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书香范文

时间:2023-04-02 08:24: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品味书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品味书香

篇1

生活如果缺少了书籍,就好像天空的雄鹰折断了翅膀。我爱书,更爱读书。

我们学校是一个充满书香的校园。每天中午,轮到去阅览室读书的同学就会像离弦的箭一样,没等铃声响就冲进阅览室。从书柜上寻找自己喜爱的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

我也是一个特别喜欢读书的男孩。因为读书让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不再像以前一样怕写作文了。每次的作文点评,老师总会拿上我的作文当范问文读给同学们听。这时,我的心里甭提有多开心。星期四的中午,是我们班到阅览室看书。我总是早早地等在门外。朱老师看见了,说:你真是一个爱看书的孩子,每次都是你排第一个。我对朱老师微微一笑,心里暗想:因为我喜欢看书,想第一个来看书。坐在阅览室里,我能够静静地品味书香,能够和书中的主人公一起经历悲喜欢乐。

书可以让看它的人沉醉,在美妙又有趣的书的世界。

篇2

翻开书本,扑鼻的书香让人心旷神怡。跃然于纸上的深刻的文字,引领着我走进文学的殿堂,飘荡在耳边的是笙箫声、牧笛声、还有那细致的哀愁与悲凉的叹息。我心里摇曳着的思索已化作一汪清泉,流入文学的殿堂。

在文学的殿堂里,诸子百家争鸣。他们宛如一朵朵竞相开放的鲜花,各有其独具一格的芬芳。在文学的殿堂里,流转的是清风明月的雅致,呈现的是梧桐细雨的韵律,还有那令人魂牵梦绕的浓愁与长情。

品味李白,感受到的是潇洒不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铸就了他的豪迈与飘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激荡着他的自信与博大。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品味李清照,感受到的是凄婉与哀伤。“花自飘零水自流”是怎样的一丝惆怅,“梧桐更兼细雨”是怎样的一缕忧伤,“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怎样的一种悲壮,“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又是怎样的一帘断肠。

品味曹操,感受到的是遒劲雄浑的意气。那东临碣石的一代枭雄,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即使岁月染白了他的须发,也依然能高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不屈之音。

被文学艺术感染了的灵魂与生命,在文学的殿堂里凝固成了永恒,那轩昂的意气已将我深深感染,浸染了悲欢离合的真情泪滴已将我浸湿。他们将笔下的文字化作一缕书香,存在于历史的视线里,他们用那高贵的灵魂所锻造的文字凝滞我的步伐。

在悠然的午后时光感动,在静谧的午夜时分流泪,在微明的晨光熹微中彻悟……

篇3

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品味书香与书为伴》。

同学们,如果我问你“书是什么味道?”你会怎样回答呢?你可能会想:书怎么会有味道,如果有味道,也是苦的,因为学海无涯苦作舟。可世界上有一个民族的孩子相信,书是甜的。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上一点蜂蜜,然后让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于是孩子便知道:书是甜的。因为犹太人从小喜欢读书,才涌现出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杰出人物,而犹太民族也被全世界公认为智商的民族。

我们知道,4月23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是“世界读书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海伦凯勒曾说:“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

为了响应“世界读书日”的号召,了解读书的重要性,读到更多更好的书,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爱读书、勤读书!把读书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丰富学识,陶冶情操,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从爱书开始,培养读书的兴趣,养成爱护书、爱读书的好习惯。每天抽出一点时间,用书本充实头脑,以书籍洗涤(dí)灵魂。

二、读好书、善读书!我们要有选择地读书,和好书为友,与知识同行。在读好书中体味人生,感悟生命;在读好书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在读好书中明理强智,成长成才。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我们广泛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每天记录些心情笔记,每周背诵几篇经典诗词,每学期读几本经典名著,将读书与思考相结合,与写作相结合、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篇4

小时候,我总觉得电视机是十分有趣的,蒙胧间,仿佛书是我一个敌人,它虚伪,许多大道理都是造的。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家这么爱看书呢?

小时候我常常看见妈妈拿着一本没有彩色图案印满文字的书在看,小小的我总会凑过去,妈妈就会给我讲一些道理,说实话,我不爱听,直到我已经懂事了,我也不爱听。直到我认识了书。

“看一本好书仿佛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的确,一本书,汇聚了知识,精萃。

在人生道路上,我不免受了不少挫折,有时感到失落。除了亲人,朋友,老师的帮助下,还有一位无声的朋友帮助我――书。记得在五年级时,我迷了跳舞,但我从末练习过,其实我已经错过了跳舞的年龄,但我不放弃,我一直练,结果拉伤了筋,家人劝我放弃,我坚决摇摇头,我晚上躲在书房里,失去信心的我拿起一本书,突然看到了一句话:学会放弃也是一种做人的技巧。我刹那间懂了,在某些情况下,在你想做某件事的前提,从各方面想想,这件事是否该做?要是到了中途,应该学会放弃,不要太执着。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地感到书里面有一种强化的生命力,能使我清醒地入了迷,叫你全部官能在活跃着的时候享受快活的日光浴,这种由阅读所带来的愉快乐趣是不会被遗忘的。

要是有人问我:读书像什么?我会回答:像喝红酒。读书像喝酒?是的,读书像喝红酒,如果一饮而尽的话,只会尝到苦味,这味道,会像一丝云雾,在记忆中飘去;读书也一样,你一目十行,只了解大意,过不了多久,这篇文章就会在记忆里消失得无影无踪。喝红酒,必须一小口一小口地喝才能品尝出当中的滋味儿,读书也一样,必须斟酌每一个字,才能把文章融会贯通。我特别偏爱老舍先生的散文,假若看他的散文一目十行,你会发现,他的文章称得是俗!但只要你稍加认真,就会发现每一个字渗透着感情。看书就是要如此。

看书会让一个人暂时忘记喜怒哀乐,它会让你融入里面的世界里,会令人落泪,令人开心,令人震憾,令人感动。

书是生活的真实记录,它把每一个细节都写出来了。书是一位优秀的、无声的老师,它让人懂得人生的真谛。

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样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了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盼这我了,她已入土了!读到这里,我的泪也已经遮住了我的眼睛,“失去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是啊,我不禁回想起我的母亲,她令我感到安全,令我感到温暖。“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的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老舍先生每写的一句话,都深深地振动着我的心。读完老舍先生写的《我的母亲》这篇散文,着实令人伤心!伤心!

篇5

在书的殿堂里,百家争鸣。宛如一朵朵竞相开放的奇葩,各有芬芳。在书的殿堂里,流转的是清风明月的雅致,展现的是梧桐细雨的韵律,还有那令人魂牵梦绕的文思。

品味李白,感受到的是豪放脱洒。“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铸就了他的豪迈与飘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激荡着他的崇高信念。酒入豪肠,七分酿,可称“醉中仙”。

品味柳永,感受到的是他那委婉与哀愁。“草色烟光残照里”是怎样的惆怅,“无言谁会凭阑意”是怎样的忧伤,“对酒当歌”是怎样的悲壮,“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又是怎样的柔肠。

品味岳飞,感受到的是遒劲雄浑的意气。那精忠报国的一腔热血豪迈,怒发冲冠,南征北战,就算自己身临绝境也高歌“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用自己的一片丹心照亮汗青。

篇6

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部分概念、性质、运算思路和解题方法具有可逆性,一些数学知识也是通过互逆转换而发展深化的,这都是培养小学生逆向思维的宝贵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实现由顺到逆的思维重建,引导学生辨析知识,扩展认知结构,使其面对复杂数学情境也能有思维灵活性。

一、 挖掘数学定义与公式的可逆性

有些数学概念具有可逆性。教师的常规做法是正面切入,让学生观察现象、发现规律、归纳总结。长此以往,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教师若能从逆向的角度去认识概念,引导学生探究概念中隐含的性质与条件,逐步尝试逆用公式法则,便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教学“平均数”这节概念课,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会如何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取值区间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等。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概念去解决更多的问题,便可以巧妙设计逆向思维练习――从平均数逆着去推想具体数。

问题1:三个数的平均数为a,其中两个数都小于a,那么第三个数(?摇?摇?摇?摇?摇?摇)。①大于a,②等于a,③小于a,④无法确定。学生从平均数的定义入手,联想求平均数的方法是移多补少,两个数都小于平均数,那么第三个数一定大于平均数。

问题2:四个数的平均数为a,其中两个数都小于a,第三个数大于a,第四个数(?摇?摇?摇?摇?摇)。①大于a,②等于a,③小于a,④无法确定。

学生在解答前一道问题的基础上,容易误认为问题2中第四个数等于a。实际上,这道题与前三个数的和跟3a的大小关系有关。借助线段图或者条形统计图,学生能够比较出答案是不确定的。通过以上的逆向分析,学生思考问题就会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教材中常有可逆的数学公式、性质和法则,教学中注意双向思维训练,除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本身,掌握它的常规应用之外,还要引导启发学生反过来思考,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运用的拓展。就如,三年级教了长方形周长公式,通过已知长和宽的条件,可以求周长。反过来,已知周长和长,可以求宽。自此,学生得出结论:长、宽、周长三者密切相关,已知其中两者,即可求第三个量。从已知角度出发,通过对公式本身和其逆运算,使学生对概念辨析更清楚,理解更透彻,帮助学生养成双向思维的习惯。

二、 加强互逆训练,增强双向思维

当学生初步掌握书本上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后,能按图索骥,根据相关知识来解决课后练习题。此时,学生对知识并未真正掌握,更谈不上发展和创新。把数学结论或题目进行逆推,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甚至还能发现一些新的规律。教师要有意识地去挖掘数学教材中蕴含的互逆元素,设计互逆式问题,打破学生思维中的定势,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年、月、日”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道开放题:小明从小到大过了3个生日,他今年可能是几岁?学生第一反应是3岁,有些学生根据闰年的知识,推想是12岁。可随着教师的板书(3、12……),学生重新思考后,发现到下一个闰年前,他都只过3个生日,所以,答案还可能是13、14、15岁。

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去挖掘蕴含在教材中的互逆元素,把正逆思维交织在一起,精心设计练习和问题,避免学生孤立地用一种方法思考问题。既可以从条件出发解决问题,也可以从问题出发,逆推出必需的条件再解答,让学生双向思维并重。

三、 运用互逆思维多角度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有些数学问题利用顺向思维解决难度大,甚至会妨碍问题的解决,不如逆向思维的解决方法简捷。若采用逆向思维思考,可以使问题更快得到解决的同时,收获别出心裁的解法。例如,习题:环湖自行车比赛,一选手出发1.5小时后,工作人员发现他的号码牌丢失,立刻由起点的工作人员开车送号码牌。已知环湖车道全长180千米,开车速度每小时45千米,这位选手每小时骑36千米,那么工作人员至少需要多少时间能送到号码牌?这道题没有提出怎么追,而是让学生来思考,需要突破既有的经验和思维定势――因为行程是封闭的环形,与常见的追及问题不同。如果学生首先思考“同向去追和反向去送哪个所用时间最短”,便能提前排除一情况,而不是按部就班地将两种情况都计算出来再比大小,就能减少思考和计算的时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引进逆向思维设计问题,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进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练习中,如果由教师给条件和数据,就是一种解题思路的暗示,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反之,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完全没有数据的不规则图形,提问:“要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至少需要几个数据?”这样开放的逆思考问题,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定势,依学生的不同程度,有不一样的方案。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取舍每一个条件时,对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有了多种解题预设方案,并在这些预设中选取所需条件最少的,实际上也就是解题过程的最优化。逆向思维能促进学生突破性思考,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多策略、有效地解决问题,而非遵从单一的思路。进行互逆解题训练,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还能克服思维定势,多层次、多角度地研究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

篇7

关键词:猜想 思维 类比 归纳 探究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在你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你必须猜想到这个定理,在你搞清楚证明细节之前,你必须猜想出证明的主导思想。”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数学猜想是人们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数学问题进行直觉试探,从而形成某种假设的一种抽象思维活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明的方法或举出反例,发展推理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教学情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猜想,激发学习的兴趣,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积累,调动他们的观察、理解、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从而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一、运用“类比式猜想”,实现知识迁移

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类比是一个伟大的引路人。”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两个对象或问题在某些方面(特征、关系、形式等)的相同或相似之处,产生得出数学新知识或新方法的猜想,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实现知识的迁移能力。

案例1 阅读下列材料,解关于x的方程。

二、运用“归纳式猜想”,激发创造思维

数学家拉普拉斯说过:“甚至在数学里,发现真理的工具也是归纳和类比。”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由归纳法得出的。因此,教师应经常使用归纳法,引导学生,通过对研究对象或问题从一定数量的个例、特例进行观察、研究和分析,产生规律性的结论,形成猜想。

案例2 比较下面两列算式结果的大小(在横线上选填“>”“

教师让学生先按要求填空,然后观察、归纳,试猜想出能反映这一规律的一般结论,即a2+b2≥2ab,再要求学生证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传授这些猜想的方法,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运用数学猜想去获取新知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运用“探究式猜想”,养成创新品质

著名的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教师要运用尝试探究法,鼓励学生增强猜想的胆量和勇气,具有不怕出错的勇气和敢于探索的精神,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或新问题做出结论的方向性或局部性的猜想。引导学生在尝试中探索,在探究中猜想,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研究。在探究中,学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建立了信心,更好地发挥了创造的潜能。使学生在探究的体验过程中,不断优化自己的思维习惯,逐渐养成创新的数学思维品质。

创新是人类思维的最高智慧之花,猜想则是它的催生剂。猜想的实现途径是探索、试验、类比、归纳、构造、联想、审美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数学教学中应用猜想这一思维活动形式,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实施《数学课程标准》的数学教学实践中,让我们多运用一些猜想,让学生“自己引导思维”,像数学家那样去经历“猜想、验证、确定”的过程,体验“冒险、创造、发现”的成功和喜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本刊试题研究组.万紫千红总是春――2003年部分省、市中考数学试题大家评[J].山东教育.2003(11).

篇8

就湖北赛区而言,参赛学生设计了许多不同的实现方案,根据设计方案制作出很多成功的作品,选择本题进行设计制作的有53队,占湖北赛区23%,其中参与测试的作品有49件,而能通电测试的作品有43件,占参与测试的88%。而基本功能和扩展部分完成比较好的作品有20件,占本题参赛作品的28%,相对其它题目而言,从整体完成情况看是比较好的。本文主要对数字式相位测量仪和数字式移相信号发生器的设计思路和电路情况进行介绍,对采用的几种方案进行简洁的评析,由于只是参评过程中印象较深的部分内容,没有相关作品原稿,难免出错和疏漏,仅供参考。

1.数字式相位测量仪部分

数字式相位测量仪设计思路最基本的有两个。

第一种思路是通过过零比较得到被测信号和参考信号之间的过零点的时间差τ之后,利用相位差φ与信号周期之间的关系:φ=(τ/T)×360o,就可以得到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了。这种思路非常直接明了,过零比较一般采用集成运放如LM311构成同相放大器完成,也有把进入单片机前的电路功能统一用CPLD实现的作品。而测量τ的方式一般直接利用单片机的时钟作为基准。也有部分作品为了提高测量的精度,外加高频震荡信号作为测量的时钟基准。采用这种思路,能充分利用单片机的计算功能,但是,必须对信号的周期或频率进行准确测量。典型的电路框图如图1所示。

第二种思路是将被测信号按题目的精度要求(

2.数字式移相信号发生器

数字式移相信号发生器设计的方案有三类。

其一是采用函数发生器产生信号,湖北赛区有4例。采用这种思路,可以很快得到高精度频率可调和幅度可调的信号,但是,要产生可以随意调节相位差的两路信号,就比较难以实现了,故此这种方案不可取。

其二是采用DSP技术,湖北赛区有1例。采用此种思路,其实也是直接数字波形合成(DDFS)技术的一种实现方式,应该可以实现题目的要求,此方案是可取的。

其三是采用DDFS技术实现数字移相信号发生器的方案,湖北赛区有31例,占测试作品的63%,真正实现的有16件作品,成功方案的实现方式一般都是采用单片机加FPGA或CPLD或E2PROM,从性能价格比上讲,采用E2PROM更可取,但是,采用FPGA或CPLD更能体现技术先进性。采用DDFS技术实现数字移相信号发生器的典型的电路框图如图3所示。图中虚线框内的部分可以采用FPGA或CPLD实现。

3.笔者对题目的理解

本题的低频测相部分关键是对低频的充分理解,若采用第一种思路来测相,电路设计方面比第二种思路复杂,要保证精度必须保证τ和T的测量都要正确;第二种思路把相位差转化成了单一的脉冲个数的计数,不需要测量信号频率或周期,电路的设计也简洁,测量准确度也非常高,但是,若被测信号的频率过高时要求用于“刻度”信号的频率非常高,对器件的要求也很高。所以,在充分理解“低频”的前提下,应该采用第二种方案,因为可以大大地提高准确度。

篇9

一、改变学生的学习观

传统教学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学习经验、学习情绪、态度都被忽视。数学活动教学加强了学生对于学习时间的自主支配,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的表达方式,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同桌一起演示相遇的过程,学生在进行合作演示相遇过程的时候,思维立刻活跃起来,对相遇问题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你应该再向后一些,因为我的速度比你快。”“如果咱俩相遇的点在中间的应该是不对的,一快一慢的走两个人走的路应该不一样长。”“你比我早走了两步,这样咱俩算不算是同时出发呢?”在数学活动中,通过改变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要求发生了内在变化,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课堂变为学生实践思考的活动场所,学生主动构建知识,通过与同伴交流对题目的理解来修正自己的认知经验,从根本上改变了学习观。

二、培养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在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门前有一块标牌,上面写道:“我看见了,但可以忘掉;我听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教学活动可实现从直观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特殊,帮助学生理解那些深奥抽象的数学概念。数学活动能让学生从枯燥的演算、苦恼的思索中解脱出来,在活动中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

在讲行程问题时,火车过桥问题是学生最难理解的地方,我把讲台当作“大桥”,然后让学生自己做小火车,体验1个人是一列火车时,3个人是一列火车时,10个人是一列火车时火车匀速过桥时的情况。通过以上三组学生的演示,学生认识到火车过桥时必须考虑车头到车尾的长度对时间计算的影响,怎样才算火车完全过桥了,时间计算才准确。通过这次直观形象的演示,全班学生都懂了。

三、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游戏能激发学生思维,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各种形式的“比赛”是学生喜爱的学习游戏。如“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一课,在巩固新知时,设计一个游戏。用圆圈套中海洋小生物玩具,它们的价钱为:章鱼23元,螃蟹28元,乌龟27元,珊瑚17元,海豚39元。教师提问:(1)你喜欢套哪两种动物,应付多少元钱?算出结果。(2)套哪两种动物花钱最多?是多少元?谁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数学活动使每一个学生有用“武”之地,教师要创设愉悦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乐于操作,乐于实践。数学活动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严密性,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突出了知识的重点,培养了思维品质。

四、通过知识迁移实现经验更新和重建

篇10

既然数据已成为企业的重要元素,那我们这几年在数据这个领域都学到了什么?市面上有多种不同的软件模式,包括私有专属软件、云端SaaS软件和开源软件。现在开展大数据分析项目时,开发者、架构师和数据科学家要在众多软件中进行选型,某些软件可能需要昂贵的前期投资或需要投入庞大资源,当然也有一些工具恰到好处,既容易部署又为构建原型(Prototype)供了广泛的支持。

寻找合适的工具对提高项目成功率和避免落入常见陷阱来说至关重要。Elastic工程师曾勇为用户在大数据分析项目中进行产品选型提供了以下五点建议:

第一,从简单的小规模起步。企业构建数据分析项目常见的错误往往是贪大求全。特别是如果项目是从上往下推,执行团队很有可能会被要求构建一套既没有明确成效却又十分复杂的解决方案,造成项目成本高昂且工期很长。

企业不如从规模较小的项目起步,让决策者很快可以看到成效,提升他们对同类项目的信心。利用现代化开源技术,企业不但不用做大量的前期投资,更可以让开发者迅速投入工作,在几天或几周内就能构建出所需的应用程序或是原型。

第二,及早考虑可扩展性。即使只是构建一个框架,也应尽早测试其可扩展性。很多项目之所以失败,全因应用程序在构建时并没有测试其扩展性,也可能是因为其所选技术并不是为处理大数据而设计的。

确保性能测试不是事后的事。先预计在这段时间内将会产生多少数据,并进行测试和评估,构建合适的架构,同时确保当数据量增加并需要横向扩展时,也不会影响业务。

第三,数据的实时性很重要。我们都经历过应用程序或网站没反应或是缓慢的那种痛苦。时至今日,任何不能实时响应的事情我们都不能接受。如果有一个请求没有被及时处理,用户可能很快就会因缺乏耐心而离开该网站或程序,从而导致客户流失和营收下降。

企业要确保所用的软件不但能处理大量数据,还要有能力实时响应这些请求。建议使用具备聚合与地理位置分析功能,且能与实时搜索相结合的数据分析软件。

第四,采用灵活的数据模式。现今的系统主要包括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但不要被那些为结构化图表和数据而设计的关系型数据库所限制。这类数据库很难被加上索引,解析、搜索和分析这些日积月累的大量数据往往很难。

企业应采用具备通用数据结构的软件。很多用于数据分析的软件包括NoSQL数据库和Elasticsearch等均采用JSON作为数据格式,支持文字、数字、字符串、布尔值、数组和哈希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类型。

第五,挑选开发者易于使用的工具。现今数据流量之多让企业或开发者在应对大数据分析项目时,很难去使用不包含开放API接口的软件。API接口被用作数据录入、索引和数据分析,这些数据一般来自不同的数据源或是业务系统本身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