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题目范文

时间:2023-04-04 03:12: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政治题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政治题目

篇1

①与价值有关的概念:价值、使用价值、价格、生产成本、生产价格、垄断价格;

②与资本有关的概念:资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银行资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垄断资本;

③与剩余价值有关的概念: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超额剩余价值、利润、平均利润、利息、地租、企业利润、垄断利润、超额利润、剩余价值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

④与资本积累有关的概念: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资本有机构成、社会总资本、社会总产品、国民收入;

⑤与资本运动有关的概念: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等。

二、应用

①价值规律的作用极其实现;

②资本运动连续性的规律;

③影响资本运动速度(怎样加快资本周转速度);

④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

⑤平均利润率的形成(部门之间竞争或市场配置资源);

⑥货币流通量规律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⑦劳动生产率、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利润;

⑧股份公司概念;

⑨地租理论;

⑩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节。

三、关系

①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

②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与超额剩余价值;

③超额利润。

第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增加了商品量,而不增加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创造的价值量,因此,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了;

第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全社会的商品量,但是在全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或一个生产单位)劳动量不变的条件下,价值总量也不变;

第三,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了,但并不影响单位商品价格不变或提高,因为影响商品价格的其他因素(如货币的价值或纸币的发行量)的变化,可能抵消了单位商品价值降低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四、资本主义

①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②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

③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本质;

④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⑤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⑥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

⑦资本积累的实质;

⑧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工人就业的影响;

篇2

个体公司在职证明模板一X X X有限公司(单位名称)

兹证明×××,性别,——年——月——日出生,系我单位(公司)正式员工,自年月在我单位工作,现任(职务),年薪。他(她)将于年月日前往台湾旅游,我司担保其在台湾期间遵守台湾法律,在旅游结束后按期返回,继续在我司工作。

特此证明

公司名称:

负责人或主管人员签名:

公司章

负责人或主管人员电话:

公司地址并加盖公司章:

开具日期:

个体公司在职证明模板二:兹证明我公司__________先生/女士(出生日期: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自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在我公司工作,现任北京诚智思源物业管理经营有限公司__________职务。

特此证明

(公司章)

个体公司在职证明模板三:姓名:xxx 性别:x 出生年月日:xxxx 工作单位:xxxx

职务:xxxx 何年何月任现职:xxxx 单位电话:xxxx

该同志将参加由xxxx赴xx进行商务考察和洽谈活动。

特此证明。

(公司章)

xxxx年xx月xx日

个体公司在职证明模板范本四:日本驻广州总领事馆:

兹有我单位____(姓名)_________(护照号码)申请前往贵国旅行。____为我单位____(职务),____(年/月)进入我单位,为单位服务____年,年收入____元。我单位同意____(申请人)于____(月/日)至____(月/日)期间休假,在贵国期间一切费用(包括机票、住宿、医疗保险及其他费用)将由其本人承担。___(申请人姓名)在旅行结束后,将按时回国,继续为我公司服务。

领导签名:

单位名称(并盖公章):

单位电话:

个体公司在职证明模板范本五:兹证明______ ,出生日期__年__月__日,姓别__于__年__月__日起在_____________公司____部门任_____________职务。

(任职证明日期须至少6个月以上)

单位主管:XXXXXXXXXX

篇3

高中政治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答题模板

⒈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义荣辱观?

①文化的作用。

②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现金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③社义荣辱观是社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④社义荣辱观给社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做出道德选择提供基本价值取向。

⒉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如何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①大力发展现金文化,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

②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③建设社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义荣辱观。

④建设社义精神文明,发展教科文事业。

⑤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⑥重在实践,脚踏实地。

⒊简要说明国家重视道德模范表彰的文化依据。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的作用,对社会;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经济建设,对个人;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全面发展。

③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⒋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党和政府重视思想道德建设的理由。

这个从党和政府的性质、地位、宗旨、原则、职能、执政方式和理念等去作答。

 

2017高中政治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答题模板相关文章:

1.2017年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模板

2.2017高三政治大题答题模板

3.2017年高考政治关于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答题模版

4.2017高中政治民生问题答题模版

5.2017高考政治答题模板

篇4

关键词:学生;体质;学校体育;目标;达成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4-0097-03

Abstract:Physical deterioration of students had closely related to achievement of school sports objectives. In order to reach a comprehensive school sports goals, it was necessary for physical education in school to establish a lifelong sports consciousness and life-long physical ability as the starting point because of youngsters physique about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Secondly, school sports education should devote to form a system which enhancement of teenagers physique was a systems engineering, mainly through focusing on changes in values, implementing national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creating a good environment, only this way, the periodical goals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ultimate goal of strengthening physique for young students could be fully achieved.

Key words: student; physique; school sports; goal; achievement

1 前 言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学生体质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而各国政府都非常关注。自1985年以来,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体质现状,我国也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全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调查。体质调查的结果表明,虽然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同比有所增长,营养状况得到改善,几种常见病的患病率下降,但青少年学生体能呈现出整体下降的趋势,其中2005年与1995年的监测结果比较,学生在柔韧性、爆发力、肌力、耐力、肺活量等方面都呈现下降的趋势,而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为连续10年下降,耐力素质则连续20年下降。这使得众多有识之士忧心忡忡,或大声疾呼吁请关注,或出谋划策试图使这种局面得到改观,更多的人在分析和思考。那么,作为学校体育工作者,根据学校体育的固有特性及其与学生体质之间的联系,分析青少年学生体质下降的缘由,寻求改善这种状况的对策更是责无旁贷的。

2 学生体质下降与学校体育的责任

2.1 体育课程目标宣示了学校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的责任

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对于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体育的本质属性和学校体育的目标所决定的。尽管人们对学校体育目标内涵的描述多种多样,但基本的共识是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延伸,要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身体形态的正常发育和生理机能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提高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御能力;要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学会科学地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健身和卫生保健习惯,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形成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这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学校体育基本价值的整合。在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中,也明确地将参与运动、养成习惯、掌握技能、学会保健、提高素质、增进健康等作为大学体育的课程目标。毋庸讳言,无论哪个学段,体育课程目标都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极为重要的内容,学校体育承载着增强学生体质的基本职责,它通过搭载在各类教学文件中加以宣示,从而成为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试想,如果学校体育目标得以真正达成的话,那么青少年体质测试的结果也完全应该是我们所期待的状况,但现实与我们理想的目标却有着如此大的差距,症结何在?我们有必要客观地加以审视。

2.2 学生体质状况反映了学校体育目标的达成程度

学校体育目标是学校体育所必须达到的标准。诚然,这个标准是有层次的,是渐进式地逐步达成的,在正常情况下,构成学校体育目标内涵的指标参数呈现出不断向上的态势,应该是一个基本规律。因此,当学生体质测试的结果反映出作为学校体育目标核心指标的学生体质持续下滑时,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反思。从体育的本质属性来看,增强体质是学校体育目标中追求的核心价值,学校体育目标的达成与否同学生体质的增强有着极高的相关性。如果仅仅从学生体质测试的结果来看学校体育目标的达成情况的话,无疑是难以令人满意的。这些年来,虽然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学生身高、体重等形态指标得到明显的增长,但学生的肥胖检出率和近视率却居高不下,反映学生锻炼状况、体质与健康水平的肺活量和身体素质等则明显滑坡,体质综合评价水平下降,现实的情况离我们学校体育目标的既定标准还相差甚远。在学校体育的理念日趋明确,师资水平逐渐提高,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的今天,这无疑是令人难以接受和理解的。缘由何在,症结在哪里?学生体质状况可以反映学校体育目标的达成程度,但通过体育教师和学校的努力能够使学校体育目标达成不理想的状况得以根本扭转吗?我们体育教师不能不对此加以全面的考量。

2.3 学校体育面临挑战

达成学校体育目标是体育教师始终要致力为之的基本任务,这是职责使然。但学校体育目标的达成,却和很多因素密切相关。除教师的作用以外,学生主体的体育需求、参与的程度、体育活动的条件、社会的体育观念等等,都会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产生影响。众所周知,体育课是学校体育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学习体育基本知识,要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和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能,得到思想教育和品格培养,但这并不是学校体育的全部,更不是增强学生体质的唯一环节,除了上好体育课以外,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而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就更加复杂了。有人统计,我国仅有8%的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高中生也仅有10.5%,我国每天锻炼两小时的学生只占6.3%,以上数据都远低于美、日等国同类学生[1]。教育部体卫艺司杨贵仁司长表示,“全国66%的青少年学生表示每天锻炼不足1小时,接近44%的青少年学生睡眠达不到规定标准。”课业负担过重、学习时间过长成为造成学生体质下降主要因素之一[2]。此外,对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价值判断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现在独生子女多,家长们大都拥有望子成龙的心理,恨不得让孩子将所有时间都花在学习上,怕体育活动占去了学习时间,“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全然不顾体育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和良好的素质结构构建的积极意义,甚至还有家长为不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而出具假证明的现象,一门心思都想待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学再说。当然,学校体育设施不足的客观现状对学校体育的影响也是存在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吴键博士的调查研究反映,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我国60%以上学生的居住环境不具备进行体育运动的条件。北京等地也曾有媒体报道,由于很多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不足,以马路为体育锻炼和比赛的主要场地者不在少数。北京一所小学,400多名学生只有一个篮球场,平时的体育活动就是跳绳和踢毽子[3],狭小、连安全都无法保障的场地和单调的活动内容,这当然与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和爱好相去甚远。凡此种种,对学校体育目标达成和学生体质增强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学校体育目标的达成还面临诸多挑战。

3 改善学生体质的辩证思考

3.1 学校体育是学生体质改善的中心环节

学生的体质状况与学校体育的成效是密切相关的。虽然学生体质的下降是由众多纷繁复杂的因素所导致,且其中相当一部分非学校体育所能涵盖,但学校体育对于增强学生体质既担负着重要的法定责任,又对学生体质的改善拥有种种有利的条件,毫无疑问,学校体育是学生体质改善的中心环节。

首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而学生体质健康是全面发展的基础,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肩负着从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的角度促进学生构建良好的素质结构的责任,这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着眼点和追求的基本目标,具有不可替代性。

其次,虽然决定学生体质状况的因素很多,但学生在增强体质的过程中是主体,是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作为教育者,体育老师是应该、也是可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和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的责任人。

第三,体育课程教学过程是最好的师生互动场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体育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学生可以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在学习、体验和练习的过程中可以激发体育兴趣和体育需求,提高运动技术和技能,发现和逐步确立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和方法,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第四,学校可以给学生安排合理的锻炼时间,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和提供基本的体育场地器材。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拥有熟悉的环境,选择活动项目和把握锻炼时间更为主动;可以寻找志趣相近的同伴,有助于活动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可以自发地或有组织地安排一些集体活动,使课外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以进一步提升活动的强度和效果。

第五,学校体育是一个既有严密的组织、又有充分的自主性的活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遵循教学原则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受到系统的体育知识和体育锻炼方法论的教育,体验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能。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校所能提供的条件,进一步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有针对性地改进运动技术,发展身体素质,强化运动技能,这个过程仍然具有体育教师的有效指导,使学生体质事半功倍地得到增强成为可能。

3.2 青少年学生体质的改善是一个系统工程

学校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阵地,努力达成学校体育目标是体育教师的基本职责,达成学校体育目标和增强学生体质具有一致性。但是不论是学校体育目标的达成还是学生体质的增强,仅从学校体育的层面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青少年学生体质的改善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学生的身份来看,通过学校体育来增强学生体质是内部矛盾运动的主要方面,必须承担起责任。但学校体育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同周围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解决学生体质的问题必须置于系统的视阈下加以考察。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一些观念和认识方面的误区对学校体育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第一,扭曲的教育质量评价观导致了培养目标的异化。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即使学生最终成为能够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既会做事,又会做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质量的优劣,都要以此为标准来全面评价。但时下人们评价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时,最常见的参照系莫过于升学率和统考分数排名了,中考上重点高中的人数有多少,高考上一本和二本的情况怎样,统考排名是否列前茅等等,成了教育质量高低的准绳,与学校和教师的切身利益也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因此,升学率和统考排名就成了许多学校和老师们竞相追逐的目标,学校的培养目标异化成了升学率和统考排名。于是,为了升学率和统考排名,加班加点,题海战术等有悖于教育规律的手段应运而生,体育课被忽视,课外体育活动时间被挤占的现象就司空见惯了,学校体育被边缘化,学校体育目标的达成受到了冲击,学生的体质受到了影响。

第二,片面的成才观弱化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望子成龙,希望孩子上最好的中学、大学,拿研究生文凭甚至博士学位等成了许多家长梦寐以求的目标,因此,常常是有意无意地给孩子施加学习压力,恨不得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学习上,仿佛只要这样,孩子就能成才。而社会上的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也一味地强调文凭,全然不顾这些岗位是否真正需要高学历,高学历和高素质能否划等号。家长的好高骛远加上社会上盲目追求高学历的推波助澜,使争取高分成了学生的第一要务,青少年学生爱好活动的天性被外因所抑制,全面发展的需求被弱化,身心发展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的基本认识被忽视。

第三,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了对体育价值的漠视。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生命力旺盛,一般情况下,大都不会出现大的疾患,参不参加体育活动在身体上暂时还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把这些时间花在学习上可能更有价值,能产生现实的效果。殊不知健康的根基需要长期构筑,锻炼与不锻炼的效应是滞后的,青少年学生的表面健康导致了人们学校体育价值的漠视。

此外,不良的生活方式,家庭教养的过于溺爱和娇惯现象等导致的生活无规律,偏食、挑食,怕苦、怕累等现象,对青少年体质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学生体质的下降,与上述诸因素的共同作用有着直接的联系。

4 结 语

教育是以培养人为己任的,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人。换句话说,我们需要通过学校的教育,把下一代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毫无疑问,他们要在未来的社会中能够生存和发展,健全的体魄是至关重要的基本条件,青少年体质关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少年强则国强”,切实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仍然非常繁重,我们必须辩证地思考,有效地推进。

4.1 以学校体育为主战场,以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为抓手,优化学校体育工作,全面达成学校体育目标

观念是先导,没有正确的观念,相关的工作将是盲目的。体育活动是提高人的健康水平,保持旺盛的工作活力的有效途径,是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1984年法国颁布的《体育法》提出,“体育活动是每个公民身体协调发展、保持健康和增强体质的基本因素,也是教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但人的体质的改善,健康水平的提高和保持都是不能一劳永逸的,需要人们终身不间断地参与体育活动,以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状态,这就是我们应该具有的终身体育意识。当然,体育活动的参与除了意识以外,还需要科学的锻炼手段和稳定的兴趣,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去体验和发现最适宜自己的运动项目和锻炼方法,并逐渐把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转化为稳定的间接兴趣,主动地投身到体育活动中来,掌握科学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形成必要的终身体育能力,这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师是大有可为的。毫无疑问,这个过程中的几个方面我们都要认真地加以把握。首先是要运用最有效的宣传方式,使终身体育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学校领导和师生员工形成共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又往往难度很大的工作,需要高度的智慧。第二是要处理好体育课程教学与终身体育的关系,要明确体育教学是为终身体育服务的,体育教学要以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方法和练习手段体系,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第三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长期以来,过分强调动作规格、运动负荷、练习密度和统一要求的传统教学观念主导着我们的体育教学过程,体育教学充斥着强制和命令,统一的要求和刻板的程式化等使学生的个性被禁锢,主体性无从发挥;因而运用符合体育教学规律、能根据学生身心发育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树立和终身体育能力培养的体育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的着力点,亦是达成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途径。第四是卓有成效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学生体质不可或缺的场所。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与组织的有效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相关的场地设施等因素密切相关。而要解决这一类的问题,多个部门的齐抓共管才能收到显著的效果。只要我们以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为抓手,下力气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就

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崇尚体育的信念和热爱运动的习惯,具备科学锻炼的能力,使学校体育的功能顺理成章地向全社会伸延,从而为青少年学生体质的改善奠定坚实的基础,保证学校体育目标的圆满实现。

4.2 以价值观的转变为重点,以落实国家法律法规为主要措施,为青少年学生体质的增强营造良好的环境

平心而论,健康是人人都希望拥有的,体质下降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出现体质下降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应归结于人们价值判断的失误。为追求高分和升学率而牺牲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甚至挤占体育课,忽视学生的体育需求,不是人们认为体质不重要,而是觉得拿高分,上好学校是当务之急,可以为人生理想的追求迈出坚实的一步,非常现实。然而,除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长远影响不说,体育活动促进身心健康而对提高学习效率的积极作用本应是众所周知的,两者并不矛盾,但在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下,体育的价值被严重地低估了,学校体育的地位被降低,学校体育的功能被弱化,在这种情况下,转变或者说回归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念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当然,导致体育价值低估是有着深层次的社会根源的,社会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方式和严峻的就业情况使得学校的教育目标为“应试”而出现偏离,弱化学校体育有时也是学校屈从于种种压力的无奈之举。毋庸讳言,学校体育形势的改善与社会认识的提高有着高度的相关性,为了促进体育运动的开展,我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即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等法规,表达了要提高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的意愿,明确宣示了全民健身计划要“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这是从国家的高度对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可资利用的有力武器。我们要以贯彻这些法规为契机,维护学校体育工作的地位,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使这些法规落到实处,真正为青少年学生体质的增强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是体育教师的职责,但它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师生、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运用真情和智慧,使系统内部形成合力,青少年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学校体育目标就可以全面达成。

参考文献:

[1] 马北北.国民体质监测显示青少年体能连续十年下降[N].中国青年报,2010-3-30.

篇5

兹有我单位 ____________(姓名),____ (男/女),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已与本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该员工工作至 ______年______ 月 ____ 日止, 住房公积金帐号办理封存时间______年______ 月 ____ 日。本证明专用于办理住房公积金提取。

特此证明。

公司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盖公章)

篇6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财政体制的转换还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从而对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对财政本身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财政体制未能适时转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指导思想不明确、目标定位不明晰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重构中国的财政体制,首先要确立一个恰当的目标。那么,中国财政体制的重构目标是什么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的理念是“国家分配论”,国家是一个“大管家”,财政力求包揽一切。在由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经济体制环境变化了,政府职能也变了,财政体制显然应该按照新的经济体制的内在逻辑重新构建。

综观市场经济国家的财政体制,尽管其形式多样,侧重点各异,但基本模式是相似的。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而进行政府收支活动的模式,在理论上被称为“公共财政”。分析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财政收支实践面临的困难,不难得出结论: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必须走公共财政的道路。

正如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一样,公共财政也并非西方国家的专利品。中国在选择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也就注定了要走公共财政的道路。搞市场经济,就要搞公共财政。因此,现实的选择只能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公共财政理念,重新界定中国财政的职能范围,规范财政收支活动,加强财政收支管理,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推进财政体制的创新,最终向公共财政体制转变。

二、进一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

(一)按照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明确界定政府的事权范围,为建立科学、规范、稳定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提供基础性条件

1.按效率原则理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职责关系。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该干什么、能干好什么以及如何干?由私人机构来执行目前政府正在执行的一些任务,能否做得更好?这一直是世界各地的选民、决策者不断思考、探索实践的重要问题。中国的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重新界定政府职责尤为紧迫和重要。根据世界银行对转型国家经验教训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首先,政府在生产、产品分配及服务方面的作用应大幅度地削减。只有在市场失败的方面,如国防、初等教育、农村道路和一些社会保障项目等,在政府干预能够改善市场的情况下,政府干预才被视为合情合理。其次,政府必须停止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控制,政府应致力于促进宏观经济稳定,为私营部门的发展和竞争提供一种法律上的环境。最后,提供社会保障是所有国家政府的主要功能,但在市场经济中,社会保障应该主要针对最需要保护的那些弱势群体,政府不应为了使所有的人获得足够的生活标准而提供慷慨的保障,而是有必要强化个人在收入和福利方面的更大的责任心。

2.按分职治事、受益范围和法制原则明确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分职治事是指在按效率原则对政府事务与民间事务进行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对政府有充足理由承担的事务,在政府内部按照凡是低一级政府能够有效处理的事务,一般就不上交上一级政府,凡是地方政府能够有效处理的事务,一般就不上交中央政府的原则进行划分。受益范围原则是指政府行使政治经济职能和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时,若受益范围遍及全国则应划为中央政府事权,若受益范围仅限于特定区域的居民和企业则应划归相应一级地方政府。法制原则是指各级政府事权的确认、划分、行使及调整等应有相应的法律保障,做到法制化、规范化并保持相对稳定。

根据上述原则和中国国情,中央政府的事权范围及主导作用应主要包括:

(1)制定并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对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通过各种手段组织实施。

(2)调节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促进并保持总供求和部门结构的大体均衡,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3)在市场失效领域,有效承担起跨省际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的投资建设、提供全国性公共产品等。

(4)调节gdp分配结构和组织社会保障,从全国着眼把收入差距控制在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范围内,协调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5)调控各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地区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法律秩序。

(7)自觉组织和推动市场化进程,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

(8)维护国有财产的所有者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9)维护全国的生态平衡,搞好环境保护和人口控制等。

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应主要包括:

(1)制定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本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方向、结构、生产力布局、收入分配关系等具有区域性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组织实施。

(2)根据本地区居民、企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合理确定税收和非税收入规模及其各自的内部结构,并将其按预算程序转化为公共支出,有效提供公共产品,为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服务。

(3)调节本地区内部的协调发展和维护社会安定。

(4)维护地区内正常的社会秩序和法律秩序。

(5)组织和推动市场化改革进程,培育和完善区域内各类市场。

(6)执行中央政府制定的各项法律政策,完成中央政府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对各级政府的共有事权尤其是基础结构(包括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电信电话、治山治水等生产性基础设施)领域的共有事权,也应按项目分级管理和费用分级负担原则进行划分。

3.政府通过立法,而不是行政干预,来建立政府间责权利关系的准则。从世界有关国家的经验看,不论是联邦制国家还是单一制国家,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间责权利关系都是建立在宪法或相关法律基础上,责权利关系的调整也按法定程序进行。以日本为例,日本战后的宪法中有一章是关于地方政府自治的内容,有关地方政府的组织和运作用法律固定下来;除宪法外,日本地方财政法详细规定了中央与地方在事权范围和支出责任上的具体分工;日本地方税法则详细规定了地方政府的税收权限。法律规定保证了地方预算收支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保护地方政府免受中央政府随意改变事权责任和税收分享比例、经费分摊比例。同时,这些法律还能帮助地方政府建立起对中央政府的信任。

完善中国的分税制,理顺政府间的责权利关系,需要发挥包括宪法、预算法、税法等在内的法律的作用,弱化行政干预,为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运行奠定可靠的法律基础。

(二)科学划分政府间税种并积极推进税费改革,完善和规范财政收入体制

1.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考虑到利益分配关系调整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今后一个时期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应采取“两步走”的办法。第一步,在“十五”期间适当调整中央与地方在某些税种上的分享办法和比例,逐步扩大过渡期转移支付规模,重点增强中西部地区财政保障能力。具体措施有:

(1)改变企业所得税按照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的办法,实行按比例共享或分率共享。

(2)将个人所得税调整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3)适当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的中央分享比例,中央政府因调整个人所得税、证券交易印花税所增加的收入,全部用于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

(4)进一步推进省以下分税制改革,使市、县级财政有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增强市、县级财政保障能力。第二步,在“十五”末期至2015年,按照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要求,合理调整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财政收支范围,严格核定各地区的标准化收入和支出,在此基础上实行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实现各地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2.改革现行收费管理制度,从根本上遏制乱收费,理顺政府、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具体做法是:

(1)通过将部分具有税收特征的收费,用相应的税收取代,进一步完善税制。

(2)通过把一部分非政府性收费转为经营性收费,界定和规范政府行为。

(3)通过取消大量不合理、不合法收费,进一步规范政府收入分配行为。

(4)对保留的少量政府收费,实施规范化财政管理,加强人大监督和社会监督。

(三)建立规范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核心内容。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途径,首先是进一步明确转移支付的目标模式,而后通过增量与存量同时并举的微调向目标模式逼近,并适时推进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

1.目标模式的选择。现行分税制同时存在存量调节与增量调节两条转移支付系统。存量调节就是为维护既得利益而设置的双向转移支付,自上而下的有税收返还、体制补助、结算补助等,自下而上的即地方上解。规范转移支付制度,要求逐步减少直至消除以“基数法”为依据的为维护既得利益的转移支付,过渡到按客观因素测定标准收入和标准支出的转移支付制度。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模式:一是单一的纵向转移支付;二是纵向转移和横向转移的混合模式。

中国一向是采取单一纵向转移模式,既可以均衡公共服务水平,也可以体现中央的政策意图。但纵向转移的前提是中央收入居主导地位,要求中央有足以实现均衡目标的财力。

由于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不仅存量不减,而且随着地方“两税”的增长而增长;而中央从增量中集中的财力虽然也增长,但是有限。因此,不动存量而仅靠中央从增量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进行纵向转移支付,范围和力度有限,最终不可能实现既定目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有人提出了横向转移模式的设想。横向转移就是由富裕地区直接向贫困地区转移支付,通过横向转移改变地区间既得利益格局,以实现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均衡。但是,横向转移对中国来说没有任何实践经验,如何设计转移支付公式,如何把握“调富济贫”的分寸,是否会对富裕地区带来负效应以至于影响全国财政收入的增长,等等,都需要通过调查研究,缜密筹划,并通过试点,决定取舍。横向转移虽是一种可选择的模式,但从当前看仍要立足于纵向转移的完善。

2.纵向转移的微调。(1)改进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主要是扩大按“经济税基×平均税率”确定标准收入的范围,沿着“单位费用×测定单位数值×成本差异系数”的思路改进标准支出的测算,而当务之急是加强公共支出标准的建设。(2)将维护既得利益的多种调节方法简并为“税收返还”一种方法,然后逐步减少富裕地区而增加贫困地区的税收返还增量。更为妥善的办法是将税收返还基数逐步纳入按因素法计算的拨款公式,每年纳入一定比例,若干年后完全过渡到按因素法计算的转移支付制度。(3)清理现行的专项拨款,改进拨款方法。

3.大力推进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中国的地区差距决不仅仅限于省际之间,省级行政区内不同地区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的甚至十分突出。因此,地方政府尤其是省级地方政府同样面临尽快建立具有均等效果的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任务。从当前情况看,省及省以下地方政府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尚没有开始建立省以下规范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地区,不论其是否享受中央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补助,都应当考虑把属于完善分税制改革的这项工作深入下去,配套落实。(2)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与加强预算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将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当作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当作财政部门从源头消除腐败的重要举措。

增强财政透明度还需要建立起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规范化运作机制。(3)敢于触动既得利益。

纳入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分配的资金,不应仅是增量资金,还可以从既定的其他形式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中安排,逐步减少非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规模,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结合收支结构调整进行尝试,为全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积累经验。

(四)加快支出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推进建立公共财政体制

1994年的财政体制改革已搭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体制的基本框架。但这一框架主要着眼于收入划分及其管理,而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相对滞后,已成为完整规范的财政体制的最大瓶颈。目前亟需从以下几方面推进支出管理制度的改革。

1.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建立我国科学、规范的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基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就是由政府财政(国库)部门对所有政府性收入,包括预算内收入和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收入进行集中收纳管理;同时,对各部门和各单位的支付过程实行集中统一处理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各种政府性收入将不再通过中间环节,而是直接缴入国库账户;财政部门对各部门、各单位的经费不再按期预拨,各部门和单位根据自身履行职能的需要,在预算确定的范围内购买商品和劳务,但付款过程由国库集中处理。将现行的国库分散收付制度改为集中收付制度,要相应取消各部门和单位在银行设立的收支账户,改变财政部门向各部门和单位按期拨付预算资金的做法,所有财政性支出均通过国库单一账户集中收付。同时要改革现行国库管理体制,国库管理部门在办理支付的过程中,直接对各部门和单位的支出实行全程监督。有效地发挥财政的国库管理职能。

2.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制度。部门预算是反映政府部门收支活动的预算,是建设我国公共财政框架中公共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部门预算制度改革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加快部门预算的法律制度建设。现行《预算法》的部分内容已不适应部门预算改革的要求,应加以修订。一是明确预算编制的时间和阶段,将预算周期定为一年,分为财政部门制定和下发建议框架、部门上报本部门预算草案、财政部门汇总审核并与部门及社会各方面磋商和论证、财政部门形成预算草案并由政府上报人代会讨论等几个阶段。二是明确预算草案按照部门编制,规范各部门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职能和地位。三是明确部门预算的编制依据,即以国家经济建设、政权建设的中心工作为支出重点,以相关定额为标准,制定部门、单位预算。四是明确编制范围,将预算外资金明确纳入政府预算管理范围,保证部门预算内容的完整性。其他法规和制度的修订应以《预算法》为依据,内容上要服从于《预算法》。(2)改革现行的预算拨款体制,将预算分配权集中于财政部门。要从强化政府预算法治化入手,改变目前多部门参与政府预算分配的状况,在编制部门预算时,集预算分配权于财政一身。比如,对于“基本建设支出”,应取消财政每年给国家计委切块安排资金的做法,统一实行项目管理。国家计委的工作重点应是按照国家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各部门事业发展的需要,统筹规划各部门、单位的基本建设项目,提出项目概算,并进行可行性论证。预算部门和单位按照统一要求,报送细化了的项目预算。财政部门对各项目预算进行分项核定,并将其列入部门预算。其他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同样应以制定政策、统筹规划、提出初步建议为主要职能,支持部门预算改革。(3)延长预算编制时间,改革预算编制方法。目前我们在编制部门预算的过程中,各部门基本上没有与财政部门磋商的余地和时间。建议今后将预算编制、审批周期定在一年左右,以加强各部门与财政部门的沟通。另外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应该采用零基预算、绩效预算等编制方法,以保证预算的质量。经常性费用中属定员定额部分能够确定的支出和项目预算支出,主要采用零基法,同时确定支出项目要有明细表和确定依据。项目预算支出实行绩效预算,应有科学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确保有限的预算资金用在最有价值的项目和用途上。(4)对现行预算支出科目进行调整。为适应部门预算的改革,还应把按部门分类和按功能分类结合起来,对预算支出科目进行相应的调整。部门分类主要明确资金管理责任者,功能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明确支出如何使用。可以考虑采用下列设置方式:一级预算支出科目按部门设置,二级预算支出科目按支出性质设置,再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设置三级预算支出科目。这样可以清晰地反映出预算支出在各个部门的分布,便于财政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检查,更加有效地贯彻实施财政政策。

篇7

关键词:市政;成本;控制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政施工企业也遇到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与挑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工程造价越来越低,市政施工企业为例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只有改变原来粗放型的管理模式,改变在成本管理上观念老化、手段滞后的局面,不仅仅要增强对外经营工作,同时应加强内部成本控制,全面、深入、高效的开展工程成本控制与管理对提高市政施工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1 市政工程成本控制问题

1.1 认识误区

市政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应该是一个全过程全员参与的管理,成本管理部门应该作为成本管理的组织者和监控者而并非成本管理主体。现场项目经理部和直接操作人员才是成本管理的主体。对于公司所有管理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搞好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体现项目是成本中心,公司是利润中心的原则。

1.2 管理脱节

一般情况下公司经营部门主要负责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签订工作,而工程管理部门则负责项目实施与造价控制工作。二者各自为政,经营部门为了能够中标在投标报价中往往将施工方案趋于模式化,导致投标报价不能反映各工程间存在的差异而忽视工程质量与工期方面潜在的问题,而工程管理部门在制定施工方案时为了保证质量、工期及成本往往忽视了合同价格,由此导致经营与管理部门相互脱节。

1.3 缺乏依据

市政工程项目由于相互之间结构、规模、所处地域及施工所采取的工艺不同而导致其相互间可比性差,由此可知针对具体项目制定出可操作的成本控制依据及目标成本非常重要,但太多是施工企业对目标成本的制定往往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甚至只按照经验确定成本降低率,而忽略了工程现场环境、施工条件及工期要求造成该类目标根本无法实现。

1.4 人员观念差

目前大多施工企业存在技术人员只负责技术与质量,工程人员则只负责生产与进度,材料人员只负责材料采购及进场试验,该种管理模式虽表面看来职责清晰、分工明确,但该种管理模式往往造成员工成本意识不高,很难适应目前市政施工企业由生产型向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营型转变的大趋势。

1.5 生产要素不适应需要

对市政项目来说生产要素一般由内外两个市场组成。其中技术复杂工种以内部为主,劳动力市场则普遍工种以外部为主;材料市场中主要材料以内部为主,一般材料以外部为主;机械设备则主要以内部为主,特殊设备则主要依靠外部租赁,一般情况下公司只对内部市场实行宏观控制,则导致内部市场则缺乏竞争性,而外部市场则往往容易受到社会不正之风影响缺乏规范性容易导致效益外流现象。

1.6 创优意识淡薄

对于大多数工程来说往往只有优质才能优价,单位只有创优才能提高效益,甚至会发生某些大型工程若部门满足某级别的创优目标则会影响工程款的收复及质量保证金的收复,由此则往往会导致项目成本的增加。

2 成本控制原则

2.1 成本最低化原则

任何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手段来不断促使成本降低以实现最低目标成本的最终目的,但在实现该目标时应时刻注意其可能性和合理性,绝不能以牺牲工程质量为代价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众所周知,工程成本、质量和工期三要素是相互影响的,一般情况下施工进度快则单位工程量成本越低,若发生突击性作业则往往会增加成本;而在成本与质量间质量标准越高则成本越大。

2.2 全面控制

工程成本全面控制是指单位全员、全过程管理,并应将成本管理目标进行逐级分解最终落实到岗落实到人;全过程控制则指在项目施工进展的各个阶段连续进行,既不能发生疏漏也不能时紧时松,应使施工项目自始至终处于有效控制之下。

2.3 动态控制

由于施工项目具备一次性特点,因此成本控制应强调动态控制原则,由于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只能依据施组来确定目标成本等为以后施工做好准备;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则由于此时对所发生的系列问题可能以没有机会纠正,因此只有在中间过程进行成本控制才最为有效,应在施工过程中尽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等措施以提高劳动效率、节约费用。

2.4 责、权、利结合原则

工程项目经理部是成本管理主体,由于工程项目是施工企业效益的源头,因此要完善企业责权利相结合的目标责任成本的关键问题是处理好项目经理部的责权利的关系,应实现在施工过程中各岗位人员在肩负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也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利,宜采取对各岗位人员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考评,实行奖惩结合制度,以此来调动各级成本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企业与职工双赢的目的。

3 成本控制措施

3.1 提高全员意识,实现全员管理

任何产品都是由人制造出来的,所以在生产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广大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充分意识到成本管理的广泛性和群众性,不断完善管理机构,依靠广大职工群众来加强日常成本管理,将每个职工的岗位、目标与公司目标结合起来,做到人人参与成本管理、各个追求经济效益。

3.2 开源节流

开源即指诸如在投标时运用不同报价来争取更有利的标价、中标后开工前经营部门将工程报价策略向项目部交底,施工阶段尽量采取方案调整变更,落实现场签证等各种策略措施来实现增加造价和避免低利润甚至负利润项目;节流则是指施工企业针对低造价工程所采取的尽量减少用工量、材料用量及机械成本支出等,并应切实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职工。

3.3 落实人员

对于部分施工单位来说造价人员缺失也是造成成本控制工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一般的成本控制模式应为:经营部门负责中标和结算等两头工作,施工部门负责中间的施工任务,该种管理模式缺少一条以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且能够贯穿始终的约束机制,也容易导致中标价利润空间的分析、施工中具体成本控制以及竣工后效益得失分析无人负责以及施工中为了追求工期、质量而对资源无节制使用造成大量材料浪费,最终以微薄的利润掩盖了落后的粗放管理现象,因此应在各部门设置专职或兼职造价人员来对工程成本进行控制、分析,以确保各项成本管理目标能够如期实现。

3.4加强合作

任何项目要想实现成本管理目标则必须进行成本控制加强部门合作,尤其是经营、施工和财务部门合作,经营部门首先根据中标价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计算出净标价收入,并将其分为成本费用目标和收益目标,确定单项工程成本管理目标并将其分解到项目部甚至班组间;财务部门则应对各数据进行评价之后反馈到项目部,待工程完工后反馈到经营即决策部门,该核算不仅要反映企业全年总产值、利润情况,且要详细的将产值、人工、材料及机械等实际消耗和其他相关施工费用以及利润按项目和时间来准确反映以便于各部门对成本管理进行横向及纵向的动态比较和分析。

篇8

全球能效管理与自动化领域的专家施耐德电气为世界100多个国家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自1987年进入中国,至今已建立了40个办事处、26家工厂、8个物流中心、3个主要研发中心、1所能源大学,致力于为企业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的能源。在与众多大型及国际食品饮料企业长期合作的过程中,施耐德电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CBB 2016中,本刊记者采访了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全球解决方案事业部食品饮料行业总监何晓柯,他就食品饮料行业智慧工厂建设与发展阻碍等方面,分享了施耐德电气的成功经验与方案。

专注、持续、创新、务实,

给企业以安心陪伴

“自古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的要求也愈发严格。作为全球能效管理与自动化领域的专家,施耐德电气如何帮助生产企业实现食品安全?又为企业提供了哪些解决方案?何晓柯总监说道:“施耐德电气同企业有共同的理念与情怀,通过相互之间的信任感使产品及解决方案做得更好。”

专注、持续、创新、务实,是施耐德电气在发展过程中所注重的4点,将其综合运用于实际生产中,让企业真正受益。针对以上4点,何晓柯做了详细介绍。

专注:就全球而言,施耐德电气从事食品饮料行业已40余载,其合作企业可大体分为两类―国际企业、本土企业。对国际企业,施耐德电气实行“国际产品配合+中国合作”模式;对本土企业,则是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分享自身的成功经验,专注地为企业的技术发展做努力。

持续:从2012年11月至今,施耐德电气对食品饮料行业的投入在持续增加,这也是让企业信赖的基石。认真做事、踏实研究,只有将技术研究透彻才能对企业负责,而不是用概念做忽悠。

创新:“Global for China”一直是施耐德电气的目标,但是现在更多地是希望做中国原创“China for Global”。这一转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当前食品饮料行业整体发展快速;二是目前中国正处于大发展时期,能够为创新提供更多的土壤和机遇。施耐德电气希望将中国元素与世界相融合,做完整的自动化产品。

务实:施耐德电气会将自身的优势原原本本地告知企业,踏实地做产品与设备。

提升企业自动化,做中国自己的智慧工厂

企业规模不同,其选择适合生产的系统与解决方案也有所区别。由于运营水平和生产需求的不同,大型生产企业需要稳定的、标准化的生产系统及解决方案,而中小企业更适宜使用灵活多变、个性化程度高的设备。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施耐德电气会从策划、日常运行、维护、信息规划等方面入手,将企业的已有业务与具体发展步骤相结合,全面提升企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何晓柯说道:“对施耐德电气来讲,我们拥有众多个性化手段以应对中国企业的多元化需求。此外,我们集团的研发团队能够有效保证产品品质,在享受企业服务的同时满足其生产需求。未来,自动化生产和智慧工厂的增长会十分快速,施耐德电气愿同国内企业一起发展。”

智能制造在施耐德电气有专门的团队进行规划,完成整体的功能架构、自动化架构、信息化架构。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施耐德电气在已有框架的基础上针对企业需求做个性化定制。无论中外,施耐德电气对于智能制造的理念与核心是相同的。何晓柯表示:“针对中国企业的智能制造,我们在过去几年间做了几十个相关项目,并且有几十位工程师专门从事相关内容。现如今,更多的中国企业找到施耐德电气帮助他们做智慧工厂的全局规划,加之我们的工匠精神,相信未来将会走得更好。”

协同并进,直面挑战

食品饮料行业的供应链是一个十分严谨的体系,只要机器开始生产,动辄1小时上万的生产量。如何调整生产线、怎样组织后端采购、如何在运营中提升性价比……这些既是对生产的挑战,也是对供应商的挑战。

当前,伴随着市场的发展,原材料、机械、人工等的成本都在不断上涨,施耐德电气作为能效管理与自动化领域的专家,希望通过努力帮助企业进行高效地运营。“我们的经验立足于后台,让后台积极响应前端需求。我们希望能够帮助中国企业销售更多的产品,通过后台来解决前端生产的原材料等问题,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这中间仍有很大的断层。”何晓柯如是说道。据何晓柯介绍,针对面临的各项挑战,施耐德电气制定了“一二三四五”理念模型,在帮助企业改善自身产品的同时也帮助企业突破生产局限:

①一个清晰明确的战略目标,这是实施改进措施的依据。

②两个基础,即技术基础和管理基础。管理基础是指精益的管理理念,在施耐德电气的运营中精益管理理念贯穿始终,而其所有的技术与具体行动都与理念相契合。

③三个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工程数字化、管理数字化作为智慧工厂体系的铁三角,更加具体地诠释施耐德电气对数字化工厂的概念。

篇9

关键词:隧道;仰拱;整体模板装置;自行式仰拱栈桥

中图分类号:U4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6-0109-03

隧道仰拱施工一直以来是影响施工进度、质量及安全控制的一道关键工序。在以往的仰拱施工过程中,由于仰拱施工对出碴车辆的干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隧道整体施工进度。国内隧道仰拱传统衬砌施工多采用简易钢便梁式仰拱栈桥配合仰拱组合钢模板施工,存在通车安全和施工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工人劳动强度大、施工效率低下和施工形象较差等问题。

蒙华铁路项目业主方为提高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保障、提高项目施工效率和施工机械化配套水平,要求施工单位采用自行式仰拱栈桥,每循环仰拱及填充浇筑施工24m。各施工单位均按要求配置了自行式仰拱G牛从根本上保障了通车安全、提升了施工效率,但是仰拱衬砌仍使用常规仰拱组合钢模板。而常规仰拱组合钢模板在仰拱衬砌中需要反复装拆及倒运,仰拱与填充需分别支模浇筑,存在仰拱施工工序多、工人劳动强度大、施工效率低下、混凝土成型质量差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自行式仰拱栈桥的基础上研制一种结合栈桥使用的新型整体式仰拱及填充模板装置十分必要。

本方案依托的项目为中铁一局五公司蒙华铁路项目管段的集义隧道,隧道为Ⅰ级风险、高瓦斯隧道,隧道围岩以砂岩泥岩互层为主,断层发育、深层煤气有瓦斯溢出可能性,是全线重难点工程。

1 整体式仰拱及填充模板装置设计

1.1 产品方案

通过对常规仰拱组合钢模板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通过现场调研和对隧道仰拱结构研究,新型整体式仰拱及填充模板的设计思路如下:

(1)实现每循环仰拱及填充浇筑施工24m;

(2)结合现场使用的自行式仰拱栈桥使用,使用过程中无需反复拆装和机械配合,能自动行走或随栈桥一起行走;

(3)能够避免栈桥通车产生的挠度对仰拱衬砌混凝土产生的不利影响;

(4)结构稳定,具备较高的强度和刚度。

新型整体式仰拱及填充模板装置方案包括仰拱及填充模板、起吊排架、辅助就位机构、模板角度调节机构、支撑丝杠及液压系统等,通过吊链悬挂于自行式仰拱栈桥上,如图1所示。

仰拱及填充模板设计为箱形结构,单节仰拱及填充模板纵向长度为6m,两端设有螺栓连接孔,通过螺栓连接组合成纵向长度为24 m(或12m)的整体式仰拱及填充模板,就位后能够同时满足仰拱浇筑和仰拱填充浇筑两道施工工序需要。该模板主要用料规格为:面板采用6mm钢板,纵向筋采用规格为60×30矩形管,环向筋板采用6mm钢板,两端连接法兰采用10mm钢板。支撑丝杠采用φ159无缝钢管。

1.2 工作原理

单节仰拱及填充模板通过螺栓连接形成纵向长度为24m的整体模板,模板通过中间可伸缩的起吊排架通过吊链悬挂于自行式仰拱栈桥下方。整体模板装置随栈桥移动至工位、钢筋绑扎完成后,操作液压系统升降油缸将模板降落,过程中可同时操作水平升缩油缸将左右侧模板打开,直至模板的一端与已衬砌端搭接100mm,另一端通过辅助就位机构支撑在初支面上,通过角度调节机构调整模板摆角,直至模板就位完成。在两侧模板中间设置4根水平支撑丝杠,以抵抗仰拱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产生的水平力;在模板下部设置抗浮锚拉杆,以抵抗仰拱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产生的浮力。待仰拱混凝土浇筑完毕、强度达到要求后,浇筑仰拱填充混凝土,过程中模板状态无需转换。待仰拱填充混凝土浇筑完毕强度达到要求后,拆除模板中间水平支撑丝杠、割除模板下部的锚拉杆,操作液压系统升降油缸提升模板,过程中可同时操作水平升缩油缸将左右侧模板收收拢至栈桥两侧,模板脱模完成。整体模板装置随栈桥移动至下一工位,进入下一个工作循环。

1.3 模板刚度计算

就位情况下,模板一端与已衬砌端搭接,一端通过辅助就位机构支撑在初支面上,此时模板自重产生的挠度最大,为最不利工况。因此采用受力分析软件MSteel对模板在两端简支工况下的刚度和强度进行计算,建模计算过程如图2所示。

(1)截面参数。

截面上下不对称

截面面积A=15750mm2

自重W=1.212kN/m

面积矩S=1653880mm3

抗弯惯性矩I=1005764780mm4

抗弯模量W=1886255(上边缘)/2178809(下边缘)mm3

塑性发展系数γ=1.05(上边缘)/1.05(下边缘)

(2)模板总长12m受力计算,如图3所示。

1)最大挠度:最大挠度1.90mm,最大挠跨比1/6332。

2)强度应力。

最大剪应力τ=Vmax*S/I/tw

=8.72*1653880/1005764780/6.0*1000

=2.4MPa≤fv=125MPa满足!

上边缘最大正应力σ上=Mmax/γ上/W上

=26.17/1.05/1886255*1e6

=13.2MPa≤f=215MPa满足!

下边缘最大正应力σ下=Mmax/γ下/W下

=26.17/1.05/2178809*1e6

=11.4MPa≤f=215MPa满足!

3)稳定应力。

整体稳定系数φb=0.80

最大压应力σ=Mmax/φb/W

=26.17/0.80/1886255*1e6

=17.3MPa≤f=215MPa满足!

4)结论:模板总长12m在两端简支的情况下,自重产生的最大挠度为1.9mm,最大应力为17.3MPa,完全能够满足模板定位使用需求。

(3)模板总长24m受力计算。经建模计算,模板总长24m在两端简支的情况下,自重产生的最大挠度为30.3mm,最大应力为69.4MPa,因此施工过程中需在模板中部位置钢筋上设置一个辅助垫块,以提高仰拱衬砌混凝土成型精度。

2 应用实例

2.1 工程概况

中铁一局五公司蒙华铁路项目管段线路全长16.229km,其中的集义隧道为Ⅰ级风险、高瓦斯隧道,隧道围岩以砂岩泥岩互层为主,断层发育、深层煤气有瓦斯溢出可能性,是全线重难点工程。全隧道设计有5个段落,共2413m为高瓦斯(位置在1号、2号、3号斜井正洞工区),隧道洞身穿越11条断层,施工中有较大的安全风险。按照进口、出口、3座斜井共5个工区8个工作面组织施工,计划工期34个月。

2.2 仰拱衬砌施工工艺

施工准备―移动仰拱栈桥及整体模板装置―清理仰拱底部杂物―测量放线―绑扎二次衬砌钢筋(有钢筋段)―仰拱及填充模板就位―拼装仰拱端头模―浇筑仰拱混凝土―仰拱混凝土养护―浇筑仰拱填充混凝土―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仰拱端头模―仰拱及填充模板脱模―移动仰拱栈桥及整体模板装置进入下一循环施工。

2.3 施工要点

(1)技术准备:仰拱二次衬砌施工技术交底已经审批签字,并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施工安全培训。

(2)模板移动就位:①整体式仰拱及填充模板装置悬挂在栈桥下部,随自行式仰拱栈桥一起移动;②整体式仰拱及填充模板就位时,中线、高程必须满足设计要求,模板接缝严密,模板表面须光洁、平整;③模板就位后安装模板中间的水平支撑丝杠,复查丝杠支撑位置尺寸无误后,设置可靠的抗浮锚拉杆。④如需要,可通过角度调节机构调整模板摆角状态;⑤混凝土浇筑前,模板表面须涂刷脱模剂。

(3)仰拱混凝土浇筑:①模板及仰拱处防排水设施安装后经质检工程师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混凝土浇筑;②混凝土在洞外采用拌和站集中拌和,混凝土罐车运至洞内进行浇筑;③仰拱分段整幅施工,浇筑由仰拱中心向两侧对称模筑,一次完成;④采用泵送混凝土浇筑方式,插入式振捣器将混凝土振捣密实;⑤浇筑仰拱混凝土过程中应通过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浇筑速度来控制仰拱混凝土的成型,同时应注意观察锚拉杆受力状态变化情况;⑥混凝土拆模后应对混凝土表面进行保湿养护。

2.4 整体式仰拱及填充模板装置应用情况

(1)施工进度:采用该整体式仰拱及填充模板装置配合全液压履带式自行栈桥施工后,集义隧道实现了有钢筋段二衬仰拱施工每月可施工5组,每月二衬仰拱可施工120m,为原施工组织进度计划的60m/月的200%;无钢筋段仰拱每月可施工8组,每月仰拱可施工192m,为原施工组织进度计划的100m/月的192%。

(2)施工质量:采用该整体式仰拱及填充模板浇筑成型混凝土表面平顺度和整体质量明显优于采用传统仰拱组合钢模板施工,现场施工照片详见图4。

(3)该整体式仰拱及填充模板装置结合自行式栈桥在施工应用中体现出如下特点:

①整体式仰拱及填充模板悬挂于栈桥上跟随栈桥一起行走,模板横向伸缩灵活、姿态可调,就位脱模方便,钢筋绑扎等作业空间大。

②模板使用及移动过程中无需机械配合,减少了施工机械消耗;仰拱及仰拱填充能够一次施工24m,减少了施工缝的设置,节约了止水带等材料消耗;避免了模板拆装、倒运作业工序,减少了仰拱及填充施工工序,减少了人工投入,大幅节约了施工成本。

③模板采用整体箱型结构、刚度好,每循环浇筑24m,提高了施工的B续性和整体性,大大提高了仰拱施工的循环进度。

④仰拱及仰拱填充可一次施工至设计标高、避免了二次浇筑,顶面标高和平整度易控制,混凝土成型质量好。

⑤整体式仰拱及填充模板装置与自行式仰拱栈桥之间通过吊链实现软连接,避免了栈桥在通车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和挠度破坏刚浇筑完成的仰拱混凝土。

3 整体式仰拱及填充模板装置综合效益分析

3.1 人工费对比

(1)在传统仰拱施工中,多采用组合钢模板每循环施做6m,仰拱与仰拱填充单独支模,则每公里需投入人工费计算如下:

钢筋工:8人×200元/工日×1.5个工日×167个循环=400800元;

混凝土工:3人×200元/工日×2个工日×167个循环=200400元;

模板工:4人×200元/工日×2个工日×167个循环=267200元;

采用组合钢模板施工每公里人工费成本为868400元。

(2)采用整体式仰拱及填充模板装置施工,每循环施做24m,每公里需投入人工费计算如下:

钢筋工:10人×200元/工日×2个工日×42个循环=168000元;

混凝土工:3人×200元/工日×2个工日×42个循环=50400元;

模板工:3人×200元/工日×1个工日×42个循环=25200元;

采用整体式仰拱及填充模板装置施工每公里人工费成本为243600元。

经对比,采用整体式仰拱及填充模板装置施工较采用传统组合钢模板施工每公里节约人工费868400元-243600元=624800元。

3.2 工期对比

根据现场施工及经验,采用传统仰拱组合钢模板施工仰拱周期为4m/天,每公里需施工250天;采用新型整体式仰拱及填充模板施工周期为12m/天,每公里需施工83天;因此采用新型整体式仰拱及填充模板施工较传统组合钢模板每公里能够缩短工期167天(实际缩短工期天数还需参考掌子面开挖进度等其他因素)。

4 结语

通过在蒙华铁路项目集义隧道中的应用实践证明,该整体式仰拱及填充模板结合自行式仰拱栈桥的应用,避免了常规仰拱及填充模板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反复装拆及倒运、仰拱与仰拱填充需分别支模浇筑等问题,只需首次组装完成后即可重复利用、能够同时满足仰拱和仰拱填充两道工序的使用,减少了仰拱施工工序、节约了人工投入,显著改善了仰拱及仰拱填充的施工质量、降低了施工成本,经济社会效应显著,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广平.新型组合弧形钢模板在高速铁路隧道仰拱整幅施工中的应用[J].隧道建设, 2010,第30卷 (第6期):706-711.

[2]张峰辉.隧道仰拱移动模架浇筑施工工艺[J].铁道建筑,2012,11:64-66.

[3]戴尚昆.仰拱移动模架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1,37(7):164-165.

[4]陈钊.隧道仰拱下挂式模板施工技术[J].山西建筑,2012,第38卷 (第13期): 193-194.

[5]杨忠,蒋宗全,朱秀军,等.仰拱栈桥在铁道隧道施工中的应用[J].铁道建筑,2010(12);30-33.

[6]敲饔.铁路隧道仰拱设计施工关键技术分析[J].铁道标准设计,2010(12):75-78.

[7]冯国春,邓志刚.铁路客专隧道简易仰拱移动模架施工技术[J].隧道建设,2011(2):262-264.

[8]徐冬青.隧道仰拱整体式浇筑设备的研制及应用[J].铁道建筑技术,2012(3):80-87.

篇10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思想;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68-1

一、着重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学而不苦

近几年,在政治教学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实践教学比理论教学更受学生欢迎,也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政治产生兴趣。对此,对政治的实践课进行分析,得出观点如下:活动的内容多、形式多、趣味多的“三多”,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在高中的学习过程中,课程难度大、内容多、时间少、压力大等问题让不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适当地引入小活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如:在学习《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小活动,教师先提出问题,如:中华文化有什么?让得出答案的学生对其答案进行非言语的表达,然后让别的学生猜,最后公布答案。可以是咏春、太极、编钟、唐诗、宋词等等,这种只能用非语言的表达方法,能有效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接着引入课文的学习,如:中华文化的特点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再者,是民族精神的学习,首先可以让学生对民族精神进行主观的理解和表述。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包括哪些?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抢答活动,答对组加德育分,答错组不加分,不回答组要表演一项节目。这就能让全员动起来,对政治问题进行思索,并得出答案。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减少“看戏”的现象和对政治思想、政治内容不重视、不思考、不关心的情况。同时,对于井冈山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图像、文字等形式将有关资料进行放映,要让学生对民族精神有一番较为深入的了解,从民族精神出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最后,要将整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必要性、作用等等要进行骨架图的构建。高中政治的实践课程,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基本点——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着重于学生对政治的兴趣培养工作,分析高中政治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二、提高知识的趣味性,让学生主动求学

在高中政治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到最为厌烦的是枯燥、乏味的课本知识内容,有些根本难以分辨其异同,如: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等,在初学阶段,学生往往将其容易混淆,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学生对政治产生厌学的心理,对政治的积极性降低,减少政治的课外学习时间,这又造成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加听不懂、学不会、理解不了。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恶性循环的发生,教师必须提高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求学。具体方法有很多,如:在政治内容教学前,先讲述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如:教学内容的来源、与来源相关的人物,或者是人物所发生的一些小故事,让学生对此感到好奇和有趣,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如:在学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时,可以先给出一些名人的例子,如:中国明代一位名气颇大的哲学家——陆九渊,曾说:“心即理也”,以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而另一位思想家王夫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所谓气,就是物质实体;理,就是客观规律,这是唯物主义的代表之一。接着,再对唯物主义在各个时期不同的主张进行解说,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等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约翰·道尔顿提出“原子说”;法国哲学家伽森狄认为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等等。在引出一定的知识点之后,教师应该适当地让学生放松一下,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是十分可取的。如:泰勒斯曾在草原上观察星星,一不小心掉进深坑,路人将他拉了上来,他对路人说:“明天会下雨呢!”路人笑着摇头走了,结果第二天真的下雨了。对此,有人说,泰勒斯知道天上的事儿却看不见脚下的东西。两千多年后的黑格尔听了这个故事,有感而发地说了一句惊世名言:只有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在适当的时候讲小故事,一来有利于缓解课堂气氛,二来可以引起学生对泰勒斯的兴趣,加深对泰勒斯的印象,讲述名人的故事比纯粹的讲述理论更富有趣味性,将知识点与名人联系起来,让学生对此感到好奇,能有效推动学生主动求学。只有办好高中政治的课堂教育,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引导学生学好哲学,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结语

在高中政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为基本点,贯穿于高中政治教学的全过程。教育的道路很长,高中政治的教学办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实践,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广大教师需要坚持不懈地分析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果,让学生真正的人人成人、人人成才。

[参考文献]

[1]仇雪峰.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