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文化范文

时间:2023-03-13 18:35: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秋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秋文化

篇1

关键词:中秋;赏月;月文化气象;漫谈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268-01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中国文化符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过去,一家人在种满桂花树的院子里赏月,对月高歌、把酒问天,非常富有诗情画意!

中秋节的文化气象丰富。中秋,是人们体味温暖亲情、享受幸福生活的文化标识。这一天,回娘家的媳妇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过中秋,展现着中华民族丰富的亲情文化,寄托着炎黄子孙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相传,远古时天上有十个太阳,民不聊生,一个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拉开神弓射下九个太阳,为民造福。后来他到昆仑山求道,巧遇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仙药。他舍不得撇下妻子嫦娥,把药交给嫦娥,约定择日同服成仙。不料药被小人蓬蒙看见,趁后羿外出狩猎,逼嫦娥交出药,嫦娥情急之下吞服了药,马上飞向天上。由于牵挂丈夫,便飞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后羿归来知情后,只能仰望夜空呼唤爱妻,他惊奇地发现当晚月亮格外明亮,月中有个身影就是嫦娥,便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怎么都追不上。因思念妻子,后羿只好在嫦娥喜爱的后花园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爱吃的果品,遥祭月宫眷恋着心爱的嫦娥。就这样,中秋节这天祭拜月亮的习俗就传开了。

上述传说,意蕴深远。首先,后羿射掉九个太阳,体现了古人“飞龙在天”的英雄气概和担当精神。太阳炙烤,民不聊生,这客观要求先民既要“敬天命”“识天道”,又要德备天下,顺应人心改造自然,敢于做为而造福人类。《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强调人要像天道那样运转刚健,奋发图强,永不停歇;像大地那样宽厚柔顺,胸怀广阔,承载万物,担当责任。其次,后羿得药成仙舍不下妻子,嫦娥护药不得已服药飞天而牵挂丈夫,体现了古人守望爱情、呵护真爱的人生境界。《易经》指出,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创生万物,地负载完成生命,“阴阳为朋”相互呵护,是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源泉。天地有大德大爱,人类与天地共德。后羿效法“天”的刚健之德,奋发向上,施仁行义;他又兼有 “地”的纯正,厚德重情,守望真爱。嫦娥柔而能刚,谨慎护药,呵护爱情,懂得进、退、存、亡、得、失之律。可见,中秋的起源凸显了中华儿女隆情重义的文化智慧,在这种意义上,中秋节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时序的节点,而成了中华先祖厚德载物的重要文化符号。

中秋节,恰逢三秋之半,又是一年中月亮最大最圆最亮的时刻。“月到中秋分外明”,这一天自然被人们寄托了很多寓意与愿望。中秋,是小家团圆的日子,更是全国欢庆的时刻。从时令来看,中秋是“秋收节”。在这硕果累累、共享美好之际,民间都要进行祭月和赏月活动,以此表达人们对英雄射日的感恩,表达对祖先和身处远方的亲人们的思念,同时感念天地对丰收的恩典、对生命的养育之情。

篇2

关键词:秋意象 古典诗词 审美

所谓意象,是情与景、心与物的统一体,即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有机融合。 对于秋,文人们似乎情有独钟。自古以来,我国许多文人骚客以秋景入诗,抒发自己无限的感慨,涌现出不少咏秋的佳作名篇。因此,在初中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秋意象文化的内涵,对于学生更好地领会诗词意境、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重要的意义。“一切景语皆情语”,关于“秋”这一意象非常深广,在不同作者的笔下有不同的内涵:

一、秋意象意味着恬静、闲适。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是妙手偶得之笔,是不经意间的“绝妙恒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无我之境”(《人间词话》)。诗人所见之“菊”,是风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范成大说:“名胜之士未有不爱菊者,到渊明尤甚爱之”(《范村菊谱序》)。陶渊明爱菊,是爱菊之美丽,所谓“秋菊有佳色”;更是因为菊是诗人高风亮节的象征,正如兰之于屈原、梅之于陆游一样,都有着特殊的机缘。“悠然见南山”句中,“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至此,“秋菊”意象就寄寓了诗人弃官归隐后远离尘世、醉心田园的情志。

二、秋意象意味着离别怀人、羁旅思乡。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离愁别恨,自古就是诗人词家难以割舍的情怀,因而也是他们常咏的对象。

马致远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借描写秋天傍晚的景物,烘托出一个萧瑟苍凉的意境,并以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气氛,反衬出沦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的酸楚啊!

三、秋意象意味着时光易逝、仕途失意、怀才不遇。

多愁善感似乎是诗人的本性,就是极平常的秋景也时常引发他们对时光易逝的感叹。如:“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此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王绩面对“树树秋色,山山唯落晖。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田园牧歌式的晚秋之景,却无法像陶渊明那样在归隐后从田园生活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明自己身处乱世、前途黯淡的孤独抑郁之情(《野望》)。

四、秋意象意味着对人生认识思考的承载。

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这样刻画深秋月夜独处的情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自述囚居生活像幽闭深院的梧桐,孤苦寂寞,毫无自由。可贵的是,李煜接着不再对周围的环境做具体逼真的描绘,而抽去了意象和时空的特定内涵,对时空和个人情感进行了超越,慨叹“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把个人的“身世之戚”普泛化,从人生悲欢的角度对自我无法排遣的苦痛进行了抒发。李煜词从一己遭遇出发,清秋意象熔铸的是个人痛彻心扉、长歌当哭的亡国之恨。黄升在《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称:“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同时,这首词却“又概括出、升华到人生悲欢离合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情感,从个人情感中提炼出人类社会整体的情感价值,引起了历来多少读者的共鸣”。

五、秋意象意味着奋发进取、豁达乐观。

[赏]宋人苏轼有诗曰:“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析]荷花枯了,荷叶凋零,也谢了,但即使冬天快要到了,仍然有果实累累的丰收。苏轼以此来安慰他的好友,人到了壮年,虽然青春年华不再,但是拥有丰富的人生经验,仍然可以大有作为,请朋友不要妄自菲薄,应该乐观向上。

古代诗词作品中,诗人常借助于一些原型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原型意象是民族普遍命运和文化心理的凝聚物,是民族心灵发展历程中的驿站。原型批评的代表人物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原型意象是“无数同类经验的心理凝聚物”,“每一个意象中都凝聚着一些人类心理和人类命运的因素,渗透着我们祖先历史中大致按照同样的方式无数次重复产生的欢乐与悲伤的残留物”。

参考文献

[1]杨艳梅 论宋词意象的文化品格.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

[2]陆玉林 传统诗词的文化解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3]郑张清 词人与秋的不解之缘――解读悲秋词.读与写杂志,2008,(1)。

篇3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秋浓了,月圆了,再过几天,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快到了!在此,我代表学校,祝老师们、同学们中秋快乐、学习进步、工作如意!

中秋的月最圆,中秋的月最明,中秋的月最美,所以又被称为“团圆节”。

金桂飘香,花好月圆,在这美好的节日里,人们赏月、吃月饼、走亲访友……无论什么形式,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是中华瑰宝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人特别讲究亲情,特别珍视团圆,中秋节尤为甚。

中秋,是一个飘溢亲情的节日;中秋,是一个弥漫团圆的时节。这个时节,感受亲情、释放亲情、增进亲情;这个时节,盼望团圆、追求团圆、享受团圆……这些,都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旋律。

同学们,一定能背诵出许多关于中秋的千古佳句,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些佳句之所以能穿透历史的时空流传至今,不正是因为我们人类有着的共同信念吗?

中秋最美是亲情。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讲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诉说着人们同一个心声:亲情是黑暗中的灯塔,是荒漠中的甘泉,是雨后的彩虹……

中秋最美是思念。月亮最美,美不过思念;月亮最高,高不过想念。中秋圆月会把我们的目光和思念传递给我们想念的人和我们牵挂的人,祝他们没有忧愁,永远幸福,没有烦恼,永远快乐!

中秋最美是感恩!无须多言,给父母一个微笑,给亲友一个问候,递上一杯清茶,送上一口月饼,这是我们给予父母最好的回报。感谢父母给予的生命,感谢父母给予的培养……

篇4

大家下午好!

去年我用“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作为开学典礼的头一句话。今年我用“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因为,我深深地感到;在这个秋日里“春天”到来了,中国低空开放,是通用航空产业的“春天”;所以,在这秋高气爽的美好日子里,我感到了春潮涌动,我看到了通航产业在这个春天里万物复苏,让我们共同为这个来之不易的春天一起欢呼吧!

同学们:今天是一个月满团圆的日子。

首先谨让我代表xx衷心感谢出席今天开学典礼的各位领导嘉宾!衷心祝愿:全体师生中秋节快乐!

今天更是家校情牵难忘的日子。在这个万家团圆的特殊时刻,自然牵动着我们的血肉亲情。家中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兄弟姐妹,此时此刻也一定和我们一样,围坐在温馨的月光下,为我们祝福!在这里,我代表xx全体师生,向他乡异地的亲人们,送去一片温馨。祝他们身体健康,中秋愉快!

同学们,新学期,新开始,新机遇,新征程,孕育着新的希望和美好愿景,xx以特色鲜明、专业前瞻、校企合作而独领!一年来,xx和同学们一起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迎接着一次又一次的挑战。蒲城——中国通用航空产业园基地、一个不起眼的漫泉河、一个不一样的141团部,破旧的营房,狭小的空间,却拉开了我们在中国通用航空城放飞梦想的序幕。

这里没有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环境,确有通用航空朝阳产业的缕缕曙光;这里没有高楼大厦,确有飞向蓝天的平台;这里没有宽敞的校园,确有家一般温馨小屋;这里没有浪漫咖啡厅,确有着绿色军营的铿锵玫瑰;这里不是黄埔军校,这里却更像延安的抗大。

这是xx人的正确选择。更是历史给xx的一次机遇。

xx,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小城,以内府机场为核心的通用航空产业园基地,为这片古老的土地书写出崭新的历史篇章,大西安计划更是把蒲城的历史解开了崭新的一页。

xx——“中国通用航空城”给我们xx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国务院、xx关于《xx》的正式。“开着自己的飞机,翱翔于蓝天白云之上”已不是梦想。未来几年,中国4000米以下的空域将逐步放开。xx在这个大背景下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中国航空学会、通用航空专家委员会的通用飞机市场预测,到2020年中国通用飞机市场需求量将超过1万架,未来十年国内通用飞机需求总价值将达1200亿元以上。从而带动上下游产业将超万亿的市场规模。我们将借助这一历史性的机遇,把xx打造西部第一,全国知名的通用航空产业技能型人才孵化基地。

低空开放对航空产业链的带动作用极强;基础设施建设、航空器制造、人员培训、运营和后续的飞机维护等相关产业链将呈现出井喷式发展。陕西有着较强校企合作的研发能力,有着工学结合的集成创新力量,而这一点在同类航空院校里都不具备。作为航空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陕西也在全国走在了前面。陕西的航空材料、航空电子、冶金、能源、科研等等,都有着较好的发展基础,这些产业的发展需要重大项目来带动,而通用航空产业将会是一个龙头。这给广大航空专业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前景。

中国低空空域开放将会有更多的人来关注通用航空事业的发展,未来5年中国将有数百个飞机4s店和数百个小型机场投入建设。航空服务及航空管理人才将出现历史以来最大的缺口。缺口就是我们xx学子的机会。希望全体学子抓住历史机遇,刻苦学习,充分理解和认识通用航空这一新产业。并立志成为通航产业的优秀人才。

xx现代产业开发区,是国家航空产业重点开发区,按照总体规划开发区将“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通用航空产业基地、西部地区重要的现代制造业集群、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现代物流业中心和特色旅游集聚区”。使开发区不仅成为陕西航空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样一个宏伟蓝图下,卤阳湖开发区将以发展通用飞机设计、制造、试飞、培训和航空旅游博览等产业综合性现代航空产业园区。所以,xx抓住历史赋予航空类院校的机遇,我校的率先进入蒲城成为人才培养基地,为开发区注入新的活力,让xx插上腾飞的翅膀。

同学们,xx是不一样的xx,xx人在尝试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走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xx顺应历史潮流,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方式,根据教育部“教高[2017]16号”文件提出的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我校不失时机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证书”教育的有关政策,进一步贯彻“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提出的,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这是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的精神,探索性的拓展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充分利用通用航空产业园和内府机场的地域优势,实践着职业教育为通用航空产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理念。探索改变职业教育低端化的局面,践行着职业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我们不仅能做好职业教育,我们有能力同我国知名高校,国内知名航空企业联合办学,我们将打造出全新的“学历教育+技能教育+预备役国防教育”的“三加”教育模式。让每位学生在学好专业技术的同时,取得我国重点大学学历文凭,同时提升预备役国防教育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创新思维,因材施教,实现“让兴趣催生梦想,把爱好变成事业”培养出德才兼备,动手动脑的通用航空产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

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这个美好的秋天里“一鹤凌云”,那凌云的鹤,不仅载着诗人的情怀,更载着xx学子的梦想一同遨游在蓝天白云之上。虽然,是“清空一鹤”但,这是xx一枝独秀! 这是xx在通航产业独领,展翅飞翔!

“2017年放飞,12017年梦想”xx必将三到五年内办为省内一流的、国内知名的通用航空职业技术院校。“让兴趣催生梦想,把爱好变成事业”。

尊敬的各位嘉宾、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伴随xx成长!

让我们一起为梦想飞翔!

篇5

回到家,又是一股诱人的香气传了过来,我定睛一看,居然是爸爸妈妈在吃月饼,虽然中秋节还没到,家里已经有好几盒月饼了,爸妈单位发的,亲戚送的。爸妈说月饼多要赶紧吃,不用全都留到中秋节这一天。我洗好手后挑了一个水蜜桃口味的小月饼,咬了一口,啊!真好吃。饼皮非常松软,内部是新鲜香醇的果酱馅心,美味无比。很快就吃完了一个。

天已经渐渐地黑了,我又拿了一个哈密瓜口味的月饼跑到阳台上去看月亮。今天虽然不是中秋之夜,但是此时,月亮已经几乎成了圆形。只见它在云层之间穿梭,一会儿躲到云层后面,好像害羞的小姑娘;一会儿又钻了出来,向我们咧开嘴开心地笑着,真象是一个调皮的小娃娃在和我们捉迷藏。见此情景,我不禁想起了一首我们曾经学过的宋词,那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苏轼坡望着月亮思念亲人、故乡,而那天正是中秋之夜!坡因为被派往密州而不能回家乡团圆,他是多么伤心啊!我和他一样希望每个中秋节,家家户户都能团圆在一块儿,吃月饼赏月,过着幸福的日子。

我想,如今交通发达了,我们有了先进的交通工具,不用像坡一样,回个家要很多天,甚至几个月。身在异乡的人们,只要想回家,乘上轮船、汽车、火车、飞机,很快就能回到家。如果实在忙,不能回家的话,在中秋节这一天,也要记得给自己的父母、亲人们打个电话,发个E-mail问候一下。月圆人也要团圆啊!

篇6

花蕾昂着头,含着风,倒摆出李清照的“柔肠一寸愁千缕”的妩媚来,对月解饮。款款习风携带的琼浆玉液,又怎消得我几度幽思?花蕾想。此时,一阵风从婆娑声中流过,惊得知了恬躁不已。

花蕾便唱道:“谁解我其中味?”绿树挪了挪身子,连连摆枝,表示惘然。接着唱道:“幽思一纸难嚼尽,难嚼尽!谁知我东家是个断肠人?绵绵愁丝如乱麻,剪不断,斩不绝啊!”脚下的小草跟着慢板的调子,又蹉又叹。又唱:“今日正值中秋圆月万事兴,可不知东家何愁百事蹉叹啊!可惜了我花开无人赏了呀!”说至伤心处,树摇头,风摇头,草也把头摇得象敲鼓似的,仿佛这夜也变得矫情起来。

窗前,半开着朱红的纱窗。小小的天空,外面是待放红艳的花蕾,里面是满度愁丝的老者。他踌躇在这小小的矮墙里,把斑驳箱子上面的泛黄照片拿起,又盖住,仿佛惶恐这照片枯黄得承受不住他万千愁丝,一次次无奈的放下。缥碧的月色洒在院里,一抹的银色。老者仰头看了看月亮,月仿佛泛黄纸笺上滴落的晶莹,可惜圆得欠了那么些许的饱满,亏了那么些许的活力与生气。

篇7

秋浓了,月圆了,又一个中秋节即将来到了!今年的9月19日,是农历的八月十五,就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它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又被认为是我们中国人的团圆节。每到这一天,许多远离家乡的游子,都会纷纷赶回家中,与父母亲友欢聚一堂,把酒言欢。现在,我想问问大家:你们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吗?

“中秋”一词最早在周朝就已出现,而中秋节的盛行开始于宋朝。为什么叫“中秋” 呢?因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还有许多称呼:“八月节”、“八月半”、“月节”、“月夕”等。中秋节原来是丰收的节日。过去,人们在丰收的季节里,总要大事庆祝一番,庆祝一年的好收成,享受丰收的喜悦。中秋时节云稀雾淡,月光皎洁,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此外,中秋节还有许多美好的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等。这些无不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中秋的月最圆,中秋的月最明,中秋的月最美!虽然中秋佳节是团圆的日子,但还有好多人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与家人朋友相聚,于是他们就把自己的种种情思寄托在明月中,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句。现在,我就想考考大家,看看大家知道多少。我说前半句,你们来接后半句,好吗?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5、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7、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篇8

关键词:消费主义;信息网络;嘻哈文化;霸权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138-03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新技术革命带来的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的现代化,以及冷战结束后各国政治经济关系的日益密切,促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来往更加密切。国家民族间彼此独立存在已经不是现在发展的主流了,地球正在一步步地完成一体化的文化大融合。作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全球化以让人难以捉摸的方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可谓当今世界最典型的时代特征。我国社会必然也要面临全球化这个重大历史现实,无法规避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多元价值观的凸显,无不彰显了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精神。所以,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大融合是当今时展的显要特征,是未来一个发展趋势。到底什么是文化全球化呢?文化全球化是全球化历史进程的组成部分,是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从孤立走向沟通、整合的过程,包含文化融合和文化冲突两种文化发展趋势的一种全球性的文化变革[1]。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文化全球化的现象屡见不鲜。从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厅的入驻到“快餐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从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到中国的“方块字”在世界各国的流行和孔子学院的发展壮大,都蕴含着文化全球化的意味。那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全球化给中国文化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认为全球性的文化变革给中国文化带来了诸多新颖的文化元素,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一、文化全球化给中国文化带来的新元素

(一)现代消费主义文化

现代意义上的消费主义文化是西方现代化的产物,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伴随着生产力的飞跃和社会财富的迅速增长,美国主流社会的生活价值观也随之转变,多数中上阶层倾向于攫取更多的财富来进行更奢侈的超前的消费,这是一种区别于传统节俭消费观的新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伴随着“地球村”时代的到来,打上美国社会烙印的现代消费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日益成为一种超越国界、种族和文化界限的全球性意识形态。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经济的飞速增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人们对物质追求的狂热和能力被空前释放,于是消费主义文化在我国逐渐获得了现实的生存土壤,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方式也不断与世界接轨。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消费文化初见端倪,新的消费时尚涌起,喇叭裤、披肩发、迪斯科等时尚,自西方和港澳地区传播过来。尽管这些消费时尚还略显幼稚和单一,遭到冷遇,但也表明此时的消费观念已经有所突破,消费开始被用来表现自我的与众不同。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对国际市场参与的日益加深,各种国际名牌商品大量涌入国内,商品极大增加,这时的人们在追求富裕生活的同时也开始追求消费所带来的心理满足,比如炫耀的心理。进入21世纪,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真正融入了国际市场,此时消费得到鼓励,国家不断扩大内需,以消费促进生产的观念逐渐形成。可见,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中国社会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基本需求的物质消费过渡到彰显个性的心理需求消费乃至超前消费,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意识形态在中国得以建构[2]。

(二)信息网络文化

20世纪80年代,科学技术快速前行,随之而来的高科技信息发展产业一步一崛起,特别是网络的广泛覆盖,使整个世界被网络严密覆盖,各国人民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本质上看,信息化是一种社会及文化变革,代表着社会文明的变迁和新的文化类型的诞生。它使得人们跨越时空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将地球上所有地方都紧密地融合,推动“地球村”概念的实现,至此不同的文化理念彼此渗透,全新的信息伦理话题也随之而来。

最近几年,网络的高速发展,以及高科技的手机网络,带动了一大批网民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强了人们与外界的联系,足不出户便知天下大事已成为可能。殊不知,信息网络已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信息网络文化对人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共在,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颇深。信息网络一方面向青少年传播了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信息,但另一方面网络中存在的不良信息也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道德观念。对信息网络的过分依赖,也会削弱青少年的价值判断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嘻哈流行文化

嘻哈文化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并以强劲的势头迅速登上全球流行文化的舞台,风靡美国乃至全世界。加之借助网络等载体传播,嘻哈文化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跨种族、越国界的全球性流行文化。

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非常严重,美国黑人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权,将与生俱来的才能融入艺术,以此来展示自己的不满,逐渐地这种黑人艺术表现形式在经过融合演变就有了现在的嘻哈文化。因而嘻哈文化这种艺术文化形式被人们认为是一种由心而生的无畏的人生理念。而它的发展也打破音乐固定形式并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情感,甚至融入到娱乐、商业,甚至政治等领域。

20世纪90年代,嘻哈文化传入亚洲,第一个被冲击到的就是日本的漫画界。漫画里的涂鸦理念就来自于这里。中国内地紧随香港、台湾之后,近十年来,嘻哈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时尚风向标流行于大、中学生中间,它迎合了青少年挑战传统、追求自我的愿望。

嘻哈文化走进中国,与中华文化相融合,被中国化,向着具有中华文化色彩的方向不断发展。比如在说唱音乐领域,嘻哈音乐和中国创痛文化的融合,不只是用中文的歌词将嘻哈音乐表现出来,还要转变含义以及思想层面,更多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更多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情感。另外在街舞的影响下,我国年轻人无法在单纯模仿的层面上就停驻不前,逐渐结合了中国特色,把各种形式的中国文化融入其中。尤其是国人健身意识的普及,年轻人将街舞文化带入了锻炼身体的活动,形成了现在一种特色健身形式。

二、文化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挑战

与机遇并存,文化全球化也饱含着挑战。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亨廷顿认为,就现在全球的文化分布来看,西方主要信奉天主教,东方秉承的孔子思想,中亚、阿拉伯地区信奉伊斯兰教为主。他坚定地说:“将来世界的冲突会是文化引发的,假如还会发生战争,那么会是全世界关于文化的战争。”[3]全球化的迅猛推进,在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发展与进步的同时,破坏力极强的因素也侵蚀着我们的生活,它突破人们传统的思想理念,扰乱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并且,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的冲突一定会有强度的差异,所以文化差异和侵入是处在发展阶段的国家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文化冲突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的连续传承至今的文明,其倡导的和谐、大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理念都是人类社会最为重要的价值观。然而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如今的中国正被各种差异文化冲击着。带有西方文化色彩的价值观,将给我们的文化带来新鲜的元素,中国人的价值观更为多元化,致使传统文化的根基开始松动,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强烈的冲击,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逐渐呈现西方化的趋势,因此当前的中国迫切需要建立起与全球化进程相一致的道德体系。

(二)文化渗透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主导者,在国际经济、政治中处于强势地位。某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是借助这种显赫的地位,通过很多方式,将自身的文化理念逐步入侵进其他国家,同时对他人的文化进行贬低踩踏,腐蚀其人民的思想意识,想要这些国家首先归顺于自己的思想,成为自己文化的殖民地,从而一步步地统治全球。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同样也是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实现其狼子野心的重要目标,我们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时刻警惕,万不能陷入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圈套中去。

(三)文化殖民

从我国的历史来看,文化殖民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在100多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中,西方列强为了真正实现征服中国,不仅采用鸦片输出等不平等贸易、坚船利炮和不平等条约等方式,同时进行思想文化的统治。这些让中国人受到了严重的摧残,让他们滋生了恐洋和崇洋的心理。

在现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文化殖民成为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谋求殖民扩张的新形式,他们打着全球化的幌子,对我国进行再一次的文化殖民。西方的文化思想逐渐融入了中国人生活的各个领域,国人的理念慢慢地在没被察觉的情况下发生了转变,崇洋等现象开始出现并且不断地扩散开来[4]。文化殖民现象比比皆是,从衣食住行到人际交往,从言语表达到生活方式,如今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比传统节日更加受到年轻人的关注,为了过节势必精心筹划一番。好莱坞大片比中国影视更加吸引人的眼球,一有新片上映,人们便争先恐后涌入电影院一睹为快,票房成绩一片飘红。在微博上炫富、“拼爹”成为一种彰显个性的表现方式。更有什么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等言论,实在滑稽可笑。这些现象说明在西方文化殖民的攻势下,中国出现民族文化认同的危机,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迷失,现实生活中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

在全球化时代的大背景下,在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前提下,当今的中国在西方文化浪潮汹涌扑来的势头下该如何游刃有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务之急,要建立起与全球化进程相一致的道德体系,全面推进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使之深入人心。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大力发展经济、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决不可忽视精神文明的建设,忽视人民大众对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强基固本,让西方的腐蚀性和破坏性文化不可趁虚而入。培植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劲力,激发人们心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向全世界散发出千年文化的魅力,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化舞台的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当然,我们还应彰显出兼容并包的文化气象,扬弃地对待西方文化浪潮,博采众长,集百家之大成,给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元素。

参考文献:

〔1〕刘东超.当代中国思想文化批判[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11.

〔2〕刘登阁.全球文化风暴[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06.

篇9

关键词 全球化 中华文化 复兴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Cultural

Renaissa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LIU Ziyu

(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70)

Abstract As a worldwide social and historical phenomenon, globalization promotes the international cultural propagation and integration; it also brought a rare opportunity to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formed the severe challenge. Correctly analyze Chinese cultural renaissance opportunity, challenge and countermeasures under the globalization background, it will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help to create new brilliance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globalization; Chinese culture; renaissance

复兴,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衰落后再兴盛起来”。因此,所谓“中华文化复兴”也就是中华文化衰落后再兴盛起来。具体来说,就是中华文化曾经兴盛,并在适合的历史条件下,炎黄子孙愿意为自己的文化重新兴盛努力以赴,共襄善举。今日的中国并非过去的中国,今日的世界也不同于过去的世界。因此,今天理解中华文化复兴,必须放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文化复兴”就是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复兴,是在包容、吸收、弘扬外来文化基础上的复兴,是基于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之上的整合、创新与发展,复兴的本质不是复古,而是再创造。当今世界,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对中华文化复兴形成的强烈冲击的全球化面前,中华文化必须要紧紧抓住机遇,同时也要勇于迎接这一挑战。

1 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便利、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华文化复兴的机遇

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不仅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也给各国的文化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应该更好地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1 全球化为中华文化传播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全球化时代,各国在加强和扩大经济交往的同时,文化交流也将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全球化不仅带来了商品流通,也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使各国在观念、法律制度、文化及其他管理方面获得更广泛的交流。同时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已把全球变成一个不可分离、紧密联系的信息系统,为中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技术平台;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中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随着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们所提倡的、越来越受到全世界人民关注的发展观、价值观以及社会发展模式的持续改进,不断深入,使世界各国也逐渐兴起了研究中华文化的热潮。全球化为中华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世界舞台。

1.2 全球化为中华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全球化导致了意识形态、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相互碰撞,带动了世界各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价值观的自由流动,在全球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促进了世界范围内文化市场的形成,有利于各国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并将从根本上推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随着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外文化产业的涌入有利于我国引进国外先进的文化成果和管理技术,优化资源配置,并利用全球信息网络,不断提升我国文化产品的质量,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优化升级。我国的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增强中华文化产业的实力,必须抓住全球化这一机遇,不断完善我国的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高我国的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1.3 全球化为中华文化复兴提供了全新的动力

全球化将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中华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与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和丰富的民族文化,体现了中华儿女特有的民族性格。但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不同种族和文化的差异,使中华文化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时产生落差,这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和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全球化不仅使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播与交流成为可能,为中华文化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也为中华文化创造性的自我改造提供了参照体系,特别是为我们借鉴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完善中华文化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尤其是文化上的开放,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增多,各个地区和民族之间的接触也日益频繁,一些新的技术、新的思路、新的观念也陆续传入中国,给中华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为中华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新的动力。

2 文化殖民和竞争的加剧、传统文化的冷遇:中华文化复兴的挑战

全球化是一把利与弊铸成的“双刃剑”。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不同生活方式的流入,使全球化在推动中华文化复兴发展的同时,也给中华文化复兴的发展带来许多问题。

2.1 文化殖民走向强势

文化殖民主义是以一种强势文化压制、排挤,甚至最终吞噬弱势文化,在全球强行推销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殖民策略。以前的殖民主义是依靠政治、军事等硬实力进行文化侵略和扩张,而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殖民主义则是通过媒体、投资,甚至国际文化传播等软实力,以无形的、温和的表现形式,使其他民族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在全球化中,无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目前处于主导地位。他们凭借其在经济上的优势及政治上的强势地位,利用电影、书籍、饮食等文化包装的手段,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推向全世界,力图使自己的文化成为世界上的单一文化,或者永远居于支配地位。从世界文化的整体格局来看,中华文化同西方文化相比,呈现的是一种弱势状态。以美国为代表的文化殖民主义,大肆对中华文化进行渗透和扩张,使中华文化复兴面临许多困难。

2.2 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与互动,已由军事对抗为主转变为以综合国力竞争为主,而作为比政治与经济更具渗透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则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为突出,成为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重要部分。虽然我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并没有将文化资源转化成强大的文化生产力,因此在对外文化竞争与交流中中华文化仍处于弱势。全球化时代,中华文化软实力所面临的竞争不仅仅是来自强势的西方文化殖民主义的侵袭,还有来自新兴的东亚各国的挑战。以韩国电视剧、电影、音乐、服饰为代表的“韩流”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日本为传播日本文化,在全球增设“日语学习中心”;印度宝莱坞生产的电影、唱片在全球推广,为印度改善和提升国家形象带来深远影响。在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下,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迫切。

2.3 传统文化遭受冷遇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中华民族在长期积淀中保留下来的宝贵的物质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内涵和精神。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西方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传播手段,使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扭曲的价值观日渐盛行和泛滥,资本主义的腐朽和贪婪被呈现得淋漓尽致,导致艰苦朴素、团结友善、先义后利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意识日益淡化,国人惬意地沉浸在星巴克、奢华香水营造的氛围中,相反对中华传统文化书籍弃之不顾,崇洋之风盛行,社会责任感淡化,中华传统文化遭到冷遇。面对来自强势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威胁,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积极在全球推广像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增强国人优良传统道德意识,截击西方文化的冲击已迫在眉睫。

3 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中华文化复兴的总体策略

全球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各种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交融、冲突更加频繁,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复兴中华文化,使在日趋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赢得主动,是当前文化领域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议。

3.1 坚持和而不同、谋求多元发展,抵制文化殖民主义

由于各国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当今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以强势的西方文化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代表弱势的非西方国家的非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即表现为文化殖民主义。然而,全球化并不意味着世界全球文化的同一化。面对来自文化殖民主义的消极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要采取措施,坚决抵制,保护各国的文化和资源。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我国既要有效地保护和光大具有民族精神、民族气节的现代中华民族文化,又要大力发展经济,使强大的经济基础为中华文化的高度自觉自信奠定物质基础,积极防御和自觉抵制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的侵袭,不断适应全球化大潮,打破保守和自我封闭,走向世界,适应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的交流、吸收和融合的趋势,坚持多元文化互补和共同繁荣,维护中华文化的安全,以确保中华民族文化真正的独立自主。

3.2 促进产业创新、实施品牌战略,提升文化软实力

固然拥有丰厚的中华文化资源,但如果没有用先进的技术与商业模式去整合,这些文化资源也不会转变为现代人所需求的文化产品,因此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就是要使文化产品和服务广泛传播,得以让更多的消费者具有接触、消费这些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机会。在世界各地,文化产业化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发展战略和竞争策略。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却也是一个文化产业小国,因此,我国的文化产业不仅要抓住全球化这个机遇,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竞争,推进中华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增加我国文化产品的出口,扩大中华文化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影响力。同时也要积极开发和利用中华文化资源,精心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创作、生产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市场价值的文化产品,使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我国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与竞争奠定基础。

3.3 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国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历经沧海桑田,一些历史建筑已被岁月风蚀,一些民俗民风已断代消失,一些传统文化正在瓦解,甚至消失。为此,我们要利用电视、网络、报纸、公益讲座等媒介,扩大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在全社会形成恢复、保护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断加强和维护遭受破坏和威胁的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中华民族的生存根系,从而避免中华文化在全球化的大潮面前不堪重负,在面对西方文化侵袭时,不知所措。同时,又要升华中华文化之精华,排除中华传统文化中不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部分,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更新中华文化,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为了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宏伟目标,力争在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既要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辩证地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又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4 加强文化交流、构建话语体系,增强文化影响力

中华文化讲究和而不同,主张不同文明之间要和谐发展。在全球化的今天,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都不能决然分开,而应不断推动中外文化在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进行交流发展,使中华文化以开放的、科学的态度理性地对待国外文化,不断汲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中国,然而一些西方国家不愿看到中国发展壮大,宣扬中国,实施西化战略,在这种形势下,除了加强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以外,我们也急切需要构建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就是坚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用恰当的话语和方式在国际上表达中国的观点和立场,以自信和开放的心态与不同文明合作交流,增强中国特色的创造力和感召力,展现我们为推动建设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大国形象,把中国的真实情况和发展状况展现在全世界面前,让全世界人民真正了解中国,从而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提高国际话语权,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

目前,全球化使全世界的联系得更加紧密,尽管全球化的诸多负面因素影响着中华文化,给中华文化建设带来了许多挑战,但是,全球化也使中华文化建设面临着许多巨大的发展机遇。面对中西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碰撞,中华文化需要以更认真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文化传统,不断适应大浪淘沙的世界潮流,使一个更加和谐、富强的东方大国将屹立于世界之林!

参考文献

[1] .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1997(3).

[2] 张岱年.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发展道路[N].光明日报,2000-10-17.

[3] 朱永新.推进“文化强国”战略 树立“新文化安全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

篇10

        关键词:《文化苦旅》  传统文人  形象解析

        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重点指向中国文化人的文化灵魂。中国传统文人受儒、道、释三家影响,既有儒家“积极入世”的执着,也有道家“无为而治”的飘逸,更有佛教“超然物外”的洒脱,形成了他们复杂的人生观,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别具特色。因此,余秋雨关注的并不是各处的风景名胜,而是风景之中蕴藏的文人精神。正是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切关注,才使得他在寻找着散落在各地历史山水间的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勾画出一系列带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人形象。

        一、忧国忧民型

        古代文人自小就被培养了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民族忧患意识。中国的文人学士,是历朝历代所有阶层中最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身体羸弱,手无缚鸡之力,却有钢铁般的意志,一身的傲骨,不管是面对外族的侵逼,还是权奸的挤迫,始终坚守着一种特定的文化精神,保持着对国家的忧患意识以及对百姓的关怀之情。翻开中国历史画卷,我们可以看到,自中国第一朝夏朝开始,就出现了许多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民族脊梁”,远有商纣时期的比干丞相,剖心求谏;近有清朝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他们在灾难、痛苦乃至死亡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大勇大智,无不是出于自觉承担的神圣使命感。这可以是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鲜明的印记,也是每一个浸染于传统文化中的文人学士抹不去的烙痕。《文化苦旅》中《道士塔》、《莫高窟》等作品正是此类精神的代表作。

        二、自我价值型

        中国文人历来追求“学而优则仕”。当官,是体现其自身价值的最终途径,而中国文人的自我价值并不只有这单一的路可以走。《柳侯祠》中主角柳宗元,作为一位贬官,而且是已在永州呆了10年的贬官,“日子孤寂而荒凉”,他的人生价值何以体现?正是在这些荒凉的日子里,他作为官员的一面隐退了,露出他最朴质的文人这一面,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并在再次贬到柳州后,为当地挖井、办学、种树、修庙、放奴婢,按照一个正直文人的心意,实践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算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的贬官文化。柳宗元或许可以说是他无奈之余的对策,而《都江堰》中的李冰则是另外一种境况,但他们追求的是同样一种精神。秦始皇筑长城,半是壮胆半是排场,而都江堰只是个纯粹的水利工程,却在几千年后仍然“水淋淋的流动着”。

      三、坚韧不折型

        先秦儒家强调道德人格的培养,以及人格尊严的不可侵犯,他们提倡松柏气节,主张“当仁不让”,“舍生取义”,中国传统文人在接受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接受了这种传统道德教育。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也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势单力孤,被社会不公正的礼俗压抑着,却不甘这压抑,他们坚持着自己的信仰,自己的志向,用生命发出自己弱小却坚定的声音。《牌坊》中住在小乡间的庙宇里几个外地女教师,在她们读诗的声音中,在占了整个尼姑庵的四分之一的大花圃里,在屋梁上藏着的一叠绣品中,传出的振聋发聩呐喊。如果说《牌坊》里的抗争只是一圈小小的涟漪,那么《西湖梦》中白娘子的抗争,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了。白娘娘只有一个平凡而灿烂的理想:只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法海逼白娘娘回归于妖,天庭劝白娘娘上升为仙,而她却拼着生命大声呼喊:人!人!人!

        四、梅妻鹤子型

        中国传统文化成因复杂,传统文人胸怀天下的时候,最不忘的是那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生存哲学。所不同的是,在文化地位中占主流的儒家侧重于前半句,讲求“入世”,道、释两家则重后半句,道家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佛教讲求“四大皆空”、“超然物外”的境界。于是,中国文人在“济天下”的主流之外出现了一支“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隐士一族”。

        如《白发苏州》中提到的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再如《西湖梦》中的林和靖,素有“梅妻鹤子”之称,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咏梅,几乎成了千古绝唱,隐居于孤山20余年,达到了道家所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这类文人身上显示了中国道家文化的清新自然,超脱了沉重的文化负累,也留给了后人才高八斗,风流倜傥的形象。中国传统文人的“隐士”情结,在现代文人身上仍有鲜明的体现,这类学者沉潜于书斋,不闻窗外之事,从事纯学问研究,为学问而学问,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以求忘乎外物,独善其身,所幸这类学者数量并不多,而余秋雨更是以一个学者的身分,整理好行囊,推开书斋的门走向寻找中国文化精髓之路,给这类隐士学者们闯开了通往世间的大门。

        综上所述,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中刻画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形象,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继承以及对中华大地文化内涵的挖掘,使得他的散文带有一种深厚的历史沧桑感,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同时,他深具思辩色彩的语言,感性而丰富的联想,别具一格的见解,常常让读者在被他的睿智激活的同时,对中国文化产生一种深沉的焦灼感,感受到他所说的“呼唤着远离商业文化的另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属于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的文化回归”。翻开他的散文,人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位智者在低首沉吟,在吟叹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