可行性、解题程序的简捷性、解题方法的有效性等诸多方面。⑥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监控的意识。如监控认知方向意识、认知过程意识和调节认知策略意识等等。

根据数学内容的性质,数学教学一般可分为概念教学、命题(主要有定理、公式、法则、性质)教学、例题教学、习题教学、总结与复习等5类。相应地,数学学法指导的实施亦需分别落实到这5类教学之中。这里仅就例题教学中如何实施数学学法指导谈谈自己的认识。

1.根据学生的学情安排例题。如前所述,学习新知必须建立在已有的基础之上,从内容上讲,这个基础既包括知识基础,又包括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包括学习兴趣、认知意识,乃至学习态度等有关学习动力系统方面的准备。因此,无论是选配例题,还是安排例题,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要考虑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认知需求的原则(称之为动机原则)。在例题选配和安排中,可采取增、删、调的策略,力求既突出重点,又符合学生的学情。所谓增,即根据学生的认知缺陷增补铺垫性例题,或者为突破某个难点增加过渡性例题。所谓删,即根据学生情况,删去比较简单的例题或要求过高的难题。所谓调,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将后面的例题调至前面先教,或者将前面的例题调到后面后教。

2.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精选例题。例题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最基本的莫过于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巩固知识;莫过于训练数学技能,培养数学能力,发展数学观念。为发挥例题的这些基本作用,就要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选配例题。具体的策略是:增、删、并。这里的增,即为突出某个知识点、某项数学技能、某种数学能力等重点内容而增补强化性例题,或者根据联系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加补充性例题。这里的删,即指删去那些作用不大或者过时的例题。所谓并,即为突出某项内容把单元内前后的几个例题合并为一个例题,或者为突出知识间的联系打破单元界限而把不同内容的例题综合在一起。

3.根据解题的心理过程设计例题教学程序。按照波利亚的解题理论,一般把解题过程分为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等4个阶段。这是针对解题过程本身而言的。但就解题教学来说,还应当增加一个步骤,也是首要环节,即要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认知的需要。对于“进入问题情境”环节,要求教师用简短的语言,在承上启下中,提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激起认知冲突。而对其余4个环节,教师的行为可按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中的要求去构思。一般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注意做到做好前3个环节,却容易忽视“回顾”环节。

严格说来,回顾环节对解题能力的提高,对例题教学目的的实现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回顾环节来讲,除波利亚提出的几条以外,更为主要的是对解题方法的概括和反思,并使其能迁移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之中。

篇10

关键词:新思想 新观念 有效指导 提高学习效率

隋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水平也在日愈提高,各行各业产生激烈的竞争,因此。我们要加强学习。且要进行有效地学,更重要的是要指导我们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让学生从小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某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会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该怎样去学习的人”。因此,如何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是教师在教学中落实“学法”指导的重要课题。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总结,笔者认为教师在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个环节的“学法”指导:

一、是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要适学生的学习方法。所以要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必须从教师的“教”开始。即变备教材为备学生。教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当然最好的教案是将“走教案”变为生成性课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充分利用各种课堂情景,捕捉好学生的“变化”,灵活机智的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是指导预习新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是学生感知新知识、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但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一下子放手让他们独立预习,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于低年级学生,一般利用课前几分钟,指导学生预习,让他们学会课前预习的方法。对中年级学生,一般在新课前一天揭示内容,教师结合教学过程精心设计预习提纲提供给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预习中寻找答案、发现问题。这样既使学生懂得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新课的重点,又使学生逐步掌握预习的步骤和方法。对高年级学生,可进一步提高预习要求,离开预习提纲,让学生充分利用课本进行独立预习。首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新课的内容,然后找出新课的重点及不理解之处,并尝试解题。

三、是指导质疑交流,促进所学知识内化

质疑问难让学生把预习阶段的疑难问题提出来,组织学生交流,这样就使预习时个别学生思维活动转化为全班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提出相应的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进行集体交流,把各小组的见解进行比较引起争论,通过争论从而能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

四、是指导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我们常说“学以致用”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知道如何运用数学的方法自学的、有意识的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事物,处理有关的活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只学不用”,将导致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互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