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诚信范文

时间:2023-03-31 21:31: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诚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诚信

篇1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诚信意识;诚信制度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看做是“立身之本”、“举政之举”、“进德修业之本”,孔子甚至认为可以“去兵”、“去食”,而不可无信。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如何把诚实守信作为大学生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基本理念与准则,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索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1.作业抄袭、考试舞弊现象严重

学生独立做作业、做实验、写报告的人越来越少。笔者就此在学生中调查,结果发现,70%的学生作业或实验报告是采用抄袭方式。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成绩差的为了六十分而作弊,成绩好的则为了评奖学金、评优等而铤而走险,且作弊手段、方法层出不穷,花样不断翻新。更有一些人胆大妄为,不惜重金雇用“”替考英语四、六级等重要的国家考试,在补考中请人代考。这些都严重地破坏了考试的公正性。

2.弄虚作假蔚然成风

在学习期间,有的学生为了逃课或躲避集体活动,编出生病、家中有急事等理由,甚至找人冒充家长通过电话请假;有的借东西不还、损坏东西不赔;有的用种种不正当的手段换来各种荣誉和入党、评优、评先的机会,在就业期间,有的学生以欺骗的手段制作虚假就业自荐书等等以致大量的假学历、假档案、假证书、假履历充斥着大学生的求职市场,诚信求职面临严峻的考验。

3.助学贷款的欺骗和违约行为

助学贷款是国家对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帮扶举措,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贫困学生的殷切关怀。一些学生却把这一政策理解为“福利待遇”,将学费用于挥霍而编造虚假情况称家庭条件困难获取助学贷款;严重的是有些在毕业离校后,即黄鹤一去不复返,杳无音信,更有甚者不择手段采取改名换姓的方式逃避还贷,从而使助学贷款遭遇诚信危机。还有个别学生毕业实习期间借实习单位的钱,承诺工作后在其工资中扣还,但毕业后在该单位服务不久就不辞而别另谋高就,跳槽到其他单位,逃避还钱。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1.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存在缺失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家长、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子女的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许多家长往往片面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子女的不规范行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前的学校教育很大程度上也存在重成绩、轻德育的现象,在评优、入党、争先进、推免等活动中还是经常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加以衡量。更甚者有些家长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做一些撒谎、虚伪的事情,某些教师自身也存在着一些不诚信的行为,比如高校的某些奖项提前内定、抄袭他人科研成果、雇用他人撰写论文等,对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有着不良的示范作用。

2.制度和诚信体制尚需完善

一个人能否确立诚信的价值观,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更为关键的是制度的完善。当前的诚信现状往往是:讲诚信者不仅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认可,获得相应的鼓励和收益,反而遭到白眼、歧视、排挤、打击报复;而那些不诚信的行为又得不到有效的制止和惩罚,相反却攫取了大量的非法收益,这些对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将一个人的诚信问题分为几方面来看,不仅看做是一个人的品德问题,还应该当成制度环境问题。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我们要规范信用制度,建立和完善诚信体制,做到奖罚分明、奖惩及时有效。

3.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

大学生失信的内因主要是责任意识淡薄,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独立反思的能力,对现实生活的一些黑暗现象缺乏清晰、理智、全面的认识,容易将一些阴暗的社会现象看做是社会的本质,从而导致他们诚信观念的缺失,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提出过多过高的要求,在家庭和社会中以自我为中心,在社会上追求名利,极少考虑自己在社会上应该承担的责任义务。自我约束力较差,不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不能很好地调控自己的言行,造成诚信观念和失信行为上的不统一,甚至差距很大。大学生责任意识淡漠,是造成大学生不诚信现象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诚信问题解决措施

要切实有效地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必须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诚信教育体系,将诚信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最好从组织制度和思想三方面来抓。

1.组织方面

要注重辅导员、班主任环节的建设。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接触多,交流多,对学生影响广泛,必须选择素质水平高、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并具有较强教育管理能力的人员充当。同时要注重辅助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在教育者和学生之间起到桥梁纽带的作用和他们自身良好诚信形象的“榜样效应”,从而有力地带动同学。

2.思想观念方面

要充分认识到诚信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道德要求;要把诚信作为高校和学生行为的基本规范,注重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要把诚信建设摆在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首位,将诚信视为一种文化在高校和大学生群体中传承发扬。

3.制度方面

(1)建立健全各种诚信制度和诚信道德建设制度,以强化诚信教育。

(2)建立诚信的考评体系和相应的信誉档案,建立学生诚信或个人信用档案,逐步实现系统内联网,并与教育部门的全国学籍网连接,收集学生在各方面的诚信表现,并将其作为就业、毕业、评奖的重要指标。

(3)在高校中积极拓展诚信监察渠道,如建立公示制度、申请和听证制度以及加强学术活动的舆论监督和建立举报奖励制等。

(4)在学生自育时要强调诚信道德建设。

(5)深化大学生诚信实践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建立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

(6)培育社会的诚信道德文化,构建社会诚信文化系统,在环境建设中要体现诚信道德建设,引导学生共建和谐校园。总之,高校的诚信教育的效果是事关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兴旺发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的大事,是事关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学生的前途与命运的根本任务。全体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并积极探索诚信教育的新方法、新举措,真正培养出新一代诚实守信、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共创新时期健康文明的和谐校园。

课题名称:民办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养成教育的教育研究.

篇2

关键词: 高校诚信档案 诚信缺失 档案建立和管理

目前,高校大学生诚信档案作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新生事物,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主要原因是随着市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给社会精神以极大冲击,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信用体系受到严重挑战,构建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高校大学生诚信档案既是人事档案材料的补充,更是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强高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建立高校大学生诚信档案成为当前高校档案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基础前沿工作,很多高校对此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现我就建立高校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必要性、内容、特点作初步探析,并对如何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它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一、大学生诚信危机的主要表现

(一)学习活动中的诚信缺失。

随着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化和改革,高校普遍采用了量化考评办法,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奖学金、评比先进、入党、就业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有的学生在这些利益面前就失去了信用,靠作弊取得更好的成绩,以获得更好等级的奖学金,获得更多的荣誉和表彰。抄袭作业甚至抄袭论文的时有发生。

(二)经济生活中的诚信缺失。

有少数大学生恶意拖欠学费,他们的家庭经济并不困难,但是他们却把父母给的学费挪作他用,大肆挥霍,并以家庭经济困难为由不交学费,既欺骗家长,又欺骗学校。还有一些大学生弄虚作假,骗取特困生困难补助,加上学生生源所在地方政府的某些办事人员出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心态,出具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虚假证明,给学校特困生的认定更增加了难度。

(三)交往活动中的诚信缺失。

一些大学生在交往活动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诚信缺失,做人不真诚,心口不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阳奉阴违;功利思想日趋增长,入党、评优、竞选学生干部等动机不纯,虚荣心强;对他人不开诚布公,言行不一致,隐瞒欺骗。

(四)求职过程中的诚信缺失。

有些大学毕业生为了有效地推销自己,违背诚信,挖空心思编造“辉煌经历”,造假证书,伪造优秀履历,以吸引和打动用人单位。少数大学生缺乏诚信观念,契约意识淡薄,与用人单位签定就业协议后,找到条件更好的单位就不辞而别,而且想方设法逃避违约责任。对于毁约的学生,用人单位最多只能追究他们的经济责任。人走岗位在,为了填补空缺,又必须从头再来,可是时间晚了,毕业生多半已经与别的单位签订了合同,而一旦选中了那些有约在身的,等于挖别人的墙角,新一轮违约由此产生,造成恶性循环。这些违约学生的不诚信行为一方面使自己的个人诚信度打了折扣,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了用人单位用人计划的完成,破坏了劳动力市场秩序,越来越多的企业被迫调整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不再愿意承担起培养大学毕业生的社会责任。

二、探索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的管理

目前,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诚信问题,我认为,改变目前高校诚信缺失问题应该采取“两手抓”,一手抓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这属于软件范畴,另一手抓大学生诚信考核档案,这属于硬件范畴,也是最能见效的途径,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

(一)高校学生诚信档案的基本构架。

高校学生诚信档案作为学生档案的有利补充,既与普通学生档案有联系,又与之有区别,为此,建立高校学生诚信档案的基本内容应侧重包括:1.基本信息:包括大学生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政治面貌、特长、学生证编号、家庭信息、个人联系方式等。2.在校期间的信用记录:如学费交纳记录、学生承诺书、助学金贷款及还贷情况、获奖学金情况、借阅图书归还记录、勤工助学情况、考试作弊记录等。学生考试作弊、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行为等,以及参加重要实验、科研论文获奖情况。如有恶意欠费、骗贷及骗取他人钱财或借钱不还的行为等需重点记录。3.实习就业信息:记录学生在实习期间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工作业绩等状况;在求职过程中向用人单位提供信息真实情况等。同时,还可以记录学生升学、就业、待业等毕业去向信息。

(二)高校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和管理。

诚信档案作为一种偏重于学生日常行为的考察,记录大多数为动态数据,将学生诚信档案与日常档案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应采取以下几个方法:1.基础数据的采集。基础数据的填写应由学生自行填写,辅导员予以审核,审核过程也是对学生的诚信的一个审查,初步建立诚信基础档案。2.诚信档案的日常管理。动态数据的采集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由辅导员负责采集本系(院)学生诚信信息,并进行填报:对获得奖励、助人为乐、捐款捐物等诚信记录,应及时记录;对学生的不诚信行为,由辅导员深入细致地调查核实后,实事求是在学生诚信档案中作记录,做到慎重、细致、公正,并同时让学生深刻认识和反省到自身违背诚信的事实,避免以后在诚信档案中多增加一条不光彩记录。3.毕业时诚信档案的处理。诚信档案是学生在高校入学期间的诚信情况反映,对以后的学习工作起了重要参考作用。为建立学生诚信档案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学生诚信档案在学生毕业时应装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就业推荐的必备材料之一,供用人单位查询。学校有义务告知学生本人诚信档案的记录情况,如果对记载的内容产生争议,由学生工作部门认真审核并负责协调,对属实的记录坚决予以保留。4.实现电子化管理。由于学生诚信档案为一人一档,数量庞大,内容繁多,如果单纯采取纸质档案卡或档案袋,则无法清楚和及时记录随时发生的动态数据,为此,建立学生诚信档案电子平台是十分有必要的,学生、辅导员有不同权限的账号进入,更新基本情况和诚信考核数据,既便于档案的及时更新,又便于相关部门的审核和用人单位的查询,搭建一个高效、互动的平台。

三、高校学生诚信档案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目前,我们在上海、重庆、云南等地区的高校对高校学生诚信档案作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目前反映得到的积极意义如下。

(一)学生诚信档案可以规范助学贷款管理,防范和降低国家助学贷款风险。

学生诚信档案是申领助学金的重要参考依据和通道,国家教育助学机构及学校通过学生诚信档案可对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思想品德、信用状况等资料进行分析,为助学贷款提供依据,了解发放对象的情况,有效控制助学贷款风险;通过学生诚信档案可以对贷款学生进行全程监管,在出现违法诚信现象的情况下,有权改变发放的贷款,这样能有效防范贷款风险。学生诚信档案放入个人档案进入用人单位后,用人单位可以此敦促学生还款,避免出现恶意拖欠的情况,使国家助学贷款进入良性循环,使助学贷款能服务于更多的贫困学生。

(二)使高校发展步入良性循环。

高校的招生和就业工作作为重头戏,是高校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出现的种种行为不仅严重影响到高校日常工作的开展,而且影响到高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尤其是毕业生就业问题中,一些用人单位面对学生虚假简历、从业后的不诚信行为等,对该校毕业生乃至这所学校的认可度降低,不敢也不愿意引进该校毕业生,导致该校毕业生就业难,并影响高校的招生工作与正常发展。学生诚信档案作为筛选合适人才作依据,全面反映学生的基本情况、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表现等,形成完整配套的综合素质档案材料,既能让用人单位全面了解毕业生的真实信息,又让毕业生在求职应聘中使用,为毕业生提供比较权威的鉴定材料,成为第二个“身份证明”。这样,毕业生的就业信誉度提升,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能更好地推进学校声誉度。用人单位通过档案材料的获取,及时将素质培养方面的信息反馈给学校,可使学校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培养各种人才,形成毕业生爱校护校,用人单位更满意学校毕业生的良性循环链条。

(三)高校学生诚信档案的局限性。

1.目前高校学生诚信档案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得到大力的推广和普遍的发展,使得高校学生诚信档案管理工作成为一项相对孤立的工作,在今后如何把高校学生诚信档案和个人档案、人事制度及社会的整个信用体系紧密联合起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高校诚信档案管理缺乏法律保障。我国目前现行的法律对信用档案管理还没有规定,在高校档案管理办法中也没有提及。诚信档案在建立、管理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学生的一些个人隐私,为此带来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由谁来承担?诚信档案记录的情况,是否可以作为发行贷款、经济处罚等的依据,其权威性和真实性由谁来鉴定?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有通过立法予以明确规定,否则诚信档案就只能是游离于主流档案管理的一种探索。

3.高校诚信档案作为一种高校诚信教育的配套手段并不是万能的,诚信缺失是全社会共同出现的问题,高校诚信档案从管理对象、管理阶段上来说都是有局限性的,期冀于一种手段是相当单薄的,只有在社会各方面建立起诚信的基石,才能使整个社会成为一个真正的诚信社会。

参考文献:

[1]许勤.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与对策[J].甘肃教育,2008,(1).

[2]马凤仙.构建大学生诚信档案之我见[J].兰台世界,2008,(6).

[3]欧阳琳.建立诚信档案搞好助学贷款[J].云南档案,2009,(1).

篇3

论文摘要:大学生诚信制度的实施需要诸多条件支撑。制定出科学的大学生诚信制度是制度实施的前提条件;健全配套机制是大学生诚信制度实施的必要条件;大学生诚信制度深入人心是其能够顺利实施的根本条件。所有条件必须综合运用,才能达到实施大学生诚信制度的最理想效果。

长期以来大学生诚信教育作为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收效甚微,这与高校诚信教育缺乏制度化不无关系,因此,实施大学生诚信制度已经成为解决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必然选择。

一、科学的大学生诚信制度是其能够实施的前提条件

大学生诚信制度是被社会所接受并针对大学生诚信或失信行为的规则、规章、行为模式,其主旨是对大学生诚信制度的地位、性质、具体条文等的规定以及该制度的主客体在工作中所应遵循的程序性规范。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项涉及大学生思想道德的非常精细的系统性工作,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强调的是因材施教,很难将其制度化即上升为一种普遍的行为模式,所以,很有必要通过制度的规定,使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职责,对其在诚信理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进行规范和引导。

目前,关于大学生诚信建设的专门制度是屈指可数的。关于大学生的诚信规范,散见于各高校根据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诸多法律、法规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第五条“诚实守信,严于律己”的要求制定的非制度化的行为规范,并不能归属于大学生诚信制度,操作起来缺乏标准和权威。所以,当务之急是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诚信制度。所谓科学合理,一是指这种诚信制度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不能泛化。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需要很强的外在约束、规范以及良好的社会环境,它的形成离不开社会诚信,但大学生诚信制度仍有自身的特性。要针对当前大学生诚信危机表现最为突出的方面制定,例如大学生学术诚信、就业诚信、贷款诚信、恋爱诚信、网络诚信等,不能模糊不清。二是制定大学生诚信制度要具有开放性、有效性。我国社会和教育都处于转型期,变量较多,所以,制定制度要从实际出发,通过理论研究和创新,使已有的诚信制度不断得到扬弃,使没有的制度得到创立,使制度具有开放性和有效性。三是要体现学校育人重于惩罚的特色,实现制度的人文性。就制度本身来讲,制度除了具有反面的“堵塞”作用之外,还有正面的“疏导”作用,所以,大学生诚信制度的实施要以教育激励为主,惩罚为辅。总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诚信制度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这必然是一个常新的课题。

二、健全机制是大学生诚信制度能够实施的必要条件

首先,配备负责大学生诚信制度实施的部门和人员。政府应组建一个专门的国家信用局或诚信管理委员会,这个机构的工作一是负责社会诚信制度和体系的整体建设,二是协调各有关部门的关系,相互沟通信用状况信息。在这个机构的领导下,高校相应地成立负责大学生诚信建设的专门机构是很必要的。当然,建立一系列机构只是指出了实施大学生诚信制度的部分主体,或者可以认为是实施该制度的中心主体,在这个主体的带领下,需要教职工、家庭、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大学生诚信制度的目的。这必然是一个工作联动机制:首先是学校内部联动,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党政团学齐抓共管,专兼职教师携手并进,各自明确所负责任;其次是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动,主要通过专门诚信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建制度,收集、反馈学生信息,分析、研讨对策;最后是学校和家庭的联动,马克思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1](p498),突出表现了家庭在大学生诚信制度实施中的重要地位,这其实就是“三位一体”的合力机制在大学生诚信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应用。

其次,构建大学生诚信制度实施的保障机制。一方面,实施制度和制度本身不可能尽善尽美,制度执行的主体主要是由特定机构及其人员进行的,他们的利益需求与主观考虑并非完全同制度最初期望相一致。所以,需要对大学生诚信制度的执行进行保障。另一方面,大学生诚信行为的养成需要保障机制。行为的改进要符合规律性、具有渐进性,任何一个时期放松保障都会导致前功尽弃。所以,对缺乏经济和社会能力、仅仅以个人信用为担保的大学生诚信行为必须加强保障,以大学生行为的动机和需要为立足点,以行为规律为指导,将大学生的失信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起到教育和预防作用,这样就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和不良影响。

再次,完善大学生诚信制度实施的环境机制。环境是大学生诚信制度实施的客观基础和基本依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这一制度的实施。这里的环境包括一切外在的条件和因素的总和,可以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指影响大学生诚信制度实施的社会环境,小环境指影响大学生诚信制度实施的学校内部环境。关于社会大环境诚信机制的建设,一是要尽快制定与公开信用信息服务有关的法律法规,如政府信息公开法、个人诚信管理条例、企业诚信促进条例等。二是要修改完善与建立社会信用制度体系有关的法律法规,如合同法、商业银行法、企业破产法、担保法、档案法、保密法、统计法、民法通则、公司法、刑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三是要强化对债权人的保护。要认真执行合同法,进一步完善担保法,健全各种债权担保法律制度,完善公司法中的有限责任制度,坚决打击利用有限责任的方式从事欺诈或逃废债务的行为。还需要在破产法中强化对债权人的保护,建立破产自然人的限制免责制度、对诈欺破产和“虚假破产”的惩戒机制。此外,还要建立不良信用的登记与公示制度,使有不良记录的企业和个人声誉扫地,从而增强全社会的信用观念,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社会信用。[2]

对于学校内部诚信环境建设,一是要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师生群体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行为风尚,是师生思想、道德、纪律、作风、精神的综合反映和外在表现,它同化着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态度情趣,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组织形式多样的以诚信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诚信教育于知识性、趣味性的活动之中,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活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在学校内部推行诚信榜样示范和失信讨论批判的活动。通过守信和失信正反两个反面的事例对比,让学生在事实面前切身体会到守信光荣、失信可耻。

三、大学生诚信制度深入人心是它能够实施的根本条件

首先,诚信地制定和执行大学生诚信,是其深入人心的根本。从延伸的意义上说,诚信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都是由人来操作的,制定和执行制度的人诚与不诚,会使诚信制度带上诚信与否的色彩。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是否诚信,具体表现为制度能否取信于民。[3]如果能很好地审查我们已有的各个层面的制度,使之很好地反映诚信教育的意愿和包括大学生在内社会各界的共同利益,在其制定和执行上完完全全地反映他们的心愿,必将很好地改善大学生诚信现状,使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果不重视制度的诚信,而把诚信制度建设仅仅寄托在宣传教育上,我们将不得不在较长的时间内继续品尝社会诚信缺失所酿成的苦酒。

其次,正确宣传大学生诚信制度,是其深入人心的途径。在学校内部要充分利用教学课堂、学生团体、图书馆、网络、手机短信、报纸、电视广播、校园文化等媒介工具进行该制度的宣传。宣传是为了思想理论“占领”人心而不是“战胜”人心,特别是青年大学生,他们是具有独特思维和较强是非判断能力的群体,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修养,这是宣传工作的优势所在,也决定了宣传不能敷衍了事。所以,宣传制度还是要通过心与心的交流实现的。这就要求一方面宣传要大众化、形象化、深刻化,通过典型示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到潜移默化;另一方面宣传工作要摆脱长官意志,加强调查研究,把握社情,反映民意,切忌空洞说教和搞形式主义。

再次,全社会支持大学生诚信制度,做到公正有效是其深入人心的动力。大学生诚信制度实施约束的不仅仅是大学生,或者说该制度不是一个孤立的诚信制度,它必然是中国诚信制度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因为与大学生失信行为联系起来的任何一方都必须认同和遵守该制度。中国教育报在2007年8月26日“媒体观察”一栏刊登的《仅仅曝光学生欠贷有失公平》一文指出,“反之,仅仅是曝光违约的大学生,而对其他更多的违约者,对那些给银行造成几十亿、几百亿呆坏账的人网开一面,手下留情,法外开恩,就让人们感到有失公平正义。我不反对给违约大学生曝光,我反对仅仅给违约大学生曝光,一个社会的公平正义,需要全体人民共同维护。”[4]类似的行为势必导致具有独立思维且略显幼稚的大学生因为不公正而气愤,进而对诚信制度产生逆反、抵触心理,这不利于诚信制度深入人心。同时,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也要自觉坚持大学生诚信制度,起到表率带头作用。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大学生诚信制度限制了大学生失信行为,但是这些失信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大学生获取关系自身前途命运的利益、条件和机会等的一条不合理途径,我们实施大学生诚信制度堵死了这一途径是应该的,但也必须开辟新的使大学生获利的有效途径,这是该制度顺利实施和深入人心不得不考虑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吴志攀.社会诚信法律制度亟待建立[N].人民日报,2007-9-5(13).

篇4

(一)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

考试是检验和衡量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效果的一种手段。虽然各大高校对于考试都制定了严格的处罚规定,但是考试时作弊者仍心怀侥幸,想出各种怪招,更有甚者,干脆雇用“”帮其“猎考”。更让人担忧的是,考试作弊在某些大学生的心目中已不再是什么违反道德的事情,他们并不把作弊看作是不光彩的行为。

(二)借贷不还现象层出不穷

借贷不还现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借老师、同学的钱不还,另一类是贷银行的款不还。这一缺乏诚信的行为严重挫伤了银行对于助学贷款的积极性,更为严重的是,也对学校和全体学生的信用指数造成了相当恶劣的影响。

(三)借书久拖不还或据为己有

据悉,高校图书的流失量平均在借书总数的10%左右。针对毕业生离校前不还书的现象,为防图书有去无回,不少高校图书馆纷纷制订应对措施,学校将赔偿金额翻了几倍,或规定更细的赔偿制度,但这样的赔偿制度实际并不十分奏效。还有一些同学在所借的书上批注、涂改、撕毁。有的学生甚至把绝版书籍据为己有,给单位甚至国家造成严重损失。

(四)简历造假现象花招频出

简历本应是求职应聘者对于自我身份和能力的真实表达。然而有部分没担任过任何职务、平时表现一般的学生简历上赫然写着“该生在担任班长期间工作认真努力、显示了较强的领导和组织能力……”的评语。这使得那些真正的好学生不得不要求学校为自己出具带有学校公章的证明。以获得用人单位的信任。

(五)乱签就业协议不履行承诺

大学生毕业求职时,往往漫天撒网地向用人单位散发自荐材料,参加各种应聘活动,一接到单位签约通知,便匆忙与之签约。签约后又看到不少更好的用人单位便马上后悔,与原签约单位取消协议,造成用人单位的极大被动,也给学校就业工作造成不少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诚信失范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诚信教育滞后

在大学生诚信素质的教育培养上,高校无疑应该是主阵地。然而近年来,高校在大学生诚信素质教育方面表现滞后,这主要包括高校诚信理论教育的滞后和诚信机制的不健全。在诚信理论教育方面,由于受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影响,高校对大学生信用意识的教育几乎是空白。在诚信机制方面,由于国内许多大学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系统的大学生诚信机制,对大学生进行诚信的管理、规范和约束,使得高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明显滞后于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

(二)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当代大学生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受到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的负面影响,社会上广泛存在着诚信失范现象,表现在违背道德、违反规章制度、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究或违法不究等现象,使得守信者得不到相应鼓励和收益,反而不讲信用的人大行其道,在某种程度上、某些范围内成了受益者。失信者没有得到应有的谴责和惩罚,反而被一些人认为聪明、有能耐,出现了不说谎话办不成大事的消极现象,这些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三)大学生诚信道德认知不高

部分大学生对诚信道德范畴认定不清,呈现出诚信道德认同的矛盾心理,即对周边群体的诚信道德认同不高,而对自身个体的诚信道德认同度较高,选择诚信时往往带有明显的功利倾向,同时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失衡,并把不诚信的原因多归结为外界因素。

(四)大学生自身修养失调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大学生认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得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拿到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等才是硬的,误认为这些外显的“硬件”越多,就越有竞争力,而诚信这种与今后工作无关紧要的内隐的“软件”,则是可有可无的。虽然有时也能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但由于经不住来自社会各方面不良思想的影响,价值观念产生冲突,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惑,学业与就业等的诸多压力,使得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就更谈不上把诚信作为自身人格健全的需要了。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

(一)重视寐庭教育

父母是第一教师,从家庭教育来说:一方面,要发扬中国古代家庭诚信教育的优良传统。诚信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日常的生活细节中正确的引导。另一方面,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在家庭教育方面也要树立德育为先的观念,在“成龙成风”价值理念中,要把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文明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等各种非智力因素与开发大学生的智力相提并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目前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

(二)学校进行“诚信教育”应该先做到“教育诚信”

要把“诚信”的形象作为树立“学校品牌”的一种战略高度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不能急功近利,坚决杜绝为了帮助学生就业,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而采取的对学生的包装行为。为学生的诚信教育树立一种典范,广大的教职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中要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把言传与身教相结合,营造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舆论氛围,从而带动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思想意识,践行诚实守信的道德要求。

(三)认真宣传和实施(公民道德实施纲要)

《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宣传和实施要持之以恒,有连续性,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道德教育,民族的道德精华不能丢,现在不少人变得浮躁,急功近利,特别是青年学生,包括有些青年教师对民族的传统道德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少数大学生认为现在强调民族传统教育是老土,不符合我们时代的特征,与我们现在的开放政策不协调,其实最民族的东西才是最具有世界性。

(四)加快诚信建设的法制化和制度化进程

用法律、制度规范社会诚信体系,把诚信作为整个社会成员统一的、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让欺诈、虚假、欺骗没有容身之处。只有建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意志基础上的行为规范,形成按规则办事的素质,严惩不诚信行为。如银行对借款不还、恶意透支等不诚信客户建立不诚信“黑名单”,全国联网,在今后借贷方面进行严格控制和相应处罚。使“诚信”问题有法可依,使不诚信的欺诈行为没有存在的根基,这样建立诚信才有可靠的保障。

(五)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

篇5

大家好!有人说我们大学生应该把明礼诚信写在纸上,每天读上几十遍;有人说我们应该将明礼诚信装在兜里,每天觉得沉甸甸;也有人说我们要把明礼诚信装在心里面,白天想,夜里念。而我认为要把明礼诚信真正落到实处,就该把明礼诚信转化为一种自觉,一种没有矫揉造作的意识使然。

去年年初,在江苏大学出现了"无人售报摊"。放在校园里的报摊不需要人来卖报纸,同学们过来买报纸,只需要将钱放入箱子里,包括找零都由学生自己来做。江大的一位负责老师说这些报摊平均每天售报120~160份,从没出现过差额,即使有的同学一时忘记带钱,下次买报时一定会将钱自觉补上。

明礼诚信就这样,在你来我往,拿报纸的指尖慢慢渗入我们的血液,滋养我们崇高而健康的体魄,支撑我们顶天立地的人格。无数双手触摸着同一份报纸,无数大学生用绵绵不绝的声音唱着同一首歌:报纸有价而诚信无价!一份报纸顶多也就看一两天,而透过诚信却可以洞察人的一生。我们高兴,因为在我们大学生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人,我们把明礼诚信看成是最神圣的塔,塔顶的灯一生不熄,我们把明礼诚信看成是最清纯的河,河中的水源远流长,我们把诚明礼信看成是最明净的天,天空的云一尘不染。穿越960万平方公里,明礼诚信用古老而强劲的声音向祖国大地的每一个青春勃发的大学生述说着,述说着新时代、新青年的道德要求,述说着作为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人格元素。

欣喜之余,又不能一叶障目。明礼诚信被大学生普遍接受并化为自身素质的同时,也在遭受少数同学的践踏。也许你根本就感觉不到,但在不知不觉中,你就在自辱人格、轻蔑诚信。说一个我亲眼目睹的例子吧。我们院历史文选老师问某同学平时都买写什么书,这位同学和我一样买书一般都是散文、小说之类的,但他偏说:我买历史类的书,比如《古汉语字典》。

老师就问他所买的《古汉语字典》是哪个出版社出版的,他说:商务印书馆。老师听了,微微一笑,不再追问。因为《古汉语字典》只有中华书局出版,商务印书馆是不会出版的。也许你觉得真件事微乎其微,把它上升到明礼诚信的高度,简直就是小题大做、言过其词。但你可知道,诚信不是商品可以讨价还价,它是圣洁的女神,容不得一丝玷污。你蔑视它,它会让正直的人们蔑视你。富兰克林说,失足,你可能马上又站立起来,失信,你也许永难换回。是的,丢失了明礼诚信,就是一次大的失足,而大的失足往往就会千古留恨!

篇6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考试;社会学;措施;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引言

陶行知先生曾说:“作弊不仅毁坏个人德性,而且欺师、违校章、辱国体、害子孙。作弊成风的民族就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就目前而言,我国大学校园考试作弊的现象屡禁不止,已经逐渐成为大学校园中的顽疾。

一、诚信的基本内涵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早期文化中的“诚”与“信”常常是单独使用,而诚信二词连用则较少。笔者认为,诚信主要分为三种含义:一是诚信是为人之本;二是诚信是良好社会环境的基础;三是诚信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准则。

二、社会学视角下影响大学生考试诚信因素分析

笔者依据所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调查样本中,男生共有554人,女生共有426人,共计980人。其中大一学生301人,大二学生291人,大三学生200人,大四学生有188人。

1.影响学生诚信考试的个体因素分析

依据调查数据不难发现,影响学生诚信考试的个体因素主要有学生的性别、年级、专业、家庭所在地、学生的政治面貌、学生的学习状况等等;本文主要研究学生性别和年级两个个体因素。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性别是区分男、女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社会基本社会特征。不同的性别,其社会化过程不同,其对应的认知情况也有所不同。依据本次调查数据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此问题都持有肯定态度,但他们在行为上的表现却不同。在980份有效的调查问卷中,其中超过70%的学生同意诚信在考试中很重要;而谈到因为考试作弊取消学位一事时,有48%的男生对此不赞成,而女生只有44%的人不赞成;此外,从调查中还发现男生更容易出现考试作弊的现象;而考试作弊被发现后,女生较男生相比更容易做出深刻检讨。

学生的年级也是影响学生诚信考试的个体因素。依据调查数据,“诚信考试是关乎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大事”这一说法,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对此表示不同意的比例分别为:10.2%、13.6%、18.1%、12.1%。大一、大二、大三时考试比较频繁的年级,其对考试作弊深恶痛绝的人越来越少,部分学生认为考试作弊是可以理解的。

2.影响学生诚信考试的家庭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学习、生活的摇篮,学生家庭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家长是学生的启蒙父母,学生的发展之路大部分取决于父母,如果父母能够很好的引领学生,那学生就会效仿父母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就不讲诚信或者经常说谎,这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尤其对学考试的影响则更加直观。

3.影响学生诚信考试的学校因素

大学是学生离开家庭,进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学对学生有着更为直接的指导意义。此外,学校是一个有着完备规章制度的组织机构,它有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学生准则,换句话说,学校更像是一个小型社会。因此,笔者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学校因素也是影响学生诚信考试的重要因素。在调查中发现,监考力度较严格的考场,学生的作弊行为较少;学校是否重视诚信考试,也是影响学生诚信考试的因素;此外,在一个班级中,作弊的人数较多,也会影响学生诚信考试。

4.影响学生诚信考试的社会因素

就目前而言,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结合我国的人口情况和基本国情来看,社会还处在转型和激烈的竞争期间;加之,国外文化的融入,我国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功利主义等多种不良风气日益凸显,这些不健康的风气会对大学生诚信造成不良影响。

近些年,社会中不良的诚信问题屡见不鲜,例如:经济活动中的造假、制假;政治活动中假公济私、欺上瞒下;人际活动中言而无信、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已经蒙蔽了大学生的双眼;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不牢固,很容易被这种不良导向所毒害。

三、防止大学生作弊的相关措施

1.加强在校师生诚信教育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学生作弊的根本原因还是学生的个体因素。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学校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场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俗话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必须要树立起自身的责任感,重视学生的诚信教育。笔者认为,学校应该定期开展诚信教育讲座,安排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不断帮助教师纠正不良风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还可以通过艺术表演等多种有趣的活动,宣传诚信考试、诚信做人的重要性;对学校中讲诚信、树新风的典型学生给予全校表扬,以此鼓励学生讲诚信。

2.完善现有考核制度

笔者认为,现有的大学考试制度应不断完善,不应该以最后的考试判断学生的学习成果,要实行多种考试评价制度。例如:将学生的出勤情况、听课状态以及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等等纳入学生的总成绩考核中,淡化期末考试的分数比重,从多方面考察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3.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帮助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各个高校应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更科学、专业的学习、生活服务和支持。例如:对于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校方可以派出专职教师对此类学生进行辅导,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并没有被忽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也要对此类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等方面辅导。

四、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诚信考试已经成为了社会舆论关注的问题,如果大学生在考试中诚信出了问题,会给社会造成不良的导向,也会影响考试的公信力。本文从社会学的多个方面研究了大学生影响大学生诚信考试的相关因素,并阐述了相关的应对措施。但要从根本上杜绝此类问题,还需要全国的大学师生共同努力,共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赵奕.中美大学学术诚信教育比较研究[J].图书馆工作研究,2010 (5):11-13.

[2]王娜娜.张德强.迷茫与出路: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考试作弊实例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5(1):39-42.

篇7

诚信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水平,诚信参加考试应当成为每个考生的自觉行为。即将到来的英语四六级和期末考试既是对我们所学知识能力水平的检验,也是对我们的道德与诚信的考验。

当诚信考生,做文明公民,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诚信考试既是对于自身学习的知识素养真实的展示考核,也是对于自身品德修养真切的实际检验。作为当代大学生,每一名同学都应该从观念上树立对于考试的正确认识,在行为上以诚信的态度对待每一场考试,为了维护考试的公平、公正,促进我院优良学风考风建设,坚决抵制考试作弊等不良现象,值此英语四六级和期末考试即将来临之际,我愿诚信参加考试,端正考试态度,杜绝舞弊现象,严守考试纪律,维护校园正气,驾诚信之舟,以真实的成绩接受检验。我已阅读了《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守则》、《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和《××××××××××学生手册》,我保证在考试中自觉遵守。如有违反自觉接受学校处分,我保证每次考试中所提供的个人信息真实、准确。

我保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恪守考试纪律,弘扬优良学风,维护知识尊严,强化诚信根本,树立道德新风!用扎实的知识、坚定的意志、求实的态度向自己、向老师、向家人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成长为诚实守信,勤奋进取,努力奋斗,积极向上的青年一代!

篇8

【关键词】:诚信教育 助学贷款 大学生思想教育

1999年国家开始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用于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和部分生活费,至今已十年。

由于国家助学贷款属于无担保的信用贷款,贷款大学生毕业后不按约偿还问题突出,银行以此为由不愿放款给在校大学生,因此,国家助学贷款发展一直不顺畅。在分析大学生违约原因后发现,诚信意识缺乏是贷款大学生违约的主要原因,所以,迫切需要加强对贷款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从高校采取的诚信教育措施中发现,高校诚信教育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未能对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进行充分的引导,使得诚信教育效果不如人意。因此,论文从贷款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矛盾即社会对贷款大学生所提出的诚信品质要求与当前贷款大学生诚信意识缺乏状况之间的矛盾出发,提出贷款大学生诚信教育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我们应该进一步充分研究贷款大学生诚信教育规律,在贷款大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协调中完成策略形成向道德养成的过渡,最终培养贷款大学生的诚信品质。

在策略形成时,首先形成的是与自身利益相结合的初级道德概念,此时,受教育者的诚信概念总是和自身具体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其特点是,将诚信理解为一种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手段和策略,这种道德仅仅体现为尊重和遵守市场和交易的规则。就贷款大学生而言,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会认为,按时还款、遵守诚信可以使自己拥有诚信记录,以后可以利用自己的良好记录获得更多的信任、获得更多的借贷机会。在道德养成阶段,受教育者对诚信的认识就发展成为一个与他人利益相结合的高级道德概念,此时,受教育在诚信认识方面已经开始考虑他人的利益,其特点是,尊重并维护他人以及社会的利益。就贷款大学生而言,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会认为,自己的诚信行为可以为下一届争取到更多贷款的机会,会感到自己有责任维护其他贫困大学生的利益。在这个阶段,具体的诚信经验,成为自己进行道德评价的标准和指导自己言行的准则,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又是一个内在性道德概念。

与诚信认知水平相联系,受教育者的诚信情感的发展也呈现出直觉和理性两种不同的水平。在策略形成阶段,受教育者产生的是直觉的道德感,其特点是,由具体的诚信情景引起,如一次按时还款得到赞扬,产生的非常迅速而突然,具有诚信行为迅速定向的作用。但是由于在策略形成阶段,受教育者讲诚信看作是一种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手段,所以诚信情感的意识不清晰、自觉性低。

具体表现为:

一是把诚信内化为自己内心的律令,其诚信行为是真正出于“我”的需要,而不是被动的、不得已的或是为了达到外在目的而进行的活动。

二是把诚信行为同义务结合起来,因为在这个阶段,受教育者已经具备了对他人和社会的强烈责任感。

它强调的是诚信主体的诚信自觉性,诚信行为是受教育者在诚信认知、诚信情感、诚信意志的指导和驱使下,由低级到高级、由他律到自律的多次反复、强化、积累而形成的。在诚信策略形成的阶段,诚信行为基本上是带着强制性、遵从性的行为和不得已性质的策略行为,具有利己性质,而非亲社会性质。在这个阶段,受教育者把诚信作为谋求利益的策略选择,己经能够将诚信行为固化下来,但这种行为缺乏内在的道德动机,因此,行为不能离开外界的约束和监督,稍有放松,就可能发生诚信行为的倒退。

在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过程中,在大学生诚信道德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生首先理解的是自身的需求和愿望,他们首先追求的是自身的利益,这使得他们视诚信为策略。在贯彻这种策略的过程中,由于他们的行为客观地为其带来了他人的认可与尊重,客观地维护了他人与社会的利益,这样会使他们重新思考究竟是什么给自己带来社会资本的积累,是什么给自己带来道德情感上的满足,他们开始重新思考个人的价值追求,是单纯的自我为中心,还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违约学生会逐步认识到自己按时还款,不仅仅是为了换取良好的诚信记录,不仅仅是借此要求自己以后可以享有更多的贷款机会,而是慢慢体会到自身除了经济利益的需要,还有了对人的尊重、承担责任的需要。

人的道德意识就是对这种意义关系在观念状态中的建构。在对贷款违约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过程中,尤其要引导受教育者理解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引导他们认识到违约不是一件仅仅关乎自己利益的事情。受教育者如果能够从策略形成过渡到诚信道德养成阶段,那么最本质的变化在于,诚信行为性质的改变,即从亲自我行为改变为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的呈现,关键不在于对诚信行为规则的认知,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受教育者对他人以及他们所处境遇的理解。如果违约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个人违约将给他人和社会造成的损失,体会到他人因为不能贷款所遭受的困难处境,违约学生就会摆脱单纯自我的状态而产生一种责任感和道德感。

篇9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 缺失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089-01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行为准则。目前,高校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大部分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仍然存在着诚信缺失的现象。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中的高素质人群,诚信的缺失所引发的不良示范效应和负面影响,会更加直接、深远。

1 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如今的大学生更加务实,功利性较强,诚信缺失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学业诚信缺失

主要表现在一是考试作弊现象,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这类现象越来越突出。差生考试作弊是为了及格,优生作弊是为了更好的成绩,能获得奖学金,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荣誉,当作弊已经成为大环境的时候,这时候已经不存在羞耻、愧疚的情绪,有的也只是担心被发现的紧张感。二是抄作业现象,当考试变得容易的时候,平时的功课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大学生抄作业现象十分普遍,大多数学生抄作业都是为了应付老师检查,这和任课教师管理不严有很大关系。三是论文抄袭现象,如今的大学生在对待毕业论文时,就像对待平时的作业一样,随性而散漫,在网上随便下几篇类似的文章,东拼西凑,粘贴复制,就成了大学学习结束的最终成绩。

1.2生活诚信缺失

一是同学交往时,大到借钱不还,小到答应的事情不做,都是诚信缺失现象。与同学的交往最重要的就是真诚,真诚待人能获得珍贵的友谊。在大学生中因为诚信缺失导致的矛盾很多,同学之间失去了基本的信任与诚信,友谊也将荡然无存。二是助学贷款违约,助学贷款是为了让高校家境困难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的一项重大措施,部分同学毕业后不按时还款,甚至逃避还款。三是骗取贫困生补助,有些学生家境优越,但是为了获取贫困补助,伪造家庭经济困难材料,使贫困补助没有发放到家庭真正贫困的学生身上。

1.3就业诚信缺失

部分同学为了获得求职单位的青睐,在求职过程中,提供虚假的成绩、获奖证书甚至实践活动也是胡编乱造。在求职现场,甚至出现一个班同一时期几个班长、团支书的情况。大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诚信缺失的另一种表现是:违约。目前,高校毕业生违约现象非常突出,有些学生已经签订工作单位,但是一有更好的工作单位,立马毁约。有些同学签约以后,又觉得工作不满意,不去报到的现象并不少见。

2 关于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教育对策

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已经成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十分紧迫的一项任务。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目的是培养新时代具备诚信道德的劳动者、建设者。在当前高校大学生诚信失范现象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1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制度体系

应该在课堂教学、评优评奖、个人综合评价中形成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制度体系,对于考试作弊、论文抄袭,就业虚假信息等失信行为给予严厉惩罚。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记录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一切诚信情况,作为大学生以后贷款和就业的依据,这就可以有效束缚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保障大学生整体上诚信的可靠性。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成绩、获得奖学金、各种荣誉、是否入党等等学生情况,都可以作为诚信档案的内容,并且进入学生学籍管理网络平台,能很大程度上约束大学生自荐书作假行为。

2.2 塑造良好的学校诚信氛围

和谐的校园环境才能创建出和谐的校园文化,针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也应营造出浓厚的校园诚信环境。通过广播、宣传栏、微博微电影等各种方式进行诚信宣传教育,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在网络上开展文明健康的诚信宣传,用积极向上的文化思想占领网络阵地。辅导员应随时给予高度关注,进行网络监控,针对不文明行为立刻制止。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突出诚信教育的主题内容,通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能潜移默化的受到诚信教育,自觉地约束自身行为,做到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极大的提升。

2.3加强感恩诚信教育

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感恩诚信教育。在平时的课堂教育中融入诚信教育的内容,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将外在的道德标准转化为自身的道德要求。同时,也要树立高校教师的带头模范作用,要让教师自己首先做好诚信工作,成为实践诚实守信的典范。要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真正了解社会,了解诚信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找到诚信的真谛,改变自己的不诚信行为。

加强大学生诚信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诚信道德制度建设是他律机制,从外因上迫使大学生约束自身失信行为;诚信道德观念的养成是自律机制,从内因上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在他律和自律的共同作用下,我们应该不断创新工作模式,积极探索和拓展新的有效途径,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性,使大学生做诚信道德规范的积极践行者。

参考文献:

[1]孙晓琼.对加强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20):386-388.

[2]朱立华.探讨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535):75-76.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教育 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诚信现状将直接影响到我们是否拥有一个诚信的社会秩序,关系到我国是否真正具备在国际社会中竞争的资格和实力。因此,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注重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已成为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议题。

一、大学生诚信现状

目前,高校大学生诚信现状,从整体上说还是比较好的。但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诚信行为有滑坡的倾向,具体表现如下:

1.学习诚信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旷课或逃课的现象非常普遍,竟有81.3%的学生有过旷课或逃课的行为。具体分析不同年级的上课出勤情况发现,大一学生在课堂出勤方面的学习诚信远远高于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其中,大四学生在课堂出勤方面表现最差。

2.考试诚信

目前,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屡见不鲜,调查显示,有52.1%的学生曾经有过作弊行为,其中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相比更倾向于作弊。更有甚者,不惜请“”代考。当前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还是很严重的。

3.助学贷款诚信

大学生在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时,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坚持原则,如实填写家庭情况;而助学贷款归还情况,85%以上的学生能够按期还清贷款,但是也有个别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拖欠贷款情况。

4.求职诚信

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学生会在简历中不同程度地掺假,一些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不惜伪造各种获奖证书、资格证书。

二、大学生诚信滑坡的原因

1.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

在当今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完善,道德体系和法制体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公民的道德观念淡漠,法律意识不强,信用基础比较薄弱,致使失信在社会诸多领域泛滥成灾。大学生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形成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社会上这些失信行为的影响和误导。

2.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不诚信行为不但没有及时制止,还起了教唆的作用。有的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做一些有违诚信的事情。这些都是影响学生诚信品质形成的不利因素。

3.学校教育的滞后

一是重视不够。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德育工作依然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二是方法简单,内容单一。不少学校以政治教育取代道德教育,以说教为主,教学内容也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片面强调政治上的忠诚,而忽视基本诚信品质的培养,片面强调理论灌输,而忽视实践教育和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个全社会的问题,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合作。

1.创新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

为切实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成效,创新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把诚信教育与学生的主体发展相结合,建立“三个课堂+三个结合+三个阶段”的“三三制”诚信教育模式。

三个课堂,包括德育课教学在内的第一课堂、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线的校内第二课堂、以社会实践为主的校外社会大课堂,即把校园内外的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在第一课堂,在政治理论课和思想道德修养课加强了诚信教育的内容,创新德育教学方法,在积极进行正面宣传教育和说服引导的同时,针对大学生存在的道德困惑和失信行为开展讨论,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对伦理道德的理性思考和对高尚道德的追求,提高学生的道德选择与评价能力。在第二课堂,通过团委学生会和诚信社团开展各种形式的“诚信教育宣传”活动,让学生自我参与、自我反思、自我甄别,提高诚信辨别能力。在第三课堂,即社会实践课堂,应切实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对诚信表现好的同学要及时表扬,树立典型,这样对广大学生诚信观的培养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个结合,即把诚信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把诚信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把诚信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首先,在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始终注重诚信意识的渗透,把“会做人”作为第一教育目标;其次,在专业教学中强调教师的职业道德,强化教师的职业伦理观念,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再次,注重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指导,让学生充分明白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进入职场的准入证,从而自觉地把诚信外化为自己的行动要求。

三个阶段,即对大一、大二学生要进行基本的诚信教育,让学生清楚诚信的含义及诚信对每个人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入学后刻苦学习,诚实应考、诚实做人;对大三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诚信教育,主要结合毕业后将从事的职业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诚信教育,强化信用是职业生命的观念;对大四学生主要进行求职诚信教育和面对社会的诚信教育,教育大学生具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去迎接社会对自己诚信意识的检验。

2.建立诚信约束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

健全的诚信约束机制的匮乏,也是大学生诚信品质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教育不是万能的,仅靠教育来培养诚信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相应的制度作为基础和保障。

首先,高校要完善相关制度;其次,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素质、学习情况、健康状况、信用记录、特别记录等输入个人诚信档案中;再次,构建合理的校园评价体系。在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的基础上,将诚信作为一项重要的标准纳入校园评价体系中,应成为学生在校期间评奖评优、能否当班干部、能否贷款、升学就业等的重要依据;最后,建立校内外结合的评价系统。学生毕业时,这份档案将随人事档案一并交用人单位,将学生的诚信记录延伸到社会。

3.积极营造诚信环境

首先,优化诚信社会大环境;其次,强化校园诚信文化氛围;最后,重视家庭诚信环境的培育。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以身示范,做好榜样示范作用。

总之,创新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建立诚信约束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以及积极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是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措施。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使大学生诚信教育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洁.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2]王淑琴,张起.大学生诚信道德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