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项目范文

时间:2023-03-27 00:09: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服务项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服务项目

篇1

从长远看,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此三类人口的比例在我社区还将上升,特别是人口老龄化问题犹其突出,这要求我们社区相应尽快拓宽社会服务功能、服务领域,解决“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现实矛盾。为此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社区工作目标要求,我社区遵循社会福利社会化,福利市业产业化,管理方式市场化理论,拟建设一家社区服务站,通过服务站实施老年人托养、残疾人康复服务等措施,推进社区服务事业的发展,为社区老年人、特别是对“三无”对象和残碍人士带来生活和康复便利与保障,缓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阳新县兴国镇儒学垴社区服务站。

(二)项目地址:阳新县兴国镇儒学路93号。

(三)建筑面积:占地面积110平方米;建筑面积330平方米。(四)设置床位:90张。

(五)残疾人康复服务项目:康复医疗、康复训练指导、心理支持、健康知识普及与视、听、运动用品用具和咨询转介六项服务。(六)项目投资:60万元,其中申请上级拨款50万元,自筹资金10万元。

(七)建设工期:一年

二 、项目建设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县社会经济改革的全面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特别受国家人口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人口流动加剧因素的影响,我社区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并且出现了许多以老人儿童为主的“留守家庭”和“空巢家庭”,甚至有以三无对象为主的“孤寡家庭”;此外伴随着县域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随之带来的不良环境因素等的影响,社区残疾人数也日渐增多。现我社区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达1465人,占社区总人数的15.02%,城镇“三无”对象189人,残碍人数xx人,并正呈全面上升趁势,由之引发了诸多社会不和谐因素。面对这一现实情况,社区组织如何适应社区民情,顺应社会发展客观要求,进一步发挥好为民服务的功能,切实消除由人口老龄化和残碍人士生活起居引发的各类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与各种矛盾,使得建设好社区服务站犹为必要,且迫在眉睫。

社区服务站作为社区为群众服务一个中心载体,开展老年人托养服务和为残疾人与智障人士提供康复训练和服务事项,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已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参考与借鉴。一方面,依托社区服务站,开展老年人托养服务,在现代社会不仅可以减轻子女的养老压力,解除其后顾之忧,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更让老人衣食住行有切实可靠的保障。同时由于老年托养的集体生活模式,使老人之间多了交流沟通有了身心娱乐的空间,势必带来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另一方面,依托社区服务站,开展对残疾人与智障人士多方位康复服务,不仅可以缓解家庭压力,更重要是通过专业的心理、医疗指导和康复训练等途径,可以让他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增加他们的自理能力,更重要的是由此能激发他们热爱生活,重拾信心投身社会。此外社会服务站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其服务日益走向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必然会增加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三、项目建设的条件

(一)社会经济条件

社区处县城中心,老龄人口比例较大,单位众多,其中有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老人由于子女长年在外工作,加之自身又是机关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年老孤独,身边缺乏亲人照顾,其子女和本人有着参加社区托养的愿望;同时,社区中的一批“三无”老人,无亲无靠,更急需社区组织的关爱,纳入托养体系;而社区部分残疾与智障人士,其心理支持与机体康复又急需较为专业的医务工作人员的指导和专业康复工训练器材与场地。而目前整个阳新城关社区,还无一家专门的社区服务站来开展这些工作,因此该项目建设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二)政策优惠条件

社区服务站属于社会福利事业,有别于其他商业化建设项目,其按照国家有关政策享受众多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在土地征用、城市规划、市政配套工程方面都可由政府与民政部门出面给予最优惠政策,因此该项目建设具有一定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

(三)基础设施条件 

项目区紧邻文苑广场,环境静净优雅,水电、通信、交通极为便利,距医院、商场、学校和人民广场不足十分钟路程,有多路公汽可直达社区服务站,生活医疗卫生教育等条件优越,是开展老年托养和残碍人士康复服务的理想场所。

四、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坚持以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牢固树立“立足社区、服务于民”的工作理念,紧紧围绕“建设社区服务于民”的工作中心,扎实推进社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服务,着力推动社区社会保障等各类公益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区。

(二)项目建设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原则;

2、坚持面向“三无老人”,面向贫困和残碍人士,面向有需求的社区群体服务。

3、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和双赢的原则。

五、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概算

项目总投资包括项目建设投资和流动资金总计——万元,其中项目建设资金——万元,流动资金——万元。

(二)资金筹措

项目申请财政专项资金——万元,占总投资的——%。项目实施单位自筹投入资金——万元,占总投资的——%。 八、效益分析

六、效益分析与评价

(一)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每年可为——名老年人提供托养服务,为——名残碍人士开展六大类系统的康复服务,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项目建设过程中和投入使用后,均需要一定的劳动力,为当地富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预计——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其经济效益较为显著,该项目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篇2

一、项目概要

项目名称:xx省xx市xx区2008年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项目

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地点:

主管单位:xx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xx省残疾人联合会建设单位:xx区残疾人联合会

责任人:xxx(xx区残联理事长)

建设内容及规模:建成标准化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1处,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按照“七位一体”的综合服务需要,购置配套相关设施。

项目投资:项目总投资120万元,分项目投资额及比例为:基本设施建设投资80万元,占66.7%;设备购置投资40万元,占33.3%。

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12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0万元,区级配套资金24万元,自筹56万元。

二、项目建设的背景

(一)xx区基本情况

1、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平凉市崆峒区地处甘肃东部、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的陇东高原腹部,位于东经106°25′-107°27′,北纬35°12′-35°45′之间。东临泾川、镇原,南依、华亭、崇信,西接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固原,北邻彭阳和甘肃镇原县。

(2)行政区划:2002年8月撤销原平凉市(县级),设立崆峒区。全区辖17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1个工业园林、252个行政村。全区东西长75km,南北最宽处43km,总面积1936km2,有汉、回、蒙、满等18个民族,其中汉族约占73%,回族约占26.5%,其他少数民族约占0.5%。2006年底总人口4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47万人,农村劳动力18.61万人,贫困人口6万人。残疾人3.5万人,贫困残疾人2千人。

2、社会经济状况

据统计资料,200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86亿元,比上年增长12.83%;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5.9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7.9亿元,农业总产值8.08亿元。全区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9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5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68元。粮食总产量达到17.91万吨;2006年底全区肉牛饲养量达到26.03万头。

3、交通道路状况

xx市xx区为陕甘宁三省交通枢纽,是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素有“旱码头”之称。亚欧大陆桥复线宝鸡至中卫铁路纵贯全境,312国道横穿东西,平定高速公路全线开工,宝中铁路最大货运站位于区域中央,天平铁路(天水—平凉)、西平铁路(西安—平凉)正在建设之中。境内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西接兰州,北上银川,东连西安,南下宝鸡,跨三省而连六县。全区共有车辆7208辆,其中客车2770辆,货车4438辆,货运量641万吨,年货物周转量53672吨,客运量896万人(次),周转量62747万人。城乡交通营运路线31条,公共汽车93辆,出租车1300多辆。

(二)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现状及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xx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领导、扎实工作,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全区残疾人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社区康复服务逐步开展,残疾人康复受益面不断扩大。止目前,已有2000名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其中1500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5000多人次在城市社区和村镇得到了便捷的服务,有效地改善了残疾人的身体功能,增强了参与社会的能力。二是社区康复服务网络建设得到加强。先后创建了社区康复示范点3个,配备了康复器材。创办了崆峒区盲人按摩院,安置4人就业。与红十字会医院、市工三医院联办崆峒区康复服务指导站,设立了低视力矫治点。平凉精神病医院以诊断各类精神病,癫痫、小儿弱智、脑瘫为主,业务扩展有心理咨询、戒毒、按摩理疗等。五年来,医院门诊1760人次,入院治疗精神病人500多人次,治疗出院人数524人次,有效地开展了精神康复和预防工作。三是将社区康复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社区建设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及政府年度工作计划,依托现有机构和设施,重点开展残疾人医疗康复工作,成立区肢体残疾、精神残疾、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和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服务站,充分发挥了技术示范,人员培训、基层指导、知识普及、咨询转介等作用。2006年万安门社区被省政府残工委授予“残疾人工作先进社区、西郊办事处被市政府残工委授予“残疾人工作先进街道”,兴和庄社区为“残疾人工作先进社区”。2006年我区荣获全省“十五”无障碍建设先进区,全省先进残联组织,全省抽样调查先进调查办公室等称号。

据统计,“十五”以来,全区累计扶持4261名农村贫困残疾人解决温饱。对5000名残疾人进行了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安置1232名残疾人稳定就业,残疾人就业率达到85%。实施复明、助行、助听项目,为524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复明手术,为贫困残疾人安装假肢28具、捐赠轮椅336辆。为2000名残疾人提供了康复服务,其中1500人不同程度康复。稳定290多名残疾儿童少年在校就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4.5%。为300名残疾人提供了法律援助和服务。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实施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是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维护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保残疾人全面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解决残疾人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关注残疾人的利益,确保残疾人有保障、有尊严、有安全,使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落到实处。二、实施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是改善残疾人生产和生活条件,努力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的需求。崆峒区现有各类残疾人3.5万多名,其中有2000多名处于贫困状况,残疾人占全区总人口的7.2%。虽然政府部门通过各种渠道和康复项目的实施,投入了一定资金,但与残疾人的实际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残疾人生存状况较差,生活水平较低的局面还没有改变。为满足康复服务指导和聋儿听力语言训练,就业服务,进行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提供辅助器具供应发放,扶持盲人按摩业,加快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基础建设,充实服务人才,配备服务设备和器材,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努力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全面提升残疾人的综合素质,发挥综合服务设施工程对残疾人康复服务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三、实施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有利于推动全区残疾人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社会团结和睦,更加重视发展残疾人事业,这将为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是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我区残疾人事业发展还存在着综合服务设施严重滞后,基础管理服务薄弱,残疾人社会保障范围不顺畅的问题,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还不高,影响到整个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的建设,可以满足残疾人综合服务水平的提升,推进全区残疾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

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一是项目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有利于增强为残疾人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综合服务设施工程是为残疾人服务的场地,是残疾人直接受益的基础工程,是改善残疾人身体功能和基本生活状况的民心工程,通过康复服务指导和聋儿语言训练、就业服务、职业培训、辅助器具供应。盲人按摩,法律救助、文体活动等系统全面的康复服务,可有效地解决残疾人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特殊困难,为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和服务,从根本上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水平。二是有利于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广大残疾人是小康社会的建设者,又是小康成果的共享者,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残疾人由于自身功能障碍,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最需要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保障残疾人的权利,发挥残疾人潜能,帮助残疾人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是党和政府及残联应尽之责。和谐社会首先要让残疾人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关怀,解决残疾人康复就业、教育、救助和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不断缩小残疾人与健全人生活水平的差距,使贫困残疾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有利于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全面发展。近年来,通过全区上下的不懈努力,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联动的残疾人事业格局基本形成,全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的认识普遍提高,理解、尊重、帮助残疾人和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风尚进一步形成。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化平均水平间的差距已逐步缩小,残疾人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多层次、专业化和社会化。残疾人就业遍布城乡各行各业,就业渠道由摊点型向福利企业、民营经济转变。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健全,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得到切实改善、自强、自立、自尊、自信的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提升,广大残疾人通过劳动实现了脱贫致富。四是具备开展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工程的基本条件,崆峒区残疾人联合会组织机构健全,各项服务体系完善,业务人员经过多层次培训,开展综合服务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土地资源,资金及水电配套设施等基础条件具备,切实可行。

四、拟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基本情况

项目建成后可为全区17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西郊开发区和二十里铺工业园区的252个行政村,12个社区残疾人开展各项服务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五、建设内容与规模

(一)建设目标:

在我区建成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按照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服务残疾人的职能要求,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指导和聋儿听力语言训练、就业服务、职业培训、辅助器具供应、盲人按摩、法律援助,文体活动功能用房和辅助用房,满足残疾人综合服务的需要。

(二)建设内容和标准

崆峒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占地面积3亩,计划建成标准化三层复式全框梁结构综合服务中心办公楼一幢,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包括办公室、财务室、会议室,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指导站,残疾人就业服务所(包括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部),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部,聋儿听力语言训练部,盲人按摩中心,法律服务部、文体活动站等。并按照“七位一体”的综合服务需要,购置配套相关设施。

六、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一)项目总投资120万元,分项投资额及比例为:基本设施建设投资80万元,占66.7%,设备购置投资40万元,占33.3%。

(二)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12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0万元,区级配套资金24万元,自筹56万元。

七、项目建设期限

项目从立项调查,实施方案编写、批准立项至全面建成通过验收,建设期限两年,从2007年6月起至2008年底完成。

八、效益分析

一是项目建成后,为进一步落实《平凉市崆峒区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推动全区残疾人事业发展、改善残疾人状况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项目建成后,将惠及全区35000多名残疾人,为广大残疾人提供综合服务和健身活动的场所,满足残疾人康复服务活动的需要。三是项目建成后,可提高残疾人平等参与各项社会事业水平和提高生活质量,对于残疾人提供高效便捷的康复服务和各项工作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地作用。四是项目建成后,为我区残疾人综合服务工作全面开展提供了设施保障,真正体现了和谐社会建设,为提高残疾人综合素质,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九、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1、成立工作机构,强化组织领导。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区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发改局、残联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财政、审计、建设、国土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工程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综合服务中心工程项目的规划、建设和协调等工作。各成员单位要明确任务,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建立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和责任制度,全力抓好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工程建设工作。

2、明确目标责任,加强相互协作。各成员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把该工程作为为残疾人办实事、办好事的一件大事来抓,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区发改委主要负责项目的申报、上下衔接等前期工作。财政部门要对建设资金进入专户,项目主管部门设立相应的专户,专人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同时,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和跟踪审核力度,杜绝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项目建设单位要实施好综合服务中心工程,将项目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加强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实施工作。

篇3

关键词:实践教学;任务;专业核心能力;关键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51-01

一、服装工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依托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三个依次提升的层次,突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满足服装行业的多岗位转化和岗位工作内涵变化所需知识和能力的需要,综合设计开发服装工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服装工艺实践教学内容包括:专项训练、部件制作和成衣实训三大模块,涵括了半身裙、连衣裙、裤子、衬衫、春秋衫、西服、中山服、大衣、旗袍、礼服10个服装类别的部件制作及成衣制作。服装工艺实践教学强调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广泛性、实用性和超前性以及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和模块化。

二、服装工艺实践教学模块设计

按照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的先后顺序,设计、开发服装工艺实践教学模块。

三、服装工艺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研讨

(一)服装工艺实践教学指导思想

区别于传统的固定内容、同一顺序、同一方法的机械训练,采用“任务驱动,项目为导向”的方式、方法组织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内容、课程组织结构、授课方法、授课顺序都是围绕应用项目来进行。项目目标即课程的综合目标,项目下划分任务、子任务,每个任务、子任务下都有自己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操作要领,以任务为驱动,带动整个实践教学。

(二)“任务驱动,项目为导向”的服装工艺实践教学课程结构

应包含任务、学习目标、背景介绍、内容及学时分布与能力范围。

(三)“任务驱动,项目为导向”的服装工艺实践教学课程实施

1、整体把握。

1)依据教学与学生实际,以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适应岗位工作需要为目标,兼顾学生兴趣爱好、设计开发任务。

2)以学生为中心,以操作经验为指导,强化实战技能,激发学生潜能。

2、任务选定。任务,可以是一个小的部件制作、一件成衣实训或者是一个工艺单制作。任务的选定主要依据教学与学生实际,设置同一任务的多课题,满足学生兴趣与能力培养的需要。例如,女衬衫领子的制作就可以有:坦领、立领、立翻领、装饰线、拼接、镶边、滚条、花边、刺绣等多个课题供学生选择。

3、问题分析。针对所选任务与课题的不同,进行主要问题主要分析。例如,贴袋制作的主要问题有:贴袋的外观以及缝型的选用;贴袋的工艺方法、工艺步骤;贴袋的质量控制;贴袋的耗用时间;贴袋的变化工艺。

4、组织形式。模拟工厂实际工作情景,采用多元、动态的组织、训练方式。可以采用个人独立操作、项目或任务小组,也可以是工作室的形式。

1)个人独立操作:适用于内容少、操作简单的任务。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基本工艺的能力。

2)项目小组或任务小组:适用于成衣实训或工艺单实训。通过小组研讨、分工合作,培养团组合作、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工作室:适用于具有一定难度的案例研究。由专家带队,进行企业项目的开发研究,激发教、学人员的教、学探索精神,体现专家治学。

5、实训指导。围绕“学生需要我做什么?我能做什么?”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实训指导。

实践教学以其自身的顺序、方法、步骤完成知识能力的养成。实训开始前,指导教师要凸显任务及其背景介绍,增强学生对实训的感性认识,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结果的冲动与愿望。实训中,协助学生完成任务,做好指导记录。允许学生对同一课题有不同的思路和解决方法,鼓励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不同答案。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指导教师在实训过程中发挥关键、主导作用。对整个工作流程有完整、清醒的认识,对任务的实施过程、质量监督、时间耗用能全面掌控。

针对个体能力基础与任务难易程度的不同,实训指导可以采用技术讨论、问题探究、案例指导、协作完成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解决问题,确保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促进任务阶段性成果的及早出现。

6、考核评价。实训结束后,学生上交任务报告,指导教师依据指导记录与任务报告给出面向过程的质量评估。将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范围。

篇4

社区服务首先是社会化的,其行为主体应当是社区全体成员。通过试点工作的开展,将进一步澄清那种“社区服务”就是“社区居委会服务”的错误观念。其次,无论是社会力量主办,还是社区居委会主办,都有一个“利用和开发社区资源”的过程,必然要涉及到成本,而这些成本单纯依靠政府和社区居委会的投入是难以做到的,况且,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各种消费层次的划分将更加细密,居民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只凭社区居委会的服务,根本无法胜任这一职能。所以,开展社区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将会依据社区居民的需求来确定服务项目,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社区服务体系,体现“大服务”的理念,形成由政府引导,社区居委会进行组织、协调,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的新型机制。使社区居委会由过去直接服务,过渡到间接服务,重点在建立社区信息库和搭建服务平台上,加强资源挖掘整合和资源共享,实施对加盟进入社区服务平台的社会力量实体,进行价格、质量、安全、监督等制度建设上,通过居民和驻辖区单位对社区居委会的亲和力和信任感,不断吸引更多的企业加盟,从而提高质量,拓宽领域,在有效保障的基础上,社区居委会将有更多精力,除协助政府做好必须做的工作外,加大对公益设施建设,强化对社区弱势、特殊群体的帮扶。承担此次全国社区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单位的*市白下区,从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项目入手,20*年,就组织有关专家,以“1+X”的模式,率先进行了社区服务标准化建设的探索,研制完成了《社区服务基础设施标准》、《社会救助服务标准》、《慈善超市服务标准》、《志愿者服务标准》、《老年人帮扶标准》、《老年公寓服务标准》、《残疾人帮扶标准》、《青少年教育引导标准》等16项服务标准,明确了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队伍、经费保障、服务机制等要求和内容,服务质量大大提高,“大服务”的社区服务理念得到深化和提升。

二、通过标准化试点,社区服务“产业化”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我们所说的产业化,是指在某一服务领域形成的有一定规模相关联的一种产业经营方式,过去我们总是过分强调社区服务的福利性,而对它的经营性不够重视,误认为过分强调经营性,就不能体现福利性,一些老弱病残等群体就不能得到很好的服务。殊不知如果不把社区服务作为一个产业来培植,那社区服务的发展将永远只能在低层次徘徊,就不会有生命力。通过社区服务标准化试点,一是要将有自己知识产权主导的服务品牌、信息,并形成具有行业特点的产业链,促其做强做大,形成规模;二是要有一定的载体来体现上述元素;三是必须有自己的领域和市场。社区服务已成为区域经济第三产业的一部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了领域,也有了自己的领域并且逐步在建设体制、投资体制、服务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有了自己运行载体和机制,目前更多社区服务项目的开展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并不断地把“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作为提升社区服务档次、提高质量、壮大社区力量的一个目标。所以,通过社区服务标准化的试点,将注重社区服务福利性同时,把社区服务引向走产业化的道路,以自我发展来解决不同领域的各种矛盾和需求。在服务性质上,强调福利服务与经营相结合,无偿、低偿和有偿相结合;在政策扶持上,注重政府政策的指导和帮助,如出台各种优惠政策、规范管理行为、制定收费标准等,将社区服务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来培植;在产业结构上,依次建立相应的服务设施,多元的投资体制,高标准建成一批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场所;在产业组织上,建立社区信息化管理系统,组建集社区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社区信息化网络。通过网络系统的建立,把区、街、社区的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社会经营组织联为整体,将分散的家政、医疗保健、职业中介、维修、文体娱乐等服务资源进行网络化管理,并按市场需求形成系列服务,扩大服务功能,实现社区服务资源共享和社区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为开展社区服务搭建良好的运行平台;在产业运行方式上,可以招商引资、共驻共建和开展便民利民服务以及因此而惠及的再就业服务,为社区服务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篇5

关键词:徐州市 社区服务体系 建设发展

Abstract: xuzhou city community service relative to the southern most developed economy for the province, not onl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 are slow, but also in development level is low. Therefore, to xuzhou city community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are especially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xuzhou community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研究徐州市社区服务发展状况以及社区服务功能发挥现状, 有助于制定有关政策, 促进社区建设的发展, 寻求适合的社区服务发展模式等等。进而促进社区经济发展, 改善社区环境, 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基于此目的, 笔者于2011年7月-2011年11月对徐州市社区服务现状以及社区服务功能发挥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 调查范围主要是徐州市钟鼓楼社区。本研究采取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相结合的方法, 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 回收有效问卷367份对调查结果的完整性有了数据上的保证。 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1. 0对定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对个案访谈资料、实地考察资料及文献资料进行分析。

一、徐州市社区服务发展现状

1. 社区服务现状与需求

本研究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来了解社区在老年人服务、青少年服务、妇女服务、就业服务、治安服务、残疾人服务等10个服务项目的发展现状以及居民对这些服务项目的需求情况。通过调查明确知道在社区中开展的有某个社区服务项目的比例最低为残疾人服务19. 2%, 而最高的治安服务达到95. 6%。而与大多社区居民生活紧密相关的老年人、治安服务、医疗服务、环境绿化服务、文化活动等都在82%以上。社区居民认为所列十个服务项目除残疾人服务相关度是13. 2% 外, 其余均在50% 以上, 其中医疗服务和治安服务的比例达到80%, 可见社区居民对所列举的十个服务项目都有很大的需求。

2. 社区服务组织现状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在大多数社区中非营利性组织很少, 社区服务的提供还主要依赖政府组织。基层的居委会、物业、业委会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其中居委会的作用最为明显。徐州市民间组织发展较好, 社区中主要存在志愿者协会、残疾人协会、老年协会、社区工会和妇女协会等组织, 一些商业类的组织发展较快,遍布整个社区,便民利民的服务在不断发展。钟鼓楼社区有治安巡逻、环境保护和文化演出等几支社区服务志愿队。

3. 社区居民满意度

本研究把徐州市钟鼓楼社区涉及社区居民满意度的指标归纳为就业服务、法律服务、家政服务、老年人服务、青少年服务、医疗和保健服务、治安服务、社区环境、休闲娱乐设施、群众性文体活动、人际关系、社区居委会工作、社区商业设施等13个方面, 此外还对徐州市社区居民对总体的满意度进行了测量。通过问卷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针对上述13个指标中, 社区居民在就业服务、老年人服务、文化活动、人际关系、社区商业服务、居委会服务等6个项目的满意程度最高, 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分别达到73. 7%、64. 4%、61. 9%、58. 2%、53. 4%、51. 8%, 但在这6个项目中居民对其中的青少年服务、治安服务、社区环境满意度不是很高, 其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比例达到了37.2%、16. 3%、11. 9%。说明徐州市在社区中这些方面的工作还没有开展到位, 工作力度尚需加大。总体说来社区居民对徐州市社区的各个方面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二、徐州市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

1、资金缺乏,服务配套设施落后

钟鼓楼社区云龙区下辖社区中发展较为落后的社区之一。资金短缺、社区公共服务运行困难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极其不完善。社区居委会在破旧的平房里办公,办公环境相当简陋,更不用说用于社区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了。

2、社区服务创新意识不强

一是提供社区服务的主体较为单一。社区服务提供仍然以政府力量为主,还没有建立相应的机制来促进社区服务主体的多元化。二是社区服务开展相对封闭。现阶段社区服务的发展总体上属于外推型模式而非内源型模式,社区面向辖区内单位的服务不足,辖区内单位与社区的互动不够。三是社区服务项目有待进一步拓展。

3、社区服务发展尚不能满足居民服务需求的增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服务和居民需求之间呈现出社区服务单一性和居民需求多样性之间、社区服务的大众化和居民需求个性化之间的矛盾。加上政府部门职能向下延伸过程中,社区过多地承担政府的职能。致使社区缺乏配套的硬件条件,政府职能部门未有效配备人员、资金,造成社区责任与义务不匹配,使得社区服务的开展与居民需求存在差距。

4、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化水平低

职业化发展的基础是职业地位的建立。一些社区工作者反映他们的职业地位还没有确立,社会认可度低、待遇低。这影响了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三、徐州市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策略

1、强化社区服务基础建设

社区服务的基础建设内容包括软硬件建设两个方面。软件建设主要指的是人员配备、管理机制等;硬件建设包括设备、资金、场地、设施等。对于提升钟鼓楼社区服务基础设施而言,主要问题在于资金的匮乏。因此,加快相关资金的筹集力度,优化社区服务基础建设也就变得重要起来。作为社区服务基础建设的基础资金,当前从政府的支持力度来看,完全依赖政府的支持不太现实,政府至多在减免税方面提供优惠政策,无偿提供部分用地和基本的硬件建设资金。

2、营造浓厚的社区服务参与意识

居民对其在社区中主体地位的认可会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而这种主体地位的建立是在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建设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它对于居民民主意识的培养、居民参与意愿的增强非常有益。通过对社区服务设施的改善,使得大多数社区居民走出家门,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意愿,选择具有差异化的社区活动。

3、社区服务体系应是专业化、职业化的服务体系

社区服务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主要体现在社区服务内容的专业化、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应将社区养老医疗康复服务、社区矫治服务、居民心理咨询与辅导、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等内容纳入社区服务体系.并重点进行,以增强社区服务的专业性。同时,社区服务需要专业化的队伍。不仅需要高学历的从业人员,而且更需要拥有社会工作、医疗保健、心理学等专业知识背景的专业人才。需要充分利用义工和志愿服务人员的低偿劳动。加强社区服务职业化,要采取措施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职业资格认定、培训考试制度、福利待遇、职业职称晋升制度等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 夏学銮.中国社区服务的内容体系、运行机制和其他[J].社会工作,1998,(1).

[2] 林泉.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N].光明日报,l998一O9―11.

[3] 李秀琴,王金华.当代中国基层政权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281-292.

[4] 郭超.关于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社区服务体系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2)

[5] 张惠敏、欢佩军、张素罗巧浅论完善城市社区服务体系[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2)

[6] 陈洪涛、王名.社会组织在建设城市社区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基于居民参与性社区社会组织的视角[J].行政论坛,2009(1)

[7] 于燕.关于如何建设社区服务体系的几点思考[J].理论界,2003(1)

篇6

一、促进社区服务建设,按照上级的布置和要求,今年,我们把社区服务工作列入了社区建设的重要议程,认真做好创“充分就业社区”工作。再就业是一项民心工程,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家庭和睦幸福和人民安居乐业,是涉及涉及到社区祥和与稳定的头等大事,因此,我们与辖区社会单位和友邻社区收集了各方面就业信息,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积极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行再就业。经过双向选择和协调,成功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使他们重新走上了就业岗位。到年底,社区已实现无零就业家庭。

二、积极开辟社区爱心屋,为辖区困难居民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搞好社区服务工作,让居民真实地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最近,我又购置了一批家用工具和日用品,方便辖区困难居民领取和借用。在实际工作中我采取与居民群众在思想上,情谊上进行沟通,以开展群众性自娱自乐和各种竞赛活动来增强居民与社区的联系,不屈服于环境、条件和闲话,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赢得了辖区居民的拥护,也得到了上级的肯定。

三、拓展社区服务渠道,兴办服务项目,居委会积极想办法,多渠道开辟社区服务项目。目前,根据社区调查掌握的情况,我们在原有社区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又开辟了流动人口家政服务和成立社区驾协的服务,特别是家政服务这项工作自开展以来不到一个月,就陆续有社区居民和单位与我们联系,请我们的服务队上门为其服务。

篇7

一、我区社区建设工作成果

(一)基础设施投入加大,服务环境明显改良。

按照锡发[20**]22号、锡发[20**]39号、锡办发[20**]22号、锡办发[20**]78号和锡办发[20**]79号等文件的要求,区、镇、社区(村)各级都相继加大了对社区为改善基础设施的多元化专项投入,通过“四个一批”(即规划布置新建一批、资源共享整合一批、加层扩建解决一批、房产置换落实一批)的办法,分别按村(1000-1500平方米)和社区(800-1000平方米)的标准,对集办公、服务和活动用房为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用房进行了新建和改扩建,至**年底,建成总面积达13.5万平方米,总投资1.15亿元(其中区财政已拨出740万元专款,用于对达标单位给予一次性以奖代拨补贴)。社区基础设施的改良,使社区工作环境日益完备,社区服务和活动条件明显改善。

(二)政策体系基本构成,服务机制逐步建立。

**年按锡办发[20**]93号推进的服务进社区活动,实现了区级部门、镇(街)和社区(村)服务工作的对接、联动和双向考核。部门社区服务工作指引的制定实施、岗位责任制度的建立、操作指南的上墙公示、工作流程的编划明晰,服务卡片的广告化发放,均为社区实行优化便捷服务、实现长效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平台作用初步发挥,服务功能有效拓展。

按区内业已形成的区、镇、社区(村)三级联动服务机制,建成的社区服务中心总体上已利用各自设立的“厅、站、室、校、场、栏”等,因地制宜地开展了相应的社区管理、服务和相关活动,基本展示了服务进社区活动确定的公共服务的信息采集、项目受理、咨询代办等社区服务的规定动作,并在便民利民服务项目上,套路多样,各施拳脚。同时在社区活动中通过整合和利用人才、场地、器材、项目等资源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体活动、彰显各自特色,营造了氛围,凝聚了人心。

(四)工作指引贯穿主线,服务项目形式多元。

以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构成的十四个主要业务指导部门,都针对各自服务重心前移下靠的操略,制订出台和汇编了服务进社区实施方案与工作指引,基本为社区服务提供了政策依据、业务运作渠道和操作方式。各社区(村)亦以服务进社区服务活动为抓手,结合自身优势设立多种类型的服务项目,为民提供相应的社区服务。其中以黄土塘村、廊下村为代表的村民论坛,张泾社区的“相约星期四”活动,东湖塘社区的少儿书画沙龙,青虹路社区的乒乓球协会,人民路社区的器、乐、演、唱,桑达园社区的花卉制作,宛山村的电子触屏服务指南,春江花园社区的电信“1890”便民利民服务声讯热线,寨门村、锡通社区等居家养老服务站所等,均在服务项目和型式上引成了特色品牌,展示了亮丽的风景。

(五)考核举措双向落实,服务效能得以体现。

按区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印发的《20**年度服务进社区活动考核办法》规定的基本原则、考核对象、考核办法和考核结果运用的要求,实行了区直政府部门、镇(街)、社区(村)三个层面的分级考核,落实了对各自推进服务进社区活动中的工作措施、推进力度、目标任务等进行相互监督、考核评估的工作举措,确立了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务实的考核标准,实现了上下结合、横向互动的双向考核,并把考核结果纳入到最终作为评定区直政府部门、镇(街)机关工作绩效、社会建设等工作的重要指标和社区(村)和谐社区建设考评体系之中。措施的得力,使社区服务工作效能得以有效地体现。

二、我区社区建设工作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为社区服务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我区专门建立了区镇(街)相应的协调指导部门,并调整成立了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成员单位也扩大到28个,同时建立完善了区社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

2、完善政策文件,深化服务管理机制。

我区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锡发[20**]39号)、《关于开展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锡办发[20**]79号)和《关于在全区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的通知》(锡办发[20**]78号)、《关于开展服务进社区活动的意见(试行)的通知》(锡办发[20**]93号)、《20**年度服务进社区活动考核办法》(锡社指发[20**]3号)等一系列社区建设的综合性文件,为推进社区服务建设提供实施依据。

3、加强部门协调和配合,加大社区服务建设推进力度。

今年,我区先后多次召开了“服务进社区活动”的专题推进会议,由28个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共同参与商榷,制定了我区“服务进社区”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任务,并明确了各职能部门各自的工作职责及具体实施工作的阶段部署,加强了部门与部门、部门与社区之间的横向沟通与上下联动,进一步加大了社区服务建设的整体协调与推进力度。

4、以社区工作指引为抓手,理顺政府部门和社区的工作关系,明确职责。

将目前已进入社区的工作进行调查梳理,界定政府部门与社区的职能,理顺社区与政府部门的关系。进一步完善了工作指引,明确工作职责与标准,扩大了工作指引的制订范围,目前已有劳动保障局、综治办、民政局、卫生局、计生局等14个部门制订了社区工作指引和实施方案,同时,我局还率先开展了“民政干部服务进社区”的系列活动,并将民政服务的各项工作条例、文件政策、办事须知、工作流程编印成《社区民政服务操作指南》和《社区建设工作手册》印发给每个社区,规范了社区服务形式和程序。

5、以政府花钱购买服务的方式,完善社区公共服务。

根据锡办发[20**]93号、锡社指发[20**]3号文件精神,大力拓展服务项目和内容,通过经费安排引导社区承接部门管理服务工作,对于达到工作指引起要求,并通过考核的,按照每人10元的标准给给予工作经费补助,既推进了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贯彻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又有力地调动了社区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了文体、教育、卫生、综治等社区公开服务的深入开展。

6、整合市场优质资源,开展便民利民服务。

我区在春江花园社区开展了打造了数字化服务平台的试点建设,通过设置“1890”社区服务热线,与辖区内各服务网点进行联结,为居民群众提供高效、优质、快捷的服务。这种做法,既整合了社区的优质服务资源,又大大方便了社区居民,还充分发挥了社区服务中心平台的服务功能和整合功能。对于暂时其它社区,通过在各社区服务窗口办理登记联系或发送便民利民联系卡等形式为辖区群众提供优质价廉、快捷便利的中介、家政、水气换送、电器维修、法律咨询、管道疏竣、锁匙启修、机船票订购等便民代办服务。

7、激发居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开展自助互助服务。

通过开展党员“五双”活动、村(居)民论坛、积极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志愿者队伍,激发居民群众互帮互助的参与热情。

8、建立健全政府部门和社区双向考核互动机制。

按锡社指发[20**]3号规定的考核内容,年终将对相关部门对社区工作的指导和支持情况进行评议,为各部门加强和完善社区工作提供参考,建立起政府部门和基层社区之间的双向互动机制。

三、我区社区建设工作经验

推进社区建设,是篇大文章。它关系着在新世纪我们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来管理社区这个复杂的社会肌体;关系着如何进一步发挥社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关系着在社区管理中如何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社区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并在实践中探寻出一条适应中国国情的社区建设之路。

(一)从社区组织的性质和特点看,社区建设是联系广大居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根本性质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随着基层社会事务的增多,应鼓励和支持这种基层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它对于行政组织的职能具有转替性和辅,在党和政府与广大

居民群众之间起着不可替代的联结和沟通作用。

(二)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看,社区建设是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新体制的重要条件。

在新的形势下,社会成员固定地从属于一定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已被打破,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建立一个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网络,也需要社区发挥作用。还有,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入,城市居民与所在社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他们不仅关注社区的发展,参与社区的活动,而且对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多个方面提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推动社区建设,拓展社区服务,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广大城市和农村居民的迫切要求。由此可见,社区建设是应运而生,是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新体制的重要条件。

篇8

一、问题归纳

1.考核激励措施不完善,影响服务常态化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工作若要实现好的效果,就离不开常态化、长期化的基地建设与项目建设,而这两个内容的实现都离不开更有力的配套组织管理、考核激励措施。但是不少高校在推进大学生志愿者入社区的活动时,往往都未能及时地推出服务时间的统计、服务质量的考核以及定期的评估、表彰、激励措施,导致志愿者甚至产生“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参与和退出随意化”的错觉,严重影响了志愿者活动组织的严肃性与执行力。

2.忽视大学生志愿者奉献社会与自我成长的双重需求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的动机是多元的,服务的兴趣点也是多元的。如果不能有效整合活动形式与服务内容,实现他们自我成长与奉献社会的双重需求,则无法真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实践中,不少高校在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时,未能对志愿者的能力特长、服务意愿以及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备案登记与分类管理,亦未能提供给志愿者更多元的服务项目选择,导致服务项目过于单一,对大学生自愿者的吸引力不够。进而影响大学生持续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未能养成常态化参与志愿服务的行为习惯。

二、改进工作的总结与建议

1.将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工作考核重点由“重数量”转为“重质量”有内涵、有特色的社区服务项目才更能吸引大学生参与其中;有质量、有水平的志愿服务也才能获得社区的认同与更多支持。如果把数量设为组织工作考核的主要权重指标,就容易导致学校各义工分会将工作重心放在盲目扩大招募人数、争抢服务社区、一味增加服务项目上,各义工分会往往很难再有精力将服务内容做精做细,做出特色。因此,笔者认为学校在推进大学生社区服务的组织工作中应避免整齐划一的考核模式,也不能将志愿者人数及服务社区的数量设置得权重过高,应更加关注服务内涵、服务特色及服务实效的考评。这样才更能鼓励学校各志愿者分会将组织工作的重点放到内涵建设上,并能够更自由地结合自身优势与服务社区的特色,摸索出适合自身的社区服务模式。

2.紧贴社区需要,结合专业优势,做出“大学生”特色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可以参与的项目很多,其中,与专业结合,能让学生发挥专业优势、能增进他们专业学习兴趣的服务项目特别受大学生志愿者欢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就有不少义工分会积极尝试这种模式。例如,社区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入社区参与自闭症家庭支援志愿服务;出版与发行专业的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入社区提供公益活动宣传海报、简报以及画册的设计、排版与制作服务;英语专业的优秀学生在义工分会的组织下,入社区为“城中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四点半英语课堂;机电、电信专业的学生为社区居民长期提供小家电预约维修、电脑故障排除志愿服务等。这些活动经实践检验,能为社区弱势群体提供实实在在的援助,能真正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缺口,逐渐做出了“大学生”品牌效应,对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也更能产生持续的吸引力。

3.完善配套激励措施,加强志愿者管理工作在此方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已逐步摸索出比较有效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制度化引导。学校出台文件,如《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对志愿者的资格条件、权利义务、注册管理、培训机制、组织工作流程、志愿者激励与保障、法律责任等均作了全面的规定。同时辅以《志愿服务储蓄银行及志愿服务证书实施办法》《志愿服务校长奖评选办法》以及《志愿者培训方案》三个子文件,让志愿者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让激励措施细化、明确,具有可操作性。不但如此,部分二级学院还进一步补充了志愿者入社区服务的配套激励措施。如为了增强服务效果,鼓励专业教师指导专业志愿者服务,补充了有关折合教学工作量、纳入评优指标等配套激励制度等。(2)设立志愿者工作专项基金,为志愿者服务项目、志愿文化培育、志愿理念宣传、志愿事业研究、志愿服务推广、志愿者培训等提供资金支持与保障。例如,在风险保障方面,我校学生只要在校园系统注册成为志愿者,即可享受深圳市义工联所规定的交通、保险、医疗等基本保障。(3)学分激励。志愿者满足年志愿服务时间20小时的基本条件后,志愿服务满1小时转化为1个积分,积分满24分即可置换选修课学分1分,在校期间最多可以置换2个学分。(4)服务证书激励。志愿者毕业前,学校统一为其颁发志愿服务证明,并详细备注其服务时间和积分的历史记录,包含其服务时间、效果、服务鉴定等一系列内容,方便志愿者出国深造及求职所需。(5)荣誉激励。学校设立志愿服务校长奖,每年表彰一批表现突出的志愿者及志愿服务分会组织、特色项目、特色基地等。

篇9

一般来讲,按照居住地把人口划分为不同的地域板块即为社区。早在1881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介入了社区研究,并赋予了社区以社会学意义。他认为,社区是指“由具有共同的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社会团体或共同体”。后来,社区被当作一种“生活共同体”在广泛运用,只是有的强调精神层面,有的强调地域层面。因此,社区服务被学者们认为是一种“在政府指导和规划下,发动和组织社区内成员,建立完整系统的服务网络,开展互助活动,为人们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种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

中国社区管理的体制是社区居委会在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开展社区服务。社区虽然在法律上属于自治组织,但事实上却承担着诸多的行政职能,成为政府各项政策执行的行政末梢。换句话说,社区的主要工作是落实上级政策,配合上级政府完成一系列社会管理工作。因此,社区服务的基本逻辑就是“自上而下”的政策落实。同时,由于社区工作人员多呈现数量少、专业化程度低、年龄偏大等特征,所开展的社区公共服务大多是供给主导型的。

但是,供给主导型的社区服务模式,因其存在不能积极回应居民诉求、服务方式单一、居民参与性不足等缺陷而效率低下,导致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成效不明显。社区是直接面对居民开展服务的最基层组织,直接为居民解决困难,提供衣食住行娱学医等服务,所以社区服务必须要有针对性,“居民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新形势下,社区服务应该从供给主导型转向需求主导型,这是优化社区服务的前提条件。

“四民社区”创和谐

“安居乐业”是每个居民的基本愿望。为了改善住区治安环境,提升群众生活满意度,遵义市红花岗区插旗山社区,提出打造“四民社区”活动,即创建安民社区、便民社区、乐民社区、康民社区。

插旗山社区位于遵义市老城区,毗邻火车站、汽车站。社区经济基础差、贫困人口多、流动人口量大,社会治安环境较差,居民希望改善住区治安环境的愿望迫切。在此背景下,插旗山社区主动回应居民诉求,多方筹集资金,在社区开展了安民工程活动。社区通过布局“四个一工程”建立治安管控体系:每个治安重点区域和街面主要位置安装一组监控设备,每个社区建立一个社区警务室、每条道路要害部位设置一个治安岗亭、每栋居民楼安装一扇电子防盗门。在完善硬件管控设施的基础上,社区还加强了以专兼职巡防队员为主体的人防建设,在主要街道、社区巷道、居民楼院构建三级巡防网络,做到街巷有人巡、院落有人守、楼栋有人看。建立起了人防、物防、技防、意防 “四防”体系。

“安民工程”的建设,极大地扭转了社区治安混乱的状态,得到了社区居民的高度认可。在此基础上,插旗山社区不断延伸社区服务,围绕“生活安全、居住便利、精神愉悦、身体健康”这四件居民最关心的事情开展社区服务。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探索,社区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群众安全感明显上升;一系列便民措施的落实,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给居民带来了极大便利;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丰富了社区群众文体活动,增进邻里感情。

经过总结提炼,这一活动被称为“四民社区”建设。2005年初,“四民社区”创建活动被确定为遵义市城市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载体,正式写入市委的1号文件。同年4月,遵义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在城镇开展“四民社区”创建活动的意见》,“四民社区”建设自此在全市推开。

围绕服务定项目

“四民社区”创建活动在红花岗区全面推开之后,在2005至2006两年间,各街道着力推动社区办公室和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2007年3月,红花岗区召开区委全委会专门审议了关于“四民社区”建设的文件,确定每年财政投入500万元用于“四民社区”建设的引导资金。2007至2009年,夯实社区服务基础设施,打造一批示范社区,规定每个街道办事处打造两个“四民社区”建设示范点;同时对基础条件差的社区进行帮扶,主要解决其办公场地问题,通过社区原有场地的改造、租赁场地、新建场地等方式,到2009年全区检查社区办公用地时,基本实现每个社区都有办公场地的任务。

此后,红花岗区确定了“围绕服务定建设项目”的工作思路开展“四民社区”建设。首先,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除保留社区支书、主任独立的办公室外,其他职位全部实现一站式办公,方便社区居民办事。其次,社区服务项目主要围绕“一老一少”这两个特殊群体展开,着重从社区居民的吃喝玩乐医等问题入手,实现社区居民生活的便利化,满足居民生活需求,解决居民生活困难。通过各种便民服务项目和服务平台建设,满足居民生活便利的需求。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社区建立的工具屋。社区工作人员通过观察发现:每个家庭都需要一些常备工具,但是有些工具使用率低,许多家庭感到购置麻烦。针对这样的情况,社区购买了近百种家庭常用工具,建立了便民工具屋,供群众免费借用。另外,社区还建立了便民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公布便民利民服务内容;建设“爱心超市”,让低保户、残疾人群以成本价购买生活物品;建设“爱心中转站”募集帮困基金和居民日常生活物资,发放爱心卡,建立起对困难社区居民的帮困服务平台。另外还设有粮油配送点、社区邮政服务中心、社区诊疗室等,基本实现了生活小事不出社区。

“四民社区”创建工作还注重服务项目的不断创新。决策机构每年初都要召开一次“金点子”会,参会人员有党政领导、社区支书、主任及街道办事处具体部门工作人员、社区居民等。与会人员根据各部门及社区实际情况畅谈当年社区建设思路,通过讨论比较典型的服务项目。如社区“安全护送岗”、“爱心救助铃”、“流动人口寄宿公寓”、“平价蔬菜直通车”等项目,都是围绕群众迫切需求提出的,项目的实施,得到了社区居民的高度认可和积极参与,使社区服务取得较好成效。

启示与思考

一般认为,社区服务主要分为三种模式:政府主导型社区服务模式、社会自治型社会服务模式及官民合作型社会服务模式。在我国,社区服务是政府主导型的。政府通过强大的资源统筹能力和组织动员,在实现社区服务的同时完成了社会管理。

显然,“四民社区”建设也是政府主导型的社区服务模式。活动首先发源于基层,是基层社区为了解决区域治安环境取得成效后,不断丰富社区服务内容而创造性地探索的社区服务模式。通过政府的强力推动,“四民社区”创建活动在全区甚至全市推广,使社区建设经验得到共享而使更多的居民受益。

篇10

【关键词】居家养老;社区服务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时展必须要重视的一个问题,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城市面临居家养老问题。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延续至今,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庭养老都是最基本的养老方式,但是目前家庭养老问题突出,很多老人得不到良好的家庭照顾,为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城市养老社区服务应运而生,通过城市整体科学合理的规划,为老人提供社会化的服务,从而让老人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获取社会的关怀。

一、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必须要对城市居家养老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借鉴不同地区的社区服务经验,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服务资金短缺

开展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服务资金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来源,包括财政拨款、社会捐助、彩票公益金的资助与市场化的运作。这些服务资金可作为服务费用支付给接受服务的老年人,也可作为报酬支付给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服务中心的建设也离不开服务资金的支持。但很多情况下,出现服务资金短缺的问题,如服务站需要支付给护理工人工资,但工资额度较低,很多员工不愿意做,或提供的服务明显不足,但提升工资幅度,服务资金则更加短缺。城市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机制的不够健全,也妨碍了资金的筹集,地区居家养老补贴机制建立的同时,没能带来有效地评估机制的建立,评估机制需要分析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对服务质量与服务效果等相关内容进行调研,以筹集资金进一步有效的提升社区服务质量。

(二)缺乏专业的服务团队

随着市场化运作的发展,社区服务大多是政府购买服务,委托公司去执行。但公司运作时,服务得到认可也是一个过程。很多老人对公司服务持较为严谨的态度,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工作大多是无偿的,主要对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进行照料,但论及到部分有偿服务,老年人就很难接受,所以此类公司服务业务很难在老年群体中推广开来,低认可度严重影响服务中心工作的开展与推广。此外,公司提供服务缺乏专业的服务团队,服务人员分为接受薪水的工作人员与不接受薪水的志愿者,有偿的服务人员缺乏专业的培训,服务意识较差,存在服务内容不完善的现象。而志愿者的队伍不够壮大,志愿者参与度不高,严重影响了服务质量。专业服务团队的缺失造成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较为单一,服务偏向物质生活服务,缺乏对老年群体精神生活的关怀。

二、发展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

(一)构建专业人员同志愿者相结合的服务团队

服务团队的质量影响服务质量,构建专业人员同志愿者相结合的服务团队,在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了投资建设资金。为了培养专业的服务人员,提出三方面的建议,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可开展一些老年社会学、老年人管理与服务项目的专业或课程,建立老年人员定期培训机制,构建有计划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养老服务人员掌握基本的康复、保健与护理的知识,从而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公开招聘、定向培养等方式引进养老专业的人才,也是扩充专业服务团队的有效方式之一。培养专业服务人员的同时,也要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发展社区志愿者,能有效扩充服务队伍,也能扩大社区服务的宣传力度,让更多人参与社区服务中,提高人们对社会服务与关爱老人的重视度。

(二)丰富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

由于我国的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仍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需要不断得到扩充。通过对老年群体需求方面的调查,具体的老年服务包括家政服务、生活护理与精神慰藉,通过提供多方面的服务满足老年人不断发展的服务需求。精神层面的慰藉是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最主要的部分,开办社区老年学校、让老年人学习各项新知识、扩充老年人的知识层面是丰富老年人精神世界的主要方式。此外,开展各项社区活动,扩大老年人的社交圈,让老年人交朋友能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部分专职、专业的老年群体,可在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促使老年人自我价值的实现。社区服务居家养老形式需要不断得到扩充,医疗服务层面,大力扩充家庭医生,做好老年人健康保健工作,以社区为单位,对老年人定期做好身体方面的检查,扩充服务范围,提高社区服务质量。

(三)扩充政府财政投入

为了促进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整体规格的构建,单靠基层财务补贴与社会募集的资金是不够的,必须要扩充政府财政投入,利用政府投入构建整体居家养老金预算制度,保证养老资金得以为断投入。社区服务需要构建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在当前社会化思潮的引导下,养老服务离不开多方的参与,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龄人口对社区服务的依赖性逐渐加强,社区服务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各项服务项目,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服务质量,社区养老服务需要不断得到外部支持,将市场运作融入其中,利用市场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服务项目的供需平衡,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利用,能从根本上改变社区的状况。企业提供有偿服务时,收费要尽量合理,在老年人所能承受的范围内进行收费,从而促进产业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三、结语

城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体系的构建关乎城市老人的生存发展,良好的服务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高人们对社会的整体认同感,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彭希哲,梁鸿,程远编著.城市老年服务体系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