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安全事故范文
时间:2023-03-30 17:34: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安全事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年来,学校安全事故起数、伤亡人数虽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不同程度伤害的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有的还特别严重。据公安部治安局统计,2005年至20*年上半年,共接报涉及中小学生安全的各类案件200起,其中针对学生的杀人、绑架、等恶性刑事案件103起,造成43人死亡、100人受伤。
一、学校安全事故类型及原因分析
从学校近年来发生的安全事故原因来看,大约有以下十余种情况:
一是游玩误伤。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在课余时间相互追逐、嬉戏、玩闹等活动时,掌握不好分寸和方式方法,使用石子、小刀、玩具等器械造成的伤害,如2005年5月13日,海南文昌市第二中学一名初一女生在宿舍被4名同年级女同学轮流抽打200多耳光,导致其左耳外伤性鼓膜破裂,听力受到严重损伤。
二是挤压踩踏。校舍安全防护设施不齐不全,楼道、门口等狭窄,出入通道灯具设置不规范或未安装路灯,课间、放学等学生出入高峰期时极容易互相争先而造成的挤压、践踏等事故。
三是道路交通事故。学校安全教育不深入,学生缺乏交通知识和忽视交通规则:不走人行过道、随意横穿马路、强行抢道、高速骑车等造成的交通事故;部分学生为图省事、省钱而乘座货车或超载车辆而造成车翻人伤亡的事故;部分驾驶员超速行驶,致学生避让不及而遭车祸。
四是网络迷恋。由于部分家长引导无方或放任自流,再加上一些学校偏重教育质量,片面追求升学率,一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特别是无法实现自己成绩、表现“双优”的理想,成为老师、学校认定的“双差生”,在现实中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就寻求另外一种方式,于是就沉迷于虚拟世界,在网络游戏之中找到发泄的平台,并将在虚拟世界,尤其是暴力电影中获得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和刺激,又应用于现实之中,遂发生一些失去理智、让人不可思议的事件,如出现杀人、放火等行为,结果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五是活动损伤。在体育活动或体育课上,在劳动或社会实践中,因老师安排不当,对事件估计不足,监管不周或学生本人不遵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活动随意,对体育器械使用不当或操作错误而造成的伤害。
六是因特殊疾病、特殊身体素质、异常心理状态受到意外冲击而造成的伤害。如20*年9月30日,湖南郴州市临武县广宜中心小学有精神病史的小学老师刘红文因精神病发作,在校园内持菜刀疯狂乱砍,其中一年级和二年级的4个孩子被砍死,12个孩子被砍伤(其中多名重伤),另有4名教师受伤。
七是地质灾害。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弱,自护自救能力差,遇到暴风雨、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无法有效防卫造成的伤害。
八是溺水事故。在上、放学路上,特别是山区县农村中小学,一些学生对所过河流水情掌握不清,估计不足,冒然涉水或游泳,造成伤亡事故。
十是食品气体中毒。近年来,学校中毒事件呈上升趋势。据统计,自20*年9月4日至18日的短短半月内,山西连续发生7起中小学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殃及600多名学生。卫生部20*年7月的情况通报显示,从4月起,山东、安徽、广东、宁夏四省分别发生重特大中毒事故,中毒人数近700人。
十一是危故。部分地方财力贫乏,投入危房改造资金不足且资金分配不平衡,学校危房改造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进度缓慢,有的学校勉为其难,将就使用,结果酿成事故。
十二是消防事故。一些学校电力线路敷设不规范,锅炉安装位置不当,学生消防意识淡漠,致使屡屡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据公安部公布,从2005年6月至20*年3月,全国共发生火灾417起,造成死亡3人。
二、学校安全工作存在的误区
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一是放任自流型。认为学校只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法律并未赋予学校相应的执法权力,权责不一致,即使出了事学校也管不了,处理不好。那么,学校安全工作也就是政府部门的事,发生事故与学校无关。二是单重安全型。部分学校认为学校只要安全工作抓好了,就万事大吉了,至于学生思想工作、教学水平等都无所谓。三是学校全责型。许多家长认为,将子女送到学校,发生了事故,不管是在校区,还是在其他地方,学校都逃脱不干系。
安全管理上的误区:学校安全管理就是制造大场面,有轰动效应就行。相关部门、单位组成庞大的宣讲团,深入学校组织全校学生,每期集中培训一次就是安全管理,满足电视上有声音,台上有影像,报纸上有文字,板报上有图片就可以了。
责任认定上的误区:凡在学校发生安全事故,责任一定就有学校的一份,学校是永远的被告,出了事,学生家长就可以去找学校的麻烦。
三、对策与建议
有关数据显示,每年我国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有44人死于食物中毒、溺水、交通和其他安全事故。排除那些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和人力不可抗拒的重大事故外,约有80%的非正常死亡是可以通过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得以避免的。学生是组成学校、社会的特殊群体,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抓好学校安全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抓好学生的安全工作。学校、社会、家庭应互相配合,密切联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重点好安全教育、制度建设、投入保障、安全管理四篇文章。
对策之一:加强教育,强化宣传,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宣教体系
要确保学校安全,必须抓好学校安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自护自救能力。安全教育虽非一蹴而就,非一朝一夕之功,但为治本之策。学校安全教育要立足于细、小、严、长,从细处着眼,从小处抓起,从严落实,建立长效机制,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做到安全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一是上好安全教育课。教育部门要将安全课法定化,规范化,学校要将安全教育排进课表,进入课堂。从幼儿园开始,从小培养良好的安全习惯,继而延伸到小学、中学和大学,形成健康、有序的安全教育体系。落实专职或兼职老师,组织学生学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讲解安全自我防范要领和基本知识。从并充分利用教室每面墙壁,张贴通俗易懂的安全宣传画,营造浓厚的教室安全文化,使学生在轻松欣赏中受到了教育。。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努力提升安全氛围。利用班会活动、活动课、学科渗透等途径,通过讲解、演示和训练,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病、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震、防骗、防煤气中毒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还利用学校广播、黑板报、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宣传工具及举行主题班会、讲座、安全征文与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学校积极推行一周安全提醒,学校利用周前会议和周一升旗活动时间,小结上周安全工作,强调安全事项。通过“加强节假日对子女监护”的公开信,增强家长的安全意识。通过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是学校要主动、积极与公安、卫生、综合治理等部门通力合作,做好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学校组织开展一系列道德、法制教育活动,如聘请当地派出所所长任法制校长,定期举行法制教育报告会;聘请交警队员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培训;聘请卫生防疫部门的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了食品卫生安全教育等。
四是提倡走读学生步行或从公交车上学,实行结对子上下学。对学生骑车上学情况进行清查,严禁学生骑“三无”(无刹车、无铃、无牌照)自行车上学。
五是建立留守学生专档。充分发动学校老师和优秀学生干部的作用,开展“一帮一”的结对帮扶活动,主动与留守学生交流、沟通,及时掌握留守学生心理动态,多给他们慰藉,给他们温暖,让他们不感到孤独,加强安全教育,让他们充当家庭安全员。
六是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配备、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开设等相关工作,大力开展珍惜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健康咨询、辅导、跟踪、干预等机制。近年来,发生的学校事故,追根溯源,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学生心理不健康造成的,又大部分是留守学生。学校要高度重视,认真做好心理有障碍学生的排查摸底和疏导工作,建立档案,对心理疾患的学生要逐个分析研究,提出针对性教育、防范措施、落实工作责任人,以避免不测事件的发生。学校要引导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激发学生强有力的安全需要,使其产生安全、珍爱生命的原动力,让他们明白生命的教训不要再用生命去验证。
七是关注新生、毕业生的思想动态。学生别是来自农村的大部分新生,对城市中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加上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弱,经受不住网络世界的诱惑。学校应加强对新生的管理,随时掌握新生的心理动态。临近毕业,可以说是学校安全事故的易发期、高发期,很多问题都暴露出来,学生出走、滋事生非等问题突出。学校要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及时做好疏导工作,将事故消除在萌芽之中。同时要努力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压力;要把学生珍惜生命教育列入德育内容,教育学生体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走好人生之路。
对策之二:加大投入,强化管理,进一步改善学校安全环境
一是要建立健全资金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吸收资金,加大学校危房的改造力度,完善校内电、火、吃、住、通道等设施进行改造、改建,进一步改善学校安全环境,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社会满意。二是要调动全校师生开展校内校内安全大排查活动,对校内重点部位、重点时段进行拉网式排查,如开展食品卫生、校舍、消防设施等大检查。学校应采取物质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办法,鼓励学生参与安全,发现隐患,报告隐患。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让每一名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我懂得做”、“我能做好”,增强学生自主管理意识,人人担当安全员,做到防患于未然。三是建立健全学校安全隐患档案。为使学校安全工作系统化、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做到有据可查,及时整改,及时反馈。学校可以实行印制统一的安全检查日记、食堂安全工作日记、班级工作日记、巡逻值班日记、重点部位安全检查登记表、安全隐患排除报告单、集体外出活动安全工作预案、各类案件查处登记表等,由相关人员检查后记录,归类建档,装订成册,实行安全隐患销号制。发现一处,登记一处,整改一处,销号一处。四是要开启信息交流网络,及时了解周边环境的变化,实施动态管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学校要加强对周边环境的了解,借势谋事,充分利用周边群众,协助学校安全管理。不定时到学校周边进行走访,随时了解学校周边可能会出现的有碍学校发展的情况;定期走访校园周边退休的老教师,了解村民对学校看法,及时搜集可能影响学校安全的有关信息;畅通信息搜集渠道,鼓励教师多了解校园周边环境,多注意观察校内外环境的变化。
对策之三:强化建设,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制度网络
一是各校要层层建立安全责任制度,签定安全目标责任书,切实做到层层有目标、人人有责任、事事有人管。要进一步明确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在学生安全管理和教育方面的职责,细化“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的要求,使全体教职员工共同承担起校园安全管理和教育的责任;要按照岗位要求,把教职工履行安全管理和教育责任的情况纳入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和作为责任追究的依据。
二是要建立完善学校安全工作安全常规管理制度。学校应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提出安全要求,并对校内安全防范重点环节、重点区域和重点时段加强管理,预防和消除教育教学环节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建立和完善《学校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寄宿生管理制度》、《门卫制度》、《值班制度》、《巡逻制度》、《学校安全工作检查制度》等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使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有制可依,有章可循,特别是要落实内部安全保卫制度,有条件的要配备专兼职保卫人员负责学校安全保卫工作。门卫和保卫人员必须由专职保安或能够切实履行职责的人员担任,按照学校规定查验来访人员身份证件,严格履行登记手续;防止非教学用的易燃易爆物品、有毒有害物品和管制刀具等危险品进入校园;开展校园巡逻,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犯罪活动。
三是要建立安全保卫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学校安全层级管理网络,实行校长全面负责下的分管领导、处室负责人、班主任、任课老师能级管理机制,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将安全保卫工作列入各有关处室、班级的目标考核内容,并进行认真考核,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及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四是要严格实行安全工作报告制度。一是安全事故及时报告制度。发生安全事故,一定要按规定、按程序层层及时上报有关信息,决不允许瞒报、谎报或不及时上报,学校要本着“先控制、后处置、救人第一,减少损失”的原则,立即果断处理,积极抢救,指导现场师生离开危险区域,保卫好学校贵重物品,维护现场秩序,做好事故现场保护工作,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善后处理工作。二是外出活动的报批制度。必要的校外活动,对增长学生见识,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提升独立生活能力等大有好处,校外活动除了要坚持安全、就近、就地、徒步的原则外,还应向上级主管部门报批,并制订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确定安全负责人。
五是要建立健全家校联合管理机制。成立家校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学校包括安全在内的管理工作,听取、接受、采纳学生家长的意见或建议,延伸学生管理范围,拓展管理层面。学校除了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管理,还应与家长联系,加强学生校外安全管理,随时掌握学生动态,真正做到学生管理不断档、不空位、不脱节。
篇2
2013年3月12日,某中学八年级的学生袁某因与同班同宿舍的学生雷某发生纠纷,在宿舍被轩某用水果刀刺伤,经抢救无效死亡;2013年3月28日下午5点,某中学八年级的学生刘某、张某等人私自离开学校,骑摩托车狂奔玩耍,车速过快导致翻车事故,刘某、张某受伤,张某因伤势过重在送往医院救治途中死亡;2013年4月7日下午7时,某中学高二学生罗某从教学楼五层上跳楼,当场死亡;2013年4月11日晚11点,某中学高一学生王某与同班同学李某等人,同某一中高一学生陈某等人过生日,酒后双方发生争执,相互追打,王某被杀伤,虽及时送至医院抢救,但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而于次日凌晨死亡。
以上事故的发生,给伤亡学生家属带来了无限的悲痛,给学校带来了无尽麻烦和不良影响,给教育事业带来了深刻创伤,教训十分深刻。
一、表面原因
分析以上事故我们认为表面原因是:一是学校安全管理不到位,学校安全隐患排查不深入,危险刀具收缴不力;二是学校法制安全教育不深入,学生法制安全意识淡漠,生命价值观不强,遇事意气用事,心理承受能力弱;三是学校信息搜集不够,信息研判与舆情处理工作滞后;四是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抓好学校安全工作的合力不够。
二、深层原因
一是学校安全工作没有引起各级各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对学校安全工作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不足,学校安全防范体系建设未按标准落实。在安全队伍建设上,人员少、工作量大,没有按“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要求进行配备,致使学校安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不能很好适应当前严峻的学校安全工作形势需要;在安全工作经费上,投入严重不足,安全工作基础条件薄弱,学校及周边安全设施建设不足,安全隐患排查整改不到位;安全管理手段滞后,“五支队伍”建设不健全,警务室标准化建设和学校及周边电子监控设备滞后。
二是学校安全工作评价与引导不够。各级各类学校对“没有安全事故就是安全工作的成绩”认识不到位,未按此标准对安全管理干部职工进行评价与引导,学校安全工作做好了,社会对学校安全监管工作的辛苦不闻不问,而学校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社会都会质问学校安全教育没做到位,把校外社会职能缺位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引发的安全事故推向学校,学生公共安全教育中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却无人质问。另外,安全干部工作中受到的多是批评,少有表扬。由于职权不对称,工作辛苦而成绩上不明显,学校安全工作岗位受到冷落。安全分管领导和安全干部频繁更换,使得学校安全管理大多处于从适应变熟悉阶段,这也是造成学校安全事故频频发生的原因。
三是安全责任追究不到位。主要表现为安全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措施落实不力,有关部门在学校安全监管中存在错位、缺位、越位现象,一些部门甚至认为学校安全管理及学校校园周边治理是教育部门的职责,安全事故责任追究与各级各部门职责不相对应,安全工作始终达不到“严起来、硬起来、狠起来”的要求。
四是安全教育有误区。安全教育是安全告知教育、告诫教育(警示教育)、学校教育的综合体,不少学校用广泛性告知教育、告诫教育(警示教育)代替了全部安全教育,这些广泛性安全教育反复进行,与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不相符,不仅学生听不进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安全教育没有真正让学生入心入脑,安全防范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篇3
内容提要: 要确定学校在学生安全事故中的法律责任,关键的在于对学校的义务在法律上作出科学的界定。无论致害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只要损害结果因学校预见或者应当预见而未能避免的,学校即应承担侵权责任。在学生或监护人与学校之间还存在教育合同关系,学校对于学生安全还负有合同义务。在学生安全事故中存在着学校的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发生竞合的问题。
学生安全事故,是指学生因接受教育而处于学校管理之下时发生伤亡事件。其范围包括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以及在为参加教育教学活动为目的的交通过程中发生的事故。对学生安全事故中,如何确定学校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问题,学界和实务部门皆存在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学校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具有其特殊性,在教学管理活动中,它既要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又要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学校在学生安全事故中承担的责任只不过是学校违反法定或约定义务的法律后果而已。
因此,要确定学校在学生安全事故中的法律责任,关键的在于对学校的义务在法律上作出科学的界定。
一、法定义务、过错与侵权责任
学生安全事故发生在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过程之中,学校在大多数情况下负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职责。尽管某些事故的直接成因并非学校或教职工的行为,但学校执行有关规定不到位,往往是事故苗头未能在萌芽状态中消灭或者事故损害程度未能有效控制的原因。在我国,有大量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都有涉及学生安全事故的规定,这些规定的立法目的就在于保护学生。但是,根据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学校的相关义务是行政法上的义务,而非民法上的义务;违反义务的法律后果均为行政法上的法律责任,而非民事责任。那么,学生是否可以根据这些规定来请求损害赔偿呢?
在德国、日本等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法上,因违反保护他人之法律而致损害的,推定行为人有过错,规定由其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在理论上,通说认为这是一种独立的侵权类型。
这里所说的“保护他人的法律”,就是指那些未为受害人规定权利而只为行为人设定义务的法律,因此受害人无从据以主张权利救济。本文所说的那些涉及学生安全事故的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即属此类。但是,我国法律并未规定违反保护他人的法律而致损害的即按侵权根据民法处理;相反,一般而言,法院确认侵权是否成立,先要看看受害人的何种法定权利受到了行为人的侵害。根据上述情况虽然在人格利益的保护方面随着法院对一般人格权这一框架权利的确认而得到了改变,但在其他方面仍然存在着“无权利即无救济”的模糊认识。其实,行政法上为保护特定人而为他人设定了义务,但并未为被保护人设定相应的民事权利;违反这些法律的行为直接侵害的客体只是行政管理秩序,而并非他人的财产或人身。
但是,只要行为人遵守了这些法律,被保护人所受的损害就可以避免,因此他对他人的守法行为享有实际的利益,这种利益也是法律所保护的,理论上称为权利以外的法益。在行政法未能充分予以保护的情况下,这种法益也应当受到民法的保护。在民法所调整与此类法益相关的法律关系中,这类法益是作为法律事实而存在的,保护的方法是民法的方法而不再是行政法的方式。换句话说,行政法的相关规定,在法益由民法保护以后事实上应当被作为一种法律事实来看待。
比如,《建筑法》第22 条[1]禁止将建筑工程发包给不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承包单位。这一规定为学校建设校舍设定了义务。但是,并未为学生设定相应的权利。从该法所规定的法律责任[2]来看是行政处罚,这表明,以上条文表达的纯粹是一个行政法规范。但是,根据该法第1 条和第5 条第1 款的规定,第22 条的立法目的是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以保护进入该校舍的人的安全[3]。如果学校违反《建筑法》规定,将校舍发包给无法定资质的施工企业承建,而校舍峻工后存有安全隐患,最终校舍倒塌学生伤亡。学校虽然没有实施直接针对学生人身的侵权行为,但违反了“保护他人之法律”,从而损害学生受法律保护的安全利益,应承担民事责任。
《教育法》第81 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侵犯教师、受教育者、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此条所确立的由民法保护的客体,是所有合法权益,而并非仅仅为民事法律所明文设定的民事权利。值得指出的是,《教育法》这个法律文件中,本身既有私法规范也有公法规范。
其他与学校管理相关的各种规章,都是对《教育法》有关规定的具体化。这些规章虽然只能对行政责任加以规定,而不能对民事责任加以规定,但其中也确认了学生的合法权益,理应受到民法的调整。换个角度来看,只要规章所设定的行政管理制度是合法有效且向社会公布的,人们就有理由信赖学校及其工作人员会依照这些制度行事,并据此与学校建立民事关系。因此,我们认为规章虽然不是民事规范,但规章所确立的有关制度,可以作为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法律事实,据以认定学校对学生安全之注意义务的标准。
行政管理性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为学校设定的在学生安全方面的管理职责,体现了学校对学生安全的法定义务。一般而言,此类管理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保证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在合理的范围内排除上述设施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2) 建立健全学校的安全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
在这方面,相应的规范性文件都明确规定了学校的管理职责。比如《高等学校内部保卫工作规定(试行) 》第13 条对此就作了具体的规定:
“对因不重视治安保卫工作,制度不健全,防范不力,导致发生盗窃、破坏和治安灾害事故或刑事、治安案件及因教育管理不力,本单位人员违人进行处理。”(3) 向学生提供的药品、食品、饮用水等,就对其品质是否符合国家或者行业的有关标准、要求严加把关。国家或者行业的有关标准、要求就是学校注意义务的标准。(4) 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应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按照有关规定和自然规律就所组织的劳动、体育运动或者其他活动是否适合未成年学生从事、参加作出适当的判断;对学生有不宜参加某种教育教学活动之特异体质或者特定疾病的情况作必要的了解并采取相关的措施。(5) 学生在校期间突发疾病或者受到伤害,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不良后果加重;在负有组织、管理未成年学生的职责期间,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应予告诫、制止;对未成年学生擅自离校等与学生人身安全直接相关的信息,应及时告知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避免未成年学生因此遭受伤害。(6) 学校应采取必要措施避免让患有不适宜担任教育教学工作之疾病的人担任教师或者其他
关键词: 学生安全事故/监护/教育合同/强制缔约/附随义务
内容提要: 要确定学校在学生安全事故中的法律责任,关键的在于对学校的义务在法律上作出科学的界定。无论致害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只要损害结果因学校预见或者应当预见而未能避免的,学校即应承担侵权责任。在学生或监护人与学校之间还存在教育合同关系,学校对于学生安全还负有合同义务。在学生安全事故中存在着学校的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发生竞合的问题。
学生安全事故,是指学生因接受教育而处于学校管理之下时发生伤亡事件。其范围包括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以及在为参加教育教学活动为目的的交通过程中发生的事故。对学生安全事故中,如何确定学校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问题,学界和实务部门皆存在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学校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具有其特殊性,在教学管理活动中,它既要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又要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学校在学生安全事故中承担的责任只不过是学校违反法定或约定义务的法律后果而已。
因此,要确定学校在学生安全事故中的法律责任,关键的在于对学校的义务在法律上作出科学的界定。
一、法定义务、过错与侵权责任
学生安全事故发生在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过程之中,学校在大多数情况下负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职责。尽管某些事故的直接成因并非学校或教职工的行为,但学校执行有关规定不到位,往往是事故苗头未能在萌芽状态中消灭或者事故损害程度未能有效控制的原因。在我国,有大量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都有涉及学生安全事故的规定,这些规定的立法目的就在于保护学生。但是,根据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学校的相关义务是行政法上的义务,而非民法上的义务;违反义务的法律后果均为行政法上的法律责任,而非民事责任。那么,学生是否可以根据这些规定来请求损害赔偿呢?
在德国、日本等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法上,因违反保护他人之法律而致损害的,推定行为人有过错,规定由其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在理论上,通说认为这是一种独立的侵权类型。
这里所说的“保护他人的法律”,就是指那些未为受害人规定权利而只为行为人设定义务的法律,因此受害人无从据以主张权利救济。本文所说的那些涉及学生安全事故的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即属此类。但是,我国法律并未规定违反保护他人的法律而致损害的即按侵权根据民法处理;相反,一般而言,法院确认侵权是否成立,先要看看受害人的何种法定权利受到了行为人的侵害。根据上述情况虽然在人格利益的保护方面随着法院对一般人格权这一框架权利的确认而得到了改变,但在其他方面仍然存在着“无权利即无救济”的模糊认识。其实,行政法上为保护特定人而为他人设定了义务,但并未为被保护人设定相应的民事权利;违反这些法律的行为直接侵害的客体只是行政管理秩序,而并非他人的财产或人身。
但是,只要行为人遵守了这些法律,被保护人所受的损害就可以避免,因此他对他人的守法行为享有实际的利益,这种利益也是法律所保护的,理论上称为权利以外的法益。在行政法未能充分予以保护的情况下,这种法益也应当受到民法的保护。在民法所调整与此类法益相关的法律关系中,这类法益是作为法律事实而存在的,保护的方法是民法的方法而不再是行政法的方式。换句话说,行政法的相关规定,在法益由民法保护以后事实上应当被作为一种法律事实来看待。
比如,《建筑法》第22 条[1]禁止将建筑工程发包给不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承包单位。这一规定为学校建设校舍设定了义务。但是,并未为学生设定相应的权利。从该法所规定的法律责任[2]来看是行政处罚,这表明,以上条文表达的纯粹是一个行政法规范。但是,根据该法第1 条和第5 条第1 款的规定,第22 条的立法目的是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以保护进入该校舍的人的安全[3]。如果学校违反《建筑法》规定,将校舍发包给无法定资质的施工企业承建,而校舍峻工后存有安全隐患,最终校舍倒塌学生伤亡。学校虽然没有实施直接针对学生人身的侵权行为,但违反了“保护他人之法律”,从而损害学生受法律保护的安全利益,应承担民事责任。
《教育法》第81 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侵犯教师、受教育者、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此条所确立的由民法保护的客体,是所有合法权益,而并非仅仅为民事法律所明文设定的民事权利。值得指出的是,《教育法》这个法律文件中,本身既有私法规范也有公法规范。
其他与学校管理相关的各种规章,都是对《教育法》有关规定的具体化。这些规章虽然只能对行政责任加以规定,而不能对民事责任加以规定,但其中也确认了学生的合法权益,理应受到民法的调整。换个角度来看,只要规章所设定的行政管理制度是合法有效且向社会公布的,人们就有理由信赖学校及其工作人员会依照这些制度行事,并据此与学校建立民事关系。因此,我们认为规章虽然不是民事规范,但规章所确立的有关制度,可以作为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法律事实,据以认定学校对学生安全之注意义务的标准。
行政管理性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为学校设定的在学生安全方面的管理职责,体现了学校对学生安全的法定义务。一般而言,此类管理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保证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在合理的范围内排除上述设施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2) 建立健全学校的安全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
在这方面,相应的规范性文件都明确规定了学校的管理职责。比如《高等学校内部保卫工作规定(试行) 》第13 条对此就作了具体的规定:
“对因不重视治安保卫工作,制度不健全,防范不力,导致发生盗窃、破坏和治安灾害事故或刑事、治安案件及因教育管理不力,本单位人员违人进行处理。”(3) 向学生提供的药品、食品、饮用水等,就对其品质是否符合国家或者行业的有关标准、要求严加把关。国家或者行业的有关标准、要求就是学校注意义务的标准。(4) 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应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按照有关规定和自然规律就所组织的劳动、体育运动或者其他活动是否适合未成年学生从事、参加作出适当的判断;对学生有不宜参加某种教育教学活动之特异体质或者特定疾病的情况作必要的了解并采取相关的措施。(5) 学生在校期间突发疾病或者受到伤害,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不良后果加重;在负有组织、管理未成年学生的职责期间,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应予告诫、制止;对未成年学生擅自离校等与学生人身安全直接相关的信息,应及时告知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避免未成年学生因此遭受伤害。(6) 学校应采取必要措施避免让患有不适宜担任教育教学工作之疾病的人担任教师或者其他地人民政府批准。”第12 条第1 款规定:“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在此基础上,《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11 条又进一步规定:“当地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至迟在新学年始业前十五天,将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的入学通知发给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适龄儿童、少年的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按照通知要求送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入学。”据此,儿童、少年的监护人与特定的学校双方均负有强制缔约的义务。至于《义务教育法》第5 条是为其监护人和特定学校强制缔约义务的前提之一。[9]
(二) 教育合同上的安全保障义务
如果在教育合同或者专项协议[10]中以书面形式明文约定由学校对学生负有安全保障义务,那么这种义务是合同主要义务的一部分,如果有损害事实发生则学校须按《合同法》的规定负严格责任,违约责任不以债务人有过错为前提。即使事故系由第三人之侵权行为所致,学校的违约责任也在所难免。
相对比较复杂的问题是,如果教育合同当事人事先未以书面形式就学生安全保障事宜作出约定,那么又应如何处理呢? 笔者认为,虽然教育合同中学校一方的主要义务是教书育人;但是,对于学生的人身、健康、财产等法益,学校还负有尽力予以保障的附随义务。当然,安全保障作为附随义务,与作为合同主要义务,是有很大区别的。附随义务的违反产生过错责任,而合同主要义务的违反则产生严格责任。
王泽鉴先生认为:“在债的关系上,除给付义务外,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在当事人间尚发生保护、照顾、通知、忠实及协力等义务。此等义务非自始确定,而是在契约发展过程中,依事态情况而有所不同,故在学说上称为‘附随义务’或‘其他行为义务’。附随义务之主要功能,在于保障债权的实现,并使债权人之人身或其他法益,不致因债务人之行为而遭受损害。故债务人违反附随义务,致债权人受损害,构成加害给付,应负赔偿责任。”[11]我国合同法接受了这一理论。《合同法》第60 条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所谓保护、照顾、通知、忠实及协力等义务,无一不与学生安全相关。因此,学生安全成为学校的合同义务,无可置疑。在未成年学生,虽然并非合同当事人,却也受到合同的保护,因为第三人利益合同当然地属于“附保护第三人作用之契约”,“依契约之意义、目的以及诚实信用原则,契约上之注意及保护义务,原则上亦应延伸及于因债权人之关系而与债务人之给付发生接触,而债权人对其并负有照顾及保护之人。”[12]附随义务是与合同主要义务相联的,因为学校履行教育合同的某些行为,客观必然给学生带来了人身、健康、财产等方面的危险,比如学校的选址决定了学生所处的治安环境等,而且学校作为一个组织也比个人更有条件防范和遏制事故的发生。
笔者认为,违反附随义务的民事责任,是一种过错责任。因为既然双方没有对此作出明确的约定,就说明双方对于具体的情况是无法作出详尽的预见,学生或其监护人根据合同也未作相应的对待给付,而合同上的严格责任则是与有对待给付的明确的主要义务相关的。根据《合同法》第60 条的规定,附随义务是事先未作明确约定,而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依照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加以特定化的。因此,义务的内容本身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的,因此其责任也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认定。在有明确约定的情况下,遵守约定就是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而在无明确约定的情况下,没有过错即不存在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问题。所以,违反附随义务的责任,应当是过错责任。比如,在体育课的竞技活动中,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学校已经根据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采取了应当采取的防范措施,那么学校即已尽到教育合同上安全保障的附随义务,即使发生安全事故而致学生受伤,也不必承担违约责任。但如果事故是由于体育设施的隐患所致,即使任课教师没有责任,学校的责任也是在所难避的。
在学校履行附随义务的过程中,如果第三方的行为致使学生的财产或人身权利受到损害,学校是否须承担违约责任?
第一种情况是,在履行教育合同的过程中学生因与第三人交易而发生安全事故。本文试以因校内商品供应而出现的学生安全事故为例进行分析。如果学校后勤部门提供的食品质量不符合标准导致学生食物中毒,而这些食品又是学校从第三方采购的;那么学校与学生是直接供应食品的关系,双方之间存在买卖合同,学校自然须负违约责任。如果食品的供应者是经校方允许在校内设立店、摊的供应商自行向学生供应,而导致学生食物中毒,学校是否有责任呢?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与学生之间虽然不存在食品买卖合同,但围绕食品安全,学校是否负有教育合同上的附随义务,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校园是履行教育合同的场所,但学生与进入校园的商人之间进行与教育合同无关的交易,也并未受到法律的禁止。问题在于,学生与进入校园的商人交易并非全然与教育合同的履行无关。比如学生就餐,如果根据学校的地理位置等情况学生只能在校内就餐,而学校未提供餐饮服务,那么学校允许进入校园的商人便成了学生别无选择的交易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与商人之间的交易是为实现教育合同之目的而进行的,学校当然负有对商人的服务品质进行审核把关以保障学生食品安全的义务。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学生为无行为能力的情况下,他们与一切进入校园的商人进行交易,学校均负有安全保障义务。
第二种情况是,在履行教育合同的过程中学生遭受第三人侵权而发生安全事故。校外人员进入校园殴打学生,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情况。
第三人对学生的侵权行为,对于学校而言并不属于不可抗力。而且,由于学校教育合同上安全保障的附随义务在法理上和社会上均已得到普遍的承认,学校也不适用有关紧急避险的规定。那么,合同上的附随义务的履行,是否以损害的避免为标准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果一个强大的犯罪组织纠集多人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持枪冲入校园进行疯狂扫射,就不能要求学校完全避免学生受到损害。但如果存在学校的教职工临阵逃跑、或者学校事先已经得到警告而未及时报警等情况,那么就应认定学校未尽教育合同上的附随义务。
(三) 学校对未成年学生监护职责
根据我国民法的规定,监护人可以将全部或部分监护职责委托给他人行使。如果未成年人与学校的之间教育合同实际履行,笔者认为可以认定在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与学校之间形成委托监护的合同关系。
委托关系并不限于书面形式,即使双方未以书面形式作出明确的约定,委托关系也可视为双方已以默示方式设立。未成年人到学校学习期间,其监护人客观上无法履行即时监护职责,如果这一职责不转移于学校,则监护落空。
监护人的行为致使监护落空,则为违法。但将未成年人送到学校接受教育为监护人之法定义务,因此其行为不可能违法。据此推定,即时监护职责必然转移。至于学校,履行即时监护职责,为惟一具备有时间和空间上之客观条件的法律关系主体。当然,监护职责一般不可能全部转移给学校,因为对未成年的教育和生活照顾过程不仅仅发生在学校。除非是长时间寄宿制的学生,在其寄宿期间的主要监护职责归于学校,但也不可能是全部。比如,由于监护人出于种种原因未给予充分的费用而致使未成年学生无法及时治疗疾病,导致事故发生的,那么监护人对于该事故至少是有部分责任的。没有明确的书面委托并不等于学校对未成年学生就没有法定的监护职责。基于教育合同,此项监护职责是学校附随义务的必然内容。《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在第7 条第2 款中规定:“学校对未成年学生不承担监护职责,但法律有规定的或者学校依法接受委托承担相应监护职责的情形除外。”这里的法律规定,自然应当包括《合同法》第60 条关于附随义务的规定,否则规章自身的规定无效。所不同者,也仅在于违反附随义务的责任为过错责任而非严格责任。
委托关系的成立,意味着学校如果未尽照管职责就必须对未成年学生遭受的损害或者未成年学生的侵权行为承担民事责任,即使未成年学生所受损害系第三方侵权所致。至于民事责任的具体内容和方式,有书面约定的按约定办理,没有书面约定的,则视未成年学生为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而有所不同。如果学生是无行为能力人,则学校应对委托人承担全部责任。如果学生是限制行为能力人,则损害结果的发生原因比较复杂,未必完全是未成年学生当时得到的监护不周所致,有可能存在其他原因,所以按学校和监护人过错的大小分担责任。过错大小,则视学校或监护人的过失对于未成年学生的侵权行为未能被预防或制止或者未成年学生遭受的损害未能避免所起到的作用大小而定。如果学校或监护人中有一方故意引发学生安全事故的,则应向对方负全责。
如果第三人受到未成年学生的侵权而致受损害,则不能以学校对实施侵权行为的未成年学生未尽监护职责为由,主张由学校对该受害人直接承担赔偿职责。即使受害人本身系未成年学生,由于其本人不可能是委托监护之合同当事人,也不能以学校未尽监护职责为由主张由学校直接对其承担民事责任。这与监护人本人未尽监护职责须承担侵权责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问题。但与学校有委托监护合同关系的未成年学生的家长,无论是实施侵权行为的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还是遭受侵害的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在其作为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以后,均可依合同要求学校承担民事责任。
三、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
责任竞合是请求权基础规范竞合的结果,请求权人有权作出选择。在学生安全事故中存在着学校的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发生竞合的问题。其中有一个比较特别的情况:在学生系未成年人的情况下,合同法上的赔偿请求权人与侵权法上的赔偿请求权人可能并非同一人。从合同法来看,这种情况下的教育合同为第三人利益合同,按照《合同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由监护人作为合同当事人来追究学校的违约责任。而在侵权法律关系,可以向学校主张权利的当事人为学生本人,监护人仅得为其法定人。由于监护人可能为多人,如果这些人之间就请求权基础规范的选择而发生争议,或者以不同的事由分别起诉,该如何处理。笔者认为,如果原告或者原告法定人分别起诉,按一事不再理原则,对最先的提起的诉予以立案受理,后来提起的诉讼则并案处理。诉讼过程中,开庭前原告或原告法定人一致要求变更案由的,如果不存在管辖权问题即予准许,否则驳回起诉后由原告另行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
注释:
[1] 第二十二条规定:“建筑工程实行招标发包的,发包单位应当将建筑工程发包给依法中标的承包单位。建筑工程实行直接发包的,发包单位应当将建筑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承包单位。”
[2] 第六十五条第一款:“发包单位将工程发包给不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承包单位的,或者违反本法规定将建筑工程肢解发包的,责令改正,处以罚款。”
[3]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维护建筑市场秩序,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制定本法。”第五条第一款:“从事建筑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4]史尚宽. 债法总论[M] .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632.
[5] 该条规定:“当事人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债务的,债务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
[6] 《合同法》第二百八十九条:“从事公共运输的承运人不得拒绝旅客、托运人通常、合理的运输要求。”
[7] 《电力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供电营业区内的供电营业机构,对本营业区内的用户有按照国家规定供电的义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对其营业区内申请用电的单位和个人拒绝供电。”
[8]王利明、崔建远. 合同法新论?总则[M] .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112.
[9] 在义务教育中,监护人与学校双方之间显然存在着合同关系。1. 适龄儿童、少年成为特定学校的学生,不可能由行政机关以行政行为直接为之,而必须由监护人与学校以法律行为为之,行政机关只是对监护人和学校的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因此在监护人与学校之间存在着直接的法律关系。2. 学校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教育服务合同是以学生报名、学校发出录取通知书等方式成立的。监护人与学校之间是平等主体,他们之间的法律关系只能是民事关系。3. 监护人与学校之间虽然义务教育免缴学费,但仍然存在着直接的互相对待给付的请求权,这是一种交易关系。4. 虽然双方的权利义务中法律直接规定的比较多,但在一定范围之内仍然由双方按意思自治原则加以明确化和具体化,比如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互相配合的方式(比如住校条件、接送规则) 、有关费用(比如教材费) 的支付。
[10] 合同和协议的书面形式包括以一方以“通知”、“注意事项”等书面形式发出要约而另一方以注册、缴费等行为作出承诺的情况。
篇4
关键词:校园安全;学校事故;处理原则
安全和发展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主题,安全和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如果没有安全,就没有发展的前提条件,国民经济建设就无法得到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也在迅猛发展,在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社会和高校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学生在校园里遭遇安全事故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
一、 学校事故的概念及特征
(一)学校事故的概念
学校事故,又称“学生伤害事故”,是指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安全事故。这个概念强调了三个要点:
时间上,学校事故发生的时间是在学校负有管理职责的期间内。对于学生而言,学校负有管理职责的期间是有限的,而且是明确的。一般是指从上学到放学这段时间,节假日、上课以前以及放学以后不被包括在内。而对于学校的校舍及其教育设施而言,学校的管理职责期限则是不确定的,原则上学校在任何时间均对其设施负有管理的职责,使其保持安全的使用状态或及时作出安全警告。
空间上,学校事故是在学校内或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发生的安全事故,可以在学校校园内,也可以在学校校园外,但校园外的学校事故必须发生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
对象上,学校事故指发生在在校就读的学生身上的安全事故,不包括教师或他人,并且专指发生在在校就读学生的人身伤害安全事故,其标准在于学生的生命权或健康权受到损害。
学校事故虽然以学生的人身伤害作为标准,但发生安全事故之后,学生一般都需要停课治疗,有的伤害还可能危及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进一步的学习生活,因而很可能会损害到学生的受教育权,这就要求学校的管理者应当预防减少学校事故的发生,并在安全事故处理过程中注意弥补对学生受教育权造成的不利影响。
(二)学校事故的特征
学校事故作为一种特定类型的伤害安全事故,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学校事故的发生环境多样化,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均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但相比而言,课外活动比课堂教学的风险大,体育课、实验课比文化课的风险大,不同环境发生的频率有所区别。学校事故通常是由于学校的疏忽、教师的过失以及同学之间的意外伤害而引起的。它的责任具有不确定性,多数的责任是多方的,由于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所以责任的认定具有一定的难度。学校事故的影响比其他事故的影响要大,不仅涉及到学校及教师,还涉及到学生本人及其家长,甚至还涉及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等。因此,处理起来很复杂,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对社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 我国校园安全的现状
在经济进步的同时,教育事业在不断地发展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形式的日益多样化,校园从原来的封闭状态转变为现在的开放式校园。大量外来人员进入校园,使原来安全的校区变得缺乏安全感。寝室不断被盗,钱包、手机被偷;以前落在食堂的东西都不怕找不到,现在有时在食堂打饭时书包就会被偷走;手机号码被外泄,大量骚扰电话不断,不仅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校园里的送餐人员随处可见,有骑自行车的也有开货车的,他们的车速从来不会考虑到过往的学生。各种人员混杂在校园内,他们的素质参差不齐,给我们的校园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每一起校园事故的发生各有不同的原因,无论是在校园内事故还是校园外事故的发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在事故发生的当时,当事学生没有任何的心理防御准备,更没有自我保护意识。所以,在安全事故突发时只能束手无策,无法应对突发的安全事故。
学校周围的环境状况对于校园安全的影响不容忽视,伴随着经济的进步,学校周边安全问题日渐突出。上网的地方由原来的网吧变成现在的网咖;电子游戏厅的数量不断激增;酒吧、歌厅等休闲娱乐场所也在不断地诱导着学生进行高消费;使用地沟油的餐厅小吃部比比皆是;无证摊点为谋取商业利益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不管不顾,利用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向学生出售一些书籍和影像制品,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 学校事故的处理原则
学校事故的发生大多具有突发性或不可预见性,学校一方面要及时救护受伤害的学生,同时还要有现场记录及相关证据的保存,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规范的安全事故处理程序。根据《学生伤害安全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在学校事故发生时,学校第一时间应做的是救助受伤学生,而且应当通知该学生的监护人。
(一) 预防为主原则
首先,增强在校学生的防范意识,开设安全教育课程。通过课程的传授增强在校学生的安全意识,教会学生掌握防火、防盗的基本常识,提高学生对周围危险环境的警觉性。组织有关安全方面的科学技术讲座、宣传活动、科研活动、竞赛活动等。例如,组织安全知识有奖竞赛,以比赛的方式促进学生最大化地掌握安全常识。
其次,加强巩固校园内的安全设施,如安全疏散通道、消防设施、卫生防疫设备、安全标志、救灾防火专兼职队伍、安全演练设备、现代科技防范设备等。减少外来车辆的数量,避免在校学生在校园内发生安全事故。制订相关管理办法,防止外来人员和外来车辆进入校园给在校学生带来安全隐患。
再次,提高学校的安全管理意识,避免在校外活动时发生意外事故。外出前做好安全演练活动,将理论学习、思想教育与实际的工作效果相结合。做好相关培训工作,准备好应急工具,避免在紧急情况发生时束手无策。
最后,减少教师的不当行为,避免由于教师的过激言语或行为而对学生造成心理或身体伤害。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的健康和生命,培养敢于承担安全责任的道德情怀。因此,学校要对教师做相关培训工作,规范教师的行为。
(二) 综合治理原则
学校事故的发生不是由一个原因或一种现象造成的,它是由多种因素累积下来的结果,是各种原因的综合体。这其中不仅涉及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还涉及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例如,学校周边是否允许开设旅店是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学校对于不来按时上课的学生应通知学生家长是学校与学生监护人之间的关系;这所学校的学生要转学到另一所学校则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关系等。因此,校园安全治理应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全面地看待校园安全问题,不能一叶障目。
首先,要建立一套统一的校园安全防范制度,通过《校园安全法》的制定来确立校园安全的标准、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其次,引入校园警察模式,通过校园警察与其他部门合作来服务师生,为师生员工营造一个安全的校园。再次,加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教育,将师生的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培养与学校的教育理念结合起来。最后,建立一个由学校、家庭和社会构成的教育服务体系。借此开展多元化的教育服务,通过社会管理加以控制学校事故发生的概率。充分发挥社会的中介作用,建立起学校与学生及其家庭之间的桥梁,全面防范学校事故的发生。
(三)借鉴外国经验原则
校园安全问题已成为一个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美国是最早开始注意对校园安全进行研究的国家,美国校园警察制度是校园安全风险治理的一个重要特色。美国的校园警察制度的确立是在1990年的美国议会上通过的,这次议会以联邦的形式赋予校园警察制度法律地位。英国在校园安全方面同样以立法的形式确定校园与安全的责任问题,1974年,英国通过了《职业健康和安全法案》,该法案明确规定了教育雇主应尽的义务主要有哪些。相对于这些国家而言,我国在校园安全立法方面还不是十分健全,因此这些国家的立法经验将是我国维护校园安全、制定校园安全法规的宝贵资源。但是在借鉴外国校园安全治理的经验的同时,不能忽略我国的国情。应从我国校园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校园安全治理法律法规体系。
综上所述,校园安全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校园安全工作的解决不能单靠社会或学校或学生中的任意一方,这项工作的完成需要各方的协调统一。不仅需要校方的安全教育,也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学生本人安全防范意识的提高。因此,在处理学校事故时我们要坚持预防为主原则、综合治理原则及借鉴外国经验原则。
参考文献:
篇5
活动期间,我校注重真抓实干,重点抓了学校安全管理和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以查找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和学校安全隐患排查工作为突破口,从源头上遏制了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保障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思想认识到位,责任落实到人。
为了更好地开展好此次活动,我校成立了以学校校长为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的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了安全工作职责。通过教师大会、学生会、班会等大力宣传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活动主题,让全体师生充分认识到此次百日安全无事故活动的重要性。学校还与各班班主任、任课教师签订《学校安全工作责任书》,将责任具体落实到人。
二、宣传到位,注重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
学校为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充分利用晨会、班会和升旗活动等各种时机,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提高了全校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
我校深刻吸取近年来各类学校安全事故的教训,举一反三,狠抓薄弱环节,狠抓工作落实。建立健全了学校各种安全工作管理规章制度和各种突发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围绕落实“一岗双责”要求,将校园安全管理职责细化、分解,落实到每位教职工人头,确保安全工作三个到位,即:思想认识到位、职责落实到位、检查督促到位。
四、措施到位,安全工作得到有效保证。
1、在全校上下大力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浓厚氛围,通过校园小广播、国旗下的讲话、黑板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宣传和普及各种安全知识,强化了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形成了“人人参与、班班安全”的良好局面。
2、学校还加强了学生交通安全知识的教育,对学生上学、放学搭乘交通工具摸底调查,教育学生坚决不能搭乘无证、无牌、农用车、报废车、超载等危险车辆。
3、我校组织开展了安全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掌握了许多安全常识。
4、 12月9日,学校组织全校师生进行了紧急疏散演练活动,提高了全体师生防范自救能力,增强了我校全体师生紧急疏散安全意识。
5、为了防止大课间活动发生安全事故,我校每天派出老师值守课间活动安全,对于学生不安全行为,及时劝阻和告知学校。
6、在活动期间,学校安全组织机构,不定期地排查学校的不安全隐患,一但发现情况,及时联系村委整改,并每周上报安全隐患无事故整改的周报表,确保了师生的安全。
7、学校重视消防和用电安全管理,加强了对学校教室用电管理,定期检查、更新用电线路,对破损的开关、触电保护器、闸刀等进行定期更换,确保不发生触电或用电火灾事故发生。
8、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学生牢固树立“时时讲安全、处处讲安全”的意识;结合我校的有关安全教育资料切实上好学生安全教育课,提高学生防范技能。组织同学们展开讨论,可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主题班会,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9、继续加强学校值班工作。强化值班人员门卫的责任意识,严格工作纪律,严禁社会闲杂人员随意进入学校,做好出入校园人员登记制度,对于出现的问题,学校及时报告村委,保证了学校的安全。
篇6
关键字: 体育教学 安全事故 预防措施
小学体育教学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对象,也是学校工作中的重点,因为体育教学中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这也使得给日常的体育教学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小学升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未能及时的发现安全隐患,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的灌输相关的知识,随机应变才能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一、小学体育教育中存在的安全事故问题
在一般的小学体育教学中主要存在三种因素影响着学生的安全。
1、体育教师的思想认识不够
体育教师在教授课程之前应该端正自身的思想,将安全意识放在第一位,充分的了解体育器材、运动场地以及体育项目等是否适合学生现阶段的锻炼学习。但是一般的体育教师在这方面做得不够,没有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以及详细的动作知道等,致使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风险。
2、学生没有意识到体育活动中的安全风险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活泼好动,对教师讲授的安全知识没有充分的理解,对力度的把握不到位,致使在活动的过程中出现摔倒、擦伤甚至骨折等安全事故。
3、学校的体育器材没有达到国家安全指标,存在隐患
体育器材的使用和项目的设定必须符合小学生现阶段的身体素质,但是在一些学校的项目的指标并不与学生的素质相挂钩,这样就使得高强度的练习造成学会身体受损;一些体育器材过于陈旧也使得学生在体育课程以及课外活动的时候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小学生在各种食物充满着好奇,没有自身的判断力,也就使得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二、预防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的措施
在小学的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的发生是比较普遍的,这也是困扰小学教育安全进行的重要因素,而要想做好安全事故的预防工作,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进行预防,以便全方位的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1、师生必须树立安全意识
1)、对于教师来说,教师的安全意识必须加强,定期的对相关的教师进行全面的安全知识讲座,以便将最新最有效的安全事故防范知识教授给学生。教师也应该树立高度的安全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学生重视安全知识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全事故的发生。
2)、对于学生来说,应该对教师讲授的关于安全的知识认真的理解,在平常的体育活动和课外活动中认真履行。体育老师在讲授相关的动作的时候应该认真观看,仔细掌握诀窍,将练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对体育教学中的安全事故的预防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2、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1)、体育教学的备课要科学合理
体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充分的了解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评估,对不合理的醒目和环节予以删除。教材的选取,器材的安排等都需要结合学生当前的身体素质情况,备课的进程也要循序渐进,让学生不断的适应教师的教学进程。这样不至于透支学生的体力,从而影响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在上课之前应该必须仔细地检查教学使用的器材,如有安全隐患必须及时排除,而器材的使用过程应该按照说明书的份额规定进行,以防在使用的过程中受伤等。
2)、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
运动前的准备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充分避免运动过程中出现意外的重要措施。但是在平常的体育教学中很多的小学生对于课前活动不够重视,这样没有对各个关节活动开,接着就开始进行强度比较大的活动,从而对关关节的磨损比较严重,造成严重的后遗症。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课前的准备活动应该具有新意,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活动中间接的达到预期目的。而在进行特殊项目的活动中,应该将全身能够发力的关节做好运动前的准备工作,比如头、颈、药以及手脚关节等,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安全隐患。
3、做好课中组织工作
1)、合理安排教学
小学生对各种体育锻炼是来自兴趣,因此,在体育教学的内容安排上应该提高学生兴趣比较大的课程,从而让学生养成锻炼的好习惯。而在进行练习难度比较大,需要时间比较长的活动内容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感到压力和信心不足,这样就会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专心的进行动作和技巧的学习,从而难以完成教学目标。针对这一问题,在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的时候应该科学合理,教学的内容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教学进度要循序渐进,对于难度比较大和动作要求比较高的内容做好认真的辅导,从而使得学学生不至于失去学习的信心。除此之外,体育教学的内容应该有着舒展身心,促进身体机能的成长等作用。
2)、合理进行组织管理
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组织教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只要按照组织要求,对教授教学的学生合理的组织才能保持一个文明、健康、高效的学习氛围。而体育教学的方法也需要注意,教学方式是否科学对安全事故的发生有着很大的影响。
正确的教学方法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降低学生因犯错造成的安全事故发生率。
3)、教学内容应该将安全放在关键位置
教学内容在讲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同时也应该将安全放在关键位置,因为只有安全的项目活动才能够保证学生健康完整的成长。所以教学的内容对于高难度高风险的项目活动应该安排的少一些,与此同时也应该在学生体检之后对班级学生的整体素质做好评估,以便更加科学的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
练习项目或者禁止其进行练习等。也只有这样,从各个环节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率,从能真正的达到预防安全事故发生的要求。
结束语
综合以上对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预防问题探讨,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安全事故的存在,并且从各个环节做好安全事故的预防,保护学生的身体避免受伤害,保证体育教学工作安全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吴晓东,学校体育安全事故防范当议[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0 ,(22)
篇7
怎样开展安全教育,对我国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特别是意外事故中的安全自护方面是学生的薄弱环节,除了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学生知道的比较多外,其他知道的较少,有的甚至是空白。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小学生在意外事故中的安全自护能力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 创设良好的环境
安全环境包括物质和精神环境。首先,要精心创设相应的物质环境,学校的大部分用品都要从安全适用出发,减少不安全因素;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引导学生讨论、设计标记贴在显眼处以警告学生遵守规则,注意安全,如在楼梯口贴上靠右行的标记,转角处贴上标记提醒学生不要跑等。
其次,要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由于小学生敏感于成人的言行,他们会因为成人担忧焦虑而产生一种不安全感,所以教师要经常给孩子以拥抱、微笑或身体接触等,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给孩子以情绪情感上的安全经验。当孩子出现一些危险行为时,不能一味训斥、制止,而是和孩子一起讨论可能存在的危险以及如何避免危险发生的经验等,自己总结基本的安全行为规则,增强安全自护意识。
二 建立并完善安全规章制度
完善学校的安全工作规章制度,明确教师安全职责,监护措施,制定户外活动组织安全制度、课间操安全制度、午睡管理制度、用药安全制度、门卫安全制度、家长接送孩子安全须知、上下学安全须知等,以提高教师、家长安全责任意识;成立安全管理小组,每周定期检查安全工作,消除隐患,确保安全。同时,让孩子轮流当安全员以监督同伴活动中的安全行为。
三 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
在培养孩子安全自护意识的过程中,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才能取得成效。因为相当一部分“自我保护”于家庭中,教师不便直接指导。因此,要通过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详细介绍培养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意义,需要配合的事项。同时,结合学生安全教育主题,学校、学生网站,有计划地向家长宣传培养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相关知识、方法,如异物塞进口鼻怎么办等。此外,还可有效利用家长资源,通过医院、公安局、消防队等家长提供一些图片或实例,让学生懂得生命的宝贵及安全的重要。
四 利用多种手段开展安全教育活动
1.下载图片画面
网络资源非常丰富,我们可以根据主题需要,下载一些图片或画面,学生通过网上查询、小组讨论总结出自救自护的常识包括:自然灾害防范知识、生存自救知识、紧急避险常识等。
如在防地震安全主题活动中我们从网上下载地震发生时的画面,引导学生观看并讨论,图片上发生了什么灾难,从哪里看出来的,为什么有的人在地震中能勇敢地生存下来?地震发生时应该怎样做才能逃生等。在防火灾主题中,我们也利用以上方法,让学生深切感受火灾带来的危害,以及消防队员勇敢救火的场面,增强自救意识,主动学习防范的知识及自救的方法,提高生存能力。组织开展一系列自救自护的演习活动,在活动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在演习过程中加以运用,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给学生一双“电子眼”尝试操作体验
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捕捉在不同活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创设情境用摄像机拍下来自制成DV剧播放,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做对吗?为什么?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危险?应该怎么做?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自护能力。成立校园安全意外调查组,分四组对学校意外伤害事件进行调查,调查步骤为:班内调查——采访校医——采访体育教师——采访小卫士——校内观察,并汇总成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和一份演示文稿。成立校园安全隐患调查组,分四组对校内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文字、图片)做成电子作品(网页、电子幻灯片)并在课题堂上进行汇报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调查亲身感受并发现不安全因素,从而提高防范能力。
3.结合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我们的身边,常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安全事故,有的甚至是血的教训、生命的代价。结合安全教育主题,把身边发生的活生生的安全案例讲述给学生听,由于它们的真实性,容易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教育的效果则更好。如我校一年级有个学生,三岁时,误把苍蝇药水当饮料喝了,结果现在落下残疾,一家人悲痛欲绝,我们把这惨痛的案例讲给学生听,并以此为突破口,开展防药中毒的安全主题教育。知道无病不吃药,有病不乱吃药,不服过量、过期的药,知道打急救电话等。在防溺水事故安全的主题活动中,我们把我市某学校一8岁男孩由于私自到大河边去玩耍,不慎掉到河里淹死,造成父母终生遗憾的事件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在心灵震憾的同时懂得如何预防溺水事故发生的一些安全常识,增强遵守安全规则的自觉性。
4.创编课本剧表演
儿童文学作品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性,根据主题的需要,我们选择或创编一些具有相关安全教育意义的故事,并根据学生喜欢动画的特点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表演,加深印象。如自编故事《它为什么肚子疼》,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小兔肚子疼是因为吃了过期变质的食物,从而引出问题:怎样知道食物是否过期变质?通过讨论,学生知道了观察新鲜食物是否变质可以从色泽、气味去辨别,对于加工过的食品,如超市上的各种食品要检查它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增强了食品卫生方面的安全知识。
5.设计模拟演练
篇8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安全 预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2006年4月28日,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根据新形势发展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这支队伍真正做到“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永葆生机和活力。这就客观上要求高职院校辅导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以尊重学生、研究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为目标,积极地引导学生,让学生们在校安心、乐学、会学,使社会放心、家长放心。
然而,学校是人群集聚的地方,同时一些学校实行的是寄宿制,客观上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近几年来,一些学校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2008年11月14日6时10分许发生在上海商学院一学生宿舍出现学生使用“热得快”电器故障,并引燃周围可燃物发生火灾,并有4名女生情急之下跳楼死亡;2013年3月27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一名学生被发现猝死于宿舍中,根据初步尸检报告,该生死于心脏病发。这些事情的发生,客观上学校将面临一个问题――如何预防校内学生人身安全事故的发生,杜绝人身伤害的出现,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 积极预防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前提
掌握学生动态是有效预防突发事件的前提条件,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实践证明,只有构建畅通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馈渠道,才能使辅导员及时准确掌握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各方面动态。学校可以通过组织辅导员培训、学生干部会议、党支部会议等多种途径,从关心、帮助同学的角度出发,向广大辅导员和学生阐明汇报意识在预防处理突发事件工作中的积极意义,从而引导学生干部、党员,甚至是普通同学在学生当中出现异常情况时能从大局出发,以主人翁的意识及时向辅导员汇报情况,从而使辅导员能随时掌握学生动态,把握主动,及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而有效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做到“早发现、早汇报、早预防”,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2 适当的急救知识培训
每年开学的时候,总有极少部分患有诸如心脏病、癫痫等疾病的学生到校报到,而这些疾病由于受天气、自身情绪、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随时都可能复发,这时就需要其身边有一些懂得急救知识的同学在其旁边进行急救。因此,在新生入校前进行适当的急救知识的培训,让每一位新生都了解适当的急救知识,才能在遇到突发疾病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能在医生没有到来之前进行自我救助,争取救治时间,一部分学生则联系校医、120急救中心和辅导员,大家分工合作完成救治,减少意外的发生。
3 认真排查校园安全隐患,特别是不易察觉的地方
为了避免校园内人身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保卫处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全校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经常性的全面的排查,对发现安全隐患的地段,应树立“此处危险,不得靠近”的醒目字样,对楼道的电灯应保持明亮,同时安装应急照明灯,以便在停电时照明。定期检查各种安全设施,并指定专人负责。另外,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要派人经常巡查,并做好巡查记录,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4 准备必要的室内军训训练场地
由于军训是大学生进入高校的第一堂必修课,而军训期间是最容易发生人生伤亡事故。因为大学军训一般都安排在每年开学的九月上中旬,这时正是夏末秋初,立秋以后,还有秋老虎,天气还比较炎热。不仅新生的身体素质参差不齐,而且站军姿、走正步的动作不停的重复几百次,强度很大,不可避免会发生一些新生极其不适应在炎热天气下训练,甚至发生意外伤亡事故。为此,各个高校应准备必要的室内训练场地,在天气较热时在室内训练,避免因发生意外事件。
5 积极开展校园安全疏散模拟演练
由于学校是人口集聚的场所,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客观上就要求学校开展适当的安全疏散模拟演练。通过开展模拟疏散演练,让学生们熟悉疏散的各个通道,具备事故发生时所具有的镇定心态。这样,当事故发生时,学生们才能保持镇定的心态,才能做到有条不紊的疏散,才能避免踩踏而导致更多人员伤害的发生。
总之,安全无小事,辅导员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时刻将学生的利益装在心里,让学生们在校安全、安心、乐学、会学,使社会放心、家长放心。
参考文献
[1] 李建刚,黄爱明.高职学生工作“精细化”工程及相关问题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1).
篇9
本文选择层次分析法为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把研究的复杂问题看作一个大系统,通过对系统多个因素的分析,将所要分析的问题层次化,构建一个多层分析结构模型。然后根据系统的特点和基本原则,再请专家对各层因素进行两两比较分析判断其相对重要性,引入1~9标度法构造出判断矩阵,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并最终归结为最低层相对于最高层相对重要程度的权值或相对优劣次序,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以各层级指标为基本要素构造判断矩阵,制作成实验室化学品安全管理评估指标权重调查表,共请了12位专家,其中5位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2位企业EHS专业管理人员以及5位实验室负责人填写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2份,完成了指标体系的权重计算。以一级指标危险化学品资料及储运为例,其对应的3个二级指标各权重系数的计算过程如下:(1)计算每个专家打分得出的指标权重。根据专家a针对危险化学品资料及储运中3个二级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建立的两两判断矩阵见表1。各指标的权重系数说明了各指标在其层级中的相对重要程度。在本评价体系中,则表明了在高校实验室化学品管理过程中各指标对于高校实验室化学品安全管理水平的贡献程度、可能存在潜在风险的严重程度以及在管理过程中的优先管控顺序。
表1中的数据表明(颜色越深,权重系数越大,越重要),7个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排序为:危险化学品资料及储运(0.2128)>个人防护用品(0.1716)>废弃物处置(0.1567)>安全规章制度(0.1534)>应急与急救(0.1520)>仪器与设备管理(0.1046)>实验室卫生及其他(0.0490)。一级指标中权重系数最大的为危险化学品资料及储运。在环境工程实验室中,实验室人员接触最多的就是各种化学品,种类繁多的化学品的资料和化学品储运成为实验室化学品安全管理的核心环节和重中之重,专家问卷的结果也证明了这点。其次是个人防护用品,实验室人员做实验时,只有使用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才能保证其基本安全,正确的配备和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则成为保障实验室人员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只要开展实验,就必须准备好配套的个人防护用品。废弃物处置、安全规章制度和应急与急救的权重系数紧随其后。做实验就会产生各种三废,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或损害实验室人员的健康。但现实情况就是大多数实验室在废弃物处置方面还不够完善,废液和废气是目前环境工程实验中最常见数量最多的废弃物,废液直接倾倒入下水道的情况并不少见。因此,正确及时的处理实验室废弃物同样是实验室化学品管理的重点。
要使各项管理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就是要制定合理全面易于执行的安全规章制度。合理完善的实验室化学品管理制度和条例,将是实验室人身健康和设备安全运行的基石。要降低实验室的误操作引起的风险,首先要通过撰写标准操作规程规范实验室人员的操作步骤。在有了标准操作规程的前提下,定期对实验室人员进行全面细致的安全培训才能使每个人了解各项安全注意事项、操作要点。保证每天、每周实验室内部安全检查,以及每年院校级别的安全检查,才能将各类事故防患于未然。最后,各项操作规程、培训、检查及各类事故都应该有详细的文件与记录,为实验室化学品管理建立档案,积累数据,从而在日常管理、安全检查和事故调查时有据可循。实验室内难免会发生大小事故。因此,做好应对各种事故的准备也是实验室化学品管理的基础。做好应急的第一步就是保持应急通道的通畅。一旦发生事故,要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就需要配备灭火器、洗眼器和应急喷淋等基本应急设备。除了应急设备,实验室还应配备基本的急救药品,并定期检查,根据实验情况及时更新。在具备了相应的设备、药品的情况下,还应该保证在应急通道、应急设备旁张贴明显易懂的应急标识。
实验过程中可能会使用一些仪器和设备,环境工程类实验最常用且用的最多的就是玻璃仪器。另外,实验室内需要使用通风橱储存部分化学品,或进行一些化学实验操作;用于专门储存化学品的冰箱、实验过程中用于烘干的烘箱,如果使用不当同样会存在安全隐患,也是实验室化学品安全管理的内容。实验室卫生及其他危险的权重系数相对而言比较低,然而,在《实验室谨慎操作手册》中提到,实验室的有序性和安全性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化学品健康与安全手册》指出“大多数安全专家得出,实验室意外的主要成因是不良的实验室日常管理”。因此这一项属于实验室化学品日常安全管理一部分,不容忽视。该权重系数的排序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在实验室化学品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可根据该表格合理分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确定管理的优先顺序。
2结语
篇10
近年来,由学生不当上网引发的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呈不断上升之势,给自身、家庭、学校、社会造成极大影响与危害。科学合理的学校网络安全预警与干预机制的建立,能有效地使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率降到最低,但并不意味着事故可以完全杜绝。如何对已发生的学校网络安全事故进行准确分析判断,采取恰当措施对事故主体进行救护与援助,成为学校安全研究的又一重要课题。
一、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的内涵和外延
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是指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涉及的诸如救助主体、对象、机构与人员、救助手段、程序等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效联系、有机运行的系统总和。
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的内涵主要是:首先,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是在对事故进行准确分析判断的基础上进行的救护和援助活动的运行系统。对事故的成因进行系统分析,对其发生、发展及造成的危害进行测度,是成功救助的保障。其次,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是事后的救护和援助机制。没有事故的发生,就谈不上救助。再次,救助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和损失,最大限度地维护救助对象的合法权益。最后,救助机制是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有机运行系统,缺少任何一个要素,系统都无法正常运行。
根据救助级别划分,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可以分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三级救助机制,其中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救助机制又可划分为镇、县、市、省、国家五级机制。根据救助的时间划分,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可以分为:长期救助机制和短期救助机制。其中短期救助机制是针对临时突发事故的救助机制,即应急机制。应急机制与干预机制的区别在于:一是目的不同。干预机制的目的是防止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应急机制的目的是尽量减少已发生的网络安全事故带来的危害。二是适用的阶段不同。干预机制适用于事前,即网络安全事故发生前,是发出网络安全预警后的排警;应急机制则是事后的,是网络安全事故发生后的紧急救助。
二、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是预警与干预失败后的补救机制,是最大限度降低事故危害的保障。
(一)预警和干预并不能完全避免事故发生的特性决定了救助是必要的。学校建立了网络安全预警与干预机制,并不意味着网络安全事故将完全杜绝。预警与干预是对未来的预测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防范和调控,而预警的主客观条件因素都是不断变化的,预警机制运行中的任何差错、干预措施不当或客观外界不可预料的因素都可能使网络安全事故的警示与干预失败。没有做到防患于未然,进行及时有效的救助,治患于已然便成为必然的补救选择。
(二)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危害性决定了救助是必要的。学校网络安全事故一旦发生,轻则危及学生自身的身心和财产,重则危及他人财产和生命、危及社会。因而,采取及时有效的救护和援助措施进行补救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控制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将事故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最大限度减少事故主体的伤害和损失,最大限度地维护主体的合法权益。
三、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建立的可能性
(一)客观需要的存在。有需要就有可能,目前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每年呈上升趋势。事故发生后,不仅事故主体要受到事故带来的危害影响,学校、家长、社会等各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都希望并需要得到来自各方的救护和帮助,使事故对自身的影响降到最低。
(二)法律和政策的保障。现阶段,国家有关部门对学校安全问题极其重视,在学生安全救助方面已相继出台了一些相关办法和措施,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救助提供了最基础的法律依据。同时国家正加快网络管理立法,逐步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网络管理,在法律和政策方面为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的建立提供保障。
(三)以人为本的观念基础。当今时代以人为本的观念正深入人心,这为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打下了良好的观念基础。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进行的救助,目的是要保护事故主体一人的合法权益,降低事故对人的各方面的损害。在以人为本观念的影响下,参与救助的各方行动能够更加协调一致,利于整个机制的有效运行。
四、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的构成
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的构成是指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包含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要素,包括以下内容:
(一)救助主体。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救助主体是指享有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权利,承担救助义务的有关组织或个人。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的主体是多元一体的,这是因为:首先,《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条第二款规定:“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未成年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重要责任。”第三款规定:“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进行劝阻、制止、或者向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或控告。”可见,从法律角度看,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主体是多元的。其次,由于影响学生网络安全事故的因素涉及学校、家庭、社会、个体自身等多方面,决定救助不是单方面的学校行动就能完全解决问题的。因此,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救助主体是多元一体的,即学校、家庭、社会、个体自身共同参与救助。
(二)救助机构及人员。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救助主体是多元一体的,学校、家庭、社会、个体自身都有责任和义务共同参与救助,但救助是一个系统的行为过程,需要一个常设的组织机构来具体组织和协调救助行动。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救助机构是根据救助机制的不同级别来设置的,可分为国家级救助机构、省市县救助机构、学校救助机构。不同级别的救助机构都是由相应的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由相关部门、机构和人员组成的救助组织。学校级救助机构是在学校所属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由学校内主管领导、工作人员、教师及外聘法律、心理等相关专家组成。需要指出的是,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构的功能是组织和协调救助行动,一些具体的救助行动,如对当事人的生命救助,就需要医疗机构具体实施,对当事人的司法救助则需要司法机关具体参与,而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构在这些具体救助中是起协调和配合作用的。
(三)救助对象。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当事人有两类:一类是学校学生,一类是校外人员。事故的责任方有可能是学校学生,也有可能是校外人员,事故的受害方同样如此。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珍惜生命、尊重人权、安全第一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因此,从人道主义出发,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不仅要对事故的受害方进行救助,当责任方处于生命威胁时,还要对其进行救助;不仅要对学校学生进行救助,还要对校外人员进行救助,特别是在现场紧急情况下,不管是否属于校内学生,只要处于危险状态,都必须进行救助。
(四)救助形式。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救助形式是指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主体对救助对象进行救助所采取的方式和途径。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有不同的形式。根据救助主体划分,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包括学校救助、家庭救助、社会救助和自我救助等;根据救助手段划分,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包括经济救助、医疗救助、法律救助、心理救助、人道救助等;根据救助程序划分,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包括现场救助和后续救助。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形式是多样的,影响网络安全事故的因素是复杂的,事故发生后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因而这些救助形式在事故的具体救助中常常要相互结合使用,才能达到有效的救助。
五、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的运行
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的运行是一个动态过程,其运行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图1):
(一)现场救助阶段。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现场救助是指救助主体第一时间在事故发生地对事故主体进行的紧急救助,其目的是尽量控制事态恶化,把事故造成的危害与影响降到最低。一般来说,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地点多在校外,无论是哪种情况,救助机构都应在得知事故发生后作出迅速反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迅速通知医院进行急救、及时报警、尽快联系家长等,必要时请求社区相关部门给予支持和帮助。如因客观原因未在第一时间得知事故发生,赶赴现场后也应积极配合他人已经开始的自发救助,并将所掌握的事故主体的情况主动向警方汇报,并采取妥善方法安抚受害学生及家长。
(二)后续救助阶段。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的后续救助是指在对事故进行现场救助后,为进一步消除事故的后续影响而进行的相关救助。经过现场救助,将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影响和危害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后,还要采取各种措施消除其后续影响。对于事故造成的损失,责任方根据法律规定,按照责任的比例和受损程度向受害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赔偿金;对于责任问题、赔偿问题发生争议或纠纷调解无效,可以采取法律手段进行解决,对于涉及违法、犯罪的事故,还将追究责任人的相关法律责任,以维护受害方的合法权益;网络安全事故对学生的心理危害也是极大的,无论是责任学生还是受害学生,在网络心理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特别是受害学生,常常处于事故造成的心理阴影之下,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实施必要的心理辅导和疏通是非常必要的;对于仅仅危害自身且危害程度不大的事故,加强对责任人的教育和心理疏导也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