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心理障碍范文
时间:2023-03-30 11:17: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克服心理障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后进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以下表现:
一是大多数后进生在心理上都存在较强的自卑感。在老师的眼里,后进生是“劣质学生”,没有受到批评已经不错了,更谈不上有什么特别的关爱;在同学的眼里,后进生是“怀学生”,同学怕惹来麻烦,对后进生是敬而远之,后进生一般都是形单影只,孤苦伶仃,内心充满自卑,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生活在自我封闭的圈子里。
二是后进生往往缺乏自信心,对周围的人缺乏信任感。在家长眼里,因为他在学校表现差,学习差,经常被老师告状,家长感觉脸上无光,也对他失去信心,经常受到指责,甚至招来打骂。所以久而久之,产生了逆反心理,导致他们拒绝学校与教师的一切正确教育,自暴自弃,不求上进。
三是后进生在行为上表现为学习不认真,生活态度消极。后进生一般都存在着学习不认真,不遵守纪律,对自己放任自流的现象。
针对以上表现,我采取了一下方法:
一、多鼓励支持孩子,重塑孩子的自信心
面对后进生,要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避免用“老眼光”看他们,克服“刻板效应”。即客观地、实事求是地、一分为二地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尊重、信任而健康地成长起来。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尊重、信任而健康地成长起来,要试着给每一位学生一种温暖的、关心的、情感上的支持所造成的良好气氛,给予他们更多的真挚鼓励和赞扬,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启发性地回答,并提供极有帮助的知识材料;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从言语上亲近孩子
我们班有一个学生,父母对他的教育是不成功的,导致他学习跟不上,纪律松散,在班上是一个后进生。父母对他的打骂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老师的批评也不过是耳边风。这个孩子的情况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我主动和他交朋友谈天,经常站在他的立场上来分析问题来理解他,补偿他所缺少的东西。渐渐的,孩子向我敞开开了他的内心世界,使我又看到了他的另一面,于是我在作文评语中写到:“别人说你是没有自尊心的学生,要我说你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孩子。你用你的眼睛来看世界,用你幼小的心去评价好、坏、美、丑,你比谁都分得清。你是一个坚强的孩子,你并不是一无是处,而是由很多优点,比如你特别喜爱体育,爱好篮球运动,在体育课上你很活泼。如果你对学习也像打篮球一样,你会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学生,老师注视着你的进步!” 后来我还尝试让他当体育委员,结果这名学生自担任学习委员以来,能够自觉遵守纪律,常常把自觉的行为同好学生拍在一起,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
三、从行为方式上亲近孩子
篇2
摘 要 单杠教学是体育系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绩及体育系的发展。为此,本文以某体育系学生为例,重点探讨了单杠课程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并针对性提出了一些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旨在提高单杠教学的效率,以供借鉴。
关键词 单杠教学 心理障碍 产生原因 方法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各界对于学校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且对体育教学效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体操是学校体育教学课程的重点,在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由于体操教学需要直接或间接与运动器材发生接触,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体操教学的难题,也导致部分学生对此产生了心理障碍。但体操知识和技能是每个体育系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内容,对增进自身的各项素质及面对各种挑战都有所帮助。由此可见,克服体操教学中的心理障碍是十分有必要的。单杠是体操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具有较大的难度,且单杠教学中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的几率较高。因此,本文着重探讨单杠教学活动中心理障碍产生的运用及其克服方法,希望能够推动体操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某学院体育系的本专科学生(150人)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访谈法
从90名学生中随机抽出45名进行分批座谈并做谈话记录,从中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和有价值的结论。
2.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大量有关体操单杠教学心理障碍的资料,并对有关资料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1.缺乏勇气导致的心理障碍
体操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运动项目,其要求练习者不光要有健壮的体魄更要具有过人的勇气,这是因为所有的体操项目都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对于首次接触单杠课的大学生来说,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对于那些缺乏勇气者,在练习的过程中,由于不能很放松地按照动作的要领去做,便很容易受伤,由此而产生心理障碍。如在单杠教学“杠上转体180度”这个动作,胆子越小,动作越不舒展就越容易从杠上掉下来而受伤。
2.动作理解性错误导致的心理障碍
并不是所有的体操动作只要示范就能让学生学得很好,单杠教学犹是如此,更多的是要通过语言讲解动作要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动作。由于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理解能力,大部分学生能很好理解动作要领,但是也有的学生理解出现偏差而由此出现一些身体损伤产生心理障碍。如单杠教学后“摆转体90度下”这个动作字面意思是向下摆,这样很容易落地不稳受伤,其实应该是先向上摆。
3.动作技术掌握脱节导致的心理障碍
每个体操动作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部都有固定的连接,单杠动作更是有严格的节奏性。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动作节奏,不但不能很好完成动作,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如单杠教学中的“骑撑前回环”动作,这个动作要求骑撑状态下先撑起,把身体送出去,但很多学生把这两个环节一次性完成了,这样虽然转动速度快但没有转动半径很容易从杠上掉下来受伤而产生心理障碍。
4.自身结构导致的心理障碍
每个体育项目都有自己的选材特点,体操也不例外。体操项目要求身材中等,重心较稳等。但对于普修课,每个体育系学生无论身材如何都要进行体操学习。在单杠教学中,有些动作对于身材比较高大和上下肢比例不协调的人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更容易失败而产生心理障碍。如单杠上的“腹回环”身材较小者转动和上体较短者转动起来会较容易,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身的结构特点,这种无法克服的困难便会使他们产生心理障碍。
5.蛮练受伤导致的心理障碍
体操项目是一种需要综合智能的活动,单杠同样如此。其要求练习者在练习中要积极调动大脑进行思维,从而更好地运用支配肌肉进行工作,协调地完成动作。但有的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这样便很容易导致动作变形而产生心理障碍。如“后倒挂膝上”这个动作要先冲浪然后瞬间打腿才能上去,如果只是会打腿而不会冲浪,一味蛮练就很容易使手受伤,丧失练习勇气,产生心理障碍。总之在单杠教学中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以上5个方面只是其中的一些表现,但是都是较为突出的表现,具体的比例如图1。
(二)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
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针对以上5种现象提出以下几种方法:
1.针对缺乏勇气者而导致的心理障碍,教师应善于观察,多给予帮助,支持和鼓励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在技术的学习上可以适当给他们降低练习难度,由易而难逐步提高。同时鼓励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在轻松亲密的环境中使心理障碍得到缓解,进而克服。
2.针对动作理解性错误导致的心理障碍,应在实践的同时加强理论教育,任何体操实践课的学习都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指导,单杠也不例外。与此同时教师应积极讲解、示范,对于学生多次出现的错误应及时给予指导纠正,在纠正过后要让学生进行多次练习以形成动力定型,减少运动损伤进而克服心理障碍。
3.针对动作技术脱节导致的心理障碍,教师在教学时应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如先进行分解教学使每个动作环节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然后再进行完整教学。再者,教师可以多用语言传达信号或者多示范以建立学生完成动作的信心,同时可鼓励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保护和帮助,从而使心理障碍逐步消除,舒展优美地完成教学动作。
4.针对自身结构导致的心理障碍,教师可以酌情降低练习难度,但同时应对他们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对他们多进行一些身体素质的练习和心理疏导,更为重要的是让他们进行坚持不懈的技术练习。虽然单杠会使学生在练习中产生一些伤害,但此时教师应多关注他们。在心理障碍出现的瞬间给予学生及时帮助,让他们的心理障碍在第一时间得到克服,提高教学效率。
5.针对蛮练受伤产生的心理障碍,教师应多做这些学生的思想工作,要循循善诱。要使他们知道,单杠教学虽然需要力量但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更多的还要依靠本体感觉和神经,只有这样才能完美自如地完成动作,减少伤害从而减少心理障碍。
以上5条克服心理障碍方法只是针对不同情况提出来的,当然还有其它克服单杠教学中的心理障碍方法如谈话法、游戏法等。总之单杠教学有其独特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产生的心理障碍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单杠教学中轻松愉快地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的探讨,笔者给出以下几点结论及建议:(一)在单杠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用语言和示范去感染学生,为其克服心理障碍酿造良好的氛围;(二)单杠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因为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克服一切心理障碍的基础;(三)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使学生变压力为动力,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减少心理障碍产生的几率;(四)单杠教学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多种保护措施,增强学生的信心,以克服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篇3
对待他们,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工作。
一、多与学生接触,进行感情交流
古语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跟任课教师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喜欢一位英语教师,也往往喜欢听他的英语课,并能主动接受这位老师所传授的英语知识。因此,教师应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做学生们的良师益友,使他们真正地喜欢自己,爱上自己的英语课,从而能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为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应当精心设计作业,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及时为后进生补缺,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都能克服胆怯、自卑心理,善于发现自身的长处。
二、联合多方教育力量,营建心理教育的良好氛围
要想切实转化英语学困生,光靠个人的一点努力是不够的。有些学困生不光是英语差,其它功课也较差。如果他只在英语学习上受到激励,其它课上却不断受到冷落、打击,刚被激起的一点自信心和上进心也许很快就会泯灭,因此对于他们要联合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广大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等来共同关心帮助,营建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他们无论在家庭或者在学校,都沉浸在这种良好的心理感受中,从而激发起不甘落后、迎难而上、奋勇直追的意志和行动。
三、善于捕捉闪光点,适时恰当地进行赏识教育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加强对学困生的观察、引导和帮助,要善于捕捉其闪光点,适时恰当地进行赏识教育。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小的成功或有点滴的进步时,应适时提出真切的鼓励,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篇4
【关键词】高中学困生;克服;英语学习;心理障碍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因而学生最关心、最困惑的就是学习问题。目前的中学生面临着来自学校、社会、家庭的沉重的学习压力。不少中学生心理负担较重,这影响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育人。学生心理负担过重,焦躁不安,心理行为不健康,很难形成健全的人格。而如果能抓住初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去除学生中这块最大的“心病”,则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要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并实现“减负不减质”的目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增加对学生心理的疏导十分重要。
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智力因素与其他学生并没有显著的差异,他们大多表现为不大愿意学,甚至不想学。造成英语学困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传统的英语教学以教学为中心,视学生为知识容器,这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学生在课堂的任务就是听、记、背,过后容易遗忘;使得学生对英语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厌学情绪;英语基础差;学习环境的制约。由此,我们不难想象这些学生现实的状况,由于暂时的英语成绩跟不上,老师、家长对他们失望,,同学看不起他们,令他们产生较强烈的自卑感,久而久之,英语学习中不懂的东西越积越多,从而使他们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和对立情绪。
对待他们,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工作。
1. 多与学生接触,进行感情交流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尊重学困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心态。让其体验到老师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只要关心、爱护学生,真诚和蔼地对待他们,并且给予他们一定的尊重和信任,就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向孩子投入热情,无私奉献,就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教师应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做学生们的良师益友,使他们真正地喜欢自己,爱上自己的英语课,从而能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为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应当精心设计作业,因材施教,分层要求,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都能克服胆怯、自卑心理,善于发现自身的长处。
教师只有用自己诚挚的爱心去拥抱学生,才能真正感化学生,才有可能细致观察,正确评价,宽容对待学生们.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尤其需要有爱心的老师完成,爱心是促进学生进步基础和情感前提,而缺少爱心,教育工作就失去了它的人性本质。
2. 利用各种渠道,充分认识学生 这里说的认识,包括了解、识别、懂得等含义。教师只有真正认识学生,才能从深层次上正确地理解和尊重他们,才不会出现盲目的关心或责备。赏识教育法的前提是,认识学生,包括认识学生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优缺点等等。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历史背景等复杂的因素,学困生尤其如此。老师必须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才能充分认识,也只有充分认识了学生的个体资料,才能正确的运用赏识教育法。平时可以多和学生交流、沟通,尤其是学困生,在生活上做他们的好朋友,学会倾听和尊重从能走进学生的心。此外,还要多从各科科任老师那里经常地得到有关每个后进生的学习、生活、纪律作风等方面的信息。只有认识了学困生的方方面面,才能为以后的赏识打下基础。
3. 联合多方教育力量,共同关心学生 要想切实转化英语学困生,光靠英语教师一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有些学困生不光是英语差,其它功课也较差。因此对于他们要联合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广大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等来共同关心帮助,使他们无论在家庭或者在学校,都沉浸在这种良好的心理感受中,从而激发起不甘落后、迎难而上、奋勇直追的意志和行动。
4. 善于捕捉闪光点,适时恰当地进行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教师赏识学生,使学生感到自己的行为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和赞扬,因此,它具有鲜明的激励功能。赏识教育的主体是“赏识”,通过表扬、肯定或者适当夸大学生的某些闪光点,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教育者应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看到学生每一点点的进步,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心中拥有成就感,每天都感受到在进步中成长。事实上,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渴望获得尊重、肯定、信任和关怀。让学生在老师的赞许和认可中增强自信心,满意地实现自己的目标,这就是“赏识教育”所起的激励作用。我们老师要懂得欣赏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的任何一个特长都要肯定,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并正确引导,使学生多种多样的才能和天资得到充分的发展,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变化的关键时期,此时尚未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同时非常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因此,激励能满足学生内心的积极因素,形成肯定自我的意识。这种肯定自我的多次沉淀,就会积累孩子的成功感,就会树立成功的信心,这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篇5
论文摘 要:在数学的学习中,由于数学本身的特征,往往使学生产生惧怕的心理,这种心理阻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如何消除这些障碍,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的。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对某些刺激产生心理障碍。数学的学习也一样,数学本身的特征,比如高度的抽象性和思维的严谨性,往往容易使学生产生惧怕的心理。另外,数学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有目的的心理活动,达到目的就包含克服困难。如对此认识不足,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那么该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呢?
一、学生
推到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的动机,而兴趣则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浓厚的兴趣会使人的大脑思维更活跃,从而感知更清晰,观察更细致,想象更丰富,因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消除恐惧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数学价值的教育,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再认识,变抽象为具体,联系实际,从而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比如说,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选取大量与知识相关的、典型的、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的语言体现数学概念与结论、思想与方法的学习环境。用生动的语言讲解数学概念与理论,给学生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
数学的学习中,在基础知识转化为综合能力的心理过程中,有的学生认知水平总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化,原有认知结构在对新知识的同化或者顺应时往往容易出现障碍,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深化,注意联系,构建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在处理难点问题时,注意做到既要会分解又要会综合,层层深入,消除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二、教师
在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时,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首先要以情感与学生相容,让学生亲近教师,亲近数学。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比如说,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严谨的推理、有机的联系等,这些都能给学生以感染,激励学生对数学产生“情感”,消除心理障碍,达到数学水平、品质的提高。
总之,良好的学习状态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益的保障,优化学生的学习状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是每个教师所关切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状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在学习中产生自信心,在求知中感到成就感,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真正的接受数学,排除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篇6
摘 要 本文从理论实际出发,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和相关文献资料,对当代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因素以及如何克服心理障碍方面的文集进行分析归纳,旨在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增强此类人群在当今社会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障碍 探析
当今世界是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在高负荷的学习生活之后,随之而来的是高强度的就业压力,在这些严峻的形势下,青少年学生中越来越多的出现心理障碍等心理问题,严重的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多元化,使得教育逐渐意识到只有人的生理、心理高度的和谐统一,克服心理障碍并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技能,才能更快更好的担负起伟大的社会责任,才能更健全的成长。
一、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心理活动中出现的轻度创伤,是指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的轻微的心理失调。属于正常心理活动中暂时性的局部异常状态。它是一种由各种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心理障碍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焦虑、适应、抑郁、人格障碍、强迫等几种类型。
二、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
(一)需要的多样性
青少年时期是从身体的急剧变化和性成熟开始的,此时期是身体逐步发育完成的时期,第二性症的出现,必然会影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影响生理和精神需要的发展。在这一时期个体学习政治、文化,掌握社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按照一定的社会生活规范初步完成个体社会化,使个体达到社会成熟的阶段。
(二)思维的组合性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
青少年学生的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都发展到接近成人的新水平。在感知和观察方面较以前更富有目的性、系统性、全面性和深刻性,其思维能从一般原则出发,运用理论来分析和综合事实材料,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手逻辑的推理,已开始具有辨证思维的特点。
(三)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人对于自己的意识特别是人我关系的意识。它是人把自己这个主体从客体中区分出来,并且从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中认知自己的行为表现、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等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包括以下几点:1.要求深入地了解自己和关心自己的成长;2.自我评价能力与自我教育;3.自尊心的发展;4.人生观的初步形成;5.职业的选择。
三、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
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较,由于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的特殊性,青少年学生群体可能要经受更多的心理矛盾和精神挫折,因而,这一发展时期的心理障碍也会表现得更加突出。调查资料表明,在校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小学生约为13%,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而大学生则高达25%左右;另一项调查结果也显示,在18―29岁年龄组当中,大学生组(约18―22岁)是出现心理问题最多的一个时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绝不能用单一的因素来解释,而必须从多方面、多维度去考虑和认识。
(一)由于各种原因无法真正溶入学习生活
学生的继续社会化是在校园里进行的,它有一个巨大的特点,即青少年学生习惯于将其他同龄尤其是高出自己年龄又比自己优秀的学生作为自己的参照群体,自觉与不自觉地予以模仿。一旦无法溶入自己的参照群体,就容易产生心理恐慌甚至心理疾患。
(二)社会文化环境变迁所带来的压力
人的心理本质上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正常发展的因素,它同样也是影响心理异常变化的重要因素。跨文化心理学家马尔塞拉认为,社会文化之所以能够引起心理障碍,是通过压力和个性改变来实现的。当代青少年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中生活、成长起来的一代,改革开放作为我们这个社会的一种具体的社会变革形式,它给学生所带来的重要影响之一就是观念的变迁。传统的价值观不断地与现代价值观碰撞,新旧价值观不断地发生着冲突。由于学生处于一个自我意识尚未完全成熟,价值选择和判断仍缺乏稳定而统一的发展阶段,他们在处理某些问题上就会显得紧张甚至是困惑,也就相应地要产生较多的适应障碍。
(三)巨大的压力也是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主要是考学(针对于初高中生)和就业(针对于大学生)。据新浪网报道,在2003年大学毕业生中,约有44万人找不到工作,相当于30%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对于农村的贫困学生而言,考上好的高中和大学是他们认为可以改变生活的惟一方式,因此在入学前就普遍背负着沉重的压力,而这种压力在入学后却有增无减,在巨大的心理压力面前,保持平和、健康的心境变得异常困难。
青少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既有社会原因,又有个人因素,且经常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独特性加剧了他们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和复杂程度。因此,只有通过个人以及全社会的努力,从源头上杜绝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四、如何克服心理障碍
当今社会,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群体人生观、教育观、家庭观等观念的转变,使青少年学生面临着更多更重的心理负荷,若不能及时的疏导与调节,就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障碍,对其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以及社会、家庭带来不良的后果。要克服心理障碍,具体可以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不断提高对自我的评价,对自己作全面正确的分析,多看看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多想想成功的经历,并且通过不断进行自我暗示,自我激励:“我一定会成功的”、“我一定能行的”等进行长时间锻炼,逐步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
(二)想办法不断增加自己成功的体验,寻找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作为试点,努力获取成功。如果第一次行动成功,使自己增加了自信心,然后再照此办理,获取一次次的成功,随着成功体验的积累,心理问题就会逐步被自信所淡化掉。
(三)有意识地选择与那些性格开朗、乐观、热情、善良、尊重和关心别人的人进行交往。在交往过程中,你的注意力会被他人所吸引,会感受到他人的喜怒哀乐,跳出个人心理活动的小圈子,心情也会变得开朗起来,同时在交往中,能多方位地认识他人和自己,通过有意识的比较,可以正确认识自己,调整自我评价,提高自信心。
(四)加强理想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起崇高的人生目标,是克服学生心理障碍与提高心理技能的根本途径。在心理问题较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个人中心较重,过分注重自我的需要和自我的情感,没有摆正利益关系,因而遇到问题时心胸往往不开阔,在挫折面前比较脆弱,难以适应环境。这需要青少年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经受成败,使其真正领悟到人生的价值,增强社会适应性。
(五)从心理上培养起防御心理障碍的机制,完善个性,提高适应外界压力的素质,是青少年学生发展时期心理教育的重要任务。应激事件是人人都要面对的,但应激事件只伤害那些适应力差的心灵。因此,青少年学生只有密切联系社会,通过与社会的交流而从中汲取营养,才会形成对外界不利刺激的抵御能力,从而消除心理上的各种障碍。
参考文献:
[1] 李晶.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1999.03.
[2] 曾儒香.浅谈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02.
[3] 杨锐.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与自我调适[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S2.
[4] 昝忠,宋平.大学生心理障碍及调节[J].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0.03.
[5] 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篇7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障碍 ;成因; 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近几年来,由于我市普通高中的不断扩招,只有中考中末段考分的学生进入了职业学校。这些学习上的学困生、思想品德行为上的问题生成为了现阶段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构成的主要成份,这些学生一般来说内心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障碍。如何开发中职生的潜能,如何让他们摆脱自身的心理障碍?为此,笔者展开了对中职生的心理障碍的调查分析,旨在了解造成其心理障碍的原因,找到解决心理障碍的方法,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一、中职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何谓心理障碍?它是指心理活动失调或心理失去平衡。笔者通过对本校中职生的调查了解,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有: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惧怕心理。
二、中职生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
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社会的、学校的影响,更有学生自身的因素。
1.家庭的影响
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赏罚褒贬,以及他们的世界观、信仰、待人接物的态度,对具有高度模仿性而缺乏选择性的中学生来说,起着性格上的奠基作用。此外,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社会环境及人际关系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使得部分家长无法对自己及时作出调整,并予以适当反应。这就导致自身情绪易产生剧烈变化,使神经系统过度紧张及大脑功能紊乱,最终导致心理失调。
2.社会的影响
当今社会正处在变革的时期,由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愈来愈激烈,人际关系也显得复杂了,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因素便越来越多,从而出现了改革开放的主旋律与某些不健康的思潮并存的局面。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状,是非分辨能力尚不够成熟的中学生,在猎奇心理的驱使下,往往是去其精华、吸其糟粕,崇拜的是侠客,追求盲目的自由,好以逆上来标榜自己。
3.学校的影响
当前,由于不少中学还未很好地实行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有些学校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只关心学生的文化考试成绩。久而久之,学生就与学校领导和教师形成共识。只有考出高分数,达到某重点学校的录取线才是好孩子、好学生。考试成绩、升学档次成了衡量有没有出息的标准尺度。因此,学生也就将考试升学的挫折,看成是人生的挫折和失败。而教师又没有预先为他们储存好如何面对挫折与失败的信息。在考试升学的挫折面前,想到家长或教师的斥责,学生便自然感到惶恐,感到前途渺茫,有些人便选择了逃避的做法-离家出走,给家庭、学校、社会,也给自己造成了不应有的缺憾。
4.学生自身的原因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心理发展错综复杂,追求成人感、独立性意向、自尊心等心理目标。但是,这些心理目标与现实生活中的依赖性出现了矛盾:他们要求权利却不愿尽义务,要求被别人爱而又不懂得爱别人,难以正确地评价自己,过于自信、自负。在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虚荣心驱使下,他们故意表现得横蛮无理,甚至有意与教育者对抗,其行为往往与教育者的意愿背道而弛。
三、消除中职生心理障碍的对策
中职生心理障碍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他们心身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采取对策予以解决。因其心理障碍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十分复杂的背景形成的,所以对策也是多方面的。
1、要讲究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有弹性,严而有法,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尤其是有心理障碍表现的学生,家长除了督促其子女发扬刻苦精神外,还要掌握一定的度,多鼓励,少指责;多发现闪光点,淡化他的缺点。
中职学校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制。学校要构建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主,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校园内设立"心声家园",由专人负责管理,及时解决学生通过书信、电话、QQ等反映的各种心理问题,使学生早日走出心理困境。
3.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促进班集体关系的和谐、融洽。
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人际交往和沟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然而,由于不少中学的教育以考试排榜为特征,过分强调学生之间的竞争,导致学校生活紧张、单调。加之现代家庭住房单元化、独生子女增多的特点,从客观上束缚了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结果造成了同学之间情感淡漠,师生之间缺乏信任。这样的班集体,不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随而也就不能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
为此,学校应通过课程、讲座、咨询、讨论、学习小组、实验等形式,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结交朋友,使学生在日常交往群体中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取得进步,克服紧张、恐惧、偏见、敌意、猜疑、嫉妒等不良心理倾向。
4.建立约束机制,加速"转轨"进程。
在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建立包括独立的心理素质教育目标在内的考核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估体系,要用心理素质教育的指标引导、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建立教师评估以及教育质量评估的监测保障机制。教育行政机关应加强对素质教育的督导,强化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督导检查和评估验收,加快中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进程。
综上所述,中职生心理障碍是完全可以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的。因此,我们大家都应以一种积极的、开放的和正面的心态和科学工作方式、方法去帮助他们从困惑中走出来,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在其已有的发展水平基础上和可能的发展潜力上,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职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成因和对策李大健中国教育学刊2002年6月第3期
篇8
[论文摘要]在体育教学中常有部分学生出现恐惧心理、紧张情绪等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本文结舍实际,对此类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及其消除方法进行了探讨。
在体育教学中,常有部分学生或因完不成诸如双杠、单杠等课目中较为复杂的动作,或因在考核时出现动作失误而造成情绪紧张,此类情况的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手出汗、脸发白、脚发抖,说不出话。究其原因,前者属于心理素质太差,而后者则属于心理障碍所致。多年来,我对学生在体育课中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及其消除的办法进行了一些探讨,颇有效果,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就心理学来讲,心理障碍有多种表现形式,但本文提到的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中产生的恐惧心理、紧张情绪以及由此而起的自信心不足、害羞等。根据体育心理学分析,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很多,如身体状态、个人性格、环境、天气等,都会对心理产生影响。如有的运动员虽然平时训练时表现出的水平很高,但在比赛中却发挥失常,不能象平时一样准确地完成动作,此类典型事例不胜枚举。凡是起消极作用的心理状态就是心理障碍。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也会在各种条件下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1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1.1较差的心理素质。有些学生由于平时锻炼的不足而导致身体素质较差,常常怀疑自己完成动作的能力,缺乏或失去自信心。wwW.133229.CoM因此,当他面对器械时就会产生恐俱、紧张,造成心理障碍。
1.2情绪紧张。在体育活动中,特别是做器械动作时,要有适度的紧张和精力的集中,否则过度的放松,容易产生外伤。但有些学生却紧张得过度,这样会使肌肉用力失调,神经系统反应迟缓,表现为动作变形、失常。如在做双杠练习时,先做的辅助练习(支撑前后摆动)还正常。但面对完整练习或在教师关注的时候,就过度紧张,产生上不去杠、摆动浪的幅度不大或节奏不好、下法分脚、身体失去控制等现象。
1.3情绪不稳定。情绪的稳定性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体育课在室外进行,而且动作练习时要轮流练习,前面的练习者做动作失败,尤其是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动作失败,会对后面或身体素质稍差一些的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如果教师动作失败或不顺利,更会使学生情绪不稳定,导致动作练习时信心不足而失败,这种现象有时会造成连锁反应。
1.4课堂气氛。课堂气氛对学生练习的效果影响很大,轻快、活跃的气氛可减轻学生的紧张情绪,有利于疲劳的快速消除,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相反,如果课间气氛沉闷,就会使学生感到心理压抑,对动作的练习会有厌烦心理,从而产生很大的心理障碍。
1.5恐惧的心理遗留。是指在新动作练习时产生,而在复习中也会存在的恐惧心理遗留。如上次发生过失败动作,那么下次课中就会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的感觉,对这个动作的练习产生消极的影响,再做这个动作时就害怕、哆嗦、肌肉用力失调。
1.6性格的差异。根据个体心理活动的倾向不同,可把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向型的人对外部世界表现为关心、有兴趣、开朗、活泼、对周围事物容易适应;内向型的人不愿生头露面、沉静、孤僻、对周围环境不易适应。在体育课上表现为内向型较外向型的人易产生心理障碍。
2如何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2.1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教师要在课上或课下与学生增加接触,与其交谈,了解他们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做针对性的帮助和说服教育,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工作。
2.2提高示范讲解能力。示范讲解是体育教学中一种最重要的方法,它能启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概念,正确规范的示范讲解要求教师讲解的语言要通俗易懂、·简单精炼、生动形象,示范的动作要规范、标准到位、轻松、优美,应边示范,边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缓解学生可能产生的紧张情绪或恐惧心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并提高其动作练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学生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另外,在示范讲解过程中,对动作关键和难点要重点示范和讲解,让学生有心理准备,练习时减少失误。如果教师的讲解示范不够通俗易懂,简易精炼,示范带有惊险性等,就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教师要提高讲解能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2.3针对学生的恐·俱。心理,加强对学的思想工作。鼓励学生提高自信心.使学生懂得,只要勇敢去努力,都能完成动作。要着重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坚韧不拔、排除万难的精神,使学生以饱满的精神和积极情绪投人训练之中。
2.4调整练习顺序。根据平时了解,发现和培养班里的体育骨干。要发挥素质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的带头作用,可让这些学生带头练习,给其他学生做榜样,增强其自信心;发挥学生之间帮带学的作用。
2.5加强帮助与保护。在练习时要加强保护,教师要讲清楚帮助保护的方法、作用,让学生感到即使动作失败,也是安全的,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增强信心,在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动作时,保护者要帮助完成,提高肌肉感觉,领会正确的动作要领。如在单杠翻身向上时,保护者可托起练习的臀部,帮助其完成,然后逐渐减少力量,直到学生独立完成为止。
2.6纠正错误,个别辅导。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中出现共性错误时,要让全体学生停止练习,然后指出错误之产生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当个别学生出现错误动作时,可个别辅导,可以找较好的学生进行帮助,以减轻其紧张感,但此时要注意学生自尊心的调整。
篇9
造成学生掉队的原因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1.中学一年级的学生对母语的语言、语法、词汇相当熟悉。当他们接触一 门与母语表达方式迥然不同的新语种时,由于两种语言的要求不一样,因而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所以,初学者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是他们不断克服这种旧的认知习惯,建立新的认知习惯,克服母语的干扰,不断扫除心理障碍的过程。这个过程过渡得越快,外语学习效果就越好;难以克服,则会掉队。
2.这时如果老师不及时指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学生难免掉队。
由于老师不掌握学生心理障碍,不有的放矢,以及方法的不力,使这些本来可以争取过来的学生,没有争取过来。掉队生队伍的不断扩大在班里蔓延开来,则愈加不可收拾,甚至会影响到一部分较好的中等学生。
3.现行中学英语教材每节课的份量很重,对听说读写技能要求高。听说能力的培养也和读写能力的培养一样,不能单靠听、说这两项能力的训练就能使学生获得,还要其他方面知识和能力的辅助才能培养出来。在课堂上老师既要讲,又要引导学生练,还要考虑如何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等问题。由于教学内容多,时间紧,很多学校甚至完不成课时教学计划。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的学校采用加课时的办法,有的采取赶进度的办法。加课时导致学生负担过重,赶进度造成学生消化不良。加之学生年龄小,自控力差,贪玩,不大动脑筋研究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没有及时解决,便滑了下来。
4.老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使学生不适应而掉队。有的学生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和跟上队的学生比拉了一大截,要让这部分学生赶上来,不能只给他们"吃大锅饭",要给他们"开小灶",他们需要个别帮助。
篇10
关键词:女生 游泳 惧水心理 成因 克服方法
一、引言
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获得取决于教学过程整体的优化,而优化教学的关键在于学习的优化。为此,课堂教学要为学生获得新信息提供最佳的方法。游泳教学是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运动,由于环境、运动项目及学生本人的性格、身体素质、体育基础知识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影响,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障碍的形成无疑会影响游泳技能的学习掌握。为此,针对水的环境产生的不良心态,探索并优化教法,克服心理障碍,加速教学进程,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障碍,采用切实的方法及时的予以消除,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二、恐惧心理的具体表现形式
1、怕水
教师组织学生下水练习时,一下水池紧张地用手抓住同伴或靠在池边,严重的甚至大声喊叫。
2、不敢把头浸入水中
其一由于害怕被呛水或喝水,不敢把头浸入水中,不会屏气,总是把头抬得很高,这样既增大了前进的阻力又人为减少了浮力,人体就要沉入水中,所以又导致喝水和呛水。其二由于水的压力,造成了呼吸困难,出于本能和反应,总是把嘴闭得紧紧的,用鼻子来呼吸,这就犯了游泳的大忌,这样很容易把水吸入气管,造成呛水。
3、紧紧抓住辅助物
最初练习时,老师会给学生浮板等辅助物,当教师在适宜时候要求学生脱开辅助物练习时,心理恐惧的学生往往都放不开辅助物,总是担心放手后会沉下去。
4、动作僵硬
由于紧张,在动作技术教学中,手脚动作僵硬。在练习蛙泳腿部动作时,膝、踝关节特别僵硬,教师帮助时也难翻动其脚丫。自由泳打腿练习时,肩部僵硬而拱起,腰部僵硬而下塌,结果导致身体不容易浮起。
三、恐惧心里的成因
1、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差,动作结构复杂等客观原因是形成恐惧心理的重要原因
内因是事物的决定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完成运动练习的基本条件,女生初学游泳时,由于自身的生理习性基础差,不熟悉水性。自身的条件不能满足或无法达到自己对安全的需要时,碰到挫折或失败,就会使身体和精神造成很大的负担,并产生恐惧心理。
2、意志品质差,缺乏自信
一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总认为自己体质弱、素质差、技术水平低,在动作练习时,总是不敢迎着困难上,错误地夸大动作的难度,加上他人并无恶意的说笑,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对游泳感到害怕。
四、针对恐惧心里提出解决方案
1、消除恐惧心理的方法恐惧心理经过认真诱导是可以得到调节并且消除的
在对女学生的游泳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与心理障碍的特征,进行分析、诱导、区别对待。这样可以培养她们的注意、记忆、思维、感知、认识、情感能力。在提高她们能力的同时,运用暗示和提示、保护与帮助、自我诱导等辅助手段,就可以逐步消除心理障,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
2、明确学习动机,加强自信心培养和自我安全保护练习
有好的学习动机是克服游泳心理障碍的关键。因为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积极学习游泳的心理动力。因此,教师在开始学习游泳时应让学生充分了解游泳在生理、心理方面的价值,了解游泳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学生潜在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认知的心理训练法
除了加强课前的心理准备外,还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心理训练的措施。教师应针对女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进行增强信心的心理训练使他们逐步树立学会游泳的信心。
五、结论
在游泳教学中,恐惧心理是女生游泳最常见的心理障碍,教师应充分了解造成学生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了解学生心理因素与游泳教学、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关系重视应用教学心理法。教学过程中做到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加强兴趣诱导,寓教于乐,充分掌握学生上游泳课的心理状态,并针对性地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不良的心理状态,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游泳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六、建议
1、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游泳技术过程中,各种惧水心理类型具有可变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控制和调节心理状态,使之向有利于教学方面转化。
2、游泳课教学,教师要避免和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所产生错误动作的影响,要重视熟悉水性的教学,消除学生对水的恐惧感。教学中必须做到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陆龙方.游泳初学者如何克服怕水心理[J].中国学校体育,2003,(3).
[2]苗广明.浅探游泳教学中怕水心理的排除[J].韶关学院学报,2001,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