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草原范文

时间:2023-03-16 10:54: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文草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文草原

篇1

——五年级课文草原》续写

雍景园小学 六(2)班 叶家宏

此时,夕阳已西下,把大地照得通红,几片同片晚霞覆盖天空,把整个天都映红了,红红的,红红的,抹了一把温馨的友谊,似乎一座红桥架起,载着咱们的友谊,让咱们蒙汉的友谊连起、拉近。待到分别了,但谁也不肯走。你站在那,我站在这,对视着,虽语言不同,但心可是一样,大家心领神会。这时,主人走了过来,几次拥抱,几分温情,恋恋不舍地搭着“我”的肩膀,我们向蒙古人们告别,他们向我们告别,再告别,我们再回敬。

篇2

【教材分析】

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欢迎远客、盛情款待、深情话别的动人情景,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理清课文行文思路,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4.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感受草原之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播放关于草原的歌曲)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们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受

呢?谁能谈一谈草原在你心中的印象?(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自由交流)

当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去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

二、自主学习,整体把握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弄懂词义。(教师重点指导“勾勒、翠流、襟飘带舞”的意思。)

2.再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

(1)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的?(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小结:作者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作者感受到了一种境界美;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主人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来收束全文。

(板书:初到草原——远迎客人——热情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

(2)作者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印象,可与读此文之前对草原的印象进行对比并探讨。)

三、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老舍初到草原时的感受是独特的,指名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草原之美的?画出优美的词句,印象深刻的地方可以作上批注。

2.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课件出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②“茫茫”是什么意思?老舍先生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写出了草原什么样的特点呢?(广阔)

(2)课件出示: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①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②“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而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说说“渲染”和“勾勒”分别是什么意思吗?(渲染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是用线条画出轮廓。)

③轻声读读这句话,想象“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呈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课件出示:这种境界……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①是什么“使人惊叹”?又是什么“叫人舒服”?你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②“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课件出示:在这境界里……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②你认为草原还有哪些乐趣?

这句话里的“绿毯”指的是,“白色的大花”指的是。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的情景。

四、视频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了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有关草原的视频资料,自由交流感受)

2.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

3.试着背诵第1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作者围绕草原写了哪两部分的内容吗?(草原的景色美,草原的人情美。)

(欣赏草原风光图)师:草原独特的风光,孕育了具有独特性格的蒙古族人民。现在我们就走进草原,走进蒙古包,去了解那里的民族风情。

二、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之“大”

1.作者初入草原,欣赏了草原美丽的风光,还感受到了草原的另一个特点。请你快速浏览第2自然段,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的特点。(大)

2.品读句子。

课件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1)理解“洒脱”一词。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三、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人情之美

1.师: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作者一道,走进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胞。

2.自由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边读边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要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会用哪个词?(热情好客)

3.指名读,思考: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4.交流讨论。

出示句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1)(出示图片,体会“襟飘带舞”一词)师:瞧,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身着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写法: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出示句2:太阳已经偏西……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3)师:蒙古族人民热情款待远方的客人,与客人一起联欢,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太阳已经偏西,可是谁也不肯走。这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4)体会句意: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5)师: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也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文中从迎客、款待、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四、总结全文,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景色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款待客人、热情欢腾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本文在写作中成功地运用了情景交融法,作者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使文章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与景融为一体。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熟读课文,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xuān

xu

àn)染,不用墨线勾勒(lè

lēi)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2.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yù

yū)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3.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yǐn

wěn)隐有鞭子的轻响。

4.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jǐn

jīn)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5.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bá

bō)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二、辨字组词。

竟(

陈(

啼(

差(

境(

阵(

蹄(

羞(

蛟(

忍(

毯(

便(

跤(

涩(

毡(

鞭(

三、按要求写句子。

1.草地上的羊群就像绿毯上白色的大花。(缩句)

2.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仿写句子)

,好像

3.草原人民与远客语言不通。草原人民与远客却十分亲热。(用上合适的关联词语把这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课文整体梳理:按照文中的叙述顺序把下列各环节排列起来。

深情话别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五、重点段落品析。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这句话是从哪一方面来介绍草原的?(

(1)颜色

(2)形状

(3)气味

(4)大小

2.

“像一阵风吹来似的”说明了什么?

3.“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你从这句话中看出了什么?

4.从这一段的描写中,除了感受到美丽的草原风光之外,你还能感受到什么?请写出来吧!

思维创新大拓展

六、请发挥想象,我们到了蒙古包后,主人会跟我们说什么?做什么呢?(自由发挥)

参考答案:

一、1.xuàn

2.

3.yǐn

4.jīn

5.bō

二、究竟

环境

陈设

阵雨

啼叫

马蹄

相差

羞涩

蛟龙

摔跤

忍住

羞涩

毛毯

毡子

方便

鞭子

三、1.羊群就像大花。

2.几只小鸟在枝头鸣叫

在歌唱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3.草原人民与远客虽然语言不通,但是却十分亲热。

四、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五、1.(4)2.说明牧民们骑马的速度快。

3.我从这句话中看出了牧民们大老远就来迎客,说明他们十分热情好客。

4.我还能感受到草原人民粗犷豪放、热情好客的性格。

六、示例:我们到了蒙古包后,主人微笑着说:“欢迎你们来到草原作客,草原的美丽景色让你们大饱眼福吧!草原的美食更让你们大饱口福!”说完主人端出了奶茶和手抓羊肉招待我们。

【教学板书】

1.草原

草原景色美

天空:明朗

空气:清鲜

草地:一碧千里

人情美

远迎客人、热情相见

盛情款待、联欢话别

篇3

小区外的小摊,摆上了一只只黄澄澄的菠萝,一盆盆红彤彤的草莓。吆喝声照旧,一声高过一声,买水果的人正忙着和摊主讨价还价。有的孩子则使出浑身解数缠着父母,非要买些喜欢的水果吃。

每当看到这个景象,我不由自主会想起儿时幼稚的一幕。事情虽然发生在八年前,但仍旧记忆犹新。

那时我三岁左右,奶奶从老家过来,跟我们一起住在方家桥新村。奶奶年逾古稀,两鬓斑白,看上去有点老态龙钟。一天上午,她带我去玩,回来时,看到桥上有人卖菠萝和草莓,我对奶奶说:“奶奶我要吃”。奶奶不知道我指的是什么,早以节俭为习惯的她选择了一元钱一串的菠萝。那时候草莓六元钱一斤,可早在家惯坏的我却把嘴一嘟,脚一跺,说:“我要吃草莓,我要吃草莓”!奶奶解释说:“草莓太贵,吃菠萝吧,听话。”我却大声地说:“我就要草莓!就要!”说完我使劲地把那串菠萝扔进了芦江河。

我生气地跑回家,坐着发呆。

过了几分钟奶奶也回来了,把手里一个袋子递给妈妈,和妈妈说清原委,妈妈一边接过袋子说:“您也真是的,遇遇(我的小名)想吃就买呗,又不是没钱,她还小,要长身体的”!一边把袋子递给我,我打开袋子一看,没想到里面是几颗草莓,原来奶奶是愿意给我买草莓的,只是不想多花钱。我拿起一颗放进嘴里,好甜!此时奶奶正深情地看着我……

如今,我已有八年没和奶奶一起住了,除了假期去老家看看她,平日里还真不知道年过八旬的她老人家日子过得好吗?

篇4

凉凉的清风并不能打断我们的思绪,柔柔的阳光轻巧的照耀着我们。我、唐曦、庄欣然正在商量着一件事情:我们决定成立一个组合。可是,组合的名字是什么呢?

“不如叫‘泡泡组合’吧?”我提议道,“不好听,我们一定要想一个特别的名字”唐曦说道“饼干组合?”庄欣然说,我想了一下,淡淡的说:“好吧!”可是,唐曦却不同意:“太过于普通了吧”后来,说了一大堆名字,什么“蛋糕组合”“水蜜桃组合”“娃娃组合”“布丁组合”……全部被我们拒绝了。“不如叫巧克力组合怎么样?”唐曦说。“好啊!”我和庄欣然十分赞同这个名字。

“现在想自己的名字吧,想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字,在由这个字组一个词,后面加上巧克力三个字,怎么样?”庄欣然说。“我现在喜欢看小说,特别是关于梦想的,可是梦想巧克力不好听,我先选‘梦’这个字吧”唐曦说,我想了一下“晶这个字挺好听的,我就选它啦!”庄欣然冥思苦想:“菲这个字怎么样?”“挺好的啊!”我说。唐曦突然发言了:“我就叫梦幻巧克力怎么样?”“我就叫巧菲巧克力吧!”庄欣然说。我一会听着小鸟歌唱,一会享受阳光的抚摸,一会体会风儿的凉爽,可是就是没有灵感。“就叫晶莹巧克力吧!”我说。“不行啊,听起来像‘经营巧克力’,别人还以为你是卖巧克力的呢。”唐曦说。“干脆叫水晶巧克力吧!”庄欣然说。“嗯……好吧!”我点头同意了。

嘿!我们还真不赖嘛!想出个这么特别的名字!“我们的组合名太单调了,加点什么吧!”巧菲巧克力说。“水果巧克力”“奶油巧克力”“中国巧克力”等都被我们一一推掉了。“百合巧克力?”我提议道,“为虾米?”巧菲巧克力问道,“因为百合代表永远和和美美嘛!也可以代表友谊啊!”我说。梦幻巧克力说:“代表友谊的四叶草也可以啊!”我想,也是这么个道理啊!“我们只有三个人,就叫‘三叶草巧克力’吧!”梦幻巧克力立即把话抢了过来:“我们不是人!”巧菲巧克力被我们搞得莫名奇妙的:“我们不是人,那是……”“巧克力啊!”我回答道。“水晶巧克力,我们还蛮心有灵犀的嘛!”梦幻巧克力笑着说。

篇5

关键词:主题酒店;草原文化;食品;饮品;服饰民;礼俗

草原文化主题酒店以满足旅游者个性需求为目的,展现“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草原文化内涵为宗旨,通过多种形式营造独特的蒙古民族草原文化文化氛围。

一、特色饮食重在突出绿色天然、养生保健的草原文化魅力

蒙古民族的饮食文化植根于民族传统,尊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草原文化精髓,既保持了民族传统,又迎合了时代的消费理念。

蒙餐原料环保天然。蒙餐中的肉食、奶食,是由当地牲畜所产,牲畜所吃的草、喝的水,不喷农药、不施化肥、没有污染。游客戏称内蒙古的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就充分说明了蒙餐原料的天然与绿色。

蒙餐讲究原汁原味。蒙古族习惯把食品按其基本颜色分为白食、红食。白食为奶食,红食为肉食,饮食习惯是“先白后红”,即先品尝奶制品,再品尝肉食。蒙餐在制作上讲究原汁原味,除了食盐以外不用调味品,讲究食材的鲜嫩和食物的原本味道。

蒙餐功能养身保健。以肉、奶为主的蒙古族传统饮食,注重营养成分和合理的食谱结构。蒙古族营养学家、医学家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提出分餐而食、营养均衡的观点。在两品龙头伊利、蒙牛的合力带动下,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已经成为全球产奶量最高的城市。连续多年保持了总产奶量全国第一、乳品加工量全国第一、人均占有鲜奶量全国第一的成绩,于2005年8月被中国乳业协会命名为“中国乳都”。

特色餐饮对于体现草原文化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受到了广大旅游消费者的欢迎。

二、就餐礼俗的魅力注重表达敬祖好客的草原文化内涵

蒙餐讲究敬祖尊神。蒙古民族在喜庆、隆重、盛大的场合以乳品行祭祀之礼,表达对天地万物的感恩与祝福。这主要是因为蒙古民族对白色的尊崇,与传统宗教“萨满教”的融合,对“天地万物皆有灵”表达敬畏所演绎出的一种礼仪行为方式。

蒙古民族是好客民族,从客人进入蒙古包到送客离开,都有成套的规矩和礼节。敬客礼。在就餐中,吃烤全羊同样有个开羊仪式。仪式主要有敬酒、献哈达,表演好来宝、歌舞、呼麦、马头琴演奏等内容。在音乐歌曲声中,席中的贵客受邀,走到全羊前,接过工作人员递上的蒙古刀,在羊的左前肩切一刀,即表示“开羊”,此时工作人员载歌载舞,场面非常热烈。随后将羊进行改刀,即可食用。送客礼。酒足饭饱,客人起程之际,主人又会手捧银碗装满奶酒,以歌饯行,以酒告别,这是蒙古民族的送别酒“上马酒”。

通过这些接待礼仪,表现出了蒙古民族的热情好客,尽现蒙古民族饮食文化的精华,为草原旅游增添了色彩。

三、通过民族服饰的展示传递出自然和谐的草原文化内涵

蒙古民族是一个崇尚色彩、热爱生活,善于运用色彩表达情感的民族。他们崇尚白、蓝、红、黄等具有不同象征意义的颜色,表现出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内涵。

尚白。在《蒙鞑备录》中有“成吉思汗之仪卫建大纯白旗以为认识,此外另无他旗”的记载。白色在这里传递的是纯洁、神圣、高贵的精神特质,这与蒙古民族生活的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如白色的乳汁、白色的羊群、白色的蒙古包、白色的蒙古袍、白色的哈达、祭奠成吉思汗的“八白室”……许许多多的白色,既美化装饰了生活,又传达出吉祥美好的祝福,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崇蓝。蓝色象征着睿智、诚实、博大、永恒,在蒙古民族的生活中受到热爱并被广泛应用。蓝色的蒙古袍、蓝色的哈达、蓝色的装饰图形等实际应用。蒙古族把自己的故乡称之为“蓝色的故乡”,“蓝色的蒙古高原”。现在的首府名为“呼和浩特”即“青色的城”之意,其中“呼和”就是蓝色。

重金。蒙古民族敬重象征着崇高和永恒的金黄色,他们认为这是太阳、月亮、星星的颜色,具有神圣、高贵的象征意义。这主要是源于“黄教”对蒙古民族的影响,反映到他们的服饰中,就是把黄色作为配色来使用,在袍子、坎肩等大量的服饰中以金色镶边作装饰。

蒙古民族在服饰中选用大气、庄重的白色、蓝色作为服饰的基本色,然后选取色彩鲜亮的金黄色作为搭配,通过色彩的强烈对比,表现了蒙古民族豁达、率真、开朗的性格。

四、结语

通过对草原文化主题酒店代表――内蒙古饭店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可以采用通过餐饮特色展示草原文化,通过接待礼仪表现草原文化,通过民族服饰彰显草原文化。让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迈向世界,为繁荣我区的文化与经济建设,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团英.论草原文化(第三辑)[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

[2] 董恒宇.论草原文化(第四辑)[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8.

篇6

省人大常委会:

今年7月19日,收到省政府提请审议的《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正案(草案)》(以下简称修正案草案)后,教科文卫委即将修正案草案印发11个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省级有关部门和有关专家,书面征求意见。8月6日至7日,教科文卫委组织调研组,赴金华、义乌等地进行调研,召开了由当地人大、政府及有奖部门负责人和人大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征求对修正案草案的修改意见。8月17日,徐志纯副主任主持召开了省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省人大法工委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参加的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此外,教科文卫委会同省法制办、省人口计生委赴台州等地进行了立法调研。在认真分析、汇总和研究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9月5日,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对修正案草案进行了审议。现将审议情况报告如下:

2002年省人大常委会颁布施行的《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调节我省人口计划、稳定人口增长率、控制人口增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部分规定已不适应新形势下人口的发展趋势,需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适当调整。调研中,部门、专家和人大代表普遍认为,修正案草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条例的修改,既反映了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者的心愿,更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条例的修改将进一步减少人民群众对计生政策的抵触情绪,增加对人口与计生工作的支持和理解,有利于改善基层干群关系,促进我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向前发展。调研中,部门、专家和人大代表亦表示,对条例的修改内容满意但不满足,希望对农转非居民的生育政策、社会抚养费征收等问题也一并进行适当修改。教科文卫委认为,条例的修改和完善应与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相一致,与我省的现代化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同步。待条件成熟时再作修改。同时,应加强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研究。

教科文卫委认为,省人民政府提请的修正案草案,符合国家稳定低生育水平政策和全国总和生育率控制在1.8以内的总体要求,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有利于人口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内容基本可行。同时,修正案草案第二条关于条例第四十九条第(四)项的修改,从法理的角度欠准确,在文字表述上也值得推敲。建议修改为:“已满法定婚龄生育第一胎满六个月未补办结婚登记的,按照零点五倍至一倍征收。”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篇7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不仅在于让学生认识生词,熟悉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中某些句子的深刻含义,也要求学生通过语文课堂,亲近自然,走近社会,体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为此,我们需要借助多媒体设备等手段,在课堂上营造声色氛围,吸引同学们的视觉、听觉,积极引导学生们感受语文课堂的美妙与丰富多彩。

二、案例描述

在课文《草原》中,我国著名作家老舍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以及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展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以及团结友善的民族情谊。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种方法展示大草原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在课堂上通过视觉与听觉刺激学生感官,让大自然走入课堂,引导学生对大草原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而非简单地设定条条框框限定课堂内容。

(一)声色课堂

多媒体教学工具可以促进传统的教学载体从单一的课本文字向图像、音频、视频方向多元化发展,教师可以准备描绘大草原一碧千里、天高云淡、草丰羊肥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舞、赛马、摔跤等表现内蒙古大草原人文特色的图片,或者《蒙古人》、《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歌曲以及视频,以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给同学们带来一场视听盛宴,让学生在美妙的声色课堂上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化知识。

例如,放映碧草蓝天、牛羊成群,题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幅图片后,有学生是这样描述他的感受的:“草原的天空非常蓝,非常高远,澄净明亮,就像一大块泛着光的蓝宝石,让人看了觉得心里特别舒服。我觉得可能是因为草原上的工厂排放的有害气体比较少,汽车尾气比较少,所以草原的空气特别清新,也不会有雾霾,所以文章里面用‘明朗碧澄’描述草原的天空,我现在对课文中‘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这句话有了具体的感受。”这就让学生对大草原的美景有了直观的感知,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对作者要表现的草原民族风情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创设情境

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们进行情景模拟,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开发学生们的潜质。

例如在模拟课文中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情景的时候,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与表演能力,分组表演了跳舞迎客、美酒敬客、宰羊待客、蒙古包留客等丰富的场景,不但让同学们通过自身的思考熟悉了草原人民待客的风俗特征,还使他们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对课文中比较难懂的“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对作者描绘的大草原的“人情美”有了深刻的体会。

三、案例反思

作为大家手笔,本案例的课文中老舍为我们展示了内蒙古草原的自然美景与人文特色,但是小学生对其语言文字的理解难度还是比较大,尤其是许多学生对大草原缺乏直观的感知,不容易体会作者语言描述的情景与其中包含的情感,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们的想象能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事实证明案例中所用的方法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比较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一)丰富教学方法,拓宽教学载体

随着多媒体教学工具在课堂上的普及,我们的教学载体从单一的课本文字拓宽到声色俱全的投影图片、视频、音频等,丰富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授课,还能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提高同学们的兴趣,培养同学们学习的乐趣。

本案例中,虽然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与感知能力,但是绝大多数同学并没有见过美丽的大草原,这就使学生们对课文中描绘的草原美景与人文景观难以具体感知,所以需要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手段,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首首动人的歌曲,抓住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中对课文中要表现的草原美景与草原风土人情有了较为直观的感受,也使同学们认识到了祖国土地辽阔、山河秀美,民族团结,培养了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之情,从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向外延伸,不但感受到了文中描述草原的“风景美”与“人情美”,而且让学生通过欣赏草原美景懂得珍爱草原、保护环境;让学生通过喜欢草原人民懂得热爱祖国、团结友善。

(二)积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情景模拟,可以通过让学生讲述一下、歌唱一下、表演一下课文中的场景对文章内容进一步熟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将学生的情感融入课堂。

篇8

场景一:众里寻她不见影

一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一课时,首先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黄山的景色,让学生说一说黄山的美景都有哪些,然后又主题突出地播放了黄山的各种松树,让学生从视觉角度来感受黄山松树的奇特。在播放完景色之后,屏幕上出现了一句话:“黄山的奇松让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接着教师说:“黄山是那么奇,那么美,就让我们来夸一夸黄山的奇与美吧。”

生1:我感觉黄山的玉屏楼最美,因为坐在那儿就可以观看黄山的奇松……

师:(学生还没有说完,教师就打断他的话)噢,玉屏楼是观松的好地方,老师想让你说一说黄山最奇特的景物。哪一位同学再说一下?

生2:我感觉黄山最奇特的景物是温泉,因为从山里流出来的水含有那么多矿物质,并且是温暖的。

师:(表情不悦)那还有哪位同学能说一说黄山的奇特之处的呀?

生3:我感觉黄山最奇特的景物是云海,你看,黄山那么高,都高出云层了。所以我感觉非常奇特。

师:(非常生气)请大家看清楚了,我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呀?

生:(一齐高声回答):黄山奇松。

师:对,黄山最奇特的地方就是黄山的奇松。下面,就请你们阅读课文,说一说黄山的松树奇在什么地方。

分析:课堂中,为什么教师千方百计地设计,学生却是“众里寻她不见影”,是学生启而不发吗?当然不是。因为在教学之前,教师根本就没有让学生事先去阅读课文,没有让学生去体验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而是直接播放视频,然后让学生说一说黄山的奇与美。那么,学生留存在脑海中的黄山印象也只能来自于多媒体。所以,他们才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答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教师提出的问题就是让学生夸一夸黄山的奇与美,学生说的玉屏楼、温泉、云海不正是黄山的代表景点吗?该教师组织教学时没有遵从学生的思维与学生的天性,他的教学没有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没有遵从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

场景二:含糊其辞不见意

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一课的教学片断如下。

(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读一遍课文,然后进行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课文最后一句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说大家都舍不得离开,那么大家为什么不愿意离去呢?

生1:因为草原很美。

师:对,草原的确非常美。还有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2:因为草原很大。

师:草原除了美和大让人留恋外,还有其他原因吗?(学生都低着头不说话)

师:不要怕,你们大胆地说,说错了也不要紧。

生3:我喜欢绿绿的草原,所以不愿离去。

师:还有呢?草原上的人怎么样呀?

生4:我感觉草原上的牛羊很多,但是人很少……

分析: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教师脸上的不满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所以在阅读教学时,许多教师对于学生这些含糊其辞的回答不去引导,放任学生回答。那么,学生为什么总是回答不到点子上呢?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就可以明白,在教学时,教师只是让学生通读一遍课文之后,就匆匆忙忙地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与交流。这个时候,由于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只是停留在初读阶段,对文本的体验仅仅局限在对课文中极个别文字的表面理解上,比如草原美、草原大、草原绿等,这只是草原的显性特点。教师在学生还没有深入去体验文本,还没有真正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时候,就与学生进行交流,势必交流不出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来。我们只有让学生深入体验文本,带领学生走进文心,才能让学生获得有效的交流感受。

篇9

一、利用情境导入,引起学生思维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引起儿童思维共鸣的情境,才能激活儿童的思维活动,使他们处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从而尽快进入课堂角色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很多课文内容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很多描写了美丽的景色。我们可选择精彩情节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把这些内容展示出来,以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思维的共鸣。在导语设计环节中,我们要选准课堂导入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共鸣。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来导入新课:在一个大年三十的夜晚,有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又黑又冷的夜中光头赤脚,手拿一把火柴孤独地走在大街上叫卖着。多媒体视频把学生的思绪带入了文中所描述的悲惨情境中,强烈的视觉冲击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促进了课堂教学中导入的艺术效果。这种情境导入拨动学生的心弦,营造了浓烈的悲剧气氛,引起了学生思想的共鸣,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这样的情境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同时学生也能深切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利用故事导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在认知理论中有这样的阐述:“学习的最好刺激是个体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有趣的故事作为导入材料,可以引发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培养想象思维。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时,我就利用一个民间故事来导入新课,通过故事,学生们初步的了解了南沙群岛,学生迫不及待地的学习课文。

三、利用音乐导入,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音乐的艺术效果可以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语文教学中离不开音乐艺术。小学生中大多数都喜欢唱歌、跳舞、听音乐,语文教学中播放音乐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导入中,采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导入很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的导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别》时,利用学生们爱听的流行音乐《烟花三月》这首歌曲来导入。想象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但想象又必须依托于形象思维。这样通过音乐情境来展开想象,从而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友人之间离别时的心情,既激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

四、利用图片导入,加深学生思维记忆

课文中的很多内容描写了优美的景色。但是,这样优美的景色课文往往只是一张插图而已。学生也无法了解到很多的信息,如果教师利用教学挂图或者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动画视频更能吸引住学生。通过这样的优美的图片,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他们思维的记忆,从而很好地引入新课。这样的导入方法对于一些描写景色类的课文效果更好,在让学生受到审美的同时也加深了记忆。例如:在教学《草原的早晨》时,由于我们这个地方的学生一般都没去过草原,因而他们不了解草原的环境。于是在教学前我上网收集了草原风景图片,在教学这课前展示给学生,再利用这写图片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草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草原的风光美在什么地方?然后顺利地导入新课:大草原的早晨是什么样子的呢?利用优美的图片导入新课,不仅激发了学生了解草原的兴趣,又为教学中学生认识草原提供了参照物,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草原的深刻记忆。适用于这种导入方式的文章还有很多,如《春到梅花山》、《美丽的丹顶鹤》等。

篇10

一、边读边想的策略。

阅读与思考相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策略。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则不知其味……”这说明边读边想,读思结合,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阅读策略。对小学生来说,边读边想是阅读主动性、积极性的表现,是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策略。在阅读过程中,想什么样、怎样想是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另外,不懂的或值得怀疑的问题,也应当列入思考的范围之中。阅读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还要学会用联系的策略进行思考。

在阅读的不同阶段,想什么可以有所侧重。如,初读课文,应尝试理解不同的词语,提出不懂的或想了解的问题;深入理解课文,要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思考理解,进而思考全文主要讲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给了自己哪些启发和教育;最后还要想想,学习这篇课文后,在读书策略上有什么收获,在今后作文时可以学习些什么。总之,一边读一边想,所想的问题随着阅读的深入应当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单到综合,有梯度、分层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如果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他们思维活跃起来,就不但能够自己发现,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而且会有一定的创造性;就不至于局限于死记老师讲解的东西,从而推动独立阅读能力的逐步提高。

二、联系上下文的策略。

课文中有相当多的词语、句子,如果就词解词,就句析句,往往难以理解。如果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联系上下文琢磨,就能;较好地理解。如六年级课文《第一场雪》的第四自然段写雪下得很大。文中的“大片大片”是从雪花的形状上写雪下得很大,“地上一会儿就白了”是从时间上写雪下得大,“簌簌”是从声音上写雪下得大。同学们如果平时受过训练,那么就能够在上下文的联系中较好地理解这些词语。会读书的同学还能把写时间短的句子跟下一自然段写时间长的句子联系起来思考,想像出这场雪不是下得一般的大,而是特别的大。

三、联系生活实际的策略。

语文课文内容十分丰富。它们所描写的事物、所运用的语言,与同学们的生活距离较运,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遇到这种情况,大家就需要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发现与课文描写的事物相类似的,把两者联系起来,帮助理解文章中的语言文字;还可以结合其他方法,如,可以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在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脉络;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如,《草原》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多可以。”“洒脱”这个词,通过查字典可以了解到,意思是(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理解显然不能到此为止。学生接着读下去,从“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对“洒脱”有了较具体的理解,但是对草原的辽阔,感受还不深刻。有个学生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说到自己在广场上其自行车的体会,全班同学对“洒脱”有了实感,就能想象出草原上骑马、开车是怎样的无拘无束,从而体会出只有用“洒脱”这个词才能准确、生动的写出在草原上开车的感觉,衬托出草原的辽阔。

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得出结论,并处理好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正确的导向的关系。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还要注意引用音乐渲染、画面再现、表演创造、语言描述以及多媒体的运用,除此以外,还有导语创设、生活显示、实物演示等 。但操作时应注意:与文章内容融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适度而不喧宾夺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与特点,情境富于变化,不断提高同学们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