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节约型社会范文

时间:2023-03-31 19:22: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设节约型社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设节约型社会

篇1

【关键词】节约新社会 资源节约 生产节约 资源节约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建设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章节提出,资源节约摆到了经济建设的重要位置。我国2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是与高耗费、高污染相联系的,GDP占世界3.9%,铁矿石耗费占30%,水源耗费占40%,氧化铝耗费占25%。铁矿石进口达55%,原油进口占42%。耕地资源严重不足,水资源相当匮乏。能耗是7个工业国的5.9倍,45种战略性矿产资源只有24种可满足需求。环境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在某些方面更加严重。资源环境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其迫切性越来越显现。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在生产不在消费

节约资源可以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入手。生产节约资源是要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消费节约资源是要求人们要减少对各种产品的消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是生产不是消费,追求消费水平提高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从消费入手要求居民减少各种产品的消费,不符合我们要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我国目前在生产中的浪费随处可见,主要原因是使用的设备技术落后和企业规模过小,致使我国在钢铁、水泥、电力、机械、建筑等领域,每单位实物产出量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水平,都大大高出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在这方面有着巨大的节约潜力。所以,要通过立法和经济手段,强制报废一批落后的生产设备,采用财政补贴、国家对贷款贴息和加速折旧的办法,支持企业尽快淘汰和更新设备,并严格限制企业所使用设备的技术水平与规模,大力提倡规模经济。

二、生产节约的重点是“增量”节约

生产节约可以分成增量节约与存量节约。增量节约是指如何提高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效率,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存量节约是指已经被加工成产品的资源,如何回收与再利用的问题,就是我们所说的“循环经济”。从我国工业化发展看,未来10年,生产节约的重点应放在增量节约上,因为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定的产品积累,才有较大空间。以钢铁为例,从工业发达国家看,当基本完成工业化时,人均钢铁生产能力700公斤到1吨,人均钢铁蓄积量10吨。对比我国,人均钢产量200公斤,人均钢铁蓄积量1.5吨。目前,我国钢铁生产仍使用铁矿砂炼钢为主,占粗钢产量85%,15%用废钢炼钢,有60%的废钢是靠进口。在我国目前的钢铁消费中,房地产业占60%,机械工业占20%,汽车工业占4%,以房屋平均50年使用年限、机床和汽车平均15年使用年限计算,未来10年都不会有大量蕴含在房屋、机床和汽车中的金属进入报废期和可回收期。

我国城市化刚刚起步,汽车刚开始进入家庭,离居民主体已经基本满足对物质产品需求的目标还差很远,如果我国在2030年基本完成工业化,未来20年,我国钢铁业,可能不会进入以废钢铁循环为主的阶段。其他铜、铝、铅、锌等有色金属和塑料等资源的使用,也与钢铁的情况相当,都有一个在蓄积量达到一定程度,居民对以这些资源为原料的产品基本满足的时候,这些资源循环使用时代才会到来。

所以,生产节约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对增量资源的使用效率方面,要通过立法和经济手段,促进提高资源的开采率,和支持企业对落后的生产能力进行大规模技术更新换代,使我国的采矿业与制造业能转到节约资源技术进行生产。

三、资源节约的重点是土地和水

生产要素由劳动力、资本、土地、水、能源和各类矿产资源组成。生产的节约,就是要节约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由于每个国家和地区生产要素的天然禀赋条件不同,在生产中各类生产要素使用的密集程度就不同,因为稀缺的生产要素价格较高,会引起生产要素间的价格替代。加之国际贸易的存在,对某些国内稀缺的生产要素,可以通过贸易方式获得,有些生产要素不能通过贸易,如土地和水资源,所以,不可贸易的资源才是经济发展中真正难以逾越的瓶颈。

我国人口众多,平原面积少,人均平原面积1000平方米。日本人均平原面积700平方米,比中国少,但日本人口规模比中国少,可以从世界市场进口大量农产品,把农业问题放到国际市场去解决,从而把农业用地大量转到工业和城市化。而中国人口太多,世界市场养不起,在工业化过程中必须留足农业用地,所以,中国在工业与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土地矛盾。

篇2

节约资源可以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入手。生产节约资源是要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消费节约资源是要求人们要减少对各种产品的消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是生产不是消费,追求消费水平提高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从消费入手要求居民减少各种产品的消费,不符合我们要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我国目前在生产中的浪费随处可见,主要原因是使用的设备技术落后和企业规模过小,致使我国在钢铁、水泥、电力、机械、建筑等领域,每单位实物产出量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水平,都大大高出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在这方面有着巨大的节约潜力。所以,要通过立法和经济手段,强制报废一批落后的生产设备,采用财政补贴、国家对贷款贴息和加速折旧的办法,支持企业尽快淘汰和更新设备,并严格限制企业所使用设备的技术水平与规模,大力提倡规模经济。

二、生产节约的重点是“增量”节约

生产节约可以分成增量节约与存量节约。增量节约是指如何提高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效率,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存量节约是指已经被加工成产品的资源,如何回收与再利用的问题,就是我们所说的“循环经济”。从我国工业化发展看,未来10年,生产节约的重点应放在增量节约上,因为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定的产品积累,才有较大空间。以钢铁为例,从工业发达国家看,当基本完成工业化时,人均钢铁生产能力700公斤到1吨,人均钢铁蓄积量10吨。对比我国,人均钢产量200公斤,人均钢铁蓄积量1.5吨。目前,我国钢铁生产仍使用铁矿砂炼钢为主,占粗钢产量85%,15%用废钢炼钢,有60%的废钢是靠进口。在我国目前的钢铁消费中,房地产业占60%,机械工业占20%,汽车工业占4%,以房屋平均50年使用年限、机床和汽车平均15年使用年限计算,未来10年都不会有大量蕴含在房屋、机床和汽车中的金属进入报废期和可回收期。

我国城市化刚刚起步,汽车刚开始进入家庭,离居民主体已经基本满足对物质产品需求的目标还差很远,如果我国在2030年基本完成工业化,未来20年,我国钢铁业,可能不会进入以废钢铁循环为主的阶段。其他铜、铝、铅、锌等有色金属和塑料等资源的使用,也与钢铁的情况相当,都有一个在蓄积量达到一定程度,居民对以这些资源为原料的产品基本满足的时候,这些资源循环使用时代才会到来。

所以,生产节约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对增量资源的使用效率方面,要通过立法和经济手段,促进提高资源的开采率,和支持企业对落后的生产能力进行大规模技术更新换代,使我国的采矿业与制造业能转到节约资源技术进行生产。

三、资源节约的重点是土地和水

生产要素由劳动力、资本、土地、水、能源和各类矿产资源组成。生产的节约,就是要节约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由于每个国家和地区生产要素的天然禀赋条件不同,在生产中各类生产要素使用的密集程度就不同,因为稀缺的生产要素价格较高,会引起生产要素间的价格替代。加之国际贸易的存在,对某些国内稀缺的生产要素,可以通过贸易方式获得,有些生产要素不能通过贸易,如土地和水资源,所以,不可贸易的资源才是经济发展中真正难以逾越的瓶颈。

我国人口众多,平原面积少,人均平原面积1000平方米。日本人均平原面积700平方米,比中国少,但日本人口规模比中国少,可以从世界市场进口大量农产品,把农业问题放到国际市场去解决,从而把农业用地大量转到工业和城市化。而中国人口太多,世界市场养不起,在工业化过程中必须留足农业用地,所以,中国在工业与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土地矛盾。

因此,节约土地是比节约其他可贸易资源更为重要和紧迫的问题,也是以较少生产要素投入,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最重要途径。发达国家的实践说明,一国的财富三分之二是房地产,食品吃了就没有了,汽车是减值的耐用品,只有房地产是可以保存财富的最主要形态。一个经济体可以有很高的经济增长率,但如果一个社会无法将新创造的价值有效的保存,或保存率很低,社会发展不是停滞就是缓慢。

对中国来说,由于土地资源极为稀缺,如果不能有效的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很容易使中国经济走入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歧途。如,中国近年来新建的许多建筑物容积率都很低,以城市“毛容积率”来说(城市建筑物面积与城市建成区面积之比),全国平均0.5,最高的上海0.8,而东京为2,香港为1.6,台北为1.2。在“珠三角”、“长三角”这些土地资源极度紧张的地区,在大城市中心区内,五、六层的建筑物也随处可见。近5年来,中国城市正在出现拆迁热,如果拆迁面积的价值是新房屋面积的一半,则近些年,由于拆迁所损失的房地产价值,全国每年在五、六百亿元。近些年拆迁的大多是老旧房屋,如果未来由于土地紧缺,不得不对城市中许多新建房屋也进行大规模拆迁,造成的财富损失极大,就会进入“有增长,无发展”的境地。我国北方水资源不足,但是在北方许多地区,却把发展许多高耗水的钢铁、化工和建材等工业作为本地的支柱产业,在大搞许多新的投资项目,当水资源不能支持的时候,即使这些项目使用了节约能源与矿产资源的新技术设备,投产了也不能正常发挥生产能力,造成投资浪费。所以,从我国国情出发,把我国建成世界上对土地和水资源最节约使用的国家,就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最重要任务。

篇3

会议由县政协主席尹德喜主持。

一、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对我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县是资源相对匮乏地区,同时也是一个资源消耗大县。一是资源短缺的矛盾非常突出。我县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365立方米,仅有全国人均水平的13.7%;人均耕地仅有1.15亩,远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二是经济发展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从我县企业基本情况来看基本上是资源型、初加工型企业;从全县新上项目情况来看也没有大的改善,而且能源和资源利用比较粗放,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消耗越来越大。近期有关部门对我县*年度规模以上200家企业统计显示,燃煤消耗达702.94万吨,用电246128.82万千瓦时,耗成品油12.37万吨,万元产值综合能耗达到2.43吨标准煤。三是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从我县工业结构中的七大行业来看,化工、造纸是对环境影响较大的行业,但这两个行业在全县经济结构中均占有较大比重,分别占26.4%和25.1%,且整个产业结构也较为粗放,这种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也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环境保护压力,对经济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目前,我县已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对于有效化解全县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资源瓶颈制约,促进新型工业化、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度重视、措施得力

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一件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思想统一,主管部门积极宣传引导,不断强化措施,加强监督考核,确保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和规划指导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精神,制定下发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见》及《*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部门职责分工和近期工作重点的通知》,成立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建立了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从组织领导上保证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健康开展。

(二)宣传引导,全社会的资源节约意识不断强化。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为全面掌握我县循环经济发展情况,主管部门对全县规模以上200家工业企业开展了一次专题调研活动,并按区域、分行业进行了数据汇总与分析,基本摸清了我县规模以上企业用能、耗水情况,找出了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工作打下了基础。经过几年来不断宣传引导,紧紧围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一主题,我县企业积极进行资源循环式利用,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取得了成效。重点培育打造了煤矸石综合利用、热电联产、粉煤灰和炉渣的回收利用、产业链对接及延伸、次小薪材综合利用、余热综合利用等六大循环经济工业圈,涌现出了博汇、东岳、博丰、森美、宝恩等一大批发展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典型企业。

(三)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到位。按照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的要求,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各企业。为明确目标任务,强化责任措施,主管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协调并组成了工作队伍,各镇经委配备了专门的人员负责这项工作,各相关企业也落实了专人负责制,全县形成了政府牵头,基层有指标,企业有任务的三级目标网络体系。

(四)严格督查,监督考核力度不断加强。主管部门不断加强对全县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情况的督查和考核,将督查和考核情况定期通报,覆盖各镇和有关企业,找出不足和差距,激励典型,鞭策后进,在全县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我县大多数企业和单位领导重视,思想统一,认识到位,责任明确,初步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意识。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取得了明显成效。*年全县万元产值能耗2.43吨标准煤,比2004年降低4.5%。工业固体废渣及林区三剩物等利用70万吨,主要单位产品能物耗稳定降低率达到80%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有些单位和企业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认识还不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二是面上工作开展还不平衡,个别用能单位仍在使用国家明令淘汰落后的用能设备,在日常生产中还存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现象。三是奖惩措施不到位,制约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四是执法体系不够健全,执法力度不够,个别企业对执法工作认识不到位,协同作战能力差,不能形成合力,致使我县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的开展还有一定的阻力。

四、几点意见和建议

会议就我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提出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社会共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企业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要紧紧围?quot;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一主题,充分发挥各类新闻媒体的作用,集中宣传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宣传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先进典型,形成社会共识,人人有责,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

(二)明确目标,落实责任。要按照县委、县政府制定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建议将节约责任和实际效果纳入各级各部门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制,并将工作目标落实到人,将责任目标完成情况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列入任期目标责任制,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对有关部门、各重点用能企业及有关单位要安排专人负责能物耗定额的考核。建议在全县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广泛开展"创节约型机关、单位"活动,在企业职工中开展"我为节约做贡献"活动,在中小学校开展"珍惜资源、从我做起"活动,在社区街道开展"创造绿色社区"活动,努力营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

(三)堵住源头,控制污染。严格环保审批手续,杜绝污染项目上马。对目前存在污染的企业,各有关部门、单位和有关企业要齐抓共管,协调运作,改造生产工艺,提高废旧循环利用水平,进一步加强环保治理力度。

(四)制定激励政策,严格奖惩。应制定有关激励政策和严格的惩罚措施,完善督查、统计和通报制度,定期通报各镇、各重点用能企业的能物耗情况。要大力开展评优树先活动,评选节约型企业、节约型单位、节约型社区,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和奖励,努力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篇4

是啊,和平年代,一般工作,我们很平凡。但我要说,伟大正寓于平凡之中,平凡的我们一样能高扬起脸,因为平凡中,我们一样能够奉献!

在这里,我不能不提我们身边的“徐虎”——盖秋生同志。

应该说,下水道疏通和房屋维修工作,是最基层、最平凡、最脏、最累而又最不起眼的工作。可就在这样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岗位上,盖秋生硬是在“痴迷”“发狂”的状态下干了整整10年。

10年里,有多少个节假日、公休日,他是在工作中度过的,他数不清;10年里,不分白天黑夜,随叫随到地干了多少事,他说不清;10年里,他修复了多少旧水表、坏龙头、小阀门,他记不清。而他数得清的是所管的800户人家的下水管道和基地那上百条纵横交错的主管道;他说得清的是“为单位、为职工服务,再干20年也心甘情愿”的真诚;他记得清的是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不能丢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传统!

夏天,职工们在蚊蝇成群、蛆虫乱爬、臭气熏人的下水道口,见到的是疏通堵塞、排放积水的盖秋生;冬天,在那寒冷刺骨的污水里,职工们见到的是忙着修水道、挖地沟的盖秋生……事实上,凡他认为是他分内的工作,哪怕再苦、再累、再险,他都会主动请缨,说干就干。但当他犯鼻窦息肉要住院开刀时,他却一拖再拖;给奶奶奔丧,他选星期天;陪妻女逛公园,他总是没时间……

王杰同志说:“在平凡的岗位上,在人们认为没有前途的地方,一样会出英雄人物;在人们认为有前途的工作岗位上,也不见得会成为英雄。”我想,这话很适合评价盖秋生。因为他有着这样的信念:“世上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得有人干,既然干了这一行,就要对这一行负起责任。”就冲这句“负起责任”,他也应成为我们心目中的英雄!

应着这句“负起责任”的宣言,盖秋生用他的行动给我们作了最有力的证明。那是一个周日的晚上,盖秋生刚端起饭碗,就有一位户主急匆匆地找上了门:“小盖,我家的厕所堵上了,脏水浸了一地。”他一听,二话没说,搁下饭碗,拿上工具就走。那是一个只有一平方米多一点的厕所,空间狭小。而堵塞物是一块缠满了头发的肥皂,卡在管道口,坚韧而顽强。竹批用上了,不行;铁丝也用上了,还不行!怎么办?望着户主期盼而无奈的眼神,看着依然满满当当的一池脏水,他毫不迟疑地扔掉工具,挽起袖子,屏住呼吸,将手伸进了便池……现在,我们坐在座位上,可能感受不到他把手伸进去的一霎我们所应感受到的那种来自心灵的震颤;只有身临其境的户主才会惊得目瞪口呆,那是连他自己都嫌脏的家中事,盖师傅却干得那么认真、坦然……我不知道这件事能不能叫做“英雄之举”,但事情本身无疑向我们展示了盖秋生对工作的负责,对岗位的挚爱和对同志的赤诚。“为职工服务,再苦再累我也甘心”——这是他的行动,更是他的心声。

心血、汗水、辛劳和热诚,终于为盖秋生换来了一系列的荣誉:河南省直机关优秀党员、新乡市劳动模范……

这就是盖秋生——安于平凡,耐得住寂寞,而又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盖秋生是平凡的,但他的奉献是神圣的,他那“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精神将引导我们永远向前!

朋友们,石油海洋地质系统“二次创业”的战鼓已经擂响,中国新兴石油总公司的运作即将启动,我们地勘行业正需要你我的奉献!因为我们的事业,只有靠我们的辛勤工作,才会有更加灿烂的今天和明天;而我们自身也同样需要奉献,因为我们平凡的生命只有在奉献中才能得到升华和完善。是的,我们不能驰骋疆场,轰轰烈烈;但我们可以学盖秋生,立足本岗,兢兢业业。小草虽小,一样能铺成辽阔无垠的大草原;我们虽然平凡,一样能走向不平凡。

篇5

关键词:高效节水;节约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S2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5-0003-1

农业以土而立、以肥而兴、以水而旺。水是最重要,同时也是最短缺的资源之一,更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发展节水农业对于保障粮食安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1 发展节水农业的重大意义

1.1 农业用水资源紧缺矛盾越来越突出

我国水资源总量仅占世界的6%,人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农业用水量约3600亿立方米,用水比重从1997年的69.7%下降到目前的61.3%左右,减少了200亿立方米。随着人口增长,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水资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工业与农业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用水矛盾进一步加大,农业灌溉用水的难度在不断增加。目前,全国农田灌溉面积9.05亿亩,灌溉用水缺口多达300多亿立方米。

1.2 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加剧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异常速度加快,我国旱灾发生频率增高、范围加广、程度加重,干旱缺水对农业生产的威胁越来越大,旱灾已成为影响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常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威胁。因此,必须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找到一条合理用水、高效节水的资源利用新途径。

1.3 发展节水农业的潜力越发明显

目前,在全国9.05亿亩灌溉面积中,工程设施节水面积仅占44.3%;在23亿亩农作物播种面积中,农艺节水面积仅占17.4%。总体来讲,我国农业用水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在旱作区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具有260亿立方米的潜力。同时,通过推广农田节水技术,将灌溉水的粮食生产效率提高0.1公斤/立方米,旱作区每毫米降水的粮食生产效率提高0.1公斤/亩,可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000亿斤以上,相当于实现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量目标。从这一点来看,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农作物产量,前景可观。

2 辽宁省发展节水农业的主要原则

2.1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要根据各市实际情况科学编制发展滴灌节水农业规划,本着集中连片,规模推进,将节水滴灌任务落实到乡村(农户、地块),明确分年度发展目标,推进节水农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

2.2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各地要按照不同农业生态区域农业生产、水源保障能力和不同作物等情况,推广滴灌(包括果树渗灌)为主的高效节水技术模式,保证农作物(含果树)的高产稳产。

2.3 先易后难,梯次推进 先从高效节水作物抓起,从水源充足、土地规模大、投资少、见效快的地方抓起,规模梯次推进。

2.4 政策引导,市县申报 各级政府要制定政策,调动农民、企业积极性。推进工程实施要以县为单位编制规划,以市为单位上报计划,按程序由下而上逐级申报。

2.5 典型引路,以点带面 要抓好示范区、示范片、示范点建设,树立典型,示范技术,创造经验,推动面上的节水滴灌新技术推广应用。

3 实施1000万亩滴灌节水农业工程的主要工作

3.1 认真编制计划规划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科学编制滴灌节水农业工程五年规划及年度计划。明确五年总任务及年度指标,面积落实到地块,作物落实到品种,项目落实到实施单位(农户、企业、合作社、大户)。县乡五年规划与年度节水滴灌工程计划要图表结合、详实具体,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要留有余地,科学合理。各市上报计划经省里平衡认定后下达。

3.2 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全省实施1000万亩滴灌节水农业工程项目,要充分利用现有水源条件,结合辽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优先安排示范区项目,优先安排条件成熟项目。要先从高效节水作物抓起,从容易见效,水源充足,土地规模大,投资少见效快的地方抓起。今秋明春全省重点以果树、裸地蔬菜和经济作物节水滴灌工程建设为主,辅助建设大田玉米节水滴灌工程。辽西北五市及沈阳市的项目县(市)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再分别抓一万亩大田玉米节水滴灌工程,积累经验后再大面积实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该工程项目省里主要负责规划指导、计划平衡、技术服务、财力补助、项目执行情况的检查指导验收等。市县是实施项目的主体,项目完成好坏主要责任是市县。省直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对项目实施全程跟踪管理,切实负起责任,解决实际问题。

3.3 扶持政策 省里按照项目总投资的50%进行补助,项目实行以奖代补,全省除大连市外,省里按不同地区实行不同补助标准,重点向辽西北倾斜,朝阳、阜新、铁岭、锦州义县、葫芦岛建昌等。补助标准按700元/亩,锦州、葫芦岛和沈阳康法两县补助标准按600元/亩,其他地区补助标准按500元/亩。地下工程投入不足部分由市县级政府承担,地上节水投入由企业、大户、合作社或农民承担。年初计划确定后,省级补助资金先按照50%预拨,待项目完成验收后,拨付另外50%。

参考文献

[1] 张启宗,马向东.浅议节水灌溉与节水农业技术[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5,(02).

[2] 张红丽,张文彬,郁兴德.以色列节水农业对中国发展节水生态农业的启示[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02).

篇6

关键词 节约型社会 可持续发展 绿色设计 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进入20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不断地消耗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并制造大量的工业垃圾、工业废气,加剧自然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以上这些人类共同面临的窘境,已引起环保人士、设计工作者乃至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几年来,我国着重提倡可持续发展理念,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针对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所做出的重大战略调整。设计行业的工作者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强调绿色设计,节约型设计,低碳生活方式的践行与推广,在各设计艺术专业的教育和实践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设计的本质与目的

设计源于需求。一定意义上,社会需求的满足往往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作为一种具有本质力量的创造性社会实践行为,设计满足社会需求的使命总归是要通过实现某种社会生产力才能得以完成。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并试图影响甚至改变某一特定人群思想、活动的过程。

设计的本身是创造。设计是人类未来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研究设计也就是要研究人的需求,并将需求转化为产品。并且要使人们能通过设计感受到生活环境的变化,并由环境改变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

2中国设计现状分析

近年来,国内建筑设计市场大部分已被外国设计师占领。甚至到目前,国内标志性的公共建筑中几乎很难见到本土建筑设计师的名字,如中央电视台大楼由荷兰设计师雷姆・库哈斯设计,中国国家大剧院由法国设计师保罗・安德鲁设计。

据业内人士分析,中国的部分招标方和开发商弥漫着一股“攀高斗富”、“崇洋贪新”之风,而不是关注设计受益的主体的需求,没有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思考设计。同时,中国由于物质条件与发达国家有差距,所以在设计理念、整体规划、环保、功能性、商用物业布局等存在一定差距,而且抄袭现象较为严重,国内设计师的能力受到很大制约。在这种形势下,要扭转中国建筑设计的不利局势,必须提高中国设计师的水品,还要招标方改进自己的思维观念、审美观念,并且将可持续的设计理念融入作品当中,既要达到这个要求并且要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

3可持续设计理念

可持续设计是一种构建及开发可持续解决方案的策略设计活动,均衡考虑经济、环境、道德和社会等问题,思考设计的引导作用和满足消费需求,维持需求的持续满足。可持续设计要求人和环境和谐共处,设计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同时又能兼顾保障子孙后代永续发展的产品、服务和系统。

可持续设计必须“放眼世界,行于足下”。面对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当代设计应义不容辞地将实现自然生态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作为重点。

4未来设计的延伸方向

可持续设计理念是最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果实来获得人类自身永续生存与发展的认识,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从原始的生存需求中就懂得“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义赏》)。这种提倡适度开发、可持续发展,反对追求短期利益的生存智慧,正是我们祖先通过长期生产实践获得的经验认识的升华。

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和有限的自然资源,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再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将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战略。在当前这个背景下,认识可持续设计理念在中国推广的重要性具有迫切需要。面对现在资源紧张和浪费的矛盾现状,如何循环有效的利用这些有限资源是值得我们反复推敲的。尊重自然,并赋予它新的意义是我们做为设计工作者必须坚持和实行的不变宗旨。

5总结

“节约”反映了一种新的设计理念、新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是实现可持续设计的一条根本出路。实现节约型设计要从根本上实现资源的整合,从初步的设计研发阶段到实际的生产,再到最后废弃物的循环使用,每一个环节都应当贯彻节约概念,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合理地使用资源。这不仅仅是设计师的责任,也是所有参与者的共同责任,需要各领域的工作人员积极配合。贯彻实践节约型设计,深入发展可持续,践行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建设中国节约型社会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王,陈汗青.设计生态化的社会实现研究――设计的社会生态学论纲[J].大众文艺,2012(23):77-78.

[2] 孙成仁.可持续设计:从概念到实施[J].新建筑,2002.

[3] 李安巧,罗榜圣.从我国的资源状态看绿色设计的重要性[J].经纪人学报,2005(3):15-17.

篇7

要围绕“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经济结构调整”,支持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工业领域节能、节水和降耗的目标。“十一五”期间,应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自主创新或引进技术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建设吉林省高新技术产业体系,着力培植光电子产品、软件、新药等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群,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使我省传统的资源型产业达到国家所确定的节水、节能、降耗的目标,不断推进我省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要以推动与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提高资源节约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一是努力研究与开发我省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关键技术,如玉米深加工上、下游产品链的延伸与废物的再利用技术;肉类加工产业的副产品如骨胶、皮革再加工的清洁生产技术开发;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品的绿色设计技术及生命周期评价技术研究与开发;可与上述主导产业相链接的相关产业的开发研究与设计。二是循环经济发展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开发:主要包括吉林省主导产业循环经济结构设计、产业链条延伸及相关产业链接技术的开发;不同类型与规模的循环经济示范区(或生态工业园区)的设计及规划的研究与建设;以四平循环经济示范区和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为平台,建设好国家级和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要搞好节约资源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示范。近期应对我省资源领域的主要关键性技术进行攻关,加大投入,争取“十一五”期间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此基础上进行产业化示范。重点应对我省主要行业的节能、节水、原材料节约等方面进行技术开发,重点突破一批资源节约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建立若干示范性工程。

要搞好资源综合利用、特别是可再生资源的再利用的关键技术的开发及示范工程建设。本领域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包括:一是工业及城市生活污水资源化和再利用技术:二是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畜禽粪便资源化技术与设备,切实可行的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如发电、菌肥以及绿色建材生产技术等)与设备的研究与开发。三是包括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对各类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利用进行研究,开发出一系列废旧物资的再利用技术,并逐步促进其产业化。四是研究与开发农作物秸秆(重点是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等。

篇8

一是提高认识,强化节约意识。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通过在全局范围内发起“创建节约型机关倡议”、在单位微信群常提醒常教育等方式,抓实干部意识形态,提高站位,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从点滴做起,营造全民节约意识。

二是改进作风,克服形式主义。

进一步改进局机关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严格遵守勤俭办事的原则。认真落实精简会议和文件的要求,严格执行公务接待有关标准。

三是严格审批,节约办公经费。

严格执行经费使用审批制度。要根据工作需要规范办公用品及设施的配备、采购、领用和管理,提倡修旧利废。进一步加大电子政务建设,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功能,推行网络办文,发通知,减少纸质文件的印发。严格审批公务用车的管理,按路线、车位等需求统筹安排出行公车。

篇9

[关键词]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辽宁

[中图分类号] F06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10-0042-04

本文为辽宁省社科联2007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辽宁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007lslktjjx-175)的研究成果。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一五”规划也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列为基本方略。在这一背景下,深入研究探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辽宁长期沿用的是以资源开采和资源依赖为特征的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资源立省的典型代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既造就了辽宁这个老工业基地,也给重化工业聚集的辽宁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和后果。资源和环境无法继续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正是辽宁等老工业基地出现衰退态势,发展逐步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本文针对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深入研究分析辽宁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改进措施。以期助于辽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深入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进而构建我国集约、清洁、安全发展的经济体系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辽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意义

1.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摆脱辽宁资源瓶颈制约的根本途径

由于历史成因,辽宁以高耗材、高耗能、高耗水的传统工业生产为主,资源的短缺和过度消耗已使部分传统产业陷入困境,进而严重影响到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持续改善。为缓解能源瓶颈制约,千方百计增加供给固然重要,但根本出路是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能优先的方针,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推进节能降耗。[1]

2.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转变辽宁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

长期以来,辽宁沿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资源产出率、资源利用效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有利于促进辽宁经济增长尽快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快速提升产业结构和经济运行质量。[2]

3.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减轻辽宁环境污染的治本之策

历史形成的产业结构和企业布局不尽合理,使辽宁环境的结构性、区域性污染现象严重,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助于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3]

二、辽宁在建设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缓解资源环境压力,辽宁省近年来通过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等方式,促进节能减排降耗,并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是,就整体而言,辽宁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方面仍存在着许多不相协调之处,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认识不到位,节约优先的方针有待于一步落实

2005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强调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 水、节材 、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但是,当前辽宁一些地方政府和职能管理部门对全省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认识不足,对经济发展和环境间的关系及矛盾了解不够,并没把“节约优先”很好体现到发展规划、城市建设和各项工作中去,仍处在重经济发展、轻资源环境保护的惯性状态。

2.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标准建设滞后,可操作性差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为目标,需要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保障。然而,目前辽宁关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立法思路尚不清晰,尚未出台引导、规范节能环保工作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一定程度上导致现有节能环保措施和激励政策难以得到落实。并且,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辽宁执行的许多技术标准明显落后,在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和能源消费等领域,缺乏系统、科学和可操作的地方技术标准。此外,在法的实施方面,还大量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监督不力等现象,使立法的目标难以实现。[4]

3.尚未建立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辽宁现有的制度和政策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价格体系、税收体系等和部分宏观产业政策仍是服务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经济机制和政策体系尚未形成。目前,辽宁的资源性产品价格依旧不合理,支持节能降耗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政策受多种利益关系及其他因素影响,还没有到位。由于缺乏配套的信贷措施,各地节能降耗项目普遍存在着融资困难、融资渠道单一、资金匮乏等现象,难以形成促进节能环保的有效激励。

4.缺乏支撑节能环保工作的技术体系

技术革新与进步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支撑条件。目前辽宁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某些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但总体而言,节能环保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明显滞后。多数企业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的创新动力不强,环保产品技术、节能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在城市垃圾资源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等重要领域的一些关键产品还没有自己的制造技术。

5.全民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不强

虽然辽宁近年来在节能、节水、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方面做了许多宣传推广工作,为节能环保意识的普及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目前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等工作仍由政府部门牵头推行,没有引入市场化概念,导致企业自主参与节能环保活动的意识不强。同时,由于多年来对公众资源环境意识的培养欠账极多,公众对节能环保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了解不深,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较差,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极大障碍。

三、辽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对策分析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艰巨任务。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结合辽宁省的现实状况统筹考虑,从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倾斜、法律保障和技术支持等多方面入手,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推进。

1.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体系

产业层次的高低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是一致的,辽宁产业结构偏低是形成其高能耗的主要原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既是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产出率的关键之举,也是辽宁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1)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辽宁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提高非资源依赖型产业、低能耗产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效生态农业和环保产业,加快工业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形成多元化的新型支柱产业和具有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特色的资源节约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和优化升级带动转变,彻底改变低层次、高能耗、低效益状态。

(2)推动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突出抓好钢铁、化工、建材、煤炭、电力等高耗能产业,依法淘汰耗能高、污染重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装置和技术设备,实现传统产业升级。钢铁工业按照高端、精品、专业化、深加工方向,扶优汰劣,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技术水平,构建现代化钢铁生产体系。化工、建材、煤炭等高耗能产业,按照“存量调强、增量调优”的方针改造提升。

(3)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避免地区之间的结构趋同。合理调整区域产业布局,根据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增强区域竞争力。

2.逐步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新模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无害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面对严峻的形势,转变传统经济模式,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是辽宁的必然选择。从2002年开始,辽宁省率先在全国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围绕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突出抓好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环保产业等重点工作,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但是,循环经济建设毕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辽宁的循环经济实践尚处于试验、示范的初级阶段,普及面较小,深度不够,质量不高。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辽宁应重点从两方面继续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实践,努力探索出一条低消耗 、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1)以推行清洁生产为重点,创建资源节约型和循环型企业。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是企业的清洁生产,通过源头削减和全过程控制,提高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产生或排放。辽宁要认真总结经验和作法,加大推广力度,逐步建立完善的清洁生产管理体制和实施机制。特别要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中大力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先进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尽可能地采用无废或少废生产技术对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大幅度提高生产的清洁化程度,使企业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量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5]

(2)统筹规划,整合、提升各类开发区,创建生态工业园区。辽宁现有7个国家级、l6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区,园区企业相对集中。应依靠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对区域内企业进行能源流、物资流、废物流、信息流等的重新集成,挖掘出各企业间互相合作的最大潜能,合理构建共生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产业链条。通过产业链接项目使园区内各企业产生的废物得到有效的利用,提升整体经济运行质量,促进园区内产业升级。

3.鼓励科技创新,加快构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技术支撑体系

应充分利用辽宁装备制造业和科研实力较强的优势,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协同参与的机制,引导和整合各方面的科技力量,加大技术支撑体系的开发和标准的制定。

(1)加快节能环保技术研发。要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增强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重点开发一批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包括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旱季节水农业技术、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城市垃圾的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处理技术等。

(2)加大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力度。要进一步加快资源环境保护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加大对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及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着力加快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等多项工程建设。力求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率先突破,推动节能环保工作的深入开展。

4.深化改革,建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市场机制和政策体系

(1)健全财政扶持政策。要把节能环保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各级地方政府要利用国债或预算内资金,对重大节能环保工程和节能环保技术开发、示范项目给予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支持。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优先为符合条件的项目、循环经济项目提供直接融资服务。

(2)强化税收调节政策。积极落实国家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抓紧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产品目录及相应税收优惠政策,实施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车船、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和现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生产或使用列节能环保产品,引导消费者购买和使用低能耗、低污染、小排量汽车,调动消费者节能环保的积极性。

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措施,继续实行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逐步取消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3)完善价格促进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与环保收费改革,逐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使水、煤、电、天然气等产品的价格真正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使环保收费标准达到能够补偿污染治理成本并使治污者合理盈利的水平,形成有利于节能和提高能效的价格激励机制。

5.健全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加强监督管理

当前,辽宁除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资源综合利用法》、《水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关键是要加快研究制定与这些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并据此制定和完善本地区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从而让政府各项政令和措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因此,辽宁应抓紧制定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相匹配的有关资源综合利用、分类回收、生活废弃物治理等管理办法和规定;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

此外,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是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比较突出的重要原因。因此,要特别加大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执法力度,切实开展节能环保专项执法检查。严肃查处各种破坏和浪费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关闭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对排污企业加大处罚额度,依法追究那些制造污染而给群众、给社会带来重大损失的企业和个人的责任。变补救性干预为预防性干预,从传统的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治理。

6.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资源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1)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广泛宣传全省资源、环境形势和节能环保的重大意义;宣传节能环保的基本知识和方式方法;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先进事迹,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节约资源的责任感。

(2)加强教育培训,普及资源环境知识。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举办节能环保技术推广会、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等,开展节能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对资源环境保护的重视。教育部门要将节能纳入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开展能源资源短缺的国情、省情教育,普及节能环保知识和技能。

(3)大力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弘扬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反对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和奢侈消费。鼓励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绿色标志食品和有机标志食品,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使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郎一环,沈 镭.我国能源节约战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2):105-109.

[2]付钦太.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J].学习论坛,2007,23(2):36-39.

[3]陈湘舸,解仁美.对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深层解读[J].理论探索,2006,(1):76-79.

[4]田文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学习论坛,2007,23(7):64-66.

[5]秦书生,黄威威,付 微.辽宁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07,20(1):3-4.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A Case Study in Liaoning Province

Qiu Ying

(Liaoning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Dalian 116052,China)

篇10

关键词:建筑电气;配电线路;空调;照明;节能

前言:

我国电力供应目前处于匮乏的状况―――我国很多地区,特别是工业发达的省份都受到电力资源匮乏的困扰。在夏季用电高峰时刻,供应尤其紧张。生产企业往往一周只能运转四天,最严重的浙江省2004年上半年平均每月停电11.32天。商场的电梯停运,街灯只亮一半,有些地方甚至交通红绿灯也临时关闭。统计数据显示, 2004 年中国有24个省区拉闸限电。本文论述了如何减少配电线路的电能损耗以及照明、空调的节能。

1、降低电气配电线路电能的损耗

在配电线路中,电能的损耗取决于线路的阻抗和电流,与阻抗成正比、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而线路的阻抗与导线的导电率和长度成正比,与导线的截面积成反比。因此配电线路选用高导电率的导体,尽量采用铜芯线,不采用铝芯线;变电所应设置在负荷中心,同时各层配电间、层配电箱也应尽量设置在负荷中心,减少线路的长度;在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尽量提高电压等级和功率因数,以降低电流。如今照明大量采用荧光灯,配置电感镇流器,其功率因数很低,只有0.5左右,而就地加电容补偿器或采用电子镇流器,其功率因数可达0.9左右,这样一来,采用电子镇流器的线路电流只有采用电感镇流器的5/9,而线路损耗在只考虑电阻时只有1/3.24。

对于没有特殊要求的场所,尽量采用三相供电,而避免采用单相供电,也可降低电流。三相与单相供电线路损耗比较,假设线路长度一样,负荷为电阻性负载且三相完全平衡,单相线路导线截面积S1=16mm2,三相线路导线截面积S2=4mm2,那么单相线路电阻R1为三相线路电阻R2的四分之一,在负载功率相同时,单相线路电流I1为三相线路电流I2的3倍,在只考虑线路电阻损耗时,单相线路损耗P1为三相线路损耗P2的1.5倍。如图1

图1三相、单相线路损耗电路图

由于三相页荷完全平衡,N线电流为0,因此N线没有损耗。

此外还应避免导线穿管产生涡流,造成电能损耗,如严禁金属管内穿交流单根导线。对于铜外套的矿物绝缘电缆,应按一定的规则排列进行安装,把涡流降到最少。精心设计,减少供电线路长度,提高功率因数,降低电流,不仅减低线路损耗,而且还可以减少线路压降,提高供电质量。

2、降低空调用电的损耗

民用建筑中空调型式有中央空调系统、分体式空调系统等,夏天空调用电占民用电的很大部分,中央空调系统可采用楼宇自控BA系统进行管理和控制,以达到节能目的;分体式空调采用遥控器控制开或关,空调待机功耗南方地区有2~3W,北方地区有5~8W,例如某单位有300台空调,一天待机为14小时,待机功率为5W,一天耗能将达到21度电。对于住宅空调一般是设计一个插座或是带开关的插座,由于空调插座安装高度较高,平时操作很不方便,因而造成仅用遥控器关机,无法切除电源,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为空调插座设置一个独立开关进行控制,以便用遥控器关机时,顺手把空调机电源关掉;而对于单位办公大楼等的分体空调,电气设计有时往往与照明共用一个配电箱,这样一来要想关掉空调电源,必然要大楼管理人员到各层配电箱处关掉空调电源回路,工作量很大也很麻烦,因而往往造成空调处于待机状态,甚至连春、秋、冬季也处于待机状态,造成电能的大量浪费,而且还是一个火灾隐患。解决这一问题,空调用电可设置专用配电控制箱进行供电,其配电控制原理图2所示,其中的按钮箱应该设置在建筑物的值班室内,以便管理和控制。

图2空调配电系统控制原理图

3、降低照明用电的损耗

照明是民用建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照明方式可分为:一般照明、分区一般照明、局部照明和混合照明;照明种类可分为:正常照明、应急照明、值班照明、警卫照明、景观照明和航空障碍照明。衡量照明质量的主要指标有:照度、眩光、显色性等;而照明节能的评价指标是照明功率密度LPD即单位面积上的照明安装功率(包括光源、镇流器或变压器)。因此在满足照明质量要求时,应优先选用高发光效能的光源和高效率的灯具,同时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GB50034-200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要求的照度标准值以及照明功率密度值进行照明设计,照明设计时可按下列条件选择光源:高度较低房间,如办公室、教室、会议室及仪表、电子等生产车间宜采用细管径(≤26mm)直管形荧光灯;商店营业厅宜采用细管径直管形荧光灯、紧凑型荧光灯或小功率的金属卤化物灯;高度较高的工业厂房,应按照生产使用要求,采用金属卤化物灯或高压钠灯,亦可采用大功率细管径荧光灯;一般照明场所不宜采用荧光高压汞灯,不应采用自镇流荧光高压汞灯。由于白炽灯发光效能低,一般情况下,室内外照明不应采用,只有在下列场所可采用白炽灯:要求瞬时启动和连续调光的场所,使用其他光源技术经济不合理时;对防止电磁干扰要求严格的场所;开关灯频繁的场所;照度要求不高,且照明时间较短的场所;对装饰有特殊要求的场所。

不仅光源的选择能达到照明节能,而且照明灯具的合理控制也是照明节能的重要手段。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的走廊、楼梯间、门厅等公共场所的照明,宜采用集中控制,并按建筑使用条件和天然采光状况采取分区、分组控制措施,以便在白天自然光较强,或深夜人员很少时,可以方便地手动或自动关闭一部分或大部分照明;体育馆、影剧院、候机厅、候车厅等公共场所的照明,应采用集中控制,并按需要采取或降低照度的控制措施,以便由工作人员专管或兼管,采用分组开关方式或调光方式控制,按需用手动或自动开关灯;宾馆、酒店、旅馆等的每间(套)客房应设置节能控制型总开关,以保证旅客离开客房后能自动切断电源;每个房间灯的开关数不宜少于2个(只设置1只光源的除外,如果是由多个光源组成的一盏灯具,也可采用多个开关进行分组控制,以便节电),一般说,较小的房间每开关可控1~2支灯泡(管),中等房间每开关可控3~4支灯泡,大房间每开关可控4~6支灯泡,每个开关控制的灯数宜少一些,不仅有利于节能,而且也便于维修;房间或场所装设有两列或多列灯具时,宜按下列方式分组控制:1.所控灯列与侧窗平行,以利于利用天然光,2.生产场所按车间、工段或工序分组控制,以便使用,关闭不需要的灯光,3.电化教室、会议厅、多功能厅、报告厅等场所,按靠近或远离讲台分组控制,以便在使用投影仪等类设备时,关闭讲台和邻近区段的灯光;对于一些高档次建筑和智能建筑或其中的某些场所,有条件时,可采用调光、调压或其他自控措施,以节约电能,如1.天然采光良好的场所,按该场所照度自动开关灯或调光,2.个人使用的办公室,采用人体感应或动静感应等方式自动开关灯,3.旅馆的门厅、电梯大堂和客房层走廊等场所,采用夜间降低照度的自动调光装置,4.大中型建筑,按具体条件集中或集散的多功能或单一功能的自动控制系统;多层住宅楼梯间的照明应采用节能自熄开关,而高层建筑楼梯间的照明由于属于应急照明,规范规定消控室在确认火灾后,应接通火灾应急照明灯,目前设计往往是就地采用双控开关进行控制,这样一来往往造成楼梯间的灯是长明灯,造成电能的浪费。经过改进,把就地双控开关改为自熄双断点开关就能解决这一问题,既能满足规范要求,又能达到节能的目的。其配电控制原理如图3:

图3应急照明配电系统控制原理图

而对于广告灯、泛光照明等的控制尽量不采用人工进行开启或关闭,而采用光控器与时控器相结合进行控制,天黑时自动开启,深夜自动关闭,以免人为忘记关闭,造成电能的浪费。对于设有楼宇自控BA系统的建筑物,应将地下室车库、门厅、各层公共走道等公共场所的照明、广告灯、泛光照明等纳入BA系统进行管理和控制,以达到最佳的节能目的;

此外电气设备应尽量选用低功耗,高效率的节能产品,值得注意的是变压器的损耗会根据负荷率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应精心计算进行供电方案比较确定变压器的容量,同时合理选择水泵等电动机的启动和控制方式,也能达到节能的目的。总之建筑电气处处都存在节能设计,只有精心设计,以人为本,便于操作和管理,才能达到最佳的节能效果和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