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朦胧范文

时间:2023-03-28 09:16: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月色朦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个人经历的许多许多,可能他的人生就积蓄的很多很多。

朋友问:“一只脚踩在了紫罗兰的花瓣上,花瓣上的芳香却留在了你的脚上,这叫什么?”他说:“是真情!”是的,真情就在我们身边,它等着我们去发现和挖掘。

夜很静,月很亮,我一个人走在静寂的小巷,为的是寻找那一份真情——

我来到了小河边,河水清澈,河底的小石子和鱼虾都清晰可见,河边的青草伸展开纤细的身子,河水里映照着一片柔和的月光,好一幅温馨的图画!

寻着小径继续探寻着,我来到一棵枝繁叶茂的树下,它的根部簇拥着小草,鲜嫩极了,大树那庞大的身躯成为小草的避风港,忽然从上面滴落一颗露珠,正落在小草那修长的臂腕上,叮咚有声,小草吮吸,滋滋有力。

迈者轻盈的小步,继续着我的旅程,凉澈的幽香飘至我的心脾,原来我已涉足花的海洋,低头畅吸一口顿觉魂飘仙境,悦目处一朵凋零的花儿在静静伫立,一阵微风拂过,已是碎瓣一遍,举目处,另一朵娇艳可人的睡美人则早已绽放。“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篇2

跟着我到大海边去走走。

赤着脚,携着手

踏着被海水滋润过的沙子,

水滋润过的沙子,

留下的一串串小脚印,

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轻柔的浪花

抚摸着我的脚丫,

是那么舒服,惬意。

海风亲吻着我的脸颊,

还送来了海特有的味道。

我的心被深深地陶醉了。

当月色朦胧的时候 ,

跟着我到花丛中去走走。

萤火虫提着小灯,

在花间飞舞着,

发出了点点亮光,

真是花丛中的小精灵。

花的影子与小草的影子,

交错着,

风中夹杂着泥土与花的芬芳

篇3

今晚因为早早入睡,于是便在深夜四点多全无睡意,无意间透过窗户往外咪了一眼,啊!月色!忽然想起小时妈妈讲过“十五的月亮,十六会更圆”遐想,此时此刻能够于楼顶静观建设中的家乡,在这满月的月光里定有另一番样子吧!随着夫君有节拍的鼾声,我披衣悄悄起床,带上我刚买的相机,关上门,蹑手蹑脚的到了楼顶阳台。因为已经是深夜四点多了,圆圆的月亮已偏西,月色显得有一丁点儿朦胧,整个园区还停于熟睡的状态,白天的机械声,工人们的吆喝声已经听不见了。放眼望去,园区内,那高高的塔吊上几盏大灯随着塔杆在慢慢的转动,与那圆月相互辉映着,好似星星和月亮在湛蓝的夜空奔跑。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并且带有丝丝凉意,但我觉得很美!

楼顶只有我一人,感觉这一片天地视乎都是我的了,倒也像超出了平时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于是,笨手笨脚的举着新买的相机,东拍拍,西照照,想要留住这朦胧的月色,这一份宁静祥和。我喜欢热闹,也爱冷清,我喜欢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一个人在这朦胧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也什么都不用想,便觉是个自由人,这可能就是横生妙趣的感觉吧!我且独自受用这美妙的家乡夜餐。

月光如流水,静静的泻撒于整个园区,一阵阵若有若无的寒意混杂于园区内混泥土的味道,轻轻的划过粉红色的窗帘,划过熟睡中爱人的眉梢,在微笑的嘴角打了个旋儿,慢慢的弥漫了整个居室,客厅……

我喜欢这样的夜晚,更喜欢这样的月色,因为这样的夜晚美景如画,这样的月色安宁平和。如同这皎洁的月亮,慢慢向西山划下,轻轻的,仿佛怕是触动了这样的安宁静怡,更怕惊醒了这静静的熟睡中的夜。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今晚月色朦胧,有一份叫做诗意的情怀,弥散于心!

篇4

月色,清亮,透着淡淡的安静;音乐,很美,释放着浅浅的浪漫。心情,朦胧,缠着深深的沉醉。

我以微笑的姿态,静静地想你,透着寂寞的无奈。而你呢?是否也在想我?无论怎样,日子总是柔软、温润的滑过,那一树淡绿色的树叶已经落下,盛开的日子竟是这样短暂。

流去的岁月,随着月光淡淡走远。院子里弥漫着中药厂一丝药味,隐约缠绕,似祭奠什么。心朦胧地在寻找一种曾经永恒的存在。恍惚中,又悠然消失。

举头望月,低头静思,乘着月色,搭乘文字的桥,在一个人的心灵家园祭奠这些枯瘦的想念。早明白你是天空里一只飞掠过我窗前的白鸟,只是短暂的停留。终将离去。月色是你撩人的翅膀,飞向亘古的永恒。

月满西楼,无人懂愁绪,良人何在?闲愁千缕,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月光象你的温柔,从我心头流过,流过的还有无数我们牵手的往事,往事离别的太久,久远成忧伤的歌。

明月依旧。起伏的,是今夜思绪,婉转的,是月色依稀。我躲在角落里,静静的想着你,念着玫瑰梦的词句。细数满书词意,句句叩开心菲,暗哑的秀眉怎关得住满园春色。夜空中,无人觉察到我心碎的虚空,无人听懂我缜密的心语。

长空明月珠有泪,万里无言寄相思。我披着月色的纱衣,飘散一袭长发,象一个月的精灵,游走在时光的河岸,在梦的世界中寻寻觅觅寻寻。

篇5

关键词:通感 视觉 形象 转化

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经常使用,中学语文教材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所谓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这是因为人们的感官所产生的各种感觉,有时是可以互相沟通,相互生发的。根据这一特点,作家在写作时,往往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来打通人们各种感觉的通道,充分调动读者的审美感觉,从而把事物的生动感人之处表现得淋漓尽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认真研究和揣摩,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到修辞的妙处,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一.将嗅觉转化成听觉形象的通感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荷花的幽香,就是用了将嗅觉转化成听觉形象的方法:“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渺茫的歌声是一种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听觉感受,用它比作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为什么会如此贴切呢?如果联系作者当时的心境,就可能体会的更加准确和深刻。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正因为如此,所以漫步荷塘,以释放心里的忧愁和郁闷,当见到这么好的荷塘月色,作者觉得自己的心里宁静了,沉浸于淡淡的月光里,陶醉于荷香月色中,已经融我于景了,超然于现实了,因而,当微风送来缕缕[香,便禁不住心情激荡,神思飞越,耳边便幻出从远处高楼上飘来渺茫的歌声。这种感觉的通感,其实就是心灵的感应。

二.将视觉转化成听觉形象的通感

还是《荷塘月色》中的例子。请看他描写月色的句子:“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韵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朦胧柔和的月色,参差斑驳的树影,荷花颤动的风姿,再配上梵婀玲上的名曲,这一切显得多么和谐,令人心醉!作者把荷塘中的月色比作音乐旋律和梵婀玲的奏曲声音,由视觉引起听觉,唤起读者的多种审美感觉,从而让读者更真切地体会到洒落在荷塘里错落有致的淡淡月色的朦胧之美,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钱钟书的《围城》也有类似的描写:“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笑意”是无声的,把它比喻为“袅袅余音”,像是有声波的扩散。这样的描写,将视觉移至听觉,不仅写出了方鸿渐感觉唐小姐的笑意的长久,甜美,迷人,而且具有音乐的美感,令其心神陶醉,充分表现了方鸿渐对唐小姐的一见钟情和爱慕之至。

三.将听觉转化成触觉形象的通感

从刘鹗的《老残游记》中节选的《明湖居听书》,有一段描写王小玉高超歌唱艺术的句子,就是运用了这种通感的手法。作者把王小玉美妙的歌声状写得无与伦比:“声音起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这种由听觉引起触觉的描写,最容易唤起起读者心中的愉悦,使其更深切地体去到王小玉演唱的珠圆玉润,音色辉煌,美妙动听。正是由于作家善于驰骋新奇的想象,运用精心炼就的通感手法,才能把声音写得如此迷人。

四.将听觉转化成视觉形象的通感

《看戏》一文中有一段写梅兰芳演唱的文字就是这样:“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声音是无形的,难以描摹的,但是作者巧妙地运用通感的方法,将无形化为有形,把抽象的音乐形象具体化,给人一种真切的感受。由于作者将听觉转化成了视觉,其声音形象显得清晰可见,读者根据视觉形象可以联想并想象到音乐形象,从而唤起美的感受和体验。

还有《听潮》中把海潮音写为“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像落花飘零在水上”,也是把听觉移到视觉上。这种描写让读者从具体的月光的朦胧和晨雾的玫瑰色彩,以及落花在水面上轻盈飘荡的情状,体会、感受和想象大海的温柔、恬静和美丽,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感得到了愉悦。

运用通感沟通其它感觉的例子还有其它一些种类,例如沟通听觉与味觉的――他的歌喉听起来好像蜜一样甜;沟通视觉与触觉的――那个人的表情好像冰一样冷。诸如此类,这里就不再赘述。

篇6

望烟雨红尘,

阑珊深处。

吟一曲,弹一弦,潸人泪。

朦胧不知何归

缓揭莲笙,似歌若舞。

百转鸢尾还是九命妖狐?

曾记否?

碎碎细语拂面吹过,

水中人,镜中酒,解千愁,

柳絮飘飞可有枯木落叶浸心忧?

篇7

1、空中清碧到如一片海,略有些浮云,仿佛有谁将粉笔洗在笔洗里似的摇曳,月亮注下寒冷的光波来,像是一面新磨的铁镜。巴金在《家》中也曾描绘过满月的景观:前面逐渐亮起来,一片白亮亮的水横在前面,水面层是月光,成了光闪闪的一片。团团的圆月在水上沉浮,时而被微微在动荡的水波弄成椭圆形……忽然,一块石子落进了水里,把那一轮明月冲散了,成了一个大圆。月亮虽然很快地就恢复了原样,但是水面的圈依旧留着,而且逐渐扩大以至于无。——鲁迅《白光》

2、人不也如此吗?有些人不正像月亮一样默默无闻地为他人奉献吗?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彼此都会感到一丝温暖,这就是月的内涵。

3、生命又多像《月光曲》和画卷啊!跳动的旋律演绎着生命的悲欢和离合。人生苦短,又怎么不像是《月光曲》呢?

4、世上的万物都是上帝的造化,都很和诣,而月却不同,月有自己的性格,有阴晴圆缺,月的神韵风采就在这里体现出来了。月何必要争夺辉煌呢?她的目的就是让黑夜不再可怕,给人们送去一片暖意,一片光明罢了!

5、晚上的月亮非常好,它挂在空中,虽说还只是月牙儿,离团滦还远,但它一样把柔和清澈的光辉洒遍人间。清溪乡的山峰、竹林、田塍、屋宇、篱笆和草垛,通通蒙在一望无际的洁白朦胧的轻纱薄绡里,显得缥缈、神秘而绮丽。——周立波《山乡巨变》

6、我移动望远镜,突然觉得眼前一亮:镜片中出现了一颗特大的星星――月亮。今天的月亮,肉眼看是弦月,而在天文望远镜中,另一半也出现了。月球和火星差不多,有不少环形山、盆地、大海、峡谷……月亮上面没有水,没有生物,也没有传说中的嫦娥、玉兔和桂花树……忽然,我眼前一暗,原来是乌去遮住了月亮。

7、夜,刚刚暗下来,浓雾层层弥漫、漾开,熏染出一个平静祥和的夜,白雾在轻柔月光和路灯的照耀下,便染成了金色。月光下,树叶儿“簌簌”作响,仿佛在弹奏着一首《月光曲》,婉约而凄美,悠深而美妙,那跳动的音符仿佛是从朦胧的月色中跃出来的,令人陶醉。

8、月光是诗人心中酒的相思。她情绪如练,长短不绝;她忽痛忽悲,欲歌欲涕。那些描写月光的诗歌,甜蜜中都有一丝铭心的苦涩……

9、月挂中天,被一圈淡黄的光晕圈定。光晕开去,便是一些隐灭的星辰。还有那些似轻纱一般飘忽的蓝白云。这时,月亮并不圆满,似乎一个“甲”字型人的头颅,张一双半是羞涩半是期待的黑眼。对着我,看!

10、因为月光的爱,那些个朦胧的影子,才渐渐明朗起来。静静的是山,高高的是树,平平的是田野,弯弯的是小径,曲曲的是小河,香香的是。那些深深浅浅的便是村庄了。

11、一弯新月宛如一叶小舟,翘着尖尖的船头,在深夜的静湖中划行,给我送来一片情思。

12、一弯朦胧的月亮正林蝉翼般透明的云里钻出来,闪着银色的清辉。

13、那弯弯的月牙儿在薄云里穿梭,像梭鱼似的,活泼可爱。

14、门外西边的林梢,挂着的上弦月已经变成一片金色的西瓜,不再是一条弯弯的眉毛。

15、一轮圆月正冉冉升起,那银色的月光映着几丝儿羽毛般的轻云,美妙极了。

16、夜晚的月亮是戴着面纱的美人,明眸皓齿,明亮淡雅,站在小路上,仿佛身上披了一层银纱。黑色的天,深邃的让人害怕,难道它真的比传说中的嫦娥更漂亮吗?我不知道,可是曾经跌落的流星知道。

17、夜色深沉,月明星稀,万籁俱寂,凉风习习。月华如水,顿时倾洒碎银一地;秋虫奏乐,高一声低一声鸣叫不息,好似弹奏着美妙而迷人的乐曲,几许鸣音,为初秋之夜平添了几分静谧,几分神秘。

18、夕阳的火红色渐渐从天边退去,一轮粉红色的月亮从天边缓缓飘到夜空中。月亮像一个婀娜的舞女,舞姿是那么文静而又贤淑,美得让我不得不如痴如醉地,一往深情地望着她。

19、弯弯的月牙儿犹如一只银亮的小船。

20、天色渐渐模糊了,由当初的暗蓝已变为浅黑,而月光此时却显得更加柔和。它像似一位母亲慈祥地亲吻大地,并为它织起了银灰色的幔帐。这爱正由浅变深,由深转浓,晶莹地流淌汇成了娟娟细流。最后,它又一丝一丝地吐出,送给了花草,送给了大地,送给了黑夜!

21、天边一玲细月,仰躺在,亮沉地墨蓝天;斜荡着,好亮好长地,一拉晶莹线;圆润着,哪有半点弦月地样儿;今儿是满月吧,故意地,天狗咬去了十五天吧!要不然,瞧那点亮银儿,怎会那般长,那般圆?那般地细,那般地亮呢?合抱地,圆月半露丝儿,懒洋洋地俯躺着;细看,又像龙女那,玲珑地大眼细眯缝着,瞄我了吧!

22、十五的圆月像一只雪球,镶嵌在墨蓝墨蓝的夜空上,显得格外皎洁。

23、月亮升上来了,像是刚刚脱水而出的玉轮冰盘,不染纤尘。

篇8

乍寒还暖的天气

看见朦胧的月色

嘴边挂起的微笑

少了那么一点温润

少了那么一点心酸

我把记忆刻在心上

我把心寄托在黑夜

还记得那夜月美的惊艳

我笑你太多愁善感

如果真的要说告别

我不想在此刻听到

那年、那月、那日

不想提及的离开

你苦笑着对我说的再见

那首离歌唱的太心酸

我坐在窗边

月色朦胧的美

像你快乐时耀眼的微笑

我把美好记录在天边

挂在弯弯的月上

过度的依赖你

是不是我太傻

后来的我想起你

只记得你微微扬起的弧度

若失去才能成长

我宁愿永远当个孩子

你的世界但愿安好

当我想起你的微笑

无意重读那年的笑忘书

时光悠悠青春渐老

篇9

1、夜很静,黑色笼罩了一切,月色朦胧,树影婆娑,风儿轻轻,吹拂着群星那晶亮的脸庞。

2、我感觉身边的一切都变得朦胧。

3、一轮满月开始升起,带着红色的光芒在雾气上沿朦胧出现。

4、清晨,我起床,发现外面的雾一片朦胧。

5、分别的时候我禁不住泪眼朦胧,一阵阵伤感涌上心头。

6、已经晚上十点了,在睡意朦胧中,我突然想起今天的作业还没完成。

7、那边山脉笼罩在朦胧晨雾中。

8、我对这件事情还是很蒙眬,不知该怎么办是好。

9、柔和的黑夜已开始在街上移动,朦胧的街灯投下黄色的光轮!

10、我喜爱太阳未升前的朦胧晨光。

11、这个世界仿佛披上了一层纱幕,让人如同置身于朦胧的夜色中,想看却永远也看不真切。

12、到了这时,白昼逐渐到来了,西面一片朦胧,东边开始熠熠发光。

13、今早有雾,天色一片朦胧,几米之内都看不清人!

14、天黑了,夜静了,朦胧的月光照在大地上,洒下一片银霜,让身在他乡的游子倍感凄凉。

15、在他对过去岁月朦胧的记忆中,一支蜡烛点燃了,尽管短暂。

16、早上起雾了,使整个城市都变得朦胧起来。

篇10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能展现狭隘的生活背景,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变得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和声音,图文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集直观性、趣味性、拓展性、创新性于一身,可以创造出逼真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真切的感知;可以营造立体的语言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构筑广阔的生活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同时顺便归纳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记忆。这是多么好的辅助教学手段,于是老师们纷纷采用,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议论文、说明文等体裁,有的受到很好的效果。

但是笔者认为用多媒体教学也应该因“裁”施教,因“体”而异。近一两年来笔者听了好几位一级或特级教师教《荷塘月色》,用的都是多媒体,老师都是名校名师(全国重点示范中学或省重点示范中学的)但在教学过程中我看到了很多相同的地方。相同的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或《二泉映月》),相同的荷塘,相同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私底下向老师请教,老师自己也注意到忙于“点”而忽略了与学生互动交流,与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是不符的。甚至有些教师追求新科技而作秀,把教学课件弄成成果展览或动画课,有的实际成流水课,一按鼠标“一切尽在设计中”。

在《荷塘月色》的观摩课中,有的老师认为名篇名作的文学美,只有凭借声音美、画面美才能展现出来。笔者观点恰与此相反,因为不同的课文,不同的画面蕴含不同的情感,带给学生的是多方面的审美感受,而在教学过程中的音乐画面你都给了定位。换言之,这篇课文处于教材的第一单元第一课,可见位置的重要性。此文的重难点是想象和联想,感受文章景色的朦胧美。把优美的语言描写用多媒体画面和盘托出,这就剥夺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权利。另外此文的中心四、五、六三段的景色描写堪称是精彩片段,写的是荷塘上月色的朦胧,朦胧月色下的荷塘,脉脉的流水,零星点缀些白花、、、、、写景是多么的和谐优美。试问写景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抒什么情?应让学生从文章本身出发对这个问题表达不同的看法,在这里训练的是学生的求异思维。对于文科学生逻辑思维是求异,而理科学生则偏重于求同。用统一的音乐,既破坏了文章意境的和谐之美,又束缚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同时还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教师把那种隐藏的美用声音图片展示出来,这就是用感官刺激代替了学生的想象。

这样的教学方式用在《荷塘月色》中,无疑是隔靴搔痒,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热情,收效却甚微。高中语文教学有其独特性要求拓展求异,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重点在于对学生进行语言的感悟和思想的启迪的训练。培养语文素养,是无法用图片、声音、动画、视屏来代替的。相反大量的文字信息却可以帮助学生提取信息,而锻炼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