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过无痕范文

时间:2023-03-29 11:24: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过无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和你同行,你可知道我在挣扎中徘徊? 我已经为那躁动的心筑了一道宫墙,它终究还是挣脱了!你是被我蛊惑了么?为什么不管我怎么肆意妄为,你都默默接受?为什么我所有逃脱的理由在你眼里都不成立?原来,想要离开,最好的办法是,决绝地,说分手!

我想,你会恨我 。你可想过,我是有不舍。谁会在乎多一个人关心在乎自己,把自己捧在手心?你可曾想过,我提出分手是对自己,更是对你负责?我不是想要标榜自己是有多么伟大。仔细想想,在爱情的游戏里,你唱独角戏,你觉得公平吗?是的,你说不存在。但是,我觉得不公平!你每付出一分,我就多一分愧疚!我不可能没心没肺的接受。我也想过对你好。可爱情它不是回报,我爱你不起。所以,哪怕是一丝丝关怀,我也吝啬着不肯给予。立即分手,也许才能把对你的伤害降到最低,才是对你公平,才是对你对我负责,才是我俩最好的结局!

也许,我们的相识就是一种错误。。。

我知道,也许你现在还不能接受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执着于自己的追求,也相信自己所追求的就一定是最美好的。但是我想说,就算最后不一定得到,这种美也会常驻于心。心怀感恩,不怨他人,不恨自己。他,她曾让你心系牵挂,也曾让你感觉世界是如此丰盈美好。所以,享受了过程,又何须在意结果?也许,他她得存在,仅仅是那种存在,就已经是上天给你最精美的礼物!

篇2

轻轻的来了

带着几许疲倦 几许沧桑

风来也匆匆 去也匆匆

时而存在时而迷惘

风在我梦里徘徊

扰乱了我的思绪 使我迷醉

我站在冷清清的街灯下

任风把短发吹的飞扬

耐心的等待你的出现

伸出右手

任风在心中若隐若现

捣出尘封的记忆

和那些缠绵不断的秋的思绪

我仿佛听见了风的声音呼呼··哗哗 ··

或远或近或柔或急

或涌来或离去

小心翼翼的握起右手 风却从指尖溜走了

摊开手后 空无一物 只有一把苍凉

我慢慢的蹲下身子在一个没有人的角落

心 有些黯然 有些伤神有些无奈

因为风就这么溜走了 无处寻找无处捕捉

但那风却永远留在了心底

欲挥不去

如果风也知道思念

篇3

音韵

一一散落

每一曲弦音散落

如串串珠泪

飘落在心头

风过无声

心过有痕

伴随着音乐

幽幽的浮上的是

心之深处的

这份珍藏

赏秋的枫林红叶

寻冬的窗口

剪一帘冰花

将心情刻画成

四季的笑靥

观垂柳轻拂水面的

涟漪圈圈

每一片静逸

入画的美

冰凉的夜色

沉沉如水

浩瀚的夜空下

重叠是

凝望的眼眸

不想

在这样的冷夜

写下清冷的文字

笔尖轻划

轻落纸笺的是

一丝无法述说的情怀

将一季暖阳送

到你的心头

观暮色燃点黄昏

看夕阳牵着晚霞的手

在遥遥的天空

轻柔的漫步

渲染一片绚丽

晚风拂过裙裳

声声的心韵流淌着

才知在千年前的诗经里

你用纤指轻拨的

那一韵高山流水

在蒹葭苍苍白

雾茫茫的秦风里

已留下古韵悠悠

琴韵依依

阳光

空气

花香

鸟鸣

在这样的

空气中汹渡

却总是渡不过

你的宽阔的心河

游不出你

飘荡的歌声

静静的聆听

是花开的声音

是心涛阵阵

涨潮的声响

在生命长河里的

一瞬间付出了

点燃

绿色生命火炬的希翼

在自己的心田

撒下喜悦

篇4

日前,丁亚文大姐的无痕仿补技术已经获得了国家专利。丁大姐介绍说:无痕仿补技术也可以叫做牛仔治疗,是现代服装织补技术的一种,采用机器操作的方法。通过对破损牛仔类、花布类等布料的无痕仿补,达到外观可以完全看不出痕迹的神奇效果。

为了让这种独创的织补技术为更多的姐妹带来更加富足的生活,丁大姐四年前创办了织补技术培训班。目前已有六十余名学员前往培训班向她学习了这种无痕仿补技术。

“猪猪”曾是丁大姐培训班的中一位,自从学习了无痕织补技术后,在自己的家乡福建浦城开了一家“猪猪织补行”,不但生意火爆,还被当地媒体作为头条新闻刊载在了《浦城日报》上。“猪猪”介绍说:“第一次在网上看到丁大姐的无痕织补技术后,就觉得很神奇。自己怎么也想象不到衣服破了个洞后还能恢复如新,而且竟然看不出任何痕迹!于是立刻考察了家乡的市场,发现这个服装织补行业处于完全空白的状态。我当机立断,报名参加了丁大姐的织补培训班。事实证明这个选择非常英明,丁大姐织补技术了得,待人也非常好,她对学员很耐心,不厌其烦的一遍遍示范、解答各种织补,直到完全弄懂。我毕业回乡自己创业后,丁大姐还经常微信询问我的经营情况。现在,我的织补行生意很是红火,自己一个人已经忙不过来,请了两个小姐妹帮工。很为自己当初做下了 这个正确的决定而感到幸运。”

现在,丁大姐的培训班已声名鹊起,学员更是来全国各地,甚至还有一名来自台湾的学员。有的学员把这种技术当作了创业资本,有的学员则把这种技术当作了业余爱好。很多已经毕业的学员时不时的发来报喜的消息,告诉丁大姐自己的收入又涨了多少,还会发过来自己的衣服修补照片,让丁大姐帮忙指导。而丁大姐每次都会耐心的提出意见,让学员从中获得收益。由此这个无痕仿补技术也得到了更大更好的发扬。

篇5

为了更好地深入课题研究,多积累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除了实践无痕教育的教学主张,我也在教学之外,广泛阅读与涉猎,前段时间我正好读到了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理论”,惊喜地发现“暗示教学理论”和“数学无痕教育”之间有很多的相互吻合、互相印证之处,为数学无痕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一、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理论”

“暗示教学理论”也称“洛扎诺夫教学法”,是保加利亚著名的心理学博士乔治・洛扎诺夫在上世纪60~70年代创立的。暗示教学法是指通过暗示,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激发个人心理潜力,创造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充分发展自我的一种教学理论和方法。

洛扎诺夫认为,暗示教学法以教师为暗示源,通过消除和避免所有可能抑制学习(即去暗示)的因素(即抗暗示的因素),并且在有意识但又大多数是在无意识交流的情况下(即暗示)来综合各种促进学习的因素(即暗示的因素),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高水平学习的能力,这种方法的实施,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在一种无意识的通常情况下要强化对学生的相互影响。

暗示教学认为,理智和情感,分析和综合,有意识和无意识,是不可分割的,而暗示是环境和个人之间一个经常不息的不知不觉的交流因素,能产生巨大的“熏陶”作用。所以教学过程要通过暗示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创造强烈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提高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充分发展自我。

二、由暗示教学理论到数学无痕教育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把教育目的在学生面前以裸的形式进行。”“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从数学无痕概念的内涵来理解,正是指“把教育意图与目的隐蔽起来,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给学生以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为了更好地推行数学无痕教育,借鉴“暗示教学理论”,通过暗示、迂回的方法来消解学生的心理障碍,创造强烈的学习动机,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与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无论是数学无痕教育,还是暗示教学理论,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很重要的。正是教师能够通过营造友好的学习气氛,隐藏教学意图,淡化教育痕迹,通过运用所设计的消除学习障碍和激活新的学习潜能和储备的技术来有意识甚至从无意识的层面上影响学生,才能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三、暗示教学理论对实施数学无痕教育策略的启示

数学无痕教育的实施策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包括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在不露痕迹中理解,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在春风化雨中提升。那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暗示教学理论对无痕教育的实施可以有哪些启示呢?我们不妨探讨之。

1.由环境暗示到不知不觉中开始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学习,是无痕教育追寻的基本境界。暗示教学理论认为:暗示是个人和环境之间一个经常性的交流因素,倘若能达到“人――环境”之间的“共振”,人与环境间的不断交流就能达到最为和谐的境界。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暗示的环境中,许多活动从本质上说都是人们无意识地对外界环境的各种暗示所做出的反应。洛扎诺夫说:“我们是被我们生活的环境教学和教育的,也是为了它才受教学和教育的。”教学中的环境暗示,就是指通过营造某种情境、氛围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潜意识的作用下不知不觉地投人学习,主动地参与活动,使学生在无对抗的状态下,乐意、顺利地接受环境的暗示信息,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很多时候,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巧妙地创设各种各样、生动具体的情境,在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激活生活经验,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对新知的求索欲望,从而顺理成章地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认知的旅程。

2.由活动暗示到不露痕迹中理解

活动暗示是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活动,将教师的意图渗透其中,使学生受到暗示,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在活动时,往往处于最自然的心理状态,而这时的个性特点和行为习惯往往能够充分地显露出来。此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暗示,有利于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促成兴趣、态度、能力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也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属于皮亚杰的“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其感知觉、观察力和记忆均处于初步发展水平,学习动机和兴趣还很不稳定,因此教师需要借助形象直观的活动暗示,充分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顺应儿童的学习心理,让儿童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不露痕迹地获得理解。

3.由语言暗示到潜移默化中掌握

篇6

[关键词]小学;音乐;无痕评价

小学音乐教学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强调激励性的评价,特别是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促进学生思考,引发学生探索,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情感。但目前一些教师在音乐课上往往采取“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评价形式,这样使得评价比较空泛。教学是一门艺术,音乐教学更是如此。音乐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也应更具艺术性,让音乐评价在“无痕”中进行,使音乐课堂更有趣、更容易,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

一、只缘身在此山中——在情境中无痕渗透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尤为重要,它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及学生学习音乐的思维特点,创设适合学生开展音乐学习活动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共鸣,师生共创情境课堂,并在情境学习中进行有效的评价渗透,从而让音乐课堂具有“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的《小小摇篮曲》一课时,不要急着让学生欣赏歌曲,可以先设计歌曲情境:拉上教室的窗帘,关上灯,使教室的光线变暗,营造出夜晚的气氛,让学生想象着他们正身处在布满星星的夜空中。并引导学生想象着感受宁静的夜晚,星星围绕着月亮,小宝宝随着妈妈甜美的歌声进入甜美梦香的情景。这时教师扮演起妈妈的角色并深情地对学生说:“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妈妈的歌声带着你进入甜美的梦香吧。”接着,教师弹起《小小摇篮曲》的旋律,并用柔柔的声音轻声哼唱。此时此景,可以渐渐带动学生进入情境。在这时,教师便可温柔地说:“大家都情不自禁地成为听话的孩子了。”

其实,这时课堂评价已在师生共同创造的情境中悄悄进行了。这种让学生在教师营造的轻松自如的学习环境下熟悉歌曲,师生产生“共鸣”的课堂效率将是极高的,音乐也会真正被孩子们的心灵所接纳。可见,通过情境渗透,能够充分发挥评价的功效,让有效评价在无痕中渗透。

二、客来劝主主劝客——在互动中无痕渗透

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教学模式要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客来劝主主劝客”,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发挥指挥家的引导作用,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评价中来,从而让评价无痕。

例如,在教学欣赏《狮王进行曲》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说一说听完音乐后的感想。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一只凶猛的狮子王。”有的说:“我好像听到了鸟儿在枝头歌唱。”有的说:“我好像看到在一个大森林里生活着一头大狮王和许多小动物。”还有的说:“好像看到狮子王带领着小动物们举行森林音乐会。”大家的具体想象虽然不同,但又基本接近作品标题的含义,达到了音乐诱导动脑的创造性教育效果。这时,教师评价一定要及时跟进,让学生在有效的评价中找到自信,为引导下一步学习提供帮助。

三、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体验中无痕渗透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掌握知识的情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音乐教师要让评价在体验中渗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从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篇7

从原点滑到端点

甩不出优美

印不下心里的纠缠

拉直的线段上

跳跃着湿润

越干涸越清晰

伐木裁板的利刃和锋齿剖析而过

是引颈,还是立劈

木匠的脸膛有刽子手般的狞笑闪过

有人舞文弄墨,我自舞刃弄墨

弄什么沾什么

乌墨沾襟的除了文人和木匠

偶或有戏子……

对了,戏子那是油彩

油彩化妆盒比砚台和墨斗斑斓多了

红白蓝粉黑调出生旦净末丑

文人走笔

刻画的是甘苦酸辣涩

木匠一番斧锯刨凿锉

成就椅柜屉床桌

树林里的呜咽

是风掠过时空气被枝条划破的痛楚

绝不是树木对被斫戮的同类的哀鸣

草木无情,一如台上戏子和床上

谁动谁疼,可问出斗的墨线

不然,它又因何泪花飞溅

还有风,潇洒的代价从来都是夜夜隐痛

墨线留痕,风无痕

风不屑留痕

也从来无法判断它的呜咽是不是笑声

谁都觉得风是强势的

谁顾及过风的柔软与孤独?

它眷顾所至

桃红柳绿,麦黄稻香

水波笑媚皎容,浪涛欢腾激情

就连女人的秀发和裙裾

都飞扬出了活力、翩显青春动感

风无痕,风有踪

风不是一笑而过的登徒子

风是以一种很自我随性的状态实现着它的恒久的爱恋

它钟情于一方世界

便喜欢这片天地的每一寸

它把自己付给这个世界

一交就是一个亘古,至今,至无尽……

而那只墨斗并着墨线甚至墨痕

篇8

【关键词】无痕教育;德育;生本化课堂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2-0032-03

【作者简介】段定来,南京市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南京,210000)校长,高级教师。

一、“无痕教育”的基本理念

1.追求自然,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自然,是指一种真实的状态,是教育追求的一种高境界。追求自然,是指遵循事物本身的自然规律,深入了解儿童的认知特征和知识的本质规律,不刻意雕琢,不机械灌输,不矫揉造作,采用顺应自然规律的教学方法。

从教育的角度讲,自然不仅是一种品质、气度、修养,更是一种修炼。从一定程度上说,自然不是天然,自然不是彻底的“原生态”,师生在校园里怎么上课,怎么锻炼,怎么游戏,怎么生活,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正面的教育和影响。

2.归于质朴,回到教育的原点。大道至简,大凡最美的事物通常是朴素无华的。教育需要朴素。朴素,方可追求教育的本真。本真是什么?本真就是教育规律。

因此,学校反对片面追求感官世界的刺激的教育方式,要建立宁静恬淡的内心世界,要“归于朴素”。无痕教育所追求的就是用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收获丰富,从而成就学生的人生之大。

3.有无相生,以“无痕”实现教育发展的“有痕”变化。“有痕”和“无痕”,其内在是对立和统一的,也是互相依存和相互转化的。从教育的过程来说,要体现顺其自然的“无痕”渗透;而从教育的结果来看,要达到教育发展的“有痕”变化。学校的教育不能让学生没有空隙与闲暇,不能过分挤占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不能把学习生活安排得过于饱和,只有适当地“留空”和“留白”,使学生有学习的自主空间,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

二、“无痕教育”的具体内容

1.德树人,建构沉浸式德育。“德为才之帅。”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德育为先,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引导和教育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校努力建构沉浸式德育,以“无痕”之态滋润学生的心田,不干扰学生发展的本来规律,努力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途径。学校从课程德育、社会实践和学校文化三方面进行建构,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狠抓课堂教学主阵地,让学科发挥重要的育人价值。与此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强化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拓展并全方位进行德育渗透,实现德育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

每周一的集体晨会上,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国旗下讲话,每月不同主题,每周不同内容,从学生的视角,用学生身边的鲜活事例,以小品、演讲、说故事的形式,进行常规教育、情感教育、学习教育等,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同时,学校十分重视仪式的教化价值,抓住小学阶段的三大经典礼仪“入队礼”“成长礼”“毕业礼”,利用各种仪式对师生进行心灵的教化。“入队礼”让刚入学的小学生感受学习乐趣、接触校园生活;“成长礼”让三年级的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分享;“毕业礼”引导六年级的学生迈好进入青春的第一步。

2.不言之教,打造生本化课堂。教育无痕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一种“将教育的意图掩盖起来”的真正的教育艺术,一种充满人性化关怀的超凡的教育智慧。当教师自身以一种品质、一种态度、一种情感、一种情绪面对学生时,学生会产生一种熏染,一种无言的感动,一种无可名说的感悟。这样的教育是不露痕迹的。

而传统的说教式的教育、惩罚式的教育、玩弄些小技巧的教育,这些带有太明显的痕迹或者稍显痕迹的教育,虽当时不被察觉,过后却仍能让孩子感觉到的教育,是不受学生欢迎的,不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的,这样的教育效果是不会好的。

学习,本来就是一种学生个体的行为,是别人无法替代的过程;知识,更多地需要学生去理解和感悟,而不是灌输和填充。所以,我们要善于采用“不言之教”,让学生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去获得适合自己的知识,寻找符合学生本性的发展方式。

“不言之教”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带着积极情感一起学习和探究的课堂,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方式上用情景诱导、活动体验、交流分享、对话争辩等,激发学生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欲望,内化教育要求,促进其行为的自我矫正,使得课堂充满着自由而又紧张的氛围,师生因见识丰富、智慧成长而快乐。老师亦师亦友,学生亦生亦师,师生教学相长,从而达到“使学生受到教育并避免学生感觉有人在教育他”的意境,学习成为一种生命的享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学生发现你的教育是在教育他的时候,你的教育是苍白的。”为了真正实现“不言之教”的课堂,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流程指引及策略指导,针对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编写出一套教学范例,并提出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所使用的教学策略,以此来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使课堂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潜移默化中理解”“循序渐进中掌握”“春风化雨中提升”。

3.环境育人,建设儿童味校园。学校的物质基础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前提。一个与教育教学工作相协调的育人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围绕“无痕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启示,学校对人文环境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和建设,让师生置身于浓厚的人文氛围之中,使师生耳濡目染地接受熏陶、受到鞭策。

一走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造型优美的假山,山石中点缀着自然生长的植物,显示出充满生机的师生对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的热情欢迎。山石背后镌刻着“润泽”二字,体现出一中心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真谛。

“碧水润心泉”“润心石”“润心广场”和周围的碧草、绿树、彩花构成了润泽童心的温馨氛围。典雅现代的“润正楼”“润智楼”“润美楼”相得益彰。“润物无声、教育无痕”景观小品,雅韵悠然的“闲润读书长廊”,金声玉润的“京韵坊”,活力四射的运动雕塑,历史与现代融合的“润秦”浮雕,亲近开放的校史大厅,古朴苍劲的“润字墙”等无不显示出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对置身于校园的人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营造出“一草一木皆能育人,每时每刻皆可育人”的文化氛围。每一处景观都是美丽的、精致的、动人的,每一处景观都在为校园增添亮丽的风景,每一处景观都显示着师生的智慧。师生在这里接受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熏陶,享受着成长的幸福。

4.以人为本,促进个性化发展。学校提倡“用欣赏的眼光看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促成全体师生不同层面的发展,努力使每一个人成就精彩!

学校的发展靠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学生能否全面健康成长发展,也决定着学校发展品位的高低。学校实施的“三格培养”机制,有着明确、具体的分层培养目标,旨在打造个性化发展、专业化发展的教师团队,引领教师启迪自己,在个性化成长中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完善自我。

篇9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教育过程中,儿童越是觉察不到教师的教育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好。我认为这条规律是教育艺术的核心。” 德育是学生内心发展的需要,不是在“被教育”中成长,更不是在“被改造”中进步。由此可见,德育追求的是一种“无痕教育”,须淡化说教、灌输的痕迹。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受到,孩子们的道德行为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的,只有回归生活、巧用润物细无声式的“无痕教育”,才能真正使品德课堂的有效性落到实处,促进每个儿童健康发展。“无痕教育”看似无痕,实则有痕,需要我们从生活中用心去发现、去探索、去尝试。

一、创设情境,感受“无痕教育”

低年级学生容易被一些新鲜事物吸引,因此在品德课堂中,我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同时巧妙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明理,导之以行,润物细无声,这比枯燥的说教式教育更能深入孩子心中。

比如,在执教三年级《分享的快乐》一课时,要让学生体会到分享带来的快乐。我创设“分享之旅”这一主要情境,通过每一站分享“我把快乐送给你”“关爱他人我快乐”“小组合作享智慧”的感受,让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体会分享带来的快乐,深化学生对分享的认识。

在分享之旅的第一站“我把快乐送给你”中,我给孩子们营造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让他们分享自己最心爱的物品,感受到分享是快乐的。

在分享之旅的第二站“关爱他人我快乐”中,我选择一些生活中需要帮助他人的情境,让学生表演出来。其他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到,原来帮助别人也是另外一种快乐,在日常生活中,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应尽力帮助别人。

分享之旅的第三站,是让同学们学会合作,分享自己的智慧。我组织孩子们开展“合作剪贴手抄报”的趣味活动,各小组自定一个主题,做完后进行成果展示,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分享智慧的乐趣。

二、开展活动,体验“无痕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

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更不可能在一节课中把所有的德育内容呈现给学生。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渗透点,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

我在执教六年级课文《战争风云下的苦难》的时候,精心创设活动,在观察、体验、感受、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其中一个环节为“探究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通过展示具体的数据资料及事例,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的巨大破坏力。

首先,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我出示两次世界大战的资料,要求学生们根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填写表格。通过触目惊心的数据,引导他们发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紧接着,我让学生们根据数据资料,计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财产损失。这些数据让学生们对于战争带来的灾难,有更加深刻的感受。我的探究活动并没有点到为止,我再次请同学们阅读资料,并分小组展开探究讨论,最后从环境污染、心灵创伤、文物毁损等不同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合作探究,学生们在品德课学习的过程中,不再仅局限于书本,而是Α罢秸风云下的苦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三、融入角色,内化“无痕教育”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早在十九世纪就提出了“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的观点。她形象地解释为:一件事,我听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就记住了;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对学生来讲,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体验的才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如果没有自身的参与,没有活动作为依托,体验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道德品质的形成也就成了一纸空文。在品德课堂中,我努力让学生都动起来,融入到不同的角色中。

比如,在执教四年级《生活离不开他们》一课时,我通过巧妙设置各行各业劳动者工作的场景,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认知,继而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在角色体验中获取真实的感受,从而理解身边的劳动者。我和学生一起交流看到的、听到的各种工作,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向往的职业进行角色体验,了解职业背后的艰辛,亲身感受劳动者的苦与乐。

在角色体验过程中,我以“星期八小镇”的角色体验为模型,引导学生分别体验厨师、空姐等工作。在模拟体验中,引导学生分组派代表上来观察厨师的动作――持锅翻炒一分钟,其他同学作为观察员,说说感受。上台体验的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厨师不仅要能吃苦,还要有一定的技术,才能做出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

紧接着,我又引导学生看图片,感受很多人向往的空姐这一角色。空姐看上去都着装得体、微笑迷人。我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招牌式的微笑是如何练成的:用上下牙齿咬住筷子,两边嘴角要微微上翘,露出标准的八颗牙齿。学生体验一分钟后,再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真实感受。我再相机总结,无论是什么行业,想要更好地为大家服务,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付出。

篇10

总听奶奶责备我:“你怎么总是跟你妈妈对着干,你妈为你做了那么多,怎么都像风一样过了就过了,了无痕迹。你呀…。。”

听着奶奶念叨,心里如翻江倒海一般。怎么可能风过无痕啊,昨天半夜起来,看到妈妈为了给我洗衣服把手冻得通红;前天中午,为了给我带水,将刚做开的水在两个杯子里倒来倒去;前天的前天……想一想,妈妈确实为我做了许多,只是…

只是…。

只是,我不肯承认,固执倔强的我,那颗固执的叛逆的心,总是认为,承认的话,我会不知不觉变得很乖,那样的话就不能在我认为累的时候听歌,就不能在我认为闲的时候上网,就不能在我认为烦的时候去街上乱逛。所以,妈妈的好通通被我装到记忆的口袋,藏到心里最深的角落。

直到那次,妈妈说的一句话:“下辈子还做我女儿吧,这样才不会舍不得,小时候那个乖巧懂事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