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问范文

时间:2023-03-20 20:47: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与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篇2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的道理,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巩固和提高,要有学问必须兼学兼问,只学不思或只思不学都不能成其学问。这里的问不仅是提问,更是疑问,有疑而生的问,需要思考去解决。

学贵有疑,这是广大学者公认的道理。一个不会用自己思想的人是不会进步的,他所学的充其量也只是一些死板的道道,是不能致用的条条框框而已。疑是什么?疑在哪里?疑是徜徉在知识海洋边时被浪花溅湿的样子,疑是登攀在知识的奇峰险壑中莫名的惊叹,疑是仰望星空时发现熟稔的影子又变了模样,疑是凝神于花开花落时叩问生命的变化。疑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知与未知,在偶一低头的刹那,在注目凝视的恒久中,在擦肩而过的飞鸟里,在静静伫立的槐树下,疑在心头闪过,在口中念叨,在眼里迷失,似虹般绚丽多彩又生命短暂,连起似不可能连接的两端,串起属于它们的精彩。

学因疑而生动有趣,因疑而丰富多变。知识是点,疑是线,将它们串成玉泽般光亮的金石。学生的学因有疑而快乐,认知加上自己的思考,继而在探索中求解,豁然开朗时乐趣顿生,进而乐学喜研,学习不催而自动。有好问的学生,虽然纪律欠佳,每有问题总喜欢插嘴发表个人观点意见,但成绩往往出色,就因其善思有问,在学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产生问题并寻求解决,自然,这样的学习效果比只听不思的好上几倍,而且还可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让自己在存疑析疑解疑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学习上我们应当更多地去问,问课本,问自己,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课外书,问社会。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会更有效,更快乐,也才会有更大的人生潜力。

篇3

从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对于智育的评估工作比较完善,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实施过程与步骤比较严格、规范,并且学生学习成绩直接和老师业绩考核、奖金、职称评聘等相关利益挂钩。与之相反的是,在德育方面的工作,不管是在考评机制,还是在考评制度、条件上都缺乏标准的量化体系与操作性。甚至一些学校,还没有将德育教学体现和业绩作为评估老师业绩的指标。部分学校在编制德育实施规划与方案时,没有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与德育教育工作,从而忽视了学生差距、年级差异,在教学内容与目标上大致一样,不仅脱离了教学实际,同时也没有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开展德育工作,从而直接影响了德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操作性与针对性。部分学校由于没有根据教学要求,将德育灵活的融入到教学环节中,从而也就不可能形成教书、管理、服务育人的德育网络。另外,部分学校在德育教学方法上,以传统说教的形式呈现,不仅不能创新,也影响了新形势下德育教学工作。

二、改进小学德育教学工作的措施

(一)强化基础德育作用

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思想品德作为德育教学的重要途径,不仅具有基础德育的作用,同时也是小学德育教学的主要活动范围。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是为了让学生初步养成关心集体与他人以及城市节俭、勤劳勇敢、踏实负责的思想品德与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习惯,从而初步具有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它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通过传统的道德标准、观念,面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学,不同的道德观念、观点、规范就像种子一样进入学生大脑,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习惯。

(二)积极探寻各教学中的德育作用

在小学教学中,将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还能提高德育实践力度。因此,在现代小学德育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要求,将德育功能有机渗透到各个学科中,让学生在理解社会、感悟生命,对自然进行认知的过程中,接受文化与思想品质熏陶,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同时,老师在和学生的日常交流中,必须根据学生思想品德,进行随机教育,从自身待人处事、举止言谈以及仪表态度中,展现表率与模范作用。

(三)努力开展各种德育实践活动

篇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的道理,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巩固和提高,要有学问必须兼学兼问,只学不思或只思不学都不能成其学问。这里的问不仅是提问,更是疑问,有疑而生的问,需要思考去解决。

学贵有疑,这是广大学者公认的道理。一个不会用自己思想的人是不会进步的,他所学的充其量也只是一些死板的道道,是不能致用的条条框框而已。疑是什么?疑在哪里?疑是徜徉在知识海洋边时被浪花溅湿的样子,疑是登攀在知识的奇峰险壑中莫名的惊叹,疑是仰望星空时发现熟稔的影子又变了模样,疑是凝神于花开花落时叩问生命的变化。疑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知与未知,在偶一低头的刹那,在注目凝视的恒久中,在擦肩而过的飞鸟里,在静静伫立的槐树下,疑在心头闪过,在口中念叨,在眼里迷失,似虹般绚丽多彩又生命短暂,连起似不可能连接的两端,串起属于它们的精彩。

学因疑而生动有趣,因疑而丰富多变。知识是点,疑是线,将它们串成玉泽般光亮的金石。学生的学因有疑而快乐,认知加上自己的思考,继而在探索中求解,豁然开朗时乐趣顿生,进而乐学喜研,学习不催而自动。有好问的学生,虽然纪律欠佳,每有问题总喜欢插嘴发表个人观点意见,但成绩往往出色,就因其善思有问,在学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产生问题并寻求解决,自然,这样的学习效果比只听不思的好上几倍,而且还可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让自己在存疑析疑解疑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学习上我们应当更多地去问,问课本,问自己,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课外书,问社会。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会更有效,更快乐,也才会有更大的人生潜力。

篇5

“问题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创造性教学的方式.“以问题为中心”,就是以问题为纽带来组织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以问题为载体来贯穿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变成为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把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变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2问题教学的意义

“问题教学”是一种开放的、发展的、难以预设且又充满挑战与活力的教学方式.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理解和获取知识,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思维,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问题教学的核心与策略

不要把学生当作“待灌的一只瓶”,而要把学生看作“待燃的一堆柴”,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这堆柴燃烧起来.而“问题教学”的核心却在于问题设计,问题的质量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因此,如何增强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已成当务之急.

3.1问题设计应具有趣味性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作为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内在动力,在学生认知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趣味性问题往往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与探究的欲望.

如在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力的合成》的新授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春晚赵本山小品《卖车》中的“智力测验题”来设计问题引入课题:

师:“1+1”在什么情况下等于3?

生:(学生觉得很有趣)在算错的情况下等于3.

师:那么“1+1”在什么情况下等于2?

生:(哈哈大笑)在算对的情况下等于2.

师:但等《力的合成》学完,同学们自然又会明白:“1+1”其实在算对的情况下也可以不等于2.

通过趣味性问题的设计与引答,带动了学生的课堂情绪,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2问题设计应具有情境性

德国一位著名学者关于情境与知识有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与知识,犹如汤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与美感.因此,教师应力求营造出新奇有趣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吸引到情境中,再巧妙地将知识融入其中,进而促使他们用自己特有的感受与方式进行分析与思考,从而获得体验与感悟.

如在学习“互感和自感”时,教师可创设“千人震”的学生游戏情境.用1.5 V干电池一节,日光灯镇流器一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连成如图1所示的电路,让学生手拉手,连在线圈的两端.当闭合开关时,学生并无感觉;但当断开开关时,学生都有强烈的被电击的感觉并连忙缩手,对此他们惊讶不已.有了学生自身的亲身体验,自然而然会主动、积极思考:“36 V以下的电压为安全电压,这里仅1.5 V而已,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3.3问题设计应具有针对性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了解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所以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深入研究新课标与新教材,做到“脑中有结构,心中有学生”,才有可能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人教版教材选修3-2第五章第二节《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中,描述正、余弦交变电流的四值:“峰值、瞬时值、有效值、平均值”以及围绕四值展开的电表示数、电量、热量等,一直是学生的思维难点,为了有效化解思维难点,教师有必要精心编制如下习题:如图2所示是交流发电机的示意图.线框abcd处于匀强磁场中,已知ab=bc=10 cm,B=1 T,线圈匝数N=100,线圈电阻r=5 Ω,负载电阻R=5 Ω,线圈以500 r/min的转速匀速转动.设计问题如下:(1)感应电动势(感应电流)的最大值Em(Im);(2)写出感应电动势e(感应电流i)的瞬时表达式;(3)从图示位置开始经过1/60 s时感应电动势(感应电流)的瞬时值;(4)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5)从图示位置开始转过60°的过程中平均感应电动势(平均感应电流)的值;(6)从图示位置开始转过60°的过程中,电阻R的发热量QR;(7)从图示位置开始转过60°的过程中,电阻R上流过的电量qR;(8)线圈转动一圈,外力做的功W.

有针对性地将四值及围绕四值展开的物理量以问题串的形式引领学生辨析疑难,全面暴露出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错误认知,进而在分析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

3.4问题设计应具有启发性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学生经历了“愤”的过程后,教师才能“启”.因此教师必须致力于提高“设问”的艺术,其中最重要之一的就是提出的问题必须具备启发性,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始终处于“跳一跳能够着”的状态,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如继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第四章第七节《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二》之后,《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临界问题》的习题课教学中,如何通过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出临界状态及临界状态下所对应的临界条件.教师不妨引入经典例题:如图3所示,一细线一端固定于倾角为53°的光滑斜面顶端P处,另一端拴一质量为m的小球.然后设计陷阱、对比式的启发性问题(1)(2):

(1)当滑块以a=g/2的加速度向左运动时,拉力T与支持力N为多大?

(2)当滑块以a=2g的加速度向左运动时,拉力T与支持力N为多大?

笔者先让两位学生到黑板进行板书,得到问题1的答案T=1.1mg,N=0.2mg;问题2的答案T=14mg/3,N=-mg;接着组织小组进行讨论,对两位学生的答案及解法进行评价,所有小组一致认同问题1的解法及答案肯定没有问题,问题2的解法肯定亦没有问题,但对问题(2)的答案均持质疑态度.笔者就设计问题与学生对话如下:

师:“斜面对小球的弹力N小于零(话外音连续两次)说明什么”?

生:(此时有部分小组内的学生开始纷纷议论,并有预设的精彩声音出现)“小球已离开斜面”.

师:(笔者顺势而为)“能否用一个形象的字眼来形容此刻小球的运动状态”?

生:(给予30秒思考,就有学生举手发言)“飘”(笔者“狠狠地”表扬了该学生).

师:从问题1到问题2,能否找出“这样”的一个特殊状态,“怎样”的特殊状态?大家能否读懂我的心思?

生:(给予60秒思考,过后一个学生主动站起,自主提出了)小球欲离却未离斜面的状态.

师:笔者借该学生之口,顺其自然道出了本节课的主题-《临界状态》,其所对应条件就叫临界条件,即N=0.通过以上连续性的设问,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篇6

一、问题与问题群的内涵 

关于问题,有着不同的界定和理解。《现代汉语词典》对问题的解释是:①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②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③关键,重要之点;④事故或麻烦。美国学者纽厄尔和西蒙对问题的定义是:问题是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知道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美国科学家波兰尼也提出:“问题只有当它使某人疑惑或焦虑时,才成一个问题。”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问题”的基本特征:一是明确的对象性、指向性,二是特定的现场性、情境性,三是解决的焦虑性、急迫性,四是行为的过程性、探究性。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对“问题”作出了较为宽泛的解释,他认为:“主问题是在阅读教学中能够对教学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问题’或‘话题’‘活动’,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研究主问题,实质研究的是课堂提问的技巧。”以上解释更加丰富了作为行为活动“问题”的内涵,也扩展了作为“教学活动”问题的外延。作为主问题,它贯穿并主导着教学活动的过程,促使学生共同参与积极的活动之中,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并在交流对话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因此,主导性、凝聚力、撞击力和延展性是主问题的重要特征。 

问题群,就是针对某一教学主题或在某一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设计的推进教学进程、实现教学目标的有内在关联、逻辑性强的系列问题。问题群中的问题,更多来自于教者的课前预设,也源于教学中的即时生成。科学性、针对性、关联性、层次性和探究性是其基本特征。 

二、问题与问题群的落脚点 

无论是“问题”“主问题”,还是“问题群”,其产生都应是基于文本、基于文体、基于教情和学情的。不同文体的文本,其“问题”的关注点和生成点往往不同。就表现目的来看,有重于“事”、重于“知”、重于“情”、重于“理”;从文章结构看,或注重缘由、过程和结果,或重视论点、论据和论证的严密统一,或讲究释项清晰,或讲究开头、正文、结尾的格式规范;在语言特点上,有的生动形象、有的严密概括、有的简洁准确、有的平实得体;在表达方式上,不同文体对叙述、议论、抒情、说明各有侧重。正是文本的独特性、文体的多样性、教情与学情的差异性,赋予了语文教学丰富多彩而各有侧重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也决定了教者预设“问题”的针对性、指向性,学生发问“问题”的丰富性、情境性和课堂追问“问题”的即时性、探究性。因此,“问题”产生于课前、课中与课后,“问题”可以是教者的提问、学生的发问及师生的追问。“问题”产生于教者课前的独立备课与集体备课中,产生于课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产生于课后的教者反思与学生的复习演练中。 

三、基于问题与问题群导学的教学 

基于问题与问题群导学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问题为导引,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问题的生成、解决与扩展应贯穿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之中,体现在扎实、有序而高效的导学过程之中。面对具体的学习文本,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将会发现诸如字词、文学常识、写作背景、文体特征、表现手法等众多、零碎的“基础性”问题,这些问题多数是学生可以自我解决的。 

例如:某生在预习《说屏》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2.文中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对说屏有何作用? 

3.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在合作学习阶段,生生通过课中的交流、对话,促进对基础性问题的解决,同时会形成共性的、尚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发挥集体的智慧才能解决,并进而形成难度更大的“主导性”问题。如: 

1.“屏”之为“屏”的根本点是什么? 

2.这篇文章的文体究竟是什么? 

围绕以上问题,教师首先指导学生从“屏”的位置、造型、材料及作用等方面分析、理解,概括提炼出“屏”之为“屏”的根本点是“呈立板状的被置于室内或室外某种位置以起‘障’‘隔’‘蔽’的作用及艺术装饰作用的物件。”从而真正理解和把握“屏”的本质。通过对文体的辨析,丰富了学生对“说”的理解,体会到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第一个问题与人教版课文后面提出的问题,答案相同,但问的方式与立足点不同,从对文本的“认知层面”走向以“文本为用”的“生存层面”,教会学生学会认识、学会反思、学会运用。 

在对“主问题”探究的基础上,教者再次要求学生研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问题提出。至此,一生提出以下疑问:“文章的开头说‘屏,我们一般都称之为屏风。’文章用大量篇幅写‘屏风’,这与文题《说‘屏’》相符吗?”这个拓展性的问题,即刻激发了大家的探究兴趣,有同学查阅并朗读了字典、词典上对“屏”的解释,经过激烈的讨论,有人认为文章题目不准确,应该改为《说“屏风”》,有人认为文章详略失当……至此,教者问道:“我们如何帮助陈从周修改这篇文章?”这又是一个即时生成的立足于能力训练的实践性问题。学生相继提出了以下三条建议:一是补充有关室外之屏的说明内容,从室外之屏的材料、位置、造型、装饰进行补充;二是补充室外之“屏”的有关诗句,这样便于和室内之屏的说明形成呼应,前后风格一致;三是补充现实生活中屏的发展、变化,比如医院的屏风、工作的隔断、小区的花墙、学校的橱窗等等。至此,教者欣慰地说:“明天我们共同欣赏出自大家笔下的更美的《说‘屏’》。” 

篇7

【关键词】英语专业 英美文学 文学教学

英美文学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它对于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培养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和提高自身人文素质修养有着重要作用。但当前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如教学课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缺陷等。通过合理的教学策略将此类问题解决,文学课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

一、 英美文学教学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

1.学时短、内容多。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内容覆盖范围广,包括英美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文学名家及重要作品。此外文学课教学不单指文学作品的赏析,还涵盖了文学史和相关文化背景的讲解。但是当前英美文学课的教学课时普遍偏短,这往往导致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难以把握庞大的教学内容。如果不能科学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则往往出现教师对文学知识进行面面俱到地讲解,占用较多的教学时间,而讲解的深度却有所欠缺,最终教学任务可能无法顺利完成。

2.方法单一、教材陈旧。当前英美文学授课所用教材内容大都比较陈旧,主要集中在古典作家及其著作,现当代作家作品偏少。且大部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脱离,学生对其学习兴趣不高。此外,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往往采用系统讲授法,将理论知识满堂灌,使学生被动地接受各种信息,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绪。

3.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在英美文学课程考核中,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传统闭卷考试的方法作为考核手段。学生为了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往往被动地参与到文学课的学习中来。记笔记、做练习仍然是他们的主导学习模式,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意识较差。单一的考试模式削弱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此外,如果将书面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评价依据,则会忽略对其学习过程的评判。最终的评判结果缺乏全面性。

二、 英美文学教学的对策

1.优化教学内容、促进自主学习。鉴于文学课教学内容多和学时少的矛盾,教师可根据教学重难点,提前给学生划定学习范围。针对重点内容布置思考题让学生自行搜集资料解答,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可针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进行解答,进而再根据教学要点补充讲解学生忽略的知识点。这样一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师不仅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丰富学习内容、鼓励学生阅读原著。针对教材陈旧这一问题,教师可从学生的英语水平入手,选择与其学习情况相符的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教材了解文学作品,激发其学习兴趣。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讲授文学知识外,还要对学生阅读、分析作品的技巧进行讲解,使他们学会自主赏析文学作品。对于英美文学中的名家及经典名作,如诗歌、小说等,则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去阅读原著,在阅读中获得启发开拓视野,进而提高英语学习水平,提升自身文学素养。

3.强化互动教学、变换教学方式。文学课的性质要求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改变以传统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模式,从学情分析着手,结合讨论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图像、视频等将文学内容生动地呈现出来。还可鼓励学生对经典作品如戏剧、小说等进行情景再现,通过角色表演和情景模拟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4.改进考核评价方式。为了在教学中全面、客观地对学生做出评价,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力求使评价方式多元化。传统闭卷考试的方法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监测与评价,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可将多种评价方式结合,例如,围绕教学重点,教师可布置各类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小论文、文学评论、研究报告或者小测验的方式来完成,并且将这些评价结果归入到课程的总评成绩中去。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增大,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三、小结

英美文学是英语专业学生课程学习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起着积极的作用。在英语专业文学教学中,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渠道,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改善文学课的教学效果,使它更有力地促进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小迪.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校园英语,2012(11):34.

[2]李春香.英语专业本科英美文学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文学,2013:10.

[3]万海艳.英美文学教学中引入团队学习策略(TBL)[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4

篇8

【关键词】中学英语,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衔接,解决策略

一.引言

大学英语和中学英语是两个不同的学习阶段,解决好两者之间的过渡和衔接问题,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很有必要。而长期以来大学英语与中学英语教育教学却存在着各自为阵,相互脱节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英语教学整体上的宏观调控,妨碍了学生从中学到大学英语学习的平稳过渡。本文旨在通过一个全新的角度,从英语阅读方面出发,了解中学与大学英语阅读衔接问题的现状,并提出一些解决策略,帮助学生逾越阅读学习障碍, 提高大学英语整体教学效果,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二.中学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衔接问题的阐述

2.1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存在问题

中学是应试教育,有着中考和高考的束缚,学习任务繁重,除了课文和练习外,多数学生几乎不进行课外英语阅读。他们只是上课听老师讲课、记笔记,下课后做作业。学生忽视阅读策略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很多情况下,学生以完成任务的标准来完成阅读任务,不注重背景知识的积累和词汇量的增大。遇到生词就读不下去,立刻求助字典,不能容忍“模糊理解”,造成阅读速度缓慢。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受传统语法教学影响,过多地重视语法,讲解单词,补充词组,罗列搭配,逐句逐段分析句子结构等。对语言知识的讲解大大超过了对文章本身所表达信息的分析,学生也就从通过阅读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转为忙于记录词、短语和句子结构的用法。教师没能真正重视学生的个人体验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阅读学习的过程,只是一味的追求结果。因此,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也就不能一针见血。

2.1. 中学英语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差异

我国目前中学英语和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存在着很大差异。在中学阶段,学生已经适应了“保姆式”教学,习惯于在老师和家长监督下学习。而大学的英语教学方法则恰恰相反,教师只是引导,主要是注重学生课堂参与,,阅读教学侧重语言交际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相比之下大学阶段的学习更具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仅大学起始阶段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比较低,更主要的是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到茫然。学生学习过程中从一个方向转变为另一个方向,无论从心里上还是生理上都无法适应。而很多老师和新生未能充分认识到这一差别,教师没有积极的引导学生做好过度,学生也没有从高中的学习模式中转变过来,这就出现了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衔接的问题。

三.解决策略

阅读不仅是学习的目的,更是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它在英语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解决阅读衔接问题就迫在眉睫。笔者从个人教学实践出发,主要提出了两点建议:

1. 学法方面

应试的英语教学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中学的英语学习方法是由题海战术提炼出来的,学生的阅读学习也是完全由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习惯了这种被指导的模式,已经失去了主观思维能动性。教师的授课方式也比较单一,阅读教学也只强调语言基础知识,在学生脑海中,阅读就只为了学习某些词句和表达以便更好地做题。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重篇章,重思想,重表达。这样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就会突然感到不适应。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大学英语和中学英语学习的不同之处,让学生逐步克服学习依赖性。教师可以通过略读、寻读、寻找朱题句、判断推理和利用上下文语境猜测词义等策略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进入大学阶段之后不懂如何去开展自主阅读活动,教师应给与积极地引导,指导学生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推荐难度适中的课外阅读材料,并加入文化背景的理解,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词汇方面

有70%的学生认为英语阅读的最大障碍是词汇。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的关键,也是学生们的“硬伤”。“没有语法不能很好地表达,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D. A. Wilkins 1972) 词汇学习应贯穿始终,大学教师要掌握中学英语的积极词汇,在巩固这类词汇的同时,帮助学生把中学英语中的非积极词汇转换成积极词汇。可以采用诸多方法来扩大词汇量。如颇受教师和学生青睐的构词法,它包括转化法、合成法和派生法(词缀法)。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利用构词法知识对单词的结构进行解析,并且尽可能的使其充满意义和趣味,会令词汇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前缀anti- (反;抗;防),词根是body,学生就很容易猜出antibody就是“抗体”的意思;imperialist(帝国主义者),由此推断出anti-imperialist是“反帝国主义者”。又如表示数的前缀: mono- (表示一;单—)、di- / bi- (表示二)、tri-(表示三)、 rect-、pent(a)-、hex(a)- / sex- 、hepta- / sept- 、oct-/ octa- /octo- 、nona- / ennea- 、deci- / deca- 、centi- 、milli- 、kilo-等等。还有一个备受关注的方法是word-family:Words have families。学生会感到有趣,单词也有家人,亲戚和朋友,其实现代英语中大量新词都是借助于原有的词复合而成的如person:personal / personally / impersonal / personality / personify / personification;

individual : individually / individualistic / individualism / individualist / individualize。最后,教师也有必要教会学生使用词典的习惯,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词汇的能力,使得阅读得以顺畅的进行下去。

篇9

教学方法的实质是教师如何把一定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教师处于主导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思维活动很频繁,教师的提问,教师或者学生的评价,问题的设置都紧紧维绕着学生的思维这一中心的,如果教师的问题设置的好,提问的艺术性、技巧性强,将大大影响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思维过程中的迁移能力,联想类比具体问题抽象化能力等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教师作为培养学生良好思维的人,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情景,提出问题,并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学会提问。不会提问的学生,决不会是一个优秀的学生,没有问题的学生,往往也不是一个好学生,他们往往只是为了学知识,有些学生好像学了很多知识,但他们不善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原因就是没有学会学习,没有找到新旧知识结合点的方法,没有学会“信息加工法”

只有教师为学生提供情景,甘当“陪客”,从中导演设置一系列问题,让问题去启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的信息加工,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从而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以很好培养。

(一)提问的方式。

1、提问要有一定的间隔,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时间,不要让提问重新变成自问自答。

2、禁止学生集体回答,如果集体回答,容易使部分学生失去思维的机会,也容易使少数学生滥竽充数。

3、提倡学生间的相互提问,变教师设疑为学生置疑。

(二)学生回答后教师的评价。

1、教师的评价:不能匆忙评价或不评价,不能简单的“对”或“错”的评价,评价应指出为什么是对的,错在何处,指导学生如何去分析问题、回答问题。

2、提倡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自己或同学来评价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能使学生的思维积方主动。

篇10

一、德育概述

德育是一种针对性强、计划详尽的能够让受教育者在无形中接收教育者想要传达的思想以及社会生存所必需遵守的道德规范活动。德育的开展要求教育者能够遵循社会发展原则,将社会的客观要求和受教育者个人品质进行充分的结合。

二、小学德育教学开展现状

1.学校对德育开展的重视度不够。长期以来,学校对文化课的重视要远远超过对德育课的重视,将文化课的成绩作为评价一名学生的硬性指标。德育的内容只占据了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的一部分。尽管一些学校开展了德育,但是在实践上还存在观念的落后,对德育课程的进行缺乏创意,导致德育活动开展浮于表面形式。

2.德育教学方式陈旧。小学阶段各个年纪使用的德育方式、教学内容等是一致的,采用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一些和德育有关的故事,学生被动听教师讲解的故事,没有调动学生主观意识对故事展开讨论。最终,学生也只是了解了几个德育的故事,无法达到小学阶段德育的真正目的。

3.德育目标不切实际。一些小学德育目标设定的较高、较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导致最终德育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三、完善小学德育教学的策略

1.积极转换小学德育观念。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在科技的快速发展下出现了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够改善原有枯燥的教学。为此,小学阶段德育教师需要认识到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德育开展的重要性,创新教育理念。同时,在素质教育倡导的今天,小学教师需要认识到德育对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将德育内容恰当地融入到教学体系中。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德育教学方式的选择对小学德育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激发学生对德育学习的积极性,甚至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为此,小学教育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德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德育教学可以生活为基本切入点,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德育内容进行结合,将抽象化的德育知识变得生动化、具体化。在以“秋天的收获”为内容的德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秋天的印象,还可以让学生和自己的家人、朋友交流在秋天的收获。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将从网络上获得的教学资源向学生进行展示,并根据教学的资源的特点对其进行分类,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

3.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教学活动。在小学阶段,学校每周都会组织不同形式的主题活动,为此,小学德育教学可以充分应用这些活动条件,在活动中向学生渗透德育知识,将课堂所学的德育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课外实践中。对于学生之间成绩较大引发的学习心态问题,教师可以开展“一帮一”的活动,组织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结对学习,让学习好的学生带动学习差的学习进行学习,让学习差的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学生之间的友爱。在这种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能够在学生之间培养一种团结互助的精神,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4.尊重学生学习成长规律,制定合理的德育教学目标。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较差,还没有形成科学的德育观念,对社会上事物的认知也处于一种模糊的发展阶段。为此,对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展德育,重点在于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在开展德育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全面了解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根据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情况确定适合学生学习的德育方法,引导学生能够进行独立学习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