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部范文

时间:2023-04-10 16:45: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发展规划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发展规划部

篇1

为全力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企业发展规划部工作总结)

时节如流、居诸不息,又到了总结一年过往,明晰思路与目标,坚定信心再出发的时刻。回顾一年的工作,发展规划部在集团业务部门及公司领导的精心指导下、各部门的鼎力支持与配合下,基础业务能力更为扎实,“务虚体系”业务更显实效,精细化管理与全面管理水平均有较大提升,下面针对一年来主要工作完成情况及下一步工作思路做如下汇报:

一、2019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1、强化战略规划引领,为企业持续发展明方向、划路径。

按照集团公司编制三年滚动规划、专业化指导意见以及专业化建设项目调研等相关文件要求,部门在深入学习集团公司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分析掌握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形势,结合公司发展实际,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目标,规划战略路径,制定保障措施,高质量完成了三年滚动规划、专业化建设总体规划等纲领性文件的编制工作,并坚持高站位、强管控、保落实的战略思路,扎实推进集团公司改革发展新思路新举措在公司落地落实,为解决影响公司整体改革发展的经营、经济、施工生产、专业化建设、亏损治理等重点工作打下了战略基础。

2、健全制度体系建设,为企业改革创新添动力、激活力。

制度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体制保证,高效发展的活力源泉,政令不清、执行不力、奖罚不明,企业经营活动将陷入僵局直至衰亡。为重塑制度建设工作,切实发挥制度引领、规范、保障作用,部门在深入学习集团公司制度体系建设工作经验基础上,结合公司实际,制定了公司制度建设管理办法,并于四季度开展了制度评估及制度档案信息收集工作,共收集制度类、管理类问题五十余条,作为制度体系改革创新的方向依据,同时建立了制度信息档案及有效性制度目录,为公司制度信息系统集成夯实了基础。通过一系列业务改革举措,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创新实效,为公司制度建设合规性开展及制度学习宣贯强化了基础保障。

3、强化执业资格人才培养,为企业经营拓展强基础、作保障。

建造师人数紧缺、业绩不足、证件不匹配等问题一直以来困扰企业经营承揽的痼疾顽症,如何为公司经营承揽获取更多投标资源,如何实现项目管理人员“人证合一”,成为部门深入思考的问题。通过过去的实践经验总结得来,正向的宣传引导与做好配套服务已收效甚微,必须在完善执业资格人才培养机制上下功夫,方能取得实效。在听取多方意见的基础上,部门结合集团公司相关办法与公司业务发展现状制定了公司《注册执业资格证书管理办法》,针对执业资格人才供给与需求两端矛盾,制定差异化、阶梯式津贴补助原则与标准,使无证者渴望取证、持证者期盼价值实现,价值贡献者真正受益。

4、实现资质证照有序管理,为企业经营活动力保驾、强护航。

一是积极响应集团战略,助力新产业发展。近年来,建筑行业信息透明度越来越高,各级行政审批核查力度也日趋严格,今年资质平移工作可谓一波三折,大体可以概况为“四进住建部、五访省建委、六跑市建委”,最终在对人员、业绩等各项资料反复推敲、细致修改的基础上,于10月份完成了房建、市政两项一级资质的两次平移工作,及时解决了集团建筑装配科技公司“准入不准营”的现实困难。

二是强力清理分支机构,营造良好经营生态环境。前些年受地方政策限制,公司经营承揽遗留的分公司达13 个之多,其中大部分被强制吊销,此部分分支机构因面临超出公司业务布局、负责人离岗、注销手续繁杂等因素影响,清理难度大,同时给企业信誉带来一定影响,部门经细致研究后,积极协调单位人员及社会中介机构,采取就近原则,分头办理,并持续跟踪,逐个销号,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现已基本清理完毕。

5、聚焦全面风险管控,为企业健康发展找症结、开良方。

风险防控事关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要上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与长远角度看待。年初,部门在与集团业务部门充分对接,深入学习外部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风险内控、风险评估、风险问卷调查等一系列风控工作,系统梳理了公司当前面临的重大重要风险8项,并制定了专项防控方案,作为公司风险防控的指导性文件下发执行。针对日趋复杂的市场环境以及企业面临的诸多问题,探索建立完善公司风险防控体系,着力提升企业治理能力与合规性管理水平,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研究方向。

6、积极落实国家政策,“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快进推、见实效。

“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作为国企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具有一定的政治性、系统性与复杂性。部门在单位领导的指导下,积极与地方各接收单位对接协商,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制定各阶段任务与目标。在积极清收回款,确保改造支付的基础上,全力推进预算上报、资产评估、资产移交、审计清算等工作。全年共回收资金629万,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资金压力,新都职工家属区也成为集团内首个完成分离移交的基地,受到上级领导的一致认可,下一步将重点完成审计清算及剩余补助资金回笼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1、战略规划的执行、监控、纠偏、评价与考核等方面工作还存在很大不足。

2、国内形式、行业形式、企业内外部环境的认识、分析判定能力还很欠缺。

3、风险管理形式大于实质,风险防控体系尚未成形,长效机制还不健全。

三、2020年工作安排

在做好部门日常工作的同时,坚持问题导向,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1、强化战略引领,增强核心竞争力

强化战略管理,做好五年规划编制工作,规范战略执行、监控、纠偏、评价与考核等各环节管理流程,建立保障机制,保证目标的实现,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2、健全风险防控体系、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研判企业内外部发展环境,以合规管理为标准,以内部控制为着手点,建立、健全各部门协调联动的风险识别与评价体系、风险跟踪与防控体系,保障企业经营稳定。

篇2

文献标志码:E

文章编号:1008-0961(2013)01-0089-05

一、公司概况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以下简称俄气)是一家集石油天然气勘探、生产、储运、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国家控股能源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商和俄罗斯最大的天然气石油公司,公司总部设在莫斯科纳梅金那大街16号。公司董事会主席是曾任俄罗斯联邦政府第一副总理的维克托·祖布科夫。

俄气成立于1989年,其前身是苏联天然气工业部。

2011年该公司营业收入4736万亿卢布,净利润1万亿卢布。拥有员工40.44万人(见图1)。在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全球最大500家公司”排行榜上排第15位。

俄气控制了俄罗斯约70%的天然气储量,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商,其天然气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5%,占俄罗斯总产量的78%。俄气生产业务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国内,在中亚国家、印度、越南、利比亚等国家也有油气田勘探、开采业务。近年来,俄气最核心的天然气业务基本保持稳定,天然气探明储量维持在33万亿立方米左右,年产量一直保持在5500亿立方米上下。俄气于2005年收购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后,石油业务大幅增长。石油探明储量从2003年的18.5亿吨增加到2010年的29.8亿吨。

(一)石油天然气勘探

俄气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尤其是天然气资源。2010年底,该公司天然气储量达33万亿立方米,分别占世界和俄罗斯天然气储量的18%和70%;凝析气储量达12.85亿吨,原油储量达17.33亿吨。公司已制定了2030年前公司油气资源发展计划,确定了地质勘探工作的主要方向和公司许可证政策,设想今后将开发的新天然气生产地区,主要是在亚马尔半岛、东西伯利亚和远东。该计划要求公司将来年均天然气储量增量达到7000亿~8000亿立方米。实施该计划,将使公司2030年天然气储量比2004年增加20万亿立方米,其中6万亿立方米将来自俄罗斯东部。

目前俄罗斯东部已发现的大气田有:尤鲁布切诺一托霍姆斯基,天然气储量7000亿立方米,最大年产量103亿立方米;索宾斯克-巴伊金,天然气储量1700亿立方米,最大年产量73亿立方米;科维克京,天然气储量2万亿立方米,最大年产量312亿立方米;恰扬京,天然气储量1.24万亿立方米,最大年产量310亿立方米;萨哈林-Ⅰ、Ⅱ应与后面一致项目,天然气储量9000亿立方米,最大年产量300亿立方米。

(二)天然气生产

2011年俄气天然气产量5132亿立方米,其生产地区分布为:乌拉尔联邦区4765亿立方米,伏尔加沿岸联邦区179亿立方米,西北联邦区24亿立方米,北高加索联邦区132亿立方米,西伯利亚和远东联邦区31亿立方米(见表1、表2)。

俄气在产气田主要位于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梅德韦日、乌连戈伊、亚姆堡和扎波利亚罗是其中最大的油气田,前三者目前处于产量下滑状态。扎波利亚罗是世界第五大气田,天然气储量达3.5万亿立方米,1965年发现,2001年10月开始产气。2001年10月底该气田第一套350亿立方米/年的天然气处理装置UKPG-1C投产,2002年12月设计能力均为325亿立方米/年的第二、三套天然气处理装置投产,2005年前3套装置合计天然气产量达1000亿立方米。2008年投产2套天然气处理装置,5套装置合计能力将达到2410亿立方米/年。同时扎波利亚罗气田计划每年还生产300万吨凝析油和86万吨原油。亚马尔半岛是俄气天然气主产区,目前在亚马尔已勘探26个油气田,天然气远景储量达10.4万亿立方米,凝析气2.5亿吨,原油2.9亿吨。

目前,俄气计划在东西伯利亚、远东、亚马尔半岛和北冰洋大陆架开发几个天然气生产新项目,以逐年提高天然气产量,预测2020年达5800亿~5900亿立方米,2030年达6100亿~6300亿立方米。

(三)天然气和石油加工

俄气的天然气加工业务拥有6座全资加工厂(不含Sibur集团),天然气设计加工能力525亿立方米/年,原油设计加工能力7540吨/年。

俄气在2005年9月收购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后使其原油加工量达到2620万吨/年,同比增长7.4%。鄂木斯克炼油厂是西伯利亚石油公司的下属企业,是俄罗斯技术最先进的炼油企业之一,按加工量排俄罗斯第二位,按加工深度(84.5%)排第二位,按无色产品的产率排第一位。俄气将对该炼厂进行改造,在2012年前生产欧Ⅳ和欧Ⅴ标准的汽油。2006-2011年天然气加工厂生产情况见表3。

(四)储运系统

俄气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管输运营商,拥有世界最大输气系统俄罗斯联合供气系统(UGSS)。UGSS是一个集天然气生产、加工、输送和地下储存设施于一体的工业和技术综合体,覆盖俄全国,为俄、欧洲和中亚国家供应天然气,由俄气中央控制中心控制和管理。2011年底,UGSS系统干线和支线管道总长度达到16.47万公里,装备218座压缩站,拥有211座天然气管输增压站(压缩机总功率达4170万千瓦)。供应俄用户和国外用户的天然气平均输送距离分别为2785公里和3430公里。2011年,俄气有2469.5公里新建输气管道投入试运行,还投入511亿卢布对原有管道进行维护与翻修。2011年,UGSS管线输送了728亿立方米天然气。UGSS系统还向26家天然气公司提供输气服务。

俄气在俄罗斯境内共经营25座地下天然气储存设施,天然气储存总容积达652亿立方米。此外,在拉脱维亚、德国、奥地利、英国和法国拥有地下天然气储库,并在一些经营地下储库的公司拥有股份。目前,俄气正在俄罗斯建设3座新的地下天然气储存设施,另一些地下储气设施的建设正在设计、可行性研究或探讨阶段。根据政府问协议,该公司正在研究在奥地利、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波兰、土耳其、伊朗、中国和巴基斯坦建设地下储气设施的地质和技术可行性。2006—2011年,俄气在欧洲的储气容积从14亿立方米增长到30亿立方米。

(五)产品销售

2011年,俄气销售天然气5036亿立方米,主要供应国内、独联体和波罗的海国家、欧洲国家、美国及亚太地区(见表4、表5)。国内销量为2653亿立方米、欧洲1566亿立方米、独联体和波罗的海国家817亿立方米、美国和亚太地区30.6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230万吨)。

2001—2006年俄气在国内的天然气销售量逐年增长,2006年达到3163亿立方米。但2007年后则呈递减态势,到2011年销量又比上年有所增长。天然气平均售价不断上涨,2011年天然气平均售价(不含增值税和消费税价格)比2010年增长17%,达2746.7卢布/千立方米。俄天然气市场接受政府管制和不受管制两种不同体制运行,其中受管制市场为主体。俄气是受管制部分的主要天然气供应商。在俄气的国内天然气用户中,电力工业占36.6%,家用占15.7%,公用工程占10.5%,农用化学品占6.6%,冶金占6.6%,水泥工业占1.8%,其他占22.2%。今后,受管制部分将逐步缩小,而不受管制部分将逐步扩大。2006年11月,俄罗斯政府决定提高2010年前受管制部分天然气价格的最大上浮幅度。

二、东部天然气规划

(一)东部天然气规划的产生与发展

2001年,俄气制订了一份关于俄罗斯东部天然气开发的公司文件,即是东部天然气规划的雏形。2002年7月,俄罗斯政府指令当时的能源部(现在的工业和能源部)与俄气制订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天然气开发的规划草案,俄气在公司文件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即获得了能源部的认可,并于2003年3月12日将规划草案提交给政府。2004年8月,政府专门成立了政府部门工作组,对该草案进行了彻底更改。2005年2月,新的规划草案浮出水面,内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抛出了“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方案。所谓“西部”、“中部”和“东部”主要是指天然气的流向。在俄气推荐的“东部”方案中,实际上将恰扬京气田及萨哈(雅库特)共和国的其他气田“冻结”了,而且新草案规划的只是现有的天然气项目,天然气的出口只限于萨哈林项目。在该规划草案中,工业和能源部及俄气着重强调了在东部地区进行天然气开发存在的一系列风险(资源风险、市场风险和金融风险),并且认为中国在2015年后才需要俄罗斯天然气,而韩国对俄罗斯天然气的需求则不早于2020年。

2006年初,这一草案陆续提交给各相关部门审议,遭到自然资源部、经济和发展部、萨哈(雅库特)共和国政府的批评。来自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及其他相关代表的主要意见包括:(1)开发方案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利益,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不一致;(2)推迟科维克京气田、恰扬京气田及其他已发现气田的开发是不合理的;(3)只规划现有项目和俄气所参加的油气项目,不具备全国规划的意义;(4)对“向亚太地区出口天然气的计划”和“东部地区的气化规划”考虑不周。鉴于上述意见,政府再次要求对这一规划进行修改。

2007年第一季度,新版东部天然气规划再次提交政府。在这一版规划中拟订了15个天然气开发方案。在这些方案分类中,目标方案与强化方案的差别在于对东部地区天然气需求量,即是否大力发展天然气化工工业的预测不同。如果采取强化方案,就意味着额外向天然气化工工业供应136亿立方米天然气,即从2017年开始向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和伊尔库茨克州的天然气化工工业分别供应30亿和36亿立方米天然气,从2020年开始向萨哈共和国(雅库特)的天然气化工工业供应70亿立方米天然气。

是否接入统一供气系统意味着是否需要从东西伯利亚向西部供气。如果接入,则意味着从2015年开始伊尔库茨克州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有可能向西部供应350亿立方米天然气。目标方案中的“西部-500”等子方案是指根据预计的亚太地区对俄罗斯天然气的需求,提高向亚太地区的出口量,到2020年将出口量从250亿立方米提高到500亿立方米。

2007年9月,俄政府经过四年多的讨论,最终批准了《俄罗斯工业和能源部在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建立考虑可能向中国和亚太其他国家出口天然气的统一开发、运输及供应系统的规划》(简称《东部天然气规划》)。

根据这一规划,俄罗斯将在东部地区建立四个新的天然气开采中心,分别位于萨哈林州、萨哈(雅库特)共和国、伊尔库茨克州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俄提出《东部天然气规划》的基本原则是,应同步发展天然气加工和天然气化学工业。因此,按计划,今后在每一个新天然气开采中心中都要建设天然气加工厂。同时,还要在东部地区建设输气管线。

俄联邦政府批准俄气为《东部天然气规划》的主要操作者。

(二)东部天然气规划的实施

1 萨哈林天然气开采中心

俄气在落实《东部天然气规划》中首先继续建设经营位于萨哈林州的萨哈林-Ⅱ项目。萨哈林岛及其周围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有“远东科威特”之称。1994年,英荷皇家壳牌公司(Shell)、日本三井财团的三井物产、日本三菱财团的三菱商事成立项目公司,开始共同开发萨哈林-Ⅱ项目。该项目的石油储量为6亿吨,天然气储量为7000亿立方米。鉴于当时俄政府并没有开发该项目的资金实力,萨哈林-Ⅱ油气项目完全由外国公司参与开发。皇家荷兰壳牌石油公司(Royal Dutch Shen Plc)是该项目最大的股东,拥有该项目55%的股份,另外45%的股份分别由日本三井物产(25%)和三菱商事(20%)持有。2006年底,在俄罗斯中央政府的干预下,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以74.5亿美元的价格购买萨哈林-Ⅱ项目50%的股份加1股。该项目最初的三个投资方所持的股份相应减少,其中,壳牌石油公司持股比例从原来的55%降至27.5%,三井公司和三菱公司的持股比例分别从原来的25%和20%降至12.5%和10%。

2008-2011年俄气在萨哈林地区投资超过950亿卢布,2012年又投资430亿卢布。

2008年2月萨哈林-Ⅱ项目开始出口原油。2009年2月俄罗斯第一座液化天然气工厂投产,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出席了投产仪式。该厂的产品已签订了20年的长期供货合同。2011年该厂生产液化天然气1060万吨,其中60%销往日本,其余销售到韩国、印度、科威特、中国和中国台湾地区。2009年7月31日在哈巴罗夫斯克举行了萨哈林一哈巴罗夫斯克一符拉迪沃斯托克天然气输送管道的开工仪式,普京总理出席仪式。该管道长1830公里,配置14座增压站,设计输送能力300亿立方米/年。2012年它投入试运行,可满足萨哈林州、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犹太自治州、滨海边疆区的用气需求,还可出口中国、日本和亚洲太平洋地区。

自斯大林时代,萨哈林就是俄罗斯油气领域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目前已自北向南设立了从萨哈林-Ⅰ至Ⅵ等多个油气开发项目。

2 萨哈天然气开采中心

萨哈(雅库特)共和国预测天然气储量10.4万亿立方米、石油和凝析气储量7910万吨。恰扬京气田位于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南部的连斯克区。该气田估计天然气储量1.24万亿立方米,原油和凝析气储量6840万吨。2008年4月俄罗斯联邦政府批准俄气开发恰扬京气田。2012年10月30日俄气管理委员会通过了建设恰扬京气田和萨哈-哈巴罗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天然气管道的投资决定,并将在阿穆尔州的别洛戈尔斯克配套建设天然气化工厂。恰扬京气田和天然气管道投资分别为4300亿卢布和7700亿卢布。萨哈-哈巴罗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天然气管道长度3200公里,设计年输送能力611亿立方米,预计2017年底建成。该天然气管道加上后续建设的连接伊尔库茨克和雅库特的800公里管道已被命名为“西伯利亚力量”。

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天然气成分复杂,各种稀有化合物的含量很高,恰扬京气田的情况也是如此,其含氦量较高。《东部天然规划》的目标是在开采天然气同时将这些化合物完全提炼出来,并把它们加工成为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

恰扬京气田与“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建设面临严酷的自然条件,那里地广人稀,气候寒冷,冬季最低气温在零下50度以下。管道敷设路线要跨越山区、沼泽和地震带。

3 伊尔库茨克天然气开采中心

2007年俄气在伊尔库茨克州建设了布拉茨克气田至布拉茨克市的天然气管道,管道长26.6公里,并在市内建设了天然气管网。这使该市成为伊尔库茨克州第一个城镇市民使用天然气的地方。2007-2009年俄气投资建设了奥辛诺夫卡天然气母站和周边地区供气的管道。

俄气董事会在批准恰扬京气田开发的同时也批准了科维克京气田的前期开发作业。位于伊尔库茨克市东北450公里处的科维克京天然气田是东西伯利亚地区最大的天然气产地,探明储量1.9万亿立方米。

伊尔库茨克州天然气地下储备一期工程计划建在安加尔斯克区的盐洞穴内,可完全保障伊尔库茨克州南部地区的天然气供应。阿钦斯克以北建立的天然气地下储备库将有望保障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南部的天然气供应。考虑到伊尔库茨克州天然气开采的数据,以及输气管建设的施工期,未来将建设萨彦斯克天然气加工厂。

4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天然气开采中心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天然气开采中心与伊尔库茨克相同,其生产的天然气都是为满足国内的需求。目前,只是在做开发索宾斯克气田的前期准备,以后将在该地区建设天然气化工厂。

篇3

《规划》列出了“十一五”期间8大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重点领域、60个优先发展的安全生产科技研究方向、100项重点推广技术、8项安全技术示范工程、6类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等。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安全生产科技面临重大挑战和巨大需求。随着矿产资源开发逐步过渡到深部开采,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等灾害治理的难度将加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重化工产业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生产装置的复杂性与危险性也将不断加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由安全生产问题引发的环境灾害和公共安全事件的风险将加大;经济成分和经营方式的多元化,将使安全生产管理及其监管监察的难度和复杂性加大。而我国目前安全生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基础条件较差,安全生产理论研究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安全生产科技投入不足。

《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安全科技工作的发展思路:树立创新观念,以提高安全生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安全生产理论研究为基础,开展共性、关键性安全科技攻关;以企业为主体,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实施安全生产科技示范工程,推进安全理论创新、安全技术创新、安全监管监察手段创新,以科技支撑和引领安全发展。

篇4

作为全国快递服务最发达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一直是中国快递业的焦点所在。此份《规划》的编制工作历经10个月,是我国邮政政企分开、重组后国家邮政局制定的第一个区域快递服务发展规划。

《规划》明确了今后5年长三角快递服务发展的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要求规划期内,快递服务的年增长率保持在25%以上(2008年为20%),将长三角打造成为快递服务的国内重要基地和国际快递服务的重要门户,将快递服务培育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培育百亿巨头

《规划》明确指出,要重点培育出年收入超过100亿元的网络型快递企业。据记者了解,目前长三角区域最大的快递企业申通速递一年的收入也只有40亿元,因此,要达到《规划》的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此,《规划》中提出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兼并、联合、重组、上市等资本运作,实现规模化发展、集约化运营。同时,将制定扶持政策以支持企业快速发展,比如清理区域内限制快递发展的不合理地方规章,制定税务、公安、交通、航空、土地管理等部门的配套扶持政策。

一位国内民营快递巨头的高层告诉记者,目前,民营快递公司在税收比例、土地政策等问题上还没有公平的竞争环境,也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够予以解决。

鼓励内资快递企业“走出去”

除了要做大,《规划》还在做强上对长三角的快递企业提出了具体要求。比如培育电子商务快递这一新的增长点,推动快递企业加强与电子商务网站合作,鼓励快递企业提供企业对个人(B2C)、个人对个人(C2C)、企业对企业(B2B)的配套快递配送服务,并研究电子商务快递中代收货款、签收方式、快件保险等问题。

此外,还要引导国内外资本投资快递服务领域,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内资快递企业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在巩固传统国际市场的基础上,大力拓展新兴国际市场。并争取相关部门支持,探索快递企业与其他运输企业的合作模式,鼓励快递企业之间在快件运输、分拣场地等方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篇5

——“__新城__商务商业核心区” 地下空间规划建设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有深刻清醒的认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__商务商业核心区地下空间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科学创新,节能环保,以人为本。

__商务商业核心区是__新城的核心区,依据《__新城总体建设规划》,__新城位于__的科技商务中轴线——__大道两侧,包括__区南部园区的站南组团和__组团,其中__商务商业核心区占地一平方公里,位于外环生态圈南侧、__大道西侧,地理位置优越。

根据市规委会审定的城市设计方案,__商务商业核心区将整合共享集约化城市公共资源、配置组合复合型城市功能、综合开发城市地下空间。__商务商业核心区将建成精明、高效、很现代、很__的新城中心。

我局委托华南理工大学城市可持续建设研究中心及广州市城市勘测设计研究院对__商务商业核心区地下空间进行了可行性研究,通过对项目建设背景、定位和资源条件的深入研究和深刻了解,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和经验,以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先进的城市建设理念为指导,通过探索与创新,通过对大量先进的城市基础公用设施技术的系统优化和集成,规划建设具有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的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综合功能系统和城市基础设施公用系统。使__商务商业核心区成为资源集约节约、功能优化配套、设施系统完善、环境生态宜人、技术理念先进的复合型城市功能配套区。__商务商业核心区将成为城市建设节能环保高效的示范、新城市形态探索和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示范。

__商务商业核心区地下空间充分的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科技创新、节能环保、以人为本,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典范。

1、科学创新: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科学的手段,用科学的方式将核心区打造成为一座智慧之城、绿色之城、效率之城。

资源的有限性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制约日益明显,如何突破这样的刚性约束,成为今天我们无可回避的难题。__新城特别是其核心区的发展必须以精明增长的方式,探索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对各种资源、技术进行整合,发挥整体效益,以富有智慧的新模式破解这一难题。也通过资源、技术的整合使得核心区成为智慧之城;贯彻绿色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努力将核心区打造成为绿色之城,通过对空间、技术、能源、智能化等各类资源的高效利用,将核心区打造成为效率之城。

2、节能环保:为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__商务商业核心区地下空间市政保障系统均是建立在集约、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我局充分运用市政工程新技术,统筹协调城市地下管网、集约化利用城市空间,实现资源、能源综合利用,建立安全、节能、环保的,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市政基础设施保障系统。

__商务商业核心区地下空间市政系统主要包括五大系统与一项实用新技术:综合管沟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区域供冷系统、无化粪池污水收集系统、数字城市及光导照明系统。以上系统能极大的节约土地、能源、减少污染及提高效率,达到集约化利用城市空间,实现资源、能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的目的。

篇6

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在公交主业改革的同时,继续加强对公交辅业的改革,通过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促进辅业的发展,减轻企业负担,为公交主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积极推进公交主业改革改制

根据建城[20__]288号文件和[20__]46号文件关于公交企业要开拓多元化投资渠道的有关精神,形成“国有主导,多方参与,规模经营,有序竞争”格局。公交行业的改革改制一定要结合公交行业具有社会公益性和公共服务性这一特点,积极稳妥地推进产业的多元化进程,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形成市场经济的主体,强化主业,剥离辅业,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积极推进辅业改制

加强对辅业的产权多元化改革,按照“发展主业、创新辅业”的工作思路,通过辅业的剥离,减轻主业压力,促进主业发展。通过规范辅业的职能,明确其管理权限和范围,使之更好地为主业服务。

二、抓住当前时机,努力实现公交优先发展

紧紧围绕“十一五”规划,文秘站 根据[20__]46号、[20__]288号文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抢抓机遇,以力创公交企业优秀为目标,加快企业发展。

(一)在公交主业发展方面

按照武汉公交专项规划,协助相关职能部门优化公交线网,减少重复线路,开拓城郊线路,增大线网覆盖面,同时充分利用现有场站和枢纽站的有利条件,调整部分公交线路,提高运营效率。根据乘客的需要,加大新增公交车的力度,充分利用公交的资源、信誉优势,积极拓展市内客运市场,提高市内客运市场的占有率和公交分担率。改善公交乘车条件,加快车辆更新步伐,积极选用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的车辆,淘汰环境污染严重、技术条件差的车辆,强化人性化服务;合理配备空调车。

加快《武汉市公共交通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技术咨询服务》项目的实施,为下一步推动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发展打好基础。

(二)在公交运营方面

在企业内部管理上,一是要提高服务水平。采取有力措施,科学调度车辆和编制运行图,加大行车密度,及时疏解客流,缩短乘客候车时间,实现80的公交线路在客流高峰时段发车间隔在3-5分钟以内,平峰时段控制在6-8分钟以内。二是要降低企业营运成本,最大限度的吸引客流。通过进一步开展开源节流、降耗增效,实现企业的低成本、高效益运营。继续推广江城“节油王”王静的先进经验,降低单车油耗水平;努力优化人员结构,进一步降低人车比,减少企业人力成本;积极提高管理水平,努力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此外,要认真落实安全营运责任制,确保乘客乘车安全。

在营造良好企业外部经营环境上,一是要加强与行业管理部门的沟通,取得理解和支持。配合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公交行业市场监管,严格规范中巴车客运行为,严厉打击“黑面的”,依法查处非法营运、妨碍公共交通正常运行、危害公共交通安全等行为。推进中巴车的公司化改造,并在一定时期后让其逐渐退出公交市场。二是要改善社会环境,通过宣传提高公交人的社会认可度,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司乘人员的人身权利,争取有关部门对公交的支持和协调,督促乘客足额投币等。

进一步改善公交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方面,逐步提高公交职工工资收入,使在岗员工工资达到武汉市上年度社会平均水平。加大对公交首末站、枢纽站、调度中心等涉及公交职工工作、休息环境项目的建设力度,解决司乘人员“吃饭难”、“如厕难”等问题。运用多种宣传手段,引导乘客理解、尊重公交职工向的劳动,提高公交职工的社会地位,保护公交职工的合法权益。

(三)在公交场站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一是在政府加大公交场站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的同时,要根据《世行贷款武汉城市交通项目》,与有关部门共同指导相关单位充分规划和利用好建设资金,做到“物尽其用”,并逐步解决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欠帐问题。

二是大力推进交通换乘枢纽和公交场站建设。要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场站建设工作,逐步缓解公交场站设施不足问题,使停车无场地问题得到明显缓解。

三是在公交场站基础设施的开发利用上要有突破,充分挖掘存量资产的价值。

三、加强企业管理,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运作

在企业管理上,要紧紧围绕公司“三大战略”,在收入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加强对成本、对人的管理和控制,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运营。

(一)加强成本控制管理

积极探索成本控制及费用管理办法,制定指导性成本控制办法,建立健全合理成本管理模式。加强对企业管理费用情况的监督,合理控制成本的投入和管理费用的使用,在燃料成本、人工成本等主要支出上动脑筋、下功夫;严格控制非生产性费用开支,杜绝管理漏洞;实施的部门预算制度,实行费用定额管理;加强信息化管理,实行办公无纸化,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费用。

(二)抓好人力资源管理

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做好人力资源的规划,配

合相关部门制定指导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理清人力资源管理思路,建立健全岗位设计、职能划分、能力评估等机制,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引导以岗定人,以岗定薪的管理模式形成,逐步规范下属企业及子公司建立一套比较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

四、加强对政策法规的学习和研究

篇7

【关键词】济南 东部新城核心区(CBD)金融业集群

一、济南东部新区CBD概况

济南东部新区CBD位于市区东部的燕山新区经十路的两侧,与山东省博物馆、济南奥体中心和高新科技园相邻,规划面积大约1.8平方公里。

(一)CBD的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

济南东部新区CBD位于济南经十路这条主干道上,并且紧邻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奥体中心。经十路是贯通济南市东西方向的大动脉,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东部新区提供技术支持,而奥体中心作为济南全运会的标志性建筑为济南东部新区注入新的活力。

2.交通优势

除了经十路,济南东部新区CBD规划建立以“交通保护核”模式为核心的城市交通政策。以经十路、贤文路与工业南路为片区过境交通保护“壳”,以茂岭二号路、解放东路、和平东路、体育西路与新泺路为区域联系“廊”, CBD内部交通形成“小街坊、密路网”格局,强化片区内部公共交通衔接,重点建设区内慢行系统,提高慢行专用道的使用效率。

3.历史与人文优势

济南是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以“泉城”而闻名全国,同时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较深。儒商文化提倡经济发展应该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它倡导要以身作则、诚信经营和重义轻利,这不仅提高了儒商的商业信誉,也降低了社会交易的风险和成本,并且促进了经济和商业的发展与繁荣。

4.可开发性优势

随着济南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的不断完善,人才和资本等城市发展要素呈现迅速扩张的发展之势,商务空间和商务等级逐渐受限。使得济南在城市提升中面临发展瓶颈。而向东发展已经成为大部分英明决策者的共识。

(二)CBD的结构规划

济南东部新城CBD结构规划由“一轴”、“一心”、“四区”组成。

“一轴”是指贯穿南北的中央轴线,在整个CBD的景观中是功能和活动主轴,也是极具特色的要素组成。“一心”是指中央绿心,位于CBD的中央区域,是开放型的绿色空间地带。以东部新城CBD核心为依托的“中央绿心”将成为济南新的地理标志。“四区”由中央活力区、科技总部商务区、经十路北和经十路南的金融商务区组成。其中,科技总部商务区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为CBD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持;金融商务区占地面积最大,随着各大金融机构的进驻,将成为区域金融中心的核心区打造一流的金融平台。

二、济南东部新区CBD金融业与总部经济的发展

(一)CBD金融产业集群效应

作为CBD的核心产业的金融业常常在CBD范围内以某种空间形式形成集聚,形成的金融产业集群。金融业在CBD的集聚,主要是追求金融业的集聚效应、区域竞争优势效应和优良的外部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华尔街效应”。CBD金融产业集群能够方便与其他机构联系,加强同业竞争,促进金融品种开发,形成多样化的投融资平台,方便客户选择和办理业务,促进金融创新。

2.集聚优势。地理集中、资源共享、文化认同、长期的分工协作等多重因素使金融产业集群内部既有激烈的同业竞争,又有群内多层面的互动与合作。

3.金融机构对周边环境要求较高,同业集聚之地,通常环境一流。能充分发挥金融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辐射带动效应。同时又对供应商、客户、高级人才、大学、研究机构及其他关键要素产生吸引力,加快信息资讯传播速度和知识外溢效应。

济南启德国际金融中心位于CBD的核心区,为金融机构等的进驻提供了高质量的软硬件条件。在这里,中保和泰康保险,交通银行、日照银行,来自香港的东亚银行和汇丰银行,众多会计、税务事务所等金融类企业将在其中入驻,同时还有省信用联合社、鲁信国托和国家开发银行等。与此同时,中国人寿、金融服务中心等金融项目也在规划建设中。东部新区CBD已引进各类金融机构累计20多家,其中包括10多家大型商业银行省级分行,不乏众多总部型企业。

(二)CBD总部型经济的发展

总部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指利用某个区域独特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使区域资源与企业的价值链实现最优的空间组合,能够产生极强的社会效应,在产业集群与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税收的贡献和就业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1.总部经济的集聚区是城市经济迅速增长的制高点。城市的战略资源丰富,各类企业总部对其加以充分利用,形成了新的战略资源。在企业密度较大的地区,税收和产生的单位面积GDP和大大高于其他地区。

2.总部经济的集聚区有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服务产业结构的提升,有利于形成现代服务业和生产制造业与总部经济的共赢互利发展。

3.总部经济的集聚区能够产生强大的创新能力,有利于降低经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从而推动整个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

总部企业齐聚CBD,最大作用不仅在经济本身,而是占领了一个制高点,不但有助于提升各自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规模效应。仅仅在今年上半年,在历下区新设立的企业中,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由3月底的37户增加至65户。整个市场主体中,注册资本为141亿元,同比增长了511%;累计达1452.01亿元,考虑增资因素,与去年相比增加了834.45亿元,同比增长了135.12%。

篇8

关键词:城乡统筹村庄迁并中心村

在我国经济社会及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大部分农村地区仍维系着传统的村庄结构,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建设滞后。城乡矛盾日益加剧,城乡差距之大已到了危及社会稳定的边缘。城乡统筹发展在政策与理论研究两个层面都得到了极大的重视。村庄空间布局调整是城乡统筹规划中的重要一环。本文以张北县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为基础,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思路指导下的村庄空间布局规划方法。

1 概况

1.1 研究区域概况

张北县地处河北省西北部、内蒙古高原东南缘的坝首之地。地势东、南、西部相对较高,地形从东南向西北由山峦绵延渐变为波状平原。张北县辖7镇11乡,366个行政村,10个街道办事处。县域总面积3820平方公里。县域总人口37.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0.3万人。

1.2 村庄布局现状特征

1.2.1 分散布局为主,集中趋势逐渐显现

张北县现状村庄分布不均衡,且自然村数量众多,将近1200个,总体以传统的分散布局为主,但受地形影响、立地条件、水资源条件、交通指向等因素的影响,已逐步呈现集中的趋势。村庄选址延续了长久以来自然经济影响下对自然条件和交通区位的要求。绝大多数村庄依然散布在乡间原有的水草丰满之地或是交通便利之处。然而,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张北县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逐渐落后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由此带来的是村庄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急剧下滑,由农业耕作决定的村庄活动圈已经不是村庄布局的决定性力量。在各种纷繁的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村庄人口的集中已经成为趋势[1]。

1.2.2 村庄分布与人口分布不相一致,村庄空心化现象严重

村庄空心化是指由于农户纷纷向原村庄外部移居,导致原有的村庄住宅空置,甚至于逐渐废弃坍塌的现象。张北县村庄空心化现象极为明显,农村人口转移的特征主要是向城镇集中。具体表现在:一,教育集中化和学生就业的转移;二,农民通过外出打工、经商、办厂等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转移;三,工业的发展使得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进入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四,自然条件差、受地质灾害影响的村庄等移民到城镇里。

1.2.3经济发展对村庄分布的影响愈加明显

传统自然经济条件下村庄空间布局的主导影响因素在于村庄活动圈和村庄之间的社会联系约束。在现时的村庄空间布局中,这些传统的因素依然在发挥着作用,但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下,经济发展对原有乡村经济模式和社会网络的冲击使得这些传统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已经大大降低[1]。由于工业经济已逐步成为张北县主导性的经济力量,农村大多数劳动人口选择离开土地走进镇区附近的工业园区。农民向镇区的工作移动重新影响了其居住选址,使得农民向镇区集聚的现象愈加明显,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对村庄空间布局的重新调整起到的重要作用。

2城乡统筹发展

从上述张北县村庄分布现状特征来看,不管是人口向城镇地区的集中还是工业向园区的集中,都表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逐渐加强。因此,张北县村庄布局必须突破传统的规划方法,立足宏观层面,综合考虑县域总人口和农村人口容量、城乡产业发展关系、城乡空间布局、城乡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配置,才能使村庄体系的建立、中心村的选择、村庄迁并标准的确立更加科学有效,使得城乡关系更加和谐融洽,避免公共资源的浪费。

2.1 村庄人口容量

从现状来看,各村均有50%甚至更多的人外出打工,造成了本地和异地的城镇化,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的流动趋势势必加强。因此,村庄人口规模的确定必须考虑区域城镇化的要求,适应村庄人口向城镇转移、村庄人口逐步减少的变化趋势,对规划范围内的村庄人口进行调整,促使村庄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集聚。

根据最新调研数据,规划通过自上而下(县域总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确定农村人口规模)和自下而上(村庄综合增长率等方法)两种方法的结合,预测规划期末农村人口容量为18万,而现状人口30.3万,农村人口的大量减少势必对村庄调整、村庄发展模式以及村庄公共资源的配置标准带来挑战。

2.2 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张北县农村产业大多以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在水资源匮乏的农村地区,传统农业效率低下,收益不高。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耕作模式的转变,现代农业逐渐取代传统农业,而农村产业与城镇产业不再是分别独立的个体,而是息息相关的统一体。通过对张北农村产业基础的分析,结合城镇产业的总体布局,将张北县产业发展划分为四个板块:以物流商贸、特色农业、矿产开发为主的东北部经济发展区;以物流商贸、生态旅游业为主的中南部经济发展区;以特色农业及食品加工业为主的西北部经济发展区和以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及风电业为主的西南部经济发展区四大板块。

2.3 城乡空间布局

强化中心城区和主要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功能,重点建设中心村,积极缩并自然村,逐步取消零星分散的居住点,使村庄布局规划与县城区、中心镇的规划相衔接,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县域中心城镇――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基层村”的五级镇村体系和城、镇、村梯次布局。促进农村人口在向城镇集聚的同时向中心村集中,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和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效率与共享性。

2.4 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

针对目前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各种功能布局不合理、设施共享性差、农村部分资源浪费等突出问题,加快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向农村的延伸步伐。将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按照“中心城区、(乡)镇、中心村、基层村”分等级设置,从全局与区域的角度出发,处理好公共设施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的布局关系,在突出县城中心地位的同时,不断完善县域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动、城乡共享。

3 村庄体系

3.1 村庄体系的建立

张北现状村庄体系还未形成,村庄等级结构不明显,从而造成文化教育等服务设施存在布局分散,规模等级低等情况。

村庄等级的划分则主要依据《镇规划标准》等相关技术规范,并考虑区内村庄的实际情况,将村庄划分为中心村和基层村两类。规划为衔接上一层次城镇体系规划,同时为使规划更具可操作性,将区内村镇居民点划分为以下两个等级体系:

(1) 建制镇――中心村――基层村;

(2) 集镇(乡政府驻地)――中心村――基层村。

3.2 中心村的设置

中心村为在一个乡镇范围内具有一定规模并承担辐射带动周边村庄,为周边村庄提供一定服务的职能的行政村,是除县城和乡镇政府驻地外,吸纳需迁并村庄、人口的主要集聚地。中心村的确定是村庄体系构建的关键,其设置除考虑村庄的交通区位条件、资源条件、现状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各类设施服务半径和农作半径及当地风俗习惯等因素外[2],将县域产业发展在村庄的意向和村庄产业发展潜力纳入参考范畴,并从张北现状出发,突破乡镇行政界限,在整个县域范围内统筹考虑,使中心村的设置更加符合村庄发展的需要。

根据张北县村庄发展具体条件,全县共选取49个行政村作为中心村,占规划调整后村庄总数(142个)的35%。

4 村庄调整撤并

就村庄自身的发展条件而言,经济发达程度、交通和区位条件以及人口规模和现状建设是空间布局调整时所需考虑的主要因素。然而,若村庄之间在上述条件较为接近的情况下,人口流向和产业发展潜力对村庄空间布局变化的影响最为强烈,成为城乡统筹发展中村庄布局调整的重要影响因素。证明了在当前村庄空心化现象下,村庄空间布局的调整必须适应其人口向城镇流动和产业向园区集中的趋势。这可以归结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村地域发展的影响。从这些影响因素出发,规划对张北县域行政村实行以下几种调整方式:

4.1 城镇化模式

现状位于县城或城镇(乡)规划区范围之内或附近的村庄,采取城镇化模式,纳入城镇建设区,撤销村委会,改设居委会,与城镇统一规划和建设。纳入城镇规划区范围的村庄共67个。近期撤销村建制,以村庄为单位建居委会,远期再按照县城、镇区的具体标准进行建设。而对于少数有条件的村庄,也可一步到位。

4.2 迁并模式

迁并村庄从具体操作模式上分为合并村庄和整体搬迁村庄,涉及到迁并的村庄数量为258个,迁并为101个。

合并村庄:对空间上较接近或已经连成一片的村落聚落进行合并,逐步连成一片,达到合并的目的。对邻近但并未连到一起的村庄,实施相向发展策略,使其向中心聚拢,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入手,逐步实现规模建设、集中建设。

整体搬迁村庄:根据一定地区内现有村庄的发展状况及生存条件,将存在饮水困难、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且存在修建困难的村庄;位置偏远、分散、规模小、环境差的村庄整体迁并到其他村庄(城镇)中。

4.3 保留改造模式

区域位置相对独立、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发展能力的村庄,予以保留。规划保留41个行政村。这类村庄应尽快做好村庄改造。村庄改造的重点在于打通乡村道路和硬化村内主要道路,配套建设供水设施、排水沟渠及垃圾收集、中转堆放点,清理村内闲置宅基地和私搭乱建房屋,整理村容村貌,建设村庄防灾设施与公共消防设施等方面。

5 自然村调整

考虑到规划的实施难度,村庄调整撤并必须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既要考虑经济发展条件,也要考虑村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过渡,不能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从张北县现实出发,行政村的调整可以自然村的调整撤并为实施的前提,循序渐进。

张北县各行政村所辖自然村数量从1到7个不等,而自然村的规模更是相差悬殊,人口从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针对现状问题,基于可操作性,规划建议近期在村庄迁并改造过程中,将人口规模在100人以下,户数少于30户的自然条件较差的自然村通过建新民居的方式首先进行合并。对于迁并村庄所辖自然村,可以在迁并后的村庄联合体中心地段或适宜建设的地段统一集中建设新村;而对于保留村庄所辖自然村,可在行政村域范围内重新选址或在村委会所在自然村统一集中建设新村。

6 结语

村庄迁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村庄布局规划在充分考虑地方城乡发展现实情况的同时,也需要有大胆的规划设想和合理的科学依据。本文是在总结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的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村庄空间布局以及农村发展理论和方法总结出来的成果,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然而,仅仅有科学的规划是不够的,规划最终的目的是实施,当前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只是停留在方式方法的探索上,缺乏对实施过程的跟进和深入研究,因此,也就无法真正判断一个规划的科学性。希望在此方面能引起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城乡规划 跨岛战略 岛内外 协调发展

一、厦门市跨岛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厦门跨岛发展战略的进程主要包括三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岛内提升,即优化岛内各功能,如旧城区改造、大型商务区建设、城市主干道的景观整治和绿化美化等;二是岛外建新城,即经过岛外新城的建设,将由不足100平方公里的厦门城区,拓展为330平方公里的新城区;由一个海岛型城市,跨越出来形成一个海湾型城市;三是提高软实力,即通过制定一些诸如城市发展定位规划、户籍制度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或争取成为海西乃至全国“先行先试”的试点等,加快岛内外一体化进程。

二、国内部分城市在城乡规划中的做法以及借鉴意义

(一)杭州市:“网络化城市”结构,突出组团发展,发挥辐射作用

杭州市属于典型的海湾型城市,也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要一部分。杭州市在规划过程中尝试了“网络化城市”的新型城市结构,所谓的网络化,是指从城市中心―县城组团―城镇组团―村居组团的一种辐射模式,该模式具有梯次衔接紧密、功能配套互补、各环节相对独立、节约土地的特点。在具体实施中,杭州市规划了“中心城市(杭州市区)―中等城市(五个县城)―小城市(中心镇)―特色镇―中心村―特色村”的一个辐射网络,采用了组团式空间结构体系,形成以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特色工业功能区、各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专业园区、各类产业集聚区、现代农业园区、城市综合体等为支撑的产业布局体系,促进空间拓展、产业集聚、人口集中、资源节约、生态优化。’杭州市在规划中,注重组团效应,将下辖县(市)的发展作为重点,努力构筑县(市)城的中心作用,以中等城市的标准来建设新城。作为一个具有丰富自然资源和人文底蕴的旅游城市,杭州提出“旅游西进”和“旅游国际化”,利用郊区县(市)优势条件,发展特色旅游,积极支持千岛湖省级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促进郊区县(市)旅游业与杭州城区旅游业衔接互动,打造市域一小时半旅游圈、经济圈。应该说,杭州发展新兴服务业与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生产业与提升发展消费业、推动服务业在城市集聚发展与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并举,加大服务业领域改革创新力度,推动郊区县(市)服务业加快发展,都是在一个“城市网络”框架下进行的。

(二)广州市:优化第一产业,缩小城乡差距

广州市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但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仍然是其发展的一大障碍。在实现城市发展模式转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广州的重点放在了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优化上。与厦门的特色镇不同,广州市对郊区城镇的规划则更注重中心镇的概念,在资源要素配置上对城镇建设予以倾斜,经济社会管理上进行扩权,管理体制上推进创新,把中心镇建设成为小区域经济中心、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平台、生态文明示范区、城乡管理体制创新示范区的现代化卫星城。对于中心镇的建设划分扶持发展层次,明确发展时序,调整市级统筹建设资金分配政策,形成梯次资金扶持等级。采取竞争性扶持资金方式,扶持奖励发展较快的中心镇,以区域竞争代替平均分配。对于中心镇达成社会资本投资意向的基础设施或公共服务事业项目,财政扶持资金可以给予贷款贴息。对于第一产业结构的优化,广州市也倾向于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对农田和鱼塘标准化改造,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水平,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健康养殖业示范区。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并取得了喜人的成效。

(三)成都市:布局区划,改革行政体制

成都市在城乡一体化和郊区新城的建设中,在城镇区划方面实行了一些探索。成都市实行农村杜区向城镇社区化的政策,对城市化已覆盖或即将覆盖的乡(镇),计划适时实施弃撤乡(镇)街道办事处工作,并相相应健全有关组织机构,逐步转变工作职能。配套椎进村委会转居委会工作,凡成建制的“农转非”且户数在1000户以上的,实行村委会转居委会,凡不足成建制的的“农转非”,但“农转非”后居住比较集中且达到1000户以上的,可单独建立社区;凡零散的“农转非”不足 1000户的,并入相邻城镇社区。新建社区应配套完善水,电、气、通信和文化、体育、卫生、绿化等公共基础设施,完善社区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功能。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要。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要求,因地制宜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整合一批小乡弱镇。在将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之后,构建环绕中心城市的中等城市、小城市、区域中心镇相互呼应的城镇体系。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成都市的一些做法更注重于社会公共服务环节的一体化,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优先规划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基础设施。

(四)其他城市的规划经验在厦门市跨岛发展建设中的借鉴作用

厦门市岛内外一体化过程中的岛外四区启动了新城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按照规划,新城一开始就采用了高标准、高投入、具有科学规划性的建设方案,注重人口集中和产业集聚,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向城市化转型升级。岛外四个区的小城镇建设则成为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良、社会事业进步、功能设施完善的县域重要经济中心,成为新型现代小城市。结合“风情小镇”创建,坚持“一镇一方案”,培育一批特色镇。但厦门市在岛内外建设规划中明显还存在定位和组团不清晰的问题,岛外各区的新城和旧城衔接不够紧密,区和镇两级新城建设相对独立,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城市规划网络,组团效应的辐射力不强。在这些问题上,杭州市的“网络化城市”观点值得厦门市参考。在城市建设的规划上,厦门可以利用建设新城的契机,从各区的定位角度,参考“网络化城市”的功能,合理布局产业的规划。例如,同安区的汀溪镇旅游资源丰富,温泉产业发达,在旅游产业的协作上,可以形成厦门市区―岛外地区―同安区―汀溪镇―汀溪镇内各大温泉产业集群的这样一个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促进沿线的产业发展。

在产业优化升级方面,厦门岛外四区均保存着占生产总值相当比例的第一产业,应该注意到都市型农业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促进农民增收,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岛外各区应认识,岛内外一体化,不是要把所有的岛外地区都变成城市,不是要消灭农业,而是改变对农业的看法和思路。从国外城市近郊的农业发展经验来看,发展都市农业,不是单纯的提供农副产品,而是发展多样化的、为城市服务的功能性农业。著名企业厦门银鹭集团,将企业生产所在地同安区马塘村打造成为一个生态工业观光村居,就是一个都市型农业发展的典型案例。

在公共服务领域,将岛外地区的特色镇、中心镇作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战略节点、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的平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载体,在新城镇建设过程中也值得厦门岛外四区进行有益的尝试。目前,厦门岛外各区的发展不平衡,区内乡镇的发展也存在着失衡的现象,能否借鉴成都市在城乡规划中的经验,在新城规划中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整合乡(镇)资源,充分发挥区政府所在地、中心城区和区域中心镇的吸纳和辐射作用,对于厦门市在岛内外一体化建设中各区的区划制度建设方面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三、厦门市跨岛发展过程中岛内外如何协调发展

(一)资源共享

从区位条件来说,岛外四区具有与大陆连接,腹地广,发展空间大,辐射周边城市,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而岛内两区则具有基础设施完善,现代化程度高,高端服务业发达等特点。从这一角度来说,岛外四区应共享空间,鼓励企业将能耗大、劳动密集、占地规模大的厂房迁移至岛外,带动岛外的就业和发展,同时,将总部设在岛内,享受岛内政务办理、商务运营、金融服务等方便的资源。岛内与岛外地区共享资源的最直接效益,就是促进了各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将原本企业限制在一个区内发展困难的窘境,变成了各区互相配合,发挥各自优势,接纳有效资源。而本区的改善产业结构问题,也由别的区来参与,将本区的劣势转变为别区的优势,各城区实现共赢,进而推进整个市的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二)功能互补

从功能定位的角度,每个区都具有其他区所欠缺的功能。例如,著名的台资企业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原先的总部和厂房均位于湖里区,企业发展存在空间规模小、生产成本高、物流成本高、招工用工难等为题。在厦门市实施岛内外一体化战略滞后,友达光电将生产厂房搬迁至集美区和翔安区,享受国家级台商投资区的政策优惠,依靠区内具有良好的半导体液晶制造业基础;将厦门地区的原材料采购基地设在同安区,利用其便捷的交通网络;将进出口贸易业务设在海沧区,利用国际物流港口的优势;将其下属的两家子公司总部设在岛内,则是为了享受良好商务营运环境,利用岛内高端服务业的资源。从友达这一转型的事例能够直观地看出,各城区的功能互补的益处,就在于能够帮助企业提高效益,降低成本。

(三)错位发展

各区的区位条件和产业结构不同,使得各区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方向。例如,翔安区的定位应利用现有产业基础,打造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利用台胞祖籍地建设海西对台人文交往基地;依托厦门大学翔安校区的建设,形成文教园区,建设高级技术人才教育和文化发展基地;结合第一产业发展模式,探索都市型农业发展,尝试整合农业和渔业发展生态旅游;规划大嶝新机场,计划建设国际航空城构想。与翔安区一样,同安区的现代工业和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集美区的铁路交通枢纽、文教产业、对台经贸;海沧区的保税港区、港口物流、台资外资;湖里区的总部经济、工厂置换楼宇经济、国际酒店;思明区的金融中心、商务中心、会展产业等这些项目,都是各区利用独特的优势将市场细分、细化,依据各区的实力和发展特点,找到各自的市场定位, 加强针对性和适用性,各自瞄准和锁定各自的发展方向和产业需求。

篇10

关键词 自然资源 西部大开发 国士资源

一、引言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迈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上选择的是一条非均衡发展的经济发展道路,历史上形成的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一直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东西部地区间的非均衡程度有所加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这种区域经济结构的矛盾正在或将进一步凸现出来。西部的开发与发展作为跨世纪的中国经济的重要战略部署,受到中央高层和经济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1999年6月17日就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现在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抓紧研究西部地区大开发。西部地域广大,自然资源丰富,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可以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推动力量。同志在讲话中强调指出,在编制下一个五年计划时,要把加快开发西部地区作为一个重要方针。

因此,西部大开发将成为我国跨世纪区域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的东部的开发与发展凭借的是地理区位的优势,那么西部的区域发展基础和优势则在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在于资源优势。西部地区的区域比较优势无疑在于丰富的自然资源,西部的开放、开发必须围绕自然资源基础来做文章。

作为西部不发达地区来说,除了自然资源优势之外,还有一大优势不容忽视,就是经济发展阶段上的后发优势,也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积累起来的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经济资源都应是西部经济起飞的良好外部资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西部大开发不应再走低效率的自然资源开发的道路,而必须考虑在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外部资金、技术、人才优势的嫁接,真正充分地把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

研究总结国内外的资源开发的经验与教训,重视西部开发的质量和效益,避免再走过去的“先开发,后治理”的粗放型经济增长的路子,对西部国土资源进行合理规划,是启动西部大开发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

二、西部的区域发展优势在于立足于资源基础上实施有效的资源转换战略

(一)资源转换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

认为,劳动者、劳动手段与劳动对象构成现实社会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各种生产要素都具优势的区域几乎不存在。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于自身的某一种或几种优势经济资源,吸引自身短缺的其他资源要素,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这种利用自身的某一或某些优势资源吸引其他短缺资源进行组合,形成现实生产力的过程的区域发展战略称为资源转换战略。

(二)实施资源转换战略是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人力资源分布不均,总体状况是人力(智力)资源相对比较缺乏,交通、信息比较封闭,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因此,其经济发展战略应是以发展自然资源密集型的产业为先导,走自然资源转换类型的发展道路。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如45种主要矿产资源探明储量潜在价值东、中、西部比例为1∶2∶2。西部是煤炭、化学矿以及部分有色金属集中的地区,新疆是我国未来石油战略基地。陕西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等。甘肃有23种矿产的潜在开发优势;青海有丰富的水电、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非金属矿产、高原野生动植物及旅游资源;新疆地上有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地下有丰富的石油、煤炭、金属矿藏等。因此西部的不发达状态又被称作是“富饶的贫困”,或地上贫困,地下富饶。

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曾对我国不同地区经济要素分布情况进行系统研究。研究表明,资金要素集中于东部地区,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也主要集中于东部和中部,而矿产、土地资源等则西部具有很大潜力和优势。

自然资源丰富,资金和技术相对缺乏,市场发育程度比较低,各种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这些特点决定了西部地区只有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立足于以开发、加工自然资源的重点建设为主导,实行自然资源转换战略,带动促进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以自然资源作为吸引资金和技术流入的重要因素。逐步改善区域基础设施环境和市场环境。现阶段有一种观点认为,西部地区依靠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经济的时代已经结束,理由是受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兴起,传统的资源型产业受到冲击,资源性产品价格不断下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确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但是一个区域的发展,不能脱离其历史发展阶段,不能脱离区域的微观市场基础,否则一切都只能是空中楼阁。笔者认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是西部地区实现经济起飞的“原始资本”,通过资源开发产业逐步为西部的大发展培育市场和微观基础,是促进西部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