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试题范文
时间:2023-04-07 08:59: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理试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整体分析
试题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关注生产与生活,关注社会及科技热点,试题注重基础,难易适中。
1.依据考纲,突出重点:试题覆盖面大,减小了考查的偶然性和片面性。不刻意追求对知识或考点的全面覆盖面,而是突出对高中物理力、电主干知识(物理1、选修3-1)和物理基本能力的考查。
2.联系实际,注重基础:试题情境关注生活、生产实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联系社会重大事件和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如与“天宫一号”有关的天体运动、“辽宁号”航母上舰载机的降落等,有着鲜明的生活气息与时代气息。试题注重对物理主干知识所涉及的基本概念、规律、现象的理解能力的考查,注重对物理学基本方法,如受力分析、运动状态、过程分析、做功与能量转化分析的考查。
3.注重探究,体现特点:试题继续突出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实验试题占分比例稳定,实验题源于课本,义高于课本。所考查的实验在强调结论的同时,不仅注币埘实验技能、实验过程、实验方法的考查,还侧重于从实验原理、数据处理、实验误差的分析以及实验方案的评价上进行考查,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的特点。
篇2
一、试卷整体分析
整卷常规题型占总题数的一半,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实验题上。试题立足于基础,难度适中,区分度合理。注重对中学所学物理知识、方法、思想、能力的考查,关注考生智力、认知水平的实际,体现物理对“理”的追寻及注重“理”的运用。
1.依据考纲,突出重点。选择题分别考查了惯性概念、平抛运动、受力平衡、变压器、静电场中的功能关系、电磁感应定律、线框受到的安培力、万有引力定律等知识点,其中前三道选择题都是基础题,最后一道关于万有引力的题目,提法简单也很新颖,但并不难。实验题考查了螺旋测微器的读数、电路连接、依据实验原理的推导计算,计算题考查了力和运动、电场、磁场问题,其中第24题第二问对数学计算以及分析能力要求较高,第25题对于计算和几何问题的应用的要求比较高。总体来说,2012年理综物理考核的内容相对较全面,知识面分布较广,能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立意新颖有深度。
2. 比例合理,难度适中。各部分知识考查比例为:力学和电学95分,占86.4%;选修内容15分,占13.6%,和大纲及教材内容的比例一致。容易题、中等难度题、难题的比例大约为5∶4∶1。试卷中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占整个试题总量的绝大部分,特别注重对考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数学应用能力、过程演绎能力的考查。
3. 分值微调,题型稳定。2012年的物理总分为110分,选择题54分,其中选修选择题6分,实验题分值为15分;计算题为41分,第24题由13分调为14分,第25题由19分调为18分,选修部分的计算题为9分。对一些主要题型,试题体现出试卷的延续性和情景设计的变化性。试题情境叙述直白,体例在平稳的前提下有所创新,试题情境既经典又时尚,既传统又新颖,整卷透着一股清新之气和温馨之情。
4. 能力立意,体现创新。试题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查和综合能力的考查,注重图像的运用,体现了高考试题“能力立意”的宗旨。试题体现新课程理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试题的背景力求新颖,与生活、生产、科技相联系,如自耦变压器、矿井底部和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擦地工具拖把、热核聚变等。通过设计创新性实验,着重考查考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总之,本次物理试题稳中有变,重视基础,坚持考纲,重点突出,考点明确,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创新型题目有新意,亮点突出。整套试卷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特点,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具有“新而不偏、活而不怪”的优点。
2012年全国课标卷物理试题有8个选择题、2个实验题、2个计算题和3个选做题,下面对考题点评如下:
1. 选择题。选择题有8个,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规律的理解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其中有4个力学题、4个电学题,包括惯性概念、平抛运动、受力平衡、变压器、静电场中的功能关系、电磁感应定律、线框受到的安培力、万有引力定律等知识点。选择题部分,从具体题目上看,整张试卷中没有很难的题,注重考查基础知识,但在一道题中综合考查多个知识点的题目有所增加。
(1)第14题 (题目见2012年江西省理综试题,下同)侧重考查物理学史,考查对惯性的理解,体现了新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将对经典物理史料的考查放在具体物理知识的应用背景下,不只是考查物理史,突出了物理特点。
(2)第15题考查了平抛中的运动时间和射程,涉及曲线运动的分析。
(3)第16题考查受力分析与运动分析能力和多种可能的判断,思维的发散性较大,
(4)第17题涉及自耦变压器问题,这是变压器问题在全国课标卷中连续的出现,这也体现了交流电在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5)第18题考查带电粒子水平直线通过电容器问题。用直线运动的分析方法处理粒子在电场中的轨迹和受的电场力问题。将对直线运动力学模型的考查放在匀强电场中。
(6)第19题从线框由静止开始绕过圆心O、垂直于半圆面的轴以角速度ω匀速转动半周,在线框中产生感应电流入手,考查了多个知识点。
(7)第20题涉及安培力的考查。在考查力学方法中考查安培力,实现了力与电的完美结合。
(8)第21题求矿井底部和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之比,试题情境很经典,设问很新颖,考查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数与形的完美组合。
2.实验题。实验题有2个:1个力学题、1个电学题,试题新颖,对考查考生的实验能力有着很好的区分功能。
第22题考查了螺旋测微器的读数,出现了读数的零误差。试题立意灵活,传统而不死板。
第23题是一个很好的创新实验,通过测安培力来测磁场大小和方向,情景十分新颖,很有创造性,是本卷最大的亮点。两个实验题都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动手能力、设计实验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充分体现了新教材中重视过程、重视综合素质的特点。
3.计算题。计算题有2个:1个力学题、1个电学题。力学题和往年考法截然不同,从2009年到2011年都考查运动学知识,而2012年考查平衡的知识,这是今年考题最大的变化。
篇3
例 “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又没有阻止声音的,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分析与解答 盗贼遮住耳朵是从人耳处减弱声音,声源仍在振动,声音仍能在空气中传播,只有自己听不到声音,别人仍能听到本题答案为:产生,传播
2刻舟求剑
例 我们都知道“刻舟求剑”的故事,即使不划船,从记号处下水也找不到剑因为剑主选错了参照物要确定落水之剑的位置,应选择的参照物是
A河岸 B流水 C船夫 D行驶的船
分析与解答 故事中的人为了下水后能找到 剑,应该准确定好剑的位置,如果以河岸为参照物,剑是不动的,以船为参照物剑是运动的故选A
3龟兔赛跑
例 《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说的是兔子瞧不起乌龟它们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后,途中兔子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乌龟已到了终点整个赛程中
A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慢
B乌龟始终比兔子跑得慢
C比赛采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
D比赛采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
分析与解答 本题考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整个赛程中路程相等,比较运动的时间,时间短的运动快,所以乌龟跑得快,本题选D
4 猴子捞月
例 “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说,猴子看到井中有个月亮,以为月亮掉进井中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水中出现的月亮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B水中出现的月亮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C水中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比天上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近
D水中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小
分析与解答 A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B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本选项错误C因为水中出现月亮是月亮的虚像,物距等于像距,即水中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等于月亮到水面的距离,故本选项错误;D因为物体与虚像是等大的,故本选项错误;答案为A
井底之蛙
例 俗话说“坐井观天,所见甚小”为了说明井底之蛙观察井外范围的大小与井深的关系,甲、乙同学都用画示意图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如下图所示在你看来,他们所画的图(选择下列有关词填空:“都正确”、“都不正确”、“甲正确,乙不正确”、“乙正确,甲不正确”);根据他们所运用的方法,你在评价他们的示意图画得是否正确时,主要是看(选择下列有关词填空:“画图是否认真”、“图上是否全面正确地反映了应该控制的变量”、“画图时所运用的物理知识是否正确”)
分析与解答 该题是以寓言故事井底之蛙为载体,来考查物理的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可以知道,影响井底之蛙观察井外范围的因素很多,如:井深、井口的大小以及观察到的范围到井口的高度等等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为了研究井底之蛙观察井外范围的大小与井深的关系,应采用的方法就是让井深不同,而其他各个因素都应控制是相同的,即应让井口的直径相同、观察到的范围到井口的高度相等,即甲同学所画的示意图:井口相平固应分别填入甲正确、乙不正确;图上是否全面正确地反映了应该控制的变量
守株待兔
例 从物理的角度讲,对“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中的“兔子撞木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兔对木桩的作用力小于木桩对兔的作用力,否则不是兔死而是桩断
B兔对木桩的作用力大于木桩对兔的作用力,因为是兔子主动撞上去的
C兔对木桩作用力的大小等于木桩对兔的作用力
D兔对木桩的作用力和木桩对兔的作用力性质相同,合力为零
分析与解答 本题考查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不能求合力,所以答案为C
7乌鸦喝水
篇4
例 (2007年江苏省扬州市)2008年北京奥运会正在向我们走来。“绿色、环保、人文”的北京奥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1)在奥运村将大量使用太阳能这一清洁能源,图1为布设的太阳能路灯照片,太阳能电池在阳光照射下将太阳能转换为_________能储存起来,供夜晚路灯照明使用。
(2)奥运场馆的涉及另一个有代表性的环保举措是建立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通过在地下建蓄水池将雨水、中水收集处理,用于冲厕、洗车、道路浇洒及绿化。
小明看到一个自来水龙头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断续地滴落到地上,他想这个水龙头一昼夜要浪费多少水啊!为了测算水龙头一昼夜要浪费的水量,他找来了秒表、量筒。将量筒放在水龙头下,当听到水滴滴在量筒例的声音开启秒表计时,并数“1”,一直数到40滴时,按下秒表停止计时,读出秒表的示数为12s,量筒里的水的体积是10mL,则每一滴水的体积为mL,一昼夜要浪费的水量是________L。
(3)图2是2008奥运部分比赛项目的标志图,这些项目所包含的物理知识有:(写出2点就可)_________。
(4)在足球比赛中有一种球叫做“香蕉球”,如图3所示,贝克汉姆特别擅长踢这种球,这种球边旋转边前进,在旋转方向与球前进方向相同的一侧,空气相对环境,球的流速比另一侧――(大或小),由于球两侧空气的流速不等,产生压强差,最终导致球沿弧线飞行。
解析 这是一道与时俱进的创新综合试题,考查的内容有:能的转化、力、流体压强等知识;考查的形式是通过阅读信息、观察图片来回答问题,正确解答此题,不仅要仔细阅读文中所提供的信息、仔细观察图片表现的内容,而且关键的是根据提供的信息,与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回答问题(1),抓住关键句子,太阳能转化的能,“供夜晚路灯照明使用”,因此是电能;回答问题(2)捕捉关键数字40滴水共10mL,则每滴水的体积应为0.25mL,根据滴lOmL水量,所用时间为12s,不难算出一昼夜所要浪费的水量为70.2L。仔细观察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弹性势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和动能;划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水面上的船受到浮力等。阅读问题(4)中提供的信息,知识该问题涉及流体压强与流速的问题,流速大压强小,流速小压强大,在旋转方向与球前进方向相同的一侧,空气相对于球的流速比另一侧小,由于球两侧空气的流速不等,产生压强差,最终导致沿弧线飞行。
答案(1)电(2)0.25 70.2(3)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弹性势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和动能水面上的船受到浮力等(4)小
点评奥运会不是单纯的体育运动会,其背后隐含的是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即如何通过体育奥运让人们领悟到奥林匹克所倡导的和平、发展理念,以及通过个人的发展,促进整个社会和谐进步的宗旨。依托试卷中有关考题,让孩子进一步明确奥运会是一项社会教育活动,让孩子们通过试题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会自然地领悟奥林匹克主义的深刻内涵,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公平竞争”,什么叫“更快、更强”,从而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
考题链接
1 (2007年浙江省金华市)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阅读有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可爱的福娃成了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以下几幅图片展示的是福娃小运动健将在进行奥运比赛的隋景。结合图片,写出一条图中所包含的科学知识_____ 。(2)在这届奥运会上提出了“绿色奥运”的理念,奥运场馆的建设也体现了“绿色奥运”的理念。拥有9.1万个座位的奥运会主体育馆“鸟巢”将采用绿色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为整个场馆提供电力,可以说“鸟巢”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环保型体育场。在这里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发电时的能量转换是_____
2 (2007年江苏省盐城市)下列是2008年第29届奥运会运动项目图标,在这些运动中运动员对地面压强最大的是
3 (2007年浙江省绍兴市)体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正快步向我们走来。(1)2007年4月26日,北京奥组会了2008年北京奥运圣火传递火炬――“祥云”样式,如右图所示,“祥云”用的燃料为丙烷(化学式为C3H3),燃烧只生成H2O和CO2,是一种环保燃料,请写出丙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2)同日,北京奥组会了北京奥运圣火的传递路线,珠穆朗玛峰是奥运圣火要经过的世界高峰,绍兴也是奥运圣火传递的城市。“祥云”火炬的火焰是火炬燃烧室里一定流量的丙烷气体和空气混合燃烧产生的,设计者考虑了不阿气候、地理环境条件下火炬都要有旺盛的火焰。那么“祥云”火炬在珠峰传递时比在绍兴传递时,应___________(填“调大”或“调小”)火炬燃烧室里空气的进^量。(3)作为北京奥运会主场馆之一的国家体育馆,其扇型屋面和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不但给人以赏心晚目之感,还隐藏着一座年发电量为97000千瓦时的太阳能发电站。试计算这些电能,可供多少盏“220V 1000W”的照明灯全年每天使用5小时?(一年按365天计。)(4)2008年8月8日(农历七月初八)晚上8时,第29界奥运会将在北京开幕。下图中能反映这天晚上月相的是__________。(5)如果你有幸成为一名北京奥运会服务志愿者,你会怎样做?(写一点)
4 (2007年江苏省宿迁市)2006年12月21日,
2008年奥运会火炬“祥云”正式递交到了北京奥组委。火炬高72厘米,重985克,燃烧时间可达15分钟,能在每小时65公里的风速和每小时雨量50毫米的情况下保持燃烧,零风速下火焰高度25至30厘米,能在强光和日光下识别和拍摄。下半部喷涂高触感红色塑胶漆,手感舒适不易滑落。火炬使用燃料为丙烷,这是一种价格低廉的常用燃料。其主要成分是碳和氢,燃烧后只有二氧化碳和水。
(1)65公里/小时=______米/秒;(保留―位小数)
(2)制作火炬“祥云”材料的密度应________(估算后选填“较大”或“较小”);
(3)火炬所用燃料为丙烷,它应具备的特点有(说出两点):①______;②______;(4)火炬下半部喷涂高触感红色塑胶漆,其作用有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5 (2007年江西省南昌市)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如图所示)有许多地方体现了物理知识与高科技产品的结合。其外观图案为红色的祥云图纹从炬身中部向上升腾,炬身下半部喷涂的高触感橡胶漆,能增大______,使其握之不易滑落。火炬外壳采用________较小的高品质铝合金材料制造,体积虽大而质量却小,显得轻盈高贵。
6 (2007年山西省太原市)用于2008年奥运会圣火传递的手持火炬样品已经制作完成,其外壳采用铝金材料,长度为72______,质量为985________。(填写合适的单位)
答案
1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或“物体具有惯性”等,只要合理的回答都给分。(2)“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光能转化为电能”)
2 B
3 (1)C3Hg+5O2=4H20+3C02 (2)调大
(3)一盏灯一年消耗的电能为W=Pt=1kw×365×5h=1825kwh则年发电量供应电灯的盏数n=97000kwh/1825kwh=53盏
(4)C
(5)只要涉及与奥运有关的交通、环保等都可以写;
4 (1)18.1(2)较小
(3)①价格低廉的常用燃料;②是一种环保燃料,燃烧后不污染环境
篇5
一、改变条件
例1.用一动滑轮将重200牛的砂子提到9米高的脚手架上所用的力是120牛,机械效率是多少?如果仍用此滑轮将300牛的砂子提升到9米高的脚手架上,那么所做的总功又是多少?
例2.两只完全相同的碗,一只装水一只是空的,用一小勺去敲击它们,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没有水的音调高些
B.有水的音调高些
C.还说两个音调是一样的
D.也有说以上说法都不对
例3.两只完全相同的玻璃瓶,一只装水一只是空的,“用嘴向瓶口吹气”,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没有水的音调高些
B.有水的音调高些
C.还说两个音调是一样的
D.也有说以上说法都不对
分析:上面两例中,选项完全一样,题干也颇为相似。如果学生做过其中一题再来做另一题,那么两题情景就会在头脑中打架,很有可能误把上一次做题的分析的情景迁移到另一题,自认为:“哎呀,以前做过,太简单了。”于是轻轻松松地做出了一个错误答案。其实例3发声的是碗,水越多,碗振动受到的阻碍作用越大,频率反而低,音调低,答案为A;例4用嘴向瓶口吹气,发声的是瓶内空气柱,装上一些水,空气柱变短,振动频率高,音调高,选B。这样两题答案相异,并不矛盾,因为它们实际适用条件和物理情景是不同的。
小结:这类题的特点是:出题者悄悄地改变原有的或者是大家熟知的条件,使某些物理量发生变化或某些物理规律的适用范围发生变化,让考生仍然按老路去走,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就掉入了出题者设置的陷阱当中。这就要求学生审题时,一定要注意分析题目前后的条件是否发生变化,还要注意这道题的物理情景对应于我们以前所熟悉的物理情景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发生了变化就很可能是出题所设置的陷阱。只有注意了这些变化,才能适时地调整解题思路和方法,防止自己中圈套,也才能提高自己解题的准确率。
二、雾里看花
例4.一个人用同样大小的水平方向上的力拉着箱子分别在光滑和粗糙的两种水平地面上前进相同的距离,关于拉力所做的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粗糙的地面上做功较多
B.在光滑的地面上做功较多
C.两次做功一样多
D.说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分析:此题学生如果不能从命题者故意构建的“光滑”和“粗糙”两个看似不同实则是用来误导迷惑我们无用的物理信息中,准确地剥离出“W=FS”、“同样大小水平方向上的力”、“在两种水平地面上前进相同的距离”这些有用的信息,是很难正确选出C的。
例5.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个重为200牛的小车,以1米/秒的速度匀速前进,维护它运动所需要力的大小是( )
A.100牛 B.50牛 C.200牛 D.0牛
分析:“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所以题目中“维护它运动所需要力的大小”应该为0牛,而本题中所提供的“重为200牛的小车”、“以1米/秒的速度”等条件都是多余的。
小结:这三道例题给我们的启发是:很多题会用一些无用的数据或者相似的条件、近似的情景这样比较繁杂的信息包围我们,使我们在审题的时候顾此失彼。如果有同学相关的物理概念、规律理解得不透彻,那么就很难排除干扰,也就容易做错题。这就要求我们对物理概念规律加深理解,当出现了有些信息用不上或者是题目所构建的物理情景和以往的情景不一致的时候,我们要自信地排除干扰,果敢地找到正确的解题的思路。
三、混淆视听
例6.透镜L如图放置其中AO=OB=2f,过A点的一条光线经L折射后的去向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过L的焦点
B.过B点
C.平行于L的主光轴
D.条件不足无法判定
分析:此题学生不经意间就会错选C,因此图看起来太“司空见惯”了,似曾相逢的感觉非常强烈,一旦仔细琢磨图和题意,就会发现此图与以往画光路图的不同点:以前A是焦点而此时A是二倍焦距处,再联想到物体在二倍焦距处成像的特点自然会选B。
例7.这是某房间的安装电路的图那么其中错误的是( )
分析:初一看此电路图中,明显的感觉是两灯似乎差不多,而两个插座也似乎差不多,若灯有毛病两灯都有毛病,若插座有毛病两插座都有毛病,难有定论。但仔细分析D插座它的两端分别是火线和零线是正常的,而C串在火线上显然是错的。
小结:由此可见,这类题的特点是利用同学审题时,掌握不好审题的节奏,眼睛一扫而过,形成了错误的视觉效果。比如有些图形看起来差不多,有些情景看起来很简单,有些方法我们又看起来似曾相识,这么多“看起来”就很有可能把你引到错误的路上。这就要求大家审题要仔细,避免看一眼就动笔这样错误的习惯,就能够更好地识别这样的陷阱了。
四、隐藏条件
例8.王小虎同学听到上课铃响了,他一口气从一楼跑到三楼,所用时间为10s。那么他上楼过程中,克服自己重力做功的功率最接近下面那个值( )
A.3W B.30W C.300W D.3000W
分析:此题隐含了该同学的重力和一层楼房的高的条件,若要对他上楼过程中,克服自己重力做功的功率进行估测,就必须先估测出他的质量约为40kg,每层楼房的高大约为3m,第三楼高度应该是6m,根据公式P=W/t=Gh/t=mgh/t=400N×6m/10s=240W,与300W最接近。
例9.甲乙两个物体它们的质量之比是2比3,比热容之比是3比1,甲吸收的热量是乙的1比3,如果将它们接触( )
A.甲向乙传热
B.两者不传热
C.乙向甲传热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五、思维惯性
例10.把一木块放在底板光滑的小车上,并随着小车一起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小车遇到障碍物而突然停止时,车上的木块将( )
A.立即停止
B.立即向前倒下
C.立即向后倒下
D.继续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学生错解为B。究其原因,在学习“惯性”内容时,教师演示上述实验中,当时的形象是木块向前倒下。许多学生对实验的直观印象很深刻,看到此类题目,很自然回忆当时的情景,而忽视了“光滑的车面”这一理想化的条件。
小结:这类题的共同特点:是利用学生因已有的固有经验而导致学习过程当中的思维惯性即思维定势,对学生概念理解规律运用产生的干扰,从而为顺利解题制造麻烦。这就要求考生平时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克服思维定势,不想当然地得到结论,而对每一个物理情景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才能克服这样的缺点,才能绕过这样的陷阱。
六、陌生情景
例12.一天小明当从一本科普刊物上读到“光可以看成由光子组成”时,突生奇问:光子带电吗?他想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此问题。那么请你学过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之后,帮他设计一个方案。
篇6
1 试题总体印象
1.1 凸显课程的核心价值
2011年黑龙江省各市地的中考物理试题均能以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下简称“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载体,立足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常规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灵活多样地考查了初中物理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内容围绕“课标”划分的“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和能量”三个一级主题,覆盖了课程内容标准的绝大部分,充分体现出试题的基础性.
物理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试题从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等多个角度,考查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新课程理念,彰显了学科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实践性.
各套试题都比较注重突出初中物理的核心知识,注重考查学生在生产生活实际情境中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难看到,命题者在题目设计上力求灵活新颖,重视试题评价指标的效度,使各套题的梯度设置基本合理,难易也比较适当,从客观上对深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对今后初中物理教学发挥了正确的导向性.
1.2 试卷呈现的结构体系
1.2.1 知识内容布局基本情况
按照“课标”的要求,根据物理知识的特点,从物理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为初中阶段学生打好物理知识基础以及有效促进人的发展角度来看,中考物理试题考查内容结构按照“课标”知识划分的体系结构,比例关系一般是“物质”占15%左右,“运动和相互作用”占60%左右,“能量”占25%左右.但从对5套试卷的统计情况看,有的试卷在知识内容布局结构与上述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说明各地对初中物理知识结构的理解和考查分类标准的确立有所不同,值得研究和思考.
1.2.2 目标结构考查基本情况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的落实和学业评价目标的达成,其出发点和归宿应该是一致的.从评价角度来说,中考是目前初中生学习成果表达的一个平台,其知识、能力、价值观的有效输出,构成了学生在中考平台上的基本特征.按照新课程理念、“课标”的要求,从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角度,中考考查学生的评价目标及其结构就显得很关键,这直接关系到评价是否有效,是否能够科学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能力发展状况.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个怎样确定评价标准的问题,应予加强研究.基于这样的思考,从物理知识本身对学生的发展性的作用来看,中考考查的目标结构按照知识技能、过程体验、实验探究三个视角比较妥当.当然,在这三个视角中,要全程关注价值观的形成,这一点更多的要从学生的答卷中予以反馈.
按照“课标”的要求,根据上述目标结构的设计思路,中考试卷的目标结构比例关系应该是知识技能占60%左右,过程体验占20%左右,科学探究占20%左右.而今年的5套试卷在这一方面的表现均不尽如人意,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命题者在落实新课程理念,特别是强化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意识还不够到位.特别是在过程体验性目标试题的设计上,最低的权重配置仅为6%,从一定程度上讲,命题者新课程理念的全面更新、过程体验性目标的诊断技术,都将成为今后教学和命题研究的重点问题.
总体来看,各套试卷对知识技能板块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对知识技能关注度过高,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当前教学评价行动跟不上新课程理念步伐,应试教育仍在作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的状态;从另一个侧面也显现了目前功利教育的浓厚色彩,是迎合还是转变,凸显了中考对教学导向性的价值.中考试题目标结构的有效建立,事关教学实施和人才培养的方向性的重大课题,始终受到国家和学术界的关注,各级教育部门应组织相关专业人员采取切实措施,积极研究目标结构的功能和体系,以使基层学校的教学和评价能够切实发挥推进素质教育,有效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
1.2.3 题型结构匹配基本情况
随着考试评价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诊断、选拔的评价题型日臻完善.从这5套试卷的试题结构来看,大多选用了单选、多选、填空、作图、实验、简答、计算等题型.其中,对物理学科来说,作图、实验题型的学科特征非常明显,5套题都有实验题,但只有3套题有作图题,这是个缺憾.非常难能可贵的是,没有设置作图题的2套试卷,均设置了传统的简答题,值得赞赏.因为利用物理知识辨析事物诸因素之间的物理关系,解决现实中的物理问题,是学习物理知识、学会应用物理知识的重要方式.
在今年的5套试卷中,题型及其总量均与往年的中考题型一脉相承,求稳的特征比较明显.5套试题内部同类题型的赋分基本处于等距状态,差距不大.从题型赋分来看,单选、填空、实验和计算题型,构成了整卷的核心题型,比较好地反映了诊断学生物理知识、实践能力水平的命题初衷,整套试题在题型建构上,明显起到促进教学、稳定教学的效果.
2 试题特点分析
2.1 基于事实情境下考查学生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设计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学生最熟悉的,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高兴的看到,每套题都能紧紧依托教材中的情景或在教材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情景展开的命题,意在有效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发展情况.其中最明显的是在试卷中大量采用了教材中的插图或生活场景,说明命题者注重了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注重考查学生将物理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能力,十分必要,应予肯定.
例1 (J卷第1题)下面哪幅图中所描绘的情景可以用光沿直线传播来解释
A.激光引导掘进方向 B.平面镜成像
C.用鱼叉叉鱼D.铅笔“折断”
分析 本题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素材,考查最基本的知识点,注重了试题的基础性.本题源于教材但高于教材,命题者试图通过本类题目促使学生更加关注教材、关注生活,从而在学习中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追根溯源.本题的四个选项分别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三个重点内容,凸显了初中光学知识的核心部位,具有简洁、明了、直接的特点.
例2 (H卷第20题)生活中许多实例应用到物理知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用吸管从瓶中吸饮料——液压技术
B.用重垂线来检查墙壁上的画是否挂正——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C.纸飞机离开手以后,还会继续飞行——惯性
D.从纸条上方沿纸条吹气时,纸条向上飘起——伯努利原理
分析 由于试题中大多数图片来自于教材,很多问题的设置也是围绕教材中的插图进行改编的,所以这样的试卷对考生的心态发挥着稳定的作用.本题4幅图片分别由4个小实验构成,是学生最熟悉的,学生在答题中有种亲切感,为有效答题奠定了基础.题中每个小实验对应一种重要的力学知识的应用:吸管吸饮料主要利用大气压,重垂线主要利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玩纸飞机主要利用惯性知识,沿纸条上方吹气,纸条水平飘起,应用了伯努利原理.这些原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是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的,“课标”中也要求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物理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也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
2.2 基于学习生活过程体验、探究能力升华的设计
各套试题都比较注意学生对实验器材选择、实验操作方法、收集实验数据、结论论证等方面的考查,这是对平时实验教学乃至学生学习过程体验、探究能力发展成果达成的诊断,对今后教学进一步促进重视实验、重视体验、重视动手,激励教师更多的引领学生参与到实验探究活动中去,发挥了很好地导向作用.
例3 (Q卷第31题)同学们常喝矿泉水.那么你尝试过利用矿泉水瓶探究一些物理问题吗?请写出两例,并将其中一例的过程加以简要描述.
分析 平时教学中学生若没有这个发现和体验的过程,是很难做出有意义描述的.透过圆形、透明、装满水的瓶子,看到瓶后的手指变粗了,这是放大镜的原理.这个情境是司空见惯的常事,将其存在的物理知识提炼出来,进行整合、研究、得出结论,这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假如学生在生活中没有这个体验的过程,对于物理描述和建立问题模型都是非常困难的.即使学生有过这样的体验,但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出相应的情景后,能否条理清晰的进行描述,又是对学生描述事物现象、分析物质本质特征等科学素养的考查.因此这是一道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好题,值得赞赏.
例4 (J卷第30题)生活中很多物品都可以用来做物理实验.请你从下列物品中任选一个或多个来设计一个物理实验,并按要求填写到下面表格中.
分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意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整合学到的物理知识,包括对已有经历体验学习过程的回忆,有效考查学生的知识建构与分析说理的能力,是一道开放有度、收放自如的好题目.面对生活实际,发现其物理奥妙,提出物理问题,说明物理本质,对学生科学素养和思维品质的发展至关重要,这样的试题将教师在教学中转变观念、学生在学习中启迪智慧起到促进作用.
2.3 基于考查物理实验探究能力的设计
今年的5套试卷均重视对实验探究的考查,意在引导物理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对物理知识建构过程中的探究性,为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物理思想方法,形成有效的发展渠道.例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力学部分的重点内容和核心知识,感知实验过程和研究方法,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论证;能在生活和生产的具体问题中正确使用杠杆,是对“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的基本要求.
例5 (H卷第51题)同学们利用图1装置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记录数据如下:
(1)写出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具体过程及验证的结果.
(2)杠杆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图2所示,现欲使静止的跷跷板发生转动,可采取的做法是 ___,并说出能驱使跷跷板发生转动的条件___.
分析 该试题前半部分看似平淡,是对杠杆平衡时数据分析和结果的考查,但紧接着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分析“打破平衡”的条件并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分析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场景,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本题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更加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注重对物理知识本质,实验过程的考查,不回避核心知识点及热点问题,将常规的素材赋予新意,该题让学生真正领会了“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内涵,清楚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提升了学生对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再深化的理解.
例6 (H卷第52题)同学们在做教材上电学实验时,发现2B、HB铅笔芯的软硬不同,其实验效果亦不同.他们猜想铅笔芯的电阻可能与其软硬程度有关.于是同学们做实验来检验其猜想是否正确.
(1)林清同学的设计思路如图所示,请指出她设计中的错误和不足.
(2)伟鹏同学说:“不如直接用伏安法测量它们的电阻进行比较”.请你写出他的实验方案.要求:①画出电路图; ②写出实验步骤; ③进行分析论证.
分析 该题考查的内容为电学中的核心知识“伏安法测电阻”.“课标”中要求将科学探究融于科学内容之中进行考查,要关注实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能设计“测量未知电阻”的实验探究方案,通过实验探究感知“测量未知电阻”的实验原理、过程和研究方法,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试题通过铅笔芯这一常见的身边物品在电学实验中的现象,创设出了引发学生思考、质疑的情境,并通过合作交流进而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动手操作,以获得问题的解决.同时也在试题中考查了控制变量、转换、比较等科学研究方法.
3 问题分析与建议
3.1 个别试卷设问的效度欠佳
在一份试卷中的试题本应有难易之分,但难点的设置应与教学要求相关,应能保证有足够的区分度和效度.因中考试卷承载着检测与选拔的双重功能,所以不能为提高难度而失去对区分度和效度的追求.
例7 (H卷第50题)小聪在探究“冰熔化过程的规律”实验中,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线.
(1)实验中选取的测量工具是___.
(2)分析图像可知:
①冰的熔点是___;②冰的熔化规律是___.
(3)请从能量角度解释冰的熔化现象.
分析 本实验是物态变化部分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探究,是一个很好的考试素材.题目(1)(2)两问考查的较基础,考查了测量工具的选取,考查了分析图像总结实验规律,都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指标.(3)问是综合性问题,学生回答起来难度相对较大,尤其是参考答案中的“使冰内部分子的运动及结构发生变化”,学生几乎回答不出来.此类试题注重基础考查、学科特点,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为了提高区分度,一味地提高试题的难度,甚至命制偏题、怪题,就是不足取的了.必须清楚难度太高,区分度也就没有了,这是命题技术的大忌.尤其在参考答案的设计上,更要考虑学生的实际,万万不可偏颇,绝对化.
3.2 有些试题设置的情景不符合实际
命题的素材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通过试题引导学生体会物理认识的应用价值,这是值得肯定的并值得赞赏的.但也发现有些试题在创设问题情景时,所设置的情景严重脱离实际.这种现象有悖于“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例8 (H卷第16题)某中学生的信息档案中,错误的信息是
A.身高1.68 m B.质量50 kg
C.体温36.5 ℃D.步行速度10 m/s
篇7
例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杯子,对桌面有压力,下列有关“杯子对桌面压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杯子对桌面的压力是由于杯子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B.杯子对桌面的压力是作用在杯子上的
C.杯子对桌面的压力就是重力
D.杯子对桌面的压力是由于桌面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熟悉《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的老师都知道,压力概念在新课标中没有明确提出,但该题不仅考查弹力的产生及力的作用效果知识,还考查压力和重力的辨别,以及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等内容。新课标的内容标准2.2.3指出: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此题正是以杯子对桌面的压力为实例,考查了弹力的产生、力的作用效果、重力、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等基础知识。该题并不是对概念进行单纯识记性考察,学生即便熟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了解什么是施力物体、受力物体,知道什么是压力和重力等知识,但如果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也不易得出正确结果。所以该题能较全面、准确地考查学生对力、弹力等知识的学习水平,能突出考查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道难得的考查学生能力的好题。从本质上看,此题重在思维过程,并不是要求学生考前做大量习题,如果学生仅仅是停留在对知识的识记层面上,教师搞题海战术,是达不到良好效果的,这样考查的确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物理素养。
由此提出问题: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中考试题,中考试题应发挥怎样的效能?下面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中考试题应突出基础性
中考试题突出基础,应注重对新课标中的基本概念和规律进行考查,特别是不能假借初高中知识衔接的名义任意加深试题的难度和广度。
例2.(2012年安徽中考物理试卷第14题)我们可以用路程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还可以从初位置到末位置作出一条线段来表示物置的变化。如图1所示,某物体分别沿两条路径从M点运动到N点:第一次先从M到P,再从P到N;第二次直接从M到N,则物体的两次运动( )
A.路程相等,位置的变化相同
B.路程不等,位置的变化不同
C.路程相等,位置的变化不同
D.路程不等,位置的变化相同
此题的实质是理解“初中路程”和“高中位移”的不同,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如果由初位置移到末位置,则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就是位置的变化。物置的变化叫位移,属于高中力学内容。由图1可知,物体第一次通过的路程是MP+PN两段线段,第二次通过的路程是MN,从数学知识可知:MN
命制中考试题应突出基础,力求改变让学生对基本知识死记硬背的倾向,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结构相适应,没有必要随意拔高。应强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
二、中考试题应增强探究性
中考试题应以新课标中的科学探究基本要求为依据,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现学生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和思维有效解决问题的过程,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评价,应巧妙利用探究式学习过程的矛盾,把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疑问与认知冲突作为引出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探究事物背后的“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从而发挥试题的正向引导功能。
例3.(2012年安徽中考物理试卷第9题)如图2所示,利用动滑轮来提升一个物体,拉力F竖直向上。动滑轮其实就是一个变形的杠杆,请在图中标出它的支点O,并画出F的力臂L。
我们知道,动滑轮是一种变形杠杆。杠杆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下保持平衡时,这几个力不会因支点的位置不同而改变其大小。在分析杠杆平衡时,我们为了使问题简化,通常选择某个力的作用线上的一点作为支点,这样该力的力臂为零,该力的大小不会对杠杆的平衡产生影响,求解某个未知量会变得简便些。事实上,还可以这样来认识支点:杠杆绕支点的转动属于机械运动的一种形式,我们可以把支点理解成这种机械运动中的参照物,而机械运动中的参照物选择是任意的,所以,研究杠杆平衡时支点的选择也应该是任意的。也就是说,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不能思维定势,总是认定必须要选取某一点为支点。
为此,我们来探究例3中的问题,如果不考虑滑轮的自重及摩擦,动滑轮受三个力作用,即两边绳子向上的拉力及所挂重物对滑轮向下的拉力。如图3所示,任选一点O作为支点,过这点作动滑轮所受三个力F1、F2、G作用线的垂线,垂足分别为A、B、C,设滑轮的半径为R,取OA=lx来研究F1与F2的大小。杠杆平衡条件为:G(R-lx)+F1lx=F2(2R-lx),由G=F1+F2关系将G用F1+F2代人该式可得:(F1+F2)(R-lx)+F1lx=F2(2R-lx),运算得到:F1R=F2R,即F1=F2,也容易得出F1=F2=G/2。实际上,在研究滑轮所受各个力的大小关系时,选择任何一点作为支点都是可以的,只不过支点选择得合适,计算方便而已,支点选择不合适,计算可能较复杂。可见,支点位置不同不影响力之间的大小关系。对动滑轮而言,研究滑轮所受各力间的定量关系时,既然支点的选择可以是任意的,而且根据题目所给条件,不论选择哪一点作为支点都能确定两力间的大小关系,那么,例3中要求考生“在图中标出它的支点O”的提法显然是不妥的,至于“画出F的力臂L”的要求,其答案更不是唯一的了,而命题者的意图是想让考生选择滑轮左侧与绳子的切点处作为支点,滑轮的直径为力F的力臂,这样一来,显然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对那些思维活跃的考生因答题过程与“参考答案”不同而失分是不公平的,所以,中考题目的编制,应该谨慎且严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试图仅通过简单的语言描述就能帮助学生建立起物理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物理模型,这是很难做到的。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这样做了,则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课堂气氛一定是沉闷的,因此,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亲身体验为基础而展开。科学探究是获取体验的有效方式,而目前我国的师生还不是特别熟悉,主要问题表现在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还不到位,常态课中的科学探究往往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的“假探究”,学生并没有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收获多少真知,他们的亲身体验、感悟往往显得不足,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也没有真正提高。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控制变量法、类比法、分析综合法等科学研究方法,领悟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更重要的是在科学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历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获得真实、全面而深刻的体验,对知识地理解和实验操作技能地掌握等不断深化。通过探究活动,可以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跨越,具有一定思维深度的真探究可以有效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因此,中考的探究题考查不能简单化,应力求在题目的情景、思维方式的呈现等方面有创新、有突破,这样的实验探究题才有价值,从而甄别出学生探究能力上的差异,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引导广大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有效进行探究式教学,让学生确实领悟知识,发展思维。
三、中考试题应注重实践性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中考物理试题也应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物理素材,注重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考查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达成水平,关注知识的社会价值,让他们养成学以致用的意识。
例4.(2012年安徽中考物理试卷第7题)地球的表面积约5.1×1014m2,地球表面的大气压约1.0×105Pa,则大气对地球表面的压力约为___N。
不难发现,本题考查压力的计算,是一道基础题目。已知地球的表面积和大气压的值,根据F=ps求出大气对地球表面的压力为5.1×1019N。但是,命题者没有高度关注到力是矢量,只有在物体各部分受到的压力方向相同时,总压力才等于各部分压力的代数和。而地球表面不同位置的大气压力方向可能是不同的,所以,不能简单地运用公式F=ps来计算大气对地球表面的总压力。如果认为地球是一个标准的球体,按照矢量合成法则,地球表面总压力大小应为0N,而参考答案的结果是5.1×1019N,这显然是错误的。用该题情景考查初中学生,显然误导了学生,因为不仅学生这样处理的方法是错误的,而且如果学生用这种思维对待今后高中物理矢量知识的学习,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实际上,本题可作如下修改:我国的国土面积约为9.6×1012m2,如果大气压约1.0×105Pa,则大气对我国国土表面的压力约为多少N(可近似认为我国的版图在地球同一平面上)。这样一来不仅考查了相关知识,还特别突出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目标的考查,可谓一举多得。
例5.(2012年安徽中考物理试卷第11题)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入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对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B.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C.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D.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晶体熔点与杂质是否有关的了解,以及凝华现象,对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要有所认识。冰与盐混合后,冰的熔点降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是凝华。向冰上撒盐,使冰中参入杂质,降低冰的熔点,使冰熔化;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小冰晶附在底部形成霜。在易拉罐中装有盐的碎冰,然后将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用于实验,混合物的温度可以一直保持在零度以下,在易拉罐表面的确出现了白霜。这种具有生活情趣和物理情景的试题在中考中出现,关注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体验和感悟,有利于激发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热情,有效提升了物理知识的社会价值。
篇8
关键词: 时代性 灵活性
纵观2007年扬州市中考物理试题,命题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紧紧围绕课改的要求,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坚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特别注重命题的时代性与灵活性,突出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考查。对今年的物理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一、贴近时代――求新
2007年扬州市中考物理试题中出现了相当数量紧扣社会脉搏的新题目。例如:
【第18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正在向我们走来,“绿色、环保、人文”的北京奥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1)在奥运村将大量使用太阳能这一清洁能源。图1为布设的太阳能路灯照片,太阳能电池在阳光照射下将太阳能转换为?摇?摇?摇?摇?摇能储存起来,供夜晚路灯照明使用。
(2)奥运场馆的设计中另一个有代表性的环保举措是建立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通过在地下建蓄水池将雨水、中水收集处理,用于冲厕、洗车、道路浇洒及绿化。
小明看到一个自来水龙头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断续地滴落到地上。他想这个水龙头一昼夜要浪费多少水啊!为了测算水龙头一昼夜要浪费的水量,他找来了秒表、量筒。将量筒放在水龙头下,当听到水滴滴在量筒里的声音开启秒表计时,并数“1”,一直数到40滴时,按下秒表停止计时,读出秒表的示数为12s,量筒里水的体积是10ml。则每一滴水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________ml,一昼夜要浪费的水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L。
(3)图2是2008奥运部分比赛项目的标志图,这些项目所包含的物理知识有:(写出2点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足球比赛中有一种球叫“香蕉球”,如图3所示,贝克汉姆特别擅长踢这种球。这种球边旋转边前进,在旋转方向与球前进方向相同的一侧,空气相对于球的流速比另一侧?摇?摇?摇?摇(大/小)。由于球两侧空气的流速不等,产生压强差,最终导致球沿弧线飞行。
点评:本题目的紧密联系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光能的转化、体积的计算、力的作用效果、流体压强四个方面的知识进行考查,具有很强的信度;同时本题目还进行了重大时事、绿色能源、节水环保、体育竞技等方面的教育,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教育性。
【第29题】随着“西气东输”,天然气进入扬州市民家庭,小明家已经开始使用天然气了。小明家原来就有个电磁炉,小明想究竟使用哪种能源更划算呢?小明开始实验并收集有关数据:
(1)小明在水壶里放入5000cm 、20℃的水,记录下当时的气量表示数是134.731m ;随后点火并将火调至最大烧水,开始同步计时;当水烧至沸腾时,气量表读数为134.871m ,需时24min。小明查到天然气热值约为4.0×10 J/m ,单价2.2元/m 。烧开这壶水,水需要吸收多少热量?小明家天然气炉具的效率是多少?[1标准大气压,c =4.2×10 J/(kg•℃)]
(2)小明又取相同的水在电磁炉上加热,使用功率为1000W档正常工作将水加热至沸腾,需时30min。扬州的电费价格为0.5元/度。使用电磁炉烧开这壶水,需消耗多少电能?花费多少电费?
(3)你建议小明家使用哪种能源?请说明2点理由。
点评:本题关注我国正在实施的“西气东输”这一重大工程,从生活走向物理,集中考查热学、电学、能源三个方面知识,题目紧跟时代潮流,较为新颖,同时综合考查了考生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注重方法――求活
2007年扬州市中考物理试题相当数量的题目能够创设情境,潜移默化地对考生实施探究方法的考查。例如:
【第4题】利用图5中哪组器材不能区分图4所示的两杯没有标签的水和盐( )。
点评:本题目,水和盐水的区别,需比较它们的密度,答案A借助浮力知识ρ= ,C利用质量、体积测密度ρ= ;D运用了液体压强的知识ρ= ;而B中的细线和小石块无法测出水、盐水的密度。很显然,本题命题的宗旨在于对考生进行对实验原理的考查。
【第23题】小明和小红在课堂上测量了老花眼镜的焦距。他们联想到:能否测量近视眼镜的焦距呢?于是,他们在课后对此问题展开了探究:
(1)他们想到近视眼镜属于凹透镜,回忆了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请你帮他们完成图6中的光路图。
(2)如果要利用太阳光测量近视眼镜的焦距,他们还需要选择什么器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在方框里帮他们写出实验的操作步骤(也可以画出示意图说明)。
(4)根据你的设计,近视眼镜焦距的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要使焦距测量得更准确些,在操作中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是教学的重点,教师都会强化这方面的教学,学生掌握的情况也较好,但凹透镜的焦距是探究式教学的薄弱环节。本题利用刻度尺测凹透镜的直径、光斑的直径,运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知识计算焦距。本题目的出现,提醒物理教师教学要注意挖掘边缘知识,但同时更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要加强研究方法的教学和学生灵活运用各种研究方法能力的培养,这是今后物理教学的导向。
【第25题】在骑自行车上学的路上,小红看见红灯亮起时,同学小明远远的就停止蹬踏,让车自由滑行,车恰好停在斑马线前。小红想:车滑行的距离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她猜想:①车滑行距离与车速有关;②车滑行距离与车的质量有关;③……
为此,她取来空的圆柱型的玻璃瓶模拟车轮滚动,探究玻璃瓶在水平桌面上前进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
(1)她在探究猜想①时,准备采用施加大小不同的力去撞击玻璃瓶,使它在水平桌面上沿直线滚动,直到停止,观察它前进的距离。除此以外,你还能想到其他更好的办法吗?在方框中画出你的设计简图,并加以简短的文字说明。
(2)她在探究猜想②时发现:如果控制玻璃瓶开始滚动时的速度相同,空玻璃瓶前进的距离和在玻璃瓶里装满沙子前进的距离几乎相等,但玻璃瓶里盛水前进的距离要小些。就这个现象,如果要继续探究猜想②,你接下来将如何操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本题目考查的内容,一是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二是设计实验方案;三是语言表达能力。研究方法是贯穿本题的主线,解答设计方案和作出简短的文字说明时,要体现控制变量法,解答第(1)个问题时,小球要从同一斜面的不同高度滑下,同时还要运用转换法,观察小球前进的距离或压缩弹簧的情况;解答第(2)个问题时,仍需运用控制变量法和多次测量,将不同质量的固体和液体装满玻璃瓶,多测量几组。
总之,2007年扬州市中考物理试题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命题思想,以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彰显时代性与灵活性,突出各方面能力的要求,为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为高一级学校科学地选拔了人才,更对全市今后的物理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是一份难度适中、信度高、选拔性强、质量好的中考试卷。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2002.
[2]2007年扬州市中考物理试题.
篇9
1 递推法解决火车启动问题
递推法解能够解决很多实际问题,火车启动问题就是其中很典型的一种.
例1 已知有一列火车,其每节车厢的质量都为m,如果火车正常启动能够带动30节车厢,那么如果火车倒退启动,能够带动多少节车厢.
解答 火车在不同形式方向上所具有的动能不同,如果要实现火车直接启动,就必须克服摩擦力作用.在火车倒退启动时,车头克服摩擦力所做的总功保持不变,但各个车厢的启动动能出现了变化.
设火车启动产生的牵引力为F,火车与地面的摩擦因数为μ,各车厢间的距离为Δx,根据题意可知F=31μmg,在车头倒启时,车头运动满足(F-μmg)Δx=mv21/2.在拉动第一节车厢时满足
得n
在解决火车启动这一问题时,可以发现火车运动是具有一定规律的,火车在带动第一节车厢到第n节车厢时满足一定的规律,由此可以得到一个计算公式,并利用此公式计算出火车能够带动的车厢数量.在这类问题中找到运动规律是十分重要[JP3]的,规律的总结能够直接帮助学生列出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递推法解决自由落体问题
例2 有一枚小球从高180 m处做自由落体,且每次每次与地面碰撞后的反弹速度都是之前的1/2,求小球从开始运动到停止的运动路程总计为多少.
解答 根据题意可知,小球开始降落时从h0=180 m处落至地面,碰撞前的速度为v0=[KF(]2gh0[KF)]=60 m・s-1,由于小球每一次碰撞后速度都减少[SX(]1[]2[SX)],则第一次反弹速率v1=v0/2,反弹至最高点的路程为h1=v21/2g=h0/22,第二次反弹速率为在解决自由落体这一问题中,可以看出小球在降落时满足一定的规律,根据小球从第一次反弹到第n次反弹的速率可以得出一个公式,由此也可以推断出小球从第一次降落到第n次降落所走的距离公式,从而解决距离问题.
篇10
看似很普通,但细细品味,个中寓意深刻,感觉奇妙.从答题情况看,许多学生含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都选择了答案C,甚至少数教师也犯同样的错误,有位教师在一遍题为“巧用矿泉水瓶做物理实验”这样写道“取一矿泉水瓶,可以在瓶中装满水,然后隔着瓶子观察物体(注意瓶子与物体之间的距离适中),可以看到放大了的物体的虚像,演示凸透镜成放大的虚像.”因此学生出错也就不足为怪了,究其原因,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重视实验教学,尤其没有重视物理实验性习题的教学,就是重视了也没有要求学生认真去观察,去分析,更没有检查实验性试题落实情况.其实这道试题在教材中能找到原型,在苏科版教材8上P97页上的第5题“在水杯后面放置一个小泥娃,透过水杯观察小泥娃的图像.改变泥娃与水杯的距离,请描述你所看到的像的特点并分析可能的原因”几乎和该题一样.如果学生认真做了,教师认真分析了,考试还有什么问题?由此看来这道题的奇妙之处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该题很好地贯彻了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要进一步重视物理实验的教学,要着眼于科学探究的过程,要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试题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能以学生熟悉的现象为研究对象,用学生常见的物品为实验器材,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尤其在实验的过程中还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分析,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如果我们做了实验,但没有仔细观察,就会出现选择答案C的错误,因此该题对物理教学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2)试题明确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实验性习题的检查指导工作.一般来说教师对学生的书面作业批改的较细致,发现问题能及时指导讲评,对学生的课外作业过问的不多,尤其是学生课外实验性试题过问的更少,就像该题书本上有原题,很多学生在考试时还很茫然,出错的人很多,就说明了这一点.作为教师也要认真亲历实验的过程,不能凭经验,想当然,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工作游刃有余,不贻误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