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范文
时间:2023-04-10 09:0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有效教学;影响因素;参与;互动;发展
中国的教育从来没有停止改革的脚步,尤其是近些年来,教学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教学的本质渐渐由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合作探究”了,即通过探究学科知识和日常生活而产生教师和学生自己的思想过程。当前流行的观点和模式,把课堂教学变成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这不仅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也体现了时代精神和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不管怎么发展变化,都离不开学习必须是有效的这一基本出发点。
1什么是有效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是什么呢?有效教学就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理念体现了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理念,体现了新的课堂教学的标准。学生的参与是基础,有没有互动是灵魂,师生共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目标。由此,参与、互动、发展就成了有效教学的三个标准。
2有效教学的标准
2.1参与
2.1.1学生参与。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发挥主体作用,要有积极性、主动性。那么,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关键是要看老师是否给学生留出学习的空间。学习空间要留足,有了空间,学生的主动性就起来了。
学习空间有这样几个内涵:思考的空间;表达的空间;交往的空间;实践的空间。思考的空间是基础,表达是思考的进一步发展和升华。交往是指师生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是思维的进一步提升。而实践的空间,就是给学生留出操作实践或解题实践的机会,这也是重要的学习实践。学生能想的就让他们自己想,能说的就让他们自己说,能做的就让他们自己做。如果注意留足这四个空间,那学习的主动性就体现出来了。
2.1.2教师的参与:教师的参与也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同时又是辅导者。教师角色的定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转型,是一种静悄悄的革命。教师的职责是精心组织、引导有效学习,学生在困难的时候及时辅导,引导时利用好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述的有效结合。讲授是重要的引导方式,这是教师的角色参与。有些学校,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参与充分,而教师参与不足,这样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能将师生参与进行科学的整合起来,这样的课堂会走的更远一些。
2.2互动:互动是一种教学的指导思想。世界上存在这两种教学:一种是灌输式;一种就是互动式。那么什么是互动式教学?这关键是要看教师。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运用的教学设施要符合学生的需求、兴趣、规律和学习基础,教要对学有针对性。在课堂上,任何教学行为如果没有针对性,就没有必要存在。互动是针对学习需求的教学,针对性提高了,课堂有效性就提高了。那么,如何才能提高针对性?课堂上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学习,后期进行指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教师巡视发现问题,了解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交流,这是提高课堂针对性的方法之一。提高互动能力也是提高教学能力的关键。
2.2.1课堂互动的分析:对于课堂互动的分析,教师要抓住主要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譬如对提问的分析、讲授过程的分析、教学环节的分析等等。对课堂上提问的每一个问题,讲授的每一个知识点,对教学过程中涉及的每个环节都逐一进行分析,看哪是可以去除的,哪是可以改进的,效果怎样,针对性怎样,反复思考琢磨后,再放到别的课堂上去实践,久而久之,也会提高效率。
2.2.2有效学习时间的探究实践: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习质量。针对课堂学习时间的分析,要先做好两个准备:一是录制一堂课,要求拍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和教师的讲授过程。二是制作一个观察量表,将每一时段、每一个内容细致划分,再判断是否是有效地学习时间、讲授时间。课堂教学时间分有效学习时间和非有效教学时间,学习时间一定小于或等于教学时间。有效教学时间是指学生在这段时间内有一定程度的情感、认知与行为的投入。将非有效教学时间找出来,分析原因,并根据此原因找出解决办法,再放到别的课堂去实践,再观察有没有变成有效教学时间,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水平,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2.3发展
2.3.1学生的发展:针对学生的发展,教学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这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内涵。学生发展包括学生在这一学科中知识与技能的发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往往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却忽略了知识技能是其它方面发展的基本载体。如: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本设计学生学习前后左右,教材编者的目的并不是要训练学生知道什么是前后左右,而是要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知识目标所承载的能力目标。
②情感态度价值观:课堂上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可能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各种情感体验:乐趣感、成功感、焦虑感、厌倦感等。前两种体验是积极的,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自信心,在情感体验中发展各种态度。所谓态度,是对一个问题的看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对学校的态度、对教师的态度、对学习的态度,还会产生对班级的态度,对同伴对学科的态度。这一系列的态度的形成,都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产生的,要重视态度的形成,这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教育质量能否提高,看学习态度怎样,这就产生一种理念,学生对学习的主观幸福感与学习成绩有着密切的联系。
③过程与方法:新课改强调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但其实质是师生教与学结合互动的过程,过程中相互形成的方法。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同时要进行学生学法指导的设计,帮助学习掌握科学的、适应学生个体本身特征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3.2教师的发展:每一位教师都会有一个成长历程:从新教师再到有一定经验,再到研究型教师。做研究型教师是大多数教师的努力方向。研究型教师的特点是有研究欲望,热爱学生,欣赏学生,将教学当成一份事业,而不是单纯的职业;研究型教师会有比较长时间的研究实践。研究课堂,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气魄;研究型教师特别善于课堂反思,善于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善于总结实践经验,从而形成教育特色和风格。一个有教学特色的教师,就是在反复实践研究中形成的。将实践经验研究提升起来是个较难跨越的瓶颈,要打通理论与实践的通道。长期开展课堂教学的研究,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也是由经验型教师转向专家型教师的基础。
3有效教学的几点启示
(1)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自己感受到学习的兴趣、愉悦,德育为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地态度。
篇2
关键词:兴趣;创新;实验;能力
一、用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物理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只有当学生对物理这个学科感兴趣才会去主动地学习和探究。物理这个学科有很多知识需要用实验来完成和展现,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爱做实验这个特点,用物理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的教学有好多时候都是在实验室完成的,有一些物理现象只凭教师的讲解学生是无法理解的,需要用实验来帮助教师辅助教学。大多学生对实验都很感兴趣,所以我们教师要通过这种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例如,讲授《光的折射》一课,光的折射现象主要是因为穿射物体的密度不同而发生的一种物理现象。课文知识和定义都比较抽象,因此要通过实验的方法来加以解释和展现。我设计了以下实验情境。在课前先准备好道具把一张纸板上粘贴上一条纸剪的小鱼,把一枚大头针绑在小木棍上当鱼叉,然后让一名学生将小鱼浸没于装有水的水桶中(模拟鱼在水中活动的情境),让另一名学生来叉鱼,然后叫他举起来让全班同学看,结果发现鱼叉插在鱼的上方,再叉第二次,还是没有叉在鱼的正中位置,全班同学都感到好奇。然后我换上另一名同学来叉鱼,情况依然如此。这样课堂的气氛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在这个时候引进课本知识,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创设情境的办法可以让学生更加聚精会神的理解和学习课本知识。
二、初中物理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我们的社会是不断进步的,不断进步的社会要求我们必须要有所创新。学生的创新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物理这个学科有好多定义和定理都比较抽象和难理解,教师不能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定理和公式,要结合试题去理解,只有理解了定理和公式,才可以做到灵活运用。当教师讲完一堂课后要让学生及时复习,复习的过程中要反复记忆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另外,我们教师要结合生活实例来完成物理知识的教学。比如,闪电、打雷、下雨,这样一系列的自然现象都可以用物理知识解释。
三、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感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这个学科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心人,平时在生活中多观察、多发现。有些物理现象当自己真的看见了的时候视觉上的刺激要比我们单纯学习物理课本印象深刻。教师要组织学生多参加课外实践,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奇特现象。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都比较强,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个特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当教师在讲完一堂课后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本节课的内容,然后用自己的办法加以理解和掌握。对于比较抽象的知识点和定义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去辅助记忆和理解。物理学科占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最大的特点就是“趣”,在教学过程中,可用有趣的实验操作、生动的物理现象、有意义的科学趣闻、惊险难忘的幻灯片等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沉醉在学习氛围中。
四、初中物理教师应充分注意课堂教学的艺术
课堂的教学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站在学生的角度把课堂分层次、分主次地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重点在哪里,着重听重点的部分和难点的部分。一堂课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过30分钟,教师要抓住这个30分钟把课堂的核心部分传授给学生,充分提高课堂的效率。
学生在一节课里能够接受的信息量也是有限的,教师在上课时要少讲精讲,注意控制教学的节奏,不要拖沓冗长。相比之下,我们更提倡节奏较快的教学,因为它能培养学生快节奏的思维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来更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在短的时间里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这要求我们教师要把整个课堂分好层次。由于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会有一个短暂的疲劳期,教师可以想办法设计一个教学,像物理课常用的制造悬念、动手操作、小组讨论、轻松幽默等方法,都可以给学生意外的惊喜,帮助他们渡过疲劳期。只有控制好节奏,才会使信息更快地为学生所接受、所内化。
篇3
一、最大限度地精选和整合教学内容
新课程强调教材仅是一种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机械地“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整合。
1.善于把握教材各章节间的联系,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的编排体系。理清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为教材中其他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内容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思想、方法,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打造高效课堂。
3.用好、用活、用足教材。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新的教材观强调要对教材科学地使用或“再度开发”。要用好、用活、用实教材,就是使教材更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
4.注重细节。对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教师都要“深入浅出”,对教材钻研得越深,课堂教学越得心应手。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最优化
教学方式是指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手段。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的前提。对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结合教师自身的特长和风格,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实现各种方式的优化组合,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有的教学方法虽好,但教师选用未必能取得最佳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好自身对各种教学方法驾驭的能力,选用那些能取得最佳效果的教学方法。例如:善言者可选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善书善绘者可利用板书纲要、图表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但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时不能单一化,必须在正确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从教材的需要出发,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组合,以长克短,灵活地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创造性,取得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学问题设计要“精”
教学问题设计“精”,是指教师在设疑时围绕中心、总体设计,在“关键”(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疑,不随心所欲、在不重要的地方胡乱设疑。创设的问题要小而具体,讲求过程、不重结论,具有可思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
四、灵活调整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巩固与运用知识的学习环节,也是学生理解所学内容、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学生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课堂练习活动中,在设计多样练习的同时,应依据课堂教学过程实际情况,适时调控,或增减练习的数量或调整练习的要求或改变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五、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创造力的增强。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分享理解,体验生命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应该说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只是与孩子们共同参与学习、进步、成长的首席代表。
六、建立激励化的学习评价体系
篇4
关键词:高中物理 物理实验 课堂 教学 有效性 研究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在教学活动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通过质疑、调查和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念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物理教学经验,试图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的角度,从如何利用物理实验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好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解决问题”,把所教的内容都“讲深讲透”,不给学生课后留下疑难,让学生课后提不出问题。很多教师都习惯于把知识组织得井井有条,对课程内容的每一个细节作详尽的解说,对学生可能发生的误解一一予以告诫。?国际物理教育委员会前主席焦塞姆说:“最好的老师,是让学生知道他们是自己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老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自己去取得知识,老师教的目的是让学生以后不需要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规律,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实验等方法来刺激学生那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呢?
一、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以前,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能力的培养。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大气压”时,学生通过感受拉开两个小橡皮碗需要用很大的力来体会大气压力的存在;再通过观察瓶内被热水烫过的饮料瓶盖上盖,温度降低后被瓶外的空气压瘪的实验进一步感受大气压的威力。
二、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思维。
对于学生分组实验,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即定目标的过程中,有全局观点和善于妥协,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应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展。例如在“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实验中,如果仅仅是指导学生按教材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在等于额定电压、高于额定电压的1/5和低于额定电压这三种条件下的发光情况,并将首次测得的电压电流值填在实验表格内,算出三次功率值,那么,实验目的单一,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中采取“三不”措施,收效甚好。①不限定实验原理:上课时只讲清本实验的目的,并说明小灯泡上标的“3.8V”或“2.5V”和“0.3A”的意义,至于实验原理由各实验小组讨论决定,并要求画出实验电路图,结果出现了三种实验原理:P=UI、P=U2/R1、P=U2/R和对应的三种实验电路图,并通过对三种实验方案优劣的深入分析,确定应用P=UI为实验原理的方案为最佳方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和批判性。②不框死实验步骤:进实验室要求不带课本、实验册,动手前只说明实验中要观察灯泡亮度、触摸灯泡热度、计算灯泡的功率和电阻,并不限定实验有三个步骤。结果在巡视实况中发现,有的小组实验有五六步并设计出了开放性的记录表格;其中有灯丝在不亮、较暗、正常发光、较亮、烧杯几种情况下的电压,电流的测量值和功率、电阻的计算值、灯泡丝在不亮、较暗、正常发光、较亮、烧坏几种情况下的电压、电流的测量值和功率、电阻的计算值以及灯泡热度的触摸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发现问题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③不定向实验归纳:实验后不定方向,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深入细致地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从而开放性地归纳出实验结论。如有的小组分析真实的实验数据得出了如下结论:①伏安法既可测电阻也可测电功率。②灯丝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③灯泡的实际功率随其两端实际电压的增大而增大,灯亮度随实际功率增大而增大。④灯泡只在额定电压下正常发光,实际电压过高会烧坏灯泡,过低灯泡不亮。⑤因灯丝电阻随温度升高变大,故不宜用P=I2和P=U2/R测灯泡的功率。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归纳,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实验结论的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加强了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学生自己独立实验,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发展创新思维,促进素质教育。
三、创设实验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的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因此除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外,在学生的模型制作、游戏、调查小实验活动中,也可以发展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创造。
四、保持积极态度,主动探索研究
积极一点,你就领先一步,领先一步,你就领先了一个时代。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强的毅力和积极的心态,否则,只能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在物理实验学习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研究学生分组实验中发生的异常现象。
2、注意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
3、做好课外小实验。
4、留心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五、增加课外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物理小实验,小制作的题材广泛,材料极其丰富,是一种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创新的有益活动。课外小实验可以在一个心理状态比较宽松的环境中,不受时间、器材、场所等条件的限制,可以反复做,反复观察,直到认为满意为止。同时由于没有明确给出实验所需器材、步骤,也不明确观察的现象,所以部骤均需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各种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学了浮力阿基米德定律后,可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用浮力计算物体密度的课外小实验。又如,学了照明电路后,可让学生设计和安装楼梯开关的实验。实践证明,凡能坚持做课外实验的同学,不但其动手能力得到了强化,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其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通过增加创新演示实验,增加设计实验,增加课外小实验等创新实验手段,对于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是大有裨益的。 通过物理实验,不但要达到教材对每一个实验提出的实验目的,进行常规的验证性的实验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分组实验、课堂演示实验、课外小实验以及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的严密观察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发现、思考和解决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要想提高我国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物理教师应在转变理念、树立学生为本的观念、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充分利用物理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多下功夫。
参考文献:
篇5
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 有效性
怎样上好数学课?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科学化的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当今这个知识增长与淘汰都很迅速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无疑是数学教学的主题之一。探究性学习,它不只是一种学习的方式,而是一种教学的观念、一种教学的思想。在探究的课堂上,学生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经常会出现矛盾的冲突、思维的碰撞和灵感的火花,教师自己也常常会有意外的收获。
一、教师应具备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做好导演、设计师,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以满足教育与教学的需求。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数字化的时代,我们要敢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敢于转变教育观念,转换教师角色,打破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发展现代教育技术。
要提高课堂教学科学化的程度,还必须掌握三个规律:第一个规律,是学科体系的规律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应该把握教材,有明确目标,抓住基本环节,重视联系,提高教学效率。课前准备具目标性,新授知识具突破性,巩固知识具强化性,课堂小结具反馈性。第二个规律,是学生认知的规律性。应该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常年的教学实践中,有一点很重要:凡是学生能自己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才真正是学生自己的问题,学生解决自己的问题是特别投入的,错误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充分开发利用。(1)要进行开放的教学,给学生出错的机会;(2)倾听学生发言,捕捉学生的错误想法;(3)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的错误显现出来;(4)积累学生经探究进行自我否定的经验。第三个规律,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性。首先,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摸准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倾向,并极大地给予满足。其次,要注重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譬如说课堂教学的流畅,课堂教学中语言有魅力,整个课堂教学中驾驭活而不乱,等等。艺术能够引起对人的心灵的震撼,一堂课学生上了以后久久不能忘怀,除了有科学性以外,不可或缺的是那堂课有很高的艺术性。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如果学生不愿学,不想学,那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一句空话。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因此,有效教学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即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渴望和成就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
(1)开端引趣。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2)引导竞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让学生比一比,谁的解法多,思维活;在总结新课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
(3)刻意求新。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学生突出的心理特征。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数学不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不可及,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像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像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这样的境界才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
(4)联系生活。我们的数学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数学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教材中不少就是生活的直接反映。让学生自己去探寻、去感悟、去理解、去积累,才能真正使知识转化为能力,使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让数学服务于生活。又如,给肥皂设计包装盒,告诉学生肥皂的大小,然后让学生设计怎样包装材料最省。再如:你家如果新砌了房屋,要接自来水管道,怎样接才能最省钱。(画出示意图)总之,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向生活,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良策。
另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有一种成功的情感体验,就会产生学习的愉悦感。学生对每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应对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及时肯定,对学生能提出问题应以表扬,让学生体味教师赞赏的愉悦。学生有了成功感,就对自己有了信心和兴趣,也就更主动、更积极、更专心地学习数学,从而提高课堂有效性。
三、重构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取本领,真正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1)课本例题让学生分析。课本例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加强重点内容训练的主要措施,教师重点应狠抓例题的教学。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对例题理解得更深刻呢?教育学家波利亚说得好:“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即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在教学时,只起引导作用,让学生自己去读,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你会发现学生都是很聪明的,把旧知迁移到新知,待解决的问题巧妙转化为以前学过的问题,学生在自求自得中提高了能力,学到方法。当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指导乃至讲解。
(2)疑难问题让学生争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提问题、想问题、钻研问题。明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多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争议中理解题目含义,最终自己解决问题。
(3)同一问题的不同解法让学生讲述。由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同,思维的发展水平不同,往往会从不角度去思考问题,得到繁简不同的多种解法。对此,教师不仅应鼓励学生寻求不同的解答方法,而且要为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条件,同时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长此以往,学生的参与意识就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学生在这种过程教学模式中通过这样一种师生共同探讨的活动,主动参与了教学过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体现出来了。
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实践经验,培养问题意识。因此,要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由个体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从而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分析。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这里要说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有效地监控和指导,不能让学生放任自由。经常有这样的情况,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整个教室就沸腾起来。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这样几种现象:有些学习小组的学生抢着各说各的发现,人人都急于表述自己的思想,结果导致谁也不在倾听;有些学习小组中,发表意见者往往只是一些优秀的学生,他们常常会为某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而其他学生则端端正正的坐着,一言不发,冷眼观战,还有的甚至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从上述现象中可知,教师尽管重视并提供了孩子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但对孩子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显然重视不够,指导不够。所以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一个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一人不能独立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有合作的价值。具体操作中至少应注意这样几点:(1)分工明确,各种工作由不同的学生承担,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2)建立机制,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3)适时引导,了解学生思维过程和合作学习进行的情况,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课堂教学总有―些新问题出现,教师只有用心去研究,提高对教学有效性的意识,采取适当的方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3.
篇6
关键词:政治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038
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材料是依据,媒体是手段,学生是主体,知识是基础,能力是重点,方法是核心。在把握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才能充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材料是依据
广泛收集材料,是政治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里需加提醒的是,选择的材料要广泛、典型,同时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材料的运用不能只满足于对概念和理论的解释,更要考虑如何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引出理论观点,以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推理能力;如何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揭示知识点之间和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如何把理论内容和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让学生模拟不同的角色,根据具体的情况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
二、媒体是手段
教学媒体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是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恰当的教学形式有利于理解教学内容,常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为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教学手段的选用是不能不考虑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媒体,如实物性直观教具、形象性直观教具、象征性直观教具、电化教学手段等等。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将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更广泛地运用。这种教学媒体能实现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各种信息交互传递,并适度运用色彩来增加感染力,音响和动画结合增加逼真效果,使课堂教学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内容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同时,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实践,努力创造新的教学媒体,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学生是主体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这一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转变教师的观念,真正树立起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其次要改革教学方法,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状况,深入研究和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再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知识基础是对教材的理解和问题的发现,这一切没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是无法完成的。教师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如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理解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等等。
四、知识是基础
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论是思想政治课入门的途径,也是学科能力的载体。没有一定的学科知识,我们的学生就失去了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也就很难对复杂的现实问题作出理性的判断和正确的分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尤其要把握其精神实质,讲清相关、相似、相近的概念,以及理论和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要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三是要讲清理论和方法的具体适用范围,任何理论和方法都有其具体的适用范围,随意地扩大或缩小其适用范围都容易使人作出错误的判断。
五、能力是重点
通过对课堂教学情况的分析,笔者认为,在政治学科能力培养的问题上要注意以下几点:1. 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与能力是辩证统一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力无非是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没有知识基础,能力就成空中楼阁。2. 能力培养要循序渐进,不能靠临时突击。3. 政治学科的能力要求是各个方面有机组成的一个系统整体,把它们分割开来培养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4. 课堂教学中要选择不同的材料,设计不同的问题,设置不同的情境,模拟不同的角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理解、判断、分析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六、方法是核心
我们经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明学习方法和思维的培养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要。因为,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更多的知识要靠学生自己去获取,大量的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现象,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靠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和解决。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在陌生的领域获取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在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下把握自己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除教材中涉及的一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外,还要帮助学生掌握概括法、比较法、系统法、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演绎法等方法。
篇7
一、提高课堂有效性,要求教师课前做到“四备”
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而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上。新课改形势下,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真正从学生的发展着眼,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健康成长。教师课前备课要做好“四备”:一要备教材。教师要深入钻研和领会教科书是如何体现教学目标和要求的,明确教学重点有哪些、教学的顺序是怎样安排的等,还需要根据本班的具体的情况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或补充,使课堂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实际。二要备学生。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我们的学生,做好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三要备问题。要对课堂上的提问进行预设。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四要备手段。多媒体课件和教具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手段,它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必要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具。只有备好课,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初中的老师一般深有体会,初一的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比较活跃,到了高年级,同学们“腼腆”了许多,上课也就几个同学举手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十分沉闷。这就需要老师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如何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①精心设计导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活泼有趣的小活动导人课题,比如讲笑话、讲奇闻趣事、唱英文歌,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等。采用这些方法导入课题,可以更好的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②把游戏引入课堂。这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课堂教学多样化,学生对课堂发生兴趣,注意力集中,也就能更好地感知、记忆和思维。比如,在学习颜色时。可以做“投骰子”游戏,教师把六种颜色的卡纸分别粘在正方体的六个面上,教师每扔一次,让学生猜底下的是什么颜色,最多猜三次。猜的最快的学生为优胜者。③课堂上适当的对话表演,这也是英语课堂上所必备的。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pants?时,可以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个扮演售货员,一个扮演顾客,用他们事先准备好的衣物表演购物的对话。在这些活动过程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练习了语言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学生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在教学中。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主体,而且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这就意味着把教学的立足点转向学生,从本质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转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只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中国有句古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本教材,同样一个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提高多媒体运用的有效性
篇8
一、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应做到三维目标协调发展
新课程强调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价值追求。可是在实践过程中,知识与技能往往容易被忽略。
如今历史课程改革存在“浮躁”现象――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花哨的教学方法,如学生还没有真正了解基本历史知识就开展探讨(辩论)活动、参与式小组活动、课堂历史短剧(历史人物扮演)活动。老师尽自己所能使课堂热闹起来,可是热闹的背后却是许多学生并没有掌握应掌握的历史知识。
在一次历史教研活动中,有位老师讲的是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在课堂上该教师只是让学生草草地看看书,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却没有做任何讲解。然后,在学生还不了解社会主义社会特点的情况下,就让学生去讨论的必要性。学生讨论得很热闹,发言很踊跃,可是由于没有明确基础理念,热闹的讨论仅仅停留在表面,整个课堂设计看似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事实上学生却收获甚微。
长此以往,这样的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成为新课改的牺牲品。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牢固把握基础知识永远是第一位的。它既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学生形成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
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教师就应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做到三者兼顾,既要注重能力目标,又不能忽视追求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同时还要确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应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在日常教学中,固守传统,穿新鞋走老路,漠视课改要求现象普遍存在:有的老师照本宣科没有激情;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忽视学生的参与;有的教师自问自答,不能与学生形成有效的互动;有的教师教学手段老套,不注重媒体的组合和运用;有的教师则不注重自由讨论的设计,没有开放多元的评价机制……这些现象的存在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扼杀学生学习的激情,学生的思维创新和个性发展自然会成为空中楼阁。
在当前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个较为明显的问题即一切维新,课堂虚假繁荣,排斥教师讲授和学生接受学习,实效性不强。
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多弊端,但是也有需要我们继承的优点,如传统教学力求保持完整的知识体系,完整的板书使需要掌握的内容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更容易突出重难点;传统教学中常用的讲授法,某种程度上是学生最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
要做到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就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资源,实施开放教学,鼓励思维创新,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吸取传统教学中的长处,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逐步做到会学。
三、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精心备课。教师要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就要精心备课,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具体应做到:吃透历史课程标准,把握三维目标,深入钻研教材,仔细阅读有关参考资料,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确定各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难点、关键点,进行有效的课堂导入;进行有效的课堂问题设计和练习,所设计的问题应该由浅入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精选练习。
2.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教师要经常反思,课堂上是否真关注了学生,知识是给予的还是引导学生自己获得的,教学中还存在哪些问题。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场所,只有不断反思课堂教学,才能使教学更加有效。笔者曾参加学校举办的示范课大赛,选择了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作为参赛课题。这节课前后我试讲了很多遍,每试讲一遍都做反思调整,并深刻感悟到有效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根据学生需要不断修正教学设计,才能使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教师要提升自身修养、人格魅力。魅力来自实力,腹有诗书气自华。面对很多中学生不喜欢历史课的现实,历史教师一定要提升自己的魅力,一定要博览群书,端正态度,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文字功底,把历史课堂营造的生机盎然。历史教师还要重视积累,勤于思考.形成独立见解,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此外,历史教师还要锤炼自己的语言,通过语言让许多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以俘获学生的心,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篇9
1.数学教育应当关注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
教师具有丰富的问题解决的实践知识是搞好问题解决教学的知识基础。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将教师的知识变成学生的知识必须通过一个媒介,那就是课堂教学。教师的实践知识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表现,因此我们需要探索问题解决的实践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在实践中寻找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实践知识的有效教学途径。但遗憾的是目前对这方面的关注并不多。在数学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更关注数学内容的变化,在教学研讨中也是对概念课、定理公式法则课等命题性知识的教学比较重视,在公开课及教学大赛等教学研究中对习题课、复习课的关注不足。而实际上,中小学教师在问题解决的教学实践上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例如通过题组训练、开放题培养学生以问题解决为中心重新组织头脑中的命题系统,通过变式教学促进学生对深层数学结构的认识。这些都是在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成功促进问题解决的实践知识形成的经验。而数学教育领域的研究者、教研员对这些教学实践的研究、推广还不够。现实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而在初三集中搞题海战术的方式还很盛行,这使得问题解决教学非常低效。因此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当加强对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
2.设计探究问题,诱发思维灵感
理想的数学课堂是学生火热思考、自我超越、自我完善的课堂。师生在课堂上要不断进行思维碰撞,努力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课堂模式,这就为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提出了更高要求。“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留出“空白”,给学生的思考让位,同时也要注重问题的思维价值。以《合并同类项》教学案例为例进行分析,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授课教师首先以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简单的事物进行分类作为导入,让学生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分别归类,将其分类的概念引入数学新知。不少学生在归类时要么会重复,要么会遗漏,有些甚至不能按照自己划分的分类标准进行归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确定分类标准,再进行归类。如:按照系数正负归类、按照指数相同的类进行划分等。
3.开展“集中”批改,提高作业批改效率
有效教学强调的是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追求最优化学习策略,因此在作业批改中,我尝试通过“集中”批改的方式,提高了作业批改的时间和速度,使作业批得快、批得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在批改数学作业时,我不是追求单纯意义上作业批得快和多,而是通过同类型的多题作业的统一批改,节约作业批改时间,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又快又好地批改出一类与之相似、相近的数学作业,让学生在同类型作业的批改比较中,掌握解题技巧,加深对知识要领的理解,并主动地将之进行模拟、迁移,从而达到提高作业批改效率的目的。“集中”批改在节约时间和提高速度方面的优势很明显,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批改方式中,学生的学习收到了“批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效果,真真正正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了作业批改的效率,达到了在最短时间内把作业批改得又快又好,实现学习的最优化目标。
4.合理分工使合作学习更有效
有效的合作离不开合理的分工,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并适当运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重新搭配成几个学习小组,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便于公平竞争。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后,教师有的放矢地给学生明确分工,让每个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第一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等。再由小组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同学担任小组长,并在一定时间后进行角色转换,使每个学员都有愉快的体验。学生在确认了各自的角色后,有序地进行分工操作。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思想压力减轻了,自信心增强了,动手实践的机会也增加了。他们在融洽、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里,积极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5.教师要有题组教学的意识,并逐步提高题组教学的能力
题组教学是数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可以让学生对新知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可以使学生对某一类问题加以巩固理解和深化,还可以让学生明晰概念、解决难题,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使教师的教学得心应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题组教学不同于题海,它或举一反三,或举三返一,把多个问题或一个问题的多个方面、多种情况放在一起一次解决。这对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都有重要意义。题组的选择与编制是由题组的作用和教师的意识决定的,当某一内容、技能、思维方法的掌握适合使用某种题组教学的时候,当使用题组教学能够降低难度的时候,而教师又有这方面的意识,便会编制相关题组用于教学,以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题组教学有利于加深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题组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题组教学的意识,否则就会觉得题组很少,用处不大。教师如果有这方面的意识,就会看到题组随处可编,并且题组教学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方法无法相比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题组教学,只要我们不断努力,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128-01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要创造性地整合教材内容,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笔者作为一名班主任,结合低年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几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精心设计,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前准备时要钻研教材和把握教材,勇于钻研创新,充分挖掘数学课堂中的有利因素,分析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难点。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目标包括数学基础知识目标和数学基本能力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对教学活动程序设计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是人教版的教材,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素材选择、教学要求和呈现方式等方面与原教材相比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材的变化促使教师教学设计的知识结构必须走进新教材。同时,新教材还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在新形势下,对小学低年级课堂数学教学如何展开,教师应在备课中精心设计,在小学数学的具体教学活动中,深入解读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才能把握好教与学的方向。其中,对课程内容的提前进行思考与设计,是关系到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很重要的因素,只有整合相关知识要点,制作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才能在数学课堂上得心应手地进行讲授,进而更好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
二、寓教于乐,巧妙运用教学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学教育思想与模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的不仅仅是换了新的教材,用了新的标准,其主要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有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小学数学课程的有效教学是让学生在理解与掌握课堂知识的前提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综合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才能真正得到保证。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的问题是打开学生创新思维的钥匙,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就成为提高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渠道之一。
此外,小学教师还要注重创设情境,为学习学习数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小学低年级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调动小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及时引导小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三、学思结合,灵活开展课程评价
新课标的理念以促使学生的发展为核心,重视课堂有效的反馈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经。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探究,注重多方面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的教学评价对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能起到促进作用,通过评价,激励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得到肯定,利于学生教好地掌握课程内容。评价的过程中既要做到客观、公正、详实又要实际可行,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你真的非常善于思考”“相信你,你的小脑瓜子一定能出个好主意”“多有想法啊”
另外,细心倾听学生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各样的反馈信息,鼓励学生根据评价进行反思,然后根据各阶段课程目标达成的要求,进行全面且综合的评价。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满足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我们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理解、实践新课标,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不断钻研教学方法,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李娟.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2.(02).