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试题范文
时间:2023-04-07 23:14: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试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选项
1.下列现象是数学中的平移的是
A.树叶从树上落下 B.电梯由一楼升到顶楼
C. 碟片在光驱中运行 D.卫星绕地球运动
2.若∠1与∠2是内错角,∠1=40°,则
A.∠2=40° B.∠2=140° C.∠2=40°或∠2=140° D.∠2的大小不确定
3.下列计算中正确的是
A. B. C. = D.
4.下列各式能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的是
A. B. C. D.
5.如图,直线 、 被直线 所截,若 ∥ ,∠1=135°,则∠2等于
A.30° B.45° C.60° D.75°
6.如图,不能判断 ∥ 的条件是
A.∠1=∠3 B.∠2=∠3 C.∠4=∠5 D.∠2+∠4=180°
7.若 则
A. B. C. D.
8.已知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2,a,4,那么 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9.下列方程组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 )个
(1) (2) (3) (4)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0. 从边长为 的大正方形纸板中挖去一个边长为 的小正方形纸板后,将其裁成四个相同的等腰梯形(如图甲),然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乙).那么通过计算两个图形阴影部分的面积,可以验证成立的公式为
A.
B.
C.
D.
二、填一填(3分×10=30分)
11. 若0.0000102=1.02 ,则n=_______ .
12.化简 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
13.已知 =4, =3,则 =__________.
14.若(x+P)与(x+2)的乘积中,不含x的一次项,则P的值是 .
15.等腰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3、6,则其周长为 .
16.如图2所示,是用一张长方形纸条折成的。如果∠1=100°,那么∠2=______°.
(第16题图)
17. 一个正多边形的每个外角都等于24°,则它是_____边形.
18.已知 是方程5x-( k-1)y-7 = 0的一个解,则k = .
19.如图边长为4cm的正方形ABCD先向上平移2cm,再向右平移1cm,得到正方形A′B′C′D′,此时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______cm2.
20.如图,它是由6个面积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点A、B、C、D、E、F是小正方形的顶点,以这六个点中的任意三点为顶点,可以组成________个面积是1的三角形.
三、做一做
21.计算:(4分×6=24分)
(1) (2)
(5) (6) (a-2b+c)(a+2b+c)
22.因式分解:(4分×4=16分)
(1) (2)
23.(本题6分)在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个单位长度,ABC的三个顶点的位置如图所示,现将ABC平移,使点A变换为点A′,点B′、C′分别是B、C的对应点.
(1)请画出平移后的A′B′C′.并求A′B′C′的面积.
(2)若连接AA′,CC′,则这两条线段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24.(本题6分)已知 ,求n的值.
25.(本题6分)已知a=2-555,b=3-444,c=6-222,请用“>”把它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连接起来,并说明理由.
26.(本题8分)已知 ,
求:①
②xy的值.
27.(本题12分)如图甲,在ABC中,ADBC于D,AE平分∠BAC.
(1)若∠B=30°,∠C=70°,则∠DAE=________.
(2)若∠C-∠B=30°,则∠DAE=________.
篇2
1.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主体教育中,若想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1)创设民主的教学环境。这是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前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想实施主体教育,首先,要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学习气氛。比如允许学生自由探究、交流讨论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其次,要宽容对待学生。由于历史具有抽象性与复杂性特点,加之学生自身水平有限,因此他们可能会提出一些不合情理的看法或问题。此时教师应宽容对待,可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使其自主发现错误,加深认识。
(2)唤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比如教师可利用故事、游戏、音乐、图片、猜谜、设悬置疑等导入方法,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历史课程本身具有情景性,是历史人物及有关活动的记载。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巧妙利用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感知课本,以情感与哲理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比如通过“场景再现”形式,可以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人物形象,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起引导与指导作用,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教授学生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如教学“新航路的开辟”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收集有关航海家的资料,而后让学生尝试着画航海图。这样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学会主动学习。
2.加强实践引导,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
在主体教育中,教师还需设计多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学习过程,在培养学生主动意识的同时,使其学会质疑,学会主动探究。
(1)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学习过程。在实施主体教育时,需要打破教师单向的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探究性学习;可引导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其学会确定学习的重难点;可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形成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可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制定预习提纲,然后根据预习提纲自主阅读,找出本课的重难点知识,试着做出本课的框架图,从而清楚地展示本节的内容概要。
(2)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性。在主体教育下,若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则需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强求统一,会限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层次性目标,并允许学生各抒己见,使其敢于发言,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篇3
摘要 本文介绍初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从基础知识着手,精选习题,进行优化组合,以“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素质,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的教学方法及体会.
关键词 基础知识,精选习题,指点,引路
中图分类号 G633.7
在物理教学中,习题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它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本文谈谈笔者在习题课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及体会.
1 从物理基础知识着手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掌握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要求学生从5个方面(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进行全方位复习.其次,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践问题,教师应该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进而使学生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牢固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进一步深化做好准备.
2 认真钻研教材精选习题
在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对习题的选择是关键.
2.1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例如,在运用速度公式解题时,笔者编了这样一道题目:上午7∶35早读课,老师家到校的距离是3km,如果骑车的平均速度是5m/s,问老师7∶30从家动身会迟到吗?学生解题后发现老师迟到了.笔者接着提出如果要不迟到必须在什么时刻前动身.这样编排的习题不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指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
2.2注意一题多解
扩展学生思路“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密度应用练习,笔者选用这样的一道题:实验室需要购买4kg的酒精,用容积为4.5L的容器够装吗?先让学生解答,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用求4kg酒精体积的方法来判断.为了起到一题多解的作用,笔者进而启发学生从4.5L的容器能装多少kg的酒精和4kg的某种液体体积为4.5L,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等思路引伸扩散思考.通过练习,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3注意一题多变诱导学生思路
在习题课中的“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生解答了“一列火车长200m,以15m/s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问需要用多少时间?”这道题后,教师把题目改为:“如果这列火车以相同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150s,那么桥有多长?”还可以把这道题改成:已知火车长、桥长和过桥时间,求火车过桥速度;已知桥长、火车速度和过桥时间,求火车长等题目.通过这种“一题多变”的习题探讨,开拓学生思路.
3 习题课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篇4
1、语文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请你将下面诗句端正、规范、清楚地写在格子里。(3分)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2、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蜷(quán)曲 瘫痪(tān huàn) 倏(shū)忽 恍(huǎnɡ)然大悟
B.攥(zuàn)着 尴尬(ɡān ɡà) 菡萏(hàn dàn) 随声附和(hé)
C.贮(zhù) 藏 须臾(yú ) 攲(qī)斜 竦(sǒnɡ) 峙(shì)
D.嫩(nèn)叶 曲肱(ɡōnɡ) 抖擞(shǒu) 镶(xiānɡ)嵌(qiàn)
3.选出字形有误的一项( )(2分)
A.酝酿 搓捻 并蒂 小心翼翼 一字不漏 不求甚解
B.匿笑 绰号 肥硕 水波粼粼 翻来覆去 浑为一谈
C.停滞 寒战 攥着 花团锦簇 持之以恒 疲倦不堪
D.并蒂 徘徊 黑痣 鸦雀无声 萍水相逢 敏而好学
4、选出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A.精彩的演奏戛然而止,起先大厅里鸦雀无声,随即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B. 我们要刻苦学习文化知识,不能粗枝大叶,不求甚解。
C. 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D. 我知道你们是些纯洁少年,从来不说是非,你们眉飞色舞的,都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的任务终于基本完成了。
B、同学们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C、一个班级班风的好环,是搞好班级工作的关键。
D、近几年,他记录下来的文字大约有600页。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是( )
①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②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时无法弥补的。③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④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①④D、④③②①
6,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B、《济南的冬天》,老舍,现代作家,人民艺术家,满簇,北京人。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茶馆》
C、《我的老师》,魏巍,现代散文家、小说家。主要作品有长诗《黎明的风景》,长篇小说《东方》,《东方》获1982年中国首届“茅盾文学奖”
D、《 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19世纪美国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64年她被授予“总统自戕勋章”,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
7、仿写句子。(3分)
我是清凉的小溪,总想滋润干涸的土地;我是勇敢的雄鹰,总是向往辽阔的天空;
我是 , 总 。
二、古诗文:(共20 分)
7、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 ,风正一帆悬。
(2)乱花渐欲迷人眼, 。
(3)无可奈何花落去, 。 。
(4) 子夏曰:“ _____ , ________ ,仁在其中矣。”
(5) 曹操的《观沧海》中,借奇特的想象表达博怀的句子是: ,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
8、文言文:(每小题4分,共12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①思而不学则殆 ( ) ②吾日三省 ( )
③与儿女讲论文义 ( ) ④元方入门不顾( )
(2)、请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篇5
关键词:诗意审美化态度审美教育
新《考纲》对初中语文鉴赏的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诗歌鉴赏是比较热门的考题,而现代诗歌的鉴赏更受人们的关注。那么,如何来解答诗歌鉴赏题呢?从中招命题实际来看,现代诗歌的测试多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在具体应试过程中,可以运用以下一些解题技法。
一、学习表达技巧,抓住鉴赏关键
诗贵含蓄。当诗人描绘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言在此意在彼,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在应试时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从而顺利解答关于主旨一类的考题。例如鉴赏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抓住写作方法和意象是本诗鉴赏的关键,首节“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以呼告手法开篇,反复咏唱,“长江水”的意象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它是自然滋润万物的汩汩清泉,它是母亲哺育儿女的甜汁,它是祖国抚慰游子的绵长柔情。诗人漂泊天涯的深情呼唤有如穿越沙漠、久旱干渴的旅人对于绿州和清泉的渴盼,焦灼而痛楚,执着而痴迷!第二节的“海棠红”和第四节的“腊梅香”两个意象极富古典韵味,很容易引发人们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相似联想,也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留恋和热爱。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人在旅途,魂归故里。哪怕天涯海角,啊怕苍海桑田,文化的血脉永远亘古如斯,一脉相连。第三节的“雪花白”则摹色绘心,以雪花的晶莹剔透、洁白无暇隐喻游子对祖国母亲的赤子之心和挚爱之情。
二、推敲词语搭配,注意表达语境
与古典诗歌一样,现代诗歌也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有一类考题是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的。做这类题,一要看词语的搭配,二要看表现方法的需要,三要看是否合乎句意,符合诗境。《乡愁四韵》中,作者不说“一张红海棠”、“一片白雪花”、“一朵香腊梅”,而偏说“一张海棠红”、“一片雪花白”、“一朵腊梅香”,显然,按照生活逻辑和表达习惯,“红”不能用量词“张”来修饰,“白”不能用量词“片”来限定,“香”不能用量词“朵”来衡量。但是,诗人的匠心在于:用“一张红海棠”来强调“红”,以突出“红”的鲜艳灿烂,而这“红”又与后文的“血”自然相连;用“一朵雪花白”来强调“白”,白得晶莹剔透,纤尘不染,而这“白”字又与后面的“信”紧密相连;用“一朵腊梅香”来强调“香”,以突出腊梅的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而这“香”字又与下文的“母亲”相连接。相反,如果说“给我一张红海棠”,“给我一片白雪花”,“给我一朵香腊梅”,后面随文就势的自然联想就无法展开。因此,从这反常离奇的搭配中我们是可以体会到诗人的诗心智慧的。
三、细读题干,综合思考
关于思想内容与写作手法的考题,往往采用以偏概全的方法来设置迷惑项,干扰考生。解答时,应把原诗、注释及题干中提供的条件综合起来考虑,才能解答。例如对的《囚歌》作鉴赏时,有题目是这样设计的:比喻使说理浅显易懂,使语言更加形象、凝练。请找出下面比喻句的喻体,并说说它们各比喻什么?⑴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⑵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这时就要明白,比喻句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本题喻体有:地下的烈火、活棺材、魔鬼、宫殿。
四、找出矛盾之处,把握意象真伪。
现代诗歌考查,往往侧重于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等方面。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往往会采用肯定或否定的矛盾方法来干扰考生。因此,应试时宜先找出矛盾之项,再紧扣题目和主旨,把握诗歌的形象特点辨出真伪。例如对《再别康桥》中意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虹与梦,奇异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静美,表达了诗人对拜伦的仰慕与追怀。这里融情入景,营造出难以言传的优美意境。
B.第③节紧承上节诗意,对“梦”加以引申,向诗意纵深处开掘。这里的“梦”,是对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
C.第④节诗,诗人的思路急转,把读者从梦境拉回到现实,别情缕缕,离绪重重,现在哪有心思歌唱呢?诗情达到。但这个却以情绪的低落和基调的抑郁作为标志。惟其如此,才表达了诗人对母校的离情。
D.从以上几节诗可以看出,诗人表达的是一种无限的伤感,虽然诗歌谈不上什么现实内容或时代精神,但各个时期的读者对它都有强烈的共鸣,认为它给人带来了巨大的审美享受。
通过分析,我们找出了矛盾之项,得知D答案“无限的伤感”和原诗旨趣是不协和的,应为“表达的是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诗歌鉴赏解题固然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可循,但归根到底还要依靠多诵读,多赏鉴、多练习方可提升对诗歌语言的感觉。离开了阅读,一味的追求方法和技巧那便是舍本求末了。
参考书目:
篇6
【关键词】初中体育;心理健康;关系浅谈
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以至于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多数学校也偏重于抓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同时,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如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因此关心学生身心健康,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五个领域的目标之一。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我们体育一线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中学体育教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从学科角度讲,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学校体育课程中蕴涵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见体育教学对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极重要的作用,体现了中学体育课程的价值。另外,现代学校体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增强他们体质,而且还要通过体育运动将健康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健体、审美、生活、创造,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
二、中学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改善学生的情绪
情绪是人的某些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体验,而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标志是情绪状态。学生生活在学校这个关系错综复杂的小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比如说中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而产生焦虑反应,体育锻炼可以转移学生不愉快的情绪和行为,使学生摆脱烦恼和痛苦,也可使学生的焦虑降低。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在体育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需要克服身心疲劳,消除消极情绪,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一定程度的肌肉紧张等,这都是对一个人的意志品质的严峻考验,也是学生培养和形成坚强意志品质的过程。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克服各种困难的积极情绪,坚持参加体育活动,这样时间久了,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就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去。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
目前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对家庭有强烈的依赖心理。面对集体生活,很多孩子表现出束手无策,不善于与人交往。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既需要交往与合作,又存在相互竞争的现象,大多数体育项目只能在与他人发生联系的条件下方可进行,在体育活动环境中,学生可以以更直接、生动、集中的方式接触,体验近似于社会上所能遭遇到的各种情景,比如竟争、冲突、分享、合作、共处、避让、包容、角色转换等,学生在长期的体育活动中适应了相互之间的竞争,理解了交往与合作的重要性,因而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活。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心理承受力
中学阶段的体育活动与人生其他阶段的体育活动相比,更多地表现在不断遭遇障碍和挫折,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和提高方面。现行的中学体育课程中设立了社会适应学习领域,体育教师们也更加注意改进教学,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发展探索、创新精神,提高抗挫折能力。有不少中学生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抑郁症、焦虑症,通过体育锻炼大多得以缓解或消除。
二、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7
关键词:体育课堂;课堂教学;提问;注意力
课堂的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它不但能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注意力,还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沟通师生相互了解的主要桥梁。在体育课堂上,经常存在有几个班一起上体育课的现象,而且还受到场地小、器材少、班级多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与干扰,学生的注意力经常不集中。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对注意力分散的学生采取的措施一般是停止讲解示范,或采用点名批评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但是,这种带有强制性转移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方式,往往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并不明显。虽然学生的注意力暂时被转移过来,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甚至还会出现有些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矛盾激化等现象,影响了正常的教学任务,失去和谐的课堂气氛。那么在体育课课堂提问时,哪些方面值得我们注意呢?
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分层设疑提问
这里所强调的“中心”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尤其是“学生的动”这个中心。体育教师的课堂提问必须先使学生“动”起来,否则课堂就是一潭死水。学生的“动”不仅包括了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还包括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思想认识水平提高等方面。体育课堂设置的提问一般是面对全体学生的,问题的设置既要考虑有一定的难度和跨度,又要关注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该是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可以做出回答的,所以体育教师在提问时,既要注意把握问题的面,又要有目的地选择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例如在立定跳远教学中,提问“立定跳远的技术动作由哪四个部分组成?”多数学生都能回答是由预摆、起跳、腾空、落地等四个部分组成,这是问题的面。而“落地的动作要领是什么,落地时要注意什么?”这是问题的点,随着问题的深入,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共同参与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体育课的教学目的。
二、提问要注重适时与坡度相结合
1.适时
适时是指当学生的思路和练习技术动作受阻时,教师看准时机,把握火候,在问题的关键点上加以“点化”,及时用提问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例如在练习“鱼跃前滚翻”时,有的学生觉得“鱼跃前滚翻”练习没多大用处,又不是考试的项目,我便这样启发学生:“鱼跃前滚翻”不但是一种技巧练习,还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动作,如被人撞倒可迅速做前滚翻动作,这样可避免摔倒在地而造成更大的伤害。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通过回忆有关生活的实例,终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解除了思想上的疑惑。
2.坡度
坡度是指体育课堂提问难度要适中,既不可太难,也不可太易。教师的发问必须新颖而又恰到好处。问题提得太难,则如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问题提得太易,又缺乏思考的余地。“聪明的问题”犹如悬挂在适当高度的桃子,不可以唾手可得,但跳一跳可以够得着。在教学起跑练习时,问“50米起跑练习时,用站立式还是用蹲踞式动作”这样的问题太浅,不如问“在50米起跑练习时,站立式起跑与蹲踞式起跑有何区别?”学生在思考回答“站立式起跑”与“蹲踞式起跑”的异同时,也自然地理解了两种起跑方式的优势和劣势,形成了初步的动作概念。这样学生每想出一个问题,就产生无穷的乐趣,从而形成浓厚的兴趣,而兴趣一旦形成便会反过来激励学生在更高水平上进行创造性思维。
三、提问方式要多样化
有些体育教师对课堂提问的方式缺乏了解,提问方式单一乏味,因此造成了这样一种状况――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与教师形成互动,而多数学生则处于被动回答。事实上,只要教师了解各种提问方式的特点,用一种方式的长处弥补另一种方式的短处,巧妙灵活地加以运用,提问就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1.“举手式”提问
“举手式”提问即“教师提问、教师挑选学生回答”式。许多教师喜欢这种方式。教师应用自然而亲切的语言和表情来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对学生的回答不能过于苛刻要求,只要内容基本正确,教师就应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即使学生回答错误,教师也不应过分批评,这样做既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能培养学生之间的互助精神,最重要的是不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点名式”提问
教师提出问题后,点名让学生回答。这一方式主要适合于具有针对性的提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问题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进行提问,从而能够掌握个别学生的具体情况,便于分别对待和因材施教。
3.“自问自答式”提问
教师先提出问题,稍作停顿,让学生思考一下,然后自己作答。其真正目的是以问题的形式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思考,为下面的讲解做铺垫。这种提问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且可将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思考紧紧地连为一体。这种提问更适合“精讲多练”的原则,不会影响教学的连贯性。相反,它还会增加课堂的节奏感。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掌握好课堂提问的技巧,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这两个方面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启迪学生的心智,从而促进中学生应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在课堂提问中,体育教师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问手段本身就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程进行及时的消化,进行认真复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动作技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闫波.浅谈提问在农村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学习,2011(7).
[2]安银锁.浅谈体育课教学中提问教学方法的应用[J].现代教育教研,2011(11).
[3]赵晓龙.让初中体育课堂提问更有效[J].体育教学与研究,2012(61).
篇8
关键词: 问题探索法 初中英语教学 自主学习
学生有什么样的优点,我们就为他们搭建什么样的平台,从而让各层次的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有值得骄傲的地方,都在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中茁壮成长。在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是一个新名词,来自于英语“school-base”,是指“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的”。郑教授对“校本”的解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学校,二是在学校里,三是基于学校。基于的出发点是自己学校的存在,最终的结果是解决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学校到学校的工作人员参与的过程为主,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问题探索法是样本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教材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关系,如果教师对教育工作有正确的认识,有强烈的责任感,就会热爱学生,热爱所教的学科,他对教育工作所产生的感情就是积极的,否则就是消极的。而教师的问题探索法活动在教学语言的表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
1.问题探索法的特点
1.1客观地说,在初中开展教学科研,既有科研机构无可比拟的优势——直接在实践中操作,科研效果较好,又有着客观的限制——教师非科研专业人员,科研技术性含量难以达到一定程度。扬长避短,才能提高教师科研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提升科研的价值。现代中初中教育科研在发展中总结出了“校本”理念,这一新鲜的、效率较高、适应性较强的理念,值得每一位科研管理者认真推敲,并在管理中深入落实。
1.2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共同的目标,也是问题探索法的价值所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是指在教学中,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分析、探索、解决和评价,创造学生主动、平等、民主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把握好?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深入钻研教材,在明确教学目的,把握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的基础上确定教学计划,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训。“愤悱”,即心有所疑,谋求解惑的心理状态。陶行知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就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问是学的起点,问是对事物进行思考的标志,问是智者的表现,问是发明的起点。疑是思维的前提,多问好奇是初中学生的天性。初中生自己能发现问题,反映出对课题有一定的理解,也反映出其逻辑思维有所萌芽,对问题的解答更能达到一种自主学习的效果。问题探索法是一个值得我们提倡的好的教学方法。
2.问题探索法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1通过提出问题实现学习目的的方法,很适合初中生自己学习的过程,而且应用面也是很广的。比如,通过提问题进行阅读,通过提问题思索生活中的现象,通过提问题加深对单词的记忆。问题探索法有利于激发初中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基于问题的学习增强了学习的效果,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问题的思索比那些被强加在身的道德要求更能让初中生深入地思考和付出更多的努力。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迫使初中生自己主动查阅大量的资料,这个过程可以使初中生发展更高级的认知能力、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2.2教师与学生互动式教学有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建立以学校为基础的哲学教学。初中英语课程适应,以学校为基础的系统是教育部加强教师的工作,促进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以学校为基础的教学理念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战略,已被广泛认可。按校本的理念进行教学活动,是教学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初中英语教学,深入以学校为基础的教学和研究,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3.问题探索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3.1以学生为中心,加强问题探索法交流初中英语运动教学中,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现代初中教育科研在发展中总结出了“校本”理念,这些新鲜的、效率较高、适应性较强的理念,值得每一位科研管理者都认真推敲,并在管理中深入落实[3]。
3.2人本思想下运用语言艺术人本思想教育的改革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强调学习的过程。应关注教师与学生的理解,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决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能力的教育、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探索,研究性学习,教学评价,以反映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的学生参与多元化概念评价中。在人本思想下教师要懂得语言艺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学会使用幽默语言,注意问题探索法式语言的使用,让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加和谐,这样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率。
3.3示范的方式使这一方式更好地发展,了解人的发展规律。要了解学生的发展规律,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活动。教师树立合作和团队精神,搭建一个以学校为本的理念传授经验和交流的平台,积累丰富的问题探索法教学因素,有助于提高专业水平。由此可以看出,以学校为基础的教学理念建设的必要性。
4.结语
问题探索模式改革在这个急剧变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有其独特的功效。它对广大初中英语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搜集现有的初中英语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研究成果,对问题探索法中的自主学习进行了现状分析,重点阐述了问题探索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指导运用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董翠香,李兴艳.初中英语课程校本化实施成效及存在问题的研究[J].西安初中英语学院学报,2010(01).
篇9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问题提出 策略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学生高度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探究式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是以主人翁的身份进入课堂。
新课程强调探究式教学,一是因为探究式教学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因为以往的教学机械式的讲解、操练太多了。但在初中每周2~3课时的情况下,要完成课程标准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如果完全用七个要素都要体现的科学探究的教学,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有些内容在初中根本就不适合做实验,例如光速的问题,初中就不能做实验,也不必做实验。在教学中要正确理解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要素。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这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出具体的判断,或者说更多的则是探究的教学方法了。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应用探究式方法进行教学,如何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为了省事,要么简单直接的提出问题,学生再猜想探究,要么让学生漫无目的提问猜想。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大大影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又加上探究式教学的环节较多,其探究过程是开放性的,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这种开放性的教学形式最容易导致课堂结构的分散和课堂教学进度的滞后。因此,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中“问题提出”就应该讲究策略:
(一)探究是从问题开始。发现和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主线。
教师要考虑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怎样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触景生疑,激发动机,培养兴趣、情感是前提和基础。策略上要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们在课堂上敢想、敢问、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加强指导,运用各种手段启发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建立合理的思维模式,避免学生盲目的活动,使问题提出紧紧围绕探究的方向展开。因此引导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利用物理现象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习以为常,只是没有和物理知识进行有效思考。例如学习声音时教师可以先放一些音乐和播放自然界各种物体的发声,然后教师启发提问:“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啦,对于声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这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求知欲,学生的思维就放开了,学生就能提出问题了,例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声音能应用在那些方面?为什么有些声音悦耳有些声音刺耳?
教师可有意识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物理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断完善问题。如:学气压强时做覆杯实验,学生提出:是什么把水托住?又例如: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并将手指移开,乒乓球不下落。学生提出:是什么使得乒乓球不下落?通过物理现象让学生提出问题,往往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2、播放多媒体等影音材料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新教材有很多有趣的插图和音像材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微处并比较与日常不同,再提出问题。如:在光的直线传播一节的教学时。可以播放日食、月食的视频,利用投影仪让几位学生做手影游戏。教师在学生观察后,设置问题:你能提出与这些现象有关的问题吗?在学生互动后进行回答。一般都能回答这些问题。“所有的物体都能形成影子吗”、“影子是怎么形成的”、“日食、月食是否也是影子”等问题。在学习折射规律后,让学生看图“鱼在哪里?”学生会提出“为什么鱼叉要对准鱼的下方?”“是不是看见的鱼并不是实际的鱼?”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这一过程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看完图片或动画后再让学生提出问题,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3、采用类比法指引学生提出问题
物理知识有诸多是通过相似比较而发现的,学习这些内容时采用相似类比的现象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提问。例如:在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时,就可以将两件湿衣服分别晾在太阳下和阴凉处,让学生现察,学生自然会提出太阳下的衣服为什么干得快些?教师再顺势加以引导,就能得出其中的一个因素。再例如学习液体压强后再学气压强时,由于空气和液体一样具有流动性,是否同液体的压强特点一样呢?这样的问题学生自然而然的就提出来了。类比法对于引导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知识,能够准确有效的提出问题,避免了很多盲目性,节省教学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果。
4、通过亲身实践提出问题
篇10
初中物理实验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边学边实验、课外探究实验。其中演示实验是指教师在课上为学生演示实验的整个过程,在教师的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等能力,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原理、定律不可缺少的手段,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探索精神。那么,如何利用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呢?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做法:
一、物理学科特点决定了物理教学中必须加强演示实验教学
初中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正在发展,而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在认识事物时存在着知觉优先的倾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和活动机会,加强演示实验教学,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初中学生好奇心很强,喜欢探索物理知识的奥秘,但缺乏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缺乏探索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平时的演示实验教学时,首先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把给学生引进物理课程中来。如在《大气压》一节的教学中,首先演示大试管吸引小试管的实验。方法是:先将大试管中注满水,将口径略小的试管底部插入盛水的大试管中,然后手拿大试管倒置,让学生猜小试管将向哪个方向运动?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小试管会掉下来。然后实验,学生惊奇的发现小试管不但没有掉下,反而在大试管中缓缓上升,学生疑惑不解,此时兴趣大增,教师抓住时机及时点拨:是什么力量使小试管缓缓上升的呢?学完今天的课程你就明白了――是大气压的作用。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整堂课学生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教学效果极佳。
二、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应注意并做到了以下几点
1.注重演示实验过程中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教师在介绍实验仪器、讲述实验过程和总结实验规律时,语言必须科学准确、不能含糊,否则对学生正确认识仪器、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定律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有随意更改仪器名称的现象,如将滑动变阻器称为电阻器,将斜面小车称为木板小车等;还有习惯用语的运用,如在叙述实验结论时将“同名磁极相互排斥”说成“相互推斥”,将物体的重力说成重量等等。
2.注重在演示实验中要有学生的参与。在演示实验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总结,甚至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加深印象,巩固记忆。例如在《惯性定律》一节的教学中,从实验器材的组装,到实验过程都有学生亲自参与,每改变一次实验条件,都由学生亲自操作,对实验现象也由学生亲自观察并记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准确地进行观察,然后进行讨论、假设得出结论――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见,演示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不仅给学生展示实验技能的机会,又能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可领略物理学的思想,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3.运用直观教具增加可视效果,注重实验的演示过程。演示实验不仅要现象清楚,而且还要面向全体学生。传统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通常教师演示学生看,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特别是后边的学生更看不到实验现象。不同程度的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我本着演示实验让全班同学都能观察清楚的原则,每节课我都注意演示实验的可视性。例如在电学实验中,把各元件固定在插孔式演示板上,挂起来进行实验演示,增强实验的可视性,电流表、电压表等读数方法利用投影电表或自制大表盘进行演示,增加直观性和可视化效果,让学生对演示实验过程清晰明了,有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